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思想经典论文

西方思想经典论文

西方思想经典论文
西方思想经典论文

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

《西方思想经典》课程论文

姓名:程帆学号: 12115114 专业:英语班级:英语-12-1班

论文题目:Benevolence and love: Comparison between

Confucian and Jesus Ethics

Benevolence and love: Comparison between Confucian and

Jesus Ethics

程帆12115114 英语-12-1班

摘要:孔子与耶稣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孔子的“仁”与耶稣的“爱”作为东西方伦理的核心观念和根本原则,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特殊的文化精神与文化性格。二者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有一定的共通性,但在神与人的层面上,又有着极大的差异性。比较孔子的“仁”与耶稣的“爱”,诠释其内在的价值,辨析其德性的差异,对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以及重新构建现代人际关系都具有积极意义。

Abstract: Confucius and Jesus both play a fundamental role in the cultural history worldwide. As the central thoughts and principles in eastern and western ethics,Confucian Benevolence and Jesus Love embody special cultural spirits and characters, which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 in man-to-man relations, but enormous with distinctions in God -to -man respect. It plays an active role in occidental-oriental cultural communication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modern relations to compare Confucian Benevolence and Jesus Love, interpret their internal values, distinguish their moral differences.

关键词:孔子;耶稣;仁;爱

Key words: Confucius; Jesus; Benevolence, Love

Confucian “benevolence”and “love”of Jesus a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which play a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national consciousness, national psychology. Confucius and Jesus, ethics in common, to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re words of convergence, and its profound differences and rules in a sense set the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In this paper,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The bible, the “benevolence” and “love” is used in the comparison research, trying to find out it two kinds of traditional ethical idea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may be produced positive influence, to the east and west culture mutual fusion and mutual in communication, as well as the modern relationships provide ethics thought .

1 The value connotation of Benevolence and Love

Confucius was the founder of Chinese ideology and culture ,“

benevolence”is the core of Confucianism which is the cornerstone of Confucianism. A Confucianism history is the benevolence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

First, the basic core of "benevolence". "Love" is the core of humanity and the principle, "benevolence" looks from the origin, from people from the two, proves that the benevolence is extended by the person itself out of the code of conduct, is the understanding of human beings, has the strong humanitarian spirit. "Love" refers to a kind of to others takes the attitude of human being itself, itself has the virtue. So, Confucius, referring to the concept of "benevolence", first of all, the "love" is a factor. "Love" is the heart of the lover, lover of love.“Fanchi asked the benevolence. Confucius said: “love”“Universal love and benevolence”.These words can explain,benevolence is charity, love of compassion, caring, compassion.

Second,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benevolence”. In Confucius’ideology, benevolence is filial piety, contains many other moral . Confucius believed that filial piety is the first factor of benevolence and essential, is filial piety judge a man benevolence and act of standards. “Brave man don't have to have the benevolence.”“Those who have benevolence are not sorrow.”

Third, the implementation way of “benevolence”. “Benevolence”is not unattainable a fabulously rich residence, but to really is not easy. Confucius thought, “Benevolence” should start from the present case, “to take Pi benevolence the party has also ”. As long as there is a firm ambition, always to pursue, “can have a daily its

force union special” can achieve their ideal, “benevolence and benevolence” Visible, “those difficult at first and then, it may be said Ren yi”..Confucius also from the negative and positive and promising two aspects, puts forward some ways to implement the benevolence. Negative for is: “do as you would be done by.”is the benevolence .Help, just tell the stone. Positive for is: “to Stand and stand, to achieve the talent. ”That is the benevolence which establish people’s talent, as the benevolence must be really sincere. Not sincere real in practice, it can not help more can't stand people's talent. This table Emperor Akihito is a kind of responsibility, an obligation, but also a kind of work altruism spirit of fashion and help others to be better than “do as you would be done by ”Belongs to a higher moral level, is the highest requirement of morality.

Jesus was the founder of the Christian. If the “benevolence”is the soul of Confucianism, so the theme of “love”is Jesus thought. In general, Christianity is a religion of love, all of its teachings are in “love” as the core.

First, the basic content of “love”. “Love”of Jesus can be summarized as “two love”: one is to love God the father, the second is love your neighbor as yourself. “Love God” is to serve God with all my heart. “Blessed are the compassion to others, for they will receive the grace of God”; “Peacemakers , for they shall be called sons of God ”. God’s mercy, peace, therefore, the son of God, Jesus is the messenger of peace, love, the angel of Jesus preaching of the gospel is the gospel of peace, the gospel of love. Love your neighbor as yourself. Neighbors including all the original stranger for you, as long as he has compassion for people.

Second, the unique connotation of “love”. The love of Jesus is God center, because God loves me, and I also want to as God loves me to love others; God love good love, the wicked people will love both friends also love the enemy. Therefore, Jesus said, you have always heard the ancients said no can kill people! If who murder, should by the referee, I would like to say to you: every to his brother’s anger, then by the referee. you have always heard, “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 ” I want to say to you: “don't resist the wicked; And if someone strikes you on the right cheek,

you need to turn to him the other slap. ” You have always heard, you shall love your neighbor, and hate your enemy. 'but I say to you: when you love your enemy to rain on the righteous and unrighteous. If your enemy is hungry, would you like to eat for him; thirsty, give him water to drink. You should not evil, overcome evil with good. Love is patient and kind love is not jealous Love does not boast not proud not self-seeking it is slow to anger is not evil don't like injustice just like the truth; In all things Tolerance always trusts always hopes always perseveres love never fails.

2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Benevolence and Love

The “benevolence” and “love” on the premise of common feelings of sexual and advocated “lover”. “Love” is the basic connotation, Confucius “benevolence” requires that the love of others, compassionate to others, respect for others. First start from the filial piety, then extended to the average person in the society, all “universal love”, and finally achieve “Bosch in alms to the people” is the ideal state. “Love” is the core of Jesus thought, though “love” has many forms, but must be a kind of heart, from the soul, to give love .

