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3*10=30分)

风化作用:地表的岩石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形态、组成和性质变化的过程。

母质:指经各种风化作用形成的疏松多孔体。

植物提取修复:是指通过植物根系吸收污染物并将污染物富集于植物体内,而后将植物体收获,集中处置的过程。

有机质矿质化过程:指复杂的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的过程。

土壤环境背景值: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含量(是相对稳定的数值,但不是不变的)。

土壤污染:指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容纳和净化能力,而使土壤性质、组成和性状等发生改变,破坏其自然生态平衡,并导致其自然功能失调,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壤环境容量:指土壤环境单元在本底值的基础上所容许承纳的物质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土壤临界含量:又称基准值,是土壤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溶度,是决定土壤负载容量的关键因子。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指具有毒性、生物蓄积性、和半挥发性,在环境中持久存在,且能在大气环境中长距离迁移并沉积回地球的偏远的极地地区,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学污染物质。

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险大的化合物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

多环芳烃:是指两个以上的苯环连在一起的化合物。

多氯联苯:是一类以联苯为原料在金属催化剂作用下,高温氯化生成的氯代芳烃。P240

有机污染物的水解作用:指有机污染物与水的反应,X基团与OH基团发生交换,而H与X 相结合: RX+H2O ROH+HX

有机污染物的老化:随土壤与有机污染物接触时间的延长,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可提取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下降的过程,可以认为是对有机污染物生物效应与时间变化的表现、总体的描述,它包括了导致可提取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下降的所有过程。

非点源污染:狭义:各种没有固定排放口或地点的环境污染。广义:难于按点污染源进行管理的污染源的统称。

有机污染物的光解作用:有机污染物分子在光的作用下,将光能直接或间接转移到分子键,使分子变成激发态而裂解或转化的现象。

腐殖化过程: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硒的生物甲基化:金属硒和硒离子等无机硒在生物,特别是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酶促反应和非酶促反应转化成甲基硒和二甲基硒。

反硝化作用:又称生物脱氮作用,是指在嫌气条件下,NO3-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还原为NO、 N2O、 N2的过程.

同晶替代:矿物形成时,性质相近的元素,在矿物晶格中相互替换而不破坏晶体结构的现象。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将重金属带入到土壤中,致使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背景值、并造成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质量退化、生态与环境恶化的现象。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一种疏松而不均匀的覆盖层及其相关的生态与环境体系;它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界面中心位置,既是它们所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又是对这些圈层的支撑。

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激发效应:土壤中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会促进土壤原有有机质的降解。

铵离子的矿物固定:在2:1型黏粒矿物的膨胀性晶格中,层间的阳离子(Ca2+、Mg2+和Na+)被NH4+取代后可引起铵的固定。P118

土壤水分有效性:是指土壤中的水能否被植被吸收利用及其难易程度。P59

土壤机械组成:是指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含量,也称颗粒组成。。

阳离子交换量:是指每千克干土所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以cmol(+)/kg表示。

土壤自净: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自身作用,使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形态发生变化,活性、毒性降低的过程。

有机-—中性化技术:是指将有机改良与中性化技术结合在一起的治理酸度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技术。

交换性酸度:是能被浓中性盐(往往是1.0mol/Lkcl)转换进入溶液的结合态H+和Al3+。

二、问答题(35分)

1、简述生物质碳对污染土壤的修复功能。

1)生物质炭可以吸附农药等有机污染物,降低这些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化学活性和毒性。

2)、生物质炭可以增加土壤对重金属的吸附容量

2、试分析生物质碳的性质及其对土壤环境功能的影响。

(1)生物质炭含有大量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可以促进土壤养分的循环和植物的生长;

(2)生物质炭一般呈碱性,施用生物质炭可以降低土壤的酸度和有毒元素如铝和重金属对植物的毒性; (3)生物质炭表面含有丰富的含氧官能团,施用后可以提高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 (4)生物质炭具有高度的孔隙结构,可以增加土壤的空隙度和保水能力,降低土壤容重,有利植物根系生长。

3、简述土壤重金属的来源及其危害

来源:大气降尘、污水灌溉、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不当堆置、矿业活动、农药和化肥等

危害: 1、土壤重金属会影响到土壤中氮、磷和钾的保持与供应,从而影响土壤肥力。 2、土壤重金属污染会降低有机物质的微生物转化效率,同时会对土壤中的酶起到抑制的作用。 3、生长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地上的作物,可通过食物链等方式进入人体,从而危害到

人体健康。

4、简述土壤中磷素的迁移转化与地表水富营养化之间的关系P139

土壤的迁移转化包括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和生物化学反应:

(1)、有机磷的矿化和无机磷的生物固定。这是一个两个相反的过程,前者使有机磷转化为无机磷,后者使无机磷转化有机磷。

(2)、土壤中磷的固定与释放。是磷的重要性质,磷的固定是水溶性磷从液相转化固相;磷的释放是固定作用的逆向作用,是从固相转入液相。

当N/P比大于4-5时,其影响因素是磷,富营养化取决于磷的浓度增加,如果小于4-5

时,其影响因素可能是氮,在这种情况下,磷浓度的升降对富营养化影响较少。

5、农产品中硝酸盐积累哪些因素影响?P122

1、蔬菜种类

2、肥料品种

3、氮肥用量及时间

4、收获时间

5、环境因素(水分、温度和光照)

6、土壤中甲烷是如何产生的?稻田土壤甲烷排放通量受哪些因素影响?

形成土壤中CH4的产生主要决定于两个条件:一是厌氧条件,即丰富的水分;二是碳源,即丰富的有机质。淹水土壤中CH4的产生是一个生物化学过程。淹水土壤中复杂的有机物质,被各类细菌组成的食物链转化成简单的产CH4前体。产CH4菌在严格的厌氧条件下作

用于这些产CH4前体,然后产生CH4。淹水土壤CH4的产生有两条主要的途径:一是在专性矿质化学营养产生CH4菌的参与下,以H2或有机分子作H供体还原CO2或直接利用HCC00H和CO形成CH4:

CO2+4H2---CH4+2H2O 4HCOOH---CH4+3CO2+2H2O 4CO+2H2O---CH4+3CO2

另一个是在甲基营养产CH4菌的参与下,对含甲基化合物的脱甲基作用,这里所指的含甲基化合物主要是乙酸,因为乙酸是在天然条件下有机化合物厌氧分解的主要发酵中间产物:CH3C00H---CH4+CO2

影响稻田土壤CH4排放量的因素:P109

1)土壤水分管理、2)施肥、3)土壤理化性质、4)土壤温度及水稻植株生长等。

7、有机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迁移转化的主要过程及其影响因素P246-258①与土壤颗粒的西方-解吸②挥发和随土壤颗粒进入大气

③渗滤至地下水或随地表径流迁移至地下水

④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或被降解⑤生物和非生物的降解主要影响因素:有机污染物的特性、环境特征、土壤特性

8、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特征

1:形态多变

2重金属容易在生物体内积累 3重金属很难被降解而消除

9、简述土壤—植物硒行为特征(P156)

