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黄河治理

浅谈黄河治理

浅谈黄河治理
浅谈黄河治理

【论文关键词】黄河调水调沙利与弊解析

【论文摘要】黄河泥沙是黄河洪水威胁的症结所在,是黄河治理的难点。黄河的防洪思想、防洪技术、防洪战略决策都着眼于这一点。为确保黄河下游河道不抬高、不淤积、不断流,确保我国经济发展和沿黄地区的生命财产安全。黄河水利委员会创立了举世瞩目用水治沙的历史先河。“调水调沙”的设想经过实践的考验,正一步步走向成功,对防洪、治河、减淤等发挥了巨大作用,也具有较大的效益。但是,笔者认为,在看到有益方面的同时,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利因素,现结合实际,就调水调沙对黄河下游河道产生利弊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见解,仅供同仁参考。

1黄河泥沙的危害

黄河水患,根在泥沙。这条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素有“斗水七沙”之称,每年携带16亿吨泥沙进入下游,其中有4亿吨淤积在下游河床,使之以每年平均10厘米的速度抬升,目前下游河床平均高出临河地面4-6米,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悬河”如同悬挂在下游两岸头上的一个大水盆,严重威胁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沿黄地区的生命财产安全。

2什么是调水调沙

所谓调水调沙,就是在充分考虑黄河下游河道输沙能力的前提下,利用水库的调节库容,对水沙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适时蓄存或泄放,调整天然水沙过程,使不适应的水沙过程尽可能协调,以便于输送泥沙,从而减轻下游河道淤积,甚至达到冲刷或不淤的效果,实现下游河床不抬高的奋斗目标。

3调水调沙有益方面

3.1黄河下游主槽得到全线冲刷。黄河下游的主要特征是善淤善徒,特别是主槽淤积越多,洪水威胁越大,冲决徒变的可能性亦越大。而9次调水调沙的最大功效,就是使下游的主河槽得到了全线的冲刷。最明显的是山东河段主河槽得到有效冲刷。前三次调水调沙实验,艾山至利津段的总冲刷量为0.38亿吨,彻底消除了人们普遍担心的“冲河南、淤山东”的疑虑。同时,调水调沙还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若按照自然状态来水输沙,平均输送每吨泥沙需要121立方米水,而实施科学的调水调沙,平均输送每吨泥沙需要63立方米水。这样看来,利用水库的水流和落差,进行人工调度冲水冲沙,其作用和价值是十分巨大的。

3.2黄河下游行洪能力和过沙能力普遍提高,河槽形态得到调整。9次调水调沙的另一个显著的功效,就是黄河下游主槽的行洪能力和排沙能力普遍提高。2002年调水调沙前,下游主槽最小过流能力为1800 立方米每秒,到2009年,已经恢复到3880立方米每秒,主槽河底普遍刷深达1.5米,“小洪水高水位”、“小洪水大险情”的状态初步得到改善。同时,不仅使河道过水流量加大,而且因为水流加快,排沙的能力也得到提高,黄河下游沿黄滩区的老百姓心态得以平和,安居乐业。

3.3改善了河口生态,增加了湿地面积。湿地是地球的肾脏,具有“纳污”和“排毒”的功能,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要素。没有湿地,人类就会失去两栖动物、鸟类动物以及植物等等众多朋友。由于上世纪黄河的多次断流,也造成了黄河入海口湿地萎缩的局面。通过9次调水调沙,不仅保障了黄河在新世纪不断流,并将大量的泥沙送入大海,而且,黄河入海口近几年生态系统不断改观。2008年,湿地核心区水面面积增加3345亩,入海口水面面积增加1.8万亩;2009年湿地核心区水面面积增加5.22万亩,入海口水面面积增加

4.37万亩,地下水位抬高0.15米。同时植物繁茂,纵多两栖动物和鸟类回归,呈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景观。

3.4升华了先贤们的治黄理论,丰富了治黄方略。在千百年的治黄过程中,治黄方略纷呈,理论不断。有的理论束之高阁,有的方略欲施即止,有的理论局部实施,有的方略难以

转化。而目前黄河水利委员会实施的调水调沙,应该说是传承了先贤们治理黄河的成功经验和理论,并站在先贤巨人的肩膀上向治黄的伟业高端攀登,但又与时俱进,实施了大胆的创新,升华了先贤的理论。今天,黄河人能够借鉴先人的理论和经验,准确地利用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为治黄探索了新途径,不能不说在传承中有发展,在弘扬中有升华,在实践中有创新。

4调水调沙不利方面

4.1河床刷深一米,引水成了难题。据笔者了解到,黄河最下游的东营市的当地一些地方官员和村民反映:“调水调沙”刷深了河道,过水能力大大提高,可是我们原来的引水设施却用不上了。因为我们当地的引黄闸、引水渠、桥涵管道等设施都是按河床逐年提高设计的,调水调沙后河道一下子下切了近1米,不少引水设施一下子没法用了,这是其一;其二,东营区垦利县胜坨镇、西宋乡的情况也比较严重,原来五六十个、七八十个流量立方米每秒,我们就能从黄河里引到水,现在200个流量以下那些设备没法用,由此造成了一些乡镇又过上了守着黄河用不上水的日子。同时,像情况比较严重的刁口河流路几乎引不进水,而要更换设施又不是一个小投入,当地一直还没法解决。

4.2河床下切带来的不利因素

4.2.1首先是对靠河工程造成一定威胁。河床下切导致靠河工程的根石暴露,致使工程的稳定性下降,东营河务局辖区三处靠河工程根石暴露高度均高于工程主体高度,一旦发生5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洪水就极易发生根石走时、坍塌等险情。

4.2.2其次对引黄闸放水造成不利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引黄闸全部能自流引水,但现在闸底板全部高于水面,自流引水已不在可能。

4.2.3另外对一些跨河建筑和沿河群众的农业生产及临水作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忧。

4.3因“调水调沙”影响,河道发生了变化,造成主河槽摆动无规律,防守困难,从而加重了国家对河道防守、养护及工程在建的投入加大。

5结束语

总之,本人通过以上粗浅的见解,“调水调沙”对引水、河床下切、河道的防洪管理及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等等来说,利弊同在,得失兼有。我们不能因为其“有利”就放其随意,也不能因为“有弊”就因噎废食,阻止其发展。论问题、看实物应该从国家大局的角度出发,不要因局部损失就放弃了成功。为此,调水调沙的成功伟业,实现了黄河10年不断流的伟大壮举,维持了黄河水资源的健康生命,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及沿黄地区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巨大的水源支撑,促进了社会稳定、人民安康幸福。

【论文摘要】黄河河道整治工程是黄河防洪建设的重要项目,特别是伴随着小浪底水库蓄水的运用,河道整治工程的施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浅论黄河河道整治的技巧及对策。

一、河道整治工程险情概述

黄河河道整治工程是黄河防洪建设的重要项目,它对控制河道的走向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何种类型的坝、垛、护岸等,归根到底都要满足稳定河势、疏导水流、利于防洪的需要。据统计,自2002年至2007年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以来,山东黄河河道整治工程共有191处险工、控导工程1491段坝垛出险2813次,抢险累计用石49.85万m3,耗资6212万元。工程布局及工程防守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更加有效地规划治理流路,河道整治工程的施工显得尤为重要。

二、出险原因分析

导致河道整治工程出险的原因,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水沙条件发生新的变化,中常洪水持续时间加长,工程遭受洪水侵蚀的时间增多,工程失稳,这是工程频繁出险的主要根源;二是河势靠溜发生相应变化,上提下

挫,左右摆动,造成工程和滩岸坍塌生险;三是坝岸基础薄弱,多数河道整治工程存在根石深度浅、坡度陡、断面不足等问题,达不到根石坡度1:1.5的标准要求,尽管每年都进行根石加固,但每年又有根石走失现象,导致险情不断发生;四是新修坝岸未经洪水考验,达不到稳定要求。“98”长江大水后,国家加大了大江大河防洪工程建设的投入,但由于新修坝岸筑坝时根槽开挖浅,冲刷坑深度不足等因素,洪水期间坝岸基础被水流迅速冲失,导致一坝或多坝连续多次出大险。

