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九)·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和统一问题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九)·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和统一问题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九)·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和统一问题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九)·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和统一问题

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和统一问题

在中国历史的漫长历程中,国家曾经出现过几次分裂局面,但更多的仍是统一时期,统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一、中国古代史上的分裂和统一

1、中国古代史上分裂和统一概况

政治分裂时期四个实现全国统一的王朝九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春秋战国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秦朝、西晋、隋朝、元朝

秦朝、西汉、东汉、西晋、隋朝、

唐朝、元朝、明朝、清朝

注意:北宋的统一是局部性统一,只是完成了中原汉族地区的统一。在中国范围内,还存在与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

2、中国古代史上,国家分裂的原因和王朝统一的条件

分裂时期分裂原因

统一

王朝

统一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西周分封制发展的必然

结果,加上周王室东迁

以后,王室衰微,诸侯

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

令,各诸侯国之间争霸

兼并战争不断

秦朝

(1)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民族之间、地域之间的联系加强,为统一

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2)春秋战国长期战乱,对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

渴望统一

(3)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国富兵强,实力超过其他国家,具备了进行

统一战争的条件

(4)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广泛搜罗任用外来人才,制定出正确地统

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

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以来地方割据

势力的恶性发展;少数

民族南下,民族政权之

间长期混战不休

隋朝

(1)魏晋南北朝后期,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融合,南北统一的条

件成熟(2)北方经济的恢复,江南经济的发展,为隋朝统一奠定了经

济基础

(3)隋文帝进行改革,增强了国力,并且加强军队建设,制定正确的

战略策略

(4)陈朝政治腐败,军纪松弛

五代

辽宋夏金元时期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

的发展;少数民族政权

的崛起

元朝

(1)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以忽必烈为首的蒙古统治集团,代表了从奴隶主贵族转化过来的

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掌握着强大的军事武装

(3)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4)南宋等政权的腐朽没落

3、中国古代史上四个大一统王朝

秦朝西晋隋朝元朝

意义

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①秦王赢政灭六国,统一全国,

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和人民共

同愿望,是“时势造英雄”的

典型例证。

②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

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使社会

趋于稳定,有利于人民生活安

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推动历

史的进步。

③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

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也是世界

上最早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

大国。

结束了300

多年的分裂

局面

①隋的统一,结束了南北

分裂局面,重建了统一的

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

②安定的社会局面,促进

了各地区民族的经济文化

交流,为隋唐封建经济文

化的高度繁荣创造了条

件。

③在统一的封建政权下,

边地得到了进一步开发。

对外交往也盛况空前。

①元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

以来分裂局面,建立了版图

辽阔的封建统一王朝。

②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

进一步发展。

③为元明清封建经济发展、

科技文化兴盛、中外频繁交

往提供了保障。同时也是清

前期推护祖国主权,巩固国

家统一,加强对全国各地统

治的重要条件之一。

④蒙古族、满族被中原先进

文化同化。

巩固统治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

帝制度,郡县制度,三公九卿

制度,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

币,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修筑长城、灵渠、秦始皇灵;

对匈奴、越族作战;迁徒内地

人民到河套地区发展生产

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

举制;采用租庸调制;开

凿大运河;隋炀帝三次派

人去流求;派人去西域,

西域商人到洛阳;对高丽

作战

实行行省制度,在西藏设宣

政院辖地,藏族地区正式列

入中国版图,设澎湖巡检司

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中央

设行中书省管藏族地区和少

数民族事物;实行民族分化

政策;开凿海运工程和漕运

工程;重视对外交往

结束(都是短命王朝)原

秦朝因暴政而亡国

内部夺权;

阶级矛盾尖

锐;匈奴贵

族的入侵

暴政而亡国

统治黑暗;经济崩溃;灾害

连年;民族矛盾尖锐

15年51年37年97年

秦朝因暴政而亡国的教

训,为汉初统治者所吸取,

促成了西汉初年兴盛局面

的出现。

隋统一、经济的发展、隋

亡教训为唐盛准备条件

为明朝政治安定,经济发展

准备条件

二、在中国历史上,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分裂是支流和短暂的。这主要体现在:

1、从时间上看,合长于分,在我国封建社会长达2300多年的历史中,真正分裂的时间不过七八百年

2、从程度上看,统一的稳定性越来越大

3、从朝代上看,秦、汉、隋、唐、元、明、清都是统一王朝,汉唐明清的统治均在二百年以上,影响巨大而深远

4、从分裂时期来看,即使国家处于分裂时期也仍孕育着统一因素,如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人民渴望统一、许多统治者致力于国家的统一等

5、从地位和作用来看,统一王朝在历史长河中作用大,超过任何一个分裂时期,统一王朝所实行的

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也对后世产生乐深远影响

三、在中国古代史上,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主要趋势的原因:

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的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中国独特的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条件,造成了两方面影响:一是历史上多数重大工程的政治活动都具有内向性;二是如马克思所说的,亚洲的大河流域需要中央集权的机构来执行公共工程的职能。这种地理条件的整体统一性具有促进和维护国家统一作用

3、文化传统。古老的中国文化中,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历经儒家学派的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渊源。《春秋》提倡大一统,董仲舒发挥了这种观点。这种思想对维护和促进国家统一发挥了巨大作用

