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文选读 名词解释题答案

公文选读 名词解释题答案

公文选读 名词解释题答案
公文选读 名词解释题答案

名词解释题答案

1.1.文种:是同一历史时期全部公文内在本质用途分工的外在表现形式。

1.2.公文程式:是公文各若干组成部分的整体结构方式,及某些特定结构部分的固定要素、特殊用语之组合规定。

1.3.公文的文面款式:是公文文字的书面位置安排。包括:行款;各程式结构部分的先后;位置等。

1.4.公文的载体规格:载体是公文文字所附着的书面物质。其规格是指载体的质地和型制。

1.5.公文特定词语:主要包括:程式套语;称谓代词;层次结构词语。

1.6.上书:是由先秦“书”文种的上行用途演化成的分支文种,并作为“奏”前身的残留状态在封建社会长期沿用的非正规上奏文种。

1.7.奏: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由臣僚上于皇帝陈述庶政的重要公文文种。

1.8.疏:是由奏的别称、各类上奏公文的泛称,逐渐演变为我国封建社会沿用于向皇帝陈述政见的上奏文种。

1.9.镶嵌格:是在词语里插进别的词,或把特定的词加入句中。分为镶字、嵌字、拼字。如:《请均田疏》中的强宗豪族是强豪和宗族的间错,属镶嵌格的拼字。

1.10.联用格: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关联、语气一致的词语成串排用或单音节词联用。如:《请均田疏》一文中的“田”和“莱”、“膏”、“腴”等联用。

1.11.避讳制度:封建时代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的公文撰写规定谓之避讳制度。《谏造大像疏》一文为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多处以“人”字代替“民”字。

1.12.借喻:为比喻之一种,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由喻体来代替本体。如《谏造大像疏》中,用“得,筏尚舍”一语来比喻并直接取代“既悟,佛法尚可舍去。”

1.13.夸张:是用来渲染气氛、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辞格。《谏造大像疏》一文中多处用此格,例如“今之伽蓝,制过宫阙”、“逃丁避罪,并集法门”等等。

1.14.拟人:比拟之一。把物当作人来描写,使物人性化。《谏造大像疏》“尊容既广,不可露居”就是把大像当人来写的。

1.15.换算:辞格之一。把抽象的数字换算成具体可感的事物。如《谏造大像疏》:“覆以百层”即是。

1.16.奏状:亦称“表状”,在汉代是奏的别称,演化至唐、宋时期,成为向皇帝陈事的上奏公文文种名称。

1.17.明喻:为,比喻之一,亦称直喻。通常用“像”、“好像”、“如”、“好比”、“好似”等词来联结本体和喻体,表明相似关系。

1.18.暗喻:为比喻之一,亦称隐喻。本体和喻体同时并举,表示相同关系。

1.19.精警:辞格之一。指语简言奇,含义精切动人的句子,又名“警句”、“警策”。

1.20.互文:又名“互辞”、“互文见义”。在连贯性的话语中,将本应连在一起说出的两个词语,分开上下各出现一个,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1.21.排比:又名排迭。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词组成句子成串排列,形成一个整体。

1.22.奏本:是明、清两朝正式设置,由臣下进于皇帝的上奏文种。

1.23.题本:是明清时期在京衙门及地方官员因奏报政事而使用的主要上奏文种。

1.24.奏折:是清朝中、后期,由高级官员和近臣向皇帝言事的重要机密文书。

1.25.议:是古代臣属向帝王陈述意见或议事说理的上奏文种。

1.26.排偶:是一种整散结合的句式。在散句中插入整句,或在整句中插入散句。

1.27.引用:辞格之一。为了简练、有力地说明问题,可以引别人的话或成语、谚语、格言等。

1.28.表:是我国封建社会所设置,由臣下对君主陈情的上奏文种。

1.29.示现:辞格之一。把不再眼前的事物说得如同在眼前一样。让人“如见其人,如历其境”。

1.30.联用: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关联、语气一致的词语排用。

1.31.反复:根据表达的需要连续或间隔使用同一词语、句子或句群,以抒发强烈感情,表达深刻思想,或借以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加强语言的节奏感。

1.32.同异:是将字数相等,字面同中有异的几个词,特意安排在相邻几句的句尾的修辞方式。如《群臣劝魏王曹丕受禅表》中“汉帝奉天命以固禅,群臣因天命以固请,陛下违天命以固辞”。三句之“固”是同,“禅、请、辞”是异。这三句构成排比。句中三个“天命”又构成反复。

1.33.章: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表示谢贺的公文文种。“章”字义同“彰”,“显明”的意思。即向君主明白表述心中谢忱。

1.34.启:是晋代大臣上于皇帝的公文。唐代以后逐渐定型为对皇太子、诸王陈言的准上奏文种。

1.35.叠字:又名叠音,将音节相同的词或词素重叠起来使用。如“家家户户”、“朝朝暮暮”等。

1.36.节省:又叫省略,有省文、省语、省字三种类型。这一修辞法是凭借一定的语言环境把句子或句子成分省略,以使语言简洁明快。

2.1.策: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由皇帝用于重大人事的君命文种。

2.2.册:古代皇帝用于特别重大人事和祭祀活动的君命文种。

2.3.制:是封建社会中,由皇帝颁布可垂为后世遵守的重大制度性举措时所使用的君命文种。

2.4.诏:是封建社会初期所设之公文文种。是皇帝主要用于指挥庶政的君命文种。

2.5.密诏:是由密使交付重臣的秘密诏书。往往不采用正常传递途径,不举行颁给仪式。

2.6.亲诏:是由皇帝亲自拟稿的诏书。

2.7.手诏:是由皇帝亲笔书写的诏书,亦称“诏记”、“手记”即“手诏”。

2.8.诏版:(板)用竹、木书写的诏书。

2.9.诏黄:以纸代简之后,用黄纸书写的诏书谓诏黄。

2.10.玺书:秦始皇以后,皇帝之印称玺。有皇帝之印的诏书称玺书。

2.11.批答:为唐朝至清初,由皇帝采纳或赞同、赞赏臣下所上章疏的内容,所做出的答复性君命公文。

2.12.圣旨:是元代皇帝颁发政令的君命文种名称。

2.13.铁券:是封建帝王赐给功臣以世代保持优遇及免罪等特权的凭证。

2.14.敕:南北朝以后、形成限由皇帝对臣下训诫、授任、封赠等用途的君命文种。到清代,敕书亦称“敕谕”,简称“敕”,是皇帝授任地方重要文武官员,并规定其职权范围、任事要求的凭证性君命文种。作为履行职权、明确责任、考绩优劣的法定依据。

2.15.上谕:是清代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中以发布命令、指示的君命文种。“上”为皇帝之称,以区别于文武官员所使用的一般下行文种“谕”。

3.1.奏记:为封建社会前期,由朝官对三公、州郡僚属对长官、士人对官府,用书面陈述意见的上行文种。

3.2.牒:是汉、唐期间由下级向上级、民众对官府陈事所用的上行文种。

3.3.状:是汉代始设,由下级对上级、民众对官府陈述事实的上行文种。

3.4.避讳制度:是我国古代对尊长表示尊敬的制度。这里的“讳”,指名讳。“避讳”,是根据封建礼法,居下者不得直称尊长者之名,以示敬。即《公羊传·闵公元年》谓:《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例如:臣民讳君主之名;下属讳长官之名;晚辈讳长辈之名。

