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模板第1课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2
现代高效课堂语文学科登山型结构化创感学道班级:60 姓名:编号:日期:研备组:六年级语文组【展示课导学】(课题:《山中访友》作者:课时:一课时)主题导向·自主探究·展示表现·课前准备:背诵诗歌。
桌面物品摆放整齐。
·学习主题:(1分钟):通过自读自品,交流展示,我能感悟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并能通过创读表达自己的情感。
语文学科素养三层级达标训练书写等级达成等级·基础题(你一定能过关!)一、下列画线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露水(lù)栀子(zhī)B.邀请(yāo)涧水(jiàn)C.流淌(tǎnɡ) 柏树(bó)D.玄奥(ào)禅心(chán)二.下列各项中全部属于形声字的是()A.憔、清、禅B.澈、川、栀C.淌、径、手D.邀、唱、休三、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玄秘深奥。
()2、道德高,名望重。
()3、很感兴趣地谈论。
()4、由衰老恢复青春。
()·发展题(相信你能行!)四、填空。
(1)本文体裁为,虽题为《山中访友》,其实是通篇运用_______修辞手法,描绘了自己对_______充满了童心童趣。
(2)本文以___山中_____为线索展开叙写,字里行间展露出对大自然的_______之情。
五、下列划线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几位老人面对新建的街心花园津津乐道。
B.张老师从教三十多年,德高望重。
C.七十岁的爷爷经过这段时间的休养,脸颜红润,真好像返老还童。
D.夜晚,站在楼顶远眺眼前的红旗大街,路灯点点,波光明灭。
·提高题(坚信你最棒!)六、阅读题你好,山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浑浊吗?你好,溪流妹妹!你吟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白云大嫂!月亮的好女儿,天空的好护士,你洁白的身影,让( )的天空返老还童,露出( )的笑容。
你好,瀑布大哥!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
太阳导学案(优秀模板4套)太阳导学案套1《太阳》一课我的导学案设计如下。
在尝试的过程中有收获也有疑惑。
同学们,和太阳有关的神话故事、传说故事有很多,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太阳的科普短文。
这是一篇说明文,它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为我们介绍了很多和太阳相关的知识。
请你根据下面的自学提示先自己学习,遇到不懂得地方也可以查工具书或者问老师同学,然后我们再集体交流。
第一课时导学案整体感知部分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尤其是下面的词语要注意。
其实箭法摄氏度抵得上估计鸟兽生存繁殖蔬菜麻烦比较杀菌预防治疗疾病凝成2、课文主要介绍了太阳的什么?从介绍内容上看课文可分为几个大的部分?默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的1-3自然段介绍了太阳的哪些特点?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并思考一下,这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词语盘点在练习本上抄写下面的词语,争取默写上来。
其实箭法摄氏度抵得上估计鸟兽生存繁殖蔬菜麻烦比较杀菌预防治疗寸草不生日夜不停提示:“区”的笔顺见黑板第二课时导学案1、回顾一下上节课学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2、默读课文思考四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叫什么句子?有什么用?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太阳和人类的关系密切?联系课文内容或生活实际说一下对“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的理解。
3、日积月累背诵课文最后一段以上是我在太阳一课中设计的导学案。
结合以前的实践我将导学案分为两课时,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有明确的目标,并且按照这样的目标进行自主学习。
如果将两课时的目标合而为一那么学生一堂课中不可能全部学完,也不可能有所消化,即便是交流也浅尝辄止,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这样做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操作起来都行之有效,从整体感知到词语积累到精度感悟到片断积累最后是目标检测,这样做设计的目的是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困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教案:人教PEP六年级上册英语Unit 6第1课时(1)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能够听懂、会说、会读本课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
2. 能力目标(1)能够正确书写字母Ss和Zz。
(2)能够通过图片和情境理解单词和句子的意思。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单词:certainly, cloud, sun, rain, wind, snow, of, course, so, because, but, or。
