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陀高中历史培训机构-中国近现代史练习【新王牌】

普陀高中历史培训机构-中国近现代史练习【新王牌】

中国近现代史你说练习

一、选择题(以下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

1.下图是英国对华输出总值走势图,此图说明了

A.五口通商促进英国对华贸易发展迅速

B. 工业革命后英国加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C.自然经济的强势存在使英国对华贸易徘徊不前

D.英国对华输出的商品不适应中国市场消费需求

2.从文明史的角度看,鸦片战争是西方先进工业文明对中国落后农业文明的一次冲击。下列选项中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中国封建经济日益解体,新的经济因素产生并发展

B.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地位,逐渐沦为殖民地社会

C.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特征

D. 西学东渐,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逐步深入,旧制度、旧观念备受冲击

3.右图所提倡的思想主张是

A.师夷制夷

B.中体西用

C.维新变法

D.民主共和

4.“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额归行商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无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这一条文应出自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5. 清政府1759年颁布的条例规定:夷商(西洋商人)在贸易期间,必须住在商馆之内,不准携带武器,不准雇用中国仆妇。这可以说明清政府

A.准备断绝中西贸易往来B.高度关注西洋商人的安全

C.对西洋商人有防范心理D.认识到学习西方的必要性

6.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

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平等的外交观念已经形成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C.外交心态由自大转为自卑D.“师夷长技”已成外交共识

7.小王计划写一篇小论文,借阅了《利玛窦中国札记》《苏州府志》《唐伯虎集》等书籍,下列最可能是这篇论文的主题的是

A.《唐代苏州的风俗》B.《元代的海外贸易》

C.《明清江南的文人生活》D.《晚清西学的输入》

8.19世纪中期,日本学者渡边华山认为:西方各国“艺术(即技术)之精博,教政之羽翼鼓舞,似为唐山所不及。”文中“唐山”是指

A.美国B.日本C.中国D.荷兰

9.有学者认为:“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按这一观点,18世纪末世界贸易中心最有可能是

A.长安B.北京C.上海D.广州

10.右面地图所示的四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开放最晚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1.“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

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

可取的方面……却完全被忽略了”。文中的“另一些更为可取的方面”当指西方的A.军事技术B.哲学思想C.政治制度D.风俗习惯

12.著名学者辜鸿铭说:“咸同年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材料中省略的字最可能是A.洋务清火汤B.新政补元汤C.宪政调味汤D.革命销魂汤

13.下表所示为1750年至1900年,中国与英美在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其中,造成这一时期中西制造业所占份额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市场需求B.原料来源C.生产目的D.生产方式

14.《中外日报》在某次战争后发文:“我们在以前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据此可推断,这场战争最有可能是A.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5. 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 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

16.重庆大足县余栋臣起义布告称:“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信奉夷狄之教。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割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由此判定,重庆这次起义的背景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7.“鬼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这段文字的作者当属于

A. 鸦片战争中的抵抗派

B. 洋务运动中的洋务派

C.洋务运动中的顽固派D. 维新运动中的维新派

18.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朱熹笔下的孔子

C.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19.“天下兴亡,匹妇有责”,女界的这一口号最早应在

A.明末清初B.鸦片战争后C.甲午战争后D.辛亥革命后20.《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主要指A.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完全解体B.中国主权完全沦丧

C.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D.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形成21.某学者说“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由此可见他的政治倾向是

A.中体西用,维护专制统治B.君主立宪,实行资产阶级改革

C.暴力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D.全盘西化,科学与人权并重

22.《重读近代史》中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维新运动D.辛亥革命

23.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开明的士大夫和官僚们认识到中国再不是“天朝之国”,而是世界各国的一员,并且是远不如西方各国富强的一员。这一评价运用的史观是

A.全球史观B.社会史观C.革命史观D.天命史观

24.中国近代史上有两个“辛亥”年,在这两年,中国各发生了一次重大革命运动,关于这两次革命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B.都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都是中国政治民主化历程的里程碑25.一位传教士曾经这样描述他: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中国人”,对他来说,“没有一个国家比得上中国,没有人比得上中国人,也没有宗教比得上儒学。虽然他创办了许多现代化事业,但他从不提倡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和道德教化。”这位传教士所描述的“他”应该是A.林则徐B.洪秀全C.张之洞D.郑观应

