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兰州市土地整治规划

兰州市土地整治规划

兰州市土地整治规划
兰州市土地整治规划

兰州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

(文本)

兰州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

目录

前 言 (1)

一、规划背景 (2)

(一)土地整治条件 (2)

(二)上轮土地整治规划实施情况 (6)

(三)土地整治面临的形势 (9)

二、土地整治潜力 (10)

(一)土地整治潜力数量及分级 (10)

(二)土地整治潜力分布状况 (12)

三、土地整治规划目标 (12)

(一)土地整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2)

(二)土地整治目标 (14)

四、土地整治任务 (15)

(一)统筹推进土地整治 (15)

(二)大力推进农用地整治 (18)

(三)规范推进建设用地整治 (21)

(四)加快推进损毁土地复垦 (25)

(五)科学合理开发未利用地 (26)

(六)协调土地整治与生态建设 (27)

五、土地整治重点项目 (29)

(一)农用地整理重点项目 (29)

(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项目 (30)

(三)宜耕后备土地开发重点项目 (32)

(四)低丘缓坡未利用地开发重点项目 (32)

(五)土地复垦重点项目 (32)

六、补充耕地的区域平衡方案 (33)

(一)各县(区)补充耕地任务 (33)

(二)区域平衡途径和措施 (33)

七、土地整治投资和效益 (33)

(一)土地整治的投资规模、筹资渠道 (33)

(二)土地整治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34)

八、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36)

(一)严格规划的执行与管理 (36)

(二)健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 (37)

(三)健全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机制 (39)

(四)创新土地整治管理机制 (40)

(五)加强土地整治基础和能力建设 (41)

附表: (43)

表1兰州市土地整治规划控制指标与省级下达指标对比表 (43)

表2兰州市土地利用现状表 (44)

表3兰州市基本农田整治条件现状表 (45)

表4兰州市土地整治潜力汇总表 (46)

表5兰州市土地整治规划指标分解表 (47)

表6兰州市土地整治补充耕地区域平衡表 (48)

表7兰州市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规模指标分解表 (49)

表8兰州市土地整治重点项目表 (50)

前 言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整治的精神,统筹安排、科学指导土地整治活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集约节约用地制度,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兰州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02号)和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关于加快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63号),依据《土地管理法》、《甘肃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兰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等政策文件与相关规划,编制《兰州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按照搞好土地综合整治、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总体要求,依据相关规划,明确未来五年全市土地整治的目标任务,确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统筹安排土地整治重点项目,科学计算评价土地整治投资规模和效益,制定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完成土地整治规划的信息化建设。

《规划》是落实《甘肃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的重要环节,是深化和实施《兰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确定的土地整治目标和任务的重要手段,是统筹和指导全市土地整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规范有序开展土地整治工作的基本依据。

规划以2010年为基期,2015年为规划目标年,远期展望至2020年。规划范围为兰州市辖区内全部土地,总面积13192.31平方公里。

一、规划背景

(一)土地整治条件

1、自然概况

兰州市地处黄河上游,居甘肃中部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介于东经102°36′~104°34′,北纬35°35′~37°7′之间。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地貌可分为石质山地、黄土梁峁沟壑丘陵、河谷川台盆地三种类型,分别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9%、66%和15%。其中,石质山地分布在西部和南部,海拔在2500-3600米之间;黄土梁峁丘陵海拔在1800-2300米之间,主要包括南部黄土长梁及大面积的黄土梁峁沟壑区,地表破碎,水土流失较严重;河谷川台盆地主要沿黄河、湟水、大通河、庄浪河及宛川河谷地分布,海拔在1400-1620米之间。

兰州市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断裂、褶皱发育。处于昆仑—秦岭地槽褶皱区中的祁连加里东褶皱系与秦岭加里东—印支褶皱系的过渡区,次级构造单元为南部祁连隆起带和北部北祁连地槽褶皱带。地表大部分被第四纪松散沉积物所覆盖,基岩主要出露在南部、西部和北部边界一带的山区,出露面积最广的是中生界下白垩统河口群、新生界第三系红层和第四系黄土。

兰州市气候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充足、光能丰富、年均气温偏低,昼夜温差大。年均降雨量250-35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1500毫米左右,干旱威胁严重。年均气温9.3℃,年平均日照时数2600小时,≥0℃积温为2900-3800℃,≥10℃积温为2200-3300℃,无霜期180天。

兰州市水资源具有自产径流贫乏、客水资源较丰富与时空分布不平衡的特征。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27.23亿方,其中,入境水资源量约323.25亿方,可支配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23.3亿方;自产地表水资源量2.39亿m3;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75亿方,允许可开采量1.59亿方,集中分布于西部和东南的湿润山区和河谷川区,广大

黄土丘陵地区地下水贫乏,矿化度高,难于利用。入境水为兰州工农业和城镇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

兰州市的自然植被和土壤类型属黄土高原西部荒漠草原—灰钙土带。南部和西部山地形成植被土壤带的垂直分异:2100-2800米为山地草原-栗钙土带,2400-2900米的为山地针叶林-灰褐土带,2700-3000米为亚高山灌丛草甸-亚高山草甸土带,3000米以上为高山草甸土带,植被覆盖度由荒漠草原的5%过渡到森林灌木丛的90%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由灰钙土的0.3%-0.8%到山地土壤的8%以上;在河谷川地形成较肥沃的灌淤土;海拔1600-1800米范围的梁峁地和坪台阶地形成长期耕种的黄绵土。

2、社会经济概况

全市辖永登县、榆中县、皋兰县,红古区、西固区、七里河区、安宁区、城关区,有113个乡(镇、街道),399个社区居委会,731个村民委员会。2010年,全市户籍总人口323.54万人,其中非农人口202.92万人,农业人口120.62万人,城市化率达76.28%。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100.39亿元,占全省的26.7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60.69亿元,占全省的19.56%。全年大口径财政收入304.13亿元,占全省的40.6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61.84元,居全省第五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3.59%。农民人均纯收入4587.50元,居全省第五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7.50%。耕地面积289281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9390公顷,仅占耕地面积的27.44%。粮食总产量40.38万吨,人均粮食为全省平均水平的30.04%。目前全市多项经济指标在全国甚至全省的比重显著偏低。

3、土地利用现状

(1)土地利用结构

根据兰州市2010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2010年末,全市土

地总面积1319231公顷,人均占有土地0.41公顷。农用地49060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7.19%;建设用地6702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5.08%;其他土地76160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73%。

农用地。全市耕地面积为289281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1.93%;园地面积为10283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78%;林地面积为106202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05%;草地面积为36926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80%;其他农用地面积47914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3.63%。

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为55721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22%,其中城镇用地22654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29299公顷,采矿用地3768公顷,分别占城乡建设用地的40.66%、52.58%、6.76%;交通水利用地6593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5%;其他建设用地4708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36%,全部为风景名胜与特殊用地。

其他土地。自然保留地面积为754551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7.20%;水域面积7052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53%。自然保留地以其他草地和裸地为主,主要分布于市域北部、东部、中部黄土丘陵山区、半山区,地面坡度较大、缺乏必要的水利灌溉条件,具备开发条件的后备资源有限。

(2)土地利用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耕地质量差、中低产田多、后备资源有限。受黄土丘陵特殊的地貌和地理环境限制,市域内山地多、平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可利用土地少,且耕地多为中低产田,生产力水平较低,地区间差异比较明显。全市耕地中旱地占到68.5%,且在这些旱地中,大于15°的坡耕地面积占总旱地面积的46%。全市低产田面积较大,占耕地的68.83%;中产田约占21.64%;高产田面积不足10%。黄河谷地、庄浪河谷地、大通河谷地以及宛川河谷地地势平坦、水资源较为丰富,耕地生产力水平相对比较高,但限于地形因素,多呈长条形带状分布,面积狭小;

中北部、南部以及西部山地丘陵地区立地条件差,耕地破碎分散,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虽土地面积较大,但由于干旱缺水,地形起伏度大,开发利用程度低。

