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签报-财政部会计司

签报-财政部会计司

签报-财政部会计司
签报-财政部会计司

秘书处

企业内部控制简报

(2015年第2期)

企业内部控制 标准委员会 签发人:高一斌

目 录

国际视野 (2)

印度新《公司法》强化内部控制相关要求 .......................... 2 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发布公告提示审计委员会关

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 (3)

甫瀚咨询发布研究报告关注新兴风险 .................................. 7 经验交流 .. (16)

国家电网公司“五位一体”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实施 (16)

国际视野

印度新《公司法》强化内部控制相关要求2014年4月1日,印度新《公司法》(2013)(以下简称“新《公司法》”)正式生效。与美国萨班斯法案类似,印度新《公司法》加强了对于内部控制的强制性要求,要求公司管理层报告公司的内部控制,同时要求外部审计师对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报告,该法案对于内部控制建立和执行情况强制披露的生效时间为2015年4月1日。

印度新《公司法》对于上市公司及非上市公司的内控要求有所不同,上市公司的内控要求涵盖范围更广泛,须对全面内部控制(包括公司政策的遵从性、资产安全、防范舞弊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等)的设计充分性及执行有效性作出保证(即保障公司有序及有效率的经营的一系列政策和程序);非上市公司仅需对于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的设计充分性和执行有效性作出保证。

印度新《公司法》对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外部审计师在内部控制方面的职责作出明确规定:董事会须履行在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控制方面的职责,确立设立公司内控体系,并确保该控制体系的充分性及执行的有效性。审计委员会须负责评估内控体系运行情况,如审计委员会应参与到风险评估过程中,了解公司面对的主要风险以及关键控制点;明确内部审计的角色以及参与制定

年度内部审计计划;定期与内部审计团队的负责人会见讨论;了解内部控制测试结果以及相关的信息;通过内部控制测试了解管理层应对风险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新《公司法》要求外部审计师须在报告中披露公司内控体系的设计及运行情况,但其披露范围限定在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这与我国在内控审计报告中的要求是类似的。

此外,印度新《公司法》并没有明确指定或建议公司遵循某个特定的框架开展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目前印度的企业多采用以下的框架: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美国)、COCO《控制指南》(加拿大)、《内部控制:综合准则董事指南》(特恩布尔报告,英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指南》(印度)等。

(供稿人:财政部会计司)

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发布公告提示审计委员会关注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

2015年5月,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发布了《审计委员会对话》系列的第一份公告,公告强调了过去几年间重点关注的一些审计问题并提示在未来应持续关注这些问题,以帮助公司审计委员会提升工作。

PCAOB自2010年起通过连续四年对普华永道、德勤、安永、毕马威、德豪国际、致同全球等六大审计机构的调查,发现在财

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财务报告重大错报的风险评估及处理、对会计估计及公允价值计量的审计等事务中,存在较高比例的审计问题(具体比例见下图)。

(一)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

有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可以帮助企业防止重大错报以及预防发生耗费成本的财务报告重述工作。执行财务报告内部审计可以帮助审计委员会及时了解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中的重大缺陷及重要缺陷,以便及时整改这些缺陷。推行有效的内部控制是审计委员会帮助企业应对各类可预见的或非可预见的机会和挑战的最佳途径。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应向审计委员会提供有关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现状的重要信息以及未来财务报告发生问题的风险。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有助于在缺陷尚未造成重大错报时,发现内控中存在的重大缺陷。

根据PCAOB的调查,财务报告内控的审计工作中存在着诸多

问题。 PCAOB在对2012年到2014年的数据分析中发现,在2012年到2013年间出具有重大缺陷的审计意见里,有77%的重大缺陷是在发行人已经承认了财务报告中的错报并进行了财务报告重述或调整之后;或是问题被监管机构调查或被揭发出来,已经引起了外界广泛关注;而在2013年和2014年所有进行了财务报告重述的公司中,有83%的公司在事先并未披露存在财务报告内控缺陷。

PCAOB认为审计师没有执行足够的审计程序去测试控制的有效性,或审计师发现了控制中存在一般缺陷,但并未深入的开展评估以判断这些缺陷是否构成重大缺陷。PCAOB表示如果只有当重大错报已经发生并已经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财务报告内控的重大缺陷才被披露出来,这样的财务报告内控审计是毫无意义的。

因此PCAOB建议审计委员会在日常工作中应对以下问题重点予以关注:

1.在公司的控制体系中哪些关键环节会导致重大错报?如何针对这些关键环节去制定审计计划以应对重大错报风险? 审计师如何判断是否这些控制可以很好的被执行以防范、发现和纠正潜在重大错报的问题?

2.审计师评估对于非经常性的交易或事项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方法是什么?特别是在发生公司合并、重组或重大诉讼事项的时候使用什么方法?

3.如果公司在年中开展了一项非常规的重大交易,审计师应

如何调整审计计划中涉及该交易的相关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测试的程序?

4.如果公司和审计师已经发现了一个控制中的潜在的重大缺陷或重要缺陷,是否该控制缺陷的影响范围比发现的范围影响更为广泛?这项被发现有缺陷的内部控制是否是是另外一项内部控制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财务报告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及处理

评估和处理可能导致重大错报的风险是审计活动中的关键活动,一些审计师在审计中,特别是在审计收入循环这类存在舞弊风险的高风险领域时,并不能有效评估和正确处理他们已经发现的风险。

当公司面临的风险改变时,审计师应相应调整审计计划。审计师应在风险评估过程中对公司的经营以及其所处的商业环境进行审慎地分析,并且详细描述为了应对这些风险,审计计划做出了哪些改变。

在对大型公司的整合审计中,一些高风险并可能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特定地区公司或经营分部未能执行足够的审计程序,通常这是由于审计师认为在执行公司层面审计时,覆盖到了这些地区公司和经营分部,但审计师需要在执行公司层面控制测试的同时,测试相关业务数据的控制,以评估这些控制是否足够应对相应的风险;也有一些审计师在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的情况下,

假定在这些地区公司间都执行了相似的制度和程序,从而导致对这些地区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不足。

(三)对会计估计及公允价值计量的审计

对会计估计的审计由于受审计人员职业判断的主观因素影响,容易发生偏差和重大错报。PCAOB对多年审计业务的调查,发现了大量会计估计方面的重大缺陷,涉及收入、贷款损失准备、存货

准备、公允价值测量以及与税务相关的会计估计等。特别是当经

济状况恶化时,审计师应更为关注并识别和评估资产减值的各项

指标。

PCAOB的调查还发现在公允价值计量的审计中,也存在审计缺陷。例如,在确定无形资产公允价值以判断是否减值的过程中,

其现金流预测方法所使用的信息与预算编制过程中的现金流预测

所使用的信息不同,如果审计师没有充分评估可用的信息,那么

很有可能与管理层在制定会计估计时所使用的信息不同,从而导

致审计缺陷。

(供稿人:德勤企业风险管理)甫瀚咨询发布研究报告关注新兴风险

近期,国际咨询机构——甫瀚咨询发布研究报告指出,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实施风险管理,关注新兴风险并获得相关信息就变得越来越重要。新兴风险与公司已经识别的、且状态或风