26.革命党人陈天华曾经说过:“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这一言论其实体现的观念是

A.天赋人权B.主权在民C.君主共和D.民贵君轻

27.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提出汉字是封建时代的旧文化,应予废除。这种观点产生的原因是A.白话文运动的兴起B.新文化思潮中的偏激倾向

C.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D.“诗界革命”的负面影响

28.完全由清政府经营的企业是

A.江南制造局B.轮船招商局C.发昌机器厂D.开平矿务局

29.19世纪末,日本学者称李鸿章为世界五大伟人,中国却称他为“当世秦桧”。对此认识最恰当的是

A.这是日本的阴谋,离间清廷B.李鸿章出卖主权,被日推崇

C.评价人物的视角和立场不同D.因时代不同对人物看法不一

30.据《上海电信史》记载:“1879年9月,大北公司向……申请德律风(电话)专营权,条件是向租界提供一整套电话通讯网。”文中省略的是

A.英国政府B.总理衙门C.上海知县D.工部局

31.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32.右图照片反映了近代上海福州路拓宽后日益繁荣的景象。马路两边店铺林立,电车、自

行车、人力车混杂通行。该照片可以说明

A.上海社会风貌已成完全西化之势

B.传统衣食住行风格依然没有变化

C.近代通讯工具电话、电报普遍使用

D.电力技术推动了近代交通工具变革

33.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里有四位汉人在聊天。张三

说:“我看过谭嗣同赴法场。”李四说:“我参加过义和团。”王五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

赵六说:“我读过《天演论》。”他们中肯定有一个人在说谎。这个说谎的人是

A.张三B.李四C.王五D.赵六

34.一位同学在进行有关李鸿章的课题研究时,用了以下事例介绍其生平。其中不正确

...的是A.组建淮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B.兴办洋务,创建江南制造总局

C.参与外交,签订了《辛丑条约》D.倡导维新,积极参与戊戌变法

35.据1887年《海关报告》:牛庄土纱每包(150公斤)售价白银87两,洋纱每包(150公斤)售价仅白银57两。洋纱价格低廉除了其自身的生产因素外,还因为外国在中国A.获取巨额战争赔款B.享有协定关税特权

C.得到开埠通商便利D.享有领事裁判特权

36.1830年代以后,中国与西方的交往渐趋频繁,在这过程中,有许多误解,并发生过几次战争。不过德国与中国一直要到义和团事件才首次发生武装冲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19世纪中期以前的德意志,仍处于积弱与分裂状态,无力向外扩张

B.德意志许多哲人如伏尔泰对中国一向敬佩,所以其政府也对中国友善

C.德意志人民一向爱好和平,对其他国家没有野心,所以不曾向外掠夺

D.德意志工业发展,希望中国能购买其工业产品,所以采取友好的态度

37.“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指分离、割取)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诗人黄遵宪1896年写的这首诗,因何而发

A.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割地赔款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C.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愈益严重D.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38. 陈旭麓指出:“‘新’有两种含义,(一)是质变和飞跃的产物,这是性质之新;(二)在性质不变的条件下,一物取代另一物,这是形式之新。”以下属于第二种含义的是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C.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39.“为安危大计,乞下明诏,行大赏罚,迁都、练兵、变通新法,以塞和款而拒外夷,保疆土而延国命。”这一诉求得到众多知识分子积极响应。下列对这一事件表述不正确的是A.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B.使光绪帝痛下“明定国是”诏

C.冲破了“孔孟之道”的禁锢D.没能阻止《马关条约》的签订40.“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治焉。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由此可见,作者主张实行A.共和体制B.君主立宪C.开明专制D.君主专制

41.纵观整个历史,每逢较弱的社会受到较强的、好战的社会威胁时会产生两种反应:一种是割断同入侵势力的一切联系,撤回到与世隔绝的境地中,在传统的信念和习惯中寻求安慰……。以下属于这种反应的事件是

