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第六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第六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第六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第六章 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选择题。下列各小题有四个备选答案,请选出其中一个最适合的,并将其序号填入括号中。

14. 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学生的认识过程的是( )。 a . c 创生取向

忠实取向 b. d.

相互调适取向

情境取向

2. ( )是课程实施的决定因素。

a . 校长 b.

教师

c . 学生 d.

教育当局

3. 课程实施的主体包括( )。

a. 校长、教师与学生

b.

校长、教师与家长

c. 校长、教师与社区

d.

校长、教师与教育官员

4. 兰德变迁模式,信奉课程实施的(

)取向。

a . 创生 b.

相互调适 c. 忠实 d.

情境 5. ( )假设,个体的改变先于组织的变迁。

a . 变迁阻力消除模式 b.

组织发展模式

c. 研究—开发—推广模式

d. 情境模式

6. ( )假设,教师的课程实践总是基于他们对特殊情境的知觉。

a .

变迁阻力消除模式 b.

组织发展模式

c. 研究—开发—推广模式

d. 情境模式

7. ( )把课程实施视为一种理性化和技术化的过程。

a. 变迁阻力消除模式

b.

组织发展模式

c. 研究—开发—推广模式

d. 情境模式

8. 课程实施的课程创生取向在本质上受 ( ) 。

A. 技术理性支配

B.

实践理性支配

C. 解放理性支配

D.

理论理性支配

1.( )认为,课程实施是按部就班地执行预定课程方案的过程。

9. 美国课程专家(

)从课程实施的纵向层面提出课程可分为五个层次。

A .塞勒 B.

布鲁姆 C. 泰勒 D. 古德莱德 10. 教学活动过程中

教”与“学”的基本矛盾是( )。 a. 认知矛盾 b.

情感矛盾 c. 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矛盾 d. 教师提出的认知任务与学生现有知识和心理发展的矛盾

11. 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 a. 明了、联合、系统和方法 c. 分析、综合、联合和系统 )等阶段。

b. 疑难、问题、假设、验证和结论

d. 形象、感受、认识和练习

12. 根据杜威的主张,教学过程可以分为( a. 明了、联合、系统和方法 b. c. 分析、综合、联合和系统 d. )等环节。 疑难、问题、假

设、验证和结论 形象、感受、认

识和练习

13. 领会书本上的知识,从而达到对客观事物本质及规律的认识的教学环节是(

)。 a. 运用知识经验 b. 感知教学材料

c. 激发学习动机

d. 理解教学材料

二、填空题 1.一个完整的课程变革过程包括课程计划、课程采用、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几个环节之间动态的、复杂的交互作 用的过程。课程实施,包括 、 和 三个环节。 (课程采纳、课程调适和课程应用)

2.课程实施取向,主要有 、 、 和 等几种

3.课程实施的模式,主要有 、 和 等几种。

4.一项课程变革计划能否成功地实施,取决于该课程变革计划本身的特征、

的特征、 的特征、外部环 境的特征这四类因素间交互作用的状态与水平。课程实施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是:四类因素缺一不可 ;四类因素间交 互作用的状态和水平是理想的,即四者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其动态交互作用能产生合力。

5.课程实施的研究-开发-推广模式,主要有

、 、 和 四个步骤。 6.课程实施的兰德变迁模式,主要有 、 和 三个步骤。

7.( )在课程实施中占有核心和主导的地位,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

8.课程实施是将课程计划( ),它有( )、( )、( )三种基本取向。

9. 实施的忠实取向将课程变革视为一种线性过程:课程专家在课堂外制定课程变革计划,教师在课堂中实施课程 变革计划。

10. 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师是课程变革方案的主动的、积极的 “消费者”。

11. 课程创生取向认为,课程是教师和学生联合创造和实际体验到的经验。

12. 我国课程实施的发展趋势表现为从 取向走向 取向和 取向。

13. 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基本矛盾主要体现在 和 两个方面。 ( 教师提出的认知任务与学生现有知识和心理 发展的矛盾 )

14. 《中庸》提出的学习过程结构为 、 、 、 和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

之)

15. 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为 、 、 、 、 和 。( “激发学习动机” “感知教学材料” “理解教 学材料”“巩固知识经验” “运用知识经验”和“测评教学效果” )

16. 我国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不同观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主

有 、 、 、 、 、 、 、 、 、 和 。 (认识说、发展 说、层次类型说、传递说、学习说、统一说、实践说、认识一实践说、交往说和价值增殖说等 )

17. 教学认识的特殊性包括 、 、 和 。(“间接性”“领导性”“简捷性”和“教育性” )

三、是非判断题。请判断下列题目陈述的对错。

1 .课程方案被学校所采纳,就意味着课程实施的完成。 ( ) 2.相互调适取向认为,课程实施是师生在具体情境中,联合缔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 ( )

3.课程创生取向把课程变革、课程实施视为教师与学生个性成长和完善的过程。 ( )

4.教师的“工作倦怠” ,会给课程变迁造成阻力。 ( ) 5.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本质上是受“实践理性”所支配的。

( ) 6.课程实施仅仅是教师教的过程。 ( )

7.通过在学校管理层和教师之间建立“权力平衡”

,以及确定和处理好教师所关注和忧虑的事情,能够有效地消除

教师对课程变迁的抵制。 ( ) 8.情境模式,持相互调适的课程实施取向。 ( )

四、名词解释 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是将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

a. 认识- 发展说

c. 认识说

b. d. 特殊认识说 认识-实践说

忠实取向:忠实取向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忠实地执行课程方案的过程。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 课程实施过程实现预定的课程计划的程度。

