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巧妙的测量》-时间测量-教案

《巧妙的测量》-时间测量-教案

《巧妙的测量》-时间测量-教案
《巧妙的测量》-时间测量-教案

、测量时间常用单位:时(h)分(m)秒

(完整版)《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

《测量长度和时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学习物理要做些什么。教材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物理学后,通过安排学生人人动手的小实验,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奇妙、有趣的物理现象就在身边,让学生从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学会测量长度和时间的一些基本方法。其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学习物理就需要仔细观察、认真动手实验和进行测量。 【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具有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还没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能力弱。学生乐于动手实际操作,缺乏对规范操作规程的掌握,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是重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1)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2) 体验探究长度间接测量的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理念】: 突出新科学课程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知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体现个性化的教育思想和情感教育思想、学习的个体化。 本节的重点在于:(1)认识常用的计时工具和长度测量工具。(2)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本节的难点在于: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鉴于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建议采用的教学方法:演示法、观察法、实验与讨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进入了物理学的世界,现在我们先来做几个有趣的实验: 1、隔掌吸钉 2、纹丝不动 3、成像奥秘 (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教案

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掌门1对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过程与方法】 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具有初步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进行简单的测量,具有使用简单测量工具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2.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长度单位、时间单位及换算关系 难点: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导语一】 一、四种不同事物的两两比较 l.两根长短不同的木棍。 2.两支粉笔与一盒粉笔。 3.两个田径运动员一快一慢地跑步。 4.两杯水冷热不同。 【提问】通过比较,同学们发现它们有哪些不同? 【点拨】1.长短不同。2.多少不同。3.快慢不同。4.冷热不同。) 【小结】在日常生活中对不同事物的比较随处可见,要对事物进行比较就需要进行测量。 二、用投影片显示三张图。 【提问】图l中横线与竖线是否等长? 图2方框中四条边是否是直线? 图3中横线是否平行? 【点拨】意见可能不统一,教师用尺加以确认。

【小结】对事物的比较和判断仅凭感觉器官是不完全可靠的,必须借助仪器进行测量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 【导语二】北京故宫太和殿前有一座古代的太阳钟,叫日晷。日晷也叫日规,是利用日影测定时间的一种仪器。我国古代的日晷,常用一个石制的圆盘当钟面,圆盘中心有一根铁针。日晷倾斜的安置在石座上,钟面的分度是十二个时辰,看到指针在钟面上的投影,就可以知道时间了。 然后,教师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图片文件,让学生感知各种计时工具和长度的测量工具。介绍各种工具的发展变化,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身边的事物。 【导语三】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经常要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探究物体的运动规律也需要进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要进行测量,就要有一个人们公认的测量标准——测量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测量——是一种科学的比较 在图中,有a、b两线段,你能说出线段a比线段b长多少吗?这个问题似乎不难回答,用尺量一下就知道了,可是在古代它却是个大难题,其关键是当时没有比较的标准。 我国夏禹以自己身高定为一丈,一丈的十分之一定为一尺,英国查理曼大帝以自己的足长定为一英尺。 【点拨】这些传说,揭示了一个道理:要合理地进行比较,需要有一个公认的标准量作为比较的依据,这个标准量叫做测量单位。 又传说,英国有一胖一瘦两位大臣,各用自己的腰围做单位,测量同一段布的长度。瘦的说有10围,胖的说只有7围,结果争执不下。 【点拨】这个传说,又揭示了一个道理:要精确地进行测量,测量的单位必须统一。 二、测量单位 【说明】为了便于各国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国际上规定了一套统一的单位叫做国际单位制(SI),其中长度和时间单位规定是: (1)长度的单位——“米”,符号是m 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有“千米(km)”,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m=103m ldm=10-1m 1cm=lO-2m lmm=10-3m 1μm=10-6m 1nm=lO-9m (2)时间的单位——“秒”,符号是s 比“秒”大的时间单位有“时(h)”、“分(min)”,比“秒(s)”小的时间单位有“毫秒(ms)”、“微秒(μs)”等 1h=60min 1min=60s 1s=103ms 1ms=103μs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

