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学校心理干预的应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学校心理干预的应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学校心理干预的应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学校心理干预的应用

一、对人的基本看法

以研究焦虑现象闻名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提出了人的六大特征看法:

1.人的自我中心。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能有人占有“其他的”自我,任何个

体在本质上都是与众不同的独立体。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在于接受自我的唯一性。

心理干预应建立在个体性原则之上,心理干预首要任务是努力使对象重新认识自己

并接受自己。

2.人的自我肯定。人的自我中心不会自然发展或自发成长。人必须不断鼓励自己、督

促自己,才能使他的中心及独立感成熟。这种鼓励和督促就是自我肯定,这种自我

肯定的勇气源自人保持自我中心的需要。这种勇气可视为一种能力,包括能面对失

望继续前进。这样的勇气有四种:身体的勇气(体格)、道德的勇气(同情心、能

为在苦难中挣扎的人们服务,设法解除或减轻他们的苦难)、社会的勇气(人际关

系的勇气,与人发生亲密关系时,不惧怕被露自我真相的勇气)和创造的勇气。

3.人的参与及分享。参与及分享指人是必须存在于世界中的一个存在体,故人不能离

群独居。尽管人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立体,但他仍注定生存于世界,进入到世

界之中,与人分享,与人沟通。分享和独立均为人性的本质,对人格发展都有极大

的影响力,两者都必须适得其所,过分的参与及分享或过分的独立都不是正常的表

现。在心理干预过程中所产生的“会心”这一心理现象就与参与及分享有关。会心,

指心理干预过程中双方在情感上相互交流,产生共鸣。会心以及坦率、真诚是了解

来访者和当事人,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和开放自我的最佳方法。

4.人的觉知。觉知是自我中心的主观面。觉知存在于一切生物之中,对攻击威胁的感

知和防范可视为动物的觉知,而这对人来说就是焦虑。觉知与意志经验有关,在心

理干预过程中扮演着一种很重要角色,因为心理干预的主要目的是要帮助对象重新

体验他那麻木的自我。与自我意识相比,觉知是人体与外界接触最直接的一种经验

感觉,自我意识只有通过觉知的直接经验才能形成。

5.人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与觉知区别在于,它不只是感受到外在的威胁,而且还使

人有能力超越直接具体的世界而生活在“可能”的世界之中。自我意识使人面对世

界,获得了多种选择途径的启示。自我意识是人类唯一的最显著的本质标志,人的

其他一些特征如自由意志、象征观念、责任感、负疚感、时空超越感等都是由自我

意识延伸而来的。自我意识也是人对自我领悟的一种能力,它使人产生我之所以为

我的认识。

6.人的焦虑。一个人面对现实世界,常常深感不够完美、人生苦短、老做错事,因而

自己的潜能不能发挥或发挥不理想,这些不愉快的经验给人带来无限的烦恼和焦虑。

当今的社会就是一个使人焦虑的社会。焦虑是人生必然面临的问题,若刻意逃避或

自我麻醉都会造成神经症的焦虑。人应该勇敢面对焦虑,并坚持自我价值,才能发

挥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的理想目标。心理干预所涉及的问题绝大多数都与焦虑有关,

要帮助对方分析焦虑,抛弃那些消极的应对方式,并以正常或健康的应对方式取而

代之。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干预方面要坚持的原则:重视人的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关心和提高人的尊严,充分重视人的主观性、意愿和观点,坚信任何人都有发展自己潜能的欲望,坚信任何人都有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主张,心理干预应该以人为中心。从临床实践中看,传统的心理治疗以医生为中心,患者总是被告知什么好、什么不好、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他们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因而治疗效果不理想。

罗杰斯提出以人为中心的心理干预观,强调当事人是干预的中心人物,应该对当事人的经历、思想、情感作尽可能全面的了解,对当事人应持温暖、友善、积极的态度,使他们产生移情作用,促使他们对自我和现实形成比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最后他们就无需依赖他人也能妥善地解决自己的问题了。

罗杰斯的非指导的心理干预方式:

1.当事人有权对自己的生活和今后的发展作出选择,即使他们的选择有时不一

定与人们通常的看法一致,但当事人若能对自身问题有所领悟,则完全有可

能作出自己明智的选择。

2.重视个体心理上的独立性和保持完整的心理状态的权利,反对那种认为有能

力者应该指导能力差者的世俗观点。

3.干预时的重点及着眼点在当事人而不只是当事人的问题,一旦当事人能充分

理解自己与现实的关系,其领悟力能得到提高,经验能逐渐丰富,那么他就

能正确地选择适应环境的方法,也就更有能力去应对未来可能面临的有关问

题。

4.干预的宗旨是促进当事人成长,帮助当事人进行自我探索,促成其自我概念

朝着更接近自我的经验和体验的方向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视发展良好的干预关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指出,以往的心理干预过多的注重技术和技巧,而对干预关系的重要性没有给予应有的足够的重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从自己的实践中发现,干预是否成功或干预的成效大小并不依赖于技巧的高低,而依赖于治疗者是否具有某种态度。治疗者的态度左右着干预关系的质量,而干预关系对当事人的人格改变影响甚大,远远超过治疗者运动的干预技术和技巧的作用,因此治疗者须以真诚的、无条件积极关注的和共情的态度来对待当事人,与他们共同发展良好的干预关系。

良好的干预关系指干预双方彼此都具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和互惠的人际态度。

积极的情绪体验指双方互相尊重、信赖和喜欢。

互惠的人际态度指双方都认识到可以从这种关系中受益,获得足够的令人满意的东西。

罗杰斯认为,干预关系是当事人变化和成长的原动力,是最重要的干预因素。干预的成功主要不在于干预者技巧的高超,而在于干预者具有的某种态度。一旦干预者对当事人形成了一种建设性态度,真正建立了理想的干预关系,当事人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良好的干预关系增进干预双方的感情交流,有助于干预双方的信息沟通,有助于调动当事人的求助动机。

人本主义心理干预理念:共情、真诚、尊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共情指设身处地,像体验自己精神世界那样体验他人精神世界的态度和能力,包括共情的态度和共情的能力。

共情的态度指干预者愿意抛弃自身的价值和经验参照体系,站在对方的立场,深入对方的内心,以对方的眼睛来观察,以对方的心灵来感受,以对方的观点来思考的一种心理倾向。要培养共情的态度,关键在于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上,去除干预者本人的偏见和主观判断。

共情的能力指干预者深入当事人的内心世界,把握其体验、经历、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运用有关技巧将自身准确的理解传递给对方的能力。共情的能力包括两方面,一是要确有所感,二是要让对方明白。

干预者借助共情,可以更准确了解当事人的问题及情境,把握其内心世界;当事人借助来自干预者的共情,可以加深被理解、被接纳的感觉,从而更有利于作出自我表达、探索和了解。对于干预双方而言,共情将促进双方的相互理解,从而有助于沟通,有助于建立干预关系。共情不仅可以使当事人宣泄情感,从而具有助人的治疗功效,更让当事人有学习沟通并将之迁移到自己人际关系的机会,从而起到示范作用。

真诚指干预者应坦诚面对当事人,开诚布公地、直截了当地与当事人交流自己的态度和意见。干预者努力让当事人分享自我的内心世界。

干预者首要任务是对自己进行探索,只有全面了解自己才能帮助对方了解自己。而自我探索关键在于干预者具备自信和自我接纳的态度。只有这样,干预者才会勇于正视自己,包括正视自己的盲点,正确评价自己,从而开放的而非防卫的、灵活的而非机械的而非虚假的投身于干预过程中。

