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沉降罐排泥新技术

沉降罐排泥新技术

沉降罐排泥新技术
沉降罐排泥新技术

52油气田地面工程第26卷第6期(2007.6)

沉降罐排泥新技术

王庆生(大庆油田井下作业分公司)1.静压穿孔管排泥

静压穿孔管排泥原理是在污水沉降罐底部加装高密度聚乙烯穿孔管,依靠沉降罐自身的静压水头进行排泥。静压穿孔管排泥工艺具有工艺和设备简单、操作简便、不需助排液、排泥效率高、不需要附加动力等特点。静压穿孑L管排泥的缺点是只能从高位向低位进行排泥。

2.水力冲吸法排泥

水力冲吸法的具体做法是在罐底设置冲吸砂管,对于淤积在罐底的泥砂,抽吸下层污水作为载体,与油砂一并吸出罐外进行分离处理。在罐底大面积清除积砂的关键是:要使水力冲吸的作用覆盖全部罐底才能将砂冲吸干净。另外选择吸砂泵的排量时还必须兼顾罐内特定的原油脱水工况,即在油水界面区域、水层中间、罐内中层尽量减少扰动,确保脱水工况不被破坏,也就是说泵不可能选的太大。

目前水力冲吸法一般采用冲刷泥砂与流化泥砂两种工艺进行冲砂。冲刷泥砂工艺是使泥砂在罐底相对集中,也就是说把泥砂聚拢到相对稳定的区域,通过淹没射流稳定的冲刷,将砂推至该区域堆积,泥砂不再随水流流失,以方便泵吸入口的集中抽吸。在沉降罐内唯一适合聚集砂子的堆积处是罐底与罐壁的死角处,泥砂堆积在死角处清理最为困难,而事物恰恰具有两重性,最难清除的地方也是泥砂最容易聚集韵地方,淹没射流对砂的有序冲扫,其目的是把罐底上一层很薄的泥砂,由罐底中心向罐的周边逐渐移动,最终在死角处堆积,等到泵的吸入口由圆周运动到此,再将泥砂抽吸至罐外处理。这种方法要求罐内的清砂机具必须具备固液含量的可控功能,保证砂泵按要求平稳连续运转而不堵塞断流。

流化泥砂工艺是对于淤积在罐底的泥砂,采用多头管网技术,利用淹没射流激起罐底沉积的泥砂,将沉积在储罐底部的污泥、杂物冲起形成流化状态,然后通过反向喇叭收泥口和收泥管排出罐外。在水力计算及对泥浆性质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多头管在罐底的布局、开口方式等,在沉降罐底部铺设多头管网。

在计算出冲砂孔的出流初速度,确定了来水压力(可以利用罐区外消防系统管道作为动力源)、冲砂孔间距以及管网间距、管网距罐底高度等参数后,再设计管网的布局。罐内管线可以在不停产的情况下密闭运行,可靠的将罐底沉降下来的含油泥砂吸出。

3.负压排泥技术

负压排泥装置主要由喷射助排器、吸泥盘和助排液管道三部分组成。其原理是利用外界的高压液体通过喷嘴时产生的负压将污泥吸起,并与高压液体一同排出罐外。即当助排液经过喷嘴时,由于喷嘴直径很小,助排液将产生节流,使助排液流速增大,压力降低,从而在喷嘴与混合管之间产生一个低压区,罐底污泥在压差作用下将不断涌人低压区,又被高速流动的助排液抽吸进入混合管,然后经扩散管增压,从排污管排出(见图1)。在负压排污泥工艺过程中,不但增加了罐底污泥与排出口之间的压差,还增加了排出液的流速,同时助排液与污泥混合后,相对降低了排出液的粘度,增加了其流动性,因而保证了污泥从罐底有效排出。

助排液

混合液

图l负压排泥工艺原理

负压排泥技术的主要特点是:①负压排泥器在安装时不用改变现有容器内部结构,安装简单,操作方便;②对于旧罐而言,只需增设负压排泥装置,旧罐原有的冲泥管道可充分利用,改造工程量小,费用低;③采用负压排泥器排泥,增大了罐底沉积污泥的排放压差;助排液和污泥混合,降低了排出液的粘度,提高了排出液的速度和排泥效果;

④排泥费用低。与人工清罐相比,使用负压排泥装置费用可降低60%左右;⑤可根据实际情况随时排泥,不影响储罐的正常连续使用。

(栏目主持樊韶华)

 万方数据

沉降罐排泥新技术

作者:王庆生

作者单位:大庆油田井下作业分公司

刊名:

油气田地面工程

英文刊名:OIL-GASFIELD SURFACE ENGINEERING

年,卷(期):2007,26(6)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8f6840613.html,/Periodical_yqtdmgc200706042.aspx

油罐附件详细说明

油罐附件详细说明 沉降罐结构原理及安全附件 1、结构 (1)外部结构: 机械呼吸阀、液压安全阀、阻火器、泡沫发生器、避雷针、人孔、透光孔、来液管线、溢流管线、收油(污水)管线、排污(脱水)管线、水箱、抽气管线等安全附件(2)内部结构: 集油槽、中心配液管、集水管、抽乳化层管线、虹吸管。 沉降罐结构图 (a)立式沉降罐结构图(b)配液装置图 1-油水混合物入口管2-辐射状配液管3-中心集油槽4-原油排出管5-排水管6-虹吸上行管7-虹吸下行管8-液力阀杆9-液力阀柱塞10-排空管11、12-油水界面和油面发讯浮子13-配液管14-配液管支架 2、原理 含水原油由进口管线,经配液管中心汇管和辐射状配液管流入沉降罐底部的水层内,在水层内进行水洗。破乳剂作为一种表面活性剂,主要作用是降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由于油水密度的差异,使部分含水油在上升的过程中,较小粒径的水滴向下运动,油向上运行,实现了油水分离。在原油上升到沉降罐集油槽的过程中,其含水率逐渐减小。经沉降分离后的原油进入集油槽后,经原油溢流管流出沉降罐;分离后的污水经上部水箱,由脱水立管排出。 立式沉降罐工艺原理 油水混合物由进口管线经配液管中心汇管通过辐射状配液管流入沉降罐底部的水层内,其中的游离水、破乳后粒径较大的水滴、盐类和亲水固体杂质等在水洗的作用下并入水层;原油及其携带的粒径较小的水滴在密度差的作用下,不断向上运动,且水分不断从油中沉降出来;当原油上升到沉降罐上部液面时,其含水率大为减少,经中心集油槽通过排出管排出。沉降罐底部的污水,经由液力柱塞阀控制高度的上行虹吸管吸至一定高度后,通过下行虹吸管与排水管排出。 工作过程:(动画演示附于幻灯片教案中): 3、附件 (1)机械呼吸阀 机械呼吸阀结构及工作过程 1