A.洋务运动B.辛亥革命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

42.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其中说:“……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艾。”文中“日新求进”的含义是A.变革思想观念B.变革社会政治制度

C.改革教育制度D.宣传社会主义理论

43.现代史学家金冲及先生说:“辛亥革命过了七年多,中国便发生了五四运动,这自然不是偶然的。辛亥革命对五四运动有着多方面的深刻影响。”以下属于辛亥革命对五四运动最深刻影响的是

A.开展武装斗争B.确立共和政体

C.反对君主专制D.传承民主精神

44.有论者称“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符合这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A.五四运动B新文化运动C.北伐战争D.抗日战争

45.某论文里有关键词:中日关系、山东问题、胡适、巴黎和会。该论文讨论的主题最可能是

A.义和团B.门户开放C.五四运动D.改订新约

46.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主张:“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在近代中国?汲取欧洲文明?的过程中

A.受制于多重障碍,顺序与此正好相反

B.受甲午战败的刺激,开始主张“改变政令”

C.“变革人心”偏重于实用和形式主义

D.“有形的物质”建设从民国时期开始起步

47.“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上述材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

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D.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社会变化

50.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A. 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 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 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51.“(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迁就妥协,使大盗窃国,军阀攘权……革命无统治之威,人民乏制裁之力,再看那旧染污俗,丝毫未能触及。”为此,20世纪前期先进的中国人主张A.进行二次革命B.实行“实业救国”

C.改造文化心理 D. 实施预备立宪

52.“汲取古典文化的精华,创造符合资产阶级需要的新的文化体系和上层建筑”的是

A .文艺复兴运动B. 启蒙运动C.新文化运动D. 科学社会主义53.“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的。”引发这种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A.维新运动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 五四运动54.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为防患于未然,应强调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民主主义55.中国共产党提出“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这一主张应在20世纪

A.20年代B.30年代C.40年代D.50年代56.美国《时代》周刊1938年1月3日载:“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三个月)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卡住”日军的这场战役是

A.太原会战B.台儿庄大捷C.武汉会战D.淞沪会战57.1948年底,建筑大师梁思成建议中共中央尽可能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他提出这一建议的直接背景是

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C.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58. 电影《我的1919》为主人公顾维钧设计了这样一段台词:“长久以来,中国人民期待着,期待着这个时刻的到来。……在这块土地上,诞生过举世闻名的孔子和孟子,他们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果和会将这些领土转让给其他任何一个国家,这无疑是对中国人民的极大侮辱!”台词中论述的问题是指

A .德国领土的肢解分割问题 B. 奥斯曼帝国海外殖民地分割问题 C .中国辽东半岛主权归属问题 D. 中国山东主权归属问题 59.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创始人选择上海作为举行中共一大的地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下列因

素中,能够为他们做出决定提供参考的最关键性的因素应是 A .位于长江入海口,交通便捷 B. 有英美法租界,相对安全

C .五四运动主阵地,思想激进

D .城市生活现代化,食宿方便

60.右侧油画描绘了一个学生文艺宣传队走向街

头进行宣传的情景。它对研究下列哪一史实最有

证据价值

A . 全民族抗战 B. 七七事变

C . 作者对抗战的态度

D . 作者参与抵抗的经历

61.国民党政权在大陆覆灭的标志是

A .三大战役的胜利

B .渡江战役,南京解放

C .开国大典

D .西藏和平解放

62.1904年,张謇上书商部提出划定捕鱼区建议,并区别近海和远洋,主张“以内外渔界,

定新旧渔业行渔范围”,保护中国近海“本国自主之权”。此后清政府绘制了《江海渔界全图》。这表明近代中国

A .收回了领海主权

B .加强了海军建设

C .提高了捕鱼利益

D .维护了海洋权益

63.1901年初,清政府发布上谕:“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盖不易者

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这里的“改弦”指的是

A .洋务运动

B .百日维新

C .预备立宪

D .清末新政

64.右图为20世纪早期一份报纸的一部分,它主要反映了

A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B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 .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D .对学生运动的声援

65.下图是某一阶段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情况,F1为

阻力,F2为动力,动力大于阻力,此种情况出现于

A.甲午战争期间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C.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D.解放战争期间

