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症医学科病人实施危重程度评分制度

重症医学科病人实施危重程度评分制度

重症医学科病人实施危重程度评分制度

重症医学科病人实施危重程度评分制度

一、对入住与出ICU病房的患者实施危重程度评分的目的是用于评价ICU治疗效能、护理质量、预测死亡风险的状况,指导合理利用ICU资源。

二、入住与出ICU病房的患者在接受监测和治疗前后应当进行危重程度评分。

三、常用危重程度评分方法甚多,可根据各ICU自身的性质与功能选用适宜的评分方法。

1.APACHEⅡ评分(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Ⅱ)系统。

2.或MODS多脏器功能障碍评分。

3.或MODS多器官功能失常综合症评分。

4.或ISS-RTS-TRISS创伤损伤严重性评分。

5.或TISS--28治疗干预评分。

6.或Glasgow昏迷评分(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而昏迷的患者)。

7.或根据自身ICU的性质与功能选用其他认为适宜的评分方法。

四、评分的途径可有“实时”评分及“回顾”评分,有条件的ICU可通过医院的“临床信息系统”实施“实时”动态的评分,无论采用何种评分系统都应当严格遵循其规定的评分方法。

重点专科评分标准(重症医学科)

云南省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评分标准 重症医学科(试行) 一、《重症医学科评价标准与评分细则》总分值为1000分,分为:重症医学科组织管理(180分),病房布局(150分),人员配备(80分),设备设施(150分),医疗质量控制(150分),患者管理(40分),护理质量控制(100分),医院感染管理(100分),制度落实(50分)。 二、申报云南省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所在医院为二级及以上医院,认真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各项任务;2.所在医院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开展患者预约诊疗服务,并推行单病种管理;3.所在医院认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并取得明显效果;4.专科整体实力强,医疗技术水平高,医疗安全保障好;5.专科积极实施临床路径管理;6.专科病房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 三、标准中的相关技术指标,指评估时前三年的数据;如无特别注明,除人员队伍为申报时的情况外,均指评估时上一年度的数据。 四、标准中部分指标内容可累积计分,但最后得分不超过标准分。 五、学科带头人是指具有高级职称、临床水平高、教学和科研组织管理能力强、能带动学科持续发展和梯队建设的专科负责人。 六、学科骨干是指在专科内某一专业发展方向具有较高学术和技术水平、作为学科带头人后备力量的中级及以上职称人员。 七、本标准中涉及的人员是指人事关系或执业地点在所在医院的人员。其中聘用人员是指在本单位执业注册并履行职责1年以上、年工作时间8个月以上的人员。 八、本标准中所指论文(包括SCI论文、中文期刊论文等)、科研项目或课题、科研成果等,均指临床应用方面的论文、项目、课题或成果。

