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世纪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演进

20世纪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演进

20世纪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演进
20世纪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演进

20世纪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演进

李德元王鹏

提要本文力图通过对20世纪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流派演进的梳理,凸显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的知识谱系、理论架构和学术场景,以期帮助人们了解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范式。

关键词20世纪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流派

西方现代国际关系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从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中成长起来的一门学科。随着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演进,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自我意识、学科流派、争论焦点和发展趋势等日趋明晰。笔者大致把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演进分为四个阶段①,借以凸显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的知识谱系、理论架构和学术场景,以期帮助人们了解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范式。

一、1919~1945年:

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发轫与自由主义流派的兴起西方现代国际关系学科的创立以1919年英国威尔士大学设立第一个国际关系教席为标志,反映了人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思及对结束战争的希冀。此后,来自法学、历史学等领域的学者循着各自的学科思路对国际关系理论展开了学术探讨,逐渐形成了自由主义、现实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几个主要理论流派。这些理论流派大都局限于各自的学科视野,没有形成统一的研究范式和理论架构;所侧重的多是国家与国家间关系的个案研究,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但是,它们毕竟开创了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研究的滥觞。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西方各种国际关系理论流派中,自由主义理论占据着主导地位。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肇基于18世纪启蒙运动所形成的自由主义传统,重点探究国际关系中的民主、正义、和平、秩序等基本问题。它强调个体的自由在构建世界秩序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个体自由的保障有助于和平的实现,一个尊重个体自由的政府会由于受到约束而在外交政策中具有和平的意图。②作为分析国际关系的一种方法,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试图理解集体决定,从伦理角度促进人权,试图改善人类环境。”③这一时期的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又发展出理想主义和功能主义两种理论。理想主义主张从政府、国际组织、国际舆论、道德、国际法等层面唤醒人们的民主意识,通过启蒙和教

①关于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流派演进的几个阶段,本文主要结合重大历史事件和国际关系学的标志性论著来进行划分。国内学者也有其他不同的划分方式,详见:秦亚青,2005;白云真、李开盛,2009。

②参见白云真,李开盛,2009,第38页。

育等克服人们的无知与偏见,以促进世界和平秩序的构建。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W.Wilson)提出了“十四点”原则,集中反映了他的理想主义思想。①威尔逊强调建立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重要性,确信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确保国际和平,他并对强权政治和大国外交提出了批评。欧洲理想主义的代表人物、国联②的积极谋划者齐默恩(A.Zimmern)在《中立与集体安全》(1936)、《国联与法律的规则》(1936)等著作中,主张用教育和知识完善人性,唤醒民主良知,以确保国际的和平。他强调国联在构建国际法架构中的作用,及英联邦在确立文明的国际准则中的重要性。在国际关系理论发展过程中,理想主义“占有一席之地,因为它们有助于确立质疑既定制度(国家主权、均势、旧式外交、武器的私人制造)的可能性;并且,即使现在它们给出的答案并没有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它们也至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即在与和平、国际秩序等客体的关系中,这些制度起到了怎样的作用?”③但是,当时的国际形势发展表明,纯粹依赖国际法不可能构建出一个和平与正义的世界秩序,国际格局依然是由大国所主导和控制的。所以,正如有些国际关系学者所指出的,“理性主义可以虚构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国,但却不能成为实实在在的现实。”④

功能主义侧重从国际经济和社会合作等层面阐释自由主义理论,认为解决冲突和消弭战争的先决条件是国际间的经济与社会合作,强调从各成员国的共同利益出发,通过不断加强相互间的合作,来实现避免战争、实现和平的目的。米特兰尼(D.Mitrany)是功能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他在《国际政府的进展》(1933)、《有效的和平体制》(1943)等著作中提出,国家之间应该建立多方面的功能性合作,这种合作既可以避免所建立的国际性机构过于松散,又可以在共同生活的某些领域建立广泛且稳定的权威。基于此,他主张建立一个独立的国际性功能机构,初期由少数国家组成,而后其它国家可自由加入,加入者也可退出。这种合作会自动进行扩张,最终形成一种功能性的互赖网,从而促进地区乃至国际一体化的进展。功能主义理论对莫内、舒曼等欧共体创始人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并在以后成为新功能主义和地区一体化理论发展的渊薮。

这一时期,一些奉行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学者也将国际关系纳入了自己的研究视域,但他们的探究对整个国际关系学的影响微乎其微。挪威国际关系研究专家克努成评价指出,“在两次战争之间至少同时存在四种世界政治观点:理想主义、权力政治、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后三者从未得到理想主义国际关系学科的承认,即使偶然提及也总

①参见W.Wilson,1999,pp.23~26.

②国联(League of Nations)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宗旨是减少武器数目及平息国际纠纷。但国联却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联被联合国所取代。

③ [英]詹姆斯·德·代元主编,2003,第202页。

是被认为如果不是破坏性的至少也是无益的。”①

二、1945年~1979年:

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嬗变与现实主义理论流派的确立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东西方冷战开始,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理论流派循着自己的路径得以发展。自由主义演进为以哈斯(E.B.Haas)为代表的新功能主义等理论流派。哈斯力图克服米特兰尼所代表的功能主义的缺陷,将权力与公共利益两个概念联系起来,并结合运用一般系统论,从而建立起关于一体化和国际组织的新功能主义理论。第三世界的国际关系学者关注民族与殖民地解放战争,秉承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传统而在20世纪60、70年代提出了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形成了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流派。依附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研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学说,主要代表人物有阿根廷的普雷维什(R.Prebisch)、巴西的多斯桑多斯(T.Dos—Santos)、埃及的阿明(S.Amin)等。他们认为,世界被分为中心国家(发达国家)和外围国家(发展中国家),前者在世界经济中居支配地位,后者受前者的剥削和控制,后者依附于前者。由于中心与外围之间国际地位的不平等,导致中心与外围之间的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世界体系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种有广泛影响的理论,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沃勒斯坦(I.Wallerstein)和霍普金斯(T.Hopkins)等。他们试图运用中心边缘依附关系、世界劳动分工和阶级冲突等变量来分析世界体系的历史演变,从而解释16世纪以来的世界发展史。此外,一些欧洲国家的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继承格劳秀斯(H.Grotius)、洛克(J.Locke)等思想家的理论传统,形成了英国学派。英国学派基本上形成了以国家体系、国际社会等为研究主题的特质,形成了认同实证主义、诠释学和批判性的方法论上的多元主义方法,从而为西方国际关系学界提供了许多具有批判性与规范性的理论与经验上的研究议程。②现实主义也循着自己的路径得到了更大发展,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主导范式。

16世纪的马基雅维利、17世纪的霍布斯、18世纪的卢梭等思想家奠定了现实主义理论流派的近代基础。直到二战前后,现实主义才成为国际关系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理论流派。现实主义侧重于国际安全、战争、冲突等理论问题研究。现实主义理论对人类的道德进步和发展前景抱有悲观主义态度,在阐释国际关系和国家行为时强调国家权力、国家利益、国际无政府状态等因素的影响,认为国际政治的本质就是冲突与战争。

