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常见肠道疾病

儿童常见肠道疾病

儿童常见肠道疾病
儿童常见肠道疾病

儿童常见肠道疾病

肠道的疾病可分为内科及外科两方面。肠炎是常见的内科疾病,几乎每个人都有肠炎的经验。大部份的肠炎是病毒引起的,例如轮状病毒。有些肠炎是细菌引起的,例如喝了不洁的水或污染的食物,像沙门氏菌等可以引起严重的症状。

除了因感染引起的问题外,婴幼儿还可能发生其他肠道问题,例如新生儿坏死性肠灾、肠道闭锁及狭窄等,因这些多是新生儿的问题,通常出生后不久就被发现及治疗了。下列问题可能出现在较大的婴幼儿,家长们应要有一定的认识。肠套叠

这疾病好发於六个月到一岁半的儿童。肠套叠是一段肠子套进另一段的肠子内。引起肠套叠的原因通常是肠蠕动不正常,其诱发因素包括病毒感染及食物的改变,有时肠内有息肉或肿瘤也会引起肠套叠。

肠套叠的症状是腹痛,其特点是一阵阵的发作绞痛。常在一阵腹痛后,症状消失,然后又再发作。发生时间较久后,小朋友会出现呕吐的症状。如没有治疗,几小时后还可能会解出血便、腹涨等。因为无法进食、呕吐,病人渐渐会有脱水、休克等更严重的情形。肠道如套叠太紧,就会发生血液循环受阻的情形,时间久了肠道会就坏死、穿孔,甚至出现腹膜炎。

巨结肠症。

巨结肠症如发生在儿童是因为肠道缺乏神经节,是一种先天性的疾病。缺少了正常神经功能,受影响的肠道会经常处在收缩的状态,无法正常蠕动。最常受影响的肠道是下段的大肠,也就是所谓乙状结肠及直肠。

此症以便秘为主要症状,新生儿的胎便可能会延迟排出。便秘会引起腹涨,也会造成肠炎,所以巨结肠症的小朋友肚子常是大大的,也常有腹泻的情形。有时好几天不排便,但接著几天会拉肚子,解出臭、灰褐色、大量的水便,还常有发烧现象。肠炎引起的脱水及细菌感染会使病情变得危急。

肠息肉可以出现在小肠或大肠内,其症状是经常腹痛,也可能会有便血的情形。肠息肉也可能引起肠套叠。有些肠息肉是有家族性的,也有部份可能会有恶性变化。肠息肉的诊断视发生的位置,可能需要内视镜、肠道摄影及超音波等检查。此症的治疗是手术切除。

不同的肠道问题引起的症状有时是相似的,常有误诊的可能,因此要及早得到正确的诊断及治疗,有赖专业医师及必要的检查。

益生菌知识问答-总结

1、什么是益生菌? 我们人体内有1.3KG的微生物,他们按好坏不同,分三类,有益生菌,有害菌和中性菌。益生菌就是生活在我们体内能起健康调节作用的好的菌群。他源于希腊语意思是对生命有好处。 2、益生菌有副作用吗,适合多大的人吃? 我们的益生菌是纯天然来源的益生菌,经过高密度发酵而成,高洁净度提取,混合而成,不添加任何不健康的原料,没有副作用。 建议3岁以上人群服用 3、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有什么关系? 肠道内各种各样的细菌,对人体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其中有些对人体有益,为有益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有些对人体有害,为有害菌,如肠球菌等,还有些利害兼具(如大肠杆菌)。正常情况下,有益菌占有优势,各菌群相对保持稳定,不对人体产生危害,引起疾病。而一旦某些因素(如抗生素、食物中的腐败菌、放化疗等)破坏肠道菌群结构,导致肠内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则出现菌群失衡现象,最常见的就是腹泻、便秘等肠道症状了。所以健康的肠道菌群很重要奥。 4.益生菌对人体有哪些有益作用? 益生菌对人体有多种有益作用。能改善肠道菌群、改善肠内微环境,刺激机体的免疫机制、调节免疫功能,减少肠内有毒有害物质加速排出,改善腹泻、便秘、腹胀气等肠道症状,有助于营养吸收、美容护肝、抗肿瘤、降低血糖、降低血压、控制血脂,抑制龋齿菌、胃幽门螺旋杆菌等作用。 5.益生菌如何在肠道形成保护膜?

各种细菌,在肠道内共生,相互作用、相互竞争。而各种细菌要在肠道内存活,首先必须定植于肠道壁,然后才能在肠道内生存、繁殖、发挥作用。否则很容易随着肠道内的粪便等肠内容物排出体外。益生菌相对于有害菌,更强壮,能更好的抢占到肠壁的位置,从而定植于肠道,在肠壁上形成一道保护层。也因此使得有害菌没有地方定植,而被排出体外。 6.益生菌是怎样促进营养吸收的? 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必须经过肠胃的消化,大分子的营养物质分解为小分子之后,才能被吸收。益生菌能产生各种有助于消化的酶类,帮助营养物质的分解及发酵,同时,益生菌的自我代谢会产生多种维生素及氨基酸,并产酸,改善肠道的微环境,有助于促进钙、铁、锌、维生素D等营养素的吸收,促进B族维生素的合成等等。 7.哪些人急需补充益生菌? 有慢性肠道疾病或肠易激综合症状:腹痛、腹泻、腹胀、便秘人群; 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的上班族及办公室工作人员; 经常出差旅行,饮食不当的人群; 经常应酬喝酒较多,酒后不适的人群; 常服抗生素药物体弱多病的人群; 免疫力低下或有过敏体质的人群; 心血管疾病、肝脏疾病、呼吸道疾病等疾病患者。 8.益生菌对有胃病的人有帮助么?

