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国外著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综述

(完整版)国外著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综述

(完整版)国外著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综述
(完整版)国外著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综述

国外著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综述.人类在普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及认知心理语言学领域认识的深入。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中国对英语习得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我国心理语言学家、认知心理语言学家(桂诗春、王初明等)在这一领域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但就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进行综述及较为详细介绍的文章还不多见。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外三家极有影响的第二语言理论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使我们对国外同行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有进一步的了解,有助于我国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

1克拉申的“监察模式”(Monitor model)

克拉申的“监察模式”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曾引起外语教育界广泛关注和讨论。该理论由S.克拉申在70年代后期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Krashen1977a,1977b,1978a,1978b)论述,并在他撰写的几本专著中得到充实和发展(Krashen1981,1982,1985)。在“监察模式”理论中,克拉申提出著名的五个假设:习得—学习假设,监察假设,自然顺序假设,输入假设及情感过滤假设。

1.1习得———学习假设(Acg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克拉申认为,成人第二语言习得者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获得语言能力。一是习得,即一种“与小孩习得母语过程相同的下意识过程”(1985,1);二是学习,即“一种有意识的学习语言的过程”(1985,1)。“习得”来源于自然交际环境中有意义的交流。谈话者注重的是表达意思,而非语法规则正确与否,对语言表达中的一些错误并不有意识纠正。与此相反,在语言学习中,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克拉申认为区分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尺码是学习者对语言规则运用的有意识程度,而不是语言环境。例如,在自然语言环境中,学习可以通过向熟人或朋友询问语法规则来获取语言知识。同样,在非自然语言环境的教室里,

当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对话、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交

际活动中时,语言便被习得。

1.2监察假设(Monitor Hypothesis)

“监察模式”的基本意思是,言语由“习得系统”产

生。“学习”只有一种功能,即“监察”或“编辑”。

只用于纠正言语中出现的语法错误(Krashen

1982,15)。克拉申认为,“学习”与“习得”在第二语

言运用的作用是截然不同的。说话者的话语内容及流

利程度由“习得”决定。“监察”被用来改变说出或

写出的话语中的形式错误。监察假设对第二语言教学

很有启发意义。克拉申认为“监察模式”的发展依赖

于课堂上正式语法规则的传授训练。话语的习得则通

过“交际”在不知不觉中获取。对语法规则有意识的

感知对“习得”并无帮助,但能“打磨”学习者通过

“交际”产生的习得内容,使其更加准确。因此外语

学习的重心不应该是学习语法规则,而应当重在交际

活动。

1.3自然顺序假设(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此假设认为:人们以一种可以预见的顺序习得语言规

则。学习者对一些规则掌握快,对另一些规则掌握慢。

这种快慢顺序并不仅仅由规则的简单或复杂程度决

定。即使是在语法规则由教师讲解的课堂上,这种自

然顺序同样存在(Krashen1985,1)。他进一步说明没有

接受正规课堂教学的外语学习者显示出的自然顺序,

与接受正规课堂教学的外语学习者显示出的自然顺

序并无差别。

1.4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

克拉申强调:“人类只有通过理解信息或者叫接受‘可

以理解的输入’的方式习得语言……我们从i开始(i

代表我们现有的语言水平),向i+1移动。“1”代表新

输入的内容。通过理解i+1输入内容,我们的习得可达

到更高一级水平(Krashen1985,2).这就是克拉申的“输

入假设”。他认为该假设是当今“第二语言习得中最

重要的概念”,因为它回答了我们怎样习得语言的关

键性问题”(Krashen 1980,168)。“输入假设”对外语

教学也有一定启发意义。它提醒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

时时注意学生们的现有语言水平。在输入难度上,要

考虑学生的可接受程度。如果教师的输入难度是i+1

阶段,学生就容易接受。若输入难度总是i阶段,或i+5,

i+6阶段,学生的习得水平就难以提高。

1.5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克拉申认为要使外语习得成功,不但需要考虑上述四

种假设,情感因素也非常重要。情感过滤假设的内容

为:如果习得存在“情感障碍”,给他输入再合适的信

息也没用。情感过滤在习得中扮演的是“阻碍者”的

角色。如果情感过滤值“低”,输入便会被送达到

LAD(Language Acquisition Divice语言习得机制),使

习得者增加语言能力。如果情感过滤值“高”;输入

便达到不了LAD,从而使习得中断(Krashen1985)。克

拉申的情感过滤值高,指的是习得者的学习动力不强,

信心不足,总认为学不好。情感过滤值低,指的是习得

者专心致志地学习目的语,无心理负担,不焦虑。克拉

申认为情感过滤是第二语言习得

中个体差异的主要原因。

2中介语理论(lnterlanguage Theory)

“中介语”一词最初由Selinker(1969,1972)发明。它

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建构的过渡语法

(interim grammar)。中介语一词与Nemser(Nemser

1971)的近似系统(approximarive system)和Corder的

“过渡能力”(transitional competence)(Corder 1976)

意义相近。本世纪70年代以来“中介语理已成为第

二语言研究的主要理论之一。

2.1Selinker(1992)认为“中介语”是一种既区别于母语,又区别于目的语的相对独立的语言系统,它产生于学习者学习目的语规则的过程中。它是第二语言学习中五个主要认识过程的产物:

(1)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中介语的一些规则,次系统也许来源于母语迁移。

(2)训练(transfer of training):中介语的一些组成部分或许来自第二语言训练过程的某些特点。

(3)第二语言学习策略:中介语的一些组成部分或许来自对学习资料的特定处理方法。

(4)第二语言交际策略:中介语的一些组成部分或许来自人们与说目的语的本族语人士交际的特殊

方式。

(5)对目的语语言材料的过滤概括(overgeneralization):中介语的一些组成部分或许来自对目的语

语法规则和语义特征的过度概括。

Selinker认为,第二语言习得中存在“僵化”(fossilization)现象。所谓“僵化现象”是指:学习者中介语的某一方面停止发展。在僵化现象出现时,不论给学习者多长时间,多么大量的新材料进行训练,都无济于事。例如,外语学习者的发音不同程度地总带有本族语腔调。这就是发音的“僵化”现象。

2.2Adjemian的研究

与Selinker强调认知与交际的观点针锋相对的是Adjemjan。Adjenjan(1976)认为中介语的系统化应被看作是受语法规则支配的语言行为。按照这个观点,中介语的内部组织与任何自然语言的内部组织一样,能够从语言的角度理想化。同其它任何语言系统一样,中介语语法被认为是遵从了语言法则及具有内部一致性。我们或许不能通过语言结构产生中介语,但我们能够通过分析、描述学习者的中介语指导第二语学习者的语言情况。Adjemian赞同Corder(1973)的意见,认为研究工作应注意学习者的“过渡能力”。“过渡能

力”指学习者在一段时间内所掌握的有关中介语的语

法直觉(grammatical intuition)。Adjemian认为对中介

语系统化的分析应从大量的调查数据中观察其规律

性,着重研究学习者语法的特性。由此可见Adjemian

强调中介语系统的动态特性,它们的可渗透性

(per-meabikity)中介语系统被认为是不完善的,呈不断

变化的状态。学习者的母语系统相对稳定。中介语的

结构可能会受到母语的“侵犯”。换言之,在不可避免

的情况下,第二语言学习者很可能借助母语语言规则

运用目的语。同样,学习者在试图表达自己意愿时,会

歪曲、过度概括或者简化目的语语法规则。Adjemian

认为以上两种情况反映了中介语渗透性最基本的两

个方面。

2.3Tarone的研究

与Selinker和Adjemian不同,Tarone认为(Tarone1979)

中介语可被看作使用情景(context of use)

的一系列语体(a set of styles)。Tarone引用研究文献实

例,说明学习者的言语至少在两方面是系统可变的:(1)

语言情景(linguistic context)可能对学习者在相关的语

音句法结构运用上的语音句法结构运用上产生可变

影响。(2)旨在从学习者那里收集数据的练习(the task)