建设用地低效粗放利用现象依然存在,集约节约程度有待提高。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需求量不断扩大,但土地内涵挖潜力度不足,土地低效粗放利用现象依然存在。据全市土地清查结果显示,建设用地中低效、闲置用地共7236公顷,占全市建设用地的12.3%;主城区有15.34平方公里的城中村,占城市建设用地的7.94%;开发园区存在规划实施缓慢、土地闲置的现象;随着全市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人口在逐年减少,但农村居民点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重仍然居高不下,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243平方米,超出国家规定的人均150平方米的上限,集约节约程度有待提高。

市域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较多,生态建设需求突出。兰州地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自然条件较差、生态承载力低下,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资源匮乏。据林业部门统计,全市2010年森林覆盖率为12.21%,与全省的13.42%和全国20.36%差距较大;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12471 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96%。同时,由于地形复杂,地质新构造运动强烈,断裂、褶皱发育,岩土体破碎,加之近年来人类工程活动对区内地质环境的影响,使得境内泥石流、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十分严重,全市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达863处,受威胁人口66.7万人。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建设需求突出。

主城区发展空间有限、供需矛盾突出。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受河谷型城市地形条件的限制,兰州市主城区的空间拓展极其有限。根据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兰州市主城区所处的河谷空间规模扣除目前形成的164.5平方公里建设用地、河流水面、滩涂、苇地与其他土地,以及具有生态意义的大面积连片防护林地、果园,用于兰州市主城区扩展的空间已不足20

平方公里。并且中心城区人口过度密集,市区人口密度高达15355人/平方公里,环境污染严重、交通压力大,影响了省会城市职能的发展和功能的提升。

(二)上轮土地整治规划实施情况

1、土地整治规划实施概况

2002年,根据国土资源部及甘肃省国土资源厅的安排,兰州市编制了《兰州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由于《甘肃省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并未得到国土部正式的审查批准意见,甘肃省国土资源厅也未能对各地州市的规划正式给予审查意见。但由于上一轮规划基础研究较为详实,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等布局安排合理,符合兰州市实际,因此对各县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选址和实施起了一定指导作用,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从2003年实施第一个省级投资西固区扎马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到2010年底批复红古区窑街街道大砂村杨家坪土地整理开发项目,七年间,全市国家、省、市投入土地开发整理资金4.67亿元,完成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总规模6519公顷,其中:开发4419公顷,整理1551公顷,复垦287公顷,新增耕地3985公顷。其中:国家投资项目9个,总投资4346万元,实施总规模850公顷,新增耕地553公顷,新增耕地率65.06%,亩均投资3408元,新增耕地亩均投资5239元。

省级投资项目41个,总投资3.08亿元, 实施总规模4373公顷,新增耕地2555公顷,新增耕地率58.43%,亩均投资4695元,新增耕地亩均投资8036元。

市级投资17个,总投资1.16亿元,实施总规模1297公顷,新增耕地877公顷,新增耕地率67.62%,亩均投资5944元,新增耕地亩均投资8791元。

通过多年项目的实施,逐步建立了完善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管

理制度,成立了专门的市县级土地开发整理机构和队伍,有效组织实施了国家及省、市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探索开展了黄土丘陵区低丘缓坡未利用地开发项目工程技术研究,有效推进了全市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

实现了耕地总量稳中有增,完成了全市耕地占补平衡。兰州市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2010年耕地保有量指标为29.06万公顷;基本农田面积为24.70万公顷,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指标2740公顷。从2003至2010年的7年间,全市通过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累计整理复垦开发新增耕地3985公顷,是同期建设占用耕地的1.45倍,使全市耕地保有量始终保持稳定并略有增加,耕地占补任务超额完成,保障了全市各类建设用地需求。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从2003年以来全市共整治农田6519公顷,新增水平梯田320公顷,水浇地3665公顷。项目的实施改变了区域农业生产条件,为种植结构调整和发展现代优质高效特色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增加了农民收入。整理后的耕地单位面积产量普遍提高30-100公斤不等,新开发土地亩均单产普遍在150-350公斤。至2010年底,7年开发整理的耕地年增产粮食2万吨以上,按全市人均粮食占有量计算,相当于一年供养5万人。

支持了扶贫开发工作,推动了城乡统筹发展。作为省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兰州是一个已具备“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村”条件的地区,社会多项事业走在全省前列,但贫困地区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力低下、贫困人口集中的特征仍十分明显。自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将土地开发整理与扶贫开发及城乡一体化建设紧密结合,重点给予支持。在项目安排上,注重与新农村建设统筹考虑,与村庄搬迁规划相协调,促使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分散居民点向中

心村适度集中,整治村内闲散地、废弃地,废旧宅基地还耕。在实施中,将改造农村道路,绿化村庄环境,改善农村安全饮水等工程与项目结合起来,为扶贫开发及移民生产生活创造了有利条件。

规范了土地开发整理秩序,保护和改善了土地生态环境。通过政策引导和加强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管理,以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为前提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局面已经形成。土地整治项目区抵御干旱、水土流失、盐渍化等灾害的能力明显提高,土地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后,水平梯田较坡耕地减少水土流失85%以上,配套建设的农田防护林网对降低风沙危害、减少水分蒸发和盐渍化的形成作用明显。

3、土地整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整治体系不健全,项目实施目标单一。由于上轮规划的定位导向及占补平衡的政策目标,兰州市已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以土地开发为主,整治目标相对单一,对中低产田的改造、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低效建设用地整治较少涉及,与国家要求的通过土地整治提高集约节约用地水平、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较大差距,土地整治的综合效益未能充分发挥。

项目安排点多面广,变更现象时有发生。从2003-2010年全市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遍及7个县(区)32个乡镇,面积从最小21公顷到最大502公顷,资金从85万元到3865万元不等。有点多面广、资金分散,重点不够突出,致使土地整治的规模效益发挥不够,从长远发展现代农业的角度看,离达到机械化、规模化生产经营的条件还有一定距离。同时,由于部分选址论证把关不严,中途变更位置现象时有发生,不仅延误了工期,浪费了人力物力及资金,而且在社会和群众中造成负面影响。

项目资金来源单一,实施后管护利用不够。从兰州市目前已开展的土地整治项目资金来源看,渠道单一,主要为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

用费、耕地开垦费。企业和个人等社会资金进入农村和农业的机制尚未建立,各项支农资金并未有效整合,资金的综合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同时,重建设、轻管护的现象时有发生。项目竣工后,国土资源部门按规定将工程交于当地村民委员会,并签署了工程后期管护合同,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项目没有设置后期管护费用,村级组织无力对工程进行管护,加之当地群众对管护工程的自觉性不高,工程后期管护流于形式,沟渠堵塞、设施毁损等情况时有发生,降低了整理项目效益。

(三)土地整治面临的形势

1、土地整治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

十余年来,我国土地整治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从土地开发整理到土地整治,内涵外延不断扩展,已经由自然性工程转变为综合性工程。近几年中央1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都对土地整治做了战略部署,实施土地综合整治科技工程也被列入科技部等14个部门联合发出的《农业及粮食科技发展规划(2009-2020年)》的国家科技重大工程,土地整治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成为保发展、守红线、促转变、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和基础平台,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和节约优先战略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2、国家支持兰州新区的政策为土地整治明确了方向

兰州新区是国务院批复的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的建设将成为中心城区优化功能结构、调整空间布局、疏解人口压力、推进更新改造的契机。未来10年将是兰州市城镇化水平迅速提升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发展,缩小与西部其他城市差距的关键时期,在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的同时,必须坚持节约集约优先,建设整治并重,在主城区产业抽稀、战略转型的同时,全面推进老城区土地整治,进一

步加大低效闲置的城镇工矿建设用地再开发力度,促进城镇土地集约利用。

3、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对土地整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平台和主要抓手,农业生产现状是决定农业现代化实现进程的主要因素。由于我市农业分散经营问题突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水土资源匹配欠佳,耕地质量和生产力水平不高。农用地分等评价结果表明,全市农用地的利用状况处于较低水平,利用等别为中低等的耕地面积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91.5%。因此,提高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土地整治面临的重大任务,通过土地的规模化整治,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4、低丘缓坡未利用地开发试点拓展了土地整治的平台