1)酸性土壤和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硒化物和硒—硫化物占优势,这些化合物迁移能力较弱,因此较难被植物吸收利用

2)在排水良好的矿质土壤中,pH接近中性,硒主要以亚硒酸盐形式存在,其碱性金属化合物是可溶的,但亚硒酸铁是不溶的;此外,亚硒酸盐容易被铁的氢氧化物和氧化物固定,因此仅有少量硒被植物吸收利用

3)在碱性和氧化条件下的土壤,硒酸盐含量高,易于溶解且不易被含铁氧化物固定,因此易于被植物吸收利用。

10简述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因素P121

所有影响硝化及反硝化作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都将影响土壤N2O的排放量,这些因素包括:土壤质地、土壤通气性、土壤水分含量、土壤氮素有效性、氮肥使用、土壤pH、土壤有机质、作物种类及土壤温度等。

11简述重金属的植物效应及影响因素P212

重金属的植物效应:进入土壤的重金属可以溶解于土壤中,吸附于胶体表面,闭

蓄于土壤矿物之内,与土壤中其他化合物产生沉淀,这些都影响到植物的吸收与积累。

影响因素:1、重金属的浓度 2、氧化还原电位、pH和阳离子交换容量 3、土壤质地 4、

共存离子的影响。

12、土壤中磷素分几种形态?磷在土壤中的固定受哪些因素影响?

形态:分为两种形态为有机态磷和无机态磷。

影响因素:磷的溶度、土壤中可溶性阳离子的浓度、pH值、土壤质地

13、土壤中氟的主要化学行为有哪些特点?

1、沉淀—溶解平衡:存在于土壤中游离态F离子可与钙、铝、铁、镁等离子发生沉淀作用,当土壤条件改变,沉淀可逆。

2、配位—解离平衡:土壤中的F离子可与铝、铁等离子形成配合物。

3、吸附—解吸平衡:土壤中的F离子可被土壤中的铁铝氧化物、黏粒矿物和有机大分子吸附而失去活性。

15、土壤中重金属形态一般分为几种?目前关于重金属形态的操作定义存在哪些不足?

形态:水溶态、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残留态不足:1)、提取步骤多、费时 2)、试剂的有限选择性 3)、已释出的金属可在各形态间再分配 4)、结果重现性差 5)、可比性差,只有类似方法及性质相似的样品才具有可比性16、重金属形态:⑴水溶态⑵交换态或吸附交换态⑶碳酸盐结合态⑷铁锰结合态氧化物形态:⑸有机结合态⑹残留态水溶态、残留态和交换态重金属的迁移转化能力最高,其活性、毒性和对植物的有效性也最大,残留态最小,其他态介于其间。

17、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分类:按照土壤修复位置分:①原位修复技术:指对未挖掘的土壤进行治理的过程,对土壤没什么扰动②异位修复技术:指对挖掘后的土壤进行处理的过程。

异位修复技术可分: ①原地处理:发生在原地的挖掘出的土壤进行处理的过程②异地处理:将挖掘出的土壤运至另一地点进行处理的过程。

不同修复技术优缺点:原地处理优点:对土壤结构和肥力的破坏小,需要进一步处理和弃置的残余物少。缺点:对处理过程产生的废气和废水的控制比较困难。

异位处理优点:对处理过程的条件控制比较好,与污染物的接触较好,容易控制处理过程产生的废气和废物的排放。缺点:在处理之前要挖土和运输,会影响处理过的土壤的再使用,费用一般较高。

三、植物修复

植物修复技术:指利用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对土壤污染物的吸收、挥发、转化、降解、固定作用而去除土壤中污染物的修复技术。广义:包括污染环境土壤的植物修复,污水植物净化和植物对空气的净化。优点:1用植物提取、植物降解、根际降解、植物挥发等作用,可以将污染物从土壤中去除,永久解决土壤污染问题。2植物修复不仅对修复场地的破坏小,对环境的扰动小,而且还具有绿化环境的作用。3植物修复一般会提高土壤的肥力,而一般的物理和化学修复或多或少会损害土壤肥力,有的甚至使土壤永久丧失肥力。4植物修复成本低,超富集植物植物所累积的重金属还可以回收,可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5操作简单,便于推广应用。

限制因素:1目前发现的超富集植物所能累积的元素大多较单一,而土壤污染通常是多元素的复合污染2超富集植物生长缓慢、生物量低,生长周期长,因此从土壤中提取的污染物总量低3目前发现的超富集植物几乎都是野生植物,人们对其农艺性状、病虫害防治、育种潜力以及生理学等方面的了解有限,难以优化栽培和培育4超富集植物的根系比较浅,只能吸收浅层土壤中的污染物,对较深层土壤中的污染物则无能为力。

18、影响土壤中氟有效性的因素

(1)PH:碱性,水解产物多为离子态氟有力OH-离子与Ca2+/Fe3+AL3+/等离子生成沉淀,减少F-产生沉淀的机会,增加了土壤的活性。酸性:F-易被Fe3+/AL3+/等生成稳定络合物,降低氟毒性。土壤铝、磷含量土壤含盐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19、影响土壤镉有效性的因素

