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品德教学策略和方法

品德教学策略和方法

品德教学策略和方法
品德教学策略和方法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发展性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

各位老师: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市教研员两位王老师我们搭建这样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今天我们三个将从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发展性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展开主题讲座与讨论。我们将从:一、提炼发展性教学的内容、二、甄选发展性教学的策略、三、把握发展性教学的基本特征、四、遵循发展性教学的原则、五、形成新颖的品德发展性学习评价五个方面来和大家实行交流。

一、提炼发展性教学的内容

生活是品德学科的源泉,品德“发展性教学”的内容蕴藏于学生生活之中。学生的生活包括这样两个层面:一是自然的、自发的生活,表现为学生内在冲动、童真与童趣的活动,非强制性和组织化的生活。二是教育情境中的生活,表现为教育者自觉创设的情境与活动,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学生生活的丰富多彩、复杂多变导致“发展性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动态性。“发展性教学”的内容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体现着对学生生活的价值引导。我们绘制了“发展性教学”的内容结构框架图:

A:健康、安全地生活

B:主动、愉快地生活

C: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D:有创意地生活

E:家庭生活

F:学校生活

G:社会生活

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融合构成学生的生活。(剪贴画,比较贴近的)“发展性教学”的内容因素组合成图中心的三棱体。其内容按层次排列:A——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学生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性教学”要协助学生从小懂得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水平,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关系; B——主动、愉快地生活,较之A来说要求高了一些,使学生获得对生活、社会的积极体验,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 C——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使学生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准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D——有创意地生活,将学生导入更高的生活境界,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水平,让他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如果一张幻灯片打不下能够每一点打一张)

从“发展性教学”的内容范畴来看,有作为儿童个人的活动、作为家庭成员的活动、作为在校学生的活动、作为社会小公民的活动。(照片:学生活动的、学生和家长活动的、学生在校活动的)“发展性教学”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的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其中社会环境(时间、空间、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社会活动(日常生活、文化、经济、政治活动)、社会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社会规范、规则、法律、制度等)是“发展性教学”注重的存有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内容。

二、甄选发展性教学的策略

“发展性教学”的方法不拘一格,可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地实行。一般是讨论、收集信息、现场调查、情境模拟与角色体验、游戏、欣赏、练习、讲故事、讲授、组织操作性实践性活动等多种方法来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价值引导作用,达成德育目标。

1.观察调查式

观察是指利用感官理解事物的实践活动,是儿童理解未知世界、提升理解水平的主要方法。调查“是采用一定方法,通过一定的途径,深入实际了解特定的事物,以获取资料的方法”。观察调查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经常采用学习方法,也是儿童走进生活,感受

生活,理解生活,获取生活经验的桥梁和基本方法。

例如:教学品德与生活第一册第2课《我们的校园》时(书中这个课的图片,带课题的),我们在展开教学时就组织刚入学的儿童展开参观校园活动,让儿童在参观活动中熟悉校园环境与设施,并通过交流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激发儿童爱校的热情。

胡老师,我知道你在执教《我也想当升旗手》也采用了观察调查法,请你来谈谈

胡:在教学第3课《我也想当升旗手》时,课前首先组织儿童参加升旗活动,通过对升旗场景的感受,初步理解国旗,知道升国旗时的行为规范,在具体理解国旗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儿童尊敬、热爱国旗的情感。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3课《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一课时,引导儿童展开“寻找成长的足迹”活动,让儿童搜集自己小时侯用过的物品,通过比较脚印、衣物等的变化,使其在“看看比比”中直观地感受自己长大了。这样的生活调查简便易行,老师可充分发挥儿童的探究才能,用他们搜集的实物来实行体验教育。睹物思情,件件小物体都凝集着父母的一份情,样样小物件都汇集着父母的浓浓爱意。再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第1课《祝你生日快乐》一课时,组织儿童分组展开小调查活动,了解“本月班上过生日的同学姓名、过生日时最想得到的礼物、最想感激的人和最想邀请的人”,并将调查的情况记录下来,通过交流分享同学的快乐。课题组成员陈爱红老师在教《变化在我身边》时,课前布置学生实行社会调查,了解家庭、社区改革开放前后所发生的变化,指导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实行整理汇集、交流汇报,充分感受身边的变化。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初步掌握调查、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提升了社会实践水平。(胡的此处的课件能够是找一些图片来辅助)

通过刚刚胡老师讲述的案例我们能够得出: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经常采用观察调查活动,把儿童带出课堂,将丰富多采的生活世界作为儿童的理解对象,力求使儿童从自己的生活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对于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勇于探究和创新的科学精神,发展儿童多方面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游戏活动式

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有趣的游戏活动是儿童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依托品德课程构建游戏活动学习模式,能使品德课程更适合儿童的需要和特点,也能使我们的教育活动更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品德与生活第一册第1课《拉拉手,交朋友》这个课内容中,(书中这个课的图片,带课题的)在执教时我们都应该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为载体,组织儿童展开交往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儿童交往氛围,有利于儿童主动、积极、愉快地交往。我们让孩子们在拍手、拉钩、找朋友的游戏活动中,引导儿童相互沟通、交流,培养积极的交往情感,学习交往的方法和技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展开“找朋友”、“网小鱼”等游戏活动,(找一些孩子做游戏的照片)扩大儿童交往的范围,增强儿童乐于交往的意识,培养儿童积极主动的交往态度。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学习交往技能,养成懂规则、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由此可见,游戏活动在品德课程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由本课程的性质和儿童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但游戏活动总会因诸方面的原因而产生多种不同效果,所以,在组织游戏活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游戏活动要为教育教学服务,要有利于引导儿童进一步感受生活,体验情感,增强对生活的感悟水平。

二是游戏活动要有一定的探究性,能引发儿童持续探究的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

三是游戏活动要为所有儿童提供参与操作和实践的机会。

四是老师也应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去,真正和孩子们玩在一起,并在“玩”的过程中启发引导儿童,充分彰显游戏活动的育人功能。

3.构图表达式

“构图”即引导儿童展开填色、绘画、剪拼图等活动,让他们通过图画和色彩表达内在的体验,激发创造的热情,持续升华儿童的道德情感。

刘老师,在方面你在执教时做的非常好,请你来谈谈

刘:教学《我们的校园》一课时,儿童通过参观、交流,对学校有了较全面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引导儿童用绘画的方式将自己对学校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2课《我是家中小成员》时,要求儿童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现心中美好的家,主要引导儿童“画画我的家”,让他们用画笔描绘自己心中的家,并鼓励他们把作品展示出来,相互学习、相互评议、相互交流和欣赏,使其在描绘和介绍的过程中体验到用自己的双手美化、创造生活的愉悦,以此来激发儿童热爱自己家庭的情感。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第2课《快乐的国庆节》一课时,首先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儿童初步了解祖国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并在此基础上让儿童画一画“心中的祖国”,让他们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祖国的发展变化,从而培养儿童用发展的眼光看周围世界,并在交流中激发自己热爱祖国的真情实感,体验节日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再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走进秋天》时,我们首先组织儿童展开秋游活动,让儿童在充分感受秋天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用自己笔画秋天、用自己的剪刀剪秋天、用自己的情感和智慧描绘秋色,激发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爱科学、学科学的情趣,培养欣赏美、感受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水平。在教学《我也想当升旗手》时,儿童们通过参加升旗活动,初步理解了国旗,唤起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和对升旗手、护旗手的羡慕,使儿童初步感受到升国旗时的庄严气氛。课上,我让儿童们给国旗涂色,使他们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国旗的理解,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接着,我们将孩子们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剪五角星,引导他们独立或同伴合作制作一面国旗,共同分享活动的快乐。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第1课《祝你生日快乐》一课时,我们引导儿童展开“制作感恩卡”和“我的爱心行动”等活动,让儿童在制作“感恩卡”和向父母奉献爱心的活动中反思自己的行为,将自己的爱心付诸行动,真心感激并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刘能够根据课例的内容来添加一些照片、课例视频或者是图片表现)