三、施工方法

(一)水上作业的施工方法

水上作业也就是旱工作业,就是在黄河河道滩地上施工,传统意义上的旱工作业除了工程主体的土方填筑之外,考虑到工程的稳定,往往要在滩面上用机械开挖一个坑槽并对坑槽进行处理且沉埋防冲体或裹护体。多选用散石沉排、铅丝笼沉排、柳石枕沉排等。

1、散石沉排实质上就是在坑槽内填抛块石加强工程的基础强度和深度。挖槽的宽度根据冲刷坑的深度及受水流冲刷的部位的强弱来决定。由于是散石施工,单个块石重量的不足使作业强度不是太高,散石沉排可以随着工程前冲刷坑的深度变化而成为坦石裹护坝体土胎并同时起到防止淘刷的作用,在长期的治黄实践中多有运用。

2、铅丝笼沉排则是将块石装入铅丝编织的网内并形成较大体积的抗冲体,减少了洪水时对单个石块的冲刷走失现象,其具体施工序为:先用泥浆泵开槽(或用大型机械挖槽),然后清理坑槽,开始铺设土工织物(其中有纺布在上,无纺布居下),土工织物上铺放一定厚度的柳秸料垫层,运输石料到基坑内,开始装笼做为压载体,铅丝笼沉排体施工完毕后,再在其上部覆压土体即可。柳石枕沉排坝主要以做水下的护根结构,它所用的主要材料有柳料、麻绳、铅丝、木桩、石料等。这种沉排体易闭气,保土防冲性能比较好,当其处于坝(岸)前受溜位置时,能适应河床的冲刷变形,起到缓冲落淤,防止淘刷的作用。它的施工工序同样是先进行基坑的开挖,并修整清理坑底和边坡,而后就要捆扎柳石枕,铺设第二层枕时应摆放在两枕之间位置以保证闭气严密及完整性,枕体上抛护散石,裹护体施工,最后修整边坡即可。

近年来,河道整治工程中开始应用土工织物沉排,土工织物是由合成纤维制成,具有抗拉耐腐、渗透性强、抗冲反虑、强度高、柔性好等特点,应用它可以削减水流对工程的冲击力,同时也可以防止水位骤升急降而形成的险情。土区织物沉排典型的有铰链式模袋砼沉排、抽沙充填长管袋沉排、褥垫式沉排等,这种结构的原理相同,都是利用机织土工布作模袋,内充具有一定流动度的砼或砂浆(沙),通过灌注压力作用有效保护工程基础,适应河床的冲刷变形。铰链式模袋砼沉排预先在模袋内埋设有高强绳索来将各个块体联接为整体,而长管袋(包括褥垫)则是将土工反虑布局部缝合加工成模袋,它们都具有较好的整体性和柔韧性,既适宜于旱工作业,也可以在水流速度不大的河面上施工。

(二)水下施工方法

河道工程的施工,经常遇到水中进占问题,传统意义上多采用黄河埽工的河工技术,即在水深流急情况下用柳石搂厢占体,底坯打家活桩以防止滑动,抛压散石并辅以抛护柳石枕闭气挑流。由于多为在水深溜急情况下施工,因此应注意把握好施工中的几个方面,使用捆厢船要保证船体的长、宽符合捆扎柳石搂厢的需要吊锚缆在进占初期可用桩固定在坝裆或上游滩地及坝体上,埽体位置则要视岸上的标志桩随时调整吊锚缆和揪稍缆的长短松紧,保证其迎水面边线与标志桩对齐,后戗土跟进不宜太靠前,占绳、过肚绳用地锚桩固定在后土中,柳石枕也要抛足,并且抛护铅丝笼或散石来增加抗滑力。柳石搂厢做为占体存在着不足,首先其所用软料供给一旦不足则极易影响工程的进度,其次工程中物料的腐蚀容易影响基础,造成被动抢险频繁。另外如遇水深较小采用此方法施工,形成工程基础深度较浅,如遇大的洪水冲刷,易形成较大险情。

现阶段水中进占工程也有一些新的思路,如修筑透水桩坝、堆石进占筑坝等。透水桩坝系采用桩基进行施工,工程质量能得到保证。由于在主体工程修筑之前,尚需搭建工作平台创造作业环境,相对而言增加了前期投资。但工程竣工后可避免工程运行中其它工程竣工后的大量管理及维护费用。当施工现场附近缺乏软料而且施工时水深不大,块石料源充足时,有时也可采用堆石进占。堆石进占可利用大型施工机具装运石料,避免了农忙时节劳动力上工不及时数量不足同工程施工进度形成的矛盾,而且保障了工程的基础强度。但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做好闭气工作,以防水流淘刷,另外在利用挖掘机回挖抛进河中的块石加以重新利用,堆石进占对水流的作用明显,能加快施工进度,其单价和采用柳石枕及柳石搂厢材料的水中进占投资也相差不多,但能有效地缩短工期。

综合而论,土工织物沉排工程施工及利用土工织物做为护底排布来改善工程与水流的作用条件进行施工时干扰因素小,机械化作业程度高,可以降低劳动强度,节省了施工劳动力,并且泥浆及砼等原料在采用或配制时较为快捷方便,与传统的柳石结构比头减少了柳秸料的运用,也有利于保持人类的生存大环境,这将是今后河道工程施工的一种趋势。柳石结构料源广,修筑及防守方便,施工工艺也不很复杂,在黄河上经验比较成熟,易于操作,也是黄河现今水中筑坝主要的施工方法。

总之,河道整治工程的施工其施工方法及工程结构型式内容繁杂,不能只对一些表面现象进行简单的分析,只有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之上,找准内在原因,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才能取得良好效果,确保防洪工程安全,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和效益。

一、引言

黄河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供水范围涉及流域内及下游沿黄地区约1.4亿人口、2.4亿亩耕地50多座大中型市,同时还担负着向流域外天津、青岛等部分地区远距离供水的任务。

二、引黄供水现状

黄河下游沿黄地区水资源极度贫乏,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黄河水的依赖性较强。长期以来,由于供水事业发展较慢,不能满足黄河流域工农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危机不断扩大。

黄河下游农业和非农业用水还存在划分不清、核量不准确问题。尽管引黄供水价格经过多次调整,但用水尤其是农业用水价格仍然偏低,加上用水管理措施不够完善,一些工业、企业受利益驱使,趁机将非农业用水转嫁农业用水,扰乱了正常的引水秩序,加剧了对水资源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供水的社会效益。

三、“两水分供”释义

所谓“两水”即是指农业用水和非农业用水。农业用水主要包括农村饮用水、养殖和灌溉等;非农业用水是指农业用水以外的用水,包括工业、生活和生态景观用水等。过去,农业用水和非农业用水界定不清,非农业用水按廉价的农业用水计量,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非农业用水浪费现象的发生。“分供”是指在同一条引黄渠系中,根据农业用水和非农业用水规律,实行错时供水,农灌时期集中供应农业用水,其他时间充分发挥平原水库调蓄作用,实现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彻底打破“只管渠首,不管渠道;只管放水,不管用途”的传统做法。

四、“两水分供”的作用

众所周知,黄河水资源是极其有限的,要发挥有限水资源的最大效益,就必须调整供水结构,加强对黄河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与合理配置,提高用水效益,最大限度地提高供水经济效益。实施“两水分供”是解决黄河水资源短缺和浪费的根本途径,农业用水通过分时段供水压缩供水时间和水量计划指标,改进灌溉方式完善灌溉配套设施,减少“漫灌”,提

高水的利用效率,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非农业用水因水价有所提高,通过加强管理,精确界定计量,杜绝农水非用,用经济杠杆使那些耗水量大的用水户对黄河自然水资源进行重新认识,使其从降低生产成本考虑,节约利用水资源。