沉降脱水罐工作原理及异常情况分析

沉降脱水罐工作原理及异常情况分析 摘 要:对沉降脱水罐工作原理进行阐述,并对常见异常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优化脱水效果的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沉降脱水罐;U 型管;含水;分析 一、概述: 立式溢流沉降脱水罐是以常压拱顶钢制储罐为主体,辅助进液分配、集油、集水及油水界面控制等构件,采用静水压强原理进行油水界面控制,依靠重力沉降原理实现油水分离的一种原油脱水设备。立式溢流沉降罐的直径根据处理量及水滴沉降速度来确定,油层厚度主要随流量和沉降时间、温度等因素的影响而不同。原油含水量较大时,水洗脱水效果明显,操作时应在罐内保持较高的水层;含水量较小时,沉降脱水效果较为明显,则应适当增加油层厚度。在破乳、温度等生产条件均良好的条件下,油水界面的高度对脱出油及脱出水指标有很关键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沉降罐脱水罐工作原理和部分异常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优化脱水效果的建议与措施。 二、沉降脱水罐工作原理 来液 油出口 出口 沉降脱水罐示意图 图示为沉降脱水罐的简易工作原理示意图,油水混合物从进油管线进入沉降罐内部,主要是依靠油水密度差进行油水分离。油水混合物,经入口管进入中心汇管,通过中心管带有

喷嘴的布液管均匀进入水层,经过“水洗”作用后,水滴聚集沉降,由罐底部集水管上升进入调节水箱内,经出水线去污水处理,水洗后的原油上浮翻入到罐壁环型收油槽内,经出油管去缓冲罐。由于水与原油不互溶且存在密度差,因此油水混合物在沉降罐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沉降后,油与水将存在于容器内的上下两个液相,油和水的最终分离是利用U 型管原理。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原理,笔者在这里引入压强的概念。 压强: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存在着压强,这种压强称为大气压强。气体的压强是由于气体分子杂乱无章地撞击容器的表面而产生的。这些撞击所产生的冲量在宏观上就表现为一个持续的力,除以表面积就是气体的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密度为ρ的液体在深度为h 处产生的压强:p =ρgh h 为液柱高度,g 为重力常数,其值约为10N/Kg(读为:牛顿每千克)。 对于U 形管来说,由于左右两边液柱对U 型管内的任何一点产生的压强是相等的。因此当管内为同一种液体时,U 型管两端液面的高度应该是一样的;当存在不同密度的液体时,要保持两端压力平衡,液柱高度就不相等。 如上图所示,根据压力平衡可知,左右两边大气加液柱对a 点产生的压强应该相等,下面我们先计算左端大气、原油和水柱对a 点产生的压强: P1=大气压强+原油产生的压强+水柱产生的压强 h

储罐基础沉降观测方法

储罐基础沉降观测方法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附录B 储罐基础沉降观测方法 B.0.1 新建罐区的每台罐充水前,均应进行一次观测并做好原始数据记录。B.0.2 储罐基础沉降应安排专人定期观测,自充水开始后每天测量不应少于1次,并应做好记录。沉降观测应包括充水前`充水过程中·充满水后·放水后的全过程。 B.0.3 沉降观测应采用环形闭合方法或往返闭合方法进行检查,测量精度宜采用2级水准测量,视线长度宜为20m~30m,视线高度不宜低于0.3m。 B.0.4 坚实地基基础,设计无要求时,第一台罐可快速充水到1|2罐高进行沉降观测,并与充水前观测到的数据进行对照,计算出实际的不规则沉降量。当不均匀沉降量不大于5mm|d时,可继续充水到3|4罐高进行观测。当不均匀沉降量仍不大于5mm|d时,可继续充水到最高操作液位,分别在冲水后和保持48h 后进行观测,沉降量无明细那变化,即可放水;当沉降量又有明显变化,则应保持最高操作液位,进行每天的定期观测,直至沉降稳定为止。 当地一台罐基础沉降量符合要求,且其他储罐基础构造和施工方法和第一台罐完全相同,对其他储罐的充水试验,可取消充水到罐高的1|2和3|4的两次观测。 B.0.5 软地基基础,预计沉降量超过300mm或可能发生滑移失效时,应以 0.6mm|d的速度向罐内充水。当水位高度达到3m时,应停止冲水,每天定期进行沉降观测并绘制时间|沉降量的曲线图,当沉降量减少时,可继续充水,但应减少日冲水高度。当罐内水位接近最高操作液位时,应在每天清晨做一次观测后再充氺,并在当天傍晚再做一次观测,当发生沉降量增加,应立即把当天重

