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范成大《横塘》的原文及赏析

范成大《横塘》的原文及赏析

范成大《横塘》的原文及赏析

【关键词】

诗词名句,抒情,离别,不舍

【名句】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出处】

宋范成大《横塘》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译注】

在每年送朋友上路的横塘里,蒙蒙细雨中,即将远行的画船栓在岸边的垂杨柳上。

【说明】

《横塘》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写送别朋友时的情景,表达了与朋友间的深情。前两句为送别之景,后两句是离别之情。全诗以抒情之笔写景,通过环境景物描写,烘托离别之情,情景交融,深情缠绵,回味无穷。

【赏析】

这是一首精巧别致的送别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末句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横塘在江苏,苏州城西南,风景宜人,是一个千年古镇,著名的江南水乡。

诗的前两句写横塘春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南浦春水尽绿,小小的石桥,红红的塔,还是像以前那样。寒山寺、枫桥在今苏州城南,可知这里的“石桥”和“朱塔”应该分别指枫桥和寒山寺的塔。“石桥朱塔两依然”句对应下句“年年送客横塘路”,诗人年年都在横塘送别好友,石桥、朱塔都是原来的样子,换句话说,它们都是诗人送别的见证者,承载了诗人特殊的情感。多有关离别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

“年年送客横塘路”,诗人每年都在这里送别,每年都是在最美

的春色里,承受离别之情。作者由此次送别,想到以往的送别,使离情化一层为多层,层层叠加,送别,实在是令人不堪。“细雨垂杨系画船”,在那送别的江南细雨天,因为不舍,垂杨恋恋地系挂着画船。这句表面写景,实际写情,杨柳本来就是留恋的代表,垂杨系画船,实际就是诗人留行人。一个“系”字,点出了诗人对好友的不舍,“系”同时又是催,无催又何须系?行人送别,已属悲伤之事,垂杨又来“煽风点火”,实在是令人神伤。全诗写景文笔抒情,通过对景色的描写,烘托了离别之意,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宋范成大《横塘》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宋范成大《横塘》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宋)范成大《横塘》阅读试题答案及赏 析 (宋)范成大《横塘》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横塘(宋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1、请结合全诗说说“依然”一词所蕴涵的情感。(2分) 2.请简要赏析末句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春到横塘,绿满平川,石桥依旧横卧,朱塔依然屹立,可是诗人却要与友人分别了。“依然”一词,以 景物的不变反衬出人事的变化,流露出依依难舍、留恋 难分的情味。 2.末句以景结情(寄情于景、拟人等),写横塘景中与离情别绪相连的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 杨似线,画船待发,烘托离别之情。(或:末句并未用任何离恨相思之词,只是用雨丝风片、垂柳轻舟,象征依 依惜别之情,与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融为一体,以抒情 之笔写景,颇具情韵。) [背景] 这是一首寓山水风光于别情离意的诗作。南浦,泛 指送别之处。横塘,在今江苏苏州西南,是诗人的故乡。 [意境欣赏] 春天来了,徜徉在过去与朋友们分手的河边,如今 又是满河绿茵。石桥和红色宝塔,依旧是从前的老模样。一年又一年,从故乡横塘的大路上不知送走了多少朋友。烟雨濛濛中,河里一艘艘油漆得红红绿绿的渡船,拴在 枝条低垂的杨柳树上。

[诗评] 这首短诗充溢饱满的情感,写得轻松自如,歌叹而 不悲凉。景实情深是全诗的着眼点,主题之所在。 [诗人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宋代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任处州知府、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四川 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曾使金,慷慨杭节,不畏强暴,几被杀。晚年退居石湖。以田园诗名世,与陆游、杨万里、尤袤并称南宋四大家。

古诗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翻译赏析

古诗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翻译赏析 《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范成大。其古诗全文如下: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前言】《横塘》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写送别朋友时的情景,表达了与朋友间的深情。前两句为送别之景,后两句是离别之情。全诗以抒情之笔写景,通过环境景物描写,烘托离别之情,情景交融,深情缠绵,回味无穷。【注释】1横塘: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南。2南浦:南面水边。此指送别的地方,出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泛指送别之处。南浦是中国古诗词中以送别之地表达送别之情的重要意像,与之类似的还有专指陆上送别的“长亭”。3一川:是为一片,遍地。4石桥:指枫桥。在横塘之北。5朱塔:红色的宝塔。这里指寒山寺的塔。6系:拴着。7画船:油漆彩绘之船。【翻译】春天来了,南浦边,一道碧绿的河水已经涨满;那横卧河上的枫桥,高耸的寒山寺塔,还是同旧时的模样一般。我不记得多少年了,每年都在这横塘送客,眼前总是这熟悉的一幕:天下着细雨,杨柳依依,水边停泊着画船。【赏析】这首送别的小诗,写得很别致。诗题“横塘”就是送别的地方。横塘在苏州,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所以诗中所写,句句与水相关。诗首二句写横塘的景色。春天来到,送别之处,一川绿水,枫桥与寒山寺塔,呈现眼前。用“南浦”二字,已暗藏送客,而“依然”二字,说明自己不是初到横塘,