真诚的作用:

1. 真诚能帮助当事人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干预过程中,干预者的真诚,直接传递了他对对方的信任和友善,由此必然使当事人切实感受被接纳、被信任、被爱护,从而为双方营造一个安全的自由交谈的氛围。

2.干预者为当事人提供的示范能产生干预效果。干预者的真诚使当事人也受到鼓励,使他也能效仿干预者自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坦然的表露自己的喜怒哀乐,从而减少会谈中的模糊,推进干预。

3.真诚有助于干预者积极投身于干预。在干预过程中,真诚可以使干预者减少因压力而不得不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减少戴上自己的角色面具,减少掩饰自己,减少自己的紧张、

焦虑和不安,让干预者全身心投入干预,提升干预效果。

尊重指干预者将当事人当作一个具有其内在价值和潜能的独特个体来接纳和认同的一种态度和能力,其核心是平等。干预者愿意关心和帮助当事人,愿意通过一定的行为将这种意愿传递给当事人。

尊重的作用:

1.尊重可以为当事人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从而推进干预。干预者的接纳和认同的

态度将一扫其紧张和担心,让当事人觉得安全和自由,从而使他更加积极的表达,

更主动的投身于干预过程。

2.尊重为当事人认识和发挥自身的潜能提供了支持。当事人许多问题是由于他忽视

自身的潜能或未能发挥自身的潜能造成的。干预者的接纳和肯定将使他重新审视

和接纳自身的资源,可以提高当事人的自信心,也为当事人改造自己创造了条件。

培养尊重的态度:

1.坚持积极乐观的人性观。相信人性可以朝着积极方向发展,无疑大大促进干预者的

尊重态度,营造良好干预氛围。干预者最起码应该想到,当事人前来帮助,已经证

明他有所期望,有一种要改进自我的美好愿望,不管他行为有多糟糕,就这一点已

经值得去尊重他。因此干预者也要养成开放乐观的心态。

2.认识个体的整体性。个体的整体性指个体存在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他有价值、

尊严、人格、情感、观念,且与环境紧密相连。他有长处、优点、光明的一面,也

有短处、缺点、阴暗的一面;既有成长的动力和倾向,又有怠惰、困惑的时候。干

预者要从整体的角度,全面接纳求助者,接纳求助者所有的感受和经验。不能只及

一点,不及其余。

3.认识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个体的独特性指每一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是

无可替代的,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和生活形态、方式。因此不同的个体间具有差异

性。干预者要接纳他们与我们的不同。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无条件积极关注是心理干预的前提,它主要表现为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态度。即无论来访者的品质、情感和行为怎么样,咨询师对其都不做任何评价和要求,并对来访者表示无条件的温暖和接纳,使来访者觉得他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起源: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最早是罗杰斯提出的,也称为正向关注或者积极关怀。意思是指咨询者以积极态度看待来访者,对来访者的言语和行为的积极面、光明面给予有选择的关注,利用其自身的积极因素促使来访者发生积极变化。它意味着在治疗的每一个时刻,治疗者都需要乐于接受病人可能会有的混乱、恐惧、愤怒、蔑视、痛苦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情感。这种关注是没有任何先决条件的,而且不管病人的情感正确与否或合适与否。这种态度向病人传达的信息是,治疗者乐于接受他们此时此刻真实的自我。[

作用:积极关注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促进交流,而且本身就能产生咨询效果。尤其是那些缺乏自尊,或被困难所困扰的来访者,咨询者的积极关注能够帮助他们全面的认识自己自己和自己处境,看到自己长处和优势,看到光明的一面和未来的希望,从而树立信心,摆脱困境。[

干预者要避免两个误区:一是脱离实际,盲目乐观;二是过分消极、悲观。

罗杰斯提出了“机能健全的人的概念,意指那些获得无条件积极关注的人。这样的人有

这样一些特征:(1)经验的开放性。对一切经验采取开放态度,个体毫无拘束地体验所有的情感和经验,他们不封闭自我。(2)存在主义的生活方式。对生活有着清新感,生活于存在的每一瞬间。(3)信任自己的机体。健康的人格犹如一切资料都程序化了的计算机,并不徒劳地思虑所面临的每一件事情。但是他们考虑问题是全面的,并且能对行动的过程迅速做出决定。(4)富有自由感。机能健全的人是“意志自由”的人,他们的决定都是出自个人的意愿,而不是受外部的强制或内部的压抑。他们能享受到生活的个人权力感,相信未来是自己决定的。(5)高度创造力。这种人富有创造和创新能力,而不是遵循或者消极适应社会和文化传统。[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划分为5级: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他认为,在特定的时刻,人的一切需要如果都未能得到满足,那么满足最主要的需要就比满足其他需要更迫切;当低一级需求得以满足后,人的需求将向高一层次迈进。自我实现需要是通过挖潜,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能力到最大限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或心理满足状态),这是人的最高需要。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认为,需求必须通过外部的激励和自我行动才能得以满足。激励的过程是动态的、逐步的、有因果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一套不断变化的“重要”的需求控制着人们的行为。

欲望和需求是人的能动性的源泉和动力。当人产生一种需求和欲望的时候,心理就有情绪反应,这种情绪的产生就成为一种内在的推动力,即动机。人有了动机,便开始寻找和选择目标,目标确定后即会寻找满足需求的行动。

学生具有张扬且孤独、独立且依赖、自信且脆弱、成熟且冲动等鲜明的人格特点,他们自我期望值高、自尊心强,追求完美主义,需求得以满足时,便喜形于色,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则怨天尤人。由于心智和能力的局限性和有限性,当多种需求并存且无法同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学生的心理上就会产生失落,陷入挫败、挫折之中。需求未得到满足是导致自杀、自残、自虐等心理危机事件的深层原因。

一,需求调节乏术是内因。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说明了人的需求具有层次性和多维性的特点。人的多层次需求在同一时间点常常交织并存,具有同一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根据需求强度的高低,人们会采取不同的行动方案努力满足各种自我需求。家庭提供学习生活费用,学校负责教学管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这些对于学生来说不再是重要需求。通常情况下,学生的需求唤起是高层次的,而高层次需求的实现常常存在难度。学生完成学业任务是学生的根本任务,也是家长和学生个人的强烈需求。完成学业是学生能力的一种外在表现,学习成绩的优劣常常又影响到自尊,关系到今后的人生发展,所以完成学业是大学生极其重要的需求。当极其重要的需求不能满足时,继而产生心理危机通常是巨大的,也是最危险的,学生因不能完成学业而自杀的比例也是最高的。近年来,学校中的特殊群体(学业困难群体、交友不当群体、经济困难群体、学业困难群体、心理疾患群体、就业困难群体、网迷群体等)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学生常常出于自尊或要面子不愿意主动寻找外援,通常选择自我承受,自我封闭。群体学生面对多种需求,通过自我心理调适,还是很难达到平稳状态,他们通常怀疑个人能力和自责,产生挫败感,内心变得极其敏感和脆弱。

