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掩耳盗铃教案

掩耳盗铃教案

掩耳盗铃教案
掩耳盗铃教案

《掩耳盗铃》

【教材简析】《掩耳盗铃》是小学语文S版第七册中第八单元的第30课《寓言二则》中的第一篇。课文讲一个人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门上的铃铛当场被发觉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做了坏事又想让别人不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了自己。“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故事短小精炼、结构完整,对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具有积极的意义。

【学习目标】1.学会盗、铛.零这3个生字,理解“掩耳盗铃”等词语。2.能读通课文,读懂故事,理解寓意。3.联系生活实际,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教学重难点】1.能读熟课文,理解寓意。2.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看图说成语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下面我来做个游戏:看图说成语(揠苗助长、自相矛盾、亡羊补牢、掩耳盗铃……)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板书),从课题上同学们就知道了什么?(“掩”、“盗”是什么意思?指导学习“盗”。这个字是怎么演变来的?演示课件,理解字意,(会意字,看见别人好的东西,就流口水,想占为己有,就是偷,存心不善。)我国的汉字多么有趣啊,看见这个“盗”字,就知道这人心怀不善,想偷别人的东西,盗是偷。“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们课本把这有趣的故事写了出来,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

2.检查自学情况。

(1)谁来读一读生字?能组词吗?你是怎么记住“铛”和“零”的?(重点指导轻声、多音字。“铃铛”“丁零丁零”“发觉”)

(2)课文很短,只有五句话,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好!指名读(看你读的那么投入,真好!)老师读(老师也想读读,愿意给我当评委吗?)

(3)我们读的读,听的听,故事已经在我们的小脑袋里住下啦!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感悟,理解寓意

(一)悟读第一段1.过渡:(出示课文插图)我们看故事中的这个人,看见别人门上的铃铛就很想偷走,是什么原因让他起了歹心呢?品读,读出“很想”(可能因为……,他很想偷走;但是……)

(二)悟读第二、三段过渡:众多的理由,让他的心情变得复杂起来,

1、想一想,他当时是什么心情?请看下文(个别说)

2.品句: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立刻会被人发觉。(1)这里为什么用“发觉”不用“发现”?去掉一个明通不通?课文为什么用“明明”呢?(2)练习说句:

①他明明知道,只要_______,铃铛就会_______。

②他明明知道,只要铃铛_______,主人就会_______。只要_______,就_______。

(3)你能用“只要……就……”说一句话吗?

(4)这句话怎么读好?过渡:他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盗铃的后果,可为了达到目的,还想出了什么办法?

3.品句: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1)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改为陈述句)哪句好?读一读再说说:他掩住自己的耳朵,谁听不见?谁听得见?(主人、过路

人、守门人……)3、你们还有问题吗?(预测:门上的铃铛是干什么用的?他偷铃铛作什么?那个人被抓住了结果会怎样?)

4、是啊,后来会怎样呢?我们把大家想的演出来好不好?

五、表演明理

1、找出文中写偷铃人动作的词:掩、伸、偷、碰(板书)再加上你的想象和几个同学演一演。教师适当给予指导。

2、师生参与表演:小偷被抓住了,我们要教训这个小偷(学生对小偷说:……老师对小偷说:听了大家对你的教育,你有什么要说的?知道错在哪里了吗?)

大家都是表演明星,让我们在欣赏节目的时候还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六、深化理解

现在我是一名记者,来采访一下台下的观众:

1、读了故事,看了表演,你能用一句话来评评偷铃人的行为吗?可以是一个成语或俗语(自以为是、自欺欺人、自作聪明、做贼心虚、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聪明反被聪明误……)

2、你愿意做那样的人吗?你从这则故事体会到什么道理?"(课件)七、联系生活

1、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自欺欺人的事呢?图片

(学生抄袭作业;老师看到没有学生提问,被学生的假象迷惑,以为学生全懂了;犯罪分子明知自己在犯法,却铤而走险;社会上一些人为了经济利益,置法律、整改于不顾,最后出事了……)

2、课件:选择填上成语——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揠苗助长

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

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吧!

