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流感活动状况及流行动态变化规律

流感活动状况及流行动态变化规律

流感活动状况及流行动态变化规律
流感活动状况及流行动态变化规律

流感活动状况及流行动态变化规律

[摘要]目的探讨宜昌市流感活动状况及流行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建立流感监测点,定期采集流感样标本,用狗肾传代细胞(MDCK)细胞和鸡胚分离培养病毒,通过血凝抑制试验鉴定分离毒株。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2007-2010年在554137例门诊病例中监测到18652例流感样病例,流感样病例就诊百分比平均为3.37%;从2769份标本中分离到流感病毒163株,分离率5.89%。4年中流感优势株交替变化,2007年以乙型为主,2008年度以甲3型为主,2009年以甲3和甲型H1N1为主,而2010年则以甲3型为主。流感监测结果显示在夏季和冬季有2个流行峰。2007-2010年共报告流感暴发疫情23起,有82.61%发生在中小学校。结论2007-2010年宜昌市流感病毒活动强度与全国情况基本一致,2009年发生流感流行,4年不同型别毒株交替占优势的特征,尚未发现变异株及高致病株。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尤其是儿童及老年人危害较大。为掌握流感在宜昌市的流行动态,及时分析预测流行趋势和特点,提高预测、预警能力,及时发现变异株,为研制流感疫苗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全国流感监测方案》和《甲型H1N1流感监测方案(第二版)》[1]要求开展监测,现将2007-2010年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监测点与监测对象选择宜昌市呼吸道疾病就诊量较多医院的儿科和呼吸道内科作为流感监测哨点。在监测点由专职医护人员对儿科门、急诊的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illness,ILI)进行登记,每周统计就诊流感样病例数和就诊病例总数并在国家的流感网络直报系统按日上报流感样病例数和就诊病例总数,统计每日流感样病例数和门诊总数的比例变化动态,作为判断流感流行活动度的参考依据。以具有流感样症状(体温超过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发病3d以内、尚未经抗病毒治疗,缺乏其他实验室确定诊断依据的门、急诊患者作为监测采样对象。

1.2器材和试剂倒置显微镜(型号:CKX41,厂家:日本奥林巴斯),CO2培养箱(型号:HF160,厂家:香港力康),微型台式高速离心机(型号:5415D,厂家:德国eppendorf公司),低温高速离心机(厂家:香港力康Heal Force公司),甲型H1N1、季节性H1N1、H3N2、B型流感病毒鉴定血清(由国家流感中心提供),营养肉汤,DMEM培养基,HEPES缓冲液,胎牛血清,EDTA-胰酶(0.05%胰酶;0.53mMEDTA?4Na),PBS缓冲液。

1.3标本采集哨点医院监测诊室的医护人员负责标本采集,每周定期采集流感样病例的

咽拭子标本,并填写流感监测病例标本登记一览表,所用营养肉汤由宜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工作人员每周定期到各哨点医院取标本,24h内录入到“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标本加入青霉素和链霉素(终浓度:青霉素G100U/mL,硫酸链霉素100μg/mL),作用2h后进行接种。

1.4病毒的分离与鉴定标本经无菌处理后接种于狗肾传代细胞(MDCK)和9~l1月龄鸡胚接种进行分离培养病毒[2-3]。血凝阳性标本用血凝(HA)和血凝抑制(HI)试验初步鉴定病毒的型别(或亚型),并送国家流感中心进一步复核鉴定分析。鉴定病毒用的流感标准血清由国家流感中心提供。

2009年,根据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监测方案(第二版)》的要求,在病毒分离鉴定前增加了病毒核酸的检测(PCR)以提高病毒分离培养的成功率,具体方法为: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样本抽提RNA进行甲型与乙型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甲型阳性者进一步分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季节性H3N2流感病毒和季节性H1N1流感病毒亚型,并在符合生物安全和检测条件的实验室内完成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

1.5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检验,以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流感样病例监测2007-2010年哨点医院共监测门诊就诊人数554137人,流感样病例18652人,流感样病例就诊百分比(ILI%)为

3.37%。在各年度分布上有所不同,2007年在春季出现2个高峰,2008年和2009年在冬季与夏季各出现2个高峰,所不同的是2009年在春季的峰值更加明显,2010年没有出现明显的峰值,ILI%始终维持在2%左右(图1)。4年的流感样病例ILI%,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23.285,P<0.05),之后将4年的ILI%两两比较,2009年、2007年的ILI%均高于2008年的ILI%(χ2=291.231,P<0.05;χ2=45.413,P<0.05);2009年的ILI%高于2007年的ILI%(χ2=81.946,P<0.05);2009年、2008年、2007年的ILI%均高于2010年的ILI%(χ2=1422.545,P<0.05;χ2=881.257,P<0.05;χ2=3153.396,P<0.05)。

2.2病原学监测2007-2010年共采集标本2769份,分离到不同型别的流感病毒163株,总阳性率为5.89%,其中甲型H1N1流感2株、甲1型39株、甲3型76株、Victoria型24株、Yamagata型22株。从4年来流感病毒分离的月份布情况看,基本符合我国南方常规的冬夏2个高峰,只是不同年度在月份上有所不同。

4年流感监测的病毒分离率,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451,P<0.05),将4

年的病毒分离率两两比较,2008年的病毒分离率高于2007年和2009年的病毒分离率(χ2=16.846,P<0.05;χ2=17.302,P<0.05);2010年的病毒分离率高于2007年和2009年的病毒分离率(χ2=4.254,P<0.05;χ2=11.188,P<0.05);将2007年和2009年的病毒分离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29,P=0.72>0.05);将2008年和2010年的病毒分离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7,P=0.87>0.05)。

2009年开始,开展了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显示2009-07/09季节性H3亚型占较大比例,10月份以后甲型H1N1流感成为主要流行株,这与全国流感监测南方省份的监测情况相一致[4]。到2010年季节性H3亚型开始成为主要流行株。

2.32009年甲型H1N1流感监测2009年宜昌市累计报告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264例,其中重症病例13例,危重病例1人;已治愈263人,死亡1人。

2.3.1时间分布自2009-06-12宜昌市报告首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实验室确诊病例以来,陆续出现病例报告,从2009年第38周开始,报告的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明显增加(图4)。

2.3.2地区分布2009年宜昌市累计报告的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264例中,14例为输入性感染病例(5.3%),250例为本地感染病例(94.7%)。本地病例中按现住址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西陵区110例,伍家岗区45例,长阳县19例,枝江市18例,夷陵区14例,秭归县13例,宜都市和点军区均为8例,当阳市6例,远安县和猇亭区均为4例,五峰县1例。

2.3.3人群分布2009年宜昌市累计报告的甲型H1N1流感250例本地病例中,男性119例,女性131例,男女性别比为0.908:1;年龄段中10~19岁病例最多,为152人,占本地病例总数的60.8%;学生病例最多为184人,占本地病例总数的73.6%,见图5。