第二,需求供给不足是外因。学生在个人价值取向、专业文化学习、工作生活娱乐、人际交往、实践就业等方面产生了个性化需求,需求的多元化、差异化对学校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教育资源的“短板”现象,造成点面供需矛盾,导致学生需求不能得以满足。欲望和需求是“人的能动性的源泉和动力”。当人产生一种需求和欲望的时候,便会产生动机,动机驱使人寻求满足需求的路径。行为人一旦在某些方面通过努力达不到自我满足的状态,就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和挫败感,也就是常说的挫折。挫败和失落导致自杀意念的产生。此时,外部力量不能及时介入并化解心理危机时,学生就很有可能走向极端。

由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谈学校危机干预策略:

1.教育引导,认识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认为人的各个需求层次之间不是刚性结构,更多情况下是相互叠合,互相交叉的,随着某一项需求的强度逐渐降低,另一项需求将逐渐上升。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这样的中层需求尤其如此,其排列顺序因人而异。不过马斯洛也明确指出,人们总是优先满足生理需求,而自我实现的需求则是最难以满足的。换言之,人的个体需求是复杂的、动态发展的,人们对需求“重点”不尽相同。有些需求通过激励行为可以实现满足,有些需求即使人付诸行动,也可能得不到完全满足。如何正确教育学生认识需求层次理论,使学生在挫折中看到希望,在挑战中发现机遇,在缺憾中力求完满,使大学生的心智从幼稚到成熟,从感性到理性发展,在进步中树立更高追求,是消除心理危机工作的关键。当前,不少高校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通过开展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和生存教育,对大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和责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开展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和生存教育的目的和目标是要求大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和责任,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树立生活目标,还要学习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如何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人生历程就是生命、生活和生存的过程,没有完美的人生,只有缺憾的完美。学生应当强化主体意识,培养高雅的兴趣和爱好,转移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学会独立面对各种压力,学会处理人生课题,主动地把握自我,做自己行为的主人,在力求满足需求的同时,充分认识“得”与“失”的辩证关系,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梳理群体,关注需求。特殊群体学生自身存在的困难多,困惑多,压力大,是校园的不稳定因素。不同群体之间、同一群体之中.既有共性,又有差别。面对问题和困难,群体学生表现出的意志品质不一样,有人坚韧,有人颓废。所以在日常工作中,学校需要研究群体学生的特征,要善于归纳群体学生的共性,同时,还要研究和发现他们之间的个体差异,在充分了解他们担心什么、关心什么、需要什么的基础上,再制定帮助措施,才能达到教育效果和工作目标,这是消除心理危机的工作重点。在特殊群体学生的梳理和心理健康筛查工作中,要把重点放在缺乏明确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受到明显的外部精神刺激、情绪低落、性格孤僻内向、长期郁积着愤激和屈辱感、有精神障碍、谈论自杀及直接或间接有过自杀暗示等学生的身上,因为他们的需求一旦不能通过正常渠道得以满足,极易产生心理危机。

3。分型施策,满足需求。因个人需求没有实现和得以满足,导致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自杀行为频频发生,给学校的教育和管理敲响了警钟,值得深思和探讨解决办法。目前,全国高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但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离实际工作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学校首先要进一步重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从人、财、物等方面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四早”(早教育、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的保障工作系统,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特点分门别类实施心理违纪干预措施,这是化解心理危机的有效办法。比如,与其事发救治,不如定期(每学年初)开展一次心理健康筛查帮扶;对待违纪学生,与其批评责备,不如鼓励鞭策;对待经济困难学生,与其单纯资助不如落实勤工助学岗位;对待学业困难学生,与其被动迎考不如安排日常辅导;对待心理疾患的学生,与其安插盯视不如疏导治疗等。其次要确定恰当的帮扶人员,这是至关重要的。要选择特殊群体学生信任的老师、同学、家庭成员,或者恰当的社会力量开展帮扶工作,这样更易于群体学生接受,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要与时俱进,进行工作创新。摈弃一些不合时宜的工作制度限制,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制定出符合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计划,使富有个性的“偏才、怪才、鬼才”学生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构建彼消此长、不拘一格的人才培养模式。当然,对于个体学生而言还应强化主体意识,学会独立面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事件,要充分认识个人需求和压力的来源,主动取得校方、同学等外部力量的帮助,通过正常的方式方法获得需求的满足,善于调整学习和生活节奏,用积极的心态化解和转移压力带来的消极影响。

4.动态跟踪,调整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激励的过程是动态的、逐步的、有因果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一套不断变化的“重要”的需求控制着人们的行为,这种等级关系并非对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学生通过个体行为使得某种需求得以满足后。又会对其他未满足的需求产生心理欲望,追逐新的需求。个人的需求是动态变化的,当新的“重要”需求不能满足时,学生又会产生挫败感,心理状态又会处于焦虑之中。在日常工作中要特别关注(社交、学业、疾患、经济等)“多困户”特殊群体学生的需求变化,进行全程跟踪,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其需求的唤起,使其用平和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使个人保持科学健康的心理需求状态。特别强调的是,学生危机事件发生后,学校应积极做好应急处置和善后工作,并通过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加强学生危机事件教育,特别要关心具有同类群体学生的心理需求并积极调整,防止危机事件“传染效应”的蔓延和发生。

马斯洛总结的成功人士的人格特征:

(1)全面和准确地知觉现实.自我实现者对世界的知觉是客观的、全面的和准确的,因为他们在感知世界时,不会掺杂自己的主观愿望和成见,或带有自我防御,而是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去反映。与此相反,心理不健康者则是以自己的主观方式去知觉世界的,他们试图使世界与自己的主观愿望、焦虑和担心相吻合。

(2)接纳自然、自己与他人。自我实现者能够接受自然、自身及他人的不足与缺陷,而不会为这些缺陷而忧心忡忡。当然,对于可以改造或可以调整的不足与缺陷,他们会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而对那些不可改变的不足与缺陷,他们能顺其自然,不会自己跟自己、跟他人和自然过不去。

(3)对人自发、坦率和真实。在人际交往中,自我实现者具有流露自己真实感情的倾向,他们不会装假或做作,他们的行为坦诚、自然。一般而言,他们都有足够的自信心和安全感,这就使得他们足以真实地表现自己。

(4)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实现者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献身于某种事业或使命,并能全力以赴。与常人相比,他们工作起来更刻苦、更专注。对他们来说,工作并非真正的劳苦,因为快乐恰恰寓于工作之中。

(5)具有超然于世和独处的需要。自我实现者以自己的价值和感情指导生活,不依靠别人来求得安全和满足,他们依靠的只是自己。他们一般都喜欢安静独处.这样做并不是因为害怕别人,也不是要有意逃避现实,而是为了在减少干扰的条件下,更好地深思,更全面地比较,以便去寻求更为合理的解决问题方案。他们平静安详,保持冷静,安然地度过或顶住各种灾难和不幸。

(6)具有自主性,在环境和文化中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自我实现者行为的动力主要来自于自身内部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即B一驱动),而不是来自于因缺少某种物质或精神上的东西需要外部的补充(D一驱动),因而他们更多依赖自己而不是外部环境,能够抵制外部环境和文化的压力,独立自主地发挥思考的能力,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

(7)具有永不衰退的欣赏力。自我实现者能够对周围现实保持奇特而经久不衰的欣赏力,充分地体验自然和人生中的一切美好东西。他们不会因事物的重复出现而习以为常,失去敏感,相反,他们对每一个新生儿、每一次日出或黄昏,都像第一次见到时那样新鲜,那么美妙。

