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学-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试卷答案及评分细则

新闻学-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试卷答案及评分细则

新闻学-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试卷答案及评分细则
新闻学-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试卷答案及评分细则

课程考试试卷

(闭卷) 课程名称: 传播学概论 ;试卷编号: A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 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 人的“自我反思”行为在传播学上称为( )传播。 2、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 )。 3、 传播学家施拉姆认为: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 )、讯息、信宿。 4、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 )的运行。 5、 人类传播经历了口语传播、文字传播、( )和电子传播四个阶段。 6、 ( )的产生是真正意义上人类传播的开端。 7、 ( )和( )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8、 ( )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9、美国记者李普曼所说的三种“真实”是( )、( )和( )。 二、不定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多选、少选不给分,每题2分,共20分) 1 下列哪些理论对传播学的诞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 ① 控制论 ② 信息论 ③ 系统论 ④实用主义

考试中心填写: 课程考试试卷 装订线(答题不得超过此线) 教务处考试中心

2 拉斯韦尔将传播的功能概括为()

①环境监视②传承社会遗产③社会协调④提供娱乐

3 下列哪些传播机制属于集合行为特有的传播机制()

①群体暗示②群体感染③社会协调④提供娱乐

4 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媒介规范理论是()

①民主参与理论②自由主义理论③社会责任理论

④极权主义理论

5 最早提出把关人这个概念的是()

①拉斯韦尔②施拉姆③香农④卢因

6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将大众传播的负面功能概括为()

①降低大众的鉴赏力②麻醉精神③浪费时间④赋予社会地位

7 传播学形成于()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②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

③20世纪下半叶的欧洲④20世纪40年代的欧洲

8 在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

①拉斯韦尔②施拉姆③香农④拉扎斯菲尔德

9 基于调查对象可以将传播学调查研究的方法分为()

①内容分析②传播者调查③抽样调查④受传者调查

10 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享有的权利有()

①传播权②知晓权③媒介接近权④媒介监督权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大众传播

2、把关人

3、施拉姆

4、一面提示和两面提示

5、知情权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1、简述麦克卢汉理论。

2、简述“有限效果论”的主要内容。

3、简述“知沟”理论。

五、论述题(每题13分,共26分)

1、请结合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新闻传播的实际,评析“受众即市场”的

观点。

2、试述“议程设置”理论;联系实际,指出它在大众传媒实践中的积极

作用。

《传播学概论》A卷参考答案与评分细则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人内传播、内在传播、自我传播或内向传播

2、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

3、信源

4、社会信息系统

5、印刷传播

6、语言

7、能动性、创造性

8、文字

9、客观真实、媒介真实(拟态环境)和主观真实

二、不定项选择题

1 、①②③

2 、①②③

3 、①②4、②③5、④

6 、② 7、② 8、① 9、①②④ 10、①②③④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大众传播:专业化的传媒组织利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复制并传播信息,向社会大众进行传播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从此,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响新闻实践。

3、施拉姆:传播学的集大成者。他对传播学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首先,他编写出版了一批传播学专著,并通过这些著作把众多传播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化提高,从而建立了完整的传播学理论体系。其次,他创建了一批高水平的传播学研究机构,不仅建立了传播学研究的阵地,也为传播研究培养了许多专门人才。

4、在对存在对立因素的问题进行说服和宣传时,通常有两种做法:一种是仅向说服对象提供自己一方的观点或对己有利的判断材料,称为“一面提示”;另一种是在提供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供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称为:“两面提示”。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因根据传播对象等具体传播情况作出选择。

5、知情权:知情权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知情权是指知悉、获取信息的自由与权利,包括从官方或非官方知悉、获取相关信息。狭义知情权仅指知悉、获取官方信息的自由与权利。随着知情权外延的不断扩展,知情权既有公法权利的属性,也有民事权利的属性,特别是对个人信息的知情权,是公民作为民事主体所必须享有的人格权的一部分。。

注: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且能抓住关键的酌情给分。采用公开出版的其他教材上的解释也视为正确。

三、简答题

1、包括:媒介就是讯息理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理论;地球村理论(3分)。麦克卢汉认为:传播媒介真正传播的是媒介本身的特性,而与其传播的具体内容无关;传播媒介自身的特性绝对并限制了人类联系和活动的规模和形式,新媒介出现的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信息,引起社会变革(2分);任何媒介都是人的某种功能的延伸,比如说书本是人的视觉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的延伸,电子媒介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而人类自身的每一次延伸必将在人类的事务中引入一种新的尺度(2)。电子媒介出现后,电视、卫星等技术的应用使信息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传遍全球各地,世界就变成一个村庄(1分)。

2 、答:“有限效果论”主要包括:

(1)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它只是众多的中介因素之一;(2分)(2)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是对受众既有态度的强化;(2分)

(3)大众传播对人们态度改变起作用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2分)

(4)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1分)

(5)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的条件(如信源的性质、内容的组织)以及舆论环境等影响。(1分)

3、答:“知沟理论”假说:尽管大众传播的信息传递活动无论给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还是低的人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3分)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获得信息,(2分)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众媒介传递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就越大。(3分)

注:以上各要点综合作答的可根据情况综合给分。

四、论述题

1、答案要点:

(1)“受众即市场”观点的内容和理论基础。(5分)

(2)联系实际,评析“受众即市场”观点正反两方面的现实影响。(4分)(3)对“受众即市场”观点的正确认识。“受众即市场”的观点,既反映了传媒活动的某些特性,如经营性、商品性和竞争性,也能够揭示受众作为消费者的某些行为特征。但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它把生产精神产品的传媒简单地等同于物质产品的生产者,把受众简单地等同于物质商品的消费者,把复杂的社会传播关系简化成了单纯的买卖关系,是不科学的。(4分)

2、答案要点:

是指大众媒介通过对当前问题进行有选择、有次序的、程度不同的报道,有效左右人们关注和议论事件的先后次序和重要程度,把受众的注意力导向某些特定的问题或争端上,从而使大众传媒对事物或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2分)。大众传媒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问题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对当前问题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议题等,有效地左右人们关心和议论事件的先后顺序和重要程序,从而使大众传媒对问题或观念的强调程序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2分)。议程设置这一功能在与其他社会力量的相互协同相互中发挥作用,而发挥作用的程度又与公众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个体受众接触传媒越多,媒介报道的议题更加显著(1分)。比如说,这次对发生在四川汶川的特大地震,大众传媒进行有选择、有次序的、程度不同的报道,把受众的注意力导向汶川特大地震,让受众从对其他事务的关注转向对汶川大地震的关注、关心、付诸关切行动(3)。而大众传媒的集中、强化报道,又更加加深了人们对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了解,引发受众对此事件的高度注意与思考,这虽然没有能力让受众怎么想,但把受众的关切点引入到关注和思考这一话题中来,而其他话题暂时退后,比如正在全国各地传递的祥云火炬传递活动(3)。受众通过对大众传媒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的频繁接触,受其影响越来越大;议程设置这一功能还与其他社会力量相互协同、相互影响中发挥更大作用(2)。

