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

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

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做强创新引擎,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明确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以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牵引,统筹推进科技和产业融合、当前和长远结合、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结合,立足产业基础和生态优势,集中力量、滚动培育,全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创新高地。

(二)发展目标

到2030年,在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领域涌现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硬核成果、创新企业和领军人才,未来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左右。

——建设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未来高地。依托各类社会主体,建设未来产业研究院,成立5家左右未来技术学院,培育15个左右未来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一批创新联合体,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双向通道。

——做强未来产业集群发展的未来引擎。打造5个未来产业集群,建设15个左右未来产业先导区,攻关100个左右核心部件,推出100件左右高端产品,形成100项左右中国标准,促进产业集聚引领发展。

——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未来范式。推动10家左右领军企业向未来产业布局,发展20家左右生态主导型企业,打造100家左右企业技术中心,培育1000家左右高新技术企业,促进各类所有制企业相互融合。

——营造要素集聚、开放包容的未来生态。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引进一批高层次战略科学家和企业家,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形成50个左右综合性应用场景,形成产学研用高效协同的创新生态。

到2035年,形成若干领跑全球的未来产业集群。

二、布局未来产业,打造未来产业集群

(一)打造未来健康产业集群

在XXXX、XXXX等区域,提升“张江研发+XXXXX制造”承载能力,打造未来健康产业集群。

1.脑机接口。加速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脑机融合技术、类脑芯片技术、大脑计算神经模型等领域突破。加强脑工程学、脑神经信息学、人工神经网络等基础研究,推动类脑芯片、类脑微纳光电器件、类脑计算机、神经接口、智能假体等研发创新。探索脑机接口技术在肢体运动障碍、慢性意识障碍、精神疾病等医疗康复领域的应用。

2.生物安全。突破新型微生物、病原体快速鉴定和短期规模化检测、科学追踪溯源等关键技术。推动新型疫苗、抗体及分子、免疫诊断等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传染病防治药物,构建生物安全产业体系。支持生产和储备一批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药物、检测试剂和设备。

3.合成生物。推动攻关DNA/RNA底层关键技术,发展基于生物信息学和机器学习的DNA/RNA 自动合成系统。聚焦生物体初级和次级代谢间的相互作用,发展代谢科学共性交叉技术。推动合成生物技术在创新药研发、医美产品研制、微生物菌株试验、生物可降解材料等领域的应用转化。

4.基因和细胞治疗。突破加速载体递送、基因编辑等技术,鼓励攻关临床级病毒载体、规模细胞培养工艺等关键技术。加快细胞治疗、基因治疗、溶瘤病毒等相关技术产品的研发转化。支持关键原材料、重要设备耗材等研发创新与产业化应用。

(二)打造未来智能产业集群

在XXXX、XXXX等区域,以场景示范带动产业发展,打造未来智能产业集群。

1.智能计算。推动超大模型智能计算突破,培育智能计算自主框架和算法平台,发展自主智能芯片。协同云边端算力,推动知识增强、跨模态统一建模、提示学习、持续学习等技术在超大模型创新应用。加快超大模型向机器视觉、智能语音语义、自然语言处理、人机交互等领域应用,推动AI普惠化。

2.通用AI。构建具有泛化知识、动态学习和自主规划的通用AI模型,深化模型在城市治理、生物安全预警等领域部署应用。布局AI+药物研发、AI+新材料等应用,推动AI与物理、化学、数学等基础科学深度融合发展,开发为科学服务的基础性工具。攻克柔性感知、自适应迁移、群体智能等关键技术,建设感知、决策、规划和控制一体化的机器智能体,推动在医疗、陪护、养老等场景的应用。

3.扩展现实(XR)。突破XR关键技术,推动近眼显示、感知交互技术、渲染计算技术、云内容制作分享技术等突破。加快XR终端产品和应用软件开发,推动新一代通信网络(NGN)+XR 融合创新,发展软硬一体的智能交互设备产业链。构建XR科技应用场景,加快在教育培训、医疗健康、工业制造、体育娱乐等行业应用。

4.量子科技。围绕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测量,积极培育量子科技产业。攻关量子材料与器件设计、多自由度量子传感、光电声量子器件等技术,在硅光子、光通讯器件、光子芯片等器件研发应用上取得突破。推动量子技术在金融、大数据计算、医疗健康、资源环境等领域的应

用。

5.6G技术。科学有序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和规模化商用。突破空天海一体化、确定性网络等关键技术。聚焦6G智能终端、系统设备、通感算一体化网络以及融合应用等领域,推动产业做大做强。建立6G国家标准与技术推进中心,强化6G标准引领。