4、民族的融合。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关系与统一国家的发展至为密切。由于民族融合,民族间的凝聚力不断增强,历史文化认同不断扩大和深化。这些都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5、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6、一批杰出的历史人物为国家的统一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对国家统一与分裂的规律认识

(一)国家统一的规律

1、从原因上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及时调整是封建国家统一的根本原因;民族融合和凝聚力的逐步加强是其基本因素;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中原汉族先进文化的吸引力,统治阶级注意及时调整统治政策,分裂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失衡,都是实现国家统一和维持国家统一的原因

2、从过程上看,中国封建国家的统一是在克服了各种分裂割据因素的基础上逐步走向统一的

3、从影响上看,封建国家统一保持了社会的安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加强了民族融合和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抵御外来侵略,提高国际地位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长期的统一局面也孕育着各种矛盾,如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土地兼并导致了阶级矛盾激化;政府财政困难引发了统治危机等

(二)国家分裂的规律

1、从原因上看,封建经济的分散性;统治政策的失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民族矛盾加剧;民族融合不稳定和社会生产力水平不够发达;外国势力的策动等,都是导致国家分裂的重要因素

2、从过程上来看,每次分裂时期都充满了战争,其中有民族之间的战争,也有统治阶级的内战;在分裂后期都崛起一个强大的王朝;分裂中都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3、从影响上看,长期的分裂割据给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如影响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动荡、国弱民穷等。但分裂时期历史也在发展,如民族不断融合、生活范围扩展等,而且分裂时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因此长期分裂之后建立起来的统一王朝,其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然大大加强

对我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分裂和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的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简单的加以肯定或否定。而应作具体的分析,既要分析国家分裂给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也要看到国家分裂过程中历史的发展、分裂之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对于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要给予充分肯定。中华民族先后相承、绵延不绝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民族的融合以及科技文化的繁荣等发挥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注意:要指导学生辩证的认识封建社会的统一与分裂形成的原因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中

国古代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封建国家统一的根本因素;民族融合、内部凝聚力的逐步加强也是国家统一的基本因素;具体看,秦汉以来形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代以来儒家大一统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这些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巩固产生了重要作用和影响,而国家分裂现象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由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决定的;当然也与中央权威下降、中央集权削弱有关;另外民族融合不够发达,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也是造成分裂的因素。因此,充分发展商品经济,形成统一市场,是消除分裂割据的根本措施;保持中央政权的强大和政令的畅通,防止地方割据势力抬头,也是消除分裂割据的重要手段

五、在中国历史上看,国家能够实现统一的条件主要有:(1)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2)人民渴望实现统一;(3)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4)统治者推行的有利于统一的政策和策略;(5)有利的外部环境;(6)民族融合的加强

六、中国古代史上三个大一统王朝的对比

1、秦朝和隋朝的相同点:都是在经过长期的分裂后完成国家统一;都是由于实行暴政而被农民起义所推翻的;统治时间较短,都是二世而亡;其统治的经验教训被后世所推翻,开创了盛世局面;开创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被后世所沿用,为后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都修筑了闻名世界的巨大工程都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在民族交往方面,都重视边疆地区,加强同少数民族的关系

2、秦朝、隋朝、元朝的对比

(1)相同点:都是在长期分裂以后完成了国家统一;在制度上都有创新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都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强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都进行了著名的工程建设;统治时间比较短暂,都被农民起义所推翻

(2)不同点:与秦朝、隋朝所不同的是,元朝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秦朝、隋朝灭亡的原因相比,元朝灭亡的原因除了阶级矛盾激化以外,民族矛盾的激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思想文化方面,秦朝奉行文化专制政策,束缚了思想文化的发展,隋朝实行科举制,有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六、知识链接—中国近现代史上国家分裂和统一问题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近代史上的军阀割据,从清末以来,出现了国家分裂局面,其具体表现如下:帝国主义分割侵略中国领土;中华民国成立以后长期的军阀割据局面。

面对这种局面,为了实现国家统一,各阶级和各政党都曾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一度在形式上完成了国家统一;在近代后期,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中国人民解放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扫荡了中国大陆地区的各种军阀割据势力。1951年10月,西藏地区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地区的完全解放和统一。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及少数沿海岛屿还尚未实现统一。

其中,香港、澳门是历史遗留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下的内政问题。为实现国家统一,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并以此为指导,先后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回归。

当前台湾问题仍未解决,主要是由于台湾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和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并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活动,严重阻碍了和平统一的进程。但台湾和祖国大陆的统一,是海内外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随着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祖国统一大业必将实现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第一部分先秦 【阶段特征】从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前是我国的先秦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三个历史时期。由于原始社会的内容不列入高考范围,故本单元主要涉及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完成期间的历史变化。其间依据社会性质的变化,划分为两个时期,其特点有:1、夏朝、商朝和西周(公元前2070年──前771年)这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强盛时期。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表明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商朝奴隶制文明有新的发展;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奴隶制国家走向强盛。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势力上升,展开广泛的变法,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步建立。B大国争霸。统一的封建国家在形成之中。C分封制瓦解。D 民族融合。(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使得私田扩大A 井田田制瓦解。B 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剥削制度得以确立,社会经济因之得到发展。C 封建经济初步繁荣。(3)文化上,社会思潮相当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也取得一系列成就。