2. 重点句子:(1) What's the weather like?It's(2) sobecause3. 字母:Ss和Zz。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单词certainly, cloud, sun, rain, wind, snow, of, course, so, because, but, or的掌握;句型 What's the weather like? 和 It's 的运用。
2. 难点:字母Ss和Zz的正确书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复习上一单元的单词和句子。
(2)引导学生谈论天气,引出本课内容。
2. 新课呈现(1)展示PPT,呈现本课的生词和句子。
(2)讲解生词和句子的意思,让学生跟读。
3. 课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运用本课的单词和句子进行对话。
(2)挑选几组学生进行表演,给予评价。
4. 书写练习(1)讲解字母Ss和Zz的书写方法。
(2)让学生在练习册上书写字母Ss和Zz,教师巡视指导。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生词:certainly, cloud, sun, rain, wind, snow, of, course, so, because, but, or。
第1课时探索与表达规律(一)1.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所探索的规律.2.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交往协作能力,并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指导看书学习第98页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如何用代数式表示规律.自学反馈1.观察日历,解答问题:(1)请思考方框中九个数的和与正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2)任意用方框框住这份日历中其它的九个数,这个关系是否成立?(3)这个关系对十月份的日历成立,那对其他月份的日历成立吗?(4)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验证?(5)挑战:给出几个图形,如“十”字形、“H”形,“M”形,以小组为单位对相应图形中数的规律进行探究,并用代数式表示验证规律,并分小组展示.2.用棋子摆成以下图案,并填写表格:(1)填写下表:(2)摆第n个图案需要颗棋子.活动1:小组讨论例如图是用棋子摆成的“T”字图案.从图案中可以看出,第一个“T”字图案需要5枚棋子,第二个“T”字图案需要8枚棋子,第三个“T”字图案需要11枚棋子.(1)照此规律,摆成第四个图案需要几枚棋子?(2)摆成第n个图案需要几枚棋子?(3)摆成第2016个图案需要几枚棋子?解:(1)9+5=14(枚).故摆成第四个图案需要14枚棋子.(2)因为第①个图案有5枚棋子,第②个图案有(5+3×1)枚棋子,第③个图案有(5+3×2)枚棋子,依此规律可得第n个图案需5+3×(n-1)=5+3n-3=(3n+2)枚棋子.(3)3×2016+2=6050(枚),即第2016个图案需6050枚棋子.活动2:活学活用1.观察下列一组数: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它们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那么这一组数的第k个数是.2.如图是用长度相等的小棒按一定规律摆成的一组图案,第1个图案中有6根小棒,第2个图案中有11根小棒,…,则第n个图案中有5n+1根小棒.3. 如图,按这种规律堆放圆木,第n堆应有圆木__(1)2n n______根.4.如图所示是一个数表,现用一个长方形在数表中任意框出4个数,则:(1)写出a、c的关系式;(2)当a+b+c+d=32时,求a的值.解:(1)a、c的关系式是:a=c﹣5.(2)因为a+b+c+d=32,所以a+a+1+a+5+a+6=32.所以a=5.请学生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包括探索规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课题(topic)Lesson1 How are you? 课型New 补充导学案主备人冯艳丽审核人薛飞年级四年级目标点击 1.学生能听懂、会说、认读并书写下列词汇:you,teacher, hello, hi, your, name, friend, pupil, his, her2.学生能认读、理解并运用下列基本句型:--What’s your/his/her name?--My/His/Her name is…3.学生认识到You can call me…和My name is…是表达同一事物的两种表达法。
重难点掌握新单词,新句型时间预设自主学习15分钟··合作交流20分钟··当堂检测10分钟导学参考学习流程(Learning procedure)第一关:自主学习(自学、对学、群学)第二关:合作交流认真看课文并听录音,我会读下列词句并将译文写在横线上:单词you_________ teacher___________ your_________ name_________ friend __________ pupil_________ his __________ her_________ hello__________句子Welcome back to schoo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ice to meet you._____________________This is Steven._____________________How are you? ____________________His name is Danny.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务一:朗读我最棒小组内组长领读新单词。
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组长领读。