注:论述题各要点可根据实际情况综合给分;语言流畅,联系实际分析较到位的、有自己的见

解且言之成理的酌情加分。

课程考试试卷

课程名称: 传播学概论 ;试卷编号: B ;考试时间:120分钟

二、 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符号可以分为信号和( )两类。 2、传播学早期的学术源流包括两个方面:( )源流和美国源流。 3、 以传播学者霍夫兰为首的( )学派把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研究。 4、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 )的运行。 5、 人类传播经历了( )、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四个阶段。 6、 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是一个由各个部分或过程构成并执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具有明显的过程性和( )性。 7、美国记者李普曼所说的三种真实( )、( )和( )。 8、传播效果按其发生的逻辑顺序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是认知层面上的效果、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和( )的效果。 二、不定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多选、少选不给分,每题2分,共20分)

考试中心填写:

课程考试试卷 装订线(答题不得超过此线)

教务处考试中心

1 下列哪些理论对传播学的诞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①控制论②信息论③系统论④实用主义

2 下列著作属于拉斯韦尔的是()

①《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②《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③《世界历史上的宣传与传播》④《通信的数学理论》

3 下列哪些传播机制属于集合行为特有的传播机制()

②群体暗示②群体感染③社会协调④提供娱乐

4 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媒介规范理论是

()

①民主参与理论②自由主义理论

③社会责任理论④极权主义理论

5 最早提出把关人这个概念的是()

①拉斯韦尔②施拉姆③香农④卢因

6 标志着“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明朗化的文件是()

①《阿尔及尔宣言》②《关于信息非殖民化的新德里宣言》

③《大众传媒宣言》④《多种声音一个世界》

7 下列()传播学者是批判学派的代表人物。

①文化研究学派的霍尔②拉扎斯菲尔德

③法兰克福学派的哈贝马斯④施拉姆

8 在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

①拉斯韦尔②施拉姆③香农④拉扎斯菲尔德

9 就对传播内容的调查而言,内容分析的特点包括()。

①客观性②系统性③普遍性④多样性

10 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享有的权利有()

①传播权②知晓权③媒介接近权④媒介监督权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受众

2、把关人

3、拟态环境

4、诉诸感情与诉诸理性

5、控制实验法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1、简述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

2、议程设置的“0/1”效果、“0/1/2”效果和“0/1/2……N”效果分别指

什么?

3、简述社会责任论的要点。

五、论述题(每题13分,共26分)

1、简要评述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观点。

2、试述影响传播者新闻选择活动的基本要素及其深层次原因。

《传播学概论》B卷参考答案与评分细则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象征符

2、欧洲

3、耶鲁

4、社会信息系统

5、口语传播

6、系统性

7、客观真实、媒介真实(拟态环境)和主观真实

8、大众报刊 9、行动层面

二、不定项选择题

1 、①②③

2 、①②③

3 、①② 4、① 5、④

6 、① 7、①③ 8、① 9、①②③ 10、①②③④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受众: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反映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2、从众:群体压力下,个人和少数意见对群体中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

3、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即新闻传媒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4、在开展说服性传播时,人们一般用两种方法来打动传播对象,一种是通过冷静地摆事实、讲道理,运用理性或逻辑的力量达到说服目的;一种是主要通过营造某种气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言辞来感染对方,前者称为“诉诸理性”,后者称为“诉诸感情”。

5、所谓控制实验,即通过在实验室内对某些实验因素加以人为的控制来测定特定的信息刺激或环境条件与人的特定的心理或行为反应类型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方法。

注: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且能抓住关键的酌情给分。采用公开出版的其他教材上的解释也视为正确。

四、简答题

1、答:传播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传播者(2分)、受传者(2分)、讯息(2分)、媒介(1分)和反馈(1分)。

2、答:“0/1”效果称“知觉模式”,即大众媒介通过对某些议题的取舍来影响受众对该议题的感知(2分);“0/1/2”效果又称“显著性模式”,即大众媒介通过对某些议题的强调来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视(3分);“0/1/2…N”效果又称“优先顺序模式”,即传媒通过对一系列议题按照一定的优先顺序给予不同程度的报道,来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重要性程度的判断。(3分)

3、(1)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2分);(2)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2分);(3)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2分);(4)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2分)。

注:以上各要点综合作答的可根据情况综合给分。

五、论述题

1.答案要点:

(1)“媒介即信息”观点的内容。(5分)

(2)该观点把媒介作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来看待,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视角。具有一定的科学性。(4分)(3)但麦克卢汉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性因素,忽略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和人的主体能动性作用,犯了片面性和极端性的错误。(4分)

2.答案要点:

(1)新闻选择是传播者依据一定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影响大众传播媒介的新闻选择活动的因素包括:新闻价值、宣传价值、媒体经营目标、受众需求、和公共利益等。(8分)

(2)其深层次原因是:大众传媒组织自身的政治、经济属性和大众传播活动的意识形态属性等。(5分)

注:论述题各要点可根据实际情况综合给分;语言流畅,联系实际分析较到位的、有自己的见解且言之成理的酌情加分。

课程考试试卷

课程名称: 传播学概论 ;试卷编号: C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三、 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传统学派在研究方法上,多有实证主义和( )主义色彩,因而又被称为“实证学派”。 2、美国记者李普曼所说的三种真实是( )、( )和( )。 3、( )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4、“知沟理论”是美国传播学者( )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 6、实地调查一般遵循下列几个主要步骤:提出研究课题→抽样→( )→收集资料→统计分析资料。 7、提出传播主要的四大社会功能中的娱乐功能的美国社会学家是( ) 。 8、“街头访谈”这种抽样形式属于( )。 9、最早提出把关人这个概念的是( )。

考试中心填写:

课程考试试卷 装订线(答题不得超过此线)

教务处考试中

二、不定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你认为正

确的答案,多选、少选不给分,每题2分,共20分)

1 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首次提

出了()

①大众传播学的概念②传播的5W模式

③政治传播的概念④内容分析法

2 假设某城市有28个街道办事处,先随机抽取5个街道办事处,再对

这5个办事处的居民进行普查,这样的抽样方法属于()

①简单随机抽样②等距随机抽样

③分层随机抽样④整群随机抽样

3 下列哪些传播机制属于集合行为特有的传播机制()