第二部分秦汉【阶段特征】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到公元220年曹丕建魏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秦统一后首次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武帝时期,得到巩固,封建大一统局面出现了。B 封建中央和地方官制初步建立。C 统治思想:秦朝是法家思想,西汉初年是道家思想,至汉武帝时期用儒家思想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秦朝的措施和西汉的“王国问题”解决及东汉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E 选官制度的进步:废除世卿世实禄的制度。秦朝:按军功授爵;两汉是察举制和皇帝征召。2.经济上:①基本特征:封建经济初步发展;②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暴虐统治又破坏了生产力发展,两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③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经济重心在北方);④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 ⑤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3.民族关系:A 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的版图大大开拓。B 中原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北方:主要是与匈奴的关系,以战争为主。西方:与西域的关系,开始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南方和西南:主要是越族和西南夷,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4.对外关系:A 对外交往初步发展,

最新中考历史基础知识填空训练---中国古代史

最新中考历史基础知识填空训练---中国古代史 第1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1.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________的山洞里,距今约___________年,过着______生活,能够制造和使用________,会使用________火,还会保存火种。 2.距今约________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________流域,住________房屋,过着定居生活,使用________石器,用________耕地,种植________。 3.距今约________年的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________流域,住___________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________,使用________石器,会制造________陶。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______和______的国家。 5.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________流域的部落首领,后来黄帝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从此,炎帝、 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________。 6.相传,黄帝建造_______,制作______,还教人们挖井,发明________,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后人尊 。 称________为“人文初祖”,海外华人称自己为“__________” 第2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1.西周为巩固统治,实行________。周天子把________和平民、奴隶,分给________、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________,平时镇守疆土,战时________随从天子作战。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________ 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_______和_______两个时期。 3.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________、大发展时期。具体表现:经济上,________和________的推广,推动了________的发展。政治上,争霸和变革。 (1)春秋时期:________逐步瓦解,________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诸侯________局面出现,齐桓公是春秋 第一个霸主。 (2)战国时期:形成____、楚、燕、韩、赵、魏、____七雄并立的局面。 (3)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思想上,出现_________局面,是思想大解放的时期。 4.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私田的出现,新兴__________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秦孝公初期,秦国比较落后, 秦孝公广纳人才,变法图强。 5.公元前356年,商鞅在________支持下开始变法。经济上,国家承认________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________,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________。政治上,奖励______,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 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____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________得到发展,

公共基础知识(人文历史常识):中国文学

公共基础知识(人文历史常识):中国文学 一、上古神话 1.所谓神话,是上古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所幻想出来的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2.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有: (1)解释自然现象的: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辟地。 (2)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3)反映社会斗争的:黄帝战蚩尤。 3.记载上古神话的主要作品:《淮南子》、《山海经》、《庄子》等。 二、先秦文学 1.儒家经典“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六经”又称“六艺”,在“五经”后增加《乐》。 2.历史散文有《左传》、《战国策》、《国语》。《左传》、《毂梁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 3.《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著名篇目有《关睢》、《伐檀》、《硕鼠》、《七月》。 4.《战国策》,33篇,西汉刘向根据史料编写。属国别体史书,历史散文集,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相互论辩时提出的政治见解和斗争策略,以及他们的政治活动。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三、两汉文学 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有: 1.贾谊,又称贾生,贾长沙,贾太傅。主要作品为《新书》。另有《吊屈原赋》等赋,开“史论”之先河,其赋上承楚辞下启汉赋,影响很大。 2.刘安,封淮南王。主要作品为《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女娲补天”、“后羿射

日”、“嫦娥奔月”等故事出于此。 3.司马迁,字子长,别称太史公,简称史迁。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全书130篇,包括12本纪、8书、1o表、30世家、70列传。 4.乐府民歌和赋乐。乐府原为汉代音乐机关,后指所搜集的诗。《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发展的高峰。 四、魏晋南北朝文学 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有: 1.“三曹”即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曹操的《观沧海》、《蒿里行》,曹丕著有《典论》及诗歌《短歌.行》等,曹植的《名都篇》、《白马篇》、《洛神赋》都很有名。 2.“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场、刘桢。“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王戎、向秀、阮咸。 3.诸葛亮,字孔明,别号卧龙,封武乡侯。有《诸葛亮集》,《出师表》出于此。 4.干宝,字令升。主要作品为《搜神记》,《干将莫邪》、《东海孝妇》都出于此。《搜神记》是我国最早的短篇小说集之一,多为志怪故事。 5.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 五、唐代文学 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有: 1.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另三位是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主要作品为《王子安集》,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最有名。他在“四杰”中成就最高。 2.贺知章,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主要作品为《咏柳》、《回乡偶书》。 3.孟浩然,襄阳人。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诗的人,与壬维齐名,世称“王孟"。主要作品为《过故人庄》、《春晓》等,集为《孟襄阳集》。 4.王维,字摩诘,诗人兼画家。与孟浩然同为盛唐田园山水派代表。主要作品为《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门飞鸟鸣涧》。苏轼赞其作品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中国古代史基础知识过关答案