险级别正在发生转变的风险存在明显的区别。由于新兴风险无法被完全了解或识别,因此企业在设计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方案时会遭遇困难,继而影响对风险的评估、量化、监测和应对计划的制定。研究报告列示了正在出现的各类新兴风险,帮助企业制定和完善先进的风险管理措施。

一、手机银行:银行网点的另类扩展

1.主要受影响行业

受影响的行业包括金融服务、科技、媒体与传播、零售。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客户情态的变化,银行的业务模式正发生着转换。智能手机用户的数量将继续上升,而银行也在不断地完善移动银行应用,将工作重点从增设街头银行转向获取移动市场的份额。随着手机银行应用的发展,银行不得不开始重新考虑分支银行设立规划。客户的选择行为会随着手机银行的发展继续变化,从而为银行和客户带来更多的机遇和风险。

2.手机银行的崛起

美国智能手机用户(百万)

银行网点

智能手机用户

美国银

行设施

3.考量要点及启示

(1)通过手机银行设备提供类似于传统银行的面对面服务正在受到更多欢迎,它作为一种发展客户、降低实体网点成本压力的手段将会受到更多的探索与应用。

(2)银行网点数量的下降开始于2010年,它对当地房地产和就业市场的长期影响尚不明确。

(3)网络安全和对客户身份识别等法规的遵守将会继续成为行业风险,声誉影响仍有待确定。

二、影子银行:支付处理器

1.主要受影响行业

受影响的行业包括消费产品与服务、金融与房地产、政府。

“影子银行”一词是经济学家保罗·麦卡利(Paul McCulley)在2007年提出的,指的是金融中介机构具有银行功能,但无法享受中央银行流动性支持或公众信用担保机制。影子银行提供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服务。有时人们称它为“非银行借贷”,其金融体系庞大——全球规模达15万亿美元,仅美国就有3.2万亿美元。

影子银行无法享受公众信用担保机制,缺乏资金流动性来源。它们一般包括诸如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和多种其它基金机构。它们开展的业务有无抵押信用卡贷款和其它存款机构资产负债表外业务、结构化投资工具、电子支付系统(如

贝宝和谷歌钱包),以及最近出现的人人贷1。一些传统上由受到监管的金融机构开展的业务,现在影子银行正作为新的竞争者以更快捷的方式开展着这些业务,并且已经发展壮大。这里我们简要介绍一下电子支付系统,尤其是移动支付处理以及几个知名平台带来的新兴风险。

全球移动支付交易量(2013-2017)(单位:10亿美元)

2.支付处理和影子银行

由于移动支付行业持续扩展,以及新平台进入市场,对交易量的预测不断变化。然而,业内普遍认为,目前仍存在未利用的新机遇,未来几年的移动支付网络将成倍扩展,合作量迅猛增长。

通过介入支付处理环节,知名平台也积累了有价值的客户购买信息,并以此与客户建立联系。例如,谷歌与其合作的零售商通过谷歌钱包对顾客的消费习惯和购买模式了解得越多,他们针对个体推出的产品就越个性化。

3.支付处理:主要知名平台

(1)Apple Pay。2014年10月,已有超过200,000家零售店1人人贷存在于传统银行体系外,使贷方和借方间的交易更便捷。

支持Apple Pay。它允许顾客绑定他们的维萨和万事达信用卡以及借记卡,通过iPhone支付。为了消除人们对个人身份信息(PII)安全的担忧,苹果采取令牌(tokenization)系统,网店或实体商户每笔交易都会通过顾客的指纹扫描收到一个令牌,而不是传统的信用卡信息。

(2)贝宝。贝宝将顾客的钱保管在账户里,允许账户间的金融交易,支持信用卡和借记卡支付。每日处理数百万笔金融交易。2013年贝宝有1.43亿活跃账户,支付额达1800亿美元,涵盖全球190个市场。

(3)Square。Square是一款通过苹果或安卓手机实现购买或付款的应用。其软/硬件应用不仅使小规模商家支持信用卡支付,也使消费者可以不用现金或刷卡实现支付。2013年,Square应用支付额已超过200亿美元。

(4)谷歌钱包。谷歌钱包允许消费者在手机里以另一种方式储存钱包中的物品,比如信用卡、借记卡、礼品卡、优惠券、积分卡等。截止至2013年6月,1000万活跃用户已下载此应用。2013年5月,谷歌投资美国最大的人人贷平台——Lending Club。

4.考量要点及启示

(1)影子银行企业已在支付处理领域另辟蹊径,赶超传统银行,抢占市场份额。面对这些知名平台实现的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传统机构应对缓慢。

(2)知名平台着重提供个性化服务,并围绕服务的普及性、可用性和成本效益进行创新,此举可能会推动传统银行的进一步商品化。

(3)非银行金融企业创新的能力至少部分要归功于它们没有受到和传统金融机构一样的监管。因此,传统银行提出所有的金融企业(包括非银行竞争者)都应受到监管。

(4)尽管这些支付处理器的低成本使零售商有利可图,但是来自网络犯罪的安全威胁正越来越严重。

(5)2014年6月,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FPB)针对伴随移动金融服务而来的机遇和挑战,发起了一项调查。因此,支付处理器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面临监管的挑战。

三、物联网:新数据,新风险

1.主要受影响行业

受影响的行业包括消费产品与服务、能源与公共设施、金融服务与房地产、政府、医疗保健和生命科学、工业产品、科技。

物联网指的是在线连接工业设备和日常物品的传感器装臵,可增强信息收集功能、提高效率和提供新服务。20世纪90年代诞生的互联网能连接10亿位用户,最近时兴的移动技术能连接30亿位用户;而物联网的诞生则是互联网发展的第三次高潮,预计到2020年,物联网所连接“物品”的数量可能将达到互联网的10倍,包括可穿戴设备、汽车、家用设备和工业设备。传感器生产

成本的大大降低,加上处理功能和设备宽带连接上的巨大改革,是当前实现普遍连接的基础。

互联网发展第三次高潮的影响之一是产生了大量新数据。各组织正面临着日益巨大的挑战,它们需要确定如何才能利用好从各种渠道所得到的信息,并能深入理解,从中解读出有意义的内涵。合理收集和分析这项新财富是从中获取利益的关键。不合理的数据收集方法、不严谨的或不公正的数据分析可能会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

2.考量要点及启示

(1)公司不断获得新数据资源(包括来自第三方的数据资源)。由于新数据出现的速度大大超过了人们有效分析和连接数据的能力,因此,公司需要重点关注所获取数据的价值,并权衡其价值与新风险(如数据保密性)可能会带来的法律或法规影响。

(2)对于一些行业来说,将数据作为洞察行情的战略性资源已并不新鲜。但公司必须权衡数据部署和分析的成本和风险,并始终合理看待投资的潜在收益。

(3)由于数据逐渐成为制订战略措施和营销活动的催化剂,企业对分析管理的需求也不断增大,而企业管理层也深入了解到数据模型和运算法则的局限性及风险。除此之外,保护数据的完整性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数据分析员可以通过操控数据来支持他预先提出的带有偏见的观点。因此,企业必须考虑采取

