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什么是新生儿肠道畸形

什么是新生儿肠道畸形

什么是新生儿肠道畸形

什么是新生儿肠道畸形

刚刚出生的新生儿有的是身体上有畸形,这种是显而易见的;还有的畸形则是在孩子的身体里,这种就是需要长时间观察才可能发现。在一些宝妈们生完孩子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如果发现这种情况往往会措手不及。那么,什么是新生儿肠道畸形呢?就让小编来介绍一下吧。什么是新生儿肠道畸形

肛门和直肠畸形在新生儿期发病率为0.75‰,占消化道畸形的首位。男孩稍多见,有一定的家族关系。常以低位肠梗阻而就诊,严重影响患儿生命。本症是正常胚胎发育期发生障碍的结果,胚胎发育障碍发生的时间越早,肛门直肠畸形的位置越高。因类型较多,临床表现不一,出现症状时间也不同,大多数患儿无肛门,仔细检查会阴部,即可发现。主要表现为低位肠梗阻的症状。

新生儿肠道畸形怎么办

1.取头低平卧位,放置导尿管,皮肤消毒范围包括腹部、会阴及下肢。

2.对没有行结肠造瘘的新生儿,直肠盲端扩张明显,可以通过经腹壁穿刺肠腔减压,或经尿道、阴道通过瘘管向直肠内插管洗肠减压。

3.腹腔镜下切开直肠和乙状结肠系膜的腹膜返折处,超声刀或电刀烧灼离断肠管系膜,靠近系膜根部结扎、离断直肠上动静脉和乙状结肠动静脉;提起直肠,贴近直肠壁向远端分离,当直肠逐渐变细成锥形时,可显现至尿道或阴道的瘘管。

4.靠近尿道或阴道壁处,切断屡管(缝线结扎、切开缝合器或钛夹)

5.把镜头从正中Trocar导人,直视盆底,分离盆底的脂肪组织,显露盆底两侧耻骨尾骨肌肌腹。

6.用电针刺激找到外括约肌中心点,经肛门外括约肌的中心纵行切开皮肤1.5cm。刺激肌肉的同时,在腹腔镜下可以清晰地看到盆底肌肉的收缩反应,辨认肌肉收缩的中心。

7.从会阴肌肉的收缩中心用Trocar向盆底穿刺,在腹腔镜监视下从盆底耻骨尾骨肌两肌腹之间中心穿出。退出针芯,用10mmTrocar导入,形成盆底隧道

8.经隧道导人抓钳,将直肠(结肠)从隧道中拖出。对行乙状结肠造瘘者,瘘口远端及近端肠管扩张蠕动功能不良需要切除或瘘口远端直肠过短,可在腹腔镜下游离近侧肠管,切除造瘘口,把近端正常结肠从盆底肌中心拖出。以6~0可吸收线将直肠与会阴皮肤相缝合。以上就是什么是新生儿肠道畸形和肠道畸形治疗方法的一些简要介绍。所以当宝爸宝妈们发现孩子的身体有畸形的时候,一定要及时治疗,这样的话也是有极大的康复希望的。最后希望各位宝爸宝妈们不要放弃自己的宝宝,毕竟是自己的骨血呀。

新生儿期发病的消化道重复畸形的发病特点及诊治原则

新生儿期发病的消化道重复畸形的发病特点及诊治 原则 首都儿科研究所马继东 一、概况 消化道重复畸形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先天性畸形,它是指附着于消化道一侧或与消化道某部分有着密切解剖关系、具有消化道组织结构的、圆球形或管状空腔脏器。由于其发生部位、病变形态、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文献上曾冠以不同名称,如食管囊肿、肠源性囊肿、胃肠道巨大憩室、不典型美克尔憩室及重复回肠、重复结肠等。 据文献统计,本症的发病率差异很大,为0.025% ~ 1.0% ,男性略多于女性。消化道重复畸形大多在小儿时期因各种并发症就诊,国内有作者报道3岁以内发病者占小儿总发病率的 65% ,新生儿期发病者相对少见。 二、病因 对于消化道重复畸形的病因有多种学说,很难用单一学说完全解释各部位重复畸形的发生原因,因此推测本症可能由于多种原因所致。发生在不同部位、不同病理表现的重复畸形的发病原因也不尽相同。 胚胎期肠管空化过程异常:认为部分消化道重复畸形和先天性十二指肠闭锁及狭窄发生的原因相同,是由于胚胎期肠管空化过程异常所致。如肠管内出现与消化道并行的间隔,或于肠壁内残留空泡,即可能发育形成囊肿型重复畸形。 憩室样外袋学说:有人认为人类和某些动物一样,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被结缔组织覆盖的小肠上皮细胞增生而向外膨出,以致在消化道某部分出现憩室样外袋。随着机体发育,这种憩室样外袋逐渐退化而消失,如某种原因致使憩室样外袋不退化,就可能形成重复畸形。 脊索—原肠分离障碍学说:在胚胎第3周,内、外胚层间有脊索形成,如此时将要发育成神经管的内、外胚层间发生粘连,将形成索带或管状物,并进一步发展成为不同类型的重复畸形。粘连可以发生在消化道任何部位,以前肠、中肠较多。由于内外胚层间粘连总是发

新生儿及分类

新生儿及分类 从娩出到诞生后28天的婴儿,称为新生儿。 诞生至28天这段时间,称新生儿期。 ● 根据分娩时的孕龄,可把新生儿分为足月儿(胎龄满37周,不满42周)、早产儿(胎龄满28周,不满37周)、过期产儿(胎龄满42周以上)。 ● 根据体重值,可把新生儿分为正常体重儿(2500克体重<4000克)、低体重儿(体重<2500克)、巨大儿(体重4000克)。 ● 根据体重与孕龄的关系,可把新生儿分为适于胎龄儿(胎龄与体重相符)、小于胎龄儿(体重小于相应的胎龄)、大于胎龄儿(体重大于相应的胎龄)。 ● 根据诞生后的时间,可把新生儿分为早期 新生儿(诞生一周以内的新生儿)、晚期新生儿(出生第2周到第4周末)。 ● 根据诞生后的健康状况,可把新生儿分为 健康新生儿(无任何危象的新生儿)、高危新生儿(出现危象或可能发生危重情况的新生儿)。 1)头盆不称:胎儿偏大,>4000g为巨大胎儿,骨盆狭窄。