而是常常到这里来,为下文“年年送客”作引子。同时,石桥、朱塔,就在诗中不单是作为景色的点缀,同样是离别的见证物。范成大另一首《枫桥》诗就这么说:“墙上浮图路旁堠,送人南北管离愁。”诗中的浮图,就是枫桥边上寒山寺的塔。诗的结句很蕴藉,“细雨”是点春时,也是写春景,为送别的气氛平添了三分冷清凄凉;“垂杨”即柳树,古人有折柳送别的风俗习惯,依依杨柳,在雨中摇曳着枝条,仿佛在挽留行人,又为送别增添了三分惆怅;“系画船”是写船等着人走,写系,实在又带着催,又为送别加深了三分愁苦。前三句次第写来,句句连环,被末句带有深刻情感的景语一束,诗便全都活了起来。怀人诗与送别诗,都喜欢用景物作为衬托,寄存自己的情思。如唐赵嘏的成名作《江楼感旧》云:“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玩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诗先为人们勾勒了一幅空灵明丽的图景,以“独上”二字逼出下文风景依稀如旧而人事变迁,从而细腻地表达怀人之感。范成大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也相仿。诗先描绘了一派江南水乡的春景,然后说到送人;诗写今年送别,却点明“年年送别”,于是春水仍如往年那么绿,石桥朱塔还是像往年那样耸立,连细雨中维系的画船都与往年相似,不过送的对象变了。去年、前年送别的人在何处呢?如今又送走的朋友,到明年春天,我再送别人时,今天送走的朋友又在何处呢?这样,感情色彩就更加浓重,别离滋味更加难耐,诗由一层而化多层,越发令人感动。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范成大《横塘》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范成大《横塘》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横塘 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两首诗前两句共同之处是都写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不同之处是李诗点明了友人的去处;范诗写出了周围的景色。 两首诗的后面两句都表达了对友人的依恋之情,其表现手法有何不同?试分析谁表达的感情更深一些。 答:李诗借景抒情,范诗托物抒情,李诗表达的感情更深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

三登乐范成大路转横塘诗歌鉴赏

范成大《三登乐·路辅横塘》的诗歌解析及赏欣 一、原文 《三登乐·路辅横塘》 范成大 路辅横塘,风卷地、水肥帆饱。眼双明、旷怀浩渺。问菟裘、无恙否,天教重到。木落雾收,故山更好。 过溪门、休荡桨,恐惊鱼鸟。算年来、识翁者少。喜山林、踪迹在,何曾如扫。归鬓任霜,醉红未老。 二、译文 在横塘的大路边,风卷着地上的尘土,雨水浇湿了路面,船帆鼓胀就像要涨破一样。重新回到故乡,我双眼明亮,心情开阔。我询问菟裘是否一切安好,老天让我再次来到这里。树叶飘落,雾气散去,故乡的美景更让人欣喜。 经过小溪的入口,不要摇动船桨,怕惊动了这里的鱼鸟。回想自己这一生,能理解我的人少之又少。我喜爱故乡的山林,但我的足迹却经常被人们遗忘。虽然我已经白发苍苍,但归去的心依然坚定。 三、注释 1. “路辅横塘”:“路”指的是横塘的路,“辅”是旁边的意思;“塘”则是池塘。 2. “风卷地、水肥帆饱”:“风卷地”描绘了风刮得厉害的景象,“水肥帆饱”则描绘了雨水多、潮气重,使得船帆鼓胀的情景。 3. “眼双明、旷怀浩渺”:“眼双明”表达了诗人重回故乡的喜悦和开阔的心情,“旷怀浩渺”则表达了心胸开阔,视野广阔的情感。 4. “问菟裘、无恙否,天教重到”:“菟裘”是诗人的故乡,这里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尊

重,同时也有对故乡是否安好的询问。 5. “木落雾收,故山更好”:“木落”是树叶掉落,“雾收”是雾气散去,形容环境清朗、清晰;“故山”是故乡的山,这里表达了故乡的山水之美。 6. “过溪门、休荡桨,恐惊鱼鸟”:“过溪门”是指经过小溪的入口,“休荡桨”是不要摇动船桨,这里表达了对故乡生活的尊重和关心。 7. “算年来、识翁者少。喜山林、踪迹在,何曾如扫”:“算年来”是对过去的回顾,“识翁者少”表达了认识和理解诗人的的人不多,“喜山林”表达了对山林的喜爱,“踪迹在”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满足,“何曾如扫”则表达了对未来充满乐观和期待。 四、诗歌赏析 《三登乐·路辅横塘》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退居家乡后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对故乡山水和鸟兽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和对归隐生活的满足。 首句“路辅横塘,风卷地、水肥帆饱”描绘了诗人所处位置和天气情况,横塘即池塘,风卷地、水肥帆饱则描绘出一种开阔、自由的环境,为下文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 “眼双明、旷怀浩渺。问菟裘、无恙否,天教重到。”这几句表达了诗人的感慨和欣喜之情,眼双明表达了诗人重回故乡的喜悦和开阔的心情,而问菟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尊重。“木落雾收,故山更好”则描绘了故乡的山水之美,木落、雾收、故山,这些意象构成了故乡的美丽景象。 “过溪门、休荡桨,恐惊鱼鸟。”这几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生活的尊重和关心,同时也透露出对归隐生活的满足和安逸。 最后,“算年来、识翁者少。喜山林、踪迹在,何曾如扫。”这几句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生活的回顾和对未来的乐观期待,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乡山林的喜爱和赞美。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自然,通过对故乡山水的描绘和对归隐生活的赞美,表达了诗人