PH :随着PH 的升高,土壤镉的溶解度和有效性逐渐减低

氧化还原条件

土壤质地:粘粒含量高,吸附能力强

有机质、离子强度

20、影响土壤铬有效性的因素

PH 和Eh、氧化还原物质铁铝氧化物

21、土壤砷的有效性因素

PH 、Eh、铁,猛,铝氧化物含量、竞争离子、有机质,粒级分配和粘土矿物质类型。

土壤学期末考试

1、腐殖质与腐殖酸,定义、分类、特性; 腐殖质:指有机质经过微生物分解后并再合成的一种褐色或暗褐色的大分子胶体物质。 分类:胡敏素、胡敏酸、富里酸。 特性:1. 颜色:整体呈黑色或黑褐色,富里酸呈淡黄色,胡敏酸为褐色 2. 溶解性:富里酸溶于水、酸、碱;胡敏酸不溶于水和酸,但溶于碱 3. 元素组成:一般腐殖质平均含碳为58%,氮5.6%,其C/N比为10:1-12:1。 4. 分子结构特性: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 5. 电性:腐殖质是两性胶体,但以负电荷为主 6. 吸水性:腐殖质是一种亲水胶体,有强大的吸水能力 7. 稳定性:抵抗微生物分解能力很强 腐殖酸(P83-86):胡敏酸和富里酸统称腐殖酸。 物理性质 (1)吸水性及溶解度:腐殖酸是亲水胶体,具有很强的吸水能力,溶解度较低 (2)颜色与光学性质:腐殖质不分组时整体溶液呈黑色,不同分组间颜色有深浅之别,胡敏酸色深,呈棕褐色,富里酸色较浅,呈淡黄色。不同腐殖酸有各自的红外光谱,多数具有荧光效应,而且不同组分的变光效应不同。 化学性质 (1)元素及化学组成:主要由C、H、O、N、S等元素组成,还有一些灰分元素 (2)功能团、带电性及交换量:腐殖酸是一种两性胶体,表面即可带正电荷,又可带负电荷,通常以带负电荷为主 (3)稳定性:化学稳定性高,抗微生物分解能力较强,因此分解速率非常缓慢。 (4)腐殖化系数:一般在0.2~0.5之间 腐殖物质的变异性:随时间、条件的变化,胡敏酸和富里酸还可以相互转化 2、高岭石23 1 由一层硅氧片和一层水铝片的比例为1:1,其典型的分子式为Al2Si2O5(OH)5 典型高岭石的SiO2 : R2O3分子比率为2 2 晶架内部水铝片和硅氧片中没有或极少同晶代换,故吸附阳离子能力小,保肥性较弱 3 外形片状,黏结力,黏着力和可塑性较弱 蒙脱石 1 又叫2:1 矿物,晶架结构由两层硅氧片和一层水铝片相间重叠而成 典型分子式可写成Al2Si4O10(OH)2?nH2O 分子比率为4 2 胀缩性大,吸湿性强。吸水膨胀后,最大吸水量为其体积的8~15倍 3 外形呈片状,且颗粒细微,含其的土壤不适耕作 3.土壤胶体p178 定义:颗粒直径(非球形颗粒则指其长、宽、高三向中一个方向的长度)在1~100nm范围内的带电的土壤颗粒与土壤水组成的分散系。P172 特性:1、土壤胶体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 2、胶体带有电荷:土壤胶体电荷的来源 (1)同晶替代(永久电荷) (2)矿物晶格断键 (3)表面分子的解离(可变电荷) 3.土壤胶体的分散性和凝聚性

最新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体会

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体会 16~18世纪,现代土壤学随着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而开始孕育、萌芽。在西欧,许多学者为论证土壤与植物的关系,提出了各种假说。17世纪中叶,海耳蒙特根据他长达五年的柳枝土培试验结果,认为土壤除了供给植物水分以外,仅仅起着支撑物的作用。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体会(1) 一、实习目的意义 实习目的:认识主要的土壤类型,了解土壤类型分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技术,掌握土壤各项指标的测定方法和计算分析。 实习意义:实习是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实习,巩固和加深对课堂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二、实习任务和计划 (1)熟悉土壤调查野外工作的方法、步骤,掌握野外调查的技能。 (2)学会使用几种野外工作需要的仪器、调查观测土壤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属性。 (3)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 (4)简单了解岩溶地貌形成原因,以及有关沂源溶洞的简介。 (5)掌握土壤剖面挖掘观测技术。 三、实习内容 3.1实习概况:

实习时间:20__年11月9日—10日 指导老师:资源与环境学院陈宝成 实习工具:背包、地质锤、大小铁锹、剖面刀、软尺、盐酸瓶、比样标准盒、比色卡、PH混合指示剂、点滴板、滴管、记载表等我们的行程为两天,路线是:山东农业大学南校区资环实验基地—沂源“九天洞”—鲁山风景区。 对两处都要用挖剖土的方法: A.剖面点的选择土壤剖面:应根据植被、小气候、小地形、岩石和母质类型,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一般不要以路边的断面做观察剖面,也不要在人为影响较大的地方(如肥堆、沟边、陷井边、路旁等)设置观察剖面或采集土样、水田不能设置在田角和田基旁。 B.剖面挖掘与修整:当剖面地点选定以后,即进行挖掘土壤剖面,为了便于观察,必须挖掘形状基本为长方形的剖面,其规格是:长2米,宽1米,深1.5米。首先将表层3-5CM土壤及杂草、碎石去除,要求观察面要面向太阳。一端应成垂直壁,另一端应成阶梯形,便于人下去观察记载。用米尺测定深度,根据你所采集的深度分布做好标记,然后从下向上取。利用自然剖面时要铲去垂直面上被风化的表土,露出新土。注意挖掘起来的土块应将表层土和底层土分开放在剖面的两旁,以便观察完毕后填土,先放底土后放表土。 C.剖面观察与土层划分:观察土壤剖面形态是研究土壤性质、区分土壤类型得重要方法之一。土壤的形态观察主要包括土壤颜色、质地、结构、新生体、pH和石灰反应等。根据土壤形态及性质,对土壤

浙江农林大学岩石与土壤复习资料(土壤学)重点

岩石与土壤学资料 第一章绪论 1.土壤概念 土壤是一种自然体,他是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5个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且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它本身的发展规律和特性。 2.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过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植物对于来自土壤的生活要素(即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需求的能力。 3.土壤学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场所。壤能持续协调地提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土壤肥力因素,保持农产品产 量与质量的稳定与提高。 1)营养库的作用 2)养分转化和循环的场所:无机养分的有机化,有机质的矿质化,养分元素的释放和散失,元素的结合,固定和归还 3)雨水的涵养作用占土壤水的1%-5% 4)生物的支撑作用:植物根系的机械支撑,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生存的场所 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环境变化的缓冲功能,污染物的“过滤器”和“净化器” (2)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 (3)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第二章矿物 1.矿物、岩石、风化作用的概念 1)矿物指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2)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以一定的规律结合组成的矿物集合体叫做岩石。 3)受力影响引起岩石破碎和分解的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5个自然因素 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气候决定着成土过程的水热条件,生物是形成土壤的主导因子, 4.三大岩石的常见类型 岩浆岩:酸性岩类:花岗岩、流纹岩、石英斑岩中性岩类:闪长石、安山岩、粗面基性岩类:辉岩、辉长岩、橄榄岩、玄武岩火山碎屑岩:凝灰岩 沉积岩:碎屑岩:砾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岩:页岩、泥岩、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石灰岩、白云岩 变质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 第三章土壤有机质 1.土壤有机质含义

考研《土壤学》易考名词解释简答及论述(2)