① [挪威] 托布约尔·克努成,2004,第219页。

现实主义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古典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为主的两种理论流派。古典现实主义者“将人性本恶作为最基本的理论前提,进一步系统地归纳出现实主义的各个基本信条。他们既强调均势对国际权力斗争的限制,又重视外交对彼此冲突的国家利益的协调,以便于保证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同时谋求国际体系的稳定。”①早在20世纪30年代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占据主导地位时期,以尼布尔(R.Niebuhr)、卡尔(E. H. Carr)等为代表的古典现实主义者承袭了马基雅维利、霍布斯、卢梭等思想家的“自然状态”的分析传统和研究范式,认为国际关系同样会受到“自然法则”和人性的制约。他们质疑理想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向理想主义发起了挑战。尼布尔在《道德的人与非道德的社会》(1932)中警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不应该被幼稚的理想主义所主导。1939年,卡尔的《二十年危机:1919—1939》一书出版,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影响巨大。该书矛头直击威尔逊的理想主义,掀起了国际关系学的第一次论战,即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之争,使理想主义的发展出现了裂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摩根索(HansJ.Morgenthau)的《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1948)一书的问世,构建了现实主义的理论体系,阐释了现实主义的系统思想、基本原则、研究范式,成为现实主义理论流派确立的标志。他认为,国家的一切行为动机归于获得权力、增加权力和保持权力。权力不仅是国家生存的手段,而且是国际关系的目的和国家本身的目的。②国际关系学科“必须寻求归纳,而不是仍旧关注独特事件;本质上而言,国家间关系展示了行为和重复性的模型;学科的核心是探索国家行为的根源以及关系类型。”③他也因为对国际关系理论的贡献而被称为“战后现实主义之父”。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提出的现实主义理论使国际关系理论具备了自身的理论体系,但“摩根索没有前后连贯地界定‘权力’和‘均势’,因而未能创造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有说服力的理论。”

④虽然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提出了现实主义的基本理论问题,但该书的理论化和体系化

的程度并不高。之后,经过众多现实主义国际关系学者的努力,逐渐使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进一步系统化。在此期间,还出现了国际关系学的第二次论战,争论的焦点在于能否用“简约”、“计量”等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来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结果是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取得了优势,国际关系学的研究范式得到了整合,与之关联的数据收集也得到了重视。但是,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取得了话语霸权,却导致了其他研究范式或多或少地被边缘化。⑤20世纪70年代初期,古典现实主义逐渐演进为新现实主义。1973年的世界石油斗争震

①白云真,李开盛,2009,第128页。

② HansJ.Morgenthau,1960,pp.37~40.

③ K.J.Holsti,1983,p.9.

④ [美]罗伯特·基欧汉,2002,第12页。

撼了整个西方世界,引发的经济危机、能源短缺、人口爆炸等一系列全球性重大问题困扰着整个西方世界。战后一直在西方政治学理论中占统治地位的古典现实主义理论,已经无法充分诠释和阐明国际社会现实。此外,在国际关系研究范式上的古典现实主义与行为主义之间的论战也接近尾声,古典现实主义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而新行为主义则过于复杂玄妙、晦涩难懂,也不能有效地解释现实问题。在这种背景下,西方国际关系学者开始尝试对古典现实主义进行修正、改造和补救,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现实主义理论流派。新现实主义最先是由美国的批判理论家考克斯(R.W.Cox)提出来的,最典型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尔兹(K.N.Waltz)。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1979)是国际关系理论与研究范式汇聚的一个顶峰。①华尔兹以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为基本前提,将以主要国家实力分配为基本内容的体系结构视为国际政治的核心变量,形成了以国际体系结构诠释国家行为的严谨理论体系,简称“结构选择”。以方法论的标准衡量,“结构选择”具有高度的理论简约性和实践证伪性,比较容易演化出理论假设。通过理论、假设、数据、验证等步骤,得出分析结果。②华尔兹以自然科学理论为标准的国际关系研究范式,是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和学科趋于成熟的标志。③克努成认为,“华尔兹的著作在方法论上是复杂的,在理论上是丰富的。它对社会科学经典著作、当代系统论、理性角色模式,以及他对于结构人类学和语言学的偏好,引发了直接的争论。这一紧随其出版之后的争论超越了对于国家和权力的狭隘强调。它直面理论建设的性质、方法与方法论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学研究的适当程序设计,以及其他抽象、与科学哲学有关的问题。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很快地成为主导20世纪80年代国际关系理论新视角的中心:‘新现实主义。’”④

三、1979年~1991年:

现实主义理论的式微与自由主义理论的重构20世纪60年代末及70年代,现实主义因为恪守国家中心主义以及对跨国、国内的社会进程研究缺失而倍受争议。以跨国主义、相互依赖论等为代表的多元主义,以依附论、世界体系论等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向现实主义发起了挑战,掀起了国际关系学的第三次论战。现实主义和跨国主义的争论成为第三次论战的焦点,新马克思主义则在第三次论战中处于边缘地带。跨国主义者认为,随着世界经济政治的嬗变,国家边界正在日益弱化,现实主

①很多学者将该书的出版视为20世纪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划分的标志。如秦亚青,2005;白云真,李开盛,2009。笔者也认同这一划分方式。

②参见K.N.Waltz,1979.

③参见秦亚青,2005,第218~221页。

义关注的纯粹政府间交往的研究不利于国际关系的阐释,因而应该关注跨越国界的所有交往行为与活动方式。①经过争论,到20世纪70年代末,现实主义者不再恪守国家中心主义,转而更加注重理论层面分析;自由主义者也开始接受现实主义的无政府假设;新马克思主义者则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者所蕴涵的激进和批判精髓并将其进一步发扬光大。现实主义理论流派逐渐式微,自由主义理论流派再现辉煌。

20世纪80年代以降,自由主义演进为新自由主义,其中以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化程度最高,影响最大。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流派侧重于把国内政治中处理自然状态的治理模式延伸到国际政治范畴,强调运用制度、规则、规范等形式来调节和管理国家关系。同时,国际制度的确立需要改变国家政府的自利观念,促进政府所共同努力的目标,进而拓宽国际合作的范围与领域。②1977年,基欧汉(R.Koehane)和奈(J.Nye)在《权力与相互依赖》中提出了“复合相互依赖”概念,并运用它来讨论交易网络中系统层次不平衡或不对称问题。克努成认为,基欧汉和奈“通过关注经济合作问题,他们把理论与国际关系学理论的传统关注点如不安全、影响和结构上的实力等联系到了一起。③这本书被西方国际关系学界认为是自由主义全面辉煌的序曲。1984年,基欧汉又在《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中提出了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强调具有理性的人所创造和建立的制度对于人们在相互依赖的社会中决策和行为的重大影响,强调政治进程及可变性与无政府状态下的秩序与合作,淡化冲突以及权力结构。该书构成了新自由制度主义的理论基础,而后延伸到全球主义治理的理论框架之中。④新自由制度主义者秉承了科学方法论,他们“从经济学著作中找到了有关理性决策,一体化体系的类比和敢做敢为的商人的坚定思维等引人入胜的讨论。”⑤以多伊尔(M.W.Doyle)为代表的民主和平论也是这一时期新自由主义的一支重要理论流派。民主和平论从国家政体类型层面阐释国家行为,侧重于民主如何促进国家之间的和平等问题的研究。多伊尔主要关注新自由主义的制度和原则是如何影响自由主义国家的外交事务的,认为自由权利和利益的政治联系奠定了自由主义国家之间互不侵犯的坚实基础;新现实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只能解释特定历史时期国际稳定的某些层面,对于自由主义的和平世界的诠释几乎没有任何指导意义。民主和平论为处理国家之间的外交事务确实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这一时期,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在发展过程中,还有两条线索值得关注。一是国际关

①参见白云真,李开盛,2009,第407~408页。

②参见白云真,李开盛,2009,第44页。

③ [挪威]托布约尔·克努成,2004,第250页。

④参见白云真,李开盛,2009,第86页。

系理论的三种基本研究范式(现实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分类在20世纪80年代趋于成熟。克努成认真研究了国际关系理论的三种基本研究范式后得出结论:“这一分类法把大量的国际关系学著作置于国际关系实践的三种传统的社会背景之中:国家间的体系、传统的互动系统和道德一致性。它抓住了影响当代政治学思想的三大意识形态传统: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左翼激进主义。”①二是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之争,掀起了国际关系学的第四次论战。它们之间的争论主导着20世纪80年代大多数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研究视域和主要议程。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无政府状态的性质和后果、国际合作的可行性、国家的收益分配以及一些具体问题等层面。新现实主义侧重于国家权力、安全、生存等问题的研究,强调国际关系的无政府状态及对国家行为的影响和国际合作依赖于国家权力,以及相对收益的重要性。新自由主义侧重于经济政治、社会福利等问题的研究,承认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的同时还关注相互依赖的问题和国际合作的可能性,以及绝对收益的重要性。经过争论,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都经历了一个自我约束、再重新定义的过程,出现了新自由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的融合,彰显了国际关系研究的理性主义的认识论。②

