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进农村生活--感受乡土文化活动案例

走进农村生活--感受乡土文化活动案例

走进农村生活--感受乡土文化活动案例
走进农村生活--感受乡土文化活动案例

谢楼小学

体验农民生活活动计划

一、课题确定的背景

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对于现今农村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是比较了解的,例如:拖拉机、收割机、打稻机、碾米机、粉碎机(俗称小钢磨)等等,学生们能经常见到,习以为常。但是,他们对于几十年前的农具及生产用具却一无所知。因此,我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平时多注意观察,走进农村生活,找寻先辈足迹,感受乡土文化。

二、活动课题的确定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具有历史意义的农村生产,生活用具,让学生走进农村,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体验历史变迁的痕迹,感悟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乡土文化,我确定“了解农物”为实验研究性课题。此课题的研究重在让学生了解农物产生发展的种类与特点。这就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中几个特点:1、回归生活世界;2、立足实际;3、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方式。围绕这几个特点,我结合课题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出发点,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历、亲为,调动多方面的知识,进行探究与讨论,在广泛的参与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以互动的形式共同完成。

三、活动目标

1、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初步了解农民生产、生活用具的产生、发展的种类与特点。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形成从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合作、进取等良好个性品质。

四、活动形式

1、组织形式

(1)个人活动、小组活动、班级活动相结合;

(2)邀请家长参加活动

2、实践形式。

(1)调查访问;(2)研究和劳动;(3)小组合作和交流;(4)规划、整理和反思。

五、活动准备阶段

1、讨论确定研究的内容

因为“农物”这个课题的研究范围比较大,在教师的指导下,孩子围绕主题,积极讨论发言,确定他们要研究的几个内容:

(1)初步认识打着深深时代烙印的生产用具;

(2)初步认识蕴含丰富文化底蕴的生活用品(用具);

(3)了解农物的分类及使用方法。

2、自主选择、组成小队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组成了研究小组,每一小组还自选出一名值得信赖的组长。

巧用乡土历史,让课堂绽放精彩

巧用乡土历史,让课堂绽放精彩 摘要: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关键词:乡土历史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 中国历史悠久,每个地区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乡土史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乡土情味,学生对此有亲切感与认同感,对优秀的地方文化遗产有自豪感。在枯燥的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历史,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经常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乡土历史,将开发乡土历史资源的实践活动与课程有机结合,教学效果明显。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加强乡土资源的使用,让课堂绽放精彩。最终达到传承社会文明,凸显乡土文化特征,真正实现历史科学的教育价值的课程目标。 一、正确认识乡土历史的重要性 乡土文化蕴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它发生在本乡本土,具有教育意义。它的内容包括:历史沿革、文化传统、风土民俗、名胜古迹、革命遗址、重要人物和事件等,让乡

土文化走进课堂,既是对现有教材的补充和具体化,又是加强对学生的爱祖国、爱家乡教育的有效途径。乡土历史就是我们身边的历史,我们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对自己周围的风土人情和历史踪迹都有特殊感情。它离我们很“近”,就像历史与现实,古代与现代架起的“超时空隧道”觉得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利用乡土历史的这种特殊性和亲和力,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讲授,能有效激发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巧用乡土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让课堂绽放精彩 教学中,教师把课程知识点与乡土史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沟通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对乡土历史的亲切感,用已感知的乡土历史感悟课程中的知识点,激发其学习兴趣;或点明课程知识点与某个家乡历史遗产的具体联系,使学生在今后接触地方文化遗产时,联想课程相关知识点,以家乡史印证中国史,激发其对家乡史的探求欲望和对历史科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古代中国历史关于先秦历史、古代中国农业、古代中国手工业等内容时,学生对于远古居民生活的环境,古代中国人进行农业手工业生产的情况感觉非常陌生和遥远,为了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给学生讲解家乡博物馆展出的文物,每一件文物代表着一段历史,如在展厅中央,