3.5.副职虚列前衔制度:状文首称格式,由时间、作者、套语“叩头死罪敢言之”三要素构成。首称的作者,又称“前衔”。正职拟写、上呈的状文,往往在前衔中也列上副职的职务、姓名,这就叫副职虚列前衔制度。这也是汉代公文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的写作惯例。

3.6.状上:是唐代为区别于其他状体文,而对官署上行文种“状”所称的别名。

3.7.过所:是古代官府发给官吏、平民使之得以通过关津的凭照。

3.8.呈状、呈:在封建社会是由下级官署、属官对长官汇报工作、陈述事宜或报送文件、物件等使用的上行公文文种。

3.9.详:在我国古代,主要运用于明清时期,是由下级就重要事项向直接上级详细申报、请示政务的上行公文文种。

3.10,详册:为方便上级衙署存案备查,详的制发者须呈报二份,合为一套,其中用册式纸者,称为“详册”,由上级留存。

3.11.详文:制发者呈报给上级衙署的详,如果用的是状式纸,就称“详文”。详文在成文日期之前应留有空白,供上级批示后退回原报衙署。

3.12.长详:凡详文文字与详册文字完全一致者,称“长详”。

3.13.由详:凡详文内容较详册为简者,称“由详”。

3.14.省略兼语后的预期连动结构句式:有一种句式表面看像是一般连动结构句式,其实是省略了两个动词之间的兼语,而且这些动词,是预计其后各衙门将进行的动作。所以,把这种句式称为省略兼语后的预期连动结构句式。

3.15.禀:是清代由书札发展为公文,用于下级对上级、属员对长官、民众对官府陈述事宜的非经规范的上行文种。

3.16.核定:清代地方衙门,由书吏起草的公文文稿,例须由师爷核稿。核稿时,通常要作文字修改。

3.17.清稿:经核定后的公文草稿,须发交书吏誊正,这一程序叫“发誊”,誊正后的文稿,称为“清稿”。

3.18.判行:经誊正的清稿,须经长官再次审阅文稿中有无误失,然后批示能否行文。这一程序称为“判行”,类似于今之“签发”制度。经长官判行的文稿,才能定稿。

3.19.红、白禀制度:下级上呈上级的禀文,用白纸书写。同时附呈衔名手本,即用红纸书写呈送者的官衔、姓名,以示对上官尊敬。上司在衔名手本上批示,退交下级据以执行后与禀稿一起存档,称为“红禀”;上级衙门在禀文上照录批语后归档备查,因称“白禀”。此后遂成定制,上报时,例须上红、白禀一套。

4.1.移:是封建社会由无隶属关系的官署或官员间相互行文使用的平行文种。

4.2.关:是我国古代由同级或不相隶属官署、官员之间联系公务的平行公文。

4.3.刺:作为南北朝至唐代,中央各官衙间自相质询的平行文种。

4.4.咨:是地位相当的高级官署间相互行文使用的平行公文文种。

4.5.议复:指对皇帝批示“交某部议”的事件,由部议妥后,用题本奏复。

4.6.案呈:为清代呈堂稿的首称用语。部文例由各司司员起草,当面向部长官(称堂官)宣读并解释,供审定,称为说堂;此稿称呈堂稿。“案呈”一词,渊源于宋朝,为部文装套呈堂稿的领述词。

4.7.揭帖:是清代随本章附送相关部、院、科、馆,以方便相关部院预先商议对本章处理意见的平行公文文种。

4.8.塘报:明清,各省督抚选派武职官员驻京,掌本省与京师间的公文传递,称提塘官。提塘官公所设有“报房”,将有关上谕、本章折件印发本省,称“塘报”。

4.9.照会:是明清两朝设置,由不相隶属官署间使用的,时或带有准下行属性的平行文种。

4.10.朱笔照会:是清代照会的分支类型之一,用于地位高低悬殊的不相隶属官署间,带有准下行属性。例如:总督对总兵;提督对司、道、盐运使司;总兵对府、厅、州县行文。其成文日期用红笔书写,并在重要文字部位(如文种名称、事由、结语中表示要求的特定提示用语等),用红笔加点,称为“标朱”,以示威严。

4.11.墨笔照会:全文用墨笔书写,是清朝照会的分支类型之一,用于地位平行或高低差别不大的官署。例如,知府(从四品官)行文直隶州知州(正五品),用墨笔照会。

4.12.案:清代,一事之始末的全部公文归档,称为一案。既往已确定之案,谓之“成案”。皇帝谕旨中,或奏经皇帝批准的公文中,凡“嗣后”二字后的文字,称为“例”,即今后同类事宜,可比照执行。内容可作为例的公文,遂称“例案”。将历年之例分门别类汇编成的专书,称为“则例”。则例分为两类:其一,抄白事例,为未正式刊行,留本部备查的则例;其二,刊刷例本,为经批准正式编印颁行的则例。

5.1.教:是封建社会由王侯、长官训诲僚属的下行文种。

5.2.符:是我国古代由唐朝至明朝相沿设置的一种下行公文。

5.3.诺:画诺。是长官批准公文生效的制度。画,为写字动作;诺,为所写文字,意为赞同、应允。

5.4.指挥:是唐、宋特定公文用语。用于概括指称高层上级的下行公文。既可以指称皇帝的“诏”、“敕”,也可以指上级官署的公文。“指挥”虽称上级公文,但并不局限于指某一文种的公文。

