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1 感受文化影响讲义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1 感受文化影响讲义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1 感受文化影响讲义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1 感受文化影响讲义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学案1 感受文化影响

一、文化影响面面观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个人。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二、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1.潜移默化的影响

(1)表现: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而是无形的、非强制的。

(2)启示:文化对人的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被人们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2.深远持久的影响

(1)表现:文化对人深远持久的影响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上。

(2)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1.判断

(1)只要参加一些文化活动就能促进个人的成长。( )

提示错误。不同的文化活动对人有不同的影响,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可以促进人的健康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活动则会阻碍人的成长和发展。

(2)人只要生活在一个浓厚的文化环境中,文化素养自然就会提高。( )

提示错误。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但并不是说生活在一个浓厚的文化环境中,文化素养会自然提高,而需要人们主动接受健康文化的熏陶。

(3)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文化程度。( )

提示错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2.思考:深远持久意味着文化对人的影响是一成不变的吗?

提示不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尽管是深远持久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已形成的观念、思维方式等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探究点一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和表现

探究导引

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见面时使用的语言也有不同。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1)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不同国家见面时使用的语言有那么大的差别?

(2)文化除了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还会影响哪些方面?

答案(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受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同国家见面时使用的语言会有所不同。

(2)文化除了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还会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核心归纳

正确区分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1)实践活动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活动是运用一种物质的力量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力量,其结果是引起客观物质对象的变化。

(2)认识活动是人们反映客观事物(即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活动,其结果是使人的主观认识发生变化。

(3)思维方式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是人们在思维过程中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是一种思维框架。

典型例题

例1 唐诗宋词,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她能够对我们的审美进行奇异的再造,激发

我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这表明( )

①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②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④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B

解析材料体现了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②④说法符合题意。①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

探究点二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探究导引

东莞读书节自2005年至今,已连续举办了12届,累计举办各类读书文化活动4 785项,参与群众3 903万余人次,成为一年一度的读书盛会。每届读书节都抓住“读、写、讲、赛”四个环节,精心策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让不同年龄段、不同阅读爱好的人都能参与,特别是注重对新莞人、未成年人、农民、残障人士四类群体的引导。如我的打工成才路大型巡回演讲自2005年举办以来,每年推选约10名优秀新莞人作为演讲嘉宾;“我讲书中的故事”儿童故事大王比赛,引导孩子讲故事、演故事、诵读经典等。

(1)结合材料,说说东莞举办读书节的文化生活依据是什么?

(2)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谈谈东莞市举办读书节的重要意义。

答案(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不同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2)通过举办读书节活动,在全市范围内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形成全民阅读和崇尚科学的良好社会风貌,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从而提升人们的知识素养,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核心归纳

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深远持久的影响的区别

(1)潜移默化的特点强调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非强制的。所谓无形,是指有些文化的影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谓非强制的,是指文化对人的影响是一种自发行为,不是强迫的。

(2)深远持久的特点强调文化对人的影响在时间上具有延续性,在程度上具有深刻性、稳定性。典型例题

例2 “亲,你还在犹豫什么,赶紧下手吧!”这是网上商城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打出的

广告语。不仅如此,更多的网络语言在我们生活中正被广泛使用。这说明( )

①网络文化正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②网络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③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往往是被动的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C

解析“更多的网络语言在我们生活中正被广泛使用”,说明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也说明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①④正确。②不符合题意;③观点错误。答案选C。

1.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在淳安县中洲镇厦山村开馆。以“铁血军魂”为主题,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行军路线、不屈斗争、英勇精神全面展现在观众面前。这说明( )

①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离不开相应的物质载体②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④文化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起着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文化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②错误;文化影响人的精神境界,

而不是决定,④错误;通过纪念馆将不屈斗争、英勇精神全面展现在观众面前,说明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离不开相应的物质载体,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①③当选。故本题选B。

2.“最心酸作文”中表达的“爸爸只爱手机”令人深思,一些人享受了网络文化,却疏远了亲人,降低了人际交往的温度。这表明( )

A.人们应该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B.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C.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D.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决定着人们的实践活动

