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因素识别[1]

环境因素识别[1]

环境因素识别[1]
环境因素识别[1]

TT五金运动用品厂

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和控制程序

1.0 目的:

识别和评价公司内能控制或可望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并确定、更新重大环境因素,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以实现对环境污染的预防。

2.0 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在科研、生产、服务过程中对能够控制和可望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评价与更新控制。

3.0 定义:

3.1 环境:组织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2 环境因素: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3.3 重要环境因素:指具有或能够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

3.4 环境影响:全部或部分地由组织的环境因素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

4.0 职责:

4.1 公司管理者代表负责批准《重大环境因素清单》。

4.2 生产安全部是该程序的主管单位,负责组织识别公司环境因素,对各单位各项目识别出来的环境因素进行确认、汇总、登记、评价、更新,并对重要环境因素的控制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4.3 各单位负责识别所属范围内的环境因素,建立并更新本单位的《环境因素识别及评价表》和《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并报生产安全部,对本单位的环境因素实施控制管理。

5.0 流程图:(见附图)

6.0 工作程序:

6.1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的时机

6.1.1 公司首次建立管理体系时需进行初始环境因素评价;

6.1.2 环境因素识别方法

公司主要通过例会讨论、工作流程分析和现场调查的方法来识别环境因素。

6.1.3 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范围分两大部分:

a) 公司内部:即公司自身的日常科研、生产和服务、行政办公、后勤保障等活动范围,也包括己纳入计划的、新开发的、修改的活动或服务所需补充的环境因素。识别环境因素时应贯彻清洁生产、预防污染的思想,同时关注政府和顾客的意见,以及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b) 相关方:与公司科研、生产、服务有关的外部的供方、外包服务方,外来参观、检查工作人员等,可望施加影响的活动、产品、服务。

6.1.4 环境因素识别过程要求

6.1.4.1 生产安全部负责将《环境因素识别及评价表》发放到各相关单位。

6.1.4.2 各单位根据《环境因素识别及评价表》的内容,组织本单位人员从其活动、产品、服务中找出能够控制或可望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填入《环境因素识别及评价表》,通过评价确定重要环境因素,并列入《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并将此表报生产安全部。

6.1.4.3 生产安全部对填写的内容进行确认、汇总、登记,形成公司《环境因素识别及评价表》及《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并将其下发到有各单位。

6.1.4.4 各单位对本单位的清单进行补充完善,对新出现的环境因素以《环境因素识别及评价表》形式报给生产安全部。

6.1.4.5 生产安全部根据各单位反馈来的环境因素,补充、修改公司《重大环境因素清单》。

6.2 识别环境因素的依据

6.2.1 识别环境因素应考虑三种状态、三种时态和八个方面。

6.2.1.1 三种状态:

正常状态:指固定、例行性和计划中的作业与程序;

异常状态:指在计划中,然而不是例行性的作业;

紧急状态:指可能或已发生的紧急事件。

6.2.1.2 三种时态:

过去:以往遗留的环境问题;

现在:现在正在发生的、并持续到未来的环境问题;

将来:不可预见什么时候发生且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如:新材料的使用、工艺变化、产品服务、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变化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6.2.2 八个方面: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废弃物管理、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土地污染、原材料与自然资源的使用、当地其他环境问题及社区问题。

6.3 环境因素的评价

环境因素的评价方法采用是非判断法和打分法。

6.3.1 是非判断法

环境因素若出现影响全球范围、社区强烈抱怨、客户的合理投诉、对公司形象有影响或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等任一方面时,确定为重大环境因素。

6.3.2 打分法

--- 在确定重大环境因素时应考虑:

A. 影响范围;

B. 影响程度;

C. 产生量;

D. 发生频次;

E. 法规符合性;

--- 评价方法:

6.3.3 相关方环境因素评价时的注意事项

---评价依据

1) 相关方环境质量现状与公司发展规划要求之间的差异;

2) 相关方的环境行为是否合法;

3)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与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