(8)具有难以形容的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是人感受到的一种强烈的、心醉神迷的狂喜或敬畏的情绪体验。当它到来时,人会感觉到无限的美好,具有极大的力量、自信和决断意向,甚至连平凡的日常活动,也可以被提升为压倒一切的、妙不可言的活动。马斯洛认为所有人都具有享受高峰体验的潜在能力,但只有自我实现者更有可能、更常得到这种体验。

(9)对人充满爱心。自我实现者所关心的不仅局限于他们的朋友、亲属,而是扩及全人类。他们把帮助穷困受苦的人视为自己的天职,具有同所有的人同甘苦、共患难的强烈意识,千方百计为他人着想。在自我实现者看来,他人的快乐就是自己的快乐,他们已经把自己从满足自身狭隘需求的牢笼中解放了出来。

(10)具有深厚的友情。自我实现者注重与朋友间的友谊,他们交友的数目虽然不多;同伴圈子比较小,但友情深切和充实。就对爱的理解来说,他们认为爱应当是全然无私的,至少应当是给予爱和得到爱同等重要。他们能够像关心自己一样,关心所爱者的成长与发展。

(11)具备民主的精神。自我实现者谦虚待人,尊重别人的权利和个性,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对他们来说,社会阶层、受教育程序、宗教信仰、种族或肤色,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他们是否掌握真理。自我实现者极少偏见,愿意向一切值得学习的人学习。

(12)区分手段与目的。自我实现者的行为几乎总是表现出手段与目的界限。一般说来,他们强调目的,而手段必须从属于目的。自我实现者常常将普通人看成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把活动经历当作目的本身,因而比常人更能体验到活动本身的乐趣。

(l3)富于创造性。这是马斯洛研究的所有对象共同的特征之一,他们每个人都在某个方面显示出独到之处和创造性。虽然、他们中某些人并不一定是作家、艺术家或发明家,但他们具有同儿童天真想象相类似的能力,具有独创、发明和追求创新的特点。

(14)处事幽默、风趣。自我实现者善于观察人世间的荒诞和不协调现象,并能够以一种诙谐、风趣的方式将其恰当地表现出来。但他们绝不把这种本领用之于有缺陷的人。他们对不幸者总是寄予同情。

(15)反对盲目遵从。自我实现者对随意应和他人的观点和行为十分反感,他们认为人必须具有自己的主见,认定的事情就应坚持去做,而不应顾及传统的力量或舆论的压力。他们这种反对盲目遵从的倾向,显然不是对文化传统或舆论的有意轻视,而是他们自立、自强的人格的反映。

心理干预(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朝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

人本主义心理学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界的“第三势力”,主张从人的直接经验和内部感受来了解人的 心理,强调人的本性、尊严、理想和兴趣,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目标是要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进行全面描述。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有马斯洛和罗杰斯。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行为主义将人类学习等同于一般动物学习,学习只是外在的行 为变化,不能体现人类本身的特性。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认知结构,却忽视了人类情感、价值观、态度等最能体现人类特性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关注学习者的知 觉、情感、信念和意图,认为它们是导致人与人的差异的“内部行为”。 人本主义认为,凡是有机体都具有一定内在倾向,即以有助于维持和增强机体的方式来 发展自我的潜能。由于人本主义强调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因此学习并非教师以填鸭式严格强迫学生无助地、顺从地学习枯燥乏味、琐碎呆板、现学现忘的教材,而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吸收任何他自觉有趣和需要的知识。通常认为的学习涉及到的内容对学生自己是没 有个人意义的,它只涉及心智,而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因而与完人无关,是一种无意义学习。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只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并不是罗杰斯所指的有意义学习。 对于有意义学习,罗杰斯认为主要具有四个特征:全神贯注;自动自发;全面发展;自我评估。因此,学习能对学习者产生意义,并能纳入学习者的经验系统之中。总之,"有意义的 学习结合了逻辑和直觉、理智和情感、概念和经验、观念和意义。若我们以这种方式来学习,便会变成统整的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 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学习是出于内部动机,发挥自身的潜能。 人本主义过于强调学生的兴趣爱好,却低估了教师的教师的作用,教师只需要给学生创 设一个安全感的氛围,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料,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以上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学习理论,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心理学在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心理学在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心理学理论在高校管理和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多年来,我国心理学在认知心理学、生物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 学等领域中,基础与应用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心理学成果,更好 地完成高校的各项任务,是高校管理工作者十分重视的问题之一。从高校的实践出发,对 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教师管理和学生教育中的应用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 关键词:心理学;心理素质;高校教育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人才的 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新型大学生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因此,我们在高等教育的建设中必须有新的探索,运用心理学理论拓展新思路、探索新模 式和新方法。高校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含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教师管理、学生 管理、后勤管理等子系统,要提高校管理工作的绩效,就必须提高校工作中人的积极性, 而积极性受众多的心理因素的影响,现代管理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管理领域,决策者、管理者通过分析并掌握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以实现对人的科学管理,促进 现代管理的科学化。心理学理论主要应用于教师的管理和学生的培养管理两个方面。 1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教师管理活动中的应用 1.1“需要理论”明确教师心理激因 激因是指引起人们需要的刺激。需要是人对其生活和发展条件的必要性的主观体验, 是人的内驱力在心理上的反映。也就是说,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导致行为。因此,需要是 产生一个人的行为的原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要实施有效的激励,就必须认真分析 教师的需要特点,满足其合理需要,转化他们的不合理需要。 教师需要的层次性及一般激励因素。在内容型激励理论中,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 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高校管理工作者要掌握教师需要的层次性及其发展规律,根据不同 层次的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使需要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以实现教育管理的最终目标。利用教师需要的特殊性予以激励。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需要有着明显的职业 特征,主要表现在: 物质需要的基础性。教师,特别是我国的多数教师,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物质生活往 往没有过高的要求。但是,如果基本的生活需要得不到保证的话,往往也会影响教师的积 极性;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改善教师物质需要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这一点要引起我们的 足够重视。 发展需要的稳定性。教师要发展学生,首先要不断发展自己。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知识的不断更新,迫使教师要不断的学习、研究,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提高自己的科研

人本主义心理学简介..doc

人本主义心理学简介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它的形成受当时人道主义和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在批判和继承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等学派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理论体系。与其它心理学派不同,它主要研究人的本性(nature、潜能(potentiality、经验(experience、价值(value、创造力(creativity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人本心理学的形成,为人类了解自己树立了新的里程碑,为心理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所以又被西方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四位: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罗杰斯( Carl Ransom Rogers, 1902—1987 、罗洛·梅( Rollo May,1909—1994 和布根塔尔( James Bugental,1915—。1956年4月,马斯洛等人发起并创立了人本主义研究会组织,第一次讨论了人类价值的研究范围。1962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 American Association Psychology,简称AAHP在美国成立,这标志着人本主义心理学正式诞生,布根塔尔担任了第一任主席。 人本主义和其他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 不少治疗师如罗杰斯、马斯洛等,都认为精神分析学派过于强调病态的行为和过于以决定论作为人的价值基础,缺乏了对行为的意义、正面的成长和发展的探索,因此决意创立一个全新的心理学取向,藉以强调正向的心理发展和个人成长的价值。 同时又加入了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强调自由、个人决定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1、人性本善论