乡土历史教学案例——以《商鞅变法》一课为例

乡土历史教学案例——以《商鞅变法》一课为例 丹凤中学历史组赵媛 乡土历史是乡土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族灵魂的一个缩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具体的素材,因此,切实搞好乡土历史教学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学历史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乡土历史”,顾名思义,它是指家乡或故乡的历史,其范围是可大可小的。大而言之,是指本市、本省以至邻省的地区。小而言之,可指本村(屯)、本乡(镇)、本县(区)的历史。乡土历史资源是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课程资源,具有可探究性、真实感、亲切感等特点,对这些文化资源的开发运用,可以丰富历史教学,也可以增强老师和学生的情感素质。丹凤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旅游资源丰富,也为我们开展乡土历史教学工作提供了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为此,结合丹凤县本土历史文化,从如何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方面作一些探索。 关于乡土历史资源如何引入课堂进行历史教学,目前我们主要采取渗透式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讲到解放战争时可以让学生联系我县的烈士陵园去思考拿着落后武器、穿着草鞋的革命先烈何以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战胜“武装到牙齿”的国民党部队。在讲解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也可引入创建于清末时期(1911年)丹凤县的葡萄酒厂,进一步理解清末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葡萄酒厂创办的政策性因素。在讲解古代和近代中国商业发展时可引入丹凤县的船帮会馆和马帮会馆,因为在陇海铁路未通之前,龙驹寨(今丹凤县)自古是“北通秦晋,南接吴楚”的交通要道,东路贷物沿长江入汉江逆水而上至龙驹寨镇,然后由北向西驮运分散至西安、甘肃,北经洛南转运至潼关、山西等地,所以旧有水旱码头称誉。在讲解近现代以来物质文化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去回顾丹凤县的老街道和棣花的清风街,遥想当年人民的市民生活,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丹凤也有了自己的天主教堂及众多教徒。在讲解充满魅力的书画与戏曲艺术时可以让学生去四皓墓参观里面的碑文,这些古诗词文与历史文物、书法雕刻艺术融通一体。让学生真切的去感受书法的魅力。而关于我国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发生的重大变化,学生可以自己去发现身边的历史,去找老照片或者向周围的老者了解我们的服饰变化,文化大革命和人民公社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变化。在过年的社火表演中也可近距离感受土生土长的商洛花鼓艺术。 选修教材第二单元《商鞅变法》一课为为进行乡土历史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课例,因为丹凤县古城村就是商鞅的封邑。商鞅封邑在今丹凤县城西2.5公里处的古城村,建于秦孝公十一年(公元前351年),为商於古道之中心。秦孝公二十二年(前340年),卫鞅计擒魏公子卯,大破魏军,遂封于商城,号商君。由于卫鞅封于商,遂使当地成为变法之首善地区,“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后商县、商洛县治亦均在古城。对于高二文科的学生来说,商鞅的结局、商鞅变法的作用,已经很熟悉,虽接受了有关商鞅变法的一些观点,但又没有对其进行过深入的思考。 1、关于商鞅之死。让学生看课本了解商鞅之死的原因和过程,然后提问,商鞅之死的原因,真如教材所说,就是因为旧贵族的反对吗?让学生穿越到商鞅变法时期,想象自己作为商鞅封邑的古城人,若商鞅被通缉时请求你收留他,你会收留它吗?学生的回答惊人地一致“不会”,理由是此时商鞅已是戴罪之身,收留他不仅会给自己带来灾难,还会连累其他邻家。在问及“关于商鞅之死,你有什么感觉?”时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有同学答:“真可惜!要不是商鞅,我哪里能从一个农民变成一个将军呢?”有同学答:“他怎么不早点死啊!我就是到街道倒了个垃圾就被砍去了左手,落下一辈子的残疾。”有同学回答“都怪这个家伙,本来我就要继任我爹的位子了,谁知道他还搞个军功授爵,我还得在部队里面吃