合适的管治措施来约束数据分析的假设及结果。

四、地方政府债务:不稳定性显现

1.主要受影响行业

受影响的行业包括金融服务及房地产、政府。

在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之后的债务上升,以及大批经济金融领域的其它挑战而持续斗争之时,地方不稳定性急剧上升。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由于地方政府为达成他们现有目标和预期目标而持续增加借贷,美国未支付的政府债务增加了近两倍。市政债务违约率的上升也就不足为奇了。

金融危机后美国主要市政债券违约情况 2.考量要点及启示

(1)越来越多具有投机等级的地方政府正在付出更高的借贷成本以达成目标。由于坏账可能性加大,规避风险的投资人可能会退出市场,从而使地方政府失去重要的潜在资金来源。

(2)市政支出减少可能导致关键公共服务的削减,例如消防局和警署、卫生设施以及道路和高速公路的维护。这些削减可能会导致应急事件具有更长的响应时间、更高的犯罪率和不够完善波多黎各背负债务超过700亿美元

加州斯托克顿市申请破产——债务金额为2亿美元 2008年之前,最近的一

次重大市政破产是

1994年加州的奥兰治

县破产事件。 密歇根州底特律市申请破产——债务金额

为180亿美元

加州瓦列霍市申请破产—

—债务金额为5000万美

元 阿拉巴马州杰佛逊县申请破产——债务金额为41亿美元 加州圣贝纳迪诺县申请破产——债务金额为10亿美元

的基础设施。

(3)由于州和地方政府提高税率以增加税收,个人及企业可能搬到税收不太繁重的地方,从而导致税收损失和失业的恶性循环。增加税收的举动还可能导致商品房和住宅房价值的下降以及银行贷款损失的增加。

(4)最近贷款违约和银行破产发生后,美国财政部和美国证交会(SEC)已经加大其对担保人和债券发行人的审查。错报和漏报一经证实,美国证监会(SEC)将采取强制行动。

3.聚焦:波多黎各——酝酿中的债务危机

波多黎各发行的债券过去曾是投资的宠儿,因为无论投资人在何处,该债券都享受联邦、州和当地三方免税的政策。波多黎各共有超过七百亿美元的贷款,其人均贷款比美国任何一个州都要多。该债券的广泛流行使得美国百分之六十的共同基金都与波多黎各有关。2014年2月14日,三大信用评级机构都将波多黎各债权降至“垃圾级”,表明其高违约风险。

波多黎各与美国的法律关系已经引起一场针对联邦政府寻求破产类保护能力的激烈辩论。2014年6月,波多黎各立法者通过立法,允许一些例如电力、供水和交通部门的上市公司进行债务重组,这可能会导致投资人的损失。

(供稿人:甫瀚咨询)

经验交流

国家电网公司“五位一体”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实施

内部控制既是企业实现依法合规经营的重要举措,也是实施国际化战略、进军资本市场的“入门证”。国家电网公司结合电网企业经营实际,建立了“五位一体”内部控制体系,并在各级单位实施应用,促进企业管理从单一制度管理向多要素体系化管理转变、从职能条块化管理向全流程管理转变、从事后检查向过程管控转变、从传统经验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

一、实施背景

国家电网公司以建设运营电网为核心业务,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能源安全的特大型国有重点骨干企业,承担着保障更安全、更经济、更清洁、可持续的电力供应的基本使命。公司党组高度重视内部控制,严格依法从严治企,持续创新管理模式、变革组织架构、优化业务流程、压缩管理层级,实现了组织架构扁平化、关键资源集约化、核心业务专业化和风险管理常态化,建成了覆盖全公司、贯穿各层级、具有组织机构扁平化、业务流程标准化、内控责任岗位化、控制手段信息化、监督评价常态化特征的内部控制体系。

二、“五位一体”内部控制的内涵和做法

(一)内涵

公司引入COSO内控框架体系,借鉴国内外企业内控成功经验,立足电网实际和管控需要,从理论框架、成果架构、实践应用和体系运维方面,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建立了以风险管控为导向、标准流程为载体、授权管理为约束、规章制度为保障、内控评价为手段的五位一体内部控制体系。

1. 理论框架创新性。借鉴COSO内部控制五要素理论,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要素的外部合规要求,转化为企业集团内部管控的风险、流程、授权、制度和评价等核心要素,并建立了具有电网特色的内部控制体系框架。该框架从“人本”管理和组织行为学角度阐释了企业内部控制本质,将企业内部控制整体要求转化为个体行为标准,明确个体在企业管理中的风险、工作环节、职责角色、权限和评价标准,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内部控制理论与体系内涵。

图1 内部控制体系框架

2. 成果架构新颖性。以理论创新成果为基础,全面运用“体系化”建设思路,以内控流程、授权管理、规章制度等规范为执行标准;以风险管理、内控评价等规范为检查标准,确保内部控制成果既能有效满足内部控制建设要求,也能为后续应用及评价改进提供支持。该架构不仅厘清了公司内部控制各要素的内在逻辑关系,更有助于各管理要素围绕共同目标协同作用,提升企业管理合力。

3. 实践应用科学性。立足顶层设计,突出专业主导,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分步分批推进方式,开展差异整合和流程跨专业、跨层级衔接,构建了横向融合、纵向贯通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并辅以信息系统支撑,确保内部控制标准有效落地执行,满足各层级管控需要,进一步增强公司集团管控能力。

4. 体系运维持续性。公司将风控信息平台的开发建设与内部控制体系创新研究紧密配合,能有效支持风控评估、内控标准管理、智能监控预警等功能的企业级应用,实现各要素信息动态关联和对象化管理,提高风控管理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促进跨层级、跨部门协同一致的风控管理,为内部控制体系持续有效运转提供坚实保障。

(二)主要做法

1. 建立全方位风险防控体系,深化全面风险管理。以业务领域和经营活动为划分标准,构建四级风险分类框架体系;将各类

风险与其影响结果、风险成因、应对措施等因素关联,建立统一的企业级风险信息库,提供统一的风险管理指南和应急预案。建立全面风险评估和专项风险评估机制,明确了风险信息收集、风险识别与应对、监督与改进等基本程序,规范统一了各级单位风险管理工作。

2.构建标准统一的内控流程,促进业务规范管理。基于公司发展战略、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分析公司核心业务和支撑业务特征,构建了全业务四级流程框架,全景展示公司电网、产业和金融业务的逻辑脉络。结合公司业务同质性较强的特点,建立标准化的专业内控流程。各单位通过匹配实际岗位即可使用,既避免了分头建设导致标准不统一,又兼顾了各单位实际差异,大大减轻建设工作量。