4.讨论交流式

讨论是儿童最常用的学习、交流方式,品德课程标准指出:“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使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水平等。”所以,在品德课程教学中展开有效的讨论活动,能够为儿童提供各抒己见的机会,极大地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促动儿童在讨论交流中深化道德理解,升华道德情感。

讨论交流能够是小组的,也能够是全班的,能够是随机的,也能够是专门安排的,关键是要激活儿童的讨论意识,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使儿童人人面临交流的任务,明确讨论的目的。

王老师,你说的这点我非常赞同,还想来说说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几个例子:

胡: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2课《我是家中小成员》时,我们引导儿童召开了一次“小小讨论会”:(1)为了使家更漂亮,你以前为家里做过什么?(2)如果现在请你来当一回设计师,你将如何根据你家的情况来设计?通过讨论、交流,使儿童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引导他们学会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第7课《喝水的学问》主要引导儿童围绕:(1)口渴怎么办?(2)喝什么水最好?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活动,使其初步懂得“水是人生长发育的重要营养成份,而且水能够协助人体的消化和排泄”。让儿童理解到:常喝饮料的害处,要少喝饮料;不能喝生水,一次喝水不能太多,运动后不要马上喝水等常识。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8课《在餐桌上》时,组织儿童围绕“吃零食好不好”这个话题展开辩论活动,通过正方、反方的持续争论,来培养儿童的思辨水平、表达水平,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和判断,自己去确立价值观。(胡能够根据课例的内容来添加一些照片、课例视频或者是图片表现)

小学生对道德概念的理解总是与具体的道德行为、道德形象结合在一起的。在生活中,学生往往知道与之水平相适合的道德规范,比如应该爱护公共设施、讲文明懂礼貌等。但为什么要这样?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不讲文明礼貌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学生不一定完全理解和掌握。所以,在道德理解中,最为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而不是机械地背诵一些道德规范条文。教学中,我们根据课文内容,从孩子们生活世界出发,选择与现实生活或学校生活相关的道德两难问题,选择有针对性的事例,使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含有道德主题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实行讨论、思辩,阐明自己的观点,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使学生自主形成积极的价值取向。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讨论,明理辨析;全班交流,阐述观点”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悟他人的言论,获得对生活世界的真实感受,持续提升道德判断水平。

5.角色扮演式

角色扮演是一种应用范围很广、实施较为容易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方式。它是指使用戏剧表演的方法,将个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照这个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学会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教学技术。使用角色扮演实行课堂教学活动,会有很多不同的表现方式,如角色游戏、小品表演、情景扮演、哑剧表演、戏剧表演等,这些活动的共同特点是儿童扮演了其中的角色。如果在教学活动中,儿童仅仅对角色和情景实行分析、讨论或回答,而没有对角色实行扮演的体验,则不能称之为角色扮演。

在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实行角色扮演,是老师常用的,也是儿童很喜欢的一种方式。在角色扮演中,几乎所有的儿童都能参与其中,积极主动地实行学习。在现行的品德课程教材中,有很多的人物、对话及小故事,内容非常丰富,这就为角色扮演提供了一定的素材。这里所说的角色扮演,并不是单纯地把书上的内容表演出来,而应包括故事的扩展、对话的重组、对课文内容的重新创编等。通过角色扮演,使教材与生活有机结合,引起儿童的内在体验和情感共鸣,同时也能让内向的儿童放开胆子,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形成和谐的、有利于儿童自主发展的教学氛围。

王老师我先用几个课例来说说

刘:一年级下册第2课《我是家中小成员》,在“我爱我家”这个环节中,我请儿童根据平时的表现编写小品剧本(如,将小朋友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表现编成剧本),并组织儿童实行角色扮演,让他们在表演过程中感受不同人物的心情,并通过评议交流,进一步体验作为一名家庭成员,应该怎样说话,怎样做事……从而持续丰富生活经验,逐步提升生活水平。在教学《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一课时,引导儿童表演在“爸爸累了、妈妈因忙而没时间陪我、今天是妈妈的生日……”等特定情景下“我”的真实表现,让孩子们在“演一演”的过程中学会关心,学会感恩,学会报答,从而持续提升内在的品质。第4课《过家家》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游戏活动,我们主要引导儿童设计了《小客人到我家》的情景剧,让儿童在自由确立角色、认真排练的基础上,实行汇报演出,使孩子们在自编自演中重现生活,感受生活,习得文明待客、友好交往的方法。再如,在教学《热情接待》一课时,学生扮演小主人,热情地接待客人。学生在这样特定的情境中,学会了礼貌用语,学会了待人接物的礼节,更主要的是把自己的理解融入到了自己的行为实践中。(胡能够根据课例的内容来添加一些照片、课例视频或者是图片表现)

6.行为训练式

陶行知曾说过:非得给儿童机会训练其道德行为不可。行为训练法是指在教学中按照一定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儿童的行为,使之形成符合教学目标要求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是着眼于知行转化、培养儿童言行一致的优良品质。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看,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和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行是知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儿童的理解只有转化为行为,并且在反复的训练中,持续巩固成为习惯,才是品德内化的重

要标志。心理学认为,反复练习、训练,有利于形成“动力定型”、“习惯成自然”。而且在行为习惯形成过程中,不但能够验证理解是否准确,还能进一步加深理解、体验感情,反过来又促动良好行为的形成和巩固。

在品德与生活教材中,有一些行为操练较强而认知相对较浅的课例,如《红领巾胸前飘》《准确的坐立走》《我和钟姐姐交朋友》等(课件本课带课题的图片),最适宜使用行为训练教学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使儿童充分理解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明确行为训练的目标要求,然后再通过有效的行为训练,引导儿童体会道德观点,持续升华道德情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要求广大儿童学会系红领巾是《红领巾胸前飘》一课的训练目标之一,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们首先引导他们学习系红领巾的方法,然后让他们实行反复练习,并通过表演、比赛等形式,使之得到进一步巩固。(补照孩子们系红领巾的照片)

这里我要提醒大家使用行为训练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注重启发教育。即要使儿童理解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明确练习和训练的目的,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自觉,注意避免盲目机械地简单重复。