(三)打造未来能源产业集群

在XXXX、XXXX等区域,打造未来能源产业集群。

1.先进核能。加快商业化先进核能技术攻关,开展新型小堆、超高温气冷堆装备研制以及新型核工程材料研发应用。攻关小型模块化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及模块化智能装备,研发高温超导可控核聚变实验装置,开展新型核聚变能源系统技术预研,推进核能小型化技术验证,开展多能融合示范应用。

2.新型储能。推动开展战略性储能技术研发,推动压缩空气、液流电池等长时储能技术商业化,促进“光储充”新型储能站落地,加快飞轮储能、钠离子电池等技术试验,推动固态电池电解质技术攻关。推动大功率长寿命氢燃料电池和碳纸、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等关键材料创新,推动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等应用研究。

(四)打造未来空间产业集群

在XXXX、XXXX等区域,打造未来空间产业集群。

1.深海探采。推动研发深远海和极地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发展重型破冰船、高冰级LNG船等极地装备,构建极地科考和资源开发装备体系。研制深远海运维保障、多功能救援等特种船舶,提高应急救援装备能力。研制深水大型浮式生产储卸装置等能源海工装备以及驻留浮式研究设施。研制深海采矿装备,加快海试验证及示范应用。

2.空天利用。突破倾转旋翼、复合翼、智能飞行等技术,研制载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探索空中交通新模式。聚焦智能机载、复合材料、新能源动力创新,研制超音速、翼身融合等新一代商用飞机,推动氢电池、氢涡扇等氢能飞机技术验证示范。研制低成本卫星和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加快宽带通信卫星发射组网及商业运营,积极利用空间频率和轨道资源,建设陆海空天领域全天候、全球性卫星互联网。

(五)打造未来材料产业集群

在XXXX、XXXX等区域,提升产业转化承载能力,打造未来材料产业集群。

1.高端膜材料。提升膜材料基础结构设计和原料自主化能力,突破高端分离膜技术,研发攻克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及专用树脂、体外膜肺氧合器用中空纤维膜、5G/6G天线用液晶高分子聚合物膜、高导热石墨烯薄膜等原材料及成膜技术。持续推进高端锂电池用膜材料、新型显示用光

学膜、集成电路离型膜等材料技术迭代和产业化。

2.高性能复合材料。做强高性能纤维产业链,布局极端环境纤维、生物医用纤维、人工智能纤维等方向。加强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研发,支持粘胶基碳纤维、沥青基碳纤维、芳纶纤维、超高分子量聚烯烃纤维等制备技术与工艺提升,攻关核心催化材料,突破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量产技术。研发能源转化及存储纤维、变色纤维、形状记忆纤维和致动纤维等应用技术。持续攻关航空发动机用高温合金、金属基复合材料和高端医用可降解合金等技术。

3.非硅基芯材料。推动碳化硅、氮化镓等宽禁带半导体化合物发展,持续提升宽禁带半导体化合物晶体制备技术能级和量产规模,积极布局宽禁带半导体晶圆制造工艺技术,增强宽禁带半导体芯片产品设计能力,扩大产品应用领域。积极推动石墨烯、碳纳米管等碳基芯片材料,半导体二维材料等未来非硅基半导体材料技术研究和布局。

三、实施六大计划,竞逐未来赛道

(一)未来技术“筑基计划”

筹划组建一批未来技术学院,加强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发挥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成果展示与转化中心作用,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建设未来产业研究院。发展创新联合体,组建一批未来产业创新中心,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供给。完善未来产业全球创新网络,加强国际创新协作,布局一批海外技术转移转化网络节点、国际技术转移和创新合作中心。

(二)未来布局“领跑计划”

谋划未来产业先导区,聚焦临港、张江、紫竹等,集聚创新要素,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建设未来产业加速园,遴选若干特色产业园区前瞻布局,发挥未来产业科技园作用,建设一批推动创新成果转化的加速器。打造未来产业试验场,建设未来社区、未来工厂、未来医院、未来商业、未来农业等标杆示范场景。

(三)未来伙伴“携手计划”

培育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鼓励国有企业加强未来产业布局,加大企业创新开放力度,纳入企业年度创新考核。引进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发布硬核科技百强榜单,形成一批在细分领域引领的“未来之星”。依托“浦江之星”计划,构建“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整合的项目挖掘与甄别机制。

(四)未来场景“开源计划”

发布早期验证场景,研究未来技术可行性,加速“0-1”的创新突破。发布融合试验场景,支持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建设中试基地和验证平台,实施跨界融合示范工程,推动“1-100”产业加速孵化。发布综合推广场景,以大规模示范推动“100-100万”的爆发式增长,加速应用迭

代与产业化。

(五)未来人才“雁阵计划”

推出一批面向全球的“揭榜挂帅”项目,充分赋予科学家自主权和决策权,营造自由探索的良好氛围。引进全球顶尖人才、科研团队和创新型企业,建立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利益风险分担机制,推动研发活动产业化。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台功能,跟踪未来技术创新成果,培育未来产业创新人才,支持申报各类人才计划。