2.3.4重症危重病例2009年宜昌市累计确诊重症病例13例,危重病例1例;转归情况:治愈13例,1例死亡(危重病例);性别分布:男性5例,女性9例,性别比:1:1.8;高危人群分布:7例为高危人群,其中孕产妇5例、肥胖1例、幼儿1例。

2.3.5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2009年宜昌市共报告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10起,其中季节性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混合感染疫情3起。共报告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68例,季节性H1亚型流感确诊病例10例,季节性H3亚型流感确诊病例11例,发热病例(体温≥37.5℃)725例。10起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地区分布情况为西陵区2起,开发区1起,伍家岗区3起,枝江市2起,长阳县1起,远安县1起。

2.4暴发疫情监测2007-2010年共报告流感暴发疫情23起,其中有82.61%发生在中小学

校。2007年报告流感暴发疫情1起,分离的毒株型别为Victoria;2008年报告流感暴发疫情3起,分离的毒株型别为甲1和甲3型;2009年报告流感暴发疫情19起,分离的毒株型别主要为甲1型;2010年无流感暴发疫情报告(表3)。

表32007-2010年宜昌市流感暴发疫情监测情况

3讨论

监测结果发现,2007-2010年宜昌市流感病毒活动强度与全国情况基本一致[4],流行呈现亚热带模式,基本上每年流感流行呈双峰型。分析病毒月分离率的变化趋势和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数百分比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11、l2月和1月是冬季流行高峰,6-9月是夏季流行高峰。每年流感活动的最高峰出现时间略有差异,但高峰期基本一致,而且夏季峰要强于冬季峰。流行病监测数据显示,门诊流感样病例人数的百分比变化也可看出冬夏2个增长高峰,与病毒分离率的变化在流行季节基本一致,提示通过观察门诊上感人数的百分比变化,可以大体推测流感活动强弱,以便提前预报流感活动动态,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2007-2008年宜昌市流感处于相对平稳状态。2009年全球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由于我市人口流动大,在9月份以前以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病例为主,之后以开始以本地感染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占多数,并且在11月开始出现重症病例。根据2009年PCR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来看,7-9月甲H3型为主要流行株,10月份以后甲型H1N1流感成为主要流行株。流感优势株在3个监测年份交替变化的趋势很明显,2007年以乙型为主,2008年度以甲3型为主,2009年以甲3和甲型H1N1为主,由于检测资质原因宜昌市2009年未开展甲型H1N1流感病毒分离工作,2009年流行株是综合病毒分离和核酸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每年的6-9月、11-12月次年的1月是流感活动的高峰,这与周边地区出现流行高峰的时间基本一致[5-10],但是在不同年份和月份上有些不同的变化,说明流感病毒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有不同的流行株和流行规律。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监测结果显示孕妇是需要监控的重点人群。2010年,宜昌市开始分离出甲型H1N1流感病毒毒株,但是仅在1月份分离出2例,而且2010年的流感样病例就诊百分比一直处于2%左右的水平,未见明显的峰值,病毒分离率也只是在夏季出现峰值,原因可能与2010年全市大规模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全市人群建立起免疫屏障有关。

流感暴发疫情主要集中在中小学82.61%,这与周边地区的监测结果是相一致的[11-12]。在校学龄人群免疫力低,加上学校一般人群集中,密度较大,一旦流感病毒传入,很容易发生流行甚至暴发。因此,针对流感易在中小学暴发流行的现状,应提高学校对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完善学校在传染病疫情的报告制度,并推行流感疫苗的预防接种。卫生部门应

加强对学校的监测工作,及时发现疫情并采取防控措施。

每年做好流感监测,尤其是及时捕捉住有意义的流感新变异株,对当年的流感预测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4年的流感监测研究,对宜昌地区的流感流行规律有了更全面的掌握,积累了丰富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资料,为国家流感中心掌握全国流感疫情、分析流感动态提供了依据。但流感流行的规律很复杂,涉及的因素很多,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流感监测工作,特别要时刻注意新抗原变异株的出现,早日弄清流感病毒的流行规律,才能更好地控制流感的发生和流行。

怎样治疗猪流行性感冒

怎样治疗猪流行性感冒(猪流感) 猪流行性感冒(猪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如果与猪副、嗜血杆菌或巴氏杆菌混合感染科使病情加重。流感病毒可以再猪和人之间相互传播,猪型流感在历史上曾多次引起人类流感的爆发。 【流行特点】猪流感病毒常能分离到的病毒亚型HINI亚型H3N2亚型,这两种猪源病毒亚型均可感染人,属于A型流感病毒。各种品种、年龄、性别的猪对流感病毒都有易感性,其发病特征为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高、死亡率低。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多发生于气候易变的秋末、早春和寒冷的冬季,炎热的夏天很少发生,呈地方性流行。通过病猪、带毒猪的呼吸道分泌物传播给易感猪群或人。 【临床症状】本病潜伏期短,为几小时至几天,发病突然,往往在第一头病猪出现后的24小时内,同一猪场的中大部分猪已被感染。病初病猪体温升高,精神极度萎靡,食欲减退或废绝。呼吸急促,咳嗽,打喷嚏,鼻腔流出浆液性或浓性鼻液。眼结膜潮红、流眼泪,卧底不起,难以移动,驱赶时病猪变现疼痛。病程5-7天,惹无并发症3-4天可自行康复。妊娠猪后期可能流产,但极少发生死亡,个别转为慢性的出现持续性咳嗽、消化不良、消瘦,惹并发肺炎则引起死亡。 【病理变化】病猪呼吸道病变最为明显的,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粘膜充血,表面有大量泡沫样黏液,有时混有血丝,胸腔,心包蓄积大量混有纤维素的黏液,肺脏可见气肿,有时水肿和苍白色,界限分明,胃粘膜尤其是胃大弯部充血,脾脏轻度肿大。 【类别鉴定】①与猪霉形体肺炎的鉴别两者均表现体温升高、气喘、咳嗽、流鼻涕等症状。不同点是:猪霉形体肺炎的症状为反复干咳、气喘,一般不打喷嚏,不出现疼痛,病程缓慢且比较长,剖检肺部可见特征性的融合性支气管炎肺炎,尖叶、心叶、中间叶和膈叶前缘呈现“肉样”或“虾肉样”实变。 ②与猪肺炎的鉴别两者均表现为体温升高,呼吸急促、咳嗽、鼻涕流黏液。不同点是:猪肺疫发病急,病猪咽喉部肿胀,呼吸困难、流延,呈犬坐姿势。剖检皮下有大量胶冻样淡黄色或灰青色纤维素浆液,肺部可见纤维素性炎症,切面呈大理石样外观,有时胸膜与肺脏粘连。 ③与猪大叶性肺炎的鉴别两者均表现体温升高、腹式呼吸、流鼻液等症状。不同点是:猪大叶性肺炎无传染性,病猪流铁锈色或红色鼻液,剖检肺部呈现暗红色或紫红色。 【诊断】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综合分析后,可作出判断,进一步明确需要靠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后常采用病猪细支气管炎渗出物或仔猪咽喉部黏液,进行病毒分离或血清学检查 【预防措施】目前国内尚无猪流行性疫苗生产和应用。如果发病猪群在一个季节内没有重复流行的话,说明康复猪获得的一定的免疫力。 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发病原因,特别是在阴雨潮湿、气候多变时。应保持圈舍清洁卫生。通风干燥。温暖安静,注意消毒,勤换垫料,给足清洁用水,尽量减少或消除与发病有关的各种应急因素。 【治疗方法】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发病时可采取对症治疗,如果在饮水中加入止咳化痰剂、清热解毒药或使用抗菌药物,以减轻症状,对控制并发症和继发感染有一定的效果。 信息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9018135369.html,/