二是行为训练的要求要适当、合理。要充分考虑儿童原有的认知水平与水平,尊重他们正当的意愿和需要。同时,注意把集体培养和个别训练结合起来,既有集体的统一要求,又要根据个别差异,从各人的特点出发,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三是要即时反馈、持续强化。人的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强化训练有着直接的关系,而正强化的作用尤其突出。所以,教学中对儿童提出行为要求要通过日常的活动实行巩固,并与经常性的检查、督促相结合;对符合要求的行为,给予即时的表扬与奖励,以激励和推动儿童持续重视和巩固老师所期望的行为,并逐渐转化为习惯。

四是要长期坚持,持之以恒。行为训练的效果是与练习的频率成正比的,要注意敦促儿童反复练习、持续提升。

7.情感体验式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理解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理解。

胡:情感体验式活动是一种基于通过学习者自身的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和真切情感的学习方式。体验,即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体验是学生个体的情感活动,别人不可替代,教师的职责在于创设丰富的体验情境。

刘:在品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生活再现、融入情境、角色扮演、换位体验等形式,努力增强生活的感染力,使儿童“身临其境”、“心临其境”,使其获得真实的感受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持续彰显道德的内驱力,促动儿童的道德情感健康发展,并真正成为调节自我行为的有效力量,从而提升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和践行水平。

王:说到这里我想到了以前看到一位老师在执教《他们需要关爱》一课时,首先创设体验情境,引导儿童展开“换位体验”活动:(1)扮演盲人。(学生扮演盲人的照片)请每人拿出一条大方巾,站在自己的座位前,蒙住自己的双眼,顺着桌子右边慢慢走,尽量不要碰同学和桌椅,要求儿童边走边感受。(2)用一只手整理书包。(学生一只手整理书包照片)请小朋友们把书包里的书本全部拿出放在桌上,右手握拳放在胸前,用左手整理书包,要求在整理过程中右手不能帮忙。活动结束后,请儿童谈活动的体会,使其切身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可能面临的困难与痛苦,唤起内心的同情。

还以前看过一节课老师讲《现在的我能做什么》一课时,教师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家务事中选择八种,让学生分组实行实践体验,通过现场展示、评价,使学生感受体验到劳动过程的辛苦和劳动结果的快乐,并逐步体会到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能做的事情要帮着做、不会的事情要学着做,努力融入家庭,成为家庭中的积极成员。课前,老师还请每一位家长用心

给孩子写了一封信,谈谈孩子最感动家人的言行和给家人带来的麻烦。课堂上,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读父母的信,爸爸妈妈发自肺腑的话语,深深打动了每一个孩子的心,感激之情油不过生,孩子们由被动接受教育自觉转向主动自我教育,精神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行为得到锤炼,达到了教育无痕的效果。

8.竞赛评比式

竞赛对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有重大意义。在品德课程教学中充分合理使用各种竞赛方法,把枯燥的内容安排得丰富多彩,充分调动儿童的积极性,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竞赛是个人、集体或团体各方面力求超过对方成绩的相互行为。它利用儿童争强好胜、想获得成功的需要,能极大地激发儿童积极参与活动、持续进取的学习动机,从而进一步增强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实践证明,多数儿童在竞赛情景下展开学习活动,要比一般学习形式有效。

胡老师请你来例举几个例子来说说好吗?

胡: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2课《我是家中小成员》时,组织儿童展开“我会做,我能行”小竞赛活动,让他们在穿衣服、系鞋带、整理书包等竞赛中学会自理。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第2课《快乐的国庆节》一课时,组织儿童展开“赛歌会”,通过演唱歌曲和朗诵儿歌来赞颂祖国,激发儿童的爱国情感。教学第4课《红领巾的生日》时,我们先组织儿童实行学习调查,参观队室、队史展览室,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儿童展开少先队知识小竞赛活动,让他们在竞赛中进一步了解少先队的历史、少先队的呼号、少先队的作风等,明确红领巾、队旗、队徽等的构图及含义,从而切实增强儿童爱护红领巾的意识,培养他们热爱少先队组织、崇敬革命先烈、珍惜幸福生活的情感。(胡能够根据课例的内容来添加一些照片、课例视频或者是图片表现)竞赛评比活动是重要的激励手段,在使用这个方式时我们至少要注意两点:(1)竞赛分为个人间竞赛和团体间竞赛,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个人竞赛比团体竞赛效果要好,显现竞赛成绩比不明了成绩效果要好。(2)过于频繁的竞赛和不正当的竞争往往会起负作用,特别是对基本素质较弱的儿童,竞赛过多常常会因失败而丧失信心。所以,竞赛评比活动必须适时、适度、合理,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竞赛评比的激励作用

三、把握发展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品德课程发展性教学必须显现其特殊性,以区别于其它教学。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注意体现以下基本特征:

1.实践性。

品德课程活动教学是以改造学生的主观世界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应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自觉体验、感受、领悟,自我塑造,自我完善,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促动其主体社会性发展。也就是通过对现行的知识本位、教师中心的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造,使品德课程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多样化的主体实践活动,促动他们主体精神、实践水平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2.自主性。

传统教学主要是在教师的直接干预和控制下实行的。教师主导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自主性较低。品德课程活动教学要求教师转变传授者和训导者的角色,对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仅仅作出原则性的指导和一般建议,发挥组织、指导、评价作用。学生对于活动的具体设计、展开、实施乃至评价具有较大的独立性,自主性体现得更为充分。自主性的另一重要特征是主动性。活动教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主动探索、持续变革,从而持续改进已有理解和经验的过程。因而,教师要注意变换活动方式,明确活动目标,注重对学生实行激励性评价,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调动其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实现自主活动,自我发展。

3.开放性。

品德课程活动教学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时空开放,即活动不局限于课堂室内,根据教育需要可延伸到课外校外;(2)内容开放,即注意即时吸收新信息和新观点,并提供可供选择的活动内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3)教师思想开放,即教师应较少干预,使学生的活动过程具有较大的开放度;(4)活动结果开放,即获得的成效应是多样的,有理解的提升,有情感的升华,有行为的改变,有探究水平的提升等等,同时还允许不同意见的存有。

王老师我再来补充两点

胡:4.整体性。

学生的主体活动具有整体性,是当代活动理论研究的一大发展。品德课程活动教学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活动结构具有整体性。完整的活动由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两个部分构成。就品德课程活动教学来说,其外部活动主要是感性的实践活动,内部活动是指心理活动,即对外部活动的情绪体验和理性升华。二是活动的过程具有整体性。就教学活动的内在运行机制来看,教学过程正是学生主体性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的双向转化过程,即是一个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的物质活动与思想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是学生主体活动内化和外化的统一。准确把握品德课程活动教学的整体性,全面注重学生的活动过程,使学生通过主体性活动达到理智与情感相溶、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境界,真正实现理解与实践、思想与行为的统一。

胡:5.变序性。

传统的思品学科教学一般按“传知──激情──导行”结构程式运行,教师带着教材走进课堂、走向学生,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情感因素,轻视道德行为的训练。品德课程活动教学力求改变这个陈式化的教学模式,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状况和认知水平,改革课堂教学结构,选择有效的教育教学程序,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教材,走向社会,通过自主探索和亲自感悟,获得较丰富的感性理解和情感体验,形成准确的道德观点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遵循发展性教学的原则

