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届苏锡常镇二模语文作文讲评分析例文点评

2019届苏锡常镇二模语文作文讲评分析例文点评

2019届苏锡常镇二模语文作文讲评分析例文点评
2019届苏锡常镇二模语文作文讲评分析例文点评

2019 届苏锡常镇二模语文作文讲评+分析 +例文 +点评

2019.05 一、作文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可以使人随时随地联系,也容易使人与人的交流因习惯用表情符号变得程式化;高铁使李白“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夸张想象变成现实,方便了人们的来往,也容易使人对远行和离别不以为意??

科技的发展是增进还是减弱了人与人的情感?

二、审题立意

本则材料由两段文字构成。第一段文字列举现象,第二段文字提出问题。

第一段,“移动互联网” “智能手机”“高铁”是科技进步的产物 ; “随时随地联系”“方便了人们的来往”是科技发展给情感交流带来的便利;“交流程式化”“对远行和离别不以为意”是科技发展妨害情感交流的表现。省略号则提醒考生,此类现象还有不少。“使人??也容易使人??”这一句式,旨在引导考生思考科技发展对情感交流带来的利与弊。

第二段,以疑问句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科技的发展”和

“人与人的情感”之间的关系。考生可以从“科技的发展增进人

与人的情感”进行立意,也可以从“科技的发展减弱人与人的情

感”进行立意。倘若学生能从其他角度思考科技的发展对人与人

之间情感的影响,且能言之成理,也可以视为切题,但必须密切

围绕“科技的发展”和“人与人的情感”两个要素的关联行文,

倘若只谈一方,则视为审题不过关。需要注意的是,“人与人的情感”,偏重于人际关系,不能泛化为个体所有的情感。

评判时能够在规范文体的基础上,鼓励多种文体写作,如评论、杂文、随笔、议论性散文、记叙性散文、咏物散文、抒情散文,小小说等。

要着眼于全篇,作整体评价,抓大放小;既看写什么,也看怎么写,看内

容与语言、结构的融洽度。阅卷力求整体着眼,不要刻意放大优点和硬伤,以

质赋分,不屈其文,分所应当,分文

相称。

特别提示:

(1)写作必须旗帜鲜明,观点显豁,不能“骑墙立论”、“左右观望”。在写作中,要体现一定的思辨性,不能单极思维。

(2)议论文避免泛泛而谈,记叙文重在看整体构思是否符合题意。鼓励多文体,对常规议论文、常规记叙文以外的其他文体(如散文、时评、书评、影评、小小说等)适当鼓励。

(3)鼓励用“自己的话”来说理,对胡乱引用、华而不实的文章适当

扣分。

三、深入思考

(一)对核心概念进行追问

1.科技的特点:

(1)便利,缩短空间和时间,

(2)打破时空阻隔,

(3)打破了以血缘和地域为标尺的传统人际情感圈

2.情感的特点:

(1)受限于时间空间;

(2)超越时间空间而存在;

(3)经时间酝酿发酵,更显醇厚

3.人与人的情感:

亲人、爱人、友人、陌生人——不同人群,不同阶层,不

同种族,不同文化

(二)科技发展与人与人情感关系(客观——主观)

1.增进了人与人的情感

2.减弱了人与人的情感

3.主动权还是在人手中,不为物役,方是人生(三)原因分

中心观点:科技减弱了人与人的情感

一是科技大体满足感官。

科技只是决定我们的生存维度,引导我们追求物质

享受,满足感官刺激,反而抑制了真正的情感需求,从而使我们异化成为“ 单向度的人”。

二是容易得到的往往不会珍惜。

生命的价值就在于它是短暂的,永生非但不是对生

命的奖励,反而是对生命的惩罚。

我们珍重爱情,是因为爱情会变成背叛;我们珍惜生命,是因为生命里有死亡。

三是情感需要时间。

人与人的情感也是如此,激烈的情感不能持久。所

有最美好的情感总是需要濡染和浸润,时间是情感最好的朋友。但科技恰恰如同电影中的快进,一切猛烈的东

西往往都是速朽的。

(四)结果分析(利弊分析)

(五)明确立意

中心观点:科技增强了人与人的情感

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写过一篇震撼人心的佳作《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在他看来:“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

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我们的自我保存。”

1. 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阻隔,使得情感表达更加自由

畅通

2. 拓展增加了情感交流沟通的方式,使得情感交流

更加多样化

3.打破了血缘地域的人际交流惯性,使得不同人群,不同文化有了接触、了解、相知的可能

4.改变传统情感表达,从含蓄内敛到积极主动外放中心观点:科技减弱了人与人的情感

1.沉溺科技(手机、游戏等)疏远了亲人

2.热衷于虚拟世界的友谊,疏远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情

3.依赖科技的便利,只重物质与形式,忽略人与人面对面的情感交

?

辩证观点:主动权还是在人手中,不为物役,方是人生

科技毕竟是科技,只是外在的辅助,真正起作用的

还是人,人是万物的尺度。(六)精

心构思,从抽象——具体

大概念到具体载体

科技:高铁、手机、网络、自媒体、网上书店、有声读物、网络公开课、微信、

视频??

展开方式:吃穿住行,教育文化体育娱乐等

情感:亲情、友情、爱情、陌生人之间的关切??

小景、小物、小人物、小事——大世界、大道理、大情怀

考场优秀作文展示 +点评

1信与不信,都用微信

偶然看到小林漫画中有这样的一则:信与不信,都用微信。令人捧腹的同时,

也不禁哑然。本来信与不信,这种人与人之间真切的感情,放入网络中却被渐渐

冲淡,到底科技的进步,反倒令人疏远。

作为科技进步的代表产品,微信首当其冲。过去“家书抵万金”的时代被微

信进一步改写,直消指头一动,便可知对方近况。若是思念久了,一个视频通话

统统搞定,快捷便利的同时,也令生活少些思念的苦,多些共享的乐。

本是初衷很好的软件发明,在无形中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开始习惯于无休止的发朋友圈发自拍,父母亲人的嘘寒问暖也习以为常,对朋友的倾吐,也毫无真情。对着手机屏幕只是一条又一条的话框和个性的头像,全然没有他真人的感觉。

林帝浣说过,隔着屏幕说情话对方能感到 10%,隔着屏幕吵架,对方能感到200% 。

当你的交流习惯于对着屏幕上的昵称和头像不断敲键盘时,你们的关系正在被一块不过六寸的平板隔成一种厚墙。

身在其中的我们全然不自知,越是多的表情包越是让人无法接触,当关系降至冰点,却大嚷,你不懂我。当用微信互相交流时可曾想到这样,双方真的了解彼此吗???

21 世纪最动情的事不是隔屏喊上10,000 句关心,而是一张回去见他的车票。

越是发达科技中的我们,被新的生活方式越是冲击得无法自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仅靠一根纤弱的光纤牵着,越追求发展,越难以回到本真。

微信真的只剩微弱的信了吗?

不,不应是这样的,在科技中越是一小点的真情,一个热心的举动,一碗母

亲包的饺子,还是能牵动你茫然已久的心。怀着初心不改的人总会在一页页的朋

友圈、一条条的话框里,一个瞬间被打动僵化浮躁的心,放下形形色色的生活,

找一点人与人间的真情,来抚慰空虚的一切。

若是心动,便是将最灿烂的笑容留给屏幕,隔着屏的他也能体会到的,两情若是长久,手机的那墙也拦不住,被蒙蔽的人们不妨做一个现代的苏轼,深夜失眠,拉好友起来看月亮,便是隔多远也真切。

放下浮世中的形形色色,享受生活带来的便利,珍惜每一个人,即是在科技进步中去体会每一寸真情,不全信微信,信对方,信真心。

2让“火车”歇一会儿

百年孤独中,一辆黄色的火车驶进了原本安宁平静的马孔多,使整个马孔多文明为之一颤。

现代科技的发展也正像这辆火车一般,驶进了人们的生活。

快速进步的现代交通,使普鲁斯特所言的“我的梦已经成为我的地址” ,变得不再遥不可及。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背上行囊离开家乡,踏上追梦的旅程。林

清玄曾说,人们面对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面对自己时需要的是镜子。但如今人们只需要电子,正面拍自己,反面拍世界,滑滑屏幕想要了解的就都有了。

古人云:有得必有失。这样的便利真的十全十美吗?

诚然,科技使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但在这科技构成的五光十色的世界里,人很容易迷失自我的本心,使情感渐渐变淡,使人心慢慢疏离。如果西游记里的师徒四人,坐上高铁,那么何来八十一难,何来师徒情深呢?

