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世纪的中国史学

20世纪的中国史学

20世纪的中国史学
20世纪的中国史学

“20世纪的中国史学”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任务和地位

中国史学史是高校历史系历史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本课程《20世纪的中国史学》则是“中国史学史”教学的最后环节和部分,是中国史学史教学最重要的内容组成部分。

20世纪是中国史学面临三大变革,首先是从20纪初直至新文化运动以后直至40年代的由传统向现代史学转换的大变革;其次是新中国建立后马克思主义史学一统天下后的大变革;第三是,中国当代史学面临着当代世界史学发展的挑战和中国史学内部存在的危机,从8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后所形成的新变革。中国史学在20世纪所经受的变革之频繁、之剧烈、之重大、之空前,是中国史学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因此,通过《20世纪中国史学》的教学,能够使学生了解和把握史学在当代发展的趋向,同时,使他们对史学如何处理与现实的关系,史学在当代如何才能真正地关照现实,如何才能有用于人生、社会和国家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二)知识要求

本讲义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充分吸收了中国现代史学史和当代史学史研究的新成果,并结合自身的研究心得,力求做到叙事清楚和论证准确。通过本课程教学,力求使学生对20世纪中国史学发生重大变革的社会历史背景、发展的历程、主要流派、史家、史学思想和中国当代史学的新发展及其面临的挑战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与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变革与发展一样,20世纪中国史学的变革与发展也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学术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大量吸收外来优秀和积极的学术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本课程在讲授20中国史学思想发展、史家的史学理论和方法时,注意分析这些思想和理论的外来史学思想理论和方法的来源,并对相关的西方近现代哲学思想、史学思想和方法进行介绍。

作为历史系历史学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继《中国古代史学史》和《中国近代史学史》之后所开设的一门“中国史学史”历史学基础课。因此,作为历史系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中国古代史学史》、《近代史学史》和《史学概论》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同时,本课在作为

面向全校非历史专业的人文素质课开设时,则要求学生对史学理论、中国古代和近代史学史、西方学术文化思想史有一定的了解。

三)能力要求

本课程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主要要达到以下目标:

首先,使学生掌握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脉络和基本规律,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分析20世纪中国史学各思潮、流派和史家思想的基本能力。第二,通过对20世纪中国史学变革和发展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主义和理论逻辑相结合的思维能力与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史学与现实的关系。第三,作为历史学专业的学生,还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了解当代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今后从事史学或其它社会工作打下一个较好的历史专业基础。

四)本门课程的总学时、学分和考核方法

本课程总学时是38,2个学分。历史学专业的同学成绩考核由期末提交论文和笔记成绩相结合,同时,结合平时课堂考核,最终评定学生的成绩。考核方法是让学生提交论文,或是交课堂笔记。如果作为非历史学专业学生的人文公共选修课,成绩考核由期末提交论文或笔记成绩,然后结合平时课堂考核,最终评定学生的成绩。

二、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20世纪的中国史学”导言

20世纪是中国社会历史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作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史学同样经历了一场由传统向近现代转化的历史嬗变。回顾20世纪的一百年史学,大体可以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标志,分成两个时期四大阶段。前五十年可以以1919年的“五四”为标志分成前后两个阶段。后五十午可以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分成两个阶段。

一、20世纪初到20年代前的新文化运动

中国传统史学的嬗变从鸦片战争前后就显露迹象。到19世纪后半叶,这一转化更加明显。但中国传统史学向近现代的全面转化则是在20世纪初才开始的。

一)中国传统史学的优良传统

深刻的历史意识、恢廓的历史视野、鲜明的时代精神、秉笔直书的品质、经世致用的意旨、重视考据的学风和丰厚的理论积累等。

二)中国传统史学嬗变的原因

1,近代中国社会的巨变使传统史学已不能回答社会现实问题,这是史学变革的内因;2,西方史学理论\特别是进化论史观的传入,是传统史学变革的外因。

三)新史学的创建

1,理论上,梁启超和章太炎等人的贡献。2,实践上,夏曾佑等人的贡献。总之,伴随着新史学思潮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应运而生,中国通史、民族史、思想史、断代史、国别史、专史以及历史文献考证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国古典史学基本终结,史学走上近代化历程。

难点问题:讲清中国传统史学在近代嬗变的原因。

重点问题:分别论述梁启超和章太炎在新史学建立上的理论贡献和夏曾佑在新史学建立上的实践贡献。

二、20世纪20年代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

至20年代以后,中国历史学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是中国史学在20世纪的第二个重要发展阶段。这也是中国历史学在本世纪的第一个繁荣期。

一)这一时期中国史学的发展和繁荣的主要因素

1,史学观念的革新。西方大量的史学理论传入中国,新的史学研究方法被介绍到中国,并被广泛运用于历史研究中去。这为中国传统史学向近现代的转化,为新的中国史学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论。2,大量史料的新发现及其史料观的变革,为中国传统史学走向近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史料基础。3,近代考古学在中国诞生为中国历史学提供了新方法、新资料,并扩大了研究领域,使中国近代以来史学朝着科学化发展方面迈出了有力的步伐。

二)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学的三大流派

1,实证史学流派(或称新考据学派)。流派的形成、发展;该流派的主要史学思想、流派的主要特征;流派的主要史家;该流派的历史地位。

2,马克思主义史学流派。流派的形成、发展;该流派的主要史学思想、流派的主要特征;流派的主要史家;流派的历史地位。

3,相对主义史学流派:流派的形成、发展;该流派的主要史学思想、流派的主要特征;流派的主要史家;流派的历史地位。

重点问题:讲清三大史学流派的基本史学思想及其相互间的异同。

三、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文革”结束

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大陆史学研究的主导理论,马克思主义史学在这一时期,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也犯了许多严重错误。它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从1949年到1966年的十七年

1,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研究的丰硕成果。首先,最引人注目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对中国历史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其次,中国史的重要著述大批涌现。第三,开辟了中国近现史、中国史学史、世界史等新领域,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2,存在的问题。首先,受“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路线干扰,史学界“左”的错误思潮不断发展,开展了一些错误或不当的批判。其次,不仅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惟一而排斥其他理论,而且在运用中出现教条主义和简单化倾向,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第三,另外,现实政治大大影响了历史研究范围的进一步开和对外学术交流,使中国历史学孤立于世界史学发展的主潮之外。

二)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生至1976年改革开放之前

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历史学遭受了空前的浩劫。“影射史学”和“评法批儒”等使十年“文革”史学,完全偏离了作为一门科学所依据的轨道,完全成为政治运动的牺牲品。

难点问题:马克思主义史学为什么会在十七年出现问题,它与文革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遭受全面破坏是什么关系?

一、1976年“文革”结束到20世纪末

这一时期,中国史学经历了拔乱反正、自我反思和全面变革的新时期。史学发展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与国外史学界的交流增多,开始逐步走向世界。同时,中国史学因其存在的问题,也面临着危机和许多挑战。

一)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几个阶段

1,乱反正时期,文革结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2,初步发展和变革时期,亦称新启蒙主义时期,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3,全面发展和变革时期,90年代初到20世纪末。

二)新时期史学发展与繁盛的表现

1,原有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热点问题的再讨论,新的史学问题讨论和争鸣不断,中国史与世界史的研究不断深化。2,史学理论的建设获得了很大发展,史学理论研究一度出现热潮。中国史学理论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3,新的历史研究领域,如文化史研究、社会史研究、现代化史研究、地域历史文化及其比较研究等不断开拓。4,考古学兴盛,古籍整理事业有了很大发展。

三)新时期史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1,新的史学体系、理论、方法还未得到稳定发展;2,中国社会变革,使史学研究较严重地脱离了社会现实,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史学受到冷遇,面临危机。3,80年代中期以来史学的“失范”和腐败现象愈来愈严重。4,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中国史学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重点问题:新时期中国史学发展与变革所取得的成就。

难点问题:新时期史学发展面临危机和挑战的深层社会根源和思想学术根源是什么?