1.凸显儿童的主体地位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人的主体性是人的本质中最根本的属性,教育中的主体性是指儿童在主体意识指导下,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能动性,具体来说就是儿童从事学习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实践活动等,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儿童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长期以来,我们的品德课程教学忽视了自主活动是儿童的个性化行为这个基本特点,过于求同,往往片面追求统一的答案,影响了儿童多角度、有创意的观察社会、感受社会,这种倾向理应改变。

对处于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儿童来说,他们的主体意识、主动作用于客体的水平都不是很强,或者说他们应该是一个持续发展中的主体,也是等待着进一步发展的主体,他们的主体性需要我们教师的培养和引导,促动儿童的主体性发展是我们作为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品德课程活动教学的根本要求。

如何在品德课程教学中发挥儿童的主体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儿童与教师、师生与教材、共性与个性、方法与效果等等之间的关系,这个系列的关系也就是一系列的矛盾,因而给我们实行深入研究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2.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在教与学过程中形成的人际关系,教育民主是一切真正教育活动的基础。新的教学观点,赋予了教师全新的角色属性。教师要切实转变观点,真正做到注重儿童,尊重儿童,主动与儿童交流、对话,营造宽松和谐的人际交往的环境,培养儿童积极的交往情感和态度,从而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研究表明,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师

生之间情感的沟通与智慧的交流,增强两者的“亲合度”;同时,这种关系能营造儿童学习过程中自由轻松的氛围,有利于儿童创新水平的培养。以儿童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并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作为衡量课程的标准,这就把儿童置于师生关系的中心地位,教师的角色应有相对应的转变。

一是切实转变教师角色。

我们注意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角色,即要求教师由传统课堂中单一的讲授者转变为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欣赏者等多重角色。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同的时间需要教师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师应善于根据儿童的需要捕捉恰当的时机,即时转换角色,成为儿童能够信赖的朋友,切实为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服务,这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二是做一名智慧型教师。

王老师我想来谈谈如何做一名智慧型教师

刘:(1)会微笑。教师的微笑,不但能使教师自身充满爱心、轻松地投入教学之中,更能让儿童如沐春风,身心处于, 放松状态,使其创新思维的火花持续闪现。(2)善幽默。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就特, 别善于采用这个方法拉近和儿童的心理距离,创设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师生交流中,教师适时的幽默,是使师生关系达到最佳状态的“润滑剂”。(3)能理解。理解儿童,是建立和谐平等师生关系的“法宝”之一。我们要求教师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以儿童的心理换位思考,理解儿童。(4)懂宽容。教师的忍耐和宽容也能使儿童和教师的心理距离拉近。我们应该理解到,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偶尔犯错是极正常的事情,如遇儿童稍有点错,就板着面孔、出言伤害,或实行惩罚,使儿童对教师产生畏惧之感,敬而远之。我们注意容忍儿童所犯的错误,因为我们相信:经过教师耐心的教育或朋友式的交谈,孩子们的“小错误”会自觉改正过来。教师以平和、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儿童的错误,不但教育效果好,而且师生关系会更加融洽。

胡:我觉得刘老师说的特别好,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还有很多好的策略,如尊重儿童,给儿童更多的关爱,多深入到儿童中去等等。总来说之,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改变陈旧的观点,要切实转变自己的角色,真正落实儿童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促动儿童积极主动的发展。

五、形成新颖的品德发展性学习评价

实施思想品德发展性教学,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评价,形成一种全新的思品发展性学习评价。

1、调整评价目标

教师对学生在思品活动过程中的实际表现评价时,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创造性思维、合作水平、良好心理素质、注重生活和社会水准。

2、充实评价内容

在思品活动发展中,评价学生对道德认知的掌握,侧重于“再认、再现水平”;评价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水平侧重于合作水平以及心理品质、创造性思维;评价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准确与否侧重于平时活动中的态度、真实表现及是否注重社会。

3、优化评价方法

科学的评价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发展性的思品教学,学生更能表现出真实的自我,更利于实行层次性的评价、发展性评价和多元性评价。

层次性的评价体现于,活动中根据思品德目的发展性、渐进性、巩固性,不同年级的学生评价标准不同;根据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一年级中每个学生的评价要求也不同。

发展性评价强调达标性与发展性结合。如在评价学生“环保”方面的认知、知为时,有四种情况:a、学习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b、自觉保持环境卫生,不做污染环境的事;c、看到污染环境的现象能主动劝阻,即时制止;d、主动宣传环保知识,积极参加相关的公益活动。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到:四种做法首先应该肯定都是保护环境的表现,仅仅水准

不同。在具体评价每个学生,先要纵向比,有进步就给予肯定;还要在同学之间横向比,找出不足,让学生明确“发展目标”。评价时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全体学生,要体现评价的“达标性和发展性”的结合。

单元性与多元性相结合。在对学生实行评价时,教师或多或少会受到自己情感因素的干扰,使评价产生“偏斜”。如对后进生,教师往往多看他的某一些缺点,而忽视了他的“闪光点”;对好学生则因其某个方面的优点而淡化其他不足。教师应注意评价时要力求全面性和综合性,不“以偏概全”。实施多元性评价,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要打破教师在评价中的“绝对地位”,实现评价的民主化,形成学生互评、学生自评、教师参评的合理机制,并且淡化量化评价。

实践证明,品德教育源于生活,是具体化和个性化的“怎样做人”的教育,作为教育者一定要转变教育观点,改变教育方法,实施教育创新,适时构建丰富多采的学习活动,使思想品德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以上是我们针对《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发展性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的粗浅理解,接下来,也请其他区的老师来谈谈你们的一些看法。

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1.分析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区别的与联系? 教学模式:指的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策略:是指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分析学情,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简单来说教学策略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与任务、组织与调控教学活动而进行的谋划。 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教学手段:是师生运用教学辅助工具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也指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教学手段可以是视听,也可以是实践活动,现在以多媒体为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经历了口头语言、文字和书籍、印刷教材、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五个使用阶段。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 (1)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都是以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支撑的,辅助教师进行教和学生进行学的一系列方法、步骤、程序,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区别: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既是教学理论的应用,对教学实践起直接引导作用,又是教学实践的理论化、简约化概括,可以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中。所以教学模式是比较具有逻辑性的,相对稳定的一种结构,指向的是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笼统的指导性的结构框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教学策略则比较细化具体与灵活,往往指向单个的或局部的教学行为(可以指向具体的一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甚至是具体的教学环节。教师在选定了一堂课的内容并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要考虑怎样去讲授这一节课,怎样更好的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怎样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怎样提高学生的能力等等,对一具体实施过程的谋划就是教学策略。)。 (2)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二者都是师生为了某种教育教学目的,所采用的各种手段、方法的总和,都是教学论要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别:每一种教学模式都反映了一定的教学思想、教育目的、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原则、和一系列的完整的操作程序和体系等。教学模式是对多种教学方法的提炼和组合,而教学方法常常表现为教学过程中的某一个侧面的一系列操作活