有的同学做练习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八、拓展延伸1、展开想象,续编《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故事的结局。还可以搜集几则寓言读一读,说说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找几个小伙伴,把这个故事演给别人看;把你课外看到的其他寓言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板书设计:掩耳盗铃

想偷铃铛——掩住自己的耳朵——被人发觉

(起因)(经过)(结果)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2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掩耳盗铃》是小学语文S版第七册中第八单元的第30课《寓言二则》中的第一篇。课文讲一个人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门上的铃铛当场被发觉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做了坏事又想让别人不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了自己。“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故事短小精炼、结构完整,对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具有积极的意义。 【学习目标】 1.学会盗、铃、铛这3个生字,理解“掩耳盗铃”等词语。 2.能读通课文,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3.联系生活实际,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教学重难点】 1.能读熟课文,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看图说成语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下面我来做个游戏:看图说成语 (揠苗助长、自相矛盾、掩耳盗铃……)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掩耳盗铃》这个故事。 3.板书课题:掩耳盗铃。 4. 指导学习“盗”。这个字是怎么演变来的?演示课件,理解字意,(会意字,看见别人好的东西,就流口水,想占为己有,就是偷,存心不善。)我国的汉字

多么有趣啊,看见这个“盗”字,就知道这人心怀不善,想偷别人的东西,盗是偷。教师书写“盗”字。 4. “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们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 2.出示自学要求: (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①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②勾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③在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后面做上记号。 3.检查自学情况。 (1)谁来读一读生字?能组词吗?你是怎么记住“铛”和“零”的? (重点指导轻声、多音字。“铃铛”“丁零丁零”“发觉”) 4.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要求:听的同学要注意听,发现读错的字要及时帮忙纠正。 5. 默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感悟,理解寓意 (一)悟读第一段 1.过渡:(出示课文插图)我们看故事中的这个人,看见别人门上的铃铛就很想偷走,是什么原因让他起了歹心呢?品读,读出“很想”(可能因为……,他很想偷走;但是……) (二)悟读第二、三段 过渡:众多的理由,让他的心情变得复杂起来,想一想,他当时是什么心情?请看下文(个别说) 2.品句: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立刻会

三年级语文教案: 掩耳盗铃

三年级语文教案:掩耳盗铃 1、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并体会其中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老老实实,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亡羊补牢两个成语的意思,练习用只要......就......和从此造句。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其中一则寓言。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有一点感想。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王老师和大家一同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叫----掩耳盗铃。 2、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课文题目中哪两个是生字,这两个生字你掌握了吗?现在王老师板书,请你把这两个字的写法告诉我。 3、在某学生的提示下,板书:掩耳盗铃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题字面意思 1、学生按下列要求自读课文。 ⑴课文较简短,要求反复朗读,直到正确流利。做到不添字、不减字、不错字。 ⑵思考:什么叫掩耳盗铃,请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 2、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3、检查讨论 ⑴同桌互读一遍,看看对方是否正确、流利地朗读完全文。 ⑵哪些同学在互读过程中不小心读错了,请主动站起来,王老师再给你一次试读的机会。(读评) ⑶在互读中谁发现对方读得特别好,不仅正确流利,而且也很有感情,谁推荐给大家,请他来读一下,看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学习。 学生读师生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⑷课文哪一句话说的就是掩耳盗铃的意思? 出示: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

⑸理解:盗、掩 ①课题与出示的句子比较 盗:即偷 ②掩的意思在句子中没有解释,你可用哪一个字来代替? a、教师引导板书:遮、堵、塞、捂 b、出示幻灯(课文插图,说说用哪一个字解释最恰当) ⑹用自己的话说说掩耳盗铃的字面意思。(捂住耳朵去偷铃) ⑺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一个关键问题: 这个人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或:这个人为什么要捂住耳朵去偷铃铛) 三、围绕重点问题细读课文 1、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⑴课文中哪些句子回答了这个问题,指名读。

掩耳盗铃优质课教案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5句话。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种人是极可笑的,讽刺做了不该做的事,自己欺骗自己的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重难点]懂得寓言的寓意,理解成语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题。 1、师: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生:亡羊补牢、坐井观天、狐假虎威…… 3、师:选择发言的一名学生讲讲知道的那则寓言故事。 4生:讲故事…… 5师: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6、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板书),(“掩”、“盗” 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谁能说说?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我们一起来欣赏故事《掩耳盗铃》,认真欣赏说说这则寓言故 事讲了一件什么事?(说完整) 2、出示生字,学习理解。 (1)拼拼音读生字(2)组词(3)选择一个造句 三、读课文,理解内容 1第一部分(很想把铃铛偷走) 第二部分(想办法) 第三部分(结果被发现) 2、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 3、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 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想了什么办法呢? 4、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你是个愚蠢的人,你不要自作 聪明,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导朗读,读出自以为是的语气。 5、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 样?(被人发觉) 6、小结:他自作聪明,自以为是的结果被人发觉了。我们再读一读 课文,就会领悟更深刻的道理。 四、总结 1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人。 2再读课,说说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不能自欺欺人,要踏踏实实做人) 3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五、联系生活 1、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自欺欺人的事呢? (有的同学做练习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自欺欺人吗?)(犯罪分子明知自己在犯法,却铤而走险;社会上一些人为了经济利益,置法 律、整改于不顾,最后出事了……) 六、拓展延伸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东塔学校李存芳 教学目标: 1、分散识字2个。 2、朗读课文,懂得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2、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插图,引导看图。 师:图上画的有哪些人?他们在哪儿干什么? 生:图上画了两个人。 生:他们在一个大门口。 生:有一个人左手捂着自己的耳朵,右手伸手摸一个铃铛。 生:不对,老师,不是伸手去摸,他是想偷去。 师:对,那个人正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今天来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二、板题读题,释题。 掩耳盗铃: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寓言:含有一定道理的小故事。