课题:12.3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掌握刻度尺和停表的正确使用。 2.会正确记录测量所得的数据,知道测量存在误差以及误差和错误的区别,会进行长度、时间单位的换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经历测物体长度和时间的过程,体验通过日常经验粗略估测长度的方法; 2.通过学生的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掌握用估测法去研究生活中物体的长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2.认识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实事求是、热爱科学的精神,以及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掌握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组织、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体会刻度尺的使用和正确读数。 教学设施 直尺、三角板、卷尺、铅笔、钢笔、停表、手表、棉线、硬币、地图、多媒体等。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引入1 你听说过阿凡提量渠水的故事吗? 有一次国王问阿凡提:“人人都说你智慧过人,那么你知道眼前这条渠里的水有多少桶吗?”阿凡提说:“若桶有这条渠一样大的话,那就只有一桶水;若桶有这条渠的一半大的话,那就有两桶水;若桶只有渠的十分之一,就有十桶水……”为什么同一条渠却不能确定到底有多少桶水呢? 1.体验活动:学生用手测量(拇指尖到中指尖的距离称为一柞)课桌的长度。 教师:比较每个学生测的柞数是否相同?为什么同样的课桌却有不同的柞数呢?是因为作为测量标准不同,那如何才能获得确定的测量值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长度、时间及测量。(板书课题:长度、时间及测量) 引入2 利用书上的“想想议议”,体验人的直觉不可靠。若要准确测量帽檐直径和帽子的高度,你们觉得该怎么办?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长度的国际单位制 1.教师:通过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进行测量时要选定一个统一的、人们公认的标准作为比较的依据。否则,即使是对同一物体进行测量,测量的值也是不确定的。这个选定的标准就是测量单位。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a.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m

《质量的测量》教学设计

《质量的测量》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快乐、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是本教学设计的宗旨。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将改变以往“教师教,学生练”的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该过程中寻找和领会方法和规律,逐步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三部分内容,即质量的初步概念,质量的单位和如何用天平测量质量。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本节的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通过多举例子,让学生区分物体和物质,使学生建立起质量的概念。对于质量的单位,通过列举一些物体的质量并进行单位换算,使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对于质量有大体的概念后,通过估计物体的质量并进行测量,学习用天平的测量质量。在进行测量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一边进行实验一边思考,掌握正确的操作。 2、学情分析 本节的内容主要通过事例和实验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形成质量的知识体系,为以后学习密度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边实验边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说出质量的初步概念以及单位。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列举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地理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质量的概念。 2.质量的单位和如何用天平测量质量。 五、【教学方法】 实物演示法、引导法、谈话法 六、【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七、【教学准备】 橡皮泥、铁锤、铁钉、天平、冰、课件

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说课稿

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姓名;叶雯青 单位:三县岭中学 尊敬的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为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让学生通过对长度和时间这两个物理量的了解,了解国际单位制并学会基本的测量方法,第一次科学正确的对物体进行测量并且正确读数,而且在中考中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为后面运动的快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说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国际单位及单位换算; (2)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和表测量长度; (3)知道测量的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4)知道测量有误差。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明确测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通过实际测量,让学生体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2)培养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说重难点 (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和长度的测量; (2)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五、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刚接触物理,对于物理读数和记录数据的规范性还不能成为习惯,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多次严格的训练,让学生逐步形成严谨的认识 六、说学法 本节课以学生熟知的情景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中。然后提出测量的正确方法和具体要求,让学生规范自己在日常测量中的方法,从而减少误差,从而引出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最后做一些题巩固课堂内容,使学生查漏补缺知识更进一步。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情景引入新课(如你们知道你们的手指有多长吗?你是怎么测出来的?那你的手指的周长是多少?你又是怎么测量的?) (二)讲授新课 问题一: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用的长度测量的工具,教师总结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如直尺、卷尺、三角尺… 问题二:请学生回顾小学所学到的长度单位及其换算,教师补充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全一册-2.2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案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第二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单位及换算。 (2)、知道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知道测量有误差,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2、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培养学生具有初步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选用适当的刻度尺正确测量长度,培养学生具有使用简单测量工具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相关长度的测量过程,激发操作兴趣,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工具,通过活动,力图使学生掌握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测量习惯。 教学难点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正确读数,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两幅图,比较图1中线段是否平行和图2中心两个圆面积的大小,再让学生用尺子量量,回答视觉总是可靠吗?继而举例说明,对于时间长短、温度高低等,靠我们的感觉去直接判断,并不总是可靠。不仅很难精确,有时甚至会出错误。 在观察和实验中,经常需要对各种物理量做出准确的判断,得到准确的数据,就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例如,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秤来测量物体的质量,用钟表来测量时间的长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高低。 二、长度的测量 1、长度单位 为了便于各国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国际上规定一套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SI)。其中长度的规定如下: 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是m, 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和纳米(nm)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如下: 1Km=1000m=103m 1d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2、长度的测量工具 1、正确使用刻度尺 注:会认,会放,会看,会读,会记,会选 ①、使用前要观察刻度的单位、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 ②、测量时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 ③、读数时候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4.2《质量的测量》教学设计