大学教学方法的创新

1 序言 大学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工作的 成败、 教学质量的高低以及把大学生培养成什么方面人才的问题:教学方法合适与否,在其它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往往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2l 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改革教学方法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 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由此可知,全面深入地探讨大学教学方法,并研究教学方法改革的动因与发展,在教学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2目前大学教学方法的特点 教学方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途径和方法.狭义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对学生施加影响、怎样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形成一定道德品质和素养的手段.高等教育学中所说的教学方法,一般是指狭义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目前大学教学方法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观点方面,是以知识为中心,而不是以人为中心.主要体现在向学生灌输一定的知识,而不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 (2)教学模式方面,搞统一的教学计划,同一专业的学生用相同的培养模式,而从不考虑学生自身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每位学生学相同的课程, 课程进度相同,毕业时间相同. (3)教学内容方面:以行业为目标,以专业为中心,知识结构非常单一,人文教育比较薄弱.教学内容比较老化,每位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及需要而选择学习内容和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4)教学方法方面,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师为主题,“满常灌,注入式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一样,没有任何改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发展特长没有体现出来. (5)考试方法方面,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以考试分数的高低来确定学生整体能力的好坏,严重束缚了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 鉴于目前大学教学中存在以上的问题,致使教学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不能得到全面的提高,所以大学教学方法的创新迫在眉睫.3创新大学教学方法 哈佛大学的校长德里克·博克曾说过:“改变教学方法要比改变教学内容付出更多努力,因为改革教学方法意味着教师们必须改变原来的教学习惯,使用一些并不熟悉的新教学技巧.”因此教学方法的创新不是一段时间就能完成,它需要老师的长期努力才能实现.依据本人在大学教学中的亲身体会和听一些名师的课,觉得大学教学方法的创新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教学从创设问题情境出发 在教学内容中许多的定理它们的条件以及结论并不是事先已经知道的,而是科学家们对大量的 Vol.28No.5 M ay 201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第28卷第5期(上) 2012年5月浅析大学教学方法的创新 余成林1,王素丽2 (1.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广东广州 510800;2.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广东广州 510800) 摘要:大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实施教学方法的创新,关键在于教师要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创立先进的研究性的教学新理念.研究性教学应从创设问题情景出发,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方式,鼓励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习.推动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有具体的要求,要有政策措施的保证和有组织地推进,最终形成先进的以学科为核心,以课程作为载体的教学方法结构.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05-0247-02 247--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18-03-14T16:07:10.250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1月02期作者:甘粉会 [导读] 新课程改革之后,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教育在教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它担负着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和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两项重要任务。 甘粉会(贵州省盘州市第五小学贵州盘州 561600) 摘要:新课程改革之后,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教育在教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它担负着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和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两项重要任务。尤其是在当今独生子女大都在家长的保护下成长缺少对社会的认识,也缺乏独立的能力和品德,所以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让品德与社会的课程产生真正的作用,去提高学生的认识也就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针对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的教育进行一下简单的探讨,看看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社会现象 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91(2018)02-0066-02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门课程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注重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但事实上这门课的很多教师对活动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迷惑。《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那么,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呢?尤其针对农村的教学有何途径?我想就要突出生活性,注重活动教学。 1.品德课的教学应该贴近生活,贴近生活的才是最亲切的 "再简单的生命筵席,也会因为爱而倍感丰盛。当爱像明媚的阳光一样照彻寒冷的心房时,我们会发现,爱的本身就是一波弦音的震颤,一种花香的弥散,持久、热烈,从一双手到另一双手,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感动是一种积极、奇妙的心灵体验。在品德教育中,若让学生收获一份感动,就帮助他们体验了一次情感的升华。孩子们在这种看似寻常的"感动"中丰富情感、提升认识、超越自我,体验着生命的增值和律动,从而全面提升童年生活的质量。如《想想他们的难处》这个课题的教学目标是:(1)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2)增进对于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教学这一课题时,我让学生进行模拟残疾人的活动,体验一下残疾人的生活。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分别进行不同的模拟活动,可以是单手穿上外衣,也可以是用拐杖走路,但腿不能用力,或是把腿绑在一起行走,体验肢残人生活的困难;蒙上眼睛走路,体会盲人走路的困难;用手势向别人表达一件事,比如把那本书递给我,体验聋哑人生活的困难。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小组模拟一项活动,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然后,我让学生在小组里、在全班交流自己在模拟活动中的切身感受,从而让学生的内心油然而生对残疾人要尊重、友爱的情感,并能从真实感受中产生帮助残疾人的意愿。促使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觉为残疾人让座,让道;在公共场所设置残疾人窗口,这难道不正体现出品德教育的成功吗? 2.品德课应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学生才会感到开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们感到厌烦,就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们的整个身心充满欢乐。"创设巧妙的情境,让学习在孩子们快乐的参与中变成一种享受,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生活是道德的沃土,道德源于斯、长于斯。课堂教学紧紧抓住了与学生生活态度、生活能力的形成有着密切联系的家庭生活故事,让学生有事可想、有话可说,课堂教学便自然进入了学生的生活,创造了道德体验的最佳契机。我们的活动化、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活动课、情景剧的形式引入到课堂,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们不喜欢反复出现的老面孔,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使之不断更新呢?课堂上可以使用"小品表演""快乐竞答"、"挑战高手"、"芝麻开门"、 "智力快车"等电视节目形式,也可以用 "圆桌会议"、"小学生辩论会"、"开心家庭组合"等比赛形式,还可以用"小小法庭"、"知识银行"、"我来当老师""今天我是班长"模拟形式等等进行授课,还可以走出教室,走上田野、街头、工厂、社区等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小品表演中,学生可分角色表演日常生活中不尊重和尊重父母的种种表现,表演遵守交通规则中的正面和反面人物;表演如何礼貌待人、爱护公共设施、爱护班集体等等情景。在举行"圆桌会议"时,可改变原有的横平竖直的座位排列方式,让学生围坐在一起,教师就在学生当中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畅所欲言,为教师和学生搭建一个零距离互动平台;在"小小法庭"上,学生们用自己的理解审判那些不道德、不讲诚信、破坏环境、猎杀动物、审判那些因无钱到网吧上网而勒索他人钱财的人,他们可以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诠释小学生的思想境界;走上街头当一次交警,走到田间第一回农民,走回家庭当一天家庭主妇…我相信这样的课收效一定很大。老师们,"参与是开心的,体验是开心的,成功更是开心的!"这是小学生发出肺腑的感叹。 3.品德课应该开展形式多样的探究 活动情境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中,无论活动内容还是活动形式,都应指向教学目标,为达成目标而服务。现代社会本身及人们对于社会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探讨和把握获得科学结果的方法和途径,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他们在向未知和疑问的探讨研究过程中,经常是需要经历和体验失败的。但是,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种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如《学校生活有规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1)初步建立规则的概念,认识规则的普遍性。(2)理解规则的必要性,懂得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3)初步树立规则意识,开始将《小学生守则》等学校规则内化。教学时,我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孩子们说说平时经常玩哪些游戏?每次都玩得开心吗?这些游戏分别都有哪些规矩?如果碰到个别人不守规矩,大家会怎么样?请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我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探究、讨论。游戏中的规矩就是一种规则,参加游戏的人必须共同遵守,否则,游戏就不能进行下去。同样,人们在共同的活动中也有规则。如:公共交通的规则,体育比赛的规则,娱乐活动的规则等。这时,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果不遵守这些规则,公共交通、体育比赛、娱乐活动、公共财物会怎么样?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得出:没有规则,生活就会非常麻烦。我穷追不舍,再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校里能不能没有规则?如果完全没有规则,同学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老师们想什么时候上课就什么时候上课,行不行?与同学们关系最密切的学校规则是什么?同学们通过讨论,进一步认识到《守则》的重要性。我又一次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小学生守则》的内容,再小组讨论《小学生守则》的内容有什么意义?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深刻认识到学校规则必须遵守,这是学习成长必不可少的。让学生以实践检验真理,让他们在精神上进一步升华,更牢固地树立遵守道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学生的品德更规范,更有章可循。

