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壤学复习 第六章

土壤学复习 第六章

土壤学复习 第六章
土壤学复习 第六章

第六章土壤胶体

一、名词解释

土壤胶体;电荷零点;土壤阳离子交换过程;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

二、简答题

1.土壤胶体的组成和来源

2.土壤胶体的双电层构造

3.土壤胶体的性质

4.影响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

5.哪些土壤胶体可带正电荷?

*离子交换在园林土壤肥力上的意义

一、名词解释

土壤胶体;电荷零点;土壤阳离子交换过程;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

1.土壤胶体:具有胶体性质的土壤细小颗粒部分(粒径小于2μm或1μm的土壤固体微粒部分)。

2.电荷零点:在某一pH值条件下,当胶体所带负电荷和正电荷的数量相等时,胶体的净电荷为零,这就是该土壤胶体的等电点pH值。

3.土壤阳离子交换过程: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阳离子,在一定条件下,与土壤自由溶液中的阳离子进行互相取代的过程(存在化学势差)。参与土壤交换过程的阳离子称为交换性阳离子。

4.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在一定pH值(=7)时,每千克土壤中所含有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K+、Na+、Ca2+、Mg2+、NH4+、H+、Al3+等)的厘摩尔数(potential CEC)。

常用单位:cmol(+)/kg土

国际单位:mmol/kg土1mol=100cmol=1000mmol

CEC的大小,基本上代表了土壤可能保持的养分数量,即保肥性的高低。

5.土壤盐基饱和度(BS) Base Saturation

土壤胶体上的交换性盐基离子占全部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比。

酸基离子:H+、Al3+

盐基离子:K+、Na+、Ca2+、Mg2+等

BS真正反映土壤有效(速效)养分含量的大小,是改良土壤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简答题

1.土壤胶体的组成和来源

1)组成

无机胶体:矿质粘粒部分

有机胶体:腐殖质胶体

有机-无机复合胶体:土壤中的腐殖质胶体和

矿质粘粒通过化学键紧密结合形成

2)来源

粘土矿物

?直接由云母等矿物经风化或成土作用演变;

?由矿物的分解产物在一定条件下合成;

?在一定条件下,由粘土矿物互相演化形成。

腐殖质胶体

土壤有机质经微生物的分解和再合成作用形成(微生物的细胞外进行)

2.土壤胶体的双电层构造

胶核:胶体颗粒的中心部分

决定电位离子层:双电层的内层,负电荷

补偿离子层:双电层的外层,阳离子(Na+/Ca2+/ Mg2+/K+/Al3+等)

非活性亚层-紧靠决定电位离子层的那一部分,受强大的净电引力而失去绝大部分活性

活性亚层-扩散层,可与土壤溶液中的其他阳离子发生代换反应,也可直接向稀溶液中扩散。

3.土壤胶体的性质

1.巨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

能吸附大量的水分子、养分和其他分子态物质。有些微生物也被吸附在表面。

2.带电性和离子吸收代换性能

一般情况下,土壤胶体带负电,可吸附大量的阳离子,且扩散层中的阳离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相互代换。这对养分的供应与保存以及土壤的酸碱、缓冲性有重要意义;若土壤胶体带正电荷,则可吸附阴离子并具有阴离子吸收代换性能。

3.分散性和凝聚性

土壤胶体可呈溶胶或凝胶状态,电解质是使土壤胶体凝聚的重要因素。凝聚作用对土壤结构的形成极为重要。

不同阳离子的凝聚能力:

+>Na+

Fe3+>Al3+>>Ca2+>Mg2+>>K+>NH

4

4.物理机械性质

土壤胶体具有粘结性、粘着性和可塑性,影响土壤的耕性。

4.影响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

1.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越粘,土壤的交换量也就越大。

2.腐殖质含量

腐殖质含量越高,CEC越大。

3.无机胶体种类

1)粘土矿物主要是通过其比表面积的大小和所带电荷的状况来决定CEC大小;

2)含水氧化物

4.土壤pH

土壤腐殖质、含水氧化物所带电荷为可变电荷,受土壤酸碱环境的影响。

5.哪些土壤胶体可带正电荷?

土壤吸附阴离子的原因

1.两性胶体带正电荷

碱性Al(OH)3 +HCl= Al(OH)2++Cl-+H2O

酸性Al(OH)3 +NaOH= Al(OH)2O-+Na++H2O

2.土壤腐殖质中的-NH2在酸性条件下吸收H+成为-NH3+而带正电。

3.粘粒矿物表面上的-OH原子团可与土壤溶液中的阴离子代换。

*离子交换在园林土壤肥力上的意义

一、具有较好的保持和供应养分的能力

离子态的养分被土壤胶体吸附保持在土壤中,供植物吸收利用,这就是土壤的保肥性。土壤胶体吸附的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离子能进行可逆性交换,植物可随时从土壤中得到养分,这就是土壤的供肥性。土壤具有一定数量的胶体,较高CEC的土壤具备较好的养分保持与供应能力,使土壤保肥性和供肥性矛盾得到统一。土壤的阴离子吸收交换性强,对土壤肥力和施肥也有重要影响。

二、使土壤具备较佳的缓冲性

对于局部的酸碱污染,土壤胶体的缓冲作用很重要。另一方面,在施用无机肥料时,局部的养分浓度过高,会导致烧根现象,较高的离子代换量可使此种危害减轻或消除。在一定范围内,此作用能协调植物对土壤营养的吸收,使土壤能较稳、均、足、适地供应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使植物既不疯长,又不脱肥(也即“稳肥性”-土壤供肥性和保肥性协调的结果) 。

