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痔病中医护理方案

痔病中医护理方案

痔病中医护理方案
痔病中医护理方案

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滞血瘀证:肛缘肿物突起,排便时可增大,有异物感,可有胀痛或坠痛,局部可触及硬性结节。舌紫暗,苔薄黄。

(二)湿热下注证:肛缘肿物隆起,灼热疼痛或局部有分泌物,便干或溏。舌质红,苔黄腻。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疼痛

1.观察疼痛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避免肛周挤压、牵拉。便后清洗肛周,使用柔软纸巾蘸干,防止皮肤破损,保持清洁干燥。

3.遵医嘱物理治疗,中频理疗取内关、合谷、承山、长强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交感、神门、大肠、直肠下段、肛门等穴。

5.遵医嘱中药熏洗。

6.遵医嘱中药药浴。

7.遵医嘱中药湿敷。

8.遵医嘱中药外敷。

(二)肛周肿胀

1.观察水肿程度、周围皮肤完整性,有无破损、出血等。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避免久坐、久站。

3.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

4.保持大便畅通,排便时勿久蹲及努挣。

5.遵医嘱物理疗法。

6.遵医嘱中药熏洗。

7.遵医嘱中药湿敷。

8.遵医嘱中药外敷。

(三)便秘

1.保持大便畅通,排便时勿久蹲及努挣。

2.晨起饮温开水不少于500ml,无糖尿病患者可饮蜂蜜水,每日饮水量2000ml以上。

3.腹部按摩。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大肠、小肠、直肠下段、三焦、内分泌等穴。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天枢、曲池、合谷等穴。

6.遵医嘱穴位贴敷。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2.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3.中药药浴(详见附录2)。

4.中药湿敷(详见附录2)。

5.中药外敷(详见附录2)。

6.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7.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8.腹部按摩(详见附录2)。

(三)围手术期的中医护理

1.遵医嘱中药熏洗。

2.排尿困难。

(1)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

(2)热敷下腹部。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气海、关元、阴陵泉、三阴交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脑、肾、膀胱、交感、神门、皮质下等穴。

(5)遵医嘱药熨,取气海、关元、阴陵泉等穴。

(6)遵医嘱艾灸,取气海、关元、中极等穴。

(7)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等穴。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指导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每次排便不宜超过10分钟,排便时勿努挣及看书、看报、吸烟等;指导患者不因恐惧疼痛而

忍便,便后用温水或中药熏洗。

2.选择棉质、宽松的内裤,便纸宜柔软细腻。

3.忌久坐、久立或久蹲,避免坐于过热、过冷、潮湿物体或地面。

4.教会患者做提肛运动。方法:深吸气时收缩并提肛门,呼气时将肛门缓慢放松,一收一放为1次;每日晨起及睡前各做20~30次。

(二)饮食指导

忌食酒及辛辣、发物等。

1.气滞血瘀证:宜食理气通络、活血化瘀的食物,如苹果、玫瑰花、萝卜等。食疗方:玫瑰茶。

2.湿热下注证:宜食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赤小豆、丝瓜、藕等。食疗方:赤小豆粥。

(三)情志调理

1.说理开导法。向患者解释思虑伤脾以及心烦气躁易致气机逆乱的道理,引导患者自觉地克服不良心理因素。

2.解惑释疑法。重视患者主诉,及时解答疑问;组织同病种患者交流会;指导家属多鼓励、安慰患者,增加信心。

3.五行相胜法。对于忧思者指导多看多听喜剧、相声以及欢快的乐曲等;对于易怒焦躁者,引导行深呼吸、冥想放松,听音乐如“高山流水”、“渔舟唱晚”等曲目。

五、护理效果评价

附: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科室:入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ID:文化程度: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否□证候诊断:湿热下注证□气滞血郁证□其他: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实用性一般□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完成日期:护士长签字:

痔病中医护理方案

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滞血瘀证:肛缘肿物突起,排便时可增大,有异物感,可有胀痛或坠痛,局部可触及硬性结节。舌紫暗,苔薄黄。 (二)湿热下注证:肛缘肿物隆起,灼热疼痛或局部有分泌物,便干或溏。舌质红,苔黄腻。 二、常见症状/ 证候施护 (一)疼痛 1.观察疼痛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 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 ”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避免肛周挤压、牵拉。便后清洗肛周,使用柔软纸巾蘸干,防止皮肤破损,保持清洁干燥。 3.遵医嘱物理治疗,中频理疗取内关、合谷、承山、长强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交感、神门、大肠、直肠下段、肛门等穴。 5.遵医嘱中药熏洗。 6.遵医嘱中药药浴。 7.遵医嘱中药湿敷。 8.遵医嘱中药外敷。 (二)肛周肿胀 1.观察水肿程度、周围皮肤完整性,有无破损、出血等。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避免久坐、久站。 3.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

4.保持大便畅通,排便时勿久蹲及努挣。 5.遵医嘱物理疗法。 6.遵医嘱中药熏洗。 7.遵医嘱中药湿敷。 8.遵医嘱中药外敷。 (三)便秘 1.保持大便畅通,排便时勿久蹲及努挣。 2.晨起饮温开水不少于500ml,无糖尿病患者可饮蜂蜜水,每日饮水量2000ml 以上。 3.腹部按摩。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大肠、小肠、直肠下段、三焦、内分泌等穴。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天枢、曲池、合谷等穴。 6.遵医嘱穴位贴敷。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2.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瘿病中医护理方案