答案 B

解析“一些人享受了网络文化,却疏远了亲人,降低了人际交往的温度”,这表明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故B当选;人们应该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故A错误;优秀的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故C错误;文化影响实践活动,而非决定,故D错误。

3.虽同在地球村,但异域文化的差异是巨大的,文化的多样性又造就了各国人的群体差异:中国人置家庭于首位,美国人标榜安全第一,印度人重视教育……这说明( )

①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③不同国家的文化不可能有相同的特点④文化决定各国人们观念上的差异

A.①③

B.①④

C.①②

D.②④

答案 C

解析各国文化不同,导致各国人们的总体观念和看法不一样,体现了①②。③说法错误;

④夸大了文化的作用。

4.中国人历来重视宣传的作用,墙壁上,道路旁,交通工具上,到处都有文字在濡染人们的思想,浸润人们的灵魂。人们之所以重视文化氛围的营造,是因为( )

A.人们的文化素养是在参与文化活动中提高的

B.文化对人的影响往往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的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D.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是在主动接受中完成的

答案 B

解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当人们置身其中时会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到处都有文字在濡染人们的思想,浸润人们的灵魂,这是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B 符合题意;A、C、D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本题选B。

5.燃放爆竹是春节的一个传统。据调查,41.7%的被访者及其家庭有燃放爆竹的习俗,29.1%的被访者偶尔燃放烟花爆竹。这表明( )

A.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强制的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答案 D

解析燃放爆竹是春节的一个传统,这个传统依然保留在当今生活中,这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故D符合题意;A、B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非强制的,故C说法错误。

一、选择题

题组一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和表现

1.“良言一句,三冬亦暖,恶语伤人,六月犹寒。”“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不能在丢垃圾时,丢了自己的脸。”——公益广告是社区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随处可见的广告悄然给社区居民的言行带来了可喜的变化,表明( )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强制的

B.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D.文化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答案 B

解析“这些随处可见的广告悄然给社区居民的言行带来了可喜的变化”,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B当选;A不选,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和非强制的; C、D属于无关选项,排除。故答案选B。

2.近年来,我国建设了一批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为依托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开展了“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等活动,进一步增强了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这表明

( )

①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④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开展“创建绿色家园,建设富裕新村”等活动使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得到了加强,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③符合题意;建设的生态文明基地,开展的活动是增强生态观念的物质载体,①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也没有体现文化对人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故②④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B。

3.微笑是一朵动人的花朵,微笑是最美丽的语言,当每个人每天笑容洋溢,开心喜乐,没有纷争,没有烦恼,人心洗涤了,心灵净化了,社会因此而祥和。这说明( )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③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发展和享用文化④文化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人们在实践中感悟到微笑是一种语言,是一种文化,微笑可以促进人类自身身心健康的同时,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愉悦与友善,增进社会和谐。故①③正确。②与题意无关,排除;文化是精神力量,④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4.在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葬礼上,让我们东方人不可理解的是,整个葬礼所有的嘉宾进场时,都神采奕奕、谈笑风生。因为在他们看来,撒切尔夫人是自然死亡,这是一段“值得庆祝的生命”。这表明( )

A.文化的不同,总是体现在交往行为的差异上

B.文化环境的不同,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必然不同

C.思维方式的不同,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是否健康

D.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引起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

答案 D

解析“撒切尔夫人的葬礼上所有的嘉宾进场时,都神采奕奕、谈笑风生,这让我们东方人不可理解”,这说明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因此D符合题意。A说法错误,因为文化的差异不一定总是体现在交往行为的差异上,也可能体现在其他方面;B说法过于绝对;C说法错误,思维方式不同与交往方式健康与否无关。

5.下图是一个德国人阐释的中国人与德国人表达个人观点的方式,这背后体现的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②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区别、相互交融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④不同的经济、政治、历史等因素造成了文化差异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材料表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中国人与德国人表述个人观点的方式存在着不同,这体现了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①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西方文化、中德文化相互交融,②不选;③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不选;中德两国不同的经济、政治、历史等因素造成了文化上的差异,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C。

6.“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B.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C.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D.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享用者

答案 A

解析材料强调了文化对人的影响,表明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享用者,B、C、D 正确;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A错误。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故选A。