The differences embodied in the following respects :

First, the nature of different sources: Confucius’s benevolence is rooted in human nature and ethics; Jesus’s love comes from God and the divine. Confucius, while acknowledging there is something beyond, can decide the fate of the world “mandate of heaven”, but he also thinks the kernel is rooted in the inner of humanity .So, Confucius’s “benevolence” based on human nature, based on consanguinity and ethics as the base, with himself as the center outward radiation, gradually from parents love, love children, love brothers and sisters and then extended to relatives, friends, and then extended to love and love is not met .

The love of Jesus comes from God and the divine. According to the bible, this love is from God, because God himself is love: that we ought to love one another, because love is from God, has the compassion, is born of God, and know God. Do not love do not know God, because God is love.Furthermore, because we are children of

God, God loves us, so we should love God’s creatures. So, the love of God is planted the seeds of love, of all humans is a motive force of the people’s love, it is beyond the sanctity of human nature, there is no such sanctity, love has not the base of final.

The second difference is the manifestation: Confucius’s “benevolence”is love there is poor, the pecking order. Jesus’s universal love is no such as love, love all beings .Confucius makes it clear that, people should according to each other and their relationship and treated differently to different people. To honor person, expensive and their loved ones, to love, deep to Benedict; To humble, low, and the blood to alienate people, to love in the back, feeling weak .

Jesus’s love is universal love, the “love your neighbor as yourself”commandment is to love all beings without poor, people should ignore thickness of the feeling of universal love and mutual love. Jesus “love” to break its predecessor Judaism only love Jewish compatriots, the adversary and the definiteness of love, but love object is extended to all mankind (believers), become a kind of universal love. Regardless of the benefits to the love, regardless of the grievances, regardless of the secular, gain and loss, but in order to be acceptable to God, so it transcends the boundaries of the state, nation and blood, no arithmetic, no level.

Third, the way of realization is different.Confucius "benevolence" rely on own effor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Jesus "fraternity" depends on the grace of God.Now that "benevolence" is the result of itself, so to realize benevolence, the key depends on our own efforts, without the gift of God. As long as our main initiative, it can realize benevolence, anyone could have through their own efforts and achievements in the science of uniting the benevolence.

The source of the love of Jesus now that is God, the implementation way and of course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God. People only by their own efforts is impossible to achieve realization of love, they must rely on God in the form of a “gift”. What human only can do is a positive response to the call of God, beyond reality, and focus

on the pure, the exaltation of the soul of mind, to achieve the unselfish love of God. Only in this way, people can get rid of the nature to get real hope of rescue .

3Conclusion

Confucius’s “benevolence” and “love” of Jesu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ethical thoughts, they all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history. Once established by Confucius benevolence laid the groundwork for the spirit of Chinese culture and opened up the direction; Jesus ethics legal mechanism on western society, welfare, culture has also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many aspects, such as education. Although they are the product of the same era, unavoidably bring history and class limitation, but both by its unique value system and discourse system, with its unique universal love brings love to the fierce competition of society, for the apathy of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ety created a new atmosphere, this regarding to create a new, modern 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regulating between man and nature, man and societ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itself has the enlightenment.

Admittedly, Confucius’s benevolence and Jesus’s love have a certain difference, but the difference is not equal to quality, in our age today, the competition of different cultures and splendor, to re-examine Christianity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ethics in positive ethical values, doesn't mean relative merits. It should be said that in western Christian ethics ----“love”and the Confucian ethics ----“benevolence”, should be different, to be short. Therefore, we must rely on traditional implementation ancient and modern fusion, the good and discard the dregs;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elements, to the Ming and his dark, take him long to repair the short of

this. Only so, can set up a new universal significance to the virtue of the world, which is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Cited Reference:

[ 1 ] 陈超:仁与爱:孔子与耶稣伦理观之比较,井冈山学院学报,2008(11)[2]杨伯峻[A].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王树人.论语中仁的不同含义辨析[J].孔子研究,1991(1).

[4]朱熹.论语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圣经[M].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印刷,2002.[6 ]韩作珍彭炯增.爱基督教学说之灵魂[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4(3).

[ 7 ]耿卫忠.“爱”—耶稣伦理的基石[J].天风2004(10).3[]黄凤想.初探基督教伦理中爱的原则[J].天风2002(7).

[ 8 ]范恒山.从“上帝是爱”看和谐伦理[J].天风2005(8).

[ 9 ]肖鸣.耶稣是我最大的福分[J].天风,2006(8).

[10 ]吕延阁.神就是爱[J].天风2011(2).

[11]赵光清.耶稣:爱憎分明[J].科学与无神论,2004(6).

[12]吴利琴.孔子的“仁”与耶稣的“爱”之文化特质[J].安徽文学(T半月)2010(10).

