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各章节)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各章节)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各章节)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各章节)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基本病理过程: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如水肿,缺氧,休克

2.疾病概论(总论):疾病的概念、概括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普遍规律和机制。

3.健康:是指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在躯体、精神和社会上都处于完好状态。

4.疾病:是指在病因的作用下,机体自稳态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过程,并出现一系

列功能、代谢、形态结构以及社会行为的异常。

5.病因:病因学中的原因是直接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以特征的因素,常被称为病因。

6.条件:是指在原因的基础上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通常包括机体的内在因素

和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外部因素。

7.死亡:是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临床死亡的标志: 心跳停止、呼吸

停止、各种反射消失

8.脑死亡:枕骨大孔以上全脑功能的永久性停止。脑死亡的判定标准:颅神经反射消

失、不可逆性昏迷、大脑无反应性、自主呼吸停止、无自主运动、脑电波消失、脑

血液循环完全停止。脑死亡的意义有利于判定死亡时间、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线、为器官移植创造条件。

1.脱水:体液容量明显减少。

2.高渗性脱水:细胞外液量减少,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 >150mmol/L,血浆渗透

压>310mOsm/L为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3.低渗性脱水:细胞外液量减少,失钠多于失水,血清[Na+] < 130mmol/L,血浆渗

透压< 280mmol/L为低容量低钠血症

4.等渗性脱水:水钠等比例丢失,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减少不明显,血清[N

a+] 仍维持在130- 150mmol/L,血浆渗透压280-310mmol/L,为正常血钠性容量不足。

5.水中毒:过多的液体在体内潴留,细胞内液量增加,体液增多伴低钠血症,血清[N

a+] < 130mmol/L,血浆渗透压< 280mmol/L。为高容量性低钠血症,多因水潴留所致,通常无钠的过度丢失。

6.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的状态,体钾总量减少被称为缺钾或钾丢失。

7.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的状态,一般将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

者成为轻度高钾血症,高于7mmol/l者为重度高钾血症。

8.低镁血症:血清镁低于0.75mmol/l。高酶血症:血清镁高于1.25mol/l

9.水肿:过多的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病理过程。体腔中体液积聚被称为积

水。心性水肿是指心力衰竭诱发的水肿。肾性水肿是因肾原发性疾病引起的全身性

水肿。原发于肝病的体液异常积聚被称为肝性水肿。肺间质中有过量体液积聚和/

或溢入肺泡腔的病理现象被称为肺水肿。脑组织的液体含量增多引起的脑容量和容

量增加为脑水肿。

1.酸碱平衡紊乱:维持体液PH相对稳定的过程成为酸碱平衡。由酸碱超负荷、严重不足或调节机制障碍导致体液内环境酸碱平衡的失调,被称为酸碱平衡紊乱。

2.SB:标准碳酸氢盐,是全血标本在标准条件(37~38℃血红蛋白完全氧和,用PaC

O2为40mmHg的气体平衡下)所测得的血浆HCO3ˉ浓度。AB,实际碳酸氢盐,是指隔绝空气的血液标本,在患者实际PaCO2、实际血液饱和度条件下所测的的血浆HCO3ˉ浓度。

3.BE:碱剩余,是在标准条件下,用酸或碱将1L的全血或血浆滴定到PH=7.4时所用

的酸或碱的量。

4.BB:缓冲碱,是指血浆中的一切具有缓冲作用的碱性物质的总和。亦即人体血液中

具有缓冲作用的阴离子的总和。包括HCO3ˉ、Hbˉ和Prˉ等,通常以氧饱和的全血

在标准状态下测定,正常值为45mmol/l~55mmol/l

5.AG 阴离子间隙: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与未测定阳离子的差值。常可用常规测

定的Na+,Clˉ正常值为8~16mmol/L.AG可确定和区分代酸及其类型

1.缺氧:由于组织供氧不足或不能充分利用氧时,所引起的组织代谢功能,甚至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一种病理过程。

2.动脉血氧分压:PaO2是指在物理状态下,溶解于动脉血浆中的氧分子所产生的张力,

故又称为动脉血氧张力。

3.血氧容量:是指在PO2为20.0kPa,PCO2为5.32kPa,温度为38℃时,在体外每100

ml血液中血红蛋白所结合的氧量,即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最大带氧能力。取决于血液中血红蛋白的质和量。

4.血氧含量:是指100ml血液中实际含有的氧量,包括物理溶解的氧量和血红蛋白结

合的氧量。

5.氧饱和度:是指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百分数。

6.CaO2-CvO2:动静脉血氧含量差,指动脉血氧含量与静脉血氧含量之差,它代表了

组织对氧的消耗量。

7.低张性缺氧: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动脉血氧分压下降,以致动脉血氧含量减少所造

成的缺氧,故又称为乏氧性缺氧或低张性低氧血症,属氧的摄入障碍。

8.血液性缺氧:是指由于血红蛋白的量减少或血红蛋白的性质发生改变,血液携带氧

的能力降低或血红蛋白结合氧不易释出,血氧含量减少,导致供氧不足。由于PaO

2正常故又称之为低张性低氧血症。

9.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使血红蛋白的量减少,血氧容量下降,血氧含量亦下降而导

致的组织供氧不足,称贫血性缺氧。

10.循环性缺氧:是指由于血液循环发生障碍,组织供血量减少而引起的缺氧,又被称

为低动力性缺氧。动脉狭窄或阻塞致使动脉血灌流不足而引起的缺氧,又被称为缺

血性缺氧。静脉回流受阻血流缓慢微循环淤血导致的动脉血灌流量减少而引起的缺

氧称为淤血性缺氧。

11.组织性缺氧:由于组织细胞存在利用氧的能力障碍,生物氧化不能正常进行而发生的

缺氧,又被称为氧利用障碍性缺氧

12.氧中毒: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氧可出现氧的损伤效应,称之为氧中毒。

13.35. 肠源性发绀:由于大量食用含较多硝酸盐的食物,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硝

酸盐被还原成为亚硝酸盐,可使低铁血红蛋白被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而导致缺氧,高铁血红蛋白呈咖啡色,患者皮肤和粘膜可出现类似发绀的改变,这种现象称为肠源性发绀。

