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1例循证治疗

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1例循证治疗

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1例循证治疗

1病例

患者,女,87岁。因“进食后腹胀不适2年,反复呕吐宿食2个月”人院。既往无消化性溃疡、高血压、心脏病等病史。患者中等身材,营养良好,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血压150/80mmHg,心肺听诊未闻及异常,腹略膨隆,未见胃肠型,全腹软,无压痛,未扪及肿块,有振水音,肠鸣音3~5次分,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及特殊检查:除血钾偏低(3.28mmol/L)外,其他常规检查未见异常,胃镜提示胃幽门部溃疡性病变,胃底、体可见较多食物残渣,病理提示胃窦部腺癌。入院后予完善检查、禁食、胃肠减压、洗胃及补液治疗3d后,在全麻下行胃癌根治术(远端胃大部切除,残胃-空肠毕Ⅱ式结肠前吻合),术中置放胃管和空肠营养管,术后常规应用抗炎、止酸等药物,术后第4天患者突然出现呕吐,胃肠减压量增至1000mL,以后10d一直维持在1 000mL以上,并出现反复少量呕吐、上腹有饱胀感。术后检查:4次血电解质检查提示低血钾(2.2~2.9mmol/L),且有轻度低钠,血气分析显示正常;给予胃管内注入泛影葡胺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见残胃蠕动很弱,造影剂排空缓慢,但无吻合口梗阻征象。术后病理:胃幽门管状腺癌,弥漫浸润型,分期为pT3N1M0。

根据以上病史资料,结合国内标准,该患者诊断术后胃瘫综合征(PGS)成立。目前患者出现反复呕吐、上腹饱胀;较长期不进食、大量胃液丢失影响患者营养情况;胃动力明显不足,胃排空延迟。因此,根据病人状况提出临床问题:①哪些药物可以改善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症状?②哪些药物能加强胃动力,促进胃排空?

③哪些治疗手段对术后胃瘫综合征有效?

2证据检索

按照循证实践证据检索原则,首先检索与临床问题密切相关的二次文献数据库,若无合适的相关证据,再检索原始文献数据库。我们检索了Cochrane Library(2009年第3期)、Medline(PubMed网站1980—2009.5)、Sum-search网站数据库。

2.1主题词

①Gastroparesis;②Gastrointestinalmotility/drug effects(Erythromycin、Domperidone、Metoclopramide、Cisa-pride、Mosapride);③Electric Stimulation Therapy;④Acu-puncture;⑤Drugs,Chinese Herbal.

2.2检索结果和证据真实性评价

虽然PGS与糖尿病胃瘫(DGP)有相似之处,如胃排空动力障碍等,但两者也存在明显区别,如病因、发病机制等。因此,我们优先收集纳入PGS的文献,其次考虑纳入DGP的文献。对检索到的文献通过逐篇阅读文题和摘要、并排除

重复文献,从中筛选出了与临床问题密切相关的系统评价和随机对照实验(RCT)。并根据循证医学关于系统评价、治疗性研究和临床指南的评价原则,对所得文献一一评价,结果共纳入16篇符合标准的文献。其中10篇系统评价(除一篇meta分析外,其余均为定性系统评价),6篇RCT。

3证据适用性评价

3.1药物选择

药物治疗仍然是胃瘫治疗的主要方法。当前用于胃瘫治疗的可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主要有红霉素、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西沙必利等。在药物治疗中,红霉素、胃复安、多潘立酮和西沙必利几者相比,何者对改善术后胃瘫综合征症状最好?何者促进胃排空最有效?各有何利弊?

①红霉素:有1篇2003年的SR(共纳入5个RCT,其中1篇双盲对照交叉试验,其他4篇均为开放性试验,共60例病人)提示口服红霉素(250mg或500mg 每日3次,持续2~4周)治疗胃瘫有43%(26/60)的病人出现症状改善,在有症状评分的23例病人中,有48%(11/23)的病人症状得以改善。同时在比较甲氧氯普胺和红霉素的作用时,发现两者在症状评分改善和促进胃排空方面没有差异。这篇SR的缺点是纳入研究的样本量较小,客观症状评分人数较少。

②甲氧氯普胺和多潘立酮:共纳入2篇SR。1篇2008年的SR(纳入28个研究,1 016例病人)提示64%的研究证实多潘立酮能改善胃瘫症状,60%的研究证实其能改善胃排空,67%的研究则提示其能缩短住院日期。因此,推荐多潘立酮用于糖尿病胃瘫。缺点是纳入文献的研究多有局限(如多无对照组)。1篇1999年SR在比较多潘立酮与甲氧氯普胺、西沙必利时,证实其在改善症状方面3者并没有差异,但是由于多潘立酮不经过血脑屏障,所以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较少,因而多潘立酮要优于甲氧氯普胺。

③西沙必利:有1篇1994年的SR(共纳入165篇文献研究)提示西沙必利能刺激胃、小肠、结肠的平滑肌,增加肠道括约肌的张力,在对照研究中,西沙必利能改善与胃瘫、非溃疡性消化不良、食管返流等相关症状,在减轻返流症状方面较之胃复安同样有效甚至更好,但是由于没有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因而在治疗胃肠动力方面优于胃复安。

④综合比较:有1篇1999年的SR(共纳入36个研究,514例病人)比较了红霉素、胃复安、多潘立酮、西沙必利4种胃动力药,结果提示红霉素在促进胃排空方面优于其他药物[缩短胃排空时间(44±11.28)%],而红霉素和多潘立酮对改善症状最有效(红霉素>多潘立酮>胃复安>西沙必利),同时发现胃排空改变与症状改善没有关联。缺点是纳入的研究在方法学上存在局限(症状没有量化或非盲法、随访时间不长)。

⑤药物不良反应:1篇2008年的SR指出红霉素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皮疹、呕吐和腹部痉挛、疼痛,特别是长期应用时可以出现尖端扭转性心动过速。而应

用甲氧氯普胺的患者并发症高达30%,主要的不良反应有躁动不安、焦虑、眩晕、困倦,高泌乳素血症导致乳房增大和溢乳,这与其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多巴胺受体有关。同时在初次应用甲氧氯普胺的48h内患者还可能出现少见的张力不全如面部痉挛、牙关紧闭、眼球危象;在长期使用时则可以出现以迟发性运动障碍为特征的Parkinson样症状体征。西沙必利则在进入临床后也被发现对于有心脏潜在病变,特别是有传导障碍的病人可以引起致命的心律失常,因此西沙必利在2000年已从美国市场上撤出,并且仅限于在有严格适应征的情况下使用。