益生菌综述

河南科技学院 2016 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益生菌综述 学生姓名:向松阳 所在院系:生命科技学院 所学专业:生物工程中药学 导师姓名:武忠伟 完成时间:2016-04-26

摘要 肠道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临床研究表明此类患者的肠道内存在着严重的菌群失调,通过给予益生菌对局部的微生态环境进行调节,可缓解病情。随着人们对肠道内微生物菌落与人类健康关系的认识与研究,益生菌作为一个新领域开始被了解和关注并且在食品和保健品中的应用日益剧增。应用含有益生菌的功能性食品来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在世界范围内都引起极大的兴趣。虽然大多数益生菌是GRAS菌株,但是不能排除其可能存在的耐药性转移、败血症、产生毒性代谢产物的致病风险。本文综述了益生菌对人类的营养和健康的意义及益生菌的营养功效、作用机制和近几年来暴露的益生菌安全性问题及其应用情况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益生菌肠道疾病安全性

Abstract Intestinal disease incidence in China increased year by year, the clinical study showed that these patients have serious intestinal dysbacteriosis, by giving probiotics on the micro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local regulation, can alleviate the condition. With the understanding and research of the intestinal microflora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health, as a probiotic the new field is known and the increasing attention and application in food and health care products. The use of functional foods containing probiotics for health promotion and disease prevention has aroused great interest in the world. Although most probiotic GRAS strain, but can not rule out the transfer, the possible resistance to sepsis, toxic metabolism the risk of the produ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nutritional benefits of probiotics on human nutrition and health significance and mechanism of probiotics, and in recent years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safety problem and its application of exposure to probiotics. Keyword:probiotics Intestinal diseases safety

胃肠疾病诊治知识

胃肠疾病诊治知识 胃肠道胀气在临床上是十分常见的,常表现为嗳气、腹胀腹痛和矢气(放屁)。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胃肠道胀气的有关知识。 胃肠道气体的来源: 正常成人每天胃肠道潴留约100-150ml少量的气体,当气体量增多时,就形成胃肠道胀气。一是随吞咽或饮水等将空气吞入胃肠道,二是食物在肠道内被细菌酵解产生气体,三是气体从血管内弥散至肠腔。 胃肠道气体的排出: 经口排出为嗳气,经肛门排出为失气,而大部分被肠壁吸收。 胃肠道胀气的机理: 1. 大量吞入空气:吞气症可吞入大量气体;精神因素或某些胃肠道疾病使唾液增加时,也可随唾液吞入较多气体;大量饮水或饮进饮料时,也易吞入空气。 2. 肠道排空障碍:肠梗阻或肠壁张力减弱时,肠道内可积聚过量气体和液体。 3. 消化不良:含纤维素较多的粗糙食物可增加肠腔容量并影响正常蠕动而产生腹胀;长期应用广谱抗菌素,可抑制肠道正常菌群而致食物发酵产生气体。 很多胃肠道疾病,以及肝胆胰、腹膜等疾病都可产生胃肠道胀气。 容易引起胃肠道胀气的产气食品: 含高淀粉的产气类食物,如萝卜、土豆、红薯、芋头、南瓜、板栗等;这些丰富的淀粉、糖类、纤维素,外加吃进去的肉食,经肠道细菌充分发酵之后,会产生多量的硫化氢、氨气,如一时排不出去,蓄积在肠道之中,便会引起胃肠道胀气。 豆制品(包括豆腐、豆浆、豆腐脑等)中有数种抗营养因子,其中两种是与胃肠道有关的,一种是胰蛋白酶抑制素,是能抑制体内蛋白酶活动的一种物质,如摄入过多,会影响对蛋白质的消化,井对胃肠有刺激作用,出现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另一种是肠胃胀气因子,它能使人产生胃肠道胀气、腹泻以及消化不良等现象。 胃肠道胀气的中医分型: 1. 寒热错杂型:我在临床上遇见的胃肠道胀气患者最多的就是这一型。症状:胃脘饱胀或腹部胀满,午后、晚上较重,稍进食即觉胀满;伴有口苦或口臭,或有恶心、嗳气,胃腹怕寒,欲进冷饮食而又不敢,大便不畅或便秘或便稀,或矢气(放屁)较多;舌苔白腻或黄腻。 2.食积停滞型:症状:腹满胀痛,嗳腐吞酸(打嗝酸腐臭味,吐酸水),或厌闻食臭,或矢气、大便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沉滑。 3. 脾胃虚寒型:症状:胃腹满胀,时作时止,时轻时重,喜暖喜按,进热饮、热食则舒,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胖淡或有齿痕,苔薄白,脉迟。 4. 湿热蕴结型:症状:胃腹胀满,恶心欲呕,心中烦闷,口渴不欲多饮,时时汗出,大便溏泄,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治疗:王氏连朴饮。 5. 实热内结型:腹满持续,或腹部硬痛,或绕脐痛,大便秘结,手足汗出,潮热谵语;脉沉实,或迟而有力,舌苔黄燥或焦裂起刺。注意:许多急腹症(如肠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

第七章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节反流性食管炎 【病史采集】 1.病因:十二指肠溃疡、滑动性食管裂孔疝、胃手术后、大量腹水、反复呕吐。 2.诱因:粗糙食物、饮酒或咖啡。 3.胸骨后烧灼样疼痛,疼痛放射胸背肩部。一般卧位,前屈时疼痛明显,食酸性食物症状加重,有夜间反酸,间歇吞咽困难,出血。口服抑制胃酸药可减轻。 【检查】 1.内镜检查:根据savary和miller分极标准,反流性食管炎的炎症改变内镜下可分四级。一级为单个或几个非融合性病变,表现为红斑或浅表糜烂;二级为融合性病变,但未弥漫或环周;三级病变弥漫环周,有糜烂但无狭窄;四级表现为溃疡狭窄纤维化,食管缩短及Barrett食管。 2.食管吞钡X线检查:X线可见食管蠕动变弱,粘膜皱壁粗乱。阳性率约50%。 3.食管滴酸试验:滴酸过程中患者出现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为阳性反应。 4.食管内pH测定:pH降低至4.0以下提示胃液反流。 5.食管压力测定: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若小于1.3kPa,胃液易反流。 6.胃—食管核素显像,有助于诊断。 【诊断要点】 1.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躯体前屈或仰卧时加重,站立时则缓解,应考虑本病。 2.内镜或活组织检查可了解食管粘膜病变。 3.食管内pH测定、压力测定及食管滴酸试验可协助诊断。 【鉴别诊断】 1.心绞痛:胸骨后疼痛,心电图ST-T改变,食管滴酸试验阴性,口服硝酸甘油疼痛缓解。 2.食管癌:有吞咽困难,内镜和活组织检查可确诊。 3.消化性溃疡:周期性发作和节律性疼痛、内镜检查及X线钡餐确诊。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包括床头垫高15cm,减少反流;少食多餐,低脂肪饮食,睡前不进食,肥胖者应减轻体重,避免用抗胆碱能药物及烟、酒、咖啡。 2.药物治疗选择: (1)促进胃动力药物:选用:甲氧氯普胺(灭吐灵)、西沙比利、多潘立酮(吗丁啉)。 (2)组胺H2受体拮抗剂选用:甲氰咪呱、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3)质子泵阻滞剂:奥美拉唑(洛赛克)、兰索拉唑(达克普隆)。 (4)保护粘膜药:硫糖铝、三钾二枸橼酸钕盐(德诺)。 3.手术治疗: 主要用于食管瘢痕狭窄及难以控制反复出血者,采用外科手术或食管扩张术。 【疗效标准】 1.治愈标准 (1)症状消失。 (2)内镜或(及)X线检查粘膜恢复正常。 2. 好转标准 (1)症状减轻。 (2)内镜或(及)X线检查粘膜病变有所改善。 【出院标准】