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

附录A 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病学最初调查表

附录B 高致病性禽流感现地调查表 疫情类型(1)确诊(2)疑似(3)可疑 B1疫点易感禽与发病禽现场调查 B1.1 最早出现发病时间:年月日时, 发病数:只,死亡数:只,圈舍(户)编号: B1.2 禽群发病情况: B1.3袭击率: 计算公式:袭击率=(疫情暴发以来发病禽数—疫情暴发开始时易感禽数)x 100% B2可能的传染来源调查 B2.1发病前30d内,发病禽舍是否新引进了家禽? (1 )是(2 )否

B2.2发病前30d内发病禽场/户是否有野鸟栖息或捕获鸟? (1 )是(2 )否 B2.3发病前30d内是否运入可疑的被污染物品(药品)? (1 )是(2 )否 B2.4最近30d内是否有场外有关业务人员来场?(1)无(2)有,请写出访问者姓名、单位、访问日期,并注明是否来自疫区

B2.5发病场(户)是否靠近其他养禽场及动物集散地? (1 )是(2 )否 B2.5.1与发病场的相对地理位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 B2.5.2与发病场的距离 _______________ 。 B2.5.3其大致情况 _________ 。 B2.6发病场周围10公里以内是否有下列动物群? B2.6.1 猪,_________ 。 B2.6.2野禽,具体禽种: ________ 。 B2.6.3野水禽,具体禽种: _________ 。 B2.6.4田鼠、家鼠: __________ 。 B2.6.5 其它:_________ 。 B2.7 在最近25-30d内本场周围10公里有无禽发病?(1)无(2 )有,请回答: B2.7.1发病日期: _________ 。 B2.7.2病禽数量和品种: _________ 。 B2.7.3确诊/疑似诊断疾病: _________ 。 B2.7.4场主姓名: _________ 。 B2.7.5发病地点与本场相对位置、距离:___________ 。 B2.7.6投药情况:。

流行性感冒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流行性感冒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国标码口口口口口口病例编码口口口口 1.一般情况 1.1姓名:,若为14岁以下儿童,家长姓名:。 1.2性别(1)男(2)女 口 l.3年龄(岁): 1.4职业(1)幼托儿童(2)散居儿童(3)学生(4)教师(5)保育员及保姆 (6)餐饮食品业(7)商业服务(8)医务人员(9)工人(10)民工(11)农民(12)牧民(13)渔(船)民(14)干部职员(15)离退人员(16)家务及待业 (17)其他:(18)不详口口 1.5文化程度(1)学龄前儿童(2)文盲(3)小学(4)初中(5)高中 (6)大学及以上(7)不详口 1.6现住址: 1.7户口地: 1.8工作(学习)单位: 1.9联系人:联系电话: 2.发病情况 2.1发病日期:年月日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2发病地点: 2.3初诊时间:年月日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4确诊时间:年月日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5诊断医院: 2.6住院时间:年月日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7出院时间:年月日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8转归情况(1)死亡(2)痊愈(3)其他口 3.临床资料 3.1发热持续天 口口 3.2最高体温℃ 口口.口 3.3有无如下症状 3.3.1发热(1)有(2)无 口 3.3.2畏寒(1)有(2)无 口 3.3.3乏力(1)有(2)无

口 3.3.4咳嗽(1)有(2)无 口 3.3.5头痛(1)有(2)无 口 3.3.6腹背酸痛(1)有(2)无 口 3.3.7四肢酸痛(1)有(2)无 口 3.3.8咽痛(1)有(2)无 口 3.3.9鼻塞(1)有(2)无 口 3.3.10流鼻涕(1)有(2)无 口 3.3.n打喷嚏(1)有(2)无 口 3.3.12恶心(1)有(2)无 口 3.3.13呕吐(1)有(2)无 口 3.3.14腹泻(1)有(2)无 口 如有腹泻,每日大便次口口 3.4有无下列并发症 3.4.1肺炎(1)有(2)无 口 3.4.2哮喘(1)有(2)无 口 3.4.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有(2)无 口 3.4.4流产(1)有(2)无 口 3. 4.5死胎(1)有(2)无 口 4. 疫苗接种情况 4.1有无接种(1)有(2)无 口 4.2最后一次接种日期:年月日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5.流行病学调查 5.1病前7日内接触流感样病人(1)有(2)无 口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附件1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为做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以下简称“人禽流感”)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预防和控制人禽流感病例的发生、传播,特制定本方案。 1 调查目的 1.1调查可能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影响因素,为疫情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1.2 发现和追踪病、死禽类及人禽流感病例的密切接触者。 1.3 发现人传人的线索,并寻找其证据,为及时做好流感大流行应对准备提供依据。 2 组织与准备 2.1 启动条件 卫生行政部门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过监测系统报告、群众反映、媒体报道、疫情通报等途径获知本辖区内出现下列情况时,应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1)发生经省级及以上农业部门证实的禽流感疫情。 (2)发现人禽流感预警病例。 (3)发现人禽流感疑似、确诊病例。 (4)发现其他需要排除人禽流感的病例或需要开展调查的相关情况。 2.2 组织及实施 2.2.1县级卫生部门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疫情调查的组织及领导;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开展禽流感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应在接到疫情报告后2小时内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及时采取

相应预防、控制措施,并将调查结果及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根据需要,可请求上级部门给予技术支持和指导。 2.2.2市级及以上卫生部门市级及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派遣调查组前往疫情发生地进行调查;市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应邀或受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派遣前往疫区指导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2.3 调查准备 调查单位应迅速成立现场调查组,制定流行病学调查计划,明确调查目的、调查组人员组成,确定成员的任务及职责。调查组成员一般包括有关领导、流行病学工作者、临床医生、消毒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其它相关人员等。 3 调查内容和方法 3.1背景资料收集 3.1.1当地地理、气象、人口等资料的收集 通过查阅资料、咨询当地相关部门等方法了解当地的地理状况(如地理位置、流域、海拔高度、地形地貌、植被、湖泊、河流、交通状况等)、气象资料(如年均气温、年均月气温、年均降雨量、年均月降雨量、年均湿度、当年月均气温及月均降雨量及月均湿度等)、农林业(土地使用、农业种植、养殖业、野生动物、候鸟迁徙情况等)、人口资料(最新的人口总数、年龄别构成、流动人口数)、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如国民经济总产值、人均产值、医院数量及床位数、学校数量等)、其它相关资料如特殊风俗及生活习惯等。 3.1.2历史及横断面相关资料调查

禽流感安全常识(标准版)

( 安全常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禽流感安全常识(标准版) Safety accidents can cause us great harm. Learn safety knowledge and stay away from safety accidents.