【诗歌鉴赏】范成大《蝶恋花春涨一篙添水面》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范成大《蝶恋花?春涨一篙添水面》原文翻译及赏析 范成大《蝶恋花?春涨一篙添水面》原文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 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 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 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尝面收新茧。 范成大《蝶恋花?春涨一篙添水面》翻译 春来,绿水新涨一篙深,盈盈地涨平了水面。水边芳草如茵,鹅儿的脚丫满跚,鲜嫩 的草色,在微风习习吹拂里,染绿了河塘堤岸。画船轻缓移动,绕着九曲水湾游转,望去,横塘高塔,在眼前很近,却又像启船时一样遥远。江南水乡,春寒迟迟农事也晚。村北, 村南,谷雨时节开犁破土,将田耕种遍。春麦已结秀穗随风起伏连岗成片,山冈上桑树茂盛,桑叶卖家很贱,转眼就可以,品尝新面,收取新茧。 范成大《蝶恋花?春涨一篙添水面》赏析 《蝶恋花?春涨一篙添水面》是南宋文学家、诗人范成大的一首词,这是一首田园词,描绘出一幅清新、明净的水乡春景,散发着浓郁而恬美的农家生活气息,自始至终有流露 出乡村景色人情淳朴、宁静、合皆,读了令人心醉。此词充分的描写了苏州附近的田园风光,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词的上片向读者讲述了一幅早春水乡的五彩画面。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一篙”,是指水的深度,“池涨一 篙深。”“添水面”,有两重意思,一是水面上涨二是水满后面积也大了。“鹅儿”,小鹅,黄中透绿,与嫩草色相似。“绿”,就是“绿柳才黄半未匀”那样的色调。春水涨满,一直浸润到岸边的芳草;芳草、鹅儿在微风中活泼泼地抖动、游动,那嫩嫩、和谐的色调,透出了生命的温馨与活力;微风轻轻地吹,吹绿了河岸,吹绿了河水。 “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画舫”,彩船。“夷犹”,犹豫迟疑,这 里是指船行迟缓。“横塘”,在苏州西南,是个大塘。江南水乡河渠纵横,湾道也多。作 者乘彩船往横塘方向游去,河道曲折多湾画舫缓慢行进。看着前方的塔近了,其实还远。 这就象俗语所说“望山走倒马”,那水面上的小鹅,其实,作者并不急于到塔边,所以对 远近并不在意,此时更使他欣悦的倒是一路好景致。便很令人疼爱留连。这两句写船行, 也带出了沿途风光,更带出了自己盎然兴趣。全词欢快气氛也由此而兴。

《横塘》原文及翻译赏析六篇

《横塘》原文及翻译赏析六篇 《横塘》原文及翻译赏析1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宋代·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轻移莲步从横塘前匆匆走过,只能目送她像芳尘一样飘去。正是青春年华时候,可什么人能与她一起欢度?在那修着偃月桥的院子里,朱红色的小门映着美丽的琐窗。只有春天才会知道她的居处。 天上飞云在空中拂过,长满杜蘅的小洲在暮色中若隐若现。佳人一去而不复返,我用彩笔写下伤感的诗句。要问我的忧伤有多深多长?就像烟雨一川青草,就像随风飘转的柳絮,梅子黄时的雨水,无边无际。 注释 青玉案:词牌名。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因取以为调名。又名“横塘路”。双调六十七字,前后片各五仄韵,亦有第五句不用韵者。 凌波:形容女子步态轻盈。 横塘:在苏州城外,是作者隐居之所。 芳尘去:指美人已去。

锦瑟华年:指美好的青春时期。锦瑟,饰有彩纹的瑟。 月桥花院:一作“月台花榭”。月桥,像月亮似的小拱桥。花院,花木环绕的庭院。 琐窗:雕绘连琐花纹的窗子。朱户:朱红的大门。 飞:一作“碧”。 冉冉:指云彩缓缓流动。 蘅(héng)皋(gāo):长着香草的沼泽中的高地。 彩笔:比喻有写作的才华。 断肠句:伤感的诗句。 试问:一说“若问”。闲愁:一说“闲情”。 都几许:总计为多少。 一川:遍地,一片。 梅子黄时雨:江南一带初夏梅熟时多连绵之雨,俗称“梅雨”。 赏析 本篇为相思怀人之词,是词人晚年退隐苏州期间到作。此词通过对暮春景色” 描点,抒发作者到感到”“闲愁”。上片点路遇佳人而不知到往”怅惘情景,也含蓄地 流露其沉沦下僚、怀才不遇”感慨;下片点因思慕而引起”无限愁思,表现了幽居寂寞积郁难抒之情绪。全词虚点相思之情,实抒悒悒不得志”“闲愁”,立意新奇,想 象丰富,历来广为传诵。 上片点偶遇佳丽生起眷慕相思和无缘相见”惆怅之情。“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点美人走路”姿态,出自曹植《洛神赋》中”诗句“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只看见她迈着轻盈”步伐,姗姗地走过横塘”道路,我一路目送她飘然远去, 从一片芳尘中追寻她”踪迹。“锦瑟大年谁与度”谓曰这锦绣年大可和谁共度?词人 以反问”语气抒发了内心”怅惘之情。“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四句,点”是词人想象 美人”去处”情景,是在月下桥边花院里?还是在有花窗”朱门大户?但却无从知道,于是感叹一声:“只有春知处。”大概只有春风才知道她”住处。含蓄地抒发了对美人”思恋之情。 下片则承上片词意,点春日迟暮美人不来”闲愁。“飞云”一句,是说词人伫立 良久,直到暮色”四合,笼罩了周围”景物,才蓦然醒觉。“彩笔”一句,转点自为相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阅读答案

