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保险产品创新理论的发展_一篇文献综述

中国保险产品创新理论的发展_一篇文献综述

中国保险产品创新理论的发展_一篇文献综述
中国保险产品创新理论的发展_一篇文献综述

中国保险产品创新理论的发展:

一篇文献综述

毕泗锋

摘要:本文对保险产品创新理论的文献(2000年—2006年)进行了回顾、总结和评述。主要的工作围绕两个方面,一是对我国保险产品创新的研究历程和发展脉络进行总结,二是回顾并评述了保险产品创新理论的进展。在第二部分,本文将保险产品创新理论分为四个主题分别进行了分析:(1)为什么要进行保险产品创新;(2)保险产品创新的制约因素有哪些;(3)如何进行有效的保险产品创新;(4)保险产品创新的未来发展趋势怎样。文章最后一部分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了文献的贡献和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保险产品创新研究历程文献综述

A literature summa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surance product

innovation theory in china:

Bi Sifeng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 review、summary and remarks on the literature of insurance product innovation (2000--2006). All the work is about two topics: one is the summary of research course; the other is the reviews and remarks on the literature (2000--2006). In the second topic, the paper analyzes the literature in four categories: [1] why we innovate new products; [2] what factors limit the product innovation; [3] how we innovate products effectively; [4] what is the future of innovation of products. In the last part,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content above and points out the research emphasis in the future.

Keywords: Insurance product innovation; Research course review; Literature summary

一保险产品创新理论研究历程

我国对保险产品创新问题的关注始于2000年以后的一系列文献,其原因在于1999

年10月平安保险公司推出了投资连接型的寿险产品,而紧接着在2000年3月国内多家公司推出了“聪明宝宝”“理财通”等一系列分红型保险产品,同年7月太平洋保险公司则在北京和上海分别推出了分红保险1。这一系列的创新实践促成了大批学者、保险界的相关人士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2。

在这些文献中,较为集中的探讨了保险产品创新的重要意义、制约因素、解决的思路和办法、发展趋势等问题。整体上来看,对寿险产品的研究多于对财产险的研究,这不仅表现在专门考察财产保险产品创新的文献较少,而且表现在对整体保险业产品创新的研究中更主要的以寿险产品创新为主要研究对象。关于这些文献的整体贡献我将在第二部分进行评述。

随着寿险产品品种的不断增多,推出新产品的公司不断增加,政策监管部门开始加大推动产品创新的力度。代表性文献是吴定富主席的两篇文章,“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推进保险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险研究》2003年第8期,pp.2--7)和“大力推进保险创新做大作强保险业”(《管理世界》2004年第6期,pp.1--3)。前一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我国正值抗击非典的特殊时期,作者在该文中倡导财产险和寿险市场要加大创新力度,在各个领域进行创新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后一篇文章中,作者就保险创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说明,其中保险产品创新作为四大创新内容之一,作者总结了产品创新的表现形式、创新的四大原则、需要处理好的关系等问题。

比较有代表性的事件是2004年8月19日由中国保监会组织的“保险产品创新座谈会”在京举行,这是保险业界有史以来第一次举办的大型保险产品创新论坛。有来自全国近200人的专家、学者、相关领导参加了本次大会。吴定富主席在讲话中进一步总结了产品创新的成果、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原则和创新的领域等问题。本次会议为保险产品创新理论研究指明了研究的重点和方向。之后,2006年的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将“推进产品与服务的创新与规范”确定为该年度的一项重要工作。吴定富主席更是在此次会议上宣称:“2006年是保险创新年”。同年6月份颁布实施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保险业要“推进自主创新,提升服务水平”,保险业产品与服务创新工作受到了中央政府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

从以上的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尽管1992年美国友邦上海分公司引入个人行销制度后,针对个人的新型保险产品就已经问世,但是直到1999年平

1资料来源:《我国保险创新实践及其未来发展潜力》,扬威月、何光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02/9/9

2 初步统计有近60篇与此相关的文献,由于大量的文献存在重复论证的问题,故本文选取了较有代表性的30多篇文献进行了评述。

安保险公司推出投连产品以后,才真正形成对保险产品创新的大量研究。1999年到2004年间,市场主体相继推出各种新型的保险产品,市场异常活跃,而监管部门也加大了推动产品创新的力度。2004年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在这一年吴定富主席发表了一篇重要的号召性文章,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性的以保险产品创新为主题的会议,为下一步保险产品创新扫清了障碍。2006年“保险创新年”口号的提出以及《意见》的颁布为保险产品创新的发展和研究创造了更加良好的环境。

二保险产品创新文献综述

整体来看,保险产品创新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的主题,(1)为什么要进行保险产品创新;(2)保险产品创新的制约因素有哪些;(3)如何进行有效的保险产品创新;(4)保险产品创新的未来发展趋势怎样。我们分别来看关于这几个问题的研究成果。

保险业为什么要进行产品创新?盛和泰(2002)指出,当前市场上的保险产品存在的严重问题,比如产品结构的失衡、保险条款的粗糙、不合理的费率水平、新产品推广不力等等,必须要通过产品创新加以解决。吴定富(2004)从宏观的角度分析,认为我国目前保险业的规模偏小,发挥的功能有限,在金融业中所占比重太小,保险产品的提供与广大群众化解风险的需求存在差距,必须要加大创新力度;在微观层面,吴定富指出处于化解风险的考虑,保险公司可能会主动创新保险产品,比如1999年之后的投资型险种就是对市场利率持续下调的反映;刘春燕(2004)则从保险产品创新需求的角度论证了创新的必要性,认为从整体的市场规模、巨灾风险给市场带来的挑战和发展潜力、新型风险的增加、人口老龄化和医疗改革、农村市场的开拓等方面来看,中国必须要发展出大量实用的新型保险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对吴主席的观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这些文献逻辑上不存在冲突,互相补充,较为充分的论证了我国保险业进行产品创新的理由。

与为什么要创新的主题相比,对保险产品创新制约因素的文献相对较多,而问题也更加复杂。吴定富(2004,b),沈秀、肖英(2005),秦蓉蓉(2005),王文祥(2005)的文献中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创新的机制不完善、人才的缺乏、创新的动力不足、技术约束、外部环境的制约。对于产品创新机制的问题,沈秀、肖英(2005),秦蓉蓉(2005)主要分析了公司管理机制、销售模式的不健全,产品难以在这些制度环境中顺畅的到达消费者。关于人才的缺乏相关文献均认为,因为成功的产品创新需要精算人才、法律人才、管理人才的储备,但是目前来看,人才的供应显然难以满足对这种