7.美国人较为轻松地对待子女的教育,并不追求高学历好职业的功利性目标。而中国人一般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才”,将来有出息,有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中美两国的差异表明( )

A.文化环境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B.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只能产生一种思维方式

C.不同的文化教育环境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选择

D.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优越

答案 C

解析文化环境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但不起决定作用,故A错误;一定的文化环境可以产生多种思维方式,故B错误;美国人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差异,但不能说谁优越,故D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中美两国的差异表明不同的文化教育环境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选择,C符合题意。

题组二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8.一些地方让孩子们诵读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编的传统家训家规,在这个过程中,文明的种子潜入了孩子们的骨髓,融入了孩子们的血液。这表明(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一定的文化活动②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是消极被动的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②错误;材料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一定的文化活动,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①③符合题意;④与题意不符,排除。

9.孔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看,下列典故和成语体现的道理与之一致的是( )

①孟母三迁②耳濡目染③东施效颦④流芳百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孔子此句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①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②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故①②符合题意;③与题意无关,故排除;④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A。

10.“学校教育应该是:给你一部历史让你翻阅;给你一种文化让你感受;给你一些时间让你安排;给你一个舞台让你表演;给你一些机会让你创造;给你一个期待让你自我成长。”这说明( )

A.终生学习是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B.应自觉、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

C.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人对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

答案 B

解析材料的主旨体现了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故选B项;A、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故D观点错误。

11.“乡音难改,乡情难舍,乡思难断”,很多中国人在海外定居了几十年,但到了晚年还是有叶落归根的思想。这体现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 )

A.潜移默化的特点

B.深远持久的特点

C.相对独立性的特点

D.差异性的特点

答案 B

解析很多中国人在海外定居了几十年,但到了晚年还是有叶落归根的思想,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表现在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上,都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故B符合题意。潜移默化是强调在不知不觉中发生,A与题意不符。C、D不是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故排除。

12.当前一些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一些领导干部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主要在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出了问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解决好“总开关”的问题。由此可见( )

①人们在实践中创造文化并享用文化②文化的影响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③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个人文化素养的核心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材料体现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个人文化素养的核心,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故③④符合题意;①②不符合题意,故排除。答案选D。

二、非选择题

13.近年来,雾霾的影响范围已波及中国大部分省市,京津冀三地的雾霾指数更是屡次爆表,危害着人们的健康。面对“十面霾伏”的凄惶之感,“自强不吸”的呼吸之痛,人们深入反思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环境正义、环境伦理和公民意识等一系列问题,认识到大气污染的治理,生活环境的改善,离不开每个公民的参与。要大力开展环境道德教育,提升公民自身的环境道德素质,使环境道德意识深入人心,并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说明如何通过环境道德教育来提升公民的环境道德素质。答案(1)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要加强“三观”教育,特别是大力宣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2)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要开展各种形式的环境道德教育活动,提升公民自身的环境道德素质,使环境道德意识深入人心。

(3)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要通过学习和自我修养,清醒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转变思维方式,采取自觉行动。

(4)文化能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要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环境道德教育,使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形成良好习惯。

解析环境道德教育属于文化教育活动,提升公民的环境道德素质涉及公民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范畴,因此,解答本题既要确定“三观”在人们文化素养中的重要性,指出应如何改造“三观”,又要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途径,如何利用这些途径来提升公民的环境道德素质,还要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和特点入手,说明怎样才能使公民的环境道德素质得以提升。

14.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悄然走进人们的生活,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一些格调不高甚至低俗的内容在网上传播,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为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国家七部委经常开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的专项行动,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据此,有人认为,网络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个人无法抗拒,抵制低俗网络文化关键在于国家。

请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答案(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阻碍个人的发展。因此,国家必须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净化网络环境,推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

(2)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但人接受文化的影响并不都是消极被动的。我们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自觉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的熏陶,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