相互调适取向 :相互调适取向强调课程方案的使用者与学校情境之间的相互适应,主张根据学校或班级实际情境 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以及组织形式诸方面对课程方案进行调整和改变。

创生取向:创生取向则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师生在具体情境中联合缔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在创生过程中, 设计好的课程方案仅仅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或实现“创生”的材料或背景,是一种课程资源,借助这种资源,教师和学 生的经验不断变化和发展。既有的课程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随着教师和学生的经验的发展, 课程本身也在不断地进步。

教学过程 : 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分阶段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的发展进程。 课的结构 : 是指一节课包含那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间和相互关系。

五、简述题 1.简述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

( 1 )得过且过取向( 2 )忠实取向( 3 )改编取向( 4 )创生取向

2. 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有何基本特征?其本质是什么?

答:课程实施过程既是学校、教师忠实的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课程实施过 程实现预定的课程计划的程度。

特征:忠实取向认为,1)课程、教科书、教案、课程革新要有计划。2)课程知识有专家创造。3)课程为线 性过程。专家制定,教师实施。4)教师是课程计划的忠实执行者。5)忠实取向研究的基本方法是量化研究。严格 的教育与心理测量的方法。

本质:受“技术理性” (“工具理性” )支配。

3. 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有何基本特征?其本质是什么?

答: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景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 调整过程。

特征:相互适应取向认为:1)课程不仅包括有计划的具体内容,还包括情景因素。2)实践者所创造的课程知 识与专家同等重要。3)课程变革为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和不可预知的过程。4)教师是主动的、积极的“消费者” 教师对预定课程方案积极的、理智的改造是课程实施成功的基本保证。重视量化研究,也包括“质的研究” 。

本质:该去想在本质上是受“实践理性”支配的。

4. 课程创生取向有何基本特征?其本质是什么?

答: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

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省心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计划只是提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 的工具而已。

特征:课程创生取向认为:1)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2)课程知识是一种“人格的建构” 。3 革是教师和学生个性的成长与发展过程。4)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5)持“质的研究”方法。

本质:该取向在本质上是受“解放理性”支配的。

5. 如何评价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 ?(涵义及评价) 答:1)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它们从不同方面揭示了课程实施的本质。

2)三种取向各有其局限性。忠实取向把 课程变革是为线性的过程。一个机械的、技术化的程序,抹杀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价

值。相互适应取向有折衷主义色 彩。课程创生取向具有浓厚的理想色彩。

3)从忠实取向到相互适应取向、在到课程创生取向,意味着课程从追求“技术理性”到追求“实践理性”

追求“解放理性” ,体现了课程变革的发展方向。反映了人们对课程变革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

6.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

7. 简述《中庸》提倡的学习过程环节。

8. 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

)课程变 ,在到

程的统一;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

9. 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哪几种关系?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六、论述题

1. 评述课程实施的三种基本取向,并谈谈国外关于课程实施的研究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答:先答三种取向的涵义及特征、评价。

启示:国外关于课程实施的研究至少为我们提供如下启示:第一,把课程实施研究纳入课程变革之中,使之成为课程变革这个系统的有机构成。第二,应将具体的教育情境和社区情景的因素纳入课程变革自身。第三,课程变革必须最大限度的弘扬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参与精神。

答: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忠实取向强化了课程政策制定者和课程专家在课程变革中的作用;课程创生取向把处于具体教育情境中的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开发、课程创造中的主体性解放出来;相互适应取向把外部专家所开发的课程与对这种课程产生影响的学校情境、社区情境的因素均予以考虑。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为我国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应把课程实施研究纳入课程改革之中,使之成为课程改革这个系统的有机构成;课程改革应将具体教育情境和社区情境的因素纳入自身之中,相应地,课程改革政策应具有变通性;课程改革必须最大限度地弘扬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参与精神,这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

2. 从影响课程实施的四类因素出发,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答:课程实施的因素是:1)课程变革计划本身的特征;2)学校的特征;3)学区的特征;4)外部环境的特征。课程实施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是:1)四类因素缺一不可;2)四类因素间交互作用的状态和水平是理想的。即四者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其动态交互作用能够产生合力。

例如:学校的特征:(1)校长的角色:校长越是积极支持课程变革,课程实施的程度越大。(2)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信任、支持、交互作用和开放性的交往越理想。课程实施的程度越大。(3)教师的特征与价值取向:参与课程变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高,课程实施的程度就越大。

外部环境的特征:政府机构的力量;社区的支持:(家长,街道和村)

3. “课程实施”等同于“教学”吗?(课程实施与教学的关系是什么?)答:“课程实施与教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属于不同的研究领域,但二者在内涵上颇多重叠。1)区别:(1)课程实施在内涵上涉及的范围比教学更广。课程实施涉及到行政管理体制,课程知识,教学过程,校长和教师的角色,学生的角色等。教学主要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的互动行为。

(2)研究领域不同:课程实施属于课程论研究领域;教学属于教学论的研究,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研究教学与学生互动行为。

2)课程实施与教学又具有内在的联系。(1)课程实施内在的整合了教学,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和基本途径。(2)两者的研究具有内在的互补性。教学研究有助于理解课程实施过程的内在机制。课程实施研究有助于理解教学的本质,从而为教学设计提供新的视野。

4. 不同取向是如何理解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的?答:课程实施的三种基本取向: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

1)课程实施过程既是学校、教师忠实的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课程实施过程实现预定的课程计划的程度。