这个比喻也许不太恰当,但也说明了一件事:有些东西并不是越方便越快捷

就越好的。刘亮程曾在《一个人的村庄》中写过这样的场景:路边不知是谁随手放

置的一段木头,来往的农民路过时就坐下歇歇,拉拉家常,扯东扯西,日子久了,

一村人就联络出了“一家人”般的情感。简陋的休息场所却连接的是人们的心,试想,若休息站变成了无线网络信号点,那么大家掏出手机,上演“世界上最远的距离”的场景,也就浮现在眼前了吧。

科技的“火车”一直开,狂热的人们就一直追着火车跑,丝毫不知疲倦。英国

哲学家约翰洛克曾在《人类理解论》中将人的观念分为两种:一种是感觉的观念,即最表面的感受;另一种是反思的观念,即用心去体会变化。人们惊喜于科技的便捷,这是第一种观念。但人们往往忽视的第二种,没有去反思科技背后整慢慢淡化的人的情感。

不如让“火车”歇一会儿,这并不是说让科技停止发展,而是让人把身心从科

技的洪浪中抽离片刻,回归本真,找到最原始的人类的情感,脱去科技的外衣,

纯纯粹粹。毕竟,曹林也曾说:白描,就足以令人窒息。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 ,儿童都喜欢在这一天“斗蛋” ,能回家的父母不如回去陪孩子玩一玩,增进一下情感,别总是跟孩子通下电话便继续加班,否

则回去时,孩子早就睡了。

科技的“火车”暂且停一会儿吧,追求快速高效的那个奔忙的心,也暂且先

一会儿吧。

《让“火车”歇一会儿》

【简评】文章显大气。辩证严谨,纵横捭阖,古今中外,信手拈来。语

言流畅,书写美观,说理形象,分析精准。“对于科

技的发展是增进还是减弱了人与人的情感” 这一问题,本文很巧妙地避开了简单的感性层面的一般回答,而是以“火车”这一生

动具象符号进行逻辑层面的思考。科技的发展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但人们情感的适应有时跟不上科技的发展,迷失了本心,使情感变淡、疏离,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面对这一困境,本文

层层推进,表达出自己婉商的结论,可谓独到所在。结尾处顺笔点明考试日正

是“立夏”这个传统节日,提出建议,放下电话,增进情感,机智,但整体而

言,写作智慧不够突出,论证略显苍白。故判为一类下, 63 分。

3斯金纳之鼠

一只小白鼠被关在一个箱子里,通过拉动横杆获取食物,若是每隔一分钟拉

动横杆才能得到食物,小白鼠在其他时间便不会拉动横杆。

可若是持续拉动横杆会不定期掉下食物,小白鼠会一直拉动横杆,这就是著

名的斯金纳实验。

所以我说,科技的发展使人与人的情感大为增进。因为被移动互联网和智能

手机包裹的我们,每个人都是斯金纳之鼠。

原因显而易见,现代人的联系不再受制于物理距离,这是一方面,即便是陌生人,也看“扫一扫”,“ 摇一摇”等方式打破尴尬,实现交友,再不需《西厢》“红娘”的存在,人人都可是张生与莺莺。

人们在以科技为媒介的交流中感到快乐,这是科技增进交,进而增进人与人

的情感的一大理由。然后快乐从何而来?这种快乐是健康而节制的吗?科技的

发展能使陌生人的关系急速升温。也给现代人情社会提出了不少难题。

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维系,需要持续的交流来保温,因而我们都被裹携入人情

的箱子里,成为快乐而不自由的斯金纳之鼠。斯金纳的迷人之处,在于“不定期

奖励”原则,恰如现代人必备手势刷,刷一刷朋友圈,可能没有新动态,也可能

弹出朋友间有趣的玩笑话,那就点个赞,评论表情发送爱心??

情感确实升温,快乐确实得到。而我们每个人也就成被喂食快乐的小白鼠,

被关在喧闹的箱子里越发缺乏觅食或思考的能力。抖音、快手或者风靡高校的“夸夸群”,无不在证明科技的发展增进人的情感。然而这种增进,细细想来,竟是被动的,如一张日益紧缩的网,小白鼠一直拉动横杆永不停歇。

那么,尝试跳出箱子,做一只自由之鼠?恐怕也很困难。“离群索居者不是圣人就是野兽。”人无法脱离人与人的情感生存。而科技的发展可怕之处在于它

几乎抹杀了任何其他交流的可能性。从前“一封信跨越千山万水胜过泪千行” ,若以写信等更加原始的方式交友,恐怕会被嘲笑落伍。

科技的发展,一定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可是增进之后?如隐藏在海面

下的礁石,科技掩藏的问题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又或者在人情与离群的彼岸之间,乘一方小舟,钓一池繁星,达到现代科技

下中庸的平衡?

跳出那个箱子不再做斯金纳之鼠。

4另一端的心意

许诗雯

前几日刷新朋友圈,最上端忽地弹出一条新动态,定睛一看,是“水滴筹”分享链接。我点进去,望见赫然已经是“筹款已完成” ,与下方捐款者暖心的留言,不由得笑笑,退出了界面。

想到如今或许能击垮一家人的大病治疗,在互联网帮助下,众人手指轻触间便可轻松解决,不由得感叹互联网的出现,或者说是科技的发展,加固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联结,无形中增进了人们的情感交流。

乔治·瑞泽尔,曾于其著作《赋魅于祛魅的世界》中下过论断,科技的发展

给人带来了互联网与人工智能,这是虚拟世界那报的第三大成果,于我而言,我更愿意称其为人际关系的“内爆” ,即其不断拓展边界,最终成为现象级景观。

科技给人际带来的影响确实为现象级的存在,从实时交流,隔空对话到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科技的发展的确极大便利了我们的生活。诚然,人们也不禁发出疑问,科技的侵入是否会加剧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壁垒。

答案必将是否定的。近些年的众筹,双络寻亲,都不让不断让这个时代的我们卸下心防,为网络那端的陌生人献上一份滚烫而炽烈的意想。科技的发展让“积其力则必举”成为可能,自然也为个体的情感释放提供了方式。

当思念化成屏幕那端的面庞,或是几小时车程后的相见,无疑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科技正成为我们表达情感的工具,与科技终为人类服务的本质。

而人们对于科技的防备,对其减弱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猜忌,无非是将科技工具是洪水猛兽,恐受制于他们罢了!正如余光中先生曾言,“一个人的独立,是不能被外界打垮的,除非他自己屈服。”此言放于科技亦有其现实意义。

诚然,科技发展奔涌向前的大潮中,必有逆行的暗流。科技发展将人与人心灵距离拉近时,也不免遇上阻力。“骗捐”“程式化社交”也不断挑战着人们的信任与情感连接。于此乱流中,只有认清科技是情感交流的工具这一本质,方能推动时代科技大步向前。

准备关上屏幕时,有条新提醒,是许久未见的老同学给我点了个赞。我有些惊讶,又有些欣喜,打开对话框,不禁发了一句“许久不见,也不知你在哪儿,

最近怎么样?”凝视着“对方正在输入”,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不仅微微笑了。

5感情泡沫

施安琪

朋友圈“三天可见” 的出现,让原本看似紧密的情感距离陷入危机。也许“三

天可见”的本意是让科技便捷生活,但却可能让他人心生误会,渐渐疏远。

毫无疑问,科技诞生这初是为了增进人际交流,丰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但

随着时间的流逝,科技的井喷式发展,原先的初衷却渐渐地变了味。人们疑窦丛生:科技的发展真的能增进情感吗?为什么我的人际关系渐渐疏离淡漠了呢?

科技加速了生活,缩短了时空的距离,同时也加速了情感的出现与消逝。一如

海边那一触即破的泡沫。情感变得浮躁而短暂,就像那个三秒一划而过的短视频。

其实,我们真正缺乏的,是深沉而专注的情感。不少人怀念木心《从前慢》

中所写的那个时代,并非怀念“车马很慢”的落后科技,而是怀念“一生只够爱

一个人”的专注真挚的情感。

龙应台曾言:“你明明可以去深海里游泳,却偏偏要把全身浸没在沙滩上

的泡沫里。”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放弃了在深海般情感中遨游的机会,宁可

让情感泡沫布满全身,蒙住口鼻,令人窒息。

我们有多久没有放下科技带来的便利,去真真正正地触摸自己内心的情感了?

石黑一雄在创作代表作《长日留痕》期间,不接电话,不见宾客,只是在周末翻

遍二手书市场,与他们面对面地交谈来获取自己想知道的历史知识,点燃灵感的火花。这种“返璞归真”式的写作方式也使《长日留痕》获得布克奖。我们与他人的

交流俱是表情包,将感情符号化了,也就失去了文字传达情感而带来的最初的感动。就如木心《从前慢》里的那封信件。

但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像石黑那样完全不经由科技与人交流似乎有些

失去常理,不大现实。一味地逃避科技、否认科技带来的积极影响也未免显得故

步自封。删除手机上的微信并不是最佳解决方案,人的情感通过科技的加持能变

得即时、准确、生动、清晰。

科技是为了“人”服务的。这才是科技的本质目的。人是一切情感的主宰,

莫要让科技越俎代庖,把我们珍贵的情感泡沫化,变得一文不值。

科技是增进或减弱我们的情感,还是取决于我们自身。不必对朋友圈“三天

可见”耿耿于怀,因为真正的人与人的情感,是一汪深海,不因科技的发展或衰

退而改变一分一毫。

情感泡沫将会湮灭。

6凡是爱都有回赠

火车北上,满心满眼的暮霭迷茫。

这是年纪尚小的我乘两三夜的火车,去看军队里的父亲存的唯一感受。

剩下的事,便记不清了。只是有时听母亲说起,出生后没见过几次父亲面的我看着满心期待的父亲,喊了“叔叔好!”