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阅读答案: 篇一:《贺新郎》(课用)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 贺新郎·别友 知识与能力 ⒈学习赏析诗歌时,从景物描写入手,体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好处。 ⒉在朗读中品味词的意境,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⒈理解这首词的内涵,领会真挚情感,体会诗歌以情动人的特点。 ⒉通过本词的学习,掌握古代送别诗常见的表达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⒈感受诗人毛泽东的宽广胸怀,认识人生的价值。 ⒉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积累和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 解送别诗常见的表达内容,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品味毛泽东这首词中所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的两首词《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来认识、了解毛泽东的伟人胸怀的。)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两首词中“万山”、“层林”、“漫江”、“百舸”、“万类霜天”和“长城内外”、“大河上下”等等,从所选择意象的气势上看出毛泽东的伟人气度: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中流露出雄视天下的气魄;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评价,指出封建统治者缺少文治的弱点。读毛泽东的诗词,我感受到的是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伟人胸怀和宽广气度。 “少年心事当拿云。”(李贺《致酒行》)诗人和同伴们的拿云心事,从“携来百侣曾游”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可说是直抒胸臆,尽情倾吐,如长江大河,滔滔而下,气势磅礴,痛快淋漓。在结尾时“到中流击水,

《横塘》原文及翻译赏析

《横塘》原文及翻译赏析 《横塘》原文及翻译赏析 《横塘》原文及翻译赏析1 横塘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古诗简介 《横塘》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写送别朋友时的情景,表达了与朋友间的深情。前两句为送别之景,后两句是离别之情。全诗以抒情之笔写景,通过环境景物描写,烘托离别之情,情景交融,深情缠绵,回味无穷。 翻译/译文 春天到来的时候,这满塘的水就绿了, 但水上的石桥和水边的红塔旧色依然。 在每年送朋友上路的横塘里, 蒙蒙细雨中,即将远行的画船栓在岸边的垂杨柳上。 注释 1.横塘: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南。 2.南浦:南面水边。此指送别的地方,出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泛指送别之处。南浦是中国古诗词中以送别之地表达送别之情的重要意像,与之类似的还有专指陆上送别的“长亭”。 3.一川:是为一片,遍地。 4.石桥:指枫桥。在横塘之北。 5.朱塔:红色的宝塔。这里指寒山寺的塔。 6.系:拴着。 7.画船:油漆彩绘之船。 赏析/鉴赏 这首诗写送别朋友时的情景,表达了与朋友间的深情。横塘在江苏省苏州市西南,风景宜人。 前两句为送别之景。南浦,泛指送别友人的河边。一川;是为一片,遍地。

朱塔;红色的宝塔。这两句可以这样理解;春天来了,南浦平披上了绿装,大地焕然一新。只有石桥、朱塔,不管春夏秋冬,还是老样子。两依然,朋友乘春光而去,以后只有石桥、朱塔与诗人为伴。想到这诗人黯然神伤。 后两句是离别之情。系;拴着。画船;油漆彩绘之船。在年年送客的横塘,今又有一条将要离去的画船,在蒙蒙细雨中拴在杨柳上,垂柳轻舟、雨中送客、依依惜别之情更使人伤怀。 全诗以抒情之笔写景,通过环境景物描写,烘托离别之情,情景交融,深情缠绵,回味无穷。 这首送别的小诗,写得很别致。诗题“横塘”就是送别的地方。横塘在苏州,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所以诗中所写,句句与水相关。 诗首二句写横塘的景色。春天来到,送别之处,一川绿水,枫桥与寒山寺塔,呈现眼前。用“南浦”二字,已暗藏送客,而“依然”二字,说明自己不是初到横塘,而是常常到这里来,为下文“年年送客”作引子。同时,石桥、朱塔,就在诗中不单是作为景色的点缀,同样是离别的见证物。范成大另一首《枫桥》诗就这么说:“墙上浮图路旁堠,送人南北管离愁。”诗中的浮图,就是枫桥边上寒山寺的塔。诗的结句很蕴藉,“细雨”是点春时,也是写春景,为送别的气氛平添了三分冷清凄凉;“垂杨”即柳树,古人有折柳送别的风俗习惯,依依杨柳,在雨中摇曳着枝条,仿佛在挽留行人,又为送别增添了三分惆怅;“系画船”是写船等着人走,写系,实在又带着催,又为送别加深了三分愁苦。前三句次第写来,句句连环,被末句带有深刻情感的景语一束,诗便全都活了起来。 怀人诗与送别诗,都喜欢用景物作为衬托,寄存自己的情思。如唐赵嘏的成名作《江楼感旧》云:“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玩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诗先为人们勾勒了一幅空灵明丽的图景,以“独上”二字逼出下文风景依稀如旧而人事变迁,从而细腻地表达怀人之感。范成大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也相仿。诗先描绘了一派江南水乡的春景,然后说到送人;诗写今年送别,却点明“年年送别”,于是春水仍如往年那么绿,石桥朱塔还是像往年那样耸立,连细雨中维系的画船都与往年相似,不过送的对象变了。去年、前年送别的人在何处呢?如今又送走的朋友,到明年春天,我再送别人时,今天送走的朋友又在何处呢?这样,感情色彩就更加浓重,别离滋味更加难耐,诗由一层而化