关系:在忠实取向看来,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就是目的与手段,内容与过程,线性的,分离的关系。这种关心内含着专家、行政人员与教师之间权威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2)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景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过程。

关系:课程与教学是非线性的互为目的、胡为手段的关系。教学不仅是实施课程的手段,而且还修改课程,创造新的课程;课程尽管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教学的方向,但他同时也是为了教学,服从于教学。

3)涵义: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省心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计划只是提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

关系:课程创生取向认为:课程与教学是有机的整合于一体的,专家所提供的课程资料不过是教师与学生创生课程的资源之一。

5.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 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 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运用你掌握的教育理论,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提高思想品德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要妥善处理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3)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会使思想品德教育成为无源之水;只强调传授知识, 学生学习了知识以后, 思想品德不会自然随之提高。

德育校本课程计划

德育校本课程计划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的德育工作如何进一步增强实效、呈现新意?学校又如何结合自身的特色传统和文化资源落实德育工作,使学生健康发展?在我校“全纳教育”这一特色内涵发展目标的总领下,我们选择搭建一个校本德育课程的平台,将富有学校自身特色、常规的德育实践活动进行梳理、改造、开发,从课程设计的高度,整体规划学校的德育实践活动,为学生的道德发展提供更适切、充分、有效的辅导,整体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三月:文明礼仪教育 课程建议: 要在学雷锋活动月中行动起来,积极学习雷锋精神,开展各种学雷锋活动。全体同学严格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争取向粗鲁告别,向陋习告别;力争把礼貌带进校园,把微笑带给同学,把孝敬带给家长,把谦让带给他人。 课程目标: 1、通过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介绍雷锋的生平及真实故事,使学生知道雷锋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朋而激发学生自觉的向雷锋叔叔学习。 2、利用各种表现形式,使学生知道雷锋精神已在班集体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通过活动,希望更多的“小雷锋”出现在我们生活中。 课程实施: 1、将爱心献给社会。 (1)开展爱心连接你我他,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在校内外开展“文明举止”、“文明仪表”、“文明用语”等活动,引导学生与家长养成文明习惯,共建文明家庭。 2、将爱心献给学校。 (1)通过开展给老师一封信、老师我和你说、今天我当小老师等活动,尊敬师长活动。 (2)在学校开展实践活动如:捡垃圾,做好班级及学校卫生区。激发学生爱校情感,培养学生尊师、爱校、守纪的道德品质。 3、将爱心献给妈妈 以“三八妇女节”为契机,为妈妈写一封信、做一张贺卡或干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创新教学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创新教学课程教学 实施方案

《创新教学》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甘肃电大教学指导中心师范部 4月15日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创新教学》是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教育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省开课程。本课程经过教学创新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案例评析,阐述教学创新的特点、内容和方法,指导教师创造性的教和学生创造性的学,把理论知识教学和思维训练、行为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自学习惯和创新能力,为塑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人才奠定基础。 二、课程基本内容 1、确立以学为本的教学观,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探索教学创新,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2、阐述教学创新的理论依据和创新教学的原则,介绍教学创新的特点、内容和方法。 3、利用创新性教学和创新性学习的案例,指导小学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4、介绍创新型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激发学生思维活力的方法,帮助小学教师正确对待每一位学生,鼓励和支持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创新性学习中来。 5、介绍教学创新的目的和评估要点,提供教学创新评估的思路。 6、介绍社会环境与教学创新的关系,强调获得政府、社区及家庭支持的必要性。 三、教学课时分配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学时分配见下表: 四、教学资源 (一)文字教材

《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刘敬发主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8月第1版。 (二)网上教学资源 在甘肃电大电大在线课程教学平台上发布有关教学信息,提供相应的教学支持服务: 1.各种指令性教学文件,包括课程说明、教学大纲、教学实施意见、导学方案、实践教学实施方案、课程考核说明等; 2.课程教学辅导资源,包括四次平时作业、期末复习、各章节教学辅导、、课程辅导、往届试题等、作业讲评、在线讨论等; 3.拓展应用资源,包括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热点问题、经典案例点评等。 五、教学环节 1、自学。学生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制定课程自学计划,并循序渐进地自学文字教材,流览计算机网页上的教学辅导材料,独立地完成各章节后的思考与练习和四次平时作业。 2、辅导。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给予必要的面授辅导、综合训练和解难答疑。