益生菌也有副作用精选文档

益生菌也有副作用精选 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益生菌也有副作用 益生菌能改善肠道微生态,有益于肠道健康,广泛用于腹泻、消化不良等肠道疾病治疗。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无论什么疾病,都用益生菌来辅助治疗,有的甚至拿益生菌当保健品吃,这显然不靠谱。那么,到底益生菌在什么情况下才应该使用,且真的没有副作用吗? 种类较多 益生菌是指使用后通过改善宿主肠道菌群生态平衡而发挥有益作用,达到提高宿主(人和动物)健康水平和健康状态的活菌制剂及其代谢产物。目前??内使用的益生菌有20余种,主要有双歧杆菌、乳杆菌、酪酸梭菌、布拉酵母菌、肠球菌、地衣芽孢杆菌和蜡样芽孢杆菌等。应根据不同疾病,选择相应的益生菌。 需要服用的情况 目前益生菌药物说明书上的适应证包括:中性或急性腹泻、消化不良、腹胀以及肠道菌群失调等。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益生菌也常作为肠易激综合征和炎症性肠病的辅助治疗。从目前医学证据来看,益生菌对于提高肠易激综合征的缓解率,提高肠易激综合征和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明确。也有文献报道,发生新生儿黄疸时服用益生菌可改善黄疸症状。 除了上述疾病外,对于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时间较久的患者,肠道菌群会受到抗菌药物的作用而失去平衡,而特定的益生菌药物可以预防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诸多副作用 研究证明:人体长期使用人工合成的益生菌产品,会使肠道逐步丧失自身繁殖有益菌的能力,久而久之人体肠道调节功能会明显减弱,从而有损健康。 临床应用中发现,益生菌也可能导致机体产生不良反应,如发生细菌性和真菌性脓毒血症、促进有害代谢活动、过度刺激免疫、胃肠道反应及基因转移,尤其是早产儿及免疫功能低下者,需警惕益生菌可能的严重不良反应。 另外,在使用广谱抗生素的同时,使用益生菌也需谨慎,因为此时抗生素改变了肠道菌群平衡,益生菌也可能“乘虚而入”,出现过度生长,从而引发新的感染。因此,使用广谱抗生素时,一定要由医生决定是否使用特定类型的益生菌。 对于免疫缺陷疾病的患者来说,益生菌就不一定是“益生菌”了,而有可能是致病菌,此时使用须谨慎。 正常健康人不必服用 正常情况下,人体肠道菌群是一种平衡状态,无需特意去增加益生菌。且有些食物中含有益生菌,比如一些酸奶。不过要提醒的是,许多酸奶中都不含益生菌,就算含有,其量也很少,不一定能发挥作用。相比之下,更建议多吃一些蔬菜和粗粮,因为它们在肠道能转化为乳果糖,可以促进正常菌群的稳定生长,对身体作用更明确。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试题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试题 一、最佳选择题 1、胃酸相关疾病的治疗药物中用法错误的是 A、雷贝拉唑 bid ,餐前30min B、西咪替丁bid ,餐后 C、法莫替丁bid ,餐后 D、铝碳酸镁1.0g咀嚼,prn E、多潘立酮tid,餐前 2、关于GERD药物治疗,叙述错误的是 A、RE需要强力抑酸治疗,PPI bid约8周 B、对RE患者而言,促胃动力药没有确切疗效 C、NERD抑酸治疗4周,不宜长期使用 D、NERD也可能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需同时抗抑郁治疗 E、即使是轻度的RE和NERD患者,也需维持治疗避免加重 3、以下不属于质子泵抑制剂不良反应的是 A、长期使用影响钙吸收,导致骨质疏松 B、可导致维生素B12和维生素C吸收下降 C、便秘 D、WBC↓ E、口干 4、下列药物中,可引起黑便的药物为 A、铝碳酸镁 B、枸橼酸铋钾 C、硫糖铝片 D、多潘立酮 E、莫沙必利 5、下列药物中,可影响性功能的药物为 A、雷尼替丁 B、法莫替丁 C、西咪替丁 D、泮托拉唑 E、莫沙必利 6、以下关于胃食管反流病的用药注意事项错误的是 A、长期服用抑酸剂会降低钙吸收 B、RE患者抑酸治疗为主,且强度和时间超过消化性溃疡 C、多潘立酮(吗丁啉)可能引起心脏相关风险,建议限制使用 D、慢性咽炎需要至少抑酸治疗3~6月方能见效 E、RE患者应使用促动力剂治疗

7、消化性溃疡抗Hp的四联疗法正确的是 A、兰索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枸橼酸铋钾 B、奥美拉唑+甲硝唑十阿奇霉素+枸橼酸铋钾 C、雷尼替丁+阿莫西林+枸橼酸铋钾+甲硝唑 D、西咪替丁+枸橼酸铋钾+哌仑西平+替硝唑 E、兰索拉唑+克拉霉素+甲硝唑+硫糖铝 8、作为根除幽门螺旋菌感染的一线四联治疗方案的药物服用错误的是 A、埃索美拉唑50mg bid,餐前30min B、枸橼酸铋钾0.6g bid,餐前30min C、阿莫西林1.0g bid,餐后30min D、克拉霉素 500mg bid,餐后30min E、甲硝唑0.4g bid,餐后30min 9、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一线四联治疗方案中,不包括的药物是 A、铋剂 B、甲硝唑 C、克拉霉素 D、质子泵抑制剂 E、组胺H2受体阻断剂 10、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中的防御因子为 A、前列腺素E B、酒精 C、Hp感染 D、大面积烧伤 E、胃酸与胃蛋白酶 11、导致消化性溃疡病的重要病因是 A、吸烟 B、遗传因素 C、化学物质的刺激 D、强烈的精神刺激 E、幽门螺杆菌感染 12、非甾体抗炎药导致消化性溃疡病的主要机制是 A、促进胃酸分泌 B、抑制胃酸分泌 C、减少前列腺素E合成 D、影响胃十二指肠协调运动 E、减少十二指肠碳酸氢盐分泌 13、抗消化性溃疡根除Hp的一线四联方案是 A、雷尼替丁+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胶体次碳酸铋 B、奥美拉唑+甲硝唑十克拉霉素+胶体次碳酸铋

