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习枫桥经验心得六篇与关于企业内控管理的心得七篇(可供参考)

学习枫桥经验心得六篇与关于企业内控管理的心得七篇(可供参考)

学习枫桥经验心得六篇与关于企业内控管理

的心得七篇

学习枫桥经验心得六篇

篇一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浙江省枫桥镇创造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纠纷”的枫桥经验。对此,毛泽东同志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各地效仿,经过试点,推广去做。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枫桥经验”得到继承和发展,成为党政动手、依靠群众的先进典范。

推广“枫桥经验”,前提要把握其深刻内涵。“枫桥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重要体现,其核心就是依靠和发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共治。社会治理,尤其是基层治理,要充分认识人民群众的重要性,调动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借鉴各地区长期积累下来的经验做法,顺应时代潮流,立足当地实际,拓宽思路,创新方法,不断坚持并全面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

新时代“枫桥经验”要坚持党建引领,坚持人民主体,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深入践行群众路线,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完善工作制度机制,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篇二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提出,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乡村法治建设,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建设平安乡村。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浙江诸暨枫桥通过发动和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坚持矛盾不上交,实现了“捕人少,治安好”,“枫桥经验”由此诞生。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枫桥经验”的内涵在新时代更加丰富,从过去单纯的化解矛盾纠纷、维护治安稳定,拓展到防范化解基层各领域安全风险,成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平安和谐的重要法宝。

“枫桥经验”为何历久弥新?源于现实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基层党组织在引领基层治理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一些地方基层党组织软化、弱化、边缘化,基层战斗堡垒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些基层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强,没有及时依法回应、解决群众的合法合理诉求,以致矛盾激发。一些地方滥办酒席、天价彩礼、不赡养老人等情况屡禁不止,乡风文明受到挑战。

只有借鉴“枫桥经验”,突出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上的核心领导作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位一体乡村治理体系,才能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满意度。

党建引领,夯实战斗堡垒。习近平同志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要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实践证明,只有始终把党的领导与“枫桥经验”基本精神紧密结合起来,把党的基层组织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主心骨”,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鲜明导向,更好地把党员组织起来,把群众凝聚起来,才能抓住推进基层治理的“牛鼻子”,夯实基层治理基础。

多元调处,自治消化矛盾。建立排查调处机制,突出抓早抓小,努力筑牢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对重点纠纷实行领导包案,做到“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提高工作效率。借鉴“红九条”“黑名单”等做法,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独特功能,弘扬公序良俗。

“一村一特色”,德治春风化雨。坚持“一村一特色”,发挥道德讲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通过家风建设、评选“十星文明户”等方式,培育文明乡风。深入推进移风易俗,遏制大操大办、相互攀比、“天价彩礼”、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

重拳出击,法治定分止争。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提高农民法治素养。成立法律顾问工作室,引导群众走司法途径解决矛盾纠纷。每个村配置警务助理,做好治安信息收集上报,配合公安机关专项行动。强力整顿涉黑涉恶的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重拳惩治村霸乡霸,严厉打击黑恶势力对基层组织的干扰渗透破坏活动,坚决清除黑恶势力的“关系网”和“保护伞”。

篇三

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21日上午在中央党校开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新华社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分析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阐明了需要着力防范化解的重大风险,对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负起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政治责任提出了明确要求,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指导性。我们要认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密联

系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意识,充分认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信心,敢于担当,负起责任,切实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各项工作。

维护社会安全,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我们要“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健全平安建设社会协同机制,从源头上提升维护社会稳定能力和水平。”1963年11月,毛泽东批示要总结和推广“枫桥经验”,从此在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域树起了一个创新党的群众路线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先进典型。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还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我们继承和发扬“枫桥经验”这个发动和依靠群众的优良传统,把学习推广新时期“枫桥经验”作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总抓手”,使“枫桥经验”在新时代保持更加深厚的社会影响和长久的生命力。