瘿病中医护理方案 因情志内伤,痰湿内生,上逆于颈部,病证在颈部。1.护理评估 颈部肿块大小、硬度、有无压痛、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生活自理能力。 心理社会状况。 辨证:肝气郁结、肝火内盛、心肝阴虚、痰瘀互结。 2.护理要点 < 一般护理 按中医一般内科护理常规进行。 重者需卧床护理。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观察患者神志、血压、舌脉、胸憋、心悸等情况。 观察肿块的皮肤色泽、大小、硬度、活动度、有无压痛、血管怒张、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气短、手足抽搐等。 给药护理 了解用药类别、时间、途径、药量、观察用药后反应。 ! 中药宜温服,观察疗效。 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甲状腺制剂。 饮食护理 注意调整饮食结构,给予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忌

辛辣,海带和酒类。 重者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营养支持疗法。 情志护理:保持心情舒畅,减轻对疾病的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解除不良情绪,适当活动。 临证施护 肝气郁结:疏肝解郁,胸闷憋气时要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可耳穴压豆以调整情绪。 … 肝火内盛:清热化痰,注意休息,畅情志,睡前可用中药足浴或温开水泡脚或耳穴压豆以促进睡眠。 心肝阴虚:滋养补心,日常活动以不累为宜,心悸时遵医嘱给予针刺或穴位按摩。 痰瘀互结:理气活血,化痰消瘿,畅情志,胸闷纳差时配合耳穴压豆。 健康教育 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诱发因素。 起居有常,避免过劳,注意增进体质的保健锻炼,要适量适度。 指导患者饮食要有规律,一般采用高热量,富有糖类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饮食,忌烟酒、辛辣、发物等。 是患者了解坚持服药的重要性,定期门诊复查。 / 中医护理特色:耳穴压豆

耳穴压豆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是将王不留行籽按压耳部皮肤的相应穴位上,通过疼痛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缓解症状的目的。 穴位:内分泌、丘脑、皮质下、神门。 操作方法: 确定主辅穴位.以酒精棉球轻擦消毒,左手手指托持耳廓,右手用镊子夹取割好的方块胶布,中心粘上准备好的药豆,对准穴位紧贴压其上,并轻轻揉按1~2分钟。每次以贴压5~7穴为宜,每日按压3-5次,隔1~3天换1次,两组穴位交替贴压,两耳交替或同时贴用。5次为一疗程,两疗程后评定疗效。

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

宜宾市第二中医医院 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 一、基本情况 自2014年5月至12月,我科应用“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护理住院患者共50例者平均住院日10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1 .与《诊疗方案》一致的病例数50例:湿热下注证44例,脾虚气陷证3例,气滞血瘀证2例,风伤肠络证1例。 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疼痛评估、舒适的体位、放松疗法、观察肿物脱出情况、痔核回纳方法、观察出血情况、活动指导、皮肤护理等。 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中药熏洗,中药直肠滴入,耳穴贴压,穴位贴敷。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 1.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应用情况

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

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的项目是中药熏洗和中药直肠滴入,其次是耳穴贴压。 分析其原因:1.中药熏洗和中药直肠滴入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由主管医生中药直肠 滴入,责任护士指导患者进行中药熏洗,治疗效果明显,因此应用的主动性高。2.用物及操作方 法简单,临床易于实施。 (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 1.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依从性较好的中医护理技术是耳穴压贴、穴位贴敷。分析其原 因:1.操作方法简单,无创伤、无痛苦,患者易于接受。 2 .对疼痛患者治疗效果明显。 护理满意度较高的中医护理技术是中药熏洗、中药直肠滴入。分析其原因:它能减轻便血、肿物脱出等不适症状,配合其他治疗有较好的效果,因此患者的护理满意 度也较高。 本次总结中,刮痧、穴位按摩的应用病例数较少,因此不做分析。

2.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 患者对健康指导的的满意度分为三个层次:①满意:42人(84% ; ②一般:8 人(16% ;不满意:0 人。 分析其原因:1.《方案》中健康指导内容清晰明确,便于护理人员掌握及临床应用。2.护理人员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加强了护患沟通,观察病情更加及时、细致,健康教育更加专业、统一,使患者感到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从而赢得了患者的信任。 (三)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分为四个层次:①实用性较强:45 人(90% ;②实用性一般:5 人(10%。 分析其原因:1.《方案》对于每个疾病的常见症状护理、中医用药护理、健康指导等方面均给予了系统、明确的专业指导,使护理人员明确自己在各疾病中医专科护理中应该做什么、如何做,避免了以往工作的盲目性、随机性。2.《方案》中对各疾病常见症状适用的中医护理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对关键环节如:选穴、应用时间、观察要点等做了明确说明,使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更加规范、科学。3.系统规范的中医专科护理标准,对于提高年轻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中医临床护理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 .中医饮食调护未落实到位 临床中,大部分医院的营养食堂未能提供特色的中医辨证膳食, 具有中医特色的饮食调护局限在健康指导层面。 2.护理效果评价缺乏客观指标支撑 护理效果评价是由责任护士的主观认识及感受来进行评价,造成评价标准不一