4) 是否会引起恶性影响。

6.4 重大环境因素的确定

6.4.1 生产安全部组织相关人员对汇总的公司《环境因素识别及评价表》,采用几种方法结合的方

式对环境因素进行评价。

6.4.2 生产安全部根据评价结果,结合公司具体情况,编制公司《重要环境因素清单》,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后下发到各单位。

6.4.3 重要环境因素的确定原则

a) 对于地方环境保护局发放的排污许可证所列项目(并每年监督监测)确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b) 法律法规或标准列为危险废物的环境因素确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c) 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应急状态确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6.5 环境因素的更新

6.5.1 为保持信息的有效性,由生产安全部每年组织有关人员对公司环境因素进行一次确认,如有变化予以更新。

6.5.2 当发生以下情况时,生产安全部应及时组织与下列活动有关的人员进行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和更新。

a) 当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发生较大变更时;

b) 当公司活动、产品、服务发生较大变化时;

c) 当相关方有合理抱怨时;

d) 当公司环境方针有变化时。

6.6 重要环境因素的管理

6.6.1 重要环境因素应采取制定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建立相关管理制度、制定相关预案、保持现有控制措施等方法实施控制。采用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方法时应执行《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与管理方案控制程序》。

6.6.2 重要环境因素的监控方法

a) 检查各项程序和作业指导书的执行情况;

b) 检查职责与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

c) 检查环境监测规范的执行情况;

d) 实施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的符合性评价;

e) 落实对环境目标和指标,以及为实现其指标环境管理方案的实施情况;

f) 重要环境因素的监控详见《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监视、测量程序》。

7.0 支持性文件:

7.1 《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监视、测量程序》

7.2 《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与管理方案控制程序》

8.0 记录:

8.1 《环境因素识别及评价表》8.2 《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裕鼎五金运动用品厂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程序

1.0 目的:

为了对所有进入公司作业、办公场所人员的常规、非常规的活动及所有设施和周边环境进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并进行风险分级,确定、更新重大危险源,进行分级管理和控制,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

2.0 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对公司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的所有科研、生产、管理活动和相关场所、人员及设施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的策划、管理和控制。

3.0 定义:

3.1 危险源: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3.2 危险源辨识: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3.3 风险: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3.4 风险评价: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4.0 职责:

4.1 管理者代表负责组织和领导公司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并负责公司《重大危险源清单》的最终审批确认。

4.2 生产安全部

4.2.1生产安全部是该程序的主管单位,负责组织公司危险源的辨识、评价与更新;建立公司《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记录表》和《重大危险源清单》。

4.2.2 指导和监督各单位的危险源辨识、评价和风险控制。

4.3 各单位负责对本单位危险源的辨识,建立并更新其《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记录表》和《重大危险源清单》,交生产安全部汇总,并负责对本单位危险源实施控制管理。

5.0 流程图:(见附图)

6.0 工作程序:

6.1 危险源辨识与评价的时机

6.1.1 公司首次建立管理体系时需进行初始风险评价;

6.1.2生产安全部和相关单位根据本程序规定的职责,于每年各单位签订安全责任书前对自身职责所在活动范围内的危险源进行识别和评价,以确定或调整年度控制目标,编制相应的管理方案。

6.1.3 相关法律法规变化、新技术、新材料、新业务使用前及相关方要求时,生产安全部及相关单位应适时对职责范围内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和更新。

6.2 危险源识别的范围

为确保辨识的充分性,危险源辨识时应考虑以下经营服务活动:

a) 公司和各单位所有的常规活动(如:军品科研、生产、设备与车辆的使用、正常的业务接待等)和非常规活动(如:电力、设备的检修和抢修等);

b) 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企业员工、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

c) 工作场所的设施(无论是企业内部的或是外界所提供的,如:办公设备、空调、电力、各种车辆、库房和附属设施),包括相关方的设备;

d) 所处的场所和周边环境;

e) 在确定评估范围后,可按下列方法,确定评估对象:

---- 按经营服务流程的各阶段;

---- 按地理区域或单位;