五、“两水分供”取得的显著成效

随着引黄渠首非农业水价的调整,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黄河供水效益,山东、河南两供水局都把“两水分供”作为工作的重点,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山东黄河河口管理局大胆改革供水方式,进行了“两水分供”的尝试。从2005年6月1日起,在东营市的五干灌区(麻湾引黄闸)和宫家灌区(宫家引黄闸)实施了“两水分供”试点。一年时间,东营市非农业用水量比同期增加了9100立方米,水费收入增加了500万元。扭转了因“两水混供”、“大锅水”而引发的农灌区非农业用水与农业用水抢水的矛盾,改变了工业企业暗享农业供水价格的不合理现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践证明,这一策略科学可行,使黄河水资源的利用效益翻了几番,有效缓解了引黄供水矛盾。滨州河务局也积极主动地开展了“两水分供”工作,黄河供水部门坚持不懈地推行这一策略,抱着对黄河、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决执行不走样。同时,实行按实际用途界定“两水”,真正使“两水分供”落到了实处。目前“两水分供”已在山东黄河全面推广实行。

河南河务局的“两水分供”也度过了艰难的起步阶段,范围在逐步扩大。河南的“两水分离”起步在新乡的原阳,因为牵涉到地方利益的再分配,可谓起步艰难。新乡五水厂以前的用水都是按农业水价计算,新乡市供水处计划在新乡五水厂按装计量设施,遭到了新乡自来水公司的大力阻挠。但是经过新乡黄河河河务局及新乡供水处、原阳河务局的不懈努力,终于在新乡五水厂安装上了最先进的计量设施。2006年改建完成的河南濮阳引黄涵闸也按照河南供水局的要求达到了“两水分离”的要求。

六、结束语

实施“两水分供”,严把引水合同的签订、计量放水、水费计收等重要环节,对非农业取水口和灌区坚持引水跟踪监督检查制度,甚至实行现场蹲查的办法,堵塞了农水工用的漏洞,实现了由渠首到灌区和用水户的延伸管理。这在有效配置黄河水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黄河水、支持中央的农业政策、促进黄河供水健康发展等方面影响深远。

关键词】生产村护岸插板桩坍塌黄河口

【论文摘要】生产村护岸工程位于1976年黄河清水沟流路改道点下首右岸,是胜利油田为制止黄河左岸引水工程相继脱河于1995年始建的,2002年在7#坝下部修建了长150米的插板桩护岸。2004年7月黄河小浪底调水调沙期间,受大溜淘刷,插板桩下首坍塌30m。本文就生产村护岸插板桩的建设及坍塌原因进行了探讨。

一、概述

为稳定黄河清水沟入海流路,自1986年起先后在崔家河弯下游左岸修建了西河口,八连及右岸的苇改闸控导工程,与已有的扬水船,护林,十八公里控导工程一起,形成了节点工程,稳定了河势。1993年汛期,崔家河弯大幅度坍塌,使得苇改闸和扬水船工程全部脱河,主溜直冲东大堤下游850m长范围的滩岸,坍塌严重。西河口控导工程处主溜右移、下延。若任其发展,不但西河口工程脱河,而且下游的护林、八连等工程也将溜势发生变化。为稳定该河段河势,保护已有的河道整治成果,1995年在苇改闸工程下游1100m处修做了生产村控导护岸工程。工程建成后,滩岸的坍塌得到了控制,在中小洪水时能将主溜平顺送至西河口工程,保证了西河口引水工程的取水。但工程上游未修工程处,经过1995年汛期冲刷,滩岸平均坍塌宽度30余m,并有超工程后路的趋势。为此,1996年,又将原工程进行上延续建,上中部的1~4号鱼鳞坝为迎溜导溜段,下部的5~6号顺坝为送溜段,长度205m。工程顶高程7.5m(黄海标高)。黄河“96·8”洪水期间,随着流势的不断下移,该工程所

有坝垛均受主溜顶冲,工程坝顶水深达0.9~1.0m,坝顶走溜,所有坝垛均出现了蛰陷坍塌现象,5~6号坝损坏最严重,两段坝全部坍落于河中,滩岸也塌进了10余m。97-98年,胜利油田投资对1-6#坝进行了重新修建和加固,并把工程顶部高程提高到8.5m。根据流势的变化情况,99年在工程未部修建了插板桩护岸。

二、插板桩工程简介

插板桩用于黄河河道整治是胜利油田的一项专利技术,自1997年起曾先后在十四公里险工、丁字路取水口、八连控导、生产村护岸、清三控导等工程中使用,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

插板桩结构形式为预制钢筋混凝土桩板,板内预埋充水管,板底设喷水管和喷头,用高压水泵充水,借助水对河床泥沙的冲击力将板桩插入就位。板桩的两侧一侧设有凹槽,一侧埋设滑板,以便相临板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板桩插入定位后,板缝内灌水泥浆。板桩顶部预留钢筋,用连梁连接,每30m预留一道变形缝。生产村护岸工程插板桩板高12.0m,板厚0.3m,板宽1.0m,连梁断面尺寸为0.3m×0.3m,连梁顶高程8.5m,插板桩护岸设计长度225m,实做长度150m。

三、插板桩护岸修做后工程的着溜变化情况

黄河崔家控导工程以下河道溜势极不稳定,近十几年来主溜线不断左移下延。2004年插板桩护岸修建后,8月下旬至9月份利津流量100-510m3/s时,生产村护岸工程1-6#坝靠主溜,插板桩靠边溜;10月9日利津流量达1120m3/s,其后溜势逐渐下延,1-6#坝前出滩脱溜,插板桩靠主溜;2000年-2002年6月,由于黄河水量较小,溜势缓慢下延,插板桩下首着主溜,其后长500余米范围内滩地坍塌,最大坍塌宽度260m。2002年7月4日黄河小浪底开始调水调沙实验,7月10日利津流量1770 m3/s时,生产村护岸水位达最高值7.52m,溜势稍有上提,插板桩全部着主溜。其后虽然流量不断加大,7月20日利津流量达到2510m3/s,但由于河口河道发生溯源冲刷,泄流能力增大,水位下降了0.2-0.3m,河道内溜势逐渐左移下延,插板桩下首主溜顶冲,造成坍塌30m。调水调沙实验结束时,溜势进一步下延,插板桩全部出滩脱溜。

四、插板桩坍塌原因分析

(一)水流集中冲刷,插板桩两边形成局部冲刷坑,插板桩失稳坍塌。调水调沙期间,插板桩下首板前受主溜顶冲,板后受回溜淘刷,形成局部冲刷坑。采用武水《水利计算手册》水流斜冲防护岸坡产生的冲刷计算公式:

Δhp=23tg(σ/2)vj2/g(1+m2)-1/2-30d

式中:Δhp——从河底算起的局部冲深;

σ——水流流向与岸坡交角;

m——防护建筑物迎水面边坡系数;

d——坡角外土壤计算粒径;

vj——水流偏斜时,水流的局部冲刷流速。

计算的局部冲刷深度为3.3m,相应最大冲刷水深为10.3m。插板桩处水位为7.52m,相应冲刷坑底高程为-2.78m,而插板桩底高程为-3.8m,埋深仅1m左右,插板桩因整段(30m)失稳而坍塌。

(二)由于资金等方面的原因,该工程没有按设计实施。插板桩护岸设计长度225m,实修150m,少修了75m,对工程整体挑溜送溜作用的发挥产生了不利影响;板桩后填土没填到设计高程,保持插板桩稳定的锚墩拉杆没做,使插板桩在水流淘刷冲击下无法维持自身的稳定。