三、出示学习目标 1、分散识字2个。 2、朗读课文,懂得课文所讲的道理。 四、比认字词(第一次先学后教) 自学指导一: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当堂检测: (1)、我会认: 铃铛寓言丁零丁零 掩起来盗发觉 (2)、我会读!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五、初读课文(第二次先学后教) 自学指导二: 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当堂测试二 我能行! 《掩耳盗铃》主要讲了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的事。 六、读懂课文(第三次先学后教) 自学指导三:

语文教案-寓言两则(守株待兔掩耳盗铃)

语文教案-寓言两则(守株待兔掩耳盗铃) 篇一:寓言两则.掩耳盗铃 教案 《寓言两则(掩耳盗铃)》教案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寓言两则(掩耳盗铃)》 教学目标: 1、学习“掩、盗、铃、偷、捂”5个生字及新词,认读“铛、 零”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自己想做坏事而又想要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 4、讲一讲《掩耳盗铃》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教学难点: 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自己想做坏事而又想要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课时划分: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要上课的时候,你们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呢?是不是丁零丁零,铛铛的声音呢?这是我们铃铛的声音,在告诉我们上课了回到教室去上课。是不是说明铃铛有提醒的作用呀,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个有关于铃铛的寓言故事,《掩耳盗铃》,看看这则有关于铃铛的故事又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朗读课文,初步理解寓言内容 师:读了课题,同学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吗?(了解题意) 同学们知道“掩”是什么意思?做一做“掩耳”的动作。(遮住耳朵)盗:什么意思?就是偷 掩耳盗铃的意思是什么?(捂住耳朵偷铃铛) 师:我们知道了课题的意思,现在,我们大家读读这则寓故事,边读边用“O”把生字圈出来,读一读。 1、检查读情况,初步理解寓言内容 师:同学们都读了这篇寓言故事,有谁能告诉我故事吗?

同:。。。。 师:《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 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5句话。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 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 刻被人发觉了。 2、读准字音 师:先自己读读课文,检查课文中的生字、认读字能不能读正确, 句子能不能读通顺。(指导学习掩、盗、铃、偷、捂”5个生字及 新词,认读“铛、零”2个字) 三、读懂寓言明白道理。 (一)盗铃人的总体印象 师:同学们掩耳盗铃的人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汇报:我觉得掩耳盗铃的人很笨。(笨、可笑、愚蠢??) 师:你们是不是也觉得他很可笑、愚蠢? 师:默读课文。你们从哪句话看出他很可笑用直线画出,从哪个词 看出的用△标出。 (二)体会盗铃人愚蠢的做法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中得生字“铃、椎、铿”。 2、结合插图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这则寓言得寓意。 3、能用自己得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得意思。 重点、难点: 1、联系注释,理解文言文得意思。 2、知道盗铃人可笑在哪里,并从中受到启发。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 师:来到咱们城关三小,我十分荣幸也异常高兴。瞧到在座得各位个个精神抖擞、神采奕奕,老师已经有点儿迫不及待想与大家交个朋友了,好吗?那您们认识我吗?(课件出示)那该怎么称呼我呢?学生自我介绍,学生分组。 二、游戏导入 1、游戏:您说我猜 规则:由一名同学用语言描述照片内容,另一名同学猜中照片相对应得寓言故事即可过关。(亡羊补牢、刻舟求剑、狐假虎威、拔苗助长)说说这些故事都有什么特点? (寓言:用一个短小得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讽刺某种人。) 2、出示铜钟得图片,您们知道这就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钟。(师简要介绍钟:古代得一种乐器) 3.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得这则寓言与这口铜钟有关。板书:掩耳盗铃 4、通过预习,谁知道“掩耳盗铃”中得“掩”、“盗”就是什么意思?“掩耳铃”就是什么意思?掩:捂住。盗:偷窃。 掩耳盗铃:捂住自己得耳朵去偷大钟。(生做动作加深理解) 二、初读文章,读通课文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得这则寓言跟以往学过得语言不同,它们都就是文言文, 您知道什么就是文言文吗?古代人说得话叫文言,用文言写成得文章称为文言文。我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么首先,我们就要能把这则文言文读通。 (多媒体出示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与感情。) 2、师带读,划分朗读节奏。 生字:“铃、铿”就是后鼻音;“椎”读chuí也可读zhuī,本文中作chuí。 朗读节奏: 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 椎/毁之,钟/铿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2、各种形式读通课文。(个人读、男女比赛读、齐读) 三、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1、分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理解带点字得意思,并用自己得话说说句子得意思。 a、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b、以椎毁之,钟铿然有声。 C、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2、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 (1)除了注释中得字比较难理解,您们还有哪些字不理解它得意思? 注释:铃:这里指钟。钟:古代乐器。负:背着。 椎:敲打东西得器具。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白银区第七小学陶明明 教材简析: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5句话。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种人是极可笑的,讽刺做了不该做的事,自己欺骗自己的人。 学习目标: 1、认识五个生字,理解“掩耳盗铃”等词语,能把课文读得通顺流畅,了解故事内容。 2、读懂故事,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3.联系生活实际,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学习重难点: 1.能读熟课文,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学习准备:教学课件 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