浅论小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浅论小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响水县八墩小学解卫萍 【论文摘要】本文从目前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现状着手,阐述了提高小学课堂效率的方法:教师课前准备要充分,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重视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优化教学过程是关键;充分了解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呼吁广大教育工作者级社会各界关注农村的厌学儿童,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课堂教学;双边活动;构建和谐 【正文】在小学教学中,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对小学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向课堂要效率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问题提出几点自己的思考:解读教材是基础,要注意吃透新课程理念,领会教材意图;优化教学过程是关键,包括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手段、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 一、教师课前准备要充分,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 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一个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必定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教材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成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以保障教学活动高效的开展。深入地解读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 1、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观念随着新课标的诞生,已经逐渐淡出了教学阵地。《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的思想,就是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做到这这些,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观念不改变,相当于换汤不换药。 比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说的是这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内容有价值,二是学习方式有价值。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注意活用教材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 二、重视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优化教学过程是关键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任何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都是一张白纸。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每个人的领受是不同的,学习者在认知、解释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1、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传统教学目标搞“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主义,但是制定分层目标是行得通的。可以分成下限目标、上限目标、发展目标。如在教学算法多样化时,笔者要求能力弱一些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本

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一、学习的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概念,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方法和策略;掌握教学方法划分的依据和标准;了解当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掌握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选用的基本标准、原则和技巧;在教学策略的选用上,重点掌握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和原则;了解当代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发展趋向。 二、学习要点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而采取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二)国内外教学法的分类 1、国外教学法的分类 美国学者拉斯卡提出:“教学方法就是发出和学生接受学习刺激的程序。”这些学习刺激称之为A、B、C、D刺激,由此形成四种教学方法。 (1)呈现方法 (2)实践方法 (3)发现方法 (4)强化方法 2、我国教学方法的概括性分类。 从具体到抽象,教学方法由三个层次构成: (1)操作性教学方法

(2)原理性教学方法 (3)技术性教学方法 (三)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九种,即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四)教学策略的概念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五)教学策略的特征 1、指向性 2、操作性 3、整体综合性 4、调控性 5、灵活性 6、层次性 (六)教学策略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 2、教学策略与教学思想 3、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 4、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七)构成教学策略的要素 一个成熟的有效的教学策略一般包含以下几个要素:指导思想、教学目标、

探究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

探究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 摘要:品德与社会是小学教学中最为重要的课程,小学生正处于思想、人格形成 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意识形态的干扰,加强品德与社会教学可以 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提高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同时还能让他们具有 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促使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这样就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篇文章主要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进行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策略 引言:随着素质教育深入推行,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要求变得越来越高,新 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不能只是一味的灌输知识,而是要重视品 德与社会教学对学生的感染力,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同时养成良好 的行为规范,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目前,小学品德和社会教学还存在 着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教师要认真分析教学中的不足之处,然后采用有效的措 施予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效性。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课改革正在全面推行中,但是大部分的小学教师还是没有转变教学理念,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采取的是知识灌输的方式。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学 习是被动接受的过程,教师将品德与社会教学变成了说教课,这样很难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强,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少会主动思考和探索,导致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的认识停留在表面上,对自我思想的认识以及对 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不够深刻,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小 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教育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是小学教育育人功能的直接体现, 必须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但是实际的教学却并不是如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 中对教材的依赖性过大,同时教学的内容相对比较陈旧,有些甚至和实际情况出 现了脱节的情况,学生学习热情不能被激发出来,这样就会影响到品德与社会教 学效果。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基本上都是通过教条化的讲解完成 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比较少,学生不能领悟到品德与 社会教学内涵,教学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要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 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和看法,还要鼓励学生大胆 发言,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要及时回馈,要让学生有被尊重的感觉,学生会逐渐 喜欢上这样的教学氛围,也会喜欢上教师,对品德与社会学习的兴趣会更加浓厚。兴趣是学习的驱动力,学生一旦对这门课程有兴趣,自然就会主动参与到教学中,通过自主思考获取知识,理解会更加深刻和透彻,这样就能让品德与社会教学起 到教化学生的作用。此外,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还要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教师 要通过讨论互动的方式,让学生树立主人翁的意识。比如在讲解《诚信是金》这 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讨论:诚信是什么?在社会中人们为什么要讲诚信?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有诚信?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学习效率会提高,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 2、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体现在两个方面,既要保证教的有效性又要确保 学的有效性。教的有效性就是教师要研究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问题,然后创新教

课堂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课堂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恰当运用教学策略,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因此,探讨有效教学策略对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有重要意义。 一、备课策略 1.开放性备课策略。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开放思想,拓宽自己的备课视野,让学生有一个开放的成长空间。具体体现在:从封闭的自我个体备课转变为教师之间的协作备课,这样教师可以取长补短,优化备课;先让学生通过预习提出一些问题,然后教师从这些问题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与教学密切相关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设计到教案中。 2.结构性备课策略。教师将某一知识点放在整个知识结构体系中来备课,这样就能更好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便于学生有效地进行知识的建构。 3.反思性备课策略。将备好的课进行实践,把在实践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渗透到教案中,进行二次增删、调整、修改,使其不断地优化。 二、差异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只有立足于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和认识结构的不同实施差异的教学,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分层递进的教学。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教学只有走在发展的前面,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他把现有的发展水平与最高潜在水平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尚处于形成状态,正在成熟的认知结构。这里,“分层”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递进”则是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成现有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动。分层递进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中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新探索,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深化和具体运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有效性。 2.根据多元智能的特点因材施教。一般而言,每个人至少有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八项智能。这八项智能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相互补充。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合理运用与学生多元智能相应的课堂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致力于这八种智能的整体发展,根据不同学生的多元智能特点进行个别化教学。另外,教师要尽可能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方案。 三、教学优化策略 优化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课堂教学只有改变少慢、费、差的低效局面,努力创造多快好省的高效教学体系,才能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 1.提高教学的有效知识量。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给学生带来的有效知识量。教学中有效的知识指对学生实际奏效的、真正理解的知识。如果教学的有效知识量为零,则教学的效果也为零。当前,课堂教学的问题不是内容不科学,数量太少或时间不够,而是要大幅度提高教学的有效知识量,由知识为本的教学向以发展为本的教学转化。 2.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加强知识结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教学的结构性原则,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只有掌握了知识结构,才能巩固和运用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组织教材,不仅要考虑新知识内容的讲解,还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只有科学组织材料,才能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另外,教师还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即教师可通过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还可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创造和主体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既要传授知识,也要生成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主体精神。实施创造和主体教学策略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合理运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法具体体现在: 1.体验教学法。即通过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教师预设的具有足够知识性、能激发和满足学生求知欲望的某种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2.潜科学教学法。即指那些尚处于孕育中的属于“科学胚胎”的科学。潜科学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自己探讨疑难问题或尚未定论问题的方式,让他们目睹教师创造性思维和想象活动的实际过程。 3.发展问题教学法。当学生解答了某一问题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把原问题的某一部分变化一下,编写出与原问题相关而又有所区别的问题并加以解答。