自横塘桥过黄山古诗大意

自横塘桥过黄山古诗大意 宋·范成大《自横塘桥过黄山》原文及赏析 阵阵轻寒细马骄,竹林茅店小帘招。 东风已绿南溪水,更染溪南万柳条。 横塘在苏州城西南十里处,塘上有桥,桥面筑亭,四周绿柳围护,是苏州城郊的风景胜地。黄山又名笔格山,在苏州西南二十五里。这首诗是范成大晚年退职家居时所写,其中寄寓了诗人对家乡和自然深深的爱恋之情。 诗的第一句写初春气候。“寒”之前冠以“轻”字,说明寒势已弱,春意萌生,又用“阵阵”形容之,进一步表现冷暖空气的互相交替,此进彼退,显得十分生动。“细马”即年幼之马,是诗人的坐骑,“骄”原是健壮的意思,这里引伸为马的精神抖擞,行走矫健。不写人对气节的感受,却写马的振作亢奋,“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意思已十分明显。第二句写路旁的景色,几间茅屋,数丛翠竹,彼此掩映,一挂酒帘挑出户外,在春风中微微摆动,似乎向过客招手,“招”字下得十分亲切。着墨不多,农家的情趣已经盎然充溢。接下来两句写登桥所见。前一句化用了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写的是江岸春景,此处却用来写溪水,赞美春天与家乡的双重寓意却是一致的。“已”字逗出了下一句,“更染溪南万柳条”。诗人在桥上低首,看见溪水变成了碧绿色,溶溶??,微动涟漪; 然后抬头远望,但见溪南柳枝如烟,染成了一片淡绿。“染”与后面的“万”字相互呼应,非常贴切。初春柳条刚吐芽苞,一枝两枝是看不出来的,只有远望成堆的柳枝,才能见到如染似晕的绿

雾。这与韩愈《早春》诗中“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境界完全一样。诗人先写“南溪”,然后写“溪南”,观察时的一先一后,造成了时差上的动感,仿佛春天正在由水及岸,一步步地向远处伸展似的。途中所见既有自然也有人境,它们融为一体,汇为一股温暖的热流,阵阵地冲击着诗人衰老的心灵,激发起他对生命、生活和家乡真挚的热爱和渴望。 这首诗只有四句,却调动了多组景物,表现力极为丰富,含意隽永,情韵无穷。

古诗鉴赏之《横塘》

古诗鉴赏之《横塘》 古诗鉴赏之《横塘》 《横塘》 南宋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注释: 南浦,泛指送别之处。 ①南浦在屈原的《九歌河伯》中有:子交子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在江淹的《别赋》也有这样的句子:送君南浦,伤之如何?于是后人便以南浦来指代水边的送别之所。 1、请结合全诗说说依然一词所蕴涵的情感。(2分) 2.请简要赏析末句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春到横塘,绿满平川,石桥依旧横卧,朱塔依然屹立,可是诗人却要与友人分别了。依然一词,以景物的不变反衬出人事的变化,流露出依依难舍、留恋难分的情味。 2.末句以景结情(寄情于景、拟人等),写横塘景中与离情别绪相连的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烘托离别之情。(或:末句并未用任何离恨相思之词,只是用雨丝风片、垂柳轻舟,象征依依惜别之情,与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融为一体,以抒情之笔写景,颇具情韵。) 3、这首诗在后两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这两句与前两句有什么紧密联系?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答:这首诗的后两句属于直接抒情。年年送客横塘路,年年表明送客的次数之多,频率之高;横塘诗人送客的必经之路;在这句诗中诗人用的虽然是直接抒情的方式,但却把笔墨荡开,不去写眼前的离别之情,而去写以往的送别经历,接着就为眼前的离愁增添更加浓郁的色彩。细雨垂杨系画船,是用来写眼前的.送别的,但是那别情却是

用景物暗示出来的。蒙蒙细雨,依依杨柳,彩绘画舫,无一不象征着离别离情。作后一句诗中的这一切景物与前两句有着互补关系,石桥、朱塔、细雨、垂杨、画船,合在一起,在绿川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构成了一幅多么空灵秀美的画面! 4.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1)诗人描绘了一幅绿意盎然、恬静幽美、让人流连的春景图。(2)作者选取绿川、石桥、朱塔、重柳、画船这些典型的景物来构图,春天的南浦披上了绿装,把一条河都染绿了;石桥和朱塔静静地伫立着;和河上一只将行的画船停泊在垂柳边,在蒙蒙细雨中显得那么的轻盈和美丽。(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5.你认为这首诗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答:(1)借景抒情。着绿的南浦,静立的石桥和朱塔,如丝的细雨,似线的垂柳,待发的画船,诗人借这些典型的景物,抒发了离别之情。 (2)以乐景衬哀情(反衬)。诗人描绘的景色明艳清丽,但抒发的却是朋友间离别的伤感。(4分,答出2点,意思对即可。若大其他技巧如以景语作结,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赏析: 这首诗写送别朋友时的情景,表达了与朋友间的深情。横塘在江苏省苏州市西南,风景宜人。 前两句为送别之景。南浦,泛指送别友人的河边。一川;是为一片,遍地。朱塔;红色的宝塔。这两句可以这样理解;春天来了,南浦平披上了绿装,大地焕然一新。只有石桥、朱塔,不管春夏秋冬,还是老样子。两依然,朋友乘春光而去,以后只有石桥、朱塔与诗人为伴。想到这诗人黯然神伤。 后两句是离别之情。系;拴着。画船;油漆彩绘之船。在年年送客的横塘,今又有一条将要离去的画船,在蒙蒙细雨中拴在杨柳上,垂柳轻舟、雨中送客、依依惜别之情更使人伤怀。 全诗以抒情之笔写景,通过环境景物描写,烘托离别之情,情景