66.抗战爆发后,“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变成了“好铁要打钉,好男要当兵”。这从根本上表明

A.民族意识的觉醒,保家卫国的需要B.民众为生活所迫,当兵是必然选择

C.国民党积极抗战,感染了中国人民D.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深得民心

67.观察右面的政治宣传画,其表达的主题是

A.反封建,反侵略

B.政治独立,经济自主

C.国共合作,民族抗战

D.武装民众,农村割据

68.这次战事(役)结束后,南线国民党军主力全部

被歼,南京、上海及武汉已面临严重威胁。纽约《先驱论坛报》感叹:“中国打完了最大规模的一场战争,南京国民政府遭到的悲剧,显示出一个时代的结束”。材料反映的是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C.徐州会战D.淮海战役

69.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创始人选择上海作为举行中共一大的地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下列因素中,能够为他们做出决定提供参考的有

①位于长江入海口,交通便捷②存在英美法租界,相对安全

③五四运动主阵地,思想激进④城市生活现代化,食宿方便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7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佩戴右图所示的臂章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十年内战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71.美国历史学家小施莱辛格曾这样评价尼克松—基辛格外交

思想:“这对奇特的搭档使美国的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并且调整了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下列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B.美国放弃了遏制中国的政策

C.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D.中美两国关系走向了正常化

7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提出了全新的思想,其新思想主要表现在A.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B.阐明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

C.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D.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73.“只有从真正的老百姓的生活状态中,才能对一个时代做出更客观准确的判断。”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了上海一位普通纺织女工从1965—2002年的家庭“豆腐帐”,其中的每一笔开销,小到几分钱,大到几百元,无一遗漏。这本账簿的历史价值在于

A.真正反映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B.为研究城市化提供第一手资料

C.有助于全面和连续的认识历史D.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变迁

74.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最早应出现在

A.1949年B.1952年C.1956年D.1979年

75.1971年7月6日,尼克松演讲时说:“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尼克松认为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的原因不包括

A.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B. 改变策略,建立多极世界

C.欧日崛起,冲击美国地位D.中国振兴,第三世界崛起

76.“为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年轻的共和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历程中经历了很多挫折。‘大跃进’、、等,先后都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困难?。材料中空格处可以填写的内容是

A.三大改造、人民公社B. 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

C.一五计划、“文化大革命”D. 农业生产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77.某《声明》宣布:“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日本方面痛感日本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这一声明签署的时间是

A.1971年

B. 1972年C.1979年D. 1984年

78. 1945年,有人对出了这样一副对联:“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若要给它加一横批,下列选项中较为合适的是

A. 中美合作

B. 抗战胜利C.美苏争锋D. 兄弟阋墙79.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中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从下表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中国

A.工业化起步较晚但进展顺利B.工业生产基础较差发展较慢

C.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D.工业生产的年增长率高低相差十余倍80.农民诗人王老九受到新中国领导人的接见。回乡后,他走街串巷用自己的诗歌宣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他领导的互助组经整顿发展成农业生产合作社。这些情景最有可能发生在

A.解放战争时期B.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国民大革命时期

81.1967年尼克松在《外交杂志》上发表文章,强调“美国不应当把中国永远排斥在国际大家庭之外”。尼克松这一理想变成现实是在

A. 1971年B.1972年C.1979年 D. 1984年

82.宣传画打有时代烙印。若按照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④③①B.③④①②C.④③②①D.③④②①83.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政府在经济全球化下做出的战略决策,下列与之最适合的主题是

A.机遇与挑战B.和平与发展C.求同与存异D.改革与开放84.下图是20世纪50——70年代大国关系图。阅读下图(“—”表示合作关系,“<—>”

表示对抗关系),甲乙丙分别指

A.英法美B.英美苏C.中苏美D.美中苏

85.历史地图是表达历史知识的手段,又是获取历史知识的信息

源,研究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右图新中国首批

对外开放的城市在

A.B.

C.D.