1.发热:是指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调定点上移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0C)。它是由致热性细胞因子介导的机体一系列生理、内分泌、免疫功能激活的全身性反应。

2.过热:少数病理性体温升高并不涉及致热性细胞因子导致的调定点上移,可因产热

过度,存在散热障碍和体温调节机构失控或存在障碍而产生,称之为过热。

3.内生致热原(EP):发热激活物并不直接作用于提问中枢,而是通过激活免疫系统

的一些细胞,使其合成、分泌某些致热性细胞因子,后者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这些致热性细胞因子称之为内生性致热源。

4.发热激活物:凡能引起机体产生致热性细胞因子的物质

1.应激性疾病:应激起主要致病作用的疾病,如应激性溃疡,应激相关疾病:应激作为其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或诱因的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溃疡性结肠炎、支气管哮喘等

2.应激: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下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

应。能引起应激的因素称为应激原。

3.全身适应综合征(GAS):劣性应激原持续作用于机体,应激表现为一个动态的相同的

非特异的连续过程,最终导致内环境紊乱和疾病。

4.热休克蛋白:是指在热应激或其他印记是细胞新合成或合成增加的一组蛋白质。主

要在细胞内发挥功能,非分泌蛋白

5.急性期反应:应激时,感染炎症或组织损伤等因素可使血浆中的某些蛋白质浓度迅

速增高,白细胞数量增加、核左移等,这些反应成为急性期反应(APR)。这些蛋白被称为急性期蛋白,属分泌型蛋白。

6.45. 应激性溃疡:是指患者在遭受各类重伤重病或其他应激情况,出现胃\十二

指肠黏膜的急性病变,主要表现为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糜烂、溃疡、渗血等,少数疡较深或穿孔,当侵蚀大血管时可引起大出血。

1.休克:各种强烈的致病因素作用所导致的急性循环功能衰竭,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以致重要脏器的灌注不足和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全身性危重的病理过程。

2.低动力性休克:是指患者心输出量降低而外周阻力升高的休克。故又被称为低排高

阻型休克或高阻力型休克。由于患者外周血管强烈收缩,皮肤发凉,故又被称为冷

休克。

3.高动力型休克:指患者心输出量不降低甚至升高而外周阻力降低的休克,故又被称

为高排低阻型休克或低阻力型休克。患者由于外周血管扩张,皮肤温暖,故又被称

为暖休克,主要见于某些感染性休克。

4.微循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循环系统的基本结构之一,包括微

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直捷通路微静脉及动—静脉短路七部

5.50. 休克肾:各型休克常伴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称为休克肾

6.51. 休克肺:严重休克的患者可发生急性呼吸衰竭,可发现肺充血、水肿、血栓

形成及肺不张、肺透明膜形成等病理改变,具有这些特征的肺称为休克肺。临床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7.52. 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MSOF):指严重创伤、休克、复苏后或感染期间同

时或相继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器官功能的衰竭。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多种致病因子作用下,血管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广泛激活,大量促凝物质进入血液而引起的一种以凝血系统功能紊乱、弥漫性微血栓形成为主要特征并伴有激发纤溶亢进的病理过程。临床表现为出血,贫血,微循环障碍,器官功能障碍、休克等。

2.54.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是由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可伴发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贫

血,这种贫血除了具有溶血性贫血的一般特点外,在外周血可发现一些形态特殊的异型红细胞,如盔甲性、星形、新月形红细胞等。

1.心功能不全:各种致病因素一起的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是心泵功能降低,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减少,以致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生理过程或综合征被称为心功能不全。其失代偿期为心力衰竭期。

2.低心输出量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输出量低于正常值,由心肌病、心肌炎、冠心病、

高血压、心瓣膜病等引起。

3.57. 高输出性心力衰竭:是指心力衰竭发生时心输出量比发病前有所降低,但仍

高于正常值的下限,主要发生于具有高动力循环状态的某些疾病(严重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维生素B1缺乏等)和妊娠。

4.向离心性肥大:心肌肥大是指心肌纤维变出变长,间质增生,心室壁增厚,心脏重

量增加的一种慢性适应性变化。一般没有心肌细胞数目的增加。有向心性肥大(由

于长期压力负荷过度室壁增厚不伴心腔扩大)和离心性肥大(长期容量负荷过度室

壁增厚伴有心腔扩大)。

5.心肌收缩性:是指心肌不依赖于负荷,在其动作电位的触发下产生张力和缩短的能

力,是决定心输出量的最关键因素。

6.60. 端坐呼吸:心力衰竭患者在安静状态下感到呼吸困难,平卧时尤其明显,故

常被迫采取端坐位或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的状态。

7.61. 夜间阵发性呼吸:这是左心功能不全的特征表现。患者夜间入睡后因突感气

闷而惊醒,迅即坐起用力呼吸后可缓解,这被称为夜间阵发呼吸困难

8.62. 劳动性呼吸困难:是左心功能不全的早期表现。其特征是患者在从事体力活

动时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后可减轻或消失。

1.呼吸衰竭: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使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范围,伴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增高的病理过程

2.吸气时肺泡的扩张受限所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被称为限制性通气不足。由气道狭窄

或阻塞引起的通气障碍被称为阻塞性通气不足。

3.65. 肺性脑病:由呼吸衰竭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被称为肺性脑病。

4.66. 功能性分流:因肺泡通气不足引起的氧合障碍的静脉学分流入动脉的情况被

肠胃功能性分流。

5.67. 真性分流:部分静脉血液经支气管静脉和极少的肺内动静脉交通支直接流入

肺动脉,由于该部分血液完全未经气体交换过程,故被称为真性分流。静脉血掺杂:动静脉短路。

6.68. 死腔样通气:肺泡通气良好而血流不足或阻断,使肺泡通气不能被充分利用,

其通气效应类似死腔通气,故称死腔样通气。

7.69. 弥散障碍:是指由于肺泡膜面积减少、肺泡膜异常增厚和弥散时间缩短所引

起的气体交换障碍。

1.凡各种致肝损伤因素使肝细胞(包括肝实质细胞和枯否细胞)发生严重损害,使其代谢、分泌、合成、解毒与免疫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此种情况为肝功能不全