2012考研:《土壤学》易考名词解释、 简答及论述 一、名词解释土壤、土壤肥力、自然肥力、人为肥力、潜在肥力、有效肥力、土壤生产力、土地生产力、土壤圈、土壤生态系统、原生矿物、次生矿物、粘土矿物、硅氧四面体、铝氧八面体、同晶替代、土壤有机质、土壤腐殖质、土壤矿质化过程、腐殖化系数土壤腐殖 太奇考研2016年早起计划咨询热线:4000-855-866 在线咨询YY: 86489962 一、名词解释 土壤、土壤肥力、自然肥力、人为肥力、潜在肥力、有效肥力、土壤生产力、土地生产力、土壤圈、土壤生态系统、原生矿物、次生矿物、粘土矿物、硅氧四面体、铝氧八面体、同晶替代、土壤有机质、土壤腐殖质、土壤矿质化过程、腐殖化系数 土壤腐殖化过程、土壤有机质的周转、、矿化率、腐殖化作用、激发效应、土壤基质、土壤密度、土壤比重、土壤容重、 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比、土壤粒级、当量孔径、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组成、土壤质地分类、土壤质地剖面、土壤结构性、土壤结构体、团粒结构、土壤孔性、毛管孔隙、非活性孔隙、通气孔隙、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重力水、毛管上升水、毛管悬着水、最大吸湿量、最大分子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凋萎含水量、毛管水上升高度、毛管水强烈上升高度、土壤水分有效性、重量含水量、容积含水量、土壤水贮量、相对含水量、土壤蓄水量、土水势、基质势、压力势、溶质势、重力势、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比水容量、土壤饱和流、土壤非饱和流、土壤导水率、土面蒸发、土壤水汽凝结、土壤入渗、土壤水的再分布、SPAC、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溶质运移、对流、溶质的分子扩散、溶质的机械弥散、水动力弥散、土壤空气状况、土壤呼吸、土壤呼吸系数、土壤氧扩散率、土壤热容量、土壤导热率、土壤热扩散率、 土壤温度年变化、土壤温度日变化、土壤胶体、可变电荷、永久电荷、土壤电荷数量、土壤电荷密度、离子吸附、阳离子静电吸附、阳离子交换作用、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互补离子效应、阴离子的静电吸附、阴离子的负吸附、阴离子的专性吸附、活性酸、潜性酸、水解性酸、交换性酸、石灰位、碱化度、土壤缓冲性能、土壤缓冲容量、土壤物理机械性、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粘着点、脱粘点、土壤塑性值、土壤塑性指数、土壤抗压性、土壤抗楔入性、土壤硬度、 土壤坚实度、土壤耕性、土壤压板、土壤宜耕性、土壤宜耕期、土壤粘闭、土壤退化、土地退化、土壤沙化、土地沙漠化、土壤质量、全球土壤变化。 三、简答题 1、土壤在植物生长繁育中有哪些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2、简述近代土壤科学的发展及其主要观点? 3、简述硅酸盐粘土矿物种类及一般特性? 4、简述我国土壤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 5、简述褐腐酸和黄腐酸在性质上的异同点? 6、土壤腐殖质是如何形成的? 7、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上的作用如何? 8、国际制和美国制土壤质地分类的要点如何? 9、比较砂粒、粉粒和粘粒组成和性质的区别? 10、肥沃土壤要求的良好土壤孔性指标如何?

土壤学 第二章总结

第二章土壤有机质 第一节、土壤有机质的组成与性质 土壤有机质概念: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 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包括: ---植物残体; ---动物残体; ---微生物的残体; ---有机肥料; ---有机废物; 其中进入土壤的植物残体是最主要的来源。 二、土壤有机质含量 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含量超过20%的土壤。 矿质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20%以下的土壤。 矿质土壤土壤在陆地上占绝大多数 土壤有机质成为土壤肥力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评价土壤肥瘦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土壤有机质的存在形态 1、新鲜有机质 2、半分解有机质 3、腐殖质 第二节土壤有机物质的分解与转化 矿质化作用和腐殖化作用 一.有机质的矿化作用 1、概念* 有机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无机营养元素的过程 2、意义* 1)为作物生长释放出了营养元素---有效化过程 2)为腐殖质形成提供了基本材料,成为腐殖化的前提 3、含氮物质的分解 1)水解作用 2)氨化作用——氨气(好氧合厌氧皆可) 3)硝化作用(好气条件下)——硝酸根 5)反硝化作用(厌氧)——氮气、N2O 旱地和水地含氮化合物的转化结果会有何差异? 3、矿化率:每年因矿化而消耗的有机物质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

矿化率是土壤矿化快慢的指标 4、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1)有机残体的特性 2)土壤水分和通气状况 3)温度 4)土壤特性 5、有机残体的组成与状态 1、物理状态 多汁、幼嫩的植物残体比干枯、老化的植物残体容易分解; 粉碎的植物残体比未粉碎的容易分解。 2、有机残体 一般阔叶>针叶,叶片>残根;豆科>禾本科 秸秆还田如何做最有利于有机质的分解? 6、激发效应:土壤中加入新鲜有机植物会促进土壤原有有机物的降解。 激发效应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 激发比率:加入新鲜有机物质后,土壤有机物质矿化量与加入前矿化量之比 7、发生植物和土壤争夺N的原因是什么呢? 8、秸秆还田怎么处理就不会造成微生物和植物争夺氮素呢? 9、南方和北方相比,那里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原因呢? 北方。 在适当湿润而通气良好的条件下,好气微生物活动强烈,有机质进行好气分解,分解速度快,矿化率高,中间产物累积少,释放出的矿质养分多,但腐植化系数低,不利于腐植质的累积 第三节腐殖质 腐殖质:复杂的天然高分子聚合物,其主体为腐殖酸及其盐 腐殖化作用:使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形成新的、较稳定的有机化合物,使有机质及其养分保蓄起来的过程。 一、腐殖物质的分离与组成 1、根据腐殖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和颜色 可分离出3种性质不同的腐殖质: 胡敏素(黑腐酸HM)不溶于碱 胡敏酸(褐腐酸HA)溶于碱,不溶于酸和水 富里酸(黄腐酸FA)溶于碱,溶于酸和水 2、大多数草本植物或阔叶树残体(盐基较高)有利于形成胡敏酸类为主的腐殖质;针叶树残体利于形成富里酸类为主的腐殖质。 二、土壤腐殖质在土壤中存在形态 (1)游离态的腐殖质,在一般土壤中占极少部分。红壤 (2)与矿物中强盐基化合成稳定的盐类,主要为腐殖酸钙镁。黑土 (3)与含水三氧化物化合成复杂的凝胶体。 (4)与粘粒结合成有机无机复合体。 第一:通过钙离子结合。农业重要,与团粒结构形成有关。 第二:通过铁、锰、铝离子结合。结合紧密,不具水稳性。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3*10=30分) 风化作用:地表的岩石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形态、组成和性质变化的过程。 母质:指经各种风化作用形成的疏松多孔体。 植物提取修复:是指通过植物根系吸收污染物并将污染物富集于植物体内,而后将植物体收获,集中处置的过程。 有机质矿质化过程:指复杂的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的过程。 土壤环境背景值: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含量(是相对稳定的数值,但不是不变的)。 土壤污染:指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容纳和净化能力,而使土壤性质、组成和性状等发生改变,破坏其自然生态平衡,并导致其自然功能失调,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壤环境容量:指土壤环境单元在本底值的基础上所容许承纳的物质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土壤临界含量:又称基准值,是土壤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溶度,是决定土壤负载容量的关键因子。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指具有毒性、生物蓄积性、和半挥发性,在环境中持久存在,且能在大气环境中长距离迁移并沉积回地球的偏远的极地地区,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学污染物质。 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险大的化合物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 多环芳烃:是指两个以上的苯环连在一起的化合物。 多氯联苯:是一类以联苯为原料在金属催化剂作用下,高温氯化生成的氯代芳烃。P240 有机污染物的水解作用:指有机污染物与水的反应,X基团与OH基团发生交换,而H与X 相结合: RX+H2O ROH+HX 有机污染物的老化:随土壤与有机污染物接触时间的延长,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可提取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下降的过程,可以认为是对有机污染物生物效应与时间变化的表现、总体的描述,它包括了导致可提取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下降的所有过程。 非点源污染:狭义:各种没有固定排放口或地点的环境污染。广义:难于按点污染源进行管理的污染源的统称。 有机污染物的光解作用:有机污染物分子在光的作用下,将光能直接或间接转移到分子键,使分子变成激发态而裂解或转化的现象。 腐殖化过程: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硒的生物甲基化:金属硒和硒离子等无机硒在生物,特别是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酶促反应和非酶促反应转化成甲基硒和二甲基硒。 反硝化作用:又称生物脱氮作用,是指在嫌气条件下,NO3-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还原为NO、 N2O、 N2的过程. 同晶替代:矿物形成时,性质相近的元素,在矿物晶格中相互替换而不破坏晶体结构的现象。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将重金属带入到土壤中,致使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背景值、并造成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质量退化、生态与环境恶化的现象。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一种疏松而不均匀的覆盖层及其相关的生态与环境体系;它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界面中心位置,既是它们所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又是对这些圈层的支撑。 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土壤学名词解释