三、使土壤的物理状况得到调节

土壤胶粒之间的凝聚作用是土壤具有结构的根本原因,当土壤胶体表面吸附大量Na+,促使胶粒分散;而当土壤胶体特别是有机胶体吸附Ca2+/Mg2+后,有助于形成较好的土壤结构。在碱性土壤上(Na+)施石膏,结合排水洗盐,可改良土壤的不良性状。Ca2+/Mg2+促使土壤胶体凝聚,能减少相互有效接触面积,从而降低了粘结性及粘着性。酸性土壤施用石灰,可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

土壤学章节练习题第五章土壤水

第五章土壤水 一、名词解释 1、吸湿水 2、吸湿系数 3、膜状水 4、最大分子持水量 5、田间持水量 6、饱和含水量 7、毛管水断裂量 8、毛管上升水 9、临界深度 10、有效水 11、无效水12、萎蔫系数 13、质量含水量 14、容积含水量 15、相对含水量 16、水深 17、土水势 18、基质势 19、压力势 20、溶质势 21、重力势 22、土壤水吸力 23、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24、滞后现象 25、土面蒸发 26、水汽凝结 27、入渗过程

28、水的再分布 二、填空题 1、土壤含水量越少,土水势越______,土壤水吸力越______;相反,含水量越多,土水势越_______,土壤水吸力越_________。 2、数量法研究土壤水对水分类型的划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__对植物有效性最高。 3、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其中______________可作为判断是否需要灌溉的指标。 4、土壤水分的测定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 5、影响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 6、保墒措施放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阶段。 7、土水势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分势组成,在非饱和土壤中___________分势为零;在饱和土壤中___________分势为零。 8、土壤水不断以水汽的形态由表土向大气扩散而逸失的现象称为___________。 9、某土样质量为150g,在105℃烘箱中烘干至恒重的干土质量为120g,则其质量含水量为___________。 10、土壤中的水汽运动总是由水汽压______向水汽压______、由温度______向温度______扩散。 11、土面蒸发的三个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土壤毛管水分为毛管悬着水和毛管上升水,前者的最大值称为___________,后者的最大值称为___________。 13、毛管水又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14、土水势的测定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 15、土壤含水量越高,其土水势越______,水分运动越______。 16、某土壤吸湿水含量为2%,要称取相当于 1.0000克烘干土的风干土是_________克。17、土壤有效水分的上限是,下限是,有效水分的最的最大量是。 18、土壤含水量相同时,水吸力最大的是土壤,植物利用土壤水分的主要形态是。 19、土壤水分入渗的决定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土壤水再分布的决定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水进入土壤包括两个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土壤中溶质运移的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 1、当量孔径分级中,毛管孔隙的划分标准() A、T(土壤水吸力)>1500 kPa B、1500 kPa >T(土壤水吸力)>50 kPa C、1000 kPa >T(土壤水吸力)>50 kPa D、 T(土壤水吸力)<50 kPa 2、相同的地下水埋藏深度下,最易发生盐碱化的是() A、砂土 B、壤土 C、粘土 D 、砾质土 3、不同质地的土壤含水量相同时,土水势最大的是() A、砂土 B、壤土 C、粘土 D、砾土 4、土壤有效水的上限是____________。 A、最大分子持水量 B、田间持水量 C、最大吸湿量 5、下列哪个指标可作为判断是否需要灌溉的依据() A 、田间持水量 B、萎蔫系数 C 、相对含水量 D、土壤水储量 6、当土壤水分饱和时,以下指标为零的是() A 、基质势 B、压力势 C 、重力势 D、水吸力 7、日常生活中的夜潮和冻后聚墒是由于()产生的。 A、对流 B、水汽扩散 C、水汽凝结 D、土面蒸发 8、土壤水的类型划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可分为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重力水 B、吸湿水不能被吸收利用 C、膜状水属于自由水,可被吸收利用,且自由移动速度很快 D、重力水受重力支配,容易进一步向土壤剖面深层运动 9、土壤中对植物最有效的水分是_________。 A、吸湿水 B、重力水 C、毛管水

环境地学知识点整理

环境地学知识点整理 1、 环境地学概念:环境地学属于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以人-地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地系统的组成、结构、发展变化规律,并运用地球科学一系列分支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人—地系统的科学。 2、 环境地学分支学科:环境气象学、环境水文学、环境土壤学、环境海洋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地质学、环境地球化学、环境物理学 3、 太阳系是由恒星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矮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其他天体都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绕其公转。 4、 太阳大气层从内到外可分为光球、色球、日冕3层。 5、 开普勒三大定律:①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②在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过程中,它的向径(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③行星公转周期T 的平方与行星轨道长半径a 的立方成正比,即: 6、 地球圈层结构表 7、 地球表层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和人类智慧圈所组成的复杂开放系统,也是环境科学、环境地学和地理科学重要的研究内容。(补充30页图2-11) 8、 大气要素:①气温:华氏温度(F )与摄氏温度(C )的换算关系为C=5(F-32)/9或F=32+9C/5。大气的温度一般以百叶箱中干球温度为代表。②气压;③湿度:a 、相对湿度(f )是指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条件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即f=e/E ,相对湿度直接反映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B 、露点(T d )在气压一定的情况下,并保持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使空气