第六章 课程 教案

第六章课程 课程是教育的内容,是教育目的的载体,回答“教什么”的问题。课程论是有关课程的理论,历史上有各种不同的课程理论派别。课程问题是教育领域中的一个永恒问题。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我国当前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规模最大、投入最多、历时最长、参加人员最多、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课程改革。 回答“教什么”的问题 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与会者就课程改革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一位教师说:“我是一名中学教师。对这次课程改革,我表示支持并积极参与。这次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些新观点、新理念,我也非常赞同。但是,理论家告诉我们,课程既包括书本知识,又包括学生的活动经验;既有教材内容,又有教师、学生、环境;既有看得见的,又有看不见的;既有校内的,又有校外的。总之,我感觉理论家似乎在告诉我们处处是课程,时时有课程。这样的课程概念似乎有点玄、空。真到了实际工作中,我还是不知该如何理解和把握课程,还是不知该怎样做。” 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 一、课程定义的维度 1.课程即教学科目 我国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方“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集合、音乐、天文学 局限:未能包括学生在学校的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忽略智力发展、创造力表现和个人成长等因素;未能包括课外活动和学校生活的经验;忽略涉及课程设计的工作,如教学策略、顺序程序、引起动机的方法、内容的诠释等。完整的课程,应该是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三者的有机统一,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和个性发展。 2.课程即学习经验 代表人物:杜威(美) 主要观点: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经验,试图把握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被视为有很大潜力的、独特的学习者,因此学生的经验是最为重要的。 局限:理论上讲,这种课程很具有吸引力,但是在实践中却很难实行。这种课程定义的维度未能指出何种经验应由学校或其他机构提供;会在一定程度上排除系统化知识的学习; 即使在教师的指导下,亦可能包含好的和不好的经验;未指出经验所要达到的结果,似乎以学习经验为目标。 3.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代表人物:鲍尔斯和金帝斯 主要观点: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实施上都是该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教育的职责是要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价值。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国家需要来规定所教的知识、技能等,专业教育者的任务是要考虑如何把它们转换成可以传递给学生的课程。换言之,课程就是从某种社会文化里选择出来的材料。 局限:认为课程应该不加批判地再生产社会文化的想法是幼稚的,现实社会文化远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合理。倘若教育者以为课程无须关注社会文化的变革,那么就会使现存的偏见永久化。 4.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第二节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一、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几种认识 对于课程与教学关系问题的认识,有学者归纳为三种类型1: 1、独立模式 独立模式即课程、教学相对独立,各执一端,互不交叉。这种观点在教育理论界的支持者颇多。如布鲁纳指出:“将课程和教学看作是分离的实体。”蔡斯坚决主张将课程和教学分离研究,他的观点是将课程视为一个广义的概念,教学则是一个特殊的现象或亚系统,在某种程度上,教学是课程的延续。坦纳夫妇主张:“在当代的课程理论家中,课程与教学是两个独立的领域,这种论点已经获得广泛的认可。”就是说,各自在互不发生重大影响的情况下,自行发生变化。 2、包含模式 这种模式有两种情形: (1)大教学小课程,即认为教学是上位概念,课程包含于其中,我国的学者和实践工作者长期持有这种观点。这种观点隐含有课程等同于教学内容的趋向,如把课程定义为“指学校教育科目及各科教材,也就是教学内容”。这样,课程就成了教学理论中的一个基本要素。(2)大课程小教学,即把课程理解为上位概念,课程的内涵和外延都相对扩大。这种观点在北美影响较大。美国现代课程理论奠基人泰勒把教学作为课程理论的组成部分,这在其代表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已经有所体现。美国学者比姆进一步阐明这种观点,如在《课程规划与编制》一书中的图解: 3、循环模式 循环模式即两种系统虽然相对独立,但存在互为反馈的延续关系,课程不断地对教学产生影响,反之亦然。该模式意指教学决定在课程决定之后,并且在教学决定付诸实施与评价之后,根据成效,修正课程决定。这一过程周而复始,永不终止。在该模式中,课程与教学如图所示,虽为分开的实体,但是均为一个圆周的一部分,两个实体彼此相互调适与改良。

最新德育教学计划

有关德育教学计划4篇 一、指导思想: 幼儿期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期,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对幼儿进行初步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教育和训练,是幼儿教育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我们特制定此计划,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纲要》的要求,结合五大领域的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向幼儿渗透德育教育,全面提高我班幼儿的思想素质,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二、情况分析 1、本班幼儿经过两年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已经能够很好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并且也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但还有个别幼儿没有形成良好的品德。 2、心中有他人的意识不足,不会同情、体谅、帮助关心他人。 3、不爱惜劳动成果,吃饭掉饭粒,图书随意撕,自来水任其流,不尊重成人的劳动。 4、意志品质不够坚强,做事不认真,没有克服困难的精神。 5、文明行为习惯缺乏,没礼貌,不谦让,爱打架,说脏话。 三、措施、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要进行纠正、改善,促进幼儿良好品德形成与发展。对此,我们设计以下方案: 1、班级每天进行晨间谈话,根据周计划、日计划,切合实际地开展,充分发挥晨间谈话的教育作用。 2、有重点围绕季节、时事展开活动,丰富幼儿的知识,指导幼儿了解初浅的德育知识。 3、开展系列活动,介绍先进人物,引导幼儿学好样,做个守纪律、好行为的孩子。 4、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常规活动,让幼儿在学习的同时,品德、行为也得到同化。有效发挥德育氛围的主渠道教育作用。 四、具体工作安排: 二月份: 了解冬天人们仍在坚持工作,学习他们勇敢的精神,自己不怕冷,积极参加户外体育锻炼,坚持做值日生。 1、树立安全意识,不独自玩火、玩水、玩电。 2、在家人的帮助下做力所能及的事。 3、外出做客要有礼貌 三月份: 回忆过新年时的热闹气氛,体验大一岁了的快乐。体会妈妈的辛苦,用各种形式表现对妈妈的爱。关心友爱同伴,并乐于帮助别人。 1、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鼓励幼儿相互友爱、关心,并以榜样的作用来带动幼儿学会和同伴和睦相处。 2、三八妇女节节日教育。 3、中国传统节日教育。 四月份: 体验大自然的美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讲话态度自然大方,学会倾听别人的讲话,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话。 1、通过各类学习活动,鼓励幼儿态度自然大方地讲话。 2、讲解示范,使幼儿懂得不能随便打断别人的讲话。 3、区角游戏“说一说”,训练幼儿说话和倾听别人讲话的能力。 4、有关春季的主题教育。