四:1991年至今:

建构主义的勃兴与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的三足鼎立1991年,随着前苏东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东西方冷战结束。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发展经历了分野——整合——三足鼎立的过程。这一时期,建构主义勃兴,并取得了与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平等对话的地位。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之间的差异日益缩小,并产生了理论上的整合。他们“两者都探讨无政府问题,而且他们都以同样的功利主义的、理性主义的方式来从事这一探讨。”③建构主义、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三足鼎立成为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研究的主流。

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较晚的一支国际关系理论流派。它是在对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批判与反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者主张运用社会学、哲学等研究范式审视世界政治,认为世界政治中的行为体是由社会建构而成的,强调规范、规则、认同在国家行为和利益形成过程中的作用。1989年,奥努弗(N.G.Onuf)在《我们造就的世界:论社会理论与国际关系中的规则与统治》中第一次把“建构主义”这一术语引进到国际关系学领域。他从社会学、哲学的角度,运用语言学、法学等学科理论,发展了

①同上,第257页,第260页。

②参见白云真,李开盛,2009,第409~410页。

具有自身特质的社会建构理论,并确立了他在建构主义研究领域内的地位,使其成为建构主义理论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87年,温特(A.Wendt)在《国际关系理论的施动者——结构问题》中首次对施动者和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质性的探究。1992年,温特又在《国际组织》刊物上发表了《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权力政治的社会构建》一文,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该文被西方现代国际关系学界认为是建构主义勃兴的标志性宣言。温特在文章中质疑了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一致认可并作为研究起点的问题——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这种思想又集中表现在他于1999年撰写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一书中,该书被认为是建构主义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可以与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相媲美。此外,克拉托赫维尔(F.Kratochwil)、瑞斯(T.Risse)、泽富斯(M.Zehfuss)等建构主义者也分别从规范对行为的影响、国际人权规范被国际社会化和内化的过程、区别于结果逻辑和适当性逻辑的争论性逻辑等层面来探讨国际关系理论,试图破解欧洲一体化进程的诱因。

20世纪90年代,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又掀起了第五次大论战,即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之争。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基本上是以实证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视域来诠释国际关系的,是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后实证主义,如建构主义、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历史社会学、规范理论、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等非主流理论流派到90年代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二者的哲学基础(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价值论)与元理论等层面上。在哲学基础上,实证主义坚持认识论上的经验主义、方法论上的现代科学方法的一元论、本体论上的实在的存在论、价值论上的价值中立;后实证主义坚持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方法论上的多元论、本体论上的国际关系的社会建构、价值论上的批判性。元理论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的差异性问题,尤其是有关国际关系理论的性质与目的的争论。在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畴上,后实证主义比实证主义更关注社会、历史、文化等问题。在理论的客观性或相对性上,实证主义坚持理论与证据间的客观主义,后实证主义则坚持主体互动的意义与理解是相互建构的。在理论与权力的关系上,后实证主义坚持理论与社会权力的构成性关系。在理论的评价标准上,实证主义坚持理论的真理性标准,后实证主义则否认理论的真理性标准。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之争,诠释了社会世界的传统方式,标志着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的哲学转向,体现了国际关系理论流派从方法论到知识论的转变,拓

展了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视域与范畴。①

从20世纪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流派自身历史发展的逻辑脉络可以看出,西方现代国际理论流派的演进具有以下特质。首先,研究范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第一阶段以自由主义的研究范式为主,第二阶段以现实主义和科学方法论为主,第三阶段又以自由主义研究范式为主,第四阶段则进入了以建构主义、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三种基本研究范式并立为主的时期。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是多种理论与方法同时并存,有时是同一种研究范式中多种方法并存。其次,研究的主旨从权力政治向人类的终极关怀——人演进。现实主义恪守国家中心主义,强调国家的权力政治,权力政治是一切国际关系的核心。自由主义则强调个体自由的保障有助于和平的实现,试图限制国家的权力政治。国际关系学的前四次大论战,实质上就是在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展开的,也即是围绕国家的权力政治展开的。第五次大论战,以建构主义为代表的后实证主义质疑以新自由主义、新现实主义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取得了与新自由主义、新现实主义平等对话的地位,表现出强烈的国际政治权利平等的要求。由此可见,20世纪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主旨越来越多地关注各个民族与国家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向权力——权利——人的方向演进。

参考文献

1.白云真、李开盛著,2005,《国际关系理论流派概论》,浙江人民出版社。

2.秦亚青,2005,“现代国际关系的沿革”,载《国际前沿问题研究》,当代世界出版社。

3.秦亚青,2004,“国际关系研究中科学与人文的契合”,载《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4.秦亚青,1998,“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反思——新自由制度主义”,载《外交学院学报》,第1期。5.[挪威] 托布约尔〃克努成著,余万里、何宗强译,2004,《国际关系理论史导论》,天津人民出版社。6.[美] 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2002,《权力与相互依赖》(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7.[美]康威〃汉德森著,金帆译,2004,《国际关系:世纪之交的冲突与合作》,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8.[美] 罗伯特〃基欧汉编,郭树勇译,2002,《新现实主义批判》,北京大学出版社。

9.[美]温都尔卡〃库巴科娃、尼古拉斯〃奥鲁夫、保罗〃科维特主编,肖锋译,2006,《建构世界中的国际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

10.[英]詹姆斯〃德〃代元主编,秦治来译,2003,《国际关系理论批判》,浙江人民出版社。

11.[英]爱德华〃卡尔著,秦亚青译,2005,《二十年危机:1919—1939》,世界知识出版社。

12.Hans J.Morgenthau,1960,Politics Among Nations: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New York:Alfred A Knopf.

13.K.J.Holsti,1983,International Politics:A Framework for Analysis,N.J.:Prentice hall,Inc.

14.K.N.Waltz,1979,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New York:Mcgraw-Hill.

(本文作者:李德元,男,1967年生,博士,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361005;王鹏,男,1987年生,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361005)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供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阅读,具体如下: 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 韦勒克:《文学理论》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萨特:《存在与虚无》 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雅克·德里达:《声音与现象》 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 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 雅克·德里达:《德里达访谈录:一种疯狂守护者的思想》 利奥塔:《利奥塔访谈录:后现代与公正游戏》 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 米歇尔·福柯:《福柯访谈录:权力的眼睛》 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 布尔迪厄:《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 伽达默尔:《伽达默尔集》 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 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 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克尔凯郭尔:《或此或彼》(上下)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 福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 柯林伍德:《艺术原理》 鲍曼:《流动的现代性》 艾柯:《诠释与过度诠释》 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 艾略特:《小说的艺术》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尼采:《悲剧的诞生》 萨特:《词语》 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姚斯等:《接受美学译文集》 艾柯等:《结构主义和符号学》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 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爱德华·赛义德:《东方学》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爱德华·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 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 马丁:《当代叙事学》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 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雷纳·韦勒克:《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 乌蒙勃托·艾柯:《符号学理论》 保罗·利科:《活的隐喻》 皮亚杰:《结构主义》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 雷纳·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卡西尔:《人论》 姚斯:《审美经验论》 施塔格尔:《诗学的基本概念》 弗洛伊德:《释梦》 托托西:《文学研究的合法化》 伊夫·瓦岱:《文学与现代性》 Jean Georges:《文字与书写:思想的符号》