人格心理学--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 和罗杰斯(C.R.Rogers 。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 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 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目录 1. 基本理论 2. 差异 3. 分类 4. 自然人性论 5. 自我实现人格论及其患者中心疗法 6. 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7.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8.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9. 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评价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贡献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缺陷 一、基本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产生深远影响的有两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分别是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 和罗杰斯(Carl R.Rogers,1902-1987 . 。 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完整的几个部分,应该研究正常的人,而且更应该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 ,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出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有别于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界的“第三种力量”,主张从人的直接经验和内部感受来了解人的心理,强调人的本性、 尊严、理想和兴趣,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目标是要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进行全面描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行为主义将人类学习混同于一般动物学习, 不能体现人类本身的特性,而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认知结构,却忽视了人类情感、价值观、态度等最能体现人类特性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在他们看来,要理解人的行为,必须理解他所知觉的世界,即必须从行为者的角度来看待事物。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首先必须改变其信念和知觉。人本主义者特别关注学习者的个人知觉、情感、信念和意图,认为它们是导致人与人的差异的“内部行为”,因此他们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来构建学习情景。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这是一种值得信赖的心理倾向,它们可以在合适的条件下释放出来; 当学生了解到学习内容与自身需要相关时,学习的积极性最容易激发;在一种具有心理安全感的环境下可以更好地学习。罗杰斯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

日心理学在管理中的运用

日心理学在管理中的运用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

心理学在管理中的运用 Psychology Application in Human Resources 2010年11月15-16日上海 【主办单位】BCG-百乔罗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收费标准】¥2800元/人(含培训费、资料费、午餐、培训证书等)。 【参加对象】各部门经理、各级中层管理人员、主管、新任主管、以及其它预备管理人员等【报名电话】 【温馨提示】本课程可为企业提供上门内训服务,欢迎来电咨询! 课程目标Course Objectives - 帮助学员掌握了解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 帮助学员了解在管理中不能忽略的人性化管理原则与技巧 - 帮助学员掌握员工心理激励技巧 课程大纲Scope and Coverage 一人类有哪些基本的心理活动规律——作为管理者所需了解的人类心理活动普遍规律 - 人类心理活动包括哪些核心组成 - 为什么说潜意识是我们意识的主要控制力量 - 心理需求层次论与自我认识的作用 - 行为形成与消失的原理是什么 - 情绪如何主宰人的认知和行为状态 - 中国人的心理活动特点有哪些 - 如何了解不同年代的员工: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的员工心理活动特点有哪些 二管理者如何提高情商水平 - 大多数企业领袖和卓越的管理者往往不是因为拥有高智商而成功 - 持续的自我激励与自我超越 - 凡事从正面和积极面来考虑和对待 - 宁静的心态 - 主动营造动力性的好情绪 - 领导者如何提升人格魅力

三针对心理活动规律,如何观测员工的核心心理指标 - 情绪的稳定性 - 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能力 - 性格与气质 - 心理需要 四尽量用心理健康的员工——如何从管理角度来判断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 - 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全球心理健康标准 - 我国通行的心理健康标准 五心理学在上下级沟通协调中的运用技巧 - 下级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 - 与上级有效沟通的实效原则 - 指导下属的有效技巧 - 与下属有效沟通的技巧 六胜任能力模型在员工招聘中的运用 - 胜任素质模型 - 招聘时需要重心考察核心指标 - 用于招聘过程中的几类心理测评工具介绍 - 心理测评常用的方法 七(EAP)员工心理援助管理系统的设计 - 目前EAP已经发展成为一项很详尽的综合性的服务,全面帮助员工解决个人问题 - (EAP)员工心理援助管理系统设计的关键技巧 八员工心理激励技巧 - 员工激励的类型 - 激励的心理原则 - 怎样使团队小组产生独特的激励效果 讲师介绍 Teacher Introduction 唐老师 百乔罗高级顾问,华东师范大学着名心理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普教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总裁班项目、职业经理人项目、精品课程班项目兼职教授。自1984年起至今,一直从事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研究及开发,曾先后独立负责或合作承担多项国家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上海市级的教育心理学科研项目。 擅长领域 具有对九百多家外资和国资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心理咨询经验,累计咨询时间6000个小时以上。擅长的辅导领域是:人格及心理健康、心理学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压力管理、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心理测评,特别专注于心

人本主义心理学完整版备课讲稿

人本主义心理学完整 版

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其与语言教学的关系一、定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它是以人为本研究人的本性、经验与价值的心理学,亦即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意向性、创造力、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科学。简而言之,因强调以人为本体的价值观而得名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为本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宗旨,整体人观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 二、特点 因其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之为心理学的第三种运动。 三、代表人物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心理学,其理论基础包括三个方面:性善论(或人性本善论),潜能论(或机体潜能论)和动机论或需要层次论。主要观点是对人类的基本需要进行了研究和分类,将之与动物的本能加以区别,提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发展的;他按照追求目标和满足对象的不同把人的各种需要从低到高安排在一个层次序列的系统中,最低级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这是人所感到要优先满足的需要。

而另一代表人物罗杰斯(C.R.Rogers),罗杰斯的人格自我心理学,包括人格理论、以人为中心疗法和会心团体治疗。其主要观点则是在心理治疗实践和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发展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并倡导了“患者中心疗法”的心理治疗方法。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 四、主张 1. 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完整的几个部分。并且正常的人,重视人的心理活动,强调影响个人学习的主要因素是心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和价值观,使学生注意研究自己的情感,学会正确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当然,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有助于学习者展示其真实的内心世界,促进学习的发展。 2. 强调人的因素,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是一个有意识和目的的人,他能够主动进行选择和塑造自己的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此外,把学习者当成学习活动的主体,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 3. 主张有意义的或有经验的学习。人本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的自我发现、自我展示。因此,学习者应全身心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老师也给学生提供帮助,让学生学习他喜欢且认为有意义的知识。 4.促进学习者学会适应变化和学会如何学习。当今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各种知识理念层出不穷。又因为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学习者需要感受到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及评价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及评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 ,人们的精神状态也陷人了更大的危机,人受制于物而无能为力、很多社会问题的解决急需借助心理学,从而使得临床心理学、心理诊疗、社会心理学等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人们开始认识到,一切不安的根源在于人缺乏对自身内在价值的认识,但是传统心理学存在着严重的贬低人性和非人性化的倾向,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便应运而生。人本主义心理学被认为是现代心理学中除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派别之外的第三大势力,其理论产生是出于反击当时两个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派,即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在这些心理学中,作为心理学核心的人的心理现象的本质属性没有得到正确阐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应着重研究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在心理学的基木理论和方法论方面,他们继承了1 9 世纪末狄尔泰和韦特海默的传统,主张正确对待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反对用原子物理学和动物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类心理,主张以整体论取代还原论。 人本主义重视人的价值与尊严,研究的中心是基本的人性(自我的成长、需要、天赋潜能、自我实现等)。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其基本观点是: 1.需要层次论:马斯洛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需要又有高低层次之分。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人们只有在低一级的需要获得基本满足后,才会有高一级的需要。不同的人一生中达到的需要水平是不同的,有些人毕生挣扎在饥饿线上追求温饱的需要,而只有极少数人能达到自我实现的水平。自我实现不仅是人最高需要的满足,而且是个人价值和潜能的实现。自我实现的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和价值。当人达到自我实现时,就可以体验到一种无自我中心的、达到目的的状态,使人产生极大的幸福感和内心生活的丰富感,马斯洛称之为“顶峰体验”。当自我实现受挫时,则会产生心理上的病态:孤独、沮丧和失望等。 2.自我论:罗杰斯特别强调“人”本身(自我)与其主观经验的重要性。因此,自我论又称为“人本论”。罗杰斯的自我论有两个主要概念:一为“自我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 ?人本主义心理学(h u m a n i s t i c p s y c h o l o g y)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当代西方心理学中的一种革新运动。 60年代初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成立后,这一运动有较大发展,1971年在荷兰举行过国际会议,影响扩及欧洲和亚洲 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 ?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一种运动是由许多具有类似观点的心理学者共同发起的,主要有: ?人格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h.a.默里、g.墨菲 ?新精神分析学家k.霍妮、e.弗罗姆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r.梅 ?机体论者k.戈尔德施泰因;发展心理学家c.比勒、j.f.布根塔 ?比较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a.h.马斯洛 ?心理咨询家和教育改革家c.r.罗杰斯等 其中马斯洛、罗杰斯和梅是这一运动公认的领袖人物。 人本主义心理学特点 ?关注人的经验,将人作为处在其整个生活过程中的一个整体进行理解?强调人类独有的特性,如选择性,创造性,和自我实现 ?强调选择产生出意义,所以应选择有意义的研究问题而非为求客观牺牲命题的意义性 ?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关心人的潜能和发展 研究和理解整体的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普遍同意的一个原则。 人本主义心理学特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应着重研究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他们既反对s.弗 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把意识经验还原为基本驱力或防御机制,又反对行为把意识看作是行为的副现象。 ?关于人的价值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都同意柏拉图和卢梭的理想主义观点, 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恶是环境影响下的派生现象,因而人是可以通过教育提高的,理想社会是可能的。 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方面,他们继承了19世纪末w.狄尔泰和m.韦特海默