(六)未来生态“雨林计划”

探索设立市场化主导的未来产业引导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动国际性行业组织落户,支持企业参与制定未来产业标准规范。建立未来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注重数据安全、产业安全和伦理制度建设。放大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溢出效应,搭建未来产业合作交流平台。联动“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大赛,举办未来产业大赛。

四、落实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推进

依托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市级层面未来产业推进工作机制,加强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一体化部署,扩大产业规模,统筹协调未来产业发展。加强部市合作,争取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平台等落户XXXXX。加强市、区联动,强化区域布局和要素保障。

(二)加强战略研究

依托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咨询委员会,成立未来产业战略咨询专家组。编制未来产业发展白皮书,加快完善统计体系。组建未来产业促进平台,促进资源对接、成果转化,优化未来产业发展生态。

(三)加强政策支持

研究制订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加大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等专项的支持力度。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装备首台(套)、科技创新券、创新产品推广等政策,鼓励市场开展消费补贴,培育壮大市场需求。强化人才服务保障和融资支持。各区可结合实际出台专项支持政策。

(四)加强改革创新

健全完善适应未来产业技术更迭和产业变革要求的制度规范。按照包容审慎原则,统筹监管和服务,适当放宽新兴领域产品和服务市场准入,深化科研人才减负松绑的机制政策创新。加快

要素市场化配置,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研究未来产业用地模式,推动数据开放和交易。

(五)加强氛围营造

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与创新文化。加强场景建设,加大试点应用、创新示范案例总结和经验推广的力度。深化科普教育,让更多未来科学种子孕育发芽,为未来产业持续发展筑牢基础。

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

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做强创新引擎,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明确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以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牵引,统筹推进科技和产业融合、当前和长远结合、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结合,立足产业基础和生态优势,集中力量、滚动培育,全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创新高地。 (二)发展目标 到2030年,在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领域涌现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硬核成果、创新企业和领军人才,未来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左右。 ——建设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未来高地。依托各类社会主体,建设未来产业研究院,成立5家左右未来技术学院,培育15个左右未来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一批创新联合体,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双向通道。 ——做强未来产业集群发展的未来引擎。打造5个未来产业集群,建设15个左右未来产业先导区,攻关100个左右核心部件,推出100件左右高端产品,形成100项左右中国标准,促进产业集聚引领发展。 ——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未来范式。推动10家左右领军企业向未来产业布局,发展20家左右生态主导型企业,打造100家左右企业技术中心,培育1000家左右高新技术企业,促进各类所有制企业相互融合。 ——营造要素集聚、开放包容的未来生态。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引进一批高层次战略科学家和企业家,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形成50个左右综合性应用场景,形成产学研用高效协同的创新生态。 到2035年,形成若干领跑全球的未来产业集群。 二、布局未来产业,打造未来产业集群 (一)打造未来健康产业集群 在XXXX、XXXX等区域,提升“张江研发+XXXXX制造”承载能力,打造未来健康产业集群。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十四五”时期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的通知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十四五”时期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 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导小组 •【公布日期】2021.10.19 •【字号】中示区组发〔2021〕1号 •【施行日期】2021.10.19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发展规划 正文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导小组关于印发 《“十四五”时期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 规划》的通知 示范区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十四五”时期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导小组 2021年10月19日“十四五”时期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

二〇二一年十月 序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时期。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科学制定和实施“十四五”时期发展建设规划,对中关村示范区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有力支撑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更好发挥对全国的示范引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十四五”时期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务院关于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国函〔2009〕28号)《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北京市“十四五”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等制定,是指导中关村示范区未来发展建设的行动纲领。 目录 一、中关村示范区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一)发展基础 (二)发展形势 (三)发展思路与目标 二、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加强重点技术领域布局 (二)大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产业集群发展行动方案

产业集群发展行动方案 产业集群发展是指一定区域内,具有相同或相关产业的企业和其他有关机构在相互依存、相互协作和相互促进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产业和地域经济的聚集体。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下面是一个产业集群发展的行动方案。 一、产业集群定位 1. 确定产业集群发展的主导产业,选定核心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2. 鉴别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和特色,确定差异化发展的方向。 3. 与相邻产业集群实现联动和互补,形成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二、政策支持 1. 制定相关产业集群发展的优惠政策,包括财税支持、土地政策、人才政策等。 2. 建立产业集群发展的监测评估机制,及时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 三、基础设施建设 1. 完善产业集群的交通运输网络,提高物流效率。 2. 建设适合产业集群发展的专业化园区,并配套相关基础设施和服务。 四、创新体系建设 1. 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与研究机构、高校等开展合作。