土壤学重点试题库

名词解释 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土壤学:研究土壤的形成分类分布制图和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特性肥力特征以及土壤利用改良和管理的科学。 土壤肥力: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和水、气、热的能力。 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因子即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生发展起来的肥力,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人为肥力:在耕作施肥灌溉及其它技术措施等人为因素影响下产生的肥力。 潜在肥力:土壤肥力因受环境条件以及土壤管理等技术水平的限制,而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的那部分肥力称为潜在肥力。 有效肥力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技术水平的限制,只有一部分肥力在当季生产上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这部分肥力称为有效肥力。土壤生产力 土地生产力:或称土地潜力,土地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达到的生产水平。既反映土地质量的好坏,又表明土地的生产能力。土壤圈:地球表面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及岩石圈相交界并进行物质循环、能量交换的圈层 土壤生态系统:是土壤中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构成的整体。 原生矿物:在内生条件下的造岩作用和成矿作用过程中,同所形成的岩石或矿石同时期形成的矿物,其原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 次生矿物:在岩石或矿石形成之后,其中的矿物遭受化学变化而改造成的新生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 同晶替代:矿物结晶时,有些原子(离子)可被性质相似大小相近的其他原子(离子)替换并保持原来的结构。 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的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合成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土壤腐殖质:不是一种纯化合物,而是代表一类有着特殊化学和生物本性的构造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由此可知,腐殖质是土壤中有机物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土壤有机质存在的主要形态。 土壤矿质化过程:是指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为简单化合物,同时释放矿质养分的过程。 腐殖化系数:是单位重量有机物质形成的腐殖质数量值。 土壤腐殖化过程:是在土壤微生物所分泌的酶作用下,将有机质分解所形成的简单化合物和微生物生命活动产物合成为腐殖质。 土壤有机质的周转 矿化率:每年因矿质化作用而消耗的有机质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 腐殖化作用 激发效应

第五章 土壤学

第五章 1.土壤水的类型? (一)土壤水的类型划分 土壤水按其存在形态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固态水—土壤水冻结时形成的冰晶。 汽态水—存在于土壤空气中的水蒸汽。 束缚水—又分为吸湿水(紧束缚水)和膜状水(松束缚水) 自由水—又分为毛管水、重力水和地下水,其中毛管水又分为悬着水和支持毛管水。 2.吸湿系数、凋萎系数、田间持水 量、毛管持水量、饱和持水量? 二) 土壤水分常数 土壤中某种水分类型的最大含量,随土壤性质而定,是一个比较固定的数值,故称水分常数。 1.吸湿系数 吸湿水的最大含量称为吸湿系数(最大吸湿量)。 测定吸湿系数是在空气相对湿度98%(或99%)条件下,让土壤充分吸湿(通常为一周时间),达到稳定后在105℃~110℃条件下烘干测定得到吸湿系数。 土壤质地愈粘重,吸湿系数愈大。 土壤紫色土黄壤潮土砂土 质地粘土重壤中壤砂土 吸湿系数(%) 7.53 4.11 2.52 0.8 2、凋萎(萎蔫)系数 植物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系数。 土壤凋萎系数的大小,通常用吸湿系数的1.5~2.0倍来衡量。质地愈粘重, 凋萎系数愈大。(非活性孔度=凋萎系数×容重) 3.田间持水量 毛管悬着水达最大量时的土壤含水量。它是反映土壤保水能力大小的一个指标。 计算土壤灌溉水量时以田间持水量为指标,既节约用水,又避免超过田间持水量的水分作为重力水下渗后抬高地下水位。 4.毛管持水量 毛管上升水达最大量时的土壤含水量。 毛管上升水与地下水有联系,受地下水压的影响,因此毛管持水量通常大于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是计算土壤毛管孔隙度的依据。 (毛管孔度=毛管持水量×容重)(通气孔度=总孔度-非活性孔度-毛管孔度) 5.饱和持水量

土壤学复习整理

土壤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土壤:土壤就是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它是地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全过程中,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水、肥、气、热的能力。同晶替代: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其它离子所代替而矿物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土壤腐殖质:指除未分解和半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矿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腐殖化过程: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最大量时的土壤含水量。它是反映土壤保水能力大小的一个指标。凋萎系数:植物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系数。 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中带负电荷的胶体所吸附的阳离子,在静电引力、离子本身的热运动或浓度梯度的作用下,可以和土壤溶液或其它胶体表面的阳离子进行交换。 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容量,单位重量的土壤所含交换性阳离子(一价)的总量,简称CEC。单位是cmol/kg。 土壤活性酸:扩散于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所反映出来的酸度。 潜性酸:土壤胶体吸附的H+、Al3+离子,在被其它阳离子交换进入溶液后,才显示酸性。土壤交换性酸:用过量的中性盐(如KCl)溶液与土壤作用,将胶体上吸附的氢离子和铝离子代换出来,测得的酸度. 土壤水解性酸:用弱酸强碱盐(通常用pH8.2的醋酸钠)浸提的土壤溶液的酸度。 石灰性土壤:含有游离碳酸钙的土壤 盐基饱和度: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率。 土壤缓冲性:当土壤溶液中的H+或OH-离子浓度发生较大变化时,土壤通过自身的调节能力使土壤酸碱性不致于发生太大变化的能力 土壤容重:土壤容重指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包括孔隙)的烘干重。 土壤结构体:土壤中的土粒或其中的一部分,通过不同的机制相互团聚成大小、形状和性质不同的土团、土块或土片,这就是土壤的结构体。 土壤的热容量:是指单位质量(重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 土壤结构改良剂:指能改善并稳定结构的制剂。可分为天然结构改良剂、人工合成高分子聚合物和无机制剂等三类。 土壤耕作:耕作是在作物种植以前,或在作物生长期间,为了改善植物生长条件而对土壤进行的机械操作。 土壤粘结性:指土粒之间通过各种引力互相连接起来的性能。 土壤粘着性:指土壤粘附在外物(如农具)上的性质 土壤塑性:当土壤湿润到一定程度时,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任意变形,而且在外力解除后和土壤干燥后仍然能保持这种变化了的形态,这种性能就称为土壤塑性 土壤粘闭现象:在压力和剪力共同作用下,土粒趋向紧密排列,通气孔隙大量减少,毛

