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质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论

质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论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概念及格式提要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概念及格式提要 (一)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概念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针对拟开发的新项目、新技术分析其必要性、可能性、客观条件与未来前景的片面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用途较广,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领域,都会被广泛使用。例如.房地产开发公司要开发一个楼盘不是盲目的,要经过一个前期的调查研究阶段,把这个调查研究的过程记录下来,从这个调查研究的结果中分析项目是否可以进行,就是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论证,把这个过程及结论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就是可行性研究报告.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使得一整套可控的科学工作的方法日渐成熟和完善,并且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管理的各个方面,同时这也促进了可行性研究报告朝着更加科学和系统的方向迈进。某些大型或者特大型项目的建设.都被要求在实施前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和论证,尽A减少由于人为因索带来的!大失误.我国国家计委早在1983年就颁布了《关子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试行管理办法》.其中规定“利用外资的项目、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项目、大型工业交通项目(包括l大技术改造项目),都应进行可行性研究。其他建设项目有条件时.也应进行可行性研究”。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各种大型项目的开展和实施,也要进行可行性论证,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特点1.预侧性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调查研究.收集充分的信息和数据资料,并借用数学、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方法,分析和预测可能存在的各种因果关系,从而推演可能的结果,并对项目实施或发展的趋势作出相应的预侧。案

例中的各种调查数据和图衷就是最充分的资料.各种分析预侧都是建立在这些数据之上的。2.论证性论证是一个推演的过程,科学技术的项目需要耗费巨大的资金,在实施之前。我们会对预侧到的可能结果进行相似或相同环境的局部实验,粉粉是否符合我们的预侧。当然,某些项目的实施较难实现局部的实证(房地产开发项目.商业区域规划项目等),那么就有必要进行实事求是的调查,认真细致的分析,科学合理的推导,并且要注愈听取专家和一般民众的惫见和建议,力求将失误或误差减少到最低程度。3.综合性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需要很多学科的知识,既需要自然科学,又需要社会科学;既有时间上的历时性.又有空间上的交盈性;既要有理论的支持,更需要实践的证明。在得出预侧的结论之前,将所有的信息和资料进行有效的提炼、升华和概括,是一个工程洁大的综合性过程。(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种类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种类,基本是按照经济活动的对象来区分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科技类科技类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耍涉及目前科技前沿领城部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例如,通讯行业, IT行业、航空航天领坡等,我们比较熟悉的如登月工程可行性研究.就是一个科技类系统工程的可行性研究. 2.生产类生产类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耍涉及的对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包括范围较广。有机械工程、土木工程、产品开发工程等。3.经首类经营类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实际上是一个经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例如,在人流密集的地方开设一个小吃店,就要进行一个简单的调查研究,看看地点是否合适。食品的类型是否符合人们的口味,拥带是否方便,在店里就

质性研究

《质的研究方法》读书报告 公管091 李朋飞41号 一、书目简介 1、本书简介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评价“质的研究方法”的专著,对目前国际社会科学界提 出的有关理论问题以及新近发展出来的操作手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结合有关西 方学者以及作者自己的研究实例对其进行了生动的展示和说明。“质的研究方法”目前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是与“量的研究方法”相提并论、交相辉映的一种研究方法,它要求研究者深入社会现象,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研究对象的存在方式和意义解释,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之上建立相关理论。 2、作者介绍 陈向明,女,湖南省华容县人,1953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在湖南省长沙市度过青少年时期,文化大革命期间当工人及中小学代课教师八年。1977年入湖南师范大学外语系学习英语语言文学,获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84年入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攻读英语文体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88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于1989年和1994年先后获得教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现在在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任职,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研究方法、课程与教学、跨文化人际交往和比较教育学,其他研究兴趣包括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咨询等。同时受聘为世界银行、联合国发展计划署、英国国际发展部等国际组织担任项目顾问或专家,并主持或参与国际国内各类教育研究和发展项目 使余项。