3.构建分级授权框架体系,促进授权科学规范。建立“三重一大”为核心的基本授权,明确了32类、123项基本授权事项的适用层级、金额标准、责任部门和审批机构,界定了各管理层级间职责界面和授权关系。建立与内控流程配套的岗位授权,将基本授权落实到内控流程关键环节,明确各流程环节执行人的权力和责任。

4.健全通用制度体系,促进内控措施有效落实。推进建设协调统一、垂直一体的通用制度体系。通用制度由公司总部统一制定并组织实施,各单位仅需根据客观实际制订并报备差异条款,

大幅精简了各管理层级、各业务规章制度数量。

5.创新评价监督工作机制,促进内部控制体系持续完善。面规范总部及各级单位的测试步骤、抽样规则及缺陷认定标准,制定与内控流程相配套的测试程序5070个,并植入风控信息系统,支持测试程序、模板在线自动调用,为各专业开展评价提供了标准、统一的评价工具。建立基层单位自评价和公司年度评价机制,监督流程执行、风险管理、授权分配、制度落实等情况,查找管理薄弱环节,督促整改并持续完善。

6. 建设内控信息化平台,强化系统支撑与在线应用。为确保内控标准有效应用并持续完善,公司自主设计开发了风控信息系统,具备流程动态展示与查询、内控标准在线维护、风控工作在线开展、风险自动预警、流程实时监控等功能,全面满足总部各部门、公司各级单位的管理需要。目前该系统已在公司总部、27家省电力公司、347家市公司部署应用。

三、“五位一体”内部控制主要特点

国家电网公司大胆尝试、不断创新,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电网企业特色的内部控制建设道路。与国内外其他大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相比,主要具有五大特点:

一是建立了企业级内控标准,实现一套标准多级应用,易于监控、方便执行。建立由内部控制管理办法、配套规范及管理手册构成的“三层级”内控规范体系,丰富了公司内部管理体系的

财政部号文及解读

财政部号文及解读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具有重要意义。 ?????2.问:《通知》主要内容是什么? ????《通知》依据预算法、政府采购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96号)等规定,明确政府购买服务的改革方向、实施范围、预算管理、信息公开等事项,严禁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违法违规举债。 ?????一是坚持政府购买服务改革的正确方向。回归国务院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的初衷,明确政府购买服务应当与事业单位改革相结合,坚持费随事转,注重与事业单位改革、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主管部门脱钩转制改革、支持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等政策相衔接,带动和促进政事分开、政社分开。 ?????二是严格按照规定范围实施政府购买服务。明确政府购买服务内容应当重点是有预算安排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严禁将建设工程作为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严禁将金融机构、融资租赁公司等非金融机构等提供的融资行为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 ?????三是严格规范政府购买服务预算管理。坚持先有预算、后购买服务,政府购买服务资金应当在既有预算中统筹考虑,期限应严格限定在年度预算和中期财政规划期限内。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的棚户区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四是严禁利用或虚构政府购买服务合同违法违规融资。金融机构涉及政府购买服务的融资审查,必须符合政府预算管理制度相关要求。地方政府及其部门不得利用或虚构政府购买服务合同为建设工程变相举债,不得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向金融机构等融资,不得以任何方式虚构或超越权限签订应付(收)账款合同帮助融资平台公司等企业融资。 五是切实做好政府购买服务信息公开。各地应当将年度预算中政府购买服务有关信息,按规定及时向社会公开。购买主体依法在中国政府采购网及其地方分网及时公开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相关信息,确保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信息真实准确,可查询、可追溯。 ?????3.问:政府购买服务可以包括哪些内容? ????《通知》依据政府采购法、国办发〔2013〕96号文件等规定,以正面清单、负面清单的方式对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做出界定,指导地方政府依法合规开展政府购买服务工作。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

强化采购风险管控提高企业采购效能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中所称采购,是指企业购买物资(或接受劳务)及支付款项等相关活动。其中,物资主要包括企业的原材料、商品、工程物资、固定资产等。采购是企业生产经营的起点,既是企业的“实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资金流”密切关联。众所周知,采购物资的质量和价格、供应商的选择、采购合同的订立、物资的运输、验收等供应链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采购流程的环节虽不很复杂,但蕴藏的风险却是巨大的。基于以上考虑,《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对采购的主要流程进行了梳理,明确了采购业务的主要风险点,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本文就此进行解读。 企业在健全采购业务内部控制时,应当比照健全资金、资产业务内部控制,着力从全面梳理相关流程入手。在此过程中,企业应当对采购业务管理现状进行全面分析与评价,既要对照现有采购管理制度,检查相关管理要求是否落实到位,又要审视相关管理流程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能够较好地保证物资和劳务供应顺畅、物资采购是否能够与生产和销售等供应链其他环节紧密衔接。在此基础上,要着力健全各项采购业务管理制度,落实责任制,不断提高制度执行力,确保物资和劳务采购按质按量按时和经济高效地满足生产经营的需求。 一、采购业务流程 采购业务流程主要涉及编制需求计划和采购计划、请购、选择供应商、确定采购价格、订立框架协议或采购合同、管理供应过程、验收、退货、付款、会计控制等环节。如下图所示。该图列示的采购流程适用于各类企业的一般采购业务,具有通用性。企业在实际开展采购业务时,可以参照此流程,并结合自身情况予以扩充和具体化。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9号——销售业务》

规范销售行为扩大市场占有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9号——销售业务》 销售业务是指企业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及收取款项等相关活动。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过程,在相当程度上就是不断加大销售力度、拓宽销售渠道、扩大市场占有的过程。生产企业的产品或流通企业的商品如不能实现销售的稳定增长,售出的货款如不能足额收回或不能及时收回,必将导致企业持续经营受阻、难以为继。正因为如此,《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9号——销售业务》以促进企业销售稳定增长、扩大市场份额为出发点,提出了销售业务应当关注的主要风险以及相应的管控措施。本文就此进行解读。 一、销售业务流程 企业强化销售业务管理,应当对现行销售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查找管理漏洞,及时采取切实措施加以改正;与此同时,还应当注重健全相关管理制度,明确以风险为导向的、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销售管控措施,实现与生产、资产、资金等方面管理的衔接,落实责任制,有效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 以下综合不同类型企业形成的销售业务流程图,具有普适性。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应当充分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构建和优化销售业务流程。