说这句话的时候,母亲在厨房里准备饭菜,我低着头填词,填的是“九月你听过吵嚷的蝉声 / 十月共秋思都写进黄昏。”母亲笑一声,“你和你爸当时可真没感情。”

就如词写的那般,每年“到五月 / 才匆匆要我赴这程。”那时和父亲打长途电话,只堪堪记得住他的声音,厚重,爽朗。照例是问过了些家常事然后千篇一律

地鼓励我要好好学习。而等到每年的五月,万事且搁下的时候,我们一家坐上火车,才去得那个西北偏北的军队。

这对小时候的我来说不以为意,分别也是这样。这个只存在于电话机里的父亲让我感到的,更多的是隔膜与小心局促。

而年随时迁,互联网发展,智能手机的大规模推广,父亲与母亲更是第一时间换上了智能手机以互相联系。

厨房里的母亲蓦得收到了几条叮咚作响的消息。我忍不住打趣,“我爸又开始‘每日三省’了。”吃饭了吗?吃的什么?好好休息。这是父亲最常在手机那头发来的消息,耿直、古板,常让我们忍俊不禁。

确实,用了智能手机后的父亲学会了种种高科技用法。他开始和我们每天视频聊天,看看家里的情状,关心添减衣物。我所理解的父亲也不再只是那个声线投射下扁平的人影,而是一个立体的、生动的男人。他会侧着头给我们看他新剪的头发,根根直立,仿若怒发冲冠。他会装作探手来屏幕的另一边作势要摸摸我的脑袋,我嬉笑嗔怪,他也笑得老怀大慰。文章,我开始无比期盼每日的视频、

消息,它们像一道道虹,而其上的,是每日我与父亲积累下情感的点点滴滴,它

们终于如洪流滚滚倾泻而出。

我会收到父亲推荐给我的文章与公众号,他告诉我酌元亭主人的毕生心血吐露的“庸流之论”,他会带着手机另一端的我参观他的场站,他的院落。他会告诉我,他对我们的思念,对我们的爱。我们的情感浩浩殇殇,也没有人再会想起多年之前的那个下午,父亲听到一声“叔叔”后蹲在墙角、抱头大恸的情形。

正是由于科技的发展,我们更加注重相见,更加不舍别离,而终是紧紧相依。

我填的词收尾了,我想我终是想到了结句。“从一月说来如今循环过十几次到后半生 / 凡是爱都有回赠。”

【简评】文章围绕科技的发展是否增进人与人情之间的感情来写,主题立意清楚,科技增进了一个家人分居两地的军人家庭成员的感情,“凡是爱都有回馈”。人

物形象清晰,父亲、母亲和我还

是具体的;“母亲厨房里备菜” ,“父亲侧头给我看新剪的头发” ,这些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漂亮的书写,都体现

了作者具有一定的记叙文写作功力。但略有不足的是,入题稍慢,题目及最后一节未能落在“科技”与“情感”的关系上。故判为

二类下, 56 分

7灶

人的生命似乎就在一场又一场对灶的追逐里绵延。

东晋才子陆机怀揣对一口能蒸出金酥玉脍的荣华富贵灶的向往,背上书箱远赴他乡。人在不同的灶与灶之间辗转迁徙,总是想要追求一份味更美的食物。

也基于这样的原因,祖母沿着陆机的脚印,从家乡那座低矮油腻的土灶出发,来到城市里我们装满料理机破壁机蒸烤一式炉的、充满科技感的厨房。

本以为这样先进的灶具能让祖母安心大展拳脚,用高端科技煎炸烹煮出一锅不输金酥玉脍的人间至味。不想仅仅几月后,祖母便萌出弃了这科技厨房,回她那使柴火的土灶的心思。

“城里这高级灶头,烧不出人味儿。”祖母蹲坐在厨房的小板凳上,眼里空荡荡地望着天然灶上那缕蓝黄间夹的妖异火焰,突然这样说。

她的身后,城市的夜幕刚刚降临,高架桥上不息的平流与永不熄灭的煌煌灯火交织出属于城市的晚餐时间,忙碌无声,而祖母心头的那口老灶,犹在昏蓝夜

幕的更远处。

老灶的火从不像城里的高科技那样无声燃烧。它永远劈啪作响,就着香樟木枝燃烧的清香与灶头家人的喜怒哀乐。用老灶煮一锅饭是一件漫长的事,因此需要人们的情感来滋润。于是在家乡的小村里,人们往往围聚在灶头谈天说地。老灶煮烂一只三年老鹅的辰光,足够婆婆向新媳妇讲完儿子从出娘胎起的淘气史,足够一对爱侣依偎在火光跃动的灶口呢喃一整日的爱与思念。

那口老灶,已经燃烧过四代村人的情。它已老旧、笨拙,但却能炖煮出人类

的嬉笑怒骂。

祖母终究还是要回去,正如陆机最后又追寻起故乡那一口能炖煮出莼羹鲈脍

的土灶。也许是为了避开杀身灾厄,但我想,陆机的心里,一定也存着对故土人

情的牵挂。

奶奶走时,母亲想让他带走厨房里的先进厨具。奶奶摆一摆手,大步走上回归老灶的路。她说,再高的科技,少了人情,就没味。

而我依然留在城市。可当我按下厨房里那台蒸烤一体机的案件后,在等待这智能机器用三分钟帮我把山芋煨熟的时间里,我总会想起,老灶融融的火膛里,我与

祖母一起等待灶灰把山芋慢慢烘熟的期待与欢欣。

我终于知道,灶之所以为灶,是因为在泥砖与火苗间有人的情感在烈烈燃烧。

都市里冰冷锃亮的器物,纵然是科技发展的产物,却剥夺了人们熬煮情感的时间

与耐心。

而人们在生命里追逐的,恰恰是在灶火与灶土间燃烧的人间喜乐。

【简评】本文形散神聚,借一口灶钩连古今,来阐明情感与科技的关系。情感需要

时间与耐心的滋润,科技虽然能缩短等待的过程,但也失去了与等待相随而至的

期许与欢欣。千年前的陆机也好,现在的祖母也罢,他们对事物本质的追求都是

一致的:在陆机的追求中,名与利终究是浮云,最终故乡仍是归宿;对祖母而言,

高科技带来的快捷与便利,磨却了人情、稀释了味道,回归土灶才是她快乐心安的

源泉。

小作者采用散文这种形式,很好地将一个简单的故事,放在一个更为宏大的

背景中加以表述,给人以咀嚼回味的空间又不失自然之态。故判为一类中,65 分。

8机器人

亮子多日来踱来踱去的脚步和燃烧着的目光,终于把这个“大件”给盼来了。

一个机器人。以互联网为介,以手机为操控,以自己的样子为鉴,便是活生

生的一个从镜子中一跃而出的自己。

顶了这个和自己长得一样,以零件为肝肺的机器人干嘛呢?成为至高无上的生活的主人,从此烧饭洗衣不用自己亲自动手,更重要的一点是要应付自己的父亲。

父亲住在乡下,路途也需要在公交车上投下六个硬币体现出来,他却来得及勤。到了丰收的季节了,家中收了满筐子粮食了,他便要精选出最饱满的颗粒。

装好送来。到了气温忽骤的前些天,困于繁琐的手机操作,便也需携了自认为备得上的衣物进城来;瞧见的前门的张婶的儿子携了媳妇来看她了,也怀着一份念想坐上了车,却并不催着喊着,只问:“你最近还不错吧?”

生活是过得不错,亮子想着。只是这个老父亲也太勤快了些,难免打扰了自己的生活,于是当他看见定制模仿人样的机器人时,他毫不犹豫的下单,继而叹一声:“科技的发展真好啊??”

急促的敲门声与亮子缓缓掠过地面的拖鞋的“嗖嗖” 声,终于出现在同一个空间里了。开了门,父亲仍旧是那副样子。提拉着大包小包的东西,露出一个极自然的微笑。

“爸,坐吧。”机器人开了口。

“亮子,你最近还不错吧?”

“不错不错,有滋有味的。”居然还承袭了主人的口吻。

此时真正的亮子正在可以清晰看见这一幕的门后,他感觉这个场景真是太酷

炫了。而今后他便不用再出现了。

“好??”父亲随即起了身。在客厅左转转,右转转。想愈加了解儿子的生活。他看到了茶几上的父子俩的合影,会心一笑,伸手便想去拿。亮子急了,后

头藏着他的私房钱呢!机器人进了屋,自己便立即冲了出来,阻止父亲,却突然

触到了一个什么东西。父亲背上的东西。

是按钮。

“感谢您的使用,我们明天再见。”忽然“父亲”眼中没了光,身子僵了下去。“父亲”是另一个模仿人一样的机器人。

话音刚落,机器人又“活”了过来,在屏幕上投出了一段视频,画面中的人

是父亲。

“亮子,你看到这段视频的时候,我已经离开你三年了,我没有告诉你,还

买了一个机器人来代替代我,希望你不要怪我,希望他的陪伴能给你带来快乐

??”

亮子早已泣不成声,将自己买的机器人永远地按下了那个不会被开启的按钮。“科技啊??”