本单元学时分配:4学时

复习思考题:

1,简述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历程及其基本内容。

2,试述20世纪2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史学繁荣的原因和中国史学的三大流派。

3,简述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4,新时期中国史学发展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是什么?

第二章清末民初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前的中国新史学

清末民初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前的新史学,是指由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起的一场以西方历史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以科学实证为方法的史学变革运动。科学、民主和民族爱国主义是这一时期新史学的三大特征和精神。它为此后中国史学的变革开辟了道路。

一、新史学形成的原因

清末民初时期新史学运动形成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两点:

1,从内因看,是由中国传统史学“经世致用”的精神决定的,而这又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面临豆剖瓜分的民族危机分不开。

2,新史学形成的外部条件是和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思想,特别是其史学理论和方法在中国的初步传播分不开的。其传播渠道有二:一是,自洋务运动以来,特别是甲午战后大批中国知识分子负笈海外,他们对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及其理论和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二是,通过西方传教士、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新式知识分子的宣传介绍,许多用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理论和方法撰写的各种史著(主要是外国史著)在中国纷纷出版和广泛流传。

重点问题:西方近代史学理论在中国是怎样传播的?

二、新史学的形成及其表现形式

一)新史学的形成过程

1,胚胎萌发于洋务运动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史学。

2,维新变法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封建史学的批判和对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的吸纳和宣传大体确立了此后新史学的发展道路。

3,到二十世纪初,新史学形成及其标志——梁启超《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

这一时期,以梁启超、严复、夏曾佑等为代表的维新派知识分子外,以章太炎、刘师培、邓实等为代表的国粹派,以孙中山、陈天华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王国维、罗振玉等为代表的新考据学派,也都是新史学运动的主力军。

二)新史学的成就及其表现

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中国新史学已经成为中国史学界的主流。

1,注重对西方史学理论(按:这里的史学理论是指广义的史学理论,它包括历史理论和狭义的史学理论两个部分。)尤其是史学方法论的译介、研讨。

2,新式史学著作的纷纷出版,主张用西方史学理论和体例来编著新的中国历史以为当时的史学界的共同追求。

3,发掘、整理和研究新史料,以及运用新史料来更科学与合理地解释和论证中国古史。

重点问题:新史学的主要成就包括哪些方面?

三新史学的特征及其意义

新史学既体现了近代资本主义的科学和民主精神,又饱含以史学救亡图存的民族主义精神,这是清末民初到“五四”新文化时期新史学的基本特征。

一)新史学具有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新史学的历史观是一种进化论史观,它反对中国传统的循环论史观和返古史观,主张历史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认为史学旨在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寻求其公理和公例。这体现了新史学的科学性。2,它主张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和编纂历史,这集中体现在史书的编纂和著述方法上。

二)新史学具有民主性。它表现在三个方面:1,在历史观上,新史学主张民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和圣贤史观。2,历史撰述的内容必须包含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能够反映民族整体的历史和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三是,在历史学的功能和目的上,强调史学要为“开民智”服务,以史学来鼓舞国民起来参加革命斗争,为国家和民族变革服务。

三)新史学具有民族性。新史学在近代兴起的最直接原因就是要救亡图存、振兴民族,可以说,民族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国近代新史学发展的主要动力和主旋律之一。

重点问题:新史学的科学性、民主性和民族性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四、新史学的代表人物

一)梁启超(1873—1929年)与他的新史学理论

1,生平简历

2,史学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史学成就总述

3,对中国传统史学的总结与批判

4,对新史学思想与方法的介绍

1)对历史发展的认识,提出了系统的历史进化观;2)在解释历史进化的动因上,持以英雄史观为核心、而辅之以天运说和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多元化的历史观。4)对于历史学的价值和功用,认为史学可以使培养民众的民族爱国情感。5)在史学研究对象上,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史学研究中的主体与客体问题。6)在研究方法上,其一,是把历史人物放到社会和时代的大背景下进行剖析;其二,研究历史要从整体出发;其三,研究时注意“史学与他学的关系”。7)关于史学的修养,认为史学家必须具备史德、史学、史识、史才。

梁启超建构起了新的史学理论体系,并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在中国历史研究上取得丰硕成果,成为中国近现代新史学的奠基人。

难点问题:为什么说梁启超是近代新史学的奠基者?

二)章太炎(1869—1936年)的史学思想与成就

1,生平简历

2,史学思想。

1)对中国旧史家不识进化之理的批判;2)推崇“通史”;3)提出质变的历史进化观;4)主张史学应当培养民众的民族主义情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3,史学成就。1)对中国文化史的研究;2)对诸子百家及学术史的研究。章太炎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全面批判与总结,对当时及以后的思想界、学术界都产生了巨大冲击。

三)夏曾佑(1863一1924年)与《中国古代史》

1,生平简历

2,《中国古代史》的史学成就及其思想。1)在史学方法论上,《中国古代史》,于传统史书体例之外,另辟蹊径,采用了章节体,这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是历史编纂学的重大突破。2)在历史观上,信奉达尔文的进化论,并以之来考察和撰写中国历史,将梁启超的历史螺线上升说具体化。

3,《中国古代史》对中国近现代史学的深远影响。

重点问题:夏曾佑的《中国古代史》在中国近代史学上的贡献。

本单元学时分配:4学时

复习思考题:

1,新史学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2,新史学的科学性、民主性和民族性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3,为什么说梁启超是近代新史学的奠基者?

4,夏曾佑的《中国古代史》在中国近代史学上的贡献是什么?

第三章中国现代的实证史学

实证史学是中国近代史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史学思潮和流派。其所包含的史学流派众多,史学大家辈出。该思潮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史坛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在20世纪的中国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实证史学思潮的形成发展及其特征

一)形成和发展过程

1,王国维与以其科学的治史方法和突出的学术成就成为中国实证史学的领军人物。

2,胡适为中国现代实证史学的创立提供了系统的方法论,对中国现代实证史学的形成起了决定作用,使实证主义史学成为“五四以后史学上的一个主流。

二)实证史学的共同特征。

1,他们坚信历史学完全可以成为如同自然科学那样严谨的实证科学。

2,他们认为史学的任务就是史料的搜集、校勘、辨伪、整理和考订。

3,他们主张研究历史的目的在于“求真”,为历史而研究历史,反对致用。

重点问题:实证史学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二、实证史学鼎盛的原因

一)主要原因在于它适应了“五四”以来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和评价的时代的要求。

二)“五四”运动前后,学术文化领域出现了空前繁荣活跃的局面,各种西学纷至沓来。在如潮似水涌来的形形色色的思潮和流派中,对中国史学影响最大的思潮之一就是实证史学思潮。

三)实证史学与中国传统史学中的考据传统有相通之处。他们把西方的学说与中国传统史学、特别是清代乾嘉学派的方法结合在一起,才形成了在中国现代史坛上影响颇大的一个流派。

难点问题:什么是实证史学?它与中国传统考据学有什么共同点?