2.肝功能衰竭是肝功能不全的晚期阶段,临床主要表现为肝性脑病与肝肾综合征(功

能性肾功能衰竭)。

3.72. 肝性脑病:继发于严重肝疾病的神经精神综合征。肝昏迷:四期肝性脑病患

者完全丧失神智,进入昏迷的阶段。肝昏迷是肝性脑病的最后阶段,通常是肝功衰

综末临床表现。

4.肾功能不全:当各种病因致使肾的泌尿功能、内分泌功能等发生严重障碍时,可使

基体的代谢废物潴留,内环境紊乱,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这种临床综

合征被称为肾功能不全。肾功能衰竭是肾功能不全的晚期。

5.急性肾功能不全:也称急性肾功能衰竭,是指由于肾小球滤过率急剧减少,或肾小

管发生变性、坏死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病理过程。

6.慢性肾功能不全:是各种原发或继发的肾疾病如导致肾单位发生进行性、不可逆性

破坏,是肾功能逐渐减退,残存的肾单位不能充分排除代谢废物和维持内环境稳定,以致出现以代谢废物潴留,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以及肾内分泌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称之为慢性肾功能不全。

7.尿毒症:在肾功能不全晚期,大量代谢产物和内源性毒性物质蓄积于体内,水电解

质和酸碱平衡严重紊乱,肾内分泌功能明显失调所引起的一系列自身中毒症状被称为尿毒症。

8.77. 肾性骨营养不良:存在慢性肾功能不全是,由钙磷代谢障碍引起的继发性甲

状旁腺功能亢进、维生素D3活化障碍和酸中毒,而导致钙磷吸收、分布一场和骨重建障碍的骨骼并发症称为肾性骨营养不良或肾性骨病。成人表现为骨软化,骨质疏松,儿童患二通肾性佝偻病。

9.矫往失衡:是指在慢性肾功能不全时,机体对GFR降低的代偿过程引发新的失衡,

这种失衡使机体进一步受到损伤。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完美综合版(第一章)

第一章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研究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包括认 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过程:人的心理现象是在时间上展开的,它表现为一定的过程。心理过程是指人的 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主要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最基本的 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 5.知觉: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 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 6.记忆: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 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7.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 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8.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9.情绪和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10.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1.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2.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13.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14.气质: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的稳定的动力特点,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 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 15.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16.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 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的方法 17.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 动,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的方法 18.实验室实验法:是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实验方法 19.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的控制,使人们在正常的学习和工作 情景中进行的实验方法 20.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21.调查法:通过访谈调查法或问卷调查法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 问题的研究方法 22.个案研究法: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 象的原因的方法 23.无意识: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24.双盲控制:在实验中,主试者和被试者都不知到自变量是怎样被控制的,这种实验叫双 盲控制

统计学名词解释

统计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随机变量:在统计学上,把取值之间不能预料到什么值的变量。 2.总体:又称母全体、全域,指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事物的全体。 3.个体:构成总体的每个基本单元称为个体。 4.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称为总体的一个样本。 5.次数:指某一事件在某一类别中出现的数目,又称为频数。 6.频率:又称相对次数,即某一事件发生的次数被总的事件数目除,亦即某一数据出现的次数被这一组数据总个数去除。 7.概率:某一事物或某一情在某一总体中出现的比率。 8.观测值:一旦确定了某个值。就称这个值为某一变量的观测值。 9.参数:又称为总体参数,是描述一个总体情况的统计指标。 10.统计量:样本的那些特征值叫做统计量,又称特征值。 第二章统计图表 1.统计表:是由纵横交叉的线条绘制,并将数据按照一定的要求整理、归类、排列、填写在内的一种表格形式。一般由表号、名称、标目、数字、表注组成。 2.统计图:一般采用直角坐标系,通常横轴表示事物的组别或自变量x,称为分类轴。纵轴表示事物出现的次数或因变量,称为数值轴。一般由图号及图题、图目、图尺、图形、图例、图组成。 3.简单次数分布表:依据每一个分数值在一列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或总计数资料编制成的统计表,适合数据个数和分布范围比较小的时候用。 4.分组次数分布表:数据量很大时,应该把所有的数据先划分在若干区间,然后将数据按其数值大小划归到相应区域的组别内,分别统计各个组别中包括的数据个数,再用列表的形式呈现出来,适合数据个数和分布范围比较大的时候用。 5.分组次数分布表的编制步骤: (1)求全距 (2)定组距和组数 (3)列出分组组距 (4)登记次数 (5)计算次数 6.分组次数分布的意义: (1)优点:A.可将杂乱无章数据排列成序,以发现各数据的出现次数及分布状况。B.可显示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和差异情况等。 (2)缺点:原始数据不见了,从而依据这样的统计表算出的平均值会与用原始数据算出的值有出入,出现误差,即归组效应。 7.相对次数分布表:用频数比率或百分数来表示次数 8.累加次数分布表:把各组的次数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加在一起。最后一组的累加次数等于总次数。 9.双列次数分布表:对有联系的两列变量用同一个表表示其次数分布。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和机制的学科。其任务是研究整个疾病过程中人体功能和代谢的动态变化和变化机制,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按照。 2疾病:这是由体内平衡调节失调引起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由致病因子的破坏和机体的抗损伤作用所致。此时,机体发生了一系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变化。临床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和体征,身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性受到损害。 三。脑死亡:指整个大脑在孔上方死亡,大脑、小脑和脑干的功能永久消失。 4高渗性脱水:指体液体积减少,失水大于钠丢失,血清钠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 5水中毒:指患者肾引流功能减弱,或大量补水,使细胞内外液量增加,血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又称高血容量低钠血症。 6水肿:在组织空间或体腔中积聚过多液体的病理过程,称为水肿。