识字教学策略与方法

尊重规律科学识字提升实效(定稿) ——识字教学策略与方法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更加重视识字与写字教学: 高度重视贯穿始终 降低数量提升质量 多认少写识写并重 重视习惯培养能力 两表先行先认先写 一、走进识字课堂了解教学现状 (一)学生的问题: 1. 时间紧、任务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 一、二年级) 认识常用汉字1600 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占六年识字总量的百分之五十还多。两年要求认1600 个常用汉字,这是建国以来历次教学大纲所不多见的。新教材就注重学生大量识字, 老师感到困难。 2. 反复强调,错误依旧:有的字教师反复强调学生还是会出现错误,令老师大为恼火有迷 惑不解。尤其是在二年级的下学期和三年级会出现一个错别字的高峰期。形近字难以区分、 书写错误会大量出现。 3. 识字课单调,学生不喜欢: 识字教学缺乏生动性和情趣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上低年级学生自控力差,学习汉字感觉困难。识字课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4. 低年级既要识字又要阅读, 怎样处理好关系: 低年级阅读教学和识字、写字教学的时间分 配怎样更合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怎样更合理。 (二)教师的问题: 1.识字教学不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缺乏情趣。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只把汉字作为一种符号传授给学生,只注重汉字的拼读、认写,注 重记忆,而汉字所呈现的画面、情趣,汉字里面蕴含的思想、情感却被教师所忽略,汉字对于 学生的教育功能被教师忽视。 2.教学策略不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教法单一,程序固化,令学生对识字兴味索然。 (一拼拼音,二读生字,三唱笔画,最后组词)。 3.窄化识字写字教学的途径,不注重语言实践活动的开展。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语文教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套路,要根据学生的状况,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反之,如果教学方法不适应学生,就是无效的教学,反而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鼓励学生质疑,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疑”是启迪思维的钥匙。 学必有疑,有疑必有所思。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因为创造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求问题罢了。”他一语道破了创新和发现的真谛;好奇心理、问题意识及锲而 不舍的探求,是科学研究获得成功的前提。让学生主动求知,学会质疑问题,应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的航标,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对任何问题都质疑。 如在讲述《雨中》时,教师先板书课题《雨中》,让学生看题并提出自己看了题之后的想法或疑问,这样一来,提高了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而且增进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如:“雨中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雨中有谁和谁?”“为什么事情发生在了雨中?”……通过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教师可 以了解学生对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对哪些问题还关心不够,

这样就能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做到有的放失。 二、注意学生的说话训练 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指出:“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最为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办了。”这就是说,在学生的语文素质结构诸要素中,“说”是关键要素。说话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今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有意识地强化了学生的说话能力的训练,注意发挥“听”“说”对思维、读写诸方面的带动作用,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各项综合素质的整体协调发展。 对于这一点,我在导入正课之前给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真情告白”,为了做到情切语明,表意直接,不少学生提前收集资料,防止上台窘迫,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声,学生们会更多地阅读有关资料,甚至会用上一些电影、电视中精妙的台词。那种认真劲与执著精神,是他们个体意识逐渐成熟的表现。因为他们从同龄人身上更容易看到自身的不足,十分期盼能跟上或超越别人。 此时此刻,教师如能恰当地在一边给予点拨,采用激励手段及时巩固,就会远胜于平常教师上课时的苦口婆心。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渐提高,学生与老师走的也更近。 三、让学生当小演员,表演课文内容 时下,课本剧像一股和畅的春风吹进了校园,其艺术魅力独具特色。更以其演出形态的丰富活泼,观演关系的天然和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通过排演课本剧,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增添了自信心,为学生健康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每天局限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天地相对窄小,老师 每天一成不变的讲解课文的方式难免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19-06-12T10:51:46.757Z 来源:《素质教育》2019年7月总第313期作者:孙丽梅 [导读] 现阶段,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十分重要,特别是随着新课程标准理念的不断深入与执行,更加应该重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提升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就非常有必要。 莱西市马连庄镇中心小学山东青岛266617 现阶段,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十分重要,特别是随着新课程标准理念的不断深入与执行,更加应该重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提升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就非常有必要。而创新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还能够提升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一、小学品德教学中创新途径的有效策略 1.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认识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体现,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改变原来的教学思路,将课堂更多地留给学生,做好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主动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的思维习惯,制定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策略。 2.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小学教育阶段,思想品德教学的德育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包括明善恶、辨是非、懂爱憎、识美丑等。所以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情感体验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现情感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恰当的教学情境来展现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和了解思想品德知识,同时还能够促使其认识到思想品德知识的深刻内涵与意义价值。不过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需要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脱离教学实际,要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例如,在进行《我们的校园》教学时,由于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内开展教学,而不是局限于教室之中。可以设计一些学生都比较喜欢的活动,像跳绳、跑步、踢毽子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小学生亲身体验,参与其中,从而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认识。通过各种活动体验,可以感受到在生活中处处是教学。 3.时事阅读与课外延伸。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客观理解问题的能力较为一般,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培养和提升。所以,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多增加一些见闻或知识,包括看新闻、报纸或杂志等,阅读时事,把思想品德教学延伸到课外。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抽出一些时间,让学生汇报一下自己所总结的信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知识的热情与动力,同时也能够提升教学质量。例如,在《祖国江山的保卫者》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是祖国江山的保卫者、服兵役是每个公民的光荣义务,了解解放军战士的革命斗志和奉献精神,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的子弟兵,从而了解到国防的重要性,让小学生感受到驻守边疆的人民解放军不畏艰苦为国奉献的情怀,体会军队与人民的鱼水之情,热爱解放军。在学习思想品德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逐渐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4.进行多种课堂活动。小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分散,很容易被其他的事物吸引注意力。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尽量采用多种活动,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投入地进行思想品德的学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思想品德相关的视频动画,让学生充满观看的兴趣。教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在安静、舒适、温馨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提高思想品德素质。对于很多经典的案例,教师只是使用一张嘴很难表达清楚,不如使用多媒体播放制作好的动画,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进行学习。 5.重视学生自身的体验。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小学生的社会经验少,更是对教师的反应非常敏感。所以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善于用实际行动感化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榜样作用下进行学习。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之后真正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价值。例如在进行“我的体育活动”学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讲述自己在体育活动的时候遇到的真实案例,让学生通过自己事迹的描述,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对事物的反应能力。 二、总结 小学思想品德是重要的学科,教师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提高自身素质,做一个高素质的小学生,为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初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课题研究方案