3.2中医药和针灸疗效

1篇关于中药的2006年RCT将33例非急诊腹部术后病人随机分为2组,一组服用中药大承气汤(DC-QT),另一组对照组服普通液体,记录胃的肌电水平ECG和测定血胃动素水平。结果发现,在手术当日DCQT组胃ECG正常的频率要高于对照组(P=0.0016);在术后2~3d胃ECG的功率DCQT组高于对照组(P=0.0011、P=0.0215);血中胃动素水平的峰值DCQT组也早于对照组。因此认为大承气汤能改善胃动力、减少术后胃瘫发生率。但其仅纳入一小部分腹部手术(肝胆胰),没有纳入胃肠手术病例。

另一篇关于针灸的2007年RCT将41例PGS患者随机分为3组:温针灸组(A组)17例,采用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方法治疗;针刺配合耳穴贴压组(B组)12例,采用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单纯针刺组(C组)12例,采用常规针刺的方法治疗。观察治疗后胃液引流量及治疗次数和痊愈率。结果3种针灸治疗均可显著减少胃液引流量,A组痊愈率为100%,平均治疗(7.24±3.87)次;B组痊愈率为66.7%,平均治疗(9.83±4.60)次;C组痊愈率为75.0%,平均治疗(15.25±3.81)次。3组临床痊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次数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因此认为温针灸法是治疗PGS最佳的方法,治疗次数少,治愈率高,奏效快。

虽然不少文献认为中医在治疗胃瘫时有独特的疗效,但是由于临床试验设计的局限(非随机或双盲),实际的临床效用仍然需要进一步科学研究。

3.3胃电起搏(GES)及手术疗效

①胃电起搏:共纳入1篇SR。1篇2006年的SR系统地论述了GES。目前GES在治疗胃瘫时,共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高频短波,另一种是低频长波。前者又称Enterra疗法(2000年已得到美国FDA的批准用于难治性胃瘫),在临床应用后发现其对于药物难治性胃瘫(主要是糖尿病、特发性、术后胃瘫)可以减少上腹部的胃肠症状(主要是恶心、呕吐),缩短住院日期,降低药物治疗的费用提高患者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但是Enterra疗法究竟能不能增加胃的排空,文献是有分歧的,多数学者认为Enterra疗法并不能增加胃的排空。第2种治疗方法由于植入设备的限制,其只纳入1篇单中心的研究。结果发现低频长波能恢复胃正常节律、促进胃排空和减少胃部症状,但是症状的改善并没有在动物实验中得到证实。因此这到底是因为GES的直接作用还是病人整体状况改善的结果导致症状改善还不清楚。总之,此文献总结后认为高频短波能改善恶心、呕吐的症状,

而对胃动力改善作用不大;低频长波能改善胃动力,而改善恶心、呕吐的症状作用不明显。因此治疗方法的选择还有赖于对胃瘫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但是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关于GES的临床研究文献都缺乏安慰剂对照研究,因此GES 的临床作用无法排除安慰剂的效果,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科学设计和临床研究。

②手术治疗: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人们就会考虑手术治疗。迄今,胃瘫的手术治疗方法主要有胃造瘘、空肠造瘘、胃切除术和手术引流等。检索到1篇2003年的SR(共纳入17篇文献),文献指出全胃切除似乎可以减轻术后胃瘫的症状,但是对于其他类型的胃瘫则没有相关的研究。胃造瘘可以减轻症状,但得出这一结论的2项研究一共只有26个病人,例数过少。空肠造瘘能改善病人的症状和营养状况,但是可引起明显的并发症(主要是感染),而采用何种方式置放空肠营养管(开腹或通过腹腔镜)则尚缺乏相应的对照研究。由于文献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几乎全部是非盲法、无对照的病例报告或回顾性研究),因此结果应用时应谨慎,要充分考虑患者情况和医生临床经验。

4应用证据

我们在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后对该病人制订了相应的治疗方案。①心理安慰:每天和病人及家属积极沟通交流,了解病人的感受和症状体征变化,减轻病人焦虑,增强病人康复信心,鼓励病人多下床活动。②给予静脉应用红霉素(300mg,静脉滴入,1次/日)、胃复安(10mg,肌肉注射,2~3次/日),将吗丁啉片剂(10~20mg)或西沙必利(10mg,3~4次/日)研磨后从胃管内灌注,但向家属说明各药的作用及潜在风险,家属表示同意。③若上述药物仍然无效,可考虑应用莫沙比利、新斯的明等胃肠动力药。④保留胃管和空肠营养管,给予充分营养支持,短期以TPN为主,在胃液量明显减少后尽早进行肠内营养(EN),但暂不考虑空肠或胃造瘘。⑤同时给予针灸和中药治疗。

5后效评价

在治疗期间医患关系融洽,患者及家属始终能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终于在术后42d患者痊愈。在药物治疗1个多月时间里,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但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现口服片剂及中药汤剂因为需要从胃管内注入,病人依从性较差,而针剂治疗比较容易接受,使用方便。胃管及空肠营养管的保留置放是非常必要的,不仅可以引流胃肠液,还可以进行营养支持,只是由于需要留置较长时间,病人比较痛苦,可以考虑通过内镜或其他微创手段进行胃造瘘或空肠营养造瘘,由于这是一种有创手术,征求家属意见不能忽视。在临床应用中我们考虑到胃液较多而使用了善得定,以及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已证明有效的胃肠动力药莫沙比利,但是由于缺乏相关临床证据支持,目前并不主张常规使用,但有必要进行相关研究。