中国古代史基础知识过关(一) 1、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是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 位于黄河流域的半坡聚落,种植粟,建造半地穴式房屋。位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聚落,种植水稻,建造干栏式房屋。 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炎帝号称神农氏,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后人尊称黄帝、炎帝为“人文始祖”。相传尧舜禹是通过禅让制当选部落首领的。 2、禹建立夏,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3、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 4、春秋五霸:__齐桓公__;___宋襄公__;__晋文公__;___秦穆公__;___楚庄王___。首先称霸的是:____齐桓公____ 。首先称霸的原因:①任用___管仲__为相改革内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②提出了“___尊王攘夷__”口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标志:公元前651年,在___葵丘___举行诸侯盟会,确立了霸主地位。 战国七雄:东___齐___;西、___秦___;南、____楚__;北、___燕___;中间、__赵魏韩_____。 5、大思想家家、大教育家、儒家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论收集在《论语》一书①思想:提出“仁”和“礼”的学说,主张“仁政”、“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②教育:创办私学,主张“温故而知新”、“有教无类无类”等。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儒家家代表人物孟子主张“施仁政于民”。道家代表人物庄子主张“道法自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法治”、中央集权。 6、商鞅得到秦孝公的支持,开始变法,称为商鞅变法。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_铁器牛耕________引发社会变革,地主______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主要内容有:体现顺应历史潮流的措施是:承认土地私有;体现法家思想的是: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富国的措施是: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强兵的措施是:奖励军功。 影响:秦国通过变法富强起来,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7、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历史常识--中国古代史基础知识

中国古代史 一、先秦时期 考点一:原始社会时期 (一)旧石器时代 1.元谋人:云南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已知的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2.山顶洞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上的山洞里,懂得人工取火。 (二)新石器时代 1.母系氏族 ①半坡遗址:陕西西安。 ②河姆渡遗址:浙江余姚。 2.父系氏族公社(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 ①龙山文化遗址:也称为“黑陶文化”,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 ②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山东泰安地区大汶口,已出现私有财产,有明显的贫富分化。考点二:夏商周时期 (一)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中国由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 夏历:是我国最早的历法,以正月为岁首的记历分法,流传至今。 家天下:由“公天下”变成“家天下”,采用父子兄弟相传的世袭制。 二里头文化:青铜爵是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 (二)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 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商朝。 后母戊鼎:中国殷代青铜器的代表作。 (三)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0年) 定都镐京(今西安)。牧野之战:中国最早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分封制:西周的政治制度。 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周公吐脯: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天下大治。 烽火戏诸侯:周幽王——褒姒。

考点三:春秋战国时期 (一)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城濮之战:晋文公为解救宋国之围,在城濮击败了楚成王的军队。 退避三舍:晋文公。 卧薪尝胆:勾践。 楚王问鼎:楚成王。 (二)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奖励军功,按功授爵;建立县制;奖励耕织,禁止弃农经商。变法使秦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公共基础知识之中国历史常识大全

公共基础知识之中国历史常识大全 1、已知的在中国境内生活的最古老的原始人类,是“元谋猿人”。在中国云南省元谋盆地发现的颗古人类牙齿化石,经科学鉴定,距今约有70多万年了。 2、约70——20万年前,“北京猿人”(简称“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里。 3、北京人已经知道使用天然火。人类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种自然力的能力。 4、到了大约18000年前,仍然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里,生活着一批被称作“山顶洞人”的远古人类。他们已经具有明显的黄种人的体态特征。 5、山顶洞人不仅会人工取火,而且制造出了中国缝制工艺史上的第一枚骨针,骨针约同火柴棍般粗细,长82毫米。 6、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出现了古老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 7、陕西西安半坡文化的彩陶,十分精美。人面网纹盆上各种纹饰,是原始美术、原始文字和原始艺术的结晶。 8、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乌黑光亮,有着金属器皿一样的光泽。 9、长江流域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文化,与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同样古老,7000年前那里的人们已经会用大型木构件建筑房屋。 10、大约4000多年前,发生了一些部落战争。黄帝是其中一个部落的首领,因为他深得人心又聪明勇敢,取得了最后胜利。 11、在古老的华夏族逐渐形成的过程中,黄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黄帝也就被后世尊为华夏族(即中华民族前身)的“人文初祖”。司母戊大方鼎 12、黄帝之后,中华民族先后又出现了几位杰出的人物:尧、舜、禹。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 13、尧舜禹的时代,洪水泛滥成灾。大禹奉命治水,终于治服了洪水。 14、后来,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15、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开始有了历法,所以人们都把中国古老的传统历法叫夏历。 16、夏历是按月亮的运行周期制订的,又叫阴历。由于历法中有节气变化和农事安排,所以又称农历。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 古建保护与修复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1.建筑外形上的特征:具有屋顶,屋身与台基三部分。 2.建筑结构的特征:木构架结构(木构架:屋顶与屋身部分的骨架)。 基本做法:以立柱与横梁组成构架,四根柱子组成一间,一栋房子有几个间组成。 3.建筑群体布局的特征:组合原则:以院子为中心,四面布置建筑物,每个建筑物的正面都面向院子,并在这一面设门窗。规模较大的建筑由若干个院子组成。 有显著的中轴线,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两侧的次要建筑多作对称的布置。 4.建筑装饰及色彩的特征 装饰细部:梁枋,斗拱,檩椽等结构构建经艺术加工发挥装饰作用。 色彩:古代建筑中最显著特征之一。宫殿庙宇中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屋身,檐下阴影里用蓝绿色略加点金,在衬以白色石台基,轮廓鲜明富丽堂皇。一般住宅中用青灰色的砖墙瓦顶,或用粉墙瓦檐,木柱,梁枋门窗等多用黑色,褐色或本色木面。 彩画:建筑装饰中的重要部分。做在檐下及室市内的梁,枋,斗拱,天花及柱头上。构图密切结合构件本身的形式,色彩丰富。明清时期常用的有与玺彩画,旋子彩画与苏式彩画。 藻井: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名为“藻井”, 含有五行以水克火,预防火灾之义。一般都在寺庙佛座上或宫殿的宝座上方。就是平顶的凹进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上有雕刻或彩绘,常见的有“双龙戏珠”。 屋顶 中国古典建筑的外观特征极为明显,都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史称“三段式”。三段式之中以大屋顶最为典型。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态上的显著特征就是大屋顶。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被称为中国建筑之冠冕,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屋顶的流畅的曲线与飞檐,最初的功能就是为了快速排泄屋顶的积水,后来逐步发展成等级的象征。从汉代初得雏形至明清规格化,屋顶形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其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