③群体暗示②群体感染③社会协调④提供娱乐

4 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媒介规范理论是()

①民主参与理论②自由主义理论③社会责任理论

④极权主义理论

5 在批判学派看来,大众文化实际上是()

①流行文化②民间文化③精英文化④媚俗文化

6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将大众传播的负面功能概括为()

①降低大众的鉴赏力②麻醉精神③浪费时间④赋予社会地位

7 卡尔·霍夫兰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

①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②创立传播学的耶鲁学派

③由微观入手,对传播技巧进行开拓性的研究④运用控制实验法研究

8 传播学研究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做到()

①为我所用②中西结合③尽量吸纳④批判吸收

9 过程研究的表现形式是模式,主要三大类是()

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④电子模式

10 人类最基本的信息交流载体是()

①语言②文字③符号④图像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样本

2、地球村

3、休眠效果

4、符号

5、人内传播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1、简述“民主参与理论”的主要内容。

2、为什么说“社会信息是物理载体和精神内容构成的统一整体”?

3、为什么传播学传统学派的研究注重传播效果而轻视传播主体?

五、论述题(每题13分,共26分)

1、陈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联系实际,论述大众传媒实践中其“议程设置功能”的积极作用。

2、结合“沉默的螺旋”理论,试论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社会心理和舆论三者的关系。

《传播学概论》C卷参考答案与评分细则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经验 2. 客观真实、媒介真实(拟态环境)和主观真实 3、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4、人际传播 5、蒂奇诺 6、问卷设计 7、赖特 8、非概率抽样9、拉扎斯菲尔德 10、卢因

二、不定项选择题

1 、②

2 、④

3 、①② 4、①②③ 5、①④

6 、② 7、②③④ 8、①④ 9、①②③ 10、①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被称为“样本”。

2、是麦克卢汉在他的媒介理论中使用的一个术语,其含义是:电子媒介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天涯似咫尺,打破了旧的时空概念,整个世界似乎紧缩成了村庄(地球村)。

3、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马上得到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充分发挥出来。这种现象,被霍夫兰等人称为“休眠效果”。

4、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5、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注: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且能抓住关键的酌情给分。采用公开出版的其他教材上的解释也视为正确。

三、简答题

1、答:也称受众参与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媒介集中垄断发展而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新的媒介规范理论。(2分)其主要观点:任何民众和弱小社会群体都由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媒介应该主要为受众而存在(2分);社会各组织、群体、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2分);小规模的、双向的、互动性的媒介更符合社会的理想。(2分)

2 、答:首先,社会信息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产物,包含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等复杂的精神内容和心理活动(4分);其次,这种精神活动的载体,总是以一定的物质讯号如语言、文字、图像等形式体现出来。(4分)因此,我们把社会信息视为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

3、答:(1)传统学派的研究大都站在传播者(“谁”)的立场上看问题,着重点在于探求传播的最佳效果,“对谁”则视为不必探究或无关紧要的;(4分)(2)这种研究取向,是同美国文化中实用主义的传统密切相关的。(4分)

注:以上各要点综合作答的可根据情况综合给分。

四、论述题

2、答案要点:

是指大众媒介通过对当前问题进行有选择、有次序的、程度不同的报道,有效左右

人们关注和议论事件的先后次序和重要程度,把受众的注意力导向某些特定的问题或争端上,从而使大众传媒对事物或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2分)。大众传媒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问题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对当前问题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议题等,有效地左右人们关心和议论事件的先后顺序和重要程序,从而使大众传媒对问题或观念的强调程序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2分)。议程设置这一功能在与其他社会力量的相互协同相互中发挥作用,而发挥作用的程度又与公众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个体受众接触传媒越多,媒介报道的议题更加显著(1分)。比如说,这次对发生在四川汶川的特大地震,大众传媒进行有选择、有次序的、程度不同的报道,把受众的注意力导向汶川特大地震,让受众从对其他事务的关注转向对汶川大地震的关注、关心、付诸关切行动(3)。而大众传媒的集中、强化报道,又更加加深了人们对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了解,引发受众对此事件的高度注意与思考,这虽然没有能力让受众怎么想,但把受众的关切点引入到关注和思考这一话题中来,而其他话题暂时退后,比如正在全国各地传递的祥云火炬传递活动(3)。受众通过对大众传媒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的频繁接触,受其影响越来越大;议程设置这一功能还与其他社会力量相互协同、相互影响中发挥更大作用(2)。

2、答案要点:

(1)“沉默的螺旋理论”提出背景及主要内容(4分)

(2)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3分)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被认知;(3分)这种环境认知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或引起人际接触中“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强势”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产生。(3分)

注:论述题各要点可根据实际情况综合给分;语言流畅,联系实际分析较到位的、有自己的见

解且言之成理的酌情加分。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艾布拉姆斯指的?文学四要素?是 ( ) A.创作、文本、传播、阅读 B.作品、作家、宇宙、读者 C.思想、生活、技巧、知识 D.情节、结构、人物、事件 2.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 ( ) A. 本质特征 B. 形象特征 C. 结构特征 D. 美感特征 3.?为艺术而艺术?是哪种文学观念的主要口号 ( ) A.独立说 B.再现说 C.体验说 D.表现说 4.能真正体现作家的艺术品格(也即创作个性)的语体是 ( ) A. 规范语体 B. 自由语体 C. 抒情语体 D. 叙事语体 5.?距离论?的提出者是 ( ) A.布洛 B.英加登 C.荣格 D.弗洛伊德 6.把语言具体区分为?语言结构?和?言语?的语言学家是 ( ) A.童庆炳 B.英加登 C.凯塞尔 D.索绪尔 7.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中,最为活跃、最易变化的因素是 ( ) A.制度文化 B.精神文化 C.物质文化 D.全部文化 8.中国最早提出?意境?这一概念的是 ( ) A.王维 B.李白 C.司空图 D.王昌龄 9.哲理性是文学象征意象的 ( ) A.本质特征 B.表现手段 C.形象特征 D.审美特征 10.故事时间长度为零而叙述文本的时间大于零的一种时距是 ( ) A.省略 B.停顿 C.概略 D.减缓 11.从人物性格给人的不同审美感受把人物区分为?扁平?和?圆型’’的是 ( ) A.格雷马斯 B.康德 C.歌德 D.福斯特 12.形成文学风格的决定因素是 ( )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新闻: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价值:是事实具有的、满足社会与公众对新闻需要的要素的总和。 新闻敏感:新闻敏感就是记者敏锐地发现、鉴别和预见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 新闻价值取向:是新闻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要解决的,是新闻工作者按照什么导向、标准对新闻价值进行选择、取舍、和呈现的问题,表现为选择和决策过程中的倾向性。新闻事业:1、狭义的新闻事业是一切新闻机构及其全部业务活动的总称。 2、广义的新闻事业还包括新闻教育和研究机构及其教学、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 新闻本源:人类长期的新闻传播实践证明,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事实在前,新闻在后;事实是第一性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新闻是第二性的、是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合理想象:是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作为事实来报道。 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指的是新闻媒体通过提供新闻报道为主的信息产品(包括广告)能够获得受众信任的能力和程度。 二、辨析题 三、简答题 1、新闻的基本特征:真实准确、内容新鲜、报道及时、传播公开