86.地名的变更往往同时代背景有关,长春市有一条南北交通主干道,始建于1934年,被称为长春市的十里长街。这条大街曾经发生下列名称的变化

①中正大街②大同大街③人民大街④斯大林大街

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③④②①D.④③①②

87.商业广告是促销的重要手段。据史料记载: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民国初年得到显著的发展,1953年后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材料中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A.经济困难,物资缺乏B.企业热衷产品直销

C.三大改造,政府取缔D.国家实行计划经济

88.《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主编英国学者麦克法夸尔说:“1949年是政权的更替,1979年才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解放。从这个意义上讲,邓小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比毛泽东高。”作者的观点主要是立足于

A.民主政治建设B.思想大解放

C.发展生产力

D.推进全球化发展

89.下表汇总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所发行的邮票。其中,60周年的纪念邮票与之前的相比,其主题最主要的变化在于

A.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地位

B.展示了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伟大力量

C.肯定了美苏两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D. 强调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90.右图照片中的情景,作为一种普遍现象开始流行于20世纪

A.50年代初

B .50年代末

C .60年代中

D .70年代末

91.右图是1984年创作的漫画《做实验》。“实验”的最终目的是

A .实现国家统一

B .推进改革开放

C .调整外交政策

D .筹建经济特区 92.下图是我国(1953~1998年)经济增长的波动图,其中有三次处于负增长,负增长的原

因是

A .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B .“左”倾错误严重泛滥所致的结果

C .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D .苏联断绝对我国的经济技术援助

93.右图所示是1958年刊载于《人民日报》的漫画,最合适它的标

题是

A .步调一致

B .急起直追

C .脚踏实地

D .光说不练

94.历史的发展离不开重大事件的影响。以下新中国历史上发生的重

大事件,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三大改造、土地改革、大跃进、文化大革命

B .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土地改革、三大改造

C .土地改革、大跃进、三大改造、文化大革命

D .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

95.1971年,中国向世界公布了一份“公告”,其中有一句:“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

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在历史的进程中,这一“适当时间”美 国 苏 联 12050

定格在

A.1971年B.1972年 C.1978年D.1979年

96.右图所示是四川宁江机床厂发表在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上的一则广告,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日报》首次刊登推销产品的广告。这一现象的积极作用包括

①促进企业技术革新,提高企业产品质量

②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中外合作生产

③鼓励企业大胆探索,变革企业经营模式

④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每—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选出最佳一项

....,多选不得分。

1.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在《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中写道:“我们不管是北京还是上海、台北、香港,在被全球化席卷而来,就是说那个浪冲过来,我们的脚站在那个沙滩里头,你要知道你的脚站的沙不完全从你的脚下整个被掏空,你一定还要有土壤。”据此,我们可以推知她对全球化的态度是

A.全球化大潮可迎不可拒B.全球化要立足于本土化

C.全球化将冲击本土文化D.全球化无异于洪水猛兽

2.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和英法美俄四国代表就《天津条约》的条款进行了谈判。四国代表认为容易达成一致的“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条款遭到清政府的极力反对,而四国代表认为可能需要进行艰苦谈判的“外国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条款清政府很快就同意了。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最为恰当的是

A.清政府对近代国际交往惯例不了解,抱定“天朝上国”思想

B.四国代表和清政府在谈判中思考问题的角度不一致

C..清政府认为“华夷有别”,拒绝外国公使进驻“天子脚下”

D清政府认清了列强侵略本质,防范可能发生的侵略行为

3.1908年,上海《图画日报》上刊载了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位乡下私塾先生前往上海城里的新式学堂任教,把电灯当作鬼火,吓得彻夜未眠;讲解新教材的课文时牵强附会地把孟德斯鸠当作曹操(字孟德)。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A.上海已成为西化的大都市B.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传入中国

C.启蒙思想在中国得到传播 D. 西式教育取代了中国的私塾教育

4.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原创办轧花厂,因惧怕官吏们反对,所以表面上依附于日本人的保护之下;上海均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悬挂英国国旗,船尾悬挂中国龙旗。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源是

A.中外合资生产开始形成B.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

C.民族资本主义受外国势力压制D.民族资本主义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5.近代史专家陈旭麓先生在其《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述旨在强调的是

A.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B.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C.社会动荡需要强势人物D.改良更加有利于社会稳定