2. 支持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产业集群中发展,提升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 五、人才引进与培养 1. 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优厚待遇和人文环境。 2. 加强产业集群内部人才培养和交流,培养产业集群内的创新创业人才。 六、市场拓展与品牌推广 1. 开展产业集群内部的合作,形成联合销售和共同推广的格局,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 创新营销手段,提升产业集群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 七、国际合作与交流 1. 加强与国际产业集群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和吸纳先进的管理和技术经验。 2. 开展国际展览和交流活动,提升产业集群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以上是一个产业集群发展的行动方案,通过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体系建设、人才引进与培养、市场拓展与品牌推广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措施,可以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2024年整理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一、背景分析 产业集群作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升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方式,已经 成为当前国内外许多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我国产业集群发展进 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要实现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变,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 二、基本原则 1.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机制在产业集群中的作用,让市场在资源 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实现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2.强化创新驱动。加大对科技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等方面的投入,努力提高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3.强化政府引导。政府要发挥好引导作用,通过制定政策、提供公共 服务等方式,引导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4.加强合作共赢。产业集群是一个整体,各个参与方应该加强合作, 实现利益的共享与共赢。 三、目标和任务 1.目标:到2024年底,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实现 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2.任务: (1)制定发展规划。根据产业集群的特点和区域资源禀赋,制定发 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发展路径。

(2)优化产业结构。通过挖掘和培育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3)提高创新能力。加大对创新主体的支持力度,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应用化。 (4)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和培养一批高层次、高素质的产业集群管理人才,提高产业集群的管理水平。 (5)完善配套服务。加强对产业集群的配套服务,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金融支持、人才培训等服务。 (6)加强合作交流。通过加强与其他地区产业集群的交流合作,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四、工作措施 1.制定产业集群发展指导意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发展目标、政策措施和支持保障。 2.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鼓励各级政府出台一揽子支持政策,包括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人才政策等,引导各类资源向产业集群集聚。 3.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建立一批科技创新平台,提供科技研发、技术转移、成果推广等服务,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 4.推动企业联合发展。鼓励企业在产业集群内建立联盟,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和市场拓展。 5.建立产业集群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价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为产业集群的管理和改进提供依据。

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引言: 生物医药产业是一个新兴而有前景的产业,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和社会价值。为了加快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制定一份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一、定位和目标 1. 定位:将区打造成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核心区域,引领产业发展,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生物医药创新中心和产业高地。 2. 目标: - 到2025年,实现区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XXX亿元,占GDP比重提升到XX%; - 建设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平台和研发机构; - 培育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企业; - 构建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系统。 二、推动因素 1. 产业政策:编制并发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政策支持措施,鼓励创新、吸引人才、促进资本投入、加大科研经费支持等。 2. 人才支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吸引和培养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人才,提供人才引进、培训、激励等多层次的支持措施。 3. 技术支持: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技术转移和创新研

究,建立技术交流平台,提供技术咨询和支持服务。 4. 资金支持:鼓励金融机构提供贷款、风险投资等各种融资手段,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推动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 三、重点任务 1. 建设创新平台:设立若干生物医药研发平台,包括创新创业孵化器、技术转移中心、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等,为企业提供优质的研发环境和支持服务。 2. 引进优质项目:吸引国内外优质生物医药项目落户该区,提高技术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引导企业加强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3. 促进企业转型升级:通过组织产学研合作,提供技术合作和产业升级的支持,推动企业向高端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转型升级。 4. 培育龙头企业:重点培育若干具有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企业,引领产业发展,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 5. 加强监管和规范:建立健全生物医药产业的监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产业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四、保障机制 1. 政策支持:完善生物医药产业相关政策法规,提供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鼓励企业创新、扩大投资和产业发展。 2. 资金支持: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转化和市场推广,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生物医药产业。 3. 人才支持:建立健全的人才培训和引进机制,提供优厚的待遇和发展空间,吸引和留住人才,推动产业发展。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一、背景介绍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由相关的企业、供应链和产业服务机构形成的具有协同效应和竞争优势的产业群体。产业集群的发展能够促进产业升级、创新能力提升和经济增长,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目标确定 1. 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通过集中资源、整合优势,培育壮大本地特色产业,形成核心竞争能力。 2. 提升创新能力:加强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创新创造力。 3. 推动合作与互联互通: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和互联互通,实现产业集群内企业的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4. 引导人才培育和引进:引导高素质人才培育和引进,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人才水平和竞争力。 三、关键工作措施 1. 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重点项目和政策措施,并建立跟踪评估机制,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2. 整合资源促进创新: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包括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建立产学研用合作机制,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3. 加强企业合作与互联互通: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合作,建立稳定的供应链体系,加强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促进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共同发展。 4. 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优化政务服务,简化企业办事程序,提供创业培训和咨询服务,激励创新创业,吸引更多的创新型企业和项目落地。 5. 强化人才培育和引进: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对本地高校的支持力度,培养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同时,采取引进人才措施,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和专业团队加入产业集群。 6. 加强政府引导和服务:政府应牵头组织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和技术咨询等服务,同时加强产业集群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发展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工作计划安排 1. 第一年: a. 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项目。 b. 开展产业调研,了解产业集群的现状和问题。 c. 加强企业合作和互联互通,促进供应链的稳定和优化。 d. 引导企业加强创新能力和技术改造,提升核心竞争力。 e. 推动人才培育和引进,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和引进政策。 f. 加强政府引导和服务,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2. 第二年: a. 实施重点项目,推动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