篇四

近日,中共中央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印发。笔者注意到,《条例》由8章34条增加到10章48条,改动幅度较大,其中有一处亮点可谓非常罕见,《条例》第六章乡村治理第二十条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中提出: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乡村法治建设,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建设平安乡村。党内法规推广地方经验,实属罕见,据笔者了解尚属第一次。

地方经验写进全国党内法规,不了解的人还以为是眼花,或者说有点懵。为什么“枫桥经验”能写进《条例》,到底有何魔力呢?2018年4月,《法制日报》对此进行系列报道,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详细解读了“枫桥经验”的前世

今生,生动深刻地阐述了“枫桥经验”半个世纪以来变与不变,让人们再次看到了“枫桥经验”的新亮点新成效新变化。不难看出,“枫桥经验”之所以能写进全国党内法规,绝非“破例”还是有其“魄力”。

首先,从政治“含金量”来看,“枫桥经验”先后得到2位不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批示,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1963年,毛泽东对枫桥镇以发动群众、教育说理方式教育、改造“四类分子“的做法取得的成绩做出重要批示,强调“这就叫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并要求好好总结枫桥的经验。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指示要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2004年5月,习近平亲自倡导在浙江省作出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创新发展“枫桥经验”。2013年,纪念“枫桥经验”5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就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枫桥经验”的重大意义,发扬优良作风,适应时代要求,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跨越半个世纪的时空,两届国家领导人针对同一经验做出重要批示,这在是历史上极其少见,足见其分量之重、地位之高绝非一般。

其次,从经验的形成、发展、成效上看,“枫桥经验”无疑是不同时期群众工作、社会稳定、基层治理的典范。50多年前,在浙江枫桥这个并不起眼的江南小镇,基层干部群众用自己的创新行动,生动实践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朴素愿望,“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做法成为当时全国社会改造的经典力作。之后,浙江省把创新发展“枫桥经验”贯穿于浙江社会治理全过程,把一个来源于乡村的治理经验,逐步发展

成为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一大利器,成为当时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面旗帜。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枫桥经验”得到进一步创新与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党政动手,依靠群众,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社会治理经验。一路走来,“枫桥经验”可谓花开满园、硕果累累,不管是从继承优良传统的角度看,还是从新时代加强基层治理的需要看,“枫桥经验”都绝非是某个时段某个地域因某项工作需要而刻意打造的“盆景”,而是一直以来党的群众工作的一道亮丽“风景”,更是各个时期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的一张大美“全景”。

最后,从新时代国家基层治理的需要来看,“枫桥经验”对新时代国家和社会治理具有历久弥新的启示和借鉴,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提供了基本遵循和重要动力。当前,脱贫攻坚全面小康进入冲刺阶段,改革进入深水区,乡村振兴整装待发,国际社会风云莫测,我们党面临的“四大风险”、“四大考验”加剧,各种矛盾会上升,关键时刻尤其需要良好的发展环境,而基层和谐稳定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础,倘若不注重基层矛盾解决,势必扰乱发展环境,势必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大局。当下,在广大基层,尤其是广大农村,必须深刻认识形势基层治理的重要性,充分学习借鉴和推广“枫桥经验”的做法,通过坚持党建引领的政治导向、坚持人民主体的核心价值、坚持“三治融合”的主要路径、坚持“四防并举”的重要手段、坚持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不断强化社会管理、大力促进社会和谐、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提升新时代基层治理能力、构建新时代基层治理体系注入新活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枫桥经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治理的成功典范,经过50多年的实践与创新,充分证明了它在国家与社会治理中的独特意

义和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枫桥经验”写进《条例》,打破常规进入党内法规,应该说既在意料之外,也属情理之中。

篇五

上世纪60年代由嘉兴干部群众创造的“枫桥经验”,历经改革开放,在全国各地坚持发展,焕发出旺盛生机的活力,为我们树立了一面鲜活的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自治、法治、德治,非常适用于乡村基层。