三、实证史学的主要史家及其成就

一)王国维(1877一1927年)的治史方法及成就

1,生平简历。

2,学术研究之转向:哲学→文学→史学

3,史学研究方法——“二重证据法”,即以传世文献资料与地下之考古资料互相印证、发明,以研究古史。

4,史学研究的主要成就。第一,在殷周史研究方面的重大成就。一是对殷代世系的研究上;二是对殷周的祀典及传统制度的研究。三是对商、周和秦的都城迁徒的考证。第二,在两汉研究上的成就。第三,对敦煌写本文书研究的重大贡献。第四,对西北民族史的研究。

5,其它方面的学术成就。

重点问题:如何评价王国维在殷周史方面研究的史学贡献?

二)胡适(1891—1962年)的史学方法和成就

1,生平简历。

2,实验主义的史学方法。“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种治学方法体现了尊重证据、讲求实证的治学精神。具体说包括两方面:一是源于物理学、化学研究的“科学试验室的态度”;二是古生物学、地质学研究的“历史的态度”。

3,存疑主义与疑古史学。疑古与考信。

4,在史学考据方面的成就——《水经注》的考释。

难点问题:怎样正确理解胡适的实验主义史学方法论?

三)顾颉刚(1893—1980年)与“古史辨运动”

1,生平简历。

2,疑古思想对他的影响和疑古史学思想的形成。古代疑古史学思想的影响;近代学者疑古思想对他的影响;胡适对他的影响。

3,疑古史观的提出及其基本内容。“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的三个意思;打破古史中四个传统观念。《古史辨》七册的出版。

4,疑古史学的影响及其在中国现代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5,多方面的学术成就。边疆史研究、民族史研究和民俗学研究。

重点问题:顾颉刚的疑古史观的基本内容和重大意义是什么?

四)傅斯年(1896-1950年)的“史学即史料学”思想和史学成就

1,生平简历。

2,史学思想。主张建立科学的东方学;“史学即是史料学”;史学即是史料学的理论基础。 3,在史学方法上。他把史料归纳为8对16种,将兰克治史方法与中国传统考证法相结合,总结出考辨、比较和由语言学入手辨析史料的方法等。

4,史学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对中国古史史实的考订与论证方面。

5,领导和组织的学术活动对中国史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他领导历史语言研究所组织了明清内阁大库档案的整理,领导了殷墟考古发掘,培养了大批人才。

难点问题:如何理解傅斯年的“史学即是史料学”的思想?

五)陈寅恪(1890一1969年)和他的史学成就

1,生平简历。

2,治学态度和方法。主张求真求实,重视以史料为基础研究历史,在治学方向和方法上与王国维比较接近。在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和解释上,主张和当时历史环境诸因素相联系,以求历史的真实。

3,史料观的突破。援诗证史,以诗释史,诗史互证。诗史互证、以诗证史是他开辟的史学研究新方法。还通过小说来了解社会背景,把私家小说提高到与官修史书同等的地位,大大拓宽了史料的范围。

4,主要史学成就。一是在周边民族研究上,致力于蒙古史研究和佛经的翻译。二是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研究。《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5,其它方面的学术成就。

重点问题:陈寅恪的诗史互证、以诗证史在史学方法论和史料观上的意义。

六)陈垣(1880—1971年)的治史成就和方法

1,生平简历。

2,治学特征。既无师承又无家传,被称为“土法为本,洋法为鉴”的史学大师。治学特点被称为“竭泽而渔”,即对史料深挖穷搜以考证史事。

3,中国宗教史的重大成就。着重宗教的发展、变化、衰亡的历史,不涉及宗教教义,研究范畴有历史上的古宗教、道教和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对每种宗教都有专门的著作。

4,在中国历史文献学方面的许多奠基工作,包括目录学、年代学、校勘学、史讳学,以及辑佚工作和工具书的绉纂等方面。

5,注意以史为鉴,吸取历史的经验来分析现实。在抗战时期,通过史著阐发爱国主义思想。

重点问题:陈垣在史学研究方面的主要成就的两个方面。

本单元学时分配:6学时

复习思考题:

1,实证史学有哪些基本特征?

2,实证史学在中国现代史学史上鼎盛的原因是什么?

3,试述王国维的主要史学成就。

4,试析胡适的实验主义史学方法。

5,顾颉刚的疑古史观及其在中国现代史学上的贡献是什么?

6,试析傅斯年的“史学即史料学”的思想。

7,陈寅恪的诗史互证、以诗证史在史学方法论和史料观上有何意义?

8,试述陈垣在史学研究方面的主要成就。

第四章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

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是本世纪中国史学最有影响的史学思潮。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形成、发展的过程,既是运用唯物史观解释中国历史和人类历史的过程,也是对实证史学思潮和相对主义史学思潮批判和继承的过程。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发展壮大,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的形成发展及其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的形成发展

1,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传播与李大钊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上的贡献,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创立打下的基础。

2,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郭沫若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历史进行系统研究,其《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历史研究的实践取得了很大成功,初步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现代史学上的地位。

3,30年代,吕振羽、翦伯赞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社会史论战中的斗争,使唯物史观得到更广泛传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的壮大和发展。

4,40年代后马克思主义史学得到了更迅速的发展,研究队伍进一步壮大,研究领域也不断扩大和深入,马克思主义史学开始走向成熟。

重点问题:唯物史观的传播与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的形成和发展。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的具特点

第一,坚信历史学完全可以成为一门科学。历史所以是一门科学,既不是因为实证主义史学派所认定的科学方法,也不是相对主义史学派编造的各种唯心史观,而是由于有了科学的历史观,即唯物史观。

第二,主张理论和史料的结合。首先,史学必须以史实作为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但与实证主义者不同,其目的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通过对第一手资料尽可能全面的占有、鉴别、处理和研究,去发现中国历史的真相。

第三,主张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可以将科学性(求真)与革命性(致用)完美地结合起来。科学性,即是对历史真象的揭示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发现。革命性,即是用科学的结论指导人生、认清现实、预测未来。强调史学的现实功用,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显著特征。

难点问题: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科学性与其它史学流派关于史学科学性的联系与区别?

二、马克思主义史学形成发展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史坛上异军突起,构成中国现代史学发展的主流之一,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适应中国现代社会的需要,为中国社会当时最关注的社会改造问题提供了方案,同时也为此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历史的解答和论证。总之,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和发展总是与当时的政治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其次,从学术思想的原因来看,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史学思想和方法批判和继承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史学由于它的科学性,从“一战”后,尤其是“二战”后已成为世界史坛上的一支劲旅。

第三,马克思主义史学能在中国的生根、开花,也是与我国的史学传统,特别是其中的“经世致用”精神和重视历史事实的传统直接相关的。

难点问题: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史学思想和流派的关系?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要史家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奠基人李大钊(1889—1927年)

1,生平简历

2,五四时期对唯物史观的传播:传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批判旧史学。

3,《史学要论》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的创建。

1)历史的本质是什么?认为历史是活的历史,所谓活的历史,就是“人类的生活并为其产物的”文化,或者说“历史就是社会的变革”。2)在历史研究法上,提出“历史的解喻”说,即不断地以新的观点来解释历史问题,历史著作需要不断改写、重作。3)关于史学研究的任务,一是整理事实,寻找它的真确的证据;二是理解事实,寻出它的进步的真理。4)史学的功能,可以培

养人们对于科学的态度,帮助人们认识过去、现在和未来;可以帮助人们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重点问题:李大钊是如何构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的?