胃切除术后胃瘫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胃切除术后胃瘫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目的总结胃切除术后胃瘫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方法对18例胃瘫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回顾性分析。结果胃功能全部在较短时间内恢复,一般为3~9 d,平均6 d。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胃切除术后胃瘫,胃肠功能在短时间内恢复,较单一西医非手术治疗效果佳。 标签:胃切除术后;胃瘫;中西医结合治疗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指胃大部切除术后即发的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功能性胃排空延迟。2000年1月~2008年12月笔者所在科共治疗18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0年1月~2008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行远端胃大部切除重建术400例,发生PGS 18例,发生率为4.5%,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35~60岁,平均(47.5±12.5)岁。胃癌13例,胃溃疡4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例。其中B-I式吻合5例,B-Ⅱ式吻合13例。所有患者在胃大部切除术后开始进食后,或由流质改为半流质后出现上腹部胀满、膨隆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但上腹痛不明显;呕吐物为所进食物,有时混有胆汁,吐后症状消失,肛门停止排便、排气。体检可见上腹部呈饱满及胃型,轻度压痛,可闻及胃振水音,肠鸣音弱。其中胃镜检查8例,示吻合口明显充血、水肿6例,吻合口轻度水肿2例,胃镜可以顺利通过吻合口。X线碘剂造影检查:见残胃扩张呈球形,有食物残留,无蠕动或蠕动极弱,碘剂长时间潴留于胃内,数小时后有极少量碘剂呈线状或点状缓慢通过吻合口至输出肠段内。 1.2治疗首先消除患者紧张情绪,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每天用3%温盐水洗胃,并抽空胃内容,以减轻胃黏膜水肿,促进胃张力恢复。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补充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特别注意补钾。因低钾本身可致胃肠平滑肌张力低下。加强营养支持,供给足够热量,对病情重、病程长者,最好采用全胃肠外营养(TPN)治疗。糖皮质激素等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选用。应用胃动力药物,如甲氧氯普胺、西沙比利、多潘立酮、小剂量红霉素等。在以上西医治疗基础上,通过辨证论治,自拟健脾益气汤:人参6 g,黄芪15 g,白术12 g,茯苓12 g,白扁豆15 g,木香12 g,砂仁9 g,陈皮12 g,制半夏12 g,郁金12 g,丹参20 g,炙甘草6 g,实热者加大黄9 g。上方加水500 ml,煎至200 ml,分5~10次从胃管灌入,日1剂,至肛门排气并进食为止。 2结果经灌注中药后肠鸣音平均20 h恢复,平均36 h后肛门排气,胃功能全部在较短时问内恢复,一般为3~9 d,平均6 d。3讨论胃瘫又称为“胃瘫综合征”、“残胃无张力征”,是胃切除术后近期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残胃蠕动无力、胃排空延迟等。目前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术中切断迷走神经后,近端胃的容受性舒张功能丧失,胃蠕动性收缩减弱或丧失,损害了小肠异位起搏电位的抑制,引起胃窦压力波和十二指肠慢波分离,使食物滞留相延长,患者往往从流质改为半流质或固体食物时发病。(2)胃切除术后,胃大弯侧起搏点部分或全部丧失也与PGS的发生有关[1]。(3)由于患者对手术顾虑重重,精神处

目的对胃癌根治术后并发症进行clavien—Dindo分级并探讨并发症

胃癌D2根治术后并发症的Clavien-Dindo分级及危险因素分析 张超张文俊滁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 对胃癌D2根治术后的并发症进行危险因素分级,并探讨其发生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172例行胃癌D2根治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出现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30例和对照组142例。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有无基础疾病、手术时间、手术方式、失血量及术后病理分期等临床病理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7.44%(30例),Clavien-Dindo分级Ⅱ、Ⅲ、Ⅳ和Ⅴ级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0例(11.62%)、8例(4.65%)、1例(0.58%)和1例(0.58%)。与对照组相比,并发症组有术前基础疾病[60.00%(18例)比32.39%(46例)P<0.01],且围手术期输血比例更高[50.00%(15例)比26.06%(37例),P<0.01],而性别、年龄、切除方式、重建方式、淋巴结转移数目、手术失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病理分期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存在基础疾病、术前ASA分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Ⅱ级、联合脏器切除、和围手术期输血与胃癌D2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关(均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围手术期输血(OR = 3.14,95% CI:1.36~7.25,P = 0.007)和术前基础疾病(OR = 2.58,95% CI:1.12~5.96,P = 0.027)是胃癌根治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Clavien-Dindo 分级标准应用于胃癌D2根治术后并发症分级,有助于对胃癌手术安全性进行综合比较和评价,加强术前基础疾病处理和尽量减少围手术期输血可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胃癌;D2根治术;并发症;Clavien-Dindo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s to perform a risk factor analysis of complications after D2 radical resection of gastric cancer, and to explore the main risk factors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Methods: We collected the clinical data of 172 patients with D2 radical gastrectomy for gastric cancer retrospectively. 30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142 cases in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linical data such as gender, age, complications, operation time, operation mode, blood loss and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stage. Results: The total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as 17.44% (30 cases). The incidence of Clavien-Dindo grade II, III, IV and V were 20 (11.62%), 8 cases (4.65%), 1 case (0.58%) and 1 cases (0.58%).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a higher incidence of preoperative complications [60.00% (18 cases) ,32.39% (46 cases), P<0.01], and a higher risk for perioperative blood transfusion [50.00% (17 cases) than 26.06% (37 cases), P<0.01 ]. But the differences of gender, age, excision, reconstruction, lymph node metastases, surgical blood loss, operative time and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staging showe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Single factor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presence of complications, preoperative grading of ASA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score) more than grade II, combined organ resection, and perioperative transfusion were related to the complications after D2 radical resection (P < 0.05). Further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perioperative blood transfusion (OR = 3.14, 95% CI:1.36 ~ 7.25 , P = 0.007) and pre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R = 2.58, 95% CI:1.12 ~ 5.96, P = 0.027)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 Conclusions:Application of Clavien-Dindo grading standards in D2 radical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s helpful to the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and evaluation of gastric cancer surgical safety. Strengthen the treatment of pre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reduce perioperative