管理思想史自考大纲

管理思想史自学考试大纲[06088]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二OO四年十二月 自学用书:《管理思想史》,李方华、李庆杨、步建东编著,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参考书目:1、《西方管理思想史》,郭咸纲著,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1月第2版。 2、《管理思想的演变》D.A雷恩著,孙耀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 3、《管理思想发展史》孙耀君主编,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6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管理思想史》课程是浙江省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必须学习的重要专业基础理论课,是为了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系统掌握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和不同学派管理理论而设置的。本课程系统介绍了西方管理思想的演变历史,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管理思想,现代管理理论丛林和当代管理理论等内容。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自学应考者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各种不同管理学派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为学习相关的课程打下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是:自学应考者只有掌握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才能更好地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不懂历史,难懂现在。只知现在的管理理论,不知其由来与发展,就不能深刻认识和了解这些管理理论,更难以发展理论。 在学习方法上,按照这样三条线索进行学习:一是时间线,管理思想史是以时间作为主线发展演进的,充分体现了其历史性;二是理论线,管理思想史以理论的发展演进为线索,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分为若干发展阶段,但是其理论的发展是有其自身规律的;三是人性线,管理理论的发展以人性理论的不断发展深化为主轴,孕育着对管理最优境界的追求,管理理论的发展是以不断突破对人性的认识为特征的。 二、考核目标 第一篇古代管理思 第一章管理思想史的渊源 第一节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王国的管理思想 掌握:1、埃及人是首先意识到“管理跨度”的实践者 2、汉穆拉比为了巩固其统治,编制了“法典”作为国家行为的准绳 第一节古希腊的管理思想 掌握:1、古希腊历史上从公元前11世纪到前9-8世纪因荷马史诗而习称“荷马时代”,荷马时代的部落管理实行军事民主制,从古希腊的部落管理体制我们看到了“议会制”的某些端倪。 2、古希腊最出色的改革家、思想家主要有:苏格拉底、色诺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重点掌握:1、苏格拉底的“精神接生术”、色诺芬的《家庭管理》在管理思想上的主要贡献、柏拉图的主要管理思想、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体现的管理思想。 第三节古罗马管理思想及宗教管理思想 了解:1、宗教和古代管理思想 掌握:1、古罗马萌芽状态的管理思想。 第二章中世纪的管理思想 第一节社会实践所体现出的管理思想 了解:1、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管理体制、组织结构 2、城市的兴起和贸易的发展对管理思想发展的影响 掌握:1、威尼斯造船厂的管理经验 第二节中世纪思想家的管理思想 掌握:1、从管理学的角度总结“神学之父”阿奎那的管理思想,可以得到有启发意义的思想线索是什么?2、马基雅维利在他的著作中具有管理思想光辉的三点思想。 3、欧洲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在他的《乌托邦》全译为《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岛的既有益而有趣的全书》中体现的管理思想。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简述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简述 摘要:市民社会理论在历史发展中经历了政治社会、经济社会和文化社会三个阶段,哈贝马斯在市民社会理论第三阶段即文化社会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公共领域理论。在哈贝马斯看来,公共领域是国家权力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缓冲地带,其核心诉求是通过观念和文化的力量对抗政治权力,用观念启蒙来影响公众和政治权力持有者,不断发扬和扩大民主。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对于规范政治权力、促进后发国家理解现代性问题、启示人类解放的途径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哈贝马斯;市民社会;公共领域 按照哈贝马斯的论述,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了各种形态的国家主义。在西方,打着凯恩斯主义旗号的国家干预政策逐渐大行其道,名学宿儒绞尽脑汁为新兴的国家主义寻找学理上的论证和支撑;东方一些国家则以列宁主义为核心,建立起国家覆盖和管理社会生活所有领域的新制度。然而,当国家主义的弊端尽显无遗的时候,当国家和社会都不堪重负的时候,学术界又开始寻找一度迷失的市民社会理念,试图重建政治国家与社会的合理关系。在哈贝马斯看来,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二分的现代性理想依然有着强烈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如何发挥市民社会的自治和自主量、如何复兴公共领域的理性的批判性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学术界重点探讨的问题。 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 (1)政治社会、公民社会和文明社会阶段。它主要包括古希腊和近代早期的市民社会思想。亚里士多德的概念,就既有公民社会和政治社会的意思,又指文明社会和道德社会。亚里士多德对城邦和家庭做出的区分,成为后世划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先声。受古典市民社会概念的影响,近代早期的霍布斯、洛克和卢梭等人都提出了在政治社会和自然社会二分中界定市民社会的主张。在这些理论家看来,在自然社会里,或者充满争斗,或者无法永远保持自由和平等的状态,所以人们需要通过缔结契约的方式来克服前政治和前国家的自然社会的弊端。(2)经济社会阶段。主要包括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他们的理论认为市民社会是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生活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自组织生活。他们的理论也是对现代社会日益被划分为经济社会和政治国家的社会现实的反映。但是,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的解放并不是人类的解放,市民社会的解放充其量不过是有财产的人的解放,而人类的解放需要通过市民社会的自我扬弃来实现。(3)文化社会阶段。主要包括葛兰西、法兰克福学派等从事文化批判和建构的学者与学派。在葛兰西看来,“市民社会所包括的不是‘整个物质关系’,而是整个思想文化关系;不是‘整个商业和工业关系’,而是整个知识和精神生活”。葛兰西开辟的市民社会理论成为后来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基础。哈贝马斯是当代市民社会理论的集大成者,他不仅在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公共领域”概念,而且建设性地研究了公共领域的发展路径和结构转型,为后发国家理解现代性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00265西方法律思想史2015年04历年真题及答案

201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西方法律思想史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0265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l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柏拉图认为人的三种品行分别是 A.理性、志气、欲望 B.理性、志气、正义 C.智慧、勇敢、正义 D.智慧、理性、志气 正确答案:A(1分) 2.按照柏拉图的分工原则,理想的国家应该由三种不同身份的人组成,但其中不包括 A.军人 B.统治者 C.劳动者 D.知识分子 正确答案:D(1分) 3.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涉及的基本范畴是 A.善 B.活法 C.主权 D.自然法 正确答案:A(1分) 4.斯多葛学派早期代表人物是 A.芝诺 B.塞涅卡 C.奥勒留 D.埃及科特 正确答案:A(1分) 5.在12至13世纪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提出君主论的法律思想家是 A.布丹 B.奥古斯丁 C.马基雅维里 D.托马斯·阿奎那 正确答案:C(1分) 6.古以色列法律的总纲是 A.《圣经》 B.《利未记》 C.《耶里米书》 D.《摩西十诫》 正确答案:D(1分) 7.阿奎那认为,上帝用以统治支配整个宇宙的法律是 A.人法 B.永恒法 C.自然法 D.神法 正确答案:B(1分) 8.布丹认为最自然的共同体和最早的社会单位是 A.个人 B.家庭 C.部落 D.种族