原生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作用下,新形成的矿物,如各种盐类CO32-、SO42- 、SiO42- 、Cl- 四面体: 硅氧四面体是硅酸盐矿物的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不同的连接组合方式形成不同的硅酸盐矿物。 八面体:由六个氧原子环绕着一个中心铝离子排列而成,氧原子排列成两层,铝原子居于两层中心孔穴内。 同晶替换: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1型:晶层与晶层间距离稳定,连接紧密,内部空隙小,电荷量少,单位个体小,分散度低。多出现于酸性土壤。如高岭石类。 2:1型: 胀缩性大,吸湿性强,易在两边硅氧片中以Al3+代Si4+,有时可在硅铝片中,一般以Mg2+代Al3+→带正电→吸附负离子。 粘粒矿物:组成粘粒的次生矿物叫粘土矿物。 土壤质地:据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百分率的组合划分的土壤类型。种类:砂土、壤土、粘土 风化作用: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分解和崩解的过程。永久电荷:同晶替代的结果使土壤产生永久电荷,能吸附土壤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使土壤具有保肥能力。 土壤吸湿水**:干土从空气中吸着水汽所保持的水称为吸湿水 土壤膜状水**:土壤颗粒表面上吸附的水分形成水膜,这部分水称为土壤膜状水。 土壤膜状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土壤最大分子持水量。 凋萎系数:作物无法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呈现永久凋萎,此时的土壤含水量就称为凋萎系数。土壤毛管水***:存在于土壤毛管孔隙中的水分,称为毛管水。包括毛管悬着水和毛管上升水。这部分水作物可以利用。 毛管悬着水**借助于毛管力保持在上层土壤的毛管孔隙中的水分,它与来自地下水上升的毛管水并不相连,好像悬挂在上层土壤中一样,故称之为毛管悬着水。 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通常作为灌溉水量定额的最高指标。在数量上它包括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悬着水。 土壤饱和含水量**:土壤所有孔隙都充满水时的含水量,也称为土壤全持水量。 重力水**:临时存在于土壤大孔隙(通气孔隙)中的水分,与土壤养分的淋失有关。 土水势:表示土壤水分在土—水平衡体系中所具有的能态。它是指将单位水量从一个土—水系统移到温度和气压完全相同的纯水池时所做的功。常用(Ψ)来表示。基质势 (Ψm);压力势(Ψg);溶质势(Ψs);重力势(Ψg)。 基质势(ψm)***它是指将单位水量从一个平衡的土-水体系统移到另一个没有土壤基质(纯水),而其它状态完全相同的水池时所做的功。或由吸附力和毛管力所制约的土水 势。 压力势(ψp)***它是指将单位水量从一个土-水体系移到另一个压力不同,而温度、基质、溶质等状态完全相同的参比系统时所做的功。或在土壤饱和水的情况下,由于受压 力而产生土水势变化。 溶质势(ψS)***它是指将单位水量从一个平衡的土-水体系统中移到另一个没有溶质而其它状态均相同的水池时所做的功。或指土壤水中溶解的溶质而引起的土水势 的变化。

环境土壤学复习总结说课材料

一、名词解释 1、土壤 土壤是历史自然体,是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聚积体,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 2、土壤背景值 反映了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下土壤中元素的基本信息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是环境科学的一项基本数据和重要的科学信息。[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 3、土壤环境容量 指一定环境单元和一定时限内,土壤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能保证土壤质量,又不产生次生污染时所能容纳的污染物最大负荷量。 4、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5、阳离子交换量 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用每千克土壤的一价离子的里摩尔数表示。【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即CEC 是指土壤胶体所能吸附各种阳离子的总量,其数值以每千克土壤中含有各种阳离子的物质的量来表示,即mol/kg。】 6、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生物多样性四个层次。 7、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8、同晶置换 矿物形成时,性质相近的元素,在矿物晶格中互相替换而不破坏晶体结构的现象。 9、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微生物体及其会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尽管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只占土壤总量的很小一部分,但它对土壤形成、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及农林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作用的意义。 10、土壤缓冲性能

环境土壤学总结

第一章 土壤是历史自然体,是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水域底部的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聚积层,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 土壤环境问题:土壤污染、土壤荒漠化、盐渍化、侵蚀等退化过程。 土壤污染:是指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它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使其某种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壤环境质量定义: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土壤自身性状对其持续利用以及对其他环境要素,特别是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生存、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性。 环境土壤学:是研究自然因素和人为条件下土壤环境质量变化、影响及其调控的一门学科。土壤环境质量的评价包括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土壤及其环镜特征、外援物质的种类、数量、来源 土壤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土壤自身对人和其他生命体以及环境要素的影响 拟议的开发行动方案或规划、人为活动等对土壤的影响 土壤圈的功能 (1)对生物圈:支持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生长的养分、水分与适宜的物理条件,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与演替。 (2)对大气圈: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平衡,对全球大气变化有明显的影响。(3)对水圈: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水分平衡、分异转化及水圈的化学组成;影响元素生物地球化学行为。 (4)对岩石圈:作为地球的“皮肤”,对岩石圈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减少各种外营力。土壤污染的特点 1隐蔽性和潜伏性 水体、大气污染比较直观,土壤污染不易发现,需要对土壤样品的分析化验和对农作等的监测。 2 不可逆性和长期性 水体和大气受到污染后,切断污染源通过稀释和自净就可能是污染减轻;但土壤中难降解的污染物积累在土壤环境中很难这样消除。特别是重金属污染。 环境土壤学主要研究人为条件下和自然因素下引起的土壤质量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土壤-水-植物-动物-环境-人类这一系统现存的或潜在的冲击、对策与修复。 第二章 土壤三相组成:固相、液相和气相 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的总称。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包括: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及其分泌物以及土体中植物残体和植物分泌物。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 百分率的组合,及其所表现的粘砂性质。 根际效应(rhizosphere effect):由于植物根系的细胞组织脱落物和根系分泌物为根际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能量,因此,在植物根际的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常高于根外土壤,这种现象称为根际效应。 土水势:土壤水受土壤颗粒的吸附力、重力和溶质渗透力作用而产生的势能总和。纯水水势为0(最高) 土水势表示土壤水分在土—水平衡体系中所具有的能态,它是指将单位水量从一个土—水系统移到温度和气压完全相同的纯水池时所做的功。或在大气压下从特定高度的纯水池移极少量的水到土壤水中,单位数量纯水所须做的功(负值)(包括重力、土壤颗粒吸引力、土壤