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教师板书:掩耳盗铃。 4.通过预习,谁知道“掩耳盗铃”中的“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铃铛。) 二、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片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则寓言。 (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三、课堂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l)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勾出来读几遍。(3)再读课文,勾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试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小学三年级语文《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语文《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语文《掩耳盗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掩耳盗铃、铃铛、守株待兔、树桩、乐滋滋、锄头”。 2.朗读和背诵课文。抄写《守株待兔》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的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教师板书:掩耳盗铃。 4.通过预习,谁知道“掩耳盗铃”中的“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铃铛。) 二、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片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则寓言。 (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三、课堂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l)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勾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勾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试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怎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第二自然段。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明明知道只要……就…… (2)在书上勾出含有“只要……就”的句子齐读。

语文S(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八单元 30 寓言两则 掩耳盗铃》精品课教案_1

教材简析:《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 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5句话。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 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 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 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种人是极可笑的,讽刺做了不该做的事,自己欺骗自己的人。 学习目标:1、认识五个生字,能把课文读得通顺流畅,了解故事内容。 2、读懂故事,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一、激趣导入 1、摇铃铛:孩子们,你们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说说声音的词:丁零丁零,铛铛(板书:铛dāng象声词)出示铃铛。在“铃铛”中“铛”读轻声。读一读。 2、引出故事:和这个铃铛有关的还有一个故事呢! (以声激趣,先声夺人。学习生字“铛”时,真正是“形”“声”兼备,学生处于一种无意识学习状态中) 二、了解故事 1、放动画,听故事(暂停) 猜猜故事的结尾?来给这个故事取个名字:掩耳盗铃(板书,生字“掩”“盗”用彩笔书写)读题。说说“掩”“盗”的意思,做做“掩”的动作——捂、堵。连起来说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2、过渡:我们的课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的讲述出来了,我们来看书吧。 (用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动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用阅读期待产 生探究的原动力) 三、初读感知 1、在课文中找出生字新朋友:掩盗铛偷碰。学生自由读文,在书上圈画。放课件:看,我们的新朋友快乐地跑来参加我们的学习呢! 2、课文很短,只有五句话,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好!读给同桌或授课老师、听课老师听听。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掩耳盗铃)_教案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掩耳盗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会认读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掩耳盗铃、铃铛、”。 2.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教师板书:掩耳盗铃。 4.通过预习,谁知道“掩耳盗铃”中的“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铃铛。) 二、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片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则寓言。 (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三、课堂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l)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勾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勾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试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怎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第二自然段。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明明知道只要……就…… (2)在书上勾出含有“只要……就”的句子齐读。 (3)指名用“只要……就”口头造句。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身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5句话。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他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方法;最后说他掩着自身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他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身害自身。这种人是极可笑的,讽刺做了不该做的事,自身欺骗自身的人。 学习目标: 1、认识五个生字,能把课文读得通顺流畅,了解故事内容。 2、读懂故事,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一、激趣导入 1、摇铃铛:小朋友们,你们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说说声音的词:丁零丁零,铛铛(板书:铛dāng象声词)出示铃铛。在“铃铛”中“铛”读轻声。读一读。 2、引出故事:和这个铃铛有关的还有一个故事呢! (以声激趣,先声夺人。学习生字“铛”时,真正是“形”“声”兼备,学生处于一种无意识学习状态中) 二、了解故事 1、放动画,听故事(暂停) 猜猜故事的结尾?来给这个故事取个名字:掩耳盗铃(板书,生字“掩”“盗”用彩笔书写)读题。说说“掩”“盗”的意思,课件出示表示“掩”意