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

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 近年来,上海市一直致力于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推动未来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壮大。在全国范围内,上海市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际上的一些大城市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上海市需要进一步加强未来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形成一些知名的未来产业集群,实现对未来经济的持续引领作用。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以下是一个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上海市需要加强未来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未来产业的发展中,IT技术和高速网络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上海市 需要加强对IT技术和高速网络的建设,提高网络带宽和安全性,使得未来产业可以更加快捷、便利地进行交流和合作,为未来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积极引进优秀人才 其次,上海市需要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在未来产业中,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上海市需要加强招聘优秀人才的力度,提供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未来产业的引领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应该引导企业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提高人员素质,实现人才的快速晋升。 三、加强未来产业的合作 接下来,上海市需要加强未来产业的合作。在未来产业集群中,

合作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因此,上海市需要积极引导企业之间的合作,鼓励企业之间形成联盟和合作机制,实现在未来产业中共同发展。同时,上海市也需要积极开展与其他相关行业和领域之间的合作,为未来产业的壮大提供有力的支撑。 四、建设未来产业创新中心 最后,上海市需要建设未来产业创新中心。在未来产业集群中,创新是基础。因此,上海市需要加强对未来产业创新中心的建设,通过建立高水平的研发中心和实验室,整合行业内各类资源,提供技术和知识支持,鼓励企业进行创新和研发,加速未来产业的发展。 总之,上海市需要通过上述行动方案来加强未来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壮大,为上海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只有不断地创新,加强交流合作,才能促进未来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未来产业是五年规划的发展重点,上海市需要更加努力地推动未来产业的发展,加强在未来经济中的引领作用。

深入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

深入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制造业高质量 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坚持稳进增效、除险清患、改革求变、惠民有感工作导向,以数字化变革为引领,优化制造业产业体系、发展动能、市场主体、组织方式和空间布局,提升产业生成能力、产业迭代能力和产业把控能力,推动制造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重庆制造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较快增长,为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夯实产业支撑。 二、主要目标 到2027年,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实现以下目标: ——规模能级实现新突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迈上4万亿元台阶,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至28%,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 ——创新赋能实现新突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超800亿元,投入强度提高至2%,有研发机构、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分别提高至40%、60%,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至50万元/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提高至92以上。

——结构优化实现新突破。“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初步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提高至36%、22%,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提高至40%。 ——绿色低碳转型实现新突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2年累计下降13%,二氧化碳排放的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 ——空间布局实现新突破。全市制造业协同联动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渝西地区成为全市先进制造业发展新高地。产业园区经济发展主战场地位更加巩固,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占全市的比重提高至90%,单位工业用地产出提高至75亿元/平方公里。 ——企业主体升级实现新突破。年营业收入超千亿元、过百亿元和上市工业企业分别增加至5家、50家和100家,实现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四个“倍增”,四类企业分别增加至30家、500家、1.27万家和8.6万家。 三、加快构建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 (一)聚力打造主导产业集群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加强整车产能整合,推动整车产能向优势企业集中、燃油汽车产能向新能源汽车产能切换。加快整车产品结构调整,支持优势企业打造市场认可度高的产品矩阵。大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一、充分认识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意义 产业集群是相互关联的企业在同一区域形成产业链接和聚集发展,并形成一定规模和竞争优势的经济群体,现代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形态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助推器”近年来,市已在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发展形成了产业集群的雏形,呈现出龙头企业快速发展、集聚效应开始显现的特征,石化装备制造产业已连续5年纳入全省重点扶持产业集群范畴水产品加工园区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二十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之一但与省内外先进地区相比,市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还较低,主要是规模小,企业个数和知名品牌少,产业链短、市域内配套率低。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发挥全市工业优势,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和生产要素有效集中,促进企业集聚、行业整合、产业集中,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发展。 二、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围绕我市主导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延伸产业链条,培植骨干企业,加速生产要素集聚和产业升级,引导产业聚集,不断提升全市工业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 (二)主要目标。期间,按照“规划科学、主业突出、特色明显、竞争力强”要求,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资源整合,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整合优势人