2)胎位异常:臀位、横位 3)胎儿窘迫:脐带脱垂、过期妊娠、羊水过少等。 4)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心脏病、糖尿病等。 5)瘢痕子宫:前次剖宫产、子宫肌瘤核出术后。 6)高危因素:高龄初产、前置胎盘、既往难产史等。 以上情况应行择期剖宫产。 剖宫产手术步骤 1、母体方面:骨盆狭窄阻碍产道;有剖腹产史;产前出血,为前置胎盘或胎盘早期剥离;妊高症或心脏病;生殖道有感染。胎儿方面:胎位不正;胎儿过大,头盆不称;胎儿宫内窘迫,胎心音发生变化或胎儿缺氧;多胞胎怀孕。 2、术前检查术前要做一系列检查,包括孕妇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既往病史、现在体检结果、血型、肝功能、HIV病毒、丙肝、梅毒,以确定孕妇和胎儿的健康状况。 3、剖腹产手术准备住院时间由医生根据胎儿情况决定,按约定时间在手术前一天住院,以接受手术前的准备。手术前夜晚餐要清淡,午夜12点以后不要再吃东西,以保证肠道清洁,减少术中感染。术前测生命体征,听胎心,胎心在120~160次/分为正常。确

新生儿胃肠道手术后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体会

新生儿胃肠道手术后肠内、肠外营养支 持治疗体会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胃肠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和全肠外营养治疗效果。方法对本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49例肠闭锁进行胃肠手术后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0例术后24h予肠内营养,另19例术后全肠外营养超过5天。结果早期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患儿在术后发生感染率、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天数及费用方面明显优于全肠外营养。结论胃肠手术后新生儿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可行的,它能使新生儿肠道功能更快恢复,并能减少并发症,降低住院费用。 【关键词】新生儿;肠内营养;肠外营养;胃肠手术 [Abstract]ObjectiveTo disguss the effect of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combined parenteral nutrition versus parenteral nutrition after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Methods30 cases fed with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combined parenteral nutrition and 19 cases fed with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after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from January 2006 to December 2010 were reviewed.ResultsThe time of the recovery of bowel movement was 62 hours in TPN groups and 43 hours in the EN-PN groups. It was up to statistics significance. The length of stay was 19 days in TPN groups and 10 days in the EN-PN groups. It was up to statistics significance. The costs was 18795.34 RMB in TPN groups and 10861.45 RMB in the EN-PN groups. It has achieved statistics significance.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occurred in 6.7% patients fed enterally versus 15.8% fed parenterally. It reached statistics significance.ConclusionEarly enteral nutrition combined parenteral nutrition after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is safe,simple,feasible and physiology,the recovery of bowel movement is quicker. It has less complications and the costs is lower. [Key words]infant;parenteral nutrition;enteral nutrition;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早产儿、低体重儿及危重患儿存活率提高,新生儿胃肠手术后营养治疗对于新生儿消化道疾病患儿的存活及预后至关重要。新生儿体内热量储备少,耐受完全禁食时间非常有限,而且对于新生儿胃肠手术创伤大,一旦营养缺乏,会使机体抵抗力、恢复力受到显著地破坏,导致并发症和死亡率明显增加,严重影响手术效果。因此新生儿营养支持的安全性和合理性尤为重要。消化道畸形为新生儿常见胃肠外科疾病,现收集本院2006年1月—2010年

新生儿肠外营养诊疗指南

新生儿肠外营养诊疗指南 肠外营养是指当新生儿不能耐受经肠道喂养时,完全由静脉供给热量、液体、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来满足机体代谢及生长发育需要的营养支持方式。 【适应症】 各种原因造成较长时间不能经胃肠喂养者; 极低体重儿喂养困难,NEC,消化道畸形手术前后,顽固性腹泻,频繁呼吸困难等; 由于早产儿胃肠道的不成熟或疾病的影响,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无法经口摄入足够的营养素,需要肠外营养的支持。 【禁忌症】 严重感染如败血症,NEC等抗生素治疗病情稳定前; 脱水、代谢性酸中毒、循环衰竭纠正前; 慎用减少剂量; 肝肾功能不全,尿素氮>12.9mmol/L; 严重缺氧,血小板严重减少者。 【方法】 1. 输注原则:严格无菌操作、液量由少→多、浓度:淡→浓

2. 品种:单独静脉通道、持续(16~18 h)均匀,勿>24h。 3. 输入方式:全合一制剂输液泵静脉输入。 4. 输入途径:PICC周围静脉 5. 具体剂量 (1)出生后2小时内开始给予氨基酸 起始剂量1.5 g/kg/d,增加1 g/kg/d,并逐步增加到最大3.8-4.0 g/kg/d (2)生后24小时内给予脂肪乳剂 1.0 g/kg/d增加0.5 g/kg/d,并逐步增加到3-4g/kg/d (3)葡萄糖起始剂量为4 mg/kg/min ,血糖正常情况下每天增加1-2 mg/kg/min,足月儿15-18 g/kg/d(<12.5mg/kg/min) ,早产儿12-16 g/kg/d(<11mg/kg/min) 在肠内喂养量超过总摄入量90%前,不要停止PN (4)早产儿能量、蛋白质需求 表1-9 能量需求 生后第1天kcal/ kg/d 过渡期 kcal/kg/d 生长期 kcal/kg/d

新生儿肠外营养(第四版)