西方文学理论

古希腊的文艺理论 柏拉图为什么要把诗人驱逐出理想国? 1.建立理想国,就要培养理想的人格,培养和教育出忠实勇敢的城邦保卫者。诗人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这样写神和英雄等于说什也是坏事的因,为青年做坏事提供了自解的依据,对培养城邦保卫者十分不利。 2.诗人为了讨好观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情欲,摧残人的理性,破坏人们心灵的城邦,所以主张把诗人逐出理想国。 亚里斯多德与柏拉图的摹仿说有何不同? 亚里斯多的不仅提出了文艺摹仿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是人的性格和遭遇,而且在“摹仿”一词中见出了一种新的更为深远的意义,就是文艺摹仿的对象是普遍和特殊的统一。柏拉图认为,文艺摹仿的对象是一种虚幻的食物外形,因为在他看来,现实食物是“理式”的影子,文化摹仿的对象本身就不真实,因而摹仿这一对象的文艺更没有真实性可言。 1.亚里斯多的突破了艺术摹仿自热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和艺术摹仿理念的唯心主义观点,提出以“人”、“现实人生”为摹仿对象,为摹仿说注入现实主义的生命。 2.认为艺术通过个别表现一般,不仅反映事物表象,而且能够揭示内在本质和规律 3.提出“创造性的摹仿”,艺术比现实生活更高、更集中、更强烈。 简述亚里斯多德悲剧理论的基本内容(本质、成因、作用) 悲剧的本质:对行动的摹仿 完美的悲剧,情节结构不应该是简单直接的,而应该是复杂曲折的,悲剧情节的转变应当是由福到祸,结局是悲惨的。强调发现——逆转——灾难,引起冲突的关键性事件。 错误说(主角过失说) 悲剧成因:主角过失说,又称错误说,是指悲剧的成因不在劫数命运,而在人物的过失、错误。悲剧主角应该是善良的英雄,由于犯了错误、过失,由好运转为厄运,由顺境转为逆境。悲剧的作用:净化说 也称为“卡塔西斯”。净化说的内涵,是指悲剧通过摹仿人物的动作激起人的怜悯、恐惧,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净化。 对净化说的不同解释:心理学意义上的净化;道德伦理上的净化 心理学意义上净化:使过分的情感(负面)得到释放宣泄以达到心理平衡。道德伦理上的净化:悲剧目的不是宣泄情感而是启发,引导人向善,帮助人们认识生活去张扬善良公正。 罗马古典主义 《诗艺》在文论史上的地位、影响及贡献 贺拉斯是罗马古典主义的奠基者。《诗艺》建立了具有唯物主义和现实主义倾向的理论体系,是古希腊进步文艺思想的总结。肯定了文艺的真实性,文艺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肯定文艺的认识、美感教育作用奠定了现实的唯物主义的美学思想路线。《诗艺》具有“法典”的权威,是西方主要美学概念、文艺观点的依据。 《诗艺》中的古典主义史学原则 1.借鉴原则:既要把古希腊文学作为典范来学习借鉴。要沿用古典题材,从希腊史诗、悲喜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着作100部

部 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 韦勒克:《文学理论》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萨特:《存在与虚无》 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雅克·德里达:《声音与现象》 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 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 雅克·德里达:《德里达访谈录:一种疯狂守护者 的思想》 利奥塔:《利奥塔访谈录:后现代与公正游戏》 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 米歇尔·福柯:《福柯访谈录:权力的眼睛》 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 布尔迪厄:《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 金术》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 伽达默尔:《伽达默尔集》 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 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 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克尔凯郭尔:《或此或彼》(上下)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 福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 柯林伍德:《艺术原理》 鲍曼:《流动的现代性》 艾柯:《诠释与过度诠释》

部 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

艾略特:《小说的艺术》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尼采:《悲剧的诞生》 萨特:《词语》 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 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姚斯等:《接受美学译文集》 艾柯等:《结构主义和符号学》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 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爱德华·赛义德:《东方学》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 爱德华·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 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 马丁:《当代叙事学》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 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雷纳·韦勒克:《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 乌蒙勃托·艾柯:《符号学理论》 保罗·利科:《活的隐喻》 皮亚杰:《结构主义》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 雷纳·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卡西尔:《人论》 姚斯:《审美经验论》 施塔格尔:《诗学的基本概念》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考研笔记_(1)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考研笔记 (笔记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听课记录整理)(参考书目:《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0.导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概观 1.(识记)当代西方哲学思潮大体上分为:人本主义、科学主义两大思潮。 (1)人本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 ①象征主义(瓦莱里)、②表现主义(克罗齐)、③精神分析学文论(弗洛伊德)、④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萨特)、⑤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2)科学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 ①形式主义(俄国)、②新批评派文论(英美)、③结构主义文论(索绪尔) 2.当代西方文论研究重点上发生了两次重要的历史性转移: (1)从重点研究作家转移到重点研究作品文本。 (2)从重点研究文本转移到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 3.(领会)当代西方文论最重要的特征是出现了两个转向:非理性转向、语言论转向。(1)非理性转向:这主要是就人本主义文论而言。强调人的情感比理性更重要。 (2)语言论转向:这主要是就科学主义文论而言。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二次大的转向。 1.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 1.前象征主义主要是指:19世纪后半叶产生于法国的诗歌流派。 代表人物是:波德莱尔、魏尔兰、兰波和马拉美。 波德莱尔的十四行诗《应和》首次提出著名的象征主义“应和”论。2.后象征主义代表:瓦莱里以音乐化为核心的象征主义诗论。 象征主义的界定:音乐化 3.(领会)瓦莱里“音乐化”论的要点: (1)音乐化指: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诗要讲求音乐之美,不仅指节奏感、旋律性,而且要具有音乐那样的协调性、严密性和整体性,要用音乐语言来思维。 例:艾略特的《荒原》即借用交响乐的程式来组织全诗,给人一种和谐的整体感觉: 第一章:《死者葬仪》母题:(无水――死亡)(正题) 第二章:《对弈》反母题:(欲――虽死犹生) 第三章:《火诫》变异母题:(火――求救)(火象征:太阳、光明、净化) 第四章:《水里的死亡》重复母题:(水太多――死)(反题) 第五章:《雷霆的活》反重复母题:(天降净水――得救的可能)(合题)(2)音乐化还指:诗情世界同梦幻世界内在的联系: ①诗的世界与梦幻世界相似,外在事物的意象与主体的感觉、心情完全和谐、共鸣、交融为一体。 ②我们所熟悉的有生命的东西,好像都配上了音乐;他们互相协调形成了一种好像完全适应我们的感觉的共鸣关系。 (3)音乐化还包括:诗的语言的音乐化:诗应做到音韵谐美、节奏合拍,并符合理性和审美的要求,如格律的要求。 4.庞德的“意象”定义: (庞德的意象主义诗论超出了西方的传统,接受了许多东方的审美原则,他编译了李白

20世纪西方美术发展概况

20世纪西方美术发展概况作为时代产物的20世纪西方美术,不可避免地反映了这个时代政治、经济和精神文化的重要变革,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极其复杂、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极为深刻的哲学思考。19世纪末即已开始流行的“绘画不作自然的奴仆”,“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绘画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是20世纪西方美术体系的理论基础。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现代艺术中存在的距离:艺术和自然形象的距离。20世纪的主要现代艺术流派,其实都在探讨这两者的关系,在这种探讨中,西方兴起的主流美术思潮和流派否定描绘具体物象,主张抽象。一20世纪西方美术的主流——抽象抽象绘画不是一个画派、一种风格或一个有宣言和纲领的社团,而是一种思潮,一场扩展以至改变人们视觉经验和绘画观念,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绘画革命。抽象艺术作为20世纪西方美术中的主流,发轫于19世纪末,确立于20世纪初,盛极于20世纪40年代,继而蓬勃开来,征服了欧洲和整个西方世界。抽象绘画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必然性,它是在现代突飞猛进的科技,强烈改变着人们的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个性和自由;高度物质文明造成的高速度。 二十世纪突破了客观自然形对于艺术的严格约束,把对自然的模拟演化成了依据个体的精神需要进行主观的改造。在这种改造的过程中,精神感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艺术中所表现的内容虽然没有完全遵从自然的原貌,但他们服从于真实的视觉感受和内在精神需求。