思的图片。并做做“掩”的动作——捂、堵。接着字理析解“盗”字,并课件出示“盗”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再连起来说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2、过渡:我们的课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的讲述出来了,我们来看书吧。  (用小朋友们最感兴趣的动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用阅读期待发生探究的原动力) 三、初读感知 1、在课文中找出生字新朋友:掩盗铛偷碰。学生自由读文,在书上圈画。放课件:看,我们的新朋友快乐地跑来参与我们的学习呢! 2、课文很短,只有五句话,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好!读给同桌或授课老师、听课老师听听。 3、指名读(看你读的那么投入,真好!)老师读(老师也想读读,愿意给我当评委吗?)那像老师一样读读吧! 4、我们读的读,听的听,故事已经在我们的小脑袋里住下啦!你能简单地说说故事内容吗?(板书:想偷铃铛[掩耳盗铃] 被人发觉)  (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在一次次阅读中,强化了记忆,梳理了条理) 四、再读感悟 1、再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文章,看一看插图,还可以试一试铃铛。考虑:那个盗铃人的想法对吗? 2、学生联系上下文、看图、做实验等方法谈。 相机出示句子:

大班《掩耳盗铃》优秀教案设计

大班《掩耳盗铃》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二、教师边作图边讲故事,学生猜故事结尾。 三、这个人傻不傻,傻在哪里? (他傻在不该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四、给故事取个题目。 板书课题:掩耳盗铃 五、释题 掩耳:捂住耳朵。盗:偷。 掩耳盗铃:捂住自己的耳朵偷别人的铃铛。 六、翻开课本读寓言故事。 七、理解故事内容 2、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议仪。 2)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3)那个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怎样了?(结合插图板书“被人发觉”)

3、小结:结果当然会被别人发现了: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铃铛还是照样会响的,不过只是自己听不见,别人还是照样听得见的。哪个偷铃铛的人只是自己欺骗自己。 八、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别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己的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 九、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读写。 2.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教师板书:掩耳盗铃。 3.通过预习,谁知道“掩耳盗铃”中的“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铃铛。) 二、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2.结合插图、动画片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则寓言。 (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三、课堂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中班音乐活动教案《掩耳盗铃》

中班音乐活动教案《掩耳盗铃》 设计意图: 通过对《掩耳盗铃》故事的回忆,第一方面导入今天活动的主题,另一方面通过回忆故事,引导幼儿明确故事内容和情节,为幼儿感知音乐游戏的情节打下基础。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掩耳盗铃”的音乐游戏,随音乐跳集体舞,随鼓声做敲击动作表现成语故事中的艺术形象; 2.尝试在儿歌的提示下,学习和掌握集体舞的动作。 活动准备: 音乐 活动过程: 1.回忆掩耳盗铃的故事,初步熟悉音乐的旋律。 2.在儿歌的提示下,学习集体舞的动作。 我们用动作来表现钟的舞蹈,想不想学?你们平时学舞蹈,怎么学得? 接下来我要考考你们,赵老师不做动作,我只念儿歌,你们来做动作,行不行? 握右手,握左手,换个位子,快转身 握右手,握左手,换个位子,点点头 拍手,对对碰,拍手,对对碰 面对面,点点头,面对面,点点头 面向圆心跑跑跑,面向圆心跑跑跑 拉起手,往反方向移脚步。 3.学跳集体舞 (1)现在我们要加上音乐,你们会不会听着音乐跳?

(2)放音乐,教师个别念儿歌提醒,师:行不行?你们还觉得什么地方不熟,还需要练习? (3)放音乐,教师不念儿歌,幼儿跳舞,师:大钟越跳越高兴,钟要连着跳两遍舞蹈,在第二遍最后有点变化,你们要注意听,赵老师会提醒你们。 (4)师:这么漂亮,精美的大钟,被谁盯上啦? (小偷)小偷想怎样把大钟偷回家呢? (敲碎)请小朋友听一听,下面这段音乐小偷在什么地方砸钟?你们来学学看(声音) (5)原地站圈练习砸钟的声音,大家准备好,听着音乐,一定要砸准啊 (6)她就当小偷,请幼儿当小偷砸钟(教师带领幼儿做) 被砸中的那块,做个动作,师:你是被砸中,你要做个动作。在练习一遍,听到音乐来玩一玩。 4.玩游戏“掩耳盗铃” 师:先是大钟跳舞,踩中黑点的是小偷,小偷听到音乐拿锤子去砸钟,小偷这么猖狂,快看脚下? 师:谁要赶快把小偷抓住?被砸中的小朋友的右边这个人,要赶快去抓小偷,你们想不想玩? 5.完整游戏玩2遍。