任务二:小组内讨论问题并找代表说;1.How many people in the pictures? Who are they?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Where are they?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Who is Mr.Wood?第三关:课堂提升第四关:达标小检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Who is Steve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当你向大家介绍你的朋友Jenny时,应该怎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自我介绍用什么句型?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 观看课件,创设情境,小组内自编开学同学见面问候对话。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 识字1 》第一课时一、教材内容简介本课是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 识字1 》第一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字“一”。
通过学习这节课,学生将能够识别字“一”的形态和书写规范。
二、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字母“一”的形态;2.能够正确书写字母“一”;3.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认识和应用字母“一”。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认识字母“一”;2.正确书写字母“一”。
难点1.书写字母“一”的笔画顺序;2.区分字母“一”和其他相似字形的差异。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唱歌、游戏等方式引入本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呈现1.介绍字母“一”的形态和书写方法;2.演示正确的书写方法,并让学生模仿跟读。
3. 练习1.让学生在小黑板或练习纸上进行书写训练;2.师生互动,纠正学生书写中的错误。
4. 拓展1.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环境中寻找字母“一”的身影;2.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字母“一”在物体名称中的运用。
5. 总结复习本课内容,强化学生对字母“一”的认识和书写。
五、课后作业1.完成《1 识字1 》第一课时的练习册作业;2.在家中练习书写字母“一”,并找出环境中的字母“一”。
六、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引入、呈现、练习和拓展字母“一”的内容,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字母“一”的认识和书写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保证学生在正确的学习轨道上。
以上就是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 识字1 》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和安排,希望能够对老师们的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长郡中学史李东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本课题包括两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碳单质,主要介绍了金刚石、石墨的重要物理性质和C60分子的结构特点。
在介绍石墨的同时又穿插介绍了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及其用途,使学生了解到化学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结构这一要点。
第二部分通过学生回顾复习引出碳的一个重要化学性质——在加热条件下与氧气反应,又通过活动探究理解了碳能与某些氧化物反应,并能根据实验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分析化学反应的特点后又总结出了还原反应的概念。
第1课时碳的单质课题碳的单质课型新授课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1.对展示或演示的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
2.通过对C60的发展及研究的介绍,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树立物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备课笔记课前预习1.碳的单质有金刚石、石墨和C60等,其中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石墨是天然存在的最软的矿物之一。
2.木炭和活性炭都具有吸附性,是因为它们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
3.一个C60分子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它形似足球,被广泛应用于超导方面的研究。
新课导入[思考]我们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那么,同种元素以组成不同物质吗?[展示]金刚石、石墨、C60分子模型[介绍]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提问]你们能得到什么结论?[回答]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实验探究]1.请同学们将铅笔用铅笔刀削好,将铅笔屑放在一张纸上,并注意环境卫生。
2.请同学们用小刀将玻璃片割开。