需求,从而形成创新的制约。秦蓉蓉(2005)还从外部环境—国际政策法令、相关行业制度、保险监管的的角度对保险产品创新的制约进行了定性分析。与前面从制约因素分析的角度不同,中国博士后特华科研工作站的胡振飞博士作为执笔人在《保险产品创新呈现五大趋势》(上海证券报2006年02月24日)一文中从推动保险产品创新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与一般的金融工具创新相同,保险产品的创新通常也是市场需求、竞争(供给)状况、制度变革和技术进步等四大因素作用的结果。”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若市场需求不旺就难有创新产品出现的可能,市场竞争不充分保险公司也缺乏创新的冲动,制度环境不佳、技术进步落后更难以支撑保险产品的创新。其分析的过程和结论与上面的文献存在逻辑上的一致性。

关于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饶有趣味,我们多花点篇幅对这个问题进行梳理。文献中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这一制约因素,两个角度值得关注:一个是吴定富在2004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市场规模问题,他认为由于“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市场规模较小,发展潜力很大,无论大公司还是小公司都有较大的成长空间,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较小,因而缺乏创新的内在动力”3,与此相联系,王文祥(2005)也指出我国保险市场竞争并不充分,保险公司创新的动力较弱。其实,市场规模小与市场竞争不充分是同一个问题的两面,只是看的角度不同而已;另一个角度是耿小清、徐静(2005),张楠楠,李海涛,孙祁祥(2003)从保险产品易于模仿的特性出发说明了保险产品为何创新乏力。他们认为创新最终都要“具体化到保险险种的设置以及具体保单格式和内容的变化上来,关于承保范围、价格、险种的设置必须以文字进行清楚的描述。文字的开放性使得对保单条款进行的任何创新性改动都极易为竞争对手模仿,而模仿者却不必为此付费”4。国内其他作者在论述保险产品创新制约时也提到保险产品的这一特性5,但仅仅是提到而已,他们均未严密的论证保险产品为什么具有这一特性以及它怎样导致了创新的乏力。关于这个问题,也许Michael Menhart, Andreas Pyka, Bernd Ebersterger 以及 Horst Hanusch在“Product innovation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in the german insurance market”一文中提供的材料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对于非物质性的服务产品如保险产品,通常较为容易被其他竞争者模仿。但是,虽然竞争者可以较为快速的模仿新产品的特征,竞争者欲达到同样的新产品开发公司

3刘英,保险产品创新面临新机遇[J]. 中国保险,2004/9,pp.9

4保险产品创新的难点及对策,张楠楠,李海涛,孙祁祥,中国金融2003/5,pp.42

5 比如,制约保险产品创新的因素及其对策,沈秀、肖莺,特区经济,2005/1,pp.173-174; 保险创新与风险防范研究,王文祥,保险研究,2005/11,pp.26-28; 刘英,保险产品创新面临新机遇[J]. 中国保险,2004/9,pp.10,

的声誉水平以及获得消费者同样的认可却远为困难。 Kubli(1988,p.87)的推测,模仿新产品大约需要6个月的时间。根据Vielreicher(1995,p26),模仿者则需要5年多的时间才可以成功的获得同开发者一样的消费者信心。”6

我们发现,虽然保险产品较为容易的被其他竞争者模仿,但是,开发企业的声誉水平却让竞争者模仿的效果大打折扣。两位学者Kubli(1988,p.87)和Vielreicher(1995,p26)的推测也似乎含意着:保险产品创新的知识产权不可过多强调,因为即使像德国这么发达的国家,其保险产品创新也存在让竞争者模仿的情况。中国博士后特华科研工作站的张绪风博士在《保险产品创新的激励方式亟待探索》(2006年4月18日《中国证券报》理论版)一文中对保险产品易于模仿的特性及是否保护的问题给出了精辟的见解。他的结论是--并不需要对所有的保险产品创新进行保护,因为(1)“尽管保险产品形式上容易模仿,但实际上保险产品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过程,而这种价值创造活动是以公司的人力、财力和技术支持为基础,它取决于难以直接模仿的企业核心能力,从而使保险产品具有较强的自我保护功能”;(2)目前国内市场上的产品创新主要是内部创新(internal novelty)7,即产品集中在传统领域,主要从国外先进成熟产品直接嫁接,这种创新开发的技术含量低,并不需要保护。当然,作者并不是说所有的保险产品创新都不保护,对于创新技术复杂、管理难度大、开发周期长、前期投入成本高、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但是市场需求很大的产品创新,我们是需要保护的。

我们接下来谈谈如何进行创新的问题。就如同上面分析的制约因素,关于怎样解决创新问题同样复杂而有趣。大量的文献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虽然表述各异,但是有实质内容的重叠,我们作个简单的总结:(1)宏观层面上来讲,国家政策部门要进一步为产品创新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比如加强宣传,提高社会认知度;允许公司灵活创新,但是又要加强风险方面的监督;制订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为保险产品创新扫清障碍等。8(2)中观层面来看,作为行业协会和各省市保险监管部门要加强对行业服务的功能,比如在产品的开发创新上,可以集中各个保险公司的力量一起做,避免

6 根据Michael Menhart, Andreas Pyka, Bernd Ebersterger、Horst Haunch,Product innovation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in the German insurance market,working paper.2003/6, pp.9翻译

7 Michael Menhart, Andreas Pyka, Bernd Ebersterger 和 Horst Haunch(2003)将保险产品创新分为两类:一类是可称之为市场创新(market novelty),即保险公司为市场提供一种旧有市场没有的全新产品;另一类产品创新称之为内部创新(internal novelty),即保险公司提供一种对公司而言全新的产品,但是这种产品在市场中早已出现。

8 相关的文献有吴定富(2004),秦蓉蓉(2005),沈秀、肖莺(2005),冯晓增(2004),耿小清,徐静(2005)、吴红军、李文伟(2005)

单个保险公司创新乏力的问题。9(3)微观层面看,保险公司要解决人才培养问题,要解决企业内部创新体制的构建,加强研发部门和销售部门的合作,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开发机制。比如,2005年4月山东省成功推出首例区域性责任保险产品,这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创新,在这一过程中,处于销售部门的业务员起到了很好的反馈作用。我们可以从中吸取到关于形成保险产品创新机制的良好经验。