计算方法 仅供修正 全合一 法国学者Solassol 于1974年提出,将人体所需的七大营养素(水、电解质、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脂肪乳、维生素、微量元素),按一 定的比例和一定的配制程序混合配置,再存放一玻璃瓶或塑料袋中,统一输注给人体。这种输注技术称之为全合一(all in one )输注[1] 。维持全合一营养液(主要是脂肪,包括油水不分层、脂肪颗粒完整等)的稳定性是此技术的关键。80 年代,美国FDA 批准全合一。主要优点:1. 减少污染机会。2. 提高氮的利用。3. 减少高血糖及肝损害等并发症。4. 简化操作,便于护理。5. 氨基酸有助于脂肪乳的稳定。6. 满足“脂肪乳输注最好>16小时均匀输入”的要求[2] 。 由于目前国产营养袋规格为1升及3升,新生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每日需要总液量仅为几十毫升,故需专门配制。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TPN )以下情况禁用:严重感染、严重代酸、呼吸衰竭、明显循环障碍、严重出血倾向、严重肝肾功能异常等。以下情况慎用:上述情况不严 重时;当高脂血症、高胆红素血症时,应用脂肪总量应<1.0g/kg.d [4,5,6] 。 例1:2kg ,第三日龄,肠外营养第二天,总液量100ml/kg.d 。蛋白质及脂肪1g/kg.d (均从0.5g/kg.d 开始,每日递增0.5g/kg.d 至3.5g/kg.d [3]);Na +3.0mmol/kg.d ;第1周后或K +<4mmol/L 时再补K +1.5mmol/kg.d [2,3,6]。(对于LBW 可予Na +2.6mmol /kg.d ,K +0~0.2mmol/kg.d [3])。 总量 200ml -20ml(长期医嘱10%GS20ml+抗生素等)=180ml 20%中长链脂肪乳 2g/20%=10ml 8.5%乐凡命 2g/8.5%≈24ml Na + 精确固定每日给Na +量,以便于日后根据血Na +水平增减给Na +量。 为使Na +/Clˉ接近血浆141/103,即3/2,故将总Na +量的2/3由氯化钠供应,1/3由碳酸氢钠供应。 今日共需6.0mmol ,故需10%氯化钠4/1.709≈2.3ml ,5%碳酸氢钠2/0.595≈3.4ml 。 K + 不补或少量补10%氯化钾不超过1.5mmol/kg×2kg /1.342mmol/ml ≈2.0ml 。 糖 180ml -10ml -24ml -2.3ml -3.4ml -水乐维他2ml -维他利匹特10ml -安达美2ml=126ml , 按葡萄糖6~8mg/kg.min (VLBWI 为4~6mg/kg.min [9])计算,需配制糖浓度约9%。 即加入10%葡萄糖115ml+50%葡萄糖10ml 。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输注速度和浓度 10%Glucose 115ml 50% Glucose 10ml 10%氯化钠 2.3ml 5%碳酸氢钠 3.4ml 水乐维他 2ml 维他利匹特 10ml 安达美 2ml 肝素 90U 8.5%乐凡命 24ml 20%中长链脂肪乳 10ml ivgtt(9ml/h) 配制顺序:电解质、水溶性维生素(要求最好避光)、微量元素等高渗液体可破坏 脂肪乳剂的完整性,故先将它们与葡萄糖 溶液混合稀释,再加入脂溶性维生素、氨基酸,最后加入肝素+脂肪乳,边加边摇,注意严格无菌操作,配好后于24 h 内用完,输液泵输注 [2,5] 。 注意: 1.尽早经口微量喂养。最初的喂养予10ml/kg/24h 连续鼻饲管滴注或每2~3小时间歇经管喂养。如果能耐受,每天增加10~15ml/kg ,不超过20ml/kg [7]。每日总液量参考文献5、6、10。 2.热卡:葡萄糖20g×4kcal/g+脂肪5ml×1.9kcal/ml ≈90kcal 。可只计算非蛋白质热卡,>100kcal/kg.d 且无严重应急状态时LBW 体重可增加15g/kg.d [6,7]。LBW 能量需要(kcal/kg.d ):静息消耗50,间段活动15,偶尔寒冷应激(体温调节)10,摄食的热作用8,大便丢失12,生长另需25,共120。但由于TPN 时(尤其是LBW ),大便丢失少,寒冷应激少,活动少等,实际需要80~100即可[3]。 3.张力:Na +6+Clˉ4+HCO 3ˉ2=12mmol ,12mmol/0.180L :300mmol/L ≈ 1/5张。Na ++K +最好小于150mmol/L ,否则易引起脂肪颗粒破坏[7] 。 4.脂肪乳:(1)脂肪乳输注最好>16小时,否则易导致肺氧合功能不良(肺内脂肪聚集)及脂肪超载综合征(血中脂肪聚集→发热、肝脾肿大、WBC 升高、贫血、PL 减少、PT 延长、肝脏损害、高脂血症) [2,4]。(2)即使是患病的LBW 生后即用脂肪乳,亦未见短程副作用,还能保护肺脏免受

新生儿分类与简易胎龄评估法

新生儿分类与简易胎龄评估法 [概要] 新生儿就是指出生到满28天得婴儿。胎儿得成熟不仅取决于胎龄,也与体重密切相关,因此对初生得新生儿应根据胎龄、出生体重与胎龄与体重得关系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分类予以不同侧重点得监护与处理。 [诊断要点] 1.据胎龄分类 (1)足月儿指胎龄满37周至未满42周得新生儿。 (2)早产儿指胎龄满28周至未满37周得新生儿。 (3)过期产儿指胎龄满42周以上得新生儿。其中有些由于胎盘老化引起胎儿瘦小者,又称过熟儿、 胎龄可根据母亲末次月经计算,也可根据新生儿出生后48h内得外表特征与神经系统检查估计。简易胎龄评估法见表-1。28周以下早产儿胎龄评估仍应采用Dubowitz法。 2.根据体重分类 (1)低出生体重儿(LBW) 指出生体重不足2500g者。其中体重不足1500g者称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不足1000g者又称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 (2)正常出生体重儿指出生体重在2500~3999g之间者。 (3)巨大儿指出生体重≥4000g者 表-1 简易胎龄评估法

甲胎龄(天)=204+总得体格估价评分(适于神经系统受抑制得婴儿) 乙胎龄(天)=200+体格与神经发育估价总评分(适于健康婴儿) 3.根据体重与胎龄关系分类 (1)小于胎龄儿(SGA) 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得第10百分位以下得新生儿。胎龄已足月而体重在2500g以下得新生儿又称足月小样儿。 (2)适于胎龄儿(AGA) 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得第10~90百分位者。 (3)大于胎龄儿(LGA) 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得第90百分位以上得新生儿。 我国不同胎龄新生儿出生体重标准见表-2、正常新生儿就是指胎龄在37~42周之间、体重在2500~4000g之间得健康适于胎龄儿。其她各类新生儿与患病新生儿均为高危新生儿。 表-2 中国15城市不同胎龄新生儿出生体重值(1986~1987年) 胎龄平均值标准差百分位数 第3 第5第10 第50 第90 第95 第97