经过改造之后的形与自然中的原生状态不同,观者可以从中体会到不同个体的艺术家改造形的审美意趣的差异。与传统绘画其实很多还是走在同一个方向上,这个方向仍然是艺术语言的审美追求,之所以产生视觉面貌的差异,是因为在自然和自我的天平上有所偏重,他们有表现的理想,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并没有放弃语言的审美组织。 二十世纪的艺术形式真是很多,艺术的涓涓细流已汇成沧海,没有主流,只感觉到令人眼花缭乱和不断的变化,科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在不知不觉地改变着我们的艺术观念。二十世纪离我们太近了,我们还不能看清它,只能略作分析。

二十一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二十一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对外汉语102 王卓2010221636 二十世纪初,战争的四起和屠杀引起了动荡的政治余波,并且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资本主义的社会秩序。这一社会秩序的动荡使以其进行统治的种种文化价值标准也陷于一片混乱。在这种广泛的意识形态危机中,德国哲学家埃德蒙胡塞尔试图去寻找并发展一种新的哲学,即一种可以绝对的确定的给予一个分崩离析的文明的哲学方法。胡塞尔以暂时拒绝尝试普通人的那种信念来开始他对确定性的追寻。 自然态度认为客体独立于我们,而存在于外部世界,并且我们对于它的知识是普遍可靠的。但这种理论很显然是存在问题的。于是胡塞尔主张,尽管我们无法确信事物的独立存在,我们却可以肯定他们直接显现于我们的意识。这与我们正在经历的那一事物是否仅仅是幻觉无甚关系。但为了建立确定性,我们首先必须忽略超出我们直接经验的一切,必须把外在世界完全还原成我们的意识内容。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现象学还原,同时也是胡塞尔建立哲学方法的第一个步骤。胡塞尔为他的哲学方法赋予了名称---现象学,而现象学就是关于纯粹现象的科学。现象学的目标是要回到具体之上,回到坚实的根据之上。它能够提供一个让真实可靠的知识能够得以建立的基础,也可以提供一个可以用来研究任何事物的方法。现象学并不是一种经验主义也不是一种心理主义,它要揭示的是意识本身的结构,并且在同时揭示一切现象本身。 在文学批评的领域中,现象学对俄国形式主义有着一定的影响。现象学批评是运用现象学方法对文学作品进行批评的一种尝试。在现象学批评中,文学作品中的实际历史语境,它的作者和创作条件都被搁置一旁,置之不顾,因为现象学批评的目标在于对文本进行全然的内在的阅读,这是一种根本不受外在任何影响的阅读。为了能够渗入作者的意识内部,现象学批评力求的是达到完全的客观和中立。对于现象学批评来说,一部文学作平的语言不过是其内在种种意义的表达而已。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我们如何能不先拥有语言就占有种种意义呢?这是胡塞尔德体系所无力回答的一个问题。 对于意义,最有历史性的承认是胡塞尔最著名的学生,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他虽然是胡塞尔的学生,但也是与胡塞尔思想体系决裂的人。胡塞而是从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学习读书笔记(一)

1.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两大主潮是什么?(1)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两大主潮是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 (2)所谓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 ①其根本特点是把人当作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寻世界的本质及其他哲学问题。 ②其理论的主要代表有象征主义诗论、表现主义文论、精神分析学文论、直觉主义文论、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文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解释学和接受理论等。 ③这些人本主义文艺理论重视主体的艺术和审美经验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高度重视人的个性与心灵活动,尤其是注重无意识心理活动嫉妒者阅读接受等层面,开辟了以往文艺理论研究未涉及的新领域,并对后世文艺理论有深远的影响。 (3)所谓科学主义,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来研究世界的哲学理论。 ①其特点是把一切人类精神文化现象认识论根源都归结为数理科学,强调研究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科学性,其思想基础在本世纪主要是主观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 ②其理论的主要代表有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英美语义学和新批评文论、结构主义文论、符号学文论、叙事学文论以及解构主义等。 ③这些科学主义文艺理论较之人本主义文艺理论更清晰地呈现出一条一脉相承、前后相继的线索,尤其是反对人本主义的口号更是旗帜鲜明。在索绪尔语言学的影响下,该派文论试图找到其内部规律,揭示文学之为文学的文学性,完全割裂了文学作品与作者、社会、读者的关联,但对文本研究的规范性、客观性和科学性作出了巨大贡献。 (3)但有一些理论是无法完全归入这两大主潮的,如原型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等,兼有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研究方法论的交融综合,不能单纯地归入某一阵营。 (4)此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发展到20世纪后半期西方文论中两大主潮交融渗透的趋势有所增强。不过,70年代之后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等文学理论,已无法用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这两大阵营的立场来简单地概括,。 2.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研究重点的两次转移是什么? (1)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研究重点发生了两次转移,第一次是从重点研究作家转移到重点研究作品文本,第二次是从重点研究作品文本转移到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 (2)从作家到作品: ①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文艺理论研究重点从19世纪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实证主义注重研究作家的创作天才、生平背景、心理活动对作品的影响等问题,转移到单纯聚焦作品文本文字语言的语义和结构等形式方面。 ②这完全割裂了作者所处的文化社会背景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完全割裂了读者的阅读接受对作品的阐释塑造与再创造作用。 ③但这一转移却前所未有的对文学作品的文本进行了语言结构等形式上的分析,尤其是符号学研究和叙事学研究等新角度使文学文本研究达到了空前的细致与深入程度。 ④这一转移的主要代表流派是俄国形式主义、语义学和新批评到结构主义这一线索脉络。 (3)从作品到读者: ①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起,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文论开始对文学作品的读者接受问题进行关注讨论,认为读者的阅读是填补文学作品留下的空白,在这一具体化过程中参与了文学作品的再塑造。 ②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解释学和接受理论,文学理论的研究重点完全从作品转移到读者上来。 ③这一转移直至解构主义文论达到了顶峰。(4)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两次转移不只是研究对象或重点的偶然转移,而且反映了文学观念的历史性、根本性变化。每一次转移都导致了对前一种研究思路和格局的总体性扬弃,从而引发了整个文学观念的全局性变革。(5)这两次转移既体现了整个文学活动中“作家创作——作品文本——读者接受”三个主要环节的逻辑顺序,也显示了20世纪西方文论历史演进的基本轨迹。 3.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最重要的两个转向是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详)