力和技术资源,发展壮大石化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和医药化工五大产业集群,力争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两大产业纳入全省重点扶持的产业集群范畴。末,力争我市机械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行业总产值均达到100亿元,成为全国石化设备重要制造基地和主要研发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大市。 三、工作重点 (一)科学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布局合理、适度超前”原则,以政府为主导,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遵循产业集群形成、演进、升级的内在规律,与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相结合,对产业集群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充分发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行业高层次专业人员的作用,把产业集群规划编制的过程作为政府、企业、协会和专家等各方资源综合和融合的过程,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行动指南。 (二)加强产业聚集区的建设。经济开发区、临港工业园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要采取产业链带动、品牌带动、市场带动等多种模式,搞好产业园区的规划发展。充分利用工业园区的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提升。不断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集约化程度,促进产业集聚升级。加强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确定园区主导产业,引导龙头企业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实现聚集。 (三)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培育产业集聚中关联度高、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发挥其产业辐射、技术示范和销售网络中的龙头作用。推动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升产品档次,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有力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骨干企业集中。期间,重点支持产值过亿元的10家骨干企业。 (四)突出抓好产业链条延伸。以产业集群主导产业为基础,明确产业延伸的方

区林产工业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区林产工业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区域林产工业是指在特定地域内以林木资源为基础,进行林产加工、开发利用等相关产业的集聚。区域林产工业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是实现林业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路径之一。下面是一份区域林产工业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草案。 一、背景分析 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林产业被纳入重要支柱产业之列。但是,目前我区林产工业产业集群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如资源利用率低、附加值不高、创新水平较低等。因此,我们需要制定一份行动方案,加快区域林产工业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二、目标设定 1. 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技术、加强创新创业培育,提高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效应,促进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提升。 2. 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加强产品研发和设计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强产品竞争力。 3. 推动产业集群绿色发展。积极推进绿色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重点任务 1.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建立资源优化配置机制,促进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 加强科技创新。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立创新平台,培育创

新型企业,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和创新能力提升。 3. 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通过加强企业技术研发和创新团队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 4. 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高素质技术和管理人才,提供人才支撑。 5. 加强对外合作。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拓宽市场渠道,促进产业集群的国际化发展。 四、保障措施 1. 政府支持。政府要加大对产业集群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和优惠政策,引导和推动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 2. 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专项工作组织,负责该行动方案的实施和推进,加强沟通和协调,确保行动方案的顺利推进。 3. 完善评估机制。设立评估机构,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总之,通过制定这份行动方案,我们将推动区域林产工业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实现林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目标。五、具体措施 1. 优化资源配置 (1)加强林木资源保护和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林木采伐和补植计划,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产业创新示范园三年行动计划

产业创新示范园三年行动计划 一、背景和目标 本产业创新示范园以推动产业升级、培育新兴业态、提升企业竞争力为总体目标。通过构建开放共享的创新创业平台,优化产业生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高地。在未来三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将实现以下具体目标:新增孵化企业xx家,投资规模达到xxx亿元;引入新技术、新模式xx项,提高园区整体创新能力;促进就业人数增加至xxx人。 二、重点任务 1. 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加大投入,建设包括实验室、研发中心、培训中心等在内的多功能创新创业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人才培训、市场推广等服务。 2. 优化产业生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制定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优质资源向园区集聚。同时,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进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3. 推动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产学研合作,共同攻克行业关键技术难题。定期组织技术交流活动,促进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 4. 人才培养与引进: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吸引高端人才入驻园区。通过举办培训课程、邀请专家讲座等方式,提升园区内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技能水平。 5. 品牌建设和宣传:加强园区品牌建设,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广泛宣传园区优势和服务内容。积极参加国内外展会及交流活动,扩大园区知名度。 三、实施方案 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园区管理委员会,负责统筹规划、决策重大事项。设立专门部门负责推进各项任务的落实,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2. 明确时间节点:根据各阶段任务的特点,设定明确的时间节点,确保按时完成阶段性目标。同时,预留一定的调整空间,以便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 3. 资金保障: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孵化和产业扶持政策。积极争取政府资金支持,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4. 监督评估:建立监督评估机制,对园区各项工作进行跟踪评价。定期召开总结会议,梳理经验教训,及时调整优化工作计划。 5. 营造良好氛围: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如创业大赛、行业论坛等),加强园区内部企业间的交流合作,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6. 国际合作:积极寻求与国外先进产业园区的合作机会,学习借鉴其成功经验,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园区国际化水平。 7. 风险控制:密切关注政策变化、市场竞争等因素对园区发展的影响,提前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对于不可控因素,制定应急预案,降低负面影响。 四、预期成果 经过三年的努力,我们期望取得以下成果:创新型企业数量显著增长,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园区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大幅提升,成为国内知名的产业创新示范区;优秀企业获得资本市场认可,实现快速发展;人才培养和引进成效显著,为园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五、保障措施 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定期组织园区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参加业务培训,提升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同时,积极引进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才,充实园区人才队伍。 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发展需要,加大投入,优化园区基础设施,为入驻企业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2023年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2023年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一、背景分析 产业集群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它通过区域内相关产业的集聚与协同发展,实现经济的规模化、效益的最大化。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和技术创新的不断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已成为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为了顺应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提升竞争力,我们制定了2023年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二、目标和任务 1. 目标 (1)实现产业集群的规模化发展,提升整体经济竞争力; (2)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融合,打造全产业链生态圈; (3)培育创新型企业,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4)促进产业集群间的合作与协同,实现共同发展。 2. 任务 (1)完善区域产业优势链条,强化主导产业地位; (2)优化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和区域协同发展机制; (3)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升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4)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融合发展,构建全产业链生态圈; (5)加强产业集群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共同发展。 三、重点工作和措施 1. 完善产业优势链条