第六章课程习题与答案

第六章课程 一、单项选择题 1.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斯塔弗尔比姆 C.泰勒 D.裴斯泰洛齐 2.把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依据是( )。 A.课程任务 B.课程制定者 C.课程设置的要求 D.课程管理层次 3.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实践反映出对( )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4.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5.布鲁纳认为,无论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6.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 )。 A.泰勒 B.罗杰斯 C.布卢姆 D.布鲁纳 7.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是( )。 A.教学计划一教学大纲一教科书 B.课程总目标一领域目标一学科目标 C.课程目的一课程评价一课程实施 D.知识一经验一活动 8.能解决教育中无儿童,见物不见人倾向的课程观是( )。 A.课程是知识 B.课程是计划 C.课程是经验 D.课程是活动 9.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是()的表现。 A.课程是知识 B.课程是经验 C.课程是活动 D.课程是项目 10.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要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课程 11.被称为课程论经典的学术著作是泰勒的()。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教育目标分类学》 C.《教育过程》 D.《教学与一般发展》 12.()是最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并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A.泰勒 B.桑代克 C.斯金纳 D.杜威 13.课程论与心理学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 )。 A.柏拉图 B.毕达哥拉斯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14.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被称为( )。 A.杜威原理 B.泰勒原理 C.斯宾塞原理 D.赫尔巴特原理 15.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被称为( )。 A.课程标准 B.课程计划 C.教材 D.教科书 16.教科书编写遵循的原则为( )。 A.科学性、操作性、基础性、适用性 B.普遍性、思想性、基础性、适用性 C.科学性、思想性、基础性、适用性 D.科学性、思想性、强制性、适用性 17.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属于( )。 A.课程目标 B.课程实施 C.教学任务 D.课程评价 18.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 )。 A.洛克 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杜威 19.下列不属于课程表安排应遵循的原则的是( )。 A.整体性原则 B.迁移性原则 C.生理适宜原则 D.合理性原则 20.下列属于一级课程的是( )。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型课程 21.课程论研究的是()的问题。 A.为谁教 B.怎样教 C.教什么 D.教给谁 22.学校教育的基础是()。 A.教师 B.学生 C.班级 D.课程

小学二年级德育教学计划修订稿

小学二年级德育教学计 划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小学二年级德育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 认真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思想、生活实际,加强温馨教室和和谐校园的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网络作用,加强德育工作研究,努力创德育工作特色,使“尚德、乐学”落到实处,提高实效。 二、工作目标: 1、完善德育评估体系,调动校内各条线的育人积极性,建造一支业务精、积极进取的班主任队伍。 2、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教育,开展扎实有效的活动,培养健康又具个性的小公民,创建好温馨教室,建设平安和谐校园。 3、提高家庭教育指导实效,争创新的佳绩。 三、具体措施 (一)深化学生道德建设。 1、德育工作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全面渗透,贴近生活,寓教于乐,抓主体德育的研究,抓实践活动的开展。让我们的孩子成为荣辱观践行的小卫士,诚信守法的小公民,环保卫生的小标兵,明理感恩的小伙伴,勇于创新的小主人。 2、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不断增强爱国、爱家乡、爱学校的情感,把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融入到学生的血脉中,从小奠定做人的基础。 (二)切实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培育和谐校园文化。

1、发挥班主任德育骨干作用。树立全员育人的意识,特别要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根据学校实际,一是继续做好班主任、辅导员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和能力,促使班主任能做到用爱心去塑造、用真性去感化、用榜样去激励、用人格去熏陶,将敬业奉献落到实处。二是加强跟踪指导,每月不定期听一些班主任的班会课,及时交流、总结,提高班主任的业务水平。三是加大检查力度,完善班主任工作考核。 2、努力建设好温馨教室,深刻认识温馨教室人文化的内涵,强调真诚、公正、互助,力求达到沟通协调讲诚信;在自身心理活动建设中,强调自信、自尊、平和,力求让孩子能做到自我意识稳定,顺境逆境好心境;,设计班队活动,构建和谐氛围,争创班级特色。 (三)积极开展好少先队工作,发挥少先队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1、继续发挥少先队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创造性地开展少先队活动,让学生做荣辱观践行小卫士,诚信守法小公民,环保卫生小标兵,明理感恩小伙伴和勇于创新小主人。 2、加强少先队组织建设,组织主题队会,让全体学生在自己的组织中充分享受集体生活的快乐,快乐地玩耍、快乐地学习、快乐地交往、快乐地服务和快乐地参与,获得个性的发展。 (四)加强行为规范教育,落实家庭教育、课外活动教育指导,推进好习惯养成实践活动。 1、认真学习小学生行为规范,积极开展“好习惯伴我成长”的教育活动。 2、努力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定期走访学生家长。沟通学校与家庭的联系,缩短教师与家长间的距离。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论述题