胃瘫

概述 胃瘫(gastroparesis)是腹部手术,尤其是胃癌根治术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是指腹部手术后继发的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胃瘫一旦发生,常持续数周甚至更长时间,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术后残胃和远端空肠正常的运动功能破坏是发生功能性排空障碍的主要原因。消化道造影和胃镜检查是诊断本病及与机械性梗阻鉴别的重要方法。采取非手术治疗一般均可治愈,针对胃排空动力学机制的改变采用促胃肠动力药物可能收到较好的疗效。胃瘫的临床重要性在于有时会被误诊为吻合口或输出袢的机械性梗阻而采取再手术治疗,因此,正确地诊断和治疗胃瘫,对避免盲目再手术,减轻病人痛苦具有重要意义。 1 临床特征: 病人多于术后数日内停止胃肠减压、进食流质或由流质饮食改为半流质饮食后出现上腹饱胀不适、恶心、呕吐及顽固性呃逆等症状,一般疼痛不明显,食后吐出大量胃内容物,可含有或不含有胆汁,吐后症状暂时缓解,胃肠减压抽出大量液体,每日1000-3000ml。胃瘫发生时,小肠及结肠动力功能一般不受影响,故患者可正常肛门排气、排便,体检发现胃振水音。胃镜检查及胃肠道碘油造影可排除流出道机械性梗阻,核素标记液体胃排空试验提示胃排空延迟。发病率:国内报道0.47-3.6% ,国外报道5%-24% 。 2 发病机制: 胃的正常运动功能包括容纳食物,调节胃内压,推进、搅拌、研磨食物等,其动力是由胃壁肌肉的收缩和括约肌的协调启闭完成。其功能除与进食等情况有关外,主要受神经及体液的调整。 本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的原因有多种,如术中麻醉药物的直接抑制作用,精神紧张,吻合口水肿,输出袢痉挛、水肿,长期应用抑制胃肠道运动药物,水、电解质与营养失调,饮食改变或术后早期进食不当,食物中脂肪含量过高,及变态反应,大网膜与吻合口周围团块状粘连,炎性肿块压迫等因素,术后整个消化道内环境改变、紊乱导致的空肠麻痹或痉挛为常见原因。 2.1 由于胃大部手术切除了远端胃、幽门,胃的完整性受到破坏,整个消化道内环境改变、紊乱,导致胃蠕动节律失常、胃动过速,产生逆行蠕动波,减弱了残胃的收缩, 丧失了对食糜的研磨功能。术后残胃和远端空肠的正常运动功能受到影响,空肠麻痹或痉挛使食糜传递阻力增加,干扰了残胃及小肠对内容物的清扫运动,致使胃排空失调。胃镜检查见胃内粘膜及吻合口水肿对胃排空也有影响,但胃镜可顺利通过证明吻合口水肿并非造成胃瘫的主要原因。 2.2 手术本身可通过多种途径激活抑制性交感神经反射系统,使胃肠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激活的交感神经纤维不仅可通过抑制胃肠神经丛的兴奋神经元抑制胃动力,还可以通过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儿茶酚胺直接与胃平滑肌细胞膜上的α和β受体结合抑制平滑肌细胞收缩。近年研究表明迷走神经

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案例分析作业

《循证医学循证医学案例分析作业》 摘要:循证医学,又称实证医学或求证医学,循证医学源于传统医学,最早的记载是我国乾隆年间,“考证”古医书的做法就是祖先对循证医学的实践,可见,循证医学以患者为中心,它既重视医生的临床经验,又强调对患者产生最好的临床效果,尽可能达到两者兼顾的目的 循证医学,又称实证医学或求证医学。它是一种努力获取和运用最佳的科学依据来指导临床实践的方法,也是规范医疗服务,制定医疗卫生决策,提供经济、高效医疗手段的一门科学。 循证医学源于传统医学,最早的记载是我国乾隆年间,“考证”古医书的做法就是祖先对循证医学的实践。200多年后,循证医学正式问世。1992年,加拿大Guyatt博士正式提出了循 证医学的概念,引起国际医学界的广泛重视。1993年英国牛津大学正式成立了国际Cochrane(英国著名流行病学家,内科医生的名字)协作网,开始收集全世界范围内质量可 靠的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行系统评价,为循证医学的发展提供证据。循证医学从20 世纪90年代得以如此迅速地发展,应感谢人类已进入了计算机的网络时代,现在全世界已发展到包括中国在内的13个国家,13个Cochrane 中心,实施开展循证医学的研究。随着循 证医学的发展,它对医学的贡献已崭露头角,它推动医学发展的作用已令人关注。 判别疗效的“金标准” 数十年前,欧美曾盛行过伤寒放血疗法,我国也流行过鸡血疗法 和卤碱疗法,如今,一些虚假夸大的药品广告,声称“该药已经过某医院临床试用,其疗效显著、副作用少,总有效率达95%以上”等。上述疗法和宣传,都经不起科学的检验,它们缺 乏客观的依据,如足够的试验人数、遵从随机原则、设立对照组等。而循证医学提出临床试验结果必须依据大样本人群(一般在千人以上),必须遵从随机原则,对患者和医生实行双盲法,力求减少主观、人为因素。因此可以说,循证医学规范了临床试验研究,是判别疗效真假的金标准。医学检查的“金算盘” 当今,各种临床检验及影象学的诊断方法,如CT、磁共振成象、B超、X线摄片等,种类越来越多,即使同样都是血常规检验,其指标和内容也已今非昔比,增加了许多项目。医学新技术的发展,给医生诊治疾病带来了帮助,然而,我们有时会见到这样的情境:患者上医院看病,有的医生还没了解清楚患者的病史及症状,就 不分青红皂白,大笔一挥开出一大堆检查化验单,也不管其诊断价值如何,人人必须“走过场”。不论病情如何,患者每次都要检查全部血液化验项目,委实劳民伤财。循证医学要求,医生应有意识地、有目的地、有判断地采集和运用最佳证据,为患者提供优良的诊治服务。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分析仪应设计有任选方式,若临床医生认为仅需要三种白细胞分类结果,血液分析仪就不必启动五类试剂。同样,若X线摄片可以诊断,就不必做CT或磁共振成象检查。这样既不浪费检查资源又可以降低医疗费用,从而大大减轻了患者和医生的负担。