ICU常用评分系统

ICU的评分系统 重症患者病情危重,时间紧迫,需要医生早期发现、早期识别,尽快采取干预措施,以免延误病情。ICU的评分系统可以给临床提供量化、公平的指标,用以评价疾病严重程度。 ICU常用的评分系统有:非特异性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如APACHE II,TISS;多脏器功能障碍病情评分,如MODS,SOFA,LODS;特定器官功能障碍评分,如RANSON,RAMSAY等。 一、APACHE(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 此评分是由Knaus于1981年建立第一代,1985年提出APACHE II,至2005年推出第四代。APACHE II因为简便可靠,设计合理,预测准确,免费,目前使用最为普遍。作为重症患者病情分类和预后的预测系统,分值越高,表示病情越重,预后越差,病死率越高。APACHE II由A项、B项及C项三部分组成。A项:急性生理学评分,共12项。B项:即年龄评分,从44岁以下到75岁以上共分为5个阶段,分别评为0-6分。C项:即慢性健康评分。APACHE可动态评价医疗措施的效果,评估病情,预测预后。 二、TISS治疗干预评价系统(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scoring system) 是由Cullen 1974年建立,目的是对重症患者进行分类,确定医疗护理的劳动强度,以便安排工作量。每日同一时间由一名观察者收集资料,确认是否为前24小时内完成的治疗措施,总分应与病情一致,如与APACHE等没有一致,应检讨是否治疗措施适当,不得重复记分,对同一目的进行的多项干预,记录最高分。 三、MODS评分(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core)多脏器功能障碍评分 Marshall于1995年提出,Richard 2001年改良。其参数少,评分简单,对病死率和预后预测准确。但其只反映6个常见器官功能的一个指标,不能全面反映其功能状态,对其它影响预后的因素没有考虑。 四、SOFA(sepsis related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全身性感染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 1994年欧洲重症医学会提出,强调早期、动态监测,包括6个器官,每项0-4分,每日记录最差值。目前研究显示最高评分和评分差值对评价病情更有意义。此评分方法后来也被称之为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 五、LODS(logistic organ dysfunction system)器官功能障碍逻辑性评价系统 1996年由Le Gall创建,其中每个变量都经过logistic回归筛选,权重经过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包括6个器官,每项0-5分,最高22分,每日记录单个器官中的最差分值,其总分数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六、特定器官功能障碍评分 是指对特定器官功能进行评价。如:肺损伤评分,肺部感染评分,心力衰竭评分,重症胰腺炎评分,DIC评分,肾功能衰竭评分,镇静评分等。 熟练掌握ICU的评分系统,不仅可以识别高危患者,指导治疗,而且可以评价新药及新治疗措施的有效性,或者用来进行质量控制,促进ICU病房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ICU常用评分方法及临床应用

ICU常用评分方法及临床应用 发布日期:2012/8/6 ICU常用评分方法及临床应用 山西太原解放军264医院刘谦民常诚(030001) 随着科技的进步,医疗技术和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危重病治疗水平和ICU建设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什么是重症病人,怎样才能早期发现和识别重症病人是重症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单纯以“轻、中、重”评价疾病严重程度的方法不能准确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及迅速变化,即使同一患者不同医生或护士的判断结果也有很大出入,为了科学有效地进行重症临床和科研工作,必须有衡量重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并在不同国家不同医院普遍可以接受的标准,这种标准称为重症严重程度或预后评价系统。现把ICU常用的评分方法介绍如下。 1.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 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APACHE)是一类评定各类重症患者尤其是ICU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测预后的客观体系,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为广泛且较权威的评分方法。 1981年美国学者Knaus等[1]首次提出APACHEⅠ,开始了对重症病情客观化的评价,但参数多,数据采集复杂,不包含年龄,对慢性健康评估简单,临床使用不便且预测不够准确。1985年Knaus等[2]简化了APACHEⅠ中不常用或者检测不便的参数,增加了年龄分值,并将慢性健康状况不同权重量化,提出APACHEⅡ,并给出计算每一个患者院内死亡危险性(R值)。由于设计合理,使用简便,是目前应用最多的评分系统。1991年Knaus等[3]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广泛深入的多中心研究提出了APACHEⅢ,许多研究证实,APACHE Ⅲ比APACHEⅡ对死亡率的预测准确度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APACHEⅢ提出后有些数据未公开发表,并且使用比较复杂,因此未得到广泛使用。APACHEⅣ是2005年才出现的评分软件,由于相关文字资料未见公开报道,所以使用也受到限制。 1.1评分方法 APACHE的应用包括两部分,一是计算分值,二是计算院内死亡危险性(R)。分值的计算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反映急性疾病严重程度的急性生理学评分(acute physiology score,APS),年龄评分和患病前的慢性健康状况评价(chronic health status,CHS)。三者总分构成APACHE得分,再由该得分和疾病种类、治疗场所种类等因素计算出R值。APACHE 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泛且较权威的一种评分方法。APACHE I所包含的生理学参数及其分值均由一些专家凭主观意愿选定,参数多,数据采集复杂,临床使用不方便,未考虑年龄因素对预后的影响,且只适合于对群体患者的病情评估,不宜用于对个体患者预后和所需监测、治疗水平的预测,故目前已弃之不用。APACHE Ⅱ简便可靠,设计合理,预测准确,目前使用最为普遍,它既可用于群体患者预后的评估,对个体病死率的预测也有一定价值。APACHE Ⅲ的设计较APACHE Ⅱ更为合理,它以神经学评分代替GCS,有人已证实此法较GCS更准确。以酸碱失衡评分代替pH单独得分,前者更能体现患者在病理生理方面的综合变化。APACHE Ⅱ和APACHE Ⅲ对死亡危险性的预测均有较满意的结果,有人证实APACHE Ⅲ更接近实际病死率。 1.2临床应用 1.2.1评价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预测在临床工作中,病情严重程度和预测死亡危险性方面,容易受到医源性或者患者及其家属主观方面的影响,对患者病情的改善或发展以及疗效,常依赖临床表现或者某些检查结果做出片面评价,缺乏对全面病理生理状况的综合评估。许多研究表明[4],重症评分与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重症评分越差,病情越重。