关于保险产品创新的发展趋势,盛和泰(2004)和胡振飞(2006)给出了基本相同的判断,有所不同的是,盛和泰早两年给出的结论,当时预测的成份比较大,而胡振飞的判断添加了更多实际的经验材料。他们的结论为:市场同构向市场细分转变,传统渠道向新兴渠道拓展,由“列明风险责任”向“一切险”转变,由单一险种保障向组合一揽子保险保障转变,由统一型保单向个性化保单转变。这些发展趋势曾经在欧美以及香港的市场出现,而现在在我国的保险市场也已经初露端倪,说明保险创新的发展有其内在的成长机制。

需要注意的是,有大量文献研究是专门针对寿险市场和财产险市场而进行的10。因为所有的研究都不可能脱离这两个市场而抽象的讨论,所以在专门研究这些市场的产品创新时所涉及的问题大都包含在前面的文献综述当中。总体的感觉是,财险的市场产品创新的步伐要慢于人身险。如何加快财产险市场的产品创新是另一个重要课题。三总结

本文对我国保险产品创新理论进行了回顾、评述和总结。所作的工作包含两方面:(1)对我国保险产品创新研究的历程和发展脉络进行了归纳;(2)对保险产品创新理论的文献(2000年—2006年)进行了评述,将该理论中涉及到的多方面主题分为四个方面分别进行梳理,归纳总结了部分结论,比较分析了不同的分析。

本文研究中还发现,关于保险产品创新的理由已达成共识,产品创新的制约因素也基本清楚,但在如何进行产品创新的问题上,还有许多让学界和保险业界的同仁努力的课题,比如怎样从法律上保障创新的良好环境,监管部门怎样处理好监管和企业创新的关系,如何加快财产险市场的产品创新步伐、怎样解决产品创新的动力问题等等。这也给我们下一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9张绪风(2006)

10 针对财产险市场的研究有:冯小增(2004)、张伟(2001)、邓金华(2000)等;针对寿险市场的研究相对较多:陈文辉(2000)、楼兴望(2000),王雅婷、许谨良(2004),胡秋明(2005),秦蓉蓉(2005), 秦沁霞(2005)等

参考文献:

[1]陈文辉,加快保险产品创新步伐、提高寿险公司资产质量[J],中国金融2000/6,pp.38-39。

[2]楼兴望,分红保险令人心动[J],中国保险,2000/9,pp.22。

[3]邓金华,论我国财产保险业的创新[J],保险研究,2000/9,pp.19—20。

[4]张伟,论产险业务结构的优化升级[J],保险研究,2001/8,pp.1-2。

[5]赖运南,细化保险产品创新[J],中国保险,2002/3,pp.56-58。

[6]盛和泰,论保险保险产品创新的实现条件[J],保险研究,2002/4,pp.26-27。

[7]扬威月、何光辉,我国保险创新时间及其未来发展潜力[J],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02/9/9,https://www.doczj.com/doc/99128713.html, 。

[8]孙祁祥、孙立明,中国保险业运行轨迹和发展主题[J],保险研究,2003/1,pp.2-4。

[9]曾浩,以产品创新推动银保合作向纵深发展[J],金融论坛,2003/3,pp.56-58。

[10]张楠楠、李海涛、孙祁祥,保险产品创新的难点及对策[J],中国金融2003/5,pp.42-43。

[11]Michael Menhart, Andreas Pyka, Bernd Ebersterger、Horst Haunch,Product innovation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in the German insurance market,working paper.2003/6, pp.6—9.

[12]吴定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推进保险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J],保险研究,2003/8,pp.2-7。

[13]盛和泰,保险产品创新方向[J],中国保险2004/5,pp.32-34。

[14]吴定富,大力推进保险创新做大作强保险业[J],管理世界,2004/6,pp.1-3。

[15]刘春燕,适应市场需求创新保险产品[J],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6,pp.8-11。

[16]郭志龙,保险是国内保险业竞争的基础[J],保险研究,2004/8,pp.12-14。

[17]刘英,保险产品创新面临新机遇[J]. 中国保险,2004/9,pp.8—10。

[18]冯晓增,创新思维观念加快产品创新、大力发展非寿险投资型保险产品[J],保险研究,2004/9,pp.2-4。

[19]沈秀、肖莺,制约保险产品创新的因素及其对策[J],特区经济,2005/1,PP.173-174。

[20]王萍,论保险业服务的发展与创新[J],现代财经,2005/1,pp.29-32。

[21]吴红军、李文伟,保险创新亟待法律保护[N], 金融时报,2005/1/11。

[22]张旭升,从几例怪异的保险产品看现代保险产品创新[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pp.138—139。

[23]胡秋明,论专业性养老保险公司的市场定位[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5/3,p22-24。

[24]秦蓉蓉,影响我国人身保险产品创新因素分析,现代财经,2005/4,pp.34-37。

[25]耿小清,徐静,保险业应加强对保险相关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J].上海保险,2005/7,pp.17-19。

[26]陈秉正,国际保险业发展的十大趋势[J].中国保险网,2005/7/20

https://www.doczj.com/doc/99128713.html,/haiwai/newspublist.asp?id=4233。

[27]王文祥,保险创新与风险防范研究[J],保险研究,2005/11,pp.26-28。

[28]秦沁霞,浅谈我国人寿保险产品创新与发展[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12,pp.24-26。

[29]丁孜山,中国保险创新研究[J],上海保险2006/2,pp.8-9。

[30]胡振飞(执笔人),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陈昌盛开思想经济研究会,保险产品创新呈现五大趋势[R],上海证券报,2006/2/24。

[31]徐宏玲 杨力旺,保险产品内涵及性质的探索[J].商业研究,2006/3,p140-143。

[32]吴红军,谨防保险创新庸俗化[J],中国保险,2006/3,pp.6。

[33]张绪风,保险产品创新的激励方式亟待探索[N], 中国证券报理论版,2006/4/18 。

[34]胡利民 张兰,保监会陈文辉展望国十条颁布后的保险业创新[N]. 金融时报金时网,2006/8/1,http://210.74.35.17/search/detail.asp?Channelid=2771&RecID=1&sort=。

(作者单位:山东财政学院金融学院)

文献综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

XXXX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 查文献综述 院系名称:XXXX学院 专业:xxxxxxxx 学生姓名:Docer 学号: 123456789 指导老师:Docer