7酸碱失调:在一定的病理条件下,由于酸碱负荷过多或不足或调节机制紊乱,会破坏体液的酸碱稳定性,形成酸碱平衡紊乱。 8以酸中毒为特征的[O3-H]代谢紊乱,其特征是细胞外酸碱平衡失调。 9呼吸性酸中毒(Respirative Acidiosis):指由于二氧化碳排放紊乱或过量吸入而导致血浆H2CO3(或Paco3)升高的酸碱平衡紊乱。 10代谢性碱中毒:指因细胞外H+丢失或过量碱而引起血浆HCO3浓度升高的酸碱性疾病。 11呼吸性碱中毒是一种酸碱平衡紊乱,其特征是过度的肺通气导致血浆H2CO3浓度(或PaCO2)下降。 12缺氧:由缺氧或组织利用障碍引起的代谢、功能、形态和结构改变的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13紫癜:当脱氧血红蛋白超过50g/L时,病人的皮肤和粘膜会出现紫绿色。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2、基本病理过程:主要是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3、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4、亚健康: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此时机体处于非病、非健康并有可能趋向 疾病的状态。 5、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6、病因:是指能引起某一疾病的特定因素,它是决定疾病特异性的。 7、诱因:能加强病因作用或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8、条件:主要是指那些能够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机体内外因素。 9、危险因素:与某个疾病明显相关,但分不清是原因还是条件的因素。 10、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但并不意味着各器官组织同时均死亡。 11、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消失或停止,以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12、低渗性脱水:失Na+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 mmol/L,血浆渗透压﹤280 mmol/L,伴有细胞外 液的减少。 13、高渗性脱水:失水多于失Na+,血清Na+浓度﹥150 mmol/L,血浆渗透压﹥310 mmol/L,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均减少细胞外细胞外液均减少。 14、水中毒:血钠下降,血清Na+浓度<130 mmol/L,血浆渗透压﹤280 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 患者有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 15、等渗性脱水:钠水呈比例丢失,血容量减少,但血清Na+浓度和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 16、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 17、低钾血症:血清K+浓度低于3.5 mmol/L。 18、高钾血症:血清K+浓度高于5.5mmol/L。 19、反常性酸性尿:低钾血症合并代谢性碱中毒时,肾小管上皮细胞泌K+减少,泌H+增多,尿液呈酸性 的现象。 20、反常性碱性尿:高钾血症合并代谢性酸中毒时,肾小管上皮细胞泌K+增多,泌H+减少,尿液呈碱性 的现象。 2 21、酸碱平衡: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不断生成酸性或碱性物质,通过体内的一系列缓冲和调节机制,正常人 动脉血pH能保持在7.35~7.45范围内,机体维持体液酸碱度相对稳定的过程称之为~。 22、酸碱平衡紊乱:某些病理情况下体内酸碱物质增多、减少或调节机制障碍,导致体液内环境酸碱稳态 的破坏。 23、代谢性酸中毒: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浆HCO3-浓度原发性降低的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24、代谢性碱中毒: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浆HCO3-浓度原发性升高的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25、呼吸性酸中毒:血浆中H2CO3浓度原发性升高的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26、呼吸性碱中毒:血浆中H2CO3浓度原发性降低的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27、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浆HCO3-浓度原发性降低,通过机体的代偿,使机体 HCO3-/H2CO3的比值在20:1左右,pH仍在7.35~7.45之间。 28、失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浆HCO3-浓度原发性降低,通过机体的代偿,使机体 HCO3-/H2CO3的比值小于20:1,pH<7.35。 27、阴离子间隙AG: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与未测定的阳离子的差值,其波动范围为10~14mmol/L。 28、血氧分压:为物理溶解于血液中的氧所产生的张力。 PaO2约为13.3kPa(100mmHg)