常见肠道传染病基本知识1

常见肠道传染病基本知识 一、常见肠道传染病的类型 肠道传染病是由相应的肠道致病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以发病急,传播快,波及范围广为特征。它可以引起散发、流行、暴发、甚至世界性大流行,不仅危害人民健康,而且影响人民正常的生活、生产、旅游、经贸、交通运输,甚至社会安定。肠道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生,但多发生在夏秋季。 1、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指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简称菌痢。 传染源是痢疾患者和带菌者。主要通过肠道传播。病原菌随病人粪便排出,污染食物、水、生活用品或手,经口使人感染。儿童发病率最高,其次为中青年。 主要临床表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2、伤寒和副伤寒 伤寒和副伤寒是分别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传染源是伤寒或副伤寒患者和带菌者。主要通过肠道传播。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通过病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污染水、食物,经口使人感染;还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苍蝇与蟑螂等传递病原菌而传播。伤寒杆菌在水中不仅可以存活并保持毒力,而且还可以繁殖,因此,水源被污染后,易造成伤寒和副伤寒的流行。人群普遍易感,以儿童和青壮年发病率最高。病后免疫力持久。 主要临床表现:持续发热,相对缓脉,有腹胀、便秘、腹泻等肠道症状,还可出现精神恍惚、表情淡漠等神经系统症状,部分病人全身可出现玫瑰色皮疹。

3、急性胃肠炎 多由被细菌及其毒素或病毒污染的食物引起,致病菌主要为致病性大肠杆菌群、空肠弯曲菌、沙门氏菌等。其媒介食物主要为肉类、蛋类、水产品、凉拌菜等。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 4、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 传染源是甲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主要传播途径以粪便排出,经口使人感染,多由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水和食物的传播,特别是水生贝类等,是甲型肝炎暴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儿童发病率高。患者康复后通常会终身免疫,不会成为长期带病毒者。 主要临床表现:起病急,有畏寒、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痛、肝区痛、腹泻、尿色加深、皮肤和巩膜黄染等症状。 5、霍乱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属于甲类传染病。 传染源是霍乱患者和带菌者。通过被病人与带菌者粪便或排泄物污染的水、食物以及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等不同途径进行传播或蔓延,其中水的作用最为突出。人群普遍易感。 主要临床表现:发病急,起病快。发病迅速出现频繁的水样腹泻,粪便通常呈米汤状,后出现喷射性、连续性呕吐。病人可能很快会有脱水及肌肉痉挛、循环衰竭伴严重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失衡。若不能及时接受治疗或治疗不当,患者可能会死亡。 6、脊髓灰质炎

考点肠道疾病精彩试题加解析汇报

考点肠道疾病 [A1型题] 1.盲肠癌病人最少见的合并症是 A.缺铁性贫血 B.大肠梗阻 C.右下腹包块 D.急性阑尾炎 E.原因不明的低热和消瘦 答案:B 考点:结肠癌的临床表现 解析:结肠癌的临床表现包括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的改变、腹痛、腹部肿块、肠梗阻症状、全身症状等。一般右侧结肠癌以全身症状、贫血、腹部肿块为主,左侧结肠癌以肠梗阻、便秘、腹泻、便血等症状为显著。盲肠癌属于右侧结肠癌,故合并缺铁性贫血、右下腹包块、原因不明的低热和消瘦较常见;因为阑尾邻近盲肠,但发生盲肠癌堵塞阑尾开口时容易诱发急性阑尾炎。盲肠癌合并大肠梗阻少见。故选B。 2.下述哪项不是溃疡性结肠炎的常见并发症 A.中毒性巨结肠 B.直肠结肠出血 C.癌变 D.多发性瘘管 E.急性肠穿孔 答案:D 考点:溃疡性结肠炎的并发症 解析:溃疡性结肠炎的常见并发症中,中毒性结肠扩发生率15%,癌变5%~10%,肠大出血3%,肠穿孔多与中毒性结肠扩有关。瘘管形成不是溃疡性结肠炎的常见并发症,而是克罗恩病的临床特征之一,多因透壁性炎症病变穿透肠壁全层至肠外组织或器官而形成。故选D。 3.急性持续性腹痛,阵发性加剧并伴休克情况下。最可能是 A.输尿管结石肾绞痛 B.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 C.急性阑尾炎 D.绞窄性肠梗阻 E.胆道蛔虫病 答案:D 考点:各种急腹症的特点 解析:输尿管结石肾绞痛表现为肾区绞痛,沿着输尿管放射至会阴,不会阵发性加剧,少见休克。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也为急性持续性腹痛,但不会出现阵发性加剧伴休克。急性阑尾炎为转移性右下腹痛,通常不会出现阵发性加剧伴休克。胆道蛔虫病为右腹部钻顶样疼痛。只有绞窄性肠梗阻符合描述,故选D。 4.肠结核最好发的部位是 A.直肠、乙状结肠 B.降结肠 C.横结肠 D.升结肠 E.回盲部 答案:E 考点:肠结核的临床表现

常见肠胃疾病分析及预防方法

常见肠胃疾病分析及预防方法 《黄帝内经·素问》中说:“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由此可见,人体患病与季节气候有一定的关系,也称之为“季节性多发病”。“长夏善病洞泄寒中”,洞泄是指腹泻,寒中指的是寒气伤脾胃,即夏季为胃肠道疾病频发季节。 进入盛夏后,胃肠道疾病患者往往急剧增加。据报道,各大医院的肠胃病患者几乎占到了消化和肠道门诊一大半,多家医院夏季专门开设肠道门诊。专家指出,“贪图凉快”和“饮食不当”为夏季胃肠疾病频发两大主要原因。 一到夏季,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大多数人都喜欢‘以凉治热’。长时间吹空调、出汗洗冷水浴、过度食用冷品等不良夏季生活习惯,使身体从热环境猛然进入冷环境,冷热变化的刺激使血液中的化学成分组胺增多,胃酸分泌大量增加,从而引发胃肠道疾病。另一方面,夏季气温高,细菌滋生繁殖迅猛,加快食物霉变速度。不新鲜或不干净的食物一旦进入肠道便容易引起急性胃肠炎,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 很少人知道,人体所需要的营养80%通过胃肠道来消化吸收,产生的毒素90%通过肠道来排出。脾胃不足,百病丛生,肠胃健康尤为重要。 所谓“胃病三分治七分养”,养肠护胃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工程”。即使没有到病的地步,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时刻养护肠胃。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肠胃健康呢?主要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预防肠胃道疾病。 1.常整顿、常调理,打好保“胃”战 社会快速发展,生活节奏也日益加快。高强度的工作、不规律的饮食、低质量的睡眠,导致胃肠疾病患者逐年增加。 夏季虽为胃肠道疾病频发季节,却也是胃肠道用药、养肠护胃的黄金时段。其中,整肠类药品老字号——和胃整肠丸,便是养肠护胃最佳选择。