重症医学科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

、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 1、 指标名称: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 2、 指标意义: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是指统计周期内住院患者发生的某导管非计划性拔管例数占该周期内 某导管留置总日数的比例,或者是占该周期内导管置管总例数的比例。 3、指标类型: 结果指标 4、对象选择: 统计周期内所有存在该导管的患者 5、相关概念: (1)非计划性拔管()又称意外拔管(,)指任何意外发生的或被患者有意造成的拔管。其实质是指非 医护人员计划范畴内的拔管,通常包含以下情况: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者自行拔除的导管;各种原因导致 的导管脱落;因导管质量问题及导管堵塞等情况需要提前拔除的导管。 统计周期内住院患者留置某导管的总日数 统计周期内某导管总倒数 (1)计算方法一 同期某导管倒数 发生率=统计周期内该导管留置总日数 分子:统计周期内发生某导管的倒数,如同一患者某类导管多次发生,则按频次计算拔管例数。 分母:统计周期内该导管的留置总日数, 即统计周期内某导管某天带管病例数之和, 常用于气管 拔管检测。 (2)计算方法二 同期某导管倒数 发生率=统计周期内该导管置管总例数 X100 % 分子:统计周期内发生某导管的例数,如同一患者某类导管多次发生,则按频次计算拔管例数。 分母:统计周期内该导管的留置总倒数,包括周期内原有置管例数和新增置管例数。 拔管后重新 第——早 重症医学科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 (2) 导管留置日数 (3) 导管留置倒数 X1000 %。

置管以及常规更换的导管均纳入新置管道例数中。 此方法需要收集统计周期内某导管的置管例数和倒数,简单方便,能较为客观的反映发生情况, 也是目前国内使用较多的计算方法。 7、计算周期:根据单位自身情况可以采用月、季度或年 8指标改善:比例下降或稳定在基线水平,国外系统评价气管插管的发生率(置管例数)为 2.1-18.9 %(M6.4%, 3.8 % -9.6 %)以及发生率(留置日数) 1 %。-36 %o (M%, 4%o-12 %o)。 9、推荐数据收集表:以气管插管为例 月气管插管发生率收集表 二、住院患者院内压疮发生率 1、指标名称:住院患者院内压疮发生率 2、指标意义:住院患者院内压疮发生率是指统计周期内住院患者新发生压疮病例数占该周期内住院患者总例数的比例。 3、指标类型:结果指标 4、对象选择:统计周期内所有入院24h后住院患者 5、指标意义:住院患者院内压疮发生率反映了患者医疗护理安全状况及医疗机构的护理管理质量的水平,监测该指标,可使护理管理者了解压疮发生情况,通过分析压疮发生危险因素和特征,采取有效护理干预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压疮的发生,确保患者安全。 6、相关概念: 住院患者院内压疮又称医院获得性压疮(),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获得的压疮,即患者入院24h后发 生的或入院24h后才在护理文书中记录的压疮。 7、统计周期:根据单位自身情况可以采用季度或年 8基本公式:

重症医学APACHEII评分表

积分之和为APS12项生理变量高异常范围低异常范围 单 项 评 分4 3 2 1 0 1 2 3 4 直肠温度(℃)≥41.0 39.0- 40.9 38.5- 38.9 36.0- 38.4 34.0- 35.9 32.0- 33.9 30.0- 31.9 ≤29.9 平均动脉压≥160130- 159 110- 129 70- 109 50-69 ≤49 心率(次/min)≥180 140- 179 110- 139 70- 109 55-69 40-54 ≤39 呼吸频率≥5035-49 25-34 12-24 10-11 6-9 ≤5氧合作用 (FiO2<0.5)饱和氧(A-a)DO2 ≥500 350- 499 200- 349 <200 PaO2 (FiO2<0.5) >70 60-70 55-60 <55 动脉血pH或HCO3(mmol/L) ≥7.7 ≥52.0 7.6- 7.69 41.0- 51.9 7.5- 7.59 32.0- 40.9 7.33- 7.49 22.0- 31.9 7.25- 7.32 18.0- 21.9 7.15- 7.24 15.0- 17.9 <7.15 <15.0 血清钠mmol/L ≥180160- 179 155- 159 150- 154 130- 149 120- 129 111- 119 ≤110 血清钾mmol/L ≥7.06.0- 6.9 5.5- 5.9 3.5- 5.4 3.0- 3.4 2.5- 2.9 <2.5 血肌酐μmol/L≥309177-133-53-<53

308 168 124 红细胞比容≥0.600.50- 0.59 0.46- 0.49 0.30- 0.45 0.20- 0.29 <0.20 白细胞计数(×109/L)≥40.0 20.0- 39.9 15.0- 19.9 3.0- 14.9 1.0- 2.9 <1.0 15-Glasgow昏迷评分A项总评分: 年龄分数慢性病分数注:脏器功能不全或免疫损伤状态必须在住院前已确定而且与下列标准符合。 肝:活检证实肝硬化或门脉高压;过去有消化道出血史或肝衰肝性脑病/昏迷。 心血管:IV级(纽约心脏病学会) 呼吸系统:慢性限制性、阻塞性或者血管性疾病,活性严重受限如不能上楼,或操持家务,或证明有慢性缺氧,高碳酸血症,继发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肺动脉高压(>40mmHg)或依赖呼吸机。 肾:长期接受透析。 免疫损害:曾接受治疗,抗感染能力受抑,如免疫抑制治疗,化疗或放疗,长期使用大量类固醇,或有损害免疫功能的疾病诸如白血病,淋巴瘤,艾滋病(AIDS) ≤440 如果患者有严重器官疾病史或免疫力降低按以下评分: 45~54 2 a:未手术或急诊 手术后-------5 分 55~64 3 65~74 5 b:选择性手术患 者------------2 分 ≥75 6 B项评 分: C项评分: 睁眼反应计分语言反应计分运动反应计分 可自动睁眼 声音刺激后睁眼4 3 回答正确 回答错乱 5 4 能执行检查者命令 能指出疼痛部位 6 5

重症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重症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2015版) 一、ICU患者收治率和ICU患者收治床日率 定义:ICU患者收治率是指ICU收治患者总数占同期医院收治患者总数的比例。ICU患者收治床日率是指ICU收治患者总床日数占同期医院收治患者总床日数的比例。同一患者同一次住院多次转入ICU,记为“多人次”。 意义:反映全部住院患者ICU患者的比例及收治情况。 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15分患者收治率(入ICU24小时内) 定义:入ICU 24小时内,APACHEⅡ评分≥15分患者数占同期ICU收治患者总数的比例。 意义:反映收治ICU患者的病情危重程度。 注:具有信息化自动收集能力的医院建议直接提取APACHEⅡ评分,并按照<10分,10-15分,15-20分,20-25分,>25分进行分层分析。 三、感染性休克3h集束化治疗(bundle)完成率