(1)加大对主导产业的支持力度,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2)推动主导产业上下游的深度融合,完善产业链条; (3)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 优化空间布局和区域协同发展机制 (1)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 (2)优化产业集群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配套服务能力; (3)建立区域间的产业协调机制,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 3.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1)加大科研投入,培育创新型企业,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2)建立创新平台和孵化器,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研发; (3)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供良好的人才环境。 4. 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融合发展 (1)加强产业链的供需对接,优化产业链上下游关系; (2)建立全产业链生态圈,促进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 (3)推动产业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提高整体效益。 5. 加强产业集群间的合作与交流

未来产业培育行动方案

未来产业培育行动方案 我市绿色制造有序推动,绿色发展成效突出。深入展开“粤港清 洁生产伙伴计划”,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增强工业节能技术及装备、优秀节能方案推广应用,增强绿色制造试点示范建设。“十三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超20%,成功申报144项国家级绿色制造示范项目,41家企业和产品入围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五 批绿色制造名单,数量居全国前列。 一、未来产业培育行动 谋划布局量子科技、区块链、太赫兹、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脑科 学与类脑研究、纳米科技、天然气水合物等一批引领型未来产业,以 技术迭代推动“换道超车”。 聚焦量子通信、量子测量、量子计算等领域,积极研发量子通信 技术,展开量子通信网络运营,推动量子通信产业化,探索展开量子 精密测量和量子计算机研究,推动量子测量应用成果的产品化和量子 计算机的物理实现。 加快区块链技术创新、功能拓展、场景设计,实现区块链算法理 论创新和共性技术突破,重点推动多重共识算法、非对称加密算法、 分布式容错机制、智能合约、分布式存储、点对点传输技术、异步算

法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发展公有链、私有链、联盟链等区块链技术。 布局区块链产业应用。 加快发展太赫兹集成电路、融合天线与前端的一体化太赫兹系统,基于太赫兹6G通信技术的地面通信、空间通信、微小尺度通信技术以及面向国家安全大流量快速安检的太赫兹成像技术。 展开干细胞基础医学研究,发展干细胞制品(药物)、无血清干 细胞培养基、干细胞规模化制备生物反应器、基于干细胞的功能性化 妆品原料等产品,研究血管支架、人工关节和脊柱、人工耳蜗、心脏 起搏器等高端植介入产品及新型体外快速诊断仪器和试剂的核心关键 技术。 二、产业发展存有问题 产业结构转型步伐加快,但新旧动能转换待提速。一是传统支柱 产业增长前高后缓。2020年,规模以上汽车、电子、石化三大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高达10278.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从2015年的48.3%提升至50.6%,但近年来受区域竞争激烈、市场趋于饱和等因素影响增长放缓,增速由2018年的8.5%逐步回落至2020年的3.7%。其中,汽车制造业作为第一支柱行业,增速由2017年的17.4%下滑至 2019年的-0.5%,2020年在汽车消费政策及新能源车市场带动下回升 至3.8%,产量自2017年达310万辆高位后暂无较大突破;电子产品制

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实施方案

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实施方案 一、统筹谋划重点产业及产业集群布局 立足各区域功能定位和比较优势,调整优化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布局,增强产业发展整体性和协调性,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与城市功能定位协同匹配,构建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将珠三角核心区打造成为世界领先的先进制造业发展基地,大力推动高精尖制造业发展,支持东莞市建设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支持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地区做大做强绿色石化、新能源、轻工纺织等战略性产业,积极发展产业链条长、产业带动性强的先进制造业,建设成为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坚持生态优先,推动北部生态发展区转型升级,推动工业集中进园,重点发展环境友好型生态产业。 二、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着力抓好产业链稳链、补链、强链、控链工作,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强化产业转型升级和质量品牌建设,推动重点产业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一)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瞄准重点产业链加快建设产业共性技术平台,提升基础零部件、基础原材料、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以及质量标准和检测等基础能力水