5.5.本寺:该寺。宋代公文中的称谓“本”,有时不是自称,属于特殊用法。

5.6.者:为古代表示公文正文结束的语气词,起截止符号的作用,无实意。

5.7.词语的词汇义:是指根据词语通常适用范围以词典规范了的词义。

5.8.词语的语境义:是指根据由行文对象、指称事物、讲话场合或前后文意等所构成的语言环境,经补足或选择后所确定的词义。

5.9.词语的修辞义:是指作者在该文中特别赋予该词的临时义,亦即该词语原本不具备的含义。

5.10.牌:是清朝沿袭明代而正式设置的法定下行公文文种,由各文、武衙门向所辖下级发布命令、指示性内容的公文。

5.11.标朱:是发文衙署长官用红笔在下行公文上点圈、勾勒或加书文字,以提示要点并显示威严的一种文书处理制度。

5.12.札子:是宋代中央衙署变异“堂札子”而创设的下行文种。其名称经历了“堂札子——中书札子——札子”的演化,并进而演变为“札付”文种。

5.13.札:是清代从札付文种分化,融汇上级长官行于属下的书札而形成的下行公文文种。

5.14.谕:是清代由长官告晓属员的下行公文文种。

5.15.画行:是我国古代,由下行公文的责任人批准公文生效发出的法定行为。其中,“画”也称“判”,是长官加书批语的动作;“行”,是批语的文字内容。

5.16.票:是清代作为派遣官、役执行任务凭证,或向属下发布命令、指示的下行文种。

5.17.票银:亦称“红票”,为完纳税金的凭证。后演变为向钱庄、票号兑取银、钱的凭证“银票”、“钱票”。

5.18.火票:是动用各驿站马匹递送紧急公文的兵部凭证性文书。多预印空白,交司员收存,“遇有急需,方可填写”。

5.19.差票:是官府差遣衙役勘查案情、传唤人证、拘押人犯的凭证性公文。

6.1.告身:是古代授官的公文。通常由中央主管衙署行文,向被授任者本人告知经皇帝批准的授官旨意。供被授任者收执,以为凭信。

6.2.中书省:或称西台,是对皇帝负责的最高决策政令机构,负责诏、敕的起草工作。

6.3.门下省:或称东台,是对皇帝负责的最高政令审议机构,负责对中书省起草的诏、敕进行审议、封驳,并将审定的诏、敕提请皇帝批准。

6.4.尚书省:或称中台,是对皇帝负责的最高政令执行机构,负责诏、敕的贯彻执行工作。

6.5.宣头:是唐、宋、金时期皇帝行遣小事的君命文种。

6.6.盟书:是我国古代用于对神明宣誓定盟、以维系与盟者相互关系的杂体文种。

6.7.誓:是古代告诫将士或互相约束之辞。

6.8.檄:为我国古代的军事文告。两汉时期曾兼作下行公文。南北朝时期,与露布相合,后又与之分工,逐渐规范为讨敌、威敌、晓谕的军事专用文种。

6.9.羽檄:指插着羽毛的紧急檄文。

6.10.榜:是我国古代官府公开张贴、晓谕军民的公文文种。

6.11.层递:是一种层层递进或层层递降的修辞格,根据趋向分为“阶升”、“阶降”两种类型。

6.12.押署:亲笔签署。押,签字;署,署名。

6.13.示:是古代官府对属吏、民众有所告诫、劝谕、禁约时明白昭示的下行文种。

6.14.路引:是明代作为通行关津的身份证明所颁发的路证公文,即通行证。

6.15.勘合:是由明初控制中央衙门政令、辨识真伪的“行移勘合”制度所派生,至清朝,沿用为证实所差遣官员身份,及动用驿站马匹的凭证性公文文种。

6.16.禀状:是明清时期主要由民众诉讼时上于官府的专用文种。

6.17.判: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称行为,是对公文批示、签押。二是指称公文,是用于裁决狱讼的文种。

6.18.判花:指主管官员在判词上所签花押。后亦移指判词本身。

7.1.呈:是民国时期沿袭古代公文而设置、为历届政府所采用的最基本的上行文种。

7.2.指令:是民国时期上级对下级呈请所作答复的下行文种。

7.3.兼语预期连动结构语式:即根据叙述同一事项的公文预期中流经各机关而发挥作用的运转流程,将其依序连缀为一而形成的语句。

7.4.省略兼语后的预期连动结构语式:根据叙述同一事项的公文预期中流经各机关发挥作用的运转流程连缀成句,其中省略了部分充当兼语的流经机关名称,这种语句叫做省略兼语后的预期连动结构语式。

7.5.签呈:是国民党政府时期行用于本机关、本系统内部,由属官呈于长官的非正规上行公文文种。

7.6.韵目代日:是按照声调分别排定的韵目序号,在电报中用韵目代表日期的方法。

8.1.对偶: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成对排列,用来表达相似、相连或相对、相反意思的修辞方法。

8.2.质问书:是从“书”这一文种中分化出来的非规范性文种。在民国时期历次《公文程式》中,均未见明确规定,尚未凝定为文种名称。

8.3.公函:是始设于民国时期用于无隶属关系官署相互行文的平行公文文种。

8.4.反类尊题:是先从与本文基本目的相反的趋势、方面落笔并加以排除,以进一步突出关键所在的写作手法。

9.1.饬:为袁世凯时期上级对下级有所训示、指挥、差委而用的下行公文。

9.2.草案:为公文稿本的专门术语。为草拟、修改基本定型,供审议、通过的公文稿本。

9.3.交片:是民国初所设置的在中央政府内部使用的特殊下行文种。

9.4.大总统令:是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设置的限于由大总统使用的下行文种。包括大总统策令、大总统申令、大总统告令、大总统批令四个分支文种。

9.5.封寄:是袁世凯政府中期仿照清代“寄信”而设置的由大总统政事堂和陆海军大元帅办事处承发其政谕、军令的特殊下行文种。

9.6.训令:是民国时期设置的由上级官署或长官主动对下级发文时使用的具有指挥性质的下行文种。

9.7.批:是民国时期仿照古代公文而设置的用于准驳呈请的答复性下行文种。

10.1.任命状:是民国时期授与被任命官员的证书。

10.2.通电:是面向全国范围公开拍发的电报。近、现代随着电报这一迅捷的通讯手段的广泛运用,就重大政事,采用向全国公开发布的特殊形式,即称通电。

10.3.代电:是民国时期以快速传递的邮件代替电报的一种公文。

10.4.布告:是始设于民国时期由官署向民众宣布事实或有所劝诫时使用的公文文种。

11.1.指示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政权,为适应对下级实施政策性指导之实际需要,而创设的新型公文文种。

11.2.决议:是民国时期随着议事制度的健全而产生并实际运用的文种。

12.1.报告:是适用于个人对组织、执行机关对授权机关、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等用途的上行文种。

12.2.知照报告:是根据报告制度,依隶属关系,主动向上级所作的报告。

12.3.上复报告:是根据上级的布置、专门要求或询问事项所作的报告。

12.4.报送报告:是向上级报送文件、资料、表册、物件(例如样品)时,随件附送的简要说明之文字报告。

12.5.送审报告:以报送领导机关、法定会议或其他审议机关审查为直接目的的报告。

12.6.建议报告:是用于就相关事项提出意见或建议,供上级考虑、采纳的报告。

12.7.签报:是建国初作为报告的分支文种而设置,由政府部门负责人直接送政府首长批返的上行公文。

12.8.签呈:是机关内部部门对机关首长行文时用之。如专员公署之民政处对专员有所请示或呈请批核必须用书面时,可以写签呈。负责同志收到后,即可在签呈上随即批示退还,不须经过收文、编号、办稿等手续,以求简便迅速。

12.9.请示:是在吸取解放区文种设置经验的基础上,解析建国初报告文种的部分用途,于1957年取代签报而设置,主要“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的上行文种。

13.1.函:是为了适应无隶属关系的机关之间相互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等用途而设置的平行文种。

13.2.请函:是指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所用的函。

13.3.复函:是指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的有关主管部门对请求批准事项的答复。

14.1.命令:是适用于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奖惩有关人员,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的下行文种。

14.2.目的句外表示法:是指将表示行文目的的文字,单独为句,表述于前;再用“此”字反身代指。

14.3.条例:是用于党的中央组织制定规范党组织的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的规章制度。

14.4.指令:是198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办法》中创设的下行文种,适用于发布经济、科研等方面指示性和规定性相结合的措施或者要求。

14.5.指示:是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创造性实践,建国后相沿设置的适用于对下级机关布置工作、阐明工作活动的指导原则的下行文种。

14.6.通报:是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的下行文种。

14.7.批复:是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的下行文种。

14.8.批示:是1957年始设、沿用至1981年以转文为主要用途的下行文种。批示用于转发或者批转下级机关的工作报告、建议或计划,具有批复的作用。

14.9.通知:是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发布规章;任免和聘用干部;在行政管辖或业务管理范围内传达要求办理、共同执行或广泛知照事项的普发性下行文种。

14.10.意见:是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的公文,在实践中,较多地用于党委部门对本级党委行文。在党委系统意见是正规公文文种,在行政系统已经将它的功能合并到其他文种中。

14.11.规定:在行政系统属于行政法规和规章,在党委系统,规定为主要公文文种,用于对特定范围内的工作和事务制定具有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14.12.合说:是将意思相近、句式相同的几句话中相同的语言成分合并叙述,将不同语言成分并列,使节奏明快、句式凝练、表意周备的修辞方法。