新生儿黄疸的特点及分类

新生儿黄疸的特点及分类 新生儿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的能力仅为成人的1%~2%,因此极易出现黄疸,尤其当新生儿处于饥饿、缺氧、胎粪排出延迟、脱水、酸中毒、头颅血肿或颅内出血等状态时黄疸加重。其病因复杂,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新生儿黄疸(neonataljaundice)是胆红素(大部分未为结合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其原因复杂,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部分病理性黄疸克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故应加强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尽快找出原因,及时治疗。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一)胆红素生成较多新生儿每日生成胆红素约8.8mg/kg,而成人仅为3.8mg/kg.其原因是:胎儿处于氧分压偏低的环境,故生成的红细胞数较多,出生后环境氧分压提高,红细胞相对过多、破坏亦多;胎儿血红蛋白半衰期短,新生儿红细胞寿命比成人短20~40天,形成胆红素的周期缩短;其他来源的胆红素生成较多,如来自肝脏等器官的血红素蛋白(过氧化氢酶、细胞色素P450等)和骨髓中无效造血(红细胞成熟过程中有少量被破坏)的胆红素前体较多。 (二)运转胆红素的能力不足刚娩出的新生儿常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影响血中胆红素与白蛋白的联结,早产儿白蛋白的数量较足月儿为低,均使运送胆红素的能力不足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三)肝功能发育未完善①初生儿肝细胞内摄取胆红素必需的Y、Z蛋白含量低,5~10天后才达成人水平;②形成结合胆红素的功能差,即肝细胞内脲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T)的含量低且活力不足(仅为正常的0~30%),不能有效的将脂溶性未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成水溶性结合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此酶活性在一周后逐渐正常;③排泄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差,易致胆汁郁积。 (四)肠肝循环的特性初生婴儿的肠道内细菌量少,不能将肠道内的胆红素还原成粪、尿胆原;且肠腔内葡萄糖醛酸酶活性较高,能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及未结合胆红素,后者又被肠吸收经门脉而达肝脏。 由于上述特点,新生儿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的能力仅为成人的1%~2%,因此极易出现黄疸,尤其当新生儿处于饥饿、缺氧、胎粪排出延迟、脱水、酸中毒、头颅血肿或颅内出血等状态时黄疸加重。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一)生理性黄疸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于生后2~3天内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一般情况良好,足月儿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到3~4周。目前对民既往沿用的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血清胆红素上限值,即足月儿<205.2μmol/L(12mg/dl)和早产儿<257μmol/L(15mg/dl),已经提出异议,因较小的早产儿即使胆红素<171μmol/L(10mg/dl),也可能发生胆红素脑病。国外已规定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0.59μmol/L(12.9mg/dl)为生理性黄疸的界限;国内学者通过监测发现正常足

新生儿静脉营养

新生儿静脉营养 一、定义:机体代谢和生长发育所需的液体、热卡、矿物质和维生素全部(全静脉营养)和部分(部分静脉营养)由静脉内输入供给。 二、适应症:患有不能经胃肠喂养的疾病,且生命受到威胁。 全静脉营养: 1、慢性肠梗阻 2、肠瘘 3、严重的慢性腹泻 4、大面积烧伤 5、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6、体重小于1K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 部分静脉营养: 1. 日龄一周内的早产儿,出生体重1000~1500g之间,热卡摄入<90Cal/kg.d 2. 日龄一周以上的早产儿,热量摄入<80Cal/kg.d 三、相对禁忌症 1、黄疸 2、肝功能异常 3、循环衰竭, 4、肾功能衰竭,BUN>12.5mg/L 5、高脂血症 6、血小板减少 7、出生三天内的极低体重儿 四、输入途径: 1、中心静脉 2、周围静脉 五、液量 新生儿每日液体需要量依胎龄、日龄、体重而异不同体重新生儿出生后液体需要量(ml/kg )液量与热卡供给之比值为1.5ml/1kal。 六、热卡 正常新生儿所需热卡为110kal/kg.d,其中用于基础代谢的为50kal/kg.d。在TPN实施过程中,非蛋白热卡达70kal/kg.d可使体重增长,而在非蛋白热卡中,脂肪供热不应超过60%。热卡供给比例:蛋白质20% 碳水化合物35~50% 脂肪40~50% 七、静脉营养成分 1、碳水化合物:一般用葡萄糖,周围静脉输注葡萄糖液浓度在早产儿应<10%,足月儿<12.5%。起始点糖速度在足月儿为8mg/kg.min,早产儿为6mg/kg.min,渐增至12mg/kg.min,使用过程中应维持血糖<7mmol/L,如尿糖>++,血糖>7.22mmol/L应减少糖的输入,血糖>11.11mmol/L应加用胰岛素0.25~0.5μ/kg。 2、氨基酸:现多用晶体氨基酸混合液,当葡萄糖供能超过50Kal/Kg/d时可开始应用。开始0.5g/Kg/d,以0.5-1g/Kg/d速度递增,最大用量2.5g/Kg/d,使用时氨基酸终浓度<2-2.5%。 3、脂肪:现多用10%Intralipid,开始0.5g/Kg/d,以0.5g/Kg/d速度递增,递增至最大量3g/Kg/d,与其他营养成分混合后于24小时内匀速输入。 4、电解质和各种微量元素及维生素:

什么是新生儿肠道畸形

什么是新生儿肠道畸形 刚刚出生的新生儿有的是身体上有畸形,这种是显而易见的;还有的畸形则是在孩子的身体里,这种就是需要长时间观察才可能发现。在一些宝妈们生完孩子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如果发现这种情况往往会措手不及。那么,什么是新生儿肠道畸形呢?就让小编来介绍一下吧。什么是新生儿肠道畸形 肛门和直肠畸形在新生儿期发病率为0.75‰,占消化道畸形的首位。男孩稍多见,有一定的家族关系。常以低位肠梗阻而就诊,严重影响患儿生命。本症是正常胚胎发育期发生障碍的结果,胚胎发育障碍发生的时间越早,肛门直肠畸形的位置越高。因类型较多,临床表现不一,出现症状时间也不同,大多数患儿无肛门,仔细检查会阴部,即可发现。主要表现为低位肠梗阻的症状。 新生儿肠道畸形怎么办 1.取头低平卧位,放置导尿管,皮肤消毒范围包括腹部、会阴及下肢。 2.对没有行结肠造瘘的新生儿,直肠盲端扩张明显,可以通过经腹壁穿刺肠腔减压,或经尿道、阴道通过瘘管向直肠内插管洗肠减压。 3.腹腔镜下切开直肠和乙状结肠系膜的腹膜返折处,超声刀或电刀烧灼离断肠管系膜,靠近系膜根部结扎、离断直肠上动静脉和乙状结肠动静脉;提起直肠,贴近直肠壁向远端分离,当直肠逐渐变细成锥形时,可显现至尿道或阴道的瘘管。 4.靠近尿道或阴道壁处,切断屡管(缝线结扎、切开缝合器或钛夹) 5.把镜头从正中Trocar导人,直视盆底,分离盆底的脂肪组织,显露盆底两侧耻骨尾骨肌肌腹。 6.用电针刺激找到外括约肌中心点,经肛门外括约肌的中心纵行切开皮肤1.5cm。刺激肌肉的同时,在腹腔镜下可以清晰地看到盆底肌肉的收缩反应,辨认肌肉收缩的中心。 7.从会阴肌肉的收缩中心用Trocar向盆底穿刺,在腹腔镜监视下从盆底耻骨尾骨肌两肌腹之间中心穿出。退出针芯,用10mmTrocar导入,形成盆底隧道 8.经隧道导人抓钳,将直肠(结肠)从隧道中拖出。对行乙状结肠造瘘者,瘘口远端及近端肠管扩张蠕动功能不良需要切除或瘘口远端直肠过短,可在腹腔镜下游离近侧肠管,切除造瘘口,把近端正常结肠从盆底肌中心拖出。以6~0可吸收线将直肠与会阴皮肤相缝合。以上就是什么是新生儿肠道畸形和肠道畸形治疗方法的一些简要介绍。所以当宝爸宝妈们发现孩子的身体有畸形的时候,一定要及时治疗,这样的话也是有极大的康复希望的。最后希望各位宝爸宝妈们不要放弃自己的宝宝,毕竟是自己的骨血呀。

新生儿是如何分类的

新生儿是如何分类的 新生儿是指出生到满28天的婴儿。胎儿的成熟不仅取决于胎龄,也与体重密切相关,因此对初生的新生儿应根据胎龄、出生体重和胎龄与体重的关系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分类予以不同侧重点的监护和处理。 1.据胎龄分类 (1)足月儿指胎龄满37周至未满42周的新生儿。 (2)早产儿指胎龄满28周至未满37周的新生儿。 (3)过期产儿指胎龄满42周以上的新生儿。其中有些由于胎盘老化引起胎儿瘦小者,又称过熟儿。 胎龄可根据母亲末次月经计算,也可根据新生儿出生后48h内的外表特征和神经系统检查估计。简易胎龄评估法见表-1。28周以下早产儿胎龄评估仍应采用Dubowitz法。

2.根据体重分类 (1)低出生体重儿(LBW) 指出生体重不足2500g者。其中体重不足1500g者称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不足1000g者又称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 (2)正常出生体重儿指出生体重在2500~3999g之间者。 (3)巨大儿指出生体重≥4000g者 3.根据体重与胎龄关系分类 (1)小于胎龄儿(SGA)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的新生儿。胎龄已足月而体重在2500g以下的新生儿又称足月小样儿。 (2)适于胎龄儿(AGA)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的第10~90百分位者。

(3)大于胎龄儿(LGA)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的第90百分位以上的新生儿。 我国不同胎龄新生儿出生体重标准见表-2。正常新生儿是指胎龄在37~42周之间、体重在2500~4000g之间的健康适于胎龄儿。其他各类新生儿和患病新生儿均为高危新生儿 新生儿出生时评估 1、目的: ①判断新生儿的重要生命体征有无异常,是否需要立即进行复苏; ②判断宫内生长发育状况,决定相应的保健措施; ③判断有无严重的先天畸形或产伤,决定紧急处理措施。