目前已发表专著《旅居者和外国人--中国留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1998),并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社会学研究》、《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等国内学术刊物和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二、本书特色 1、形式:本书从形式和体例来讲,大概可归于教科书一类,但不是常见的教材的纯客观、作者隐藏在背后的写法,而是处处透露着“质的气息”,作者使用了质的研究常用的第一人称,通过对自己研究案例的引用或研究心得的描述,阅读的过程中只觉得像是在现场聆听陈向明教授的讲话。 2、内容:本书由北京大学一批修习质的研究方法课程的学生所写的反思笔记组成。其内容涉及从“选择研究问题”、“收集和分析资料”到最后形成总的“研究报告”,详细记录了质的研究每个研究步骤的具体实践过程,对学生学习质的研究方法,对老师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什么问题、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顿悟,以及对初学者了解质的研究方法的过程很有帮助。 3、风格:由于作者有留美经历,整本书写作颇有西方风味,故事般的讲解却也条理清晰、文字优美,理论中夹杂着研究实例,所以这本书也就不那么枯燥;既从哲学、方法论层面论述,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立足现实,力求从具体的研究中总结经验,具有可操作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三、内容提纲 由于本书内容比较多,这里只是对大概的框架向大家介绍下,具体的在后面的知识要点有详细的介绍。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用途与研究方法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用途与研究方法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用途】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在制定某一建设或科研项目之前,对该项目实施的可能性、有效性、技术方案及技术政策进行具体、深入、细致的技术论证和经济评价,以求确定一个在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合算的最优方案和最佳时机而写的书面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内容是要求以全面、系统的分析为主要方法。整个可行性研究提出综合分析评价,指出优缺点和建议。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认为,根据结论的需要,以增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说服力。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项目建设论证、审查、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以后筹集资金或者申请资金的一个重要依据。可行性研究编写时要注意数据方面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只有报告通过审核后,才能得到资金支持,同时也能为项目以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 可行性研究是确定建设项目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是在投资决策之前,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科学方法,在投资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进行调研、分析比较以及预测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 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对项目的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方面的研究调查,在行业专家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项目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进行科学预测,从而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客观的、可靠的项目投资价值评估及项目建设进程等咨询意见。 网络上也有很多,在进行学习的时候一定要知道其用途再进行撰稿,否则项目文稿不对应就可能浪费时间了。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方法】 研究因素 宏观经济环境信息: –基于PEST分析模型从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四个方面分析行业的发展环境,帮助企业了解行业发展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行业主要上下游产业的供给与需求情况,主要原材料的价格变化及影响因素 –行业的竞争格局、竞争趋势;与国外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的差距;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布局 微观市场环境分析: –行业当前的市场容量、市场规模、发展速度和竞争状况 –主要企业规模、财务状况、技术研发、营销状况、投资与并购情况、产品种类及市场占有情况等 –客户需求分析: 消费者及下游产业对产品的购买需求规模、议价能力和需求特征等 –进出口市场:行业产品进出口市场现状与前景 –产品市场情况:产品销售状况、需求状况、价格变化、技术研发状况、产品主要的销售渠道变化影响等 –重点区域市场:主要企业的重点分布区域,客户聚集区域,产业集群,产

扎根理论研究

二、扎根理论研究的步骤 扎根理论研究虽然遵循一般研究步骤,包括选题、文献探讨、撰写研究计划书、收集和整理资料、分析资料、撰写论文,但是也有其独特的特点。①选题:适合于扎根理论研究的问题是过程类问题,即研究人的行为、相互作用和过程的问题。②文献探讨:扎根理论研究的文献探讨的特点是强调原则上研究前或研究初期不进行文献探讨,当研究到出现理论解释的阶段时在进行探讨。③研究计划:扎根理论研究开始前虽然也有研究计划,但研究并不是自始至终都需要严格按其计划执行,特点是计划可随着研究问题的出现而进行修改,如访谈和观察的问题,入选研究对象的标准等不是一成不变的,可随着研究的进展、出现新问题的重要程度而变化。④收集和整理资料:扎根理论研究主要是通过访谈和观察的方法收集资料,其方法和其他质性研究相同。⑤分析资料:扎根理论研究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同时进行,使用持续比较法分析资料是扎根理论的特点。⑥撰写论文。 Strauss和Corbin的扎根理论分析资料的方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开放式登录、轴心式登录、选择式登录。登录是资料分析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一个将收集的资料打散,赋予概念和意义,然后再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在一起的操作化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三种登陆并不是严格按其步骤分阶段进行,这一点在开放式登陆和轴心式登录中经常看到。 (一)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 开放式登陆是从资料中找出编码或类属的过程。即找出资料的异同点,提炼编码和类属是将资料分解、验证、比较、概念化,然后进行登录的过程。 在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中,研究者要求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尽量“悬置”个人的“偏见”和研究界的“定见”,将所有的资料按其本身所呈现的状态进行登录。登录的目的是从资料中发现概念类属,对类属加以命名,确定类属的属性和维度,然后对研究的现象加以命名及类属化。开放式登录的过程类似一个漏斗,开始时登录的范围比较宽,随后不断地缩小范围,直至码号出现了饱和。在对资料进行登录时,研究者应该就资料的内容询问一些具体的、概念上有一定联系的问题。提问的时候要牢记自己的最初研究目的,同时留有余地让那些事先没有预想到的目标从资料中冒出来。在这个阶段研究者应该遵守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既什么都相信,又什么都不相信(S trauss ,1987:29)。 1.开放式登录的具体步骤 (1)给资料编码 编码是从资料中提取引起注意的、重复出现的、强烈情感反应的概念,为其命名,贴标签,编上号,此时形成的即为编码。例如“协商”、“监督”、“信息传递”等标签,给这些标签编上号码,这些标签就成了编码。编码是分析资料最初形成的最基本的意义单位,常用调查对象叙述的语言或用研究者使用的一个抽象层次较高的单词或词组来概括某一方面的现象。 (2)将编码归类,形成类属 将意义相同或近似的编码归为同一类别,起名为类属。有的类属