附名师范文

你看我时很远,看云时很近

王开东

科技发展到什么地步了?简单点说,正在考试的你们很可能将成为地球上最

后一代有机人。将来的人都是有机和硅机拼装的,而且永生不死。

当然要感谢科技。科技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更加紧密。去年的世界城市大会,口号就是科技让城市更美好。所谓让城市更美好,当然就是让城市中的人活得更美好。

曾经不解古代为何有那么多要死要活的送别诗。后来渐渐明白,空间太远了,再见很可能就是再也不见。“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当然要“劝君更尽一杯酒。”

一日不见兮,如隔三秋。然后就是磨墨,写长长的信,写错了再修改,反复

斟酌,不断酝酿。但到了最后,却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尽

管有纯洁和绚丽的情感,但“山长”是阻隔,“水阔”是阻隔,“知何处”是更大的阻隔。游子飘忽不定,连一个准确的地址都没有啊,怎不教人伤心欲绝?

科技发展就不一样了,一上互联网,地球变成了一个屯。智能手机更是让我们随时随地在一起。“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早已成为现实。不要说什么“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先给女友发一条抖音再说。老杜也不必感伤,“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天天都能和李白微信私聊,谈语论文,爽歪歪。

但另外一个问题又产生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的情感好像减弱了。天天微

信语音,鲁迅和许广平还能有什么《两地书》?沈从文也写不出《湘西散记》,我

们再也看不见这样的文字。“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

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然与人不同了。这时节我软

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三三,倘若我们这时正是两人同在一处,

你瞧我眼睛湿到什么样子!”

科技为何减弱了人的感情?原因大体有三个方面。

一是科技大体满足感官。高铁朝发夕至,语音瞬间接受,时空一下被拉近。

但这种拉近只是物理层面的拉近,情感上反而疏远了。人明明就在眼前,但精神生命却可能隔着千山万水。

道理不难理解,人分为肉体的人、精神的人和灵魂的人,这三种维度分别对应着生存、生活和生命。科技只是决定我们的生存维度,引导我们追求物质享受,满足感官刺激,反而抑制了真正的情感需求,从而使我们异化成为“单向度的人”。

二是容易得到的往往不会珍惜。波伏娃曾写过一部小说《人都是要死的》。小说的主角雷蒙· 福斯卡感到人生短促,渴望长生不老。后来偶然从一个老乞丐手里

获得了埃及的不死药,但却因自己最爱的女人变老和死去而陷入绝望之中。

他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取消自己的生命,然而,无论是他迎着子弹奔过去,还是从高高的城墙上一跃而下,他都无法舍弃自己的生命。福斯卡由此意识到,生命的价值就在于它是短暂的,永生非但不是对生命的奖励,反而是对生命的惩罚。

科技也是如此,当科技使得一切都变得简单,一切都轻而易举,太容易得到就不会珍惜。那些寒夜里文字上的摩挲,才会如慢慢发酵酝酿出的美酒,那些千辛万苦的等待,最后会化成“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

黑格尔说:“转瞬即逝的玫瑰并不逊于万古长存的山岭。”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我们珍惜生命,是因为生命里有死亡;我们珍重爱情,是因为爱情会变成背叛。这一切都在于人性的弱点,太容易得到,我们就会轻视它。

三是情感需要时间。老子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龙卷风来去匆匆,从开始到结束,最多不过十多分钟。骤雨来势凶猛,但却不能超过一天。人与人的

情感也是如此,激烈的情感不能持久。所有最美好的情感总是需要濡染和浸润,时

间是情感最好的朋友。但科技恰恰如同电影中的快进,一切猛烈的东西往往都是

速朽的。

那么第三个问题就来了,既然科技弱化了人的情感,使得人成为单向度的人,人类为何还要追求科技发展呢?

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写过一篇震撼人心的佳作《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在他看来:“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我们的自我保存。”

道理很简单,衡量一个东西的价值,不仅要用情感的尺度,看它是增进了还是弱化了人的情感,还要用社会的尺度,看它是压抑了还是推进了社会文明。科技毕竟是科技,只是外在的辅助,真正起作用的还是人,人是万物的尺度。

听见檐外老鸹呱呱的叫了几声。宝玉问黛玉:“不知主何吉凶。”黛玉道:“人有吉凶事,不在鸟音中。”民间认为乌鸦主凶,喜鹊主喜,但黛玉却很洒脱,万物灵长人的吉凶,为何要凭鸟声预测?同样道理,人的情感削弱,为何一定要甩锅给科技?

AI 时代还会有情感,而且可能是更深层次的情感,科技淘洗过的爱或许更

加永久。王菲这样唱,等到风景都看透,也许你会陪我看细水长流??我喜欢你是寂静的,就像你消失了一样。我在乎你愈显深厚的情感,在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

2018届苏锡常镇四市二模语文(教师版)

2018年苏锡常镇高三二模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B 因缘:缘分,或佛教指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和辅助促成结果的条件或力量。 姻缘:指婚姻的缘分。 错综复杂:形容头绪繁多,情况复杂。 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整齐。 追本溯源:追究事物产生的根源。 寻根究底:追求根底,泛指弄清一件事的来龙去脉。 陶器从最初的零星出现到大规模、大范围地生产,有特定的社会文化▲。陶器制作历史悠久,累积重重,要从▲、交互作用的社会文化现象中对其 ▲,仍任重道远。 A.因缘错综复杂寻根究底B.因缘错综复杂追本溯源 C.姻缘参差不齐追本溯源D.姻缘参差不齐寻根究底 2.下列诗句中,没有 ..使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3分)C (没有使用“夸张”手法,为比喻手法。)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B.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C.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D.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3.书院是中国古代民间教育机构,下列对联中不适合 ...悬挂在书院的一项是(3分)D(根据内容,适用于祠堂。) A.东林讲学以来必有名世南方豪杰之士于兹为群 B.考古证今致用要关天下事先忧后乐存心须在秀才时 C.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 D.人至上圣贤书可耕可读德为绳祖宗恩可报可酬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根据整体语境可知。)古典小说是先哲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当很好地去学习和应用。既然是古典小说,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如果善于学习,善者固然可以育人,其不善者经过批判分析,也可能发挥其反面教材的作用。 ①就不免带有历史性的局限 ②即使优秀的作品也难免有不纯之处 ③择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 ④有精华也会有糟粕