二、各流程的主要风险及管控措施 企业销售业务流程,主要包括销售计划管理、客户开发与信用管理、销售定价、订立销售合同、发货、收款、客户服务和会计系统控制等环节。

(一)销售计划管理 销售计划是指在进行销售预测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生产能力,设定总体目标额及不同产品的销售目标额,进而为能实现该目标而设定具体营销方案和实施计划,以支持未来一定期间内销售额的实现。该环节主要风险是:销售计划缺乏或不合理,或未经授权审批,导致产品结构和生产安排不合理,难以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良性循环。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企业应当根据发展战略和年度生产经营计划,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年度销售计划,在此基础上,结合客户订单情况,制定月度销售计划,并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批后下达执行。第二,定期对各产品(商品)的区域销售额、进销差价、销售计划与实际销售情况等进行分析,结合生产现状,及时调整销售计划,调整后的销售计划需履行相应的审批程序。 (二)客户开发与信用管理 企业应当积极开拓市场份额,加强现有客户维护,开发潜在目标客户,对有销售意向的客户进行资信评估,根据企业自身风险接受程度确定具体的信用等级。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现有客户管理不足、潜在市场需求开发不够,可能导致客户丢失或市场拓展不利;客户档案不健全,缺乏合理的资信评估,可能导致客户选择不当,销售款项不能收回或遭受欺诈,从而影响企业的资金流转和正常经营。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企业应当在进行充分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合理细分市场并确定目标市场,根据不同目标群体的具体需求,确定定价机制和信用方式,灵活运用销售折扣、销售折让、信用销售、代销和广告宣传等多种策略和营销方式,促进销售目标实现,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第二,建立和不断更新维护客户信用动态档案,由与销售部门相对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对客户付款情况进行持续跟踪和监控,提出划分、调整客户信用等级的方案。根据客户信用等级和企业信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

切实做好内部控制评价,不断实现内部控制自我提升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周易》:“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是说君子能整天整日显示出自强不息的行为状态,是因为到晚间,也要保持戒慎,即检查自己在白天的所作所为,不要把过错带进第二天。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进行评价,是优化内部控制自我监督机制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共同构成有机循环。《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四十六条:“企业应当结合内部监督情况,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因此,为促进企业全面评价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情况,规范内部控制评价程序和评价报告,揭示和防范风险,专门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下称“《评价指引》”)。 《评价指引》第二条规定,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 一、内部控制评价概述 (一)内部控制评价的作用。 第一,内部控制评价有助于企业自我完善内控体系。内部控制评价是通过评价、反馈、再评价,报告企业在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持续地进行自我完善的过程。通过内部控制评价查找、分析内部控制缺陷并有针对性地督促落实整改,可以及时堵塞管理漏洞,防范偏离目标的各种风险,并举一反三,从设计和执行等全方位健全优化管控制度,从而促进企业内控体系的不断完善。 第二,内部控制评价有助于提升企业市场形象和公众认可度。企业开展内部控制评价,需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通过自我评价报告,将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内部控制状况以及与此相关的发展战略、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公布于众,树立诚信、透明、负责任的企业形象,有利于增强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度和认可度,为自己创造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促进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第三,内部控制评价有助于实现与政府监管的协调互动。政府监管部门有权对企业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事实上,在有关政府部门,比如审计机关开展的国有企业负责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中,已将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以及企业负责人组织领导内控体系建立与实施情况纳入审计范围,并日益成为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尽管政府部门实施企业内控监督检查有其自身的做法和特点,但监督检查的重点部位是基本一致的,比如大多涉及重大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合规性以及重要业务事项管控的有效性等。实施企业内控自我评价,能够通过自查及早排查风险、发现问题,并积极整改,有利于在配合政府监管中赢得主动,并借助政府监管成果进一步改进企业内控实施和评价工作,促进自我评价与政府监管的协调互动。 (二)内部控制评价的对象内部控制评价是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意见。 所谓内部控制有效性,是指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对实现控制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程度,包括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和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其中,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是指为实现控制目标所必需的内部控制要素都存在并且设计恰当;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是指现有内部控制按照规定程序得到了正确执行。评价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应当着重考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2号——发展战略》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之发展战略 什么都可以出错,战略不能出错;什么都可以失败,战略不能失败。战略的失败是最彻底的失败!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和一个行业,还是一个微观组织,都面临发展战略管理的问题。作为一个现代企业,如果没有明确发展战略,就不可能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际化浪潮冲击下求得长远发展。为此,我们研究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2号——发展战略》。该指引分为三章十一条,阐明了为什么要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如何制定发展战略以及如何实施发展战略等问题。本文就此进行解读。 一、为什么要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是企业在对现实状况和未来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的中长期发展目标与战略规划。企业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发展战略可以为企业找准市场定位。市场定位就是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找准位置。定位准了,才能赢得市场,才能获得竞争优势,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定位所要解决的问题很广泛,包括为社会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以什么样的方式满足客户和市场需求、如何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以保持持续竞争力、如何才能更好更快地迈进行业前列等。发展战略要着力解决的正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这些全局性、长期性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讲,制定发展战略,就是为企业进行市场定位。

第二,发展战略是企业执行层行动的指南。发展战略指明了企业的发展方向、目标与实施路径,描绘了企业未来经营方向和目标纲领,是企业发展的蓝图,关系着企业的长远生存与发展。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企业执行层才有行动的指南,其在日常经营管理和决策时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知晓哪些是应着力做的“正确的事”;否则,要么盲目决策,要么无所作为,既浪费企业宝贵的资源,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又可能失去发展机会,导致企业走向衰落甚至消亡。 第三,发展战略为内部控制设定了最高目标。《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明确指出,“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从中可以看出,企业内部控制的系列目标中,促进发展战略实现是内部控制最高层次的目标。它一方面表明,企业内部控制最终所追求的是如何通过强化风险管控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另一方面也说明,实现发展战略必须通过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提供保证。发展战略为企业内部控制指明了方向,内部控制为企业实现发展战略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如何制定发展战略 制定发展战略是企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起点。企业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企业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科学制定切合自身实际又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发展战略。 (一)要建立和健全发展战略 制定机构发展战略联系着企业的现在和未来,企业各层级都应