质性研究报告

质性研究报告 篇一:质性研究 《质的研究方法》读书报告 公管091 李朋飞 41号 一、书目简介 1、本书简介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评价“质的研究方法”的专著,对目前国际社会科学界提出的有关理论问题以及新近发展出来的操作手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结合有关西方学者以及作者自己的研究实例对其进行了生动的展示和说明。“质的研究方法”目前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是与“量的研究方法”相提并论、交相辉映的一种研究方法,它要求研究者深入社会现象,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研究对象的存在方式和意义解释,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之上建立相关理论。 2、作者介绍 陈向明,女,湖南省华容县人,1953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在湖南省长沙市度过青少年时期,文化大革命期间当工人及中小学代课教师八年。1977年入湖南师范大学外语系学习英语语言文学,获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84年入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攻读英语文体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88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于1989年和1994年先后获得教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现在在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任职,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研究方法、课程与教学、跨文化人际交往和比较教育学,其他研究兴趣包括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咨询等。同时受聘为世界银行、联合国发展计划署、英国国际发展部等国际组织担任项目顾问或专家,并主持或参与国际国内各类教育研究和发展项目使余项。 目前已发表专著《旅居者和外国人--中国留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1998),并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社会学研究》、《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等国内学术刊物和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二、本书特色 1、形式:本书从形式和体例来讲,大概可归于教科书一类,但不是常见的教材的纯客观、作者隐藏在背后的写法,而是处处透露着“质的气息”,作者使用了质的研究常用的第一人称,通过对自己研究案例的引用或研究心得的描述,阅读的过程中只觉得像是在现场聆听陈向明教授的讲话。 2、内容:本书由北京大学一批修习质的研究方法课程的学生所写的反思笔记组成。其内容涉及从“选择研究问题”、“收集和分析资料”到最后形成总的“研究报告”,详细记录了质的研究每个研究步骤的具体实践过程,对学生学习质的研究方法,对老师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什么问题、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顿悟,以及对初学者了解质的研究方

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

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陈向明 发表日期:2005年9月29日作者:本页面已被访问 735 次 在质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领域,一个十分著名的方法是格拉斯(Glaser )和斯特劳斯(Str auss )提出的“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1967)。扎根理论是一种作质的研究的方式,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Strauss,1987:5)。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的社会理论。扎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点不在其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了新的概念和思想。在哲学思想上,扎根理论方法基于的是后实证主义的范式,强调对目前已经建构的理论进行证伪。 扎根理论的方法起源于格拉斯和斯特劳斯两人(1965,1968)60年代在一所医院里对医务人员处理即将去世的病人的一项实地观察。这个方面的形成与两方面的理论思想有关,分别来自哲学和社会学:一是美国的实用主义,特别是杜威、G.米德和皮尔士的思想,他们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注重对有问题的情境进行处理,在问题解决中产生方法;另外一个影响来自芝加哥社会学派,该学派广泛使用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强调从行动者的角度理解社会互动、社会过程和社会变化。 一、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 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从资料中产生理论 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资料中提升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论框架。这是一个归纳的过程,从下往上将资料不断地进行浓缩。与一般的宏大理论不同的是,扎根理论不对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而是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理论一定要可以追溯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一定要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者

简评关于旅游研究方法的两种教材

简评关于旅游研究方法的两种教材 近年来,国内旅游高等院校旅游专业在本科课程和研究生课程中越来越重视学生研究方法的训练,力图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方法论、研究方法、数据收集手段和数据分析工具等方面的知识,指导学生如何“做论文”,即首先制定正确的研究方案,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然后进行具体项目的研究,最后依据研究过程、研究发现和研究结论写出具有原创性的研究论文;而不只是“写论文”,即在没有具体研究项目的前提下,构思出没有原创性的所谓“论文”,结果往往有意或无意地导致抄袭。本文对国外出版的两种旅游研究方法教材《休闲与旅游研究方法》、《旅游研究方法》进行介绍和比较,以供国内旅游高等教育课程设置时作参考,也可供选择双语教学教材时作参考。 1维尔(A.J.Veal)《休闲与旅游研究方法》(第三版) 维尔(A.J.Veal)①编写的《休闲与旅游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 forLeisure and Tourism:A Practical Guide)由英国培生教育出版集团(Pearson EducationLimited)于1992年出版。本书1992年问世后即成为旅游研究领域中的一种标准的研究