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

. 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滞血瘀证:肛缘肿物突起,排便时可增大,有异物感,可有胀痛或坠痛,局部可触及硬性结节。舌紫暗,苔薄黄。 (二)湿热下注证:肛缘肿物隆起,灼热疼痛或局部有分泌物,便干或溏。舌质红,苔黄腻。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疼痛 1.观察疼痛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避免肛周挤压、牵拉。便后清洗肛周,使用柔软纸巾蘸干,防止皮肤破损,保持清洁干燥。 3.遵医嘱物理治疗,中频理疗取内关、合谷、承山、长强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交感、神门、大肠、直肠下段、肛门等穴。 5.遵医嘱中药熏洗。 6.遵医嘱中药药浴。 7.遵医嘱中药湿敷。 8.遵医嘱中药外敷。 (二)肛周肿胀 1.观察水肿程度、周围皮肤完整性,有无破损、出血等。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避免久坐、久站。 . . 3.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 4.保持大便畅通,排便时勿久蹲及努挣。 5.遵医嘱物理疗法。 6.遵医嘱中药熏洗。 7.遵医嘱中药湿敷。 8.遵医嘱中药外敷。 (三)便秘 1.保持大便畅通,排便时勿久蹲及努挣。 2.晨起饮温开水不少于500ml,无糖尿病患者可饮蜂蜜水,每日饮水量2000ml以上。 3.腹部按摩。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大肠、小肠、直肠下段、三焦、内分泌等穴。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天枢、曲池、合谷等穴。 6.遵医嘱穴位贴敷。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 . 1.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2.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3.中药药浴(详见附录2)。 4.中药湿敷(详见附录2)。 5.中药外敷(详见附录2)。 6.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7.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8.腹部按摩(详见附录2)。 (三)围手术期的中医护理 1.遵医嘱中药熏洗。 2.排尿困难。 (1)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 (2)热敷下腹部。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气海、关元、阴陵泉、三阴交等穴。(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脑、肾、膀胱、交感、神门、皮质下等穴。(5)遵医嘱药熨,取气海、关元、阴陵泉等穴。 (6)遵医嘱艾灸,取气海、关元、中极等穴。 (7)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等穴。

瘿病中医护理方案

瘿病中医护理方案 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郁痰阻证: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胸闷,喜太息,或兼胸胁窜痛,病情的波动常与情志因素有关,苔薄白,脉弦。 (二)痰结血瘀证: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按之较硬或有结节,肿块经久未消,胸闷,纳差,舌质黯或紫,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 (三)肝火旺盛证:颈前喉结两旁轻度或中度肿大,一般柔软光滑,性情急躁易怒,心烦,怕热,容易出汗,面部烘热,口苦,眼球突出,手指颤抖,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数。 (四)心肝阴虚证:瘿肿或大或小,质软,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眼干目涩,倦怠乏力,或兼胁痛隐隐,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舌体颤动,脉弦细数。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颈部肿大 1.观察患者颈部肿块的大小、范围、改变、温度,若肿块迅速长大、疼痛、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应立即报告医生。 2.不要用力挤压甲状腺。 3.可选用乌蔹莓等中药外敷颈部。 4.疼痛明显者,予以耳穴埋籽,取穴神门、交感、甲状腺等。 (二)眼突 1.观察患者的眼突度、视力、视野等变化,角膜有无损伤。 2.眼球突出者,取高枕卧位,以减轻局部水肿;外出戴有色眼镜以防强光及灰尘刺激。 3.眼睑不能闭合者睡觉时用油纱布或眼罩保护眼睛,少看书和电视。 4.眼勿向上凝视,以免加重突眼和诱发斜视。

5.经常做眼球运动,使眼部肌肉放松。 6.必要时遵医嘱使用眼药水。 (三)心悸 1.保持室内光线温和,环境幽雅。 2.注意休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适当进行锻炼,以促进气血流畅,不要做高温及费力的运动。 3.甲亢患者急性期必须卧床休息,减少消耗 (四)高热 1.保持皮肤干燥,汗出较多时及时更换衣服、被服,防止受凉。 2.保持皮肤和口腔清洁。 3.观察体温、脉搏、血压、呼吸、心率、心律等情况。当患者体温高于39?出现情绪激动、面赤、怕热多汗、多食善饥、眼凸手颤等,应警惕甲亢危象,立即报告医生。 (五)失眠 1.肝火旺盛伴失眠者可予耳穴埋籽,取穴神门、交感、肝等。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内服中药 遵医嘱用药,中药汤剂宜温服,观察用药后反应。 (二)外用中药 观察用药后反应,如出现灼热、发红、瘙痒、刺痛等局部症状时,及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三)特色技术 1.甲状腺炎患者,颈部可予乌蔹莓等中药外敷 2.肝火旺盛伴失眠者可予耳穴埋籽,取穴神门、交感、肝等。 四、健康指导 (一)饮食指导

中医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 (二)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舌质红、苔黄腻。 ((三)气滞血瘀证: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舌质暗紫,苔白。 ((四)脾虚气陷证:肛L门松弛,似有便意,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回纳。便血色鲜或淡,伴头晕、气短、面色少华、神疲自汗、纳少、便溏等。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 便血 1、观察出血的色、质、量及伴随症状。若出现面色苍白、脉搏加快、血压下降、头晕、心慌等,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宜缓慢,避免剧烈活动。 3.保持肛门及会阴部清洁。 4.遵医嘱给予中药熏洗。 (二)疼痛 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强度、伴随症状和持续时间。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3.指导患者采用放松疗法,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舒缓的音乐。 4.遵医啊穴位按摩:取足三里,承山等穴。 5.遵医啊耳穴贴压:取门、直肠、神门等穴。 6.遵医嘱中药熏洗。 (三)肿物脱出 1.观察脱出物的大小、颜色,脱出的痔核表面有无糜烂、分泌物、坏死。 2.急性发作期宜采取侧卧位休息。

3.出现痔核轻微脱出时,指导患者手指涂抹润滑油,轻轻将其回纳,回纳后 平卧休息20分钟:如发生嵌顿或突发血栓外痔,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处理。 4.遵医嘱中药煎洗。 5.遵医嘱中药外敷。 ((四) 便秘 1.观察排便的频次。 2.遵医属中药保留灌肠。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天枢、胃俞、足三里、中脘、支沟等穴。 4.遵医嘱艾灸:取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直肠、大肠、脾、胃、皮质下等穴。 6.遵医嘱刮痧:刮背脊部膀胱经腰骶段,大肠俞刮至出痧:刮督脉腰阳关至长强至潮红或至出痧;刮肚脐两侧天枢、大横穴至出痧。 (五)肛周潮湿瘙痒 1.指导患者穿宽松清洁内衣,如有污染及时更换。 2.指导患者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勿抓挠瘙痒部位。 3.遵医嘱中药熏洗。 4.遵医囑中药外敷。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艾灸(详见附录2) 2.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3.穴贴压(详见附录2)。 4.中药保留灌肠(详见附录2) 5.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痔疮病人的护理查房[1]