本身可能对学习者在相关的语音句法结构运用上产

生可变影响。为解释她的观点,Tarone提出能力连续

统一体(capability continuum)一词。能力连续统一体包

含一系列从稳定的、不受母语影响的从属语体

(subordinate style)到说话者非常注意语法规则,母语

影响很明显的高级语体(superorldinate style)。1983

年,Tarone又提出,中介语的可变性可由一系列建立在

特定使用情景上的可变分类规则来解释。使用情景可

被看作是一从正式语体到行话语体连续统一体

(acontinuum of styles)。象Adjemioan一样,Tarone认

为中介语是一种自然语言,遵从同样的语言共同性

(linguistic univer-sals)法则,人们可以用标准的语言技

巧(Standard linguistic techniques)对其进行研究。她比

Adjemian更进了一步。她声称言语能显示系统化的

可变性,或者可变性与操母语者的言语中存在的可变

性相似。对Tarone来说,中介语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

而是一系列能在不同场合运用的语体。由此可以看

出,Tarone的观点带有很强的社会语言学(social

linguistics)色彩。

3认知理论(Cognitive Theory)

认知理论认为:第二语言学习是对一种复杂认知技能

的习得。学习一种外语,就是学习一种技能(Skill)。它

需要各个相关技能(sub-skill)的自动化

(autom-atization)。学习是一种认知过程,因为它包含

了规定并引导外部表现( perfor-mance)的内部表征

(internal representation)。在语言习得中,这些内部表征

建立在语言系统上,包括有选择合适的词汇、语法规

则、语用规则。学习者的内部表征不断重新构建

(restructuring),其语言运用能力便得以不断提高

(Karmiloff-Smith 1986)。自动化和重新构建是认知理

论的中心。

3.1自动化与第二语言习得

认知理论认为,第二语言学习与学习其它任何一种复

杂认知技能一样,包含各种次技能的不断综合

(integration)。在学习的最初阶段。当学习者努力使语

言运用诸方面自动化时,各种次技能会得到缓慢发展,

而错误会逐步消失。Tarone(1982)认为,在非正式场合

收集到的数据显示了最系统的中介语语体,而这种语

体最不易受干拢。这种非正式言语语体是已经自动化

的语言技能的产物。当学习者将注意力转向言语

(speech)时,被控过程(controlled processes)开始启动,

语言运用受到干扰。这与打字、开车一个道理。当驾

驶员或打字员过分注意已经自动化的技巧时,速度会放慢。但是当技巧还没有完全自动化时,给予学习更多时间运用被控过程,语言运用会得以提高。因此在测试中,如果给予学习者的时间充裕些,他的成绩就会好一些。因为这些测试项目还没有被自动化,它们需要被控过程的运用。

3.2重新构建与第二语言习得

我们已经知道自动化是认知理论的重要概念。自动化来源于不断的训练和重新构建(restructur-

ing)。自动化的获得被认为更能体现学习者最初阶段的特色,而重新构建则更能体现学习者后续阶段的特色。

许多研究者都讨论过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间断现象(discontinuities)(Pike 1960,Selinker 1972)。Lightbown(1985)认为第二语言习得不是简单的呈线性累积发展。它的另一特点是退步(backsliding)以及对已掌握的语法规则的遗弃(loss of forms)。她认为这些语言运用中的倒退现象是由于学习者掌握了一些语法规则后,又遇到新的语法规则,这些新的语法规则导致整个系统的重新构建。Ellis在他对中介语系统性及非系统性变化的讨论中也描述了相似的现象。Ellis 认为中介语的两大特点是系统性变异与非系统性变异。在第二语言习得的初级阶段,新的语法规则被习得,但尚未溶入习得者的形式-功能(form-function)系统。两个和两个以上的语法规则以自由变体(free variation)形式被运用。Ellis认为这个这程包含了中介语中的系统性变异。只有当通过重新构建成使现有形式-

功能系统更加接近目的语系统时,系统性变异才会产生。从这个意义上讲,重新构建是“反本族语化(denativization)”过程的一部分(Anderson 1981)。在这个这程中。应调整内在系统使之与目的语输入相适应。

4结束语

本文较为详细地对国外三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作了

介绍。不论是克拉申的监察模式,中介语理论,还是认

知理论都不同程度地对第二语言教学实践产生过积

极的影响。任何理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它都需要后

人对其充实和发展。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在我国改革开

放的形式下,具有极其重要的和深远的意义。笔者真

诚地希望拙文能对我国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做出绵

薄的贡献,并真诚希望得到同行专家的批评指正。

1

从本世纪初现代语言学之父瑞士语言学

家索绪尔的《普遍语言学教程》的问世到50

年代号称乔姆斯基“革命”的代表作《句法结

构》的出版,以及以后的十几年里,语言学研

究的主要对象一直是语言系统本身而不是语

言运用。受语言学理论影响的外语教学的重

点也很自然地落在教授语言系统知识—即语音、语

法、词汇上,而不是放在教授语言运

用上。学生在学习及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误也

常常归咎于缺乏足够的语言系统知识,因此,

这些失误往往当作语法错误来对待。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语言学研究的结果表

明,世界上的语言虽然其系统不尽一致,但它

们都能表达大致相同的言语功能。弗雷泽

(Raser)、林特尔(侧ntell)和沃特(Walter)

1980年指出,各种不同语言的使用者都能用

他所使用的语言来表达一些相同的基本言语

行为,如:请求、道歉、陈述、承诺等等。著名比

较语言学家詹姆斯(James)1980年在其《比

较语言学》一书中也指出:所有文化及它们代

表的语言所用的那套言语行为基本相同。因

此,在外语教学界常常有这样一种错误的观

点,即一个学习外语的人只要学好语言系统

的知识—语音、语法、词汇知识,就能在跨文化交际

中有效地使用该语言并使交际获得

成功。一个人的外语语言系统知识越好,他在

跨文化交际中就越易获得成功。因此,外语

教学就意味着教授语言系统的知_识。正如

威多逊(Widdowson,1979)描述的那样:“一

个很普遍的观点似乎是这样:如果你教了语

说,你教了陈述句的构成,那么,学生就很自

然地能下定义、作解释,进行分类、说明、描

述、汇报等。总之,能够完成各种修辞行为

(rhetoriealacts),并且能够毫无困难地理解

别人的修辞行为。”正是由于这种观点的影

响,我国外语教学界一直强调对语言系统的

教学,而对语言运用的教学重视还不够。1972

年美国著名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发

表了“论交际能力”一文后,人们开始注意语

言的运用方面。外语教学界也开始重视交际

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无

论是在外贸还是旅游业,中英交际都出现不

少故障,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解甚至冲突。

最近几年跨文化交际,英汉语用差异这些课

题在我国已引起重视,也已有一些成果先后

问世,如胡文仲(1985、1988、1990),邓炎昌、

刘润清(1989),何自然、阎庄(1986),王得杏

(1990)等,但对具有不同语言能力的学生的

语用能力进行测试、比较,借以剖析外语教学

中所存在的问题的文章却很少,对语言能力

与语用能力关系的探讨则更少,本文通过语

用能力的调查,针对这些问题作一论述。

2

.

语用能力调查

本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以下几个方面

的问题:l)语言能力强的学生语用能力是否

就一定强,也就是说语言能力与语用能力是

.本文是硕士论文的一部分,原稿用英文写成,曾由上海

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何兆熊教授审阅。文中的调查曾得到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华钧副教授的指导和上海外国

语学院英语二系BettyBarr女士的帮助,在此谨表感谢。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4期(总第88期)