2015 苏锡常镇二模 作文讲评

二模作文讲评用卷 一,原题重读: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从前的日色慢,车、马、邮件都慢……”木心的一首《从前慢》打动了很多人的心;可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还是分秒必争,不肯输了人生岁月。 二、立意分析: 材料由两句话组成,由“可是”进行转折衔接,将“从前”与当下的现实生活进行对照。木心的《从前慢》(春节晚会上,歌手刘欢深情演唱了“同名曲”,因此《从前慢》这首诗走进了千家万户),这首小诗概括了我们当代人普遍的感受,即对于快节奏下慢生活的向往。 日色慢,是说时间缓缓流逝;车、马、邮件这几个事物是旧日生活节奏和缓的代表性意象。慢,从字面上来感受,当然是生活节奏不快。但若介入一种情感机理,慢有慢的成因,还有就是一种“心若止水”的那种沉静、悠然的姿态;或者也有如朱自清的那种“匆匆”的对于日子跟光阴的一种别样怜惜的情调。“从前”究竟是怎样一个时间段,是模糊的;比方说,可能是解放前、文革前、改革开放前,或者就是十年、二十年前,等等。另外,由于木心的人生阅历很丰富,“从前”可能提供的参数也很多,或者是出国前、回国前、狱前,等等。但是在写作中,不需要对应这些具体的界定,一个简简单单的“以前的那些日子”就够了。 “从前慢”与眼下愈来愈快的世界、生活相比,从前的慢有时候转化成了一种美、一种好、一种朴素的精致、一种生命的哲学,细细品味、琢磨,这“慢”里透着人性的静美、朴素、浪漫、耐性等等。现在工作和生活节奏都很快,人心浮躁,这几句诗一下子就能打动人的内心,让人停留审视自己的脚步。 第二个分句“现实生活中人们还是分秒必争,不肯输了人生岁月”,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层面,分秒必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非常可取的,所谓人生苦短、时间宝贵,为了实现理想、实现人生价值,必须与时间赛跑;但是,分秒必争的人生,并不见得就赢了人生岁月,就能让自己的人生岁月充满生命的质感。第二个层面,可以理解为被高速度、快节奏现代生活所“绑架”的一种机械的人生,人们为了“跟上”机器的节奏、赶上社会的步伐,而不得不“赶时间”,“赶地铁”“赶考试”“赶应酬”……现代社会背景下的“匆忙人生”,人们被动地与时间赛跑,但却未必能赢得人生。第三个层面,从这个句子的出处进行思考,句子来自于余光中的“分秒必争吗?当心别输了岁月”,前后分句之间形成一种相反相成的逻辑关系,“分秒必争”,很有可能输了“岁月”、输了“生命”。 现代人,在当下这个社会里面很紧张,总是争分夺秒地追逐自己的梦想与人生,总想一定要怎么样,一定要得到、实现自己的欲望、目标等等,可是很快的时间就过去,最后人生岁月可能就这么流逝掉了。“岁月”对应的词汇不是短暂的光阴,而是跟生命、跟文化有关系,而“分秒必争”是跟眼前的利益有直接的关系。“分秒必争的人生”,更多时候表现为急功近利;很多人追求结果的实现,而不在意或者忽视、漠视过程的体验、感受。其实,在生命的路上不必分秒必争;当觉得乱的时候,就停下来把自己整理清楚,找到自我,那么生命才饱满。要特别注意的是,这句话并不是否定“抓紧时间学习或工作的必要性或称赞人争分夺秒的可贵精神”;它让人们反思“在分秒必争中,莫忘岁月。” 还需要特别指出的,“从前”对应的不光是年代、时间,也对应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情况。现在的生活,时空被科技高度浓缩化,高度发达的通讯方式、交通方式,让人们越来越追求目的,以至于忘了自己在这个当中成长的过程。生活中的很多人在心底里还是十分向往那种单纯追求过程的感觉的。三、例文分析:等一等你的灵魂 “从前的日色慢,车、马、邮件都慢……”木心的从前慢勾勒的是一幅静谧安逸的生活,而如今的社会却与之背道而驰。 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分秒必争,似乎只有用尽了每一分钟才能体现他们的生命价值。他们像《爱丽斯梦游仙境》里的小兔子一样,看看表拼命地向前冲,嘴里还念叨着:“来不及了来不及了,我来不及了……”好似落了那一秒就被甩出十万八千里一般。身为其中的一只的我们难道不该扪心自问一句为什么吗? 为什么?源自于人们日益膨胀的欲望,哲学家称之为物欲症。人们在得到从未有过的物质之后,总是渴望得到更多更好的,他们的欲望在不断膨胀,他们的贪心永远无法满足。他们看似的奔波忙碌只为取得一件件外在的物质来证明自己的岁月。 然后这势必会引起许多问题。 快餐式的生活,使灵魂变得行动缓慢甚至滞留原地。人们带着一具被日益腐朽的空壳行路,没有灵魂的滋润,会愈趋浮躁。正如梁文道所说:“浮躁是流行的症候。”人们不知道自己所行的方向,没有办法平心静气地思考生命的方向,最终只会迷失自我。 就像少年成名的罗琦,小小年纪便接触浮华喧嚣的社会的她早已忘记在平静缓慢的岁月的淡泊。在这个快速浮躁的社会迷失自我,吸毒而导致身败名裂。 所幸的是,人们也注意到自身灵魂与步伐的不一致,认识到过快生活的危害。可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孙道荣说:“丢弃我们不该拥有的,才能得到我们不该丢弃的。”放下物欲的渴望,放下名利的执念,才能使我们的身体轻盈,让灵魂追上。 放慢脚步,等一等你的灵魂才能体会到生命中更多精彩的过程,才能让生命更加有意义。川端康成浅浅一句:“凌晨四点看海棠花未眠。”瞬间润湿了多少心灵,有多少人在日益浮华,分秒必争的社会早已丢弃了,当初的闲情逸致,早已丢了原本的安逸。 放慢脚步等一等你的灵魂,只有这样,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回忆起青春时才能感叹生命无悔! 等你等你的灵魂,重塑从前慢。 “慢慢”人生路

2019届苏锡常镇一模语文作文解析+优秀作文

2019届苏锡常镇一模语文作文解析+优秀作文 【原题】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一个人要有勇气,才能不自欺,才能承受他人的目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审题立意】 这是一则命意性的材料作文题,材料已规限了作文立意及材料领域。 作文题的核心词是“勇气”。《现代汉语词典》对“勇气”这样解释: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魄。 这则材料由两个分句组成。 第一个分句是法国电影《地下吻》中的一句台词,主要强调勇气对一个人的作用。此处的作用分两个角度,一是“不自欺”,即敢于直面自我、正视自我,进行自我内省与反思;二是“承受他人目光”,即直面他人评价,对他人的质疑不回避、不退缩。 第二个小分句引导思考“勇气”的不同领域,大至民族、国家,小至个人,都有各自的勇气。学生既可以着眼于宏观,从国家或民族领域切入,反思历史得失、直面当下;也可以聚焦于某个人,指出勇气对直面自我、理性面对他人评价的重要作用。 景松堂的重生 常州某考生 走进坐落于深奥古村的景松堂,我真的被惊艳到了:透明与纯白调和的现代简约与长着青苔的醇厚岁月感完美融合,徽派建筑的黛瓦白墙在暖黄筒灯的映照下显得熠熠生辉,曾经破败的老祠堂如今成了对村民们开放的图书馆。景松堂重生了! 这是中国第一批返乡建筑师们的作品之一。离开象牙塔,怀着弃旧图新的勇气与魄力,用自己微博的汗水将鲜活的文明气息注入日渐凋零的乡村——他们是建筑师,更是文明的建设者,他们是可敬的。 我们的身边纵不乏智慧而忧郁的批判者。他们厌弃了城市绚烂的夜景,将其视为五光十色的垃圾堆,肚子悼念破败萧条的乡村。相比那些麻木不仁的人,他们是可贵的。但是,在追忆、感伤之外,他们似乎少了一些脚踏实地的建设,高贵的理想未能付诸实践,永远只是水中月、镜中花,这难道不是可悲的吗? 为什么人们常常选择批判而缺乏建设的勇气?这大约是哈姆雷特以来知识分子做固有的 善于思考而不善行动、优柔寡断的特点。毕竟在众生喧哗处加入自己高屋建瓴的宣泄,不免有一种成就感和归属感,然而,走向人迹罕至处,去做一些力挽狂澜之事,不仅要承受可能失败的压力,还有可能成为批判者新的批判对象,这无疑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 但这勇气是必要的。批判与宣泄说到底只是无济于事的自欺自骗、自我陶醉,唯有大刀阔斧的建设,才能为中国乡村别拓新宇,使之焕然一新。正如《世界文明史》的开篇所言:“文

2018年闵行二模作文讲评

2018年闵行二模作文讲评 【试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我们自以为是某个事件的关注者,其实,我们往往不明就里,只凑个热闹,没过多久就忘记了,成为事件的忽视者。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命题意图】教研员王林老师命题的灵感来源于霍金去世后引起的“霍金热”这一现象。霍金去世后,许多网友自行悼念霍金,然而其中不乏对霍金根本不了的盲从者和追逐潮流的附庸者。社会上类似的现象屡见不鲜,如杨绛百年离世时,微信朋友圈对其名言的转发,然而其中一些名言是存在杜撰或是断章取义的现象。针对这样一类现象,命题由此产生。 材料又明显一组对立概念,即关注者与忽视者。命题者希望学生能够对关注与忽视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在构建两者逻辑关系时,命题者又给了学生一些逻辑提示,如不明就里、凑个热闹、没过多久忘记了。学生需要从这样的逻辑提示中提炼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命题直指社会现实,希望学生能够关注生活,反思现实,能在表达对社会和世界的认知中得到一种普世的价值观,得到认知事物、认知事理的方法。 【试题分析】 1. 讨论对象的确定:材料中“关注者”与“忽视者”的对象是事件。而事件一词材料中其实隐含的是关乎公众利益,与社会整理利益相关的事件。 ※友情提醒:学生在例证与论述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尽量不要使用个人的事情作为例证,此外学生需要将事件与事实、事情区分开来,不能混为一谈,或偷换概念。 2. 逻辑关系的构建:“自以为是”、“不明就里”、“凑热闹”、“没过多久”。 1)自以为是某个事件的关注者:“自以为是”四个字实则有双重含义:一层是时代的必然性:自以为是关注者的本质实际就是忽视者,这是一种时代的必然,如今网络时代下,信息传播速度过快过频,信息呈碎片化的趋势。民众在获取的信息可能是片面的,断章取义的,甚至是错误的——“不是事件的真相,而是媒体想让我们看到的事件真相”。 另一层是人缺乏真正的感同身受: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惠子所言:“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同样的道理,民众若不是事件当事人本身,怎能切肤感受到当事人的心境? 2)由此可以产生更为深入的原因分析 .......: ①公众面对事件时主观情绪的释放,如网络上的“键盘侠”,口水的骂战…… ②以旁观者的姿态进行不痛不痒的评论,看似有同情与关注,实则是如鲁迅小说“药”一看的“看客”心理与“围观”状态。其中也有可能是人对外界事件的猎奇心态。 ③民众受到世俗讨论下的裹挟,以热点事件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和附和,甚至是一种追逐时代潮流,追逐社会热点话题的“凑热闹”心态。