---- 按装置、设备、设施。

6.3 在进行危险源辨识应考虑的问题

6.3.1 应充分考虑发生危害的根源及性质:

--- 火灾和爆炸;

--- 冲击与撞击;

--- 中毒、窒息、触电及辐射;

--- 暴露于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性危害因素的工作环境;

--- 人体工效因素(比如工作环境条件或位置的舒适度、重复性工作等);

--- 设备的腐蚀;

--- 有毒有害物料、气体泄漏。

6.3.2 应充分考虑可能发生的后果:

a) 人身伤害、死亡(包括割伤、挫伤、擦伤、肢体损伤等);

b) 疾病(如头痛、呼吸困难、失明、皮肤病、癌症、肢体不能正常动作等);

c) 财产损失;

d) 工作环境破坏;

e) 水、空气、土壤、地下水及噪声污染;

f) 资源枯竭。

6.3.3 应考虑由于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的经营服务活动造成职业健康安全危害及环境影

响,包括以往生产遗留下来的潜在危害和影响,丢弃、废弃与处理活动。

6.3.4 应考虑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下的危害因素(如包括设备、设施、运输车辆的启动、关闭、维修、停机、工程开始、结束及其他非预期运行的情况)以及事故和潜在的紧急情况。

6.3.5 还可从以下10个类别进行识别:

a)消防保卫;

b)结构施工;

c)装修工程检查;

d)基础工程;

e)机械设备;

f)施工现场用电;

g) 个人保护;

h) 材料管理;

i) 卫生防疫;

j) 交通安全。

6.3.6 评估人员应通过现场观察和所收集的资料,对所确定的评估对象,识别尽可能多的实际的和潜在的危害,包括:

a) 物(设施)的不安全状态,包括可能导致事故发生和危害扩大的设计缺陷、工艺缺陷、设备缺陷、保护措施和安全装置的缺陷;

b) 人的不安全行动,包括不采取安全措施、误动作、不按规定的方法操作,某些不安全行为(制造危险状态);

c) 可能造成职业病、中毒的劳动环境和条件,包括物理的(噪声、振动、湿度、辐射),化学的(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品、氧化物等)以及生物因素;

d) 管理缺陷,包括安全监督、检查、事故防范、应急管理、作业人员安排、防护用品缺少、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等的管理。

6.3.7 可导致事故按GB6441-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中规定的16类:

a)物体打击; b)车辆伤害; c)机械伤害; d)起重伤害; e)触电; f)淹溺; g)灼烫;

h)火灾; i)高空坠落; j)坍塌; k)放炮; l)化学性爆炸; m)物理性爆炸; n)中毒; o)窒息; p)其他。

6.4 风险评价

6.4.1 风险评价判别准则

a) 是否符合国家、政府和上级关于健康、安全的政策、法规、标准和规范;

b) 是否符合行业关于健康、安全的政策、方针和目标;

c) 是否满足合同双方的合法要求;

d) 是否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满足公司实际抗风险的能力。

6.4.2各单位组织由安全、技术、设备、消防、工会等方面人员全面、详实识别本单位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填写《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记录表》,并确定《重大危险源清单》(含相关方);

6.4.3 生产安全部归类、汇总、分析,制定公司《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记录表》和《重大危险源清单》,并下发至各单位。

6.5 风险评价的方法

风险评价可采用下列方法:

a) 是非判断法(参见4.4.1风险评价准则);

b)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即LEC法(D=LEC):

式中:----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取值见表一);

---- 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取值见表二);

---- C=发生事故可能出现的结果(取值见表三);

---- D=风险值(取值见表四)。

表一: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表二: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表三:可能出现的结果(C)

表四:风险值(D)