挖掘乡土文化绽放课堂精彩

挖掘乡土文化绽放课堂精彩 在当前如火如荼的课改浪潮中, 地方课程像一股清冽的清泉,涤荡着传统教学理念和运作方式, 为传统教学吹进了缕缕春风。地方课程是一种独特的课程形态, 它超越了学科课程的逻辑 体系,是一门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与自主性于一体的课程, 在课堂上可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方课程的兴趣,让课堂精彩起来呢?笔者通过收集和探访,悟得点滴启发,将“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小学地方课程。本 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挖掘乡土文化资源,绽放地方课堂精彩:挖掘风景名胜资源,传承地方文化;挖掘民俗风情资源,陶冶艺术情操;挖掘家乡文化资源,激发爱乡之情。通过挖掘乡土文化资源, 提升学生的地方课程兴趣,使他们的知识结构更加多元化,使地方课程课堂教学彰显出活力。 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讲,他们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就是乡土文 化。乡土文化资源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具体说来,有自然景观和民俗文化两大类。乡土文化资源经过千百年的积淀,有着丰富的内涵。教师发掘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应用于地方课程教学,必将极大地丰富地方课程的内容, 不仅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而且能让课堂教学更接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能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中获得直接经验,促进全面发展。 一、挖掘风景名胜资源,传承地方文化 小学课堂教学应注重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中体验。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应让学生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生活、体验生活、学会生活”是地方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地方课程教学应该形成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新体验、新发现、新认识。

笔者结合地方课程教学实际,收集了大量的地方乡土资源素材,以缙云仙都风景和千年古镇为背景,让师生在寻找和品味缙 云乡土资源的过程中发掘题材,让学生经过寻访和实地考察,激发兴趣,丰富知识,启迪心智。 仙都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古往今来,诸多名人墨客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境内九曲练溪、十里画廊,风景优美,更是众多影视剧的取景之地,将这些引入教学中,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千年古镇的文化资源挖掘中,我们介绍了缙云的“赵州桥”一一贤母桥等文化资源,同时组织参观和考察的实践活动。在参观、考察活动中,笔者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名胜古迹的特征,使学生获得第一手材料,小中见大,平中见奇,鲜活充盈,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发散型思维,而且使他们走进自然,学习了书本外的知识,有利于传承地方文化。 二、挖掘民俗风情资源,陶冶艺术情操 民俗风情乡土文化不仅对本地区的经济和文化有一定影响,更因其独特魅力而陶冶了一方劳动者的情操,使广大劳动者在劳 作之余能获得美的体验,从而享受到生活的乐趣。农村小学应关注乡土艺术活动,着力挖掘乡土艺术资源。通过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乡土艺术活动,既能培养学生对乡土艺术的兴趣,充实学生的生活,又能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民族情操。 利用民俗风情文化,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教育资源,从而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以引入张山寨“七七庙会”民俗风情为例:首先要求学生深入实际,走访知情人,了解献山庙会的民间传说、习俗及历