否完全成正比;2)语言系统的知识一旦教会,

语言是否自然而然地会运用;3)中国学生的

语用失误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通过这些分

析,来剖析我国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调查方法

进行语用调查,收集语料很重要,这关系

到调查结果是否可信。收集语料的方法很

多,但一般认为最好的是观察法,即用录音将

双方的对话录下,然后根据这些录音进行整

理,选取所需材料再进行分析。这一方法被

许多语言学家,社会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所

采用,美国著名社会语言学家拉波夫(Lab。心

60年代在纽约百货公司做的调查就是用这

种方法。但是,要用这种办法在中国收集

到调查所需的足够的跨文化交际的语料,会

受到许多限制。首先,话题、说话者与受话者

的关系、谈话双方的性别、年龄等因素对说

话者选用何种语言形式起着重要作用,这样调查者就很难确定究竟是哪一种因素使说话

者采用某一特定的语言形式。其次,英语在中

国是外语,不是第二语言,因此,很难收集到

足够的真实材料,这样,调查的质量就无法保

证。因此,本文采用答卷法,而非观察法,即

以试卷的形式,根据真实情况,给受试者一些

问题,这些问题都有情景说明,学生根据这些

情景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作答。用这种方法,

调查者既可把问题限制在所需的范围内,又

可以把影响说话者的因素加以控制,可提高

淮确率,节省时I’of,也易于操作。

2.2.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某省重点师大外语系

本科英语专业两个年级4个班的94名学生。

其中一年级多O名,四年级44名。该校外语

系学生是全国高考第二批录取的,同普通高

校一起录取,因此,他们比较具有代表性。另

外,这些学生都是经过中学5至6年的正规

教育,都通过了全国统一高考,也就是说他们

都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我们有意选一年级

和四年级的学生,是因为我们想知道语言能

力更强的四年级学生的语用能力是否比一年

级的学生强,语言能力强的人在跨文化交际

中的语用失误是否就少。

2.3.问卷的形式、内容及问题来源

此调查的问卷采用两种题型,一种是多

项选择题‘另一种是判断题,即要求被调查者

判断某一话语在某一特定语境中是否合适。

此题共50题,分两大类,一类是社交语用问

题(sociopra脚atiequestions),共30题,另一

类是语言语用I’ed题(pra脚all刀giuisti。ques·

tions),共20题,每题都有一小段文字用来描

述话语所出现的语境。语言语用题主要测试

两方面能力,一是对某一语言形式所显示的

语用含义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二是在特定

语境里淮确表达自己用意或准确理解他人用

意的能力。社交语用问题主要测试学生另一

种能力,就是根据以不同文化为背景的语言

交际者的语言习惯和特点,在各种不同的社

交场合使用得体的、合适的语言形式的能力。

这种语言形式虽有可能与受话者母语的语言

形式相同或相近,但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他

们的语用功能与受话者母语的语用功能相差

甚远。当然,以上两类问题的划分也不总是

一目了然的。另外,社交语用问题有时也可

看作是社会语言学问题,两者很难划一条绝

对分明的界线。正如莱文森(Levins。幻1983

年在《语用学》一书中说的,“要对社会语言学

与语用现象划一条界线似乎是件异常困难的

事”。然而,区分这两种问题对外语教学来说

并不重要。

向卷中的问题是根据中国学生使用英语

情况,结合笔者平时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参

考以下几方面的材料编写而成的。这些材料

包括l)在中国工作多年并经常与中国学生

接触的外籍教师所提供的他们平时所觉察到

的中英文化差异;2)国外学者经过调查发现

的非英语国家的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

的语用失误;3)《超越语言:英语作为第二语

言的跨文化交际》一书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以

及文化注释;4)《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

用失误—汉英语用差异》一文以及《语用学概论》一书的有关章节.

2.4.答卷要求

本调查在四个教室同时进行,向卷发给

学生之前,监考人向学生说明以下几点:l)此

调查是对他们的语用能力进行测试;2)此卷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3)在答卷时学生如果在

理解卷面上的问题有语言困难,对某一词或

某一短语的意思不清楚,可以问监考老师,也

可以查字典;4)学生答卷的时间不受限制。

这样学生在答卷时就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语

用方面,而不是集中在语法上。同时可以避

免由于语言理解上的困难或由于时间不够而

引起的语用失误。另外,学生做此卷实际所

花的时间由监考人作记录。

2.5.答卷统计方法及结果

为了了解四年级学生答卷的总成绩是否

比一年级学生好,语言语用能力和社交语用

能力是否比一年级好,对一年级和四年级学

生的失误总率,语言语用失误率和社交语用

失误率分别作出统计。为了了解哪类问题对

具有相当语言能力的中国学生最为困难,我

们对每一问题失误的人数加以统计。另外,

我们对一年级和四年级学生答卷所需的时间

也进行比较。

大多数一年级学生用了50分钟完成答

卷,而大多数四年级学生花了大约40分钟,

从时间上看四年级学生少用了10分钟左右。

50个问题一年级学生的平均失误为

23.38个,占总数的46.76呱;四年级学生的

平均失误为23.30个,占总数的46.6%。20个

语言语用问题,一年级和四年级学生的平均失误分别为10.48个和10.57个,分别占总

数的52.5呱和52.85肠。30个社交语用问题,

一年级和四年级的平均失误分别为12.90和

12.73个,分别占总数的42.96呱和42.39%。

为了对比的方便,统计结果列表如下:

每每一学生的卜\失误率类别别总平均失误率率语言

语用失误率率社交语用失误率率

平平均失误率\\(总数)))(50)))(20)))(30)))---

一一~~~~_\\\\\\\\\\

学学生类别一一一一《迄迄迄迄迄

一一年级学生生46.76%%%52.50%%%42.96%%%

(((((23.38)))(10.48)))(12.90)))

四四年级学生生46.6%%%52.85%%%42.39%%%

(((((23.30)))(10.57)))(12.73)))

从上表可以看出一年级和四年级学生的

语用能力相差甚微,两个年级的平均失误率

仅差0.16呱。此外,一年级学生的语言语用能

力略强于四年级学生;而四年级的社交语用

能力略强于一年级学生。当然,这一结果并

非是决定性的,因为影响测试的因素很多。

如:试卷中的向题不可能包括所有语言语用:

问题和社交语用问题,因此,本测卷成绩差的

学生在另一类似的调查中也许会做得稍好一

些。但是,任何测试都无法避免这些因素。

2.6.调查结果说明的问题

虽然此结果并非是决定性的,但它在一

定程度上说明了一些问题。首先,语言能力

较强的四年级学生的语用失误与语言能力相

对较弱的一年级学生的语用失误相差甚微,.

说明语言能力强的人,语用能力并不一定强,

即语言能力与语用能力并非完全成正比。

调查结果同时否定了“只要教语言系统

知识,语言运用便自然而然地会了”这一观点。

中、英两种语言所能表达的言语功能虽然大

致相同,但是,这并不等于学会了英语语音、

语法、词汇的知识,就能淮确地表达和理解英

语的言语功能。如:中英两种语言都有表达

请求、允许等功能。在我国一般的英语初级

教程中就有‘℃anyou.二”或“Mayl..·”的句

型,但是,不管是大学英语专业的一年级,还.

是四年级学生,在特定语境里理解用上述句

型表达的言语功能都有一定困难。问卷中有

两题涉及到“Mayl..·”这一语言形式。一题

是这样的:B站在路中间,挡住了A的道,A对

B说“M:y1getthroughhere?”另一题是在

餐桌上A对B说“Mayl_havethebiseuits?”

这两题形式上是问句,但实际上都是表示“请

求”这一言语功能。94名学生中就分别有”

名和62名学生把这两题错误地理解成“征求

许可”的I’ed句。另外,象“Itdoesn,tmatter.,,

“I,msorry.”“Nevermind,”“That,sallriht.”

等惯用语在我国使用的英语初级教科书

中就出现,但大学本科英语专业的学生,甚

至有的教师还是不能准确地使用这些惯用

语。本调查有这样一道题:一天一位美国小

姐不慎踩了一位中国青年的脚,她向这位中

国青年道歉说“I,mterriblysorry.”要求学生

选择一个答案对美国小姐作出回答,94名学

生中就有75名选“Itdoesn’tmatter.”来作

答,而选用正确答案“That’5allright”来作

答的学生仅有两名。由此可见教外语不但要

教语言系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语言运

用的知识。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语言语用向题中

失误最多的是一些惯用语的用法。特别是那

些在中、英两种语言中都存在且字面意义大

致相同的惯用语。如中文的“没关系”与英文

的“Nevermind”的字面意思大致相同,但是

它们的使用场合以及表达的语用功能却不完

全相同。中文的“没关系”既可用来对“致谢”作答,也可用于“道歉”作答,而英文的“Never mjnd”却只能用于对“道歉”作答。

社交语用方面失误较多的是那些由于两

种文化背景不同,在一种文化中被认为是理

所当然的事,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却被认为是

很不合适的。如中文在会议通知的最后写上

一句类似“请按时到会”或“请准时参加”之类的话是很普通的,也是很合适的;但是,如果

在英文的通知后写上“Beontime,)这类的

话,英美人就认为是很不合适的,因为类似这

样的话意味着那些被通知到会的人总是迟

到,因此,写通知时总是要提醒他们谁时参

加。此调查中就有一题叫学生判断在英文会

议通知后写上“Beontime”是否合适,结果

94名学生中有64名认为是合适的。由此可

见在外语教学中不可忽视这方面的教学。

3;调查结果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调查结果表明语言能力强的人,语用能

力不一定就强,即有很好的语音、语法、语汇

的知识,不一定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取得成功,

也就是说语言能力与语用能力不完全成正

比;学了语言知识,语言运用并不是自然而然

地就会,非西方文化国家的人尤其如此,也就

是说语言能力并不等于语用能力。调查结果

还表明,各种语言所能表示的言语功能大致

相同,并不等于某种语言的言语功能就可以转移到另一种语言中去,正如语法一样,各种

语言的语法规则大致相同,这并不意味我们

学外语时,就可以不学语法了。

由此可见,语用能力必须与语言能力放

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语法错误和语用失误

都会使交际失败,但“语法错误从表层结构上.