14.13.换算:修辞格之一,是对通常难识的或者需要特别强调的数量,从人们可接受性出发,加以形象化的换算,使枯燥寡味的数字变得具体可感、生动活泼,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14.14.形式开头:是属于引入式开头类型中的具体方法。是因缘由部分所述事项较为复杂,须有较多文字才能阐明,以使眉目清楚,故将缘由段事项概括为一句话,移到前面点题,结合为形式上的开头缘由,以加快节奏。

15.1.决定:是用于对重要事项做出决策或安排的议决类公文。

15.2.决议:是适用于经会议讨论通过并要求贯彻执行的重要决策事项的议决类公文文种。

15.3.议案:是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的议决类文种。

15.4.草案:是文件稿本的一种,是指经起草初步确定而提交法定会议审议通过的文件稿本。

15.5.会议纪要:是适用于记载和传达会议情况、主要精神、议定事项的议决类公文文种。

16.1.布告:是建国后四十多年中由国家行政机关设置,用于对人民群众“公布应当普遍遵守或周知的事项”之宣告文种。

16.2.通告:是国家行政机关设置,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之宣告文种。

16.3.公告:是“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的宣告文种。

16.4.公报:是国家、政府、政党、团体或其领导人所发布的有关重大事件、决定事项或会议(包括会谈)情况的正式公开报道所用的宣告文种。

16.5 决策性决定:通常针对全局范围内具有政策性的重要事项作出决断,并要求贯彻实施的决定类型。

文书学名词解释题答案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文书学名词解释题 2.1.公文的现行效用:又称现实执行效用或时效,是指公文直接形成于其内容所针对的现行公务活动中并直接发挥实际效用。具体来说,是指公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机构和人员范围内,对机构或个人行文产生的约束力、强制执行力和其他强制性影响。 2.2.公文的历史效用:是指其对印证历史事实、反映历史发展过程所产生的权威性影响,是其转化为档案的内在依据。 2.3.正式通用公文:根据有关规定在各类社会组织共同使用的正式公文,具有法定性、规范性和通用性特点。 2.4.内部通用公文:简称内部文书,即在社会组织内部通用的公文,具有复杂性、内部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2.5.专用公文:亦称专门文书,是某一业务系统、某一行业根据专门工作的特殊需要而使用的,具有该业务系统或该行业特定内容和体式的公务文书,使用范围具有极强的专门性和限制性。 2.6.纸质文书:以纸张为物质载体的文件。纸质文书是目前公文处理工作中使用最为普遍、使用频率最高的。 2.7.感光介质文件:以感光胶片、相纸等感光材料为物质载体的文件。 2.8.规范类文书:由各类社会组织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的公开发布并反复适用,用以规范行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文件。 2.9.领导指导类文书:由各级领导、指导机关及其领导人制发的用于颁布政令、部署工作、批复事项的文件。如命令、决定、指示批复等。 2.10.报请类文书:由被领导、指导机关向有关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询问、提出建议、清求指示或批准时使用的文件。如请示、报告等。 2.11.知照类文书:面向社会或特定范围(各类社会组织之间或在其内部范围内)为公布、通知有关事项、通报情况、联系工作、商洽事宜、交流信息而制发的文件。如通告、公告、通知、通报、公函等。 2.12.契约类文书:由双方或数方为实现一定目的、明确双方权利、责任、义务而签订的作为工作依据或法律凭证的文件。如合同、协议书等。 2.13.会议文书:是各类社会组织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的公开发布并反复适用,用以规范行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文件。 2.14.秘密级文件:又称秘密件,指涉及党和国家一般机密的文件,一旦泄露会使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遭受一定损害。 2.15.特急件:内容至关重要且特别紧急,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优先传递、处理的文件。 2.16.定稿:又称原稿、底稿,是经领导人审阅签发或经会议讨论通过的最后完成稿,是缮印正本的依据。 2.17.正本:根据定稿缮印的、供受文者使用的具有法定效用的正式文本。 2.18。试行本:指发文机关认为规范类文书的内容尚不成熟,日后需根据实践的检验情况予以修订时,先行发布的试行文本,在试行期内具有法定效力。 2.19.暂行本:指发文机关未及制定供长期执行的内容完善的规范类文书时,暂且制发的文本,在暂行期内具有法定效力。 2.20.修订本:指对已发布生效的规范类文书,经实践检验重新予以修改补充后再行发布的文本。 2.21.副本:指再现公文正本内容及全部或部分外形特征的复份或复制本,代替正本和定稿供制作、抄送、传阅、参考和存档之用。 2.22.行政规范性文件(狭义):是指除行政法规、政府规章外,国家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对社会实施管理,在其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公开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可反复适用的决定、命令和行政措施等行政文件。

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篇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篇 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分散:也叫分心。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正迁移、负迁移) 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P46 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的动力性特征:指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角色冲突:指围绕角色目标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相互防碍的斗争。 心理调适:就是在冲突中减轻压力,保持正常反映状态的心理过程。 学习:广义上:是人和动物凭借经验引起的倾向或能力的相对持久性的变化过程。狭义上,是人类的学习。 成熟:是指个体生理方面的发展,包括个体的各种生理组织结构和机能以及本能行为,也即个体的生物学方面的发展。

全国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文选读试题

全国2005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文选 读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在我国全面推行公文分段和新式标点的时间是()A.1911年B.1933年 C.1949年D.1951年 2.战国时由于频繁运用上于君主这一特点用途的书,渐成分支文种,称() A.奏B.表 C.上书D.章 3.《奏孝子刘敦儒状》的作者是() A.狄仁杰B.权德舆 C.陆贽D.王守仁 4.“行一事,天下所瞻;出一言,天下所听。动静不可以不慎,进退不可以不思”。语出自 () A.《出师表》B.《请均田疏》 C.《上东宫启》D.《上书正文体》 5.在我国古代,改命为制、令为诏的是在() A.秦代B.汉代

C.唐代D.宋代 6.在我国古代,皇帝派密使交付重臣的秘密诏书,称为()A.手诏B.亲诏 C.密诏D.诏板 7.唐代,正式规定官文书状的用途是() A.上于皇帝B.上于地方官 C.上于皇太子D.上于近臣 8.我国古代用于政事的“移书”虽未纯化为单独的文种,但其方向已向限定于平行转化,这一转化时期是在() A.秦代B.汉代 C.唐代D.明代 9.在我国古代,用刺作审讯笔录的时期是() A.周代B.秦代 C.汉代D.南北朝时期 10.在我国封建社会,由王侯、长官训诲僚属的下行文种是() A.令B.符 C.谕D.教 11.我国古代用于对神明宣誓定盟的文书是() A.宣头B.盟书 C.誓书D.露布 12.清代《胡昆山控张现武藉占祖茔状》所属文种是()

A.状上B.状 C.禀D.禀状 13.布告始设于民国时期,它取代的文种是() A.示B.通电 C.饬D.通告 14.根据上级的布置,专门要求或询问事项所作的报告称为() A.专门报告B.专用报告 C.上复报告D.送审报告 15.与批准性复函的作用大体相同的是() A.指示B.意见 C.批复D.批示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文面款式是公文文字的书面位置安排,主要包括()A.行款B.各程式结构部分的先后 C.载体规格D.位置安排 E.行文制度 17.公文格式包括() A.结构程式B.公文特定用语

(整理)填空题名词解释及答案.