国家级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的确定,为兰州市拓宽土地整治工作内涵、积极探索建立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城市空间拓展新模式、解决兰州市建设用地紧缺问题、促进经济社会率先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推进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是拓展土地整治发展空间、优化城乡用地布局、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平台,也对土地整治提出了新的要求,土地整治既要节约集约严格规范,又要先行先试因地制宜;既要关注民生保护生态,又要着眼长远建设家园,促进并协调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发挥。

二、土地整治潜力

(一)土地整治潜力数量及分级

根据调查测算,全市可整治土地面积总计为357008公顷,可新增耕地潜力23066公顷。

1、农用地整理潜力

全市可整治农用地规模287333公顷,整理后可净增耕地12903公顷。综合耕地质量提高及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潜力,以乡(镇、街道)为单元从高到低划分为4个等级。1级潜力区有13个乡(镇、街道);2级潜力区有17个乡(镇、街道);3级潜力区有31个乡(镇、街道);其余乡(镇、街道)为无农用地整理潜力区。

2、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

全市农村建设用地整治面积12088公顷,通过科学规划,按国家规定的标准整治建设,可补充耕地3845公顷;整治后可显著提高整治区内的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环境条件。根据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大小,以乡(镇、街道)为单元分为4个等级。1级潜力区有18个乡(镇、街道);2级潜力区有18个乡(镇、街道);3级潜力区有39个乡(镇、街道);其余乡(镇、街道)为无潜力区。

3、土地复垦潜力

全市待复垦工矿废弃地面积4300公顷,通过复垦可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复垦后可净增耕地301公顷。根据复垦潜力大小,以乡(镇、街道)为单元从高到低分为4个等级。1级潜力区有2个乡(镇、街道);2级潜力区有1个乡(镇、街道);3级潜力区有9个乡(镇、街道);其余乡(镇)为无潜力区。

4、宜耕后备土地开发潜力

全市宜耕未利用土地面积8086公顷,通过开发可净增耕地6017公顷。根据开发潜力大小,以乡(镇、街道)为单元从高到低分为4个等级。1级潜力区有3个乡(镇、街道);2级潜力区有4个乡(镇、街道);3级潜力区有27个乡(镇、街道);其余乡(镇、街道)为无潜力区。

5、城镇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潜力

市区低效城镇建设用地整治面积4490公顷,其中:城中村改造面积685公顷,出城入园企业面积2691公顷,旧城改造面积1114公顷。根据可整治潜力大小,以乡(镇、街道)为单元从高到低分为4个等级。1级潜力区有3个乡(镇、街道);2级潜力区有7个乡(镇、街道);3级潜力区有36个乡(镇、街道);其余乡(镇、街道)为无潜力区。

6、低丘缓坡未利用地开发潜力

全市低丘缓坡未利用地开发面积40711公顷,根据可开发潜力大小,以乡(镇、街道)为单元从高到低分为4个等级。1级潜力区有7个乡(镇、街道);2级潜力区有3个乡(镇、街道);3级潜力区有48个乡(镇、街道);其余乡(镇、街道)为无潜力区。

(二)土地整治潜力分布状况

全市各类土地整治潜力分布地域不同,农用地整理潜力主要为坡耕地整理与老灌区耕地整理两种类型,坡耕地整理潜力主要分布在榆中县的南北两山、皋兰县和永登县的北部和西北部地区,灌区耕地整理潜力主要分布在榆中三角城灌区、皋兰西岔灌区、红古湟惠渠、谷丰渠灌区以及兰州新区北部等河谷区域,该区域也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重点区域。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各县区均有分布,重点潜力区主要在榆中县东北部、永登县中部和皋兰县中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历史遗留矿山损毁土地复垦区域重点潜力分布在以煤炭生产为主的矿区,主要分布在窑街和阿干镇等地;低丘缓坡未利用地开发重点潜力区主要在兰州新区东南部、兰州新区与主城区北部的过渡区域、主城区北部。

三、土地整治规划目标

(一)土地整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指导思想

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以保障粮食安全为首要目标,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为根本要求,加快土地综合整治。着力加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农用地整治,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础;规范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整治,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推进损毁土地复垦,适度开发宜耕其他草地;科学进行低丘缓坡未利用地开发建设用地试点,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土地整治原则

——坚持耕地数量、质量和环境改善相统一。土地整治不仅要注重耕地数量的增加,保持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耕地占补平衡,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土地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努力搞好基本农田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建立生态环境屏障奠定基础,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在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的同时,积极引导整合涉农资金及社会资金,合理确定土地整治规划建设内容、规模、实施时序和保障措施,统筹配置资源、资金和土地整治工程要素,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保证规划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差别化的土地整治政策,科学划定土地整理区域、复垦区域和适度开发区域,合理分解下达各县区土地整治任务。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将土地整治从单一农用地整治转变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整治相结合;优先安排重点区域的土地整治,同时兼顾非重点地区的农田整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以促进“三农”发展为目标,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将土地整治工作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相结合,将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和利益放在土地整治工作的首位,保障土地整治区农户在规划编制和实施中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以土地整治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整合资源,聚合资金,统筹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发挥土地综合整治效益,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土地整治目标

规划期内,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甘肃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和《兰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确定的土地整治目标和任务: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全面落实。各类建设占用耕地得到补充,灾害和采矿毁坏的耕地及时得到复垦。到2015年,全市耕地保有量实现247889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82255公顷。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取得实效。与水利等相关部门共同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58026公顷。经整治的基本农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粮食亩产增加50公斤以上,粮食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补充耕地任务全面落实。到2015年,全市通过土地整治新增耕地4476公顷,平均每年增加895公顷,完成同期全市各类建设占用3839公顷耕地占补平衡任务。其中:高标准基本农田整理新增耕地637公顷;农地整理(占补平衡)新增耕地2285公顷;宜耕土地开发新增耕地1358公顷;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新增耕地50公顷;损毁地复垦增加耕地146公顷。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有序推进。结合村容村貌整治和新农村建设,农村建设用地格局得到优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土地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到2015年,整治农村建设用地660公顷,除完成增减挂钩任务外,补充耕地50公顷。

----损毁土地复垦力度加大。到2015年,损毁土地复垦面积2088公顷,新增耕地146公顷。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复垦率达到50%以上,新建矿山损毁土地及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及时得到复垦。

----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取得进展。到2015年,整治城镇工矿低效建设用地750公顷。重点加大旧城镇、旧工矿、“城中村”改造力度,促进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占用量,降低经济增长对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

----低丘缓坡未利用地开发科学推进。到2015年,开发低丘缓坡宜建未利用地3333公顷。拓展城镇发展空间,促进城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善人居环境,保障城镇化建设健康发展。

专栏1 2011-2015年土地整治规划控制指标

指标

规模

指标属性公顷亩

总量指标

土地整治总规模90628 1359420 预期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模58026 870390 约束性农用地整理22850 342750 预期性损毁土地复垦规模2088 31320 预期性宜耕未利用地开发规模2254 33810 预期性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规模750 11250 预期性农村建设用地整治规模660 9900 预期性低丘缓坡未利用地开发3333 49995 约束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模667 10005 预期性

效益指标

全市补充耕地总量4476 67140 约束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补充耕地637 9555 预期性农用地整理补充耕地2285 34275 预期性

损毁土地复垦补充耕地146 2190 预期性宜耕未利用地开发补充耕地1358 20370 预期性农村建设用地整治补充耕地50 750 预期性经整治后耕地等级提高程度l等预期性

四、土地整治任务

(一)统筹推进土地整治

1、推进全域土地整治

加强土地整治总体谋划。以县、区级土地整治规划为基础,以村、镇为基本实施单元,合理安排各类乡村土地整治活动。深入开展农用地整治、积极探索城镇工矿用地整治、加大土地复垦、适度进行宜耕和宜建未利用地开发,统筹区域内水利、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土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构建土地生态安全格局,促进不同类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实现土地整治的综合效益。