解析回答本题不要偏离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这一要求。首先从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角度,肯定国家加强互联网管理的必要性;其次要从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角度,指出个人要在文化生活中作出正确选择。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知识点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1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各民 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3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P32—33) (1)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2)尊重文化多样性,就要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世界各民族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7、懂得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P48)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8、领会文化创新的重要意义(P49—50)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③文化创新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先进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9、理解文化创新的途径(P52—55)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②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3)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对于文化创新而言,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答题模板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答题模板 1. 为什么重视文化的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2)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 (3)文化能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4)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交融。文化对政治的影响(有利于发展人的文化素养,促进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文化对经济的影响: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③经济社会越来越需要高素质的人才。 (5)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6)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提高国际地位)。 (7)文化对人的影响。①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②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③文化对人影响的作用:文化能塑造人生,改变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8)发展文化产业,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9)发展优秀文化,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 文化多样性 (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如何保护和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 ③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的繁荣发展。 3. 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1)意义 ①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②外国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③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2)要求 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文化的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4. 传统文化 (1)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继承,但具体内涵因时而变)和鲜明的民族性(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传统文化只有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做到与时俱进,才会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③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而糟粕钳制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制约我们的价值取向。(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①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留和发展;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或剔除。 ③既要继承,又要发展(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能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不能全盘照抄或断章取义),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③要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5. 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既是不同民族文化相互借鉴交流的过程,又是一个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1)为什么重视文化创新 必要性: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实质,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重要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2)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必须立足实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体现时代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正确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既要反对“守旧主义” 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练习题及答案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练习题及答案 1.(07山东卷24)“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点哲学的确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下列观点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的上述感悟相一致的是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哲学是人类对某一具体领域规律的概括 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2.(09江苏卷2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第一次实现了 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③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④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中国的改革不求一步到位,但求持续渐进、分轻重缓急,最后通过逐步积累而完成。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务实有效的成功之路。以上材料说明: ①人们办事情要重视量的积累②人们办事情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③人们办事情要分清主流和支流④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都是正确的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4.早就有人做比喻,说人的事业、爱情等都是0,健康是1,没有了1,全是0,有了健康,则是1000000……才能丰盛无限。由此可见 A.人的事业、爱情不重要 B.整体制约着部分 C.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D.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 5.(09福建卷36)2009年4月,甲型HINI流感开始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扩散。我国借助国际力量组织攻关,在短时间内成功研制出甲型HINI流感的快速诊断方法。这表明 A.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开自然之谜 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选规律 D.在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中,意识起着促进作用 6.(09全国卷Ⅰ28)“面对金融危机这一全球性挑战,世界各国需要加强政策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应对。在此关键时刻,坚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这一论述表时,信心作为对前景的良好预期 ①能够改变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②可以推动经济主体对经济活动的积极参与 ③能够摆脱物质条件制约,促进经济复苏④可以促进经济形势向好的方向转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09全国卷Ⅰ31)1978年安徽小岗村18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小岗村不断探索致富之路。2006年1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规划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办

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然科学、语言、文字等都是文化)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实践的产物。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资载体。(如从艺术作品中可以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4、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5、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6、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提高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如西方的见面礼节是拥抱,中国则是握手);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2、文化对人的影响a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如乡音难改。 3、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4、文化塑造人生:a丰富精神世界;b增强精神力量;c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主要是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如我国传统节日:春节。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如长城。 2、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3、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4、尊重文化多样性。正确的态度:既认同本民族文化,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原因:a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b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5、文化在交流在传播。 生活中的文化传播:a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如丝绸之路);b人口迁徙是重要途径之一(我国的人口流动);c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孔子学院); 大众传媒(最大程度超越时空的局限)是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电视、网络、报刊等);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传播(唐僧取经)。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知识点梳理

一、文化与社会 一、体味文化 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是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1)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1)重要性: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2)必要性:发展中国家,在文化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 (3)应对措施: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影响个人的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过程中形成的,。 (1)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优秀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3)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三、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1)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必背知识点汇总