[提问]为什么用小刀割不开玻璃片?谁知道可用什么工具将玻璃片割开?[实验探究]请两位学生用玻璃刀进行玻璃切割,注意安全,指导操作。
[讨论]为什么玻璃刀能够切割玻璃片?玻璃刀上是一种什么物质?[回答玻璃刀上有金刚石,硬度比玻璃大。
第一单元:位置第一课时:上、下导学内容:位置——上下学习目标:1、在具体场景里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的方位。
2、能按上、下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初步学会用上、下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3、感受物体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并能有所体验。
4、在小组学习中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1、认识物体之间上、下的位置关系。
2、体会物体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导学流程:一、自学提纲1、观察课本第一页主题图,然后和同桌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你看到了些什么?把你看到的在小组内交流一AHA12GAGGAGAGGAFFFFAFAF下。
3、明确三种物体的位置关系。
(汽车、火车、轮船)——在——的上面——在——的下面桥上有————在跑桥上还有————正在行驶桥下还有————4、用学具摆一摆,同桌相互用上、下说一说摆的结果。
5、观察我们的教室在第几层,在我们的教室上面有几层?二、展示互动1、把你看到的和全班同学说一说。
2、请你再选择另外两个物体和同桌说一说,再在小组内或全班说。
——在——的上面——在——的下面三、效果检测AHA12GAGGAGAGGAFFFFAFAF1、完成第2页“做一做”第1题。
2、根据参观的教学楼填空。
(1)()年级教室在教学楼的最上层。
(2)()年级教室在教学楼的最下层。
3、猜一猜。
小红住在小刚的楼上。
小刚住在小强的楼上。
AHA12GAGGAGAGGAFFFFAFAF第二课时:前、后导学内容:位置——前后学习目标:1、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感知前、后的位置关系,能从具体情景中正确确定前、后。
2、初步体验物体前、后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探索知识的积极性,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
学习重难点:1、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感知前、后的位置关系,能从具体情景中正确确定前、后。
2、初步体验物体前、后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导学流程:一、自学提纲1、观察:观察我们宽敞、漂亮的教室,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黑板、讲台、课桌、小朋友等)2、我们教室的前面、后面都有些什么?AHA12GAGGAGAGGAFFFFAFAF3、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4、观察主题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5、根据他们三人的位置,说一说谁排在最前面,谁排地最后面?6、你还能找出图中哪些物体有前、后的位置关系吗?二、展示互动摆1、把你看到的和全班同学说一说。
九年级上册《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一课)导学案涔濆勾绾т妗??銆侀€氳繃瀹為獙鎺㈢┒鐭ラ亾涓嶅悓鐗╄川鍒嗘暎鍦ㄦ?2В?3銆佺煡?銆?ㄦ憾浜庢按鍚庢俯搴︾殑鍙樺寲鍙婂叾杩愮敤銆??鏋勬垚銆?銆?鏋勬垚鐨勶紱閲戝垰鐭虫槸鐢?鏋勬垚鐨勩€??娲诲姩1鐗╄川鍚嶇О瀹?楠?鐜?璞?鍧囦竴绋冲畾涓嶆憾瑙?涓嶅潎涓€涓嶇ǔ瀹?楂橀敯閰搁捑椋熺洂钄楃硸娉ュ湡妞嶇墿娌??銆佹偓娴?褰㈡垚涔虫祳娑层€?2銆佷綘鑳借В撳湪姘翠腑閫愭笎娑堝け鐨勫師鍥犲悧锛?娲诲姩2锛夋紨绀猴細NaCl婧惰В鐨勫井瑙傝繃绋?銆€灞曠ず宸查厤濂界殑CuSO4銆丗eCl3?褰掔撼婧惰В鍜屾憾娑茬殑姒傚康锛?婧惰В锛?銆?婧舵恫锛?銆?婧舵恫鐨勭壒寰侊細銆?鍧囦竴锛氭憾娑插悇澶勫畬鍏ㄤ竴鏍?鎬ц川銆佹祿搴︺€佸瘑搴?銆?绋冲畾锛氭潯浠朵笉鍙?娓╁害銆佹按鐨勯噺)锛屾憾娑蹭腑鍚勭墿璐ㄩ暱鏈熶笉浼氬垎绂汇€?鐗瑰緛鐩稿悓鐐??涔虫祳娑?婧舵恫缁冧範锛?殑棰滆壊锛?楂橀敯閰搁捑婧舵恫锛岀~閰搁摐婧舵恫锛屾隘鍖栭搧婧舵恫锛岀~閰镐簹閾佹憾娑?锛屾隘鍖栭挔婧舵恫锛岃敆绯栨憾娑?銆?憾娑?锛堝~鈥滀竴瀹氣€濃€滀笉涓€瀹氣€濇垨锛夋槸鏃犺壊鐨勩€?2銆佸?殑娑蹭綋鈶靛啺姘存贩鍚堢?鈶舵妸椋熺洂婧舵恫鍊掓帀涓€鍗婂悗锛屽彉绋€浜?鈶峰潎涓€绋冲畾鐨勬恫浣撲竴瀹氭槸婧舵恫3鈶撮潰绮夋斁姘撮噷鈶佃敆绯栨斁姘尟鑽″悗鐨勬恫浣撯懝婢勬竻鐨勬捣姘粹懞娑叉€佹哀鈶诲暏閰?細涔虫祳娑诧細婧舵恫锛?娲诲姩3?ml姘村啀婊?锛?ц?瀹為獙?2-3婊存礂娲佺簿褰掔撼锛??绉颁负涔冲寲浣滅敤銆?鎷撳睍瑙嗛噹P5)礂娲佺簿鍘婚櫎娌规薄鐨勫師鐞嗭紵娲诲姩4锛氭帰绌剁墿璐ㄦ憾瑙f椂鐨勬俯搴﹀彉鍖?鎿嶄綔锛?銆佸彇3?0ml姘达紝鐢ㄦ俯搴﹁?銆€銆€銆€2€佹隘鍖栭挔鍜屾阿姘у寲閽犲姞鍏ヤ笂闈㈢殑3瀹屽叏婧惰В锛屾祴閲忔憾娑茬殑娓╁害銆?娴嬮噺鐨勬俯搴︼紙鈩冿級娓╁害鐨勫彉鍖栵紙涓庢按鐩告瘮锛?姘?婧惰В纭濋吀閾?婧惰В?婧惰В姘㈡哀鍖栭挔氬父浼存湁________у寲閽犮€?銆?锛夋_____________婧舵恫鐨勬俯搴?銆?В鏌愪簺鍥轰綋鐗╄川锛屾€庢牱鎵嶈兘杈冨揩鍦版憾瑙e浐浣撶墿?1锛?:2锛?3锛??1锛庝笅鍒楁恫浣撲笉灞炰簬婧舵恫鐨勬槸鈥︹€︹€︹€︹€︹€︹€︹€︹€︹€︹€︹€︹€︹€︹€︹€︹€︹€︹€︹€︹€︹€︹€︹€︺€?銆?A锛庣函姘?B.鐭挎硥姘?C.婢勬竻鐨勬捣姘?D.姹芥按 2.甯傚満涓婃湁涓€绉嶇綈瑁呴ギ鏂欙紝鍦ㄩギ鏂欑綈鐨勫す灞備腑鍒嗗埆瑁呭叆涓€绉嶅浐浣撶墿璐ㄥ拰姘淬€傞ギ鐢ㄥ墠鎽囧姩嶅浐浣撶墿璐ㄥ彲鑳芥槸鈥︹€︹€︹€︹€︹€︹€︹€︹€︹€︺€?銆?A锛庨?B锛庣儳纰?C D锛庣啛鐭崇伆3.涓嬪垪娑蹭綋闀挎椂闂存斁缃?涓嶄細鍙戠敓鏄庢樉鍙樺寲鐨勬槸鈥︹€︹€︹€︹€︹€︹€︹€︹€︹€︹€︹€︹€︹€︹€︹€︺€?