常见肠道传染病

常见肠道传染病 一、什么是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一组经消化道传播的传染病。其特点有: 1.发病原因:经口腔吃入被病原体污染的食物。 2.发病部位:主要在消化道或肝脏。包括:胃、小肠、大肠、肝脏等。 3.有传染性:病人或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排出病原体再传染给他人。 二、肠道传染病主要有哪些? 1.霍乱——甲类传染病,表现为腹泻。 2.细菌性痢疾——乙类传染病,表现为腹泻。儿童较多。 3.伤寒——乙类传染病,表现发热。 4.感染性腹泻——丙类传染病,表现为腹泻。最常见的腹泻。 5.甲型肝炎、戊型肝炎。四季散发。 三、细菌性肠道传染病的发病季节:5—10月份。 四、肠道传染病传播途径: 1.经水传播:水源被肠道传染病病人或携带者粪便或呕吐物污染。 2.经食物传播:食品在加工、储存、制作、运输或销售过程中被肠道传染病人或病原携带者粪便污染。 3.接触传播:通过握手、使用或接触病人的衣物、文具、门把手、人民币等间接接触肠道传染病病人或携带者的消化道排出物。 4.昆虫传播:苍蝇、螳螂等可携带病原体造成食物和水源的污染。 五、怎样预防肠道传染病? 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关,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1.管好水源:自来水要按规定消毒,不到被污染的河塘中取水。不在河边洗刷肠道传染病病人的衣物、用具和便桶,防止粪便、脏水污染水源。

2.管好食物:不喝生水。食物要煮熟、煮透,剩余、隔餐的饭菜或买回来的熟食要重新煮沸,生吃瓜果要洗干净。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吃苍蝇叮爬过的食物,杜绝生吃或半生吃海产品、水产品,尽量少食凉拌菜。不吃毛蚶,其它贝壳类食物,如螺丝、花蚶,香螺,蜻等尽量少吃,不能同时大量饮水、喝饮料、和啤酒。餐具、食物要防蝇,餐具要煮沸消毒,生熟刀板要分开。外出旅游、出差要挑选卫生条件好的旅店就餐,不要在路边露天饮食摊点就餐。 3.管好粪便:粪便要进行无害化处理,病人呕吐物、粪便未经消毒不得乱倒。 4.消灭苍蝇: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消除和控制苍蝇孽生地,采取各种措施消灭苍蝇、螳螂等。 5. 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及处理生的食物(鱼、虾、蟹、贝类等水产品)后要用肥皂流水反复洗手,常剪指甲勤换衣服。不到被污染的河塘中游泳、洗澡。 6.增强身体抵抗力:多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 六、主要肠道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1.霍乱:无痛性腹泻,水样便,可有明显脱水,无发热。治疗:住院隔离治疗,补充水份及电解质。 2.细菌性痢疾:频繁腹痛腹泻、脓血便,每次量少。次数多,里急后重,伴发热。大便常规:有脓细胞、红细胞。治疗:头孢三代、奎诺酮类等,疗程一周。 3.感染性腹泻:腹痛、腹泻、发热、恶心、呕吐脱水等。治疗:治疗头孢三代奎诺奎诺酮类。补充水份及电解质。 4.伤寒:持续发热5——7天以上,血白细胞不高,肥达氏反应阳性,血培养伤寒杆菌生长。 5.甲型肝炎、戊型肝炎:乏力、纳茶、腹脏、尿黄。肝功能异常。治疗:住院、休息、清淡饮食,适当使用保肝药物。

春季常见肠道疾病及预防方法

春季常见肠道疾病及预防方法 阳春四月,万物萌生。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天气变化无常,乍暖还寒,昨天看到的还是枝头的小花骨朵,明天就依然是桃花满园的开放了。 我们的身体和天气一样,有些人就会出现不适应季节的这种变化,大便的规律就会破坏,会出现腹泻和便秘的状态,通常在冬天一到二天次排一次大便,到了春天有可能2~3天排一次便,或者是腹泻,一天2~3次的排便;或者是腹泻便秘交替出现。。那么出现了这种情况我们怎么预防和治疗呢?我们就先从春季常见胃肠道疾病的诱因谈起 一、最常见的原因有: 1、经过的漫长的冬天,天气逐渐的转暖,各种易致疾病的细菌、微生物也随之活跃,容易侵犯人体,容易导致肠道疾病的发生。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虚弱的人群。 2、人的情绪也会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会引起胃肠道功能的紊乱 一、肠道疾病的诱因与临床表现 春季正值肠道传染病高发季节,成人、儿童都易患病。成人以细菌性肠道疾病居多,主要是日常生活中不注意饮食质量和饮食规律,休息不当,过度疲劳,导致胃肠粘膜充血、水肿,内分泌紊乱,诱发各类胃肠疾病的发作。儿童以病毒性肠道疾病居多,主要是由于不注意饮食卫生,不慎吃了变质食品导致肠道疾病的发生。 患肠道疾病临床表现:如果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就说明患了肠道疾病。 一是便秘:超过48小时以上不排便、排便困难或粪便干燥就属便秘,同时可伴有食欲减退、早饱、反酸、烧心、呃逆等消化不良表现。二是排便异常:如明显的排便次数的改变,大便次数超过3次/日,并且是稀便,在临床上称为腹泻;可伴有排便颜色及排便性状的改变,常见的有便血或粘液脓血便,大便不成形,呈稀糊样或水样便。最常见的腹泻,多为急性腹泻,患者起病急骤,每天排便可达10次以上,粪便量多而稀薄,排便时常伴腹鸣、肠绞痛或里急后重。 二、主要预防措施 严防病从口入:预防肠道疾病,关键是把住“嘴”这一关。平时注意饮用水的卫生,应该饮用烧开后的水,不喝生水,以免喝下生水中的致病微生物引起消化道疾病。再者,要讲究食品卫生,避免吃生冷的食物,尽量少吃凉拌菜,特别是凉拌生菜,食物最好是经过高温加工以后的。春季水果丰富了,要适当地吃,不要一次性吃得太多。对于成人,烟尽量少抽、酒尽量少喝点。除此之外,要多休息,保持室内环境的清洁,并经常通风,同时尽量减少与腹泻病人的接触,尤其是不要与其共用餐饮用具。 每年春季都是肠道传染病的高发期,应对春季肠道感染病,饮食上不妨记住“白加黑”:白——生蒜,黑——食醋。 气温逐渐回升变暖,为天然环境中微生物(细菌、病毒及寄生虫等)的生存繁殖提供了有利的前提。急性肠胃炎正是由多类病菌引起的胃肠黏膜急性炎症。 大蒜中含有大蒜素物质,具有杀菌和抑制病毒繁衍的功效,可以对胃肠道起到杀菌作用。吃大蒜时最好先把大蒜拍碎或者切片,在空气中放臵十几分钟,这样大蒜素才更奏效。