痔疮的护理查房 时间: 主查人: 参加人员: 薛X:今天组织大家查房,通过对痔疮临床病例的讨论,应用护理程序对该患者进行护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掌握该疾病的相关定义、病因、分类、临床表现、治疗、护理措施、健康指导等,以便更好地护理同种的病人,达到预期的护理目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下面请护师蒲XX报病史。 蒲XX:患者:54床,胥占高,男,54岁。 诊断:环状混合痔 入院情况:患者因:“肛周异物2年”于2016年8月7日收住外科,来时患者神志清楚,精神好,步入病床,T:36.6℃、P:84次/分、R:20次/分、BP:116/70mmHg。入院积极完善各项检查,于8月7日15时在骶麻下行环状痔切除术。术毕于16:50返病房,术后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切口敷料干燥固定,自解小便通畅,诉切口疼痛能忍。 薛X:痔是直肠下端,肛管和肛门缘的静脉丛淤血,扩张和曲张所形成的静脉团,可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同一部位的齿状线上下均发生,临床兼有内痔外痔的症状者为混合痔。环状混合痔是肛门直肠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症状为出血,疼痛,脱出,便后需用手回纳。环状混合痔由于部位的特殊性,患者常常避讳就医,延误治疗。手术是治疗混合痔的最佳方法,而病人家属与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细心护理对这些疾病的痊愈,康复,疗效及减少病人的痛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请胡XX回答一下痔疮的具体分类。 胡XX:内痔:位于齿状线以上,表面覆盖直肠粘膜。好发于直肠下端,截石位3、7、11点。内痔脱出嵌顿称为嵌顿性痔。 一期,无痛苦,主要以便血、分泌物多、痒为主。 二期,有便血,严重时呈喷射状,痔随排便脱垂,但能自行还纳。 三期,内痔脱垂于肛门口外,或每次排便脱出肛门口外,不能自行还纳,必须用手托回。 四期,痔块长期脱出于肛门外,或回纳后又即脱出。在齿状线以下为外痔,

67 肛肠科 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1)症状:便血,色鲜红,手纸带血、滴血、射血;脱垂,便后肿物脱出肛外,轻度可自行还纳,中度需用手托回或休息后复位,重度下蹲、步行、咳嗽或喷嚏时脱出;肛门可伴坠胀、异物感、瘙痒、疼痛,粘液溢出。 (2)体征: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软,多位于3、7、11点处。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临床主要依靠症状、体征进行诊断,要点如下: (1)症状:出血、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2)体征: 肛门视诊:有无内痔脱出,肛周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及皮赘。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观察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及痔黏膜有无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 肛管直肠指诊:I、Ⅱ度内痔指检时多无异常;对反复脱出的Ⅲ、Ⅳ度内痔,指检有时可触及齿状线上的纤维化痔组织。肛管直肠指诊可以排除肛门直肠肿瘤和其他疾病。 肛门直肠镜:可以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黏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二)证候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肛肠分会制定的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12年)。 1.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

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 (二)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舌质红、苔黄腻。 (三)气滞血瘀证: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舌质暗紫,苔白。 (四)脾虚气陷证:肛门松弛,似有便意,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回纳。便血色鲜或淡,伴头晕、气短、面色少华、神疲自汗、纳少、便溏等。舌淡,苔薄白。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便血 1.观察出血的色、质、量及伴随症状。若出现面色苍白、脉搏加快、血压下降、头晕、心慌等,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宜缓慢,避免剧烈活动。 3.保持肛门及会阴部清洁。 4.遵医嘱给予中药熏洗。 (二)疼痛 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强度、伴随症状和持续时间。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3.指导患者采用放松疗法,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舒缓的音乐。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承山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肛门、直肠、神门等穴。 6.遵医嘱中药熏洗。 (三)肿物脱出 1.观察脱出物的大小、颜色,脱出的痔核表面有无糜烂、分泌物、坏死。 2.急性发作期宜采取侧卧位休息。 3.出现痔核轻微脱出时,指导患者手指涂抹润滑油,轻轻将其回纳,回纳后平卧休息20分钟;如发生嵌顿或突发血栓外痔,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处理。 4.遵医嘱中药熏洗。 5.遵医嘱中药外敷。 (四)便秘 1.观察排便的频次。 2.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天枢、胃俞、足三里、中脘、支沟等穴。 4.遵医嘱艾灸:取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直肠、大肠、脾、胃、皮质下等穴。