(完整word版)三相分离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一、三相分离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1.三相分离器的工艺流程 所有来油经游离水三项分离器分离再添加破乳剂进入换热器加热升温至70~75℃然后进入高效三相分离器进行分离,分离器压力控制在0.15~0.20Mpa,油液面控制在80~100cm、水液面控制在100~120cm,除油器进出口压差控制在0.2Mpa,处理合格后的原油含水率控制在2%左右经稳定塔闪蒸稳定后进入原油储罐,待含水小于0.8%后外输至管道。 2.三相分离器工作原理 各采油队来液由分离器进液管进入进液舱,容积增大,流速降低,缓冲降压,气体随压力的降低自然逸出上浮,在进液舱油、气、水靠比重差进行初步分离。分离后的水从底部通道进入沉降室。经过分离的液体经过波纹板时,由于接触面积增加,不锈钢波纹板又具有亲水憎油的特性,再进行油、气、水的分离。随后进入沉降室,靠油水比重差进行分离;通过加热使液体温度增加,增加油水分子碰撞机会,加大了油水比重差;小油滴和小水滴碰撞机会多聚结为大油滴和大水滴,加速油水分离速度;油上浮、水下沉实现油、水进一步分离;油、气和水通过出口管线排出。 2.1重力沉降分离 分离器正常工作时,液面要求控制在1/2~2/3之间。在分离器的下部分是油水分离区。经过一定的沉降时间,利用油和水的比重差实现分离。 2.2 离心分离 油井生产出来的油气混合物在井口剩余压力的作用下,从油气分离器进液管喷到碟形板上使液体和气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气体向上,而液体(混合)比重大向下沉降在斜板上,向下流动时,还有一部分气体向气出口方向流去,当气体流到削泡器处,需改变气体的流动方向,气体比重小,在气体中还有一部分大于100微米的液珠与消泡器碰撞掉下沉降到液面上,同时液面上的油泡碰撞在削泡器,使气体向上流动,完成了离心的初步气液分离 2.3碰撞分离 当离心分离出来的气体进入分离器上面除雾器,气体被迫绕流,由于油雾的密度大,在气体流速加快时,雾状液体惯性力增大,不能完全的随气流改变方向,而除雾器网状厚度300mm截面孔隙只有0.3mm小孔道,雾滴随气流提高速度,获得惯性能量,气体在除雾器中不断的改变方向,反复改变速度,就连续造成雾滴与结构表面碰撞并吸附在除雾器网上。吸附在除雾器网上油雾逐渐累起来,由大变小,沿结构垂直面流下,从而完成了碰撞分离。

沉降罐的内部结构

沉降罐的内部结构,如配液管、集油槽(管)、集水槽(管)的形式及相对位置直接影响沉降罐的脱水效果。 图1是目前常见的一种沉降罐,配液管为均布等孔径的辐射筛管,集油槽、集水槽均设计在中心柱上(见图1)。图2中配液管为特殊设计的辐射筛管,集油槽设在罐的边缘,集水管也采用特殊设计的辐射筛管。 图 1 1—集油槽2—配液管3—进液管4—出油管5—出水管 图 2 1—水位调节器2—出水管3—出油管4—配液管 5—进液管6—集水管7—集油槽 1.集油槽位置与脱水效果 比较图1和图2,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假定油滴从配液管出来到收油槽的运动轨迹为直线,则图1的死油区为2/3沉降容积,图2的死油区为1/3沉降容积(实际的死油区会小些),由此可见图2的集油方式优于图1。

图1的集油槽,是上液面为中心低,边缘高的倒圆锥面。经实测,沉降罐量油孔处的液面比集油槽的高度高出了0.35 0.4m。由此可以推想,图2的上液面应是一个中心高边缘低的正圆锥面。 因此图1中配液管管内外的压差变化大,靠近罐中心压差大、出液多,靠近罐边缘压差小,出液少。图2中配液管内外的压差相对一致。 特别要指出的是,由于沉降罐上液面实际上是一个锥面。因此,在设计安装泡沫产生器的位置以及设计水位调节器的连通位置时没有留出足够的安全高度,使罐的操作弹性和安全性能变差。 2.集水槽位置与除油效果 同理,集水槽设在中心柱上或单根管线集水,会产生较大的死水区,而采用辐射状筛管会大大减少死水区,使出水管的水中含油降低。 3.筛孔型式与表面负荷率 目前我国设计的沉降罐的配液管,大多采用均布等径的圆孔,也有采用三级不同直径的孔。配液管呈辐射状分布,罐中心沉降面积小,负荷重,罐边缘沉降面积大,负荷轻。由于表面负荷率的严重不均匀,致使沉降罐的脱水、除油效果变差。本人研究的配液管的设计方法,可以使每个孔与之对应的沉降面积成正比,使沉降罐各处表面负荷率基本一致,使罐的沉降空间得以充分利用,这样会大大提高沉降罐的脱水和除油效果。 设计原理见图3,S′ i 、S′ f 为开孔面积,S i 、S f 为对应的罐的沉降面 积,可以证明 S i /S′ i =S f /S′ f 所开的孔理论上为等间距不等面积的扇形孔,每个孔与之对应的沉降面积成正比。由于罐的尺寸较大,而孔的尺寸很小,扇形孔可近似为等腰梯形孔;又由于孔的宽度很小,梯形两底相差甚微,在具体设计时,可取为长方形孔。设计方法见图4,步骤如下:

储罐基础沉降观测试验记录簿.doc

实用标准文档 储罐基础沉降观测记录GY-48 单位工程名称杏十八注水、变电站扩改建工程工程编号(05)0504C1-05 设备名称 3 设备位号注水站200M 冷却水罐 规格型号H=6米, Ф=7 米安装地点注水站场区 观测时间荷载阶段观测点标高 安装前 A B C D 2005.9.15 充水前144.152 144.153 144.149 144.153 2005.9.16 充水至1/2h 147.195 147.194 147.190 147.191 2005.9.16 充水至 3 /4h 147.192 147.191 147.190 147.190 2005.9.17 充水至1h 147.190 147.187 147.188 147.187 充水至/h 2005.9.19 48 小时后147.185 147.182 147.180 147.184 最后稳定时 2005.9.20 放水后147.185 147.181 147.180 147.182 最终沉降量(㎜)18 19 24 22 任意直径方向沉降差允许值(㎜)105 最大实测值(㎜) 6 沉降观测点编号示意图: D 观测日期 建北 C A 自 05 年 09 月 15 日至 B 05 年09 月20 日 施工班(组)长:建设(监理)单位专业工程师: 质量检查员:

年月日年月日 说明:由施工单位观测填写。“h”为设计液位高度;“/ ”斜线为分数线:如“1/2h ”。观测点不够时可另表填写. 储罐基础沉降观测记录GY-48 单位工程名称杏十八注水、变电站扩改建工程工程编号(05)0504C1-05 设备名称 3 设备位号注水站1500M 深度水罐 规格型号H=13.5 米 , Ф =12 米安装地点注水站场区 观测时间荷载阶段观测点标高 安装前 A B C D 2005.9.12 充水前147.200 147.200 147.203 147.201 2005.9.14 充水至1/2h 147.191 147.192 147.190 147.191 2005.9.15 充水至 3 /4h 147.188 147.187 147.185 147.184 2005.9.15 充水至1h 147.182 147.180 147.180 147.182 充水至/h 2005.9.17 48 小时后147.178 147.177 147.171 147.174 最后稳定时 2005.9.18 放水后147.178 147.177 147.171 147.172 最终沉降量(㎜)22 23 32 29 任意直径方向沉降差允许值(㎜)180 最大实测值(㎜)10 沉降观测点编号示意图: D 观测日期 建北 C A 自 05 年 09 月 12 日至 B 05年09 月18 日

油田水处理理论知识高级试题库

油田水处理理论知识高级试题库 一、选择题(每题有四个选项,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将正确的选项号填入括号内) 1. BA001 在采用强制阴极保护法保护管线时,要将废管埋在距需保护管线的垂直距离( )左右的地方。 (A) 10m (B) 20m (C) 40m (D) 60m 2. BA001 在采用强制阴极保护法保护管线时,废钢管一般采取管径为89 -114mm,数量不少于( ) ,长度不少于( )。 (A) 3根,3m (B) 5根,2m (C) 10根,3m (D) 3根,10m 3. BA001 在采用强制阴极保护法保护管线时,应使阴极保护电位控制在( ) ,且电压稳定。 (A) - O. 85~1. 3 V (B) O. 85 ~1. 3 V (C) - O. 5 ~1. OV (D) O. 5 ~1. OV 4. BA002 在对油(气)回污水进行气提脱氧时,采用的气体一般为( )。 (A)空气(B)二氧化碳(C)氮气(D)天然气和内燃废气 5. BA002 气提法脱氧,其机理是利用气提的气体( )被水带入的气体,以减少其中氧的浓度,使混合气体中氧的分压降低,从而使氧从水中逸出。 (A)溶解(B)分散(C)稀释( D)分解 6. BA002 采用气提法脱氧时,待处理的污水从气提塔的( )进入。 (A)塔顶(B)塔底(C)中部(D)中上部 7. BA002 使用亚硫酸纳进行除氧时,理论上需8mg/L的亚硫酸纳与1rng/L的氧反应,但实际上常用的比率为( )。 (A) 4:1 (B) 6:1 (C) 10:1 (D) 12:1 8. BA003 采用充气法从油田水中除去H2S可用烟道气或内燃机气气提,但必须控制气体中( )的含量。 (A) N2 (B) H2S (C) CO2 (D) O2 9. BA003 采用氯气法除去水中的H2S时,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A) 4C12 +4H20 + H2S =H2S04 + 8HCl (B) C12 + H20 + H2S S02 + HCl (C) C12 + H20 + H2S S03 + HCl (D) C12 + H2S =H2S04 + HCl 10.BA003 从油田水中除去H2S的方法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物理法又可分为( )。 (A) 3种(B) 2种(C) 4种(D) 5种 11.BA004 关于油田污水去除二氧化碳的方法,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多用物理法(B)多用化学法(C)可用充气法( D)可用真空脱气法 12.BA004 采用充气法除去二氧化碳后,水的pH值( )。 (A)降低(B)升高(C)不变(D)视充气量不一样 13.BA004 采用真空提气法去除三氧化碳时,应先降低污水的pH值至( )。 (A) 4-5 (B) 3-6 (C) 4-7 (D) 8-9 14.BA005 通常我们所说的"玻璃钢"衬里,是指用( )加固定剂对设备内部进行防腐的措施。 (A)不饱和聚醋(B)复合树脂(C)峡喃树脂(D)环氧树脂 15.BA005 对于不饱和聚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耐氧化(B)耐碱性能差 (C)固化过程中没有挥发物逸出(D)制品的致密性较高 16.BA005 对于哎喃树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分子结构中含有吠喃环(B)耐酸、碱性好 (C)对金属表面的粘结力差(D)抗氧化性好 17.BAOO6 从化学成分上来说,通常把铬含量在( )以上的钢称为不锈钢。 (A) 13% (B) 14% (C) 15% (D) 20% 18.BA006 凡是在( )中耐腐蚀的钢称为不锈钢。 (A)污水(B)纯水(C)空气(D)氧气 19.BA006 而在各种侵蚀性( )的介质中耐腐蚀的钢称为耐酸钢。 (A)较强(B)较弱(C)不强(D)气体 20.BA007 在油田水处理中,由于有机缓蚀剂具有( )个方面的优点,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A) 2 (B) 4 (C) 3 (D) 5 21.BA007 采用有机缓蚀剂抑制氧腐蚀时,用量大,费用高,因而目前各油田均采用( )

电脱盐工作原理

匀强电场的场强E=UAB/d {UAB:AB两点间的电压(V),d:AB两点在场强方向的距离(m)} )电场强度E=U/d=4πkQ/εS,并且做工W=U*q d 正负极之间的距离 原油中的盐大部分溶于所含水中,故脱盐脱水是同时进行的。为了脱除悬浮在原油中的盐粒,在原油中注入一定量的新鲜水(注入量一般为5%),充分混合,然后在破乳剂和高压电场的作用下,使微小水滴逐步聚集成较大水滴,借重力从油中沉降分离,达到脱盐脱水的目的,这通常称为电化学脱盐脱水过程。 原油乳化液通过高压电场时,在分散相水滴上形成感应电荷,带有正、负电荷的水滴在作定向位移时,相互碰撞而合成大水滴,加速沉降。水滴直径愈大,原油和水的相对密度差愈大,温度愈高,原油粘度愈小,沉降速度愈快。在这些因素中,水滴直径和油水相对密度差是关键,当水滴直径小到使其下降速度小于原油上升速度时,水滴就不能下沉,而随油上浮,达不到沉降分离的目的。 由于受加工原油质量变差、种类更换频繁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电脱盐装置脱盐效率的降低,脱盐效果变差。通过分析原因,可进行调整工艺操作、改进破乳剂的注入位置,提高脱盐效率。 关键词:电脱盐脱水原油破乳剂 前言 原油蒸馏车间的电脱盐装置,主要进行原油的电脱盐脱水,来保证原油的正常加工。但由于所加工的原油质量波动很大,致使电脱盐的操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不仅使脱盐效率、脱后原油含盐合格率降低,而且也给设备的防腐和原油的二次加工带来了诸多的问题。造成原油质量波动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 1)随着原油深度开采和油田挖潜增效,回收了大量落地油,进来的原油性质越来越差,有些原油如库西油,长庆油其盐含量高达300~400mg/l,并含有少量泥沙,乳化水等,这些原油的脱盐脱水非常困难. 2)所加工的原油在某一时期是以几种原油的混合方式形成的,因此其所含的成分比较复杂。 3)有时所加工的原油为长期贮存于罐底的剩余油,?由于此种原油中的乳化液形成的时间比较长,从而生成了较为顽固的所谓“老化”乳化液,给破乳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稳定原油质量是提高脱盐率的一个关键环节。 一.原油性质对电脱盐装置操作的影响分析 由于原油来源紧张,原油质量与以往相比波动很大,从而直接影响了电脱盐装置的平稳操作。通过对兰州石化炼油厂的调查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下图表。 表1原油盐含量的变化对脱盐效率及脱后合格率的影响 项目库西原油含盐量脱盐率% 脱后合格率% 1 80.0 94. 2 64.0 2 56.7 93.6 67.2