2、新闻价值的一般要素:(一)新鲜性(二)重要性(三)显着性 (四)接近性(五)趣味性 3、新闻事业的基本功能:1)传播信息,报道新闻; 2)反映舆论,引导舆论;3)服务受众,服务社会。 4、新闻的客观性:首先,新闻事实及价值要素是客观的。其次。社会与受众的新闻需要具有客观性。再次,社会与受众对新闻价值的检验是客观的。 5、新闻真实性的科学含义: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新闻媒体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深刻把握新闻真实性的科学内涵,把新闻真实性原则落实到新闻工作的各个环节中,不断提高公信力。 6、新闻事业的基本属性:阶级属性、社会属性、文化属性、政治属性 四、论述题 1、请你谈谈对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的认识和理解 答:首先,它肯定了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新闻是事实的报道,是第二性的,从根本上划清了唯物主义新闻本源观和唯心主义新闻本源观的界限。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这也就意味着,新闻一定要符合客观事实,不符合客观事实就不是新闻。 其次,定义明确指出,事实要成为新闻,必须通过一个中间环节,这个环节就是报道。 第三,定义强调,新闻报道的事实是新近发生的。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l、《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的作者是美国政治学家() A、施拉姆 B、霍夫兰 C、拉斯韦尔 D、麦克内利 2、最早提出“两级传播理论”的学者是原籍奥地利的美国社会学家() A、麦奎尔 B、卢因 C、阿特休尔 D、拉扎斯菲尔德 3、“S—M—C—R”传播过程模式的提出者是美国传播学者() A、伯洛 B、德福勒 C、申农 D、奥斯古德 4、下列选项中,属于控制论模式的是() A、德福勒模式 B、拉斯韦尔模式 C、申农-韦弗模式 D、布雷多克模式 5、误差最小的抽样形式是() A、简单随机抽样 B、等距随机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整群随机抽样 6、内容分析法有四个特点,而就内容分析的直接目的,即对特定传播内容进行准确的描述和分析而言,其关键是() A、客观性 B、显性内容 C、系统性 D、定量性(化) 7、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传播的个人功能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自我中心性的,一是() A、工具性的

B、满足性的 C、社交性的 D、游戏性的 8、拉斯韦尔提出大众传播有三个功能,但不包括() A、环境监测功能 B、社会协调功能 C、文化传递功能 D、重申社会准则功能 9、巴斯把传播媒介的把关行动分为两个阶段,并认为第一阶段的把关人主要是() A、记者 B、传媒的经营者 C、编辑 D、传媒的所有者 10、《报刊的四种理论》中的“报刊”一词,泛指() A、印刷媒介 B、大众传播事业 C、报纸和杂志 D、新闻出版事业 ll、大众传播的内容大多属于() A、消息性内容 B、娱乐性内容 C、新闻性内容 D、知识性内容 12、“人们永远无法说出一种事物的全貌”。这句话表明() A、语言是静态的 B、语言是有限的 C、语言是抽绎的 D、语言是灵活的 13、1865年,英国一个科学家在电磁波理论研究中预言了无线电波的存在。这个科学家是() A、兹活里金 B、马克斯韦尔 C、尼普科夫 D、德福勒斯特 14、麦克卢汉把人类社会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其中口头传播时期也叫() A、部落前文化时期 B、部落文化时期 C、脱离部落文化时期 D、重归部落文化时期

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重点考点复习资料

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 网络传播双向互动“推”与“拉”是如何体现的,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电脑网络采用的要求用户高度参与、从信息之海中按需“拉”取信息的传播方式,它同传统的大众传媒如电视将信息“推”给受众的传播方式截然不同。“推”技术的作用:按照用户要求为用户代劳从网上信息海洋选出某些信息,将它们“推”给用户。“推”技术可以说是“推”中有“拉”。不同的用户可以让“推”技术将不同的信息内容“推”给他们。“推”技术的出现促使学术界进行思考: ①出现“推”技术后人们使用互联网络的发展趋势如何? ②出现“推”技术的驱动因素有哪些? ③仿效电视模式,经济上依靠广告收入,是否为正走向商业化的电脑联网业指出了一条有效的出路? ④它是否会关系到互联网络的潜在功能的发挥? ⑤国外强调该技术在方便用户接收、使用网上信息中的作用,我国关注“推”技术可用作网络管理工作。这是否体现了不同文化观察这一新兴技术时的视角不同? 1、控制 一般含义“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 在传播学中,控制有两层含义: (1)施控,传播者对信息流通所进行的干预、影响; (2)受控,传播者也会受到所处时代、社会的制约。 2、控制研究 专门考察传播者及其活动特征,揭示传播者同时代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控制研究包括三项内容: (1)探讨传播者施控行为及规律; (2)探讨传播者受到时代、社会的控制; (3)分析各种控制形态。 传播功能研究走向式微的原因。 第一,传播功能研究主要采用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观点。这一理论有着先天的局限,限制了传播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社会冲突理论取代了结构功能主义在社会学研究中的主流地位。作为传播功能研究的理论来源和基础的结构功能主义,在60年代以后它的地位已被社会学的社会冲突理论所取代。由于结构功能主义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的立场出发,注重研究社会整合、共同意识和力量均衡,忽视社会体系与其他有机体的差异,并转移了人们对变迁与冲突等社会现象的注意力。这样,也就不可能提出和处理充满冲突和需要根本变革的当代社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传播学研究自身的发展决定了传播功能研究的式微。现在,传播功能已经列入传播学的主要内容,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传播学研究范围十分宽广,传播功能研究仅是有关传播体系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当众多的传播理论的开拓后来居上之时,传播功能研究也就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辉。 一、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的传播的社会功能