土壤学复习重点要义

土壤学复习重点要义. 能具有肥力特征的、土壤是指覆盖于地球表面,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土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土壤肥力: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分、气、肥、四大肥力因素:水、空气和热量的能力。热。原生矿物:来自火成岩

或变质岩火山灰或各种风化产物通次生矿物:原生矿物、过化学或生物作用转变 主要成土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风化作用: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发生机械破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物理风化(大多属于热力学风化) 风化作用化学风化(溶解、水化、水解、氧化) 生物风化(根系机械破碎、生物化学作用) 2 裸露的岩石经风化作用而形成的疏松土壤 母质:粗细不同的矿物颗粒的地表堆积的、体,是形成土壤的母体。 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土壤有

机质: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土壤有机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质由生命体和非生命体两大部分有机物质组成。 来源: 含量多少与气候、植被、地形、土壤类型、耕作措施等密切 3 相关 组成: 二、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矿质化过程:土壤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及其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4

并释放出 其中的矿质养分的过程。 腐殖化过程: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转变为组成 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 有机化合物。 影响转化过程的因素 1.有机残体的特性(物理状态[紧实状态];化学组成; C/N[微生物分解需有机质到C/N 为 25:1]) 2.土壤水分和通气状况 3.土壤特性(温度、PH、质地) 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 提供作物需要的各种养分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和缓冲性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 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促进植物的生理活性减少农药和重金属的污染 5 土壤有机质的调节措施

土壤学整理

第一章 土壤学绪论 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经常适时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支撑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第二章 土壤矿物质 矿物按成因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1、原生矿物(primary mineral):指岩浆冷凝固结而形成的矿物称原生矿物。 2、次生矿物(secondary mineral): 原生矿物经物理、化学风化作用,组成和性质发生化学变化,形成的新矿物称次生矿物。 激发作用:由于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使土壤有机质矿化速率加快(正激发)或变慢(负激发)的效应称之激发作用。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 ) 在一定土壤pH 值条件下,土壤能吸附的交换性阳离子的总量。通常以每千克土壤所能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 CEC )。 土壤盐基饱和度 指土壤胶体上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总量的百分率 100) )(())((%11?++=--kg cmol kg cmol 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盐基总量盐基饱和度 土壤结构体:指土壤中的土粒在内外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大小、形状、性质不同的团聚体, 土壤结构性:结构体在土壤中的类型、数量、排列形式、孔隙状况以及稳定性的综合特性。 同晶替代作用,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田间持水量:在一个地下水埋藏较深、排水条件良好的平地上,充分供水,地表覆盖避免蒸发,待水入渗完1-2天之后,测得土壤含水量的数值即为田间持水量。 萎蔫系数:当植物根系无法吸水而发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萎蔫系数。 冻后聚墒”现象 冬季表土冻结,水汽压降低,而冻层以下土层的水汽压较高,于是下层水汽不断向冻层集聚、冻结、使冻层不断加厚,其含水量有所增加,这就是“冻后聚墒”现象。 夜潮”现象 白天土壤表层在大气蒸发力的作用下,水分因不断蒸发而减少,变干。夜间降温,使得底土温度高于表土,水汽由底土水汽压高处向水汽压低处的表土方向移动,遇冷便凝结,使白天晒干的表土又恢复潮湿。 土壤活性酸:指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所表现出的酸度。 土壤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 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H+,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土壤容重:指单位容积(包括空隙在内)的原状土壤的干重,单位g/cm3 土壤孔隙度:单位土壤容积内各种大小空隙容积所占的百分数,它表示土壤中各种大小空隙度的总和。。 1.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的组成成分之一。是土壤中形成的和外部加入的所有动、植物残

土壤学考试重点

1.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及作用:(1).基本生产资料(2)土壤是可持续发展农业发展的基础和依据(3)土壤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自然资源(4)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做成部分 2.土壤肥力:是土壤具有的能同时和持续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肥、气、热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3.土壤生产力与土壤肥力二者区别:土壤生产力是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及人为因素共同决定的。肥力只是生产力的基础。 4.母质与土壤的区别: 母质:岩石及矿物经过一系列风化作用形成的风化物质就是土壤的基础,称为母质 土壤:地球表层系统陆地表面在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要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能生长植物、处于不断变化中的疏松层 与土壤相比母质:(1.)缺少植物微生物所需的N素(2.)养分分散(3.)无保蓄养分的能力,只是形成土壤的原料。 与岩石相比母质:(1)颗粒小,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的表面积(即比表面积)增大,(2)颗粒间多孔隙,疏松有一定透水性、通气性及吸附性能。 5.同晶代换: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代替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土壤胶体带电的原因) .6.1:1型矿物组:由一层硅氧片和一层铝氧片重叠组成。(高岭石组:包括高岭石,埃洛石,珍珠陶土,迪恺石等,以高岭土为最典型。)