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

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

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凉解。语用失误

却不会象语法错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

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

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

失误便不会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归

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Thomas,一953:96一

97)。因此,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

意教授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l)特定的习俗化的语言形式,如“rm

sorry,,,“Exeuseme”,“Nevermind,,,“It

d6esn,tmatter”等等,以及它们所使用的特

定语境;

2)中英实现言语行为和理解言语行为的

差异;

3)英语中的禁忌话题以及有损听话者面

子的言语行为;

4)中英文化l’of谈话双方的主从地位或谈

话双方的社会距离的差异;

5)中英文化价值观念和语用原则上的差

异。

在外语教学中应该避免的一种倾向是:

先教语言知识,然后再教语言运用,也就是先

让学生过语言关,再教学生如何运用不同的

语言形式。这种方法就好像做黄油面包一

样,先把面包做好,再涂上黄油,这种想法是

错误的,其结果势必使学生套用母语言语功

能的规则,从而把语言形式运用到不恰当的

语境中,使交际失败。

另外,一年级与四年级的语用能力相差

甚微,这一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在

英语教学中对语用能力的培养还欠重视,或

者是教师在培养语用能力时使用的方法欠妥

当。要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教师首先应尽

力提高自己的双重文化的能力,尽管这并不

十分容易,但对外语教师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另外,教师在讲课时只对语言形式及其字面

意思作出解释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对语言

形式的不同语用功能及其使用语境作出充分

的解释,并且尽可能在课堂上创造一些模拟

真实语境,让学生使用这些语言形式,如扮演

角色等课堂活动。在教授惯用语时不应强调

学生背诵,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把外语中的

惯用语与汉语中的相应惯用语进行比较,然

后再进行解释并区别其使用场合。在教授目

的语国家文化时,教师不应只用讲解的办法,

而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进行中外文

化差异的对比,通过对终,学生才能真正了解

这些差异,使用语言时对文化的敏感性才会

真正提高。也只有这样,学生的语用能力才能

得到培养,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取得成功。

团队管理研究综述

团队。科研团队通常有三种组织形式:专职团队,独立于组织的日常运行,并保持财务的独立性;跨部门临时团队,其特点是研发工作与日常工作并行,在管理上注重部门协调;技术改进团队,其特点是范围小,方式灵活,但是注意把握项目运行的时机‘21。 科研团队有效性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衡量:(1)团队绩效,即团队的工作是否能满足需要和接受检查或是否能满足数量、质量和时效方面的要求;(2)团队成员满意度,即团队成员是否能在团队中体验到个人的发展和幸福感;(3)团队生命力,即团队成员是否能持续不断地共同工作。测量科研团队有效性影响因素的常用模型是“输入—过程一输出”(IPO)模型。“输入”主要是指团队的结构、成员和环境特征等;“过程”主要是指团队中的质量以及一些社会心理因素,质量因素是与团队互动质量有关的变量,如沟通、合作以及社会支持等,社会心理因素是与团队成员共同的心理特征有关的变量,如群体效能感(群体对组织实现目标的总体能力的共同信念);“输出”则是指团队的有效性‘21。 2.科研团队有效性的实证研究综述 国外主要集中在科研团队绩效的实证研究,-其中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对欧洲六国所做的一项跨国研究比较具有代表性,结果发现领导力、研究单元规模、科学家之间及研究团队之间的沟通、激励、任务规划、配置和执行方面的特征与科研群体绩效显著相关,并未发现财力、物力因素与科研团队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31。 国内蒋日富、郭传杰等人通过对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调查分析,认为团队领导、团队沟通、团队激励、团队任务特征、团队凝聚力、团队异质性、团队目标、成员个人目标和团队目标的关系是影响科研团队知识创新的主要因素H】,陶沁认为团队的领导方式、团队的激励机制、团队管理制度和团队文化与团队创新能力和绩效密切相关∞J,实证结果如下:(1)团队领导和团队目标是影响科研团队成功最重要的因素,而最不重要的因素是团队规模。(2)团队领导应该具有很强的学术洞察力、社交能力、崇高道德风范和人格魅力,而对是否具有成功领导重大项目的经验和很强的时间管理能力没有过高的要求。 3.科研团队管理研究综述 科研团队管理的研究主要侧重研发团队组 建、团队冲突、团队学习、团队激励、团队精神建设、团队报酬设计和团队工作机制等角度。 Torres等人提出了基于技能的柔性的“圆”型科研团队代替基于过程的“金字塔”型团队;Nurmi等人认为冲突一方面产生成本,另一方面可能带来很大的利益,对团队的管理不是避免冲突而是有效地管理冲突;Keren等指出要动态地分析冲突,在引入时间因素的基础上分析冲突出现的时间段以及在此时间段内冲突的类型,使绩效和各种冲突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提出了一个动态的冲突分析框架∞1。 雷家骑等人认为通过合理配置企业内部知识产权关系来激励科研人员创造知识性资产的积极性,给予他们知识产权的部分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对企业科研人员提出了一个激励框架:兴趣激励、报酬激励、工作环境激励、信任与职位激励、以及产权激励Ⅲ。柳卸林等人提出团队科研知识要进行三方面的整合,团队自有技术知识与新构思及新技术知识整合、与模仿所得技术知识进行整合、与市场需求进行整合【Bl。曾德明等人对我国企业科研团队管理的实证研究得到的结论如下:(1)几乎所有的高新技术企业都采用项目团队的组织模式进行科研活动,国内高新技术企业成功要素的总体评分不高;(2)只有1/3的企业考虑了核心人员的权利,团队成员对现行激励政策的满意度偏低;(3)国内科研人员对金钱财富的激励需求比国外的强烈的多一1。 从上述实证结果可以看出作为中国文化的资源支配权高度集中下的集体主义对科研人员有着很深的影响。 中国几千年来资源支配权一直高度集中,其原因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广大人民群众知识文化水平不高、参与生产社会化的广度和深度不足,为了避免“劣币驱逐良币”、少数服从多数等不良决策后果的出现,社会把资源配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精英群体。另外,全民族制度创新能力的有限性阻碍了人们构思设计一种新的资源配置方式,使群体中的人才在原有的资源配置方式下都能够共享资源支配权,实现资源配置合理化进而产出最大化。 组织内成员资源配置权的差别导致组织内部权力差距大,权力差距与等级观念、论资排辈相近,组织内看重称号、头衔和地位,使成员对权威显示出极大的尊敬。相反,权力差距小的社会能淡化不平等,上级仍拥有权威,但下属并不恐惧或 一61—