武汉十二月月考作文讲评

武汉十二月月考作文讲评一.原题回顾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1993年,中国“银河号”货船在印度洋公海正常行驶时,导航突然失去了信号。原来,美国为了拦下这艘货船,关停了货船附近的GPS.银河号在公海彻底失去了方向感,被迫漂浮整整33天。银河号事件一年后,1994年,北斗一号系统工程启动。2007年4月,北斗二号第一颗卫星上天。2020年7月31日,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其间,30余万科研人员劈波斩浪了30多年。有时,伤痛能让我们找准目标,奋发图强。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题目,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大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题意:有时,伤痛能让我们找准目标,奋发图强。 二.题目解读 题意:有时,伤痛能让我们找准目标,奋发图强。 支撑:要写出伤痛(来自外部的,不是天生)对目标和奋发图强的价值,要写出三者之间的逻辑关联。 核心段思维导图:伤痛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伤痛——由此确立了什么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是如何奋发图强的(过程)——奋发图强后的效果——奋发图强的结果和意义。 三.问题提示 1.缺要素。 2.贴标签。 3.要素含义理解错误。 4.事例不能支撑题意。 5.伤痛与目标无对应关系。 6.缺少分析或感悟。 7.切题不紧。 8.内容不充实。 9.题意错误。 10.字数不足。 11.字迹潦草。 12.错别字较多。 四.支撑片段辨析 (一) 亨德尔是一位戏剧家,他渴望自己编写的歌剧能被世界听见。开始时他根据自己的灵感和天赋快速创作,结果收获的是台下寥寥无几的观众和面临倒闭的舞台。他沉默了,思考着,他认识到自己应该创造出有情感的歌剧,而不是不假思索地追求数量。于是他沉下心来去体会感受歌剧的内涵。他把自己坎坷的一生变成一段段乐章,他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到歌词的字里行间,他不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不能最好诠释的音符,统统重新编排。终于,他创作出了《弥赛》成为戏剧大师。 正是因为亨德尔在经历伤痛后找准了目标,开始奋发图强,才使自己完美,创造惊世之作假使他一路一帆风顺,他又何来这样的爆发力呢? (二) 胡歌经历了毁容的伤痛,却找准了目标,终成就影坛佳话。 早此年,胡歌就早已大红大紫,一场飞来横祸使胡歌的脸受伤了,也使他的演艺事业跌至谷底,一落千丈。然而胡歌却开始思考,大家都说娱乐圈是靠脸和运气吃饭的地方,可容颜总会老去,运气又不可能是常胜将军,一个时代过去了又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但唯有演技,一个演员精湛的演技永不过时,犹如浪淘沙尽后的夺目珍珠,于是他从偶像派转型做一个实力派演员。三年的时间,他日复一日地磨砺自己的演技,精进丰富自己的技巧与情感。终于,大鸣大放,路人皆知。 三年磨砺,一鸣惊人。正因为胡歌在经历伤痛后,看清自己定位,找准自己成为实力派演员的目标,锲而不舍地磨砺演技,终在影坛中再次绽放光芒,用实力和魅力征服了观众。 生活中。身为中学生的我们在遭遇了学习上、生活上的伤痛,应该严格把握未来局势。找准自身的目标与定位,再为之奋发图强,就一定能获得未来的光景万千。 浴火方能重生,今日的我们也应该从惨重的伤痛中,找准目标,奋发图强,实现更精彩更有意义的人生。 (三) 司马迁在伤痛中找准目标,奋发图强,终成一代史学家。 司马迁曾遭受过残酷的刑罚,可就是在如些的打击下,他也没有放弃生活的信念,而是奋发图强,决心要完成编制一部史书的理想。于是,他搜集大量的史学书籍,亲自去古建筑和历史地方考察,还亲自询问当地人有关的历史事件,以确保搜 1

2019届苏锡常镇二模语文作文讲评 分析报告 例文 点评

2019届苏锡常镇二模语文作文讲评+分析+例文+点评 2019.05 一、作文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可以使人随时随地联系,也容易使人与人的交流因习惯用表情符号变得程式化;高铁使李白“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夸张想象变成现实,方便了人们的来往,也容易使人对远行和离别不以为意…… 科技的发展是增进还是减弱了人与人的情感? 二、审题立意 本则材料由两段文字构成。第一段文字列举现象,第二段文字提出问题。 第一段,“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高铁”是科技进步的产物;“随时随地联系”“方便了人们的来往”是科技发展给情感交流带来的便利;“交流程式化”“对远行和离别不以为意”是科技发展妨害情感交流的表现。省略号则提醒考生,此类现象还有不少。“使人……也容易使人……”这一句式,旨在引导考生思考科技发展对情感交流带来的利与弊。 第二段,以疑问句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科技的发展”和“人与人的情感”之间的关系。考生可以从“科技的发展增进人与人的情感”进行立意,也可以从“科技的发展减弱人与人的情感”进行立意。倘若学生能从其他角度思考科技的发展对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影响,且能言之成理,也可以视为切题,但必须密切围绕“科技的发展”和“人与人的情感”两个要素的关联行文,倘若只谈一方,则视为审题不过关。需要注意的是,“人与人的情感”,偏重于人际关系,不能泛化为个体所有的情感。 评判时能够在规范文体的基础上,鼓励多种文体写作,如评论、杂文、随笔、议论性散文、记叙性散文、咏物散文、抒情散文,小小说等。 要着眼于全篇,作整体评价,抓大放小;既看写什么,也看怎么写,看内容与语言、结构的融洽度。阅卷力求整体着眼,不要刻意放大优点和硬伤,以质赋分,不屈其文,分所应当,分文

2020苏锡常镇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测试“正确”与“善良”审题立意及优秀作文

2020苏锡常镇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测试“正确”与“善良”审题立意及优秀作文 原题呈现: 阅读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体裁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正确是我们要坚持的立场,善良是我们要坚守的品格。如果二者不可得兼,你该如何选择? 审题说明: 这是一则选择型的材料作文题。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分别用两个判断句阐释“正确”与“善良”这两个核心概念,对“正确”的界定为“坚持的立场”即处事的原则,做事要符合事实、规律、道理或某种公认的标准;而对“善良”的界定则为“坚守的品格”即为人的道德水准,为人要做到心地纯洁,纯真温厚,没有恶意,和善,心地好等。第三句话则设置一个两难的选择情境“正确”与“善良”“二者不可得兼”,由此引发学生对社会中此类情境的思考,要求学生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并阐释理由。 考生可以优先选择“正确”,暂时搁置“善良”。从职业或者专业的角度,“正确”是要“坚持的立场”,因为“正确”更多地指向对是非、得失的理性考量。失去了“正确”这一前提,“善良”会因为缺少方向的指引、价值的引领而显得盲目可笑。 考生也可以优先选择“善良”,暂时摒弃“正确”。善良侧重于“品格”,更符合普世价值。它指向人美好的天性,在处理自己与他人、外界的关系时,往往是利他的,不计得失的。“正确”是相对的,一方立场上的“正确”在另一方也许意味着“错误”乃至“邪恶”。缺失了“善良”的温润,所谓的“正确”也只是冷冰冰的硬铁一块。 以上两种选择无高下优劣之分,考生能做出明确选择,能在“正确”与“善良”的权衡中突出一方并充分说理,即视为切题。 特别提示: 1、如果考生脱离“二者不可得兼”这一特殊语境,或者根本不谈“选择”,只是泛泛而谈“正确”或“善良”的作用或二者之间的关系,或者貌似选择实则含混论证,则视为不切题。原则上不高于42分。 2、如果考生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做出选择,只论证“正确”或“善良”中的一方的作用,忽略另一方,缺乏对二者必要的权衡比较,视为基本切题。原则上不高于56分。 3、此次作文审题不难,但在立意时需要考生有较强的逻辑思辨能力。写作中,能否把自己选择的原因分析清楚、能否精准举出那些“二者不可得兼”两难例子,将是影响分数高低的重要因素。学生能够作出选择并阐述理由,但是核心观点和核心论据存在不匹配,则最高不超过49分。如果只是个别例证存在偏差,酌情扣分。对例子正误判断的标准则在于,行为主体在作出“正确”与“善良”选择之前是明晰真相并明辨是非的,例如“扶不扶老人”“给红十字会捐款却被挪作他用”则不属于两难选择之后的行为。 4、以下两种情况视为切题且深刻:考生在面对困境时,选择根据不同情况作出不同选择,如:在平常小事面前选择善良,在国家大义面前选择正确,但需明确国家大义不应是当时的正义,而是经过历史验证的正义;考生在做出选择之后发现,自己虽然当时选择了善良,但善良其实也是最正确的选择,或者自己当时选择了正确,但正确其实也是最善良的选择。例如在《三体》中维德和章北海做了正确但不善良的事,程心做了善良但是不正确的事。