6.1894年,当时日本国内舆论普遍宣扬: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对此,认识最为准确的是

A.突出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B.掩盖了日本对华发动侵略战争的本质

C.实际上是日本当局欺骗国民进行战争动员的手段

D.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备受列强侵略的事实

7.下表是近代上海外企变化统计表。据此判断

上海外企情况统计表(单位:家)

A.世界大战削弱了西欧在上海经济地位B.世界大战也影响美苏大国在沪的投资

C.在沪外企变化反映列国在华势力消长D.从在沪外企变化中可看到民企的发展

8.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

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B.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C.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D.打到封建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制度9.下图是20世纪著名革命漫画家何剑士的漫画《小磨香油》。关于漫画的解读正确的是

A.该漫画应该创作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后

B.该漫画在辛亥革命前具有醒世作用和教育意义

C.该漫画意在讽刺清政府固守石头磨子,不采用近代机器

D.该漫画揭露了清政府榨取人民血汗,满足列强贪欲行径

10.1905年,慈禧表示:“立宪一事,可使我满洲基础永久确固,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消灭。候调查结局后,若果无妨害,则必决意实行”。对这段话理解最恰当的是()A.当时中国革命形势高涨是促使清政府预备立宪的重要原因

B.清政府统治者真正目的是通过表面的立宪维护实质的专制

C.清政府决心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建立真正的君主立宪政体

D.清朝统治者意识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需先行调查谨慎进行

11.“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

然而,“18世纪来,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中国资源的丰富B.工业革命的需求

C.世界市场的形成D.中西交流的加强

二、非选择题

1.最早征婚广告(12分)

1902年6月26日和7月27日,在中国南北最开明的两份大型日报——天津《大公报》和上海《中外日报》上,相继刊载了由同一人求登的一则征婚广告。全文如下: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

陋俗。如有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均可。请即邮寄亲笔覆函,若在外埠,能附寄大著或玉照更妙。

征婚广告登出后,在女性世界掀起了抨击指责的轩然大波。以下是其中的一封批评信件:所谓南清志士,究竟是何许人?为何隐名不报?观其口气,大有以中国伟人自居之意,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口谈维新的庸人罢了。何也?既然征婚求偶,就该自报家门,介绍自己的品行职业。当今之世,不仅男择女,女也有择男的权利,西方男女订婚,都有个相互了解的过程。今此君开列对女方的三个条件,对自己的情况却讳莫如深,直将吾中华二万万女子视为随意摆布的姬妾。

问题:你如何看待该征婚广告引起的争议?(12分)

2.洋务之辩(10分)

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

——《刘光禄遗稿》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

——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从材料看,刘光禄和郭嵩焘对洋务运动分别持何态度?简述他们的理由,并据此推断其各自的政治立场。

3.

问题:(13分)

(1)请对“一战前的英德关系”进行分析。(5分)

(2)“现在的中日关系与一战前的英德关系”能相提并论吗?为什么?(3分)

(3)谈谈你对“2014不是1914,2014更不是1894”的认识。(5分)

4.近代东西方文化

陈独秀认为,在古代,东西方都处在专制政治之下,其文化并无特异之处。但以法国革命为转机,东西方迥异其趣,西方判然进入了近代社会,形成“近代文明”;而东方社会却陷于停滞,仍为“宗法社会”、“封建政治”,因此东洋文明“其质量举未能脱古代文明之窠臼,名为‘近世’,其实犹古之遗也”。他将西方文化的特征,概括为“科学与人权并重”。(《文存》卷一)。而东方文化的特点在专制与迷信。正是缘此根本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文化的长短优劣。西方进步的文化产生了积极的结果:科学与民主相济为用,“成独立之人格”。民智勃发,“社会经济,亦因以厘然有叙”。而东方落后文化却造成专制与迷信并肆,戕贼人权,民智不张,“社会中种种卑劣不法惨酷衰微之象,由是并起,“生机日促”,社会经济因之“大乱”《<文存》卷一)。

(1)你是否同意陈独秀所概括的(法国大革命以后)东、西方文化特征?理由是什么?(7分)