生理第一章名词解释与问答题答案

11级临本八班 一、名词解释 1.是关于膜的分子结构的假说,其基本内容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 同分子结构、因而也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2.脂溶性物质通过脂质双分子层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称为单纯扩散。 3.溶液中的带电离子,借助于通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扩散,称为经通道易 化扩散。 4.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通常是带电离子)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 过程,称为原发性主动转运,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运形式。 5.许多物质在进行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时,所需的能量并不直接来自ATP分解,而是 来自Na+在膜两侧的浓度势能差,后者是钠泵利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建立的。这种间接利用ATP 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6.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称为出胞,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神 经细胞分泌递质等。 7.大分子物质或物质的团块(细菌、细胞碎片等)借助于与细胞膜形成吞噬泡或吞饮泡的方式进入 细胞的过程,称为入胞,如上皮细胞、免疫细胞吞噬异物等。 8.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9.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跨膜静息电位,简称静 息电位。 10.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如果细胞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其膜电位会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这 种膜电位的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11.在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刚能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 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12.在一段膜上能够诱发去极化和Na+通道开放之间出现再生性循环的膜内去极化的临界值,称为阈 电位;是用膜本身去极化的临界值来描述动作电位产生条件的一个重要概念。 13.将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14.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的增加而无长度的缩短,称为等长收缩。 15.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的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称为等张收缩。 16.骨骼肌受到一次刺激,先是产生一次动作电位,随后会出现一次机械收缩,称为单收缩。 17.每次新的收缩都出现在前次收缩的舒张期过程中,表现为锯齿形的收缩曲线,称为不完全强直收 缩。 18.刺激频率更高时,每次新的收缩都出现在前次收缩的收缩期过程中,表现为机械反应的平缓增加, 称为完全强直收缩。 19.肌肉收缩前已存在的负荷,称为前负荷。 20.前负荷使肌肉在收缩前就处于某种被拉长的状态,使其具有一定的长度,称为初长度。 21.在肌肉开始收缩时才能遇到的负荷或阻力,称为后负荷。 22.肌肉收缩能力是指与负荷无关的、决定肌肉收缩效能的内在特性。主要取决于肌肉兴奋-收缩耦联 过程中胞质内Ca2+的水平和肌球蛋白的ATP酶活性。 23.由膜的被动电学特性决定其空间分布的膜电位称为电紧张电位。 24.在乙酰胆碱作用下,终板膜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这一去极化的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 25.每个囊泡中储存的Ach量通常是相当恒定的,释放时是通过出胞作用,以囊泡为单位倾囊释放, 称为量子释放。 26.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时,膜内电位较膜外电位为负,这种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状态称为膜的极化。 27.当静息时膜内外电位差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时,称为膜的超极化。 28.当静息时膜内外电位差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时,称为膜的去极化或除极化。 29.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称复极化。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各章节)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基本病理过程: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如水肿,缺氧,休克 2.疾病概论(总论):疾病的概念、概括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普遍规律和机制。 3.健康:是指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在躯体、精神和社会上都处于完好状态。 4.疾病:是指在病因的作用下,机体自稳态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过程,并出现一系 列功能、代谢、形态结构以及社会行为的异常。 5.病因:病因学中的原因是直接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以特征的因素,常被称为病因。 6.条件:是指在原因的基础上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通常包括机体的内在因素 和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外部因素。 7.死亡:是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临床死亡的标志: 心跳停止、呼吸 停止、各种反射消失 8.脑死亡:枕骨大孔以上全脑功能的永久性停止。脑死亡的判定标准:颅神经反射消 失、不可逆性昏迷、大脑无反应性、自主呼吸停止、无自主运动、脑电波消失、脑 血液循环完全停止。脑死亡的意义有利于判定死亡时间、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线、为器官移植创造条件。 ~ 1.脱水:体液容量明显减少。 2.高渗性脱水:细胞外液量减少,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 >150mmol/L,血浆渗透压> 310mOsm/L为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3.低渗性脱水:细胞外液量减少,失钠多于失水,血清[Na+] < 130mmol/L,血浆渗透 压< 280mmol/L为低容量低钠血症 4.等渗性脱水:水钠等比例丢失,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减少不明显,血清[N a+] 仍维持在130- 150mmol/L,血浆渗透压280-310mmol/L,为正常血钠性容量不足。 5.水中毒:过多的液体在体内潴留,细胞内液量增加,体液增多伴低钠血症,血清[Na +] < 130mmol/L,血浆渗透压< 280mmol/L。为高容量性低钠血症,多因水潴留所 致,通常无钠的过度丢失。 6.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L的状态,体钾总量减少被称为缺钾或钾丢失。 7.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L的状态,一般将血清钾浓度高于l者成为轻度高钾血 症,高于7mmol/l者为重度高钾血症。 8.低镁血症:血清镁低于l。高酶血症:血清镁高于l 9.水肿:过多的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病理过程。体腔中体液积聚被称为积 水。心性水肿是指心力衰竭诱发的水肿。肾性水肿是因肾原发性疾病引起的全身性 水肿。原发于肝病的体液异常积聚被称为肝性水肿。肺间质中有过量体液积聚和/ 或溢入肺泡腔的病理现象被称为肺水肿。脑组织的液体含量增多引起的脑容量和容 量增加为脑水肿。 、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休克(shock):机体在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下时发生的一种 以全身有效循环血量下降,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为特征,进而 有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及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 2.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是指由于心脏泵血功能障碍, 心排出量急剧减少,有效循环血量下降而引起的休克,如得不 到有效的治疗,死亡率极高。见于大面积心肌梗死,心肌病, 严重的心律失常及其他严重心脏病的晚期。 3.血管源性休克;分布异常性休克(maldistrubutive shock):由于 广泛的小血管扩张,血管床容积增大,大量血液淤滞在舒张的 小血管内,使有效血量减少而引起的休克,见于感染性,过敏 性,神经源性休克等。 4.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指在严重的创伤,感染和休 克时,原无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同时或在短时间内相继出现两 个以上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以致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必需靠临 床干预才能维持的综合征。 6.ARDS(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急性呼吸窘迫综 合征;休克肺:休克时所出现的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是指肺 内、外严重疾病导致以肺毛细血管弥漫性损伤、通透性增强 为基础,以肺水肿、透明膜形成和肺不张为主要病理变化, 以进行性呼吸窘迫和难治性低氧血症为临床特征的急性呼 吸衰竭综合征。ARDS是急性肺损伤发展到后期的典型表现。

该病起病急骤,发展迅猛,预后极差,死亡率高达50%以上。 7.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机体通过持续放大的级联反应,产生大量的促炎介质并进入循环,并在远隔部位引起全身性炎症,称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8.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由于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以血液凝固性障碍为特征的病理过程。微循环中形成大量微血栓,同时大量消耗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同时引起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 9.MHA,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DIC患者可伴有一种特殊类型的贫血,其特征是外周血涂片中可见一些特殊的形态各异的变形红细胞,称为裂体细胞,外形呈盔形,星形,新月形等,统称为红细胞碎片,该碎片脆性高,易发生溶血。 10.FDP:纤溶酶水解纤维蛋白原及交联纤维蛋白产生的各种片段,统称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这些片段具有明显的抗凝作用,各种FDP片段的检查在DIC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11,3P试验:即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其原理是将鱼精蛋白加入患者血浆后,可与FDP结合,使血浆原与FDP结合的纤维蛋白单体分离并彼此聚合并凝固,这种不需要酶的作用而形成纤维蛋白的现象称为副凝试验。DIC患者往往呈阳性反应,但晚期有时也可为阴性。 12,IRI缺血-再灌注损伤:指在一定条件下缺血后再灌注,不仅

国贸习题集名词解释(仅供参考)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1.国际贸易:一国(地区)同别国(地区)进行货物和服务交换的活动。它是世界各国或地区对外贸易的总和,反映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3.国际贸易额:又称国际贸易值,是指以货币表示现行世界市场价格计算的各国(地区)的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之和,它能够反映某一时期内的贸易总额。5.贸易顺差:当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时,其差额称为贸易顺差,或称贸易黑字,我国也称之为出超。 8.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对外贸易密度,是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对外贸易总额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它反映了一国国民经济对外的依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开放程度的基本指标。 9.贸易条件: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指一国的出口商品价格对其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 10.总贸易:以国境为标准划分进出口的贸易活动。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进口,即总进口。凡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入出口,即总出口。总出口额与总进口额之和即为总贸易额。 11.专门贸易:以进出关境为标准划分进出口的贸易活动,从外国进入关境和从保税仓库提出进入关境的商品,称专门进口。离开关境的商品称专门出口。 但从关境外国境内出口到其他国家的商品,则不被统计为出口。专门出口额与专门进口额之和,即为专门贸易额。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一、名词解释: 2.绝对优势:是指如果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更高的效率,则称该国在这一产品上有绝对优势。 5.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指出,各国应该按照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分工和交换,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绝对劣势的产品,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并使各国从贸易中获益。在贸易理论上,这一学说被称为“绝对优势理论”。 6.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7.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指出,国家之间应按照“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各国都应该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在贸易理论上,这一学说被称为“比较优势理论”。 第三章新古典贸易理论 一、名词解释: 2.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可利用的经济资源的总量。它既包括自然存在的资源(如土地和矿产),也包括“获得性”资源(如技术和资本)。这是一个绝对量的概念。 5.要素禀赋理论:即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简称H-O模型。在国际贸易中,一