4.2 《质量的测量》教学设计 平阳县南雁镇初级中学庄文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用“kg”表示。 2.知道质量大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了解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3.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了解托盘天平的使用维护方法。 4.学会用托盘天平称物体的质量。 5.尝试对生活中的物体进行质量估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体验和观察,感受物体质量,了解测量质量的初步含义。 2.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实际操作练习托盘天平的使用,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形成耐心细致、精益求精的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以及实事求是和用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2.养成自觉遵守操作规范的良好习惯。 3.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渗透STS教育,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难点:质量的概念和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中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讲授、直观演示和体验学习的教学法 【教学器材准备】 一包薯片、一个大桔子、一个小桔子、一个熟鸡蛋、一袋方便面、一包巧克力、一根铁丝,讲台和每两人课桌上有一架托盘天平和砝码、一架电子秤、多媒体课件,天平的使用的视频等。 【教学过程】 引入: 教师出示大小桔子,请学生比较这两个桔子的轻重。学生可以上来掂量一下,得出大桔子重,小桔子轻。教师问:为什么这两个桔子有轻有重?引导学生得出:

桔子是物体,物体内含有物质,大的桔子里含有的物质多。 分析归纳:所以物体含有的物质是有多少的,科学上用“质量”的概念来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上。举例说明(教师把实物拿在左右手,让学生有更直观更形象的比较):大桔子比小桔子含有的物质多,我们说大桔子比小桔子质量大。小瓶矿泉水比大瓶矿泉水,组成他们的物质都是水,可小瓶矿泉水里所含的物质少,我们说小瓶矿泉水的质量比大瓶矿泉水的质量小。一个大铁块跟一小根铁丝所含的物质虽然都是铁,但铁块所含的铁比较多,所以铁块的质量比较大。因此科学上,我们用质量来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一、质量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板书) 教师在此纠正日常生活中说的“轻、重”,描述的是质量而不是重力。质量在科学里讲大小,不讲轻重。 教师:课前老师用电子秤称这个桔子,结果显示如下: 现在桔子被老师带到教室来了,再用同一个电子秤称一下,发现什么?原来电子秤显示的数字是0.085,现在还是0.085。 教师问: 桔子从办公室被带到教室,变化了,没有变化。 矿泉水被冷冻,变化了,没有变化。 矿泉水被冷冻,变化了,没有变化。 铁丝弯曲变形,变化了,没有变化。 进一步阐述概念:之所以他们所含的物质多少没变是因为组成他们的物质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质量也就不变。 教师:何种情况下,这个桔子的质量会发生变化? 学生:咬掉一口,吃了……那质量就变化了,变小了,因为物质减少了。 二、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完全有物体本身决定,不会因为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空间位置等的改变而改变。 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观察,找出电子秤上数字的单位,学生找出质量的单位:千克。 教师问:你还知道有哪些单位吗?(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质量单位的教学)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的单位是斤、两,这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引出质量的单位以及单位之间的换算。 三、质量的单位:千克克斤两吨 1千克=1000千克, 1斤=10两, 1斤=500克,1千克=2斤 (学生发言,教师纠正) 我们再来看看生活中其他的有关物理量,展示已知身边物体的质量:一个鸡蛋50克、一个苹果150克、一位中学生约50千克、一本科学书0.25千克、一只鸡2千克、一头大象5吨 学生活动:

第三单元 时间的测量 教案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时间在流逝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时间有时指某一时刻,有时指时间间隔;知道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和现象可以估计时间。 过程与方法:经历各种活动,感知、体验1分钟时间的长短,进而合理估计10 分钟、1小时持续的时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流逝的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意识到只凭主观感受有时是不正确的。 【教学重点】 感受时间流逝;合理估计时间。 【教学难点】 客观合理的估计时间。 【教学准备】 大时钟一个,学生自带钟表(小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带领阅读单元导语。 2、揭题:时间在流逝。(板书课题) 二、现在几点了: 1、如果不看钟表,你能知道现在大约几点钟吗?(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2、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来估计现在几点了?(分组讨论估计的方法。) 3、汇报、交流估计方法。 4、要准确地知道现在的时间,该怎么办?(看钟表) 5、请看看钟表,现在几点了?你们小组谁估计的最接近? 三、1分钟有多长? 1、师出示大时钟,结合叙述:教材P50黑底部分文字。 2、体验一分钟有多长? A、集体闭上眼睛,体验一分钟,师看时间。 B、你们还可以找哪些活动,来体验一分钟?小组里面先讨论下,然后拿出时钟或手表,开始体验活动。 3、汇报交流体验方法和结果。 4、我们体验了1 分钟有多长,那如果让我们估计10 分钟持续的时间,或者是1小时持续的时间,你打算用那些方法? 四、过去多少时间了?

1、从上课到现在已经过去多长时间了?离这节课下课还有多长时间? 2、在学生估计后,师出示正确时间进行对照,让学生发现有时自己的估计居然这么不准确。 3、引导交流:在你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你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什么时候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 4、讨论:时间是否真的如我们的感受一样,有时候快有时候慢呢? 5、小结: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的,我们之所以会对时间有快慢的感觉,原因就是有些事情我们会很投入,而有些事情我们没兴趣。 板书设计: 时间在流逝…… 时间有快慢吗? 【教学反思】 2、太阳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度会慢慢的变化,日晷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计时器。 过程与方法:观察太阳光影在一定时间内长短和方向的变化;讨论太阳光影是怎么用来记录一天的时间的;学习使用简易日晷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人探索时间的过程,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太阳钟计时的原理。 【教学难点】 制作使用太阳钟计时。 【教学准备】 关于日晷计时的资料、立竿、制作太阳钟的套材(小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知道它与其它单位的关系;3、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教学重点:1、刻度尺的使用和测量时间;2、单位的换算和特殊测量。 教学难点:1、单位的换算;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 测长度工具:刻度尺、皮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计时工具:石英钟、电子手表、机械停表、电子停表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学校每年都举行田径运动会,田径赛分为田赛和径赛两类,在田赛中通常以距离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就要进行长度的测量,如图甲所示;在径赛中通常以时间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又要进行时间的测量,如图乙所示。请大家思考,时间和长度的测量用到哪些工具?这些工具如何使用呢?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它的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m=103m; 1dm=10-1m;1cm=10-2m;1mm=10-3m;1μm=10-6m;1nm=10-9m。 长度的估测 问题1:请目测一下黑板的长度。 (请几5个同学目测,再用米尺实际测量,比较谁目测的结果更准。) 问题2:人们正常走路一步的距离大约为0.5m,以此为长度标准,估测教室的长度。 (请两同学同时在教室中走路进行估测) 知识拓展 阅读课本第11页“小资料”,了解“米”的准确定义:光在真空中 1 299 792 458 s 内所经路径的长度定义为1米。阅读课本第13页“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或物体间的距离,形成感性认识。

测量物体的质量教学反思

《物体的质量》教学反思 质量及其测量历来是物理教学的重点,一是由于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物理量,而且用天平测质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二是由于质量的学习是学习密度的基础。 《物体的质量》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单位;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的改变而改变;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细致、严谨的实验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以前,我常用2个课时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第1课时学习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单位和托盘天平的结构;师讲解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和师示范操作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第2课时学生分组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第1课时显得师讲得多,学生处于被动地学。讲台上放着一台托盘天平,师边操作边讲解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可见度低,学生没有机会动手实践,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及时暴露出来,枯燥无味,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反思以后我优化了教学过程设计:1、每一小组的课桌上放一台托盘天平,先让学生观察桌上的托盘天平并讨论学习托盘天平的结构;2、学生阅读课本,学习交流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3、学生分组尝试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4、学生交流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5、师引导点拨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总结使用技巧;6、课堂基础习题过关检查。我改变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基本技能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现在的日常生活用品都配有说明书,学生要通过阅读说明书学会使用,所以在学习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时,我采用让学生先阅读课本讨论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尝试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师点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在课堂上把学习主动权、思考权、发现问题权还给学生,师起到引导和点拨作用,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用这种设计进行了两个班的课堂教学,教学效果较好,学生边玩边学,兴趣很高,课堂学习效率高。