XXXX大学教务处制 2017年3月1日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文献综述 摘要:职业生涯规划,关系大学生能否在社会中正确找到自己的定位、充分发挥潜能、走向成功。它是大学生迈入社会,实现人生抱负的关键一步。自2001年开始,我国便有学者对大学生生涯规划进行研究,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依据关于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文献,对我国现阶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的领域、理论、实践研究及指导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的走势和趋向。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问题;有效途径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高等学校招生规模扩大及就业方式的变革, 高校毕业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学生盲目就业现象明显。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成为解决学生生涯困境的关键。各学校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工作投入,以课程、讲座和活动等不同形式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引导。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逐渐凸现,成为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和相关学者研究的热点。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及理论研究。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起源于西方20世纪60年代,现在已经成为西方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追根溯源,职业生涯规划的雏形开始于美国学者帕金斯2O世纪初提出的职业指导,并且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职业指导在理论和方法上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是指导的主要方式是指导为主或者单纯的指导。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职业指导的内涵就有了很大的变化,那就是开始由指导转向了辅导,强调被指导者自身

(完整版)发展经济学学习题库

发展经济学习题库 一、选择题 1.根据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经济“起飞”所需具备的条件不包括( C ) A.农业和工业中采取了现代的组织技术与方法 B.储蓄率不低于国民收入的10% C.人口增长率不高于3% D.经济中出现了新的重要的工业部门,而且能带动辅助部门发展 2.如果资本产出比是3,经济增长率为9%,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计算,储蓄率应为( D ) A.3% B.6% C.12% D.27% 3.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科学技术水平是( A ) A.内生变量 B.外生变量 C.常数 D.变量 4.人口过渡理论认为,人口增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的变化,发达国家正处于第三阶段,其特点是( C ) A.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B.高出生率和低死亡率 C.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 D.低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5.根据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我们知道:在城乡收入差距一定的条件下,城市创造的就业机会越多,则( C ) A.城市的失业率越低 B.农村的失业率越高 C.城市的失业率越高 D.城市和农村的失业率同步下降 6.已知某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是15%,名义利率是8%,则实际利率为( B ) A.-8% B.-7% C.7% D.23% 7.绿色革命就是( B ) A.对动物和森林实现彻底的保护,避免对野生动物乱捕乱杀,对森林乱砍乱伐 B.推广和应用粮食优良品种 C.农业生产广泛运用基因工程技术 D.广泛播种和生产绿色食品 8.纳克斯提出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属于( B ) A.极端的平衡增长理论 B.温和的平衡增长理论 C.完善的平衡增长理论 D.不平衡增长理论 9.熊彼特认为,正是由于企业家群体的创新,才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熊彼特所说的创新活动不包括( D ) A.引进一种新产品 B.开辟一个新市场 C.实现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D.扩大生产规模 10.环境污染对社会福利造成的损失是( D ) A.人们的健康状况会受到损害 B.社会生产效率下降 C.优美的环境给人们带来的愉悦感和舒适感可能消失 D.以上三项 11.一个人的学历证书或培训证明是要解决( D ) A.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B.教育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C.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D.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12.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来说,两类知识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这两类知识是( B ) A.科技知识和经济学理论知识 B.技术知识和属性知识 C.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 D.工程技术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 13.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忽视了一个关键因素,它就是( C ) A.土地的收益递减 B.劳动的收益递减 C.科学技术进步 D.人口增长放缓 14.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理论是(A ) A.李斯特的“幼稚工业论” B.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假说 C.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D.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

高校奖学金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综 合 一、高校奖学金的定义 学界对于奖学金的概念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奖学金和助学金是不同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奖学金属于助学金的一种。张丽芳和肖国超在《高校奖学金的合理评定发放研究》中指出,所谓的高校学生奖学金是高校自身、政府、团体或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的奖学金。奖学金不同于助学金、贷学金。奖学金的侧重点在于奖优,而助学金、贷学金的侧重点在于助贫;伍力、黄权标在《中美高校奖学金制度之比较研究及启示》中认为,奖学金也指助学金,设立的目的是激励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来获得经济上的资助。这两种观点笔者赞同第一种观点。 二、高校奖学金的分类 高校奖学金有两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吴春娥、王林清在《关于高校学生奖学金评定办法的研究》中,把高校奖学金分为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综合奖学金、企业设立的奖学金、专业奖学金以及单向奖学金;纪佳妮在《论高校奖学金的奖与罚》中指出,高校奖学金主要分为三类,分别为国家奖学金、各高校设立的奖学金和社会各界设立的奖学金。各高校自己设立的奖学金大致又分为校级奖学金、院级奖学金、单项奖学金和特长奖学金。对于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奖学金进行分类,笔者赞同上述第二种分类方法。 三、高校奖学金制度的含义 陈婉琳在《对高校奖学金制度问题的思考》中认为,奖学金制度包含奖学金设立、评定、发放等方面的制度和规定。欧阳曦、李宇红和欧阳球林在《高校奖学金制度合理性的浅见与探讨》中指出,奖学金制度作为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对学生进行奖励、激励的制度,是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高校奖学金制度的概念,笔者认为可以把学者们的观点综合起来,把高校奖学金制度定义为高校普遍实行的一种对优秀学生进行奖励和激励的制度,它主要包括奖学金设立、评定、发放等方面的制度,在各类高校的教育教学中发挥了应有作用,是高校的一项重要的制度。 四、高校奖学金作用的研究 对于我国现行高校奖学金的作用,学者们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从诸多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学者们对于奖学金作用的观点还是比较统一,笔者也很赞同他们对于奖学金具有激励、导向和资助三大功能的观点。 五、高校奖学金制度的研究现状 1.对于奖学金制度的现状的研究 (1)高校奖学金设置的研究。杨晓雷在《高校奖学金工作“项目化”的设想》一文中认为,美国的奖学金按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对优秀清贫者的奖学金、对学业优良者奖学金和“限制性”奖学金(它要求接受奖学金的学生所学习的领域与提供奖学金的组织有特殊关系)。潘俊宇在《中外高校奖学金制度之比较研究及启示》中指出,我国的奖学金主要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专业奖学金、企业奖学金、定向奖学金,还有专门针对研究生的研究生奖学金等。学界对于奖学金设置的观点非常多,而且观点各异,笔者通过阅读各类文献资料,结合学者们的不同观点,认为奖学金的设置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国家设立的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二是各高等院校自己设置的奖学金,包括综合奖学金和单项奖学金。其中综合奖学金又分为校系两级通过综合素质测评得出的奖学金,单项奖学金包括文艺特长奖学金等某一方面的奖学金。三是社会奖学金,包括企业、组织或个人在高校中设立的奖学金。 (2)高校奖学金评定方式和评价体系的研究。冯变英、李霞在《奖学金计算方法的改进》一文,指出了奖学金评定中学习成绩的计算方法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将学习成绩的标准化处理以确定奖学金的归属。徐永生在《对我院学生奖学金评定方法的改革研究》一文,提出正态分布理论,采用标准总分方法,对该院奖学金的评定方法进行改进,使学生奖学金的评定工作更趋于科学化、定量化。以上种种研究表明,奖学金评定方法和评价体系趋势朝着自动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越来越注意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高校奖学金发放的研究。陈瑶在《完善我国高校奖学金制度中的激励机制》一文中提出,奖学金的发放制度是奖学金制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将发放工作与宣传教育工作、制度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陈婉琳在《对高校奖学金制度问题的思考》中认为,奖学金的发放是奖学金发挥功能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应该把奖学金发放工作的宣传制度化。从以上文献资料中可以得知学者们都认为高校对于讲学金发放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奖学金发放环节的重要性。所以笔者认为高校奖学金制度的完善不仅要解决奖学金的设置、评定等普遍关注的问题,还应把奖学金的发放正式纳入奖学金制度,这样才能更好地完善奖学金制度。 2.对于奖学金制度存在问题的研究 (1)对于奖学金奖项设置存在问题的研究。陈瑶在《完善我国高校奖学金制度中的激励机制》一文中认为,奖学金的 高校奖学金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邓亮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187