二)郭沫若(1892—1978年)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立

1,生平简历

2,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1930年3月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后又写了《十批判书》和《奴隶制时代》。郭沫若对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古史的分期问题,主要是中国奴隶社会的下限问题。

3,甲骨文和殷周青铜器铭文的古文字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辞通纂》、殷契粹编》、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金文丛考》和《古代铭刻汇考》等。

4,对春秋与战国时先秦诸子百家的研究。《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

5,在历史人物研究上独具风格,以此宣传爱国主义,激励人民的斗志。

重点问题: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的重大贡献。

三)吕振羽(1900—1980年)及其史学成就

1,生平简历

2,中国古代社会史的研究。《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和《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和《中国政治思想史》是吕振羽早期的代表著作,它们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中国历史的研究实际相结合,把中国历史的研究,尤其是古代社会的研究提高到了一定的高度。

3,关于中国通史的研究。《简明中国通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占重要地位的通史著作,和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一起,开辟了中国通史新的研究方向,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史学的进一步成长。

4,《中国民族简史》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民族史进行了专门研究,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撰写民族史的专著。

重点问题:吕振羽在中国通史和民族史研究方面的贡献。

四)范文澜(1893—1969年)和他的中国通史与近代史研究

1,生平简历

2,《中国通史简编》的撰写与成就。该书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肯定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纠正了旧史书对农民起义的偏见,将中国历史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阶

段,分析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指出中华民族是在独特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独特的民族,是中国史学史上一个革命性的前进。

3,《中国近代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中国近代史划分为四大段,系统叙述了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具体过程,突出近百年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赞颂了人民的反抗斗争精神,对以后的近代史著编写有较大影响。

4,治史风格。较好地在史学研究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特点结合起来,形成独特风格,提出学习理论、掌握资料、文字表达、言行一致四个问题。

重点问题:范文澜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中的地位。

五)翦伯赞(1898—1968年)和他的历史哲学与中国通史

1,生平简历

2,《历史哲学教程》是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阐述历史哲学基本问题的一部著作,并对当时各种歪曲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

3,《中国史纲》是记叙史前到秦汉历史的专著。资料翔实,分析透辟,观点鲜明,体例新颖,内容宏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史料结合较好的一部通史著作。

重点问题:翦伯赞的《历史哲学教程》的历史理论成就是什么?

六)侯外庐(1903—1987年)与他的中国思想史研究

1,生平简历

2,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社会史导论》、《中国古典社会史论》和《中国古代社会史》。这些著作以“亚细亚”生产关系的理论为中心,系统展开了关于中国奴隶社会特殊发展道路的研究,证明中国古代历史确实经历过奴隶制社会阶段。

3,1943年出版的《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和1944、1945年出版的《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是当时以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思想的开拓性著作,奠定了侯外庐在思想学术史领域的地位。

重点问题:候外庐在中国思想史研究方面的成就。

本单元学时分配:4小时

复习思考题:

1,试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1949年以前)形成发展的历程。

2,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特点与形成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3,试述李大钊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构建的贡献。

4,试述郭沫若的史学成就。

5,范文澜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贡献是什么?

6,翦伯赞的《历史哲学教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7,试析吕振羽、范文澜和翦伯赞的中国通史研究的异同。

第五章中国现代的相对主义史学思潮

相对主义思潮在20世纪20年代末逐渐兴起,是对包括实证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等主张史学科学性和认识客观性的思想的反动。这股思潮在三四十年代曾盛极一时。它的形成发展,表明中国现代史学理论走向多元化,表明对史学这门学科本身的反思和认识的深化。

一、相对主义史学思潮的形成发展及其特征

一)相对主义史学思潮的形成发展过程

1,梁启超的开创之功。他接触法国柏格森“生命哲学”(“直觉的创化论”)和德国新康德主义李凯尔特(“立卡儿特”)的史学理论,对实证主义史学作了批判。

2,何炳松系统介绍美国鲁滨逊“新史学”派的思想,对实证主义史学发起全面进攻,对相对主义史学发展的重要贡献。

3,朱谦之、常乃德和雷海宗等人先后从历史研究的对象、历史认识的主观性以及历史研究的目的等方面对实证主义史学进行了批判。

二)中国现代相对主义史学派的总体特征

第一,对历史学的性质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历史科学与自然科学在研究对象、方法、目的以及对研究者本身的要求等方面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决不能把历史科学同自然科学等量齐观。

第二,针对实证主义史学反对或忽视理论的探讨,特别强调理论的重要性。认为理论是历史学的灵魂,不谈理论的历史研究不能称之为史学。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考证固然很重要,但只是进行历史研究的准备工作。

第三,重视致用。这与实证主义史学强调求真,反对或不问致用是对立的。

难点问题:中国相对主义史学和实证史学的特征比较。

二、相对主义史学思潮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相对主义史学思潮形成的社会条件。相对主义史学强调一切被描述出来的历史,都与认识主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历史现象应重在分析,史家应立足于当代,为现实服务等。这些主张对申张史家主体意识,反对旧史学的价值观,有着积极作用。

二)相对主义史学思潮形成的学术思想原因。这主要是受西方史学界出现的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史学思潮的影响。它在反实证主义思潮方面是应该肯定的,但它走向主观唯心主义、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则是其根本缺陷。

三)努力寻找与中国传统史学思想的相通之处。弘扬“新史学”思想,以与实证史学相抗衡。

重点问题:什么是相对主义?它对史学思想的影响包括哪些方面?

三、相对主义史学的主要史家

一)梁启超晚年的史学思想

1,历史是“人类自由意志的创造品”。

他认为,“历史为人类自由意志的创造品,当然不能又认他受因果必然法则支配”;说宇宙事物可分为自然文化两系,自然系是因果律的领土,文化系是自由意志的领土。史学家的工作专务求“不共相”,而不是去探求因果律。

2,历史学是“将过去的真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

这里实际指出了历史研究中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问题,即强调历史学家不是被动地叙述史实,而是要发现过去历史事实的新意义和新价值,使之变成当今有用的东西,从而把古与今沟通起来。

3,学问是“可以拿来致用的”。

他提出学用统一论,主张以征实传信为体,以益世明道为用,研究“历史的目的,在将过去的真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之资鉴”。

重点问题:梁启超一生史学思想的三个变化时期及其史学思想内容。

二)何炳松(1890—1946)与鲁宾逊新史学思想的传播

1,生平简历。

2,对西方史学理论的译介与史学理论的构建。

何炳松在大学宣讲和译介西方史学理论、特别是鲁滨逊及其弟子的新史学理论与著述,他试图在融汇中西史学方法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新理论体系。

3,新史学的思想内容。

第一,史学是纯粹主观的学问。他认为,当时史学界流行的试图建立与自然科学一样客观、科学的历史学的实证主义史学思潮是错误的。然而,何炳松并不否认历史学可以成为一门科学。第二,史家克服主观,去追求真理和客观。第三,对史料作科学严密的考证可分为来历、诠释、诚伪、正确之考订4个阶段。第四,史学“当以将来为球门”,其最大效用在于改良现在底社会:第一,直接对人类社会的现在和将来给予说明和指导。第二,对人类智慧的提高和国民素质的培养。

重点问题:何炳松新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三)朱谦之(1899—1972)的相对主义史学思想

1,生平简介。

2,朱谦之的历史理论和方法发展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提出了一套所谓“生机主义史观”。第二阶段,主张“建立“综合的生命的历史哲学”。第三阶段,主张建立一套比较系统的“文化史观”。总体说其史学理论归于“生命哲学”派。

3,相对主义史学理论

首先,历史是“由原始而现在而未来的不断的生命之流”,生命不断的绵延、创化就是历史文化发展的本质。他要求人们根据现实需要,从绵延不绝的历史中求出国家民族永久生命之源泉,以创造新的文化。其次,“一切历史原来就是现代的历史”。朱谦之把对“现代性的历史之把握”,作为“现代史学运动”的第一要义。提出“现代史学不应只是‘考古’,更应该注重‘考今’”。旨在使史学为现实服务。第三,在史料运用上,并不完全否定史料的考证及其方法。