2013届苏锡常镇四市二模作文评讲材料

2013届苏锡常镇四市二模考试 作文评讲材料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1年,秦玥飞从耶鲁大学顺利毕业后,通过招聘成为湖南一个偏远山村的村主任助理。一年多来,他逐渐融入村民,了解他们的诉求,寻求社会资源的支持,为村民做成了不少事:修筑水渠,维修道路,安装路灯,建养老院…… 有人质疑他的动机,给他贴上“富二代”“官二代”的标签,认为他是为了名利和权力,为今后的升迁铺路。父母都是普通工薪阶层的秦飞说:“我做村官可以更好地了解基层和老百姓,也能更好地了解我自己,至少可以判断自己适合在公共服务领域工作。做村官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虽然我是耶鲁毕业的,但很多农业方面的东西我确实不懂。我希望用所学和所长为社会发展出一份力。”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评分标准】 从整体上看,秦玥飞代表了年轻一代对成功的反思和重新定义,代表了一部分年青人在面对物质欲望时的成熟思考和选择。材料提供了许多思考和切入的点,如:名校毕业却去偏远山村做村官,在基层了解社会和自身,以自己的所学和所长为社会发展尽力,不断适应和融入基层做成了不少实事,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了解自己,受到没有根据的质疑,等等。可以根据这些切入点,从“择业观”“自我价值的实现”“认识自我”“理想追求”“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等角度来立意。也可以从质疑背后隐含的逻辑和社会心理来立意。简单列举如下: 1.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2.不受时俗的束缚,走出自己的路 3.学以致用才有价值 4.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社会需要结合,做有理想的践行者 5.踏实做事才能成就自我 6.理性择业,不为世俗取向束缚 7.成大事者心怀社会 8.了解自我,发挥特长 9.坚持理想,坚守自我 10.判断实现自我价值的标准(为社会发展尽力) 11.对言行负责,理性、负责任地评价 12.以消极、负面的眼光看待一切的社会心理值得深思 13.传统价值观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有的文章的立论符合材料的内容,但在论述展开过程中,引申联系不当,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的现象,比如认为质疑者没有根据下结论是对自己的言行不负责任,然后就撇开材料围绕“责任”话题来展开论述。这种现象比较普遍。 【主要问题】 1、审题粗率,立意牵强。 本次作文立意多至十几条,但立意牵强的作文较多,比如不少学生写学会感恩(回报社会)、放下名利、多一点信任、不要让灵魂跑丢、学识要博杂、忍可以成就大业、可怕的嫉妒、真诚的力量、寻找良知……这些立意都不正确。而这样的作文并不少,这与他们的素养偏低、训练不足和审题粗率有关。 2.将材料作文当作命题作文来写。 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有本质区别。材料作文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但偏偏有不少考生挣不脱命题作文的写作惯性,从材料中提炼出某个关键词,比如“质疑”或“责任”,然后就以此为题来写,在论述展开过程中,完全抛开材料,随意引申,比如大谈质疑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这类作文有一定的数量,需做好引导。 尽管材料作文的立意是多角度的,但从求稳的角度上看,审题应该从整体上把握材料较好,只抓住材料中的某个句子来立意,容易偏题。如果从材料中的几个关键点上来分析其中的关联,或许更好一些。如:(1)质疑与信念,(2)名利与道义(责任、个人价值、生命意义等),(3)知识与实践;(4)奉献社会与自我实现,(5)找准位置与实现价值,…… 3.套作现象较为严重。 很多作文似曾相识,原来有一些考生是将平常写过的作文简单地搬运过来。从《境由心生》《标签》《认清自我与看待他人》《放低姿态》《拒绝平庸》《换个角度思考》等题目和行文,不难发现这些考生化用了“伊豆导游”“标签”“石头与宝石”“晏子车夫”“拒绝平庸”等作文。当然,也有化用得比较好的,能在行文中紧扣此题材料进行分析,但是,更多的同学成为简单的机械工,只负责搬运,甚至有位学生照抄了一模的一篇佳作。此风当刹。 4.文体特征不够鲜明。 新材料作文的出现使得原先一些专写记叙文的同学产生了动摇,一些专写记叙文的同学也练起了议论文,这也是我们这次阅卷中发现绝大多数作文为议论文的原因。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些作文虽有议论文倾向,但中间叙例段落过于冗长,未脱记叙文的腔调;一些记叙文,为标注文章立意,于文章首尾处大段大段地议论,几乎达到了全文叙议对半开的比例。选择寓言,但明显低幼,需要提高警惕。有些议论文通篇不提材料,些记叙文简单演绎材料,等等。 【佳作欣赏】 1.为什么做好事屡遭质疑? 从耶鲁大学毕业,不去世界500强企业谋得一份高薪工作,而是去乡下做一名村官,为人民造福。秦玥飞可谓是一名甘于奉献,有社会责任感的好人。但就是这样的好人,也面临这样那样的质疑。我不禁感慨,现在做个好人可真难啊! 难道不是吗? 还记得救起小悦悦的那个拾荒老婆婆陈贤妹吗?在救人事件被报道后,她就不断遭遇他人采访,可是采访的内容是什么呢?有人问她:“你是不是想出名啊?”,有人问:“是不是早就料到救人以后会有奖金的啊?”呵,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婆婆也能硬生生的被贴上“作秀”的标签,他们这群人的想象力实在是太令人佩服了。更不用说被贴上“作秀大王”标签的陈光标了。 当今就是有这么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些标榜辩证唯物主义的人对于一件再好的事也能看出它的阴暗面。只要一个人当众做了好事,就必定会有人说他“炒作”,“作秀”。这样看来,秦玥飞遭到质疑也很正常。 可是我很好奇,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人们现在对好人好事如此敏感呢? 炒作的泛化是一个原因。近几年的炒作节目,再加上凤姐,芙蓉姐姐的无耻炒作,还有某些三流明星为了提升知名度不惜用艳照来炒作,炒作这一概念已深入人心。人们逐渐相信什么事情都可以用来炒作,当然也包括好人好事。 好人好事的成本上升也是一个原因。自从彭宇扶起老太太被敲诈十余万以后,人们才知道原来做好事是会被骗钱的。于是,许多孩子都被家长教育不要去做好事,以免惹祸上身。于是乎,社会上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之风愈演愈烈,能主动做好事的人已经是极少数人了。 而我以为当下物质社会所导致的强烈的功利之心才是根本原因,对功利的无限追求和盲目崇拜已经蒙蔽了人们的双眼。人们不相信一个名牌大学生会去从事无利可图的村官职业。按照他们的逻辑,当村官又赚不到钱的,这人不是一个白痴吗?而传统中华美德所崇尚的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由于无法带来物质利益,已经逐渐被人摒弃。 我欣赏所有的好人,也为他们遭到的质疑声感到委屈。我们必须阻止道德的滑坡!让我们以奉献为帆,以爱为桨,重塑中华传统美德,让那些质疑声从此消失吧! 2.质疑之声,可否减弱? 近日来,关于雅安地震事件的报道常萦绕在我们的耳边,人民有难,万众一心的时刻,许多明星也在微博上发起了募捐活动。

二模作文健康讲评

二模作文“健康”讲评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健康是最重要的财富。身体要健康,心灵也要健康;个人要健康,社会也要健康。维护健康是做人的责任。 核心词:“健康” 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 歌除外。 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说:“强健的肌肉是欢乐、活力、镇静和纯洁的源泉。” 鲁迅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救人的材料 和看客。”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 第一句话:健康是最重要的财富。 突出“健康”的价值和重要性。 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健康,即使拥有财富、爱情、名位、权利等,一切将毫无意义! 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家提出过这样一个共识: 健康等于1,只有拥有健康,人才可以去努力工作,去创造财富,去享受生活,而这些都是1后面的那些0。 只耍有1在,后面就有加上无限个零的可能,就像财富在不断增值一样。而如果这个1没有了, 所有的一切就都归零了,什么都没有了。 体要健康,心灵也要健康;个人要健康,社会也要健康。 列举了健康的主要分类,第二句话属于“是什么”的问题。 身体健康是指能够顺利完成口常工作,没有疾病和残废,具有良好的健康行为和习惯; 心理健康是指精神活动正常、心理素质好,女口:乐观、阳光开朗、平和、坚强、自信自强、有 进取心、良好审美能力…… “精神明亮的人” 心灵不健康? 悲观、阴暗、偏激、自卑、孤僻、冷漠、妒忌…… “东亚病夫” 个人与社会健康 涉及健康的对象、范围指由个人构成的社会具备符合健康标准的基本要求社会健康也称社会适应性,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并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 有此能力的个体在交往中有自信感和安全感,与人友好相处,心情舒畅,少生烦恼,知道如何结交朋友、维持友谊,知道如何帮助他人和向他人求助,能聆听他人意见、表达自己的思想,能以负责任的态度行事并在社会中找到A己合适的位置。

江苏省苏锡常镇2019届高三英语二模试题201905160175

江苏省苏锡常镇2019届高三英语二模试题 第一卷(选择题共85分) 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20分) 做题时,先将答案标在试卷上。录音内容结束后,你将有两分钟的时间将试卷上的答案转涂到答题卡上。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Why did the man fail the test? A.He didn’t work hard. B. He didn’t sleep well. C. He got to the test late. 2.When should Trish get to the airport? A.At 3 pm. B. At 6 am. C. At 6 pm. 3.What can we know from the dialogue? A.Sarah will stay with her cousin. B.Sarah will serve a room for her aunt. C.Sarah will move into a home-stay family. 4.What are the two speakers going to do next? A.Ask John to invite Professor Li. B.Work out details for John’s farewell. C.Take part in the farewell party for Professor Li. 5.What does the man mean? A.The woman must examine her teeth. B.The woman will quarrel with somebody soon. C.The woman doesn’t need to worry about the dream. 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月考六作文审题指导及考场佳作