禽流感安全常识(标准版)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亚型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综合症,被国际兽疫局定为A类传染病。 人类直接接触受H5N1病毒感染的家禽及其粪便或直接接触H5N1病毒也会受到感染,发病后死亡率高达60%。目前为止,世界上约有60人死于禽流感。 H5N1型禽流感病毒目前还处于由禽类传染给人的阶段。然而,如反复发作,一旦病毒基因发生变异,就有可能变成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新型流感。 禽流感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7天以内 早期症状:类似流感,主要表现为发热、流涕、鼻塞、咳嗽、

咽痛、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 年龄较大、治疗过迟的患者会因病情迅速发展成进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肺出血、胸腔积液等多种并发症而死。 禽流感的传播途径 空气传播:病禽粪便中,以及病禽咳嗽和鸣叫时喷射出的H5N1病毒在空气中漂浮,人吸入呼吸道被感染发生禽流感。 食物传播:食用病禽的肉及其制品、禽蛋,食用病禽污染的水、食物,用被污染的手拿东西吃,都可能受到传染而发病。 接触传播:经过损伤的皮肤和眼结膜容易感染H5N1病毒而发病。 禽流感的防治 洗手: 预防疾病最好的方法是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 熟吃: 鸡蛋和鸡肉一定要煮熟后食用。 不吃半熟的白斩鸡、醉鸡、半熟的鸭鹅肉,不吃半熟鸡蛋。 到正规场所购买经过检疫的禽类制品,不自行宰杀食用。

如何预防禽流感 教案

如何预防禽流感教案 3 一教学目标了解什么是禽流感怎么样预防 二教学重难点预防禽流感 三教学内容 1、什么是禽流感?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传染性疾病,容易在鸟类(尤其是鸡)之间引起流行,过去在民间称作鸡瘟。禽类感染后死亡率很高。 2、什么是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禽流感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H5和H7亚毒株(以H5N1和H7N7为代表)引起的疾病。高致病性禽流感因其在禽类中传播快、危害大、病死率高,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 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是不断进化 的,其寄生的动物(又叫宿主)范围会不断扩大,可感染虎、家猫等哺乳动物,正常家鸭携带并排出病毒的比例增加,尤其是在猪体内更常被检出。 3、人是怎样感染上禽流感的? 禽流感病毒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人体传染给人,人类直接接触受禽流感病毒感染的家禽及其粪便或直接接触禽流感病毒也可以被感染。通过飞沫及接触呼吸道分泌物也是传播途径。如果直接接触带有相当数量病毒的物品,如家禽的粪便、羽毛、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等,也可经过眼结膜和破损皮肤引起感染。4、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患者有哪些表现? 人类患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后,起病很急,早期表现类似普通型流感。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大多在39℃以上,持续1~7天,一般为3~4天,可伴有 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除了上述表现之外,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重症患者还可出现肺炎、呼吸窘迫等表现,甚至可导致死亡。 5、防治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关键是什么? 防治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关键要做到“四早”,指对疾病要早发现、早报告、 早隔离、早治疗: 早发现:当自己或周围人出现发烧、咳嗽、呼吸急促、全身疼痛等症状时,应立即去医院就医。

流行病学复习资料教学内容

第二十二章糖尿病 糖尿病的预防策略:以健康促进为手段的社区综合防治: 1.制定长远的糖尿病防治国家计划; 2.加强与WHO、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等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交流,积极开展国内多地区的协作,进行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干预的研究。 3.建立糖尿病三级防治和疾病监测网,使糖尿病治疗和管理科学化、制度化; 4.开展社区综合防治; 5.对一般人群、高危人群和糖尿病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倡在开展一级预防的同时,强调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 6.有计划地第糖尿病专科医生、护士、营养师、各级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和糖尿病教育工作者等专业人员开展教育和培训; 7.研究和评价糖尿病社区综合防治管理机制,提供公平、可及、有效的糖尿病防治。 预防措施: 一级预防:1.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手段,提高全社会对糖尿病危害的认识;2.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3.提倡膳食平衡,注意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摄入的比例,多吃蔬菜和水果,戒烟限酒,限盐,防止能量的过度摄入;4.预防和控制肥胖。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1.筛检试验:包括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检验和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2.积极的治疗,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包括心理治疗、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以及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三级预防:通过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采取合理的治疗手段,进行血糖的自我监测,通过规范的药物治疗、饮食治疗和体育锻炼,控制血糖稳定,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 第二十三章流行性感冒 流感病毒的基本结构:流感病毒在分类上属正黏病毒科,是多形性有包膜病毒,多为球形,直径80~120nm。 其病毒颗粒结构由外至内分为三层,最外层有两种表面抗原,即血凝素(HA)抗原和神经氨酸酶(NA)抗原。中间层为类脂膜下面的基质蛋白(M1)形成的厚的球形蛋白壳,具有维持病毒外形及保护核衣壳的作用。最内层为核衣壳,由病毒基因组与核蛋白组成。 流感病毒的分类:根据流感病毒NP和M1抗原特异性及其基因特性的不同,分为甲(A)、乙(B)、丙(C)三型。甲型流感抗原变异性最强,可引起季节性流行和世界性大流行;乙型流感变异性较弱,可引起中、小型流行或局部暴发;丙型流感的抗原性比较稳定,多引起婴幼儿和成人散发病例。 根据甲型流感病毒HA和NA抗原结构及基因特性不同可将其分为若干亚型,HA有16个亚型(H1~H16),NA有9个亚型(N1~N9)。 甲型流感病毒的命名规则如下:型别/宿主/分离地点/毒株编号/分离年代(血凝素抗原亚型和神经氨酸酶抗原亚型),宿主如果是人可以不写。乙、丙型无需注明亚型。 抗原变异:流感病毒可引起季节性流行和流感大流行,主要是其HA和NA的抗原性容易发生变异所致,抗原变异幅度的大小直接影响流感流行的规模。 变异种类:1.抗原漂移(antigenic drift)是指流感病毒亚型内部经常发生的小幅度的变异,属于量变。漂移的结果往往引起流感的季节性流行。 2.抗原转换(antigenic shift)是指流感病毒抗原变异幅度大,形成的新亚型,属于质变。转换的结果常引起流感的世界性大流行。