(完整版)瘿病中医护理常规

瘿病中医护理常规 因情志内伤,痰湿内生,上逆于颈部所致。以发于甲状腺部,或为漫肿,或为结块,或有灼痛,多数皮色不变。良性肿物大多随吞咽上下移动,或伴有烦热、心悸、多汗及月经不调,甚至闭经等症状。病位在颈部。西医学的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甲状腺囊肿、甲状腺癌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项颈部肿块大小、硬度、有无压痛、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 2、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二、辨证分型及临床表现 (一)气郁痰阻证: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胸闷,喜太息,或兼胸胁窜痛,病情的波动常与情志因素有关,苔薄白,脉弦。 (二)痰结血瘀证: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按之较硬或有结节,肿块经久未消,胸闷,纳差,舌质黯或紫,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 (三)肝火旺盛证:颈前喉结两旁轻度或中度肿大,一般柔软光滑,性情急躁易怒,心烦,怕热,容易出汗,面部烘热,口苦,眼球突出,手指颤抖,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数。 (四)心肝阴虚证:瘿肿或大或小,质软,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眼干目涩,倦怠乏力,或兼胁痛隐隐,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舌体颤动,脉弦细数。 三、临证(症)施护 (一)颈部肿大 1.观察患者颈部肿块的大小、范围、改变、温度,若肿块迅速长大、疼痛、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应立即报告医生。 2.不要用力挤压甲状腺,疼痛明显者,予以耳穴埋籽,取穴神门、交感、甲状腺等。。 (二)眼突 1.观察患者的眼突度、视力、视野等变化,角膜有无损伤。 2.眼球突出者,取高枕卧位,以减轻局部水肿;外出戴有色眼镜以防强光及灰尘刺激。 3.眼睑不能闭合者睡觉时用油纱布或眼罩保护眼睛,少看书和电视。 4.眼勿向上凝视,以免加重突眼和诱发斜视。 5.经常做眼球运动,使眼部肌肉放松。 6.必要时遵医嘱使用眼药水。 (三)心悸 1.保持室内光线温和,环境幽雅。 2.注意休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适当进行锻炼,以促进气血流畅,不要做高温及费力的运动。 3.甲亢患者急性期必须卧床休息,减少消耗。 (四)高热 1.保持皮肤干燥,汗出较多时及时更换衣服、被服,防止受凉。 2.保持皮肤和口腔清洁。 3.观察体温、脉搏、血压、呼吸、心率、心律等情况。当患者体温高于39℃出现情绪激动、面赤、怕热多汗、多食善饥、眼凸手颤等,应警惕甲亢危象,立即报告医生。 (五)失眠 1.肝火旺盛伴失眠者可予耳穴埋籽,取穴神门、心、交感、肝等。 四、护理要点

外科——瘿病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气瘿病中医临床路径 一、气瘿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及入组标准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气瘿病(气瘿病;TCD编码:BNG12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ICD10:E04. 902); 第一诊断:甲状腺肿瘤(ICD-10:C73/D09.302/D34/D44.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2)西医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制定的《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2008第一版)。 2.定义 气瘿是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等因素引起的,以致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为基本病机,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瘿病一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瘿候》。在中医著作里,又有称为瘿、瘿气、瘿瘤、瘿囊、影袋等名称。 3.证候诊断 (1)气郁痰阻 症状:颈前正中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胸闷,喜太息,或兼胸胁窜痛,病情的波动常与情志因素有关,苔薄白,脉弦。 (2)痰结血瘀 症状:颈前出现肿块,按之较硬或有结节,肿块经久未消,胸闷,

纳差,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 (3)肝火炽盛 症状:颈前轻度或中度肿大,一般柔软、光滑,烦热,容易出汗,性情急躁易怒,眼球突出,手指颤抖,面部烘热,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4)肝阴虚 症状:瘿肿或大或小,质软,病起缓慢,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眼干,目眩,倦怠乏力,舌质红,舌体颤动。脉弦细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气瘿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3.结节性甲状腺肿行甲状腺(部分、次全、全)切除术及经皮实体肿瘤消融术(ICD9CM-3:06.2-06.5;ICD:50.2905); 甲状腺腺瘤行甲状腺腺瘤切除术及经皮实体肿瘤消融术 ICD-9-CM-3:06.2-06.4 ICD:50.2905) 。 (四)标准住院日为≤6天 (五)疗效评价标准 结节性甲状腺肿:1.治愈:甲状腺大部切除(包括所有结节)临床症状消失,无并发症或并发症已愈。2.好转:腺体切除,症状部分改善或留有并发症。 3.未愈:症状未改善。 甲状腺腺瘤:1.治愈:完整切除,切口愈合;2.好转:未完整

种病的中医护理方案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目录 1、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2、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 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 4、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5、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6、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 7、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 8、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 9、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 10、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11、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 12、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 13、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 14、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 15、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 16、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17、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18、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19、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附录:一、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二、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

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舌淡苔白。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出现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3.遵医嘱穴位贴敷,隐痛取中脘、建里、神阙、关元等穴;胀痛取气海、天枢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气海、胃俞、合谷、足三里等穴。

混合痔的中医护理常规

混合痔的中医护理常规 概念:痔是直肠末端黏膜和肛管皮下的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团,向下滑脱成痔。以便血、肛门有肿物、坠胀、异物感或疼痛,伴有局部分泌物或瘙痒为主症。多因饮食不节,大便失调,久立久坐、负重远行、妊娠多产等所致。 临床表现: 1、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或有肛门瘙痒。舌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治宜祛风润燥,清热凉血。 2、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红、量较多,肛内肿物脱出,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舌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止血。 3、气滞血瘀证: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肛缘有血栓、消肿,触痛明显。舌质暗红,舌苔白或黄,脉弦细涩。治宜理气、活血、化瘀。 4、脾虚气陷证:肛门坠胀,肛内肿物外脱,需手法复位,便血色红或淡红。可出现贫血,面色少华,头晕神疲,少气懒言,纳少便溏。舌淡胖,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弱。治宜健脾升提。 护理评估 1、患者的职业、饮食、排泄习惯及诱发因素。 2、排便有无疼痛、便血,便后有无肿块脱出等。