世界胃肠病学组织全球指南-益生菌和益生元

世界胃肠病学组织全球指南 益生菌和益生元 评阅组 Francisco Guarner (主席,西班牙) Aamir G. Khan (巴基斯坦) James Garisch (南非) Rami Eliakim (以色列) Alfred Gangl (奥地利) Alan Thomson (加拿大) Justus Krabshuis (法国) Ton Lemair (荷兰) 邀请专家 Pedro Kaufmann (乌拉圭) Juan Andres de Paula (阿根廷) Richard Fedorak (加拿大) Fergus Shanahan (爱尔兰) Mary Ellen Sanders (美国) Hania Szajewska (波兰) B.S. Ramakrishna (印度) Tarkan Karakan (土耳其) Nayoung Kim (南韩)

目录 . 1 益生菌—概念3 . 2 产品,健康声明和商业贸易6 . 3 益生菌—科学性11 . 4 临床应用14 . 5 益生菌,益生元及相关理据—全球概览17 列表 .表1 国际科学学会所使用的有关益生菌和益生元的定义3 .表2 定义4 .表3 微生物系统命名法6 .表4 产品中的益生菌示例7 .表5 益生菌、益生元的供体信息9 .表6 人类肠道微生物群. 消化道微生物构成了一个多样化和动态化的生态系统,包括细菌,古菌和真核生物,它们适应地生活在肠道粘膜表面或肠腔内。12 .表7 益生菌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可以使用含有益生菌或益生元的药剂或营养剂来优化消化道寄生菌和宿主的共生状态。13 .表8 循证应用:益生菌和益生元在儿童胃肠道疾病中的应用17 .表9 循证应用:益生菌和益生元在成人胃肠道疾病中的应用20 列图 .证.1 黏附于Caco-2 细胞唾液乳杆菌的电子显微图118 4 .证.2 益生菌影响健康和疾病的范证。6 .证.3 正常微生物群和益生菌通过与宿主在代谢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利用其免疫功能, 阻止条件致病微生物和病原性微生物的定植13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与用药

消化系统疾病及用药 一、定义: 消化系统有消化管(口腔、咽、食道、胃、大肠、小肠)和消化腺(肝脏、胰脏、唾液腺)组成。 二、疾病症状: 1.浅表性胃炎持续隐隐作痛,反复发作,常有惧食,反酸。 十二指肠溃疡疼痛——进食——缓解。 胃溃疡进食——疼痛——缓解 胃寒者喜温喜按,温热缓解 胃热者口气较重,清热缓解。 2.肠炎腹部隐隐作痛,有慢性黏液样便。 慢性结肠炎腹痛呈反复发作性 结肠性肠炎无痛性血便 细菌性肠炎有不洁饮食史,急性起病,泻粘液脓血便, 里急后重。 肠梗阻腹胀,腹部剧痛。 二、疾病与用药 胃: 1.抗酸药a中和胃酸(小苏打、胃舒平) b H-2受拮抗剂,抑制腺体分泌,但对肝脏毒性 大,对肝脏功能不全者慎用。(西咪替叮、法 莫替叮)。 C 其他类通过与胃蛋白酶结合直接保护胃黏 膜。(洛赛克、蓝索拉唑)。散寒止痛,温胃 健脾(保胃胶囊、胃苏颗粒、陈香露白露)

2杆菌药大环类酯类:克拉酶素。B-内酰胺类:阿莫西 林。抗厌氧菌药: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 3.解除胃肠平滑肌痉蛮、止痛。(阿托品、654-2、颠茄制剂、含有延胡索成分的中成药) 4.助消化药多酶片、健胃消食片、消食顺气片。 5.促进溃疡愈合药含白及成分的中成药药制剂+制酸药。 6.促进胃动力药西沙必利片、吗丁啉。 7.胃萎缩药维酶素。 肠: 1.急性胃肠炎可口服淡盐水补充水分,同时给予解毒止泻药物(黄连素、香连片、解毒止泻胶囊)。抗炎 药(左氧氟沙星、氟派酸)。654-2止痛。 2.菌痢庆大酶素+低脂肪、蛋白质饮食+喹诺酮类+清热解毒止泻药。 3.结肠炎溃疡型(柳氮磺胺吡啶);普通型(安肠止泻胶囊)。 三、药品别名: 胃舒平——氢氧化铝西咪替叮——甲青咪瓜、泰胃美 法莫替叮——信法丁奥美拉唑——洛赛克 消旋山莨菪碱——654-2 甲氧氯普胺——胃腹安、灭吐灵 雷尼替叮——兰白幸多潘立酮——吗丁啉 阿苯达唑——肠虫清甲苯咪唑——安乐士 乳酶生——表飞明马来酸曲美布汀——诺为 丽珠得乐—枸橼酸铋钾颗丽珠肠乐—口服双歧杆菌活性制剂 整肠生—地衣芽孢杆菌胶囊谷参肠安—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