预防流感知识讲座

预防流感知识讲座 1、什么是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最常见的流感起病突然,畏寒、寒战、高热,体温可达39~40度,伴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伴有咽喉痛、干咳、鼻塞、流涕等。如无并发症,多于发病3~4天后症状好转,但咳嗽,体力恢复常需要1~2周。轻症者如普通感冒,症状轻,2~3天可恢复。 2、什么是禽流感? 什么是H7N9禽流感?禽流感主要是指禽中流行的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禽流感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和无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目前只发现H5和H7两种亚型。由于种属屏障,禽流感病毒只在偶然的情况可以感染人。流感病毒可以分为甲(A)、乙、丙型。其中,甲型流感依据流感病毒特征可分为HxNx共135种亚型,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是其中的一种,既往仅在禽间发现,未发现过人的感染情况。目前出现的病人,是全球首次报告人感染H7N9病毒病例。经对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结果,未提示该病毒具有较强的人传人能力。 3、人感染H7N9禽流感感染病例的主要临床表现? 目前确诊病例主要表现为典型的病毒性肺炎,起病急,病程早期均有高热(38度以上),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起病5~7天出现呼

吸困难,重症肺炎并进行性加重,部分病例可迅速发展为呼吸窘迫综合症并死亡。目前对该疾病临床特征的认识还有限,该病毒感染能否引起轻型病例或其他临床表现尚不清楚。随着更多的病例信息的积累,对该病的认识将会发生变化。 4、本次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病例的感染来源? 此次人感染的H7N9流感病毒从病毒生物学上属于禽源流感病毒,既往国际上所发现的人感染H7亚型的流感病毒也多来自于禽类,但截至目前,确诊病例的具体感染来源尚不清楚。 5、H7N9禽流感病毒是否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目前尚未证实该病毒具有人传播人的能力。 6、如何预防H7N9流感? 目前国内外尚无针对H7N9禽流感的疫苗。市民预防禽流感,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也能够有效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疾病。(1)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遮掩口鼻,清洁口鼻后应及时洗手。(2)尽可能减少与禽类不必要的接触,不购买无卫生检疫的活禽。应避免接触和食用病(死)禽、畜。(3)买回家的禽类制品要洗净,烧熟后方可食用,加工时要注意手部是否有伤口,如有伤口应带橡皮手套操作。(4)加强体育锻炼,注意补充营养,保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以增强抵抗力。(5)不要轻视重感冒,禽流感的病症与其他流行性感冒病症相似,如发烧、头痛、咳嗽及喉咙痛等,在某些情况下,会引起并发症,导致患者死亡。因此,若发现发热、头痛、鼻塞、咳嗽、

传染病学流行性感冒培训资料

传染病学流行性感冒培训资料 【概述】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传播速度快,可在人群中引起流行,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急起高热、明显的头痛、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等中毒症状,而呼吸道症状轻微。【病原学】 1、属正粘液病毒,80-120nm球形颗粒,单股RNA病毒,有三层结构 ①核心:单股负链RNA:具有型的特异性分为A、B、C三型(A—甲型流感病毒,B—乙型流感病毒,C—丙型流感毒) ②基质蛋白:外壳骨架 ③包膜:血凝素(H): 15亚型主要H1 、H2、H3 神经氨酸酶(N): 9亚型主要N1、N2 2、流感病毒依核蛋白(NP)不同分为:

(1)甲型流感病毒:可以感染许多动物,包括禽鸟、猪、马、海豹和鲸等--自然宿主 (2)乙型流感病毒:能否感染人以外其他动物未取得一致的看法,有报告称可以感染海豹 (3)丙型流感病毒:已被证实可以感染猪 3、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常见甲型 抗原漂移:相对变化小,频率高,累及效应,新的流行株(量变) 抗原转变:变化较大,频率低,新的强毒株(质变)【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病人、隐性感染者、无慢性带病毒者(二)传播途径: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接触毛巾、食具、玩具等日常物品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免疫时间短。无交叉免疫 (四)流行特征:

⑴. 易引起流行和大流行,多见冬春季,主要发生在学校、单位、工厂及公共娱乐场所人群聚集的地方,一次流行持续约6-8周 ⑵. 甲型、乙型——流行丙型——散发 【临床表现】 潜伏期通常为1~3天(数小时~4天) (一)典型流感: 1.发病急,全身中毒症状重 2. 呼吸道症状较轻 3. 病程较短4-7天 (二)轻型流感: 轻型病人呈中轻度发热,体温在39℃以下,全身与呼吸道症状都较轻,病程短,2~3天内自愈。 (三)肺炎型流感: 又称原发性流感病毒肺炎。婴幼儿、老年或原有基础病、机体免疫状态低下者。病情持续发展,高热不退,剧烈咳嗽,血性痰,呼吸困难及发绀,心肝肾衰竭,肺部罗音;

猪常见疾病防治及诊治方法

猪常见疾病防治及诊治方法 猪常见疾病防治及诊治方法,减少疾病的关键步骤,早知道早预防 在我国养殖行业中,猪是主要的物种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以及食用价值。因此加强对猪养殖过程中,疾病的预防以及控制,能够降低猪疾病发生的风险,提高猪养殖的效率,促进养殖户经济收入的提升。从我国当前猪养殖的过程来看,加强对常见疾病的预防以及控制,探讨发病的原因,同时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促进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与进步,对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猪呼吸道疫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1、饲养管理因素 在对猪的饲养管理方面,也会对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产生影响。一般来说猪呼吸道疫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生猪养殖过程中,在饲料、饮水以及环境等方面,存在着相应的问题。所以要想降低生猪感染呼吸道疫病的几率,养殖户们需要保证生猪养殖环境的干净整洁,加强对生猪养殖的管理,提高猪舍中空气的流动性。尤其在猪呼吸道疫病的高发期,也就是在夏季或者秋季,更需要加强对猪

舍的通风,避免出现闷热、潮湿的环境。在饲养管理中,养殖户还需要提高对生猪饲养的重视,防止出现猪呼吸道疫病的可能。 2、季节和环境因素 导致猪呼吸道疫病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季节和环境因素。从猪呼吸道疫病发生的时间上来看,具有非常明显的季节性。在春秋季的发病率较高,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季节中,空气中粉尘较多,再加上气候相对干旱,因此容易导致生猪出现呼吸道疾病。除了季节因素之外,猪呼吸道疫病的发生,也与生长环境有很大的联系。通常来说如果养殖场内有生猪,感染上了呼吸道疫病,那么将会通过空气的形式,使得其他生猪也发生感染。在季节和环境方面,人们可以通过猪舍的管理,来营造出有利于生猪生长的环境。 3、传染因素 传染因素也是猪呼吸道疫病方式的原因之一。研究表明,猪呼吸道疫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空气,病毒可以借助于空气的流动,在区域之间进行传播。因此养殖户们需要从传播途径角度,采取措施来加强对猪呼吸道疫病的防治。同时还需要注意防止生猪感染其它类型的病症,比如肺炎等。如果任何一个猪出现了呼吸道疫病,那么我们就需要做好猪舍的消毒工作,防止出现大面积的感染。在传染方面,如果发现有生猪,出现了感染呼吸道疫病的情况,首先需要对其进行隔离,防止其他生猪感染上该病。 二、猪呼吸道疾病的防治措施 1、做好生猪的免疫接种工作,提高生猪的免疫力