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1例循证治疗

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1例循证治疗 1病例 患者,女,87岁。因“进食后腹胀不适2年,反复呕吐宿食2个月”人院。既往无消化性溃疡、高血压、心脏病等病史。患者中等身材,营养良好,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血压150/80mmHg,心肺听诊未闻及异常,腹略膨隆,未见胃肠型,全腹软,无压痛,未扪及肿块,有振水音,肠鸣音3~5次分,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及特殊检查:除血钾偏低(3.28mmol/L)外,其他常规检查未见异常,胃镜提示胃幽门部溃疡性病变,胃底、体可见较多食物残渣,病理提示胃窦部腺癌。入院后予完善检查、禁食、胃肠减压、洗胃及补液治疗3d后,在全麻下行胃癌根治术(远端胃大部切除,残胃-空肠毕Ⅱ式结肠前吻合),术中置放胃管和空肠营养管,术后常规应用抗炎、止酸等药物,术后第4天患者突然出现呕吐,胃肠减压量增至1000mL,以后10d一直维持在1 000mL以上,并出现反复少量呕吐、上腹有饱胀感。术后检查:4次血电解质检查提示低血钾(2.2~2.9mmol/L),且有轻度低钠,血气分析显示正常;给予胃管内注入泛影葡胺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见残胃蠕动很弱,造影剂排空缓慢,但无吻合口梗阻征象。术后病理:胃幽门管状腺癌,弥漫浸润型,分期为pT3N1M0。 根据以上病史资料,结合国内标准,该患者诊断术后胃瘫综合征(PGS)成立。目前患者出现反复呕吐、上腹饱胀;较长期不进食、大量胃液丢失影响患者营养情况;胃动力明显不足,胃排空延迟。因此,根据病人状况提出临床问题:①哪些药物可以改善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症状?②哪些药物能加强胃动力,促进胃排空? ③哪些治疗手段对术后胃瘫综合征有效? 2证据检索 按照循证实践证据检索原则,首先检索与临床问题密切相关的二次文献数据库,若无合适的相关证据,再检索原始文献数据库。我们检索了Cochrane Library(2009年第3期)、Medline(PubMed网站1980—2009.5)、Sum-search网站数据库。 2.1主题词 ①Gastroparesis;②Gastrointestinalmotility/drug effects(Erythromycin、Domperidone、Metoclopramide、Cisa-pride、Mosapride);③Electric Stimulation Therapy;④Acu-puncture;⑤Drugs,Chinese Herbal. 2.2检索结果和证据真实性评价 虽然PGS与糖尿病胃瘫(DGP)有相似之处,如胃排空动力障碍等,但两者也存在明显区别,如病因、发病机制等。因此,我们优先收集纳入PGS的文献,其次考虑纳入DGP的文献。对检索到的文献通过逐篇阅读文题和摘要、并排除

2015胃癌指南解读

2015 年V1 版《NCCN胃癌临床实践指南》更新解读 2015-05-11 作者:徐泽宽来源: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5年5 月第35 卷第5期 【摘要】胃癌诊治领域近年来进展迅速,《NCCN 胃癌临床实践指南》(《指南》)也不断推出新的版本,以跟进最新的前沿进展。2015 年V1 版《指南》在原来的基础上引进了新的证据和标准,从四个主要方面进行了修订: (1)更新了“胃癌不可根治性切除的标准”;(2)修改了胃癌的风险分析,新增了“肿瘤风险评估”和“遗传学咨询”;(3)修改了局部进展期、局部复发或转移性胃癌的部分化疗方案;(4)修改了胃癌放疗的部分内容。新版《指南》对胃癌的治疗理念更规范化、科学化,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NCCN)系由25 个世界知名的癌症中心所组成的一个非营利联盟组织,每年发布各种恶性肿瘤的临床实践指南,得到了全球临床医师的广泛认可和遵循。2015 年1 月,NCCN 发布了2015 年V1 版《NCCN 胃癌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的更新内容主要通过Pubmed 数据库检索2013 年6 月27 日至2014 年6 月27 日收录的关于人类胃癌的英文文献,从检索结果中选择Ⅱ期、Ⅲ期、Ⅳ期临床试验和治疗指南、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系统综述及效度研究等文献。引进了新的临床证据和标准,对《指南》进行修订。 2015 年版《指南》在内容上基本与前几版保持一致,但新版《指南》重点突出了个体化治疗和系统化治疗的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将旧版《指南》的“身体状况差,不能耐受手术的病人(medically unfit)”更名为“不适合外科手术的病人(non-surgical candidate)”,包含了“不能耐受手术病人”和“能耐受手术但不愿手术病人”。此类病人的重新分类,使临床治疗更具人性化,充分尊重病人个人意愿,体现了个体化的治疗模式;(2)对于不可切除的进展期胃癌、局部复发或存在远处转移的病人,把旧版《指南》中姑息性治疗方案中的“化学治疗”更改为“系统治疗”,系统治疗包含了术前新辅助放化疗、手术治疗及术后放化疗等一系列的治疗,这一名称的更改体现了综合治疗的模式;(3)在既往遗传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大幅度修改了高风险综合征的评估标准,同时新增加了“肿瘤风险评估”和“遗传学咨询”的内容,这两部分内容的修订为肿瘤的个体化治