146 第七章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节反流性食管炎 【病史采集】 1.病因:十二指肠溃疡、滑动性食管裂孔疝、胃手术后、大量腹水、反复呕吐。 2.诱因:粗糙食物、饮酒或咖啡。 3.胸骨后烧灼样疼痛,疼痛放射胸背肩部。一般卧位,前屈时疼痛明显,食酸性食物症状加重,有夜间反酸,间歇吞咽困难,出血。口服抑制胃酸药可减轻。 【检查】 1.内镜检查:根据savary和miller分极标准,反流性食管炎的炎症改变内镜下可分四级。一级为单个或几个非融合性病变,表现为红斑或浅表糜烂;二级为融合性病变,但未弥漫或环周;三级病变弥漫环周,有糜烂但无狭窄;四级表现为溃疡狭窄纤维化,食管缩短及Barrett食管。 2.食管吞钡X线检查:X线可见食管蠕动变弱,粘膜皱壁粗乱。阳性率约50%。 3.食管滴酸试验:滴酸过程中患者出现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为阳性反应。 4.食管内pH测定:pH降低至4.0以下提示胃液反流。 5.食管压力测定: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若小于1.3kPa,胃液易反流。 6.胃—食管核素显像,有助于诊断。 【诊断要点】 1.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躯体前屈或仰卧时加重,站立时则缓解,应考虑本病。 2.内镜或活组织检查可了解食管粘膜病变。 3.食管内pH测定、压力测定及食管滴酸试验可协助诊断。 【鉴别诊断】 1.心绞痛:胸骨后疼痛,心电图ST-T改变,食管滴酸试验阴性,口服硝酸甘油疼痛缓解。 2.食管癌:有吞咽困难,内镜和活组织检查可确诊。 3.消化性溃疡:周期性发作和节律性疼痛、内镜检查及X线钡餐确诊。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包括床头垫高15cm,减少反流;少食多餐,低脂肪饮食,睡前不进食,肥胖者应减轻体重,避免用抗胆碱能药物及烟、酒、咖啡。 2.药物治疗选择: (1)促进胃动力药物:选用:甲氧氯普胺(灭吐灵)、西沙比利、多潘立酮(吗丁啉)。 (2)组胺H2受体拮抗剂选用:甲氰咪呱、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3)质子泵阻滞剂:奥美拉唑(洛赛克)、兰索拉唑(达克普隆)。 (4)保护粘膜药:硫糖铝、三钾二枸橼酸钕盐(德诺)。 3.手术治疗: 主要用于食管瘢痕狭窄及难以控制反复出血者,采用外科手术或食管扩张术。 【疗效标准】 1.治愈标准 (1)症状消失。 (2)内镜或(及)X线检查粘膜恢复正常。 2. 好转标准 (1)症状减轻。 (2)内镜或(及)X线检查粘膜病变有所改善。 【出院标准】 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标准,病情稳定者可出院。(吕静)

胃肠道疾病

胃肠道疾病的诊断与用药 第一部分:医学知识 消化系统分类与症状 1、消化系统按部位分: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直肠、肝、胰、胆道等等。 2、常见症状:吞咽困难、恶心、呕吐、嗳气、反酸、食欲不振、烧心、早饱、腹胀、腹痛、腹泻、便秘、里急后重、黄疸、呕血、黑便、便血等。 消化不良 一、定义:是一组胃部不适的症状,是由于胃、肠蠕动减弱而使胃不能正常工作,使食物在 胃内停留时间过长引起,其表现为嗳气、腹部胀满、腹鸣等。 二、病因:1、消化系统器官功能随年龄增大而下降 2、饮食:如进食过饱、过多油腻食物,饮酒过量 3、经常服用止痛药物(阿司匹林) 4、精神紧张时进食或进食不习惯的食物也可引起 5、器质性疾病如: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道炎 三、症状:1、进食时或食后出现上腹部不适感或疼痛 2、进食、运动或平卧后,上腹正中有烧灼感或反酸,并可延伸至咽部 3、经常感到饱胀或有胃肠胀气感,打嗝、放屁增多,食欲不振、恶心,有些会出 现轻度的腹泻。 四、治疗:不管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是什么,都是因为胃缺乏动力而使胃不能正常工作,食 物在胃内停留过长,因此治疗时对症非处方如下: 1、多潘立酮:又称吗丁啉、胃得灵。是一种能够增加胃肠平滑肌张力和蠕动,使胃排 空的速度增加,疏通胃部、消化食物和推进食物,促进食物及肠道气体排泄。此类药物与抗 酸剂有配伍禁忌,也是大多数人容易混淆的,此类药物与氢氧化铝、西米替丁、硫糖铝、胃 蛋白酶、胃复安等药物不宜合用。 2、多酶片、干酵母片等等。 胃酸过多症 一、定义:是指胃液(包括盐酸和胃蛋白酶等)分泌过多,并使患者感到胃部不适,反酸、烧心等症状。 二、病因:1、长期酗酒、大量吸烟、辛辣食物、生活不规律、不定时用餐多 2、精神紧张 3、服用对胃有损害的药物 4、其他:如外科手术、严重烧伤、遗传等 三、症状:常见的症状是反复出现阵发性胃烧灼感,反酸、吐酸水,因胃酸过多的损害胃粘膜,则还会引起胃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四:治疗: 治疗胃酸过多症的非处方药物较多,一般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都可以治疗胃酸过多症。(因胃酸过多很大的程度上会引起消化性溃疡)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铝碳酸镁咀嚼片。

儿童常见肠道疾病

儿童常见肠道疾病 肠道的疾病可分为内科及外科两方面。肠炎是常见的内科疾病,几乎每个人都有肠炎的经验。大部份的肠炎是病毒引起的,例如轮状病毒。有些肠炎是细菌引起的,例如喝了不洁的水或污染的食物,像沙门氏菌等可以引起严重的症状。 除了因感染引起的问题外,婴幼儿还可能发生其他肠道问题,例如新生儿坏死性肠灾、肠道闭锁及狭窄等,因这些多是新生儿的问题,通常出生后不久就被发现及治疗了。下列问题可能出现在较大的婴幼儿,家长们应要有一定的认识。肠套叠 这疾病好发於六个月到一岁半的儿童。肠套叠是一段肠子套进另一段的肠子内。引起肠套叠的原因通常是肠蠕动不正常,其诱发因素包括病毒感染及食物的改变,有时肠内有息肉或肿瘤也会引起肠套叠。 肠套叠的症状是腹痛,其特点是一阵阵的发作绞痛。常在一阵腹痛后,症状消失,然后又再发作。发生时间较久后,小朋友会出现呕吐的症状。如没有治疗,几小时后还可能会解出血便、腹涨等。因为无法进食、呕吐,病人渐渐会有脱水、休克等更严重的情形。肠道如套叠太紧,就会发生血液循环受阻的情形,时间久了肠道会就坏死、穿孔,甚至出现腹膜炎。 巨结肠症。 巨结肠症如发生在儿童是因为肠道缺乏神经节,是一种先天性的疾病。缺少了正常神经功能,受影响的肠道会经常处在收缩的状态,无法正常蠕动。最常受影响的肠道是下段的大肠,也就是所谓乙状结肠及直肠。 此症以便秘为主要症状,新生儿的胎便可能会延迟排出。便秘会引起腹涨,也会造成肠炎,所以巨结肠症的小朋友肚子常是大大的,也常有腹泻的情形。有时好几天不排便,但接著几天会拉肚子,解出臭、灰褐色、大量的水便,还常有发烧现象。肠炎引起的脱水及细菌感染会使病情变得危急。 肠息肉可以出现在小肠或大肠内,其症状是经常腹痛,也可能会有便血的情形。肠息肉也可能引起肠套叠。有些肠息肉是有家族性的,也有部份可能会有恶性变化。肠息肉的诊断视发生的位置,可能需要内视镜、肠道摄影及超音波等检查。此症的治疗是手术切除。 不同的肠道问题引起的症状有时是相似的,常有误诊的可能,因此要及早得到正确的诊断及治疗,有赖专业医师及必要的检查。