中国现代史基础知识题

中国现代史基础知识练习题 姓名: 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地点)举行,会议通过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是领导的的国家,具有的作用。 2.规定新中国的名称始于《》。 3.中国现代史开始的标志是,开始于年。 4.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标志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的标志是;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历史事件是。 5.祖国大陆实现统一的标志是,是年。 2.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1. 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人民政权采取的措施有:军事上:,经济上:,政治上:。 2.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所起的共同作用是。 3.“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跨过鸭绿江的这支部队是,总司令是,中国参战的目的是。 4.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于年,结束于年,结束的标志是签订《》,结果是胜利。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英雄代表人物,他们被称为“最可爱的人”,用胸膛堵塞敌人机枪,壮烈牺牲的是,宁肯让烈火烧死也始终严守纪律,不暴露目标的是。 5.土地改革运动开始于年,于年基本完成,颁布的文件是 《》,主要适用于(地区)。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解放了农村,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我国过渡时期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基本完成时期。我国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是“”,即逐步实现国家的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和的社会主义改造。 2.我国开始有计划的进行经济建设开始于年。党和政府为发展国民经济进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以发展为主,这期间为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是。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独立的体系,为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年制定,它的制定取代了《》,是我国第一部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 5. 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包括、和。开始于年,于年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在我国初步建立,我国从些进行了。 6.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的标志是,于年建立。 4-6课.“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艰苦创业的民族脊梁、 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 1.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两次失误分别是和。 2.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方针。 3.“大跃进”运动的主要表现是农业中的和工业中的。 4.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模范人物,如,“铁人”,“两弹元勋”,“县委书记的好榜样”。我们应当学习他们热 1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史前时代 一、旧石器时代(300万年前-1万年前) 直立人:云南元谋人(最早的人类)、陕西蓝田人、北京周口和北京山顶洞人 .特征:保留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使用天然火,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群居生活。 二、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四、五千年前) 新石器时代基本要素:磨制石器、制陶术、农业、畜牧业 母系氏族: 黄河流域:陕西半坡和河南仰韶文化。半坡居民已种栗等农作物,饲养猪、狗等家畜。此外,去打猎,捕鱼。已经开始有彩陶了。使用的工具有骨耜,石铲,石斧等。河南仰韶种植水稻。 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经济是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 共同特征 原始种植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制造陶器、定居村落。 父系氏族: 山东大汶口文化,开始出现了私有制,有了贫富之分 三、古史传说 三皇伏羲、神农、轩辕黄帝 五帝:黄帝、颛顼(高阳氏,绝地天通改革)、帝喾(高辛氏)、尧、舜(有虞氏)

第二章、夏商西周 口诀: 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夏,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070年禹的儿子启建立,从此,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商:商朝的王盘庚曾迁都到殷,史称“盘庚迁殷”代表:甲骨文和青铜器。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周武王牧野之战杀商纣王,灭商,国号周 西周:周朝实行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分封制周王将宗族、姻亲、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子国的封国制度。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礼乐制指的是庙宇和祭祀。 二里头文化:典型遗址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于1959。 第三章、春秋战国 一、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那位)被杀,次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历史生平王东迁前为西周,后为东周,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 春秋时期(五霸)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有一说法:最后两位是吴王和越王勾践。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清单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早期政治制度 特点: (二)中央集权制度(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集权机制)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 县制;制定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分封制 宗法制 (3) 西周: (1) (2) (1 )神权色彩(神权与王权相结合,通过占卜决定国事) 血缘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地方独立性强(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