6.6 重大危险源的判定和风险分级

6.6.1 按表四风险分为五级,用LEC评分法,D≥70时可直接判定为重大风险。

6.6.2 用直接经验判断法对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判定为重大风险:

a)不符合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预计可能导致重伤以上事故发生的;

b)相关方强烈抱怨和要求的;

c)曾经发生事故、至今未采取有效措施的;

d)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危险且无适当控制措施的。

确定的重大风险需按风险大小和管理需求建立《重大危险源清单》(含相关方),并根据风险等级分级予以控制。

6.7 风险控制

6.7.1 风险控制策划原则

遵循“消除、预防、减小、隔离、个体防护”的原则,实行分级控制,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要求必须予以控制;对重大风险要进行重点控制,制定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

6.7.2 策划风险控制时可采取:

a)如果可能,首先考虑消除危险源;

b)如果不能消除,应努力降低风险;

c)在其他控制措施均考虑后,作为最终手段,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6.7.3 相关方的风险控制,能与本企业、本单位合并考虑的,可共同制定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否则,单独制定控制措施并由相关单位予以督促检查其落实情况。

6.7.4 对于4级风险为可以接受风险,无须采取措施,且不必保持文件记录。

6.7.5 对于4级风险可采取现有控制措施,但还要不断地监视,以防其风险变大。

6.7.6 对于2级以上风险可采取制定《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及管理方案》、现有管理制度、运行控制程序、培训、应急准备与响应的实施和绩效的监测、测量等方式进行控制。

6.7.7 对于需制定《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及管理方案》的,由生产安全部负责组织制定,结合公司实际情况、以往经验和控制风险措施的能力,制定出相应的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案,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后,下发到各单位实施。具体执行《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与管理方案控制程序》。

6.7.8 风险控制措施实施前应对其进行评审:

a)计划的控制措施是否使风险降低到可容许水平;

b)是否会产生新的危险源;

c)是否已选定了投资达到预期效果的解决方案;

d)受影响的人员如何评价计划的预防措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e)计划的控制措施是否被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6.7.9 经评审和批准后的风险控制措施,应立即组织实施,并由生产安全部组织相关单位跟踪验证措施的有效性。

6.8 危险源的更新

6.8.1 当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相关单位应对危险源进行评价、更新:

a)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变更或追加时;

b)办公环境变化或办公场所迁移、装修、调整时;

c)引用新的生产设施、设备时;

d)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时;

e)相关方发生变化时;

f)管理评审时,应对危险源、重大危险源风险评价和控制情况进行评审,必要时予以更新、补充和改进。

6.8.2 评价与更新应按《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记录控制程序》保存记录,并按《协商、沟通和信息管理程序》传达至相关单位。

6.8.3 检查和考核

由生产安全部每季度定期对本程序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具体执行《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监视和测量程序》。

7.0 支持性文件

7.1 《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与管理方案控制程序》

7.2 《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记录控制程序》

7.3 《协商和沟通和信息管理程序》

7.4 《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监视和测量程序》

8.0 记录

8.1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记录表》

8.2 《重大危险源清单》

裕鼎五金运动用品厂

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识别、获取与合规性评价程序

1.0 目的:

为了获取、识别、更新适用于公司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确保公司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相关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合规性及时得到评价,并跟踪其变化和及时更新。

2.0 范围:

适用于公司对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获取、识别、更新和合规性评价的控制。

3.0 定义:

3.1 国际公约:指国际上有关环境保护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面各缔约国应共同遵守的约定。

3.2 法律: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有关环境保护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法律。

3.3 法规:指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有关环境保护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法规。

3.4 规章:指国务院各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在地的市以及经国务院批准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有关环境保护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规定、办法、实施细则、规则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3.5 其他要求:指各级政府、行业协会、上级颁布的与环境保护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面有关的要求、通知等。

4.0 职责:

4.1 公司管理者代表负责公司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清单》及《合规性评价报告》的审批。

4.2 生产安全部

a)是本程序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收集、整理、更新、登记、保管,并传递至有关单位;

b)负责组织对公司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符合性进行检查和评价。4.3各单位负责收集适合于本单位的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依据需要及时传递到相关单位,并负责组织本单位的培训学习。

5.0 流程图:(见附图)

6.0 工作程序:

6.1 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识别、获取范围:

6.1.1 国家环境保护和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及各部委规章;