第一部分填空一、蛋白质化学 1、天然的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是()。 2、当氨基酸溶液的pH=pI时,氨基酸以()离子形式存在,在pH>pI时,氨基酸以 ()离子形式存在,在pH

6、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 7、环状DNA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和()。 8、DNA二级结构的维持力有()、()和(),其中主要维持力是 ()。 9、tRNA的三叶草结构主要含有()、()、()和()环,还有 ()臂。 答案: 1 2 ′; 2 胸腺尿; 3 三叶草倒L ; 4 碱基磷酸戊糖; 5 9 1 糖苷糖苷嘌呤核苷; 6 核苷酸 7 松弛环超螺旋 8 氢键碱基堆积力离子键碱基堆积力 9 D环反密码子环 TψC环可变环氨基酸臂 三、酶 1、使酶具有高催化效应的因素是()、()、()、()和()。 2、同工酶是指(),但()不同的一类酶。 3、磺胺类药物能抑制细菌生长,因为它是()的结构类似物,()性的抑制( )酶的活性。 4、欲使酶促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的90%,此时底物浓度应是此酶Km值的()倍。 5、依酶促反应类型,酶可分为六大类,它们是()、()、()、()、()和()。 6、对于某些调节酶来说,v对[S]作图呈S型曲线是因为底物结合到酶分子上产生的一种 ()效应而引起的。 7、目前认为酶促反应的机理是()。 8、如果一个酶对A、B、C三种底物的米氏常数分别是Kma、Kmb、Kmc ,且Kma>Kmb>Kmc, 则此酶的最适底物是(),与酶的亲和力最小的底物是()。

文书学习题答案

《文书学》习题集 第一章文书基础理论 一、填空题 1.文书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为了凭证、记载、公布、传递的需要,在一定载体材料上表达思想意图的一种(信息记录)。 2.公务文书简称为(公文)。 3.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变体)。 4.文件的本质属性是(现实执行性)。 5.法定的作者即指依法成立的,并能以自己名义行使职权和负担义务的组织和(组织的代表人)。 6.从文件的来源上可将其分为收来文件和(本机关制成文件)。 7.机关之间文件往来所构成的关系称为(行文关系)。 8.文件的作用,概括地说就是管理政务的工具和(手段)。 9.个人、家庭或宗族在与他人交往和处理私人事务中形成和使用的信息记录称为(私人文书)。 10.文件是国家管理政务的(工具)。 11.档案是是经过系统化整理的文件(集合体)。 12.文书工作的终结程序是(立卷归档工作)。 13.档案工作的起始环节是(收集工作)。 14.文件是由(法定的作者)制成和发布的。 二、单选题 1.文件是档案的(A)。 A前身B归宿C变体D集合体 2.文书工作的终结程序是(D)。 A注办B注发C传递D立卷归档 3.档案工作的起始环节是(C)。 A整理B立卷C收集D鉴定 4.下列属于私人文书的是(A)。 A日记B报告C指示D请示 5.下列属于公务文书的是(D)。 A日记B手稿C遗嘱D请示 6.文件的本质属性是(C)。 A政治性B机密性C现实执行性 D 原始记录性 7.文件是国家管理政务的工具和(B)。 A目的B手段C方法D措施

8.下列属于内部文件的是(C)。 A指示B决定C会议记录D请示9.下列文件中属于上行文的是(B)。 A指示B请示C批示D决定 10.下列文件中属于上行文的是(B)。 A指示B报告C批示D决定 11.下列文件中不属于下行文的是(B)。A指示B请示C批示D决定 12.下列文件中不属于下行文的是(B)。A指示B报告C批示D决定 13.下列文件中属于下行文的是(A)。A指示B报告C请示D函 14.下列文件中属于下行文的是(D)。A报告B请示C函D决定 15.下列文件中不属于上行文的是(D)。A报告B请示C议案D决定 16.下列文件中不属于上行文的是(A)。 A 指示B请示C议案D报告 17.下列属于专用文件的是(D)。 A计划B决定C简报D国书 18.下列属于通用文件的是(B)。 A计划B决定C简报D国书 19.下列属于事务文书的是(A)。 A计划B决定C鉴定证书D国书20.下列不属于事务文书的是(D)。 A计划B总结C简报D国书 21.下列不属于专用文件的是(B)。 A判决书B决定C鉴定证书D国书22.下列不属于外交文书的是(C)。 A照会B国书C鉴定证书D备忘录23.下列不属于司法文件的是(A)。 A国书B起诉书C判决书D公证书24.下列属于科技类文件的是(B)。 A经济合同B鉴定证书C国书D照会三、多选题 1.下列属于私人文书的有(ABC)。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及参考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 第1章绪 名词解释: 1、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或能力称为兴奋性。 2、阈值: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该组织的阈强度,简称阈值。 3、反射: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第 2 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名词解释: 1、静息电位:是细胞末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细胞接受适当的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快速而可逆的电位倒转或波动。 3、兴奋- 收缩- 偶联:肌细胞膜上的电变化和肌细胞机械收缩衔接的中介过程, 称为兴奋-收缩偶联,CeT是偶联因子。 第3章血液 名词解释: 1、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例如,%NaCI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 简答题: 3、什么叫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其生理意义如何答: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晶体渗透压:概念:由晶体等小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的分布以及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起重要作用。 胶体渗透压:概念: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生理意义:可吸引组织液中的水分进入血管,以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和维持血容量。 4、正常人血管内血液为什么会保持着流体状态答:因为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共同作用,使凝血过程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的溶解从而维持血液的流体状态。 5、ABO血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答:ABO血型的分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分为A型、B 型、AB型和O型4种血型。