18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之信息系统

优化信息系统提升管理水平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 一、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概述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中所指信息系统,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对内部控制进行集成、转化和提升所形成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促进企业有效实施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减少人为操纵因素;同时,增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合理性以及相关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为建立有效的信息与沟通机制提供支持保障。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主要对象是信息系统,由计算机硬件、软件、人员、信息流和运行规程等要素组成。 现代企业的运营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系统。比如航空公司的网上订票系统、银行的资金实时结算系统、携程旅行网的客户服务系统等,没有信息系统的支撑,业务开展就举步维艰、难以为继,企业经营就很可能陷入瘫痪状态。还有一些新兴产业和新兴企业,其商业模式完全依赖信息系统,比如各种网络公司(新浪、网易、百度)、各种电子商务公司(比如阿里巴巴、卓越公司),没有信息系统,这些企业可能失去生存之基。 同时应当看到,企业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以及利用信息系统实施内部控制也面临诸多风险,至少应当关注下列方面:一是信息系统缺乏或规划不合理,可能造成信息孤岛或重复建设,导致企业经营管理效率低下;二是系统开发不符合内部控制要求,授权管理不当,可能导致无法利用信息技术实施有效控制;三是系统运行维护和安全措施不到位,可能导致信息泄漏或毁损,系统无法正常运行。 鉴于信息系统在实施内部控制和现代化管理中具有十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加之信息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和高风险特征,《企业内部控制应当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规定,企业负责人对信息系统建设工作负责。换言之,信息系统建设是“一把手”工程。只有企业负责人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亲自组织领导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才能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协调配合,从而推动信息系统建设在整合资源的前提下高效、协调推进。企业应当重视信息系统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根据内部控制要求,结合组织架构、业务范围、地域分布、技术能力等因素,制定信息系统建设总体规划,加大投入力度,有序组织信息系统开发、运行与维护,优化管理流程,防范经营风险,全面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 二、信息系统的开发 企业根据发展战略和业务需要进行信息系统建设,首先要确立系统建设目标,根据目标进行系统建设战略规划,再将规划细化为项目建设方案。企业开展信息系统建设,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自行开发、外购调试或业务外包等方式。选择外购调试或业务外包方式的,应当采用公开招标等形式择优选择供应商或开发单位。选择自行开发信息系统的,信息系统归口管理部门应当组织企业内部相关业务部门进行需求分析,合理配置人员,明确系统设计、编程、安装调试、验收、上线等全过程的管理要求。企业信息系统归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信息系统开发全过程的跟踪管理,增进开发单位与企业内部业务部门的日常沟通和协调,组织独立于开发单位的专业机构对开发完成的信息系统进行检查验收,并组织系统上线运行。 (一)制定信息系统开发的战略规划 信息系统开发的战略规划是信息化建设的起点,战略规划是以企业发展战略为依据制定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全局性、长期性规划。制定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主要风险是:第一,缺乏战略规划或规划不合理,可能造成信息孤岛或重复建设,导致企业经营管理效率低下。第二,没有将信息化与企业业务需求结合,降低了信息系统的应用价值。信息孤岛现象是不少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根源在于这些企业往往忽视战略规划的重要性,缺乏整体观念和整合意识,常常陷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就导致有的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各自为政、孤立存在的现象,削弱了信息系统的协同效用,甚至引发系统冲突。 主要控制措施:第一,企业必须制定信息系统开发的战略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计划,并在每年制定经营计划的同时制定年度信息系统建设计划,促进经营管理活动与信息系统的协调统一。第二,企业在制定信息化战略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信息系统归口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的积极性,使各部门广泛参与,充分沟通,提高战略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适应性。第三,信息系统战略规划要与企业的组织架构、业务范围、地域分布、技术能力等相匹配,避免相互脱节。 (二)选择适当的信息系统开发方式 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是信息系统生命周期中技术难度最大的环节。在开发建设环节,要将企业的业务流程、内控措施、权限配置、预警指标、核算方法等固化到信息系统中,因此开发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信息系统的成败。 开发建设主要有自行开发、外购调试、业务外包等方式。各种开发方式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选择。 1.自行开发 自行开发是企业依托自身力量完成整个开发过程。其优点是开发人员熟悉企业情况,可以较好地满足本企业的需求,尤其是具有特殊性的业务需求。通过自行开发,还可以培养锻炼自己的开发队伍,便于后期的运行和维护。其缺点是开发周期较长、技术水平和规范程度较难保证,成功率相对较低。因此,自行开发方式的适用条件通常是企业自身技术力量雄厚,而且市场上没有能够满足企业需求的成熟的商品化软件和解决方案。比如百度的搜索引擎系统就偏重于自行开发。 2.外购调试 外购调式的基本做法是企业购买成熟的商品化软件,通过参数配置和二次开发满足企业需求。其优点是开发建设周期短;成功率较高;成熟的商品化软件质量稳定,可靠性高;专业的软件提供商实施经验丰富。其缺点是难以满足企业的特殊需求;系统的后期升级进度受制于商品化软件供应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企业自主权不强,较为被动。外购调试方式的适用条件通常是企业的特殊需求较少,市场上已有成熟的商品化软件和系统实施方案。比如大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ERP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多采用外购调试方式。 3.业务外包 信息系统的业务外包是指委托其他单位开发信息系统,基本做法是企业将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外包出去,由专业公司或科研机构负责开发、安装实施,由企业直接使用。其优点是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专业公司的专业优势,量体裁衣,构建全面、高效满足企业需求的个性化系统;企业不必培养、维持庞大的开发队伍,相应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其缺点是沟通成本高,系统开发方难以深刻理解企业需求,可能导致开发出的信息系统与企业的期望产生较大偏差;同时,由于外包信息系统与系统开发方的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存在密切关系,也要求企业必须加大对外包项目的监督力度。业务外包方式的适用条件通常是市场上没有能够满足企业需求的成熟的商品化软件和解决方案,企业自身技术力量薄弱或出于成本效益原则考虑不愿意维持庞大的开发队伍。 (三)自行开发方式的关键控制点和主要控制措施 虽然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有自行开发、外购调试、业务外包等多种方式,但基本流程大体相似,通常包含项目计划、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程和测试、上线等环节。 1.项目计划环节

财政部会计司司长解读《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财政部会计司司长解读《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提要]应用指引可以划分为三类,即内部环境类指引、控制活动类指引、控制手段类指引,基本涵盖了企业资金流、实物流、人力流和信息流等各项业务和事项。刘玉廷强调,构建企业、注册会计师和有关监管部门三位一体的、有效的内外部监督评价体系是确保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 ――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解读《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新华网北京5月5日电(记者罗沙、韩洁)财政部日前会同证监会、审计署、国资委、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5日就如何理解和把握其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进行了解读。 相关新闻: ?天津市健全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 ?《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将在上市公司施行 ?《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发布 ?五部委联颁《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财政部等五部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刘玉廷表示,该配套指引连同2008年5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共同构建了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这是全面提升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制度安排。 他表示,配套指引由21项应用指引(此次发布18项,涉及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业务的3项指引暂未发布)、《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组成。其中,应用指引是对企业按照内控原则和内控“五要素”建立健全本企业内部控制所提供的指

引,在配套指引乃至整个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中占据主体地位;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是为企业管理层对本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提供的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是为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执行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的执业准则。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应用指引可以划分为三类,即内部环境类指引、控制活动类指引、控制手段类指引,基本涵盖了企业资金流、实物流、人力流和信息流等各项业务和事项。 刘玉廷分析指出,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支配着企业全体员工的内控意识,影响着全体员工实施控制活动和履行控制责任的态度、认识和行为。内部环境类指引有5项,包括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等指引。 企业在改进和完善内部环境控制的同时,还应对各项具体业务活动实施相应的控制。为此,财政部等部委制定了控制活动类应用指引,包括资金活动、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销售业务、研究与开发、工程项目、担保业务、业务外包、财务报告等9个指引。 控制手段类指引偏重于“工具”性质,往往涉及企业整体业务或管理。此类指引有4项,包括全面预算、合同管理、内部信息传递和信息系统等指引。 刘玉廷表示,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决策机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在企业内部控制实务中,内部控制评价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18项应用指引,立足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及管理的现实,无论是制度要求的口径和范围,还是具体要素和业务活动的内容及相互关系,较世界主要市场经济体的通行做法,在保持框架大体一致的前提下,又有很多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特色。因此,如何科学评价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简单照搬发达市场国家或地区的现成做法,成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的重要命题和挑战。《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的制定发布,为企业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提供了一个共同遵循的标准,为参与国际竞争的中国企业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提供了自律性要求,有利于提高投资者、社会公众乃至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企业素质的信任度。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