人本主义心理学

以下简要概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1、人的责任; 人们自己最终要对所发生的事情负责,这就是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基础,它能说明我们为什么经常说“我不得不”这句话,例如“我不得不去上班”、“我不得不去洗澡”、“我不得不听老板的调遣”等。其实,我们不一定非要做这些事。我们甚至可以选择不做任何事情。在特定的时刻,行为只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 弗洛依德和行为主义把人说成是无法自我控制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则与之相反,他们把人看做是自己生活的主动构建者,可以自由地改变自己,如果不能改变,只是因为身体上有局限。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主要目标,就是使来访者认识到他们有能力做他们想做的事情,但是,正如弗洛姆所说,有许多自由是可怕的。 2、此时此刻; 生活中总有很多怀旧或无法自拔于过去的人,他们常常追忆往昔的美好时光,或是反复体验以往尴尬的遭遇或是痛苦的失恋。也有一些人总是在计划将来的日子,而不顾眼前的生活。从一个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角度,每天的怀旧或是白日梦使你失去了N分钟的时间,你本应该享用这N分钟去呼吸新鲜空气,去欣赏日落或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根据人本主义的观点,只有按生活的本来面貌去生活,我们才能成为真正完善的人。只有生活在此时此刻,人才能充分享受生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会常常告诫你“今天是你剩余生命里的第一天”。 3、个体的现象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他们鼓励自己能够克服自己所遇到的暂时的困境。 4、人的成长; 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让所有需要立刻得到满足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当人们眼前的全部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不会感到满意或幸福,而要得到满意或幸福则是永远地积极地寻求发展,这就是人的“自我完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除非有困难阻碍我们,我们会不断朝着这种满意状态。 人本主义治疗师允许来访者自己克服困难,继续成长。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其美学理论提供了心理学基础。其心理学理论核心是人通过“自我实现”,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重新找回被技术排斥的人的价值,实现完美人格。他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将最终导向完美人格的塑造,高峰体验代表了人的这种最佳状态

管理心理学在现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管理心理学在现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从对管理心理学的学习中可得知,对于企业管理来说,掌握领导心理和行为、工作动机理论是非常必要的,在此就对着两块内容在企业运行中的作用进行分析讨论。 二、工作动机理论中激励是人本管理的核心。 工作动机理论也称为工作激励理论。是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应该怎样激励人的问题,并提出了许多激励理论。具体分为三种:内容激励型理论、过程激励型理论、综合激励型理论。 激励是管理心理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问题,也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激励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激励大师金克拉曾说:“你若想成为人群中的一股力量,便必须掌握激励,生活就是这样,你把它放入自己所处的人际中,人们就记得你信任你,就像黑夜相信灯光一样。”研究管理心理学,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掌握个体与群体的心理,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做到人尽其才。 从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可知道,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最高等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自我实现的需要追求的目标能发展个人特长的组织环境,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当人的生存需要越来越得到满足,对人和人关系的需要和工作成就的需要就越强烈。这样对企业的发展无疑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以此对员工进行激励鼓励为实现他们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十分重要的。 在之前我们学习过关于弗雷德里克?泰勒提出的人性假设有“X”理论,“Y”理论,超“Y”理论。也有“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的假设。早期的管理者以及我国现在相当一部分管理者比较倾向于“X”理论和“经济人”的假设思想,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Y”理论及“社会人”和“自我实现人”的假设。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工作有可能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自我实现将成为最大的愉悦,那时恐怕我们还要有新的人性假设来解释这种现象。“人性”以及管理理论都不应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当然,不能因为“Y”理论和“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假设是比较符合时代情况的,就否定了

人格心理学考试

第一题 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自我探索并结合人格测试结果及他人的评价,找出自己身上始终保持稳定的人格特点,分析是什么原因使这些特点一直稳定。就你而言,人格心理学不同理论流派中谁的观点更能解释你人格特点的形成。 我的MBTI性格测试结果是按内向,感觉型更强,思考大于情感。 综合来说,我认为我身上稳定的人格特点是有点挑剔又追求完美,缺乏信心,遇事思考再三,善于分析,更加理性一点,注重细节但有时过于保守。 人格理论主要包括:精神分析学派、特质学派、生物学派、人本主义流派、行为主义流派、认知和社会认知流派 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无意识心理对他们行为方式的差异起着很大的作用;特质流派的心理学家认为认识处在各种各样的人格特征的连续体的某个位置上的;生物学流派的心理学家用遗传素质和生理过程来解释人格的个体差异;人本主义流派认为,人的责任感和自我接纳感是造成人格差异的主要原因;行为主义流派的心理学家把稳定的行为方式说成是条件反射和期望的结果;认知流派则用人们加工信息的方式来解释行为的差异。 就我而言,我认为特质学派更能解释我的人格形成特点。首先用物质流派来分析一下自己的气质特征,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人格特质在时间上具有稳定性,在空间上具有普遍性。具有同一特质的人,对不同的情境会做出类似的反应。课上讲到,人的气质类型分为多血质、抑郁质、黏液质和胆汁质。根据对这几种特质类型的了解,我觉得自己是抑郁质和粘液质的结合体,首先我的反应性比较低,情绪不易发生,也不易外露,很少产生激情,遇到不愉快的事也不动声色;注意稳定、持久,但难于转移;思维灵活性较差,但比较细致,喜欢沉思;在意志力方面具有耐性,对自己的行为有较大的自制力;态度持重,好沉默寡言,办事谨慎细致,从不鲁莽。同时我也有较高的感受性,易多愁善感,往往富于想象,聪明且观察力敏锐,善于观察他人观察不到的细微事物,敏感性高,思维深刻;在意志方面常表现出胆小怕事、优柔寡断,受到挫折后常心神不安,但对力所能及的工作表现出坚忍的精神。气质是个人生来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属于人格中的先天倾向,因此,我觉得自己的气质更多的是来源于先天即遗传基础。人格的形成除了遗传因素的作用外,环境因素的影响也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周围都是淳朴的农民,因此我的性格比较内敛,善良,父母从小对我严格要求,教导我要诚实守信,让我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进入学校以后,我一直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所以我做任何事都是循规蹈矩,不想让父母老师失望。所以这样的环境让我养成了做事谨慎的习惯,注重细节的分析。 第二题 结合课程所授内容及课后延伸阅读文献谈谈你对人格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基本观点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在实际生活中有何现实意义。 1、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包括创始人弗洛伊德,即他的学生阿费烈德 .阿德勒、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奥图。兰克,卡伦。杭妮,史塔克。苏利文等。精神分析学派是弗洛伊德在毕生的精神医疗实践中,对人的病态心理经过无数次的总结、多年的累积而逐渐形成的。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的解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人的本能的、情欲的、自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它重视人格的研究、重视心理应用。 精神分析学派在协助当事人能够去发现,现行行为的潜意识基础。并认为内在的行为是受了过去的因素(潜意识) 所支配,即人类早期发展影响目前行为,帮助人了解过去,以便