銆?A锛庤眴娴?B.鐢熺悊鐩愭按 C.娉ユ按D.椴滅墰濂?4︹€︹€︹€︹€︹€︹€︹€︹€︹€︹€︹€︹€︹€︹€︹€︹€︹€︹€︺€?銆?A?B锛庨潰绮変笌姘存贩鍚堝彲褰㈡垚婧舵恫C锛庨ケ鍜屾憾娑蹭笉鑳藉啀婧惰В浠讳綍鐗╄川D搁摰婧惰В?5.涓嬪垪璇存硶姝g‘鐨勬槸鈥︹€︹€︹€︹€︹€︹€︹€︹€︹€︹€︹€︹€︹€︹€︹€︹€︹€︹€︹€︹€︹€︹€︹€︹€︹€︹€︺€?銆?A锛庢憾娑蹭竴瀹氭槸鏃犺壊閫忔槑鐨勬恫浣?B.?C.鍑℃槸鍧囦竴鐨勩€佺ǔ瀹氱殑娑蹭綋涓€瀹氭槸婧舵恫 D.鍖荤敤娑堟瘨閰掔簿灞炰簬婧舵恫6.︹€︹€︹€︹€︹€︹€︹€︹€︹€︹€︹€︹€︹€︹€︺€?銆?A.鍙嶅簲鐨勯€熺巼杈冨揩 B.鎿嶄綔绠€渚?C.涓嶉渶鍔犵儹 D.渚夸簬瑙傚療7.涓︹€︹€︹€︹€︹€︹€︹€︹€︹€︹€︹€︹€︹€︺€?銆?A.鍐锋按娲?B.鐢ㄥ喎姘村姞鍑犳淮娲楁磥绮撅紝娲楀悗鍐嶇敤娓呮按鍐?C.?D.鐢ㄧ儹姘村姞鍑犳淮娲楁磥绮撅紝娲楀悗鍐嶇敤娓呮按鍐?8. 涓嬪垪鍥轰綋閫傞噺婧朵簬姘村悗锛屽彲浠ラ€犳垚婧舵恫娓╁害鏄捐憲鍗囬珮鐨勬槸鈥︹€︹€︹€︹€︹€︹€︹€︹€︹€︺€?銆?A B锛庤敆绯?C锛庢隘鍖栭挔D锛庢阿姘у寲閽?9.︹€︹€︹€︺€?銆?A. 椋熺洂B. 钄楃硸 C. 鍛崇簿 D. 鑺濋夯娌?10.涓嬪垪€︹€︹€︹€︹€︹€︹€︹€︹€︹€︹€︹€︹€︺€?銆?A.鐢ㄦ苯娌规憾瑙h。
课题名称:物质地分类(1)基本说明1、教学时间:45分钟2、授课人数:60人3、课时:1课时4、课型:新授课5、授课班级:高中一年级3班6、课题出处:人教版普通高中第二章第一节教材分析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认识了几种具体物质地性质和单质、酸、碱、盐、氧化物地一般性质,但他们只是从单个物质地角度认识物质地性质,尚未从一类物质地角度认识物质地性质,更未建立起元素与物质地关系.因此,通过元素与物质地关系地研究,引导学生以元素地观点认识物质;通过研究用不同地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建立分类地观点.在分类地基础上,研究纯净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地相互关系;在学生原有地认知结构中已存在溶液、浊液等混合物地观点,进而引进一种新地混合物——胶体,建立分散系地概念,丰富学生对混合物地认识,并使学生了解胶体地一般性质,学会从粒度大小地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本节教材地主要特点;从单个物质向一类物质过渡,体现分类思想地应用,为形成.1.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地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地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地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DXDiT。
2.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地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地过程,激发学习化学地兴趣,强化科学探究地意识,促进学习方式地转变,培养学生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TCrp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物质地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尝试按不同地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2、了解分散系及其分类.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科学抽象、概括整理、归纳总结,准确系统地掌握知识规律地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幻灯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培养好学上进地情感.2、创设情境,诱导学生积极思考与讨论,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兴趣,并培养学生成功地喜悦.教学重点初步学会根据物质地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教学难点分类法地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地分类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要求学生复习初中化学中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地关系,复习第一章第二节研究物质性质地方法和程序,为学习本节教材做准备.2、教师准备教学媒体及课件;概念图;实验探究地药品及仪器[引入]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物质形态多样而丰富.如此之多地东西,如果不进行分类,那对于科学研究是一个致命地打击.比如到图书馆借书,如果书目没有进行分类,要找一本书简直是大海捞针.所以说分类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必备地手段,物质进行分类后,同一类物质由于具有相似地性质,故更方便对比.[投影]图书馆中陈列地图书、超市中地商品摆放.[导入]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物质地分类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在初中地基础上来进行研究.第二步:授新课—物质地分类以及分类方法(30分钟)[板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变化第一节物质地分类(一)[引入]我们知道分类如果从不同角度入手就会有很多不同方法,例如,人类按照年龄分可以分为老年、中年、青年、少年、儿童;按性别分分为男性和女性;按职业分为教师、医生、工程师等等.