土壤学资料

1、水土保持是(山丘)区和(风沙)区水与土地两种自然资源的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 2、(加速侵蚀)是我们防治土壤侵蚀的主要对象。 3、我国水土流失的主要特点是(强度高,成因复杂,危害严重)。 4、重力侵蚀是一种以重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土壤侵蚀形式,它主要有陷穴、泻溜、崩塌、滑坡四类。 5、裸露的坡地受到雨滴的击溅而引起的土壤侵蚀现象称为(溅蚀)。 6、一般情况下雨滴直径大,终点速度高,降雨强度大,(溅蚀)越严重。 7、若以梯田断面形式分类,梯田包括(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隔坡梯田)和反坡梯田。 8、荒溪的组成一般包括集水区、(流通区)和沉积区。 9、农田防护林造林方法一般包括(植苗造林)、埋干造林和扦插造林。 10、农田防护林按其外部形态和内部特征可以分为紧密结构、(稀疏结构)和通风结构。 11、切沟侵蚀断面呈(V)字型;冲沟侵蚀断面呈(U)字型。 12、泥石流的基本性质包括结构性、(流动性)和具有发生在山区的性质。 14、荒溪的组成一般包括集水区、(流通区)和沉积区。 17、我国风沙区主要为沙漠、戈壁、(现代河流冲积沙地)、沿海沙地和沙漠化土地五种类型。 21、冰川侵蚀对底部土体产生(刨蚀),而对两侧土体产生(刮蚀)。 1、加速侵蚀:在人类出现以后,随着人类活动逐渐破坏了地表的自然状态,加快扩大了某些自然因素的破坏作用,使土壤的侵蚀速率大于形成速率,导致土壤肥力每况愈下,理化性质变劣甚至被破坏。 2、面蚀:分散的地表径流冲走坡面表层土粒的一种侵蚀现象。 3、水力侵蚀:由于大气降水,尤其是降雨所导致的侵蚀过程及一系列的土壤侵蚀形式 4、谷坊:山区沟道内为防止沟床冲刷及泥沙灾害而修筑的横向挡拦建筑物。 5、热融滑塌:由于斜坡上的地下冰融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冻融界面移动就形成热融滑塌 6、水平梯田:把坡面修成若干台田面水平的地块,称为水平梯田 7、农田防护林:凡是具有一定的树种组成,一定结构和具有网状或带状,配置在遭受不同自然灾害农田上的人工林。 8、林带结构:林带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综合体,具体指林带的层次,树种组成,栽植密度的总和。 9、林带疏透度:指林带透光程度,也叫光度。是以林带结构来鉴定其透风状况的指标,也是判断林带结构的重要参数 10、机械沙障:是采用柴草、树枝、粘土、卵石、板条等材料在沙面上设置各种形式的障物,以控制风沙流动的方向,速度和结构来达到固沙,阻沙,改变风的作用力和地貌状况的目的 三、简答题 1、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发展趋势如何? 答:(1)由单一措施分散治理转到以小流域为单元,全面规划,集中治理;(2)国家、省、县开办重点区,形成店面相结合治理新革局;(3)由统一治理集体经营管理转向农户专业队,群众个人多种治理责任制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机制;(4)由单纯的防护性治理转向开发性治理,致力于开发利用相结合;(5)加强水土保持法制建设,形成了依法防止水土流失的新局面;(6)在资金使用管理上进行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投资效应;(7)把水土保持纳入全国生态环境建设中来 5、西北黄土高原水力侵蚀区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它有什么特点? 答:主要分布在青海日月山以东,山西太行山以西,陕北长城以南,陕甘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区。 特点:①绝大部分属黄河中游,是我国水土侵蚀最严重的地区。②以黄土为特色。黄土质地均细,垂直解理发育,使之抗雨滴击溅和径流冲刷的能力低。③沟壑纵横,地形破碎。④击溅和层状面蚀普遍发生。 12、泥石流、泥流和石洪在组成上有哪些区别? 答:(1)组成上的区别:泥石流是由粘土、粉砂、石块和巨大的漂砾组成的流体;石洪是固液两相组成的流体,组成上砾石>砂>粉砂>粘土;泥流是由粉砂和粘土组成的流体。(2)沉积物的区别:泥石流沉积物的分选性差;石洪的沉积物粒径以粗粒为主;泥流的沉积物与物源粒径组成无大差别。 论述 1、述荒溪治理的工程生物措施及其主要作用 答:荒溪治理工程措施: 1、径流调节工程:蓄水工程、引排水工程。 2、挡拦工程:拦沙坝谷坊工程、挡土墙工程、护坡工程、变坡工程、潜坝工程。

考研《土壤学》易考名词解释简答及论述

2012考研:《土壤学》易考名词解释、简答及论述 一、名词解释 土壤、土壤肥力、自然肥力、人为肥力、潜在肥力、有效肥力、土壤生产力、土地生产力、土壤圈、土壤生态系统、原生矿物、次生矿物、粘土矿物、硅氧四面体、铝氧八面体、同晶替代、土壤有机质、土壤腐殖质、土壤矿质化过程、腐殖化系数 土壤腐殖化过程、土壤有机质的周转、、矿化率、腐殖化作用、激发效应、土壤基质、土壤密度、土壤比重、土壤容重、 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比、土壤粒级、当量孔径、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组成、土壤质地分类、土壤质地剖面、土壤结构性、土壤结构体、团粒结构、土壤孔性、毛管孔隙、非活性孔隙、通气孔隙、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重力水、毛管上升水、毛管悬着水、最大吸湿量、最大分子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凋萎含水量、毛管水上升高度、毛管水强烈上升高度、土壤水分有效性、重量含水量、容积含水量、土壤水贮量、相对含水量、土壤蓄水量、土水势、基质势、压力势、溶质势、重力势、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比水容量、土壤饱和流、土壤非饱和流、土壤导水率、土面蒸发、土壤水汽凝结、土壤入渗、土壤水的再分布、SPAC、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溶质运移、对流、溶质的分子扩散、溶质的机械弥散、水动力弥散、土壤空气状况、土壤呼吸、土壤呼吸系数、土壤氧扩散率、土壤热容量、土壤导热率、土壤热扩散率、 土壤温度年变化、土壤温度日变化、土壤胶体、可变电荷、永久电荷、土壤电荷数量、土壤电荷密度、离子吸附、阳离子静电吸附、阳离子交换作用、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互补离子效应、阴离子的静电吸附、阴离子的负吸附、阴离子的专性吸附、活性酸、潜性酸、水解性酸、交换性酸、石灰位、碱化度、土壤缓冲性能、土壤缓冲容量、土壤物理机械性、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粘着点、脱粘点、土壤塑性值、土壤塑性指数、土壤抗压性、土壤抗楔入性、土壤硬度、 土壤坚实度、土壤耕性、土壤压板、土壤宜耕性、土壤宜耕期、土壤粘闭、土壤退化、土地退化、土壤沙化、土地沙漠化、土壤质量、全球土壤变化。 三、简答题 1、土壤在植物生长繁育中有哪些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2、简述近代土壤科学的发展及其主要观点? 3、简述硅酸盐粘土矿物种类及一般特性?