北大教研室《中国哲学史》笔记含各章重点名词解释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 考古发现:1、蓝田人 2、北京人 3、元谋人 一、原始社会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一)原始群向氏族制度—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 (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推动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一方面) 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自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 ○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 (另一方面) 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和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也逐渐地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对自然界的一些简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一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现实的态度。----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 二、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的发展及进入奴隶社会阶段 (一)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特点 (二)奴隶制的社会特点 1、经济上奴隶主贵族占有土地奴隶;;通过井田制和分封制分给各亲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 2、政治上(周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度,实行奴隶主贵族世卿世实禄的等级制 (三)奴隶制度社会对哲学的影响

◎夏朝----“有夏服(受)天命” 1、阶级的烙印◎商朝----抬出至高无上的神,形成一种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 ◎周朝----发展原始宗教,用统治者的德行作为补充,以说明上帝不断更换统治者的理由,总之,这时的宗教已成为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了。 2、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科学知识丰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资料 三、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及封建制的社会特点 (一)奴隶制的没落,封建制的确立 (二)春秋时期哲学的发展——农、商、手工业及科学的发展进步及社会、阶级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奴隶主统治者新兴地主阶级及同盟者小生产者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及“中庸”的观念 —竭力鼓吹有意志的天 ---人文主义思潮老子—提出“道”与“无为”学说 墨子—提出“兼爱”“非命” 孙武—总结我国作战经验,包含有丰富的古代朴素军事辩证法 (三)战国时期社会特点及哲学发展 1、战国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及不同的解决主张----知识分子和奴隶农民的不同主张 2、百家争鸣—田氏官学 (1)新兴地主阶级的激进派----自由民因军功获得土地,或由工商业手工业转化过来的地主阶级代表---商鞅,孙膑,管子,后期墨家,荀况韩非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85083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重点研究疾病中功能和代谢的变化。 2.病理过程pathologic process[?p?θ??l?d?ik ?pr?uses]: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异常变化。 3.循证医学(EBM):指一切医学研究与决策均应以可靠的科学成果为依据,循证医学是以证据为基础,实践为核心的医学。 4.健康(health):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全良好状态。 5.疾病(disease):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6.病因: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赋予疾病特征或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7.遗传易感性(genetic susceptibility)遗传因素所决定的个体患病风险. 8.过敏反应免疫系统对抗原发生异常强烈的反应,致使组织细胞损伤和生理功能障碍。 9.完全康复(complete recovery):指疾病时所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 10.不完全康复(Incomplete recovery):指疾病时的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但基本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消失,经机体代偿后功能代谢恢复,主要症状消失,有时可留后遗症。

11.死亡(death):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12.脑死亡(brain death):全脑功能(包括大脑、间脑、脑干)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以及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13.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失钠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又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onatremia)。 14.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又称低容量性高钠血症(hypovolemic hypernatremia)。 15.脱水热:严重高渗性脱水时,尤其是小儿,从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使散热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体温升高,称之为脱水热。 16.等渗性脱水(isotonic dehydration):钠水呈比例丢失,血容量减少,但血清Na+浓度和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 17.高容量性低钠血症(hypervolemic hyponatremia):血钠下降,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患者有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又称为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 18.水肿(edema):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称为水肿。 19.低钾血症(hypokalemia):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称为低钾血症。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填空

本总结是结合近两年咨询来的考试题和蔡军伟老师画的全部重点总结出来的,黄色划线是曾经的考试题,画星是我认为本次考试有很大可能会出的,若有什么错误或遗漏的欢迎联系我。名词解释: 1、健康:健康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 现象。 2 3 4 啊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以及蛋白质相互作用,直至细胞生理反应所需基因啊开始表达、各种生物学效应形成的过程。 5、细胞死亡:指细胞作为一个基本单位的永久性功能丧失。 6、细胞凋亡:指在体内外因素诱导下,由基因严格调控而发生的自主性细胞有序死亡。 7、凋亡小体:细胞凋亡时,胞膜皱缩内陷,分割包裹胞浆,内含DNA物质及细胞器,形 成泡状小体称为凋亡小体。 8、脱水:体液容量的明显减少。 9、低渗性脱水:低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以细胞外液减少为主的病理过程,失钠>失水, 啊血清钠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Osm/L。 11、等渗性脱水:水、钠按正常血浆浓度比例丢失引起的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血钠维持在 130-150mmol/L,渗透压浓度280-310mOsm/L。 12、水肿(显隐性):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聚积的病理过程。显性水肿:皮下组 织有过多的液体积聚时,皮肤肿胀,弹性差,皱纹变浅,用手指按压 时,留有凹陷。隐形水肿:全身性水肿时,皮下组织液增多,当水肿 液不超过原体重的10%时,手指按压不会出现凹陷征。 啊致体温升高,尤其是婴幼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易出现脱水热。 15、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 16、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 17、代谢性酸中毒:指血浆中HCO3-原发性减少而导致的PH下降,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酸碱 失衡。 18、代谢性碱中毒:指血浆中HCO3-原发性增多而导致的PH升高。 19、呼吸性酸中毒:指血浆中PaCO2原发性增高而导致血浆中PH下降。 20、呼吸性碱中毒:指因通气过度,血浆中PaCO2原发性减少而导致血浆中PH升高 21、阴离子间隙(AG):实质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UA)与未测定阳离子(UC)的差值, 即AG=UA-UC=[Na+]-[Cl-]-[HCO3-],正常为12mmol/L。 22、乏氧性缺氧(低张性):主要表现为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外界环境氧气不足,呼吸功能 障碍引起血氧含量减少,组织供氧不足。 23、血液性缺氧(等张性低氧血症):由于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性质改变,血氧含量降低, 或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放而导致的组织缺氧。 24、循环性缺氧:是指因组织血流量减少使组织供氧量减少所引起的缺氧。 25、组织性缺氧:是指因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减弱而引起的缺氧。

