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年东南大学建筑学院355建筑学基础考研核心题库之中国建筑史论述题精编

2021年东南大学建筑学院355建筑学基础考研核心题库之中国建筑史论述题精编

特别说明

本书根据历年考研大纲要求并结合历年考研真题对该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考研科目该题型常考试题及重点试题并给出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考研复习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重要提示

本书由本机构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2021年东南大学建筑学院355建筑学基础考研核心题库之中国建筑史论述题精编

1.简述山西应县释迦塔的造型特征及结构技术成就

【答案】造型特征:释迦塔内部高九层,其中四个暗层,所以外部看来只有五层,再加重檐共六层。第一层柱高和第二、三、四层包括柱、斗拱、屋檐、和上层平座四个部分的总高都相等,在立面上形成有规则的韵律。各层屋檐按照总体轮廓所需以华栱和下昂进行调整,形成优美的总体轮廓并丰富了檐下造型。最下一层绕以副阶周匝,加强塔的稳定感。塔的总高恰等于中间层外围柱头内接圆的周长,也是塔设计时的重要比例数字。

结构技术成就:柱网和构件组合采用内外槽制度,内槽供佛,外槽供人活动;结构上,外槽和屋顶使用明栿和草栿两套构架;这种双层套筒室平面和结构,不仅扩大了空间,而且大大增强了塔的刚度。塔内部有暗层,作为容纳平作和屋檐的空间;各层上下柱不贯通,采用“插柱造”,每层外柱与其平座层柱都比下层外柱推入约半个柱径,并向中心略有倾斜,不仅形成各层向内递收的轮廓,也符合力学特性。

2.综述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单体平面和组群布局的构成形态和主要特点。

【答案】(1)单体建筑平面的基本形式分为正式和杂式:正式:凡是平面的投影形状为矩形的,都为正式建筑

杂式:凡是平面的投影形状不为矩形的,都为杂式建筑。杂式平面常见的有三角形、正方形、六边形、圆形、扇形、套圆、套方

(2)组群的布局形式分为纵列式、横列式、散点式、庭院式

纵列式:沿着一条纵深的路线,对称不对称地布置一连串形状与大小不通的院落和建筑物,烘托出种种不同的环境氛围,使人们在经受了这些院落与建筑物的空间艺术感染后,最终达到某种精神境界——或崇敬、或肃穆、或悠然有出世之想。多用于陵墓前的引道,人流导向明显,可设置“抑”“明”。

横列式:沿着一条横向的轴线,布置一排建筑。适合作商业街,适合沿江、沿街、沿等高线布置。

散点式:建筑为满足顺势、顺风、组景、风水的要求,看似随意的布置。其为不随意,富有天趣,常用于亭、塔。

庭院式:应用最多、最主要、最基本的组群布置形式。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它能营造出宁静、安全、洁净的生活环境。有多方面功能:①空间聚合功能②气候调节功能③防护戒卫功能:防盗防火④场所调适功能⑤伦理礼教功能⑥审美怡乐功能。

构成形制分为廊院式、合院式。组合形式分为对称平面组合、半对称的平面组合、不对称平面组合。

3.请概述徽州民居的特点,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背景。(《中外建筑史(笔记)》P25)【答案】历史背景:

(1)黄山绵延,丘陵起伏,地狭土瘠,田少民稠,徽人不得不弃田经商;

(2)商人赚钱后回家建房,促进了徽州民居的发展;

(3)儒商居多,讲究伦理道德,设贞节牌坊、祠堂。

特点:

(1)按风水选择村址。

(2)建筑以楼层为主,明中叶以前,底层低,上层高,祭祖在楼上,以后则反之。

(3)重雅,重装饰(白墙灰瓦),具有自然美与雕琢美的两重性。外观尺度宜人,比例和谐,清新秀逸。白墙灰瓦,特别是层层迭落的马头山墙,千变万化,高低起伏,极富飘逸的运感。

(4)冬瓜梁结构体系,明间抬梁,山墙穿斗式,上下柱有不对位现象。

(5)五岳朝天、四水落地。天井面积不大,但发挥很大效能,不仅起到过渡认间、联系空间、组合空间的作用,大小天井的穿插给建筑空间的组合带来极大的灵活性。

(6)防火、排水、排烟处理较好。防火:

屋顶均为硬山,带封火山墙,外墙少开窗;

排水:四水落地,天井内设排水沟;

排烟:陶土管。

徽州天井院主要特点:

(1)以毗连的,带楼层的正房、两厢房围合成“三合天井院”基本单元;

(2)天井面积不大,但发挥很大效能;

(3)穿斗式构架,周边高墙维护;

(4)外观尺度近人,比例和谐,清新秀逸。

徽州民居平面形式:

4.“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解释这段话的含义,并说明其代表的城市规划思想及其意义。