西方管理思想史读后感

西方管理思想史读后感 《西方管理思想史》读后感 郭咸纲教授所著《西方管理思想史》是一部对西方管理思想的演变和发展的研究中的经典著作。全书共分六篇,从早期的管理思想开始,经过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一直到当代管理思想,对西方管理思想从产生、发展到繁荣的整个过程做了一个科学的梳理和分析。书中也提到了管理理论发展的线索和研究方法,并对管理理论的发展前景和领域作了分析与展望。 学了儿年的管理,越来越发现管理学的复杂性和系统性。自从有了人类,有了人类组织,管理便出现了。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管理的实践一直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直到近代,也就是一口多年前,现代意义上的管理才出现,管理学才作为一门学科正式产生。当然,这是有着其显著的社会经济背景,如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现代公司制度在美国的确立,企业的规模、数量不断扩大等等。 西方管理理论自产生以后,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经济组织的的演变与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发展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也就是说,经济组织的演变为管理提出新的研究课题,而管理研究的进展乂为新型组织的巩固提供了支持和保证。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是管理思想和理论演进与发展的根本动力。 由于企业或行政等组织的经营实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导致从实践中得出管理理论也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甚至繁杂性。所以在管理理论中没有那一个理论一手遮天、独霸天下,它呈现出白花齐放、白家争鸣的繁荣景象。甚至一度出现管理学的“丛林”现象。管理学的理论流派多彩纷呈,理论也各不相同。管理学从产生到现在有代表性的理论不下儿十种,在加上一些不入主流的,就更是不胜枚举了。导致对管理作一概念上的界定都无法产生一致的定义。比如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等等,但我仍然比较推崇孔茨的定义:管理就是在正式的组

西方政治思想史论文

权力分立思想的历史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在对政府权力进行控制方面,除民主与法治的思想之外,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权力分立的理论。这一理论上承古代希腊罗马关于混合政体的思想,在近代则通过洛克与孟德斯鸠的学说得到了充分的展开,最终通过美国立国者们的“实践的智慧”而被直接发展成为一整套具体的制度设计。 一、混合政体理论中的分权思想 混合政体理论,是由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分析和研究了当时希腊城邦的政治实践后提出来的一套国家政体理论,它的核心内容是将纯粹政体(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的要素和优点混合起来,从而达到更佳的治理效果。这种理论认为,(1)如果政治权力为一部分人所控制,不管这些人属于社会中的哪一部分,都有可能被滥用;(2)对这部分人运用权力进行控制的唯一有效办法就是另一部分人拥有与之相抗衡的权力。随后为其他政治家所继承和发扬。这一理论,把君主制因素、贵族制因素、民主制因素融合到一起,使得除奴隶阶级以外的各阶级都能参与到国家的治理中。他认为“共和政体中的各个因素倘使混合得愈好愈平衡,这个政体就会存在得愈久”,他的这一思想为随后的古希腊、古罗马的其它政治家和思想家所继承和发扬。 (一)古希腊纯粹的阶级分权思想 1、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关于国家政治的理论对亚里士多德的影晌。 2、亚里士多德的混合政体及其中的分权思想。 亚里士多德研究了希腊150多个城邦的政治制度后,对政体进行了分类: 首先他依掌握国家最高统治权人数的多少分为:个人统治的君主政体、少数人统治的贵族政体、多数人统治的共和政体; 依国家所要实现的目的分为:“正当的”政体和“变态的”政体,前者包括君主制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立宪政体),这类国家是谋求公共福利的,后者则指那些只为谋求个人利益的国家,它包括僭主制(即暴君专制)、寡头制和平民制。 亚里士多德不赞同雅典那样的“极端的”民主制,而是较为倾向于中庸的、民主主义的共和政体,这种政体吸收君主政体、贵族政体、民主政体的因素混合而成,故称为混合政体。亚里士多德的分权思想,正是在他对混合政体的推崇中体现出来的,他认为对于国家权力,不能过分集中于任何一个阶级,“不让任何阶级在政治方面获得脱离寻常比例的超越地位”,因此国家权力,应为各个阶级平衡的共同掌握。 3、评述:亚里士多德的这种分权只是一种以阶级为主体的分权思想,为“纯粹的阶级分权”。 (二)古罗马机构分权掩盖下的间接阶级分权思想 古罗马时期,生活于罗马共和时期的波利比乌斯与西塞罗继承和发扬了亚里士多德的混合政体理论及分权思想。 1、波利比乌斯为了探求罗马强大的原因,他在罗马搜集了大量资料,悉心考察了罗马公元前三世纪到前二世纪的政治制度,完成了名著《通史》一书。在这本书中,他详细叙述了各种政体的起源和衰败的历史,吸取并发挥了亚里士多德的“混合政体”的思想,对分权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2、生活于罗马共和末期的西赛罗也论述了分权理论,他主要继承和重申了亚里士多德和波利比乌斯的思想,同时也是对罗马现存制度的承认。此外,他还主张“权力从属于法律”,代表统治者力量的执政官,代表贵族和在野执政官力量的元老院,代表平民力量的监察官、保民官、平民大会,三者的地位必须由法律确立,并依法律规定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

西方管理思想史结课论文

西方管理思想史结课论文 古典管理理论形成的思想条件 一,詹姆斯?斯图亚特 他先于亚当?斯密而提出了劳动分工的概念,论述了工人由于重复操作而获得灵巧性?他比泰勒早100多年指出了工作方法研究和刺激工资制的实质?他还提出了管理人员和工人之间的分工问 题? 二,亚当?斯密 提出了经济人的概念? 论述管理中控制的职能,计算投资还本的必要? 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好处的论述,分工有专业分工和职业分工? 分工在管理上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三个好处? 三,大卫?李嘉图

在资本和管理技术的关系上提出了所谓的“工资 规律"? 提出了关于经济人的群氓假设:社会由一群群无组织的个人所组成;每个人以一种计算利弊的方式为个人的利益而行动;每个人为达到这个目 的,尽可能地合乎逻辑地思考和行动?从这一个假 设出发的必然结论是,对这些群氓只能用绝对的,集中的权力来统治和管理? 古典组织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法约尔的一般组织管理理论 二,亨利?法约尔对古典管理理论的贡献 (一)法约尔概括了管理的一般原理 (二)法约尔区分了经营和管理 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管理包括在经营之中,认为管理是一门具有独立规律的学科? (三)提出了14项"一般管理原则“ (四)法约尔认为管理者需要重视五个方面的管理职能 即计划plan,组织organize,指挥command协调coordinate 和控制control.