难点问题:朱谦之对相对主义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四)常乃德(1898-1947)的生机主义史学思想

1,生平简介。

2,历史学是一门“理解”的学问。

第一,提出了历史与历史学的区别。所谓历史学,“就是必须对于历史这一件整个的事实加上点理解作用,才能叫做史学”。历史哲学或史观,是“历史家个人及其种族社会集团心理之反映”,是“我们人类对于过去自己所作成的历史的一种系统的理解”。因此,“任何历史均为相对的”。

3,人类社会是和生物一样的有机体。

人类社会是有机体,其进化转变和模式“受着生物学法则的支配”。人类社会演化的过程大致经历了家族社会阶段,部落社会阶段,民族社会阶段,国族社会阶段。而“民族性为支配一切历史动态之总原因”。

4,治史的目的是为现实服务。

他号召史学家们充分认识自己的工作的重要性,担负起指导社会的责任。对以考证史料为旨归、以“为学术而学术”的实证主义史学进行了抨击。对历史考证的学术价值与意义予以否定。

重点问题:常乃德生机主义史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五)雷海宗(1902—1962)的文化形态史观

1,生平简历。

2,历史是由史学家“创造”的。

两种历史:“绝对”的历史,即曾经发生的,万古不变的,绝对不可挽回的既成事实。“相对”的历史,即通过史书记载所反映的有关客观历史的状况。由此,提出了历史是可以由历史学家“创造”的命题。史学家创造历史需要两个条件:首先,研究主体即历史学家必须对“自己时代的情形与精神”有明确、深入的了解。其次,社会的状况也是决定历史学家创造能力的重要条件。

3,中国文化独具二周论。

1)文化形态史观的提出。2)历史形态学的理论。3)中国文化独具二周论。4)民族文化的复兴与中国文化第三周——尚武精神与中国的兵文化。雷海宗的中国文化两周论,是为抗战和第三周文化的重建服务的。

难点问题:雷海宗的中国文化独具二周论和中国的兵文化理论。

本单元课时分配:5课时

复习思考题:

1,相对主义史学是怎样形成发展起来的?

2,相对主义史学思潮形成的主要原因和特征是什么?

3,试述梁启超晚年相对主义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4,试述何炳松新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5,朱谦之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常乃德的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7,试述雷海宗的文化形态史观和中国的“兵”文化理论。

第六章建国后十七年的马克思主义史学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主导理论地位的确立

一)宣传和运用唯物史观来研究历史

1,宣传和学习唯物史观的社会原因。

2,宣传和学习唯物史观的方法与途径。一是直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二是通过一些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写成的史学专著来学习。

二)马克思的历史主义思潮。

1,历史主义的内涵和西方史学史上的历史主义史学思潮。

2,20世纪4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界历史主义思潮的提出。

3,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历史主义思潮。

4,50年代中后期及六十年代初,翦伯赞与历史主义思潮的发展。

5,文革的发生与历史主义思潮受到的批判。

重点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上历史主义思潮的形成发展。

二、十七年重大史学问题的讨论

一)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

1,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对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即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期问题的讨论。

2,建国后有关这一讨论的再起。

3,古史分期讨论的主要观点。主要可分为三家,以范文澜为代表的“西周封建论”、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战国封建论”和以尚钺为代表的“魏晋封建论”。此外还有春秋封建说、秦统一封建说、西汉封建说、东汉封建说等。

重点问题:中国古史分期讨论中的主要观点。

二)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

1,建国前对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的研究,多认为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以私有制为主。

2,建国后的讨论及主要观点。主要有四种看法:①土地国有制占主导地位说;②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说;②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说;④前期国有为主,后期私有为主说。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古代史 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0.5-0.7万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0.4-0.5万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禹传予启,夏朝建立,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 商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定都于亳(今天河南安阳)。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今河南郑州) 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 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定都咸阳,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定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壁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

中国近现代史重大事件及分期!

一、中国古代史:(170万年前—1840年) 二、中国近代史:(1840—1949)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时期(1921—1949)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 (1)中共创建时期(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1927)也称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也称国民大革命时期。 (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也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也称土地革命时期。(4)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也称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 (5)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又分为和谈阶段,战争阶段。 三、中国现代史:(1949—至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1)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时期(1949—1952)也称土地改革时期,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未完成的任务,新中国成立,推翻三座大山,所以这段时期亦称新民主主义社会。 (2)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6年底)为完成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向公有制过渡,进行三大改造,三大改造完成标志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3)社会主义社会探索时期(1956——1966年前)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的开端,接下来的探索道路中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左”倾错误,探索时期特指中共八大到文革前的时期。 (4)文革时期(1966—1976)1966年由于毛泽东对当时国情的的错误估计,开始了大规模的阶级斗争,文革开始,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结束了这场内乱,文革结束。 (5)社会主义建设的徘徊时期(1976—1978)文革后,党的工作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至今)也称改革开放时期;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

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征文名称:纪念建国60周年 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1840年的鸦片战争,敲开了中国封建上千年来封闭的大门,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华民族在水深火热中苦苦挣扎,遭受着各国列强的欺辱与蹂躏。在艰难的生存斗争中,中国人民一直在寻找一条脱离苦海的道路。 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曾经历尽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但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在实践中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壁。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更使人们陷入了深深的绝望,苦闷和彷徨之中。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以往少数先觉者的救国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是因为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中国国民的性质与行为的堕落,乃是“亡国灭种之病根”。因此,“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此次运动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中国带来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再次,俄国十月革命也给困顿中的中国带来了一丝清凉的气息,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一些先进分子看到了救国的希望,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也开始走向了政治舞台。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早期,各种思潮在中国的土地上蔓延,在比较了各种主义的发展前景后,中国共产党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在此后与各种思想斗争中,党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带领中国走向强盛的一支中坚力量。深厚的群众基础,为以后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努力,毛泽东同志带领我们建立了新中国,成就了一段辉煌的历史。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站了起来,可是这也并不代表着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一个新的国家的诞生初期,也会有一系列的问题有待解决。刚成立的新中国留给共产党的是一堆烂摊子,我们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恢复,需要我们制定一个长远的发展计划,使我们国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赶上世界。这是一个宏伟而又艰巨的任务,西方的发展会给我们带来些经验,但更多的还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 为了找出一条适合我们的道路,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多次的探索中,遇到很多困难与挫折,也会有惊喜和收获。一个国家能否快速的发展起来,需要决策者们英明的大脑和智慧。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中国共产党一直在摸索着一条道路,也犯过很多的错误。1958年的“大跃进”和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不但没有加快国家的发展,反而拉大了与世界的差距。 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它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文化大革命”中同“左”倾错误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艰难曲折的斗争,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仍然取得了进展。但是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本应取得更大的成就。这些失败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正常的。在不断的对失败的总结中,逐渐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1978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一年,因为中国在这一年又发生了一件改变中国命运的大事,是中国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在这一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五1.4历史学有什么社会功能优质教案