新生儿消化道畸形临床及影像诊断-+刘辉

新生儿消化道疾病临床及影像诊断 中南大学湘雅二院放射科刘辉 一)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rocolitis, NEC),是新生儿早期尤为低出生体重儿由于喂养与肠道功能之间平衡失调及感染所引起的多因素疾病,临床以进行性腹胀、呕吐、血便及肠梗阻为特征。 1. 病因 (1)缺氧缺血因素①新生儿窒息,肺透明膜病,败血症、低血压、休克所致肠道缺氧缺血。②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机械通气所致心输出量不足。③肺动脉插管或从管内注入钙剂、激素等药物,交换输血速度过快等所致血管痉挛或血栓形成。④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所致肠管组织灌注减少。 (2)感染因素败血症,肺炎,腹泻等感染及医院环境或广谱抗生素广泛应用等,造成肠道菌群失调。也可见于风疹,柯萨奇病毒及真菌感染。 (3)饮食因素使用高渗奶粉,高渗药物(口服高渗维生素E、消炎痛、茶碱)或经肠道营养之液量过多,输入速度过快等。 2. 临床表现 临床可分两型:早产儿NEC,与肠壁缺氧缺血关系密切,可继发细菌感染,并与进食高渗物有关,发病多在生后3d~10d,亦可早至出生24h内。晚期新生儿NEC,多由细菌直接引起,常在严重疾病或腹泻后发生。两者均主要表现为①腹胀:常为首发症状,先胃部,后全腹胀,肠鸣减弱或消失,当肠坏死或穿孔时,腹壁可出现局部局部红肿,发硬。②呕吐:呕吐物可带胆汁或咖啡样。③血便:多先有腹泻,排水样便,每日5次~10次,1d~2d后排血便,可为鲜血,果酱样或黑便,亦可仅为便中带血。④其他:精神萎糜,反应低下,四肢厥冷,面色苍灰,酸中毒。本病轻重悬殊,重者可有典型改变,轻者则仅表现为腹胀、胃潴留、或有呕吐、腹泻,以至早期诊断困难,对无肉眼血便病例尤应警惕,及早检查以争取早期诊断。 3. 腹部X线检查 早期表现:①小肠或结肠肠管轻至中度扩张,肠粘膜水肿,肠间隙增厚<2mm。②部分肠管僵硬,分节,管腔不规则或变细,内有小气液面。对可疑病例应每4h~6h照片1次。 进展期表现:呈典型NEC X线征。①肠管明显扩张,僵直固定。②肠间隙增厚>2mm。③肠腔内见多个细小液平面,呈阶梯样改变。④肠壁积气,粘膜下层可见囊泡或串蛛状积气,或浆膜下见细线状,半弧形,环状透亮影。此为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但非特异性,且起病早,未经胃肠喂养者可无此症。⑤腹腔有渗液并渐增多。⑥门静脉积气,自肝门向肝内呈树枝状积气影,存在时间短暂,约4h内可消失。⑦气腹,表示有肠穿孔。另10%患儿无上述X线指征,而仅为死后病理诊断。 本病临床分三期:早期(可疑NEC):症状不典型,表现为体温不升,轻度腹胀,胃潴留,绿色或血性胃内容物,呕吐,大便潜血或血便。X线见肠管扩张,轻度肠梗阻征,此期一般不超过3d。中期(确诊NEC):症状可轻可重,除早期表现加重外,尚伴显著腹胀,或有腹痛,右下腹包块,代谢性酸中毒,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增多。X线见肠管僵直固定,肠壁积气,甚或门静脉积气,此期持续24h~48h。晚期(重症NEC):

婴儿常见的胃肠道不适及处理

婴儿常见的胃肠道不适及处理(上)新生儿出生后,营养的摄取和获得由胎盘转换为胃肠道,因此,胃肠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食物摄人与胃肠道结构特点和消化吸收功能相互作用,婴儿常出现如溢奶、哭闹、烦躁、胀气、肠绞痛、便秘、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总体发生率为49%~66%。并具有以下特点:生长发育不受影响;母乳喂养儿也会发生,但发生率低于配方奶喂养婴儿;年龄依赖性,出生后1~2个月即开始出现,纯母乳喂养转混合或人工喂养时高发,6个月以后发生率、发生频率和程度都有所降低,1岁后逐渐消失;无法用结构异常或生化异常来解释。 临床上,把这些胃肠道症状定义为胃肠道不适或轻度胃肠功能紊乱。诊断主要是依据婴幼儿父母或其监护人的主诉。通过调整婴儿饮食结构能有效缓解这些婴幼儿的消化道症状,解除家长的忧虑,使患儿获得正常营养和生长发育。 反流(溢奶)反流或溢奶是胃内容物反流至口咽部、口腔或溢出口腔外。反流是婴儿期非常常见的生理现象,4月内发生率为67%,10~12月为5%。这种反流大多数发生于餐后,表现为短暂、无症状或极少症状。呕吐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反射,在小肠、胃、食管和膈肌的协同下,有平滑肌和骨骼肌的参与,使得胃内容物经过口腔有力地被排出。根据罗马Ⅲ诊断标准,3~12月完全健康婴儿必须符合以下所有的2项:(1)每天至少2次,时间>3周;(2)无干呕、呕血、吸人、呼吸暂停、生长迟缓、吞咽困难或喂养困难或异常姿势。超过50%的婴儿符合这一标准。如果胃食管反流导致组织损伤和炎症如食管炎、呼

吸暂停、呼吸道疾病、肺部吸人、喂养和吞咽困难或生长迟缓等,则称为胃食管反流病(gastro 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对反流的婴儿,临床医生应作出全面的评估,给予恰当的干预和正确的指导。体格指标测量是衡量婴儿的生长发育是否正常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些婴儿反流或呕吐,体量增长缓慢,则不能诊断为生理性反流。生理性反流的处理措施是:(1)采用哺喂增稠的抗反流配方奶以减少溢奶的频率和量;(2)不建议采取俯卧位的方法,因为该体位有导致婴儿猝死综合征的风险;(3)不建议使用抑制胃酸分泌药物或促胃肠动力药,此类药物对婴儿的生理性反流不具有缓解作用;(4)对父母进行教育指导,比如,父母需要知道过量喂食可加重溢奶情况。部分婴儿出现频繁反流或呕吐且伴有湿疹或喘鸣症状,难以与生理性反流相区分时,应怀疑牛奶蛋白过敏症(cow milk allergy,CMA)。对于这些婴儿,只要从饮食中去除牛奶蛋白(cow milk protein,CMP),呕吐频率通常在2周内便会显著下降,而重新添加CMP则可导致症状复发。在这种情况下,应喂哺深度水解配方奶或氨基酸配方奶来避免摄人CMP。在进行诊断性饮食排除期间,最好停止所有辅食。母乳喂养的母亲可从自己的饮食中去除牛奶。反流并非停止母乳喂养的指征。当婴儿出现生长迟缓、呕血、大便潜血、贫血或拒食以及吞咽困等临床症状和/或并发症时,则考虑GERD的存在,其中早产,发育迟缓和先天性口咽部、胸部、肺、中枢神经系统、心脏和胃肠道畸形等是GERD的危险因素。对反流持续到1岁以上,须排除解剖异常的疾病如肠旋转不良或胃出口梗阻性。这些婴儿应转诊到专科医生治疗。