文献综述怎么才能写好 如何读外国文献

为什么读文献? 但最重要的自己总结概括这篇文献到底说了什么,否则就是白读,读的时候好像什么都明白,一合上就什么都不知道,这是读文献的大忌,既浪费时间,最重要的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导致以后不愿意读文献。 1. 每次读完文献 (不管是细读还是粗读),合上文献后,想想看,文章最重要的关键信息(take home message)是什么,如果不知道,就从abstract,conclusion里找,并且从discuss论述里最好确认一下。这样一来,一篇文章就过关了。take home message其实都不会很多,基本上是一些concepts,如果你发现你需要记得很多,那往往是没有读到重点。 2. 扩充知识面的读法,重点读introduction,看人家提出的问题,以及目前的进展类似的文章,每天读一两篇,一个月内就基本上对这个领域的某个方向有个大概的了解。 3. 为了写文章的读法,读文章的时候,尤其是看discussion 的时候,看到好的英文句型, 最好有意识的记一下,看一下作者是谁,哪篇文章,哪个期刊,这样以后照猫画虎写的时候,效率高些。比自己在那里半天琢磨出一个句子强的多。当然,读的多,写的多,你需要记得句型就越少。其实很简单,有意识的去总结和记亿, 就不容易忘记。 怎么看文献,怎么写论文 一、先看综述 先读综述,可以更好地认识课题,知道已经做出什么,自己要做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对于国内文献一般批评的声音很多.但它是你迅速了解你的研究领域的入口,在此之后,你再看外文文献会比一开始直接看外文文献理解的快得多。而国外的综述多为本学科的资深人士撰写,涉及范围广,可以让人事半功倍。 二、有针对地选择文献 针对你自己的方向,找相近的论文来读,从中理解文章中回答什么问题,通过哪些技术手段来证明,有哪些结论?从这些文章中,了解研究思路,逻辑推论,学习技术方法。 1.关键词、主题词检索: 关键词、主题词一定要选好,这样,才能保证你所要的内容的全面。因为,换个主题词,可以有新的内容出现。 2. 检索某个学者: 查SCI,知道了某个在这个领域有建树的学者,找他近期发表的文章。 3. 参考综述检索: 如果有与自己课题相关或有切入点的综述,可以根据相应的参考文献找到那些原始的研究论文。 4. 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 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 三、如何阅读文献 1.注重摘要:摘要可以说是一个论文的窗口。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多数文章题目、摘要简单浏览后,直接把几个Figure 及Title 与legend 一看,一般能掌握大部分。 2.通读全文:读第一遍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争取明白每句的大意,能不查字典最好先不查字典。因为

国外十大著名教育理论

国外十大著名教育教学理论 一、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美)布鲁纳(J.S.Bruner) 产生的主要背景: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美国的教育改革受到影响。 理论要点: 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 “基本”指获得广泛新知的基础;“结构”指基本概念、原理及相互联系。 学习有两种迁移:特殊迁移与原理和态度的迁移。 用简化的方式储存在记忆中,可使记忆具有“再生性”特征。 2.提倡早期学习。 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理智的方法, 有效的教给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学生。 以困难为理由,把重要的教学往后推迟,往往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 3.教学原理方面的四个原则: A.动机原则——满足社会需求愿望的外来动机作用短暂,而内在动机能起长效作用。 学习的好奇心、胜任感、互助欲是学习的三种基本内在动机。 在实施方面要做好三点: 激活工作:设计“具有最适合的不确定性”的学习课题。 模棱两可的情况最可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维持工作:探索活动被激发出来,就要维持,这取决于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要使学生相信,成功的可能要超过失败,要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和独立做出决定与行动的能力。 方向性工作:把注意力引向完成学习项目的主要方面。 B.结构原则——将知识组织起来的最理想方式是建立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的再现形式有三种: 表演式:一组动作; 肖像式:简化的图解、知识树、系统图; 象征性:符号。 以上分别体现出结构的再现性、经济性与有效性。 C.程序原则——学生学习知识所遇到的材料的序列,就是教学的序列。 处理好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智慧发展二者关系,以确定最有效的序列。 决定学习序列的因素: 学习速度(要考虑认知的紧张度)、抵制遗忘的作用、旧知识迁移到新情况的可能性、知识再现的形式、有利于积极和有效地掌握知识。 D.反馈强化原则——没有反馈就没有教学。 基本要求为: (1)时间及时:过早则增加记忆负担,过晚则无指导作用; (2)具有不在思维定势和焦虑状态的条件: 先退出状态,方可进行矫正,否则矫正性信息无效; (3)处理方式:矫正不超出学习者的能力范围。 4.发现学习。其教学模式为:

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国内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认知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语言学流派。80到9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并被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学者所接受和采纳。国内语言学界自90年代开始接触认知语言学之初,就发现其在解决汉语具体问题上的可适用性,从而越来越多地关注这一学派的动向。三十年来,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也做出了许多贡献,同时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此文主要就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进行介绍,同时简单回顾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国内研究,国外研究,综述 认知是当今人类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我们对人类思维过程的破译,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认知科学的研究。随着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语言学派的学者们在语言学各领域研究的深入,他们越来越发觉自身理论和方法的局限,为了解决现有理论方法力所不及的问题,学者们开始寻求新的办法。认知科学无疑给语言学家们指明了一条道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就已经在语言学研究中加入了认知概念,他认为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认知与语言学的结合是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当这种趋势越来越显露,认知语言学的出现也就成为了必然。20世纪7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从80到90年代开始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其发展势头大有成为继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学派之后又一个在语言学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学派,在21世纪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显学。国内语言学界和外语界从90年代开始陆续引进认知语言学派的一些理论和方法。三十年来,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势如破竹,几乎所有语言学的刊物中都会有相关论文。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都做出了许多贡献,特别是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来解释汉语中的具体问题方面。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最主要的是重理论引进和解释,轻创新。 一、何为认知语言学? 最早提出“认知语言学”这一术语的是Sidney Lamb,他在1971年就在论文中采用这一术语,并将其解释为:“用以指真正研究大脑中的语言,语言与心智、神经之间的关系。”对于认知语言学的界定,学者们从一开始就有所争议。于是跟其他的学科一样,学者们一般使用狭义和广义来区别不同的观点。认知语言学理论家Tayler(2002)在术语上用以区别狭义和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的办法是:将狭义的认知语言学用“Cognitive Linguistics”表示,而将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用“cognitive linguistics”表示。显然作为心理学家的Sidney Lamb 的观点是广义的。在语言学领域里的讨论,一般都是从狭义的角度。国内学者王寅(2007)将狭义的认知语言学可以定义为:“坚持体验哲学观①,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 ①王寅在《Lakoff和Johnson的体验哲学》文中提到,“Lakoff认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既不是经验主义,又不是理性主义,而是体验哲学。”

S企业团队建设研究【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 开题报告 任务书】

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题目:S企业团队建设研究 一、主要任务与目标: 21世纪是人才战略的时代,在社会生产中,人不仅与物打交道,更多的是与人发生关系,在生产中建立平等、互助、和谐、温暖的人际关系,使人有一个团结、和谐、友好相处的生产工作环境,这对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非常重要。团队这一概念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依靠团队推进,促进企业各项工作健康而顺利地发展,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坚定不移的战略选择。团队建设是一种组织创新。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团队建设在企业管理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它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发掘员工的潜力,为建设高绩效的企业作出巨大贡献。 本课题就是就近年来的一个新兴的概念——团队,进行的一些分析和讨论。文章中提到了一些的理论和抽象的归纳概念,结合企业的现实问题,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探讨。 二、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本篇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阐明团队建设的原理,主要从对团队建设的定义和内涵出发研究“什么是团队、怎么建设团队”,了解团队建设的结构和功能。 2、介绍S企业简介、企业内的团队建设的实际情况,对该企业团队建设内部环境综合诊断评估。 3、以S企业为具体案例,进行调查数据研究,深入分析企业的团队建设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 4、最后针对S企业的特点,建议制定S企业团队建设的目标模式企业内的团队建设推进方案,指出论文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工作。 (二)基本要求 1、进行团队建设有关文献资料的搜集,要求查阅文献资料不得少于10篇,并按时完成文献综述和外文资料翻译。 2、认真解读资料内容,在充分理解该课题主要内涵和技术要素的基础上确定撰写结构和主要内容,写出开题报告。