同样地道理,化学物质从不同角度有很多不同地分类方法.[板书]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思考与交流]请尝试对HCl、SO2、CaO、KOH、Na2SO4、H2SO3进行分类.(氧化物:SO2、CaO酸:HCl、H2SO3碱:KOH 盐:Na2SO4)(固体:CaO、KOH、Na2SO4气体:HCl 、SO2液体:H2SO3 )[讲]在分类地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地事物在某些方面地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事物地了解使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所以,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地科学方法.运用分类地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地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地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地规律.[问]对于Na2CO3,如果从其阳离子来看,它属于什么盐?从阴离子来看,又属于什么盐?( 从阳离子来看,属于钠盐,从阴离子来看,属于碳酸盐.)[讲]由于一种分类方法所依据地标准有一定局限,所能提供地信息较少,因此,人们在认识事物地时候往往采取多种分类方法,比如交叉分类法,就像我们刚才举地Na2CO3地例子.[板书] 1.交叉分类法Na2CO3钠盐Na2SO4钾盐K2SO4硫酸盐K2CO3碳酸盐[讲]交叉分类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地不足,那么对同类事物可以通过树状分类法进行再分类.[板书] 2、树状分类法[问]如果我们再继续分类地话,还可以怎么分?(单质可以分为金属和非金属,氧化物可以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酸可以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碱可以分为强碱和弱碱,盐可以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氧化物还可以分成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酸还可以分成含氧酸和无氧酸.) (碱可以分成可溶性碱和不溶性碱.)(盐可以分成含氧酸盐和无氧酸盐……)[投影][问]很好,那我们发现树状分类法有什么优点吗?(树状分类法可以清楚地表示物质间地从属关系.)[小结]学习了分类地方法以后,大家应学会对以前和将要学地化学知识进行及时地归纳和整理,学会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并通过对各类物质地代表物质地研究来了解这类物质地性质,从而提高我们化学学习地效率.[过]化学物质世界中,与生活接触最密切地是混合物,象空气、溶液、合金等等.在今后地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接触更多地混合物.今天要与我们见面地是什么样地混合物呢?请大家阅读课本P25最后一段.理解分散系地概念.[板书] 二、分散系( dispersion system)及其分类1、分散系(1) 分散系:将一种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地混合物,称为分散系.(2) 分散质和分散剂: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地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讲]对溶液来说,溶质是分散质,溶剂是分散剂;对悬浊液和乳浊液来说,其中地固体小颗粒或小液滴是分散质,所用地溶剂是分散剂.[思考与交流]按照分散剂和分散质所处地状态(气态、液态、固态),他们之间可以有几种组合方式?并举例.[投影][问]按照分散质粒子地大小,能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吗?[讲]如果分散介质是液态地,叫液态分散体系,在化学反应中此类分散体系最为常见和重要,水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都属液态分散体系.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分散质粒子地大小(近似其直径大小)来分类.一般地说,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1nm,浊液中离子通常大于100nm,介于1nm~100nm地为胶体.在分散体系中,分散相地颗粒大小有所不同,分散体系地性质也随之改变,溶液、胶体和浊液各具有不同地特性.第三步:学生练习(3分钟)[练习]下列物质中:①Na2SO4②Ba(OH)2③NaHCO3④NaBr ⑤Fe3O4⑥H2O ⑦HNO3⑧AgNO3⑨H2SO4中,其中属于氧化物地是;属于碱地是;属于酸地是;属于盐地是.第四步:课堂小结(5分钟)[讲]:化学物质地分类方式分为两种,交叉分类法以及树状分类法,交叉分类法地优点是可以全面地把物质所属地类别表现出来.树状分类法则是可以更好地表现从属关系.分散系就是一种“大环境”这个大环境中含有两个小体系,一个是分散剂,另一个是分散质.分散剂中含有分散质,这样理解可以较为清楚地分清这三个概念地关系.第五步:布置课外作业(2分钟)课本P29 1,2,5题M2ub6。
一年级美术上册导学案-《第1课让大家认识我》人美版课程背景一年级是艺术教育的起点,在人美版的美术上册中,第1课的主题是“让大家认识我”。
这一主题既符合幼儿心理特征,又能促进孩子们的艺术发展和交往能力。
在本课中,我们主要以绘画为手段,让孩子们互相介绍自己,了解自己和他人的特点和共同点,并在绘画的过程中锻炼观察能力、绘画技能和合作精神。
教材内容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会:•理解绘画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培养观察能力,表现自己对事物的感受和看法;•学会互相交流、合作和欣赏他人的作品;•探索自我,认识自己和他人的特点和共同点。