科目:课程与教学论 1.1.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2.简述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 1.3.简述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的步骤。 1.4.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 有何区别? 1.5.简述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结构的 优点。 1.6.简述施瓦布的“折中的艺术”。 1.7.“概念重建主义者”认为传统课 程理论存在的缺陷是什么? 1.8.拉特克教学论的特点是什么? 1.9.卢梭的发现教学论的内涵是什 么? 1.10.赫尔巴特所提出的教学的“形 式阶段”是什么? 1.11.20世纪教学研究的发展线索是 什么? 1.12.课程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怎样? 1.13.“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两 种理论倾向是什么? 1.14.简述卢梭的“自然教育论”。1.15.“主动作业”的涵义及特点是什 么? 1.16.教学的涵义是什么? 1.17.课程与教学相分离产生的弊端 是什么? 2.1.什么是课程开发以及课程开发的 目标模式? 2.2.“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3.教育目标的确定要依据的来源是 什么? 2.4.怎样通过分析当代生活以得出教 育目标? 2.5.泰勒提出的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 原则是什么? 2.6.简述编制理想的评价工具需要经 过的阶段。 2.7.简述过程模式中的“过程原则”。 2.8.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2.9.先行组织者有助于促进知识的学 习和保持表现在哪些方面? 2.10.简述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 2.11.简述范例教学模式的教学论原 则。 2.12.范例的基本特征及其选择原则 是什么? 2.13.构成泰勒原理中课程开发的四 个环节的关系怎样? 2.14.赞科夫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2.15.程序教学的设计原则有哪些? 2.16.简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信 念。 2.17.非指导性教学的要旨及基本特 征是什么? 3.1.简述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 与教学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 3.2.教育目标的功能是什么? 3.3.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主要功能是什 么? 3.4.将学科发展确定为课程与教学目 标的来源需要注意认识哪些问题? 3.5.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的典型特征是什么? 3.6.艾斯纳是怎样区分“教学性目标” 和“表现性目标”的? 3.7.简单叙述“学术中心课程”、“儿 童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各 自的涵义。 3.8.简单叙述艾斯纳与斯腾豪斯课程 目标观的相同之处。 3.9.就目前看来,将当代社会生活的 需求确定为课程与教学目标,需要 贯彻的原则是什么? 3.10.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 节是什么? 4.1.学科知识和课程内容的关系如 何? 4.2.科学、艺术、道德的关系如何? 4.3.概念原理的知识与过程方法的知 识之间的关系如何? 4.4.“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 “超越论”各自的涵义是什么? 4.5.怎样选择学习者的经验以作为课 程内容? 4.6.课程选择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4.7.教学方法的涵义及其本质是什 么? 4.8.简述提示型教学方法的涵义、价 值及局限性。 4.9.简述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 涵义及价值。 4.10.课堂讨论的性质及组织策略是 什么? 4.11.简述自主型教学方法的涵义及 价值。 4.12.怎样运用自主型教学方法? 4.13.简述教学方法选择的涵义及其 应符合的要求。 5.1.课程组织的标准中,课程的整合 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5.2.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5.3.什么叫科目本位课程?其特点是 什么? 5.4.卢梭的“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 有何特征? 5.5.经验课程有哪些基本特征? 5.6.简述学科课程的涵义及特征。 5.7.简述学科课程的优缺点。 5.8.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如 何? 5.9.“全球性”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什 么? 5.10.当今时代大力倡导综合课程的 基本依据是什么? 5.11.开发综合课程的有效策略是什 么? 5.1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如 何? 5.13.选修制度的发展趋势如何? 5.14.选修制度与个性化教育、个性 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5.15.隐性课程的涵义及特点是什么? 5.16.开发隐性课程时应注意什么? 5.17.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关系如 何? 5.18.什么是班级授课组织?其基本特 征是什么? 5.19.简述隐性课程的主要范围或类 型。 5.20.简述凯勒个别化教学体系的特 征。 5.21.简述分组学习的特点。 6.1.简述课程实施的研究意义。 6.2.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的基本特征 是什么? 6.3.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的基本 特征是什么? 6.4.课程实施的课程创生取向的基本 特征是什么? 6.5.课程实施的研究对我们有何启 示? 6.6.课程变革的情境模式的基本内容 是什么? 6.7.“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的根 本缺陷是什么?

精选-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计划

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计划 学校德育工作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自身美德与善性的同一,以减少不良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下面是整理的一些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计划,希看大家喜欢! 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计划范文1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学校德育工作仍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宗旨,以进步学生文明素养为重点,以;为学生终生学习和发展奠基;为立足点,牢牢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治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氛围,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良好发展,确保校园和谐平安。 二、工作重点 1、加大班主任培训工作的力度,继续完善和细化班主任量化考核机制,积极探索班级治理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 2、坚持从学校和学生实际出发,以规范养成教育为重点,抓实抓细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及明礼诚信教育。深进开展以;五会;教育(会说话、会走路、会讲卫生、会学习、会健身)为重点内容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3、不断探索和改进德育工作方法,充分挖掘和整合德育资源,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班会、多媒体平台等德育阵地,突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纪律法制教育、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心理健

康教育、安全教育、勤学上进教育等,切实进步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质。 4、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开创性地开展德育工作。 5、进一步做好;课外访万家;工作,做到精访阶段有重点、有实效。 6、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走进学校受教育、走进教室想学习;的良好文化氛围。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政教队伍建设,进步德育水平 1、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进步政教工作职员综合素质 政教室的主要工作有:政教队伍建设、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校园纪律卫生安全教育、班级治理、班级日常活动开展等。全体政教工作职员要多接触学生、多研究学生,工作上既分工明确,又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增强责任感和吃苦意识,不断进步治理水平。 2、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班主任队伍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是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指导者,对学生品德、能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政教室要认真督导、牢牢依托班主任做好班级治理,抓好德育工作。 ①完善班主任工作制度,充实《班主任一日常规》,用《西斋中学班主任工作条例》规范班主任的各项工作。