禽流感的流行状况与研究进展

?综 述?禽流感的流行状况与研究进展 余 滨 【中图分类号】R51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483(2004)03-0029-04 禽流感(A vian Influenza,A I)是严重危害畜牧业和人类健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多年来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发生过该病的流行或暴发流行,严重地打击了一些国家的养殖业,经济损失巨大。在1997年之后陆续有感染人的报道,因此,禽流感已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致病性禽流感(Hig hly Pat ho genic A vian Influenza HPA I)已被国际兽医局动物流行病组织(O IE)列为甲类传染病,并被列入国际生物武器公约动物传染病名单,列为反生物恐怖主要内容之一,被我国农业部《家禽家畜防疫条例》列为甲类监测传染病。同时流感也被我国卫生部列为“十?五”规划重点防治传染病之列。1 流行状况 1.1 禽间禽流感流行状况 禽流感自1878年首次报道于意大利,以后在欧洲、美洲、非洲、亚洲均有发生。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禽流感在欧亚大陆的暴发日趋频繁。这种病毒的肆虐不但给许多国家的家禽养殖业带来了沉重打击,同时也向全人类的健康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H5和H7两亚型毒株一直断断续续的在世界各地鸡或火鸡中造成禽流感暴发或流行。较大的流行有:1978年,美国明尼苏达洲,140多个火鸡群发生流感流行,造成400多万美元损失。1983~1984年,美国宾夕法尼亚洲,鸡群中发生了H5N2毒株引起的流感流行,损失了1700多万只鸡,当地全部鸡场倒闭,经济损失6100万美元。2003年3月,荷兰暴发了H7N7型禽流感。为了防止疫情向欧洲其他国家蔓延,欧盟宣布全面禁止荷兰活禽及其蛋品出口。禽流感给世界上最大的家禽出口国之一的荷兰带来沉重打击。在短短几周内,共有约900个农场内的1400万只家禽被隔离,1800多万只病鸡被宰杀。而更为严峻的是,在疫情暴发期间,共有80人感染了禽流感病毒,其中一名57岁的荷兰兽医在对病鸡进行检验时感染病毒,并死于禽流感引起的肺炎并发症。此后,H7N7型禽流感在整个欧洲蔓延开来,与荷兰毗邻的比利时和德国均出现了禽流感病毒感染病例。这也是目前报道的世界上禽流感传播范围最广的一次。 禽流感在中国的流行状况。自1994年以来,中国内地鸡群中断断续续发生了H9N2流感暴发,虽然其所引起的病死率不及H5和H7亚型,但能使母鸡产蛋量明显下降,肉鸡生长速度明显减缓。 1997年,中国香港特区新界,三个鸡场发生了H5N1亚作者单位:430022 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型毒株引起的流感暴发,造成三个鸡场倒闭,处死150万只家禽,损失上亿港元。更为严重的是,发生了全球首起人感染禽流感病毒的病例,震惊了世界。 1989~1990年,中国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马群中发生了禽H3N8亚型毒株引起的流感流行,造成数万匹马属动物发病,数百匹死亡,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2003年底至2004年2月,H5N1毒株相继在韩国、越南、日本、泰国、中国、美国等地的禽中引起流感流行,造成上百万只家禽死亡,严重打击了这些国家的家禽养殖业发展,并在越南、泰国、香港等地发现人感染禽流感病毒并出现死亡。到2004年2月,我国内地共有49个疫点的疫情被确诊为H5N1,3月17日宣布全部解除封锁,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没有发现人感染禽流感病毒病例。 1.2 人间禽流感病流行状况 1.2.1 中国的流行状况 人类第一例禽流感病例1997年报道于中国香港。1997年8月,香港一名3岁的男童因感染禽流感病毒而死亡。这也是全球首宗人类感染H5N1的个案,这是首次发现禽流感病毒直接从鸟传染给人。这次暴发有18个人住院,其中6人死亡。其中男性8例,女性10例。年龄1~60岁(平均17岁左右),10岁以下9例。12例康复者中,9例<12岁,其余3例为14~37岁,8例临床表现轻微且无肺部病变。6例死亡者中,除1例3岁外,其余5例均在12岁以上,发病至死亡的平均病程为16天。 1999年在香港,2个孩子被确认患A禽流感病(H9N2)。两个患者都恢复了健康,未证实有更多病例发生。证据显示家禽是感染源,而且传染的主要模式是从鸟到人。然而,从人到人传染的可能性尚未排除。 1998~1999年间,有人感染H9N2的数个病例在中国大陆报告。 2003年2月到中国内地旅行的一香港家庭的2个成员发生A禽流感(H5N1)感染。一人恢复,另一人死亡。 2003年12月中旬一个儿童在香港被证实感染H9N2,住院治疗后恢复了健康。 1.2.2 人间禽流感病在世界的流行 2003年,在荷兰家禽暴发禽流感期间,家禽工作人员和其家庭成员被证实感染A 禽流感病毒(H7N7)。据报告有80多个H7N7病例(症状大多集中表现在眼睛的感染,有一些呼吸症状),1个患者死亡(57岁的兽医,曾去感染的农场出诊)。2003年12月至2004年3月,越南、泰国共有100多例疑似病人被做健康调查,34人被确诊患禽流感病(H5N1),22人被WHO确诊死于

流行性感冒和甲型H1N1流感及人禽流感

流行性感冒和甲型H1N1流感及人禽流感

流行性感冒、甲型H1N1流感及人禽流感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是人类发病率最高、传染性最强、危害最大、也最容易被轻视而导致严重后果的传染病之一。 20世纪流行性感冒的三次世界性大流行 1918-1919年:由H1N1亚型流感病毒引起,死亡人数约5000万(西班牙流感) 1957-1958年:由H2N2亚型流感病毒引起,死亡人数约100万人(中国贵州,病毒可能是在1956年从苏联传来) 1968-1969年:由H3N2亚型流感病毒引起,死亡人数约75万(从香港开始) 目前流行性感冒仍呈周期性全球流行趋势。值得注意的是,上世纪50年代后的数次大小流行,多数都起源于我国,而且被怀疑与禽类病毒的变异、动物与人病毒的整合形成新的流感病毒株有关。 几次全球性爆发给人类留下了惨痛的教训;病毒的变异与整合使人类缺乏免疫力;与SARS 类似的呼吸道传播途径不容易控制;至今缺乏流感的特效药物和疫苗。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甲型H1N1流感及禽流感

可能是对人类存在潜在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 流行性感冒 一、定义: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以冬春季多见,临床以高热、乏力、头痛、全身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重而呼吸道卡它症状较轻为特征。 二、病原学 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的一种RNA病毒呈球形,外有包膜,直径80-120nm。包膜上由血凝素(H)与神经氨酸酶(N)二种蛋白构成,H/N常常变异,根据H/N的亚型(H1-15,N1-9)进行分类,如H5N1,H1N1等。 (一)病毒包括: 1.人流感病毒:甲、乙、丙型。A型(甲型):最常见,可广泛流行及人畜共患,病毒因不定时的基因突变而衍生新品种。B型(乙型):也会流行,症状较A型轻,无再分亚型。C型(丙型):主要以散发病例出现;无再分亚型。 2.动物流感病毒:甲、丙型。 (二)流行性感冒的流行病学特点 1.传染源: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发病后1~7天有传染性,病初2~3天传