认知心理学~各章概念、名词解释

自考《认知心理学》复习材料 各章概念、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回答方法:和简答题一样,如实验应回答实验者,实验设计,实验结论,实验说明问题) 第一章绪论 1.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P2 2. 认知心理学:代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定向、角度和途径。这种途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P2 3. 认知路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P2 4. 内省:指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的、小心地注意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的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客观地报 告这些感觉。p4 5. 信息加工途径:来自计算机科学和通讯科学。由两部分组成;p9 第一是心理过程能够通过计算机的操作相比较,而得到最好的理解。 第二是心理过程可以解释为,系统从刺激到反应的一系列阶段中,所完成的信息加工。 6. 生态学效度: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P11 7. 认知科学:当今试图回答有关心的问题的一个领域,它考察知识的性质、组成、发展和运用。P12 8. 认知神经学:着重考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如何解释认知过程。P12 9. 脑损伤:涉及到组织的破坏,通常由中风、肿瘤或事故引起。P13 10. PET扫描:是指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这种扫描技术能够通过测量血流模式,得到脑活动图。PET扫描能 够用来研究象注意、表象和阅读这样的认知过程。P13 11. MRI:磁共振成像;让无害的强磁场穿过头部,采集来自集结在不同组织的不同部位中的分子的射线,来为 脑解剖学提供详细的图像。P14 12. 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只需5秒便能做出一个血流改变图像,而MRI需要90秒,相比PET,其产生的 图像更加精确,费用低。P14 13. ERP:事件相关电位;此技术能够记录被试在对刺激进行反应时,脑电活动的微小变动(持续时间不到1秒)。 这种技术又称诱发反应电位技术。P14 14. 单细胞记录技术:此技术不能安全用于人类;研究者通过将微电极插在单个神经元旁边或者甚至插进单个神 经元,来研究动物和神经系统的特征。这个研究对视觉模式识别有重要意义。P14 15.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分支,这种计算机科学关心如何通过创建计算机程序,来让计算机显示出典型地 只和人类相联系的智能行为。纯粹的人工知能是一种探索尽可能高效地完成任务的途径。P15

文学概论第一章名词解释

再现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或再现。在西方,最古老的模仿说也就是再现说。 表现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实用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文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文学的根本目的是外在的功利性的。中国古代的教化说和西方的寓教于乐就是实用说。 独立说:认为文学是无关现实功利的独立形式的创造。 客观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把文本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文本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成为一个自足体,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建构。 体验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觉和再创造。认为文学只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交流活动中。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 文学四要素:是由美国学者布拉姆斯提出的。他认为文学活动应包括: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要素。 文学活动: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展开的,包括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构成的完整的文学活动。 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样式,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组织。 符号论文化概念:文化是人灯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品质阅读: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的运用以及艺术素质高下的解析。 价值阅读: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的阅读。 审美: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一定的中介作用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和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人类的审美意识具有了价值倾向的意识,这就形成审美意识形态 情致:创作或阅读时,认识与情感完全结合为一体的形态。 经验:个人的见闻和经历及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 体验:经验中的一种特殊形态,是经验中见出深意、诗意与个性色彩的那一种形态。 移情说:移情就是我们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事物里去,其结果是使事物更接近我们,更亲切,更易于被我们理解。因为我们把自己沉没于事物,那么事物也就像我们一样有情感。 距离说:主张体验是一种拉开功利距离的体会。 出入说:入是指作者在写作的体验时必须进入“物我同一”的境界,为人物和景物设身处地的充分领悟人物和景物的生命。出是指当作家的体验达到出乎其外的境界时,所写事物的根本性质就会显著地突现出来,放射出诗意的情感的光辉。这一入一出,是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必须达到的两种境界。 童心:无偏见无功利意识之心。天真、真诚、富于想象力之心。

天然药物化学各章复习题

第七、八章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甲型强心苷元 2、中性皂苷 3、双糖链皂苷 4、溶血指数 5、甾体皂苷 6、酯皂苷 7、酸性皂苷 8、Ⅰ型强心苷 9、C21甾 二、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四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属于达玛烷衍生物的是 A. 猪苓酸A B. 菝葜皂苷 C. 熊果酸 D. 人参二醇 2、.甲型强心苷元与乙型强心苷元主要区别是 A. 甾体母核稠合方式 B. C10位取代基不同 C. C13位取代基不同 D. C17位取代基不同 3、该结构属于: CH3 CH2 A、孕甾烷 B、甲型强心苷元 C、三萜皂苷元 D、甾体皂苷元 4、Liebermann-Burchard反应所使用的试剂是 A. 氯仿-浓硫酸 B. 醋酐-浓硫酸 C. 五氯化锑 D.冰醋酸-乙酰氯