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新授 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单位及换算。 (2)、知道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知道测量有误差,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2、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培养学生具有初步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选用适当的刻度尺正确测量长度,培养学生具有使用简单测量工具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相关长度的测量过程,激发操作兴趣,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重点1.知道什么是单位,以及引入单位概念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的测量工具,通过活动,力图使学生掌握长度和时间测量 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测量习惯. 教学难点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正确读数,误差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课本图1-1和图1-2,比较两条线段和两个圆面积的大小,再让学生用尺子量量,回答视觉总是可靠吗?继而举例说明,对于时间长短、温度高低等,靠我们的感觉去直接判断,并不总是可靠。不仅很难精确,有时甚至会出错误。 在观察和实验中,经常需要对各种物理量做出准确的判断,得到准确的数据,就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例如,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秤来测量物体的质量,用钟表来测量时间的长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高低。 二、学习目标展示(见课件) 三、自学指导 1、长度测量单位 为了便于各国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国际上规定一套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SI)。其中长度的规定如下: 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是m, 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和纳米(nm)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如下: 1Km=1000m=103m 1d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2、长度的测量工具 1、正确使用刻度尺 注:会认,会放,会看,会读,会记,会选 ①、使用前要观察刻度的单位、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1.时间在流逝 教案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时间在流逝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时间有时指某一时刻,有时指时间间隔;知道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和现象可以估计时间。 过程与方法:经历各种活动,感知、体验1分钟时间的长短,进而合理估计10 分钟、1小时持续的时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流逝的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意识到只凭主观感受有时是不正确的。 【教学重点】感受时间流逝;合理估计时间。 【教学难点】客观合理的估计时间。 【教学准备】大时钟一个,学生自带钟表(小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带领阅读单元导语。 2.揭题:时间在流逝。(板书课题) 二、现在几点了: 1.如果不看钟表,你能知道现在大约几点钟吗?(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2.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来估计现在几点了?(分组讨论估计的方法。) 3.汇报、交流估计方法。 4.要准确地知道现在的时间,该怎么办?(看钟表) 5.请看看钟表,现在几点了?你们小组谁估计的最接近? 三、1分钟有多长? 1.师出示大时钟,结合叙述:教材P50黑底部分文字。 2.体验一分钟有多长? A.集体闭上眼睛,体验一分钟,师看时间。

B.你们还可以找哪些活动,来体验一分钟?小组里面先讨论下,然后拿出时钟或手表,开始体验活动。 3.汇报交流体验方法和结果。 4.我们体验了 1 分钟有多长,那如果让我们估计 10 分钟持续的时间,或者是1小时持续的时间,你打算用那些方法? 四、过去多少时间了? 1.从上课到现在已经过去多长时间了?离这节课下课还有多长时间? 2.在学生估计后,师出示正确时间进行对照,让学生发现有时自己的估计居然这么不准确。 3.引导交流:在你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你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什么时候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 4.讨论:时间是否真的如我们的感受一样,有时候快有时候慢呢? 5.小结: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的,我们之所以会对时间有快慢的感觉,原因就是有些事情我们会很投入,而有些事情我们没兴趣。 五、延伸: 1.完全依靠自身的感觉来计量时间,准确吗?怎样能比较准确地计量时间呢? 2.完成作业本作业。 板书设计: 时间在流逝…… 体验: 一分钟有多长? 时间有快慢吗? 教学后记:

第二章第二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

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与时间的基本单位;会进行常用长度、时间单位的换算:能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周期现象估测时间。 2.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 3.能利用生活中已知长度的物品进行长度的估测。 4.会正确使用带毫米刻度的刻度尺测量长度。 5.会正确记录测量所得的数据,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 (2)会正确使用带毫米刻度的刻度尺测量长度。 (3)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 (4)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难点 (1)正确读取和记录测量结果。 (2)长度和时间的估测和间接测量。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阅读法、讨论与交流。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带毫米刻度的刻度尺、秒表、课本、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经常要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探究物体的运动规律也需要进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板书: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二、新课教学 师:要进行测量,就要有一个人们公认的测量标准——测量单位。在古代,人们就学会了利用身边的物品、自然界的某些规律的变化作为测量的单位。比如利用身高,足长等作为长度单位、利用昼夜的交替、季节的变化等作为时间的单位。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交流也越来也多,若测量单位不一致,彼此间会产生很多不方便的问题。趣味故事封建时期:剥削的地主,大斗进小斗出。 因此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时间的基本单位是(s)。 板书:一、长度的基本单位:米(m),时间的基本单位秒(s) 你知道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质量的测量教学设计