让综合性学习走进乡土文化

让综合性学习走进乡土文化 发表时间:2013-04-03T10:58:07.717Z 来源:《素质教育》2013年1月总第108期供稿作者:陈美霞[导读] .要突破表层性、单纯观赏性、一般性的宣传。 陈美霞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第一中学730200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对“教材就等于唯一教学资源”的传统教学思想、传统课程体系提出了挑战。同时也明确指出:“自然风光、风俗民情……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里的自然风光、民风民俗等就属于乡土文化范畴。而乡土文化有它独特的风格,无疑能成为得天独厚的学习资源。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每每涉及到这些知识,学生却知之甚少。所以我们要开发生活资源、整合生活资源,让其变成学生的需要。我们带领学生开展“走近皋兰文化,感受皋兰文化”为主题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以及挖掘、搜集、整理乡土文化资源, 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开发和运用,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就能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乡情之浓、乡艺之乐、乡仪之美,从而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语文素养的熏陶。 一、挖掘乡土文化,开发教学过程中对本土资源的利用。 1.乡史文化。 皋兰的历史源远流长,它记载了劳动人民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记载着家乡发展的历史。 (1)访古寻迹。主要包括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观察历史遗迹,如兰州城隍庙、石洞寺、皋兰文庙、什川梨园,查看家乡的文史资料、图片,了解家乡各个时期的文化、艺术成就。 (2)追古问昔。主要包括带领学生走进街坊、农户,请知情人讲述民间传说,了解感人的历史画卷,使学生明白“吃水不忘挖井人”的道理,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感情。 (3)唱古抚今。组织学生画古迹、讲故事、写家史、拍家景,增强“以做家乡人为荣”的自豪感。 2.乡艺文化。 让学习漫步在艺术的花园里,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1)民间艺术。皋兰文化发展特色明显,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太平鼓文化之乡”,太平鼓文化源远流长。什川镇铁芯子社火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水阜的鼓子,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带领学生通过走访民间文化艺人,查阅民间文化艺术种类及特点,培养学生采访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2)历史遗址资源。让学生亲历水阜村的历史遗址,感受中国第一古梨园、中心天府沙宫、魏家大山脉奇峦竞秀的俊秀景色。 3.乡特文化。 皋兰有丰富的特产,什川软儿梨、和尚头、长寿面、红砂洋芋、中心的旱地桃子等地方特色食品风味独特。 (1)知特产。组织学生了解有哪些特产以及这些特产的特点、作用。 (2)宣特产。组织学生通过写广告、画宣传画、写介绍文章等方式,宣传家乡的特产。 二、发掘乡土文化,努力提高学生的本土文化素养。 1.用美丽的乡土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 千百年积淀的乡土文化,有它独特的风格,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得天独厚的育人条件。所以,利用乡土文化拓宽语文学习资源,就应强调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乡情之浓、乡艺之乐、乡特之美,从而在感受中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语文教学:“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这一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通过调查访问、上网查阅等方式,着力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乡土文化蕴含着人们美好的愿望,里面有许多丰富的想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触发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发掘乡土文化、丰富本土文化在语文课堂的探索。 1.要开设多种课堂教育,把与本土有关的歌舞、器乐、美术、体育、娱乐等项目纳入活动课程,进行民风、民俗、民情教育。 要抓好具有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学校课堂教育工作,推出一批健康向上的戏剧、音乐、曲艺、舞蹈、美术等作品,定期举办优秀文艺作品评奖活动。 2.要重点抓好乡土文化工程、文化精品工程的宣传,并辐射到乡土文化宣传的方方面面。 宣传中,要避免零碎性、片面性、猎奇性,力求对乡土文化的整体性、系列性进行介绍。 3.要突破表层性、单纯观赏性、一般性的宣传。 要力求深入民族的文化心态、生存方式和历史影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而引起广大师生的注意并进一步把它融入自己的生活乃至整个生命中去。可通过开办有乡土文化知识的技能课、选修课,或在已有课程中增加本土文化知识,如在历史、地理、劳动、美术中增加适合各种年龄段的乡土文化内容,改变课程单一的结构模式,丰富艺术课堂。 只有在学校课堂中为乡土文化开辟一定的空间,用乡土文化的精髓滋养、丰富、激励中小学生,他们才能体会“母体文化”鲜活而迷人的生命力,不忘“祖宗”文化。假以时日,保护乡土文化也就成为我们社会未来公民的自觉行动,今后在各自的岗位上,他们也必将以各自的方式努力抢救、保护民间文化,成为推进民族民间文化崇高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21感受文化影响课件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一课时感受文化影响

同一个故事,不同国家版本 日本版: 日本的一家公司要招聘10名员工,过一段严格的面试, 公司从三百多应征者中选出了10位佼佼者。放榜这天,一个叫水原的青年看见榜上没有自己的名字,悲痛欲死,回到家中便要切腹自杀,幸好亲人及时抢救,水原没有死成。 正当水原悲伤之时,从公司却传来好消息:水原的成绩原是名列前矛的,只是由于电脑的错误导致了水原的落选。 正当水原一家人欣喜若望之时,从公司又传来消息: 水原被公司除了名。原因很简单,公司老板说:如此小的挫折都受不了,这样的人在公司是不成什么大事的。