(五)为整个管理学理论和实践的教育奠定了基础 古典管理理论总结 (一)古典管理理论的伟大意义古典管理理论确立了管理学是一门科学? 古典的管理理论建立了一套有关管理理论的原理,原则,方法等理论?提出了一些管理的原则,管理职能和管理方法,并且主张这些原则和职能是管理工作的基础,对企业管理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也为总结管理思想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行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行为科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行为科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早期提倡者 (一)行为科学的提出 行为科学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它正式被命名为行为科学,是在1949年美国芝加哥的一次跨学科的科学会议上? (二)行为科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社会经济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20-30 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实行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企业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采

西方社会思想史

《西方社会思想史》课程论文标题理想国与乌托邦 姓名骆昊 所在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专业班级社会学 学号0121111824 指导教师孙丽敏 完成日期2014年1月2日 得分

理想国与乌托邦 内容摘要: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写下《理想国》,这部“哲学大全”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此前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而时隔千年后,莫尔的《乌托邦》美好、人人平等、没有压迫、就像世外桃源,乌托邦式的爱情也是美好至极的。乌托邦主义是社会理论的一种,它试图藉由将若干可欲的价值和实践呈现于一理想的国家或社会,而促成这些价值和实践。《乌托邦》源于《理想国》但是又高于《理想国》。该论文从体模式、生活方式、财产、婚姻男女关系分析两者的相同性,差异性。 关键词:乌托邦理想国柏拉图莫尔 柏拉图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个写出乌托邦式的理想国,同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政治家莫尔手下的乌托邦,他们有部分观点相似,但是却还存在着差异与不同。理想国和乌托邦都具有一定的空想性,对未来设计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美好,理想社会,这是两者的共性。但是理想国中却带有明显的阶级倾向性,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出发。乌托邦则又有很明显的民主性质。 柏拉图出生于雅典城邦的一个贵族家庭,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社会思想家。他的社会思想模式的构建主要存在于他的巨著《理想国》之中,他有很多的空想主义成分,被称为早期的乌托邦。他的这一思想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奠基人托马斯·莫尔有很大影响。托马斯·莫尔出生于一个英国贵族家庭,从小接受良好教育,为人正直,最终由于与国王意见不合而被处死。莫尔著有《乌托邦》一书,对英国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刻批判,构想了一个没有金钱,没有私有财产,人人丰衣足食,和睦相处的理想的美好社会。这个理想的乌托邦与柏拉图的理想国都有一定空想成分,但在有些方面却有些现实意义。所以,我想对这两个空想的理想模式做个比较。 “理想国”与“乌托邦”在政体模式、生活方式、财产、婚姻男女关系等方面有诸多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所以,我将会从这些方面将两者作个比较。 1〃政体模式: 柏拉图认为,国家有5中政体形式,由好到坏依次是王者政体、荣誉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僭主政体。其中王主政体是柏拉图最推崇,认为是最理想、最正义的政体,认为它是最能照顾全城邦全体公民利益,各等级按其本性做自己的事并保持和谐一致的政体。在这个政体里是由一个哲学王统治的,这个哲学王“并不是用来考虑国中某个特定方面的事情,而只是用来考虑整个国家大事的。”[1](p.146)这个哲学王“是具有天赋又经过良好教育和锻炼而达到至善的人,是懂得事物的实在知识,特别是正义本身、善本身和治国知识的人,是具有一切美德中最大美德,有强烈的爱国心,能照顾全城邦利益的人。”他是“实践证明的文武双全精通战争与哲学的最优秀人物”[2](p.256)所以,柏拉图认为,由哲学王治理的社会才能使社会达到和谐,稳定,这才是一个政治修明的理想城邦!而在莫尔“乌托邦”的政体模式中与此有着明显的区别,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他所要建立的可以看成是一个民主政体。乌托邦的基层官员由直接选举产生,由30户人家选举出一名,称飞哈拉;然后再由10名飞哈拉选举出一名中层官员,称为首席飞哈拉;然后再由一个城市全体飞哈拉选举出该城市的总督,作为城

法律谈判论文

法律谈判学心得总结——以个人谈判实践为例 专业课名称:法律谈判学 任课老师:** 学生:李建* 学号: 年级:2009级法律硕士

法律谈判学心得总结 ——以个人谈判实践为例 一、我与法律谈判学 一学期的法律谈判学课程已经结束了,时间过的匆匆,课时很是有限,然而白老师讲课总是惜时如金,每节课都让同学们过的都非常充实而且可以学到实用的新知识。研究生期间我非常喜欢听白老师讲的两门课程,一门是西方法律思想史,另一门便是法律谈判学。有些人一看到西方法律思想史也许会觉得很枯燥,但这门课在白老师讲来却是妙趣横生、十分有趣、使人增长见识。喜欢白老师讲课风格是从一次学院举办的颁奖典礼上开始的,白老师是其中的一位发言人,他的发言真是自信满满,煽动力十足,俨然一位优秀的演讲家。后来得知白老师给我们开了一门西方法律思想史,然而我在上学期却没有选,主要是由于当时怕这门课程会非常理论和枯燥,但后来认识白老师以后我却每节课都去蹭课听。这学期很幸运给我们开了法律谈判学这门课程,白老师的讲课方式是理论结合实践,而且实践课时很多,这恰恰符合我们法律硕士的教育思路,所学课程非常的实用。这门课程上半节会详细介绍法律谈判的相关理论知识,例如法律谈判的现状、法律谈判的特征、法律谈判的准备、法律谈判的注意事项、法律谈判的技巧等。下半节课是实践课,每节课的一个案例其实是我和同学们最喜欢的部分,案例教学使我们可以真实的融入案例中间去,切实的去以法律谈判专家的角度思考,对我们的实践能力有非常好的帮助,大量的案例准备相信白老师也付出了许多的时间。总之,我相信法律谈判学对我以后会有很大的意义。 二、法律谈判学相关理论 所谓法律谈判学是指介绍法律谈判的基本知识,揭示法律谈判的一般规律,探讨法律谈判策略技巧应用的一门学科。法律谈判学的特点主要有准确性、针对性、灵活性、适应性等。谈判因谈判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性格、兴趣等的不同,接受语言的能力和习惯使用的谈话方式的个人差异以及谈判双方还有老幼尊卑、亲疏远近、上下左右等各种关系的差异而异。日常生活中谈判无处不在。 法律谈判者要有基本的原则,谈判各方要坚持合法合理的前提下,运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讲究谈判技巧,达到预期的效果,最大限度地为委托人谋取效益和