(三)该工程有胜利油田投资兴建和管理,但由于1-6#坝脱溜后造成西河口控导油田取水口脱溜,没有达到修建的目的,所以插板桩建成后一直处于无人管理状态,不能及

时进行观测、维修和加固。

五、几点认识

(一)黄河口控导工程的修建,要上下游统一规划。如果上游河势得不到控制,处于经常变化中,那么,下游修做的工程很难发挥出应有的效用。

(二)河口段河势变化复杂,河弯控制性的节点工程的修建必须把握准时机,以免河势向不利的方面转化。

(三)黄河口必须纳入国家统一管理,以解决规划、投资、管理诸方面存在的问题。

黄河流域的开发与治理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黄河流域的开发与治理(补充课程) 【课标解读】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基础主干知识】

2.中游做好 工作,采取 措施与 措施相结合,以 综合治理。实行 综合发展。 3.下游做好 ,继续巩固 、 河道与河口,建设滞洪区工程和洪水预报警报系统,兴建小浪底水利枢纽,为缓解下游地区水资源短缺,实行 ,如 水利工程。 【能力提升】 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材料一、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国开发整治的重点河流之一,读“黄河流域”示意图。 材料二、“1972年以来,黄河下游已有21年断流,断流的时间和断流河段的长度逐年增加。70年代平均断流河段的长度是242千米,90年代增加到400多千米。90年代以前,一年之内断流的月份不超过3个月。进入90年代,一年内断流最多达227天。据统计,1992~1996年因断流和供水不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68亿元。” (1)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从河水补给角度可理解为 。古诗问:“百川归大海,何日复西归”,从水循环角度解释,通过 环流实现水汽输送,形成水的海陆间循环。 (2)黄河是北方河流,其中游河段形成东西对称水系,常使河水在七、八月份 , 严重,河流的 量剧增;春季在 、 河段易形成凌汛。 (3)历史上有“黄河百害,唯富河套”之说。上游的宁夏、河套平原由于 形成了富庶的农业区。“害”主要发生在它的 河段,消除水害的主要措施是中游 和下游 。 (4)沿河地区资源丰富,按注重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构想,开发 资源,为兰州发展化学、冶金等多种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利用 资源,在内蒙古、山西等省区发展高能耗工业。 (5)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分析近年来黄河发生断流现象的主要原因。 (6)综合治理黄河,需要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流域界线 水利枢纽黄河流域示意图 a b c d

黄河泥沙减少的原因和今后泥沙状况分析

黄河泥沙减少的原因和今后泥沙状况分析(李文家) 一、实测水沙状况及问题提出 实测水量和沙量情况见下表和以下两图。龙门、华县、河津状头4站多年平均输沙量,1919~59年和1956~99年两个系列分别为16.5亿t和12.7亿t,相应的利津入海水量分别为484.7亿立方米和318.3亿立方米。在1956~99年系列中的1960~69年、1970~79年、1980~89年、1990~91年和1995~2004年分别为17.1亿t、13.5亿t、8.0亿t、8.8亿t和6.3亿t,与此相应的利津入海水量分别为512.9亿立方米、304.2亿立方米、290.7亿立方米、131.7 亿立方米和105.2亿立方米。上述数据对比看出,进入黄河的泥沙和利津入海水量,与相当于自然状况下的1919~59年系列相比,1960年以后发生了较大差异,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和今后如何变化,关系到黄河防洪减淤工程体系的总体布局、规划减淤工程的建设时机,本文对泥沙变化的原因和今后变化的情况进行初步分析。

二、泥沙减少的主要因素

泥沙减少的主要因素有水利、水保措施减沙和降雨变化两项。 对于水利、水保措施减少入黄泥沙,在水沙基金(一)、水沙基金(二)、水保基金综合、水保基金、“八五”攻关、自然科学基金和防洪规划等7项工作中进行了研究,这7项工作有些还采用水保法和水文法两种方法进行了计算。由于各项成果之间差异较大,现将水保法的平均成果列入下表。 二、泥沙减少的主要因素 泥沙减少的主要因素有水利、水保措施减沙和降雨变化两项。 对于水利、水保措施减少入黄泥沙,在水沙基金(一)、水沙基金(二)、水保基金综合、水保基金、“八五”攻关、自然科学基金和防洪规划等7项工作中进行了研究,这7项工作有些还采用水保法和水文法两种方法进行了计算。由于各项成果之间差异较大,现将水保法的平均成果列入下表。 鉴于降雨变化统计分析工作量巨大,而河龙间区间多年平均来沙量约占4站沙量60%,本文利用了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有关同志对河龙区间历年降雨的变化研究成果,来分析降雨变化情况。又由于河龙区间汛期来沙约占全年的90%,引起有效产沙的降雨为日暴雨量大于25mm的大雨和暴雨、以及它们的笼罩面积和落区,本文在水文局同志研究成果中摘出了历年日降雨量大于 25mm的累计笼罩面积,历年变化情况见下图和下表。

关于黄河的管理与治理

山东农业大学 关于黄河治理与管理的社会实践报告 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年级:2011级 班级:一班 姓名:周涛 学号:20116285 摘要: 2012年山东黄河工作会议指出,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也是贯彻落实中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决策部署的关键之年,党的十八大将隆重召开,做好治黄工作意义重大。 会议强调,2012年,山东黄河各级要以防汛抗旱减灾为主题,以落实中央水利决策部署和2012年全河工作会议精神为主线,科学务实、稳中求

进,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推动治黄工作再上新台阶。 前言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炎黄子孙的发源地,她用甘甜的母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同时又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资源与财富。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华夏的繁衍、继承、繁荣与昌盛。因而,如何更好地利用黄河,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水源,同时使社会更快地发展,则成为我们新世纪的重要任务。 我家就在黄河岸边,从小我就对黄河有着很深的感情,黄河在我的成长之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印象中,在我很小的时候,黄河曾有过一次断流。河道里到处是一些水坑,当时我们这些顽童就在这些水坑里游泳玩耍。后来,国家加大了母亲河的整治力度,黄河再也没有断过流。河坝也被加固,还修筑了黄河大桥而一些小型的浮桥。黄河也开始发挥了她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山东黄河河务局正确处理治黄、经济之间的关系,把经济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基层单位积极主动地开展多种投资少、效益好、发展快的小型经济项目,立足新时期经济发展大潮,更新观念,抢抓机遇,发挥优势,打造长效项目。“苔花如米赛牡丹”,基层单位经济项目亮点纷呈,生机勃勃,对工程建设、引黄供水、河道利用等经济主业形成了有益补充,调动了基层单位职工的积极性,逐步成为全局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河泥沙分布特点及合理治理问题的研究

黄河泥沙分布特点及合理治理问题的研究 中国黄河的含泥沙量居世界首位,其中分布在黄土高原的流域约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70%,它的表面主要是十米至数百米的黄土层,且特点是土质疏松,植被少,黄土高原虽然降水较少,但是降水较为集中,且黄土层抗水冲击力小,遇水非常容易崩解。数千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泥沙增多致使黄河泛滥,给两岸百姓带来极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科学合理的治理黄河泥沙显得尤为迫切,文章根据黄河泥沙分布特点,对于治理黄河泥沙和科学合理利用泥沙,提出切实行之有效的方法。 标签:黄河;泥沙来源及分布;治理措施;泥沙利用 Abstract:The sediment content of the Yellow River in China ranks first in the world,of which the basin distributed on the Loess Plateau accounts for about 70 percent of the total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ts surface is mainly composed of ten to hundreds of meters of loess soil,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loose soil and less vegetation. Although the Loess Plateau has less precipitation,the precipitation is more concentrated,and the loess layer has less water impact resistance,so it is easy to collapse when it meets water. For thousands of years,due to various reasons,the increase of sediment caused the Yellow River to flood,bringing great loss of life and property to the people on both sides of the river. Therefore,th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control of the Yellow River sediment is particularly urgen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Yellow River sediment distribution,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control of Yellow River sediment and th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use of sediment. Keywords:Yellow River;sediment source and distribution;control measures;sediment utilization 引言 黃河含沙量居世界河流首位,同时也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被称为中华“母亲河”黄河流域的自然地理位置分布相差较大[1,2],上游是黄河水的来源,而中部则是泥沙来源且分布不均,以黄土高原最为显著。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总面积约为62万km2,而由于自然灾害以及人为等因素,导致其土壤流失的面积达45.4万km2,水土流失率高达73.2%。而每年平均流入黄河的泥沙约为16亿吨,使黄河沿岸的水土面积流失非常严重,给农业带来巨大损失,致使黄河下游流道淤积严重,造就了一个“地上悬河”长期给两岸人民带来不可忽略的经济财产损失。所以对于治理黄河泥沙迫在眉睫,也给政府带来很大压力。近年以来,在政府有效领导下,团结广大劳动人形成了一个基于“拦、排、放、调、挖”的治理黄河泥沙的办法[3]。新时期我们党和国家非常重视黄河泥沙治理与防护,逐步提出“科学、合理、高效”为准则的治沙理念。其中合理治理黄河泥沙,就要首先分析其来源以及分布的特点。