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18例临床分析

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18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病原因、诊断方法与治疗措施。方法:选取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胃部手术后出现胃瘫综合征 的以及就诊于我院的胃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共计18例。对其病史、诊断、 治疗方法与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18例患者经过非手术治疗10~42 天后,均恢复胃动力,无二次手术患者。讨论: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病原因 主要为精神心理因素、神经损伤、胃肠应激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常用 诊断方法包括胃镜检查、胃肠X线造影动态观察以及核素标记胃排空试验等;对 于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首选非手术治疗方法,如心理治疗、促胃肠动力药、中医 治疗等,均可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胃切除术;胃瘫综合征;临床分析 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operative gastroparesisvsyndrome,PGS),也被称 为功能性胃排空障碍,主要表现为胃部手术后出现的以胃部排空功能障碍为主要 表现的综合征,[1]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胃部手术近期并发症之一。由于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与吻合口或者输出袢处的机械性梗阻的临床 表现与体征相似,所以对其的临床诊断有一定的影响。本文选取了2017年1月 ~2018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18例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对其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胃部手术后出现胃瘫综合征的以 及就诊于我院的胃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共计18例。其中男性患者10例,女 性患者8例;年龄33~66岁,平均年龄(45.87±6.40)岁;体重52~74公斤,平 均体重(63.45±3.72)公斤;原发疾病为胃溃疡5例、胃息肉2例、胃癌5例、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例、胃间质瘤3例。 1.2 临床表现 ①所有患者在术后5~8天肛门排气后,停止胃肠减压并给予患者流质或半流 质饮食。患者在正常进食后出现上腹部饱胀感伴有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出现顽固 性呃逆,但患者疼痛感均不明显。②患者进食后出现呕吐,呕吐物伴或不伴有胆汁,且患者在呕吐后症状均减轻。③查体患者上腹部饱满,压痛感轻,振水音(+),肠鸣音可减弱或正常。④胃肠减压量均大于800ml/d。⑤患者在术后2 周进行胃镜检查,结果示手术吻合口有不同程度的水肿与出血,残胃未见蠕动波,胃镜可以通过手术吻合口。 1.3 治疗方法 ①医护人员应与患者及家属积极沟通病情,向其讲解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 发病诱因与非手术治疗的效果,消除患者与家属的紧张情绪,提高对治疗的配合。 ②给予患者3%高渗盐水洗胃,剂量为每次100~200ml,在胃内保留20分钟后抽出。③继续禁饮食、禁止胃肠减压。④地塞米松静脉滴注,10mg/d。⑤注意体 内水盐平衡、酸碱平衡。⑥给予患者全胃肠外营养。⑦可对症应用胃动力药, 如吗丁啉等。⑧可结合中药或针灸进行治疗。 2 结果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的中医治疗分析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 的中医治疗分析 摘要:胃肠功能紊乱(PGID)是肿瘤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之一.根据临床症状,PGID可分为术后胃瘫、术后恶心、术后呃逆、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便秘和术 后腹泻6类.据有关报道,在我国,PGID的发生率在9%到20%之间.由于病情持续 时间长,易复发,后续肿瘤治疗常被延误。中药PGID具有疗效显著、操作简便、副作用小等优点.正如中医文献所知,不同世代的医生对这种疾病的认识不同, 其治疗方法也不同。本文对前人文献中所指出的药物使用的辩证方法和特点进行 了统计分析。 关键词:术后;胃肠道功能絮乱;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医治疗 引言 胃肠道功能紊乱也称为胃肠道神经官能症,是一种肠道综合征。而消化系统 恶性肿瘤术后功能性胃肠道紊乱意味着术后由于一系列原因,整个消化系统有协 调的慢行,主要表现为肠听觉嗡嗡声减弱或消失,胃肠系统大量分泌或产生大量 气体,容易出现腹胀、恶心、呕吐甚至炎症反应等症状,胃肠道紊乱是术后最常 见的并发症之一。 一、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常见病发原因 1.麻醉药品 麻醉剂对患者胃肠功能有影响,其对胃肠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阿片类药物的 使用。μ类阿片受体通过改善胃肠道、减缓胃肠蠕动、容易引起恶心、呕吐和消 化不良等症状来应激。 2.胃肠道灌注不足

术后可能由于术前饮食、失血、补充不足等一系列具体原因导致体液不足。 由于循环系统血液供应不足,导致胃肠道灌注不足,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 3.炎症反应 胃肠道粘膜微球对存在非常敏感,机械刺激、药物刺激、急性刺激等反应, 加上术后体内抗炎系统减弱,可引起炎症反应,这可能导致粘膜破裂和肠道功能 紊乱,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 4.胃肠道环境恶化 胃肠道增压增加,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或其他因素容易引起胃肠道环境紊乱,违反内部条件可能影响平滑肌的清洁,或分泌紊乱,这可能导致消化功能和 胃肠运动减弱。 5.机械刺激 某些手术的不同阶段会刺激敏感的胃粘膜,特别是腹部手术,通常伴随出血、液体泄漏或因输卵管引流而引起的刺激,可能导致粘膜破裂、炎症,肠蠕动和其 他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的缓解。 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肠道功能紊治疗方法的选择 统计显示,PGID治疗方法作为第一治疗手段,针灸按摩也占一定比例,而从 中国提取药物的方法应用较少。统计文献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表明,2周 内口服疗效为70-90%,2周内口服或灌肠联合治疗为83%-95%。可见,中医外治 法在治疗本病中能提高治愈效果。然而,目前尚无中医外治法治疗本病的文献报道,因此中医内治法与外治法的疗效差异无法比较。内服疗法虽然具有方剂齐全、灵活的特点,但它有着特殊的味道,因此会被一些患者拒绝,甚至会增加胃肠道 的负荷;穴位贴敷疗法可以刺激局部穴位刺激经络,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 调节肠道功能;中药灌肠可以刺激肠粘膜,避免肝脏第一次通过时的消除作用, 避免消化液中药物的分解和破坏,提高药物在血液中的局部浓度,加速药物的吸收。中医外治法是以辨证论治为基础的。由于大多数医生不重视局部辨证,局部 外治法一直没有普及。此外,统计数据显示,中药灌肠主要用于肠梗阻和便秘,

红霉素治疗胃瘫的疗效观察

红霉素治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瘫的疗效观察 【关键词】红霉素 【摘要】目的探讨红霉素作为胃动素激动剂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瘫的治疗效果。方法针对常规治疗效果不明显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11例胃瘫患者,给予乳糖酸红霉素静脉滴注,每日1~2次。结果11例患者均康复出院,胃瘫持续时间最短14天,最长37天,平均21.6天。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瘫的治疗原则应采用促胃肠动力药物联合全胃肠外营养支持的保守治疗措施,红霉素作为一种胃动素激动剂治疗胃瘫有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红霉素;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胃瘫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beneficial effect of erythromycin on gastric stasis after pancreatoduodenectomy.Methods Administration of erythromycin lactobionate as 1g added to 5% Glucose injection 500ml for intravenous drip, bid.Results Eleven subjects recovered after erythromycin administration, and the duration of gastric stasis varied between 14 and 37 days with the means of 21.6 days.Conclusion As a motilin agonist, erythromycin proved therapeutic effect on functional delayed gastric emptying after pancreatoduodenectomy. 【Key words】erythromycin; pancreatoduodenectomy; gastric stasis 胃瘫(gastric stasis)通常指腹部手术后出现的无胃流出道梗阻、而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特征的胃动力功能紊乱综合征,是腹部手术后相对少见的近期并发症,但容易出现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特别是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1]。文献报道,PPPD术后早期胃瘫的发生率高达20%~50%[2],因此及时准确诊治胃瘫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传统的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液、一般支持疗法及应用胃肠动力药等。近年来,本科在全胃肠外营养(TPN)治疗基础上,利用红霉素具有胃动素激动剂样作用的机制,保守治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瘫11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58~67岁,平均61.5岁。病程30天~6个月,均以梗阻性黄疸入院,其中胰头癌5例,十二指肠乳头癌3例,壶腹癌2例,胆总管下段癌1例。 1.2 手术方法本组患者均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麻下进行,经典Whipple胰十二指肠切除术8例,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手术均获成功,术中探查情况和术后病理检查符合上述诊断,1例因术后10天拆线时发现皮下组织不愈合再次行切口清创缝合术。