西方管理思想史

期末作业考核 《西方管理思想史》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1.狭义行为科学 答: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应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成果,来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人的行为和人与人之间关系规律的一门科学。 2.公平理论 答: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该理论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3.社会系统学派 答:社会系统学派是当代西方出现的比较早的一个管理理论,它是从社会学的视角对企业组织的管理进行研究的一种理论成果,认为社会各级组织都是一个协作的系统,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构成了组织的这个协作系统,进而指出组织这个协作系统式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行为和活动来加以影响和协调的。 4.决策理论学派 答:决策理论学派是以社会系统论为基础,吸收了行为科学、系统论的观点,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统筹学的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法约尔认为管理的五要素包括哪些? 答:法约尔把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称之为管理的要素。2.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三个基本出发点是什么?

答:第一,对工人操作的每一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代替传统的经验方法。第二, 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养和教育,使之学会工作。改变过去由工人任意挑选自身工作的做法,并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自我培训。第三,与工人亲密协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己形成的科学原则去办。第四,资方与工人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进行分工,资方做自己比工人更胜任的那部分工作,从而改变过去那种几乎将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的职责都推到工人们身上的管理方法。 3. 韦伯对权力的分类是什么样的? 答:①合理的法定的权力。指的是依法任命,并赋予行政命令的权力,对这种权力的服从是依法建立的一套等级制度,这是对确认职务或职位的权力的服从。②传统的权力。它是以古老的、传统的、不可侵犯的和执行这种权力的人的地位的正统性为依据的。③神授的权力。它是指这种权力是建立在对个人的崇拜和迷信的基础上的。 4. 双因素理论的两个因素和四种状态分别是什么? 答:双因素理论阐述了四种状态:满意、不满意、没有满意、没有不满意。两种因素: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 结合实际及所学的知识,阐述霍桑实验发现的非正式组织对你的启示。 答:不管承认与否,非正式组织都是存在的。它与正式组织相互依存,而且会通过影响工人的工作态度来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目标的达成。因此,管理人员应该正视这种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利用非正式组织为正式组织的活动和目标服务。 作为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并进行适当的引导,注意正式组织的效率逻辑与非正式组织的感情逻辑之间的平衡,利用非正式组织为正式组织的目标服务。

留学生培养方案

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留学生) (专业代码:030301) 一、培养目标与学习年限 1.培养目标 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术作风。具有团结合作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科学品质。德才兼备,身心健康。在本学科方面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熟练地运用社会学的调查与研究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能力,并能提出独到见解,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利用专业外文资料。培养从事社会学理论、社会工作、社区工作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同时能够适应国家相关机关或企事业单位的需求,从事与专业相关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工作、社区工作、新闻媒体等实际工作。 2.学习年限 一般为三年,最长不超过五年。在完成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少数学业优秀的研究生可以申请提前毕业。 二、学科专业与研究方向 社会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在教育部的学科分类系统中属于社会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 (一)学科专业 学科门类:法学(03) 一级专业:社会学(0303) 二级学科:社会学(030301) (二)研究方向 1.文化社会学 2. 民俗社会学 3. 社会发展与社会现代化 (三)授予学位 法学硕士 三、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课程设置包括必修课程(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和学术前沿专题讲座)、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和跨专业、跨学科课程)、补修课程和实践环节与科研工作四类。硕

士研究生应修最低总学分不少于35学分。各类课程学分要求如下: 1.必修课程(不少于27学分) (1)学位公共课(不少于7学分,由研究生院统一开设) (2)学位基础课(不少于9学分,每位硕士生根据导师要求选修3门课。每门学位基础课为54学时,计3学分。) (3)学位专业课(不少于9学分,每位硕士生根据导师要求选修3门课。每门学位基础课为54学时,计3学分。) (4)学术前沿专题讲座(2学分) 研究生在学期间应至少参加15次的国内外学术讲座和学术会议,或参加按学科专业组织的专题讨论,考查方式为提交会议论文或学术文章,本环节计2学分。 2.选修课程(不少于6学分,每位硕士生选修3门课,其中1门为专业外语;1门为跨专业或跨学科的课程。每门选修课为36学时,计2学分。) 3.跨专业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需补修“中国社会思想史”、“西方社会思想史”2门本科主干课程。补修课程列入个人培养计划,考核合格即可,不计学分,但成绩记入档案并注明“本科”字样。 4.实践环节与科研工作(2学分) (1)教育实习或社会实践 1学分 (2)科研工作 1学分 四、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一)培养方式 课程将采用主讲教师与研讨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在认真准备的基础上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学生应认真阅读导师组和导师制定书目,按时完成读书报告、资料翻译、学术评论、学年论文等作业。在此基础上,扩大阅读范围,建构良好的专业基础。学生在选定的与毕业论文相关的社会调查地点进行不少于1个月的社会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社会调查报 告,学位论 文必须有社会调查资料支持。学生应积极申报“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或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课题,在研究实践中提高从事专业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二)考核方式 研究生按照培养计划的规定,完成课程学习和必修环节,成绩合格,完成毕业(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德智体合格,准予毕业并颁发毕业证书。经审核符合学位条例规定的研究生,授予法学硕士学位。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家族企业代际传承问题研究――――以XX区家族企业为例 一、选题依据(目的、意义、学术价值、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本人学术准备情况) 家族企业始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至今己有200多年的历史。家族企业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种落后的企业制度,家族式管理也被看成是一种落伍的管理方式。事实上,家族不仅是稳定人心力量的源头,也是人类拓展事业及经营财务的基本单位。在现代社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家族企业都大量顽强地生存和发展着,并且在各国占据了重要地位。对我国而言,深入研究家族企业发展问题特别是代际传承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因为中国是一个“家文化”传统最为悠久和深厚的国度。中国家文化积累之深厚,及其对人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之大是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家文化所难以比拟的,家族企业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未来。 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为数众多的家族企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家族企业在代际传递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却成了这些企业的一个隐痛。据统计,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4年,许多家族企业往往在创业者去世或不再管理公司之后结束,大约