心理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很多办法,然而心理学理论的介入有效提升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多个角度阐述心理学在其中的应用,包括员工职业生涯、精神激励、工资激励等方面以及EAP的应用,心理学能对员工的行为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并对其加以控制以及引导,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极强的借鉴作用 所谓心理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是指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包括:选拔、培养、激励以及评价等)过程中将心理学的理论以及方法渗透进去,引导员工的工作表现符合企业的要求和发展战略,故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为人力资源管理拓宽了思路 一、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一)人力资源的概念及内容 广义的人力资源管理指企业为了达到发展的目的,采用不同的管理理论以及管理技术来制定管理规划,并利用规则进行管理的行为。主要包括:招聘员工管理、对员工的培训及开发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职业生涯管理,此外还包括管理规则的制定及对员工的绩效考核 1、招聘员工管理在进行职员岗位分析以及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上,经过招聘、筛选以及决策等工作流程,实现职员的优化配置。 2、员工的培训及开发管理,在详细分析培训需求后,依据企业培训资源分配的具体情况,对不同职员进行合适的培训及开发,有效激发职员的工作潜能。促进职员的工作技能的提高,实现企业人力资源利用率的提高 3、薪酬管理企业通过对直接或者间接薪酬制度的建立以及管理,满足或者限制员工的各种需求,有效提高职员的主管能动性,努力增加职员对物质及精神的满意水平,实现企业激励员工努力奋斗的目标 4、劳动关系管理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努力改善以及协调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劳动关系,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增强企业文化的认可度,为员工创造优良的工作氛围,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的有序进行。 5、职业生涯管理企业通过关心以及鼓励职员多方面发展,与员工共同制定员工个人的发展规划,以达到进一步激发员工工作的创造性以及积极性 6、绩效考核管理制定不同的绩效标准,对职员在不同阶段对企业的贡献以及取得的工作成果进行评价以及考核,并令员工反馈考核结果,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便于为了员工个人晋升、薪酬以及培训等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二)心理学在职业生涯管理方面的应用 职业生涯管理是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在多个层面的满意水平,在满足员工物质需求的同时尊重员工自我实现要求,实现激发员工为企业服务动机的目的,达到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基于上述原因,为员工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企业的发展固然非常重要,然而不同的员工特点是不同的,因而要根据员工不同的个体行为差异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西方心理学家容格通过多年的心里分析以及临床观察得出了个体行为差异的三个主要方面,分别是1信息

性格在管理心理学中的运用

个性差异在实践中的运用 姓名:刘鸿槿 学号:12102496 班级:营销16班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内容摘要:人的个性渗透于行为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能在实践团队中将不同个性、气质、性格和能力的人搭配到一起,或者说按照不同的个性差异选择合适自己的工作,那么工作效率会事半功倍,也有利整体效益的发挥。本文通过读个性差异的分析,说明性格与职业选择的的联系,从而阐述他们在实践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个性气质性格能力职业选择实践运用 一、个性的概述 个性一词最初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l,开始是指演员所戴的面具,后来指演员——一个具有特殊性格的人。一般来说,个性就是个性心理的简称,在西方又称人格。个性在心理学中的解释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性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贯穿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一生。正是人的个性特征中所包含的气质、性格、兴趣和能力,影响和决定着人生的风貌、人生的事业和人生的命运。合理运用个性理论可以提高工作成就。在组织的管理过程中,要明确员工个性特征,然后根据不同人的个性特点配备不同的工作岗位。同时要注重个人的兴趣、爱好与从事的职业相适应,有心胸开阔,易与人相处,好动不爱静的个性的人,则适合从事推销、采购、社交、公关的工作,而拥有不善谈吐、做事细心的个性的人,则适合从事工程设计、财务会计、文书档案的工作。使人尽其才,提高人们的工作成就。

二、气质的差异与应用 1、气质的含义:气质是指个性中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主要 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在动力方面的特点。 2、气质的特征与应用原则:气质有不同的类型,但并无好坏之分, 它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活动的社会价值和成就大小,但也不是说 它对人的实践活动没有影响。不同气质的人对同一件事可能会 有不同的看法和行为。当然,任何气质类型的人都有长处和短 处,要把握好自身的气质学会扬长避短,而管理者应该学会利 用员工的气质,不同工作由不同气质的人来承担,往往会达到 事半功倍的效果。 3、气质的类型: 胆汁质 此类人反应速度快但不灵活。这类人情感和行为动作产生得迅速而且强烈,有极明显的外部表现,性情开朗、热情,坦率,但脾气暴躁,好争论,情感易于冲动但不持久,精力旺盛,经常以极大的热情从事工作,但有时缺乏耐心,思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对问题的理解具有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倾向,意志坚强、果断勇敢,行动利落而又敏捷,说话速度快且声音洪亮。 多血质 此类人行动具有很高的反应性。这类人情感和行为动作发生得很快,但不稳定,易于产生情感,但体验不深,善于结交朋友,容易适应新

人本主义心理学综述

人本主义心理学述评 摘要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行为主义学派和精神分析外的心理学史上的第三大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和罗洛梅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有:马斯洛提出的需要阶段和自我实现等理论和罗杰斯提出的个人中心治疗和同感等治疗理论。本文主要就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理论发展以及贡献和不足展开探讨。 关键词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 一、前言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1943年,马斯洛发表了《人类动机论》,以后出版《动机与人格》一书,创立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并已成为当今最有市场的心理学流派之一。此外,人本主义心理学也是西方心理学五种研究取向之一,与生物学、行为主义、精神分析、认知心理学一起,以理论多元化的视角来解析人的心理及其行为的机制;并且从组织上、教学上和科研上已被正式纳入学院心理学之中。[5]人本主义心理学自产生起便讥讽精神分析心理学为不正常人的心理学;行为主义是低级动物和婴幼儿的心理学。人本主义和其它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它不但主张心理学应研究正常的人,而且更应强调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它主张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能整合