油气集输复习大全

第一章:概述 1.油气集输的主要工作任务包括哪些? (1)气液分离 (2)原油脱水 (3)原油稳定 (4)天然气净化 (5)轻烃回收 (6)污水处理 (7)油气水矿场输送 2.集输产品有什么? (1)原油 (2)天然气(NG) (3)液化石油气(LPG) (4)稳定轻烃 3.根据降粘方式不同,油气集输流程分为哪几种? (1)加热集输流程 (2)伴热集输流程 (3)掺和集输流程 (4)不加热集输流程 4.集气流程有哪些? (1)枝状集气管网 (2)环状集气管网

(3)放射状集气管网 5.原油的主要元素组成? C,H,O,N,S。 6.干气(贫气):甲烷含量高于90%,天然汽油含量低于10ml/m3 的天然气。 7.湿气(富气):甲烷含量低于90%,天然汽油含量高于10ml/m3 的天然气。

第二章油气分离 8.按照分离机理不同,油气分离的方法有哪些? (1)重力分离 (2)碰撞分离 (3)离心分离 9.分别解释相平衡,泡点,露点,蒸汽压? (1)相平衡:在一定的条件下,当一个多相系统中各相的性质和数量均不随时间变化时,称此系统处于相平衡。此时从宏观上看,没有物质由一相向另一相的净迁移,但从微观上看,不同相间分子转移并未停止,只是两个方向的迁移速率相同而已。 (2)泡点:液体混合物处于某压力下开始沸腾的温度,称为在这压力下的泡点。 (3)露点: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开始从气相中分离出第一批液滴的温度。 (4)蒸汽压:一定外界条件下,液体中的液态分子会蒸发为气态分子,同时气态分子也会撞击液面回归液态。这是单组分系统发生的两相变化,一定时间后,即可达到平衡。平衡时,气态分子含量达到最大值,这些气态分子撞击液体所能产生的压强,简称蒸汽压。 10.压力对液相量的影响规律? 11.温度对液相量的影响规律?

油罐附件详细说明书

实用标准文案 精彩文档油罐附件详细说明 沉降罐结构原理及安全附件 1、结构 (1)外部结构: 机械呼吸阀、液压安全阀、阻火器、泡沫发生器、避雷针、人孔、透光孔、来液管线、溢流管线、收油(污水)管线、排污(脱水)管线、水箱、抽气管线等安全附件(2)内部结构: 集油槽、中心配液管、集水管、抽乳化层管线、虹吸管。 沉降罐结构图 (a)立式沉降罐结构图(b)配液装置图 1-油水混合物入口管 2-辐射状配液管 3-中心集油槽4-原油排出管 5-排水管 6-虹吸上行管 7-虹吸下行管8-液力阀杆 9-液力阀柱塞10-排空管 11、12-油水界面和油面发讯浮子 13-配液管 14-配液管支架 2、原理 含水原油由进口管线,经配液管中心汇管和辐射状配液管流入沉降罐底部的水层内,在水层内进行水洗。破乳剂作为一种表面活性剂,主要作用是降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由于油水密度的差异,使部分含水油在上升的过程中,较小粒径的水滴向下运动,油向上运行,实现了油水分离。在原油上升到沉降罐集油槽的过程中,其含水率逐渐减小。经沉降分离后的原油进入集油槽后,经原油溢流管流出沉降罐;分离后的污水经上部水箱,由脱水立管排出。 立式沉降罐工艺原理 油水混合物由进口管线经配液管中心汇管通过辐射状配液管流入沉降罐底部的水层内,其中的游离水、破乳后粒径较大的水滴、盐类和亲水固体杂质等在水洗的作用下并入水层;原油及其携带的粒径较小的水滴在密度差的作用下,不断向上运动,且水分不断从油中沉降出来;当原油上升到沉降罐上部液面时,其含水率大为减少,经中心集油槽通过排出管排出。沉降罐底部的污水,经由液力柱塞阀控制高度的上行虹吸管吸至一定高度后,通过下行虹吸管与排水管排出。 工作过程:(动画演示附于幻灯片教案中): 3、附件 (1)机械呼吸阀 机械呼吸阀结构及工作过程

沉降罐基础知识

培训课课时授课计划 课题:沉降罐基础知识 教师: 授课对象:集中处理站基层员工 授课时间:2007年10月 课时:45分钟 授课目的:了解沉降罐内部结构、工作原理及运行参数,正确操作维护管理,使其达到良性运作。避免员工报表差错,降低事 故突发率,达到轻松、愉快工作目的。 主要内容: 一、概述 二、沉降罐的应用 三、沉降罐结构原理及安全附件 四、沉降罐运行及指标控制参数 五、加药浓度计算 六、小结 重点内容: 1、沉降罐内部结构及原理 2、沉降罐运行参数、管理 3、加药浓度计算 进程安排: 一、概述