统筹推进城乡土地整治。发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纽带作用,通过统筹开展各类整治活动,结合新农村建设,推动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中心村和城镇集中,倡导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城乡共建共享,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统筹农用地与建设用地整治。加大土地综合整治力度,统筹农用地整治与建设用地整治。注重将农用地整治重点区域与农村建设用地重点整治方向有机结合,促进高产稳产农田比重提高、基本农田集中连片与农村人口集聚、村庄合理布点相协调,注重将优化农田生态环境与美化村容村貌、提升城镇宜居环境相结合。

2、调控区域土地整治

明确区域土地整治方向,实行差别化的土地整治政策。中心城区及周边城镇进行城市用地的整理和空间优化,加强建设用地内涵挖潜和优化整合,大力推进“三旧”(旧城区、旧村庄、旧厂房)改造和闲置建设用地清理,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率先健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标准和制度,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庄浪河谷、河湟谷地城镇、宛川河谷城镇、皋兰榆中黄河沿岸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大通河、庄浪河之间以及庄浪河、秦王川之间的丘陵区,皋兰县南北部山地,榆中盆地南部山地、北部低山丘陵地区应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加强坡改梯等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市域南部和

西北部石质山地,包括兴隆山和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有序实施禁止开发区内移民搬迁土地整治,疏解生态环境承载压力。

专栏2 兰州市土地整治分区

农用地整治主导区:面积852507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64.62%。土地整治以开展农用地整治和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主。河谷盆地以建设高标准节水灌溉农业为主要目标,推广应用各项节水灌溉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完善防护林体系建设,改善耕作条件和农村居民生活条件。黄土丘陵沟壑区通过坡改梯降低田坎系数、增加耕地面积,同时通过平整田面,提高耕地蓄水、保肥能力,减少水土流失,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包括西北部中低山农用地整治主导区、西北部丘陵、台地农用地整治主导区、大通河-湟水河谷地基本农田整理主导区、庄浪河谷地基本农田整理主导区等9个二级区。

宜耕后备土地开发主导区:面积228083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17.29%,包括皋兰县九合镇、什川镇、忠和镇、水阜乡、石洞镇、西岔镇、黑石川乡和榆中县青城镇。土地整治以荒地、盐碱地、沙地和滩涂等未利用地开发补充耕地为主。配套农田水利灌溉,平整土地,提高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和农业用地的集约化水平,提高粮食单产,改良土壤肥力结构,有效控制和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

土地复垦主导区:面积12542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0.95%。包括西部和南部两个低山、丘陵土地复垦主导二级区。土地整治以各类建设挖损、塌陷、压占、污染及灾害等损毁土地复垦补充耕地为主。

城乡建设用地整治主导区:面积29105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2.21%。包括兰州市中心城区所在四区的城区,西固区东川乡、新城镇、柳泉乡、河口乡、达川乡,七里河区八里镇、皋兰县什川镇、忠和镇等。土地整治以旧村庄、旧城镇、旧工矿等低效建设用地优化整合利用为主。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加强建设用地内涵挖潜和优化调整,大力推进旧城改造和闲置建设用地清理,扩大城中村整治规模。通过土地整治,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延缓城市扩张,从而相对减少城市发展占用土地面积,提高城市生态功能、改善人居环境。

低丘缓坡未利用地开发主导区:面积107234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8.13%。包括中心城区北部和兰州新区东部两个二级区。将符合建设条件且成片的未利用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数据库标准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数据库标准 目次 前言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数据库内容和要素分类编码2 5数据库结构定义4 6数据文件命名规则14 7数据交换格式16 8元数据17 附录A(规范性附录)土地分类代码18 附录B(资料性附录)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空间矢量数据交换格式样本23附录C(资料性附录)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信息元数据示例27 表1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数据库要素代码表2 表2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空间信息要素分层、定义与属性关联表4 表3表格信息要素属性关联表5 表4行政区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XZQ)5 表5行政界线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XZJX)6 表6等高线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DGX)6 表7高程注记点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GCZJD)6 表8地类图斑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DLTB)6

表9线状地物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XZDW)7 表10零星地类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LXDL)7 表11开发整理潜力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KFZLQL)8 表12开发整理规划区域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KFZLGHQY)9 表13面状工程、线状工程、点状工程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KFZLGC)9表14面状项目、线状项目、点状项目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KFZLXM)10表15注记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ZJ)11 表16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区域平衡表(属性表代码BG_BCGDPHB)11 表17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结构调整表(属性表代码BG_GHJGTZ)11 表18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指标分解表(属性表代码BG_GHZBFJ)12 表19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文本信息表(属性表代码WB_WBXX)12 表20界线类型代码表12 表21界线性质代码表13 表22等高线类型代码表13 表23权属性质代码表13 表24土地开发整理类型代码表13 表25比例尺代码表14 表26规划图类型代码表15 表27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文本信息编码16 表《全国土地分类(试行)》代码表18 表《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适用)》代码表20 前言 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和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乡镇土地整理项目工作实施方案

乡镇土地整理项目工作实施方案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土地整理专项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下面是有乡镇土地整理项目工作实施方案,欢迎参阅。 乡镇土地整理项目工作实施方案范文1 1.建设任务目标 1.1项目范围 项目区位于定远县东部,距县城约16km,地理位置为东经1175046〃~1175307〃,北纬323205〃~323412〃,项目区东接池河至练铺碎石路,南邻青春河,西为在建的京沪高速铁路,北为刘铺至青岗碎石路。涉及高刘村、刘铺村、青岗村三个行政村23个村民组,土地总面积1024.3780公顷。 1.2 项目建设规模和投资规模 根据安徽省国土资源厅、财政厅皖国土资〔20xx〕1358号文件《关于下达20xx年省级投资土地整理开发项目计划的通知》,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024.3780公顷。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平整土地,归并零星田块,水塘挖深加固,小塘并大塘,合理布局灌排沟渠、

田间道路和防护林带等,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完善基本农田建设,建设成高产农田区。 项目总投资3553.35万元,平均每公顷投资3.4688万元。项目实施后新增耕地面积31.9231公顷,新增耕地率3.12%。 1.3 项目工期 根据项目区气候和农时等条件,项目计划总工期16个月,跨2个年度,初步安排20xx年9开工,20xx年12月全面完成。 1.4项目主要工程建设内容 1.4.1土地平整建设工程 从总体上讲,土地平整应尽量满足项目区内自流灌溉、自流排水的要求:从细部来看,以规划田块为单位对项目区内的坑塘、废弃河道等零星地块统一平整,重新规划田、沟、路、林、平整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土地平整拟采用机械整平,按照划分的田块,就近推填土方,尽可能减少土方的运输距离。土地平整土方分两部分,一是表土剥离回填土方,为了使平整后的耕地土质适合种植作物,对平整深度较大的田块需采取表层熟土剥离,临时堆放,待平整完成后再回填,在充分听取当地土地部门和农户的意见后,拟对于挖深超过0.6m的田块采取表土剥离,根据项目区现有土壤质地分布

生态修复和土地综合整治

生态修复与土地综合整治

一、指导思想 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总目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通过实施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破解耕地占补平衡难题,创新土地制度供给和要素保障,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空间布局,逐步建成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集聚、空间形态高效集约的新格局。 二、工作原则 1、保护优先,严守底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坚持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数量红线,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夯实粮食安全和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2、规划引领,集约利用。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多规衔接要求,立足现有土地资源,综合运用“农田提升、低效盘活、社区集聚、下山脱贫、村庄整治、生态修复”六大政策工具,编制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规划,按照“控制总量、优用增量、盘活存量、用活流量”和项目资金平衡的要求,科学合理重构用地布局,稳步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3、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在摸清土地资源家底的基础上,科学分析资源的开发适宜性和开发潜力,积极探索符合各村自身条件和需求的整治模式。根据区位结构、自然条件、