黄河概况和治理

黄河的概况和治理 一.黄河的概况 1.概况:黄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干流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主要支流:洮河,湟水,汾河,渭河。 2.黄河流经的省份: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城市:兰州,银川,包头,呼和浩特,三门峡,洛阳,郑州,济南等。 3.黄河出现的一些问题:(1)工业污染物污染水体,被污染水体又破坏农业生态环境,在黄河流域的一些地区农作物因污水灌溉导致减产甚至绝收的现象时有发生。(2)黄河干流近40%河段的水质为劣五类,基本丧失水体功能。随着经济发展,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比上个世纪80年代多了一倍,达44亿立方米,污染事件不断发生。黄河上游的绝大部分支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中下游几乎所有支流水质常年处于劣五类状态,支流变成了"排污河"………

4.黄河问题所带来的危害:(1)2001年,山西省介休市松安村用被污染了的汾河水浇地,致使200亩玉米及杨树死亡。(2)2002年,青海省海东地区平安县东庄村的近百亩小麦,引溉了污染的湟水后被活活烧死。村民告诉记者:“现在引湟水浇地,先要看河道里的水,水多了才敢浇,水少了灌进地里,苗子准烧死。”(3) 2003,黄河包头段遭遇空前严重的以挥发酚为代表的污染,挥发酚、氨氮等超标几倍到几十倍,由于包头市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来自黄河,120多万市民只能硬着头皮饮"苦水"。记者在包头市环保局上报国家局的信息中看到,造成这次黄河挥发酚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乌梁素海总排干的排放,而氨氮的污染主要来自宁夏和包头。(4)由于黄河环保设施投入大,运转成本高,沿黄重点污染源偷排现象仍比较严重,而一些"十五小"、"新五小"企业点多面广,很难根除。根据黄河水资源保护局监测的结果,乌梁这里的水质为劣5类,主要是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汞严重超标。高锰酸盐指数是衡量水中有机物的重要指标,指数过高,会导致消化道疾病,甚至肝癌发生;而氨氮则是水体中主要的污染物,在人体转化为亚硝酸盐后对人体有致癌作用;汞,剧毒物质,容易损伤脑组织和肝肾组织,从而导致死亡。当地老乡告诉记者,

黄河的泥沙分布特点与治理研究

黄河的泥沙分布特点与治理研究 发表时间:2019-01-03T11:08:12.20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作者:陈清亮1 佘旭东2 文志敏3 [导读] 摘要:中国黄河的含泥沙量居世界首位,其中黄土高原虽然降水较少,但是降水较为集中,且黄土层抗水冲击力小,遇水非常容易崩解。 河南中原黄河工程有限公司河南新乡 453000 摘要:中国黄河的含泥沙量居世界首位,其中黄土高原虽然降水较少,但是降水较为集中,且黄土层抗水冲击力小,遇水非常容易崩解。数千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泥沙增多致使黄河泛滥,给两岸百姓带来极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科学合理的治理黄河泥沙显得尤为迫切,文章根据黄河泥沙分布特点,对于治理黄河泥沙和科学合理利用泥沙,提出切实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泥沙来源及分布;治理措施;泥沙利用 引言 黄河含沙量居世界河流首位,同时也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被称为中华“母亲河”黄河流域的自然地理位置分布相差较大,上游是黄河水的来源,而中部则是泥沙来源且分布不均,以黄土高原最为显著。近年以来,在政府有效领导下,团结广大劳动人形成了一个基于“拦、排、放、调、挖”的治理黄河泥沙的办法。新时期我们党和国家非常重视黄河泥沙治理与防护,逐步提出“科学、合理、高效”为准则的治沙理念。其中合理治理黄河泥沙,就要首先分析其来源以及分布的特点。 1泥沙来源及分布 黄河治理在于治沙,治沙在于治其源头,经过多年的实地考察研究发现黄河泥沙主要来源在黄河流域中部,即黄土高原,其主要分布是:(1)流经河口镇与延水关相互交织的河流;(2)流经无定河的部分支流以及清涧河、延水、北落河和白宇山河源;(3)流经渭河上游以北的葫芦河中下游区域以及散渡河流域。其中不同流域其泥沙分布量呈现不均衡特点,另外泥沙量的增大主要在汛期,即降水主要在7、8月份。做好在汛期防洪分流对于减少泥沙含量有重大意义。所以我国先后在黄河流域及支流先后建立了,三门峡以及小浪底等水库,对于调峰调沙具有关键作用。分析黄河流域中部土质对于做到有效治理泥沙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土壤特质对水土流失有不可忽略的意义。由于黄河流域中部黄土高原土壤特性以及其降水条件可知,造成黄河泥沙增多主要原因既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即为:(1)人类社会从石器时代到农业时代的跨越,使人类生产力大大提高,开始重视农业发展,大量植被树木遭到砍伐和破坏从而造成水土流失严重[1]。(2)由于气候属于大陆季风气候,全年较为干旱,但是降雨较为集中,且雨量分布不均。(3)土壤土质疏松,黄土中的细粒如粘土、易溶性盐类、矿物质等雨水冲刷后极易分解随雨水流入黄河。 2治理措施 2.1河道内泥沙治理经验 经过前人的的探索和实践经验可知,一般对于黄河治理泥沙治理是通过“拦、排、放、调、挖”几个步骤其中:(1)拦,即降低流入黄河的泥沙,把中上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和黄河流道的控制工程作为主要着手点,最大的降低土壤被侵蚀度,科学利用泥沙和水资源;(2)排,即经过清除淤泥、加强河防工程建设以及治理河口,把大量没能拦住的泥沙经由河道排到海里;(3)放,即就是在下游两岸流域利用一些泥沙。把这部分泥沙放淤改土,从而相对提高两岸的地面,逐渐转变下游流域“地上悬河”的尴尬状态;(4)调,即综合运用干流水库调理水沙的过程,应与河道的输沙排沙相适应,达到使其长时间降低河道泥沙淤积以及减轻排沙用水的目的;(5)挖,即经过挖河疏导以及射流清除泥沙可达到降低河床高程,同时挖出的泥沙,可以用来加固堤坝子增强防洪能力。新时期以来,我们国家提出继续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资源与环境友好型的新政策下,要求治沙者转换思维,把泥沙转换为能源,进行研究和合理运用,转劣为优,这就要求探索一条科学合理的治沙策略。 2.2黄河流域沿岸治理措施 通过对黄河泥沙侵蚀严重的沿岸,进行以工程措施为辅,种植林草措施和耕作措施为主的治理方法这样可以达到治理和经济效益即为:(1)工程措施是指:通过修筑平坦的梯田以及打坝淤地,进而达到雨水引入农田进行灌溉的目的,这样既可以减少对土壤冲刷,又可进行农田浇灌。(2)种植林草措施是指:由实践经验,并对水土保持作用进行分析知,植被覆盖率达到20%以上时,可达到降低水土流失目的;植被率为60%-70%时,可以降低土壤受雨水冲击侵蚀达90%。经分析可知,种植植被可以大大降低水土流失。可以种植灌木林为主,可以达到经济和生态双效益。(3)经过剖析水土流失可以发现,错误的农业种植也会造成水土流失。通过实践研究发现,在大于30°的坡地适宜种植草和灌木,在25°-30°之间适宜种植农作物,在小于25°坡地适宜种植畜牧的草被,有助于水土保持和黄河沿岸的经济发展。 3泥沙利用 3.1能源利用 黄河流域矿藏丰富,黄土高原经研究发现的矿物种类达77种之多,具有资源储量大、种类丰富特点,其中煤矿为全国70%以上、钼矿含量为36%、铝土矿含量为58%、稀土矿含量更是达到了95%。由于近年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步伐加快,黄土高原煤炭为全国火力发电贡献了20%-25%的发电量,由于各种矿物开发利用造成地面塌陷严重,如果可以把黄河的泥沙对这部分矿坑进行回填,这样不但可以合理开发资源,而且能够实现造地复耕,使土地恢复利用,又可以减少泥沙在河道淤积。其中对黄河泥沙成分分析发现,其泥沙含矿种类多,50%为二氧化硅,这是许多的材料的组成成份,可以为新能源利用提供丰富的资源。(1)许多建筑材料可以用泥沙制成各种砖瓦,可以为建筑行业提供资源一举两得,同时可以制成固堤固体泥砖。(2)泥沙中的黏土是许多的材料的主成分,例如水泥、玻璃、陶瓷等制作均不能缺少黏土。(3)可以把排出的泥沙烧制成防汛的备防石,加固黄河两岸的堤坝。可以达到减少汛期,洪水的冲击。 3.2应加快建立“数字黄河”步伐 “数字黄河”是保障黄河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通过建立“数字黄河”可以实现:(1)对黄河水资源和环境实现实时调查以及定期监测,对治理泥沙提供数据支持;(2)可以实现对黄河沿岸土地资源的实时监管如:监测水、风侵蚀等不同类型的土壤侵蚀区以及类型、面积和强度变动;(3)还可进行对灾情的评估,例如受灾面积,房屋被淹间数等;(4)工程管理,可以通过计算机对清理河道以及堤坝加固等工程实现全面的在线管理监测[2]。 4黄河历史文化的传承 黄河流域为中华民族主要的发源地,其承载了灿烂的五千年华夏文明史,治理黄河历史也是一部汇集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据史料记