集输站库主要设施有沉降罐、净化罐、除油罐,是最基本的原油处理、污水处理设施。 而沉降罐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广泛性、普遍性的一个原油初步处理的功能设施,了解其相关知识,便于我们正确操作维护,指导生产实践工作,确保生产平稳运行。 1、作用。 利用其内部结构功能,可以含水原油进行初步沉降分离处理,以此降低含水率至30-50%以下。 2、设计标准。 油罐按结构形式可分为立式圆柱形油罐、卧式钢罐、双曲线油罐。 而油田系统沉降罐则为立式圆柱形油罐中的拱顶油罐,其罐顶盖呈圆拱形,顶盖本身就是承重结构。罐内无桁架和支柱,结构简单,承压能力高,应用广泛。 二、沉降罐的引用及应用

由此可见,沉降罐是集输系统必不可少、重要的设施之一,了解其相关知识对正确操作管理及维护沉降罐,确保良性运作有很大益处。 三、沉降罐结构原理及安全附件 1、结构 (1)外部结构: 机械呼吸阀、液压安全阀、阻火器、泡沫发生器、避雷针、人孔、透光孔、来液管线、溢流管线、收油(污水)管线、排 污(脱水)管线、水箱、抽气管线等安全附件 (2)内部结构: 集油槽、中心配液管、集水管、抽乳化层管线、虹吸管。

原油脱水知识

原油电脱水机理研究 第一阶段查资料相关知识了解(2011.11.01) 1.为什么要进行原油脱水? (1)采油时为了保持油田压力,实现油田长期高产稳产,采用注水开采的方法。 随着注水量增加,原油含水量不断上升。 (2)原油含水,水中就会不同程度地溶解有Nacl、Cacl 2、Mgcl 2 等盐类和其它 杂质,这些物质会使原油严重乳化。 因此,为了确保原油的质量,在原油加工成各种石油产品之前,必须进行原油脱水处理。使原油中水的体积分数小于0.2%,盐的质量浓度小于3mg/L。 2.原油脱水目前有哪些方法?(破乳的方法) (1)加热沉降:加热使得原油粘度下降,水和原油的比重差增大,原油对水滴悬浮力减小,同时水滴的动能增大,界面上有机物的溶解度增大,界面强度减小,这样都有利于破坏双电层。 (2)过滤法:过滤法是使乳化液通过过滤柱,通过加压使得乳化液进入滤料层,因固体吸附剂对乳化液中的油和水具有选择吸附特性,乳化液中的水被吸附出来,从而完成破乳。该方法对吸附剂的要求较高,且过滤柱的制作工艺繁杂。 (3)离心法:离心法是利用油水之间密度不同,在高速离心场作用下使乳状液破乳实现油水分离的方法。离心场越强,破乳效果越好。但高速离心设备日常较难维护,目前只适合在实验室或需要占地较小的情况下使用 (4)化学脱水:使用破乳剂,使新形成的界面膜亲水能力大于憎水能力,这样原油膜变得脆弱,有利于水滴之间的合并。 (5)磁处理法:磁处理法是对原油乳状液和破乳剂进行磁处理,然后再进行脱水。此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大幅度提高原油的脱水效果,降低破乳剂加入量,降低原油脱水温度,提高脱后污水质量。但只是在实验研究阶段,未进行产业推广和应用。 (6)电脱水法:在电场作用下,靠电的作用将原油水颗粒的界面膜破坏或削弱,强迫水颗粒合并。 (7)声化学法:声化学法是将声波能量辐射到加入了少量破乳剂的原油乳状液中,使之产生一系列超声效应,如搅拌、聚结、空化、温热、负压等,从而使乳化膜破坏进而破乳脱水。由于超声波良好的传导性使得此方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乳状液。超声与破乳剂的良好协同作用,可突破传统的破乳剂用量及温度要求,所以目前研究和应用都比较广泛。 (8)微波辐射法:微波辐射法是利用微波辐射能量来进行破乳脱水的一种技术。在微波辐射下乳化液分子内部形成高频变化的电磁场,破坏油水界面膜,实现油水分离。此种方法处理时间短,能耗较低,能广泛适用于各种油样类型。 (9)微生物法:微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对原油乳状液的变构作用及微生物分泌的天然破乳剂对原油进行破乳脱水的一种技术。此技术药剂用量低、脱水快、效率高、脱出水水质较好、运行费用低,且生物破乳剂无毒无害不污染环境。但是由于性价比原因,最终能否在工业应用中推广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中石化实习报告doc

中石化实习报告 XX年11月21日早上7:30,理学院XX级应化专业的全体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兴高采烈的出发了,汽车平稳的朝中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开去,我们历时一周的实习拉开了帷幕。 11月21日即实习的第一天上午,南化的朴老师主要给我们关于南化的发展历程以及化工行业的安全教育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使我们初步了解到了南化的发展史以及一些比较常见的安全知识,以便于我们在未来几天的实习过程中能做到保证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下午,首先由王老师给我们讲解南化公司硝酸铵生产的工艺流程,稍后又带我们去了无机常去参观了硝酸铵生产的设备,期间有几位南化的老师现场为我们解惑答疑。 22日至25日的上午,南化的老师分别给我们讲解硝基-氯苯、双加压法制硝酸、磷酸的生产和氯化苯的生产工艺流程,当天下午去所对应的厂区参观生产设备,做进一步的了解和学习。 下面我讲对所学的双加压法制硝酸和氯化苯的工艺生产流程做进一步的交流。一、双加压法制硝酸 1. NH3 + O2NO + H2O NO + O2 NO2 NO2 + H2O HNO3 +

NO 2. 机组 空气 --- 轴流 蒸汽 44 ℃ 压缩机 透平 NOX --- 离心尾气 360℃ 3. 流程图 NH3 3、NH3 H2O NOX 硝酸生产工艺流程图尾气 160℃360℃) 尾气排出尾气处理流程图 4. 解析 漂白自吸收塔来的65%~67%的硝酸呈黄色,因为里面溶入很多NOx气体,被送至漂白塔顶部,用二次空气将NOx气体从硝酸中吹出,引出的成品酸浓度为60%,含HNO2 被加热至约360℃,热气体进入尾气透平,可回收约60%的总压缩功,最后经排气筒排入大气。排入大气的尾气中NOx含量约