平,夯实产业发展基础。积极参与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主动对接、积 极组织开展国家级产业基础提升相关重点项目。加大制造业核心基础零部件、核心电子元器件等领域科研攻关力度,掌握产业基础关键核心技术和 产业基础数据。编制制造业重点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组织开展分阶段分 领域技术攻关。 (二)保障重点产业链稳定安全 建立重点产业链的核心企业库,围绕产业链关键核心环节强化招商引资。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生物医药领域,梳理产业链上下游关键核心技术的短板、薄弱环节、有望突破的细分领域,形成补短板路线图和锻长板清单。以重点整机产品研制为切入点,支持省内重点企业与国内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联合技术攻关和生产制造,着力打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集成服务等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全球布局,深度参与构建涵盖生产体系、研发基地、营销网络和跨国供应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 三、战略性产业集群 (一)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重点打造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带,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主动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重点发展新一代通信设备、新型网络、手机与新型智能终端、高端半导体元器件、物联网传感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等产业。

新时代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

新时代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加快产业振兴,推动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主要目标 到2025年,由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智能装备、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时尚轻工构成的“321”现代产业集群体系基本形成,各项指标均达到“十四五”预期。其中,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达到220万元,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3.7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0.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5.6%o到2027年,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总值突破千亿大关,智能装备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产值达到400亿元,形成我市特色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超十亿企业20家以上。 二、工作任务 (一)实施空间腾换行动。 1.整治低效工业用地和老旧园区。聚焦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等问题,大力推进低效工业用地连片整治和盘活利用,每年完成低效工业用地改造开发1800亩以上。加快老旧开发区(园区)有机更新和扩容利用,推动工业上楼,经批准实施的项目,在符合相关技术规范的前提下,容积率宜高则高,一般不低于 2.0,有条件的项目试点探索 3.0以上容积率。探索闲置工业厂房再利用机制,做到统一监管,

统筹提效。 2.建设高能级产业平台。发挥经济开发区、高新区、“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叠加优势,推动主导产业集群企业和新增项目向产业发展核心区集聚。加快建设“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2.0,升级打造制造业特色小镇,科学设置基础配套产业园,到2027年争取累计培育新增4星级以上小微企业园2个。 3.推动产业协同布局。以打造“321”现代产业集群为目标,编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完成汽车零部件产业(底盘系统)、高分子产业(化工新材料)省级产业协同区创建工作,继续申报符合创建条件的省级产业核心区、协同区。深入开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县结对创建,推动我市和结对县深化产业合作。 (二)实施招大做强行动。 4.谋划招引重大项目。推进产业链条化发展,滚动更新产业招商地图,紧盯500强、头部企业和创新型、强链型、补链型项目开展精准招商,推动优质瑞商回归,努力形成新增长点。新招引新兴主导产业项目全员劳动生产率应高于上年度全省同行业平均10%以上。到2027年,实现招引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累计数量达到30个。 5.推动企业增资扩产。加强项目储备,完善“增资扩产”项目过堂会机制和双周调度会机制,新建传统支柱产业增资扩产项目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应高于上年度全市同行业平均水平15%以上,力争每年开工增资扩产项目80个、竣工35个以上。 6.实施千企数字化节能化改造。加快企业设备更新改造,每年实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山东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山东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公布日期】2021.07.14 •【字号】鲁发改高技〔2021〕575号 •【施行日期】2021.07.14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发展规划 正文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关于印发《山东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 划》的通知 各市人民政府,省有关部门单位: 《山东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1年7月14日山东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目录 一、基础和形势 1 (一)发展基础 1 (二)发展形势 2 二、总体要求 4 (一)指导思想 4 (二)主要原则 4 (三)发展目标 5 三、重点产业 6 (一)发挥“五强”新兴产业引领力,构筑发展新优势 6 1.新一代信息技术 6 2.高端装备 11 3.新能源新材料 13 4.现代海洋 16 5.医养健康 20 (二)拓展新兴产业发展领域和空间,培育壮大新动能 22 1.新能源汽车 22 2.航空航天 24 3.绿色环保 26 4.新兴服务业 27 四、重大工程 28 (一)产业集群培育工程 28 (二)创新体系构建工程 30 (三)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31

(四)数字赋能升级工程 32 (五)发展生态优化工程 33 五、保障措施 34 (一)健全推进机制 34 (二)强化项目支撑 35 (三)开展“双招双引” 35 (四)推动示范引领 35 (五)强化督导评价 35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十四五”时期,必须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加快培育壮大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为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提供重要支撑。根据《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基础和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团结带领全省上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竞争力不断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站上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 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2020年,“四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突破3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1%,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1.4万家,是2015年的3.5倍。加快培育“十强”现代优势产业,2017年以来,新一代信息制造业、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产值分别增长28.9%、25.7%和3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