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的实践

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的实践 摘要众所周知,黄河中含有巨量的泥沙,黄河泥沙的处理和利用是一项非常艰巨和十分紧迫的任务。本文结合治黄工作实践,介绍了黄河泥沙资源化处理和利用的实际做法,力求在黄河泥沙资源化处理和利用方面,探索新的途径,取得新的发展。 关键词黄河;泥沙利用;资源化 中图分类号tv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6-0069-02 utilization of yellow river sediment as a resource he rui-yong 1.yellow river institute of hydraulic research, yrcc,key laboratory of yellow river sediment research,mwr,zhengzhou 450003, china abstract the yellow river transport large amounts of sediment。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river management,describes the practice of yellow river sediment processing and utilization as a resources. keywords yellow river;sediment utilization;resource 黄河难治的症结在于“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黄河巨量泥沙,造成河道萎缩,“二级悬河”日趋严峻,严重威胁黄河防洪安全,因此,黄河泥沙的处理和利用是一项非常现实而又十分紧迫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定稿)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分析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对于该知识点的要求是: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所以该知识点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开展教学:第一方面黄河的水文特征,及黄河的基本概况,发源地,流域、注入海洋、河段划分等。第二方面黄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既要让学生知道为黄河沿岸地区的工农业发展做出了贡献,还要让学生们学习到,黄河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黄河给沿岸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了解治理黄河的措施。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及地形区、各河段的划分界点和黄河的贡献这些黄河的基本概况。 2、能在课本中找到并说出黄河上中下游各河段的生态环境问题。 3、在了解了黄河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后,提出治理黄河个各河段生态问题的合理对策。 (二)、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了解黄河的基本水文情况,培养学生阅读教材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运用课本图文资料,归纳出黄河个各河

段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并逐步探讨找到这些问题的成因、治理对策,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地理知识的综合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互助学习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2、让学生认识到黄河的贡献及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信心,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 3、通过了解黄河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 1、黄河的基本水文概况 2、黄河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措施 四、教学难点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黄河个各河段的生态环境问题及问题成因和治理措施是一个难点,因为学生的知识储备有限。 五、教学方法 1、在“学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学习为主,教师进行引导。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黄河流域文化概括介绍

黄河流域文化概括介绍 【字号:大中小】新华网甘肃频道(2008-03-17 16:07)来源:150万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现今山西省黄河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其后,100万年前的兰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黄河岸边取鱼狩猎,生活繁衍,继续为黄河文明的诞生默默耕耘。 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晚期智人,奏响了古老黄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00年的细石器文化遗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37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等几乎遍布黄河流域。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创造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他们拉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帝王统领着中华民族把古代黄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顶峰。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唐诗、宋词、元曲是黄河文明中闪闪发光的瑰宝,发明创造和科学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 一、世界第五长河 黄河,世界第二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 二、黄河的表征 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以及传说中的中国龙,这一切黄色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汉书·沟洫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 三、黄土风成说 在久远的地质年代,在亚洲内陆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骤冷骤热的严酷环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经年累月地把它们吹向东方,粗砂落于蒙古高原,最细腻的粉末随风飘落到今天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6省。千百万年的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达太行山的黄土高原。 四、深厚广阔的黄土层 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覆盖厚度一

浅析黄河泥沙特点及治理对策

浅析黄河泥沙特点及治理对策 摘要:“水少沙多”是黄河洪水威胁的症结所在,也是黄河治理的难点,本文通过 介绍黄河水沙特点并指出治理黄河的各项对策尤其是坚持10年的调水调沙,对 防洪、治河、减淤等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为确保黄河下游河道不抬高、不淤积、不断流,使得下游河道长期安全使用,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沿黄地区的生命财产安 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具有较大的效益。 关键词:黄河泥沙治理调水调沙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黄河泥沙造就了广 袤的黄淮海平原,又用其乳汁浇灌两岸大地,哺育了炎黄子孙。但是,黄河又性 格乖戾,下游因泥沙淤积而成为“地上悬河”,洪水泛滥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从2001年开始,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利用黄河有限的水资源保障流域和沿 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坚持这10年的调水调沙,成效巨大,社会反响强烈。 一、黄河水沙的基本特征 1.黄河泥沙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千万年来黄河泥沙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履行着“填海造陆”使命。广阔的黄 淮海平原正是由于黄河泥沙的存在,得以形成、扩大,中华儿女有了繁衍声息的 场所和丰富的土地资源。因此黄河泥沙是国土资源的一部分,不仅过去是,现在 和将来也是。黄河泥沙还是天然的肥料,富含氮、磷、钾,大家知道黄河滩地种 出来的水稻最香。黄河泥沙还可以用来做什么?这是一个有待研究开发的课题。 长江流域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滚滚长江向东流,流的都是煤和油。涛涛黄河给我 们带来的也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2.水少沙多,含沙量高 黄河是世界罕有的多沙河流,黄河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吨,多年平均含 沙量约35公斤/立方米,输沙量和含沙量是中国各大江河之首。黄河的水量却不 及长江的1/20,沙量却是长江的3倍。在我国古籍中,常以“河水一石,其泥六斗”等语言描述黄河多泥沙的天性。像黄河这样沙量大、水量少、含沙量高的河流,在世界大江大河中是罕见的。与世界多泥沙河流孟加拉国的恒河和美国的科罗拉 多河相比,黄河年输沙量为科罗拉多河的12倍,含沙量约为恒河的9倍。如果 把黄河的16亿吨泥沙堆成高、宽各1米的土堤,长度为地球到月球距离的3倍,可以绕地球赤道27圈。 二、黄河泥沙的治理方略 针对黄河泥沙的处理问题,古往今来,不少专家学者都曾探索和提出过不 同的方略。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对黄河泥沙问题认识的逐步深入和泥沙处理工程 实践的不断发展,泥沙处理的方略也在不断深化和完善,解决黄河水沙问题,需 要依靠多种途径和措施综合解决。黄河水沙的治理与开发,应继续贯彻执行“除害兴利,综合利用,使黄河水沙资源在上中下游都有利于生产,更好地为社会主义 现代化服务”的总方针,坚持“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方略;坚持“拦”、“调”、“放”、“排”、“挖”综合治理的方略;坚持全河统筹,上中下游兼顾,除害与兴利 相结合的原则,妥善处理和利用水沙资源。 1.1.搞好水土保持,减少泥沙入黄 由于黄河上中游的多沙粗沙区土质疏松、植被稀薄、沟壑纵横,土壤表面 受到暴雨打击时,土壤孔隙堵塞,雨水下渗速度减小,大量径流顺坡而下。因此,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教案