2022结肠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疗现状和进展全文

2022结肠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疗现状和进展(全文) 摘要 目前外科手术为主导的综合治疗是结肠癌获得治愈机会的重要措施。然而, 外科 手术在切除肿瘤的同时,也会带来术后胃瘫的风险。由于术后胃瘫的发生风险 较低,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故往往被临床忽视。然而,术后胃瘫可增加营养 不良的风险,延迟术后抗肿瘤治疗,增加肿瘤复发转移的风险。因此,本文主 要就结肠癌术后胃瘫的发生机制、临床危险因素、预防措施以及治疗进展展开 综述。旨在增加临床医生对结肠癌术后胃瘫的足够重视,从外科角度通过优化 手术策略,降低结肠癌术后胃瘫的发生风险。 以外科手术为主导的综合治疗是目前结肠癌获得治愈机会的重要措施。然而,外科手术在切除肿瘤的同时,也会带来并发症的风险。其中的并发症包括术后胃瘫,又称之为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 , PGS ),即腹部手术后出现的以非机械性梗阻胃排空障碍为主要特点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1]。PGS根据发病时间,可分为急性和慢性, 其中以急性较常见。急性PGS发生在术后进食的1~2 d ;慢性胃瘫常发生在术后数周、数月甚至数年[2]。据报道,PGS多见于右半结肠癌术后,发生率为L9%~3.8%[3,4,5]0由于术后初期的多数患者多表现为早饱、恶心和餐后腹胀等消化不良的临床症状,与术后胃瘫初期症状高度重叠⑹。因此,术后胃瘫发生的早期往往被临床忽视。术后胃瘫可能延迟出院,导

致营养不良的风险增加,延迟术后化疗时间,增加肿瘤复发转移的风险。因此,结肠癌术后胃瘫应引起足够重视。基于目前国内外对结肠癌术后胃瘫鲜有系统介绍,本文主要就结肠癌术后胃瘫的发生机制、临床危险因素、预防措施以及治疗进展展开综述,以供临床医生了解参考。 一、术后胃瘫的发生机制 目前,关于PGS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但流行的观点认为,PGS的发病机制包括迷走神经功能紊乱、参与胃肠肌肉活动局部控制的Cajal间质细胞(intersitital cell ofCajal,ICC)受损和丢失以及免疫浸润细胞的功能下降[刀。 1 .迷走神经切断: 有研究报道,胃窦切除术迷走神经干切断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率为 26% ;而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除切断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率仅有5%[8],PGS的发生与迷走神经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当迷走神经受损时,近o这提示 端的胃底发生紧张性收缩紊乱,导致近端胃内容物排空加快;远端的胃窦部,则由于迷走神经的切断,导致研磨食物的蠕动性收缩减慢, 引起胃内容物的排空延迟。近端胃底的收缩性加快和远端胃窦部的蠕动性减慢,导致胃内容物滞留和胃排空延迟[9]。既往研究发现,迷走神经幽门支可增加幽门节律的调节[10]。而迷走神经的“乌鸦分支”和罗萨蒂神经(Rosati nerve )穿过右半结肠癌患者的手术区。手术解剖胃网膜右区域

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临床观察及护理

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临床观察及护理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护理体会。方法:对2007年1月-2011年9月诊治的40例腹部手术胃瘫综合征患者实施禁食、持续胃肠减压、洗胃,促进胃张力恢复,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补充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的同时进行一系列护理干预: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评估、心理护理、胃肠减压管护理、静脉营养的护理、肠内营养护理。结果:保守治疗14~25 d,平均(17.78±6.72)d,临床症状消失,恢复饮食,全部痊愈出院,无再次手术病例,无护理纠纷,患者对护理满意39例(95.50%,39/40)。结论:对腹部手术胃瘫患者采用进行有效护理配合能取得满意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胃瘫综合征是因胃动力障碍引起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又称胃排空障碍、胃无力症,主要表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上以餐后饱胀、厌食、嗳气、恶心呕吐等为主要症状[1],严重影响术后患者的康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2]。近年来笔者诊治胃瘫综合征40例,并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1月-2011年9月笔者诊治的40例腹部手术胃瘫综合征患者,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23~80岁,平均(55.90±14.34)岁,基础疾病:消化性溃疡、穿孔、外伤性胃肠破裂修补手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直结肠手术等。 1.2临床表现本组均发生在术后5~12 d,平均(7.12± 2.67)d,肛门恢复排气排便以后,进食后出现腹胀、呕吐,体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可闻及振水声,胃肠减压引流量916~1934 ml/d,平均(1189.90±267.93)ml/d。 1.2辅助检查钡餐检查见残胃扩张呈球形,有食物残留,不收缩、不蠕动或蠕动较弱,数小时后有极小量造影剂呈线状或点状缓慢通过吻合口至输出肠段内。 1.3治疗方法禁食、持续胃肠减压、温盐水洗胃两次,并抽空胃内容物;促进胃张力恢复,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补充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特别注意补充钾。 1.4护理 1.4.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接触患者前通过阅读病史,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如基础疾病、麻醉方式、手术过程、实验室相关检查,年龄、性别、经济收入、心理承受能力等,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和心理需求[3],根据上述情况与患者进行针对性交流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1.4.2护理评估评估术后患者全身营养状况,注意患者伤口愈合情况,耐心听取患者主诉,认真做好体格检查,如听肠鸣音等,对患者病情进展做到心中有数,指导患者活动和饮食,严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1.4.3心理护理精神因素通过影响患者神经的兴奋性与胃瘫发生和恢复有密切关系,胃瘫患者病程长,病情反复,加之长时间留置胃管,易使患者产生担忧、紧张和焦虑心理[4],护士应察言观色,密切注意患者心理变化,及时掌握对患者的心理改变,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动态、连续地做好心理护理,解释胃瘫的原因、影响因素、治疗方法和预后,消除其紧张情绪。对患者提出的质疑做好解释,生活上给予照顾,执行各项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娴熟。同时实施家庭干