儿科学指导:新生儿黄疸的特点及分类

新生儿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的能力仅为成人的1%~2%,因此极易出现黄疸,尤其当新生儿处于饥饿、缺氧、胎粪排出延迟、脱水、酸中毒、头颅血肿或颅内出血等状态时黄疸加重。其病因复杂,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新生儿黄疸(neonataljaundice)是胆红素(大部分未为结合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其原因复杂,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部分病理性黄疸克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故应加强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尽快找出原因,及时治疗。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一)胆红素生成较多新生儿每日生成胆红素约8.8mg/kg,而成人仅为3.8mg/kg.其原因是:胎儿处于氧分压偏低的环境,故生成的红细胞数较多,出生后环境氧分压提高,红细胞相对过多、破坏亦多;胎儿血红蛋白半衰期短,新生儿红细胞寿命比成人短20~40天,形成胆红素的周期缩短;其他来源的胆红素生成较多,如来自肝脏等器官的血红素蛋白(过氧化氢酶、细胞色素P450等)和骨髓中无效造血(红细胞成熟过程中有少量被破坏)的胆红素前体较多。(二)运转胆红素的能力不足刚娩出的新生儿常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影响血中胆红素与白蛋白的联结,早产儿白蛋白的数量较足月儿为低,均使运送胆红素的能力不足。 (三)肝功能发育未完善①初生儿肝细胞内摄取胆红素必需的Y、Z蛋白含量低,5~10天后才达成人水平;②形成结合胆红素的功能差,即肝细胞内脲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T)的含量低且活力不足(仅为正常的0~30%),不能有效的将脂溶性未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成水溶性结合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此酶活性在一周后逐渐正常;③排泄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差,易致胆汁郁积。 (四)肠肝循环的特性初生婴儿的肠道内细菌量少,不能将肠道内的胆红素还原成粪、尿胆原;且肠腔内葡萄糖醛酸酶活性较高,能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及未结合胆红素,后者又被肠吸收经门脉而达肝脏。 由于上述特点,新生儿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的能力仅为成人的1%~2%,因此极易出现黄疸,尤其当新生儿处于饥饿、缺氧、胎粪排出延迟、脱水、酸中毒、头颅血肿或颅内出血等状态时黄疸加重。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一)生理性黄疸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于生后2~3天内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一般情况良好,足月儿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到3~4周。目前对民既往沿用的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血清胆红素上限值,即足月儿<205.2μmol/L(12mg/dl)和早产儿<257μmol/L(15mg/dl),已经提出异议,因较小的早产儿即使胆红素<171μmol/L(10mg/dl),也可能发生胆红素脑病。国外已规定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0.59μmol/L(12.9mg/dl)为生理性黄疸的界限;国内学者通过监测发现正常足月儿生理性黄疸的胆红素值上限在205.2~256.5μmol/L(12~15mg/dl)之间,超过原定205.2μmol/L者占31.3%~48.5%,,早产儿血清胆红质上限超过256.2μmol/L者也占42.9%,故正在通过全国性协作调研拟重新修订我国生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 (二)病理性黄疸常有以下特点:①黄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②重症黄疽,血清胆红素>205.2~256.5μmol/L,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③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黄疸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26μmol/L(1.5mg/dl)。对病理性黄疸应积极查找病因,引起病理性黄疸的主要原因有: 1、感染性 (1)新生儿肝炎:大多为胎儿在宫内由病毒感染所致,以巨细胞病毒最常见,其他为乙型肝

肠外营养治疗的规范及管理规定

肠外营养治疗的规范及配制管理规定 肠外营养治疗的规范 为了规范肠外营养药物在临床上使用合理,控制医保费用的支出,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特制定本规定。 一、全胃肠外营养治疗(简称TPN)是指用完全的营养要素由胃肠外途径直接输入到血液中,起到营养支持作用。TPN必须包括所有必需营养素(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肪、水、电解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二、严格掌握肠外营养治疗的适应症: 凡不能或不宜经口摄食超过5-7天的病人,都是胃肠外营养的适应症。 (一)消化系统疾病: 1、消化道瘘、气管食管瘘,高位小肠瘘等。 2、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 3、广泛小肠切除后的短肠综合征。 4、急性胰腺炎的非手术治疗或手术前后的营养支持。 5、胃肠梗阻,如贲门癌、幽门梗阻、高位肠梗阻、新生儿胃肠闭锁等。 6、严重营养不良伴胃肠功能障碍者。 (二)、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破伤风、大范围的手术等患者处于强烈的应激状态,存在严重的分解代谢状态(5-7天内胃肠道无法利用者)。 (三)、严重感染与败血症。 (四)、中度以上营养不良患者必须进行重大手术时,尤其是消化道重建手术的病人,应给予手术前后的营养支持。建议术前营养治疗7~10d。 (五)、急性肾功能衰竭。 (六)、妊娠剧吐与神经性厌食。早孕反应所致的严重恶心、妊娠呕吐超过5~7天。(七)昏迷病人。 (八)晚期肿瘤病人化疗和放疗引起的胃肠管反应等短期内不能由肠内获得营养的患者。(九)其他无肠外营养的禁忌症的:如严重循环、呼吸功能衰竭,严重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肝、肾功能衰竭等;需急诊手术、术前不可能实施营养支持者。 三、肠外营养药及配合肠外营养药包括: 肠外营养药:氨基酸类,脂肪乳剂类;

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

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 推荐意见强度分级:指南参考美国肠内肠外营养学会2000年指南,依据证等级强度,将推荐意见分为了A、B、C三个等级(表1)。 第一部分肠内营养支持 通过胃肠道提供营养,无论是经口喂养还是管饲喂养称肠内营养。1推荐摄入量 1.1 能量经肠道喂养达到每天105~130kcal/kg,大部分新生儿体重增长良好。部分早产儿需提高能量供应量(约每天150kcal/kg)才能达到理想体重增长速度。(B) 1.2 蛋白质足月儿每天2~3g/kg,早产儿每天3~4g/kg。蛋白质:热量=1g:35~43 kcal( 2.8~ 3.1g:110~120 kcal)。(B) 1.3 脂肪每天5~7g/kg,占总能量的40%~50%。(B) 1.4 碳水化合物每天10~14g/kg,占总热量的40%~50%。(B) 2 喂养方式 2.1 母乳喂养 尽可能早期母乳喂养,尤其是早产儿。(A) 禁忌症:①母亲患有活动性传染病如结核病、肝炎等。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并非哺乳禁忌症,但这类婴儿应在出生24h内给予特异性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继之接受乙肝疫苗免疫;②母亲为HIV病

