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反对圈子文化和好人主义心得体会

反对圈子文化和好人主义心得体会

反对圈子文化和好人主义心得体会

反对圈子文化和好人主义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指出:要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确保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落实这个要求,对每个党员干部来说,关键是要解决“好人主义”问题。

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种种“好人主义”,确实正在影响着从严治党,正在影响着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比如:我们说要讲党性讲原则讲正气,而“好人主义”却不讲党性讲关系,不讲正气讲和气;我们说要大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而“好人主义”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我们说要弘扬正气,伸张正义,见义勇为,而“好人主义”却见义不为,见恶不愤……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党内的“好人主义”虽然只发生在少数党员干部身上,但其恶劣影响不可低估。如任其蔓延,将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从严治党必须反对好人主义。

从严治党,反对“好人主义”,关键在于各级党组织严格坚持“从严治党”方针,严格党内政治生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坚持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

线,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向歪风邪气作坚决斗争,敢于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拿出“敢于得罪人”的勇气,对各种错误思想、错误行为敢怒敢言敢抓敢管,坚决同一切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作不懈的斗争,对于是非分明、一身正气的党员干部,应保护和支持,对于是非不分“善恶皆言好”,违背党的宗旨、违反政治纪律和组织原则的现象和行为,要认真追查,严肃查处,该批评的批评,该处分的处分,决不姑息迁就。唯有如此,党员干部才能为匡正党风,端正民风,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王岐山同志在制定《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有的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管党治党不严、责任担当缺失,搞好人主义、一团和气。”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该《条例》明确规定“对于全面从严治党不力,主体责任、监督责任落实不到位,管党治党失之于宽松软,好人主义盛行、搞一团和气,不负责、不担当,党内监督乏力,该发现的问题没有发现,发现问题不报告不处置、不整改不问责,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予以问责。党的领导干部要把问责作为管党治党利器,要敢于较真、敢于碰硬,更要敢于向“好人主义”说不。

提起好人,人皆赞之。但如果在好人后面加上主义二字,味道和性质就变了。好人主义奉行你犯规我不追究,我违纪

你不过问;你说我做得不错,我说你干得很好;发现同志有了缺点、错误而不指出,奉行“多栽花、少种刺”“万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这种风气只会让有缺点的同志越走越远,只会破坏政府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只会使党内正气不彰、邪气上升,轻则误人害己,重则误党害国。

党员干部要坚定政治立场,敢于向“好人主义”说不。好人主义的思想根源是缺乏坚定的政治信念,党性观念不强,宗旨意识淡薄,群众立场不稳。摒弃好人主义,最根本的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锻炼,把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总开关”,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事业为重,敢于担当。对大是大非问题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对背离党性的言行要有鲜明的是非态度;面对软弱涣散要敢抓敢管、动真碰硬,面对歪风邪气要坚决抵制、绝不退让。

党员干部要严守《问责条例》,自觉抵制“好人主义”。《问责条例》要想起作用,关键在于各级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要敢于较真、敢于碰硬,党员干部不能感情用事,不能有怜悯之心,要自觉抵制“好人主义”,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将《问责条例》落到实处。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坚决反对党内生活中的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拿下好人主义这一“拦路虎”,党员干部要以眼里不揉沙子的认真劲儿,敢于揭短亮丑、动真碰硬,力戒好人主义,克服庸俗之风。

反对圈子文化好人主义剖析材料

近日,中共中央出台了《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条例》第六条规定了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六条要被问责的情形,其中第三条情形是“全面从严治党不力,主体责任、监督责任落实不到位,管党治党失之于宽松软,好人主义盛行,搞一团和气,不负责、不担当,党内监督乏力,该发现的问题没有发现,发现问题不报告不处置、不整改不问责,造成严重后果的”。这里就旗帜鲜明地批判了“好人主义”,“好人主义”会造成组织里存在的问题迟迟不被发现、不被解决,会极大地败坏一个组织的肌体,一点一点地蚕食组织的先进性,“好人主义”要不得。

“好人主义”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大家都没有问题,就继续在问题丛生的漩涡中沉沦。就算有人考虑到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说出了问题所在,但要解决问题就需要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换来的可能是“出力不讨好”的下场。所以,即便问题已经摆在桌面上了,那还是拖着吧。谁也不容易,谁也不得罪,问题不解决,自己也没啥损失。“好人主义”盛行的原因是组织中存在“老好人”,“老好人”就是好好先生,什么样的人都说他好,他跟谁都合得来,并且这种“老好人”有时候还是有一定话语权的领导。

要解决“好人主义”的问题,首先需要认清“老好人”的嘴脸。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人喜欢当“老好人”,博得大

家对他的一致赞扬。有人把“老好人”归咎于孔子身上,他们认为孔子提倡中庸之道,就让人做“老好人”。这是对孔子思想的一种误解,其实孔子批判过“老好人”,我们来看看《论语·子路》里孔子的弟子子贡与孔子的一段对话: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我们可以从这段对话中体会到孔子对于“老好人”的鲜明态度:“老好人”不咋地!如果一个人混得大家都讨厌他,这个人无疑有问题;但一个人混得大家都喜欢他,这个人也是有问题的。真正的君子应该是善良的人喜欢他,邪恶的人讨厌他。一个人如果善良的人喜欢他,说明他跟善良的人走得比较近,有善良人的特质。如果邪恶的人也喜欢他,说明他跟坏人也走得比较近,又有坏人的特征。那么,这个人既是好人,又是坏人。换句话说,这个人不是什么坏人,可更不是什么好人。那么,他是一个伪善的人,也就是伪君子。孔子还对这种人有一句经典的臭骂:“乡愿,德之贼也。”(《论语·阳货》)乡愿就是全村人都说他好的人,孔子把这种人叫做“道德上的贼人”。这种八面玲珑的“老好人”,是在利用道德伪装偷偷得好处的人,像小偷一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