范成大《初归石湖》原文译文及赏析

初归石湖[南宋]范成大① 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 译文: 旭日初照,晓雾迷漾,青红映衬碧空,石湖坐落在横塘岸西、越城之东。稻花浪上闪露出行人的半截身影,池中菱叶映衬宿鹭白羽格外鲜明。 信步而行就能自知旧日熟识的途径,令人惊心,着意辨识的竟是昔时的邻翁。当年亲手所种,斜桥水畔的柳 树,已是蝉声喧鸣,翠枝拂空。 赏析: 首联“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横塘在苏州城外。贺铸有词云“凌波不过横 塘路”,越城东指的也就是石湖了。这两句诗是说当我回到越城东边的石湖时,初升的太阳透过晓雾照在横塘西岸我的身上。我看到青绿色的林雾烘托了深红色旭日,真是像画一样美 丽啊。两句诗看似不经意的写景点出回来时的时间和石湖的地理位置,的确是大手笔所为。 颔联“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两句非常简单明了。色调也很是明朗清快。对仗也很工整。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稻子在这个时节不但长得很高了并且已经开花了,行人们从田间走过只能看到他们的上半身。池塘里菱叶丛中有一只白鹭还懒洋洋的浮在水中不肯动,好像昨天没睡够似的。 前四句先写夏天早晨的景象,色彩绚丽;接着点明石湖方位所在;然后写田野和水塘景象,对仗工整,富有 表现力。这四句虽是客观写景,但从中可领略诗人开朗喜悦的心情。二I 颈联“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这两句出现了不和谐。众所周知,律诗的颔联、颈联要求必须 对仗。这里“自能”和“时复”就不能对。但是正如《红楼梦》中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所说的,有了奇句子 就不管他是否必须对仗工整了。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怀着激动 的心情信步朝家里走去,奇怪的是自己本身就能走着旧路,好像我离开这儿才不久似的。可 当我走到家门口,看到一位老丈好一会儿才认出那是我的邻居时我又不得不感叹岁月的无情流逝了。“朝如 青丝暮成雪”是令人触目惊心的。这首诗的感情变化就是从此联开始的,更确切的是从“惊心时复认邻翁” 这句变化的。诗中正面点出题中“初归”二字的就是这两句。路是旧时认识的,信步走去也不会走错;几 次碰见老人,仔细辨认,吃惊地发现他们原来是 我的邻居。这两句写初归感受十分真切。 尾联“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两句也是明白如话。这两句进一步延续了上一联变了的情感, 也使全诗变得的千转柔肠,耐人寻味。意思是说我回到家里,已经和我记忆中的家不一样了。当年我亲手栽 种的斜桥柳还在可因为没人管它,如今无数的鸣蝉在上面已经把 它的原本翠绿的叶子扫食尽了。全诗到这里就戛然而止,对事实变迁的感慨却溢于言表, 同时也留下了无尽 的思绪。 范成大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就是不事雕琢,清新自然,把自己完全交给感情,并且又能把握全诗的思路,难能可贵。

《晚春田园杂兴》古诗_作者范成大_古诗晚春田园杂兴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语文迷

紫青莼菜卷荷香,玉雪芹芽拔薤长。自撷溪毛充晚供,短篷风雨宿横塘。 湖莲旧荡藕新翻,小小荷钱没涨痕。斟酌梅天风浪紧,更从外水种芦根。 胡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 湔裙水满绿苹洲,上巳微寒懒出游。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 新绿园林晓气凉,晨炊蚤出看移秧。百花飘尽桑麻小,来路风来阿魏香。 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 污莱一棱水周围,岁岁蜗庐没半扉。不看茭青难护岸,小舟撑取葑田归。 茅针香软渐包茸,蓬櫑甘酸半染红。采采归来儿女笑,杖头高挂小筠笼。 海雨江风浪作堆,时新鱼菜逐春回。荻芽抽笋河魨上,楝子开花石首来。 谷雨如丝复似尘,煮瓶浮蜡正尝新。牡丹破萼樱桃熟,未许飞花减却春。 雨后山家起较迟,天窗晓色半熹微。老翁欹枕听莺啭,童子开门放燕飞。 乌鸟投林过客稀,前山烟暝到柴扉。小童一棹舟如叶,独自编阑鸭阵归。 《晚春田园杂兴》注释 ①梅天:即江南黄梅天气。 ②犬吠窦:狗在洞边叫。 ③湔(jiān)裙:一种风俗。旧俗于农历正月元日至月晦,士女酹酒洗衣于水边,以辟灾度厄。 ④三旬:三十日。

⑤污莱:洼下荒芜之地。 ⑥茭青:江南呼菰为茭,其新芽如笋,名“茭白”,故相对称已长成者为“茭青”。 ⑦河魨:即河豚。 ⑧投林:回到树林。烟暝:烟霭、云气。柴扉:简陋的木门。 ⑨棹:船桨。编阑:也叫约阑,挡拦、赶拦的意思。 《晚春田园杂兴》评析 “紫青莼菜卷荷香,玉雪芹芽拔薤长。自撷溪毛充晚供,短篷风雨宿横塘。” 第一首很潇洒。前两句,紫青的莼菜带着淡淡荷叶香,玉雪似的芹芽像薤草一样长。在溪边随便摘些野菜,随便充当晚饭,最后一句,短篷风雨宿横塘,从音韵上和画面上,都颇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感觉。短篷,竹字头,指有篷的小船。此时横塘可理解为泛指的水塘,小船、寂寥的水塘、风雨,这几个意象,同时又增添了些“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感慨。短篷,一作“短蓬”。如果是草字头的蓬,短蓬,即彩虹。短蓬、风雨这两个意象也不是没有逻辑关系。这样横塘可推测为指苏州。石湖亦有“年年送客横塘路”句,现苏州就有横塘路。 “湖莲旧荡藕新翻,小小荷钱没涨痕。斟酌梅天风浪紧,更从外水种芦根。” 湖莲旧荡,还是那片水塘,藕是新翻过的。小小的荷叶没过了之前的“涨痕”,琢磨着初生的小荷抵挡不住黄梅天下雨风浪大,赶快在水的外围种上一圈芦根作保护。“荷钱”很形象,指初生的小小的状如铜钱的荷叶。 “胡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日常农村静景。胡蝶即蝴蝶。蝴蝶双双在菜花田里飞来飞去;白昼慢慢显得长了,田户人家没有客人来临,村子里十分恬静。这是从正面描写日常农村景物,首句也说明是晚春,诗的后两句写茶商来到时的动景。茶商来是为了采购茶叶,但却连鸡犬都为之震动,这反衬出平时极少有外人到来,来了陌生人,大家都十分