2、中央官制的演变 (1 )西汉时期:内外朝制度(汉武帝让近侍参与军国机要,形成内朝,成为决策机构,三公九卿逐渐成为执行 机构,即“外朝”)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2) (3) (4) (5) 高行政机构,后增设 参知政事、枢密使 (6) 兀:一省制。在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7) 明朝: 明太祖:废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向皇帝负责;置殿阁大学士,充当顾问,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权) 之后内阁职权逐渐扩大,首辅张居正权倾朝野 内阁特点:无法定地位、不是行政机构、不能统率百官,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的“票拟”能否 生效取决于皇帝的“朱批”;内阁大臣常受太监制约 (8) 清朝: 康熙帝时期,在宫内设置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扩大了皇权 雍正时设军机处,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但他们品级不高,不得私自和官 员交往,日夜轮流在军机处值班,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军机大臣必须完全执行皇帝的旨意,全国军政大权都 集中到皇帝手中。军机处的设置简化了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机处的设置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 到顶峰。 规律总结: ① 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直至宋元发展,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② 历代封建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体现了中国封建统治“家天下”思想的 根深蒂固。 ③ 在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削弱相权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分割相权,使之相互牵制;二是转移相权至其他_ 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内朝或宫内的侍臣转移,即由远及近;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 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向外朝转移,即由内向外。 3、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 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 (2) 西汉 ① 汉初,刘邦为巩固皇权分封刘家子弟为诸侯王,实行“郡国并行制” 集权。 ②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王国势力被削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以和平手段解决王国问题, 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督地方官员,郡县制再次成为大一统帝国的地方行政规制。 ③ 东汉时,形成州(从西汉时的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 、郡、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3) 北宋: ① 军事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编练禁军,将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② 行政上,设置知州、通判,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 财政上,设转运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⑷元朝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归中央的中书省管,其余在地方设行省。行省长官由朝廷命官,行省之 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特 东汉时期:尚书台取代三公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新设立中书省与门下省,但未成为中枢权力机构 唐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宋朝:“二府三司制”一一 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 二府”,度支、盐铁、户部合称“三司” (中书门下是最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 (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 ,内阁制度确立, ,但后来王国势力逐渐坐大、威胁到中央

浙江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中国历史常识一

浙江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中国历史常识一 公共基础考试中经常会出现历史常识题。对于这类试题,部分考生经常不知所措,无从下手。针对这一问题,中公教育事业单位考试网就整理归纳出不同历史时期的常识问题,希望同学们平时多积累,在考场上有出色的发挥。 一、先秦(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 这是指中国大地上开始有了人类活动至秦统一前的历史。这段历史时期,历经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一)原始社会 中国的原始社会经历了1OO多万年。按生产力和考古学的划分,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按古人类学家的划分,则分为猿人、智人两个阶段;按社会组织则分为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资料公有,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阶级、没有剥削。众多的原始社会遗址表明,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的文明是多元的。 (二)夏、商、周 公元前21世纪,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16世纪,商汤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小屯),因此商朝也叫殷朝,它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周厉王时发生了“国人暴动”,起义的平民和奴

隶攻人王宫,周厉王出逃,于是出现了“共和行政”的局面。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西周末年,社会矛盾进一步加深,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攻人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幽王的儿子周平王继位后,将王都迁到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夏、商、周这一历史时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青铜器、甲骨文和金文,是这一时期文化的代表。西周的典章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埋藏。先后起来争霸的诸侯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史称“春秋五霸”。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出现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 更多浙江事业单位备考资料尽在:浙江事业单位考试网https://www.doczj.com/doc/9113051295.html,/html/shiyedanwei/

中国历史第一册基础知识整理

中国历史第一册基础知识整理 一、夏商周的兴旺 1、建立夏朝标志着我国原始社会的结束,奴隶社会的开始,禹死启继代替了,天下为公变成了天下为家。夏朝最后一个王是 2、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朝灭亡商建立。汤运用伊尹做大臣,要求臣下做到有功于民,迁殷,商超稳定下来,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商朝最后一个王是,制造了炮烙之刑。 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与商纣在展开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定都。西周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制,通过分封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夏商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暴政。 二、春前战国的纷争 1、东周分为和两个时期。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的著名霸主有、、等。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出现了、、、、、、七雄并立的局面,其中三家瓜分晋国。 2、战国时期的战争有、、,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进攻) 3、齐桓公争霸:条件齐国在今山东北部盛产鱼盐失败是北方的一个大国。 措施:齐桓公任用为相,积极改革,发展生产,同时改革,组建强大的军队,以为号召扩充疆界。 影响:通过改革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4、晋文公争霸: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通过使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但是,百余年后楚庄王成了中原霸主。 5、封建经济的发展:我国开始出现铁工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时期出现 牛耕,牛耕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在岷江中游修建了,是闻名于世的工程。使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6、商鞅变法:(1)目的;战国时期,地主阶级为了建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各国先后进行变法。(2)开始:年,商鞅在的支持下进行变法 (3)内容:国家承认,允许,奖励,生产多的人,可免除。根据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特权,建立,有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作用:经过商鞅变法, 7、先秦文化:(1)商朝时出现了 (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