(2)“东方落后文化”在近代中国造成了哪些后果?(7分)

5.修约交涉(12分)

1853年至1854年间,西方列强通过“修约”交涉,要求公使驻京,他们认为这是确立条约制度的核心环节。英国外交大臣说:“在任何与中国订的新约中,第一件事就是要提供公使驻京的权利。”美使柏驾说:“中国政府,从远方不能驾驭,到了它的身边,它就变得驯服多了。”这些要求被清政府拒绝。列强认为不使用武力,就不能使清政府就范。

在清政府方面,这一问题牵涉到天朝至尊的信仰,反对最为激烈。《天津条约》签订后,咸丰帝仍试图把公使驻京纳入清朝传统的外交体制,甚至打算用全免关税换取列强放弃公使驻京的要求。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京建立使馆。

——摘自王立诚著《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回答: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对中西方围绕“公使进京”问题发生冲突的目的和结果进行分析说明。

6.年代史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近些年来,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出现的一种新趋向,就是以十年作为一个“年代”,集中考察该年代的历史发展特点,我们可以称之为“年代”史。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探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与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就曾先后合作主办了1910年代的中国、1920年代的中国、1930年代的中国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了论文集……

正如《1920年代的中国》论文集的编者所言,对1920年代中国历史的整体研究,可以使我们认识到:1920年代的中国,既是民国政治由北洋军阀掌控的北京政府转换到国民党掌控的南京政府的转折时期,又是国共两党由合作发起国民革命及北伐战争到最终破裂走向内战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经济有起有落、新文化运动继续发展、社会动荡转型的历史。对这段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我们认识20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的走向,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请你运用上述方法,概括20世纪10年代和50年代中国历史的特点并加以阐述。

7.外交官的“悲剧”(14分)

1878年,清朝首任驻英法公使郭嵩焘在《使西纪程》一书中认为:西洋也有两千年文明,把“巴夫子”(柏拉图)、“亚夫子”(亚里士多德)等西哲与“孔夫子”、“孟夫子”

等东哲相提并论;“英人谓天文窍奥由纽登(牛顿)开之,此英国实学(科学)之源也。

相距二百三四十年间,欧洲各国日趋富强,推求本源,皆学问考核之功也……,推原其立国之本末,所以持久而国势益张者,则在巴力门(Parliament)议政院有维持国是之义,设买阿尔(Mayor)治民有顺从民愿之情。”

书呈总理衙门,激起满朝士大夫公愤,有人参劾他“有二心于英国,欲中国臣事之”。

有人更指责他是有“三大罪”的汉奸:

第一、“游甲敦炮台披洋人衣,即令冻死亦不当披。”

第二、“见巴西国主擅自起立,堂堂天朝,何至为小国主致敬?”

第三、“柏金宫殿听音乐屡取阅音乐单,仿效洋人之所为。”

郭嵩焘任期未满,被迫因病销差,“罪行”因李鸿章力争不了了之。

问题:

(1)士大夫为什么会痛恨郭嵩焘?(6分)

(2)你若是李鸿章,怎样为郭嵩焘申辩?(8分)

8.何以“盛极而衰”?

路易十六统治时期(1774年即位)是旧君主制(经济)最繁荣的时期,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在革命来临之前,政府已开始进行改革,而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1856年)问题:(12分)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的“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6分)

(2)有学者认为,20世纪初辛亥革命前的中国也符合材料中托克维尔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当时中国“坏政府”的改革与辛亥革命的历史联系。(6分)

9.货币中的历史

研究历史上货币流通的现象,可以加深我们对时代和社会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历史现象之一: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明代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至10000吨。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

——摘自《国史大纲》(1)“丝—银”贸易出现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社会条件主要是什么?(3分)

历史现象之二:鸦片走私,白银外流

“近年以来,银价之贵,州县最受其亏。而银商因缘为奸,每于钱粮紧迫之时倍抬高价。州县亏空之由,与盐务之积疲,关税之短绌,均未必不由于此。要皆与偷漏出洋之弊有以致之也。”——摘自《林则徐集·奏稿》(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上半期白银外流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弊端。(3分)简述清政府针对白银外流所采取的应对措施。(1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