美国版: ……放榜这天,一个叫汤姆的青年看见榜上没有自己的名字,悲痛欲死,回到家中便要举枪自尽,幸好亲人及时抢救,汤姆没有死成。 正当汤姆悲伤之时,从公司却传来好消息:汤姆的成绩原是名列前矛的,只是由于电脑的错误导致了汤姆的落选。 正当汤姆一家人欣喜若望之时,美国各大州的之知名律师都来到汤姆的家中,他们千方百计的鼓动汤姆到法院告这家公司,声称需支付巨额的精神赔偿,并自告奋勇的充当汤姆的律师。

同一个故事,不同国家版本 同一个故事,不同国家版本 德国版 放榜这天,一个叫萧恩的青年看见榜上没有自己的名字,悲痛欲死,回到家中便要跳河自杀,幸好亲人及时抢救,萧恩没有死成。 正当萧恩悲伤之时,从公司却传来好消息:萧恩的成绩原是名列前矛的,只是由于电脑的错误导致了萧恩的落选。正当萧恩欣喜若望之时, 萧恩的父母却坚决反对自己的儿子进入这家公司。 他们的理由不容置疑:这家公司作业效率如此差劲,进入这家公司对儿子的成绩毫无益处。

课堂乡土文化案例@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反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化中,教材是重要的中介和有力的凭借。所以自从我申报《农村小学生习作教学中乡土文化的开发与利用》这一课题以来,我在课堂上充分挖掘乡土文化,利用它来有效拓展语文课堂教学,拓展学生语文阅读深度、广度,成为我语文课堂的另一翼,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在我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乡土文化进行片段展示: 第一课《窃读记》 片段一:在教学“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这段话时我提出问题:“读了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生:一般人物的神态和内心是一致的,从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心理活动,可这句话中,神态和内心是不一致的. 师:你有过和作者一样的经历吗? 学生回忆并举手回答 片段二:在教学最后一个自然段时,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自己对“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 片段分析:这里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我希望我的学生能把课堂或者说作者的情感体验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为生活积累是开启写作大门的金钥匙。因此,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体验生活,积累素材。 第四课《我的“长生果"》 片段:在教学本课时当同学们都明白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之后,我提出问题两个问题: (1)“作者是怎样读这些书的”? (津津有味、如醉如痴、牵肠挂肚) (2)从作者这样读书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非常喜欢书.) 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后我又顺势提出:你是如何读书的,你也想作者这样爱读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范例分析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范例分析 邯郸市教科所范凤菊 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做出战略性规划。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设计,就是以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界定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规划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基本上要回答这样三个问题,首先就是明确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包括三维目标,即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第二就是具体方法和途径;第三就是结果和目标达成。 以邯郸外国语学校李艳的《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教学设计为范本进行具体分析说明,供大家进行学习交流和研讨。首先,以单元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可以高屋建瓴地来把握教材,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灵活地分配教学时间。(展示李老师的教学设计)李老师在单元设计中分析了本单元的地位:处于起点的地位,所要解决的是“文化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发现文化现象,感受文化生活,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目的是使学生对“文化”有一个整体的理解,是整个教材展开论述的前提。这样安排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逻辑结构和内容结构: 本单元的逻辑线索:文化现象----(引出)-----文化内涵----(感受)----文化力量,这样整理出来逻辑结构对教学内容就有了很好的理解。 以第二课第二框《文化塑造人生》为例,围绕新课标要求,(第一步)情景导入:典型案例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步方式方法)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学过的诗歌,能够体会到作者的品质和心境;(第三步探究活动)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 【探究】1.文化对塑造人生起什么作用? 2.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是什么? 3.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是什么? 4.怎样理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统一的? 5.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哪里? 学生看书,小组讨论,展示成果。教师点评补充完成探究。(第四步形成理念)形成基本的文化生活观点:这一课理论知识其实只有三句话-----优秀的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五步)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知识技能的训练,加深对文化生活理论观点的理解,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我认为:这节课的设计总体把握不错,但是如果让学生观看极具震撼力的一些视频,例如:汶川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应该说一次次的感人的事迹让我们留下了激动的泪水,那么这样的一些精神力量,在这个抗震救灾过程中的体现,我觉得应该把它很好地补充到我们的教材中来。 视频:5月19号,各界群众在三分钟默哀之后,在天安门广场呼喊中国加油,汶川加油,汶川挺住。看后很多人都流下了泪水。还有成龙的《生死不离》中,我们听到了这样的话,无论你到哪里,我都要找到你,手拉着手,生死不离。那么通过上述的情境,感受这样几句,让人振奋的话语,让学生从中感受一下,它所含有的这种精神的力量,给学生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你能从中感受到精神的