的几个部分。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 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于美国本土。美国战后,经济发展速度快,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虽有提高.但社会问题如失业,种族歧视、犯罪道德堕落,人的异化与追求量上感性满足等现象愈演愈烈,人民精神生活极度空虚。往往把人变成社会机器的一部分,使人缺乏主动性和个性,处于被控制.被隔离的状态。特定的社会环境呼唤人本主义精神的重归。[1]人们终于明白科学和实证乃是一把双刃剑人要想真正享有圆满的生活,充实的内心世界,还需研究人的尊严,人与人及人与环境的和谐等涉及心灵的内容。人本主义心理学独树一旗.从自己的哲学、心理学、伦理原则来支持这一追求。证明人类生活与人类行为是一种综合系统.其中价值、目标、意义占据中心位置。[2]人本心理学发现并证明人的充分发展建设性原理,而这些对个人生活构建有意义的原理将最大可能挖掘人的潜能。1962年马斯洛呼吁成立心理学的“第三势力”,这与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不同的心理学思潮,吸引不同背景、来自各学科的成员,但他们都同意:为了与日益严重的社会、文化危机进行斗争,与20世纪非人性、泯灭人性的感情作斗争,要对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提出挑战,并呼吁建立新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想渊源。[3]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一)、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人”模式 马斯洛被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他强调心理学应研究人性整

许燕《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人本主义学派)【圣才出品】

第5编人本主义学派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打着反对精神分析的性本能决定论和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的旗帜崛起并迅速发展,成为现代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个多学派的松散团体,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和罗洛·梅等。虽然他们有着各自独特的观点,但他们都强调个人的责任、强调“此时此地”、注意个人的现象场、强调个人的成长。 一、社会历史背景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产生和发展的,这与美国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在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大多得到了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开始追求更高级的需要,希望实现自我价值。 (二)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尖锐。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军备竞赛和核战争的威胁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压力。精神空虚、道德沦丧、青少年犯罪、吸毒、种族歧视和失业率居高不下。人们渴求科学的精神指导。。 (三)青年人对现状的不满,到六十年代发展为一场反主流文化运动,经济的繁荣,科技的发达,并不能解决人类的精神生活和对价值的追求。这些正好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所强调的某些东西一致,如注重自我,提倡人的完善等。

(四)美国社会生活的异化,导致了青少年价值观的危机,学校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社会各界强烈要求改革当时的教育,反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要求开发人的潜能,重新发现自我和人的尊严。 这些问题是传统的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所不能圆满解释的,于是,一场强调人的自身价值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运动,在马斯洛等人的召集下应运而生了。 二、哲学背景 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存在主义哲学作为其基本观点的理论渊源,以现象学作为其方法论的基础。 (一)存在主义 1.存在主义是一种人生哲学,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流派,影响非常广泛。存在主义对心理学的影响很大,罗洛·梅是最具有存在主义取向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2.存在主义的中心主题是人的自由、选择、价值,关注人们的思想,强调对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研究,强调真实的、内在的自我。受这种思想的影响,罗洛·梅重视研究人的存在感,重视发现人的存在价值。 3.存在主义不仅反对用客观的方法去研究表面的东西,反对把人看作冰冷的机器或者简单的动物,而且反对脱离实际的、忽视人性的研究取向。 (二)现象学 1.现象学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研究主体的直接经验,采用内省报告的研究方法,强调自我的内部感受,“把人的心理活动和内部体验作为自然呈现的现象来看待,重在现象或直接经验的审视和描述而不是因果分析或实证说明。” 2.现象学的核心主题是意向性.意向性是个体试图去做或者个体努力的方向,人的主

行为主义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比较

行为主义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比较 摘要:

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创导的行为主义又称为“刺激—反应心理学”(既S——R心理学),他反对传统的意识心理学把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把内省发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张心理学应该用自然科学客观方法研究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构件其行为主义的理论体系。行为主义认为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的反应系统,无论简单或复杂,其构成单位总是刺激(S)与反应(R)的联结。刺激是引起有机体行为的外部和内部的变化,反应是构成行为最基本成分的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行为的原因,最终都可以归结为物理和化学的变化。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有许多观点相近的心理学家和学派所组成的松散联盟,他认为行为主义研究的是动物和普通人,精神分析研究的是“病人”,以此两者为研究对象尽管不乏可取之处,但对于全面,准确地了解人的心理现象而言却是不完整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心理学应研究健康的人的内在意识经验,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几那些在行为主义和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中都没有系统地位的,人类能量和潜能。 行为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有区别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应该用客观的量化的和可验证的方法解析心理学,甚至应该用研究动物的方法去研究人的心理学,但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决不能象行为主义者那样把人类的行为仅视为一个空间的,消极无助的有机体,而要极力恢复意识在对人的心理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而在心理学研究对象上屏弃主观意识而主张研究采用客观法却恰恰是行为主义的初衷。 所以说,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是有区别的。 关键词: 行为主义心理学,刺激反射,人本主义心理学,意识。 一,他们的产生和背景 华生一开始就将行为主义定义为一门“纯粹的客观的自然科学”,而且是一门纯生物学或纯生理学的自然科学,来区别于以往的抽象的主观的心理学。 但后来居上的人本主义却并不赞同将人等同于动物,人的心理是机械式的心理,人本主义再次呼唤关注人本身主观的东西:本性,潜能,经验,价值,将心理转变为回归以人为本的心理学,当然他也赞同科学客观的观点。 二十世纪初,在传统心理学大行其道,而且并不完善的时候,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生所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班级管理的新策略 (本论文获2004年教育科研成果奖二等奖,省教育科学管理吴汉良三等奖) 长安镇新安小学钟秀群 文章摘要:本文论述了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实际意义,并从利用和避免两个方面阐明了运用心理效应的策略和方法,其中涉及到十余种心理效应,详细说明了这些心理效应的内容和具体效果,文章最后分析了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运用的启示。 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将系统论引进教学论,使教学论的研究产生了飞跃,这给了教育者一个很好的启示:有效的整合也能创新。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教师要想产生原创性的东西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将两种或多种现有的事物进行巧妙的整合,创新就会层出不穷。随着时代的不同,许多教师在班级管理方面做了各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比如将企业管理思想运用到班级管理,将经济学、文化学的知识运用到班级管理等等。基于这种整合创新思路,我校开展了《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的实验研究,将心理学的知识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创造了班级管理的新思路、新策略,使班级管理的气象焕然一新。一、对心理效应的基本认识 心理效应是指大多数人在相同的情境之下或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心理效应普遍地存在于每个人身上,普遍地存在于各种场合,它具有普遍性。心理效应尽管很微妙,很难觉察,但它确实对一个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产生影响或发生作用,它具有客观性。心理效应的种类很多,表现在各个方面,它具有

多样性。同一种心理效应在每个人身上所表现的程度不同,不是每个人都有同样的心理效应,它具有差异性。心理效应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要会恰当地运用它。对班主任来说,在建设和管理班级的过程中,自觉运用心理效应,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克服它的消极作用,会使班级管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心理效应种类众多,功效也不同,我校课题组成员对各种心理效应进行认真的分类研究,把它们辩证地运用在班级管理中,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发挥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 1、利用第一次效应,塑造良好教师形象 第一次效应也称最初效应,是指初次见面时所形成的对一个人的印象,即“第一印象”。人与人第一次接触的印象深刻,并影响以后对该人的认识。给学生一个好的第一印象,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赢得学生的好感和信任。因此,教师应十分注重与学生初交时的形象塑造。比如见好第一次面,准备好第一次讲话,上好第一次课,组织好第一次集体活动,处理好第一次突发事件等等。总之,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应是亲切、务实、负责、可敬的,这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的基础。 2、利用自己人效应,缩小师生心理距离 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一般总是与熟悉的人、亲近的人谈得来。这就是自己人效应现象。也就是说如果你的观点、态度与对方比较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