区域性发展方向、后续土地利用诉求等因素,合理安排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计划,分区域、分类型有序推进,防止急功近利、大拆大建。 4、政府主导,尊重民意。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主体地位,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和收益权,全面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确保村集体利益和农民利益不受损且有增加,实现成果多方共享、多方共赢。

实施方案:县旱地改水田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方案

××县旱地改水田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我县旱地改水田(以下简称“旱改水”)工作,进一步落实耕地“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制度,有效缓解我县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压力。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中发〔××〕4号)、原国土资源部《关于补足耕地数量与提升耕地质量相结合落实占补平衡的指导意见》(国土资规〔××〕8号)、《关于改进管理方式切实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通知》(国土资规〔××〕13号)和《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推进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目标任务 根据市下达我县××—××每年新增水田1700亩的任务,××年度全县计划实施“旱改水”土地整治项目新增水田2000亩。 (二)基本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从自然条件和生态建设要求出发,科学合理安排“旱改水”土地整治项目建设;

坚持尊重土地权属人意愿,在项目实施前充分征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等土地权属人意见; 二、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措施。为确保我县旱改水土地整治项目有效开展,成立旱改水土地整治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协调解决旱改水土地整治工作有关重大事宜,指导督促旱改水土地整治工作的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农业农村局,××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旱改水综合土地整治日常工作。 (二)工作流程 接受年度下达任务→开展前期调查与选址→规划设计→方案评 审→项目规划批复→项目资金批复→组织实施→初级验收→项目审 计→竣工验收→落实移交管护→新增耕地指标管理→地类资料报备。 (三)职责分工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 实施方案编制提纲 一、基本情况 (一)工程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人口、产业、村庄建设、基础设施、环境地质条件与地质灾害等情况(工程项目区涉及多个行政村的,土地利用现状与人口分村进行统计)。 (二)工程项目区内土地利用、村庄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的可行性分析(重点从发展基础、群众意愿、整治潜力、生态修复能力等方面阐述)。 二、工作目标 主要包括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村庄建设、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环境整治等方面的目标,各项目标设定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可量化、可统计、可考核。 三、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情况 (一)划定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根据村土地利用规划、当地自然条件差异、土地利用现状、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特色,

对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进行优化,合理划分农业生产、村庄建设、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等功能分区,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明确各功能分区重点整治内容(明确各土地利用功能区重点整治内容,合理划分整治分区,明确整治任务与目标)。 四、统筹安排项目 (一)土地整治项目安排(统筹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旱地改水田、耕地质量提升、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宜耕后备资源开发等项目,明确各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二)各类建设项目安排(对新农村建设、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现代农业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与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拆违治违、村庄环境整治、交通、水利等具体项目进行安排,明确各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三)生态修复项目安排(对损毁土地复垦、土壤污染防治、废弃矿山治理以及其她生态修复工程等具体任务进行安排,明确各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五、实施期限及进度计划 (一)实施期限。原则上不超过3年。 (二)进度计划。对分年度实施计划进行安排。

浅谈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变更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变更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本文从分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变更原因入手,提出减少和控制项目规划变更一些对策,为今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开发规划设计变更对策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变更是指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现场条件改变、工程使用意图变化,以及勘察设计资料不详尽等原因,导致规划设计与实际自然条件不符,对原规划设计局部工程进行修改,或增加或减少某些分项工程的施工任务。规划设计变更既影响项目建设的正常进行,也会加大实施阶段的管理难度和工作量。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从分析项目规划变更原因入手,提出减少和控制项目规划变更一些对策。 1导致项目规划变更原因 1.1 前期调查勘测资料不详尽 对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而言,前期调查勘测资料非常重要,其结果将直接影响项目规划方案的优劣程度。但很多项目申报单位重申报、轻实施,忽略了项目的前期调查工作,或者说前期调查工作不实、不细、不具体,导致了项目规划设计粗而不精,工程布局的错位、偏差,单体工程的规格尺寸不符合项目区实际要求等等,给项目实施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目前普遍被忽视的一项工作就是项目区现状调查和地籍测量工作,大多数项目申报单位都是依据原始地籍图进行规划设计,其实是非常不准确、也是不合理的。有的项目规划设计单位虽然也进行调查勘测,但由于项目区涉及范围比较大,很难面面具到。有的干脆就按照项目申报所在地的水利、交通以及村组提供的资料进行了规划方案的设计等等,这些都导致项目规划方案与项目区实际要求有偏差,最终导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项目规划变更。 1.2区内情况发生变化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区内情况发生变化,导致项目规划变更,如:有的因国家和省重点工程建设,打乱了原项目规划,需要进行变更;有的因地方经济发展,占用项目区部分土地,需要对项目建设规模、位置、工程数量等进行变更;有的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原规划不适应现在发展需要,需要进行变更;有的因农业、水利等部门在项目区内新建小型配套工程,为了避免项目的重复投资,需要对该部分工程进行变更等等。 1.3少数工程无法实施 在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阶段,其项目申报单位和规划设计单位未深入当地群众中进行认真细致的调研,没有认真听取项目区群众意见,不了解当地农

2020年土地整理项目实施方案

2020年土地整理项目实施方案 20xx年土地整理项目实施方案范文1 1.建设任务目标 1.1项目范围 项目区位于定远县东部,距县城约16km,地理位置为东经1175046〃~1175307〃,北纬323205〃~323412〃,项目区东接池河至练铺碎石路,南邻青春河,西为在建的京沪高速铁路,北为刘铺至青岗碎石路。涉及高刘村、刘铺村、青岗村三个行政村23个村民组,土地总面积1024.3780公顷。 1.2 项目建设规模和投资规模 根据安徽省国土资源厅、财政厅皖国土资〔20xx〕1358号文件《关于下达20xx年省级投资土地整理开发项目计划的通知》,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024.3780公顷。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平整土地,归并零星田块,水塘挖深加固,小塘并大塘,合理布局灌排沟渠、田间道路和防护林带等,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完善基本农田建设,建设成高产农田区。 项目总投资3553.35万元,平均每公顷投资3.4688万元。项目实施后新增耕地面积31.9231公顷,新增耕地率3.12%。 1.3 项目工期 根据项目区气候和农时等条件,项目计划总工期16个月,跨2个年度,初步安排20xx年9开工,20xx年12月全面完成。 1.4项目主要工程建设内容

1.4.1土地平整建设工程 从总体上讲,土地平整应尽量满足项目区内自流灌溉、自流排水的要求:从细部来看,以规划田块为单位对项目区内的坑塘、废弃河道等零星地块统一平整,重新规划田、沟、路、林、平整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土地平整拟采用机械整平,按照划分的田块,就近推填土方,尽可能减少土方的运输距离。土地平整土方分两部分,一是表土剥离回填土方,为了使平整后的耕地土质适合种植作物,对平整深度较大的田块需采取表层熟土剥离,临时堆放,待平整完成后再回填,在充分听取当地土地部门和农户的意见后,拟对于挖深超过0.6m的田块采取表土剥离,根据项目区现有土壤质地分布情况和耕作要求,表土剥离回填高度取0.2m;二是机械就地平整土方,根据各规划田块的设计高程计算。 经计算,土地平整总土方量为257.36万m3,其中表土剥离回填土方19.36万m3,机械就地平整土方238万m3,挖填基本保持平衡。根据运筹学原理,本着运量(运输土方量运输距离)最小原则进行田块间的土方调配。 1.4.2 农田水利建设工程 项目区灌溉主要从青春水库东干渠、青岗排水大沟和项目区内塘坝引水,采用明渠地面灌溉方式,灌溉渠系分为斗、农渠2级,规划斗渠7条,总长度9311m,采用砼U型渠,设计流量为0.09~0.42m3/s,农渠53条,总长度24539m,亦采用砼U型渠,设计流量均小于0.04m3/s。项目区排水工