新闻传播学院课程考核新闻学概论期末试题

新闻传播学院课程考核 新闻学概论试题 注意:将试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后本卷与答题纸一并收回;试卷满分100分; 请认真作答;考试时间100分钟;形式:闭卷。 一.名词解释: 1、新闻法治: 2、新闻价值: 3、出版自由: 4、言论自由: 5、新闻事业管理: 二.简答题: 1、简答中国新闻舆论监督所主要采取的方法 2、简述影响新闻价值取向的几个主要因素 3、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性质和特点 4、阐释新闻法治应该从哪几个方面予以把握。 5、当前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任务,包括哪几个方面?做具体解说。 三.论述题: 1、何为媒体审判?结合近几年的新闻案例,谈谈你对新闻舆论监督中媒体审判的看法。 2、结合近几年的新闻案例,谈谈如何协调公民的隐私权和公众的知情权之间的矛盾关系。四.案例分析题。 我国将优化服务推进二孩“生得出生得好” 2017年01月27日14:15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月27日电(记者王宾)全面两孩政策迄今已落地一年,全国出生人口中二孩及以上占比已逾四成。如何才能让二孩“生得出、生得好”?国家卫生计生委表示,我国将继续调整扩增助产服务资源,推进妇幼健康优质服务。 2016年,中国累积生育需求集中释放,高龄高危产妇比例增加,生育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突显,出生人口达到2000年以来最高峰。 产科床位够不够?数据显示,2016年,中央投资29.1亿元,支持45个市级和202个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国家卫计委妇幼司司长秦耕表示,“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力争增加产科医生和助产士14万名,新增产科床位8.9万张,力争在“十三五”前期解决妇幼健康服务资源总体不足和结构性短缺的供需矛盾。 母婴安全怎样保障?2016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9.9/10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下降到7.5‰和10.2‰。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马晓伟说,中国将进一步推进妇幼健康优质服务,全面推广使用全国统一的母子健康手册,加强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 据了解,我国共有8.8亿妇女儿童,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提出要合理配置妇幼保健、儿童照料等资源,满足新增公共服务需求。 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具体分析案例中所体现出的新闻传播学理论。

传播学概论试题

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试题(B卷)答案 时量:120分钟总分100分,考试形式:闭卷 一、单项选择(1*10=10分) 1、传播学产生于20世纪早期的美国,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传播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C ) A、大众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 B、战争宣传研究的需要 C、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D、其他相关学科的推动 2、拉斯韦尔的代表作是( A ) A、《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B、《传播与说服》 C、《人民的选择》 D、《舆论学》 3、在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中,属于政治学家的是( D )。 A、拉扎斯菲尔德 B、卢因 C、霍夫兰 D、拉斯韦尔 4、提出大众传播具有“麻醉”功能的传播学者是( B )。 A、施拉姆 B、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 C、赖特 D、拉斯韦尔 5、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这是( B )媒介规范理论的观 点。 A、集权主义 B、民主参与理论 C、自由主义 D、社会规范 6、(B )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A、人内传播 B、人际传播 C、大众传播 D、群体传播 7、下列与选择性理解意思最为接近的成语是(D ) A、择善而从 B、爱屋及乌 C、从谏如流 D、见仁见智 8、提出“把关人”理论的学者是(B ) A、拉斯韦尔 B、卢因 C、霍夫兰 D、施拉姆 9、人类传播在现象上表现为符号的交流,而实质上是( C )的交流 A、信号 B、象征符 C、意义 D、语言 10、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是 ( C ) A、传播权 B、知晓权 C、媒介接近权 D、文化权 二、名词解释(4*5=20分) 1、法兰克福学派 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以批判的社会理论着称。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由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M.霍克海默、.阿多诺、H.马尔库塞、J.哈贝马斯等人的着作中。 2、自我互动 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H.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是对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和互动性的一个很好说明。布鲁默在1969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

《新闻学概论》期末考试题(附答案)

****大学课程考核试卷 (学年第学期) 考核科目新闻学概论课程类别必修课考核方式闭卷卷别 一、填空题(共10分,每空1分) 1、从世界各国看,新闻媒介的所有制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公营媒介和。 2、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包括:传递信息、、、 和提供娱乐。 3、从时间性的角度看,新闻可以被划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和延缓性新闻。 4、新闻选择的标准包括新闻定义、、和新闻法规。 5、我国新闻事业的工作路线是、。 二、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4分) 1、舆论 2、新闻真实性 3、宣传 4、受众 5、新闻体制 三、简答题:(共40分,每题10分). 1、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2、新闻价值的五要素是什么? 3、受众对于新闻媒介有哪些决定性的影响? 4、大众化报纸的特征。 四、论述题:(共30分,每题15分) 谈谈中国新闻事业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五、案例分析题: 结合实例论析新闻失实。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共10分,每空1分) 1、私营媒介、国营媒介 2、进行宣传;舆论监督;传播知识 3、突发性新闻 4、新闻价值、宣传价值 5、全党办报、群众办报 二、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4分) 1、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2、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 3、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 4、受众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其中最主要的,是指三大新闻媒介即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 5、新闻体制:媒介机构的隶属关系、传播宗旨、管理方式和经营运作模式,其核心是资产的所有权和新闻报道的支配权。 三、简答题:(共40分,每题10分) 1、(1)沟通情况,提供信息。(2分)(2)进行宣传,整合社会。(2分) (3)实施舆论监督。(2分)(4)传播知识,提供娱乐。(2分) (5)作为企业,赢得利润。(2分) 2、(1)时新性。包括时间新和内容新。(2分)(2)重要性。事件和当前社会生活和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系。(2分)(3)接近性。包括地理上接近和心理上接近。(2分)(4)显著性。包括名人、胜地和著名团体、单位的动态。(2分)(5)趣味性。奇事趣闻,富有人情味和高尚的生活情趣等。(2分) 3、(1)决定着新闻媒介内容的取舍。(2.5分)(2)决定着新闻媒介的风格定位。(2.5分)(3)决定着新闻媒介变革的方向和进程。(2.5分)(4)受众是传媒财富之源,传媒权力之源。(2.5分) 4、大众化报纸的特征:①强调报纸是“独立舆论”。(2分)②实行企业化管理。(2

传播学概论(试题试题合集)