自治。村民生活在乡镇里,大事小情都要去村问问,因为他们能知道的多,能帮我们解决事情也多。现在的村有网格员了,这里的老中青工作者各有各的特点,多才多艺,组织我们志愿者也是井井有条。跟着这样的组织走,安排什么也都是很认真的去做,特别是庭院改造,更拉进了政府和百姓的距离,最后一公里不是容易跑的,但是在我们这里却是畅通无阻,我们百姓当家作主,优势掌握在我们百姓的手中。

法治。法治是国家有组织、有秩序、有规则的治理活动。“枫桥经验”的法官+网络员共同发挥作用,我觉得这个活动比较好,网格员是了解自己网格内的百姓,熟悉脾气秉性,但是一旦有了问题出现,还是要理服人,这就要求培养出一批学法、懂法、会用法,能依法管理我们的家园的网格长为我们服务,同时网络员懂法,也可以将法宣传到每家每户,与百姓共同法治生活。

德治。在树立良好的风气,加强和改善社区治理,德治具有基础性作用,应进一步在百姓间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集体意识和民主氛围,村里为百姓开展多层次、多种类的惠民工程,建立道德讲堂,引导百姓讲道德、守道德、持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丰富我们的生活,引导我们积极向上。退休后缺少

了工作时候的动力,不需要争第一,但是也绝对不能在“德”上拖后腿,中国是大国,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维护我们的大国形象。

“枫桥经验”给我们很多启迪,作为乡镇干部,也要吃透“枫桥经验”精神,思想上高度认识,理念上转变更新,力量上下沉到基层,做好自己的事情,带动身边的百姓,“三治”融合,为社区当好“志愿兵”,当好一亩三分地的管家,让“枫桥经验”遍地开花。

篇六

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为此,1 963年毛泽东同志就曾亲笔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低”。“枫桥经验”由此成为全国政法战线一个脍炙人口的典型。之后,“枫桥经验”得到不断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党政动手,依靠群众,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枫桥新经验,成为新时期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典范。

在今年的某年某月,我县某预防接种门诊报告1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受到“枫桥经验”的启发,经多次主动与家属协商、沟通,并积极向上级防疫部门申请预防接种副反应鉴定等,使这一起“预防接种副反应”事件在短期内得以圆满解决,做到了让群众放心,让人民满意。

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学习枫桥经验,就要要学习它走群众路线的精髓,将基层工作与群众利益相结合,急群众之所急;也要学习枫桥经验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原则,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

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将治安矛盾就地解决,不拖拉不搁置,真正做到工作速度化、群众化、透明化。

践行群众路线,有枫桥经验可循,但无捷径可走,需要全体党员干部转办执政理念、转办服务理念,不拖拉扎扎实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以踏石留痕、抓铁有印的实干精神去奋斗、去创新。让“枫桥经验”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在乡村振兴之路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于企业内控管理的心得七篇

关于企业内控管理的心得七篇

篇一

公司内部控制在公司管理中的重要意义及作用显而易见,无需赘述,本文从公司内部控制的起源和发展开始,简单说明内部控制的价值,主要论述内部控制的五个局限性,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特殊关系,以此为基础说明了解决内部控制局限性的方法,那就是加强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发挥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进行控制”的作用,从而使公司内部控制高效良好运行。错误及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公司内部控制的起源与发展

作为组织内部的一种管理手段和形式,内部控制制度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自从人类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管理活动后,组织的领导者为了对组织的活动进行调控与监督,应该说,就开始出现了内部控制的思想和行为,并在管理实践中逐步完善。

1 萌芽期:内部牵制

20世纪30年代,内部控制开始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和完整概念被提出、认识、理解、接受和应用。但在此前的人类社会发展中,早已存在着内部控制的基本思想和初级形式,这就是内部牵制。在古罗马时代,对会计账簿实施的“双人记账制”,即某笔经济业务发生后,由两名记账人员同时在各自的账簿上登记,然后定期核对双方的账簿记录,以检查有无差错和舞弊行为,进而达到控制财物收支的目的,即是典型的内部牵制措施。