翻译学必读 1语文和诠释学派 二十世纪之前的翻译理论被纽马克(1981)称为翻译研究的‘前语言学时期’,人们围绕‘word-for-word’和‘sense-for-sense’展开激烈的讨论,核心是‘忠实’,‘神似’和‘真理’。典型的代表有John Dryden, Tytler等,而Barnard, Steiner等人则是在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2语言学派 Jacobson(1959)提出意义对等的问题,随后的二十多当年,学界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奈达(1969)采取了转换语法模式,运用“科学(奈达语)”的方法来分析他翻译《圣经》过程中的意义处理问题。奈达提出的形式对等说、动态对等说和等效原则都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受众一方。纽马克信奉的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即重视翻译中的语义和交际方面。 3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批评话语分析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功能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话语分析理论 Discourse Analysis for Interpreters翻译专业演说分析 Pragmatics &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积极话语分析 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语篇分析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Mediated discourse analysis中介话语分析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分支,话语分析经历了产生和发展壮大的过程,其理论背景来自M.K.Halliday(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今天,话语分析的方法已经逐步运用到翻译研究中。House(1997)提出的翻译质量模型就是基于韩礼德的理论,他吸收了其中的语域分析方法;Baker(1992) 则为培养译员提供了话语分析和语用分析的范本;Hatim 和Mason(1997)将语域研究拓展到语用和符号学角度 4目的学派 目的学派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德国兴起,是从静态的语言学、语言类型学中剥离出来的。其中的代表人物有,Reiss,Vermmer,Nord 等。Reiss(1971,1988,2000)强调的是文本层面的对等,主张文本的类型和翻译策略结合起来;Holz-Manttari(1984)则认为在翻译过程是一个交际、互动的过程,涉及各种各样的角色。Vermmer(2000)继承并发展了Reiss的观点。 5文化学派the Culture School Even-Zohar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将文学翻译视为文化的,文学的和历史的过程或系统。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指的是更加注重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进行翻译研究。其中,Lefevere (1992)逐渐从系统理论转向文化学研究,将翻译看作‘重写’的过程,审视围绕着翻译文本的意识形态冲突等课题。Simon(1996) 和一些女权主义者则重点研究文化学研究中的女性意识。后殖民主义文化学方向的代表人物是Bassnett和Trivedi (1999),他们认为,无论在殖民化的过程中还是在被殖民的社会,翻译都十分活跃。文化学派的研究有着各自的研究任务和各自的侧重点,丰富了翻译研究的内容。 6解构学派 本雅明本人不属于解构学派,但他的著作《译者的任务》通常被看作解构学派对翻译研究的缘起和根据。本雅明率先指出,翻译不可能与原作相等,因为翻译过程已经改变了原作,况且,没有蜕变,也就不会产生‘后起的生命’。本雅明认为,译者的任务不是在目标语中复制原文,而是颠覆原语的体系,把潜藏于原文的精神内容表达出来。德里达则更进一步,在他的著作《巴别通天塔》中,翻译被看作一个不断解构和建构的过程。学界认为德里达将翻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DOC)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 (参考书目:《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0.导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概观 1.当代西方哲学思潮大体上分为:人本主义、科学主义两大思潮。 (1)人本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 ①象征主义(瓦莱里) ②表现主义(克罗齐) ③精神分析学文论(弗洛伊德) ④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萨特) ⑤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2)科学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 ①形式主义(俄国) ②新批评派文论(英美) ③结构主义文论(索绪尔) 2.当代西方文论研究重点上发生了两次重要的历史性转移: (1)从重点研究作家转移到重点研究作品文本。 (2)从重点研究文本转移到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 3.当代西方文论最重要的特征是出现了两个转向:非理性转向、语言论转向。 (1)非理性转向:这主要是就人本主义文论而言。强调人的情感比理性更重要。 (2)语言论转向:这主要是就科学主义文论而言。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二次大的转向。 1.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 1.前象征主义主要是指:19世纪后半叶产生于法国的诗歌流派。 代表人物是:波德莱尔、魏尔兰、兰波和马拉美。 波德莱尔的十四行诗《应和》首次提出著名的象征主义“应和”论。2.后象征主义代表:瓦莱里以音乐化为核心的象征主义诗论。 象征主义的界定:音乐化。 3.瓦莱里“音乐化”论的要点: (1)音乐化指: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诗要讲求音乐之美,不仅指节奏感、旋律性,而且要具有音乐那样的协调性、严密性和整体性,要用音乐语言来思维。 例:艾略特的《荒原》即借用交响乐的程式来组织全诗,给人一种和谐的整体感觉:第一章:《死者葬仪》母题:(无水――死亡)(正题) 第二章:《对弈》反母题:(欲――虽死犹生) 第三章:《火诫》变异母题:(火――求救)(火象征:太阳、光明、净化) 第四章:《水里的死亡》重复母题:(水太多――死)(反题) 第五章:《雷霆的活》反重复母题:(天降净水――得救的可能)(合题)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当代西方翻译研究的三大突破,两大转向 三大突破 1)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西方翻译研究开始从一般层面上的对两种语言转换的技术问题 的研究,也即从“怎么译”的问题,深入到了对翻译行为本身的深层探究。提出了语音、语法、语义等一系列的等值问题。当代西方翻译研究中的等值论等研究,虽然有它的局限,但它对翻译所作的微观分析,无疑使人们对翻译的过程和目标,看得更加清楚了,更加透彻了。 2)当代西方的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翻译文本本身的研究,而把目光投射到了译作的发起者、翻译文本的操作者和接受者身上。它借鉴了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等理论,跳出了对译文与原文之间一般字面上的忠实与否之类问题的考察,而注意到了译作在新的文化语境里的传播与接受,注意到了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传递行为的最终目的和效果,还注意到了译者在这整个的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当代翻译研究的最大突破还表现在把翻译放到一个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研究者开始

关注翻译研究中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的因素。他们一方面认识到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性质,另一方面又看到了翻译研究这门学科的多学科形式,注意到它不仅与语言学,而且还与文艺学、哲学甚至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是翻译研究最终关注的当然还是文本在跨文化交际和传递中所涉及的一系列文化问题,诸如文化误读、信息增添、信息失落等。 两大转向 1)语言学派的转向 2)从文化层面来审视翻译的转向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语言学派理论 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出现了一批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结构理论、转换生成理论、功能理论、话语理论、信息论等理论的学者,他们把翻译问题纳入到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从比较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义学、符号学、交际学等角度,提出了相对严谨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开拓出了翻译研究的新领域,给传统的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他们是当代西方翻译史上名副其实的翻译理论家,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雅 可布逊(Roman Jakobsor)尤金?奈达(Eugen A. Nida )卡特福特(J.C. Catford )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 从严格意义上而言,是这批学者对翻译问题的学术探讨,揭开了当代西方翻译史上的理 论层面。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不只是因为理论方法的新颖才成为研究对象 ?不是一个仅靠时间概念聚集的对象 ?20世纪文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方法和理论 ?重构了一种有异于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范式 ?这个研究范式质疑甚至瓦解了传统的文学观念 学习的问题意识和要求 ?①20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研究提供了哪些新的文学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对文学批评产生了什么影响;是否合理、必要。 ?②由这些知识的更迭、转换所构成的文学研究谱系,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与之相应,学习要求也是两点: ?①掌握20世纪西方文论的基本知识及其研究方法; ?②了解文学理论研究发生了什么变化,寻找和思考自己学习、研究取向。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学习参考书 ?①塞尔登、威德森、布鲁克:《当代文学理论导读(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②伊格尔顿:国内译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即《文学理论导论(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③塞尔登编著:《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The Theory of Criticism From Plato to the Present)》,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研讨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方式 研究角度: ?各种文学批评知识和文学研究的演变趋势 基本内容: ?①重要的文学研究思潮的观点、理论、方法及其形成的知识背景 ?②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研究发展、演变的轨迹 1.导论 塞尔登: ?“60年代兴起的理论大潮无疑是对过去占主导地位的人文主义、道德主义传统的突破。”马尔赫恩: ?(20世纪文学研究)“对古老的文学批评世界是致命的。……它们瓦解了文学这一学科赖以建立的深层分类学和标准性原理,并以这一方式解构了文学全体的想象力。” 1.1 范式转换: 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意义 ?借用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理论来说: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所发生的变化可以说是一种文学研究的“范式”(paradigm)转换。 ?“范式”转换意味着“世界观的改变” ?库恩论范式转换的意义:“革命之前科学家世界中的鸭子到革命之后就成了兔子”。 范式构成 ?①“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 community)“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共有的东西”,“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因素。 ?②拥有共同的知识背景,经受过相同的教育和专业训练。 ?③具有相近的研究对象和“问题意识”。