培训与开发的文献综述

培训与开发文献综述 摘要:在现代社会外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中国各大小企业都在不断发掘生存之道,但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找一小片栖息之地那样简单,更有寻求于长久道之说,所以人道主义应运而生,人力资源发展的地位也自然日益加强,人才的竞争自古以来就是企业竞争的主要力量。可见,人才制高点是企业运营成败的关键。培训虽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在培育和加强企业能力的过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是获得人力资本增值的最直接的途径。为了更好的促进企业发展,本篇论文结合大量国内外知名专家的相关资料,希望能给广大需要培训的机构和将来计划走此路径的人员以借鉴价值。 关键词:人员培训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专家理论文献 1国内外人员培训与开发定义 1.1国内人员培训与开发定义 1.1.1张石森,欧阳云在《哈佛MBA培训与激励全书》一书中提出:人力资 源的培训与开发是指为了提高员工技能和知识,增进员工的能力,从而促进员工现在和未来工作业绩所做的努力。其中,培训集中于现在的工作,而开发则是雇员们对未来工作的准备。一个组织的培训和开发实践能够提高员工的能力和减少不希望的流动可能性来对竞争优势作贡献,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 1.1.2张俊娟,韩伟静在《企业培训体系设计全案》一书中指出:初级培训 是对具体工作内容,工作对象和工作事项而设计,基于“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从解决实际问题和具体问题出发。常见的有只是,技能,态度的培训。深层次的培训是解决如何实现可持续创新,可持续变革,可持续良性发展,怎样获得面对问题的思路,如何思考才有效等问题。其内容包括潜能挖掘,思维培训,问题解决等,针对的不是一次或一时的问题解决,而是侧重于获得无数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掌握高效思考的技能。[2] 1.1.3华敏在《培训管理工具箱》一书中指出:从狭义上讲,培训是指为提 高人们实际工作能力而实施的有组织,有计划,形式多样的教育与学习行为。从广义上讲,培训是创造智力资本的途径。智力资本包括基本技能,高级技能,对客户和生产系统的了解以及自我激发的创造力。完整意义上的培训包括两方面:

国外十大著名教育教学理论

国外十大著名教育教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美)布鲁纳(J.S.Bruner) 产生的主要背景: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美国的教育改革受到影响。 理论要点: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 “基本”指获得广泛新知的基础;“结构”指基本概念、原理及相互联系。 学习有两种迁移:特殊迁移与原理和态度的迁移。 用简化的方式储存在记忆中,可使记忆具有“再生性”特征。 2.提倡早期学习。 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理智的方法, 有效的教给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学生。 以困难为理由,把重要的教学往后推迟, 往往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 3.教学原理方面的四个原则: A动机原则——满足社会需求愿望的外来动机作用短暂,而内在动机能起长效作用。学习的好奇心、胜任感、互助欲是学习的三种基本内在动机。 在实施方面要做好三点: 激活工作:设计“具有最适合的不确定性”的学习课题。 模棱两可的情况最可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维持工作:探索活动被激发出来,就要维持,这取决于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要使学生相信,成功的可能要超过失败, 要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和独立做出决定与行动的能力。 方向性工作:把注意力引向完成学习项目的主要方面。 B、结构原则——将知识组织起来的最理想方式是建立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的再现形式有三种: 表演式:一组动作; 肖像式:简化的图解、知识树、系统图; 象征性:符号。 以上分别体现出结构的再现性、经济性与有效性。 C、程序原则——学生学习知识所遇到的材料的序列,就是教学的序列。 处理好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智慧发展二者关系, 以确定最有效的序列。 决定学习序列的因素: 学习速度(要考虑认知的紧张度)、抵制遗忘的作用、 旧知识迁移到新情况的可能性、知识再现的形式、 有利于经济和有效地掌握知识。 D、反馈强化原则——没有反馈就没有教学。 基本要求为: (1)时间及时:过早则增加记忆负担,过晚则无指导作用; (2)具有不在思维定势和焦虑状态的条件: 先退出状态,方可进行矫正,否则矫正性信息无效; (3)处理方式:矫正不超出学习者的能力范围。

国外语言学核心期刊排序总表

(国外)语言学核心期刊排序总表 序号刊名中文译名中图刊号国别 1 Language 语言410B0006 美 2 Brain and language 大脑与语言598B0025 美 3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记忆与语言杂志410B0098 美 4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 言语、语言与听觉研究 杂志 645B0056 美 5 Cognition 认知598LB061 荷兰 6 Journal of pragmatics 实用语言学杂志410LB071 荷兰 7 Speech communication 语言交流410LB079 荷兰 8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 儿童语言杂志410C0081 英 9 Linguistics 语言学410E0106 德 10 TESOL quarterly 从事非母语英语教学教 师季刊 410B0093 美 I1 Linguistic inquiry 语言学研究美 12 Lingua (Amsterdam, Netherlands) 语言学410LB001 荷兰 13 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 心理语言学研究杂志598BOIl1 美 14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现代语言杂志美 15 Applied linguistics 应用语言学410C0084 英 16 Language in society 社会语言410C0095 英 17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阅读研究季刊380B0368 美 18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国际语言社会学杂志410E0104 德 19 Discourse processes 交流过程200B0148 美 20 Journal of phonetics 语音学杂志410C0077 英

国内外公司创业投资研究综述

The Capital Luck Camp | 资本运营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174国内外公司创业投资研究综述 杨烨 江南大学商学院 江苏无锡 214122 摘要:公司创业投资(CVC)是企业创新的重要来源,鉴于在实践中的普及,CVC投资近几年在学术界也逐渐得到关注和重视。本文对国内外公司创业投资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与梳理,分别从CVC母公司和创业企业两个视角对CVC 投资研究领域进行了归纳总结,针对现有研究现状提出不足之处并阐述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关键词:公司创业投资;CVC母公司;创业企业 公司创业投资(CVC),是非金融企业进行的少数权益投资,投资对象为创业企业,投资目标主要是希望获得战略收益。一项CVC 投资活动涉及的对象包括投资方、投资中介和被投资方。投资方,即CVC母公司;被投资方,即被投资的创业企业。从20 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国外学者就对CVC活动展开研究,近年来国内学术界也逐渐加大对CVC投资的关注和投入。本文将从国内外两方面,基于CVC母公司和创业企业视角,探究近年来关于CVC研究的相关文献理论,归纳总结当前CVC研究成果概况。 一、国外基于CVC母公司视角的研究文献 (一) CVC母公司的投资动机 Lantz等(2011)基于理论研究,对CVC投资的动机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分别是:技术需求、提高R&D能力、追踪市场以及财务收益。和内部创业相比,CVC投资帮助CVC母公司管理风险,应对不确定性,通过学习增加议价能力(Henley,2007)。此外CVC投资的战略目标还包括识别潜在的并购目标、接触创业企业思想和文化等(Dushnitsky等2010)。CVC投资作为技术市场的预警系统和事前评价机制,可以了解到潜在并购目标的细节信息(Benson &Ziedonis,2009),为未来CVC母公司选择并购企业提供帮助。 (二)CVC投资实践影响因素 从外部因素看。行业因素可能会影响CVC母公司的投资实践。Dushnitsky& Lenox(2005a)依据美国1990-1999年所进行的CVC投资的数据进行实证发现,知识产权保护弱、技术变革高、互补性营销能力强的行业最能吸引CVC投资。Tong & Li(2011)探索环境因素对CVC投资决策的影响。另外,地域因素也会影响到公司的CVC投资决策。Gaba& Meyer(2008)基于跨界扩散视角的研究发现,当企业在地理位置上靠近VC发达地区时,或者VC发达地区的投资效果更好时,更可能采用CVC项目。从内部因素看。Gaba& Bhattacharya(2012)[8]认为当创新绩效在期望水平以上时,企业采用CVC单元的可能性较小;Noyes等(2014)探究CVC活动的企业网络联接位置对CVC决策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当企业与参与CVC投资活动的公司有直接网络联接或处于网络中心位置时,更有可能采用CVC投资。 (三)CVC投资价值 学者们在研究CVC投资与公司价值间关系时,得出不同的观点。Dushnitsky& Lenox(2005a)的实证结果显示当CVC母公司的投资目标是获取新技术,则CVC投资会显著提升母公司价值。然而,Uotila等(2009)针对1989-2004年期间279家制造业企业的实证结果表明,CVC投资的相对份额与公司的财务绩效间存在“倒U形”关系。此外,Yang等(2014)基于实物期权理论,从CVC投资组合多元化视角,采用1990-2004年参与CVC活动的189家上市公司数据样本实证检验发现,CVC投资组合多元化与母公司价值之间呈现正U型关系。 二、国外基于创业企业视角的研究文献 (一)创业企业CVC融资动机 创业企业参与CVC活动,除了为获得创业资金,还为获取战略效益:比如分销渠道和营运经验等,并且CVC投资为创业企业提供声誉担保,建立与知名公司间的联系与合作(Ivanov&Xie,2010),提供发展机会。Maula等(2005)也同样认为创业企业能从母公司获取生产与销售方面有关的资源,例如新技术、资源、销售团队等。CVC 活动能帮助创业企业吸引新客户,建立商业信誉、提供新技术等,因此CVC投资越来越成为创业企业进行融资的重要渠道。 (二)创业企业CVC融资影响因素 创业企业的生产关系、资源需求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程度都会影响创业企业的CVC融资决策。具体来看,Hellmann(2002)基于理论模型的分析认为:当创业企业与战略投资者的生产关系之间是互补的,战略投资者是其最佳融资选择对象;当存在的是强替代关系,最佳融资选择是同时进行CVC和IVC融资。Katila等(2008)实证研究发现,当一家公司具备某种独特专用资源时,即使CVC母公司可能会不当占用资源,这时创业企业基于资源需求的考虑还是会冒险选择其作为伙伴。Dushnitsky& Shaver(2009)的实证研究发现,在知识产权保护较差的地区,当创业企业的技术发明和CVC母公司的产品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更易建立起CVC投资关系;而在知识产权保护很强的地区,行业交叉更易形成CVC投资关系。 (三)CVC对创业企业绩效的影响 CVC活动可以促进创业企业获取知识,发展其战略能力。Weber & Weber(2007)的研究表明当CVC母公司与创业企业关系匹配时,会促进对创业企业的知识转移,双边互补性会对社会互动产生正向的影响,增进学习效益(Maula等,2009)。另外,具备不同特征的CVC母公司,对创业企业的能力发展影响不同。比如技术型投资者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并增加社会资本,咨询类投资者有助于培育创业企业的战略能力(ZuKnyphausen-Aufseβ,2005)。CVC活动能影响创业企业的战略价值,为创业企业带来声誉支持(Ivanov&Xie,2010),助力创业企业成长。R劵hm等(2017)依据CVC的投资动机对CVC进行分类,发现具有战略投资动机的CVC对创业企业的估值低于具有分析性投资动机的CVC,而具有财务投资动机的CVC的估值与具有分析性动机的CVC的估值没有显著差异。 三、国内学者基于CVC母公司视角的研究文献 (一)CVC投资实践活动 彭学兵和胡剑锋(2011)通过企业访谈和年报挖掘的方法发现,成熟企业更倾向于选择CVC投资;乔明哲(2013)对沪深市场1999-2010年期间的上市公司所参与的创业投资的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参与CVC投资主要是为获取战略利益,投资模式由早期间接投资发展到后期的直接投资,多在创业企业的早期阶段进行CVC投资。 (二)CVC活动对CVC母公司价值影响 国内学者关于该主题的研究得出以下不同的结论。林子尧和李新春(2012)经过实证检验结得出,CVC投资金额数与上市公司成长价值间呈现负相关。与之相反的是,孙健和白全民(2010)却发现上市公