7.2:1型矿物组:由两片硅氧片夹一片铝氧片而成。(蒙脱石组:包括蒙脱石,拜来石,绿脱石,皂石等,以蒙脱石为代表。) 8.土壤粒级划分标准常见的有:卡庆斯基制、国际制(物理性砂粒 <1mm;物理性粘粒<0.01mm。)、美国制和中国制。 9.土壤质地:为区分由于土壤机械组成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差别,按照土壤中不同粒级土粒的相对比例归并土壤组合. 10.土壤有机质矿质化过程:指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成简单的无机化合物(C O2和H 2O),并释放出矿质养分和热量的过程。 11.土壤有机质腐殖化过程:是指土壤中复制制的形成过程。分为两个步骤。(1)微生物将有机残体转化为合成腐殖质的原材料。(2)在微生物分泌的多酚氧化酶作用下,将多酚氧化成醌,醌与氨基酸或肽缩合形成腐殖质。 12.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的因素: (1)有机残体的碳氮比(当有机残体的碳氮比在25:1左右时,微生物活动最旺盛,分解速度最快)。(2)土壤水、气状况(当土壤湿度适当,通气良好时,好气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分解速度快,分解较完全,矿化率高,中间产物积累少,所释放的矿质养分多呈氧化状态,有利于植物的吸收利用,但不利于腐殖质的积累与保存)。(3)土壤温度(土壤微生物活动最是温度在25~30℃)。(4)土壤酸碱度13.腐殖质系数:通常把每克有机质(干重)施入土壤后,所能分解转换成腐殖质的克数(干重)称为腐殖质系数。 14.容积含水量指单位土壤总容积中水分所占的容积分数,又称积湿

土壤学重点归纳

土壤学重点归纳 WUNN-INNUL-DDQTY

Iwtpovta^ce/ for AkX/ Parti名词解释 土壤:地球陆地上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的疏松表层。 CEC: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多少。 土壤圈:覆盖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 活性酸:土壤溶液中游离的屮表现出来的酸度,用pH表示。 潜性酸:土壤胶体表面上的屮的解吸及吸附的H\ A严所表现出来的酸度。 土水势:土壤水的能态与标准状态下的纯水的能态的差值。 水吸力: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 土壤肥力:上壤能够持续不断供给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肥、气、热,协调他们之间的矛盾及抵抗不良自然环境的能力。 土壤容重:单位体积自然土体(包括孔隙)的干重。 土壤退化:土壤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 土壤养分:主要由土壤供给的植物生长必须的营养元素。 土壤质量: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壤比重:单位体积固体土粒(除去孔隙的土粒实体)的干重。 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的组成分类。 土壤结构:土粒单粒、复粒的排列、组合形式。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出0、C02、02生物等作用下,矿物组成、结构、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矿物。 永久电荷:土壤中铝硅酸盐矿物的同晶替代产生的电荷,电荷类型和数量不随介质pH的影响。可变电荷:在介质的酸碱度影响下产生的,其电荷类型和电荷数量均决定于介质的酸碱度,乂称pH依变电荷。 吸湿系数:吸湿水的最大含量,也称最大吸湿量。 凋萎系数:植物发生永久凋萎时的含水量,一般为吸湿系数的1?5倍。 粘化作用: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积累过程。 同晶替代^层状硅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其他大小相近,电性相同的离子取代,而矿物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土壤腐殖质:未分解和半分解动物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土壤热容量: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的土壤每升高所需热量。 土壤比表面:单位质量土壤表面积的大小,单位m2/go 土壤结构性:土壤中单粒、复粒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相互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 土壤黏着性:土壤粘附于外物表面的性能,受土壤表面积和水分的影响。 土壤粘结性:土壤通过各种引力而粘结起来的性质,受土壤质地的影响。 土壤结构体:结构体的大小、类型、数量、品质及其相互排列的方式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 土壤热导率:在单位土层厚度,温差为时,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截面积的热量。 土壤发生层: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特定性质和组成的、大致与地面平行的,并具有成土过程特性的层次。毛管上升水:随毛管上升而保持在土壤中的水分,随地下水的变化而变化。 毛管悬着水:由毛管力而保持的水分,随毛管张力、蒸腾力、毛管水重力而上下移动。 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土壤含水量。 盐基饱和度: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口分数,即BS。 富铝化作用: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矿物发生强烈化学风化,铝、硅、铁和盐基物质发生分离,硅和盐基物质被大量淋失,铝和铁在土壤中发生相对富积。 反硝化作用^在厌气条件下,土壤中的N03被反硝化细菌还原成2、NO等的过程。 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总量百分数组合。 土壤粘闭现象:土壤在压力和剪力共同作用下,土粒趋向紧密排列,通气孔隙大量减少,毛管及无效孔隙急剧增

(整理)土壤学复习.