6、简述输血原则和交叉配血试验方法。(增加的题) 答:在准备输血时,首先必须鉴定血型。一般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才能输血。对于在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以避免受血者在被致敏后产生抗Rh抗体而出现输血反应。即使在ABC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ABO俞血,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第 4 章生命活动的调控神经部分:名词解释: 1、突触:指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部位。 2、牵涉痛:是某些内脏疾病引起体表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3、胆碱能纤维:凡末梢能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简答题: 1、简述突触传递过程。 答:突触前神经元的冲动传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前膜去极化,使突触前膜对Ca2+ 的通透性增大,Ca2+由膜外进入突触小体(神经细胞内),促进突触小体内的囊泡与前膜融合、破裂,通过出胞方式,将神经递质释放于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改变后膜对一些离子的通透性引起离子跨膜流动,使突触后膜发生局部电位变化,即产生突触后电位,包括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2、说明自主神经的递质、受体类型及分布、递质与受体结合的效应及受体阻断剂。 自主神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①递质:交感神经(其递质为Ach)和副交感神经(其递质为NA ②受体类型:交感神经:a i、a 2 ,B i、B 2 副交感神经:M、N1、2 分布及效应(递质- 受体结合后): M受体:心脏一抑制,支气管、消化管平滑肌和膀胱逼尿肌一收缩,消化腺一 分泌增加,瞳孔一缩小,汗腺一分泌增加、骨骼肌血管一舒张等。 Ni受体:神经节突触后膜一节后纤维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 N受体:骨骼肌运动终板膜一骨骼肌收缩。 a i受体:血管—收缩、子宫—收缩、虹膜开大肌—收缩(瞳孔—扩大)等。 a 2受体: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题-护理名词解释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题 (1)非无菌区:未经过灭菌处理,或经过灭菌处理但又被污染的区域。 (2)弛热:体温在39℃以上,24h温差达1℃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 (3)新鲜血:在4℃常用抗凝保养液中保存一周的血液,它基本上保留了血液的各种原有成分。 (4)自然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5)咽拭子标本:从咽部和扁桃体取的分泌物作细菌培养或病毒分离。 (6)护理记录:是指护理人员根据医嘱和病情对患者住院期间护理全过程的客观记录。 (7)库存血:指在4℃环境下保存2~3周的血液。 (8)临终:临终又称濒死,一般指由于疾病末期或意外事故造成人体主要器官的生理功能趋于衰竭,生命活动走向完结,死亡不可避免地将要发生的时候,可称为临终。 (9)安乐死:患不治之症的患者在濒死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本人及其亲属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停止救治或用人为方式使其无痛苦的快速死亡。我国尚未通过实行安乐死的立法。 (10)灌肠法:将一定量的溶液通过肛管,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帮助患者排出粪便、积存的气体或输入药物,达到诊断和治疗的目的。 (11)环境: 是指人类和动、植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及外部条件。 (12)留置导尿术:在导尿后将导尿管保留在膀胱持续引流尿液的方法。 (13)分级护理:是指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按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所制定的不同护理措施。 (14)传播途径:指病原微生物从感染源排出后侵入易感宿主的途径。 (15)脉搏短绌:在同一单位时间,脉率少于心率,又称绌脉。 (16)手术清点记录:是指巡回护理人员对手术患者术中所用血液、器械、敷料等的记录,应当在手术结束后即时完成。 (17)肠胀气:指胃肠道有过量气体积聚,不能排出。 (18)睡眠剥夺:指睡眠时间减少、质量降低及睡眠被频繁地打断。 (19)无尿:又称尿闭,24h尿量少于100ml为无尿。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实用文体写作》填空题名词解释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197)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实用文体写作》填空题名词解释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197) 盗传必究 一、填空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9704-1999)《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将公文的构成要素划分为眉首、主体、版记三个部分。 2.经济新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真、新、精三个方面。 3.合同主要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合法性、合意性、平等性和规范性。 4.作为程式化程度最高的文种,公文具有以下特点:法定性、政策性、实用性、时效性、规范性。 5.调查报告的特点主要体现为:真实性、针对性、典型性。 6.产品说明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指导消费、传播知识、宣传企业。 7.具体地说,计划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预见作用、指导作用、约束作用。 8.目的明确、格式规范、用语得体是公关文书应当具备的最为突出的特点。 9.新闻标题在行列格式上主要有三行标题、双行标题、单行标题三种。‘ 10.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功能主要包括诊断功能、建议功能、反馈功能和预测功能。 二、名词解释题 1.工作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工作或某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包括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回顾和分析,从而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帮助和借鉴的一种文书材料。 2.条例是对某一方面的工作或某一重大事项的处理方式及某一组织的宗旨、任务极其成员的职责权限等作出规定的指令性文书。 3.民事诉讼文书是指司法机关为处理各类民事诉讼案件以及当事人、律师为解决诉讼纠纷和处理非诉讼问题,依法制作或使用的具有法律效力或法律意义的文书的总称。 4.计划是某一个单位,部门或个人,对预计在一定时期内所要做的工作或所要完成的其他任务加以书面化、条理化和具体化的一种文书。 5.可行性研究是在某一项经济活动实施之前,通过全面的调查研究和对有关信息的分析以及必要的测算等工作,对项目进行技术论证和经济评价,以确定一个“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合算”的最优方案,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一种行为。反映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和结果的书面报告,就是“可行性研究报告”。 6.刑事自诉状是刑事自诉案件的被害人或者法定代理人,为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时制作并使用的法律文书。 7.调查报告是就某一个事件或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之后所写出的真实地反映情况的书面报告。 8.经济活动分析报告是企业和经济管理部门常用的一种专业文书,是以科学的经济理论为指导,以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为依据,根据计划指标、会计核算、统计工作的报表和调查研究掌握的情况与资料,对本部门或有关单位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活动状况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作出正确的评估,找出成绩和问题,

名词解释题

第1章名词解释 1、软件开发工具: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第三代语言)的基础上,为提高软件开发的质量和效率,从规划、分析、设计、测试、成文和管理各阶段,对软件开发者提供各种不同程度帮助(支持)的一类广泛的软件。 2、第一代语言:即机器语言,是用0、1组成的二进制字符串书写的程序,用纸带等光电设备或通过控制台上的扳键送入机器,得以存储和执行。 3、第四代语言(4GL):第四代语言的原意是非过程化的程序设计语言。针对以处理过程为中心的第三代语言,它希望通过某些标准处理过程的自动生成,使用户可以只要求做什么,而把具体的执行步骤的安排交给软件自动处理。 4、CASE工具:CASE工具指“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或“计算机辅助系统工程”,它的基本思想与软件开发工具完全一致,即应用计算机自身处理信息的巨大能力,帮助人们开发复杂的软件或应用系统。 5、所见即所得:“所见即所得”原则力图实现编程工作的可视化,即随时可以看到结果,程序的调整与后果的调整同步进行。 6、需求分析:从用户提出的初始要求出发,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抽象出应用领域中实际的信息需求,设计出在计算机系统内外的、合理的信息流程,并规定软件的功能与性能要求,最后形成严格的、明确的、可供实际开发使用的“软件功能说明书”,这个阶段称为需求分析。 7、总体设计:根据软件功能说明书的要求,完成软件的总体设计,包括整个软件的结构设计、公用数据库文件或数据库的设计、各部分的连接方式及信息交换的标准等。 8、结构设计:所谓结构设计是把软件划分成若干个模块,指定每个模块的功能要求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9、模块测试:根据整体设计时制定的各个模块的设计任务书,对程序员完成的模块进行验收,看它们是否实现了所要求的功能和性能指标。 10、总体测试:每个模块都达到了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后,还要测试整个系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另外还要检查完成的软件与编写的文档是否一致,这个工作成为总体测试。 11、设计工具:设计工具是最具体的,它是指在实现阶段对人们提供帮助的工具,是最直接帮助人们编写与调试软件的工具。 12、分析工具:分析工具主要指用于支持需求分析的工具。它帮助人们认识与表述信息需求和信息流程,从逻辑上明确软件功能与要求。 13、计划工具:计划工具从宏观角度看待软件开发,它不仅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帮助人们组织与实施项目,而且把有关进度、资源、质量、验收情况等信息管理起来,同时考虑到了项目的反复循环、版本更新,实现了“跨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与共享,为信息和软件重用创造了条件。 14、工具的可靠程度:软件开发工具应具有足够的可靠性,即在各种各样的干扰下仍能保持正常工作,而不致丢失或弄错信息。 第2章名词解释 1、软件危机:指随着软件功能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复杂性越来越高,引出一系列问题:软件产品交付拖延、错误多、不可靠、费用增大、不能适应应用变化等,因此怀疑大型软件的复杂性是否超越了人的处理能力。 2、水波效应:因修改程序带来的连带影响。当人们修改程序的某一处时,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一修改对相关部分带来的影响,结果出现了新的错误。 3、黑箱检验:输入一些信息,通过观察是否能得出预期输出来判断软件是否正确的一种软件测试方法。黑箱检验只能证明程序有错,而不能证明程序没错。 4、模块的凝聚性:模块的功能在逻辑上尽可能的单一化、明确化,最好做到模块与任务的一一对应,即每个模块完成一个任务,反之每一项任务仅由一个模块来完成。这也称为模块的凝聚性。 5、模块间的耦合(耦合性):模块之间的联系及相互影响称为耦合。 6、模块间逻辑耦合:如果模块间传递的是控制信号,则称模块间具有逻辑耦合。 7、(对象的)封装性:把对象的静态属性和相关操作作为一个整体,对外不必公开这些属性与操作。 8、(对象的)遗传性:对象所具有的性质,包括静态属性和动态操作,自然地成为其子类的性质,不必加以重复说明或规定。 9、即插即用程序设计:即插即用程序设计是一种软件开发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用制造硬件的思路来生产软件。一部分人专门生产软件组件,一部分人设计整个软件结构,并且把软件组件插入这个结构,以便迅速完成大型软件的研制