质量的测量教学设计 年级8学科物理课型新授课设计者***课题质量的测量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物体的质量、质量的国际单位,质量的单位换算。 2.知道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是天平以及天平的使用。 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天平的构造,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并了解其作用,观察游码的初始位置,观察游码在标尺上任一位置所对应的质量数。 2.培养实验能力 通过实验学会调节天平,学会使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知道使用天平时应注意的问题。 3.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概括出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以及所处的空间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4.培养思维能力 利用实物的对比,通过形象思维抽象出质量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难点1. 重点:天平的调节和使用。 2. 难点:质量是物体属性的认识。 引入课题教师出示:金戒指、金项链,金佛 [教师提问] 我要用金戒指和其他三样交换,应该换哪个? [教师总结] 多数同学愿意换金佛,因为它也是金子做的,并且它看起来含的金子多些。但是金佛真的一定比金戒指含的金子多吗?凭我们人体的感觉还真难准确的判断出来。 看来,人们既在乎物体是哪种物质组成的,也在意物质的多与少。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如何描述物质的多与少,和怎样测量物质的多与少的问题。 讲述质量1. 质量定义 分析上述引入:我们愿意用金戒指换金佛,是因为我们认为金佛含的金子比金戒指多,在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板书:一、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m)

6—1质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单位及单位换算。 (2)了解常见的测量质量的工具,通过实际操作,初步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3)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4)知道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且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形状、状态及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过程与方法: 在天平的使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天平的使用操作的兴趣,在使用操作天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天平的使用 教学难点:天平的使用 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托盘天平1台、砝码1盒、ppt课件、橡皮、烧杯、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周围的世界五彩缤纷,在这个精彩的世界里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教师出示课件:1.铁钉,铁锤、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铁锤、铁钉含铁的多少是否相同? 3.水和铁可能含物质多少相同吗?如何得知? 4.如何比较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二.讲授新课 今天我们就学习《质量》,教师板书:6.1 质量 (一)质量 板书:1.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mass),符号:m. 物理学中的质量与“质量万里行”中的质量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物质的多少,后者是指物体的好坏. (二)质量的单位 小学里我们学过重量的单位,都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质量国际单位:千克(kg) 质量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 单位换算: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精选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说课稿

精选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说课 稿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一节内容,全节内容需要两课时。教学对象:刚学习物理的初二学生。 一、教材分析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观察和测量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科学测量。刻度尺是重要的测量工具,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刻度尺的读数方法十分重要,它是学生真正步入科学殿堂的第一步。同时长度测量时需要的认真、细致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按实际测量进行事实记录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也是以后从事任何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教材中还渗透了一些特殊的测量方法,让人豁然开朗,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本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是本章的中心节,长度的测量作为其他测量的基础,又起领后面测量工具的使用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弄清学生学习本节内容已具备的知识、技能基础,具有的心理、思维特点和可能出现的思维障碍,便于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探究活动,“对症下药”地展开教学,激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学过简单的长度测量,实际生活中也可能尝试过对一些物体长度的测量。但细致和严密的长度测量可能不会有很多人经历过。在此以前学生的观察也基本都是定性观察。

2、心理特点:活泼好动,好奇性强,但急进冒动,遇事常丢三拉四,但喜欢表现自己。 3、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简单的抽象思维也往往需要具体事例的支撑且容易产生片面性。 4、可能出现的思维障碍及易犯错误:学生先认识刻度尺,反过来去认识测量的实质有一定难度;由于日常生活的粗略性和简略性,使学生虽有一定的使用刻度尺经验,但在实际使用中往往觉察不到的自己测量错误,漏写单位和丢失估读数值也是学生初学测量常犯的错误。 三、学生的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测量的意义,知道长度的主单位和其他常用单位及换算关系; (2)熟悉刻度尺的刻度和测量范围,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记录长度测量结果; (3)学会选择不同的测量仪器或方法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 (4)知道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5)会停表的读数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参与式的体验学习,初步了解探究的过程; (2)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和交流、收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使用刻度尺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通过测量实践激发学习科学的热情。