乡土历史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多年来在从事历史教学的实践中,我常为学生对本学科不感兴趣,教学成绩不理想而痛苦。在教育教学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我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传统的历史教学,以历史知识的传授为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只能被动记忆,教学过程过于知识化、专业化,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教学成绩也不可能理想,更不用说能力的培养了。那么,怎样才能改变现状呢?在历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我发现学生对乡土历史感兴趣。乡土历史是祖国历史大河的支流,是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族灵魂的一个缩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具体材料。而且,乡土历史与祖国历史相融合、相连接,两者之间的相互关联有助于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 一、乡土历史资源是中学历史课本有益的补充,是生动的直观教材 多年来的历史教学,普遍反映出了一个现象,就是大多数的中学生对于历史学科并不怎么重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课本的历史距离现代比较遥远,学习之后并没有多大用处,因而感觉上历史课会觉得枯燥乏味。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喜欢历史课程,可以在教学某一历史课时,结合当地的历史情况,穿插一些本地的相关历史,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于整个历史学科的兴趣。当学生对于历史学科慢慢的有了感情之后,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也就随之提升,也提高了课堂的学习以及教学效率。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有感于学校周边的丰富历史的文化资源,我在教学当中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穿插一些有关家乡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历史沿革等,从而以一种家乡历史文化情怀来激发学生对于学习历史的兴趣,丰富其自身的历史知识。如讲授秦朝的建立时,我不仅向学生交代了秦朝建立的背景、时间以及过程,更强调了我市市名的由来。又如,讲到秦朝的暴政时,除课文中的事例,我又着重强调了孟姜女哭长城,因为我市不仅有长城的源头——山海关,还有姜女庙以及秦皇求仙入海处,并且不少学生都去过,所以,学生们的兴致很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对课本相关的历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再如,在讲到国民党新军阀进行中原大战,张学良入关支持蒋介石时,我告诉学生张学良是从我市九门口入关,还曾经住在老乡家。通过这样的介绍,提高了学生对家乡历史地位的认识。在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时,我补充了:1.抗战时期,日本加紧对我国的经济掠夺,我们地区煤炭资源丰富,所以成为日本掠夺的重点区,日军前后共在本地开凿六个井口,剥削本地居民为其挖煤。我指导学生分组调查了几个井口,采访当地老人,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协作能力。2.解放战争时期,董存瑞所在部队取得隆化战斗的胜利后,又在我们这里组织争夺上庄坨据点的战斗。战斗进行得非常激烈,几百名战士长眠于这块热土,为了记住为我们带来和平的英烈,当地政府修建了几处烈士陵园,我们学校院内就有一处,可以让学生去参观,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以乡土历史资源为中心内容的活动课,是学生实践和创新的场所 作为一座具有丰富历史资源的文化名城,秦皇岛丰富的人文景观,为实施乡土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与资源。 依据我校“利用乡土历史资源,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校本课程计划,我在教育教学中,一方面利用“春游”“秋游”“野炊”等集体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名胜古迹、历史文物和名人故居。学生对这些是不陌生的,但是对这些相关的历史知识头脑当中却缺乏应有的完整性,甚至是有一些模糊不清或者错误的印象。因而,为学生组织的相应参观或者是专题讲座对于丰富学生头脑当中对其的印象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不仅可以破除他们头脑中对当地的名胜古迹或者历史文物的错误认识,也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增加其知识,拓宽其眼界。另一方面,定期举办“家乡历史大家谈”活动,分组设计“家乡历史名胜一日游”旅游计划。这不仅推动了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让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也使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知识得到了交流、提高。