方法指南,并先后于1997年、2006年出版了第二版、第三版;其中第三版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同类教材中最好的一部(Frechtling,2007)教材,2008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中译本,聂小荣和丁丽军译。 本书从旅游和休闲的视角切入,介绍了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框架,为旅游专业学生和旅游管理者提供一部“实用的”(how to do it)研究方法类教材,旨在使 读者了解到研究发现是如何产生的,并帮助他们通过对其他旅游消费者进行研究而使自己成为有见识的旅游消费者(Veal,2006)。 旅游专业的学生在着手研究时通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什么是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来自哪里,如何运用研究方法,我应该采用哪种方法(Adams,2005)。作为旅游研究方法指导教材,该书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旅游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方面。第1章至第6章的内容主要讨论旅游研究的实质、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的区别、文献综述的方法和技巧、间接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第7章“观察法”、第8章“定性 研究方法”、第9章“问卷调查”和第10章“抽样”的内容编排都非常具有可操作性,读者通过学习可以迅速地掌握要点并应用于研究实践。第11章和第12章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用统计的方法对定量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和工具,尤其是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的步骤和过程。

观察数据分析方法简介

观察数据分析方法简介 戴晓晨 华盛顿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全球卫生系 2016年9月5日

提纲 ?背景回顾(Background Review) ?回归模型(Regression Modeling) ?倾向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工具变量分析(Instrumental Variable)

背景回顾 ?观察研究(observational study)v.s实验研究(experimental study)?一些例子? ?自然实验(natural experiment)是那种研究? ?前瞻研究(Prospective study)v.s回顾研究(retrospective study)*本讲座不关注实验设计,只针对几种常见数据分析方法。

背景回顾 ?什么是观察数据(observational data)? ?研究者没有进行任何干预而客观观察到的数据 ?例子? ?原始数据(primary data)v.s二手数据(secondary data)?e.g.全国卫生服务调查,吸烟问卷调查 ?主题范围:基于(二手)观察数据的回顾性观察研究?e.g.大数据分析

因果推断 ?研究的根本目的:因果推断(causal inference) ?因果联系(causation)v.s相关性(correlation/association)?因果联系à相关性 ?相关性à? 因果联系(inference)(8条标准) ?Causal Inference attempts to articulate the assumptions needed to move from conclusions about association to conclusions about causation ?例子:短信干预降低艾滋病母婴传染?

旅游研究方法与技术(英文)

Syllabus for undergraduate of OUC Course name :Tourism Research Methods and Techniques Course time:56 Course teacher:Zhang guanghai 1.Course Overview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methods is always the process of scienc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hus exploring the system of the study method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Particularl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urrent tourism, the research method of the tourism becomes more urgent.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technology of tourism is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 meanwhile the complexity and comprehension of the travel phenomenon determines the uniqueness of tourism study methods and the intersection of contemporary multidisciplinary knowledge to establish the system of research methods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The course content includes three main parts: the basic theory of tourism research, the design of the research study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The three parts connect with each other and are all explan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basic theory,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vestigation is the key content of the course, in addition, survey design is the key link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2. 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 Tourism Research Method and Technology is a professional and required course for students who major in tourism management. The purpose of this course lays emphasi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research methodology of the tourism, understanding of study methods, expanding the point of view of tourism research, primarily mastering the key methods and techniques of tourism research, and learning to use the relevant research methods and - 1 -

质性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2012北京大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质性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招生简章 热烈欢迎报名参加北京大学2012年研究生暑期学校课程:“质性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一、课程简介 “质性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暑期学校课程是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之一,由北京大学研究生院主办,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与人类发展系承办。 质性研究方法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与人类发展系陈向明教授在1990年代中期首次全面向国内社会科学界推介的一种研究范式。十几年来,这种范式已经逐渐被国内学术界广泛推崇。 2012年“质性研究方法和社会科学研究”暑期学校课程将依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雄厚的师资力量,并适时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授课。课程注重学员基本研究方法、本土化理论创新能力和学术规范的培养,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扩展学术研究的国际化视野和意识。 本次暑期学校课程举办地点为北京大学校内,举办时间为2012年7月1日——7月13日,7月1日报到,7月2日开始正式上课。 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在初步掌握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和质性研究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自己的研究,使用质性研究方法设计研究计划,并初步收集和分析资料。 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在学习质性研究设计和资料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同时,有大量练习的机会。通过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应结合自己的研究问题,能够设计出基本合格的课题研究计划,并对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尝试。 三、教学方法 课内学习方式包括讲授、讨论和练习。课外学习方式包括:(1)阅读,每次课前阅读相关文献;(2)收集和分析资料;(3)小组活动:学生根据研究问题聚类,组成学习小组,针对共同遇到的问题进行研讨。 学生学业考核分成三个部分:50%课堂参与,30%课程作业,20%小组活动。 四、教学日程 2012年7月2日——7月13日。每天上午9:00——12:00课堂教学,每天下午2:00——5:00小组讨论,晚上将根据情况安排不定期讲座,特邀各