第一单元历史与历史“重现” 第4课历史学有什么社会功能 教案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主要从五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历史学的社会功能: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文明延续的重要纽带、民族精神传承的载体、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宝库、启迪人生的向导。这些社会功能大至对历史的认识作用,小至对个人品质的形成。由于历史学的社会功能整体感觉理论性较强,缺乏兴趣性,建议在教学中通过列举形象、具体、直观的历史史实来印证或者得出各个功能,从而加深对各项功能的认识和理解。 本节引言是一段关于《资治通鉴》“通”含义的解释。尽管是文言文,但由于是清初的作品,引言从整体上对学生而言理解难度不大。建议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可以这样设问:你能从引言中找出史学的哪些社会功能?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学习历史的主要途径” 教材主要从认识历史的途径和作用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帮助人们认识历史的途径有很多,教材着重突出历史学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教材进而指出,认识历史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现实,观察未来,看清历史前途。 (1)历史学是认识历史的最重要途径。 历史是人的创造,有了人,才有人类的历史。但不要忘记,人也是历史的产物,如果古往今来,人们都不学历史,不懂历史,人也就不成其为人,而同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了。大家知道,动物的生存和发展依靠的是它的天赋和本能,即某种遗传密码,即使是在有严密组织和分工的蜂群和蚁群中也是如此。生物学的研究表明,今天的蜂、蚁同它们亿万年前的祖先并没有多大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说,动物是没有历史的,人们除非用拟人化的办法是写不出它们的历史来的。人却不同,人有智慧,是万物之灵。人的智慧虽然主要来自社会实践,但社会实践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创新的过程。在这里,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学习历史知识。历史是人类的记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记录。通过学习历史,人们了解和吸取先辈的经验和智慧,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实践,然后再把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留给后人。如此世代相传,人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越来越大,人类社会也就不断向前发展了。建议教师引用以下一段材料,让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 “自有人类以来,经历了几百万年的原始社会,但由于那时还没有文字,没有真正的史学,社会发展就非常缓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不过几千年,而这几千年的进步却远远超过那几百万年。”

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和学术转型的产物。在几代学者探索、争鸣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约110年的中国历史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研究对象。这种认识,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得出的,是以对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的考察为出发点的,是符合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科学的学科体系。运用现代化理论研究近代中国的历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简单地以现代化范式替代革命史范式,未必是正确的思考方向。近代中国的时代基调是革命,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变迁,以及中外关系的处理,区域发展,少数民族问题,阶级斗争的状况,无不或多或少与革命的进程相联系。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只能在“革命史范式”主导下,兼采“现代化范式”的视角,更多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及其对于革命进程的作用,使“革命史范式”臻于完善。这是我们今天需要努力的。 中国近代史研究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出现,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产物,也是中国近代学术转型的产物,受到国外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其他种种资产阶级史学观的重大影响。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经历了萌生(20世纪初—30年代)、兴起(20世纪30年代—新中国成立)、发展(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停滞(文化大革命期间)、繁荣(改革开放—2000年)几个阶段。在兴起时期,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开始出现并挑战那时占主导地位的近代史研究。在发展时期,国家建立涉及近代史研究的专门研究机构,各大学历史系设置近现代史教研室,近代史学界结合研究中国近代史学习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中国近代史成为主流,中国近代史学科成为学术研究中的显学。在繁荣阶段,近代史学界拨乱反正,纠正了学习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倾向,出现了用现代化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主张和实践,研究领域大大拓宽,研究专题大大加深;同时又出现了淡化意识形态、轻视唯物史观、轻视阶级分析方法的倾向。所有这些,都需要认真加以总结,并针对各个时期的学术潮流进行分析,提出看法和建议。中国近代史研究不能脱离政治,又不等同于政治,如何把握其中分寸,是总结以往的研究,提出今后研究方向的关键。 研究百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学科体系建设问题。这里讨论的不是各个历史时期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具体问题的进展,这种进展是非常巨大的,正是这种进展推动了我们对中国近代历史认识的深化,推动了我们对近代中国国情全面深入的了解,推动了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巨大进步;这里讨论的是建设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方面的演化和趋势,一门学问的学科体系是什么面貌,关系到我们对这门学科基本面貌、总体面貌的认识,关系到这门学科的学术性、科学性问题。通过这种研究与讨论,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治倾向的学者是如何在建设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的,看到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的演化,以及它如何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今后还可能发展到哪里去。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科体系,主要是指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对象、研究对象所涵括的时间范围,怎样看待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建立这样的学科体系所必须使用的基本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工作中所秉持的基本的指导思想,等等。我们依据这里所提示的线索,来分析20世纪里不同时期、不同历史背景下,学者们探索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情况。 结合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主要考察近代以来发生的历史巨变,把1840至1949年所经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中国的近代史,是符合中国历史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的。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开始了独立地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国历史越出了近代,进入了自己的现代时期。 另一个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问题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主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处理自己面临的革命任务的时候所确立的基本理论纲领,也是自己的革命实践纲领。提出这个革命理论的基本事实根据,是中国的革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度里进行的。这个革命的任务,对外是争取民族独立,对内是推翻封建统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新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会议

新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会议 (一)党的创建时期 1.**“一大”(1921、7、23,上海---嘉兴),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内容:①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 人运动。②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 **“二大”(1922,上海), 内容——制定党的革命纲领:最高纲领是建设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这是在中国第一次提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大”(1923),确立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二)土地革命时期 1.八七会议(1927、8、7,汉口) (1)内容:①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②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③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2)意义: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2.遵义会议(1935) (1)内容:①解决博古等人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2)意义: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瓦窑堡会议(1935):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三)抗日战争时期 1.洛川会议(1937):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决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决定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2.**“七大”(1945,延安) (1)内容:①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③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四)解放战争时期 1.**七届二中全会(1949,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1)内容:①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开始城市领导乡村时期; ②指出党的总任务是迅速恢复发展生产,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③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糖衣炮弹”的进攻。 (2)意**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北平) 内容:①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②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③确定了国旗、代国歌、首都、纪年方法。④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时间:1954年9月 第一届○1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全国人大内容的宪法,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基础。 ○2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时间:1956年9月 。 八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答案(学生自学问题集2014修订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学问题2014(修订版)答案 上编综述与第一章 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涵义、基本特征、主要矛盾、历史任务及其关系是什么? (1)涵义: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国家。其表现是:在政治上,国家主权遭到破坏,是一个已经丧失国家主权又没有完全丧失主权的国家,或者说是部分丧失国家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社会经济丧失独立地位,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在文化上,近代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意识传入并有所发展,即“西学东渐”。 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经逐渐近代化,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因素产生并日益发展壮大,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产生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的国家。其表现是:在政治上,封建势力与外国资本主义相勾结,维持反动统治;在经济上,以地主经济为代表的封建生产关系继续存在,同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在文化上,“西学东渐”。 (2)基本特征:①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稳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②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③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④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发展缓慢,力量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⑤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既不平衡。 ⑥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3)主要矛盾:①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②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相互关系:两大矛盾互相交织,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4)历史任务:①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②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相互关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有利于维护民族独立、促进人民解放。 (5)关系: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矛盾,构成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义的性质和主要矛盾,规定了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主要对象是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主要任务是反对外国帝国主义,求得民族的独立和反对本国封建主义的统治,求得人民的解放;革命的动力应该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2、如何正确认识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请展开论述。(如何理解“殖民主义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客观上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这与西方殖民主义者宣扬的“侵华有功”是截然不同的。

新中国经历了六大历史时期

新中国经历了六大历史时期 1949-1952年:巩固政权时期 195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和过渡时期 1956-1966年:探索时期 1966-1976年:文革时期 1977-1978年:拨乱反正时期 1978-: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 2、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3、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人物、意义 第2课最可爱的人 1、抗美援朝战争的起止时间、司令员 2、谁是最可爱的人?他们中的代表有谁?他们发扬了什么精神?结果怎样? 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 1966

—— 1976 年) 1 、原因: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 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他希望通过 “ 文化大革命 ” 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1966 年, 成立 “中 央文革小组”