掩耳盗铃教案

“读《掩耳盗铃》童话故事,积成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文章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培养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喜欢读童话故事,积累成语。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板书),从课题上同学们就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二、整体感知,读通文章。 1、请看录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我们课本把这有趣的故事写了出来,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 检查生词的读音。 3、找一找,文章中那句话写出了题目的意思? 4、读文章 (1)、自由读。(2)同桌读。(3)指名读。 5、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内容。 三、再读文章,理解内容。 1、读了这则寓言,这个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2、学生交流汇报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读出来(勾画明明知道这句话),他还明明知道什么?(发觉后会被…)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这句话。 (2)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

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书上找一找,并勾一勾)。明明、就、就、在文中的作用。 (3)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导朗读,读出自以为是的语气。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指导朗读。(我们再读一读文章,就会领悟更深刻的道理。) 四、表演明理 1、找出文中写偷铃人动作的词:掩、伸、偷、碰(板书)再加上你的想象和几个同学演一演。教师适当给予指导。 2、师生参与表演:小偷被抓住了,我们要教训这个小偷(学生对小偷说:……老师对小偷说:听了大家对你的教育,你有什么要说的?知道错在哪里了吗?) 五、联系生活 1、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自欺欺人的事呢? (学生抄袭作业;老师看到没有学生提问,被学生的假象迷惑,以为学生全懂了;犯罪分子明知自己在犯法,却铤而走险;社会上一些人为了经济利益,置法律、整改于不顾,最后出事了……) 2、课件:选择填上成语——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揠苗助长 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 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吧! 有的同学做练习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自欺欺人吗?(学生的认知必须与实践结合,才会有生命的体验与感悟,才能回归生活) 六、拓展延伸 1、你喜欢读寓言吗?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从哪儿知道的?(以前学过的……;课外看到的……;听大人讲的……)老师及时肯定:真不错,书上的东西记得这么清楚,还能让课外知识丰富你们的大脑。这都是学知识的方法! 2、你们学了后面的一则寓言后,举办一个寓言故事会好吗?请更多的老师也来参加吧!

掩耳盗铃(教案)

30.寓言两则 掩耳盗铃 教学目标 1.会写“盗、铛、零”并积累相关词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寓言故事。 2.通过了解寓言故事内容,知道“掩耳盗铃”的含义,在诵读中体会“掩耳盗铃”所蕴含 的寓意。 3.培养学生阅读寓意的兴趣,引导学生从客观角度、用发展眼光观察和思考现实,促进其 树立正确的态度——做事不要自欺欺人。 教学重点: 理清故事,揭示寓意。 教学难点: 让学生自己体会、感悟出寓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喜欢寓言吗?你们都读过哪些寓言?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则寓言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2.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则寓言故事。看,(示铃铛)这是什么?(板书:铛dāng)铃铛是金属做的,所以是?“当”表声,那“铛”是什么字?注意,在"铃铛"中"铛"读轻声。(摇铃铛)你们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说说声音的词:丁零丁零。谁能用“零”再组词?读一读。 3.我说的故事就和这铃铛有关。 二、了解故事,理解课题 1.听老师说故事(暂停),猜猜故事的结尾。来给这个故事取个名字:掩耳盗铃(板书,生字"掩""盗"用彩笔书写)读题.说说"掩""盗"的意思,做做"掩"的动作——捂,堵.连起来说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2,还想知道什么?哪儿不明白?大胆的提出来。我们的课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的讲述出来了,你们是希望我直接把答案告诉你,还是自己到书里找答案?同学们,你们是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大家就共同合作来学习这则寓言。我们来看书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文章, 在书上圈画出生字和新词新朋友。 2.指名读。分别请学生朗读1、2、3自然段,其他同学想这段说了什么。(做相应板书) 3. 齐读,请同学们注意从故事中找出一句最能说明题目意思的话来。(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 4. 能简单地说说故事内容吗?可以参照板书提示。 四、再读感悟,研词品句 (一)朗读交流,合作解疑。 1. 同学们刚才提了那么多的疑问,要想把难题解决,首先就要把课文认认真真地读好。各自有感情地把课文多读几遍,以四人小组的形式讨论解决这些难题。(师分配任务) 2. 汇报成果。小组派一位代表来汇报你们解决了哪个问题? (二)品评重点句式、词语。 1. 这个偷铃人为了偷铃铛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是怎么想的?引出句子——可是他想:“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还可以怎么说?(如果我把耳朵掩住,就听不见响声了。)体现了他怎样的心理?(或:哪句好?为什么?)读一读体会一下。 2.他认为谁听不见?对吗?为什么?