2 起步期:内部控制制度

20世纪40年代,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不断涌现出来,大型跨国公司纷纷出现,竞争日趋激烈,使得公司管理人员不得不进行管理的研究与探索。公司组织的管理层在实践中促使内部控制从以对单项经济活动进行独立控制为主转变为以对全面经济活动进行系统控制为主,进而形成了包括组织结构、业务流程、职务责任、处理手续、审查标准、人力资源条件和内部审计等在内的涵盖范围更广、运行机制更为严密的控制系统。

3 发展期:内部控制结构

20世纪70年代以后,内部控制研究进一步从一般定义向具体内容深化,公司内部控制结构形成全面的整体架构,包括了所有为合理保证公司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具体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等五个要素。

4 新进展:公司风险管理框架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越来越多的公司已经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但对风险管理有清晰理解的并不多,在经营中实施风险管理的则更少,正是在这种背景

下,出现了公司风险管理框架的概念,风险管理框架是建立在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上的,内部控制是公司风险管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具体由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控8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构成,各要素贯穿在公司管理的过程之中。

二公司内部控制的价值和局限

内部控制作为公司自我调节和自行制约的内在机制,处于公司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位置,可以说如果没有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就很难组织起现代化的社会大生产活动,也就谈不上现代化的公司生产和经营管理,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能保证公司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财务收支的合法有效和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还能保证公司经营活动的效率性、效果性以及公司经营决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

即便某公司已经设计了较为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但不能说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任何事物都不是尽善尽美的,内部控制也同样存在其固有的、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一般而言,内部控制的局限性有以下几种:

1 控制失效,管理缺位与越位

如果公司内部行使控制职能的管理人员滥用职权、蓄意营私舞弊,即使具有设计良好的内部控制,也不会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内部控制作为公司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理所当然地要按照其管理人员的意图运行,尤其是公司负责人的决策更是起决定作用。决策出了问题,贯彻决策人意图的内部控制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控制效能。

2 控制失败,内部合谋与舞弊

如果公司内部不相容职务的人员相互串通作弊,与此相关的内部控制就会失去作用。内部控制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将不相容职务进行分离。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处于不相容职务上的有关人员相互串通、相互勾结,失去了不同职务相互制约的基本前提,内部控制也就很难发挥作用。

3 控制失误,人为错误与缺陷

如果公司内部行使控制职能的人员素质不适应岗位要求,也会影响内部控制功能的正常发挥。内部控制是由人建立的,也要由人来行使,如果公司内部行使控制职能的人员在心理上、技能上和行为方式上未能达到实施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对内部控制的程序或措施经常误解、误判,那么再好的内部控制也很难充分发挥作用。

4 控制失当,控制成本与效益

公司实施内部控制的成本效益问题也会影响其效能。控制环节越多、控制措施越复杂,相应的控制成本也就越高,同时也会影响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率。因此,在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时,公司必然要考虑控制成本与控制效果之比。当实施某项业务的控制成本大于控制效果而产生损失时,就没有必要设置控制环节或控制措施。

5 控制失度,环境差异与变化

内部控制一般都是针对经常而重复发生的业务而设置的,而且一旦设置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如果出现不经常发生或未预计到的经济业务,原有控制就可能不适用,临时控制(如实行专门的审批、报告和执行程序来处理临时性或突发性业务)则可能不及时,从而影响内部控制的作用。

以上内部控制的局限性就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公司内部控制发挥应有功能的客观障碍因素,如果控制与处理不当,必然就无法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使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

基于以上内部控制的局限性,解决之道就是实施内部审计活动,以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运行。

三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如前所述,内部控制孕育于人类管理活动的实践之中,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管理活动日趋复杂而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现代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使审计建立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从而促进了内部审计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内部审计是随着内部控制的产生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

1 二者都是公司用来改进经营管理的手段或者方式

内部审计是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重要控制内容和环节,是健全公司内部开支与管理的重要手段。

而内部控制则是内部审计的依托和框架,是内部审计存在的依据和对象,其机制与功能健全与否和公司内部审计的工作力度成正向变动关系。

2 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完善公司内部控制与管理系统

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矛盾、问题和缺陷,提出完善内部控制的对策与措施,使公司内部控制系统更加完善与有效。