员工培训中文文献综述

目录 1、企业员工培训的概述 (2) 2.关于员工培训相关理论的阐述 (3) 2.1强化理论 (3) 2.2社会学习理论及自我效能理论 (3) 2.3目标设定理论 (4) 2.4期望理论 (4) 2.5学习型组织理论 (4) 3.结论 (6) 参考文献 (7)

中文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界普遍认为,中小民营企业将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并不断发展壮大,中小型民营企业具有活力强、发展迅速、见效快等特点,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将在国民经济发展、解决就业问题、增加财政税收、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但是当前,民营企业员工培训还相当原始,主要方式仍然是会议学习和师带徒形式,主要内容是创业史、岗位基本技能、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培训期也较为短。而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很多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员工的培训工作,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搞培训,结果员工参训的积极性不高,培训对促进员工工作绩效的提高作用不明显,培训的整体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国内许多民营企业的培训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具有被动性、临时性和片面性,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缺乏培训体系的规划,培训手段落后,培训形式单调,培训者专业化素质不高,培训资料和教材缺乏,培训政策不到位等等,导致培训目标并没有与岗位相联系,培训并未与员工个人发展和工作绩效的提高相联系。 因此,对于企业员工培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涉及诸多方面,在此笔者就查阅到的与民营企业员工培训相关的国内文献综述如下: 1、企业员工培训的概述 员工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它指一定组织为开展业务及培育人才的需要,采用各种方式使员工获得或改进与工作有关的知识、技能、动机、态度和行为的管理活动,其目标是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增强员工对组织认同度、向心力和归属感,使员工更好的胜任现职工作或担负更高级别的职务,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增强企业经济效益。有效的员工培训,其实就是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过程。 关于员工培训体系的定义,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谈到员工培训体系的构成,很多学者的观点却都不致相同。谌新民和徐汪奇在《员工培训方案》一书中认为,一个有效的员工培训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规划体系:承接公司战略目标,并对公司业务发展提供必需的人才梯队规划与发展储备,保障企业在未来发展中不会出现人才断层,包括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和培训需求三方面。 (2)培训课程体系:公司战略发展需要培养不同类别的人才,与人才发展相匹配的课程体系是必需的,包括企业文化培训、入职培训、岗位培训、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培训、营销培训、管理和领导技能培训等一系列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培训课程。

国外著名教育心理学家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植物的灵魂:体育。动物的灵魂:智育。理性的灵魂:德育 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 体系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一系列学习的定律,包括练习律和效果律等。1912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7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试误说,用笼子里的猫吃鱼的试验,猫乱踩踏板吃到鱼到踩踏板形成熟练化的动作,得出结论:学习就是尝试改正错误的过程。准备律指出学习动机的作用,外面放的鱼与饿了三天的猫。) 艾宾浩斯,德国心理学家,他的记忆研究开拓了高级心理过程实验研究的新领域。提 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他的工作为后来的记忆研究开辟了道路。 (用数量关系研究心理学,他的一切研究都是自己一个人完成的,哪怕是研究对象也是自己。他没有学生,因为没有心理学基础,后来还被大学开除了) 巴甫洛夫,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心理学家。1904年因消化腺生理学研究而荣获诺贝尔 生理学奖。巴甫洛夫从研究消化的生理过程中发现条件反射现象,从而开创了条件反射的研究,并建立了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后又提出第二信号系统的概念,用来说明人类的语言功能。 (他承认自己是一个生理学家,不愿承认自己是一个心理学家,他认为心理学家不科学。) 华生,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意识而 是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必须抛弃“内省法”,而代之以自然科学常用的实验法和观察法。华生在使心理学客观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华生曾经是杜威的学生与陶行知是师兄弟,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小时候很调皮,在教会学校毕业。成名后在霍普金斯大学任教,后来由于丑闻被大学和学术界开除了,最后他从商又成为了一位亿万富翁。他是一个最早用媒体做广告的人。在20世纪100位心理学家中名列第17位,他认为学习就是外在的刺激导致的条件反射结果) 斯金纳,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 者。他创制了研究动物学习活动的仪器―斯金纳箱。1950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8年获美国总统颁发的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奖。 杜威,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奠基者之一,编写了美国第一本心理学教科书。1899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0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读教育理论专著的经典摘录

读教育理论专著的经典摘录 《新教育之梦》读书笔记摘抄 1、理想的智育,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智育在整个教育中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但智育的目的是什么?为数不少的教育者认为传授知识是智育的全部内容,或者至少是主要目的,这种认识显然是片面的,而这种片面的认识,正是"唯知识论,唯分数论,的畸形智育得以泛滥的原因之一,智育当然离不开知识传授,但传授知识并不是智育的真正目的。 2、著名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上,曾说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教育__财富蕴藏其中)一书,在"学会认知时指出,这种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既可以个将其视为一种人生手段,也可将其视为一种人生目的,作为手段,它应该每个人学会

了解他周围的世界,至少是使他能够有尊严的生活,能够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进行交往,作为目的,其基础是乐与理解,认识和发现。 3、在传统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知识更多的是经验,因此,那时智育的主要目的甚至唯一目的就是传授知识,让经验一代代传下去,但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更新的信息时代,学生在学校学的大多数知识今后直接被派上用场的可能性很小,虽然仍有一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有用的,但从总体上来说,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已不是学以致用,而在与学习知识过程本身.在于通过学习而成为一个聪明的人,文明的人,有高尚精神生活的人。 4、这种智育在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同时却剥夺了学生精神发展的权利,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怀特曾经说过,在你丢失你的课本,焚毁你的听课笔记,忘记你为考试而死记的细节之前,你的学习是无用的。理想的智育是把知识转化成智慧,只有在智慧引导下,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心智活动.知识关注点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过程。