(性质: 一场由国家领导人错误发动, 被林彪、 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 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 重灾难的内乱。) (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害: 使国家政权遭到削弱, 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践踏; 严重摧残了教 育、科学和文化事业,阻碍了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致使国家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 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 2 、党的历史上最大一起冤案——文革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到迫害,被诬蔑为

叛徒、内 奸、工贼 ” ,被中央开除出党,并遭非法监禁,迫害致死 3、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的原因是? 第3课土地改革 1、土改原因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时间、内容、结果 3、土改的意义 第4课工业化起步 1、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主要任务 2、列举一五计划成就: 3、五四宪法颁布的时间、地点、这是一部什么类型的宪法?第5课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形式

试论中国社会史学的发展

试论中国社会史学的发 展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中国社会史研究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无风向微风 2011-7-21 摘要:社会史学是当前我国史学发展过程中的一股重要的学术潮流。本文认为由于社会的发展、社会史学研究内容上的广泛性及方法上的优势和受到西方史学思想的影响推动着社会史学研究热潮的到来。社会史研究拓展了史学研究的领域,但同时对史学家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研究,理论也仍需待于臻进。认清这些,才能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社会史学的研究。 关键词:社会史学发展原因影响 社会史学在我国的发展实际上是经历了兴起、停滞和复兴的阶段,直至今日成为最具研究活力的领域之一,这是史学界所认同的。随着社会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扩展,成果愈加丰硕,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对社会史研究进行总结思考的文章①,但对中国社会史学的研究之发展原因及其影响的探讨确仍属用力之处。有鉴于此,笔者以史学理论水平之浅,不避粗俗试图对此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得出一个合理的答案。 一、社会史学在我国的发展概况 现代社会史学的兴起源于西方,由法国的年鉴学派发起的。以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为创始者,倡导着一种总体的历史,提出了①具体参看:赵世瑜、邓庆平《[J]《历史研究》2001年第6 期;《20 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M]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年;郭松义:《中国社会史研究五十年》,[J]《中国史研究》1999 年4 期。

拓宽史学中的人类社会诸方面的领域和历史综合研究的命题,标志着现代社会史学的正式出现和法国“年鉴学派”的诞生。他们呼吁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结合起来,冲破高墙壁垒,在综合研究中把历史学推向前进。在“年鉴学派”大力倡导和踏实研究的影响之下,社会史学迅速起飞。之后英国、美国等国家先后开设了社会史课程,成立了社会史研究中心,使得社会史学研究被广泛的受到关注。我国现代社会史学的开展始于20世纪初,历经一个世纪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下面就拟从两个方面来对我国社会史学的发展概况进行介绍:从社会史学研究发展的趋势来看,受到具体的时代背景的影响,社会史学研究的发展至今经历了兴起、停滞和复兴三个阶段,即:(一)兴起的阶段。1902年,梁启超倡导“史学革命“,在《新史学》中指出旧史学的“四弊”、“二病”,所谓“四弊”是:“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二病”由“四弊”而生,即“能铺叙而不能别裁”,“能因袭而不能创作”。①他指责整部《二十四史》是帝王将相的起居或家谱,主张将历史研究的客体的范围进行扩展,引起史学家对社会民生的关注。 (二)停滞的阶段。建国以后的史学研究多是集中于“五朵金花”的研究,即汉民族的形成、中国历史分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战争和资本主义萌芽,显然是带有哪个时代的历史特征。但实际这一时期的社会史研究中,社会形态史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农战史成果可观,但多数研究①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 [M] .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3--4页

中国历史知识大全

1.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 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 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 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 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 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11.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2.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 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 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 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 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17. 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18.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19. 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21. 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20. 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22. 三代:夏商周 23.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4. 三王:夏禹商汤周公 25. 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26. 三教:儒释道 27. 三公:周时,司马司徒司空 西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清明,太师太傅太保 28.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29. 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30. 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 31. 岁寒三友:松竹梅 32. 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 33. 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34. 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 35. 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 36. 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 37. 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38.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39.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0. 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果棠棣之花 41. 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42. 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43. 第一部国别史:国语 44. 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战国策 45. 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46. 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47.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 48. 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 49. 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50. 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 51. 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 52. 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的沈括的《梦溪笔谈》 53. 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54. 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1.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 我国第一部介绍进化论的译作:严复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他是一个由不懂外,却成了翻译家的人。 3. 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4. 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说是:狂人日记 5. 第一位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是:叶圣陶 6.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西游记 7. 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是:(夏衍)包身工 8. 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 .其作品是;龙须沟 9. 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是:儒墨 10. 儒家两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别被尊至圣和亚圣。 11.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有两大词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以王维,孟在为代表

新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

学习强国挑战答题选 1、【A】新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是()。 A探索、开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奉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C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努力营造有利于我的国际环境 D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群众运动的方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 A. 资本主义 B. 新民族主义 C. 社会主义 D. 共产主义 3、【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问题是()。 A.农民问题B.分清敌我友C.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 D.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 4、【A】(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A、无产阶级 B、农民阶级 C、知识分子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5、【C】新民主主义革命仍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性质,主要是由于 A.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革命的动力 B.革命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 C.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D.革命胜利后,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6、【B】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是()。 A.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 B.保护民族工商业 C.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D.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7、【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 A . 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革命 B . 无产阶级革命

C . 农民革命 D . 社会主义革命 8、【C】《天朝田亩制度》的中心内容是( ) A.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B.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C.解决土地问题 D.促进农副业生产发展 9、【C】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是什么?()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C、理论联系实际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0、【D】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包括()。 A.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的出现 B.社会分工的出现 C.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社会公有 D.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11、【A 】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C、发展资本主义制度 D、一场阶级革命 12、【B 】国家、社会、学校和()应当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A、父母 B、家庭 C、监护人 D、兄弟姐妹 13、【D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 C.发展变化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14、【B】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关系问题 15、【C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中共十三大的召开 16、【B】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是() A .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矛盾 B . 社会关系的形成

中国历史常识大全

中国历史常识大全 1、已知的在中国境生活的最古老的原始人类,是“元谋猿人”。在中国省元谋盆地发现的颗古人类牙齿化石,经科学鉴定,距今约有170多万年了。 2、约70——20万年前,“猿人”(简称“人”),生活在店龙骨山的洞穴里。 3、人已经知道使用天然火。人类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种自然力的能力。 4、到了大约18000年前,仍然在店龙骨山里,生活着一批被称作“顶洞人”的远古人类。他们已经具有明显的黄种人的体态特征。 5、山顶洞人不仅会人工取火,而且制造出了中国缝制工艺史上的第一枚骨针,骨针约同火柴棍般粗细,长82毫米。 6、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出现了古老的彩文化和黑文化。 7、半坡文化的彩,十分精美。人面网纹盆上各种纹饰,是原始美术、原始文字和原始艺术的结晶。 8、龙山文化的黑,乌黑光亮,有着金属器皿一样的光泽。 9、长江流域的省余市河姆渡文化,与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同样古老,7000年前那里的人们已经会用大型木构件建筑房屋。 10、大约4000多年前,发生了一些部落战争。黄帝是其中一个部落的首领,因为他深得人心又聪明勇敢,取得了最后胜利。 11、在古老的华夏族逐渐形成的过程中,黄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黄帝也就被后世尊为华夏族(即中华民族前身)的“人文初祖”。 12、黄帝之后,中华民族先后又出现了几位杰出的人物:尧、舜、禹。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 13、尧舜禹的时代,洪水泛滥成灾。大禹奉命治水,终于治服了洪水。