6.1.2 省、市环境保护和职业健康安全法规、规章、制度和标准;

6.1.3 相关执法部门的通知、公报等其他要求;

6.1.4 应遵守的国际公约。

6.2 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获取途径

6.2.1由生产安全部从公共出版物、专业报刊、专业网站、上级主管部门、相关机构及各种媒体获得适用的法律、法规,经对其有效性识别后,在公司内部网站及时发布,并进行动态管理。

6.2.2 在日常工作中,各单位可在公司内部OA系统获取相应的法律、法规,自行下载、建立清单,并进行更新和管理。

6.3 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适用性识别与确认

6.3.1 各单位对获取的法律、法规根据以下原则确认其适用性:

6.3.1.1 适用于公司产品科研开发、生产制造和服务过程与环境和风险因素相关的活动;

6.3.1.2 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为最新版本。

6.3.2 各单位负责对本单位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进行识别,并填写《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清单》上报生产安全部。

6.3.3 生产安全部对各单位上报的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清单进行汇总,分类编入《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清单》,清单应包括法规名称(编号)、颁布日期、实施日期、适用条款、适用单位等。

6.4 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的传达、贯彻与检查

6.4.1 生产安全部负责将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清单》和相关内容在内部网站发布,并可被其他单位方便、及时地获取。

6.4.2 各单位识别和下载与本单位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文本,并负责保存;

6.4.3 各单位负责对本单位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传达,使工作人员了解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内容;具体执行《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人力资源管理程序》。

6.4.4 各单位在提供服务和执行合同前,应向相关方传达有关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相关信息。

6.5 合规性评价

6.5.1 在产品科研、试验、制造和提供服务或履行合同过程中,各单位应监测适用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面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执行情况,填写《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评价表》;

6.5.2 合规性评价检查应包括以下内容:

6.5.2.1 是否严格执行了适用的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条例、细则、制度、规程、规定,特别是强制性标准条文的规定;

6.5.2.2 是否有利于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管理方案的完成;

6.5.2.3 合规性评价检查由生产安全部会同其他相关单位共同进行。检查结果填写《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评价表》(汇总)。

6.5.3 合规性评价方法

各单位依据确认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清单、重要环境因素清单、重大危险源清单、不符合报告、检测报告、事故(事件)报告、相关方投诉及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修改内容,结合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指标、管理方案,评价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和实施运行的一致性。

6.5.4 合规性评价频次

本公司合规性评价每年至少一次,应在每年管理评审之前的一个月进行,评价结果可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之一。如遇到相关方投诉或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修改,应增加对应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适用性评价频次。

6.5.5 合规性评价报告

6.5.4.1 各单位将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检查统计数据逐项进行评价,填写《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评价表》,得出符合和不符合评价结果,若不符合应明确不合格整改措施;

6.5.4.2 各单位将本单位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评价表》检查评价结果,及时汇总后报生产安全部。

6.5.4.3 生产安全部收集汇总各单位《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评价表》,根据统计结果分析,编制公司的《合规性评价报告》,并报管理者代表批准。

合规性评价报告应包括:

a) 遵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总体评价;

b) 改进的需求;

c) 资源的需求;

d) 对偏离管理目标、指标,尤其是偏离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含强制性标准),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要求等。

6.5.6 合规性评价措施的跟踪验证

6.5.6.1 经审批的《合规性评价报告》由生产安全部发至各相关单位。各责任单位对《合规性评价报告》中的整改问题应分析原因,制定纠正或预防措施,并组织整改;

6.5.6.2 生产安全部负责有关纠正和预防措施的跟踪验证,执行《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6.6 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评审与更新

6.6.1 生产安全部组织各单位根据公司区域内危险源、安全风险、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变化,每年组织一次评审,判断新获取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是否适宜,评审后发布公司当年度《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清单》。

6.6.2 当公司的科研开发、生产制造和服务过程发生较大变化时,应对适宜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重新进行识别更新。

6.6.3 对失效或作废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处置,按《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文件控制程序》执行。