语言学概论

语言学概论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语言学概论》讲义提纲 导言 一、语言学的性质、特点 (一)语言学的性质 1、性质: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 2、对象: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 3、任务:综合各种语言的基本研究的成果,归纳成语言的一般规律。 语言学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科学。语言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及其运用等问题,揭示语言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使人们理解并掌握语言的理性知识。 (二)语言学的特点 1、研究的领域广 2、与多种学科交叉 举例 二、语言学的发展过程(简介)有关语言学史方面的内容可参看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赵世开着《国外语言学概述——流派和代表人物》、冯志伟《现代语言学流派》、H·A·堪德拉绍夫《语言学说史》、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等。 (一)传统语文学:(传统)语文学是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文字学科的总称。它以文献评审为主,目的在于解释、注疏和考订。 (1)中国传统语文学(小学) ①训诂学(主要是解释词义) 《尔雅》约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是我国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专着。《尔雅》

今本共19篇。开头3篇是汇集当时古书中的同义词,用当时较通用的一个词(字)去解释。其后的16篇是按词义分类,分别解释。类似于今天的类义词典。《尔雅》不仅成为后来古代汉语词汇学、训诂学的重要着作,也是辞典学、词义分类学和类书的开山之作。 扬雄《方言》(西汉末)全名为《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重要着作,今存13卷。《方言》汇集了古今各地同义的词语,大部分注明通行范围,对研究汉代方言分布情况很有价值。《方言》以各地的活方言作为记录的对象,不受文献记载和文字形义的限制,并注意综合时间和地域的不同去研究方言,这在研究方法上为后人树立了优良传统。 ②文字学(分析汉字结构及意义) 许慎《说文解字》(东汉)是我国第一部最完备的字书。原书本文14卷,叙目1卷,每卷分上、下两部分,共30卷。收字9,353个,重文1,163字。解说部分共133,441字。书中所收文字以小篆为主,而把古文、籀文等异体列为重文。字的注释,一般先讲字义,再讲形体构造及读音。依据当时已通行的“六书”为理论基础去解释每个字。《说文解字》第一次把汉字(小篆)按形体构造分出偏旁,首次把汉字按部件拆开;首创部首编排法,是汉字检索的一大发明。《说文解字》是汉字学的经典着作,同时也是一部字典、辞典、字源、语源、语法规范的综合性的着作,对后来的文字研究有奠基意义。 ③音韵学(研究汉字读音及其发展) 三国魏朝李登撰写的《声类》是我国见于记载的最早的韵书,据说此书约唐代中叶后佚失。全书共10卷,收字11,520。《声类》按宫、商、角、徵、羽五声分类,注音用反切法,并附有简略释义。

国内外大学生创业研究综述

国内外大学生创业研究综述 摘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国家对创新创业型人才需求量显著增加,大学生为解决就业压力过大的严峻社会问题,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与个人追求,不断向自主创业领域寻求突破。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受到了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我国开展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和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举措。本文对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创业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分类,总结相关经验与不足。研究理论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主要包含创业教育现状和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两个方面。其次是关于大学生创业意愿方面的研究,主要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开展论述。然后总结归纳了大学生创业政策内涵,主要涵盖创业政策的历史演变、基本内涵、分析框架和实施模式四个方面。 关键词:创新创业大学生研究综述理论研究 创业是在当前就业困境环境下,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我国积极推行一系列相关政策扶持大学生创业,为广大在校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条件与创业环境。大学生主动探索创业,在推动就业,提高自身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创业理论的研究已取得了不小的研究成果,但尽管其影响越来越大,国内外针对大学生创业的研究依旧存在不足。本文关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1] 育的研究进展与趋势进行了数据统计与分析,旨在寻求推进大学生创

业的最优对策。[2] 一、大学生创业研究概述 2004年至2013年,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创业的学术论文共计约77888篇,各年研究成果数量所占比例大致如下表所示: 从图表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针对大学生创业的研究是呈现递增趋势的,并且自2008年起有了更热的关注度,增加的趋势越来越大,稳定在较高水平。这说明,随着时间推移,大学生创业情况正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们的关注,客观上反映了大学生创业研究的重要性。 由数据可得出,国内外学者针对大学生创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学生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意愿以及大学生创业政策三方面,除此以外,还涉及针对创业环境、创业障碍等方面的研究。 所占比例最高的是针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其内容不仅包括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教育模式、实现途径、主要问题、影响因素、评价体系,并涉及高校、政府、大学生自身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分析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强弱及其影响因素同样是当前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目前,国内已有大量关于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学者们通过不同研究方法得出大学生不同层次的创业意愿。创业政策研究主要讨论了政府出台扶持大学生创业对大学生创业的促进作用。本文将重点针对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三大视角,综合分析大学生创业研究现状。[3] 二、大学生创业典型做法 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各地区、各高校纷纷采取各种方式,从资金、政策、教育等方面为大学生创业创造条件。

国内外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精)

国内外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随着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实践的发展,其理论研究也丰富起来。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属于微观层次范畴,通过研究信息资源的规律,以科学地指导企业信息资源的组织、规划、协调和调控。本文拟梳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流派、发展历程、体系结构、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研究状况。 1理论派别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论述可以概括为以下派别: 1.1信息学研究流派信息学研究流派是现代信息管理学的开创者,它集成和发展了几千年来文献管理思想。霍顿的《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部以信息资源为逻辑起点的信息资源管理专著。[1]霍顿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对信息资源实施规划、指导、预算、决算、审计和评估的过程。在克里斯和高、怀特、伍德、莱维坦等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信息资源研究发展迅速。国内,霍国庆教授在企业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战略管理研究方面成果突出。北京大学秦铁辉教授从企业文献、网络、实物和人际等信息资源的特点、获取途径和利用方法角度研究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2]信息学研究流派主要研究企业各种类型信息资源的采集、分类、组织、检索与传递。该流派逐步建立独立的理论体系,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较高,引领着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发展的脉搏。 1.2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流派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流派以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管理信息系统技术为代表。早在20世纪30年代,柏纳德强调决策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时就已提出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思想,而计算机应用于管理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最早形态。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的D.胡塞因和K·M·胡塞因的理论是计算机资源管理理论,[3]其核心是信息系统的开发、管理和计算机在工商企业领域的应用问题,它又被称为“管理中的信息系统理论”。为促进研究,国外有专门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杂志如管理信息系统杂志,管理信息系统季刊等。国内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如郑继芳从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建立过程及社会功效等入手研究企业信息资源管理。[4]管理信息系统流派主要研究如何采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管理。不过该流派局限于技术角度,应该弥补人文、社会视角的盲点,其基础理论问题还有待深化。 1.3商业管理研究流派商业管理研究流派源于经管界,将信息视为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从经济效益方面进行管理。1983年,美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提出,应把信息看作与劳动力和资金一样重要的生产要素。罗伯特、巴罗和英经济学家莫里斯也认为信息和知识与一般的有形资产不同,应特别重

一、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一、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一、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学记》战国晚期乐正克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论述教育、教学问题 主张: 1、“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教育的重要性 2、“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3、“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式教育 4、“学不躐等”教学应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孔子《论语》“有教无类”教育目的:培养“贤人”“君子”继承西周“六艺” 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诗书礼乐易春秋 教学思想/方法: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墨翟“兼爱”“非攻”掌握文史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习传实用技术 夸美纽斯(捷克) “教育学之父”1632《大教学论》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

标志 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观点: 1)教育原则-遵循人的自然发展首次提出并论证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自觉性等 2)教学制度-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3)教学思想-“泛智教育” 4)教学内容-规定百科全书式课程 卢梭 《爱弥儿》 教育观:自然教育与儿童本位 裴斯泰洛奇(瑞士)《林哈德与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定人” 主要思想: 1)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2)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主张 3)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4)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洛克主要思想: 1)提出“白板说”

2)主张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1806 《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主要观点: 1)伦理学与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奠定科学教育学基础 2)教师的中心地位三中心论:教师/教材/课堂中心 3)四阶段教学: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比较总结应用(齐勒) 4)教学过程是知、情、意统一的过程 5)教育目的:培养良好社会公民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主要观点:1.新三中心论:儿童/活动/经验中心 2.“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3.“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 4.学校即社会 5.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 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问题-验证这个假设 陶行知“人民教育家”生活教育理论三大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克鲁普斯娅卡《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 凯洛夫《教育学》对我国初期教育有广泛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