名词解释题库及答案

1.《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也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全篇按《风》、《雅》、《颂》三类编辑。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对后世影响深远。 2.《楚辞》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增入《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3.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 4.《红楼梦》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共一百二十回,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红楼梦》对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的腐朽等社会现实及道德观念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5.《呐喊》 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1923年8月首次出版。收1918年4月至1922年10月期间的作品共14篇。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等著名作品。《呐喊》显示了鲁迅对传统文学和外来文艺的有机结合,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典型形象,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代表了鲁迅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它的出版,改变了文学革命初期仅有理论建树而创作不丰的局面,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护理学基础》填空题名词解释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112)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护理学基础》填空题名词解释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112) 一、填空题 1. 马斯洛提出人的基本需要层次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敬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 奥瑞姆(Orem)的自理理论包括自理理论、自理缺陷理论和护理系统理论三部分。 3. 机体散热的主要方式包括辐射、对流、蒸发及传导。 4. 超声波雾化吸入法是应用超声波声能将药液变成细微的气雾,随病人吸气进入呼吸道。 5. 使用绷带进行伤口包扎时,应从远心端向近心端进行。 6. 治疗性沟通是以病人为中心,是有目的的为病人健康服务。 7. 护理学的4个基本概念是人、环境、健康、护理。 8. 健康成人的脉率为60~100次/分的范围内,脉率超过100次/分称为窦性心动过速。 9. 弹性运动在促进平衡和整体美感的同时也增加肌肉的长度,延伸性和弹性。 10. 急性大出血时,呕吐物呈鲜红色,出血时间相对缓慢者呕吐物呈咖啡色。 11. 临终病人常见的心理反应依次为震惊与否认期、愤怒期,抑郁期,商讨期和接受期。 12. 沟通的形式包括语言性沟通和非语言性沟通两种。 13. 臀大肌体表定位联线法,取髂前上棘与尾骨联线的外上1/3为注射区。 14. 肝胆疾患的病人适用低脂肪饮食,急性肾炎患者适用低盐饮食。 15.颅脑手术的患者应取头高脚低位或平卧位,翻身时头部不可剧烈翻动,以防引起脑疝,而导致猝死。 16.膀胱高度膨胀时首次放尿不得超过1000ml,否则膀胱突然减压可引起膀胱粘膜急剧充血发生血尿。 17.焦虑是最常见的一种心理反应,也是护理人员最常遇到的问题。 18.连续使用超声雾化吸入器,应间隔_30分钟。 19.大量输入保存期长的库存血易发生酸中毒和高钾血症。 20.判断病人是否发生心脏骤停的两项最主要的表现是意识丧失和大动脉搏动消失。 21.整体护理的宗旨是以整体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手段,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整体护理。 22. 影响成长和发展的两个最基本因素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23. 隔离的目的是要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24. 对1605、1509、乐果等中毒病人禁用高锰酸钾溶液洗胃,敌百虫中毒者禁用碱性药物溶液洗胃。 25.休克者应采取休克卧位,抬高胸部有利于呼吸,抬高下肢有利于静脉血回流。 26.大量输入保存期长的库存血易发生酸中毒和高钾血症。

电大《现代汉语专题综合学习指导》名词解释题答案.

电大《现代汉语专题综合学习指导》名词解释题答案 1.国家通用语言:是国家推广使用的通用语言,在我国,普通话是我国推广使用的国家通用语言。 2.普通话:普通话是我国推广使用的国家通用语言。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3.规范汉字:指新中国建立以来由政府发布的规范文件所规定的汉字。 4.方言:是语言的变异形式,是一种语言的变体,是语言的具体表现形式,可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例如我国,现代汉语方言有吴方言等七大方言区。 5.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应映。例如吴方言就是一种地域方言。 6.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例如行业语就是社会方言。 7.基础方言:作为民族共同语基础的方言叫基础方言。如汉民族共同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 8.方言岛:一个大方言区内零星分布、通行另一种方言的区域,该方言区域就像汪洋大海中的一个孤岛。例如海南岛的军话就是被闽方言包围的一个源于官话的方言岛现象。 9.隔音字母:字母y和w是隔音字母,起分隔音节界线的作用,例如音节ianguang(仰望用上隔音字母拼写为yangwang就不会被误会为ianguang(眼光了。 10.音节:是人们在听觉上最容易分辨、最自然的语音单位。例如“我去上海”有四个音节“wǒ qù shàng haǐ”

11.声母:是音节中位于音节前面的辅音,普通话有22个声母,除了一个零声母,其余都是由辅音充当。例如“普通话(pǔtōnghuà”三个音节的声母分别是p、t、h。 12.韵母:是一个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可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普通话韵母有39个。例如“普通话(pǔtōnghuà”三个音节的韵母分别是u、ong、ua。 13.声调:是贯穿一个音节的高低升降的调子,由音高变化形成,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例如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 14.发音部位:发辅音时发音器官形成阻碍的部位叫做发音部位。例如“上唇、舌尖上齿龈”。 15.发音方法:发辅音时形成阻碍和克服阻碍的方式以及其他方面的变化叫做发音方法。例如“送气音、清音”。 16.韵头:是韵母中位于韵腹前面的音素,例如韵母uai,u是韵头。 17.韵腹:韵母中的主要元音,一般由开口度最大的元音充当,如果韵母中只有一个元音,这个元音就是韵腹。例如韵母uai,a 是韵腹,韵母ing,i是韵腹。 18.韵尾:是韵母中位于韵腹后面的—一个音素,通常由元音或辅音充当。例如韵母uai,a 是韵腹,i是韵尾,韵母ing,i是韵腹,ng是韵尾。 19.单韵母:由一个元音构成的韵母,例如韵母a。 20.复韵母:包含几个元音或者由元音、辅音组合而成的韵母,例如韵母iao。 21.鼻韵母:由元音加鼻辅音n或ng构成的韵母,例如韵母eng。 22.四呼:汉语韵母按韵头不同分出的四种类别。39个韵母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类。例如ai是开口呼, iou是齐齿呼、uan是合口呼、ǖe是撮口呼。

西方经济学题库答案整理(名词解释)

西方经济学题库答案整理(名词解释部分) (注:其实名词解释部门蓝皮书上大部分有,但有点儿散乱,所以我手敲了一遍,可供突击背诵使用,难免有错误,请指出我会尽快订正。其中32、42、蓝皮似乎没有,偶在413、555分别找的答案,请参阅,49。方政) 1、需求: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的数量。经济学意义上的需求是指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一般而言,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成反方向运动。消费者消费商品的数量不仅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也受到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的偏好和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等因素的影响。 2、供给: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的数量。一般来说,商品的价格越高,生产者提供的产量就越大,反之,则提供的产量越小。一种商品的供给量不仅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也受到生产该商品的成本、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和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等因素的影响。 3、均衡价格:使得供给量恰好等于需求量时的市场价格水平。在市场上,由于供给和需求力量的相互作用,市场价格趋向于均衡价格。如果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则市场上出现超额供给,超额供给使市场价格趋于下降;反之,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则市场上出现超额需求,超额需求使市场价格趋于上升直至均衡价格。因此,市场竞争使市场稳定于均衡价格。 4、需求弹性:需求价格弹性的简称。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弹性的大小通常用弹性系数来表示,需求弹性系数等于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依照于所考察的需求曲线上区间范围的不同,需求弹性可分为需求弧弹性和需求点弹性。