5、此结构属于 46 A. 达玛烷 B. β-香树脂烷 C. 螺旋甾烷 D. 羊毛脂甾烷 6、此结构属于 A. 达玛烷 B. β-香树脂烷 C. 螺旋甾烷 D. 羊毛脂甾烷 7、甘草次酸是 A.原皂苷 B. 单皂苷 C. 次皂苷 D. 皂苷元 8、Ι型强心苷糖与苷元正确的连接方式是 A. 苷元C14-O-(α-羟基糖)X B. 苷元C3-O-(2,6-二去氧糖)X-(α-羟基糖)Y C. 苷元C3-O-(α-羟基糖)X D. 苷元C14-O-(6-去氧糖)X-(α-羟基糖)Y 9、具有螺缩酮基本骨架的皂苷元,其中25S和25R相比: A. 25R型比25S型稳定 B. 25S型比25R型稳定 C. 25S型与25R型都稳定 D. 25S型与25R都不稳定 10、鉴别三萜皂苷和甾体皂苷的方法有 A. 三氯醋酸反应 B. SbCl5反应 C. K-K反应 D. 与胆甾醇反应 11、不符合甲型强心苷元特征的是 A. 甾体母核 B. C/D环顺式稠合 C. C17连接六元不饱和内酯环 D. C18、C19均为β-构型 12、某中草药水提液,在试管中强烈振摇后,产生大量持久性泡沫,该提取液中可能含有: A.皂苷 B.蛋白质 C.丹宁 D.多糖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重点研究疾病中功能和代谢的变化。 沟通临床和基础医学的“桥梁”性学科。 病理过程(pathological process,基本病理过程):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如低钾血症,水肿等。 综合征(syndrome,各论):体内几个主要系统的某些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常见而共同的病理过程,临床上称其为~ 健康(health):不仅没有疾病,而且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强壮体魄+健全的心理精神状态。 疾病(disease):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有规律过程,体内有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临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与体征,机体与外环境间的协调发生障碍。简言之,疾病时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 死亡(death):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以脑死亡(brain death)为标准(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脑死亡标准:呼吸心跳停止(特别是自主呼吸停止);不可逆性深昏迷;脑干神经反射消失(瞳孔对光、角膜、咳嗽、吞咽反射等);瞳孔散大或固定;脑电波消失,成平直线;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诱因(precipitating factor):能加强病因作用或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称为~ 分子病:基因突变引起分子病。如血友病。 染色体病:染色体引起~ 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又称低容量性高钠血症(hypovolemic hypernatremia),特点:失水>失钠,血清Na+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内外液量均减少。原因:水摄入减少;水丢失过 多。影响:口渴;有脱水症;细胞内液向外液转移;尿量减少、尿比重增高。 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也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natremia),特点:失钠>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原因:肾内或肾外丢失大量 的液体或液体积聚在第三间隙后处理措施不当所致,如只补水不补盐。影响:细胞外液减少,易发生休克; 血浆渗透压降低,无口渴感,饮水减少;经肾失钠-尿钠增多,肾外失钠-尿钠减少。 等渗性脱水(isotonic dehydration):特点:失钠=失水,血容量减少,但血清Na+浓度和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等等渗性液体的大量丢失所造成的血容量减少,均可致等渗性脱水。不处理-高渗 性脱水(不感蒸发+呼吸等丢失水分);补给过多低渗溶液-低渗性脱水。 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又称高容量性低钠血症(hypervolemic hyponatremia),特点:血钠下降,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有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原因:主要是多过的低渗性体液在体内潴留造成细胞内外液量都增多,引起重要器官功能严重障碍。影响:细胞外液量增加,血液稀释;细胞内水肿;CNS症状;尿量早期增加,尿比重(指在4℃条件下尿液与同体积纯水的重量之比,取决于尿中溶解物质的浓度,与固体总量成正比,常用来衡量肾脏浓缩稀释功能)下降;体重增加。 低钾血症(hypokalemia):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称为~ 但体内钾总量不一定少,但多数情况,低钾血症伴有缺钾。原因:钾摄取不足;钾丢失过多;细胞外钾转入细胞内;毒物中毒;低钾性周期性麻痹。影响:神经肌肉松弛-超极化阻滞状态腱反射减弱,呼吸肌麻痹,消化道运动降低;体外性低血压。心肌-3高1低:收缩性减弱,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增高。 高钾血症(hyperkalemia):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称为~ 极少伴有细胞内钾含量的增高,未必总是伴有体内钾过多。原因:钾摄入过多;钾排出减少;细胞内钾转运到细胞外;假性高钾血症。影响:神经肌肉-兴奋性先增高后降低,去极化阻滞状态,肌肉软弱无力至迟缓性麻痹;心肌-3低1高:兴奋性增高(严重时降低),收缩性、自律性、传导性降低。 反常性酸性尿(paradoxical acidic urine):低钾血症合并代谢性碱中毒时,肾小管上皮细胞泌K+减少,泌H+增多,尿液呈酸性的现象。 反常性碱性尿(paradoxical alkaline urine):高血钾合并代谢性酸中毒时,肾小管上皮细胞泌K+增多,泌H+减少,尿液呈碱性的现象。 水肿(edema):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称为~原因: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 脱水热:高渗性脱水严重患者,尤其小儿,由于从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使散热收到影响,从而导致体温升高,即~

第一章名词解释

第一章名词解释 1,反射,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 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种。 非条件反射是机体先天形成的本能行为,是生来就有的,反射弧是固定的,反射比较恒定,是一种较低级的神经活动。 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在生活过程中通过一定条件形成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射弧是不固定的、临时的,是一种高级神经活动。 2,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 动物只能对外界具体事物的刺激发生反应,形成条件反射,这种只对具体信号刺激发生反应的皮质功能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而人类除对具体信号刺激发生反应外,还可以对语言文字发生反应,人类对语言文字发生反应的皮质功能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3,动力定型: 若一系列的刺激总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先后出现,重复多次后(强化),这种顺序和时间就在大脑皮质上“固定”下来(神经联系的牢固建立),每到一定时间大脑就自然地重现这一系列的活动,并提前做好准备,这种大脑皮质活动的特性就叫动力定型。 4,屈光不正,生理性远视,斜视,弱视,常规遮盖法 眼睛要看清东西,外界物体的平行光线经过眼球折光系统的作用,物像必须恰好聚焦在视网膜上,如果物像落在视网膜之前或之后,物像就模糊,视力就不好,这就叫做屈光不正。 幼儿的眼球前后距离较短,物体往往成像于视网膜的后面,称为生理性远视。 当两眼向前平视时,两眼的黑眼珠位置不匀称,称为斜视。 弱视是指视力低下但又检查不出眼睛有器质性病变的眼疾。 常规遮盖法即平日遮盖健眼,以提高弱视眼的视力,配合一些需精细目力的作业(如穿小珠子、剪纸等),定期复查,以决定遮盖的时间长短。 5,噪声: 噪声是指使人感到吵闹或为人所不需要的声音,它是一种环境污染,会影响学前儿童听力的发展。 6,青枝骨折: 学前儿童骨骼含有机物比成人多,无机盐比成人少,故骨骼弹性大,可塑性强,容易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