第3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和文字材料,学生能够了解黄河的源头、支流、干流途经的地形区和省级行政区域,找到上中下游河段划分的起始点。 2.通过自主学习,查阅地图、文字素材,完成学习任务,概括和理解黄河在不同河段的生态环境问题和防治措施以及如何合理地进行开发和利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黄河的开发利用和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 2.教学难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 三、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在充分调研和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河流知识已经进行了两节课的学习,所以,本课时主要以学生合作学习、互相交流为主,引导学生调用已有知识,运用资料和已经掌握的地理读图技能、地理分析方法,掌握黄河的水文状况和各河段的开发、利用与治理。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学生学习任务单。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出示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开门见山 教师:关于黄河的诗词很多,最著名的莫过于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诗。(切换幻灯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学生:朗诵诗词。 教师:这句诗词描述的是黄河的哪个特征? 学生回答预设:源头和入海口。 教师:回答得很贴切,我们首先来找一下诗句中的“天上”和“海”。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切入主题,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讲授新课──阅读黄河流域水系图和相关文字资料,了解黄河水文特征 教师:(切换幻灯片)参阅黄河流域水系图和文字资料,在空白图上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阅读地图和文字资料,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回答预设:诗句中的“天上”指的是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脉,“海”指的是渤海。上游和中游的分界点是内蒙古的河口镇,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点是河南的桃花峪。黄河干流主要流经的地形区依次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依次经过的省级行政区域是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 【设计意图: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技能和方法,完成黄河水文状况的学习。】 教师:填图很认真,也很准确。接下来,全班同学按照方位,分成三组,分别代表黄河的上、中、下游,了解每个河段的特点。每个组要完成2个学习任务,在班上汇报并与其他小组交流。为每个组分发学习任务。 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小组内分成两组,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巡查学生,解决学生学习中碰到的疑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意识。】 教师:现在我们来展示各个小组的学习成果,与其他小组交流。首先是上游地区的第一组。切换幻灯片,展示上游第一组的学习任务。 学生回答预设:玛曲县面临的环境问题是草场退化、荒漠化正在加剧。这些问题会导致黄河水量减少,泥沙含量增加。为改变现状,玛曲县需要采取退耕还草、还林、合理放牧、植树种草等措施进行治理。 【设计意图:通过玛曲县的案例,反映上游地区的荒漠化问题。】 教师:切换幻灯片,展示黄河上游湿地、湿地放牧、土地沙化景观图片。不合理的放牧,导致了玛曲县的草场退化,为黄河埋下了隐患。请上游地区的第二组来汇报。切换幻灯片,展示上游第二组的学习任务。播放视频:凌汛─宁夏。 学生回答预设:黄河上游河段有一部分是由低纬向高纬流,在冬末春初、秋末冬初,低纬度已经解冻或未结冰,而高纬度未解冻或已结冰,低纬度河段挟冰块而下,水势汹涌,导致高纬度河道水位猛涨,形成凌汛。一般采取的措施是疏通河床和爆破冰面。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凌汛常识,了解黄河给上游地区的人们带来的忧患。】

《黄河的治理》

案例展示 案例二: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河流和湖泊》中的第三节《黄河的治理》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河流和湖泊》中的第三节《黄河的治理》 授课教师:夏丽媛(通化市第八中学) 案例观看注意事项: 大家在观看《黄河》这两个同课异构的课例时,边观摩边思考: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与课标中的相应内容标准的关系是怎样的?两个课例的教学目标设计是否合理?两位老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来达成目标? 【教学设计】 本课的内容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河流和湖泊》中的第三节《黄河的治理》。本单元主要从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三个方面介绍我国的自然环境。在水文方面重点介绍了黄河和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了解黄河的有关知识是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同时对认识我国自然环境及改造利用地上悬河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本节富含智能培养知识和国情教育素材,体现出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学习对生活“有用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地理”的基本概念。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主要的支流、流经的省区、流经的主要地形区、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和注入的海洋;了解黄河的贡献、忧患及治理情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能归纳出黄河对人类的贡献;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培养、延伸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黄河治理的案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因地制宜、兴利除弊的观念;逐步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主义责任感。

浅析黄河调水调沙与黄河泥沙的治理(新编版)

( 安全论文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浅析黄河调水调沙与黄河泥沙 的治理(新编版) 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

浅析黄河调水调沙与黄河泥沙的治理(新 编版) 摘要: “水少沙多”是黄河洪水威胁的症结所在,也是黄河治理的难点,本文通过介绍黄河水沙特点并指出治理黄河的各项对策尤其是坚持10年的调水调沙,对防洪、治河、减淤等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为确保黄河下游河道不抬高、不淤积、不断流,使得下游河道长期安全使用,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沿黄地区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具有较大的效益。 关键词:黄河泥沙治理调水调沙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黄河泥沙造就了广袤的黄淮海平原,又用其乳汁浇灌两岸大地,哺育了炎黄子孙。但是,黄河又性格乖戾,下游因泥沙淤积而成为“地上悬

河”,洪水泛滥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从2001年开始,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利用黄河有限的水资源保障流域和沿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坚持这10年的调水调沙,成效巨大,社会反响强烈。 一、黄河水沙的基本特征 1.黄河泥沙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千万年来黄河泥沙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履行着“填海造陆”使命。广阔的黄淮海平原正是由于黄河泥沙的存在,得以形成、扩大,中华儿女有了繁衍声息的场所和丰富的土地资源。因此黄河泥沙是国土资源的一部分,不仅过去是,现在和将来也是。黄河泥沙还是天然的肥料,富含氮、磷、钾,大家知道黄河滩地种出来的水稻最香。黄河泥沙还可以用来做什么?这是一个有待研究开发的课题。长江流域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滚滚长江向东流,流的都是煤和油。涛涛黄河给我们带来的也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2.水少沙多,含沙量高 黄河是世界罕有的多沙河流,黄河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吨,多年平均含沙量约35公斤/立方米,输沙量和含沙量是中国各大江

第3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学案】第3课时xx的治理与开发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找出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流经的省区、地形区。 2、通过地图、图片及统计资料的分析,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 3、掌握xx各河段的治理措施。 【学习重点】 掌握xx的基本情况,以及治理措施。 【学习难点】 知道xx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 【学习过程】 xx的治理 【自学导航】认真阅读教材,你能独立解决以下问题! 学法提示:读图分析 读课文内容和图2.41和图2.42完成: 1、在图中找出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 2、找出划分黄河上、中、下游的界线河口、孟津,看它们都位于哪个省区。 3、找出xx流经的省区。 4、找出xx流经的地形区。 5、黄河流经哪个地段后,产生的泥沙最多?