第一章 1、传播学起源: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中设了《传播》一章专门加以论述。 美国学者皮尔士也在1911年出版的《思想的法则》中设了一个题为《传播》的短章。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将单个或少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这里的共享概念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施拉姆说:传播一直和社区一词有共同的词根,这并非偶然。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所谓社区也就是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 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这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在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行为的发起人——传播者通常处于主动地位,但传播对象也不是单纯的被动角色,他可以通过信息反馈来影响传播者。双向性有强弱之分,但任何一种传播——无论其参与者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必然是一种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信息的传播要经过符号的中介,这意味着传播也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符号化即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转化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而符号解读指的是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解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反馈也包括在符号解读基础上的再次符号化的活动。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当我们将传播理解为“行为”的时候,我们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在此基础上考察人的传播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的关系;当我们把传播解释为“过程”的时候,着眼于传播的动态和运动机制,考察从信源到信宿的一系列环节和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当我们把传播视为“系统”的时候,我们是在更加综合的层面上考虑问题,这就是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不但考察某种具体的传播过程,而且考察各种传播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其所引起的总体发展变化。 3、确立唯物史观的第一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于1845年至1846年)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了“交往”的概念。 文中并没有明确作出一个总体定义,但从论述中可以看出:(1)“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等表述所体现的,它指的是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2)如“观念、思维、人的精神交往”等表述所体现的,它同时也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可以说,交往是一个体现人的总体活动之关系性的概括性范畴。 第二章 1、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详细地论述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2、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迄今为止的传播活动可区分为几个发展阶段(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5)符号传播时代。 3、公元105年,东汉蔡伦造出了结实耐磨的植物纤维纸。 4、1045年,宋代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5、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2019-2020年电大考试《文学概论》考题库

《文学概论》机考网考试题题库及答案 100%通过 《文学概论》是电大期末考试的上机考试的机考课目,本人针对该科目汇总了该科所有的题,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包含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机考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一、单选题 1.中国古代“观物取象”的见解,强调文学作品与世界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一观点与西方的( )最为相似。 A.信息论 B.摹仿论 C.意志论 D.反映论 2.文学“四要素”理论,是指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四要素”:即宇宙、作品、艺术家与 ( ) A.观众 B.情感 C.文采 D.文化 3.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 )、阅读期待、开放。 A.模仿 B.象征 c.假设 D.蕴藉 4.文学媒介具有自身的修辞性特点,主要表现在涉义性、物质性、( )、语境依托性。 A.中介性 B.表象性 C.表情性 D.意识性 5.在研究长篇小说的文体语言的时候,俄国学者( )创造了“杂语”这个概念。 A.车尔尼雪夫斯基 B.高尔基 C巴赫金 D.什可洛夫斯基 6.文学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具有表意性功能的文学形象,其特征主要有暗示性、朦胧性、 ( ) A.独创性 B.指意性 C.感染性 D.历史性 7.( )在人类的文学活动中,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 A.剧本 B.小说 C.散文 D.诗 8.小说家的语言意识、语言功力归根结底是建立在其( )上的,借此小说家才能捕捉并表达出对事物的独特感受。 A.母语 B.书面语 C.IZl语 D.标准语 9.文学写作的双重属性是指文学写作兼具( )与机构制作特点。 A.集体行为 B.商业运作 C.个人创造 D.历史演绎 10.文学批评是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以(’?)为中心的特定文学现象富于理性的具体分

新闻学概论期末考点李良荣

PGC (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 互联网术语。指专业生产内容(视频网站)、专家生产内容(微博)。用来泛指内容个性化、视角多元化、传播民主化、社会关系虚拟化。也称为PPC,(Professionally-produced Content)PGC模式,分类更专业,内容质量也更有保证;现电商媒体,特别是高端媒体采用的也是PGC模式,其内容设置及产品编辑均非常专业。 UGC (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 UGC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互联网领域,即用户将自己原创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或者提供给其他用户。UGC是伴随着以提倡个性化为主要特点的Web2.0概念兴起的。它并不是某一种具体的业务,而是一种用户使用互联网的新方式,即由原来的以下载为主变成下载和上传并重。 OGC (Occupationally-generated Content,职业生产内容) 通过具有一定知识和专业背景的行业人士生产内容,并领取相应报酬。视频、新闻等网站中,以提供相应内容为职业(职务),如媒体平台的记者、编辑,既有新闻的专业背景,也以写稿为职业领取报酬。 OGC不属于UGC,而是与UGC相对立。

绪论 四种主导性理论必考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1.报刊独立自主,不受政府的干涉 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3.“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 4.对事实的信念 社会责任论 1.“对每日的事件给予真实的、全面的和理智的报道,并将它们置于能显示其意义的特定的前后联系之中。” 2.报刊要成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 3.报刊要反映出社会各个集团的典型画面 4.报刊要澄清和提出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 5.报刊要“完全接近每日的信息” 发展新闻学(发展传播学) 国家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介必须服从、服务、促进国家发展尤其经济发展。 守望、整合、教育 党报理论 新闻媒介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必须无条件的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法规条令。

传播学概论(试题合集)

2017年4月传播学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按照传播学的观点,文艺作品中人物的内心独白属于( )A自我传播B狭义的人际传播C群体传播D广义的人际传播 2.传播可以分为若干层次,其中最基本的层次是(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C.组织传播D.大众传播 3.在研究方法上,霍夫兰的贡献是倡导并亲身实践了( )A.实地调查法B.内容分析法C.控制实验法D个案研究法 4.“二级传播理论”的创立者是( )A.拉斯韦尔B.卢因C.拉扎斯菲尔德D.霍夫兰 5.下述传播模式中属于传统线性模式的是( ) A.德福勒模式B.申农—韦弗模式C.马莱茨克模式D.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6.申农和韦弗注意到传播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因此他们提出的传播模式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环节,这个环节是( ) A.噪音B.信号C.反馈D.信道 7.“你认为本市报纸和电视的新闻是否及时?”这种提问违反了问卷设计的( ) A.合理性原则B.艺术性原则C.科学性原则D.准确性原则 8.内容分析法的操作程序由若干步骤组成,其中第一个步骤是( ) A.制定分类标准B.实施统计分析C.确定分析单元D.抽取分析样本 9.赖特认为传播除了具有拉斯韦尔提出的三种功能之外,还具有( )A.信息功能B.文化功能C.娱乐功能D.协调功能

10.麦奎尔在分析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时增加了一种功能,即( )A.娱乐功能B.信息功能C.动员功能D.整合功能 11.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认为,真理只有在各种意见“自由而公正”的竞争中才能产生和发展。这个观点也被称为( ) A.“天赋人权”B.“观点的自由市场”C.“第一自由”D.“真理的自我修正”12.以心理学“刺激—反应”模式为基础的受众理论是( )A.个人差异论B.社会分类论C.个人情绪论D.社会关系论 13.大众传播的信息传向受众有若干“关卡”,其中“第一关”是( ) A.选择性记忆B.选择性注意C.选择性理解D.选择性暴露 14.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宣传手法作了系统研究并写出《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一书的学者是( ) A.拉斯韦尔B.卢因C.拉扎斯菲尔德D.霍夫兰 15.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就竞选宣传对美国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作了一次调查。这次调查也叫( ) A.佩恩调查 B.伊里调查C.伊利诺调查D.俄亥俄调查 16.“议程设置理论”暗示了一种媒介观,即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是( ) A.“镜子”式报道机构 B.“真实反映环境”的机构C.客观报道事实的机构D.“环境再构成作业”机构 17.传播学批判学派正式登上学术舞台的时间是在二十世纪的( )A.50年代B.60年代C.70年代D.80年代 18.传播学批判学派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巨大的政治影响力主要源于其特有的( ) A.信息传递功能B.议题设置功能C.精神麻醉功能D.培养分析功能