扎根理论研究

扎根理论研究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二、扎根理论研究的步骤 扎根理论研究虽然遵循一般研究步骤,包括选题、文献探讨、撰写研究计划书、收集和整理资料、分析资料、撰写论文,但是也有其独特的特点。①选题:适合于扎根理论研究的问题是过程类问题,即研究人的行为、相互作用和过程的问题。②文献探讨:扎根理论研究的文献探讨的特点是强调原则上研究前或研究初期不进行文献探讨,当研究到出现理论解释的阶段时在进行探讨。③研究计划:扎根理论研究开始前虽然也有研究计划,但研究并不是自始至终都需要严格按其计划执行,特点是计划可随着研究问题的出现而进行修改,如访谈和观察的问题,入选研究对象的标准等不是一成不变的,可随着研究的进展、出现新问题的重要程度而变化。④收集和整理资料:扎根理论研究主要是通过访谈和观察的方法收集资料,其方法和其他质性研究相同。⑤分析资料:扎根理论研究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同时进行,使用持续比较法分析资料是扎根理论的特点。⑥撰写论文。 Strauss和Corbin的扎根理论分析资料的方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开放式登录、轴心式登录、选择式登录。登录是资料分析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一个将收集的资料打散,赋予概念和意义,然后再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在一起的操作化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三种登陆并不是严格按其步骤分阶段进行,这一点在开放式登陆和轴心式登录中经常看到。 (一)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 开放式登陆是从资料中找出编码或类属的过程。即找出资料的异同点, 提炼编码和类属是将资料分解、验证、比较、概念化,然后进行登录的过程。 在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中,研究者要求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尽量“悬置”个人的“偏见”和研究界的“定见”,将所有的资料按其本身所呈现的状态进行登录。登录的目的是从资料中发现概念类属,对类属加以命名,确定类属的属性和维度,然后对研究的现象加以命名及类属化。开放式登录的过程类似一个漏斗,开始时登录的范围比较宽,随后不断地缩小范围,直至码号出现了饱和。在对资料进行登录时,研究者应该就资料的内容询问一些具体的、概念上有一定联系的问题。提问的时候要牢记自己的最初研究目的,同时留有余地让那些事先没有预想到的目标从资料中冒出来。在这个阶段研究者应该遵守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既什么都相信,又什么都不相信(S trauss ,1987:29)。 1.开放式登录的具体步骤 (1)给资料编码 编码是从资料中提取引起注意的、重复出现的、强烈情感反应的概念,为其命名,贴标签,编上号,此时形成的即为编码。例如“协商”、“监督”、“信息传递”等标签,给这些标签编上号码,这些标签就成了编码。编码是分析资料最初形成的最基本的意义单位,常用调查对象叙述的语言或用研究者使用的一个抽象层次较高的单词或词组来概括某一方面的现象。 (2)将编码归类,形成类属 将意义相同或近似的编码归为同一类别,起名为类属。有的类属 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下位类属。例如,“管理者的工作类型”、“优秀餐饮管理着的条件”等归纳为“餐饮管理者”,这个“餐饮管理者”就是类属。将编码“协商”、“监督”、“注视”归类为评估和维持工作流程而进行的“工作类型”,这个“工作类型”就是下位类属,它是由多个意义相近的编码组成的。

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简要介绍 ——《质性研究概论》读书报告 一、扎根理论概述 ● 什么是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研究法是由芝加哥大学的Barney Glaser和哥伦比亚大学的Anselm Strauss两位学者共同发展出来的一种研究方法。是运用系统化的程序,针对某一现象来发展并归纳式地引导出扎根的理论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A general methodology for developing theory that is grounded in data systematically gathered and analyzed.”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法建构出的概念及他们之间的联系,不但是由资料中萌生出来,而且也被资料暂时性地验证过了。 扎根的理论,就是用归纳的方法,对现象加以分析整理所得的结果。换言之,扎根理论是经由系统化的资料收集与分析,而发掘、发展,并已暂时地验证过的理论。发展扎根理论的人不是先有一个理论然后去证实它;而是,他先有一个待研究的领域,然后自此领域中萌生出概念和理论。 说明: 1、扎根理论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它强调要忠实于所研究的现象; 2、扎根理论研究者不相信理论可以首先通过演绎而得到,然后加以测试; 3、扎根理论方法具有极强的可调节性,认为理论必须要一部分一部分地构建,这样,理论才会是累积的,那些与数据或现象不相符的理论解释才会被抛弃。 ●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特点