毒、CMV病毒、梅毒螺旋体感染或携带者;③乳房单纯性疱疹病毒感染(另一侧无感染乳房可继续喂养);④母亲正在接受同位素诊疗,或曾暴露于放射性物质下(乳汁内含放射活性物质);⑤母亲正在接受抗代谢药物及其他化疗药物治疗,或对婴儿有影响的药物治疗(直至完全清除之前);⑥母亲正在吸毒、酗酒;⑦怀疑或明确诊断为遗传代谢病,如半乳糖血症、苯丙酮尿症等。(B) 2.2 人工喂养 2.2.1 奶瓶喂养适用于34周以上具有完全吸吮和吞咽能力,又无条件接受母乳喂养的新生儿。(B) 2.2.2 管饲喂养 ⑴适应证:①<32周早产儿;②吸吮和吞咽功能不全、不能经奶瓶喂养者;③因疾病本身或治疗的因素不能经奶瓶喂养者;④作为奶瓶喂养不足的补充。 ⑵管饲喂养:①鼻饲管喂养是管饲喂养的首选方法。喂养管应选用内径小而柔软的硅胶或聚亚胺酯导管。 a 推注法:适合于较成熟、胃肠道耐受性好的新生儿,但不宜用于胃食管反流和胃排空延迟者。(B) b 间歇输注法:采用输液泵输注,每次输注时间可以持续30min~2h,根据患儿肠道耐受情况间隔1~4h输注。适用于胃食管反流、胃排空延迟和有肺吸入高危因素的患儿。(B) C 持续输注法:连续20~24h用输液泵输注喂养。此方法仅建议用于上述两种管饲方法不能耐受的新生儿。(B)

新生儿肠道外营养支持技术

新生儿肠道外营养支持技术 江苏省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贲晓明 我们先来看看国际上对全营养混合液的定义,对全营养混合液的发展过程有一概述性的了解。 一、全营养混合液(TNA)输液方式的临床应用 1972年法国Solassal等研究将脂肪乳剂,氨基酸,葡萄糖的混合液用于PN,名为“三合一”(three in one)营养液,以后又将电解质,维生素,徽量元素等混合于营养液中,称为“全合一”(all in one)营养液。至80年代中后期,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FDA)批准脂肪乳剂可与葡萄糖,氨基酸溶液配伍。1988年美国肠外与肠内营养协会称之为全营养混合液(totaI nutrient admixture,简称TNA)。 TNA输注方式有以下几点优点: ①减少各营养液污染机会,其一次性在无菌条件下完成配制。 ②提高营养支持的效果,因为氨基酸与非蛋白热源同时输入,可提高氮的利用,有利于蛋白质合成。 ③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高血糖及肝损害等。 ④简化护士操作,便于护理。 维持“全合一”营养液的稳定性是此技术的关键,维持“全合一”营养液的稳定,主要是脂肪乳剂的稳定(包括抽水不分层,脂肪颗粒完整等),而影响乳剂稳定性的因素有营养液的pH,温度,渗透压,电解质浓度及放置时间等。为了获得稳定的TNA液,配制顺序应为: ①将电解质、水溶性维生素、微量元素加入葡萄糖溶液后放人营养袋。 ②氨基酸放人营养袋。 ③最后将脂溶性维生素加入脂肪乳剂后放人营养袋,边放边轻轻混匀。 二、新生儿静脉营养制剂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一) 氨基酸

国内极大多数医院应用平衡氨基酸溶液,配方的特点是①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例约为1:1;②溶液中去掉了氯离子,碱性氨基酸由盐酸盐改为醋酸盐形式,避免高氯性酸中毒的发生。这类氨基酸主要品种有15-氨基酸823,氨复命14s,凡命Vamin,乐凡命Novamin,18氨基酸500等。它们应用于成人和大年龄儿童营养支持效果肯定,但应用于早产儿、新生儿和婴幼儿PN有以下不足: 以上这些氨基酸溶液应用于成人和大年龄儿童营养支持效果肯定,但应用于早产儿、新生儿和婴幼儿PN还有一些不足,我们看看有哪些方面需改进。 ①配方中甘氨酸含量过高。由于胆汁酸主要与甘氨酸和牛磺酸结合形成甘氨胆汁酸和牛磺胆汁酸,两者有竞争与胆汁酸结合作用,正常情况下它们有一定比例。甘氨胆汁酸对肝脏有毒性作用,而牛磺酸护肝作用,如血中甘氨酸过多对肝脏不利; ②胱氨酸,酪氨酸含量低,由于它们难溶解,配方中不能达到合适量,而它们对早产儿,新生儿又是必需的,因此它们应用于早产儿、新生儿PN不够合理。 小儿专用氨基酸溶液是80年代才出现的氨基酸新品种,主要根据小儿氨基酸代谢特点而设计。小儿氨基酸代谢特点包括: ①除了维持体内蛋白质代谢平衡外,还需满足生长和器官发育需要; ②需要更多的氨基酸品种,因为婴儿,尤其是早产儿肝脏酶系发育未成熟,某些非必需氨基酸不能从必需氨基酸转变,如胱氨酸从蛋氨酸,酪氨酸从苯丙氨酸的转变等; ③支链氨基酸(BCAA)需要量多,因其主要在骨骼肌内代谢,不增加肝脏负担,对小儿未成熟的肝脏有一定好处; ④精氨酸需要量大,精氨酸有刺激生长激素分泌防止高氨血症和提高免疫作用; ⑤需要牛磺酸。 我们认为小儿PN时氮源应选用小儿专用氨基酸溶液,尤其是小于2岁的婴儿。 氨基酸临床应用剂量:早产儿、新生儿及婴儿PN时,氨基酸的使用从0.5g/kg.d 开始,2~3天提高0.5g/kg.d,至常规剂量2~3.0g/kg.d。 (二)脂肪乳剂 自1964年瑞典Wretline首创安全高效的脂肪乳剂以来,它广泛应用于PN,据报道已有1亿次的输注临床经验,为PN时非蛋白热卡的双能源(即葡萄糖和脂肪乳剂)供给有了可靠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