传播学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第一章:传播学的基本情况 一、传播学兴起的背景 1922年李普曼出版《舆论学》 1927年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1944年拉斯韦尔《人民的选择》 1949年施拉姆《大众传播学》 经济背景 1.经济发展-拓展市场行销-调查企业对消费者-媒介对消费者 2.大众传媒学-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 3.社会背景:科技发展推动传播业发展(刑、腥、性) 第二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人类传播的产生和发展历史 传播思想、船舶技术、传播实践、传播与人与社会的关系 2.人类传播的形态 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3.人类传播的过程(结构) 宏观:系统中,传播和社会、组织、经济、文化等互动关系 微观:自身轨迹:包括传者、内容、媒介、受众效果分析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1.定性 人文科学研究法 人类历史上人文科学始终研究的正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中的文本。过去在人文科学对文学作品和其他主要文化形式研究中,大部分支队文本中所包含的文化传统、意境、时代精神和意识形态提出解读和注释,而没有从文化角度对文本中出现的概念、词汇进行分析,而这些和词汇本身的变化且具有相当丰富的意义 社会科学定性研究法 社会科学定性研究发是以长期的,第一手观察的形式,从近距离观察社会及文化层面的现象过程。 2.定量 定量研究法又称量化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法。它是在占用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和相关分析,提出理论的观点。实地调查法步骤 ①提出研究假设、 ②按照研究假设的需要,确定实地调查的总体范围和样本数 ③确定抽样方案 ④设计调查问卷 3.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就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传播的讯息内容 实验法来自实验心理学,实验法分为两种:控制实验法和自然是研发 4.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心理学所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四传播学与奠基人 1)拉斯韦尔:政治传播第一人-提出传播过程的主要因素,提出传播的社会功能。 1监视环境2联系社会3传递意义 2)卢因:场论 3)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论》 民众——舆论 领袖——媒体 4)施拉姆《大众传播学》 小结: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构成了传播学学科建设的三根基柱。学者们对传播学的研究对象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基本上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人类传播的发生与发展;人类的传播类型;人类的传播过程与结构 传播学的方法具有多元性和综合化的特点。从方法体系上来说,主要包括定性的和定量两大类。定性包括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定量的方法来自社会学、心理学等,包括实地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和个案研究法 传播及人类传播的发展 1、传播 定义: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1.信息的共享 2.有意义地施力发展 3.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4.信息的流动与交流人类的传播流动过程

中央电大汉语言专科《文学概论》期末考试论述题题库

中央电大汉语言专科《文学概论》期末考试 论述题题库 33.以电影《魂断蓝桥》最后一段剧本文本为范例,谈谈你对影视文学特征的认识。 五十八(场) 滑铁卢桥上。 夜雾浓重。, 玛拉独自倚着桥栏杆,似乎向桥下望着什么…. 一阵皮鞋声。一个打扮妖艳但面孔浮肿的中年女人走来,她看见玛拉。 女人:(很熟识地)是你啊,玛拉,你好。……你不是嫁人了吗? 玛拉:(嗫嚅地)没有。 女人:那个凯蒂跟我说的,说你跟了个体面的人。我说,哪有这好事? 玛拉:是啊一 女人:别泄气,反正就是这么回事。到火车站去吗?唉,我现在是到哪儿都没法啦…… (她耸耸肩叹息着走开) 玛拉两眼滞呆呆地望着她的背影,望啊望着……对她来说,一切都绝望了,她脸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镇静神情。 桥上,一长队军用汽车亮着车灯,轰轰隆隆地向桥头驶来。 玛拉转过头去,望着驶来的军用卡车。 车队从远处驶近。 玛拉迎着车队走去。 车队在行驶,黄色车灯在浓雾中闪烁。 玛拉继续迎着车队走。 车队飞速行进。‘ 玛拉迎面走去。 车队轰鸣,越来越近。 玛拉迎着车队走,越来越近。 玛拉宁静地向前移动,汽车灯光在她脸上照耀。 玛拉的脸,平静无表情的眼神。 巨大的刹车闸轮声,金属相磨的尖厉声。 车戛然停止,人们惊呼。 人们从四面八方向有着红十字标记的卡车拥去,顿时围成一个几层人重叠的圈子。(镜头推进)人群纷乱的脚。 地上,散乱的小手提包。一只象牙雕刻的“吉祥符”。(化) 一只手拿着“吉祥符”(《一路平安》音乐声起)。 二十年后的罗依,头发已班白,面容衰老,穿着上校军服,凄切地站在滑铁卢桥心栏杆旁。他望着手里拿着的“吉祥符”,苍老的两眼闪现出哀愁、悲切和无限眷恋的心情。 (画外玛拉的声音)我爱过你,别人我谁也没爱过,以后也不会。这是真话,罗依!我永远也不…… (强烈的苏格兰民歌《一路平安》将玛拉最后的声音淹没。) 歌声在夜雾弥漫的滑铁卢桥上空回荡……桥上,孤独地走着苍老的罗依。 罗依坐上汽车。 汽车驶去…… 《魂断蓝桥》是一部爱情经典片,表现上尉军官罗依和舞蹈演员玛拉之间,由于战争的灾难、社会的压力、道德的束缚,相亲相爱却生离死别,心心相印但难成眷属的悲剧。上面这段是玛拉从罗依处出走后第一次露面,并走向死亡的重场戏。它要表述的内容很多,——社会环境对孤独无依的玛拉的逼迫;她如果苟且偷生,未来将会是怎样的结局;玛拉对罗依坚贞不渝又无法实现的爱;她自杀的全过程;她死时人们的反应;罗依怀念玛拉时的痛苦;以及这种悲剧在人世间的普遍性等等。 答案要点: ①语言的视觉性;(4分) ②蒙太奇结构;(4分) ③动态的造型性。(4分) (要点分数12分,其余为答案组织与分析所得分数。) 33.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文学批评论文写作的基本程序。 答案要点: ①反复阅读文本。 ②寻找突破口。 ③条理化。 ④确定结论。 ⑤文字表述。 评阅参考:观点提出:(5分) 论述过程:(15分) 结合实际:(4分) 注:评阅应根据学生的具体回答酌情给分。只要能够提出观点,并能够围绕观点进行必要的论证,能够持之有椐,论证合理,自圆其说即可给较高分数。 33.下面这些关于“文化文本特征”要点的归纳,是分属于“大众文化文本”、“高雅文化文本”、“民