土壤学实习心得体会

实习总结 在这个学期之初,我们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土壤学野外实习。这三天,我们分别到花溪青岩古镇周围,花溪天鹅寨和南江大峡谷等地挖坑进行土壤剖面观察,主要分析了其土壤类型及其重要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ph,结构,颜色,含水状况,空隙度,质地,以及土壤中的新生体、侵入体、根系的状况。最后探讨了其土壤形成因素,并了解到了各个地点土壤的特征和属性。 通过几天的实习,让我得到了巨大的收获是。第一,在野外能够锻炼自己的生存技巧,虽然第一天的时候吃了许多亏,但是,的确让我学到了许多。第二,懂得和同学老师交流,和小组同学合作的重要性。第三,这三天的野外实习的同时,也游览了贵州的大好河山,一览的风姿,让人流连忘返。特别是第三天的南江大峡谷,更是让我了解到卡斯特地形的发育特点以及阿罗多姿的景色,更是让人回味无穷。第四,它可以把课堂教学与野外实际紧密的结合在一来,这样一来可以巩固和提高了我们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而使我们初步掌握野外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最后,也是从我个人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使我认识到土壤学的重要性并激起了我对土壤学的热爱。 在自己动手实践了一番之后,我们对挖剖面有了深刻的体会,找好挖剖面的适合位置,大致的范围,挖的深度,是否垂直这些关系着能否挖好一个剖面。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技巧,灵活运用,是实践方法,也锻炼学习的能力。在观察图层剖面的过程中,我了解到真实的土层,了解不同土壤的土层,因为各种成土因素而形成各种土层的特征,让我真实的认识我在课堂上老师所介绍的抽象理论知识。在此,我深深的感谢苏老师的认真耐心教导。篇二:土壤学实习报告 青岛农业大学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组长: 实习组员: 实习时间: 指导教师:李拴怀土壤学实习报告土管 2013年5月21日刘庆花 实习报告 一、目的要求: 1. 了解当地土壤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土壤性状、开发利用改良。 2.掌握土壤的野外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和自然条件的观察、描述、记载方法,为今后专业调查打下基础。 3.进行地形地貌母质的观察与描述,使学生了解土壤与自然环境条件及植物生长的关系。 4.初步学会通过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测定,应用这些数据综合分析、评述土壤的方法。 5. 通过实习验证巩固该学科的理论知识,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6.通过综合实习,增强珍惜、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及生态环境的意识,提高贯彻执行国策、国法的自觉性,提高立志振兴水保学科和发展土壤科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实习内容及日程安排 准备阶段:通过对《土壤学》的学习了解了土壤科学的发展史,与土壤有关的地学基础知识,岩石风化和风化产物,土壤形成因素和土壤剖面,土壤有机质,土壤孔性、结构性和耕性,土壤水、气、热状况,土壤胶体与土壤保肥供肥性,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土壤的发生、分类与分布,以及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成土条件、成土过程、性状和改良利用。掌握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能分析各种肥力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土类的分布规

土壤学报告

要求:典型土壤剖面的观察,每个人写2-3个剖面,可以写重庆地区主要的,也可以写自己看到的,手写。实验报告纸或者a4纸。照片可以不拍,可以在报告后面加一个心得体会之类的。 区域性分布 在同一土壤地带内,由于地貌、母质、气候水文等各自然因素的差异,特别是重庆市地形复杂,微地貌变化大,母质类型多样,出现不同的基带土壤和相应的垂直带谱。 黄壤是重庆市重要的土壤资源。占土地总面积的28.78%。主要分布在海拔高度1500m的低、中山及丘陵地带和长江及大支流沿岸的二、三、四、五级阶地上。其中以海拔400m~1200m 的分布面积最大,占黄壤总面积的75.22%。黄壤是重庆市山区的重要旱粮和多经用地,同时也是重要的林业基地。 发生分类中文名:黄壤 发生分类英文名:Yellow Soil 系统分类中文名:铝质常湿淋溶土 系统分类英文名:Ali-PerudicArgosols 土壤剖面层次 黄壤土体较厚,一般在0.5~1m左右,通体呈黄色,在高湿环境下呈黄色或橙色,质地以壤质黏土为主,剖面层次分化明显,具A-B-C构型。 A层为淋溶土,腐殖质层厚度达10-30cm,其上未分解或半分解枯枝落叶腐殖质层,其下为粘重、紧实的土层,颜色为黄至棕黄色。 B层沉积层,以黄、红杂色为主,厚度1m左右,块状结构,较紧,具明显铁胶膜、或铁子层或铁盘层,厚度不一,厚者可达10~30cm。 C层为夹有岩石碎屑的半风化体母质层,厚度变化较大。 土壤类型特征与分布 黄壤是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常绿阔叶林下,发生富铝化作用和生物富集作用而发育成的深厚层的黄色土壤,其主要特征是:酸性、土层经常保持湿润,心土层含有大量针铁矿而呈黄色,故而得名。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部分黄壤相当于铝质常湿淋溶土、铝质常湿雏形土和富铝常湿富铁土。 黄壤广泛分布于中国亚热带的山地和高原,以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和贵州高原为多,此外广西、广东、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台湾等省的山地均有分布。大部分黄壤与红壤同属一个纬度带,生物气候条件也大体相近。惟黄壤区的湿度大,雾日比红壤地区多一半以上,日照比红壤地区少30%~40%,干湿季不明显。黄壤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为14~19℃,≥10℃的积温为4500~5500℃,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年降水量1000~2000mm,相对湿度很大,为70%~80%。黄壤是重庆市重要的土壤资源,其面积为23.72万h㎡,占土地总面积28.78%,主要分布在海拔高度<1500m的低、中山及丘陵地带和长江及其支流沿岸的二、三、四、五级阶地上。其中以海拔400m~1200m的分布面积最大,同时也是重要的林业基地。 黄壤除具有热带、亚热带土壤所共有的富铝化作用和生物积累作用外,还有黄化作用。由于