猪的常见细菌性肠道疾病

猪常见的细菌性肠道疾病及培养条件 猪的常见细菌性肠道疾病 1.大肠杆菌感染大肠杆菌可以引起1~4周玲新生仔猪水样腹泻,粪便成土黄色,机体脱水,迅速死亡。也可以引起断奶后2~3周仔猪腹泻,生长缓慢,瘦弱,群体死亡率上升,发生水肿病时眼睑、下颌、下腹及四肢末端水肿,并出现神经症状,突然死亡。剖检变化为肠内容物呈流体,水样,新生仔猪胃部积满乳汁,肠黏膜和眼睑水肿。病理切片观察肠黏膜充血,肠上皮细胞上附着细菌,伴随血管病变和脑软化。 2 .C型产气荚膜梭菌感染C型产气荚膜梭菌可引起1~2周龄新生仔猪出血性及水样腹泻,病猪突然死亡。剖检变化为出血性肠炎,肠黏膜坏死,化脓性溃疡性胃炎。病理切片观察可见肠黏膜坏死、出血。 3. A型产气荚膜梭菌感染A型产气荚膜梭菌可引起2~10日龄仔猪奶油状稀便或轻度水样腹泻,病猪生长缓慢。剖检变化为肠管内内充满水—奶油样肠内容物。病理切片观察肠绒毛顶端上皮轻度脱落及轻度化脓性炎症。 4 .艰难梭菌感染艰难梭菌可引起1~5日龄仔猪奶油状腹泻和脱水。剖检变化为结肠系膜水肿,结肠内容物呈奶油状。病理切片观察可见结肠多点表层溃疡和化脓。 5. 胞内劳森菌感染胞内劳森菌可以引起5周龄至青年猪出现糊样稀便腹泻,也可出现水样出血性腹泻,苍白,体弱,共济失调。剖检变化为回肠黏膜增厚,坏死或溃疡,回肠内有血凝块或黑粪。病理切片观察可见增生的肠细胞内存在短杆菌。 6. 耶尔森菌感染耶尔森菌可以引起6周龄至4月龄猪排稀薄糊状稀便。剖检变化为轻度肠炎和结肠炎。病理切片观察可见轻微慢性或急性肠炎,肉芽肿和小脓肿。 7. 沙门氏菌感染沙门氏菌可引起断奶后所有年龄段猪出现粪便不成团,水样,粪便中含有纤维素、坏死组织或血团等消化系统表现。剖检变化为大肠或小肠纤维素性出血,局灶性溃疡或坏死。病理切片观察小肠或大肠黏膜弥漫性或局灶性溃疡,中性粒细胞浸润,纤维素性血凝块。

常见胃肠道疾病及肠胃保养

本文来源于沈阳胃肠医院https://www.doczj.com/doc/9114870617.html,/ 俗语有“十人九胃病”之说,慢性结肠炎、老胃病、长期腹泻、消瘦、食欲不振、消化道溃疡等肠胃疾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据WHO(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仅中国就有1.2亿肠胃病患者,其中中老年人占70%以上。世界上每年死于肠胃病的人数都在1000万以上,仅因腹泻死亡的人就高达400多万。肠胃病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或久治不愈,会引起肠胃黏膜糜烂、溃疡、穿孔甚至癌变。同时,作为常见、高发病,肠胃病不仅使人承受机体痛苦,而且还会在体内堆积毒素,阻断人体营养来源,使人体免疫力下降,并造成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病、肝胆疾病、贫血、糖尿病、性功能减退等,可谓“肠胃有病,百病丛生”。 胃炎:胃粘膜的炎性变化,是一种常见病,可分为: ◆急性胃炎:最常见是急性卡他性胃炎,症状包括胃粘膜充血、水肿等,多由暴饮暴食和进食不洁食物引起。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一般分为: a、慢性浅表性胃炎:多为胃窦部的粘膜病变如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等。常见的幽门螺旋菌是一种主要病原因素。 b、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是胃粘膜的萎缩性变化,胃腺减少致使胃酸减少,消化不良,贫血。 溃疡病:是常见病之一,周期性上腹部疼痛、返酸、嗳气。 本病易反复发作,呈慢性过程。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两种。 肠道疾病:

◆急性肠炎:多由饮食不当、感染所致。 ◆慢性肠炎:如结肠炎、肠结核等。常见腹痛、腹泻、便秘等症状。 胃肠道功能紊乱:是胃肠综合症的总称,多由精神因素引起,以胃肠道运动功能紊乱为主,无器质性病变,主要是进食和排泄不正常,并伴随有失眠、焦虑、健忘、头痛等其它功能性症状。胃肠道功能紊乱相当常见,多见于青壮年,如食管痉挛、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嗳气、神经性厌食、肠易激综合症等。 胃肠疾病的诱发因素 胃肠疾病的病因十分复杂,一种疾病可有一种或多种原因: 个体因素:遗传、先天畸形、自身免疫、代谢紊乱、变态反应等。尤其是个人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致使胃肠疾病发生、发展,也是当前白领、公务员、经商者胃肠病发病率高的原因。 精神因素:精神过度紧张、情绪波动、精神创伤、焦虑、恐惧和长期精神负担过重等均可引起胃肠道功能障碍。 物理因素:季节、地域、气候的变化,尤其是四季更替和水土不服。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过冷、过热、过于粗糙坚硬的食物,都可导致胃肠粘膜的损伤。 化学因素:长期饮浓茶、烈酒、咖啡,过量吸烟;食物不洁,偏食;药物影响如长期大量服用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均会影响胃肠血液循环,破坏粘膜屏障及腺体的分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