切实做好内部控制评价,不断实现内部控制自我提升——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 来源:中国财经报 《周易》:“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是说君子能整天整日显示出自强不息的行为状态,是因为到晚间,也要保持戒慎,即检查自己在白天的所作所为,不要把过错带进第二天。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进行评价,是优化内部控制自我监督机制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共同构成有机循环。《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四十六条:“企业应当结合内部监督情况,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因此,为促进企业全面评价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情况,规范内部控制评价程序和评价报告,揭示和防范风险,专门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下称“《评价指引》”)。 《评价指引》第二条规定,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 一、内部控制评价概述 (一)内部控制评价的作用 第一,内部控制评价有助于企业自我完善内控体系。内部控制评价是通过评价、反馈、再评价,报告企业在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持续地进行自我完善的过程。通过内部控制评价查找、分析内部控制缺陷并有针对性地督促落实整改,可以及时堵塞管理漏洞,防范偏离目标的各种风险,并举一反三,从设计和执行等全方位健全优化管控制度,从而促进企业内控体系的不断完善。 第二,内部控制评价有助于提升企业市场形象和公众认可度。企业开展内部控制评价,需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通过自我评价报告,将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内部控制状况以及与此相关的发展战略、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公布于众,树立诚信、透明、负责任的企业形象,有利于增强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度和认可度,为自己创造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促进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第三,内部控制评价有助于实现与政府监管的协调互动。政府监管部门有权对企业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事实上,在有关政府部门,比如审计机关开展的国有企业负责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中,已将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以及企业负责人组织领导内控体系建立与实施情况纳入审计范围,并日益成为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尽管政府部门实施企业内控监督检查有其自身的做法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0号——研究与开发》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0号———研究与开发》 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研究与开发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源,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体现,是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推动力。钱学森同志曾经说过,科技创新就是自主研发拥有曾经“买不到、买不起、买回来已落后”的核心技术;即使买到产品,也买不到产权;买到产权,买不到知识;买到知识,买不到人才。由此说明,创新、产权、知识、人才是核心资源,自主创新是第一要务。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特别是为了抢抓后危机时期重要发展机遇,企业应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重视和加强研究与开发,并将相关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夺得先机。《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0号———研究与开发》旨在有效控制研发风险,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促进实现企业发展战略。本文就此进行解读。 一、研究与开发业务流程 企业应当着力梳理研究与开发业务流程,针对主要风险点和关键环节,制定切实有效的控制措施,不断提升研发活动全过程的风险管控效能。 图1列示了一般生产企业研究与开发活动的业务流程图。 二、研究与开发业务的主要风险及管控措施 如图1所示,研究与开发的基本流程,主要涉及立项、研发过程管理、结题验收、研究成果的开发和保护等。 (一)立项 立项主要包括立项申请、评审和审批。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研发计划与国家(或企业)科技发展战略不匹配,研发承办单位或专题负责人不具有相应资质,研究项目未经科学论证或论证不充分,评审和审批环节把关不严,可能导致创新不足或资源浪费。 主要的管控措施:第一,建立完善的立项、审批制度,确定研究开发计划制定原则和审批人,审查承办单位或专题负责人的资质条件和评估、审批流程等。第二,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市场及技术现状,制定研究项目开发计划。第三,企业应当根据实际需要,结合研发计划,提出研究项目立项申请,开展可行性研究,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企业可以组织独立于申请及立项审批之外的专业机构和人员进行评估论证,出具评估意见。 第四,研究项目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批,重大研究项目应当报经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集体审议决策。审批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研究项目促进企业发展的必要性、技术的先进性以及成果转化的可行性。 第五,制定开题计划和报告,开题计划经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审批,开题报告应对市场需求与效益、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主要技术路线、研究开发目标与进度、已有条件与基础、经费等进行充分论证、分析,保证项目符合企业需求。 (二)研发过程管理 研发过程是研发的核心环节。 实务中,研发通常分为自主研发、委托研发和合作研发。 1.自主研发。 自主研发是指企业依靠自身的科研力量,独立完成项目,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消化基础上的再创新三种类型。其主要风险包括:第一,研究人员配备不合理,导致研发成本过高、舞弊或研发失败。第二,研发过程管理不善,费用失控或科技收入形成账外资产,影响研发效率,提高研发成本甚至造成资产流失。第三,多个项目同时进行时,相互争夺资源,出现资源的短期局部缺乏,可能造成研发效率下降。第四,研究过程中未能及时发现错误,导致修正成本提高。第五,科研合同管理不善,导致权属不清,知识产权存在争议。主要的管控措施:第一,建立研发项目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和研发项目

财政部解读18项企业内控指引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 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 (1) —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解读《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1)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 (19)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2号——发展战略 (25)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 (32)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 (38)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 (44)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6号——资金活动 (49)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 (63)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 (69)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9号——销售业务 (80)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10号——研究与开发 (85)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11号——工程项目 (89)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 (98)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 (104)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 (109)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15号——全面预算 (117)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16号——合同管理 (126)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 (131)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 (137)

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 —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解读《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4月26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国资委、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在北京召开联合发布会,隆重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以下简称配套指引)。该配套指引连同2008年5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共同构建了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扩大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执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企业,必须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同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政府监管部门将对相关企业执行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这是全面提升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制度安排。本人作为配套指引这一重大系统工程“建设”的直接参与者,拟就如何理解和把握其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进行解读,供大家参考。 配套指引由21项应用指引(此次发布18项,涉及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业务的3项指引暂未发布)、《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组成。其中,应用指引是对企业按照内控原则和内控“五要素”建立健全本企业内部控制所提供的指引,在配套指引乃至整个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中占居主体地位;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是为企业管理层对本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提供的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是为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执行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的执业准则。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一、关于应用指引 应用指引可以划分为三类,即内部环境类指引、控制活动类指引、控制手段类指引,基本涵盖了企业资金流、实物流、人力流和信息流等各项业务和事项。 (一)内部环境类指引 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支配着企业全体员工的内控意识,影响着全体员工实施控制活动和履行控制责任的态度、认识和行为。内部环境类指引有5项,包括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等指引。 第一,关于组织架构。组织架构是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股东(大)会决议和企业章程,结合本企业实际,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职责权限、人员编制、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企业要实施发展战略,必须要有科学的组织架构,主要包括治理结构和内部机构设置。如果企业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良性运行机制和执行力,就可能发生经营失败;此外,如果内部机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也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或缺失,运行效率低下。为防范和化解组织架构设计和运行中存在的这些重要风险,组织架构应用指引明确提出如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3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 发布日期:2010-6-18 文章来源:admin 浏览次数:331 强化采购风险管控提高企业采购效能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中所称采购,是指企业购买物资(或接受劳务)及支付款项等相关活动。其中,物资主要包括企业的原材料、商品、工程物资、固定资产等。采购是企业生产经营的起点,既是企业的“实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资金流”密切关联。众所周知,采购物资的质量和价格、供应商的选择、采购合同的订立、物资的运输、验收等供应链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采购流程的环节虽不很复杂,但蕴藏的风险却是巨大的。基于以上考虑,《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对采购的主要流程进行了梳理,明确了采购业务的主要风险点,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本文就此进行解读。 企业在健全采购业务内部控制时,应当比照健全资金、资产业务内部控制,着力从全面梳理相关流程入手。在此过程中,企业应当对采购业务管理现状进行全面分析与评价,既要对照现有采购管理制度,检查相关管理要求是否落实到位,又要审视相关管理流程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能够较好地保证物资和劳务供应顺畅、物资采购是否能够与生产和销售等供应链其他环节紧密衔接。在此基础上,要着力健全各项采购业务管理制度,落实责任制,不断提高制度执行力,确保物资和劳务采购按质按量按时和经济高效地满足生产营的需求。 一、采购业务流程 采购业务流程主要涉及编制需求计划和采购计划、请购、选择供应商、确定采购价格、订立框架协议或采购合同、管理供应过程、验收、退货、付款、会计控制等环节。如下图所示。该图列示的采购流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指引.doc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1 规范内控审计行为促进内控有效实施 ——财政部会计司、中注协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 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审计,是促进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扎实贯彻《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开拓执业领域、进一步做大做强新的增长点。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计业务,明确工作要求,保证执业质量,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及相关执业准则,财政部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以下简称审计指引)。财政部等五部委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是注册会计师衡量企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基础标准。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时,除遵守审计指引外,还应当遵守中国注册会计师相关执业准则。 审计指引共7章35条,并附有4份不同意见类型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阐明了什么是内部控制审计、如何执行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等问题。本文对审计指引的几个重点问题进行解读。 一、内部控制审计概述 (一)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必要性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主要试图解决三方面的基本问题,即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可靠性、资产的安全完整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循;与此同时,促进提高经营的效率效果,