八年级物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2.能根据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刻度尺正确测量长度。 3.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正确测量时间。 4.知道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知道测量有误差,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5.通过相关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过程,激发操作兴趣,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速度公式V= 2.那么我们如何来测量其中的一些数据呢? 二.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千米、米、、、、、纳米 符号:、、、、、、 2.单位的换算:1km=103m 1m= dm= cm= mm 1mm= μm 1μm= nm 1m= nm 1cm= m 1nm= m 560mm= m 165cm= m 1250km= m 3.长度的测量 A.使用前,; B.读数时视线; C.记录结果时要写出和。 D.对刻度尺的使用,测量值需。 4.、测量工具:钢直尺、钢卷尺、皮卷尺、直尺、折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较精确)练一练 1.某同学测一支铅笔的长度,记录的结果为:15.84cm根据记录判定他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准确值是,估计值是 2.请你写出下列数据的单位 (1)哥哥的身高174 ;(2)一角的硬币的厚度2 ; (3)课桌的高度8 ;(4)学生中指的长度70 3.图20中,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 (选填“A”或“B”),物 体的长度为 cm。 4.测一测 A. 物理课本的长、宽、厚度; B. 手指甲的宽约 cm C. 食指和中指间的距离 D.你的课桌高、长、宽 5.讨论交流 (1)使用刻度尺时,是否一定要从刻度为0的位置量起? (2)用力拉皮尺来测量长度,这样测量结果准确吗?结果?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皮尺量呢?(3)各种尺的厚薄一样吗?它们的刻度在哪一侧?怎样测才更准? (4)测量工具的选择:测操场、课桌、粉笔长、乒乓球的直径、一枚硬币的厚度等。 6.特殊的测量法(见后面) 练习:在地图上找到京广铁路线测量其长度,怎样测?然后根据比例尺算出距离

第一单元 测量 (全单元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测量 (全单元教案) 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的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准备:学生提前测量自己的身高。 1分硬币、电话卡、医疗保险卡、学生尺及文具;例1的情景图、制作的量课本长、宽、厚的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操作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1.汇报自己的身高,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2.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

(2)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姓名长宽厚估计测量估计测量估计测量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各小组分别汇报本小组测量的结果,在汇报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叙述测量的结果,由于课本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学生在表述时,会涉及到“厘米的刻度之间的小格”,也有的学生可能说到“毫米”,比如,“我量出的宽不到15厘米,还差两小格。”“数学书的厚不到1厘米,只有6小格。”……教师用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边演示测量课本长、宽和厚的方法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并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并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能使用秒表、手表测量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3.了解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的测量活动对常见物体的尺度和时间段有大致的了解,对长度和时间单位大小形成具体概念。 2.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计时工具测量时间。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结合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和习惯,养成认真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长度的单位、长度的测量。 难点:测量长度单位概念的具体化和测量中的读数。 三、教学策略 本节主要内容为长度测量和时间测量。首先让学生了解测量的重要性,测量单位的意义,统一测量单位的道理,并引出国际单位制,接着介绍长度和时间单位以及它们的换算关系。重点介绍长度和时间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从测量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入手,通过“测量活动”展开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及师生之间的交流等方式,使用学生在测量的实践中,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一些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学会时间的测量。在教学中应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讨论交流。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激发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资源、钢直尺、钢卷尺、皮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秒表等。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物理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为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让学生通过对长度和时间这两个物理量的了解,了解国际单位制并学会基本的测量方法,第一次科学正确的对物体进行测量并且正确读数,而且在中考中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为后面运动的快慢的学习做好铺垫。(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刚接触物理,对于物理读数和记录数据的规范性还不能成为习惯,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多次严格的训练,让学生逐步形成严谨的认识。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但是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在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本节课我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国际单位及单位换算; 2、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和表测量长度 3、知道测量的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4、知道测量有误差。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明确测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通过实际测量,让学生体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2、培养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体验成功的快乐。 目标制定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三、教学的重难点: (一)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和长度的测量 (二)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策略: (一)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