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精选版

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附录A 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病学最初调查表

附录B 高致病性禽流感现地调查表 疫情类型(1)确诊(2)疑似(3)可疑 B1 疫点易感禽与发病禽现场调查 B1.1 最早出现发病时间: 年月日时,发病数:只,死亡数:只,圈舍(户)编号: 。 B1.2 禽群发病情况: 圈舍(户)编号家禽品种日龄发病日 期 发病数开始死 亡日期 死亡数 B1.3 袭击率: 计算公式:袭击率=(疫情暴发以来发病禽数÷疫情暴发开始时易感禽数)×100% B2 可能的传染来源调查 B2.1 发病前30d内,发病禽舍是否新引进了家禽? (1)是(2)否 引进禽品种引进数 量 混群情 况* 最初混 群时间 健康状 况 引进时 间 来源 * 混群情况为:(1)同舍(户)饲养(2)邻舍(户)饲养(3)饲养于本场(村)隔离场,隔离场(舍)人员应单独隔离

B2.2 发病前30d内发病禽场/户是否有野鸟栖息或捕获鸟?(1)是(2)否 鸟名数量来源鸟停留地 点* 鸟病死数 量 与禽畜接触频 率** * 停留地点:包括禽场(户)内建筑场上、树上、存料处及料槽等; ** 接触频率:指鸟与停留地点的接触情况,分为每天、数次、仅一次。 B2.3 发病前30d内是否运入可疑的被污染物品(药品) (1)是(2)否 物品名称数量经过或存放地运入后使用情 况 B2.4 最近30d内是否有场外有关业务人员来场(1)无(2)有,请写出访问者姓名、单位、访问日期,并注明是否来自疫区。 来访人来访日期来访人职业/ 电话 是否来自疫区 B2.5 发病场(户)是否靠近其他养禽场及动物集散地? (1)是(2)否 B2.5.1 与发病场的相对地理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

猪感冒怎么治疗 猪感冒用什么药

猪感冒怎么治疗猪感冒用什么药 猪感冒是一种由寒冷刺激所引起的,表现上呼吸道黏膜炎症的急性全身性疾病。临床以体温升高、咳嗽、羞明流泪和流鼻涕为特征,无传染性。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猪感冒怎么治疗,猪感冒用什么药。 猪感冒的病因 突遇寒潮侵袭,风吹雨打,贼风侵袭。猪舍防寒差,潮湿阴暗,过于拥挤,营养不佳。长途运输,体质下降,抵抗力减弱。天气突变,忽冷忽热,使上呼吸道的防御机能降低。猪感冒一年四季可发,但多发于早春和晚秋气候多变之时,仔猪多发。 猪感冒的症状 病猪精神沉郁,低头耷耳,眼半闭喜睡,食欲减退;鼻干燥,结膜潮红,羞明流泪,有白色眼眦,口色微红,舌苔发白;体温40℃以上,耳尖、四肢发凉,皮温不均,畏寒战栗,喜钻草堆;呼吸加快,咳嗽,打喷嚏,流清水鼻液;常便秘,个别拉稀。重症食欲废绝,眼结膜苍白,卧地不起。 猪感冒的诊断方法 寒冷刺激、风吹雨打、气候忽冷忽热时,病猪表现流泪、寒颤、流鼻液、微咳、无传染性等特征可确诊。在临床诊断中与猪流行性感冒、猪慢性气喘病、支气管炎、猪蛔虫等病鉴别。猪感冒的预防 加强管理,在早春、晚秋气候易变季节注意猪的防寒、阴雨、潮湿。

要保持猪舍干燥、卫生、保暖,避免贼风侵袭。发现病猪,及早治疗。猪感冒用什么药 (1)解热镇痛:30%安乃近注射液5毫升,或安痛定注射液5-10毫升,或柴胡注射液5毫升,每日2-3次(体重50千克用药量)。 (2)防止继发感染:用青霉素每千克体重1万单位或新诺明2-10毫升肌注,或口服土霉素2克,12小时一次。 (3)止咳:用氯化铵0.3-1克或咳必清02克,口服。 (4)针灸:耳尖、尾本、尾尖、苏气、百会、山根。在耳尖、尾尖、拱嘴、四蹄用小宽针放血。 (5)体温不降:安乃近或安基比林5-10毫升大椎穴注射,地塞米松2-5毫升肌注。 (6)便秘:可灌服硫酸钠或石腊油等药,也可用温肥皂水灌肠。 猪感冒的治疗案例 一姓李养猪户养40头40千克左右的育肥猪,有几头生病不吃食。病猪表现哆嗦,流清鼻涕,时有咳嗽,检查体温41-41.5℃,诊为猪感冒。建议用安乃近10毫升,氨苄青霉素2毫克,地塞米松10毫克,每天注射两次,3天后痊愈。

近十年禽流感在我国的发生情况流行趋势及对策

近十年禽流感在我国的发生情况流行趋势 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禽流感禽流感病毒发病预防疫苗流行特点 论文摘要: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是由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引起的禽类的一种烈性传染病.由于ai具有临床症状复杂,病死率高,病原体亚型多以及容易发生抗原漂移和转换等特点,使其防治难度加大,相应地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畜禽业的发展。1997年在香港发生的aiv感染人的事件,突出了其公共卫生意义。本文对近十年禽流感在我国的发生情况,流行趋势及对策进行分析研究。对防控禽流感的对策提出几点建议:加强兽医部门的职能、增强单位间的合作与交流;加强对候鸟传染源的监测;加强疫情监测;加强家禽场的生物安全措施;接种疫苗。 1 发生情况及流行趋势 综上疫情形势分析,禽流感的流行特点:一是周边国家疫情继续扩散和蔓延;二是禽流感病毒毒力不断增强;三是禽流感病毒多种亚型同时流行;四是候鸟和野鸟带毒现象依然严重;五是人感染禽流感死亡病例持续增多。从国内情况分析,一是目前正处于春季,是禽流感疫情的高发期;二是今年气候异常,大量候鸟在我国北方和中南部地区停留时间较长;三是有的地方防控工作存在薄弱环节,防控措施不到位,队伍不健全;四是春节临近,家禽补栏量增大,调运、交易频繁,增加了疫情跨区域传播风险;五是我国边境线长,存在通过口岸、