【答案】含义:建筑师营建都城时,城市平面呈正方形、边长九里,每面各大小三个城门(设立两个侧门)。城内有九纵九横的十八条大街道。街道宽度皆为能同时行驶九辆马车(七十二尺)。王宫的左边(东)是宗庙,右边(西)是社禝。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市场和朝拜处各方百步(边长一百步的正方形)。

在布局中充分体现了上下尊卑的儒家思想。在古代城市中,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居中心位置并占据很大的面积,以宫廷区为中心,这也体现了中国城市的中心是政权统治的中心。体现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分区明确,体现了人们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和等级制,这种中轴的运用一直延续到今。并产生了古代的城市布局理论。如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把礼制的内容也纳如了规划当中,强调皇权,君权神授而西方是以神权至上,即教堂往往成为城市的中心。直到后来运用的中轴线对称的布局形式,把儒家的这一思想推到了及至。

5.结合实例论述中国民居中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答案】中国民居类型丰富,从北到南,变化很大,其中自然环境是民居建造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而巧妙结合地形,充分适应当地气候环境,因地制宜、因材致用也是民居最大的特点。

气候:一般说来,北方墙厚,屋顶厚、重视南向、争取日照,院落宽敞;南方屋檐深挑,天井狭小,室内空间高敞,以利通风而屏蔽强烈日光辐射,往往强调风向而不强调日照。(举例说明)地形条件:民居与地形的结合也是最完美、最和谐的。平原地区对民居空间的制约小,布局较为宽松;山地则对民居的布局产生较大影响,山地民居往往顺应自然地形的变化,采用挑、吊、台、梭、拖等处理手法将建筑与地形完美结合,智取空间。黄土高原地区,人们利用自然的地形地貌条件还形成了独特的窑洞民居。

6.简述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的建筑特点?

【答案】晚唐建筑,公元857年,山西五台山,为殿堂型构架.是两个唐代木构架建筑之一,是中国木构架体系进入成熟期后保留下来的代表作,是唐代建筑风貌的典型实例.

(1)主要特征:①面阔7间进深8架椽,单檐四阿顶,屋面坡度平缓,举高约1/4.77;斗拱宏大,约为柱高1/2;出檐深远,出挑3.96m;②台基低矮,内外两圈柱,柱高相等——“金厢斗底槽“采用三角形屋架与圈梁结构的结合(更利于抗震、抗风);③圆直柱,上端有卷杀,檐柱有侧脚及升起,斗拱作用发挥最完善;④脊槫径下不施侏儒柱,而仅叉手,是现存木建筑中孤例,上下平槫,下用托脚,天花用平闇;

⑤门窗用直棂窗,吻为鸱尾,没有仙人走兽;⑥大殿外观间接、稳健、恢宏;色彩简单,屋顶用灰瓦,斗拱层和柱子用红色,之间用白色,基座用金色

(2)剖面特点:①佛光寺大殿的构架为殿堂型构架.殿堂型构架的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屋顶为四角顶.;②分明栿,草栿两层.(明清称梁,唐宋称栿);③运用了叉手托脚

(3)立面特点:①角柱升起,八根柱子越到边上越高,每个高起2寸;②正脊--典型的凹曲线(明清为直线).垂脊平直,平缓有力,不象太和殿那么陡;③五个开间相等趋于正方形,尽间减小.④没有仙人走兽;⑤屋顶较扁,檐口微翘.单檐四阿顶.(明清称庑殿顶);⑥升起(生起),有侧脚,外槽向内倾斜89.5度;⑦斗拱肥硕;⑧出檐深远.

(4)内部空间处理:

①空间层次丰富,从室内看,明栿在下,平闇在上,衬托着明栿层次多,丰富.

②尺度把握较好,平闇的格子很小,对比之下感觉室内空间的尺度很大.

③空间比例严谨,内槽柱子与平闇围合成了一个趋近于正方形的空间.

④斗拱制作灵活,柱头铺作,补间铺作有下昂(双杪双下昂),内转改为偷心造(不设横拱)即插拱内槽柱子内侧为七铺作偷心造,由于佛像的圆光罩很占地方,设横拱则放不下,故全部采用偷心造,很灵活.

7.举例说明古代木构的成就(以唐或宋为例)?

【答案】(1)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2)木建筑解决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木构架已定型化

(3)已经形成殿堂厅堂亭榭基本构架形式。斗拱结构功能、构造机能也能发挥极致,走向成熟

(4)除硬山外,其他屋顶形式均已出现。台基形式完备(素方、上下枋、须弥座)

(5)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建筑艺术加工真实成熟。

唐代建筑的特点:

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面积83平方公里,是今西安市区(明西安城)的8倍。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宽广,也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

第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隋唐时,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这种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在。唐代帝陵多利用自然地形,因山为坟,因此比秦汉时的人造巨冢更有气势;陵墓的神道极长,石雕刚健雄伟,数量也较前加多,墓内壁画尤为生动。

第三、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到了隋唐,大体量的建筑已不再象汉代那样依赖夯土高台外包小空间木建筑的办法来解决。各构件,特别是斗拱的构件形式及用料都已规格化,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速了施工速度,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