走进农村生活感受乡土文化活动案例

“走进农村生活感受乡土文化”活动案例 灌南县镇中小学付红红() 封功波() 一、课题确定的背景 灌南县镇中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位于县城中心,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是一所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公立学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对于现今农村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是比较了解的,例如:拖拉机、收割机、打稻机、碾米机、粉碎机(俗称小钢磨)等等,学生们能经常见到,习以为常。但是,他们对于几十年前的农具及生产用具却一无所知。因此,我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平时多注意观察,走进农村生活,找寻先辈足迹,感受乡土文化。 二、活动课题的确定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具有历史意义的农村生产,生活用具,让学生走进农村,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体验历史变迁的痕迹,感悟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乡土文化,我确定“了解农物”为实验研究性课题。此课题的研究重在让学生了解农物产生发展的种类与特点。这就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中几个特点:1、回归生活世界;2、立足实际;3、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方式。围绕这几个特点,我结合课题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出发点,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历、亲为,调动多方面的知识,进行探究与讨论,在广泛的参与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以互动的形式共同完成。 三、活动目标 1、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初步了解农民生产、生活用具的产生、发展的种类与特点。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形成从生活中

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合作、进取等良好个性品质。 四、活动形式 1、组织形式 (1)个人活动、小组活动、班级活动相结合; (2)邀请家长参加活动 2、实践形式。 (1)调查访问;(2)研究和劳动;(3)小组合作和交流;(4)规划、整理和反思。 五、活动准备阶段 1、讨论确定研究的内容 因为“农物”这个课题的研究范围比较大,在教师的指导下,孩子围绕主题,积极讨论发言,确定他们要研究的几个内容: (1)初步认识打着深深时代烙印的生产用具; (2)初步认识蕴含丰富文化底蕴的生活用品(用具); (3)了解农物的分类及使用方法。 2、自主选择、组成小队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组成了研究小组,每一小组还自选出一名值得信赖的组长。 六、活动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制定活动计划 课题确定后,全班同学展开讨论,应该从哪几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呢?经过激励的讨论,决定把全班分成两个小组。第一组,由大家推选出值得依赖的、能力比较强的李政担任组长。第二组,由周子淳担任组长,周子淳性格活泼,脑筋又灵活,适应能力又强。主要采用调查、访问、收集整理的形式,到农村去,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在农民的指导下完成,对自己感兴趣的物品可以自己动手实践操作,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实践。 第二阶段调查研究

感受文化影响教学设计(文化生活)

《感受文化影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III《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第一框题感受文化影响。本课时从具体的事例入手,介绍文化对人的影响,使学生感知文化不仅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而且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同时初步认识到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而持久的特点。 [学生分析]: 高中生知识基础宽广、求知欲旺盛,仅仅停留于书本知识的接受和掌握水平,学生的进取欲望会受到极大压抑,学生的发展也将受到极大束缚。高中生需要参与探究性活动。但探究活动的目的并非追求单一的探究结果,更重要的是体验探究过程,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寻求社会意义的奉献精神。而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文化的含义以及文化和经济、政治的关系。明白了第一课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文化。这就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课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看文化,需要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展开探究,这就需要教师用有效的方式加以启发和引导。 [设计思想]: 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强调了学习者在建构性学习中的积极作用,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教学中应根据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引起悬念,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而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讨论、探究交流学习成果的教学方法。[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理解和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 响及特点;通过列举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感知文化的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透过具体的文化现象概括出文化对人的影响的内容及特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丰富的文化生活材料入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现象, 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教学重点]: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 [教学难点]: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而持久的特点。 [教学过程]:

人教新课标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感受文化影响》教学设计课题

必修3第二课第一框《感受文化影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两框,即“感受文化影响”和“文化塑造人生”。本课说明的主题就是相对于个体而言文化对人的影响。主要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看文化。这节课着重讲述第一框,第一框“感受文化影响”包括三个目,即“文化影响面面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深远持久的影响”,主要说明文化影响的特点。 学生分析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文化的含义以及文化和经济、政治的关系。明白了第一课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文化。这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课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看文化。需要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展开探究。这就需要教师用有效的方式加以启发和引导。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文化对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2.能力目标 结合文化对人的影响,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培养自己正确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影响。 教学方式 学生自主探究、讨论,教师进行引导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powerpoint 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回顾第一课所讲的容,说明第一课所讲的文化主要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去理解的。而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二课的容,这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探究,思考两个问题: ①从这两幅画面中发现了哪些文化上的区别?你还能举出更多的事例吗?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1 感受文化影响讲义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学案1 感受文化影响

一、文化影响面面观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个人。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二、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1.潜移默化的影响 (1)表现: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而是无形的、非强制的。 (2)启示:文化对人的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被人们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2.深远持久的影响 (1)表现:文化对人深远持久的影响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上。 (2)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1.判断 (1)只要参加一些文化活动就能促进个人的成长。( ) 提示错误。不同的文化活动对人有不同的影响,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可以促进人的健康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活动则会阻碍人的成长和发展。 (2)人只要生活在一个浓厚的文化环境中,文化素养自然就会提高。( ) 提示错误。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但并不是说生活在一个浓厚的文化环境中,文化素养会自然提高,而需要人们主动接受健康文化的熏陶。 (3)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文化程度。( )

提示错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2.思考:深远持久意味着文化对人的影响是一成不变的吗? 提示不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尽管是深远持久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已形成的观念、思维方式等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探究点一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和表现 探究导引 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见面时使用的语言也有不同。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1)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不同国家见面时使用的语言有那么大的差别? (2)文化除了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还会影响哪些方面? 答案(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受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同国家见面时使用的语言会有所不同。 (2)文化除了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还会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核心归纳 正确区分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1)实践活动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活动是运用一种物质的力量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力量,其结果是引起客观物质对象的变化。 (2)认识活动是人们反映客观事物(即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活动,其结果是使人的主观认识发生变化。 (3)思维方式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是人们在思维过程中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是一种思维框架。 典型例题 例1 唐诗宋词,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她能够对我们的审美进行奇异的再造,激发

《感受文化影响》教案

《感受文化影响》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文化对人有哪些影响;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迁移默化、深远持久。 能力目标:结合文化对人的影响,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培养自己正确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化对人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 教学方法 采用讨论和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材料和图片的方式设置情景,提出问题思考讨论,师生共同探究,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用具:多媒体 导入新课: 展示影片《刮痧》图片,图片内容主要讲述了一对中国移民夫妇在美国因文化差异而遭遇的一系列荒唐可笑的故事,以此展现中美文化差异造成的冲突以及为之付出的代价。由此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文化对人的影响 讲授新课: 课堂探究:课本第13页 师生共同探究,引出本节课第一个问题——文化影响面面观 (一)文化影响面面观 文化对人有哪些影响呢?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主要讲清楚两点: 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主要有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 交往方式的差异,主要是指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等,还指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

课堂探究:课本第14页,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风俗礼节。由学生结合本地区实际谈谈所知道的一些风俗礼节。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课堂探究:课本第15页 针对性训练: 1、文化对人的影响有()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风俗习惯、文化程度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④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③④ 2、中国人一般不会立即打开礼物,美国人会立即打开礼物表示感谢,中国人的名字是姓在前,名在后美国人的名字一般是名在前、姓在后,中国人写信封,地址从大到小排欧洲人写信封,地址从小到大排列 下列选项符合上述材料内容的是() ①文化差异形成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 ②文化差异形成人们思维方式的差异 ③文化差异既形成人们的交往方式的差异又形成人们思维方式差异 ④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课堂讨论:你认为参加运动会也是一种文化体验吗?说说你的理由。 (二)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强调三点: 1、文化对人的影响不是有形的,而是是无形的,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2、文化对人的影响是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3、启示: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提高文化素养。 课堂探究:为什么定居海外的华裔在一些生活方式和习俗方面仍然保留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 (三)深远持久的影响 教师讲清原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