掩耳盗铃教案

《掩耳盗铃》 【教材简析】《掩耳盗铃》是小学语文S版第七册中第八单元的第30课《寓言二则》中的第一篇。课文讲一个人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门上的铃铛当场被发觉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做了坏事又想让别人不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了自己。“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故事短小精炼、结构完整,对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具有积极的意义。 【学习目标】1.学会盗、铛.零这3个生字,理解“掩耳盗铃”等词语。2.能读通课文,读懂故事,理解寓意。3.联系生活实际,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教学重难点】1.能读熟课文,理解寓意。2.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看图说成语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下面我来做个游戏:看图说成语(揠苗助长、自相矛盾、亡羊补牢、掩耳盗铃……)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板书),从课题上同学们就知道了什么?(“掩”、“盗”是什么意思?指导学习“盗”。这个字是怎么演变来的?演示课件,理解字意,(会意字,看见别人好的东西,就流口水,想占为己有,就是偷,存心不善。)我国的汉字多么有趣啊,看见这个“盗”字,就知道这人心怀不善,想偷别人的东西,盗是偷。“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们课本把这有趣的故事写了出来,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 2.检查自学情况。 (1)谁来读一读生字?能组词吗?你是怎么记住“铛”和“零”的?(重点指导轻声、多音字。“铃铛”“丁零丁零”“发觉”) (2)课文很短,只有五句话,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好!指名读(看你读的那么投入,真好!)老师读(老师也想读读,愿意给我当评委吗?) (3)我们读的读,听的听,故事已经在我们的小脑袋里住下啦!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感悟,理解寓意 (一)悟读第一段1.过渡:(出示课文插图)我们看故事中的这个人,看见别人门上的铃铛就很想偷走,是什么原因让他起了歹心呢?品读,读出“很想”(可能因为……,他很想偷走;但是……) (二)悟读第二、三段过渡:众多的理由,让他的心情变得复杂起来, 1、想一想,他当时是什么心情?请看下文(个别说) 2.品句: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立刻会被人发觉。(1)这里为什么用“发觉”不用“发现”?去掉一个明通不通?课文为什么用“明明”呢?(2)练习说句: ①他明明知道,只要_______,铃铛就会_______。 ②他明明知道,只要铃铛_______,主人就会_______。只要_______,就_______。 (3)你能用“只要……就……”说一句话吗? (4)这句话怎么读好?过渡:他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盗铃的后果,可为了达到目的,还想出了什么办法? 3.品句: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1)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改为陈述句)哪句好?读一读再说说:他掩住自己的耳朵,谁听不见?谁听得见?(主人、过路

寓言两则.掩耳盗铃 教案

《寓言两则(掩耳盗铃)》教案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寓言两则(掩耳盗铃)》 教学目标: 1、学习“掩、盗、铃、偷、捂”5个生字及新词,认读“铛、零”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自己想做坏事而又想要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 4、讲一讲《掩耳盗铃》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教学难点: 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自己想做坏事而又想要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 课时划分: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要上课的时候,你们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呢?是不是丁零丁零,铛铛的声音呢?这是我们铃铛的声音,在告诉我们上课了回到教室去上课。是不是说明铃铛有提醒的作用呀,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个有关于铃铛的寓言故事,《掩耳盗铃》,看看这则有关于铃铛的故事又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朗读课文,初步理解寓言内容 师:读了课题,同学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吗?(了解题意) 同学们知道“掩”是什么意思?做一做“掩耳”的动作。(遮住耳朵) 盗:什么意思?就是偷 掩耳盗铃的意思是什么?(捂住耳朵偷铃铛) 师:我们知道了课题的意思,现在,我们大家读读这则寓故事,边读边用“O”把生字圈出来,读一读。 1、检查读情况,初步理解寓言内容