定义:感染性休克3h集束化治疗(bundle),是指感染性休克诊断后3小时内完成:测量乳酸浓度;抗菌药物治疗前进行血培养;予以广谱抗菌药物;低血压或乳酸≥4mmol/L给予30ml/kg晶体液进行目标复苏。感染性休克3h集束化治疗(bundle)完成率,是指入ICU诊断为感染性休克并全部完成3h bundle的患者数占同期入ICU诊断为感染性休克患者总数的比例。不包括住ICU期间后续新发生的感染性休克病例。 意义:反映感染性休克的治疗规范性及诊疗能力。 四、感染性休克 6h集束化治疗(bundle)完成率 定义:感染性休克6h集束化治疗(bundle),是指在3h集束化治疗(bundle)的基础上加上:低血压对目标复苏效果差立即予以升压药;脓毒症休克或乳酸 ≥4mmol/L容量复苏后仍持续低血压,需立即测量CVP 和ScvO2;初始乳酸高于正常患者需重复测量乳酸水平。感染性休克6h集束化治疗(bundle)完成率,是指入ICU诊断为感染性休克全部完成6hbundle的患者数占同期入ICU诊断为感染性休克患者总数的比例。不包括住ICU期间后续新发生的感染性休克病例。 意义:反映感染性休克的治疗规范性及诊疗能力。 五、ICU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 定义:以治疗为目的使用抗菌药物的ICU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前病原学检验标本送检病例数占同期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病例总数的比例。病原学检验标本包括:各种微生物培养、降钙素原、白介素-6等感染指标的血清学检验。

级临床重点专科重症医学科评估试点评分标准

省级临床重点专科重症医学科评估试点评分标准

————————————————————————————————作者:————————————————————————————————日期: 2

附件3 江西省神经内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评选标准 一、本标准分四个部分,实行量化100分,其中“申请挂靠医院重视程度”占12分、“主任候选人资质”占25分、“专科建设情况”占30分、“医疗质量控制工作”占33分。 二、标准中的相关技术指标,如无特别注明,均指2015年1月-2016年12月数据。 三、标准中每项指标内容可累积计分,但最后得分不超过标准分。 四、本标准中包括的人员是指执业地点在所在医院的人员。 申请单位: 序号检查内容标准分评分标准及方法得分一申请挂靠医院重视程度12 1 保障工作经费 4 承诺每年提供至少10万元工作经费。(查看医院文件) 2 配备工作人员 4 承诺配备工作人员,并保证相应工作时间。承诺配备专职人员得4分,配备兼职人员得2分。(查看医院文件) 3 提供办公场所、配置设施设备 4 承诺提供办公场所、配置设施设备。承诺配备专用办公场地及设施设备得4分,配备合用办公场地及设施设备得2分。(看现场、查文件) 二主任候选人资质25 4 学历职称 3 1.医学学历、学位:博士研究生1.5分、硕士研究生1分、本科0.5分。(相应层次仅有学历或学位酌减0.2分,按最高计,查证书原件) 2.医学专业技术职称:副高职称1分、正高职称1.5分。(查证书原件) 3