会计发展史

西方会计思想对近代中国会计发展的影响 摘要:鸦片战争以后,西式复式记账方法开始传入中国,成为中国会计史上的 重大事件,对后来的会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式复式记账法,即源于13世纪以后的意大利沿海城市弗洛伦萨,热亚那和威尼斯等地,后经英美等国长时期不断改进而形成的借贷记账法。至大清银行的创办,标志着借贷记账法从此开始在中国的企事业中得以实际应用。西方会计思想的传人促使中国会计理论逐步成为独立的学科体系。中国在近代以前没有出现会计专论,中国古代会计史更多的是会计实践的历史。 关键词:复式记账西方会计思想传统会计现代会计 Abstract: After the Opium War, Western-style double-entry bookkeeping method began to spread to China as a major even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ccounting, accounting for the later had a profound impact. Western-style double-entry bookkeeping, that is, from the 13th century after the Italian coastal city of Florence, Genoa and Venice and other places, long after Britain and other countries through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nd the formation of debits and credits. Tai Ching Bank was founded, marking the debits and credits began to be in China's enterprises i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Keywords: Double-entry bookkeeping Westernaccountingthought Tradition Accounting Modern intellectual Accounting 1、西方会计思想推动了中国传统会计思想向近代化转型 1.120世纪初西方会计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使得会计学研究的范围拓宽,有关会 计学包含的内容得以大为拓展。一方面增加了原来会计思想中从未有过的新内容,如整理帐和统驭帐。据杨端六介绍“整理帐法为英国学者所推崇,其法较繁,而统驭帐法为美国学者所鼓吹,其法较简,国人爱简恶繁,遂多采用统驭帐法而放弃整理帐法”,其认为采用统驭帐法“总帐内户数可以减少而易于试算准确,且报告表册较易明晰。至于记帐手续,并不十分增多”。 而整理帐法与统驭帐法的差异在于“进货销货现款三簿形式均同仅多过帐一次手续;进货总帐与销货总帐仅各多一整理帐户;进货总帐与销货总帐各有试算表,与统驭帐法之结差表相比较,仅多一户之差额”。在西方众多的会计理论学派中,会计目标理论上的“决策有用学派”和“经管责任学派”尤为引人注目,它们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笔者认为,系统认识西方会计目标理论不同学派的会计思想,对于我国更新会计研究方法、构建会计理论体系以及推动会计实务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构建理论的方法与理论结构的起点西方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是 会计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无论是归纳法、演绎法、伦理法、社会学法、经济学法等传统研究方法,还是事项法、实证法、系统法等所谓新的研究方法,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会计研究方法的多样性,而且为人们多角度、多侧面地理解会计理论,解开会计理论之谜提供了重要的认识论工具。可以认为,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是形成西方不同会计理论模式、不同会计理论学派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真正对西方会计理论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研究方法还是传统的演绎法,因为按演绎法构建的会计理论至今仍强有力地指导着西方会计实

职业生涯规划作业(内附参考文献)

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素养培养 驾性格之舟寻成功之岛 ——霍兰德类型理论概述学院: 学号: 姓名: 2016年6月

霍兰德类型理论是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兰德于1959年首次提出的。他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职业兴趣和人的人格间有着很深的关联性。精准地把握这种关联,把兴趣融入职业当中,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们在工作中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这种兴趣与职业的结合可以使人们在工作中更加积极向上,更加愉快。因而霍兰德类型理论在职业生涯规划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在具体的分析当中,霍兰德教授认为人格可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 霍兰德类型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霍兰德类型理论的提出可以追溯到最初的兴趣爱好测验。1912年,桑代克对兴趣和能力的关系进行了探讨。1915年,詹穆士发展了一个关于兴趣的问卷,标志着兴趣测验的系统研究的开始。1927年,斯特朗编制了斯特朗职业兴趣调查表,是最早的职业兴趣测验。1939年,库德在发表了库德爱好调查表。 1953年出现了职业偏好量表。1969年在该表的基础上衍生出了自我指导探索,1970年又根据自我指导探索提出了"人格特质与工作环境相匹配"的理论。后来霍兰德对这些理论加以整理,他把职业兴趣测试和个人性格分析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由此产生了霍兰德类型理论。 霍兰德类型理论的局限性 虽然霍兰德类型理论很好地融合了兴趣测试和个人性格分析,但是该理论也有其局限性。实际应用中,霍兰德类型理论的六种类型职业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存在着各种区别与联系,但是霍兰德类型理论中的正六边形模型中,相邻的职业群存在距离相等这一缺陷。于是在1991年,Gati对这一局限性进行了改进。他在正六边形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层次模型。此后,人和物、数据和观念这两个维度也被加入到了霍兰德类型理论,这一改进使得霍兰德类型理论更加全面完善,丰富多彩,才产生了根据霍兰德类型理论绘制的工作世界地图。 霍兰德类型理论的主要内容 霍兰德类型理论认为人格可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我们也在课上大致确定了自己属于哪一类型的人。不同的性格特点也有相应的合适的职业。以下是这六种类型人格的分析: 1、社会型:(S) 社会型的共同特征是喜欢与人交往、不断结交新的朋友、善言谈、愿意教导