土壤学复习资料

(0)绪论 1、土壤肥力的生态性相对性 (1)土壤肥沃或者不肥沃是针对植物而言的,应从植物的生态要求出发来认识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 (2)如果植物的生态要求和土壤所能提供的生态性质不一致,即使土壤具有丰富的物质和能量,植物也不能利用或利用很少。 (3)通俗意义上讲的土壤肥力高低,如果不指明植物,一般只能说明其有机质和养分的高低及适宜的物理性质。 2、土壤肥力的量化指标 (1)以地上部分生物量来评价 (2)以土壤的某些性质和养分数值来评价 如:土层厚度、土壤质地、 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全氮等。 3、肥力的影响因素水气热:受土壤中不同粗细颗粒的控制。土壤颗粒的粗细取决于母岩中稳定性矿物和易分解矿物的比例。 养分: (1)受母岩释放的养分多少控制。土壤养分取决于母岩中含有的盐基离子即金属离子的数量。(2)受土壤细粒部分吸持养分能力的影响。 一、土壤矿物质 1、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是胶体的主要成分)(一)构造特征:(1)硅氧四面体,硅氧四面体是硅酸盐矿物的最基本的结构单位。(2)铝氧八面体 3、单位晶层:1:1型单位晶层:由一个硅片和一个铝片构成。硅片顶端的活性氧与铝片底层的活性氧通过共用的方式形成单位晶层。这样1:1型层状铝硅酸盐的单位晶层有两个不同的层面,一个是由具有六角形空穴的氧原子层面,一个是由氢氧构成的层面。 2:1型单位晶层:由两个硅片夹一个铝片构成。两个硅片顶端的氧都向着铝片,铝片上下两层氧分别与硅片通过共用顶端氧的方式形成单位晶层。这样2:1型层状硅酸盐的单位晶层的两个层面都是氧原子面。 2:1:1型单位晶层:在2:1单位晶层的基础上多了一个八面体片水镁片或水铝片,这样2:1:1型单位晶层由两个硅片、一个铝片和一个镁片(或铝片)构成。 4、同晶替代:同晶替代的结果使土壤产生永久电荷,能吸附土壤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使土壤具有保肥能力。 2、土壤中同晶替代的规律 1)高价阳离子被低价阳离子取代的多;因此,土壤胶体一般其净电荷为阴性。 2)四面体中的Si4+被Al3+离子所替代,八面体中Al3+被Mg2+替代。 3)同晶替代现象在2:1和2:1:1型的粘土矿物中较普遍,而1:1型的粘土矿物中则相对较少。 3、高岭石和蒙脱石的区别?(简单题) 高岭石:(1)1:1型的晶层结构。(2)无膨胀性。(3)电荷数量少。(4)胶体特性较弱。蒙脱石:(1)2:1型的晶层结构(2)胀缩性大(3)电荷数量大(4)胶体特性突出。 4、粘土矿物的南北方哪边肥力更强?为什么?(问答题) 答:北方更强。北方以2:1型矿物为主,含蒙脱石、水云母较多,土壤反应又多为中性或微碱性,因此,阳离子交换量一般较高,则保存养分的能力大。其胀缩性大,吸湿性强,易发生同晶替代,因此永久性电荷数比较多,其粘结性、可塑、胀缩性比较强。而南方以1:1型矿物较多,为红、黄壤地带,无机胶体以高岭石和含水氧化铁、氧化铝为主,土壤酸性大,pH值低,阳离子交换量小,晶格内的水铝片和硅氧片很少发生同晶替代,因此无永久性电荷。晶片与晶片之间形成氢键而结合牢固,水分子及其他离子难以进入层间,并且形成较大的颗粒。因此其吸湿性、粘结性和可塑性较弱,富含高岭石的土壤保肥性差。 二、土壤有机质 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1)动物、微生物残体 2)植物残体

土壤学考试试题1

一、是非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20分,每题2分) 1.同一种土壤对于不同的林木其肥力是一样的…………………………() 2.辉长岩和流纹岩同属基性岩类,花岗岩和玄武岩同属酸性岩类………() 3.条痕就是矿物粉末的颜色,它比矿物本身的颜色更具有鉴定意义……() 4.饱和条件下的土壤导水率Ks对特定土壤为一常数……………………() 5.一般地,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总孔隙度要小于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 6.盐基饱和度,就是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占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百分率() 7.影响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有电荷价和离子的半径,据此,Ca2+的 交换能力应大于Mg2+……………………………………………………() 8. 用水制备悬液比用中性盐溶液制备悬液测得的土壤pH值要低………() 9.“最小养分”就是指土壤中含量最低的养分……………………………() 10.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作为分类的基础………………() 二、填充题(20分,每题2分) 1.一个成熟的典型土壤剖面一般包括、、、四个层次。 2.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和。 3.高岭石是型粘土矿物,蒙脱石是型矿物,其中 所带负电荷较少。 4.粘土矿物的基本构造单元是和。 5.卡庆斯基划分物理性沙粒和物理性粘粒的界限是mm。 6.氮素肥料,根据其中氮的存在形态可分为、和三大类。 7.氢氧化铝是两性胶体,当pH 值高于时,带电荷,反之则带电荷。 8.硫酸铵一般为生理肥料,而硝酸钠为生理肥料。 9.影响土壤形成的五大成土因素是、、、 、。 10.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共分为7级,其中土纲、亚纲、、 属于高级分类单元,、和亚种属于基层分类单元。 三、名词解释(15分,每题3分) 1.土壤肥力: 2.土壤腐殖质的矿质化过程: 3.交换性酸: 4.土壤密度: 5.土壤诊断层: 6、土壤有机质:

土壤学期末考试题有答案完整版

土壤学期末考试题有答 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土壤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自然土壤剖面的层次有、、、等四层。 2、土壤有机质转化可分为和两个过程。 3、土壤粒级一般分为、、和四组。 4、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和三大类。 5、由土壤溶液中游离的氢离子所引起的酸度叫,由土壤胶体所吸收的氢离子或铝离子所引起的酸度叫。 6、五大自然成土因素为、、、、。 7、土壤主要由四种物质组成,分别是、、、。 8、根据作用力的来源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与。 9、风化产物的生态类型包括、、、等四种。 10、风化产物的地球化学类型包括、、、等四种。 11、土壤微生物主要包括、、、、。 12、土壤有机质中含有比较丰富的、、、、、等营养元素和林木需要的各种微量元素。 13、土壤结构的主要功能在于调节、、、四大肥力因素。 14、液态水是土壤水分的主体,按其吸持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15、胶粒由、两部分构成。 16、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中,除、、主要来自空气和水外,其余营养元素如磷、钾、钙、镁等主要由土壤供给。 17、林木必需的营养元素共16种,其中个大量元素和个微量。 18、林木通过和完成对其所需养分的吸收。 19、复合肥料一般是指含有氮、磷、钾或的化学肥料。 20、我国土壤分类为多级体制,共分六级,自上而下为、、、、和。

21、我国的漂灰土类可分为四个亚类、、和。 22、在林业生产中施肥的方法一般有、、等几种。 23、绿肥的利用方式通常有四种、、、。 24、土壤中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征是、、。 25、土壤水的来源是、、和。 二、名词解释: 1、土壤 2、土粒密度 3、土壤孔隙度 4、田间持水量 5、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6、土攘胶体 7、土壤盐基饱和度 8、土壤活性酸 9、土壤潜性酸 10、土壤缓冲性 11、有机肥料 12、绿肥 13、微生物肥料 14、土壤有效含水量 15、单粒 三、简答题: 1、土壤细菌有哪些生理类群它们在土壤中的功能是什么 2、什么叫土壤剖面如何挖掘土壤剖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