扎根理论要求产生的理论能产生出丰富的概念和关系,并且应该满足四个条件:1、与该理论应用的分支领域有较强的适应性;2、容易非专业人士所理解;3、能够被有效地运用到多样化的日常环境中;4、允许研究者对理论的结构和日常环境的过程至少能够进行部分的控制。 ●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科学与创意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它的程序是为达到此目标而设计的。假如学者小心地执行这些程序,这个方法将会满足“好”的科学所要求的一些标准。 ——创意是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里一个重要的部分。表现在研究者有能力把所收集到的资料经过概念化的过程予以命名;能自由联想出一些足以令人深思的问题,以及能善用比较,提高理论触觉,来帮助研究有所发现。 ——创意与科学间的平衡 许多用来发展理论触觉的分析技巧,本质上都属于创意或想象力,但研究者应力求保持在他所创造的概念或解释与实际情景间的平衡。换言之,创意是重要的,但所创造的必需与研究资料想符合,具有真实性。 二、扎根理论的核心内容——三种译码程序 译码是一种把资料分解、概念化,然后再以一个崭新方式把概念重新组合的操作过程;籍此,理论得由庞杂资料中建立起来。 ● 扎根理论的译码程序,目的不仅是从资料中摘取议题(Themes),或由几个组织松散的概念中负展出一个描述性的理论性架构(a descriptive theoretical framework)。扎根理论的分析程序,目的在于:要建立而不只是验证理论;利用译码程序的严谨过程产生“好”的科学;协助研究者突破研究前带入的或研究中出现的偏见和假定;通过译码过程,研究者可以建立接近实

扎根理论简介

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是一种作质的研究的方式,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Strauss,1987:5)。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的社会理论。扎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点不在其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了新的概念和思想。在哲学思想上,扎根理论方法基于的是后实证主义的范式,强调对目前已经建构的理论进行证伪。 扎根理论的方法起源于格拉斯和斯特劳斯两人(1965,1968)60年代在一所医院里对医务人员处理即将去世的病人的一项实地观察。这个方面的形成与两方面的理论思想有关,分别来自哲学和社会学:一是美国的实用主义,特别是杜威、G.米德和皮尔士的思想,他们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注重对有问题的情境进行处理,在问题解决中产生方法;另外一个影响来自芝加哥社会学派,该学派广泛使用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强调从行动者的角度理解社会互动、社会过程和社会变化。 一、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 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从资料中产生理论 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资料中提升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论框架。这是一个归纳的过程,从下往上将资料不断地进行浓缩。与一般的宏大理论不同的是,扎根理论不对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而是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理论一定要可以追溯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一定要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者认为,只有从资料中产生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如果理论与资料相吻合,理论便具有了实际的用途,可以被用来指导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 扎根理论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介于宏大理论和微观操作性假设之间的实质理论(即适用于特定时空的理论),但也不排除对具有普适性的形式理论的建构。然而,形式理论必须建立在实质理论的基础之上,只有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起实质理论以后,形式理论才可能在各类相关实质理论之上建立起来。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认为知识是积累而成的,是一个不断地从事实到实质理论,然后到形式理论演进的过程。建构形式理论需要大量的资料来源,需要实质理论的中介。如果从一个资料来源直接建构形式理论,这其中的跳跃性太大,有可能产生很多漏洞。此外,形式理论不必只有一个单一的构成形式,可以涵盖许多不同的实质性理论,将许多不同的概念和观点整合、浓缩、生成为一个整体。这种密集型的形式理论比那些单一的形式理论,其内蕴更加丰富,可以为一个更为广泛的现象领域提供意义解释。 2.对理论保持敏感