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Economics of Development)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陆德明教授 使用教材 ?齐良书编著:《发展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经世书局 参考教材 ?谭崇台主编:《发展经济学》,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英]A. P. 瑟尔沃著:《增长与发展》(第六版,郭熙保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美]德布拉吉·瑞著:《发展经济学》(陶然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叶静怡编著:《发展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谭崇台主编:《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第一章、导论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发展经济学的兴起与演变 1.1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概论 ?发展中国家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1.1 概论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问题。 ?只研究发展中国家* ?研究范围较宽* 1.1.2 发展中国家 ?何为“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分类 ?发展中国家的共有特征 何为“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OECD国家或工业化国家* ?落后国家、不发达国家(Underdeveloped Countries)、欠发达国家(Less developed Countries,简写为LDCs)、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ies)* ?“第三世界”国家* ?“南方”与“北方”国家* ?“穷国”和“富国”* 发展中国家的分类 ?联合国将发展中国家分为三类:最不发达国家、非石油输出国发展中国家和石油输出国* ?经合组织将发展中国家分为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Newl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简写为NICs)* ?世界银行则按地理位置将发展中国家分类* ?中国是怎样的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共有特征 ?发展中国家各自有其相异之处,有时差异甚至很大*

文献综述成绩评阅表

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暂行规定 为了使本科生能更好地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所学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具备独立获取知识、进行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以及专业文献综述的写作能力。根据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特规定本科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至少一篇专业文献综述(论文)。现对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作如下暂行规定。 一、课程设置及要求 专业文献综述为必修,记1学分,每篇文献综述要求3000字以上,参考文献1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至少1篇(民语言学生不作要求)。英语专业学生应用英文,其他专业学生可用中文完成。 二、文献检索 科技文献种类繁多,有著作、学术论文、科技报告、学位论文和科技会议文献等原始文献,也有在此基础上经整理、加工、压缩、提炼后编制成的各种检索工具,如书目、题录、索引、文摘、百科、手册、年鉴和名录等。本科生在撰写专业文献综述之前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科技文献检索。文献检索的要求是: 1、掌握科技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包括直接检索法和间接检索法; 2、了解常用文献检索工具的类型、结构及其使用方法,特别是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种索引、文摘、书目、年鉴等; 3、了解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各种科技文献的名称、种类和级别

等。 4、检索后要列出检索结果,并作为指导教师评定成绩的依据之一。 三、专业文献综述 (一)内容要求 文献综述应论述某一主题提出的原因及主要历史背景、当前进展情况、各种观点及评述、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等。要求文献综述必须要有论点,要有有见地的分析对比,不能是简单的文献堆砌。 (二)步骤 1、选择题目:题目一般应是与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相近或相关的内容。 2、搜集资料和阅读文献:根据选定的主题,利用各种检索工具,采用直接检索和间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搜集和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在阅读文献时要注意做好记录(卡片、笔记等)。 3、分析归纳和草拟提纲:对于查找和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要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和取舍,然后按照专业文献综述对内容的要求草拟提纲,对文献综述的全文进行整体构思和结构设计。 4、撰写综述(论文):在大量阅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主题进行综合论述,并撰写成文。 (三)格式及打印 专业文献综述的写作格式应参照本专业刊物登载的常规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应包括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总结和参考文献等部分。专业文献综述应由学生自己用计算机排版打印

机械类英文参考文献

Int J Interact Des Manuf(2011)5:103–117 DOI10.1007/s12008-011-0119-7 ORIGINAL PAPER Benchmarking of virtual reality performance in mechanics education Maura Mengoni·Michele Germani· Margherita Peruzzini Received:27April2011/Accepted:29April2011/Published online:27May2011 ?Springer-Verlag2011 Abstract The paper explores the potentialities of virtual reality(VR)to improve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mechanical product design.It is focu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a proper experimental VR-based set-up whose performance matches mechanical design learning purposes,such as assemblability and tolerances prescription.The method consists of two main activities:VR technologies benchmarking based on sensory feedback and evaluation of how VR tools impact on learning curves.In order to quantify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echnol-ogy,an experimental protocol is de?ned and an testing plan is set.Evaluation parameters are divided into performance and usability metrics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cognitive and technical aspects of the learning process.The experi-mental VR-based set up is tested on student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otocol. Keywords Mechanical product design·Virtual reality·Experimental protocol·Learning curve· Mechanics education 1Introduction Modern society is dominated by continuous scienti?c and technical developments.Specializa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nablers for industrial improvement.As a result,nowadays education is more and more job-oriented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s assuming greater importance.In this context both university and industry are collaborating to create high professional competencies.The?rst disseminates M.Mengoni(B)·M.Germani·M.Peruzzini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of Marche, Via Brecce Bianche,60131Ancona,Italy e-mail:m.mengoni@univpm.it knowledge and innovative methods while the second pro-vides a practical background for general principles training. The main problem deals with the effort and time required to improve technical learning,whil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forces companies to demand young and high-quali?ed engi-neers in short time.Therefore,the entire educational process needs to be fast and ef?cient.Novel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IT)and emerging virtual reality(VR)systems provide a possible answer to the above-mentioned questions.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s,in mechanical design?eld,are the investigation of such technologies potentialities and the evaluation of achievable bene?ts in terms of product design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d quality.While IT has been deeply explored in distance education,i.e.e-learning,VR still rep-resents a novelty. VR refers to an immersive environment that allows pow-erful visualization and direct manipulation of virtual objects. It is widely used for several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as it provides novel human computer interfaces to interact with digital mock-ups.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represent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is research. Instead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virtual technolo-gies can simultaneously stimulate the senses of vision by providing stereoscopic imaging views and complex spatial effects,of touch,hearing and motion by respectively adopt-ing haptic,sound and motion devices.These can improve the learning process in respect with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and tools.The observation of students interpreting two-dimensional drawings highlighted several dif?culties:the impact evaluation of geometric and dimensional tolerances chains,the detection of functional and assembly errors,the recognition of right design solutions and the choice of the proper manufacturing operations.These limitations force tutors to seek for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able to improve students’perception.