3、直肠检查结果。 4、心理社会状况。 5、辨证:风伤肠络证、湿热下注证、气滞血瘀证、脾虚气陷证。一般护理: 1、按肛肠科一般护理常规。 2、外痔伴发感染,或嵌顿、或突发血栓外痔应卧床休息;严重感染的内痔或术后患者应取侧卧位,以免创面受压,加重病情。 3、保持肛门部清洁,便后坐浴;急性外痔于发病24小时内宜冷敷,24小时后改为热敷。 4、观察痔核大小、是否脱出、糜烂、坏死及出血的量和色泽。若发现患者面色无华、少气懒言、脉象虚大,为大出血征兆,应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救治。 5、暂不手术者,遵医嘱中药坐浴每日l-2次,后涂塞痔疮膏或痔疮锭。 6、排便后清洗肛门,换药前先坐浴。 临证施护: 1、便血量多时,及时建立静脉通道,做好输血准备。 2、痔核脱出时,应连续用中药热敷或25%硼酸甘油涂于肛门部,再加热敷,令其还纳。 3、气血瘀积疼痛者,可用艾灸肛周止痛。 4、便秘者可用甘油栓或开塞露塞肛,或遵医嘱予缓泻剂。 5、需手术的患者按肛肠科术前准备。 6、术后24小时后方可大便,排便时如痔核脱出,应及时还纳,

痔疮护理常规

痔疮护理常规 痔是直肠末端粘膜和肛管皮下的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的静脉团,向下滑脱成痔。以便血、肛门有肿物、坠胀感、异物感或疼痛、伴有局部分泌物或瘙痒为主证。多因饮食不节,大便失调、久坐久立、负重远行,妊娠多产等所致。临床辨证分为风伤肠络、湿热下注、脾虚气陷、气滞血瘀等证型。根据痔发部位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 1、按肛肠科一般护理常规。 2、外痔伴发感染,或嵌顿、或突发血栓外痔应卧床休息;严重感染的内痔或术后患者应取侧卧位,以免创面受压,加重病情。 3、保持肛门部清洁,便后坐浴;急性外痔于发病24小时内宜冷敷,24小时后改为热敷。 4、观察痔核大小、是否脱出、糜烂、坏死及出血的量和色泽。若发现患者面色无华、少气懒言、脉象虚大,为大出血征兆,应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救治。 5、暂不手术者,遵医嘱中药坐浴每日l-2次,后涂塞痔疮膏或痔疮锭。 6、排便后清洗肛门,换药前先坐浴。 7、临证施护: (1)便血量多时,及时建立静脉通道,做好输血准备。 (2)痔核脱出时,应连续用中药热敷或25 %硼酸甘油涂于肛

门部,再加热敷,令其还纳。 (3)气血瘀积疼痛者,可用艾灸肛周止痛。 (4)便秘者可用甘油栓或开塞露塞肛,或遵医嘱予缓泻剂。 (5)需手术的患者按肛肠科术前准备。 (6)术后24小时后方可大便,排便时如痔核脱出,应及时还纳,发生嵌顿者,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7)施行注射疗法后当日忌下蹲,排大便时避免时间过长,勿过多活动。 (8)结扎术后勿拖拉留于肛门外之结扎线残端,以免引起出血。注意观察有无便后出血,有出血者应检查扎线是否牢固或过紧。痔核脱落过早而出现伤口渗血,可用止血粉纱条塞人肛门压迫止血,遵医嘱肌注止血药。若痔核脱落后,出现动脉波动性大出血,应立即报告医师,行紧急救治。 (9)术后出现大便出血呈喷射状,或患者感下腹胀痛、有便意、头晕乏力、心悸口渴、面色胱白、额上汗出、脉细数而弱者,为有术后大出血。应立即报告医师,同时作好抢救准备。(10)术后排尿困难者,下腹部热敷、或按摩、或诱导法促其排尿,非局麻者平卧6小时后采用患者习惯的姿势排尿,或行导尿术。 8、饮食以营养丰富,易消化为宜,忌辛辣香燥等刺激食品,戒烟酒,多食新鲜水果、蔬菜。气滞血瘀者给补中益气温阳之品;脾虚气陷者忌酸冷食物,宜进食温补食物。