扎根理论与质性研究

扎根理论的步骤和方法 扎根理论是一种以质性研究为手段,通过有系统的收集和分析资料的研究历程,从资料中衍生出理论的方法。理论扎根于资料中,在调查之前并不提出理论假设,直接从调查资料中进行经验概括,提炼概念,进而发展范畴与范畴之间的关系,最终提升为理论。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一种自下而上建立理论的方法。 扎根理论的步骤大体包括:1、研究设计2、收集资料3、对资料进行分析编码和划分类属4、撰写备忘录5、理论性抽样。 扎根理论的操作方法:1、研究设计。无论从事什么研究都需要事先进行研究设计。扎根理论的研究设计首先需要确定研究问题,然后需要对要研究的问题进行语言表述。接着需要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明确了研究对象后,下一步便是如何进入研究现场,进入现场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研究者邀请对方参加研究,另一种是在研究者个人与当地人一起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研究。 2、资料收集的方法。扎根理论主要通过访谈法和观察法来收集资料。访谈法分为封闭式访谈、开放式访谈和半开放式访谈。封闭性访谈指研究者对研究者对访谈的问题、对象和记录的方式等都已经标准化了。开放性访谈指没有固定的访谈问题,研究对象可以自由的发表意见。半开放式访谈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访谈方法。访谈时要注意营造宽松的氛围,取得研究对象的信任,学会共情倾听,详细记录访谈内容。观察法参与是观察和非参与式观察。 3、资料分析的方法。对资料的分析是通过对资料的编码和归类来实现的。编码分为三个层次:开放式编码、轴心式编码和核心式编码。①开放式编码要求研究者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尽量悬置个人的偏见和研究界的定见,将所有的资料按其本身所呈现的状态进行编码。②轴心式编码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和建立概念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以表现资料中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关联。③在所有已分析的概念类属中经过系统分析以后选择一个核心类属,将分析集中到那些与该核心类属有关的码号上面。在编码过程中常常用持续比较的方法。 4、撰写备忘录。备忘录是对资料分析过程的反思性记录。研究者可以不用担心语法是否正确、用词是否准确或表达是否精炼,直接把头脑中所呈现的观点尽可能清晰和迅速地写下来,使读者易于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运用持续比较的方法。 5、理论性抽样。研究者在不断提炼和发展类属并把它们逐步形成理论的过程中,总是不断地反省现存资料是否缺乏、理论上是否存在漏洞,然后重新收集资料以弥补这些概念上的漏洞以及所缺乏的资料)))我们称为理论性抽样过程。 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不同: 质性研究量化研究 两者所包括的概念不同了解、诠释、意义、情景脉络、 日常生活、故事、过程、建构 等变量、操作性定义、假设、信度、效度、差异显著性、重复验证、预测 理论基础不同批判主义、后实证主义、现象 学、解释学为基础行为主义、实证主义有关的理论为基础 研究的目的不同寻求概念、描述整体现象,了 解意义,建构理论验证先前的假设,寻求因果关系 研究对象侧重点不同研究整体现象和过程侧重于研究预先选择的变量 及结构体系 研究的情景不同自然的、整体的、具体的环境控制性的、暂时性的和抽象的 情景

质性研究方法简介

一、质的研究的定义: 质的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景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研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陈向明(2000)《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从理解的角度,可以认为质的研究是一种研究取向,是研究者试图从参与者的角度,在研究对象的自然情境中,以归纳的方式收集和分析资料,而达到心理现象及其意义理解的过程。 黄希庭,张志杰《心理学研究方法》 二、质的研究的基本特征: (1)在自然情境中寻找意义和理解 (2)研究者是主要工具 (3)归纳的研究策略 (4)描述性的结果 黄希庭,张志杰《心理学研究方法》(1)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 (2)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 (3)研究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 (4)从原始资料中产生结论和理论 (5)强调研究的深入和整体性 (6)重视研究关系 陈向明(2000)《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三、质的研究在不同研究类型中的应用: (1)探索性研究:(认识鲜为人知的事件、情况或情景;识别或发现一些重要的变化;提出假设。) 问题:这个组织里正在发生什么?组织里的工作模式和核心是什么?模式和核心是如何联系的? 方法:个案、观察、深度访谈 (2)描述性研究:记录事件、情况或情景 问题:正在发生的重要的事件、行为,态度、过程和结构是什么? 方法:个案、观察、深度访谈、内容分析 (3)解释性研究:解释事件、情况或情景的形成原因;识别影响事件、情况或情景形成的原因。 问题:什么事件、价值观和政策正在影响组织而形成现在的特征?这些力量是如何相互作用而影响这个组织的? 方法:个案、现场调查、深度访谈、内容分析 (4)预测性研究:预测事件、情况或情景的结果;预测可能导致的行为或行动。 问题:该组织现在的政策可能对未来产生什么影响?谁会受到影响?会受