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月考六作文审题指导及考场佳作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英国某家报纸曾给读者出了个讨论题:这个世界的问题出在哪里?最简短的是作家切斯 特顿平静的回答——亲爱的先生们,在我。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请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审题指导】 这道作文题有两个关键词:“世界的问题”和“在我”。它们之间存在二元关系。 “世界的问题”:《现代汉语词典》对“世界”的解释:①地球上所有地方;②指社会 的形势、风气。“世界的问题”可以指整个世界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大到第三世界的贫困、 粮食安全问题、恐怖主义、全球气候变暖,小到高铁霸座、酒驾醉驾、乱扔垃圾、网络语言 暴力以及各类不文明现象。 “在我”:“我”既可实指“我自己”,也可泛指每一个“社会个体”;“在我”意即世界问题与“我”有关系,“我”应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思考的重心应当是如下几点: ①为什么世界出了问题,“我”有责任? ②世界出了问题,“我”应该怎么办? 【立意角度】 1、个人与社会紧密相关(个人对社会有一定影响和作用)。 “我”是个体(细胞、毛细血管之于肌体,齿轮、螺丝钉之于机器,水滴之于洪流,雪 花之于雪山),千千万万个“我”构成了世界的整体。社会出了问题,一定是社会个体出了 问题;我们做了坏事,使世界环境更加恶化;面对坏事而不作为,社会问题会趋向严重;我 们做得不够好,使社会更为糟糕。我们尽力做最好的自己,这个世界就会因我们的努力而有 所改变。 可以写:“个体与世界”,“‘我’与社会”,“完善自我,改良时代”,“做好自己,改造社会”,“改变自己,改变世界”,“个人修身与国家治理”。 2、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当社会出了问题,人们会习惯性地觉得与我无关,是他人的过错,或回避错误,掩盖过失,推卸责任。作家切斯特顿为我们做了榜样,他主动地承揽了问题的责任,这是勇于承担 社会责任的表现。只有人人敢于喊出“在我”,才会去面对、思考、解决世界问题。敢于承 担社会责任是一种优秀品质。 可以写:“担当社会责任”,“面对问题,不找借口”,“遇事莫怨天尤人”。 3.贵在自省反思。 当世界出现问题时,不应该只是怨怪社会,指责他人,还应勇于和善于自省、反思。有 些社会问题看似与己无关,其实关联每个个体。自省、反思是一个人成熟理性的标志,是一个优秀公民遇到社会问题应有的素质。当社会有问题、世界不够好时,很多人缺乏社会公民的角色意识,不去反思自己应负的责任和存在的问题。 可写:“静坐常思己过”,“公民应有自省力”,“人人都需三省吾身”,“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主要问题】 ①忽视二元关系。 罔顾“世界存在问题”的前提,而只是泛谈人的“担责”“改过”“自省”“文明”“公德”等。 ②写作重心偏移。 比如写“讨论世界有没有问题”,“不能只看到问题还要看到世界美好”,“世界有问题,是因为我们想多了”。 ③反弹琵琶不妥。 比如认为“世界出问题与我无关”,比如“切斯特顿的观点是无稽之谈”,都难以站不住脚。

【英语作文原创讲评】2019届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一)英语

2019届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一) 英语书面表达指导 (龚露老师原创) 一出考场,所有人对作文意见很大,什么东西,简直无从下手。但是静下心来仔细思考, 考官其实觉得这个现象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因为有人觉得这个现象很正常, 因为自己也这样。但是另外一些,例如,对于龚露老师这种大大咧咧的人来说,我觉得这 幅图好像反映出了我们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一个问题: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 我觉得考官千错万错,是没有把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 这个文章关键词以英文的提示写出来,请注意,我觉得是写词汇的参考提示,但是并没有要求孩子们一定要使用这个参 考词汇。因为纵观历年高考,一般写作的主题词都会明确给出,或者材料中会提到文章主 题词的英文,或者会以生词的形式给出。 我在想,80%的孩子们,应该很难会想到social phobia这个专有名词,但是,可以考虑用communication barrier, social anxiety, communication disorder ,但其实这些表达孩子们也很难想啊! 所以,我在此呼吁,可以设置一个参考词汇板块,就好像2017年的电影票房一样,其实2017年的2组对话会给孩子们很多内容提示,让他们可以有更多的角度答题,而不会觉得无从下笔。 第一段 首先要把这4幅图的上位概念概括出来,其实这个和2018届的苏锡常镇一模讲中国元素 风靡全球是一模一样的,先把上位结构提炼出来,即:Numerous people like Matti suffer from social phobia.

而这幅图所反映的4个场景,第1个场景说的是,想尝试品样,但是却不敢过去和销售员 搭讪;第2个场景说的是,在坐电梯的时候,和陌生人保持一段举例;第3个场景说的是,在坐公交时,不想和陌生人坐在一起;第4个场景说的是,走廊上遇到邻居,不想搭讪以 致于都不敢出门。 然后把4个场景归并,这种社交恐惧症不仅仅是在人群中不断躲闪自己,而且面对自己想 要的东西但是不敢开口,遇到熟人和陌生人不敢主动打招呼和搭讪。以上3点,就是社交恐惧症的主要内容。 当然,鉴于字数要求,孩子们可以不必把以上三点事无巨细都写出来,可以挑1-2点写。 ok,行文至此,我们的第一段内容就有了。 Social phobia, which refers to keeping a safe distance from total strangers or -being. Specifically, it acquaintances, has more or less affected individuals’ mental well either keeps individuals from voicing their justified requirements or exchanging interesting anecdotes with neighbors. (35words) 第二段 按照龚露老师给出来的第一段,请注意,因为此文是一篇开放性作文,所以并不是说龚露 老师的角度一定对,如果你觉得这不是一个问题,你当然可以写这个现象正常,只要你论 证充分。我的第二段和第三段应该人们应该反对这一现象,理由如下: 1.向内看,社交恐惧症不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因为他无法让一个人真实的想法和真实的 诉求得以表达,长此以往,他应该得到的权利仅仅因为社交恐惧症的缘故而得不到满足, 这个人肯定会活得很压抑,很孤独,没有集体归属感。

2018年苏锡常镇高三二模英语试卷及答案

2018年苏锡常镇高三二模英语试卷及答案 第一卷(选择题,85 分) 第一部分听力( 共两节,满分20 分)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5分) 听下面 5 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 C 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 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 ) 1. What does the woman think of the restaurant A. It is noisy. B. It is quiet. C. It is terrible. ( ) 2. What's the prob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peakers A. Mother and child. B. Teacher and student. C. Husband and wife. ( ) 3. What does the woman advise the man to do A. See her favorite band. B. Go to the concert. C. Do experiments in the lab. ( ) 4. What most probably causes the woman's headache A. Too little sleep. B. The strong sunshine. C. Too much medicine. ( ) 5. What does the man mean A. The woman can use his glasses. B. The dictionary is not of much help. C. He has to use a pair of glasses. 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 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 5 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 5 秒钟的作答时间。每段对话或独白读两遍。 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至7题。 ( ) 6. What did the candidate do in the interview A. She showed much confidence.

第一次月考作文讲评学案

洋浦中学2013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作文讲评学案 一.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这句黄永玉给自己的画作《螃蟹》所写的解说,在全面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自选角度,自定主题,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脱离材料内涵范围,不得套作,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螃蟹:可也怪!人怎么是直着走的? 二.审题立意指导: 针对本次月考作文材料,许多学生断章取义,没有认真思考材料的真正内涵,对材料做了片面粗浅的解读,将话题或观点定为“直走与转向”“人就该挺直脊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换个角度看问题”“要全面地看问题”“长处与短处”“勇往直前”“方向”“学会变通”“自然进化”“遵循规律”“好奇心”“不懂就问”“螃蟹与人”“挑战弯道”等,这样的审题是不够准确的,甚至是对材料内涵的完全曲解。比如“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难道螃蟹换一个角度看,人就不是直着走了吗?比如“方向”,难道螃蟹横着走是因为方向错误吗?再比如“勇往直前”,难道螃蟹的横向行走就不勇、就不“前”吗?因此,在理解材料、确立观点之后,同学们一定要思考一下观点的合理性,换句话说,观点要经得起推敲,不能出现明显漏洞,更不可本身就是谬论。那么本次月考作文题,究竟应该怎样审题立意呢?下面仅就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做简要阐释,以图从中对同学们本次月考的作文审题立意有所启发。 第一步:认真阅读材料,提取重要信息。 1、抓对象。材料往往是一事多人,而且每个人都在故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那么,我们可以从材料中的人物对象入手,有几人就有几个角度。如大家熟悉的滥竽充数故事,文中涉及到三个人,南郭先生、齐宣王、齐愍王,我们抓住材料,从他们中任何一人的角度立意都可以。本次月考作文材料的文字十分简单,对象只有两个——螃蟹和人。 2、分主次。这点极为重要。有的材料尽管一事多人,但有的人物只是议论的对象,在文中不起什么作用,审题时,我们就要全面理解材料,分清整体与局部,主要与次要的关系,尽量从重要对象的角度入手思考。本次月考作文材料只有两个对象,但螃蟹和人是不是同样重要呢?通过分析理解,我们可以明白,画作的标题是“螃蟹”,画作的解说也只是螃蟹的话,人在这里只是螃蟹议论的对象,由此可见,材料的重点应该是螃蟹,我们应着重从审视螃蟹的角度来审题立意,这样才更切合材料的思想内涵,如果从人勇往直前的角度写,是不够贴切的,从人直立行走的角度来写,就是大错特错。2006年高考全国Ⅰ卷中的材料作文也有类似审题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