中国历史第一册基础知识总复习

中国历史第一册 一、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距,今约。 2、北京人生活的时间距今约至,最早使用天然火。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国家,7000多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的 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的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 的。 了解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基本情况 河姆渡遗址: 距今约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 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栏式的,干栏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半坡遗址: 遗址四周建有许多圆形的房子或方形的小房屋,是氏族成员的住处。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半坡居民饲养猪、狗等家畜,还打猎、捕鱼。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陶器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出土了大量陶器,陶器的底色一般为红色,上面多绘有人、动物和几何花纹等图案,称为彩陶。 二、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1、约,禹建立了我国奴隶制王朝。这表明代替了“”(通过推举选出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制)。 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 2、约公元前世纪,建立了商朝。商朝时迁都至并使统治稳定下来。 3、制造的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记熟书P22的司母戊鼎图)湖南宁乡出土的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4、约公元前世纪,发兵灭亡了商朝建立了。 P24 5、西周实行,,分封制开始瓦解。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被取代。秦时实行中央集权制。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机构:中央实行一省制:元朝废除三省,设,为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机构,同时设,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实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简称行省。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 一、中华文明的兴起 1、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是;我国境内最具代表性的古人是。使用石器。 2、原始农耕人类:最早种植水稻的是,住在半地穴式房屋的是 3、中华文明的勃兴:华夏之祖是,其中人文初祖是; 二、中国古代经济 1、生产工具(生产力进步的标志:石器—青铜器—铁器) 时期铁器出现并逐渐推广。的出现和广泛运用是农业发展史上的革命。唐朝出现的农耕工具是,灌溉工具是。 2、农作物及经济作物 半坡人种植,河姆渡人种植。唐朝时,农耕技术发展,南方水稻广泛运用栽培,蔬菜品种多从引入,饮之风盛行。宋朝,引进越南,水稻居首位,棉花扩长江。 3、历代中央政府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春秋管仲改革(齐发展生产)——战国秦国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唐朝(重视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元(忽必烈禁止圈占农田,重视农业发展;治理黄河) 4、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于,“苏湖熟,天下熟”)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①②③ 1、纺织业:唐朝丝织业技术高超——北宋蜀丝冠天下,御用自江浙;南宋棉纺 扩东南。 2、制瓷业:人开始烧制“彩陶”——唐朝的是世界工艺的精品(越窑 青瓷,邢窑白瓷)——北宋是瓷都,南宋江南是重心,代表浙江窑的瓷。——明朝青花瓷 3、造船业:宋代造船居首位,广、泉均发达。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反映高超 的技术。 4、手工业著作:朝末,(作者)的《》,总结明代的农 业和手工业技术,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1、商业大都市:唐朝大都市长安,市坊分明,市为区。——北宋东京(开封)与南宋临安(杭州),坊市界限被打破,出现“早市”“夜市”,出现专门娱乐表演的场所“”。《》反映了北宋东京的商业繁荣。——元朝大都市,《》描述了该都市的繁荣。 2、货币:秦统一中国,使用。——汉武帝时,统一使用。——北宋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与铜钱。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繁盛一时,二世而亡) 1、隋朝的建立:581年,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朝的统一:589年,隋朝灭,统一南北。 3、隋朝的灭亡:618年,隋炀帝被部将在杀死。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隋文帝在位时期,历史称为“开皇之治” 1、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 2、社会经济繁荣发展,人口大幅增长。 3、粮食、布匹储备充足。 三、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 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 年起,开通了一

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中心、起始点:以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4、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 长的运河。 5、意义、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四.问题探究 1.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答: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③有前几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2.怎样评价大运河的开凿?

答:大运河的开凿既有它的积极作用,又有它的消极作用。积极作用:①沟通了南北交通。②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消极作用:由于当时征发劳役过重、过急,造成的社会后果十分严重,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3.隋朝大运河地图识别:它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海河、黄河 、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大动脉。 4.隋朝大运河的概况:大运河以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 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618 年,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渊就是唐高

基础知识—中国古代史部分(考试说明_完整版)

中国古代历史部分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一讲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标1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1 元谋人 (1)发现地点:省元谋县。 (2)生产生活:会制造和知道。 (3)距今年代:约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2 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 (2)距今年代:约年至年。 (3)体质特征:保留猿的某些特征,但明显。 (4)生产生活: 工具:能够和工具。 关系:共同劳动,群居生活。 用火:会使用,保存火种。 3 山顶洞人 (1)距今年代:约年。 (2)发现地点: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 (3)体质特征:模样和现代人。 (4)生产生活 工具:仍用打制石器,已掌握和技术。 用火:会。 审美:已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 4 社会关系:按结合成氏族,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无贫富差距。 课标2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1 河姆渡原始居民 (1)生活时间:距今约年。 (2)生活区域:。 (3)农业生产:已使用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 (4)生活起居 住着房子,过着定居生活。 挖掘水井,饮水方便。 饲养家畜,会制造、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

2 半坡原始居民 (1)生活时间:距今约年。 (2)生活区域:黄河流域 (3)农业生产:普遍使用,主要粮食作物是,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4)生活起居: 馒头猪狗,打猎捕鱼,食物丰富。 住在式房子里。 能够制造。 已会纺线、织布、制衣。 课标3 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1炎黄战蚩尤 (1)概况:黄河流域的黄炎部落联合在大败蚩尤。 (2)影响:炎黄部落结成联盟,经发展,形成日后的。 2 黄帝的贡献 (1)贡献 (2)尊称:后人称黄帝为“”。 3 尧舜禹的“禅让” (1)含义:原始社会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 (2)标准:德才兼备。 第二讲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课标1 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1 夏朝建立:约年,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至此,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开始。 2 制度: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代替了,“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课标2 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1 商朝兴亡 (1)建立:约年,战胜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2)政治:汤作用伊尹等贤才,关心百姓;商王盘庚迁都到。 (3)灭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打败暴君纣。 2 西周兴亡 (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定都。 (2)灭亡:后期政局混乱,爆发。年灭亡。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九)·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和统一问题