会计发展史

1.为什么说人类的会计思想与行为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如何认识现代会计的基本职能?如何揭示现代会计的本质? 3.试分析“管算结合,古今一理”这句话的含义? 4.人类会计思想、会计行为产生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5.会计部门产生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6.“官厅会计”和“官厅会计部门”产生的具体条件或主要标志有哪几个方面? 7.简述《周礼》一书中关于财计组织状况的叙述? 8.秦汉时代财计官制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9.简述唐朝时期财计官制的建设情况? 10.宋朝时期财计组织建设的多次“变革”,给你哪些启示? 11.封建时代官厅财计组织演进的基本规律 12.分析会计环境的影响要素有哪些? 人类会计思想、会计行为产生的前提条件 生活资料的生产关系着生命的维持,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以,人们一开始便自觉地把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作为第一历史要务。所以,人们一开始便自觉地把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作为第一历史要务。为了把生活资料的生产正常进行下去,为了合理安排生活资料的分配和储备,人类便自然而然地要去管理生活资料的生产,要去合计生产和分配事宜,于是,围绕着管理生活资料生产和分配的计量、记录行为便产生了。一方面人类这一思想、行为的发生,需要一个过程,即需要一个通过参加生产实践活动去认识去发现的过程;另一方面,这一思想、行为的产生,需要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只有当人类生命的衣、食、住等基本生活资料得到起码满足之后,人类的生存才能得到保障,也只有当食品吃而有余,余而备用的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后,方能杜绝“食人之风”盛行的现象,进而才能解决人种蕃衍和传种接代的问题。综上所述,只有当具有上述两方面的含义的生产行为发生之后,人类的原始会计思想、会计行为才有可能发生。也就是说,只有当人类能够正常地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以至生产的收获大体能够保障人类生存和正常蕃衍需要的时候,人类关心劳动耗费、劳动成果的思想才油然而生。所以说,人类历史的发生、发展是由人类所进行的生产活动所决定的,社会生产活动决定着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由此,我们得出以下两点结论:第一,只有人类生产行为发生之后,才有可能产生人类最早的会计思想、会计行为。第二,社会生产是推动人类原始会计思想、会计行为产生的第一历史动因,是原始会计思想、会计行为产生的根本前提条件。 秦汉时代财计官制的特点和进步 第一,封建财计组织系统的初步建立。 第二,国家财政和皇室财政分管、分算之制的建立。 第三,在秦汉两朝财计组织建设中,从实现经济集权出发,进一步从不同方面构建了相互牵制的关系。 第四,秦汉两朝财政、会计部门的组织形式,为隋唐时代的分部建制奠定了基础,也为其后“三省六部”组织体制的构建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 第五,秦汉时期会计已成为国家各级财计组织机构中的基本配备,会计工作既至上而下,又至下而上在国家财政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隋朝中央政府的官制为五省六部制,中央设五省,即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秘书省和内侍省,五省之中,事权最重的是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一般讲,内史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共同执政,其地位相当于秦汉时代的宰相,其他两省无实权。故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模板

2.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相关概念和理论回顾 企业多元化经营是指企业的经营超过一个行业的范围,并向几个行业的多种产品方向发展的一种经营战略;是指一个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分散经营单一产业的风险,从而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富余的资源而采取的向现有业务领域之外延伸的扩张战略,它是指企业同时生产和提供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劳务的一种经营战略。俗话说的“不要将所有的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也一度成为人们的思维定势。从以上这三方面可以把企业多元化战略经营理解为是企业战略结构中产品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它是与企业区域发展战略相对应的,企业成功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基本特征是企业在权衡企业能力、企业风险以及企业利润的基础上,寻求企业能力与市场市场机会的优化组合。 2.2文献综述 唐丽颖、赵举民(2013)认为:由于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等 ,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 ,企业经营既面临发展的机遇 ,又遇到风险的威胁。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可以分散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营风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需求的多样化 ,产品的寿命周期大大缩短 ,使市场需求的波动性更加剧烈 ,企业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而多元化是指企业在多个产业领域发展,可以防范在经营领域单一情况下出现市场问题时可能导致的企业彻底失败的风险,即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从而保证经营的适应性、安全性、稳定性。 [1] 刘东升、吴维库(2007)认为: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一部分企业开始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在各自细分市场开拓自己的天地,然而另一些企业则在原有分工细化的基础上开始实行多元化战略,但强调在本行业做专做深。我国企业的多元化情结相对于外国企业似乎更加热衷,尤其是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企业 [1]唐丽颖.赵举民.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选择.[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3(12)

机械设计文献综述最终版

1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扫描式三维形貌检测系统即为三坐标测量机,是经过40多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率的新型精密测量仪器,有着非常广泛的用途。 20世纪60年代以来,工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机床、机械、汽车、航空航天和电子工业兴起后,各种复杂零件的研制和生产需要先进的检测技术与仪器,因而体现三维测量技术的三坐标测量机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和日趋完善。作为近40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率的新型精密测量仪器,三坐标测量机已广泛地用于机械制造、电子、汽车和航空航天等工业中。它可以进行零件和部件的尺寸、形状及相互位置的检测,例如箱体、导轨、涡轮和叶片、缸体、凸轮、齿轮、形体等空间型面的测量。此外,还可用于划线、定中心孔、光刻集成线路等,并可对连续曲面进行扫描及制备数控机床的加工程序等。由于它的通用性强、测量范围大、精度高、效率高、性能好、能与柔性制造系统相连接,已成为一类大型精密仪器,故有“测量中心”之称。 三坐标测量机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主机机械系统(X、Y、Z三轴或其它)、测头系统、电气控制硬件系统、数据处理软件系统(测量软件)。 三坐标测量机的出现是标志计量仪器从古典的手动方式向现代化自动测试技术过渡的一个里程碑。三坐标测量机在下述方而对三维测量技术有重要作用: (1)解决了复杂形状表面轮廓尺寸的测量,例如箱体零件的孔径与孔位、叶片与齿轮、汽车与飞机等的外廓尺寸检测; (2)提高了三维测量的精度,目前高精度的坐标测量机的单轴精度,每米长度内可达1μm以内,三维空间精度可达1μm一2μm。对于车间检测用的三坐标测量机,每米测量精度单轴也可达3μm一4μm; (3)由于三坐标测量机可与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配套组成生产加工线或柔性制造系统,从而促进了自动化生产线的发展; (4)随着三坐标测量机的精度不断提高,自动化程度不断发展,促进了三维测量技术的进步,大大地提高了测量效率。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引入,不但便于数据处理,而且可以完成CNC的控制功能,可缩短测量时间达95%以上。 2本课题相关技术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2.1三坐标测量机的发展历程 三坐标测量机是集机械、光学、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大型的精密测量仪器,由于它的通用性强,测量范围大、精度高、效率高、性能好,因此自1959年