土地整治项目工作情况汇报

宾阳县和吉镇惠良村土地整治项目 工作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 3月初以来,我镇党委、政府组织镇整治办工作人员专题就惠良村土地整治项目平整区土地重新调整分配及备耕备种进行宣传发动,成立了5个工作小组分别到村到点,多次组织召开各村干部、群众代表会议及户主大会,专题研究解决土地整治项目平整区土地重新调整分配问题,针对组织备耕备种进行多次宣传发动,并以上门座谈、发放通知,张贴备耕通告等多种形式发动群众进行备耕备种,同时全力协调配合施工方对工程质量问题按设计要求进行整改。至7月5日,已动工平整2295亩,涉及果粽、中良、三叉、新安四个自然村,已确权到户1500亩,尚未确权到户约800亩,其中果粽已动工平整的约1600多亩已分配到户约1200多亩,中良375亩已确权到队未确权到户,三叉、新安两村约300亩,现已全面确权到户。目前我镇党委、政府组织继续组织镇村干部对已动工平整土地确权到户工作,同时积极宣传发动群众进行晚稻备耕备种工作。计划在7月15日前全部完成已动工平整土地确权到户工作,并组织群众做好晚稻备耕备种工作,确保不丢荒土地,维护社会稳定。另外,针对部分群众对平整区的质量及部分水渠、道路不够畅通的问题,由镇整治办协调组织施工、监理单位,群众代表(涉及的相关农户)进行现场办公,对群众提出的合理化意见、建议进行限时整改,尽最大努力做到群众满意,保证工程的顺利推进。 二、主要存在问题 1、雨水较多,而平整区全部是水田,田面长时积水,以致材料无法送到位,施工难度大。同时施工方在平整区的工程技术力量、施工人员、机械等投入不足,致使施工进度相对缓慢; 2、部分群众对平整区整体质量不满意,以工程质量不好为由不配合分地,耕种作物。 3、群众中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大局意识淡薄,造成镇党委、政府和村集体的决定决议,反复受阻,难以执行。

土地整治建库方案

土地整治规划成果数据库建设方案 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包括调查成果数据库、规划数据库、项目数据库,是在土地整治调查、规划设计、立项过程中形成的成果数据,是土地整治工作的最终成果,也是土地整治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库。 1、执行标准 (1)、《浙江省整治条例》(浙江省国土资源厅 2014年); (2)、《土地开发整治规划编制规程》(TD/T1011--2000); (3)、《土地开发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 (4)、《土地开发整治标准》(TD/T1013--2000); (5)、《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13923-2006) (6)、《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_1014-2007) (7)、《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1016-2007) (8)、《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 1027-2010) 具体按评审后本项目设计的作业依据执行(不限于此)。 2、建库原则和建库思路 2.1建库原则 以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的《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为指导,以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国土资源部以及浙江省国土资源厅相关技术规范为建库依据,以最新土地整治调查资料和规划编制资料为数据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临海市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为临海市的土地整治工作服务。 2.2建库思路 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国土资源部、浙江省国土资源厅相关技术规范以及部土地整治中心的《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的需求,将土地整治调查资料和规划编制资料等信息资料建立数据库。 首先收集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所需的基础资料,如2014年度变更调查成果、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1:1万地形图、最新影像图、标准农田上图入库成果及其他资料等。再此基础上结合外业调查情况综合分析,将低丘缓坡和滩涂围垦土地开发资源、标准农田补建资源、高标准农田建设资源、旱改水资源、

我国丘陵山区土地整治规划的设计探究

我国丘陵山区土地整治规划的设计探究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迅速增长,对丘陵山区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就我国丘陵山区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探究,并提出若干针对性解决策略,以此保证土地高利用率,进一步优化土地整治规划设计。 【关键词】丘陵山区;土地整治规划;设计 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促使我国丘陵山区土地整治规划工作有了进一步提升,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生态问题。这主要由于我国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工作仍在成长阶段,较为重视增加耕地面积,优化生产条件,但忽略了生态效益的维护。另一方面,我国丘陵山区分布面积属南方最广,加上南方多雨,不但影响了其土地地质结构,一定程度下还会引发地区自然灾害。鉴于此,如何有效提高我国丘陵山区的土地利用率,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以下就我国丘陵山区土地整治规划的设计内容及优化策略进行全面探究和分析,以供参考。 1. 优化我国丘陵山区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的重要性 丘陵山区因其具有丰富的水热资源而存在巨大的经济发展及农业生产潜能。但在城市经济及建筑工程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很大一方面增加了农业用地需求量,如此一来便使得丘陵山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增加,严重损害了其地质结构。再加上我国丘陵山区属于分散布局,促使生态环境被破坏、自然灾害增加等问题日益突出,继而对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产生了诸多的不利影响。当前,生态环境损害情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增加河坝防护等作业,会直接破坏水下生物的生存环境;第二,丘陵山区坡梯一旦发生改变,除了会影响被整改地区的地形地貌,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还会损害各类生物的栖息场所;第三,整合田间道各项工作时,如增加水泥路,会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在这样的情况下,便会造成耕地质量下降、水土流失恶化等不良状况。鉴于此,优化我国丘陵山区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土地整理设计方案

土地整理设计方案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丹棱县张场镇廖店村土地整理项目勘测和规划设计 组织方案 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测绘工程大队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 丹棱县张场镇廖店村土地整理项目勘测和规划设计 组织方案 编制单位: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测绘工程大队 编写人: 审核人: 总工程师: 大队长: 提交时间:二0一七年十一月 目录

1、项目组织机构及人员配置 项目组织机构 根据本项目工期安排及项目特点,结合公司技术人员技术特长及公司技术人员安排,设计部经理指定一项目负责人,负责成立项目设计组,具体负责项目初步设计的实施。设计部经理与总工办组成质检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公司内部审查。项目组下设项目设计小组,质检小组,后勤小组。设计小组设计人员包括初步设计文本编制人员、制图人员、预算员;质检小组下设质检工程师;后勤小组下设财务负责人、计划统计负责人(兼安全员)。 项目设计组组织结构图 项目人员分工及职责 由项目部经理根据项目情况指定一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组织项目设计小组。 1、项目负责人: 1)组织项目组; 2)各设计阶段的进度控制计划制定本专业各个设计进度的进度计划和设计任务的分工,编写《项目设计计划》,经总工办主任审定后实施; 3) 与项目区联系,组织项目区的踏勘工作,负责其他等与项目联系工作; 4)组织小组成员设计方案讨论,确定本项目的设计方案,并编写《项目初步规划方案》,报总工办审查; 6)搜集分析设计资料,主持本项目初步设计,并对本项目的方案和技术负全面责任。 7)解决本专业的技术问题。协调各专业之间的矛盾,负责各阶段的汇总,不能解决时,及时向总工报或向总工办要求召开专家讨论会。及时主动向有关专业提出要求,并以文字或图表向有关专业提供所需要的资料。 8)负责项目组的设计进度情况,及时督促检查设计人员的计划完成情况,监督设计人员的自检、审查修改情况,确保项目按时按质完成。 9)负责组织项目的各级审查和项目回访; 10)负责项目的确认,直至交给业主单位。 2、项目技术负责人: 1)负责《项目设计计划》的初步审核,提出修改意见修改后,由项目负责人报总工办审查;

土地综合整治可行性研究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土地综合整治可研报告 1.项目概况 1.1项目提出的缘由、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从统筹城乡发展、保护耕地和粮食安全、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等几方面阐述。 1.2项目类型、范围、规模 说明项目的位置、范围、建设规模及新增耕地面积。 1.3项目建设内容和投资估算 说明项目建设工程内容、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方式。 2.项目实施的目的、任务、依据和规划期限 3.项目区概况 3.1项目所在县情况 简述项目所在县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状况和土地利用、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情况。 3.2自然条件及自然资源状况 说明项目区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地质(要重点叙述项目所在地区水系、径流、洪水、泥沙、水位和水质特征,说明地下水含水量、各地层渗透性、富水程度和地下水动态特征)、气候、植被、工程地质(要说明引水建筑物和交叉建筑物场址、输(排)水工程和田间道路沿线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说明输水线路、田间道路和主要建筑物地段的地基、边坡和围岩的稳定性,初步提出基础处理措施)、土