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和统一问题 在中国历史的漫长历程中,国家曾经出现过几次分裂局面,但更多的仍是统一时期,统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一、中国古代史上的分裂和统一 1、中国古代史上分裂和统一概况 政治分裂时期四个实现全国统一的王朝九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春秋战国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秦朝、西晋、隋朝、元朝 秦朝、西汉、东汉、西晋、隋朝、 唐朝、元朝、明朝、清朝 注意:北宋的统一是局部性统一,只是完成了中原汉族地区的统一。在中国范围内,还存在与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 2、中国古代史上,国家分裂的原因和王朝统一的条件 分裂时期分裂原因 统一 王朝 统一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西周分封制发展的必然 结果,加上周王室东迁 以后,王室衰微,诸侯 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 令,各诸侯国之间争霸 兼并战争不断 秦朝 (1)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民族之间、地域之间的联系加强,为统一 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2)春秋战国长期战乱,对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 渴望统一 (3)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国富兵强,实力超过其他国家,具备了进行 统一战争的条件 (4)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广泛搜罗任用外来人才,制定出正确地统 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 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以来地方割据 势力的恶性发展;少数 民族南下,民族政权之 间长期混战不休 隋朝 (1)魏晋南北朝后期,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融合,南北统一的条 件成熟(2)北方经济的恢复,江南经济的发展,为隋朝统一奠定了经 济基础 (3)隋文帝进行改革,增强了国力,并且加强军队建设,制定正确的 战略策略 (4)陈朝政治腐败,军纪松弛 五代 辽宋夏金元时期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 的发展;少数民族政权 的崛起 元朝 (1)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以忽必烈为首的蒙古统治集团,代表了从奴隶主贵族转化过来的 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掌握着强大的军事武装 (3)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4)南宋等政权的腐朽没落 3、中国古代史上四个大一统王朝 朝 秦朝西晋隋朝元朝

2014年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中国历史常识

2014年北京事业单位招聘 2014年北京事业单位考试题库 来源:中公北京事业单位考试网https://www.doczj.com/doc/9113051295.html,/beijing/ 2014年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中国历史常识公共基础考试中经常会出现历史常识题。对于这类试题,部分考生经常不知所措,无从下手。针对这一问题,中公教育事业单位考试网就整理归纳出不同历史时期的常识问题,希望同学们平时多积累,在考场上有出色的发挥。 一、隋唐(581年至907年) 这一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了重要发展,封建社会进入繁荣时期。 (一)隋唐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 隋唐是我国历史上两个极为重要的统一封建王朝。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状态,隋文帝时期经济繁荣发展,史称“开皇之治”,隋朝时开凿了古代世界上最长的大运河。隋速亡后,唐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而大大地促进了唐朝的社会发展,唐太宗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唐玄宗时期则开创了“开元盛世”的良好局面,是中国封建社会少有的繁荣昌盛时期。 (二)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发展,交通便利,统治阶级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开放政策,使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出现繁荣。 (三)辉煌灿烂的文化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达,对外开放,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在魏晋南北朝发展的基础上,文化进入了辉煌灿烂的高峰期。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和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方面呈现出全面繁荣景象。天文、历法方面,在隋唐时期发展成熟,唐朝杰出的天文学家僧一行是当时最有成就的天文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测算出子午线的长度,并创制了系统周密、符合天文实际的《大衍历》,表明了我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唐代遗留下来的诗歌将近五万首,其中著名诗人人数也大大超过了战国到南北朝所有著名诗人的总和。 二、五代、辽、宋、夏、金(907年至1271年) 这是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各个民族政权并立,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时期。 (一)政治状况

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古代史基础知识过关试题

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古代史基础知识过关试题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明的起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知能优化训练中考回顾 1、(xx?北京)考古工作者制作完成“北京人头部复原像”(见右图)的主要依据是( ) A、周口店的自然环境 B、遗址中的打制石器、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D、北京人生活想象图解析根据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可以复原北京人头像,即根据考古发掘进行历史研究。 答案 2、(xx?云南)对历史遗迹的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历史的主要证据。20世纪50年代在黄河流域陕西西安某遗址发掘出距今五六千年的粟粒、菜籽等遗物,据此判断生活在该遗址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解析距今约6000年生活于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主要种植粟,并且种植蔬菜。 答案

3、〔xx?山东德州(改编)〕“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平定蚩尤乱……”这是孙中山对“人初祖”黄帝的评价。与“平定蚩尤乱”有关的战役是( ) A、牧野之战 B、涿鹿之战、城濮之战 D、巨鹿之战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黄帝部落的军队在战鼓的激励下冲锋陷阵,最终打败蚩尤,故选B项。 答案B 4、(xx?北京)周灭商以后,封黄帝后代于蓟,蓟城在今西城区广安门一带;封周王室贵族于燕,燕都在今房山区琉璃河镇。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郡县制 D、行省制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周灭商以后,封黄帝后代于蓟”“封周王室贵族于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故选B项。 答案B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