只有30%的家族企业能成功进入第二代,只有10%的家族企业能成功进入第三代,仅3%能进入第四代,这些数据都显示出继任对于家族企业的重要性。当前,我国家族企业也到了由第一代换班到第二代的时期,家族企业继任问题显得比任何时期都重要。 很长时间以来,西方学者对家族企业的研究比较重视,并且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在我国,由于家族企业的实践起步较晚,中国学者对家族企业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尽管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表现出对家族企业研究的关注,但是理论界对此的研究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系统的理论,更多的研究是借用西方的理论进行诠释,缺少指导中国家族企业发展的成熟的理论体系。 本文作者所在的XX市,位于东海之滨长三角南翼,是长三角南翼的经济中心、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是我国首批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拥有省一级管理权限的副省级计划单列市。而作者工作地XX区,位于XX西北角,是XX市最大的中心城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XX市和XX区的经济都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不仅得益于优越的区位优势更得益于改革创新的先发优势,即民营经济的兴起、迅速发展及其体制机制的领先。然而XX 民营企业大都以家族企业的模式存在,并且大部分家族企业目前仍由第一代家族企业家所经营,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要求下家族企业原有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特别是在当前XX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之际,家族企业如何成功进行代际传承已经成为政府和企业界甚至是理论

西方法律思想史论文-论西方法律思想中的人本主义

论西方法律思想中的人本主义 班级:14级法学本科三班 姓名:杨世霖 学号:14303010017 任课老师:徐战辉

论西方法律思想中的人本主义 摘要:西方法律思想中人本主义的提出,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是西方法律中的一种重要思想。本文从刑事法律的角度,阐述西方法律人本主义对西方法律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人本主义;人性,人的需要和利益;人道;刑法 人本主义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核心世界观,它主要强调了人的价值,需求和独立的人格,现如今人本主义已成为大部分国家的核心主义,即所谓的“以人为本”。跟随着人类自身的进化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人为本”的思想渐渐的深入人心,而人本主义的体现,也深入到了各个部门法的立法当中。从"个人"的发现,到"个 人"形象逐渐形成,再到个人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成为法律的目的,人本主义对法律的影响越来越大。 刑法是关于规定犯罪与刑罚的一种法律规范。从刑法的角度来看,任何刑罚的实施者和承受者都是是形形色色之人。但是刑法对人的认知,却有所差异。 一、人本主义的认知 作为人本主义核心的人性问题,是哲学家们所不得不深入探讨的主题。不同时期的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性予以阐释,并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西方哲学在人性问题上充满着人是理性的描述和论断。从古代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开始,人性问题成为哲学研究的

重要内容。柏拉图认为,人是由可见与不可见的两部分组成的,可见的是人的形体,不可见的是蕴于形体之中的“内在的人”,就是说前者只是供给人生理活动需求的身体,而后者是人的灵魂。而人性又是灵魂的首要组成因素,即人性是理性的,它控制着人的思维活动,控制着人的激情和欲望。康德在前人的基础上给人的理性找到了一种新的表现形式——自由的意志。他曾说:“我主张,我们必须承认每一个具有意志的有理性的东西都是自由的,并且依从自由观念而行动。” 二、人本主义对刑法的影响 黑格尔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犯人也是因意志的自由而实施犯罪行为的。每一个人都是他的命运的主宰者,即使是犯罪之人,也不能把责任全部归结为环境的因素,犯罪也是其自由意志的体现。【1】刑罚既包含着犯人自己法意志的体现,所以用法律去处罚他,正是尊敬他是理性的存在。由此可见,黑格尔的刑法理论是建立在对人的本性的理性假设基础之上的,是理性主义法律思想在刑法之中的体现。人性论是对人本性的客观认识。休谟认为:"所有各种科学都或多或少的与人类本性有关,而且无论其中的某几种科学从表面看来距离人类本性有多遥远,它们也都仍然要通过某种途径回到这种本性上来。【2】因此关于人性的研究也必然是刑法学的研究起点。 但事无绝对,菲利就是一位坚决的意志自由的反对者。他认为,意志自由论是不可靠的,因为各种物质现象都是事前存在的决定该现象的原因的必然结果,这就是因果关系规律。菲利指出,实证派犯罪

考研社工专业英语单词+面试

●社会工作:social work ●社会工作者:social worker ●案主:client ●个案社会工作:social case work ●团体社会工作:social group/team work ●社区社会工作:social community work ●社会工作导论:The introduction of social work ●社会工作实务:social work practice ●做好事的人:do-gooders ●预防贫穷协会:the 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Pauperism ●慈善组织协会:the Charity Organization Society ●睦邻运动:the settlement movement ●汤恩比馆:Toybee Hall ●霍尔馆:Hull House ●《社会保障法案》:Social Security Act ●《济贫法》:The Elizabeth Poor Law ●《社会诊断》:Social Diagnosis ●全美社会工作者协会: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社会福利:social welfare ●人类行为的生态学模式:Ecological model of human behavior ●人类行为的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 of Human Behavior ●人格紊乱:personality disorders ●客观事实:objective facts ●主观感受:subjective feelings ●问题觉醒:problem awareness ●家庭暴力:domestic violence ●老年人虐待elder abuse ●遗弃:abandonment ●忽视:neglect ●吸毒:addiction disorders ●社会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Sociololgy ●社会问题:social issues ●社会调查:social research ●弱势群体:Vulnerable groups ●/a disadvantaged minority ●独身子女:the only child ●单亲家庭:a single parent family 农民工:migrant workers ●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 ●社会融合:social integration ●社会救助:social assistance ●功能主义:functionalist perspective ●镜中我:looking-glass self ●机械团结:mechanical solidarity ●越轨:delinquency ●矫治:Correction ●社会调查的理论与方法Theories& Methods for Social Investigation ●社会调查方法Methods for Social Investigation ●社会工作Social Work ●社会统计分析与SYSTAT应用 Social Statistics Analysis&SYSTAT Application ●社会统计学Social Statistics ●社会问题研究Research on Social Problems ●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 ●社会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Sociololgy ●社会学简论Brief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社会学理论专题Current Issues in Theories of Socilolgy ●社会学问题研究Research on Problems of Sociology ●社会学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 of Sociology ●社会主义财政学Finance of Socialism ●社会主义各国政,经体制讨论 Discussion on Political&Economic Systems in Socialism ●社会学Sociology ●社会工作者Social worker ●案主Client ●社会问题Social problem ●社会心理Social mental state ●社会调查The society investigates ●个案社会工作Social cases work ●团体社会工作Social group work ●社区社会工作social Community work ●社工导论The introdution of social work ●社会调查应用the application for society investigates ●家庭暴力Domestic violence ●失恋Disappoint in love ●人在情境中Person in situation ●弱势群体disadvantaged groups ●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 ●社会福利制度the social welfare system ●社会公德social morality ●单亲家庭single parent family ●独生子女the only child ●失业率rate of unemployment ●民工the imigrant worker ●社会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社会工作概论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 ●国外社会学学说Sociological Theories in the West