内部控制的目的则是通过各环节的制度设计与执行,使得内部控制制度在磨合中得以创新和改进,从而完善公司管理系统,使其更加适合公司长远发展的需要。

3 二者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不可割裂、不能孤立

进行内部审计,先要了解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公司在执行业务活动时是否遵守所规定的内部控制制度,据以确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公司工作的优缺点,从而可以有目的地进行深入审查,并提出中肯的建议。

通过内部审计所揭示公司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做出的建议,又可以反过来促进完善内部控制。

因此,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相互联系又相互依存,而内部审计则起着“对内部控制进行控制”的作用。对审查以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而进行的审计,称为“制度基础审计”或“制度审计”,这是现代审计在方法上的发展,由此可见,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之间的依存关系。

四如何发挥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1 内部审计部门应当以完善公司内部控制系统为己任

因为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重要活动和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公司内部控制不完善,就说明公司内部控制某环节出了问题,内部审计如果不全力以赴防堵这些漏洞,就有可能发生“多米诺骨牌”连带效应,最终使公司整体内部控制失控,内部审计也无任何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因而,应当把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完善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并贯穿于审计程序的各个环节。

2 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建立质量控制制度,参与内部控制建设

因为内部审计机构的质量控制制度是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的第五条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制度,并积极了解、参与组织的内部控制建设。”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包括:

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制度,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符合内部审计准则、其他相关的法规及内部审计机构自行制定的规章要求,保证能够有效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内部审计活动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审计,评价其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可行的审计建议,以便于被审计单位改进。因此,内部审计活动实质上也是公司建立健全有效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组织正在制定和已经实施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提出合理化改进建议,从而参与公司内部控制建设。需要强调的是,内部审计人员不应负责内部控制的决策及实施过程,以避免影响内部审计人员应有的独立性。

3 加强公司风险管理,保持内部控制机制的稳定运行

内部审计人员在公司风险管理的监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职责被作为内部审计日常职责的一部分。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管理者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控、检查、评估、报告和提出改进建议来帮助管理者和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履行其职责。

4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积极了解和掌握关于公司内部控制其他环节的知识

内部审计应当以帮助实现组织目标,增加价值为己任,目标和风险是内部审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对经营活动的深刻理解是对症下药的前提,因而内审人员需要掌握关于当前经营的真实知识,为公司提供高效的服务。

篇二

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是每个企业生存条件基础,但安全生产本身也是一种效益。我们强调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忽视经济效益的中心地位。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是统一的整体,不能割裂开来,更不能使之对立。忽视安全单纯追求其所谓的效益,结果是生产受到很大影响,经济效益也就无从谈起,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企业才能健康稳定的发展。作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要彻底扭转思想认识的片面性,强化安全生产,动员和依靠广大职工,突出安全第一的思想,确实抓好安全生产,保证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只有搞好安全生产工作才能保证正常的生产秩序,才有经济效益;有了经济效益,安全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得以保证。

一、生产需要安全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总体推进和安全装备管理培训并重,是建设工程一贯坚持的指导思想,只有坚定不移的坚持这一指导思想,安全生产才能持续稳定开展。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统一的整体,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安全生产是经济效益的前提保证,经济效益是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只有搞好安全生产工作才能保证正常生产秩序,才有经济效益;有了经济效益,安全防范设施才有条件得以保障和改善,两者不可偏废,把安全生产工作当作维护企业经济发展大事来抓,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抓安全教育,抓责任

落实,抓隐患治理。安全生产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的发展,经济效益的提高增加了安全设备设施投入,才能进一步确保安全生产

二、消除隐患,防患未然

正如我们所熟知的安全包括两个两个方面——物的不稳定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管理的我来说,就要改降低的不安全状态,杜绝人的不安全行为。做好以上,绝大多数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在生产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安全事故在发生之前,都是有一定征兆的,都是有一步一步的过程,循序渐进演变而来。然而,安全工作的本身就是通过这些预测来系统的掌握安全状况,风险能否接受,决定是否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降低、控制风险。将事故处理在萌芽状态所花费的成本远比事故发生后进行补救所需的花销小。