6、地上河的分布河段、形成过程。 7、xx不同河段的问题与治理。 【交流展示】同桌或小组进行学习结果的交流 【合作探究】xx共同研讨解决: 1、分析xx的作用。 2、为什么xx水土流失严重? 3、讨论完成课本52页活动〝认识黄河的忧患〞。 【我的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学后质疑】你发现了哪些问题 【同步演练】你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得怎么样,快来检测一下双基训练:【一】选择题 1、被誉为〝塞上江南〞的是〔〕A.长江中下游平原B.华北平原 C.河套xx和xx D.xx 2、黄河断流现象出现的河段是〔〕A.上游B.中游C.下游D.中上游 3、以下河流中有凌汛发生的是〔〕A、珠江B、黄河C、长江D、淮河 4、治理黄河的关键是〔〕A、引黄淤灌B、加固黄河大堤C、全流域综合开发D、中游水土保持 5、被誉为〝塞上江南〞的是〔〕A、长江中下游平原B、华北平原 C、xx D、xx 【二】综合题 以下图是〝黄河水系略图〞,读后完成以下各题: 〔1〕填出图中数码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关于黄河的治理

关于黄河的治理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近20多年来,受工业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影响,黄河正饱受前所未有的侵害。通过对黄河沿山西段四市十几个县700多公里的实地考察,发现黄河水资源保护目前正面临几大挑战: 煤炭的深度开采对黄河水资源污染严重。据测算,开采1吨煤要损失地下水2至4立方米。黄河山西流域年产煤炭1.4亿吨,每年至少向黄河排入矿坑水2.8亿立方米,而这些矿坑水中含有许多复杂的物质成分,其中包括重金属和放射性离子等,严重地污染了黄河的水源。 各类责权不明的尾矿对黄河水资源造成威胁。“谁污染谁治理”是企业对其污染应承担的责任,然而这些企业一旦破产或关闭,其后续的环境污染治理问题由谁承担就成为难以解决的问题。 黄河干流沿岸采石点密布,采石过程中的碎石及粉尘直接污染黄河水资源。黄河沿岸及支流的城市废水、污水直接污染黄河水资源。 水土流失造成黄河水资源物理性的污染,同时农业生产上使用的化肥和农药残留物随水而流,导致黄河水资源污染进一步加剧。 针对上述情况,通过对黄河沿线煤炭资源的合理规划、整合,提高回采率,控制开采总量,并对矿坑水实现治理达标排放;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有效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的治理措施;尽快划定合理的采石和烧灰区域,改变采石与烧灰散乱管理的现状;尽快分期分批对黄河流域城市污水处理进行统一安排;加大对水土流失治理的力度,在有条件的地方实施以坝系建设为主的综合治理工程;加快建设“数字黄河”,为黄河水资源污染检测、防治提供一个信息共享平台。 感受黄河 中国第二大河.上游有3源:西源玛曲,又称约古宗列渠,源于巴颜喀拉山脉中部的雅拉达泽山东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西南缘;中源卡日曲,又称喀喇渠,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中部的各姿各雅山北麓;南源多曲,源于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日吉山附近.在这3条源流中,玛曲为黄河正源说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若依据"河源唯远"的原则,在3条源流中以卡日曲最长(190.1千米),它比玛曲(171.5千米)长18.6千米,因此也有主张以卡日曲作为黄河正源.中国水利部及黄河水利委员会仍以玛曲为黄河正源.从青海省的玛曲为源头,东流经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等,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千米. 聆听黄河 献出爱心 黄河已经是一条被人类深刻影响和干扰的河流,未来应如何治理,才能既保障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又能保障这条古老而又伟大的河流生生不息,造福于人民,是一个值得深思而又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___未来黄河治理的核心难题有三个:一是黄河的巨量泥沙如何处理和利用,这是黄河难治的症结,它不仅关系到黄河的防洪安全,也关系到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二是依据黄河水资源的变化,如何合理配置,有效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维持河流生命对水资源的需求.三是如何保护和改善黄河的生态环境.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关键是: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增水减沙. 治理污染拯救黄河

论黄河泥沙的综合处理利用

论黄河泥沙的综合处理利用 来源:本站原创访问:307 次录入人员:郝相莲时间: 06-03 [ 大 中小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摘要:黄河泥沙资源丰富。如何处理黄河泥沙,历来是黄河治理开发的大事。本文结合黄河下游山东、河南两省的实际情况,在论证综合处理利用黄河泥沙的可能性、技术支撑、市场需求、法制环境等基础上,提出了淤改涝洼地、制造墙体材料、复垦采煤塌陷区等综合处理利用黄河泥沙的建议。 关键词:黄河;泥沙;综合利用 1 黄河泥沙基本特点 黄河是世界罕有的多沙河流,实测年平均水量464亿立方米,沙量15.6亿吨,平均含沙量33.6 立方米每吨,年沙量和含沙量是中国各大江河之首。黄河的水量不及长江的1/20,沙量却是长江的3倍。像黄河这样沙量大、水量少、含沙量高的河流,在世界大江大河中是罕见的。黄河水量的56%来自兰州以上,而90%的泥沙却来自河口镇至三门峡之间。全年60%的水量和80%的沙量来自汛期。 由于长期泥沙淤积,黄河下游河道成为著名的“地上悬河”河床普遍高于地面4~6米,高的达12米。其总,黄河河床比新乡市地面高出20米,比开封市高出13米,比济南市地面高出5米。 2 黄河泥沙处理方略 如何处理好黄河泥沙,历来是黄河治理开发的难题之一。近年来,国家确定了“拦、排、调、放、挖”的黄河泥沙综合治理措施,收到了明显成效。特别是调水调沙自2002年至今已连续实施9年,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开辟了黄河治理的新途径。“黄河调水调沙的理论与实践”也因此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3 综合利用黄河泥沙 笔者个人认为,黄河泥沙的处理,历来是黄河治理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坚持“拦、排、调、放、挖”等泥沙综合处理方针的基础上,国家应鼓励、倡导社会各界综合处理利用黄河泥沙。 3.1 黄河泥沙源源不断,为综合利用黄河泥沙提供了可能性 黄河多年平均输沙量16亿吨,平均每平方米含沙量33.6公斤,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并且黄河泥沙土质肥沃,不含盐碱性,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心得体会:黄河泥沙入黄的机制及过程探讨

心得体会:黄河泥沙入黄的机制及过程探讨 黄河是举世闻名的多沙河流,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区别于其他江河的基本特征,也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黄河中游的潼关水文站控制了黄河90%的流域面积、90%的径流量和几乎全部的泥沙,分析潼关水文站不同时期水沙量变化可以看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径流量、输沙量呈减少趋势。 黄河水沙变化尤其是泥沙量的变化引起了国内外有关专家的高度关注。黄河水沙变化不仅影响到黄河冲积性河道的冲淤发展趋势,而且关系到重大治黄规划的实施、治黄战略的确定以及重大水利枢纽工程的布局和建设时机等。相关部门开展了大量研究,但由于研究采用的资料和方法不同,研究成果差别较大,未能形成对入黄泥沙量变化的统一认识。另外,以往对黄河泥沙变化的研究多侧重于坡面、沟道侵蚀产沙过程,对产沙入沟或入河后发生的河流输沙过程考虑较少,导致无法深入区分“产沙”和“输沙”的概念差异。

侵蚀产沙的主要机制 侵蚀产沙主要是指地表物质(包括成土母质)在侵蚀营力作用下所发生的分散及相对初始位置的移动。根据侵蚀力的不同,可分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和冻融侵蚀4种类型。黄河流域主要产沙区的产沙方式包括风力侵蚀、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其中风力侵蚀产生的入黄泥沙占比较小,成因复杂多样,一般不作为研究重点。因此,本文主要分析黄河流域主要产沙区的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两种产沙方式。 1.水力侵蚀 水力侵蚀是指以地面的水流为动力冲走土壤产生的侵蚀作用,也称为水蚀,是全球分布最为广泛的侵蚀产沙类型。水力侵蚀是黄河流域主要产沙区分布最广泛、最重要的土壤侵蚀方式。除了部分沙丘沙地区和植被茂密的山区外,几乎在所有降雨及产生地表径流的地区都可以见到水力侵蚀。即便是在局部干旱区域,夏季暴雨产生的侵蚀也是塑造地面的重要侵蚀方式之一。从成因上看,黄河流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