法律逻辑期末考试论文

司法公正与理性的法律逻辑 魏正刚(民商经济法学院 2010级3班学号:2010201099) 【摘要】司法公正是我们这个社会司法体系所追求的目标,也只有司法的公正,法院的判决才会具有信服力。它包含公平与正义两个层面。由于这些年来,一系列争议案件连连发生,例如前几年发生的“彭宇案”在法律界和社会中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应。而造成这一系列事件发生的原因归根结底是由于司法审判的不公正或者说不理性的案件审理。所以要做到司法的公正首先必须要有司法上的理性。法律论证是通向司法理性的桥梁,而法律逻辑方法是通过这种桥梁的基本交通工具。 【关键词】司法公正司法理性法律逻辑法律推理理性思维 首先什么是司法公正。司法公正是司法在执行中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是当前司法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作为社会公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司法公正既包括实质公正,也包括形式公正,这里的形式公正是指对符合实质公正的法律和制度的严格的一贯的和不偏不倚的执行。司法公正是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 也是法治社会追求的最高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说, 如果一个社会的司法不公正, 那么这个社会的其他公正也难以实现。公正与司法的关联,是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一个特有现象。究其实质,无非是司法本身作为一种定分止争的活动,就应当以公正作为基本的价值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司法公正本身即为一个自然的合成词:司法就是为了实现公正,公正借助司法而获得。正如学者所指出的,公正同诉讼活动的本质联系或许产生于这样一个最原始的逻辑: 任何社会冲突都包含着对某一社会公正原则的扭曲。因此,矫正这种现象必须要有公正的意识、公正的评价和公正的力量。在另一种意义上说,任何冲突主体都不能不在形式上强调自身行为和要求的正当性,而对这种对立的正当作出判定,不能没有真正公正的标准。然而司法公正的实现,既需要在体制上能够保障法官独立执法,也需要法律规定本身的公平、人道、合乎人性。司法公正的前提是立法的科学性和公正性。由于我国的法律充分体现了正义的价值,因此严格执法也就是要充分实现法的正义。但是法律也可能存在漏洞和不完善之处,这就需要法官更加从追求正义的目标出发,按照法的精神和原则而公平合理的处理纠纷。在这种情况下,追求正义更为重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即使立法存在着不公平和存在缺陷,公正的司法也可以矫正这些缺陷,从而使立法的正义价值最终得到完整的实现。 司法公正的价值在于首先司法公正是维护国家法律秩序的屏障。国家司法权是基于保护社会主体的权益不致受到侵害的需要而产生和存在的如果社会主体的权益处于正常的法律状态,没有受到侵害,也就不存在请求通过司法方式保护手段的问题。公民民事或刑事的侵害时,就会借助国家司法力量予以保护,制裁违法,恢复权益的正常状态。而社会主体权益的正常秩序,是国家赖以存续的重要基础,如果侵权行为泛滥,法律秩序混乱,国家统治就会动摇。因此,任何统治阶级要维护国家的稳定,就必须建立起自身的法律秩序。要建立法律秩序,就必须借助司法手段干预纠纷,制裁侵权,保护权益,实现司法公正。其次司法公正的价值在于司法公正增进人们对诉讼的信任和期待。司法结果成为最直观地判定司法公正的标准。实践表明,公正的司法结果会得到普遍的接受和认同,反之会导致社会的

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对我们的启示

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对我们的启示 李雪妮10108086003 在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中,有两点转变特别值得我们注意,一是管理理论的人性假设基础,也就是说在管理理论所研究的管理对象是什么样的人,一是文化,包括企业文化、民族文化、潮流文化等,尤其是民族文化在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鉴于此,本文将西方管理理论对我们的启示分为两个大板块:人性假设的演变历史对我们的启示以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所启发的管理创新。 启示一:以人为本——西方管理理论中人性假设的演变及其启示人性假设是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基石和演化线索,我们可以从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中人性假设的演变里获得一些启示。 西方管理思想史上先后出现了六种主要的人性假设,即“工具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和“道德人”。 1.“工具人”假设。前泰勒时代,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高,管理范围往往只限于家庭或手工业作坊。与之相适应,这一时期形成了一种基于“工具人”假设至上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以主要用暴力取得绝对集权、组织结构简单、经验管理、以维护自身的权威与地位的稳定为管理的首要目标。 2.“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哲学和劳动分工的经济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为了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动机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3.“社会人”假设。“社会人”又称社交人,是人际关系学家埃尔顿·梅奥根据霍桑实验的结果于1933年在其发表的《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一书提出的。“社会人”假设理论认为人是有感情的社会性动物,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不仅是经济的,还是社会的,满足人的社会需要比满足人的经济物资需要更能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 4.“自我实现人”假设。这种人性假设是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该假设认为所谓自我实现是指人都需要发挥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满足。 5.“复杂人”假设。随着社会的进步,在新的管理环境下,原有的管理理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