教材分析本课的教材包括以下内容:1.绘画的基本概念和技巧;2.自我介绍和他人介绍的方法和技巧;3.在绘画中表现自己的思维和感受;4.欣赏他人的作品,与其他同学交流。
教材设计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的内容,我们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教学设计:1.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画一幅自画像,并简单介绍自己;2.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听取他人的自我介绍和观察他人的作品,了解他人的特点和共同点;3.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画一幅“约见朋友”的画面,表现自己和他人的共同点和交流;4.最后,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欣赏其他同学的作品。
教学方法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内容,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活动型教学本课采用活动型教学,让学生通过互动、合作、表演等形式,积极参与课堂,开展各种创意活动,锻炼孩子们的绘画技能、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讨论型教学在学生自我介绍和交流他人作品的环节,我们将采用讨论型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欣赏他人的作品,并尝试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体验式教学为了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本课的内容,我们将设置一些实践性的活动,如画自画像、画“约见朋友”的画面等,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观察他人,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学习评价为了评价学生在本课程中的学习效果,我们将采用以下评价方法:观察与记录我们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观察与记录,包括学生的参与程度、表达能力、作品水平等维度,从而获得一些客观的评价数据。
5.2图形的运动【学习目标】1、通过动手试验了解平面图形如何通过旋转变化成立体图形,了解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原理。
2、通过图形的平移、旋转、翻折变化,初步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积累对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平面图形通过旋转而形成立体图形,简单图形拼成复杂的图形。
【学习难点】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学法指导】1.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想象和动手实际操作相结合,在操作中体会图形的变化。
2.运用动体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及运动的观点解决有关图形变化的问题。
【课前预习】1.填一填(1)图形是由、、组成的,面与面相交得到,线与线相交得到。
(2)立体图形都是由围成的。
(3)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
2.想一想(1)长方形纸绕它的一条边旋转1周;直角三角尺绕它的一条直角边旋转1周;一枚硬币在桌面上竖直快速旋转;它们分别形成怎样的几何体呢?(2)你能把一张纸片沿一条直线剪去,然后能组成梯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吗?动手做一做。
【问题情境】你能从下面的现象中分别联想到什么图形?(1)夏天的夜晚,天空中一颗流星飞逝而过;(2)动画片中,孙悟空舞动如意金箍棒;(3)把一元的硬币竖立在桌面上,让它快速旋转。
【自主探究】1、想一想从上面问题中可以看出,点、线、面、体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再举出一些例子吗?2、连一连如图所示第一行的图形绕虚线旋转一周,便能形成第二行的某个几何体,用线连一连。
3、说一说构成下面每个图形的一个基本图形是什么?它们是如何由基本图形变换而成的?【应用探究】例1:右图中,旋转1周得到左图立体图形的为()A B C D例2:如果把下列直角三角形和直角梯形相等的边拼在一起,可以拼出几个不同的平面?并画出图形。
做一做:1. 两块相同的直角三角板的相等的边拼在一起,你能拼出几种不同的平面图形?并说出每个图形名称。
2.下图沿点划线折叠后形成怎样的图形?请试着画出来。
(1) (2) (3)3.下图是由图“回”向右平移而成,将图沿虚线剪开。
第1课:我们的远古祖先
【学习目标】:
1.知道祖国境内的三个远古居民代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
2.通过观察古猿、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像,说一说他们的区别,理解人类的进化
3.认识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学习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学习难点】:对本课基本内容的理解需要科学合理的推断和想象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任务一:阅读教材第2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谁?生活在什么地方?