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感现状探究及分析 自从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burnout)以来,该领域的研究便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更加凸显了它的重要性。不仅如此,近年来国际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也已延伸到教学领域。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教师的职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由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和高校改革的深化对教师发展带来的压力,加之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对教师全面能力的要求,高校教师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2004年12月,中国第一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15个行业中,教师的倦怠程度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居第三位。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全国72所高校的教师进行调查,发现94.6%的教师感到有精神压力,其中35.6%的教师表示压力很大。另有人对黑龙江省三所中学的教师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有半数以上(52.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压力很大或极大(注:转引自徐长江《中学教师职业紧张状况及其原因的调查研究》,《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6期,第120—123页。)。教师的职业倦怠造成了对自身、学生及教育发展的危害,所以对教师进行相应的职业倦怠问题分析势在必行。 1、“职业倦怠”的界定 职业倦怠(burnout)是纽约基础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H.J.Freudenberger)1973 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的。“burnout” 一词在一般的字典中指失败、耗尽、精疲力竭。自从弗登伯格提出这个概念后,它被专门用以说明助人职业的“职业倦怠”现象。 马斯拉池(Maslach)是首批系统研究助人行业的职业倦怠现象的学者之一。她认为,职业倦怠是那些任职于需要连续的、紧张的与他人互动的行业中的人们在经历长期连续压力下的一种行为反应。那些人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而产生了情绪上的疲惫感,对顾客的消极心态,以及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再也不能取得成就的挫败感。皮特斯(Peters)在1981年将职业倦怠定义为“燃尽或耗竭个人的心智、生理、情绪资源,其主要特征为:疲乏、冷漠、理想幻灭、沮丧,显示个人已耗尽其能源或适应的能量。” 尽管上述有关职业倦怠的定义彼此不一,但我们仍可发现其共同之处,即职业倦怠是个体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地应付工作中的挫折所经历的身心疲惫的状态。 2、“教师职业倦怠” 2.1“教师职业倦怠”内涵 教师职业倦怠内涵是指教师对从教工作缺乏事业的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学工作,在教师内心产生一种对教书育人的厌烦和心力俱疲的状态,导致教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的一种现象。 也有说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顺应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对工作任务的退缩、畏难、情感的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如易激怒、焦虑、悲伤和自尊心降低等。它会使教师对教育工作缺乏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育工作,在内心对教育产生厌烦并感到心力交瘁,从而导致教学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的一种现象。 2.2“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近年来,国际上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已延伸到教学领域。大多数学者在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上已达成以下一些共识,即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有效解决工作压力的一种反应。并且认为,教师在经历职业倦怠时有以下三种典型的心理或行为表现:

发展经济学

1、发展经济学就是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或如何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以及如何解决其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一门学科。 研究内容:关于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的特点和发展经济学的论述和说明。对各种经济发展理论和模型的叙述、分析和比较评价。关于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的探讨。关于经济发展的战略、政策和重要问题的研究。 发展演变:第一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形成与繁荣时期,强调物质资本积累、工业化和计划化等少数几个问题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反新古典主义的倾向。强调内向发展战略。结构主义的影响。热衷建立宏大的理论体系。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大调整时期,新古典主义的复兴时期,对发展有了更广泛的认识(经济增长,但是生活并没有改善;公平,绝对贫困)。纠正对农业的偏见。重新评估市场机制的作用。强调对外开放的作用。重视国别研究。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新制度主义时期,强调非经济因素的分析,特别是关于制度因素的分析成为发展研究领域的关注热点。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应用。新增长理论的兴起。生态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关注社会资本的作用。 特点:源于解决问题而出现的,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注重长期研究。研究内容复杂。多学科合作。经验分析、比较分析。 2、发展中国家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战后,摆脱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国的殖民统治,取得政治独立的所有新兴民族国家。发展中国家:落后国家、不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 分类: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非石油输出国发展中国家。石油输出国。经合组织: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13个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世界银行:低收入国家;下中等收入国家;上中等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国家、南亚国家、欧洲和中亚国家、中东和北非国家、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 基本特征:收入水平低下。生活状况较差,贫困现象严重。技术进步缓慢,生产率水平低下人口增长率高,赡养负担重。失业问题严重,尤其是隐蔽性失业显著。农业所占比重大,二元经济显著。生态环境恶化。政治不稳定、办事效率低下,腐败现象严重。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 3、经济增长:指社会财富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经济发展:比经济增长包含更丰富的内容,除了经济增长外,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投入结构的变化、产出结构的变化、产品构成的变化与质量的改进、居民生活品质的提高、分配状况的改善和贫困的下降。 4、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发展比经济增长有更多的内涵。 5、经济发展的度量:GNP或GDP的度量指标(缺陷:很多产品和服务不经过市场交换。家务劳动的计算问题。地下经济。没有扣除自然资源的耗竭和污染造成的损失。不同国家GDP 对比中的汇率问题。发展中国家政府对汇率的干预更多)。衡量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一是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来衡量发展水平,如阿德尔曼-莫里斯发展指标体系,联合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的16项指标体系,一是用生活质量来衡量发展水平,如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人类发展指数(HDI)。阿德尔曼-莫里斯发展指标体系。 6、哈罗德-多马模型:前提假设:全社会只存在一个生产部门,一种生产技术,只生产一种产品。只有两种生产要素:资本K和劳动L,两者按照一个固定的比例投入生产,不能相互替代。生产规模收益不变。储蓄S与国民收入Y呈简单的比例函数关系且与人口或劳动力的增长率为n,都由其他外在因素决定。 7、目的:该模型建立最初是为了把凯恩斯主义的静态和短期分析扩展为动态和长期分析。 8、意义:如果假定资本存量折旧率不变:经济增长率就由储蓄倾向和资本-产出比共同决定,与储蓄倾向成正比关系,与资本-产出比成反比关系。如果资本-产出比不变:经济增长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