壤、自然灾害等自然条件;分析项目区光热、水、生物资源状况。 3.3社会经济条件 说明项目所在乡(镇)、村的居民点数量、人口、户数;概述主要经济发展状况、农业生产状况。 3.4土地利用现状 3.4.1土地利用结构 明确项目实施以前土地利用的实际状况和特征,说明基本农田面积及其分布。土地利用结构应根据最新变更数据,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规定,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统计汇总。 3.4.2土地利用程度 说明项目区土地利用率、土地垦殖率、耕地耕作制度(种植结构、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经济效果(作物单产水平、投入产出状况等)。 3.5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 3.5.1交通状况 说明项目区对外的道路交通状况;说明项目区内部道路等级、分布和质量状况。 3.5.2灌溉排水设施状况 查明项目区外部河流水系、防洪设施条件等;说明项目区内水源及引水工程、灌溉、排水骨干设施现状;说明田间灌溉、排水工程设施现状。 3.5.3电力设施状况 说明变电站、用电、变电设备的位置、规模、容量、归属和运营状况;说明项目区内输配电线路的路径。 3.5.4生态环境保护设施状况 说明防洪、水土保持和防护林等农田保护设施现状。

城乡建设用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城乡建设用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第二章项目业主简介 (9) 第三章项目区概况 (10) 第四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15) 第五章新增建设用地出让收入分析 (17) 第六章建设内容及规模 (37) 第七章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40) 第八章项目管理方案 (41) 第九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45) 第十章项目收益预测分析 (47) 第十一章贷款偿还及财务分析 (50) 第十二章风险分析 (52)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名称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整理项目 二、项目性质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拆迁安置补偿、安居工程建设、建设用地统征、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三、项目地点 本项目建新区位于**市**大同镇凤凰湖片区,拆旧区位于**大同镇同福村、界牌村、青龙村和一心村范围内。 四、项目业主 五、**项目运作方式及建设规模 (一)项目运作方式 采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方式完成本次土地整理。 项目区由拆旧区与新建区组成,建新区位于**市**大同镇凤凰湖片区,拆旧区位于**大同镇同福村、界牌村、青龙村和一心村范围内。本项目通过对拆旧区的拆迁安置、土地集约利用获得建设用地指标,再对建新区进行土地征用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同时在建新区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获得新增建设用地交由政府在公开市场上出让,以固定收益模式保障投资的回收。 (二)建设规模 本项目包括拆旧区及建新区两部分,建新区位于**市**大同镇凤

凰湖片区,拆旧区位于**大同镇同福村、界牌村、青龙村和一心村范围内,预计土地整理面积为600亩。 六、整理目标 根据国土资源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国土资发[2008]138号)和**省《关于印发<**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的通知》(川国土资发[2008]68号)的要求进行土地整理,为了使整理土地达到招拍挂出让条件,推进都**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做好土地资产运营工作,增加土地收益,充分发挥土地市场宏观调控作用和土地市场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使**土地资产价值最大化,支持**农民群众的住房安置问题,提升城市形象,提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服务。 七、报告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 号); 3、《关于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的意见》(国土资发 [2005]207号); 4、《关于进一步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相挂钩试点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7]169号); 5、《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国土资发[2008]138 号); 6、《**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川国土资发 [2008]68号); 7、《**省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实施

“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研究

“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201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加快推进国土综合整治,2016年12月26日,《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由国务院下发并实施,各地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全面启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基于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俱进、科学合理地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是十三五期间土地整治工作的一项艰巨任务。 本文以沈阳市为例,结合生态环境现状,总结十二五土地整治规划生态环境整治措施及存在问题,探讨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问题,旨在为更好地进行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参考。 十二五土地整治规划生态环境整治措施1积极推行生态友好型土地整治沈阳市十二五土地整治规划力求推行生态友好型土地整治,将生态安全理念贯穿土地整治全过程,实施原生态景观保护工程。 土地整治活动要保护现有生态要素和景观要素,降低对原始生态环境的干扰。 积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景观风貌提升工程,提高土地覆盖的镶嵌性及生态景观服务功能。 加强了生态景观型土地整治技术的应用。 提出土地整治工程应将规划设计与生态保护、环境保护和景观设计相结合,推广生态型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做到点、线、面协调统一,构筑物的造型及色彩与自然协调统一。 2着力构建基础性生态网络沈阳市十二五土地整治规划重视构建

基础性生态网络。 在土地整治活动中首先加强了生态建设的宏观控制。 注重区域生态功能协调,切实按照生态功能区划进行城市建设与产业布局。 其次加强了生态核心区保护与建设。 优先保护湿地、沼泽、滩涂等自然湿地、重点保护半自然生境,本地植物多样性较高、特有物种群落和生境、自然遗留地、文化遗产保护等区域,增加自然区域面积,可持续地保存、维护和发展具有国家及国际意义的生态系统,形成生态核心区。 最后合理布设了景观生态廊道。 加强生态修复和重建,构建耕地、林草、水系、绿带等生态廊道,连接残存自然、半自然生境,加强各生态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提高景观连通性。 3大力恢复与重建退化生态系统沈阳市十二五土地整治规划对恢复与重建退化生态系统提出了具体措施。 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面,坚持规模治理、集中治理、连续治理,积极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综合整治水土流失,有效遏制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 在风蚀沙化土地防治方面。 深入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防风固沙体系,防止流沙蔓延和扩展。 扩大人工种草面积,通过采取改良草地、围栏封育等生物和工程措施,对沙化土地进行有效保护和恢复。

土地整治规划修编相关技术方案

综合整治工作涉及项目区内的家家户户,关系到每一户、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乡级以上政府和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应认真宣传川国土资发〔2011〕35 号文件精神。在宣传发动过程中,重点宣传“政府主导,市场推动;统筹规划,整体推进;村为主体,惠及农民;土地节约,人口集聚;注重实效,量力而行。”精神的贯彻与解读,使村民了解综合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使村民自觉、主动地参与综合整治工作中去;在方案编制和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贯彻“整治前农民乐意、整治中农民参与、整治后农民满意”的原则,切实保护村民的切身利益。 一、部门协作,共同编制 方案是对项目区内的土地进行“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 的编制,其内容丰富、涉及部门多,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性工作。因此,在编制方案过程中,县级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应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对涉及行业的各有关部门进行协调;在符合川国土资发〔2011〕35 号文件要求的前提下,承担编制方案的单位应认真吸收各部门的方案意见与建议,并将其纳入方案的编制成果之中,完善方案编制的成果。  二、收集资料 A 基础资料。 1 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貌、土壤、水文、自然灾害等; 2 资源状况。包括乡镇、村域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景观资源等; 3 人口资源。包括乡镇、村历年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非农业人口、流动人口、暂住人口等; .4 经济发展资料。包括历年乡镇、村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等; .5 集镇、村庄建设及基础设施状况; .6 乡镇、村主要产业发展状况; 7 农业普查资料; .8 乡镇、村域生态环境状况; .9 乡镇、村庄历史资料。 B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资料 1 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资料,包括数据、图件和报告; 2 历年土地统计资料;

关于土地整治和整县推进项目工作情况的汇报

关于土地整治项目和整县推进项目工作情况的汇报 根据有关通知要求,现将梧州市土地整治项目和整县推进项目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土地整治项目工作情况 (一)2010年土地整治项目工作情况 区国土资源厅批复我市2010年度的土地整治项目共5个。项目总建设规模2705.71 公顷,预计总新增耕地面积93.39 公顷,总投资约1.06亿元。其中4个土地整治项目在2012年底竣工验收,2013年1月至今,开展以上项目的财务结算、决算的审计工作。 (二)2011年度第一批6个土地整治项目工作情况 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批复我市2011年度第一批土地整治项目6个,项目总建设规模3539.68公顷,预计总新增耕地面积109.80公顷,总投资约1.3亿元。2011年度第一批6个项目在2012年12月底前已全部竣工,2013年1月至今,开展项目的财务结算、决算等审计工作。 (三) 2011年度第二批4个土地整治项目工作情况 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批复我市2011年度第二批土地整治项目4个,项目总建设规模2863.15公顷,预计总新增耕地面积88.12公顷,总投资约 1.07亿元。2011年第二批4个项目在2012年12月底前已全部开工建设,并在2013年12月份进行了竣工验收。开展项目的财务结算、决算等审计工