2016考前文化生活必背答题术语 文化与生活(第1课、第2课) 1、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2)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精神力量。 文化作用 1、文化与社会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文化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3)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4)文化起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5)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怎么办) 2、文化与个人 (1)(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但并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接受,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的过程。)和深远持久的特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4)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第一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2、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3、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3、4两个问题经常结合一起)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注意:此处不能改成科学。只能是学问) 一.含义: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或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注意: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之间关系不能等同) 二.产生:(1)产生于人们实践活动中;(1)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对实践的反思 三.哲学的功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注意: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哲学才能让人们正确的认识与改造世界) (1)哲学与世界观:①区别:a 、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及根本观点 b 、世界观人从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c 、世界观是不自觉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四.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②:联系:哲学是对世界观进行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和哲学一样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2)世界观与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注意:在解题时时要注意世界观与方法论对应正确) 五.哲学同具体科学关系: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强调具体); 哲学则对具体科学进行新的概括和总结,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强调抽象、一般)。 2.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六.哲学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具体包括:(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以此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以此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为什么:(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它贯彻哲学始终。 1.唯物主义:(1)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七.哲学两大派别:2.唯心主义:(1)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2)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等夸大为万物的本原,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决定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等看作世界的主宰与本原,它决定着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哲 学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总结 1.文化的的内涵 (1)含义: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特征: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②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通过逐步培养而来;③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影响 (1 ②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通过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来使自己价值观念向外推销而实现的) (3: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影响的表现: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行为、实践和认识活动与思维方式; ③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的特点(无形的、主动的)和深远持久的特点(“三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很难改变); ④文化塑造人生(对人的作用):优秀的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增强人们的 精神力量(激励人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健康等素质)。 3.民族文化 (1)含义:每个民族、国家自己的文化。 (2)地位: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3)表现:①民族节日: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现,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②文化遗产: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地位);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作用)。 4.文化多样性的内涵 (1)地位及作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 ①民族性:由于各国的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因素不同,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所以,文化是民族的; ②世界性:文化来源于社会实践,各民族间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存在普遍的规律,各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文化是世界的; 5.尊重文化多样性 (1)原因:①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②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途径:①认同本民族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②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化繁荣进步;③在国际文化事务中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

高二政治知识点:文化与社会

高二政治知识点:文化与社会 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文化与人类社会与生俱来,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从文化与人们个体的关系来看,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有文化。 了解文化的形式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1.2、了解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1.3、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的关系: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所决定,文化又反作用于政治,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文化的影响:1)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1.4、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感悟文化竞争力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简洁版)

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文化的作用? (1)原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表现: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性质双重性: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为什么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越来越突出? (1)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2)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我们应如何增强文化竞争力?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1)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2)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是什么? (1)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2)优秀文化能增强精神力量(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那,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表现是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

高二政治

【主要哲理汇总】: ☆(辩证)唯物论: 1、物质决定意识,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能指导人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 3、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唯物)辩证法: 5、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6、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同时搞好局部,用整体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7、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优化的趋向,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8、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们既要坚信前途光明,充满信心;又要做好走曲

☆(唯物)辩证法: 9、坚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中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要求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10、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同时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11、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文化与社会教案.doc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文化与社会教案 高二政治《文化与社会》教案篇一 活动背景 背景一: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不仅给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使得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背景二: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步骤;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大举措。对实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在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在迅速上升,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进人小康社会后群众的文化消费进入旺盛期。据有关部门估算,到2005年,我国潜在的文化消费能力将达到6000亿元。现在,世界许多国家已盯上我国巨大的文化市场,急于抢滩登陆。如果不抓紧发展和壮大我国的文化产业,提高总体实力,很难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文化领域的进一步开放和竞争,就会给国外文化产品进人我国留下巨大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各地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文化单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知识框架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知识框架 1.文化的本质含义 从本质上看,文化属于精神范畴,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文化活动是一种依托物质载体的活动。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还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文化影响着个人、民族和国家,个人、民族和国家在其历史中创造和发展了自己的文化。文化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文化具有自身运行的规律)和相对独立性(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发展不是同步的,文化发展可能会超前或滞后于经济、政治)。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经济、政治以重大的影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需要人们有更高的文化素养;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是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与综合国力竞争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4.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和特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 辩证唯物论 1.世界观: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方法论:a.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b.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 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世界观: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可以阻碍 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世界观: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 4.世界观: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认识论 认识论(认识与实践) 实践的特征: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与认识:1.实践决定认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意识可以对实践起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意识可以对实践 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认识论(真理与认识) 1.真理的三个基本属性:客观的、有条件的、具体的 2.认识的三个特点: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联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观:联系的普遍性 方法论:人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坚持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世界观:联系的客观性 方法论:a.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的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 b.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 建立新的联系。 3. 世界观:联系的多样性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世界观:联系的条件性 方法论:并非任何两事物都具有联系