《新闻学概论》期末考试题附答案

****大学课程考核试卷 (学年第学期) 考核科目新闻学概论课程类别必修课考核方式闭卷卷别 一、填空题(共10分,每空1分) 1、从世界各国看,新闻媒介的所有制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私营媒介、公营媒介和国营媒介。 2、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包括:传递信息、进行宣传;舆论监督;传播知识和提供娱乐。 3、从时间性的角度看,新闻可以被划分为两大类,分别是突发性新闻和延缓性新闻。 4、新闻选择的标准包括新闻定义、新闻价值、宣传价值和新闻法规。 5、我国新闻事业的工作路线是全党办报、群众办报。 二、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4分) 1、舆论2、新闻真实性3、宣传4、受众5、新闻体制 1、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2、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 3、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 4、受众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其中最主要的,是指三大新闻媒介即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 5、新闻体制:媒介机构的隶属关系、传播宗旨、管理方式和经营运作模式,其核心是资产的所有权和新闻报道的支配权。 三、简答题:(共40分,每题10分). 1、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1、(1)沟通情况,提供信息。(2分)(2)进行宣传,整合社会。(2分) (3)实施舆论监督。(2分)(4)传播知识,提供娱乐。(2分) (5)作为企业,赢得利润。(2分) 2、新闻价值的五要素是什么? 2、(1)时新性。包括时间新和内容新。(2分)(2)重要性。事件和当前社会生活和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系。(2分)(3)接近性。包括地理上接近和心理上接近。(2分)(4)显著性。包括名人、胜地和著名团体、单位的动态。(2分)(5)趣味性。奇事趣闻,富有人情味和高尚的生活情趣等。(2分) 3、受众对于新闻媒介有哪些决定性的影响? (1)决定着新闻媒介内容的取舍。(2.5分)(2)决定着新闻媒介的风格定位。(2.5分)(3)决定着新闻媒介变革的方向和进程。(2.5分)(4)受众是传媒财富之源,传媒权力之源。(2.5分) 4、大众化报纸的特征。 大众化报纸的特征:①强调报纸是“独立舆论”。(2分)②实行企业化管理。(2分)③以市民为读者对象。(2分)④追求趣味性。(2分)⑤文体简洁,以新闻报道为主。 四、论述题:(共30分,每题15分) 谈谈中国新闻事业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1)热爱党和人民,热爱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有在新闻岗位上为宣传真理、捍卫真理,为维护党和人民利益忘我奋斗的献身精神。(3分) (2)有一定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十分熟悉党的方针政策。(3分) (3)乐于深入实际,善于和群众打成一片。(3分) (4)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和一定的专业知识。(3分)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一.名词解释 1.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 冗余信息:信息中包含的、不影响信息完整的、不容心愿自由选择的那一部分。 3. 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4. 噪音:对正常传播的信息起干扰作用,使讯息变得不清晰的信号。 5. 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形成的约束力与影响力,包括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两种。 6. 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7. 编码:认知 --- 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 8. 把关人:控制信息在信道里流通的个人或组织。 9. “ 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 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10.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多以聚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式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11. 释码: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理解和阐释的过程。释码过程要受到受众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故体现了社会的多样性。 12. 信息沟: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人们才有进行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言语活动。 13. 经验学派: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他们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他们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 14. 批判学派(西欧学派):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立场,坚持批判观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15. 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6.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7.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简答题 1. 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的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进行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 (5)大众传播的性质是单向性的信息传递过程。 (6)大众传播是制度性传播。 2. 传播的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 拉斯韦尔“ 5W模式”:查书 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 1948 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 班级:姓名: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艾布拉姆斯指的“文学四要素”是( ) A.创作、文本、传播、阅读 B.作品、作家、宇宙、读者 C.思想、生活、技巧、知识 D.情节、结构、人物、事件 2.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 ) A. 本质特征 B. 形象特征 C. 结构特征 D. 美感特征 3.“为艺术而艺术”是哪种文学观念的主要口号( ) A.独立说B.再现说 C.体验说D.表现说 4.能真正体现作家的艺术品格(也即创作个性)的语体是( ) A. 规范语体 B. 自由语体 C. 抒情语体 D. 叙事语体 5.“距离论”的提出者是( ) A.布洛B.英加登 C.荣格D.弗洛伊德 6.把语言具体区分为“语言结构”和“言语”的语言学家是( ) A.童庆炳B.英加登 C.凯塞尔D.索绪尔 7.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中,最为活跃、最易变化的因素是( ) A.制度文化B.精神文化 C.物质文化D.全部文化 8.中国最早提出“意境”这一概念的是( ) A.王维B.李白 C.司空图D.王昌龄 9.哲理性是文学象征意象的( ) A.本质特征B.表现手段 C.形象特征D.审美特征 10.故事时间长度为零而叙述文本的时间大于零的一种时距是( ) A.省略B.停顿 C.概略D.减缓 11.从人物性格给人的不同审美感受把人物区分为“扁平”和“圆型’’的

是( ) A.格雷马斯B.康德 C.歌德D.福斯特 12.形成文学风格的决定因素是( ) A.个人气质B.人格情操 C.创作才能D.创作个性 13.在我国,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的是( ) A.刘勰B.曹丕 C.曹植D.曹操 14.“一个大作家绝不能只有一颗印章”体现的是文学风格的( ) A.多样性B.单一性 C.稳定性D.独创性 15.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文学风格分为( ) A.八体B.十体 C.十二体D.二十四体 16.全面论述“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关系的是( ) A.刘勰B.苏轼 C.苏辙D.郑板桥 17.文学批评的对象是( ) A.各种文学现象B.各种社会现象 C.文学作品D.作家 18.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是( ) A.小说B.诗歌 C.戏剧D.散文 19.作家文体成熟的标志是( ) A. 情节设计 B. 结构严谨 C. 文学风格 D. 语言精练 20.艺术想象的过程是( ) A.从具象到抽象B.从抽象到具象 C.从具象到具象D.从抽象到抽象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l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文学创作过程,是一种( ) A.建构性活动B.追寻秩序的活动 C.内容追寻形式的活动D.形式创造内容的活动 E.纯粹创造形式的活动 22.文学语言组织的三个层面是( ) A.语音层面B.文法层面 C.辞格层面D.词法层面 E.意义层面 23.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是( ) A.前者依存于后者B.后者决定前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