西方文艺理论史复习资料

一、古希腊的文艺理论: 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 1、柏拉图的文艺理论分为“理式论摹仿说”“文艺的社会功用说”和“灵感说”三个部分。 ①理式论摹仿说:A、“理式”的基本含义:“理式(IDEA)”论——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石;“理式”——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理式由神创造,这个精神的理式世界创造了现实世界,现实是和天上的理式世界相对应的。;“最高理式”就是创世主 B、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文艺是自然的摹仿,自然是理式的摹本和影子)——把画家叫做“摹仿者”或者“影像制造者” C、理式论摹仿说的唯心主义本质与理论价值: a、首先,理式论摹仿说,从本体论再说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但从认识论来说却是反映论。 b、其次,理式论摹仿说在对文艺真实性的否认中,隐约见出了对文学艺术的共性方面分的要求。 ②文艺的社会功用说: A、理想国的建设与文学艺术:《理想国》——柏拉 图所设想的建立和治理公家的政治纲领,按照理式世界设计的人间理想国家的蓝图。(人的灵魂——理智、意志和情欲,意志和情欲应该受到理智的制约。)

B、摹仿的艺术的三条罪状 第一条:摹仿的艺术与真理隔着三层、诗人没有真知识,不能把握真理。 第二条:摹仿的艺术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为青年做坏事提供辩解的理由。 第三条:诗人为了讨好观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感伤癖”“哀怜癖”,摧残人的理性,使“城邦的保卫者”失去勇敢、镇静的精神品质。 C、对审美教育的重视与政治第一的文艺标准 ③灵感说: A、灵感的基本含义(热情的磅礴):柏拉图式古希 腊早期“灵感说”之集大成者,把“灵感”集中运用到文艺创作和欣赏方面,认为一个艺术家能否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关键在于它是否能获得灵感。 B、柏拉图对灵感的解释(神灵附体、迷狂、灵魂回 忆):柏拉图的灵感说包括三个方面:灵感的源泉、灵感的表现和获得灵感的过程。 首先,柏拉图对灵感的源泉的解释主要是“神灵附体” 第二,灵感的表现是迷狂 第三,灵感的获得过程是灵魂对阵善美的理式世界的回忆 C、灵感说显示出柏拉图理论的矛盾及其价值

《西方文艺理论》期末复习资料

《西方文艺理论》期末复习 整理:何睿时间:2010年12月 一、填空题 1.柏拉图的代表作品是《文艺对话集》。 2.亚里士多德的代表作品是《诗学》。 3.贺拉斯的代表作品是《诗艺》。 4.郎加纳斯的代表作品是《论崇高》。 5.普罗提诺的代表作品是《九章集》。 6.奥古斯丁的代表作是《忏悔录》和《上帝之城》。 7.托马斯.阿奎那的代表作品是《神学大全》。 8.但丁的代表作品是《神曲》和谈《神曲》的信——《致斯加拉大亲王书》。 9.达.芬奇的代表作品是论画的笔记。 10.新古典主义的诗学法典是布瓦洛的代表作品《诗的艺术》。 11.狄德罗的代表作品是《关于美的根源及其本质的哲学探讨》和《论戏剧诗》。 12.布封的代表作品是《论风格》。 13.维柯的代表作品是《新科学》。 14.莱辛的代表作品是《拉奥孔》和《汉堡剧评》。 15.康德的代表作品是《判断力批判》。 16.歌德的代表作品是《歌德谈话录》。 17.席勒的代表作品是《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 18.黑格尔的代表作品是《美学》。

19.华兹华斯的代表作品是《<抒情歌谣集>序言》。 20.雨果的代表作品是《克伦威尔》“序”。 21.巴尔扎克的代表作品是《“人间喜剧”前言》。 22.泰纳的代表作品是《艺术哲学》。 23.左拉最著名的理论是“实验小说”理论。 24.别林斯基的代表作品是《1847年俄国文学一瞥》。 25.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代表作品是《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26.杜勃罗留波夫的代表作品是《俄国文学发展中人民性渗透的程度》。 27.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是《艺术论》。 28.狄尔泰最著名的思想是精神科学美学。 29.尼采的代表作品是《悲剧的诞生》。 30.弗洛依德的主要理论是心理分析学的文艺观,《诗人与幻想》。 31.荣格的主要理论是分析心理学理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 32.拉康的主要理论是无意识理论与诗学结构。 33.什克洛夫斯基的代表作品是《关于散文理论》。 34.瑞恰兹的主要观点是新批评,《文学批评原理》。 35.巴赫金的理论是交往、对话主义文学理论。 36.洛特曼的理论是文艺符号学思想,《艺术文本结构》。 37.马利坦主要关注艺术与诗。 38.海德格尔的代表作品是《艺术作品的本源》。 39.萨特的代表作品是《什么是文学》。

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

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 韦勒克:《文学理论》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萨特:《存在与虚无》 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雅克·德里达:《声音与现象》 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 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 雅克·德里达:《德里达访谈录:一种疯狂守护者的思想》利奥塔:《利奥塔访谈录:后现代与公正游戏》 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 米歇尔·福柯:《福柯访谈录:权力的眼睛》 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 布尔迪厄:《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 伽达默尔:《伽达默尔集》 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 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克尔凯郭尔:《或此或彼》(上下)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 福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 柯林伍德:《艺术原理》 鲍曼:《流动的现代性》 艾柯:《诠释与过度诠释》 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 艾略特:《小说的艺术》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尼采:《悲剧的诞生》 萨特:《词语》 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斯等:《接受美学译文集》 艾柯等:《结构主义和符号学》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 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爱德华·赛义德:《东方学》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爱德华·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 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 马丁:《当代叙事学》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 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雷纳·韦勒克:《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 乌蒙勃托·艾柯:《符号学理论》 保罗·利科:《活的隐喻》 皮亚杰:《结构主义》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 雷纳·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

第十三章 19.20世纪欧洲美术

课题:第十三章19.20世纪美术 提要:文艺复兴绘画、巴洛克绘画和十九世纪绘画是二十世纪前世界美术史上并立的三大绘画高峰。与前两个绘画高峰相比,十九世纪绘画艺术体现了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过渡,流派纷呈,风格迥异,经历了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象征主义.后印象主义等阶段,成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绘画诸流派的历史源头。 内容: 一、浪漫主义 1814年3月联军进入巴黎,4月6日拿破仑下沼退位,路易十八随即登上王位,波旁王朝就此复辟。在复辟年代里,一些知识分子是苦闷的,在文学和艺术上掀起了浪漫主义运动。法国浪漫主义艺术的主要代表是藉里柯与德拉克罗瓦。1819年,年仅26岁的席里柯根据1816年所发生的沉船事件创作了震惊画坛的《梅杜萨之筏》,从此,揭开了法国浪漫主义美术的序幕。 浪漫主义画家不同于达维特、安格尔那样热衷于希腊、罗马的古典规范,热衷于从希腊、罗马神话中去寻求创作的灵感;而是立足于对现实生活的感受,热衷于从中世纪、东方文化中寻求灵感;在创作中,他们不强调素描和严谨的外形而是强调激越的情感和极端个性化的表现。 藉里柯(G6ricault,179l一1824) 短促的一生与马紧密相连,他自幼崇拜驯马演员,画马的作品多达千幅,最后还因坠马受伤而死于33岁的盛年。<受惊的马>、<狮摞马>、<埃普松赛马>都是捕捉动物神情的力作。不过,借里柯最可贵之处还在于他的画笔凝聚着时代感情。1812年,他第一幅参加沙龙的作品<骑兵>以一位挥刀驰骋的指挥官表现出战火纷飞的年代,荣立金奖。两年之后,他又展出<受伤的龙骑兵退出战场>,与前者形成鲜明对照,绝好地体现了拿破仑的溃不成军。1816年发表的<梅杜萨之筏>,更被视为浪漫主义的伟大宣言。 《梅杜萨之筏》:1816年,“梅杜萨”号军舰由于指挥者无能,触礁沉没,军官乘救生艇逃命,并对试图登艇的士兵开枪。义愤填膺的借里柯当即创作了巨幅油画<梅杜萨之筏>,该画取金字塔式的构图,右下角是已被浸泡得变色的尸体,左面是抱着儿子遗体,衰弱得无法动弹的老水手,第三组人是坚持了14天的幸存者,他们发现了海平面上的一点帆影;正在把最健壮的一个黑人推到高处去挥舞衣衫。 画家废寝忘食地工作,在几个月中只到海边去了一下——为了观察乌云密布的天空。这位写实主义的伟大先驱扎了真正的木筏放在画室里,并请来肝炎病人作模特儿,把在惊涛骇浪中漂流的苦难表达得淋漓尽致。如果你长久地置身画前,会有海浪击身的逼真感。当这幅巨作在英国首次展出时,便被视为浪漫主义的伟大宣言。 德拉克罗瓦:是19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浪漫派画家。他以富于激情和动感的构图与色彩挑战了保守的学院派传统,受到青年一代画家的普遍尊敬。在他的画面上,除了飞腾的笔触与跳跃的色块,我们还可以感觉到一个欧洲人在描绘一个骁勇善战的东方民族时所流露出的力量和兴奋。 《自由领导人民》:反映1830年革命的<<自由领导人民>>是德拉克罗瓦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之一。画家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这次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参加的革命运动。高举三色旗的象征自由神的妇女形象在这里突出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特征。她健康、有力、坚决、美丽而朴素,正领导着工人、知识分子的革命队伍奋勇前进。强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戏剧性效果,与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充满着动力的构图形成了一种强烈、紧张、激昂的气氛,使得这幅画具有生动活跃的激动人心的力量。 二、现实主义 西方19世纪的美术思潮。最早起源于法国,其中心也是法国,后波及欧洲各国。法国在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之后,于30~70年代间,曾掀起过一场强大的现实主义美术思潮,1848年革命后,首次用“写实主义”这个词来自称。写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为画家G.库尔贝,最早的