中医护理练习题

一单选题(共50题每题1分) 1、()就是辨别病位深浅得一对纲领 A、阴阳 B、寒热 C、表里 D、虚实 4、恶寒、畏冷、肢凉冷痛、喜暖,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润,脉迟或紧就是( )得临床表现: A阳虚证 B 阴虚证 C热证 D寒证5、肺阴虚得护治原则() A补益肺气 B滋阴清肺 C清肺润燥D疏风清肺 9、肾阳虚得护治原则() A补肾纳气 B滋养肾阴 C温补肾阳D温阳化水 11、八纲得总纲()。 A表里 B阴阳 C虚实 D寒热 14、辛温解表药宜(),服药后静卧加盖衣被取汗,并进()以助药力。 A偏凉服、清凉饮料 B偏凉服、热饮 C 温服、清凉饮料 D温服、热饮 20、肾阳虚得护治原则() A补肾纳气 B温阳化水 C 固摄肾气D温补肾阳 22 “对于一个疮疡得患者,不仅要瞧到邪毒局部侵入得情况,还要观察患者得舌脉与形体,考虑就是否存在消渴得全身病变”,此法最符合中医护理基本特点中得() A、天人合一 B、人体就是有机得整体 C、人与自然相互关联 D、辨证施护 24、为全面展开对病人得护理,中医护理得核心就是() A、对症护理 B、辨病护理 C、辨证施护 D、异病同护 26、患者出现戴阳证,运用温热护理法,称之为() A、热因热用 B、寒因寒用 C、塞因塞用 D、通因通用 27、患者出现热厥证,运用寒凉护理法,称之为() A、寒因寒用 B、热因热用 C、塞因塞用 D、通因通用 28、中气不足,脾虚不运,所致得腹胀便秘,运用补中益气、温运脾阳得治法与护理,称之为() A、通因通用 B、热因热用 C、塞因塞用 D、热因热用 29、对于食滞所致得腹泻,不仅不能用止泻药,反而需要消导泻下以去其积滞,称之为() A、塞因塞用 B、通因通用 C、热因热用 D、热因热用 30、夏天人体肌肤疏泄,汗出较多,受风寒而外感时,用药上宜用辛凉、不能 过用辛温,以防开泄太过,损伤 津气,此种用药护理法最符合 “三因”制宜中得() A、因时制宜 B、因地制 宜 C、因人制宜 D、 因病制宜 31、在《诸病源候论》中记载: “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 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动气增 患”,这种说法高度概括了“三 因”制宜中得() A、因地制宜 B、因人制宜 C、因病制宜 D、因地制宜 32、在用药护理上,成人用量大 于儿童,同一个年龄,强壮得人 比虚弱得人用量又稍大,此法最 符合三因制宜中得() A、因病制宜 B、因地制宜 C、因地制宜 D、因人制宜 33、某些慢性疾病,常常在气候 剧变或季节交换时发作或就是 加重,如哮喘、痹病等,护理时 则应该在气候或就是季节交换 得时候采取预防措施,最符合三 因制宜中得() A、因人制宜B、因地制宜 C、因时制宜D、因病制宜 34、抽搐患者,在缓解期间应设 法消除出现抽搐得原因,只有这 样,患者才能彻底地痊愈,此种 护理法,最符合“标本”治疗与 护理中得() A、急则护标B、缓则护本 C、标本同护D、护病求本 36、用热性药治疗及取其温热护 理法护理寒性病,中医称之为 () A、寒者热之 B、热因 热用 C、寒因寒用 D、从治从护 39.热证、阳证常用得调护饮食 就是( ) A大葱 B生姜 C花椒 D绿茶 44.属于温补类食物得就是 () A鸡蛋 B鸭蛋 C羊肉 D芝麻 45.属于平补类食物得就是 () A 猪肉 B狗肉 C花生 D桂圆肉 50、用寒性得药物治疗热性得病证就是属于 () A寒因寒用 B热因热用 C虚则补之 D热者寒之 二多选题(共18题每题2分) 1、表证得临床表现有() A恶寒或恶风,发热,头身疼痛。 B脉沉,苔薄白。 C脉浮,苔薄白。 D兼见鼻塞流涕、喷嚏、咳嗽。 E壮热不恶寒。 8、心火亢盛证得表现() A心烦,失眠,面赤口渴,舌尖红赤,苔黄脉数。 B心悸失眠,面白无华,唇舌色淡,脉细。 C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红口干,舌红少津, 脉细数。 D口舌生疮,舌体糜烂疼痛,或吐血,或狂躁谵 语。 9 、因人制宜得原则就是说在具体进行治疗时, 还要考虑病人得() A性格 B生活习惯 C年龄 D体质 E性别 10 、调整阴阳失调得原则就是 A扶正 B补其不足 C泻其有余D祛邪 E阴 阳双补 11 情志护理得基本原则就是() A、诚挚体贴,全面关心 B、有得放矢,因人 施护 C、清净养神,宁心寡欲D、怡情畅志, 乐观愉快 E、注意饮食调配 12、中医一般护理内容包括() A、生活起居 B、情志护理 C、饮食护理 D、病情 观察 E、药物治疗 13、属于清补类食物得就是() A蚌肉 B鸭蛋鲤鱼 D干姜 E花椒 14.情志致病会导致气机逆乱,说法不正确得有 () A怒则气上 B忧则气消 C喜则气缓 D恐则气下 E惊则气结 16、中医护理得基本特点包括() A、整体观念 B、天人合一 C、由果析因 D、辨证施护 E、异病同护 17、中医护理原则包括() A、扶正祛邪 B、护病求本 C、调整阴阳 D、同病异护 E、标本缓急 三判断题(共14题,每题1分) 1、表证主要见于外感疾病初期,具起病急,病 情较轻,病程较短,有外感因素等特点。( ) 7 .“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制,劳逸相结合” 就是属于“调节情志”() 10 对于风寒感冒,中医护理采用辛温解表发汗 得方法,饮食用辛散类得食物,属于热者寒之。 ()

瘿病中医护理方案_0

---------------------------------------------------------------最新资料推荐------------------------------------------------------ 瘿病中医护理方案 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气郁痰阻证: 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胸闷,喜太息,或兼胸胁窜痛,病情的波动常与情志因素有关,苔薄白,脉弦。 (二)痰结血瘀证: 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按之较硬或有结节,肿块经久未消,胸闷,纳差,舌质黯或紫,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 (三)肝火旺盛证: 颈前喉结两旁轻度或中度肿大,一般柔软光滑,性情急躁易怒,心烦,怕热,容易出汗,面部烘热,口苦,眼球突出,手指颤抖,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数。 (四)心肝阴虚证: 瘿肿或大或小,质软,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眼干目涩,倦怠乏力,或兼胁痛隐隐,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舌体颤动,脉弦细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颈部肿大 1.观察患者颈部肿块的大小、范围、改变、温度,若肿块迅速长大、疼痛、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应立即报告医生。 2.不要用力挤压甲状腺。 1 / 4