胃瘫综合症病患护理对策分析探讨论文

---------------------------------------------------------------范文最新推荐------------------------------------------------------ 胃瘫综合症病患护理对策分析探讨论文 【关键词】肠内营养;术后胃瘫综合征;护理【摘要】术后胃瘫综合征(PGS)是指手术后出现的一种以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为主要征象的功能性疾病,多见于上腹部手术后,特别是胃和胰腺手术,其确切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PGS的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药物治疗、营养支持等。经鼻肠内营养因其操作简单,费用较低,有助于肠道细胞正常分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优点而在临床日益受到重视。我科2000年1月~2006年6月对16例PGS患者在使用促动力药基础上使用经鼻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6例患者中,男9例,女7例;年龄38~71岁,平均50岁。其中原发性胃癌11例(BillrothⅠ式吻合7例,BillrothⅡ式吻合4例),胃溃疡1例(BillrothⅠ式吻合),胆总管下段癌1例,胰头癌2例,壶腹部癌1例,均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Child消化道吻合术)。5例患者为手术后4~6天拔除胃管进食流质时出现腹胀、呕吐,11例患者为术后拔除胃管由流质改为半流质饮食时出现呕吐。上腹部有振水音16例。上述病例均符合秦新裕等提出的PGS诊断标准。1.2方法本组病例均选用Folcare螺旋形鼻肠管,患者均在胃镜直视下置入鼻肠管,鼻肠管深度为到达流出道远端30cm左右。置管成功后即输入营养液能全力,肠内营养前后定期监测体重、血常规以及血生化,胃瘫恢复后即可予流质饮食,观察3天左右,若患者进食情况良好,无腹胀呕吐等 1 / 4

纽曼系统护理模式对胃癌根治术病人胃肠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纽曼系统护理模式对胃癌根治术病人胃肠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 响 杭卫丽 【摘要】[目的]探讨纽曼系统护理模式对胃癌根治术病人胃肠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4例胃癌根治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各5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纽曼系统护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病人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进食时间、排便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生理状况、功能状况、精神状态、心理状况及社会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77%)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6.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纽曼系统护理模式干预有助于改善胃癌根治术病人的胃肠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期刊名称】《护理研究》 【年(卷),期】2017(031)018 【总页数】3页(P2294-2296) 【关键词】纽曼系统护理模式;胃癌根治术;胃肠功能;生活质量;并发症;护理干预【作者】杭卫丽 【作者单位】210006,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73 胃癌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对病人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与以往比较有较大改变,胃癌发生率显著增加[2]。目前,主要采用胃癌根治术治疗,但手术会对病人胃肠功能造成严重损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病人生活质量显著下降,实施有效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3]。纽曼系统护理模式以开放式系统作为框架,运用整体方法处理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4]。为探究纽曼系统护理模式在胃癌根治术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对我院收治行胃癌根治术病人进行纽曼系统护理模式干预,并与实施常规护理的病人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将我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104例胃癌根治术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2例,其中男33例,女19例;年龄32岁~67岁(54.26岁±6.65)岁;临床分期:Ⅰ期45例,Ⅱ期7例;肿瘤部位:胃窦部21例,胃底贲门部12例,胃体部10例,胃角部9例;病理类型:中分化腺癌22例,低分化腺癌16例,高分化腺癌6例,未分化癌7例,肉瘤1例。观察组52例,其中男32例,女20例;年龄33岁~66岁(54.02岁±6.58)岁;临床分期:Ⅰ期46例,Ⅱ期6例;病灶部位:胃窦部24例,胃底贲门部11例,胃体部9例,胃角部8例;病理类型:中分化腺癌23例,低分化腺癌17例,高分化腺癌5例,未分化癌6例,肉瘤1例。两组性别、年龄、临床分期、肿瘤部位及病理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选标准:①所有病人均通过病理检查确诊为胃癌;②意识清楚;③未合并其他严重躯体疾病;④均自愿接受胃癌根治术治疗;⑤病人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脑、肾等严重脏器疾病;②合并严重血液疾病;③存在手术禁忌;④意识模糊;⑤精神病;⑥依从性差;⑦临床资料不全。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术前准备、输液指导以及饮食指导等。观察

【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护理】胃瘫综合症

【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护理】胃瘫综合症 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是指胃大部切除后不伴肠吻合口或输出空场袢等机械因素的残胃无力、排空迟缓的疾病,是胃手术后一种较严重的并发症[1]。我院2007年10月至2010年12月胃手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患者共31例,经治疗及精心护理,均恢复了胃肠功能,现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31例患者,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42~74岁;原发病:胃癌18例,胃溃疡6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7例;行胃大部切除毕Ⅰ式吻合12例,毕Ⅱ式吻合19例。 1.2 诊断标准参考Bar-Natan标准:术后急性发病,表现为严重腹胀、恶心、呕吐,腹部叩诊有振水音;胃引流量每日超过600 ml~800 ml,持续10 d以上;胃镜和/或钡餐检查提示胃流出道无机械性梗阻;除外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术后未应用影响平滑肌收缩的药物;无明显的水电解质酸碱失衡。 1.3 临床表现患者停止胃肠减压及进流质或半流质后出现上腹部胀痛,反复大量呕吐,肠鸣音减弱,体检时发现胃振水声,无气过水声;患者无明显腹痛,大部分患者有肛门排气;胃管引流量每日800 ml~2100 ml,持续引流至痊愈后拔除;本组均采用胃肠碘水造影或胃镜检查,表现为胃肠道通畅或吻合口轻度水肿,胃扩张,蠕动减弱,排空延迟或暂停。 1.4 治疗结果本组31例患者经保守治疗10 d~35 d均恢复胃功能;术后2周~3周恢复胃动力19例,3周~4周恢复胃动力9例,4周~5周恢复胃动力3例;住院14~37 d,均未发生营养失调等并发症,均痊愈出院。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本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的心理,护理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