土壤:地球露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自然土壤:未经开垦、人为耕作的土壤。 农业土壤:经开垦、人为耕作的土壤。 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提供和协调水、肥、气、热的能力,肥力特征是水肥气热的四个要素之间的综合反映。 自然肥力:自然因子联合作用下发生起来的肥力,自然成土过程中的产物。 人为肥力:耕作、熟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肥力,是农业土壤在耕种、改良、施肥等人为技术措施下产生的。 有效(经济)肥力:受环境条件、土壤管理水平技术限制,只有部分肥力在生产中发挥并产生经济效果。 潜在肥力:受环境条件、土壤管理水平技术限制,肥力在生产中未发挥并产生经济效果。原生矿物:风化过程中未改变化学组成的原始成岩矿物。 次生矿物:风化和成土过程中重新生成的矿物。 黏粒(土)矿物:存在于黏粒当中的次生矿物。 土壤粒级:将土壤颗粒按直径大小划分为若干级别。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重量的百分含量。 土壤质地层次性:土壤质地在上下土层间排列状况。 粘土矿物:组成黏粒的次生矿物。 同晶替代:在粘土矿物形成过程中,晶架内组成离子常常被另外一种大小接近、电性符号相同的离子所替代,其晶型结构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内电荷(永久电荷):由同晶替代作用产生的电荷。 土壤有机质:土壤中各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合成的有机物质。 腐殖质:有机残体经微生物彻底分解,并在合成为一种黑褐色、高分子胶体物质。 矿质化过程:复杂有机化合物经微生物,变为简单化合物,同时释放矿质、养料的过程。腐殖化过程:矿质化的同时微生物作用于有机物质,使其成为更为复杂的腐殖质。 起爆效应:给土壤加入新鲜有机物,促进微生物活动,微生物不仅把新加入的有机物分解完,且加速土壤原有有机物的分解。 土壤胶体:土壤中1—100nm之间的固体小颗粒。 电荷数量:单位土壤所带电荷库仑数。 电荷密度:单位土壤表面电荷数量。 盐基饱和度:交换性盐基离子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活性酸:自由扩散于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直接反映出来的酸度。 潜性酸:土壤胶体上吸附着的氢离子、铝离子所表现出来的酸度。 交换性酸度:过度中性盐浸提土壤,土壤胶体吸附着的氢离子铝离子被浸提剂中的阳离子交换下来,进入土壤溶液所表现的酸度。 水解性酸度:过度弱酸强碱盐浸提土壤所表现的酸度。 土壤缓冲性能(作用):给土壤加入酸碱物质后,土壤具有抵抗酸碱度变化的能力。 土壤总孔隙度(总孔度):一定土壤容积内,土壤孔隙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孔隙比:一定土壤容积内,土壤孔隙容积与土粒容积之比。 土壤密度:单位体积土粒重量。 土壤比重:土壤密度与4摄氏度水密度之比。 土壤容重:单位体积原状土壤干重。 土壤结构性:土壤中单粒和复粒大小、数量、形状、性质及其相互排列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土壤结构体:土壤中单粒和复粒相互团聚成大小、形状、性质不同的团聚体。

土壤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土壤学II》学习指导 ——供大农学各专业用 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土壤教研室编 二零一一年八月 绪论 一、填空 1、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创立了()学说和归还学说,为植物营养和

施肥奠定了理论基础。 2、土壤圈处于()、()、()、()的中心部 位,是它们相互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换的枢纽。 3、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指()、()、()和()。 4、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按有效性可分为 ()、()。 二、判断题 1、()没有生物,土壤就不能形成。 2、()土壤在地球表面是连续分布的。 3、()土壤肥力的四大因素中,以养分含量多少最重要。 4、()一般说来,砂性土壤的肥力比粘性土壤要高,所以农民比较喜欢砂性土 壤。 5、()在已开垦的土壤上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紧密结合在一起,分不出哪是自 然肥力,哪是人工能力。 三、名词解释 1、土壤 2、土壤肥力 四、简答题 1、土壤生产力和土壤肥力的关系 2、18世纪以来有哪些主要土壤学派?

五、论述题 1、土壤在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有那些重要作用? 第一章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形成 一、填空题 1、地壳中化学元素含量最高的两种元素是()和(),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是()。 2、按照矿物的起源,矿物可分为()、()两大类。 3、岩石按形成原因分为()、()和()三种类型。 4、按照二氧化硅的含量,岩浆岩可以分为()、()、()、 ()。 5、岩浆岩按成因和产状可分为()、()两类。 6、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按风化作用的因素和特点可分为()、 ()、()三类。 7、化学风化作用包括四种作用,它们是()、()、()、()。 8、岩石风化的三个阶段是()、()、() 9、土壤形成的五大自然因素是()、()、()、()和时间。 10、发育完全的自然土壤剖面至少有()、()和母质层三个层次。 11、岩浆岩一般具有()构造、沉积岩一般具有()构造、变质岩一 般具有()构造。