“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摘要:“程序设计基础”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统一组织下,作者针对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实施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课程教学实施方案。本文介绍了该实施方案的总体框架,并围绕教学内容组织、重点与难点问题、实践环节等方面的内容分析了课程实施的要点,对在不同类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中课程实施的不同侧重点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教学;教学实施 “程序设计基础”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讲授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和程序设计方法,使学生了解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结构,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以及基本的程序设计过程和技巧,具备初步的分析问题和利用计算机求解问题的能力。 程序设计基础是一门教学难度较大的课程。作为程序设计入门课程,本课程是学生深入接触计算机学科领域知识的第一门课程,因而,学生往往难以理解程序设计的思维方式,对教学内容似懂非懂,而掌握良好的程序设计方法则更加困难;在课程教学实施中还存在着学生基础差异大的问题,教师很难把握教学进度与教学内容深度;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技能,即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能力,而如何通过切实可行的编程训练来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是许多从事这门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非常关心的问题。 近年来,许多高校的任课教师为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在教学内容、实践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特别是,一些学校在程序设计基础精品课程的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很好地整理和总结这些经验,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统一部署,由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何钦铭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苏小红教授、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叶乃文副教授和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颜晖教授等高校的相关教师组成课题组,结合各校在本课程长期教学改革中所取得的实践经验,共同研究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供承担本课程教学任务的广大教师参考。 目前,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实施方案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实施方案以过程型程序设计语言为基准,分析程序设计入门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法。其特点主要是:(1)针对性——重点针对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疑惑;(2)全面性——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要点、实践体系建设等方面给出指导性意见;(3)分类性——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培养人才的差异性。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作业答案第—章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作业2答案(第5—8章) 一、填空题 1.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研究主要解决如何选择和组织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即决定应该教什么和怎么选择需要教的内容。泰勒提出了课程组织的三个基本原则: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原则。课程的纵向结 构,指的是对课程要素学习先后次序的安排。 2.美国学者古德莱德把课程分为理想课程、文件课程、理解课程、实施课程、经验课程五个层次。 3.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三种 形态。 4.必修课程的本质特点就是强制性,它是社会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选修课程一般分为必选课 程与任选课程两类。 5.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课程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中小学课程结构的安排,基本上是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与社会实践活动四个部分组成。 6.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研究一个预期的课程在实际中是如何运用的。 7.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可以分为三大类:“改革本身的因素、学校内部的因素、学校外部的因素”。 8.课程学者霍尔(Hall)和霍德(Hord)提出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课程的关注程度分为七个层次:低度关注、了解信息、个人层面的、管理层面的、结果、合作、再关注。 9.美国课程专家麦克尼尔(J.D.McNeil)将课程实施的策略分为三种:“从上至下的策略、从下至上 的策略、从中间向上的的策略。 10.课程管理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等工作的组织与控制。 11.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12.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为教师在精神领域、知识领域、技能领域 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可能。 13.影响校本课程参与者的因素包括教师、学校领导者及管理者、课程专家及学生和家长。 二、单项选择题 1.课程内容的选择不受以下哪一种因素的制约? ( C )。 A.课程目标B.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C.国家统治阶级的需要D.内容本身的性 质

初中学校课程教学计划书

初中学校课程教学计划书 学校教学水平的提升旨在建立课程实施的培训制度:高度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保证。更新培训理念,从切实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坚持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掌握理念与具体实施相结合。下面是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港中学始建于20XX年。学校地处航空港、深水港中间的书院镇,毗邻开发中的临港新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学校未来的发展打开了广阔的空间。学校占地面积17271平方米,建筑面积3564平方米,配有专用教室9个。学校现有学生人数343名,12个教学班,在职教职工40人,其中专任教师37名,占教职工总人数的%;中学高级教师2人占5%,中学一级教师14人占35%,中学二级教师20人占50%;区级骨干3名。 一、学校背景分析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学校本地生源急剧减少,特别是尖子生源的流失现象极为严重,一方面受毗邻的上中东校的招生影响新港小学一批尖子生进入上中东校,另一方面其它一些尖子生家长都想方设法地将学生送往镇上学校。与此同时,随着书院地区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加以及政府对外来务工随迁子女进行免费义务教育,学校的外地生源呈逐渐

增长的趋势,20XX年8月31日学校统计的全校生源中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占%。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的显著特点是不稳定性,一些成绩较好的会在七八年级时转回老家,而一些小学高年级才来到上海公办学校就读的学生其英语水平成绩明显低于同龄人。城镇化进程的发展给我校带来的不仅是生源的流失,师资的招聘存有困难,教师的流失也客观存在,近2年,学校有3位成熟优秀教师辞职后进入其它学校。 我校农村学生家长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大专及以上毕业寥寥无几,很多甚至初中都没毕业,这些家长普遍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及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很多家长外出打工,将学生留给祖辈看护,造成对学生监管的无力甚至监管缺失。特殊家庭学生也呈现高比例,离异、单亲、再婚家庭的学生在我校比较多,这样的学生往往带有心理问题,行为偏差。我校的学生很多存在学习动机习惯不佳,自主管理能力弱;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差异较大;学习方式传统,创新能力不足等局限。 学校师资年龄呈年轻化,教师敬业精神强,课改适应性好,中青年教师的发展潜力大,但学校缺乏在学科方面有影响力的引军教师。学校规模较小,客观造成研讨活动开展的成效。专用室的管理缺乏专业人员,很多都是教师兼职,呈现不稳定性。 二、学校课程目标

课程设置及实施方案

韩旺中心学校课程设置及实施方案 (试行)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试行)》精神,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课程体系,设置韩旺中心学校课程。课程设置体现了先进的全面素质教育思想,符合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遵循了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