序号检查内容标准分评分标准及方法得分 5 学术地位10 1.现任本专业国家级学术委员会(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一级分支)主委4分、副主委3.5分、常委3分、委员2.5分;省级学术委员会(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二级分支参照)主委3分、副主委2.5分。(按最高计,“曾任”相应减0.2分,查证书原件) 2.现任本专业核心期刊主编 3.5分、副主编3分、编委2.5分;国家级期刊主编3分、副主编2.5分、编委2分;省级期刊主编2.5分、副主编2分、编委1.5分。(按省卫生高级职称评审医学杂志分级目录界定,“曾任”相应减0.2分,查证书原件,可累积计分,不超过3.5分) 3.获国家卫生计生委突出贡献专家1分,省卫生计生委突出贡献专家0.5分。(按最高计,查证书原件) 4.获国务院津贴1分,省政府津贴0.5分。(按最高计,查证书原件) 5.省主要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0.5分。(查证书原件) 6 管理能力 7 1.管理经历:按曾任或现任本专业科主任任职时间排名打分,第1名1.5分、第2名1分、第3名0.5分、第4名及以后0分。(含主持工作,查医院任职文件) 2.专科发展:任期内专科规模增长比率(床位数、门诊人次、出院人次、医护人员数)排名打分,第1名2分、第2名1分、第3名0.5分、第4名及以后0分。(查印证材料) 3.新技术应用:任期内新技术项目应用数增长率排名打分,第1名1.5分、第2名1分、第3名0.5分、第4名及以后0分。(查印证材料) 4.管理绩效:任期内业务收入/医护人员比增长率排名打分,第1名2分、第2名1分、第3名0.5分、第4名及以后0分。(查印证材料) 7 教学科研水平 5 1.现任博士生导师1分、硕士生导师0.5分。(“曾任”相应减0.2分,按最高计,查证书原件) 2.获得本专业国家级科研成果1项2.5分;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2分、二等奖1项1.5分、三等奖1项1分。(同一科研成果不重复计分,按最高计,不超过2.5分,查证书等印证材料) 3.撰写本专业论文(第一或通讯作者):按SCI、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收录篇数排名打分(SCI、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权重分别为45%、35%、20%),第1名1.5分、第2名1分、第3名0.5分、第4名及以后0分。(按省卫生高级职称评审医学杂志分级目录界定,同一文章不重复计分,按最高计,不超过1.5分,查印证材料) 三专科建设情况30 4

重症医学科危重评分制度

二十四、重症医学科(ICU)患者实施危重程度评分制度l.对人住与出ICU 病房的患者实施危重程度评分的目的是用予评价ICU 治疗效能、护理质量、预测死亡风险的状况,指导合理利用ICU 资源。 2.入住与出ICU 病房的患者在接受监测和治疗前后应当进行危重程度评分。 3.常用危重程度评分方法甚多,可根据各ICU 自身的性质与功能选用适宜的评分方法。 3.1 APACHE II 评分(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II)系统。 3.2 或MODS 多脏器功能障碍评分。 3.3 或MODS 多器官功能失常综合症评分。 3.4 或ISS—RTS—TRISS 创伤损伤严重性评分。 3.5 或TISS--28 治疗干预评分。 3.6 或Glasgow 昏迷评分(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而昏迷的)。 3.7 或根据自身ICU 的性质与功能选用其他认为适宜的评分方法。 4.评分的途径可有“实时”评分及“回顾”评分,有条件的ICU 可通过医院的“临床信息系统”实施“实时”动态的评分,无论采用何种评分系统都应当严格遵循其规定的评分方法与程序,以确保科间、院际评价信息的可信度。 5.评分工作在医务处领导下实施,综合ICU 与专科ICU 都应当进行,定期将评分结果,报告院长和医院ICU 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

会,用于医院ICU 资源利用状况及对危重症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并可作为外部(第三方)评价医院医疗服务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指标。 6.三级甲等医院ICU 患者APACHEII 评分(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II)15 分以上患者比例应当≥50%。 二十五、手术风险评估及防范制度 一、根据《执业医师法》、《侵权责任法》、《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手术安全检查制度》等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要求,医务人员应当在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的同时,尽量保证患者的安全,建立有效的手术风险评估及防范制度,自觉履行相应的职责和义务。 二、不论手术大小,在术前手术者均应对患者进行手术风险评估。评估手术风险应当根据患者的年龄、发病的缓急、病情长短、病变部位、现有诊断、全身情况、已有的其他疾病和拟用的手术方案以及本院的医疗条件等进行综合评定。 三、评估风险后主诊医生应及时与患方沟通。应当向患者交代相关风险、替代方案和应急措施等,并取得患者本人书面意见,不能取得患者本人意见的应当取得其近亲属书面意见。 四、医生评估风险后,应当针对手术风险制定有效地防范措施。防范风险的措施重点应体现在: 1、可行再次专科会诊; 2、可行再次术前讨论; 3、手术医生再次查房或上级医生查房; 4、麻醉师术前访视病人或再次参加讨论; 5、充分术前准备; 6、术前手术核查; 7、术中应急方案; 8、严格术中操作 9、严密术中观察;10、及时处理术中异常情况;11、术后管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