储罐基础沉降观测方法

储罐基础沉降观测方法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附录B 储罐基础沉降观测方法 B.0.1 新建罐区的每台罐充水前,均应进行一次观测并做好原始数据记录。 B.0.2 储罐基础沉降应安排专人定期观测,自充水开始后每天测量不应少于1次,并应做好记录。沉降观测应包括充水前`充水过程中·充满水后·放水后的全过程。 B.0.3 沉降观测应采用环形闭合方法或往返闭合方法进行检查,测量精度宜采用2级水准测量,视线长度宜为20m~30m,视线高度不宜低于0.3m。 B.0.4 坚实地基基础,设计无要求时,第一台罐可快速充水到1|2罐高进行沉降观测,并与充水前观测到的数据进行对照,计算出实际的不规则沉降量。当不均匀沉降量不大于5mm|d时,可继续充水到3|4罐高进行观测。当不均匀沉降量仍不大于5mm|d时,可继续充水到最高操作液位,分别在冲水后和保持48h后进行观测,沉降量无明细那变化,即可放水;当沉降量又有明显变化,则应保持最高操作液位,进行每天的定期观测,直至沉降稳定为止。 当地一台罐基础沉降量符合要求,且其他储罐基础构造和施工方法和第一台罐完全相同,对其他储罐的充水试验,可取消充水到罐高的1|2和3|4的两次观测。 B.0.5 软地基基础,预计沉降量超过300mm或可能发生滑移失效时,应以0.6mm|d的速度向罐内充水。当水位高度达到3m时,应停止冲水,每天定期进行沉降观测并绘制时间|沉降量的曲线图,当沉降量减少时,可继续充水,但应减少日冲水高度。当罐内水位接近最高操作液位时,应在每天清晨做一次观测后再充氺,并在当天傍晚再做一次观测,当发生沉降量增加,应立即把当天重入的水放掉,并以较小的日冲水量重复上述的沉降观测,直到沉降量无明显变化,沉降稳定为止。

集输知识点

1.油气集输流程是油、气在油田内部流向的总说明,即从生产油井井口起,到外输、外运的 矿场站库,油井产物经过若干个工艺环节,最后成为合格油、气产品全过程的总说明。研究对象:是油田内部原油及其伴生天然气的收集、加工处理、运输。设计总趋势:简化井口;简化计量站;尽量采用二级布站;流程密闭;完善联合站、减少占地、方便管理。2.油气集输在油田建设的地位:集输系统是油田建设中的主要生产设施,集输系统在油田生 产中起着主导作用。使油田生产平稳;生产合格的产品;集输系统的工艺流程、建设规模对油田的可靠生产、建设水平和生产效益起着关键作用 3.油气集输的任务:将分散的油井产物、分别测得各单井的原油、天然气和采出水的产量值 后,汇集、混输、处理成原油、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经储存、计量后输送给用户的过程。 内容:油气分离;原油净化;原油稳定;天然气净化;轻烃回收;水处理。 4.油田产品:商品原油;商品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稳定轻烃;净化污水。 5.商品原有的质量指标:含水率(合格《1%优质《0.5%);饱和蒸汽压(储存温度下的不大 于当低气压);含盐量《50g/m3商品天然气的质量指标:露点(最高输送温度下露点低于输气管埋深处最低环境温度5C);硫化氢《20mg/m3;C5+《50g/m3;有机硫《250mg液化石油气的指标:C1+C2《3% C5+《2%;38C饱和蒸汽压《15绝对大汽压,-10C>3;体积含水率《0.5% 6.油田生产对集输系统的要求:满足油田开发和开采的要求;反映油田开发的动态;节约能 源防止污染;安全可靠,灵活性;与辅助系统协调一致。经济效益等。 7.油气集输系统的压力:其回压是地面集输系统对油井的背压,是集输系统的起点压力。自 喷井回压应为油井油压的0.4-0.5倍,不低于0.4mpa否则工况的变化响油井产量的稳定 8.计量方式:集中、分散计量。 9.流程密闭措施:采用耐压卧式罐代替立式常压罐;采用油气混输泵;采用大罐抽气;利用 自喷井和抽油井的能量,减少转油环节。 10.布站方式:二级:计量站+联合站;三级:计量站+接转站+联合;一级半:井场阀组+联合。 11.管线:油、气、水单向管路,油气、油气水混输管路。出油、集油、输油、集气、输气管 线。站:计量、接转、计量接转、转油、联合、集中处理、增压集气、压气。 12.油气集输设计的评价标准:可靠性、适用、先进、经济。 13.原有分类方法:按组成、气油比、收缩性、相对密度和粘度、硫含量分类。 14.溶气原油物性:黑油模型:适用于压力、温度较高的油藏及油气两相流动条件下的溶气原 油物性的经验计算方法。天然气溶解度:单位体积脱气原油在某一压力、温度下能溶解的天然气体积数。压力大,温度低,油气相对密度越接近,溶解气油比大。原油体积系数:单位体积脱气原油溶入天然气后具有的体积数。温度高,气油密度接近,气油比越大,体积系数越大。溶气原油密度:视密度、表观密度。融入气体密度减小。脱气原油的相对密度愈大,溶解天然气的相对密度愈小。溶气原油粘度:变小。未溶解天然气密度:溶的是较重组分,未溶解密度减小。溶气原油表面张力 15.脱气原油物性:倾点5秒内能流动的最低温度。凝点倾斜45°停留1min不流动的最高温

沉降观测点式及沉降观测记录统一标准

山东电力建设第一工程公司内部备忘录 (SEPCC1 MEMO) 发至(To) 建筑公司、各项目工地 签发(From)日期(Date) 2008年2月2日 发文编号(Our Ref. No.) 起草(Draft out)工程部 事由(Subject) 规范、统一各项目工地沉降观测点型式及沉降观测记录的通知 为了在建筑变形测量中,及时、准确地为工程建设提供正确的测绘资料,保证测量的成果和记录符合各个测绘阶段的要求,特制定本办法,供项目工地参考。 一、沉降观测点 1、沉降观测点的留设位置: 建筑物、构筑物的沉降观测点,首先应按设计图纸埋设,当设计无要求时,可设置在以下位置: (1)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