3.可选用乌蔹莓等中药外敷颈部。 4.疼痛明显者,予以耳穴埋籽,取穴神门、交感、甲状腺等。 (二)眼突 1.观察患者的眼突度、视力、视野等变化,角膜有无损伤。 2.眼球突出者,取高枕卧位,以减轻局部水肿;外出戴有色眼镜以防强光及灰尘刺激。 3.眼睑不能闭合者睡觉时用油纱布或眼罩保护眼睛,少看书和电视。 4.眼勿向上凝视,以免加重突眼和诱发斜视。 5.经常做眼球运动,使眼部肌肉放松。 6.必要时遵医嘱使用眼药水。 (三)心悸 1.保持室内光线温和,环境幽雅。 2.注意休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适当进行锻炼,以促进气血流畅,不要做高温及费力的运动。 3.甲亢患者急性期必须卧床休息,减少消耗(四)高热 1.保持皮肤干燥,汗出较多时及时更换衣服、被服,防止受凉。 2.保持皮肤和口腔清洁。 3.观察体温、脉搏、血压、呼吸、心率、心律等情况。 当患者体温高于39℃出现情绪激动、面赤、怕热多汗、多食善饥、眼凸手颤等,应警惕甲亢危象,立即报告医生。 (五)失眠 1.肝火旺盛伴失眠者可予耳穴埋籽,取穴神门、

瘿病中医诊疗方案.

瘿病中医诊疗方案 (2012年版) 瘿是甲状腺疾病的总称。古人云:“瘿婴也,在颈婴喉也。”婴有缠绕之意是指颈前结喉两侧肿大的一类疾病。其特点是:发于甲状腺部,或为漫肿,或为结块,或有灼痛,多数皮色不变。良性肿物大多随吞咽上下移动,或伴有烦热、心悸、多汗及月经不调,甚至闭经等症状。包括西医学的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甲状腺囊肿、甲状腺癌等。 一、诊断标准 甲状腺肿物属中医瘿病范畴,特点为颈部肿物随吞咽上下移动,质韧。分为气瘿、肉瘿、石瘿及瘿痈。瘿痈在本院内分泌病科治疗,凡瘿痈者转内分泌病科治疗。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凝常规、心电图、血型、 肝肾功能;影像学检查:甲状腺彩超、甲状腺功能、甲状腺CT。 1. 气瘿:是瘿病的一种,因其患部肿块柔软并可随喜怒而消长,故称为气瘿。俗称“大脖子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甲状腺肿。 症候分型肝郁气滞证颈前弥漫性肿大,边缘不清,皮色如常质地柔软,按之不痛,肿块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有时能随喜怒而消长,舌质淡红, 舌苔薄,

脉弦。

2. 肉瘿:是发生于结喉正中附近的半球形肿块,能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的良性肿瘤。相当于西医学的甲状腺腺瘤或囊肿。 症候分型 (1)肝郁痰凝证颈前结喉一侧或两侧无痈性肿块?质地柔软,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舌苔薄腻,脉弦。 (2)痰凝血瘀证颈前肿块?质地坚韧.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一般无名显全身症状,舌苔薄,舌质暗红有瘀斑,脉细涩。 3. 石瘿:是一种颈部结块坚硬如石,不可移动者的瘿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甲状腺癌。 症候分型痰瘀毒聚证颈块短期内增大较快,坚硬如石,高低不平,推之不移;但全身症状尚不明显,舌质暗红,舌苔薄黄,脉弦。 二、中医治疗方案 (一)中药汤剂治疗 1、气瘿 肝郁气滞证 治宜:疏肝解郁,理气消肿 方选:四海舒郁丸加减,药物组成:柴胡、木香、陈皮、香附、昆布、海 藻、海蛤壳、黄药子等。 2、肉瘿 肝郁痰凝证

痔病护理常规

肛肠科 痔病护理常规 以间歇性便血、便后颗粒状肿物脱垂、肛门不适感为主要临床表现。辩证分型为风伤肠络证、湿热下注证、气滞血淤证、脾虚气陷证。西医的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参照本病护理。 一.执行肛肠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执行肛肠科手术一般护理常规 三.术前护理 1.了解既往有无反复腹内压增高的冈素,生活饮食习惯,肛周感染病史。 2.了解排便有无疼痛,便血以及便后有无肿块脱出等情况。 3.血栓性外痔患者指导中药熏洗坐浴、局部清凉膏外敷,微波照射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4.了解肛门指检、镜检等检查结果。 5.术前禁食12小时、禁水4小时。 6.术前行皮肤清洁、肠道准备、行耳穴埋籽促进睡眠。 7.术前嘱患者排空膀胱。 四.术后护理 1.根据麻醉方式执行麻醉后护理。 2.病情观察: (1)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并做好记录。 (2)观察术后伤口有无出血、肛门坠胀、疼痛程度等情况。 (3)观察患者腹痛、腹胀、小便是否畅解,术后排便情况。 3.用药护理:遵医嘱指导中药熏洗、坐浴。 4.饮食护理: (1)宜多饮水,多食蔬菜、水果及纤维素的食物,忌烟、酒、辛辣刺激之品。 (2)风伤肠络者宜食鸭肉、莲藕。 (3)气滞血淤者宜食红薯、柑橘。 (4)湿热下注耆宜食绿豆、苦瓜、冬瓜。 (5)脾虚气陷者宜食薏仁、黄芪粥。 5.临证(症)及并发症护理: (1)行混合痔外切内扎术者,术后7~9天为痔核坏死脱落阶段,宜减少活动。 (2)术后伤口少量渗血时予以更换外敷料;若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 出血量较多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做好手术准备。 (3)尿潴留者:可选择予以耳穴埋籽、穴位贴敷、艾灸等,促进小便自解; 留置尿管者,做好会阴护理。 (4)排便困难者,指导帮助排便,并观察有无肛门狭窄等情况。 6.情志护理:消除负性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五.健康指导 1.忌久坐、久立或久蹲,宜坐软坐垫。 2.养成定时排便习惯,避免排便时间过长,做好便后清洁。 3.掌握提肛运动,临睡前可自我按摩尾骶部。 4.适当进行慢跑、散步、练气功等运动,增强体质。 5.按时换药,定期复诊,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