初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课题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英语课是综合性工具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学以致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要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在日常授课中注意多加强语言使用的训练,使学生学会英语思维。因此,当前应该将创新运用到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来,在创新这个力点上做文章,下力气,产生推进教学效果的巨大重力,以实现教师的科学指导与学生的轻松学习的和谐统一。确保英语教学持续、有效、健康的发展。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专家的话给人以启迪,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形式,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则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而,激活课堂,增加教学中的生命意识,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代教学的当务之急。 二、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形式,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则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而,激活课堂,增加教学中的生命意识,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代教学的当务之急。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要通过教研组活动,找到初中有效教学的共同原则,使之能有效地、有针对性地解决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一些难点,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洛社初中英语教学的整体质量,提高本组老师的整体素质。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有效备课”——加强集体备课发挥群体优势 集体备课是一种较好的备课形式,长期进行集体备课能使教师受益很多:首先,它能集众家之长,以研讨的形式提高备课的实效性,而且在集体备课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为其他教师的备课提供依据,避免了更多的人再走弯路。集体备课的另一优势还在于它有利于教师能够集中不同层面的学生问题或者一个学年段学生的实际进行备课,充分体现出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思想。为提高教师备课的有效性,可以把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结合起来,进行课前备课和课后备课。 (1)课前备课 和传统备课方式一样,教师在课前备课时也要研究教学目标,钻研教材,落实知识点、重点、难点,广泛收集资料。但与传统备课方式中“孤军作战”相比,我们认为在此过程中可以采取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 在实践中,我们先对此进行了尝试。实践对象七年级备课组,我们备课组有七位老师,从一开始,我们就以集体备课结合个人备课进行了实践。我们先确定每次备课组活动的主讲人,主讲的教师应做事先准备,其他教师也要拟订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而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各教师拿出自己精心准备的方案,以一人主讲,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备课。我们每一位教师在集体备课中,都积极参与讨论,对课堂中学生主体性的凸现、能力的培养、重难点的突出与突破等方面都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再对教案进行修改,整合成比较优秀的教案,同时利用备课组的合力搜集、整理资料,制作课件,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集体备课中交流修正,使每位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教学风格的教师都能互相启发、补充,共同提高。其中,本人的教学风格较为活跃,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口语能力注重每节课的“导入”环节的设计;黄婷较为擅长语法课的教学,知识点、语言点讲解清晰。同时,在集体备课、多媒体资源共享的基础上,针对自己所带班级的学生的具体情况,加入自己的见解,每位老师制定了各自具体的教案,使自己所任班级的教学质量更有效,从而带动整个年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总的来说,这一尝试还是较为成功的,整个年级的教学质量也较令

探索高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积极探索高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某某学院工商系市营教研组教研讨论记录 组长: 高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为了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我们近期拟开展对高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讨论和探究。 今天我们教研组讨论的主题是:积极探索高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请老师们集思广益,踊跃发言。 某某某:关于教学方法,来看看我们自己的教学方法吧,根据我们大部分高校教学方法的了解,结论是:我国的教学方法还处于欧美国家大学教学方法19C以前的水平。总体上还是满堂灌,总体上讲还是缺少研究,总体上来讲缺少师生的相互交流,我们现在的课堂上缺少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智慧,我们现在的课堂上缺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现在总体上的判断,如果得到确认的话,那么我们的教学方法是比较落后、陈旧,这跟钱学森的判断是完全一致得到。 因此,我们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任重而道远。 欧美大学要求学生课前把学的东西看了,然后带着问题与老师交流,老师觉得这节课有可能不懂的东西,要么是关键的东西,理解起来有难度,还有新东西,每次上课,除了教材,还要带参考书、报纸、杂志,把新东西讲给学生。学生带着作业,要么在小组交流汇报,要么在班上交流汇报,像学术研讨会式的。每个人都有在正式场合都有表达的机会,训练下来,讲话有条理、很规范。学生的发展都是通过我们课堂上的具体教学方法来实现的。我们的教学方法也要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综合的发展,不仅要学到知识,还要发展认知及其他,他的素质包括口头、笔头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这就是教学方法的意义。 从教育学的角度思考教学方法的意义。我们更多的理解为教师的方法,但是我们要反思一下,我们做学生和教师的经历,我们的教学方法是不是有效的?在欧美,主要是学生学,教的工作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组织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学习。这是教的意义,如何实现?从欧美教学来讲,教师会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面的设计,本领域的东西都要学,还要组织学生的研究工作,培养创造性人才,需要让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学。欧美会创造研究的环境和过程来让学生体会研究的经历,每次课都会给学生布置问题,让学生去研究、去解答,即“从做中学”。我们要做出改变,要创设探究的环境,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探索中发展自己。

教学策略的概念与地位

《教学与管理》 2010年2月15日 理论学习 教学策略的概念首先出现于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宣布以布鲁纳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课程改革实验失败后,美国的课程改革出现了暂时的真空,相应地,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大,并出现了若干教育改革浪潮。进入新世纪以后,“教育改革的特点也发生了改变,从以往的宏观改革发展成为微观领域的学校内部整体改革,从零散的改革方案发展成为系统的结构重建” 。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发现教师的教学策略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首先提出教学策略概念的是史密斯。1976年,他提出了以经验为基础的两种教学策略,即内容限制性策略和非内容限制性策略。前者注重师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后者则强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加涅认为,教师取得成效上的差别反映着他们管理和指导策略上的差别,在1985年提出了“管理策略”和“指导策略”。 上世纪90年代,教学策略被引入我国。我国学者在介绍、研究、推广教学策略的同时,力图为教学策略界定一个概念,并在教学论中给予一定位置。 一、教学策略概念探讨 虽然教学策略在美国属于行动研究的范畴,但是,我国学者初接触教学策略这个概念之后,就试图说清楚这个概念。由于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教学策略的定义多达几十种。比较权威的主要的有下列几种。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认为,策略一词是指大规模军事行动的计划和指挥。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讲,策略是为达到某种目的使用的手段或方法。在教育学中,这个词一直是与方法、步骤同义。策略还用来指教学活动的顺序排列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 2.北京教育学院时俊卿认为,教学策略可以看成是一种教学观念或原则,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 段得以实现。他说,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以一定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对影响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系统化的总体评析、研究,并最终策划、形成可以具体操作的整体化实施方案, 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学过程中的监控和调节来保证教与学生动、活泼、主动而高效的进行。 3.皮连生认为,教学策略是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包括教学事件先后顺序的安排、传递信息的媒体的选择和师生相互作用的设计等。教学策略 也可称为广义的教学方法。 4.西南大学张大均认为,教学策略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而做出的教学谋划和采取的教学措施。 5.华南师范大学黄甫全、北京师范大学王本陆认为,教学策略是在某种教育观念指导下的体现教学目标、原则、方法、媒体、组织形式、手段等一系列预设行为的综合结构。 6.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认为,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指难以明确或无须明确的目标)所采用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行为均属于教学策略。 7.北京景山学校陈心武认为,教学策略是指“教师根据具体情境,运用一定教学理论去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谋略,它既包含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教学理论,又包含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带有规律性的教学方法。它介乎理论与方法之间,既是较低层次的教学理论,又是较高层次的教学方法”。 8.华东师范大学李晓文认为,教学策略具有动态的教学活动维度和静态的内容构成维度。就教学活动维度而言,在教学实践中往往表现为具体教学方法和技能的实施过程,但又不是具体的方法和技能。内容构成维度主 教学策略的概念与地位 ■山东威海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常华锋山东滨州技术学院 朱莉 ■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