《20世纪西方文学》试题

太原师范学院20 至20 学年第学期 《20世纪西方文学》试题 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1.希腊神话中,取金羊毛的英雄是() A.赫剌克勒斯B.伊阿宋C.狄俄尼索斯D.忒修斯 2.《伊利昂纪》以一场大战为背景,这场大战是() A.伯罗奔尼撒战争B.希腊波斯的战争C.特洛伊战争D.雅典斯巴达的战争3.古希腊悲剧之父指的是() A.埃斯库罗斯B.索福克勒斯C.欧里庇得斯D.阿里斯托芬 4.在《神曲》中,引导但丁游历地狱的是() A.荷马B.维吉尔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 5.《十日谈》宣扬的最突出的思想是() A.幸福在人间B.和平统一C.宗教信念D.民族团结 6.莫里哀以阿巴贡为主人公的喜剧是() A.《伪君子》B.《堂·璜》C.《无病呻吟》D.《吝啬鬼》 7.十八世纪英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中最具讽刺特色的作品是() A.《鲁滨逊漂流记》B.《格列佛游记》C.《汤姆·琼斯》D.《克莱丽莎》8.“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性的戏剧”指的是() A.《冯·伯利欣根》B.《阴谋与爱情》C.《强盗》D.《爱米莉娅·迦洛蒂》9.法国最早写“忧郁病患者”的浪漫主义作家是() A.雨果B.史达尔夫人C.缪塞D.夏多布里昂 10.拜伦最突出的思想特征是() A.主张博爱和人道B.主张民主和人道C.崇尚自由和叛逆D.主张博爱和感化11.《罪与罚》的男主人公是() A.拉斯科尔尼科夫B.索尼娅C.梅什金D.马尔美拉陀夫 12.英国最早反映劳资矛盾的小说《玛丽·巴顿》的作者是()A.萨克雷B.盖斯凯尔夫人C.狄更斯D.爱米莉·勃朗特 13.“美是生活”这个美学观的出处是() A.《谁之罪》B.《怎么办》C.《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D.《艺术的概念》14.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是() A.《高老头》B.《包法利夫人》C.《红与黑》D.《欧也妮·葛朗台》 15.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指的是() A.威廉·豪威尔斯B.亨利·詹姆斯C.弗兰克·诺里斯D.马克·吐温16.丹麦的著名童话作家是() A.安徒生B.勃兰兑斯C.显克微支D.伊凡·伐佐夫 17.苏联作家华西里耶夫描写卫国战争的小说是() A.《热的雪》B.《青年近卫军》C.《活到黎明》D.《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8.罗曼·罗兰英雄传记中描写音乐家的是() A.《贝多芬传》B.《米开朗琪罗传》C.《托尔斯泰传》D.《丹东》 19.布莱希特最著名的戏剧理论观点是() A.美丑对照原则B.冰山原则C.陌生化效果D.典型化原则 20.《沙恭达罗》中作者着力刻画的正面理想人物是() A.豆扇陀B.沙恭达罗C.迦梨陀娑D.蚁垤仙人 21.波斯古代著名诗人萨迪的代表作是() A.《蔷薇园》B.《列王纪》和《果园》C.《萨迪书》D.《果园》和《蔷薇园》22.泰戈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诗集是() A.《新月集》B.《园丁集》C.《吉檀迦利》D.《飞鸟集》 23.夏日漱石的代表作是() A.《破戒》B.《我是猫》C.《棉被》D.《浮云》 24.阿拉伯文学史上第一部成文的散文巨著是() A.《一千零一夜》B.《卡里来和笛木乃》C.《古兰经》D.《斗篷颂》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古罗马三大诗人有() A.荷马B.维吉尔C.奥维德D.萨福E.贺拉斯 2.法国启蒙文学代表人物有() A.狄德罗B.卢梭C.伏尔泰D.莱辛E.孟德斯鸠

现代西方美术主要流派及代表作

现代西方美术主要流派及代表作 现代西方美术主要流派 20世纪,随着摄影技术的成熟与发展,传统绘画写实功能趋于弱化,工业、信息、科技革命所需的理性思维,驱动艺术家对艺术的抽象美进行不断探索,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启迪人们的思维。在此背景下,新的艺术路线、美术流派不断呈现,并伴随着人类社会重大事件的发生,主流艺术呈现三个演进阶段:20世纪初至一战曝发:野兽派、表现主义、立体派、未来主义和抽象派 世人公认塞尚、梵·高和高更是开创20世纪现代艺术的祖师,在他们活着时影响有限。1901年-1906年,他们的作品在法国巴黎才首次大规模公开展览。把他们思想继承光大,传播给20世纪的画家却是一个小小的艺术家派别——纳比派。纳比派的特色归纳为两种变形理论:“客观的变形,它基于纯美学,装饰概念,以及色彩和构图的技术要素;再就是主观的变形,它使画家个人的灵感得以发挥。”纳比派采用卡片纸等吸附力强的画面材料代替油画布,还用蛋白或胶水来调和颜料,以追求色彩的效果。主要代表有塞律西埃、P.博纳尔、M.德尼、E.维亚尔等。 画家鲁赛尔和女儿安纳特法国维亚尔

逆光下的裸女法国博纳尔 沐浴瑞士瓦洛顿 莎乐美德国斯塔克 塞尚作品 梵高作品 1905年法国诞生的以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绘画,运用鲜艳、浓重的色彩,以直率、粗放的笔法,创造强烈的画面效果,充分显示出追求情感表达的表现主义倾向。代表人物有马蒂斯、弗拉曼克和德朗。在北欧,随着德国1905年桥社和1909年蓝骑士社的先后成立,表现主义作为一种重要流派登上画坛。代表人物有爱德华·蒙克、安索尔、席勒、柯克西卡、诺尔德以及桥派的基希纳、蓝骑士派的康定斯基和马尔克。野兽派和表现主义美学目标和艺术追求较为相似,两者使用颜色上都非常大胆,但使用颜色的目的却不同。野兽派意在唯美,而表现主义则意在使用使用颜色和狂乱的线条来表现感情和自我,用以发泄内心的苦闷。 野兽派创始人亨利·马-蒂斯绿色条纹的马諦斯夫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