质性研究概论

《质性研究概论》 作者: 文军 / 蒋逸民编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质性研究概论》内容简介:“质性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它以了解主观意义、解释人类行为与社会生活的丰富内涵为宗旨,主张对调查资料的诠释和社会现象的“批判与解构”,强调对事物的复杂性和过程性进行长期深入的考察与体悟。《质性研究概论》不仅对质性研究的基本理念、理论基础和研究设计作了系统的探讨和分析,而且还对一些常用的质性研究方法作了详细介绍和深入浅出的案例说明,为社会科学研究者与实务工作者更好地掌握质性研究方法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质性研究的涵义 第二节质性研究的特征 第三节质性研究的历史 第四节质性研究的类型 第五节质性研究的伦理问题 第六节做好质性研究的标准 第七节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的比较 第二章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实证主义 第二节解释学 第三节人种学 第四节现象学 第五节建构主义 第六节批判理论 第七节女性主义 第三章质性研究设计 第一节质性研究的基本步骤 第二节质性研究课题的选择 第三节质性研究中的抽样 第四节质性资料的性质 第五节质性研究中收集资料的技术 第六节质性资料的分析方法 第七节质性研究设计中的信度与效度

第八节电脑在质性研究中的运用 第九节质性研究成果的发表 第四章个案研究法 第一节个案研究的涵义和特点 第二节个案研究技术 第三节个案研究的资料来源 第四节个案选择的标准及其成果推广第五节个案研究的优点和局限 第六节个案研究中的常见错误 第七节个案研究法的应用 第五章参与观察研究法 第一节参与观察的含义与特点 第二节参与观察的类型与适用情形第三节参与观察的实施 第四节对参与观察法几个问题的探讨第五节参与观察研究法的应用 第六章访谈研究法 第一节访谈的涵义与类型 第二节访谈准备 第三节访谈技巧 第四节访谈记录 第五节焦点团体访谈 第六节访谈研究法的应用 第七章历史研究法 第一节历史研究的价值 第二节历史研究的步骤 第三节历史研究中的资料来源 第四节历史资料的评估和诠释 第五节历史研究法的应用 第八章民族志研究方法 第一节民族志研究的渊源和发展 第二节科学民族志时代 第三节田野工作 第四节作为民族志的深描 第五节民族志研究法的应用 第九章扎根理论研究法 第一节扎根理论的渊源 第二节扎根理论的特点 第三节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步骤 第四节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应用 第十章内容分析法 第一节内容分析法的历史和现状 第二节内容分析法的涵义与特征 第三节内容分析法的过程

质性研究(扎根理论)知名学者Juliet

質性研究(紮根理論)知名學者Juliet Corbin教授 來台系列演講 12/13 台北大學社會系演講摘要 This presentation focuses on the use of grounded theory method to develop a substantive theory of “protective governing.” It takes the listener from the beginning stages of the research on 20 pregnant women who had a chronic illness to an overview of the final theory. Aspects of the grounded theory method will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presentation to show how the researcher arrived at her findings.

12/17 紮根理論與質性研究工作坊 Doing Grounded Theory &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工作坊簡介】 「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是近年來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甚負盛名的質性研究方法論,主張「理論」必須紮根於實地中所蒐集和分析的「資料」之中,特別是有關人們的行動、互動和社會歷程。強調在真實世界的研究中,透過資料蒐集和分析的不斷交互作用,以及歸納和演繹的研究循環歷程,逐步建立起對資料具有充分解釋力的實質理論。 台灣社會科學研究學者對於「紮根理論」的代表著作之ㄧ《質性研究概論》(Basic of Qualitative Research)一書應不陌生,該書作者之ㄧDr. Juliet Corbin應邀來台訪問,特別撥冗一天行程,與南台灣熱愛質性研究學者和研究生進行學術交流,親自主持這場「紮根理論與質性研究」工作坊,簡介如何奠基於「紮根理論」的理念與方法,進行系統性的質性資料蒐集和分析,以提升質性研究之品質。 【講師簡介:Dr. Juliet Corbin】 Dr. Juliet Corbin 於舊金山加州大學護理學系取得博士學位後,即與社會 學系教授Dr. Anselm Strauss 展開長達十五年的研究合作,並合著紮根理 論的經典著作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1990), Grounded theory in practice (1997),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 (1998, 2005)等書。已被翻譯成多國語言,中文版則有《質性研究概論》(徐宗國譯,1998)和《質性研究入門》(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 Dr. Juliet Corbin 主要學術研究領域為慢性疾病、疼痛、老化等臨床護理議題,已從美國加州San Jose州立大學護理學院社區健康護理教職退休。她的重要著作還包括:Chronic illness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1984), Shaping a new health care system: The explosion of chronic illness as a catalyst for change (1988), Unending work and care: Managing chronic illness at home (1988), and Chronic illness: Research and theory for nursing practice (2001). 【工作坊時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