14、后来,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15、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开始有了历法,所以人们都把中国古老的传统历法叫夏历。 16、夏历是按月亮的运行周期制订的,又叫阴历。由于历法中有节气变化和农事安排,所以又称农历。 17、夏朝最后一个统治者桀,暴虐无道。的商部落,在汤的领导下强大起来,打败了夏建立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 18、商朝的青铜器制造业有很大的发展。商朝后期制造的司母戊大方鼎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出土青铜器。 19、商代的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古代文字,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在殷墟出土的15万片刻有文字的甲骨中,总字数达到160多万字,其中有单字4600多个,已识别的有1000多个。 20、商代末期,在黄土高原上,一个叫“周”的部落强盛起来。到周文王时,周国成了西方诸侯的新盟主。 21、商朝最后的统治者纣王好酒淫乐。周武王时,周联合其他部落讨伐商朝,经过牧野之战,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22、周朝建立后,分封了大大小小71个小国,有鲁、齐、、晋、宋、燕等。这些小国的国君叫诸侯。 23、西周前期180多年,中原一带产生了许多大型乐舞。祭祀山川时用的是表现大禹治水的《大夏》舞,纪念武王伐纣功绩的武舞是《大武》舞。 24、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东迁,名为“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25、春秋时期,100多个诸侯国林立,互相争夺,胜者成为霸主,出现了“春秋五霸”,一般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26、公元前606年,楚庄王“问鼎大小轻重”。鼎是王权象征,传说大禹铸了九个鼎,代表九州。楚庄王问鼎,表明他有做天子的野心。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1949-2007)和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1949-2007)和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1949-2007)和成就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49-1956),第二个阶段(1956-1966),第三个阶段(1966-1976),第三个阶段(1978-2007)第一个阶段: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开始了新民主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过渡,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并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是恢复国民经济,1954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中国真真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确定了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1953年开始的这会主义改造包括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1956年的完成标志着中国真正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由于改造过于激进,粗糙留下了许多问题,但是总体上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回复和经济的发展。 这一时期主要取得的成就是,成立了新中国,颁布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并且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顺利的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的过度。 第二阶段: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使国力增强,主要是发展生产力,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指明了发展的方向,指出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而不是社会主义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但是在建设中出现了种种“左”的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虽然进行了改正但是不彻底。加上当时气候的干旱不仅没有真正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反而使人民生活更加艰难。但是凭着当时人们的强烈热情还是取得了很大成功。 第三阶段:是十年的大动荡时期,由于毛泽东对于形势的判断失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整整十年国家都处于混乱之中,由于被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被破坏,经济发展也进入一片混乱之中,打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大批优秀的知识分子被迫害,连国家领导人也不例外被打成“左派”。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的损失,但是交通工业和科学技术在这一时期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两年时间里国家建设基本在徘徊中前进。 第四阶段: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国家的一次伟大的转折,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确立了一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并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构想。在思想上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路线以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国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国民经济开始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经济,科学,文化,都走向了春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但是也面临这种种挑战,一直困扰人们的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在这时被解决。这时以江泽民为代表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接过重担将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了21世纪。以与时俱进为先锋号,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的辉煌。2002年中共十六大,建立了以胡锦涛为中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重要指导思想,并创新的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为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更快、更健康地发展。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到底。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在航天科学事业,国防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神舟六号神舟七号,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以取得世界领先的水平。

社会史研究导论期末答案

《社会史研究导论》期末考试(20) 姓名:班级:默认班级成绩:100.0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传统的史学研究对于死亡表现出的态度是()。(1.0分)1.0 分A、 批判 B、 惋惜 C、 麻木 D、 赞扬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2.托马斯·库恩认为范式形成于()阶段。(1.0分)1.0 分 A、 前科学 B、 后科学 C、 常规科学 D、 特例科学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3.中国历史分期过程中,涉及到问题最多的是()。(1.0分)1.0 分A、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B、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 C、 从封建社会到近代史 D、 以上都不正确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4.社会史研究具有的独特的方法是指()的方法。(1.0分)1.0 分A、 逻辑分析 B、 材料罗列 C、 考古学研究 D、 文献学研究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5要对明代政策进行全方位深入的了解,需要结合()史料进行研究。(1.0分)1.0 分A、 西藏 B、 东南亚 C、 蒙古 D、 女真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6.有关孟姜女的原型杞梁妻子哭泣的记载最早出现于()时期。(1.0分)1.0 分 A、 春秋 B、 战国 C、 西汉 D、 东汉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7.在材料相同的情况下,在()提出对传统研究结果的质疑是最困难的。(1.0分)1.0 分A、 方法论意义上 B、 具体史实细节上 C、 材料真伪考证上 D、 连续历史时间线上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8.历史学的社会科学化是新史学在()以来很重要的特征之一。(1.0分)1.0 分 A、 19世纪上半叶 B、 19世纪下半叶 C、 20世纪上半叶 D、 20世纪下半叶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9.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立场实际上是建立在()的发展基础上的。(1.0分)1.0 分 A、 哲学 B、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 综述 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近代中国两大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3.近代中国历史任务:①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4.近代中国历史特征: ①政治: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牢牢控制了中国,日益成为支 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封建势力日益衰弱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②经济:中国自然经济基础虽遭到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根基即封建地 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 的严重障碍,中共新兴民族资本主义虽已产生,并在政治经济生活中起 到一定的作用,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发展缓慢,力量薄弱,并且其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联系,仍没有成 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③社会生活: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的统治 下,并且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地方割据性势力,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 治、文化发展极不平衡,中国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 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第一章 1.反对外国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①社会制度的腐败﹙最根本原因﹚;②经 济技术落后 2.《马关条约》内容: ①割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给日本;②共赔款白银23150万两;③开放四个通商口岸:苏州、杭州、沙市、重庆;④承认日本对 朝鲜的控制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影响: ①割占土地进一步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②勒索了中国的巨额赔款, 是对中国的一次残酷的经济掠夺,是清政府财务进一步破产,同时也为侵略者 进一步控制中国创造条件,③适应了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而对华实行资本 输出的需求,④极大地刺激了列强过分中国的野心,由此掀起了十九世纪末二 十世纪初列强过分中国的狂潮。

简述新中国历史几个热点

简述新中国历史几个热点 新中国历史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主要热点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科概念和定位研究 对于深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问题,学者提出应该在进一步明确国史的学科定位,即明确其独立的学科地位;进一步拓宽国史的研究视野,即加强对社会生活等薄弱领域的研究;进一步加强国史的学科建设,即健全严格的学术规范,综合运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加强国史的学科建设;进一步挖掘国史的档案文献,既要加强对档案文献的挖掘和利用,又要充分利用已公开的档案等几个方面加强和深化国史研究。 在国史研究方法上,有学者提出独到的见解,认为应将探求历史发展的规律作为国史研究的使命和目标;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深入研究新中国历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辟新的研究领域,认识当今人类共同关心的、全球化进程中的热点问题,并使之成为国史研究的新的增长点。 在当代史研究方面,有学者从当代史与国史、现代史、党史的关系角度概括了当代史的概念:“中国当代史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国历史,是中国近代史的自然延伸;从学科意义上说,它完全是中国现代史,但不完全是国史,不完全是中共党史”。当代史的主线至少有三条:第一,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第二,争取早日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第三,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国史研究的新课题。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理论基础、指导思想等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自主开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引领中国全面发展的、遵循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代表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开辟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思想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毛泽东等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重要思想和历史经验是其思想先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这条道路形成和发展的指导思想。 有学者还深刻阐述了新中国两个“30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关系,认为新中国头30年提供的根本政治前提、雄厚的物质基础、有利的国际条件和正反两方面教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必要准备;改革开放后30年实现了对前30年的超越,在基本理论、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意识形态工作方面不断完善和发展,两个“30年”共同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