师:同学们都读了这篇寓言故事,有谁能告诉我故事吗? 同:。。。。 师:《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5句话。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 2、读准字音 师:先自己读读课文,检查课文中的生字、认读字能不能读正确,句子能不能读通顺。(指导学习掩、盗、铃、偷、捂”5个生字及新词,认读“铛、零”2个字)三、读懂寓言明白道理。 (一)盗铃人的总体印象 师:同学们掩耳盗铃的人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汇报:我觉得掩耳盗铃的人很笨。(笨、可笑、愚蠢……) 师:你们是不是也觉得他很可笑、愚蠢? 师:默读课文。你们从哪句话看出他很可笑用直线画出,从哪个词看出的用△标出。 (二)体会盗铃人愚蠢的做法 1、分析偷铃人的想法 出示:他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被人发觉。师:读读这句话,你从哪个词体会出他笨?他明明知道什么?大家都说一说。师:你能不能读出他明明知道,还这样去做! 2、情景体验偷铃人的想法 师:偷铃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就会被发现,他还是想去偷铃铛,他心里怎么想的? 出示:他想:“如果把耳朵掩起来,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师:老师也带了一个铃铛,用手一碰就会响。(老师先摇一摇铃铛)我们照偷铃人的想法试一试,大家捂上耳朵。(老师再摇铃铛)(学生捂耳朵体验――确实捂住耳朵就听不见铃声了) 师:偷铃人想的有道理呀?他挺聪明的!哪笨呀?

掩耳盗铃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教学设计5篇

掩耳盗铃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教学设计5篇 Teaching design of classical Chinese translati on and annotation

掩耳盗铃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教学设计5篇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汉语是中国的语言文字,汉语常识一般指研究汉语所需具备的领域内的基础知识。本教案根据汉语常识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掩耳盗铃文言文原文教学设计 2、篇章2:掩耳盗铃文言文注释教学设计 3、篇章3:掩耳盗铃文言文翻译教学设计 4、篇章4:掩耳盗铃寓意教学设计 5、篇章5:掩耳盗铃故事教学设计 掩耳盗铃:原为掩耳盗钟。掩:遮盖;盗:偷。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会听不见,比喻自欺欺人,掩耳盗铃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小泰整理的掩耳盗铃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篇章1:掩耳盗铃文言文原文教学设计 掩耳盗铃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

范氏之亡也 ①,百姓有得钟 ②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③;以锤④毁之,钟况然 ⑤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 ⑥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7)也! 篇章2:掩耳盗铃文言文注释教学设计【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 (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3)则:但是 (4)负:用背驮东西。 (5)锤(chuí):槌子或棒子。 (6)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7)遽(jù):立刻。 (8)悖(bèi):荒谬。 (9)恶(e):害怕。 篇章3:掩耳盗铃文言文翻译教学设计【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

(三年级语文教案)《掩耳盗铃》第二课时教案

《掩耳盗铃》第二课时教案 三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掩、盗、铃、偷、捂”个生字及新词,认读铛、零”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自己想做坏事而又想要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 4、讲一讲《掩耳盗铃》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自己想做坏事而又想要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 教具准备:铃铛、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了解课题 1、看图说出成语。(幻灯:出示成语图片) (守株待兔、拔苗助长、亡羊补牢、自相矛盾、掩耳盗铃)

2、今天我们就学习《掩耳盗铃》这个寓言故事。 (板书:掩耳盗铃)(教师板书学生书空) 3、伸出你的食指和老师一起写一写这个成语!(师边板书边说) 师:掩”是左右结构的,耳”的最后一笔要写的最长;盗”是上下结构,铃” 左边是金字旁,右边是一个令。(令的最后一笔用红笔点。)(指板书:学生齐读课题。) 4、了解题意。 ①“掩”是什么意思?做一做掩耳”的动作。 ②盗:什么意思? ③掩耳盗铃的意思是什么?(捂住耳朵偷铃铛) 对甲骨文盗”字的字义进行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以欠”字为形旁组成的汉字都和人张口有关。 ④写生字盗” 师:盗”字多有意思呀!想不想写好它,观察这个字,怎样能将它写好? 出示盗”盗是上下结构的,要写的上宽下窄,关键笔画是提的起笔在横 中线,

撇贴住竖中线。 将盗”起个字头。(展示)问:他哪写的好?(生评一评) 今后我们在写字时,要看清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后在动笔写。 二、读准字音,初读感知 1、回忆学习寓言的方法。 师:你还记得上一则寓言我们怎么学的吗?(先读懂故事再明白道理)我们怎么做算是读懂故事了?(读准字音、读通文章、了解内容) 师:先自己读读课文,检查课文中的生字、认读字能不能读正确,句子能不能读通顺。 2、完成第一步读准字音,检查生词的读音。 ①出示:零” 丁零丁零”; 他明明知道,用手一碰,那个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②出示:偷、愉” ③出示:发觉、睡觉” ④出示:铃铛”捂住”读读。出示: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就去摘铃铛。 3、完成第二步读通文章。自己小声读一遍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