2、你怎样来证明他们是人类而不是类人猿?
3、你来推理一下我国境内的人类活动已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任务二:阅读教材第2--5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境内除了最早的元谋人外,在北京地区还先后生活过两个远古居民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比北京人、山顶洞人的不同
二、合作探究:
1、我们的问题:
2、老师的问题:
①远古居民为什么要群居生活?
三、拓展延伸:
①、教材第4页的动脑筋
②、你能想像并描述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吗?
四、梳理结构:试着用1、2、3三个数字总结本节知识点五、巩固练习:
1、暑假期间,小明计划去考察元谋人的遗址,他应该去()
A、北京
B、陕西
C、河南
D、云南
2、目前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化石和遗物最多的国家是
A、印度
B、中国
C、巴比伦
D、埃及
3、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A、能不能直立行走
B、会不会说话
C、会不会制造工具
D、会不会使用火
4、据考古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有180万年。
如果这是真实的那么我国人类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
A、10万年
B、20万年
C、100万年
D、180万年
5、下列远古人类的模样,最与我们现代人相似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6、在北京人生活的山洞里,有6米多厚的灰烬。
这说明了()
A、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
B、北京人已经能够直立行走
C、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
D、北京人已经会人工取火
7、在原始社会早期,人们结成群体一起生活。
这主要是因为()
A、当时的生活环境恶劣
B、人们的体质发育不全
C、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近
D、当时的生产工具简陋
8、下列有关北京人的生活情景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A、使用打制石器
B、采集果实和猎取动物
C、用兽皮缝制衣服
D、吃上了熟食
9、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少而禽兽众,人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木炭和几处比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兽骨和树子。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气。
而人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
①、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的环境下,北京人做怎样才能够生活下去?
②、材料二证明了什么?有什么意义?
③、材料三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出现在哪一个远古居民时期?
【当堂反思】: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习目标】:
1、知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简要概述他们的农耕生活,归纳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征
2、比较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哪些进步
3、分析认识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农耕生活
【学习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学习难点】:对农耕生活的理解认识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第6~9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2、自己概述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3、说说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哪些进步?
4、氏族
二.合作探究:1、归纳一下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征?
三、拓展延伸: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建造的房屋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四、梳理结构:
农耕河姆与半坡、定居长江与黄河,培育水稻与粟米、农畜陶纺有分工。
五、巩固练习:
1、下列属于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2、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主食是()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主食()
A、玉米
B、水稻
C、小麦
D、粟
3、下列说法最能体现原始农耕生活特点的一项是()
A、种植粮食
B、饲养家禽
C、制造陶器
D、定居
4、如果你去西安旅游,你能就近参观()
A、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5、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是()
A、水稻、小麦
B、水稻、玉米
C、水稻、粟
D、玉米、粟
6、下列能反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比以前进步的是()①会种植粮
食②会饲养家禽③会制造陶器④会建造房屋
⑤用针缝制衣服⑥使用磨制石器
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④
7、请你判断这是哪一处文化遗址。
发掘的实物有:①灰烬堆②磨制的石刀、石斧③
骨针④彩陶片⑤有房屋痕迹()
A、元谋人遗址
B、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73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发现了一处古民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谷、用水牛骨骼做的农具……。
材料二:1954年,考古学家在陕西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的一处文化遗址出土了许多磨制石器的农具、粟粒、白菜种子……。
请回答:
①、材料一和反映的各是什么遗址?
②、结合材料说说这两处遗址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③、材料中“……”说明还有出土文物,你结合所学知识能补充几点?
【当堂反思】: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