土壤肥料学通论知识点汇总

土壤肥料学通论整理 (土壤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1.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2.肥料:凡是能够直接供给植物生长的必需的营养元素的物料。分为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 3.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的全过程中,土壤具有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 的能力。根据肥力产生的原因,可以将土壤肥力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四因素:空气、温度、养分、水分。 第二章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 1.土壤的三相组成:固相(固体土粒,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和可溶性物质)、气相(土壤空气)。 2.矿物:自然产生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单质或化合物,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次生矿物:原生矿物风化和成土过程中 经化学变化,或由分解产物重新结合而成的矿物。 2.成土岩石:一种或数种矿物的集合体。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3.风化作用: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解和分解的过程。按照其作用因素和 风化的特点可以分为物理风化(温度作用、结冰作用以及水流和大风的磨蚀作用)、化学风化(溶解、水化、水 解和氧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4.成土因素:气候、母质、地形、生物、时间因素。成土母质:岩石矿物经过风化破碎形成的疏松堆积物。 5.土壤的机械组成:据机械分析,分别计算各粒级的相对含量。是划分土壤质地的依据。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 百分率的组合,及其所表现的粘砂性质。分为砂土类(透水性强、通气 性好、热容量较小、养分少、松散易耕)、壤土类(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耕性较好、宜耕期较长,理想 土壤)和粘土类(透水性差、通气性差、热容量较大、养分较丰富、宜耕期短)。 6.土粒分级:石砾、砂粒、粉砂粒和粘粒。 7.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 a. 增施有机肥料:有机质的粘结力比砂粒强,比粘粒弱。 b. 掺砂掺粘、客土调剂:泥入砂,砂掺泥,以改良质地,改善耕性 c. 翻淤压砂、翻砂压淤:下层砂土或粘淤土翻到表层使砂粘混合,改良土性 d. 引洪放淤、引洪漫沙:利用洪水中泥沙改良土质 e. 根据不同质地采用不同的耕作管理措施——砂土:深播种,多次少量施肥;粘土:深沟,精耕,适量施肥 8.土壤生物: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蚯蚓、线虫等)和植物等的总称。栖居在土壤中的活的有机体。土 壤微生物包括:细菌(占土壤微生物总数量70%-90%)、放线菌(数量仅次于细菌,适宜于有机质含量高、偏碱性土壤环境)、真菌(大多好气,喜酸性土壤)藻类(数量少于细菌、真菌等当与真菌共同生长,可风化岩石)、 原生动物。 9.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它的来源主要包括土壤中各种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 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其形态有新鲜有机质(土壤中未分解的动植物残体)、半分解的有机质 (有机质已被分解,多成分散的暗黑色小块)、腐殖质(有机残体在土壤腐殖质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类褐色或暗 褐色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主要元素组成:C、O、H、N。有机质类型:糖类化合物;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N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脂肪、树脂、蜡质和单宁;灰分物质。 10.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㈠矿化作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无机化合物的过程,最终产物为CO2、H2O等,而N、P、S等以 矿质盐类释放出来,同时放出热量,为植物、微生物提供养分和能量。包括糖类化合物的转化;含氮有机物的转 化(氨基化(水解)、氨化、硝化和反硝化);含磷、含硫有机物的转化。 ㈡腐殖质化过程: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合成为腐殖质的过程。腐殖质的组成: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腐殖质的性质:带电性、吸水性、稳定性。植物物质形成学说:最初形成的腐殖物质是胡敏素。在胡敏素经过微生物的降解后才形成胡敏酸。胡敏酸进一步降解才形成富里酸。 分离方法: 11.腐殖化系数:每克干重的有机质经过一年分解后转化为腐殖质(干重)的克数。 12.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有机质的碳氮比和物理状态;土壤水、热状况;土壤通气状况;土壤酸碱性。 13.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1)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2)促进土壤结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3) 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和缓冲性能;4)腐殖质具有生理活性,能促进作物生长发育;5)腐殖质具有络合作用,有 助于消除土壤的污染。 14.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调控: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料;秸秆还田;调节土壤水热状况。

土壤学重点归纳

Importance for Aki Part1 名词解释 土壤:地球陆地上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的疏松表层。 CEC: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多少。 土壤圈:覆盖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 活性酸: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表现出来的酸度,用pH表示。 潜性酸:土壤胶体表面上的H+的解吸及吸附的H+、Al3+所表现出来的酸度。 } 土水势:土壤水的能态与标准状态下的纯水的能态的差值。 水吸力: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 土壤肥力:土壤能够持续不断供给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肥、气、热,协调他们之间的矛盾及抵抗不良自然环境的能力。 土壤容重:单位体积自然土体(包括孔隙)的干重。 土壤退化:土壤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 土壤养分:主要由土壤供给的植物生长必须的营养元素。 土壤质量: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 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壤比重:单位体积固体土粒(除去孔隙的土粒实体)的干重。 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的组成分类。 土壤结构:土粒单粒、复粒的排列、组合形式。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H2O、CO2、O2生物等作用下,矿物组成、结构、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矿物。 永久电荷:土壤中铝硅酸盐矿物的同晶替代产生的电荷,电荷类型和数量不随介质pH的影响。 可变电荷:在介质的酸碱度影响下产生的,其电荷类型和电荷数量均决定于介质的酸碱度,又称pH依变电荷。… 吸湿系数:吸湿水的最大含量,也称最大吸湿量。 凋萎系数:植物发生永久凋萎时的含水量,一般为吸湿系数的1.5倍。 粘化作用: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积累过程。 同晶替代:层状硅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其他大小相近,电性相同的离子取代,而矿物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土壤腐殖质:未分解和半分解动物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土壤热容量: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的土壤每升高1℃所需热量。 土壤比表面:单位质量土壤表面积的大小,单位m2/g。 " 土壤结构性:土壤中单粒、复粒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相互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 土壤黏着性:土壤粘附于外物表面的性能,受土壤表面积和水分的影响。 土壤粘结性:土壤通过各种引力而粘结起来的性质,受土壤质地的影响。 土壤结构体:结构体的大小、类型、数量、品质及其相互排列的方式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 土壤热导率:在单位土层厚度,温差为1℃时,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截面积的热量。 土壤发生层: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特定性质和组成的、大致与地面平行的,并具有成土过程特性的层次。毛管上升水:随毛管上升而保持在土壤中的水分,随地下水的变化而变化。