【诗歌鉴赏】范成大《蝶恋花春涨一篙添水面》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范成大《蝶恋花春涨一篙添水面》原文翻译及赏析【诗歌鉴赏】范成大《蝶恋花?春涨一篙添水面》原文翻译及赏析 范成达原著《蝴蝶爱花?春起一竿添水》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 彩船绕着一游湾转,横塘塔近在咫尺。 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 秀麦凉港桑叶很便宜。看一看,收获新茧。 范成大《蝶恋花?春涨一篙添水面》翻译 春天,绿水涨了一便士深,把水冲平了。水边的草像草一样,鹅掌弯弯曲曲,清新的 草色在微风中把池塘堤岸染成了绿色。画船缓缓地在九曲湾附近游动。望着横塘塔,它离 我们很近,但距离我们开船时还很远。在江南水乡,春寒迟,农耕晚。在村的北部和南部,在雨季犁地和破土,并在各地耕种。春小麦长着美丽的穗子,随风起伏,山上长满了桑树。卖桑叶的人很便宜。转眼间,你可以品尝新面孔,收集新茧。 范成大《蝶恋花?春涨一篙添水面》赏析 《蝴蝶爱花?一分春水涨》是南宋作家、诗人范成达的一首诗。这是一首田园诗。它 描绘了水乡清新的春色,散发出浓郁而美丽的农家生活气息。从头到尾,它展现了乡村风光、朴素、宁静、和谐的人文情怀。读书很有趣。这个词充分描述了苏州附近的田园风光,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词的上片向读者讲述了一幅早春水乡的五彩画面。 “一根杆子在春天升起来补充水分。芳香的草雁在微风的岸边是绿色的。”“一便士”指的是水深。“池水涨得一便士深。”“增加水面”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水面上升,另一 种是水满时面积变大。“鹅”,小鹅,黄色和绿色,类似于嫩草的颜色。“绿”是“绿柳 半黄”的色调。泉水充足,已经渗透到岸边的芳草中;芬芳的草和鹅在微风中翩翩起舞。 柔和和谐的色调,流露出生命的温暖与活力;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河岸和河流都变绿了。 “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画舫”,彩船。“夷犹”,犹豫迟疑,这 里是指船行迟缓。“横塘”,在苏州西南,是个大塘。江南水乡河渠纵横,湾道也多。作 者乘彩船往横塘方向游去,河道曲折多湾画舫缓慢行进。看着前方的塔近了,其实还远。 这就象俗语所说“望山走倒马”,那水面上的小鹅,其实,作者并不急于到塔边,所以对 远近并不在意,此时更使他欣悦的倒是一路好景致。便很令人疼爱留连。这两句写船行, 也带出了沿途风光,更带出了自己盎然兴趣。全词欢快气氛也由此而兴。

横塘路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横塘路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横塘路一般指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是宋代词人贺铸的作品。此词通过对暮春风光的描写,抒发作者所感到的“闲愁”。以下是WTT整理的横塘路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送大家借鉴与参考! 《横塘路》教案 【作者简介】 贺铸(1052-1125),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人。博学强记,长于度曲。词多刻画闺情离思,也抒发怀才不遇之慨叹及纵酒狂放之作品。风格多样,情深语工。有《庆湖遗老集》、《东山词》。 【注释】 凌波:形容女子走路时步态轻盈。 横塘:在苏州南十时许。 芳尘:指美人的行踪。 锦瑟华年:比喻美妙的青春时期。 琐窗:雕刻或彩绘有连环形花纹的窗子。 冉冉:流动的样子。

梅子黄时雨:四五月梅子黄熟,基间常阴雨连绵,俗称“黄梅雨”或“梅雨。” 【译文】 你的玉步不肯来到横塘,我只有目送你离去。但如今不知你与谁相伴,共度这把戏的美妙年华?在那修着偃月桥的院子里,朱红色的小门映着美丽的琐窗。只有春风才能知道你的归处。天上飞云在空中拂过,长满杜蘅的小洲在暮色中假设隐假设现。佳人一去而不复返,我用彩笔写下断肠的诗行。假如要问我的忧伤有多深多长,就像烟雨一川青草,就像随风飘转的柳絮,梅子黄时的雨水,无边无际。 【赏析】 1.上片中既有实写,也有虚写,请说明哪些句子是实写,哪些句子是虚写。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是实写。 “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是虚写。 2.“但”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留恋、遗憾之情。 3.设想美人的句子,表现了美人怎样的处境?最能表现这种处境的句子是哪句?