(完整word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一、文化与社会 1、体味文化:①文化形式各种各样。②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③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2、文化的内涵以及特点: ①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③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后天参加实践及学习获得的。 ④文化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4、文化的力量(作用):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5、文化与经济、政治 1)相互影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要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6、怎么样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②转变政府职能。 ③培育市场主体。④实施“人才兴文”战略。 ⑤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打造中华文化品牌。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哲学的产生 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二、哲学是什么 (一)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智慧) 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 3.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②世界观(看法想法)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做法)体现世界观 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1.具体科学的分类 2.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关系 ①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个性、个别、具体) ②哲学对其进行概括和生活,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共性、一般、抽象) ③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不可取代具体科学),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易错句:哲学是科学的时间观和方法论(×)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内容 (一)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谁决定谁) ①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为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为唯心主义 (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①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②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2.唯物主义基本形态 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唯心主义基本形态 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教案(1)

2019-2020年高中政治第一单元第一课《文化与社会》教案新人教版必 修3 活动背景 背景一: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不仅给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使得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背景二: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步骤;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大举措。对实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在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在迅速上升,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进人小康社会后群众的文化消费进入旺盛期。据有关部门估算,到xx年,我国潜在的文化消费能力将达到6000亿元。现在,世界许多国家已盯上我国巨大的文化市场,急于抢滩登陆。如果不抓紧发展和壮大我国的文化产业,提高总体实力,很难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文化领域的进一步开放和竞争,就会给国外文化产品进人我国留下巨大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各地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文化单位的产业意识明显增强,涌现出一批面向市场、创新发展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集团。各个文化产业门类蓬勃发展,对促进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艺术生产力、增强文化单位活力,对繁荣和规范文化市场、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对丰富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改善人们的生活消费结构,对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开辟税源、推动第三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具体表现为文化产业发展很不充分,总量规模偏小,市场机制不完善,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效益都需要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有资料显示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国民收入稳步提高当前城乡居民文教娱乐等文化消费支出的比重一路上扬,居民文化消费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据统计,文化产业高度发达的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文化消费(包括旅游)己占家庭消费的30%左右,对其他行业和整个经济产生了显著的拉动作用。专家认为,我国社会消费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对当前的精神文化产品生产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良好的发展空间。 背景三:随着文化消费在居民生活消费中比重的增加,对文化消费.需要加强引导。目前文化消费依然存有不少的误区。主要表现为:(1)家庭消费结构的不合理。在许多居民家庭消费结构中,“物质建设”占绝对优势,“精神建设”少得可怜。(2)文化消费的品位有待提高。目前,儿童图书五花八门,电子游戏更是品种繁多,但其中良莠不齐的现象却令人忧虑,其中不乏暴力、色情污染。(3)对文化消费的狭隘理解。文化、消费应走出单纯由书、电脑的狭小范围,要到科技馆;博物馆中去,到大自然中去,扩展文化消费的领域。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4课练习题 (2)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宇宙飞船等。这表明 A.人们能够创造自然物 B.人们能够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 C.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观性 D.人们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2.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大和程度的加深,一些原来只在动物中传播的疾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这提醒我们 A.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B.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C.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失去了客观性 D.改造自然必然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3.近年来,某地的洪水泛滥越来越严重,对民生危害越来越大。造成洪水泛滥的原因之一是人类活动增多所造成的地球环境破坏。从哲学上看 ①洪水与自然灾害之间存在本质的联系②改造自然,务必要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 ③人类活动必将引起自然灾害的出现④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4.“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 A.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 B.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无规律可循 5.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作反物质。199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200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表明 A.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 B.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 C.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 D.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6.哲学的物质范畴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既包括自然事物和现象,也包括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包括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物质关系。哲学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之间的区别是 A.前者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后者依赖于人的意识 B.前者是永恒的,后者是暂时的 C.前者具有客观实在性,后者没有 D.前者是可知的,后者不是 7. “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8.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这一观点是 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C.离开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 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 9.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世界是物质的②物质是运动的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④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10.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