非口岸通道以及边贸互市等多种途径传入境外疫情的风险。综合分析国内外疫情形势,我国禽流感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防控任务十分艰巨。" 发病流行的规律性:从发病时间先后、发病地区分布和发病率高低看,与养鸡地和鸡群的密集程度、采取的护措施和养鸡相关的人流、物流的流动频繁程度以及与疫源处理的彻底程度呈正相关。 产蛋鸡发病率高,无品种差异:从发病鸡群的品种看,城区内饲养的不同品种的鸡群,如海赛、海兰、罗曼、宝万斯、肉鸡等都有发病,无品种差别。发病鸡日龄范围5一20 日,从发病鸡的日龄结构看,产蛋鸡发病率最高,育成鸡有一定程度的发病,但发病率低,所接触处理过的育雏鸡未见发病鸡群. 2 综合防控措施 禽流感在我国为A类传染病,2004年1月,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在我国爆发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该病的诊防工作,国务院召开了专门会议,农业部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诊断和防治技术措施,制定并颁发了诊防的国家标准,并已在防控中收到较好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战胜禽流感的成效,本人对防控禽流感的对策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加强兽医部门的职能、增强单位间的合作与交流 由于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在我国较多地区发生核流行,病原也很复杂、多变,家禽野禽和人同时都有可能发病,要想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必须打破“单打独斗”的格局,开展单位、行业间的协作攻关,

我国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特征

我国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特征 医脉通2014-02-20发表评论分享 文献标题:Epidemiology of human infections with avian influenza A(H7N9) virus in China.文献来源:N Engl J Med 2014 Feb 370 6 :520-32 从2013年2月至2014年1月21日,H7N9病毒感染确诊病例已超过200例,其中2013年12月1日以后持续发病的H7N9确诊病例已超过65例。2014年2月6日,NEJM 发表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冯子健教授等关于我国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论文。 2013年2月到3月间,我国确诊了第1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病例。本研究对每个确诊的H7N9病毒感染病例进行实地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并描述了2013年12月1日之前确诊的H7N9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 确诊病例采用RT-PCR、病毒分离或血清学检测等手段确定H7N9病毒的存在。获取确诊患者的人口学特征、接触史、病情时间轴等相关信息。对有疾病症状的密切接触者监测7天,并采集有症状进展的密切接触者的咽拭子标本,通过RT -PCR检测是否存在H7N9病毒。 研究结果表明,在确诊为H7N9病毒感染的139例患者中,中位年龄为61岁(年龄范围为2岁-91岁),71%患者为男性,73%患者为城镇居民。确诊病例分布在我国的12个地区。9人为家禽从业人员,在可获得信息的131名患者中,82%有包括鸡类在内的活禽接触史。 共有137人(99%)住院治疗,其中125人(90%)患有肺炎或呼吸衰竭,现有数据的103名患者中有65名(63%)入住重症监护室。47人(34%)在疾病期的中位时间21天后院内死亡,88人出院,2例重症患者仍住院接受治疗,2例患者未入院接受治疗。 在4个家庭聚集性病例中,不能排除H7N9病毒人传人。除聚集性病例中的二代病例外,2675名患者密切接触者完成了监测,其中28名进展为呼吸道症状(1%),所有接触者的H7N9病毒呈阴性。 我国139例H7N9病毒感染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 研究发现 1.139例确诊病例分布在10个省和2个直辖市,主要在华东地区。大多数H7N9病毒感染确诊病例特征为:年龄较大(平均年龄61岁)、男性(71%)、城镇居民(73%)。

猪流行性感冒

猪流行性感冒(SI) (Swine infcueuza HogHcu)猪流感是SIV引起的一种猪的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器官的传染病。其特征是突然发病传播迅速,主要症状是发热及上呼吸道炎症。一般呈良性经过,很快康复。1918年美国首次证实了该病,其后在欧洲,美洲,亚洲均有发生,我国许多地方有该病流行的报道。SI同时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人流感的暴发,往往与猪的这一疾病有关。 一、病原: SIV属正粘病毒科,A型流感病毒属,其基因组为单股分节RNA。近年来的资料显示不同来源的SIV亚型或毒株之间会发生基因重排而出现明显的抗原变异。 病毒存在于病猪的鼻液,气管和支气管的渗出液和肺门淋巴结中。病毒对干燥和冰冻抵抗力强。不耐高热,常用消毒药可将其杀死,对碘敏感。 二、流行特征: 各种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猪对SIV均有易

感性。本病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气候多变的秋末,早春和寒冷的冬季易发生。传染源的病猪和带毒猪(痊愈后带毒6-8周)主要经呼吸道传染。有资料报道猪因吞食含病毒的肺丝虫的幼虫而感染发病。有资料报道流行病毒的种间传播。禽流感病毒感染猪(主要是欧洲),人流感病毒使猪发病,SIV使人发病死亡,甚至有人认为猪是禽流感传染给人的媒介。种间传播涉及最多的是H1V1,H3N2两种血清型。 三、临床症状: 本病发生突然,全群体温突然升高(40-42度)厌食或食欲废绝,极度虚弱乃至虚脱。精神沉郁,肌肉和关节疼痛,常卧地不起,呼吸急促,呈腹式呼吸,阵发性咳嗽,从眼鼻流出粘性分泌物,鼻分泌物有时带血。如无并发症,多数病猪于6-7d后康复,若继发感染,则可病势加重,发生大叶性出血性肺炎,肠炎而死。 四、病变: 主要集中在呼吸器官。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的粘膜充血,肿胀,表面有粘液。

流行病学调查表

流行病学调查表

————————————————————————————————作者: ————————————————————————————————日期: ?

附表1 流行病学调查表 一、病例的发现/报告情况 1.病例的首次发现单位(具体到科室): 1.1联系方式: (1)电话: (2)传真: (3)E-mail: 1.2发现时间: □□□□年□□月□□日□□时□□分 2.首次报告单位: 2.1接到报告单位: 2.2报告方式: □电话□传真□E-mail□网络直报□其它 2.3报告时间:□□□□年□□月□□日□□时□□分 2.4报告疾病名称: 3.首次报告时,是否进行网络直报: □是□否 3.1若进行网络直报,报告单位为: 3.2报告时间: □□□□年□□月□□日□□时□□分 3.3 报告疾病名称: 二、病例一般情况 1.病例姓名: 家长姓名(若是儿童,请填写): 2.性别: □男□女 3.民族: 4.出生日期: □□□□年□□月□□日(如出生日期不详,则实足年龄:□□岁或□□月) 5.身份证号码:□□□□□□□□□□□□□□□□□□(或家长身份证号码) 6.户籍:省市县(区) 乡(街道) 村(栋) 组(单元)号 7.现住址: 省市县(区) 乡(街道) 村(栋) 组(单元) 号 8.学习或工作单位: 9.联系电话:(1)手机:(2)家庭电话: (3)其它联系人电话: 10.职业:□幼托儿童□散居儿童□学生□教师□保育保姆 □餐饮业□商业服务□工人□民工□农民 □牧民□渔(船)民□干部职员□离退人员□家务 □待业□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其他 三、病例的发病与就诊经过 1.发病日期:□□□□年□□月□□日 2.发病地点: □家中□单位□其他 3.前往医疗机构就诊前,是否自行服药: □是□否□不知道 3.1若自行服药,则服药种类: 4.请填写以下就诊情况: 就诊次数就诊单位就诊日期治疗天数诊断结果是否隔离入住院时间门诊/住院病历号转归第1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