土壤学重点

1.什么叫土壤/与母质区别 矿物质1:2\2:1异同 2.有机制对土壤贡献,沙质化,腐质化? 3.土壤水的各概念,气、热、量概念,形成五因素及其作用 4.土风化指标Sa,Saf 5土形成与发育,富铝化.......四个过程 6.土壤结构80、颗粒、粒级69 粘|砂土的性质质地类型粘|砂土改良79 团粒结构 7.土壤力学性质,土耕性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8.土壤胶体阳离子吸附CEC等概念164 土壤酸机反应172 9.土壤氮、施肥N P K.......形态及固定机理 10.土壤养分的管理、污染(侵蚀、被污染、自净......) 11.土壤质量体系307.......土壤退化291、砂化297、石漠化(关键是缺水) 12.土壤分类原则、系统机制229 233 富铝化对云南红壤的影响及改变 就这些主要内容 考试时间:周五下午两点到四点 1、什么叫土壤,与母质的区别 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与母质的区别:母质是形成土壤的重要物质基础,母质与土壤的区别在于肥力,母质没有肥力,只是通气透水,刚刚能释放一些矿物养分,而土壤是能够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水肥气热。矿物质:土壤矿物质来源于地表岩石风化,按其成因分类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岩石物理风化;次生矿物是指原生矿物在一定条件下重新形成的矿物。 1:1、2:1 由于硅片和铝片都嗲有负电荷、不稳定,必须通过重叠花和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根据镜片的配合比例不同,构成1:2型、2:1型和2:1:1型。 1:1型 ①高岭组,又叫1:1型矿物,是硅酸盐粘土矿物中结构最简单的一类,晶层由一层硅片和一层铝片重叠构成。 ②非膨胀性键能较强的氢键产生较强的连接力,晶层距离不变,不易膨胀。 ③电荷数量少同晶替代现象极少 ④胶体特性较弱颗粒由于片状结构,其总面积相对较小。可塑性、粘结性、粘着性和吸湿性较弱 2:1型 包括蒙蛭组、水化云母组 蒙蛭组:①2:1型晶层结构②胀缩性大③电荷数量大④胶体特性突出 水化云母组:①2:1型晶层结构②非膨胀性③电荷数量较大④胶体特性在蒙蛭组和高岭组之间 2:1:1型 绿泥石组:①2:1:1型晶层结构②同晶替代较普遍③颗粒较小 2、有机制对土壤贡献,沙质化,腐质化? 有机质对对土壤贡献 ①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

土壤学考试重点总结附答案

土壤学考试重点总结附 答案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一、名词解释(30分,共5对, 一个名词3分) 1.土壤颗粒组成与土壤质地 (p114) 土壤颗粒组成(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的质量百分数土壤质地:在土壤机械组成基础上的进一步归类,它概括反映着土壤内在的肥力特征。 2.土壤有机质(p93)与土壤腐 殖质(p102) 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土壤中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土壤腐殖质:由芳香族有机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缩合成的一类复杂的高分子有机物,呈酸性,颜色为褐色或暗褐色。 3.土粒密度与土壤容重(p132) 土粒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质量,单位 g/cm3 或t/m3 土壤密度(土壤容重):自然状态下(包括土粒之间的孔隙),单位容积土壤的烘干质量(旧称土壤假比重或土壤容重),单位g/cm3 或t/m3

4.土壤活性酸度和土壤潜性酸度 (p214) 土壤活性酸度:由于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所表现的酸度。 土壤潜性酸度:土壤胶体吸附的H+和Al3+所引起的酸度。 5.土壤粘结性和土壤粘着性 (p136) 土壤粘结性:土粒间通过各种引力而粘结在一起的性质。 土壤粘着性:土壤在一定含水量条件下,土粒黏附在外物上的性质。 6.土壤与肥料(p2 p281) 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那一层疏松的表层。 肥料:以提供植物养分为主要功用和部分兼有改善土壤性质的物料。 7.土壤肥力与土壤质量(p3) 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土壤质量: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存、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和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8.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和腐殖化(p96 p100)

环境土壤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土壤: 2.土壤特性:①具有生产力;②具有生命力;③具有净化力;④具有交换力。 3.土壤圈: 4.土壤圈的功能:①支持和调节生命过程;②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的平衡;③影响水的溶质组成及其在陆地、水体和大气的分配;④对岩石起到保护作用。 第二章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形成 1.土壤母质(P6):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风化产物。 2.土壤母质是形成土壤物质基础。 3.长石、石英和云母等是构成土壤的骨骼—土粒。 4.矿物是土壤矿物质主要来源。 5.主要的成土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6.风化过程是形成土壤的基础。 7.参与化学风化的因素主要是水、二氧化碳和氧气,作用方式包括溶解、水化、水解(最基本且最重要)和氧化。 8.五大成土因素:母质、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 9.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的水热条件和生物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而形成的。 10.风化因子=风化天数×水解离度。 11.土壤湿度影响土壤中物质的迁移;影响土壤中物质的分解、合成和转化。 12.土壤剖面(P20):从地面向下挖掘而暴露出来的垂直切面。(1~2米深) 13.淋溶作用:土壤中的下渗水,从土壤剖面上层淋溶带走土壤中某种成分的作用。 14.土壤的分层:①枯落物层(O层);②腐殖质层(A层);③淋溶层(E层); ④沉积层(B层);⑤母质层(C层);⑥基岩层(R层)。 15.土壤的重要形态特征:颜色、湿度、紧实度、结构、质地、PH、新生体、入侵体、孔隙和动物孔穴。 第三章土壤固体物质组成 1.土粒分类:矿质土粒(占绝对优势)和有机质土粒。 2.土壤质地:依据土壤机械组成相近与否而划分的土壤组合。 3.土壤质地三大类:砂土、壤土和黏土。 4.土壤质地改良:①溶土法;②深耕,深翻;③施有机肥。 5.壤质土兼具砂质土和黏质土的优点,是较为理想的土壤。 6.土壤有机质的来源(P39):①植物残体;②动物和微生物残体;③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排泄物及分泌物;④人为施入土壤中的各种有机物料。 7.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在0~5%左右,泥炭土可高达20%或30%以上。 8.矿质土壤: 9.决定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因素:①进入土壤的有机物质数量;②土壤有机质的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