作为安全管理工作者来说,在生产过程中,我们要熟悉各工种的生产流程,了解其存在的危险及其危害程度,选择合理的方式方法,降低和规避风险,使其达到我们能接受的范围。在隐患萌芽阶段,我们要舍得花钱,下力气整治,力求将隐患消灭在萌芽阶段。采用合理的方式方法,既创建了安全生产的工作环境,又降低了安全投入,也是增加效益的一种表现。

三、加强全员安全教育,提升全员安全素质

企业职工作为安全生产的主体,作业行为受其主观意识的支配。职工的思想认识和综合素质的高低,精神状态的好坏,对安全生产起着极为重要作用。我们要努力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真正把安全认识落实到每个员工头上,让安全警钟在每个员工耳边常鸣。项目部有一半以上员工文化水平偏低,安全思想意识相对

淡薄,所以首先着力从解放员工的思想上入手,并通过各种方式途径加以宣传,以提高职工自我防范意识。自我防范是安全工作的基础,也是安全工作的源头。提高员工的自我防范意识时时刻刻不能放松,同时在自保基础上,还要加强员工之间的互保,这样,班组内的联保就有可能实现。因此,加强对员工思想道德教育,把安全生产的核心观念贯穿于安全生产的全过程。

从安全事故分析,每期事故的发生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许多事故的调查结果显示,职工对安全生产的认识和态度与事故发生率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职工对安全重视的时效内事故发生率低,反之,事故发生率就高,从哲学角度分析,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首要的,最活跃的因素,安全教育搞的好职工在安全生产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就能充分发挥,安全管理的规制度就能得到很好执行。许多事故都可以得到有效的超前预防。这几年正是项目部在强化安全现场管理的同时狠抓了安全管理教育,建立健全了责任体系,强化了培训教育的考核落实,促进和推动了矿井安全平稳发展,才使我项目部的安全生产继续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准,也得到旬阳县、安康市安监局的认可。但是,从实际生产情况来看,工作环境千变万化,极易受天气、爆破、人员操作水平、设备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安全条件难以预料,职工的精神状态稍有闪失,都有可能导致各种事故发生。所以,我们要实现安全方面的长治久安,就要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必须把着力点放在搞好安全生产的重点、难点,创新强化职工培训教育、提升增强职工自主保安意识上来。当全员安全素质都达到一个较高水准时,所带来的效益也就显得明显了。

四、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一个好的企业是要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加以保障的,做到任何事有章可循,而不是任着个性去做事。同样安全工作也要有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加以保障,所以在力求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上狠下功夫,另外还要在一手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同时,一手抓加强现场管理,加大对违章行为的处罚力度。处罚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然而若没有处罚也就没有章法与规范。所以,我们要把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相结合,构建多方位的安全管理体系,把安全事故降到最低。

安全管理不如其他,会产生立杆见影的效果,往往初期看不见、摸不着,安全管理的效益贯穿于整个生产的全过程或结果之中。我们知道,安全管理工作具有正反效益的双面性,安全状态下就是潜在的正效益,不安全状态(或事故状态)下就是负效益,安全状态下的正效益表现不突出,所以往往容易被我们忽略,一旦不安全状态出现时,造成的就不仅仅是经济损失,负效益的表现就非常明显。正效益的获得来自于有效的安全投入和务实灵活的工作作风,来自于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缺陷的分析经常化和制度化,来自于科学到位的安全教育培训,来自于与时俱进的人防、技防措施以及不断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只有确保企业的经营、生产平安,企业的效益才能得到保障,否则,企业效益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亏损、破产。

总之,安全是生产的基础,效益是最终的目的,我们必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保证项目的安全可持续发展,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篇三

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企业竞争最终体现在成本优势上,企业成本管理一直以来就是既传统又有新意的命题,各行各业,各路专家学者,管理高手都颇有论著,见解颇丰。但具体到每一个具体的企业、项目上,又各有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