地面点。 (5)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 (7)片筏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8)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9)烟囱、水塔、油罐等高耸建筑物,沿周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布点,点数不少于4个。 (10)沉降观测点埋设位置应避开障碍物。根据经验,观测点上方至少1000mm范围不得有雨水管、窗台线、暖气片、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详见附图1、附图2) 2、沉降观测点的型式和保护: 沉降观测点可按照附图1、附图2制作、安装。 二、沉降观测记录 1、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时间 建筑物施工阶段需按照设计要求对其进行沉降观测,如设计中无明确规定,可按照下列要求并结合具体情况确定。 (1)大型、高层建筑,可在零米以下基础施工完成后埋设临时沉降观测点,做好临时沉降观测记录。待零米以上第一层结构施工完成后换成永久沉降观测点。

建筑物沉降观测规范

建筑物沉降观测规范 5.1 一般规定 5.1.1 各类沉降观测的等级和精度要求,应视工程的规模、性质及沉降量的大小及速度进行设计而确定。同一测区或同一建筑物随着沉降量和速度的变化,可以采用不同的观测精度。 5.1.2 布置和埋设沉降观测点(变形点)时,应考虑观测方便、易于保存、稳固和美观。 5.1.3 沉降观测宜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也可采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 5.1.4 观测记录和成果应清晰完整、准确无误,并符合本规程9.1节的规定。每一周期观测完后,可提供周期或阶段性成果。整个工程结束后,应提供综合性成果资料。 5.1.5 对于深基础建筑或高层、超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应从基础施工开始,以获取基础和主体荷载的全部沉降量(该建筑的总沉降量)。 5.5 建筑物沉降观测 5.5.1 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物及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5.5.2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及地基变形特征,并顾及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 1 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 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 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 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5 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 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 7 片筏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8 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置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9 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耸建筑物,沿周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布点,点数不少于4个。 5.5.3 沉降观测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志和隐蔽式标志等形式。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并涂上防腐剂。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暖气片、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隐蔽式沉降观测点标志的型式可按本规程附录D规定执行。当应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标志的型式及其埋设,应根据采用的静力水准仪的型号、结构、读数方式以及现场条件确定。标志的规格尺寸设计,应符合仪器安置的要求。 5.5.4 沉降观测点的施测精度应按本规程第3.0.4条的规定确定。未包括在水准线路上的观测点,应以所选定的测站高差中误差作为精度要

微波提取的基本特性与微波连续提取装置

微波提取的基本特性与微波连续提取装置 发布时间:2010-3-29 21:20:38 文章来源:《中国制药装备》 [关键词]:微波【打印】 郭维图 1 孙福平2 (1. 东南医药生物工程技术研究所,福建福州 362000;2. 温州神华轻工机械有限公司,浙江温州 325025) 摘要:以微波提取的基本特性为切入点,叙述了微波连续提取的优点,阐述了国内目前微波提取设备研发现状,着重分析了微波连续提取装置的工艺过程、特点及与其他相关设备比较。 关键词:微波;连续提取;装置;开发;应用 科学技术部等16部委制定的国家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开展中药饮片传统炮制经验继承及炮制工艺与设备现代化研究;中药提取、分离、浓缩、干燥、制剂、辅料生产技术集成创新的研究;借鉴现代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质量控制技术,加强符合中成药生产特点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的研究开发,提高中药制造业的现代化水平。” 根据国家最新颁布节能法、环保法基本精神,将节能减排作为产品开发的指导思想,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中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着想。 所以产品的定位应该是:符合国家提出的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实现节能、减排、降耗的基本目标,降低中药企业产品的生产成本,以利于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连续化、产业化、规模化。 微波提取是建立在微波的基本原理基础上,其利用微波(频率2 450 MHz、波长12.2 cm的连续波)在传输过程中遇到不同的物质的不同性质产生反射、穿透、吸收的差异现象。极性分子接受微波辐射能量后,通过分子偶极以24.5亿次/s频率旋转碰撞而产生热效应。在提取微波透过透明的萃取剂到达植物内部,因其纤维管束和腺胞系统含水量高,故吸收微波快而升温,使细胞内压增大。当内压超过细胞壁承受能力时,细胞壁破裂,其内部的有效成分自动流出,进入萃取剂被溶解,去渣存液达到提取目的。此外,同时产生热效应原理,由于极性溶剂受热蒸发并及时排除蒸汽达到干燥的目的。 1微波提取的基本特性 1.1 微波的热效应 微波具有极高的频率,使极性分子以24.5亿次/s的速度做极性变换运动,因而生成大量热能,产生很强的内热效应。可让溶媒与溶质分子同时无热阻、无热惯性地加热,其热传递方向与溶质扩散方向一致,故加热速度比常规加热方式要快10~100倍,提取时间大大缩短。 1.2 微波的选择性、穿透特性 微波具有良好的穿透能力,快速进入分子内部而产生大量热量,导致植物细胞因被加热而膨胀破壁,而且其热扩散与分子扩散运动方向一致,同时因细胞壁被电击穿而破裂,加速溶媒分子对基体的渗透和促使提取成分的溶解,故提取时间短、效率高、目标组分萃取更完全、提取率更高。同时,提取温度相对低而均匀,避免长时间高温引起有效成分分解,又因微波具有选择性加热的特点,对不同形态结构中药的有效成分具有选择性,故获取的目标组分含量高,质量好。其含量可高出常规提取30%~70%,有些品种甚至超过100%。 同时,微波具有穿透的选择性,对塑料、陶瓷、玻璃、橡胶等绝缘材料可被穿透而不吸收微波。如PTFE 能穿透但不吸收微波,故可用作设备的内部材料,用于制作物料的容器、谐振腔内的运转机件等。而对极性分子它被穿透后完全被吸收,可达到如上所述加热、提取的目的。但微波对金属、无机物非极性物质不能穿透,对金属不但不能穿透,反而还会被反射,这是我们利用它设计装备的第三特性。 1.3 微波的似光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