公文选读试题1

全国200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公文选读试题 课程代码:0052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公文若干组成部分的整体结构方式及某些特定结构部分的固定要素、特殊用语之组合规定,称为()A.公文形式B.公文格式 C.公文程式D.公文结构 2.《群臣劝魏王曹丕受禅表》一文中,“鸠民而立长,筑宫而置吏”一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A.对偶B.排比 C.联用D.比喻 3.《上东宫启》一文中,“所见者唯端士正人”一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叠字B.联用 C.镶嵌D.同异 4.我国封建社会中,“策”是用于重大人事安排的君命文种,它的使用者仅限于() A.太后B.皇帝 C.太子D.宰相 5.《徐州刺史陶谦等上朱俊奏记》中有“凡百君子,靡不”句,“”的修辞手法是() A.叠字B.排比 C.联用D.对偶 6.状,是古代下级对上级、民众对官府陈述事实的上行文种,始设于() A.秦B.汉 C.唐D.宋 7.汉代用于政事的“移书”虽未纯化为单独文种,但其行文方向已转化为() A.上行B.平行 C.下行D.准下行 8.刺,作为古代公文文种,其最初的含义是指() A.致送B.质问 C.记载D.商量 9.在我国古代最早使用的重要下行文中,唯一由先秦沿用至今的公文文种是() A.令B.教 C.符D.谕 10.根据行文对象、指称事物、讲话场合或前后文意等,经补足或选择后所确定的词义,称() A.词汇义B.文字义 C.修辞义D.语境义 11.宣头,又称头子。其中“头”的含义是指() A.皇帝颁发B.事情重大 C.先行通知D.篇幅短小 12.1914年,袁世凯政府规定,“呈”专门用于职官对大总统,而民众对官署之陈请,则用() A.详B.禀

教育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篇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篇(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分散:也叫分心。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 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正迁移、负迁移) 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P46 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2020年4月全国自考公文选读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4月自学考试公文选读试题 课程代码:0052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公文若干组成部分的整体结构方式及某些特定结构部分的固定要素、特殊用语之组合规定,称为() A.公文形式B.公文格式 C.公文程式D.公文结构 2.《群臣劝魏王曹丕受禅表》一文中,“鸠民而立长,筑宫而置吏”一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A.对偶B.排比 C.联用D.比喻 3.《上东宫启》一文中,“所见者唯端士正人”一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叠字B.联用 C.镶嵌D.同异 4.我国封建社会中,“策”是用于重大人事安排的君命文种,它的使用者仅限于()A.太后B.皇帝 C.太子D.宰相 5.《徐州刺史陶谦等上朱俊奏记》中有“凡百君子,靡不”句,“”的修辞手法是 ()A.叠字B.排比 C.联用D.对偶 6.状,是古代下级对上级、民众对官府陈述事实的上行文种,始设于() A.秦B.汉 C.唐D.宋 7.汉代用于政事的“移书”虽未纯化为单独文种,但其行文方向已转化为()A.上行B.平行 C.下行D.准下行 8.刺,作为古代公文文种,其最初的含义是指() A.致送B.质问 1

C.记载D.商量 9.在我国古代最早使用的重要下行文中,唯一由先秦沿用至今的公文文种是()A.令B.教 C.符D.谕 10.根据行文对象、指称事物、讲话场合或前后文意等,经补足或选择后所确定的词义,称() A.词汇义B.文字义 C.修辞义D.语境义 11.宣头,又称头子。其中“头”的含义是指() A.皇帝颁发B.事情重大 C.先行通知D.篇幅短小 12.1914年,袁世凯政府规定,“呈”专门用于职官对大总统,而民众对官署之陈请,则用 ()A.详B.禀 C.状D.签呈 13.《众议员罗永庆等对政府质问书》一文中,“剖判玄黄、震裂天地”一语,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同异B.叠字 C.比喻D.对偶 14.《唐继尧、蔡锷等护国讨袁通电》一文中,“同申义愤,相应鼓桴”一语,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A.叠字B.同异 C.对偶D.借代 15.《沪分处为调查日推行军用票情形复四联总处代电》一文中,“奉1230渝秘文印合字5392电”中的“1230”反映了民国时期的一种文书制度,它是() A.干支纪年B.干支纪月 C.干支纪日D.电码代日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商周以来使用的君命文书“命”、“令”分别改为() 2

健康评估名词解释试题及答案

1.健康评估的原则1评估是护理程序的第一步2评估是一个系统的,有目的护患互动过程3重要在于评估个体的功能能力4评估过程包括收集资料和临床判断 2.健康评估的内容,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健康史,目前用药史,生长发育史,家族健康史及系统回顾 3.健康评估:是研究护理对象的主、客观资料,以确定其护理需要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的护理基础学科。 4.症状:疾病状态下,护理对象机体功能异常多产生的主观感觉或自身体验。 5.体征:是病人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异常时的客观发现。 6.体格检查:是护士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简单的检查工具对评估对象的身体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系统的评估。 7.发热:体温调节中枢受致热源作用或体温调节中枢自身功能紊乱,使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8.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或生命过程问题的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预期结果应由护士负责。 9.咯血:是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或肺组织出血,经口咯出。 10.呕血:是上消化道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 11.呼吸困难:指病人主观上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有呼吸频率、节律深度的改变,严重者出现发绀、鼻翼煽动、端坐呼吸、辅助呼吸肌也参与呼吸活动。 12.舟状腹 :患者仰卧位时前腹壁凹陷几乎贴近脊柱肋弓、髂嵴和耻骨联合显露,使腹外形如舟状 13.中毒性呼吸困难:呼吸深长而规则,可伴鼾声,称为酸中毒大呼吸,常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慢性肾衰竭等。 14.发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50gIL)致皮肤粘膜呈青紫色的现象。 15.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血清中胆红素浓度增高过34.2u使巩膜粘膜、皮肤黄染的现象 16.水肿人体组织间隙液体积聚过 17.意识障碍:人体对自身及周围环境刺激的反应迟钝或缺乏的状 18.Kussmaiil呼吸:深而慢的呼吸,见于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19.潮式呼吸:呼吸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再有深快转为浅慢,随之出现呼吸暂停,周而复始 20.水冲脉:因脉压增大,脉搏骤起骤落,急促而有力,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亢,严重贫血 21.交替脉:为强弱交替而节律正常的脉搏,由于心室收缩强弱交替所致,是心肌受损的表现。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等发生心力衰竭时。 22.奇脉:亦称吸停脉,指平静吸气时脉搏显著减弱或消失,见于心包积液和缩窄性心包炎,是心包填塞的重要体征之一。 23.毛细血管搏动征:脉压增大时,用手指轻压指甲末端,或以玻片轻压口唇粘膜,如见受压部分的边缘有红、白交替现象出现,即为毛细血管搏动征,主要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亢,严重贫 24.胸膜摩擦感:当急性胸膜炎时,因纤维蛋白沉着于两层胸膜,使其表面变得粗糙,呼吸时脏层和壁层胸膜香菇摩擦,可由评估者的手感觉到,有如皮革相互摩擦的感觉。 25.移动性浊音:因体位改变而 出现浊音区移动现象称移动性浊音,腹腔游离液体在1000ml以上时,即可叩出移动性浊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