作。 (四) 2012年度第一批6个土地整治项目工作情况 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批复我市2012年度第一批土地整治项目共6个,项目总建设规模3374.46公顷,预计总新增耕地面积104.16公顷,总投资约1.27亿元。2012年第一批6个项目在2012年12月底前已经全部开工建设。其中5个项目在2013年12月份进行了竣工验收,目前正在进行整改工作;另外,藤县新庆镇新庆村等4个村整村推进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因招投标存在司法纠纷和施工过程中存在村民阻挠,而无法按时竣工验收,截止2014年3月25日,已完成52.50%的工程量。 (五) 2012年度第二批4个土地整治项目工作情况 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批复我市2012年度第二批土地整治项目共4个,项目总建设规模2409.21公顷,预计总新增耕地面积73.45公顷,总投资约9093.55万元。4个项目在2013年12月份实现了开工建设,截止2014年3月25日,累计完成了约4800万元的工程量。其中梧州市长洲区倒水镇路垌村、平石村土地整治项目在2013年8月9日开工建设,2013年12月进行了竣工验收;蒙山县新圩镇壮村村等4个村土地整治项目也在2013年9月6日开工建设,目前已经完成了约80%的工程量。 二、整县推进土地整治项目工作情况 (一)蒙山县第一批整县推进土地整治项目工作情况 2013年6月27日经区文件《关于同意第一期整县推进

土地整理工程

土地整理工程 第一章绪论 1 土地整理的概念 是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破坏、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 2 土地整理的内容 ●农用地整理 ●建设用地整理 ●土地复垦 ●宜农未利用地开发 ●区域性综合整治 A.农用地整理 在以农用地(主要是耕地)为主的区域,通过实施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工程,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代表工程有:河南省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工程、浙江省“千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B.建设用地整理 建设用地整治包括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和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对农村地区散乱、废弃、闲臵和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进行整治,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活动。 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对旧城镇、“城中村”和旧工矿等进行改造,完善配套设施,加强节地建设,拓展城镇发展空间,提升土地价值,改善人居环境,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的活动。 C.土地复垦 土地复垦是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D.宜农未利用地开发 宜农未利用地开发对宜农未利用地采取整治措施,以增加耕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的活动。 E.区域性综合整理 区域性综合整治: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以村、镇为基本整治区域,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对区域内的田、水、路、林、村实行综合整治,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其目标更加多元化,呈现出区域综合性、多功能性、多效益性的特点。 3.土地整理的概念发展 第一阶段(1998年以前):以“土地整理”概念为标志。 第二阶段(1998-2007年):以“土地开发整理”概念为标志。 国土资源部构建起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的基本政策制度体系: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土地整治规划技术方案(可编辑)

土地整治规划技术方案(可编辑)土地整治规划技术方案 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 技 术 方案 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技术方案按照《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47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62号)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592号、《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 、关于加强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1]178号)关于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7>2012]45 号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关于加快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63号《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建〔2012〕151 号关于提升耕地保护水平全面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108号《省国土资源厅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的意见》(鄂土资发〔20〕号)、《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规程》(TD/T1024-2010);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1021-2009);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1027-2010); 、《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2020年)》; 、《XX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XX县城市总体规划》; 、相关行业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等。 、、 Xx县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技术路线图 五、规划编制工作准备 (一)资料搜集 1、资料分类 根据规划需解决的问题和完成的目标,有针对性地调查收集以下基础资料: (1)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水文、植被、自然灾害等资料。 (2)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耕地后备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景观资源等资料。 (3)经济社会状况:主要包括人口、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农业统计、农用地分等、区域交通、农田水利、民风民俗、历史文化资源等资料。 (4)生态环境状况:主要包括土地沙漠化、盐碱化、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地质灾害及生态环境评估、监测等资料。 (5)有关规划、标准及调查:主要包括土地整治涉及的土地、农业、林业、牧业、城建、交通、水利、环保、旅游等部门规划、标准及调查资料等。 2、资料提供途径

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报告

河南省遂平县阳丰-沈寨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报告

项目承担单位: 规划设计单位: 编制日期: 2005年3月 目录 第一部分项目规划 (1) 1.前言 (2) 1.1项目建设背景 (2) 1.2项目建设目的 (3) 1.3项目规划任务 (4) 1.4项目规划依据 (5) 2.项目区概况 (9) 2.1自然条件 (9) 2.2社会经济条件 (13) 2.3土地利用现状 (14) 2.4土地权属状况 (15) 2.5基础设施现状 (16) 2.6土地适宜性分析 (17) 2.7水资源平衡分析 (21) 2.8新增耕地潜力分析 (28) 3.规划目标与原则 (29) 3.1规划目标 (29) 3.2规划原则 (29)

4.规划方案 (31) 4.1规划标准 (31) 4.2土地利用布局 (33) 4.3土地整理工程布局 (34) 4.4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结果 (37) 4.5土地权属调整方案 (38) 4.6投资规模预算和资金筹集 (40) 5.规划方案评价 (42) 5.1社会效益评价 (42) 5.2生态效益评价 (43) 5.3经济效益评价 (44) 6.规划实施措施 (46) 6.1建立项目组织机构 (46) 6.2项目实施管理 (46) 6.3项目资金管理 (48) 6.4公众参与制度 (48) 6.4加强土地管理与合理利用 (49) 第二部分项目规划说明 (50) 1.项目规划过程 (51) 2.项目调整情况 (53) 3.资料来源和引用 (53) 4.规划标准及有关技术问题 (54) 5.与有关部门规划的协调处理 (56) 6.规划方案的择优 (57) 7.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60)

全国土地整治规划成果数据要求主体指标讨论

五、实验探究题 1.(2011重庆,第16题第(4)题下图是量筒的测量情形,图l4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___N。 图14 【答案】2.6 2.(2011江苏南京,第29题)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纸锥和小金属球来研究“空气阻力和速度的关系”.取三个相同的纸锥,每个纸锥的质量为m ,并编号为甲、乙、丙,其中在乙纸锥内固定质量为3m 的小金属球,在丙纸锥内固定质量为8m 的小金属球.让它们从不同高度分别自由落下,并以竖直砖墙为背景,当进入竖直砖墙的区域时,用照相机通过每隔相等的时间曝光一次的方法记录纸锥的运动过程,如图是其中一段的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甲乙丙 (1对于图中的这段运动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甲做匀速直线运动 B.只有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C.只有丙做匀速直线运动 D.甲、乙、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2对于图中的这段运动过程,甲、乙、丙三个纸锥的速度之比是;它们所受的空气阻力之比是;由此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答案】(1D (21∶2∶3 1∶4∶9 形状相同的纸锥,下落时所受空气阻力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3.(2011江西,第23题)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值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15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请你根据图示完成下表 小车由甲至乙小车由乙至丙小车由甲至丙 26 64 90 路程S/cm 1S 4 6 时间t/s 平均速度v/26 16 15 (cm/s) (2)分析表中的数据,小车全程是做匀速运动吗?为什么? 【答案】(1)见表中 (2不是,因为小车在全程内的运动速度是不断变化的 4.(2011江苏无锡,第32题)为制作弹簧测力计,某物理实验小组对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作了探究.下表是 他们利用甲、乙两根不同的弹簧做实验时所记录的数据. 表一 表二 、 (1分析表一和表二数据可知:①在一定条件下,弹簧伸长的长度与它所受的拉力成;②在拉力相同的情况下,甲弹簧伸长的长度比乙弹簧(选壤“大" 或“小”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