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二)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一至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三至六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三至九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一至九年级设艺术课,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德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设置供选择的分科或综合课程,提供各门课程课时的弹性比例和地方、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形成有农村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四、课程设置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目的和任务的。 2、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的著作(了解) 《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理解) 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有四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模式: 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布鲁纳 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 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 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 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 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的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教育和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 中国《学记》 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的思考,但还是没成为独立的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的描述和总结阶段。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期(建立期) 1.背景: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 2.代表人物: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 3、特征:教学论成为独立学术领域 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时期(繁荣期) 1、背景:20世纪至今,教学论的发展进入了分化和多样化的轨道。 2、代表人物与思想:杜威(教学五步骤),凯洛夫 3、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 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 4、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5、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

德育课教学计划(完整版)

计划编号:YT-FS-8451-73 德育课教学计划(完整版)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Through Scientific Prediction, Weighing The Objective Needs And Subjective Possibilities, The Goal To Be Achieved In A Certain Period In The Future Is Put Forward 深思远虑目营心匠 Think Far And See, Work Hard At Heart

德育课教学计划(完整版) 备注:该计划书文本主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地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提出 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所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必要途径。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一、指导思想 德育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目的、有组织的塑造儿童心灵的活动。幼儿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启蒙时期,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对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遵循幼儿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的规律,结合五大领域的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注重把德育有机和谐地渗透到幼儿日常生活的教育中去,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考虑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学期品德教育计划。 二、班级情况分析

经过两年多的幼儿园集体生活后,幼儿在各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大多数幼儿情绪稳定,能自觉遵守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最基本的规则。对人有礼貌,会使用礼貌用语,已基本养成良好的礼貌行为,知道和同伴要友好相处。但也有个别幼儿,自我意识非常强,在活动中不懂得谦让,对于这样的孩子,老师要耐心教育,并及时与家长联系,家园共育,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质。大部分幼儿的集体意识更强了,喜欢参加集体游戏活动,乐意为班级做事情,帮助小伙伴,帮老师整理图书、玩具,知道玩具玩完以后要放回原处。爱护公共卫生,不乱扔垃圾。但是,大多数幼儿的责任心仍有待加强,做事时还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不愿主动尝试和探索;自理能力差,进餐速度慢,一些幼儿的挑食、偏食现象严重,个别幼儿仍不能独立地穿衣裤。有个别孩子不懂得及时整理图书、玩具,不爱惜图书。一部分幼儿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自控能力较差;文明行为习惯缺乏。 三、工作目标

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加强课程建设,是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专业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 一、课程建设的分类与标准 凡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课程,均属课程建设的范围。课程建设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合格课程、优秀课程、精品课程。 1.合格、优秀课程:按照《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评估指标体系》评审,课程评估总分60分以下为不合格课程、60分~89分为合格课程、90分以上为优秀课程; 2.精品课程:按《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建设评审工作方案》评审。 二、课程建设的目标与基本要求 课程建设质量目标:凡教学计划规定的所有课程都应为合格课程,各专业主干课程及公共必修课程应为优秀课程,每个专业应有一至二门精品课程。 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为: 1.有符合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的,有一定特色的教学大纲; 2.有完整的、满足教学大纲要求的适用的教材,和反映本校特色的辅助教学材料; 3.有严格的、规范化的教学实施计划,并有良好的教学方法; 4.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及能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实验室和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 5.有结构合理的、素质较高的、能按教学大纲要求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队伍; 6.有科学的、规范化的、严格的考试制度。 三、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1.教学计划规定的所有课程,凡连续开设三学年或以上者,都应接受课程评估。具体实施方案见《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评估实施方案》; 2.优秀课程可申报学院课程建设项目,经学院审批立项的课程建设项目可获学院课程建设基金资助,获资助课程必须通过精品课程验收。课程验收实施方案见《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建设评审工作方案》; 3.凡优秀课程可申报学校精品课程,具体实施方案见《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建设评审工作方案》。 四、设立课程建设基金 学校每年拨给一定数额的经费作为课程建设基金。列入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规划的课程,符合条件的可向学校申请课程建设基金,该基金只能用于被列入规划的课程建设项目。 1.课程建设资金的使用范围

德育课程计划

白音华能源化工园区小学2016学年德育课程计划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此,2016学年学校德育课程围绕适应时代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系统规划学校德育课程计划。 一、健康课程进课堂 1、增强体质,开设“人人学足球”培训课程 为了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推进足球项目为载体,增强学生健身兴趣,丰富学生健身活动,特开设此课程。 我校《足球课程》本学期刚刚起步,首先在一年级起始年级中开设,下个学期将扩大到年级,根据条件以后将逐步推广到全体学生。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更好地达到“一人有多技,人人有一强”的目标,我们以课程形式,按照教学进度表严格进行教学,每个学生必须达到一定的课时数和完成度来评定合格与否。每位学生一般按10课时,每一课时持续时间为1小时,学校共同组织考核小组对学生足球进行达标考核。

2、开发心理健康课程,深化“温馨教室”建设 根据有关要求,安排好学校心理健康辅导室工作,开发理性情绪辅导课程,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跟踪调查,加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畅通心理危机转介渠道,有效预防学生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发生。同时深化“温馨教室”建设,打造“温馨教室”班级优秀教师团队,创建舒适、优美、和谐的校园氛围。 学校规定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课时安排为每周每班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 第一周《心理课简介》 第二周《我与心理健康课》 第三周《这就是我》 第四周《做个最好的自己》 第五周《学会整治自己的草地》 第七周《情绪健康维他命》 第八周《清除你的“垃圾情绪”》 第九周《一切从“新”开始》 第十周《记忆攻略》 第十一周《朋友和友谊》 第十三周《益友和损友》 第十四周《父母是你特别的朋友》 第十五周《放飞自由的时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