并促进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 安然、世通等一系列公司财务报表舞弊事件发生后,人们认识到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对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至关重要。各国政府监管机构、企业界和会计职业界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也进一步提升,从注重财务报告本身可靠性转向注重对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机制的建设,也就是通过过程的有效保证结果的有效。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甚至社会公众要求企业披露其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并要求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以增强信息的可靠性。 但是,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只有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才强制要求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在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即在确定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时,注册会计师拟信赖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或者仅实施实质性程序并不能够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可见,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测试不足以对内部控制发表意见,难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因此,内部控制审计逐渐发展起来,很多国家要求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或鉴证。例如,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404条款和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要求审计师对企业管理层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评价进行审计;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并专门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规范内部控制审计工作。 (二)各国对内部控制审计的要求 1.其他国家对内部控制审计的要求。我们对内部控制审计进

财政部会计司工作要点

附件: 财政部会计司____年工作要点 ____年是我国“十二五”时期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认真做好____年的会计 管理工作,对于实现“十二五”时期会计改革发展目标,促进会计管理工作科学 化精细化,推动会计事业健康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我司将全面贯彻党的十 七大、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全国 财政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财政发展改革大局,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继续 深化会计法制、会计准则、会计人才、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内部控制、会计 信息化、对外交流、会计研究等多个领域的会计改革,为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 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一、不断完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大力推动法规制度贯彻实施。 一是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修正案)》的出台,启动《注册会计师法实施条例》的起草拟订工作,对修正案有关条款进行必要的细化和补充,为顺利贯彻落实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是加快修订或制定《总会计师条例》(国务院令第72号)、《会计从业 资格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26号)、《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会计基 础工作规范》(财会字[1996]19号)、《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财会字[1998]32号)等会计法规规章和制度办法,强化会计监督,规范会计实践,确保各项会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三是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会计法律法规和制度办法的宣传教育;利用各种平台,组织开展专题培训,组织会计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学习;鼓励会计人员积极 参与会计法律法规知识竞赛,增强会计工作者的法律意识;通过会计人员继续 教育、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教育等渠道,宣传会计法规制度,形成学法、用法、守法的长效机制。 二、宣传培训小企业会计准则,研究修订企业会计准则。 一是大力宣传《小企业会计准则》(财会[2011]17号),组织小企业会计准则系统培训,建立与有关部门共同推动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的工作机制。

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解读会计师事务所服务收费管

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解读《会计师事务所服务收费管理办法》 1月27日,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会计师事务所服务收费管理办法》(发改价格[2010]196号)(以下简称《收费办法》),这是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服务收费管理的第一个全国性规范文件,是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9]56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会计师事务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阶段的一项重大举措。《收费办法》的发布,对规范会计师事务所执业收费、有效遏制注册会计师行业低价竞争、提升会计师事务所服务质量、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收费办法》制定背景 会计师事务所服务收费过低是制约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也是业内近年来普遍反映的突出问题。由于审计服务的特殊性,加之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总体规模小、数量多、市场定位和服务同质化,行业内一直存在着低价竞争的现象。过去一些地方制定的本地会计师事务所收费规定由于年代久远、标准严重偏低,客观上也造成会计师事务所收费水平难以提高。近两年,在我部做大做强战略推动和政策引导下,一批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优化整合、强强联合,低价竞争现象在一定范围内有所好转,但中小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恶性竞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随着招标选聘会计事务所方式的普及,评标标准片面强调报价因素,使低价竞争更为表面化。伴随着低价竞争,还出现指定业务、支付佣金、回扣等行业潜规则。

过低的收费具有多方面危害。首先,过低收费不能支撑会计师事务所按照必要审计程序执行审计业务的成本,使审计质量难以保证。注册会计师是公众利益的保护者,审计业务收费影响到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也就威胁到公众利益。其次,注册会计师行业是智力密集型行业,人才是事务所的核心资源。过低的收费难以支撑行业合理工资水平,使得辛苦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大量流失。这不仅不利于行业持续发展,又进一步威胁到审计质量。第三,指定业务、支付佣金、回扣等行为助长了行业不正之风,也易于滋生腐败。因此,低价竞争损害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破坏了行业健康发展之基。 正是由于低价竞争的严重危害性,《若干意见》将治理这一问题作为加快行业发展的目标之一,提出要“有效治理指定业务、索取回扣等不当行为”,并要从规范执业收费上对行业予以支持。 二、《收费办法》制定过程 《收费办法》的出台经过了充分的酝酿。2008年3月,根据调查了解和业内反映情况,我们启动了会计师事务所收费问题研究工作。为进一步了解情况,我们于2008年6月开展了对各地会计师事务所收费现状和管理情况的专项汇总分析研究,全面掌握了事务所收费现状、各地已采取的规范措施以及存在的问题等,为《收费办法》的主要政策选择提供了重要参考。2009年4月,我们就前期研究成果与发展改革委价格司进行了沟通,得到了发展改革委的理解和大力支持。双方成立联合工作组共同启动了《收费办法》起草工作,在成都、北京等地开展了多次调研、论证工作,形成征求意见稿。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在物价系统内公开征求意见,我司也于8月24日发文公开征求财政系统和业界意见。根据征求意见情况,联合工作组进行了多轮修改完善。《若干意见》发布后,《收费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