范成大《重九泛石湖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范成大《重九泛石湖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摘要:范成大:重九泛石湖记范成大淳熙已亥重九,与客自阊门泛舟,径横塘。宿雾一白,垂欲雨。至彩云桥,氛翳豁然。晴日满空,风景闲美,无不与 范成大:重九泛石湖记 范成大 淳熙已亥重九,与客自阊门泛舟,径横塘。宿雾一白,垂欲雨。至彩云桥,氛翳豁然。晴日满空,风景闲美,无不与人意。会四郊刈熟、露积如缭垣。田家妇子著新衣,略有节物。挂帆溯越来溪,源收渊澄,如行波璃地上。菱华虽瘦,尚可采。 檥棹石湖,扣紫荆,坐千岩观下。菊之丛中,大金钱一种,已烂熳浓香。正午,薰入酒杯,不待轰饮,已有醉意。其傍丹桂二亩,皆盛开,多栾枝,芳气尤不可耐。携壶度石梁,登姑苏后台,跻攀勇往,谢去巾舆筇杖。石稜草滑,皆若飞步。山顶正平,有拗堂藓石可列坐,相传为吴故宫闲台别馆所在。其前湖光接松陵,独见孤塔之尖,尖少北,点墨一螺为崑山。其后,西山竞秀,萦青丛碧,与洞庭、林屋相宾。大约目力逾百里,具登高临远之胜。 始,余使虏,是日过燕山馆,尝赋《水调》云:“万里汉家使”,后每自和。桂林云:“万里汉都护”,成都云:“万里桥边客。”明年徘徊药市,颇叹倦游,不复再赋,但有诗云:“年来厌把三边酒,此去休哦万里词。”今年幸甚,获归故国,偕邻曲二三子酬酢佳节于乡山之上,乃用旧韵,句云:“万里吴船泊,归访菊蓠秋”。 石湖是太湖的一处内湾,在苏州西南上方山下。相传春秋时范蠡退隐时即由此入五湖。周必大《范公成大神道碑》说:“石湖在平江(今江苏苏州市)盘门西南十里,盖太湖之派,范蠡所从入五湖者。始吴(王)夫差筑姑苏前后台,相距半里,为城三重,宴游忘归。其前有溪,今号越来溪,勾践由此攻吴,濒溪筑城,与吴人夹水相持,遗址俨然。”范成大《吴郡志》说:“越来溪在越城东南,与石湖通,溪流贯行春及越溪二桥以入横塘,清澈可鉴。”

《横塘》原文及翻译赏析[合集]

《横塘》原文及翻译赏析[合集] 第一篇:《横塘》原文及翻译赏析 《横塘》原文及翻译赏析 《横塘》原文及翻译赏析1 横塘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古诗简介 《横塘》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写送别朋友时的情景,表达了与朋友间的深情。前两句为送别之景,后两句是离别之情。全诗以抒情之笔写景,通过环境景物描写,烘托离别之情,情景交融,深情缠绵,回味无穷。 翻译/译文 春天到来的时候,这满塘的水就绿了,但水上的石桥和水边的红塔旧色依然。 在每年送朋友上路的横塘里,蒙蒙细雨中,即将远行的画船栓在岸边的垂杨柳上。 注释 1.横塘: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南。 2.南浦:南面水边。此指送别的地方,出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泛指送别之处。南浦是中国古诗词中以送别之地表达送别之情的重要意像,与之类似的还有专指陆上送别的“长亭”。 3.一川:是为一片,遍地。 4.石桥:指枫桥。在横塘之北。 5.朱塔:红色的宝塔。这里指寒山寺的塔。 6.系:拴着。 7.画船:油漆彩绘之船。 赏析/鉴赏 这首诗写送别朋友时的情景,表达了与朋友间的深情。横塘在江

苏省苏州市西南,风景宜人。 前两句为送别之景。南浦,泛指送别友人的河边。一川;是为一片,遍地。朱塔;红色的宝塔。这两句可以这样理解;春天来了,南浦平披上了绿装,大地焕然一新。只有石桥、朱塔,不管春夏秋冬,还是老样子。两依然,朋友乘春光而去,以后只有石桥、朱塔与诗人为伴。想到这诗人黯然神伤。 后两句是离别之情。系;拴着。画船;油漆彩绘之船。在年年送客的横塘,今又有一条将要离去的画船,在蒙蒙细雨中拴在杨柳上,垂柳轻舟、雨中送客、依依惜别之情更使人伤怀。 全诗以抒情之笔写景,通过环境景物描写,烘托离别之情,情景交融,深情缠绵,回味无穷。 这首送别的小诗,写得很别致。诗题“横塘”就是送别的地方。横塘在苏州,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所以诗中所写,句句与水相关。 诗首二句写横塘的景色。春天来到,送别之处,一川绿水,枫桥与寒山寺塔,呈现眼前。用“南浦”二字,已暗藏送客,而“依然”二字,说明自己不是初到横塘,而是常常到这里来,为下文“年年送客”作引子。同时,石桥、朱塔,就在诗中不单是作为景色的点缀,同样是离别的见证物。范成大另一首《枫桥》诗就这么说:“墙上浮图路旁堠,送人南北管离愁。”诗中的浮图,就是枫桥边上寒山寺的塔。诗的结句很蕴藉,“细雨”是点春时,也是写春景,为送别的气氛平添了三分冷清凄凉;“垂杨”即柳树,古人有折柳送别的风俗习惯,依依杨柳,在雨中摇曳着枝条,仿佛在挽留行人,又为送别增添了三分惆怅;“系画船”是写船等着人走,写系,实在又带着催,又为送别加深了三分愁苦。前三句次第写来,句句连环,被末句带有深刻情感的景语一束,诗便全都活了起来。 怀人诗与送别诗,都喜欢用景物作为衬托,寄存自己的情思。如唐赵嘏的成名作《江楼感旧》云:“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玩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诗先为人们勾勒了一幅空灵明丽的图景,以“独上”二字逼出下文风景依稀如旧而人事变迁,从而细腻地表达怀人之感。范成大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也相仿。诗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