7.0 支持性文件:

7.1 《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文件控制程序》

7.2 《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7.3 《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人力资源管理程序》

8.0 记录

8.1 《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清单》

8.2 《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评价表》

裕鼎五金运动用品厂

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人力资源管理程序

1.0 目的:

通过对公司所有与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关的人员实施必要的培训,增强全员的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意识,确保员工有能力履行相应的职责,并完成可能影响工作场所内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工作的任务,特制定本程序。

2.0 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与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工作有关人员的管理及全体员工体系知识培训、各种技术业务培训、岗位培训、新员工岗前安全教育与培训。

3.0 定义:无

4.0 职责:

4.1 人力资源部

4.1.1 人力资源部是该程序的主管单位,根据公司中长期发展规划、生产科研理念和生产经营状况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4.1.2 根据各岗位的职责和任职条件对人力资源进行招聘、调配;

4.1.3 负责员工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聘用关系、劳动关系管理;

4.1.4 制定公司年度培训计划,组织员工培训的实施及培训效果的评估;并负责培训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建档管理工作。

4.2 组织部

4.2.1 编制中层以上干部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

4.3 各单位

4.3.1 负责编制本单位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经审批作为绩效考核评定的依据;

4.2.2 根据本单位培训侧重点,向人力资源部提出培训需求,并执行公司年度培训计划;

4.2.3 实施本单位及相关单位员工的岗位技能及环境、安全意识的培训;

5.0 流程图:(见附图)

6.0 工作程序:

6.1 人力资源配置

6.1.1 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

a) 人力资源部根据公司生产经营发展需求,设立组织机构,并确定工作岗位及职数,保留公

司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

b) 组织部负责编制包括中层以上干部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报公司总经理审批;

c) 各单位负责根据本单位工作和岗位需要,编制单位人员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报主管领导审批;

d) 人力资源部和各单位应对员工任职资格进行识别,根据与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有关要求选择能够胜任的员工配置在合适的岗位。为科研、生产、管理提供合格的人力资源。

6.1.2 人力资源发展策划

a) 人力资源部应根据公司的发展方向和近期任务制定本公司长期和近期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b) 各单位根据生产经营工作需要增加员工的,提出书面申请,经签章后,报人力资源部;

c) 人力资源部汇总后,根据公司人力资源规划,拟订年度人力资源招聘计划,内部调配计划,报公司主管领导审批,并经经理办公会通过后执行,以便于进行人力资源的储备、培养和使用。6.1.3 人员招聘

招聘人员条件必须符合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中有关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四方面的要求。具体按《人员招聘管理办法》执行。

6.2 培训管理

6.2.1 公司人力资源部根据员工的能力、岗位要求及承担的风险,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要求和重点,对所有从事影响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岗位工作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岗位知识培训。

6.2.2 培训类型主要包括:新员工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关键岗位培训、特种作业岗位培训。

6.2.3 培训工作的分级管理

生产安全部协助人力资源部组织实施公司级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培训,单位按人力资源部要求实施本单位人员的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培训,以保证在岗员工满足岗位规定的能力要求。培训工作根据岗位性质不同,对不同岗位员工的职责、能力、文化程度及工作中所面临的风险分层次展开。公司的培训分为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三个层次进行。

6.3 培训计划的制定

6.3.1每年底由各单位向人力资源部上报下年度的培训需求;人力资源部根据公司的发展要求和各单位填写的《----年度职业健康安全培训计划表》,制定下年度公司的《----年度职业健康安全培训计划表》,经主管领导批准后,下发各单位,由人力资源部组织实施或委托相关单位实施。

6.3.2临时增加的培训,由实施单位书面报告,经人力资源部及其公司主管领导同意后实施。

6.3.3外出接受培训,由实施单位或受培人员填写《员工外出学习申请表》,经受培人员单位领导、人力资源部、公司主管领导同意后实施。

6.3.4培训计划变更时,实施单位提出变更报告,经人力资源部、公司主管领导同意后实施。

6.4 培训的实施

6.4.1各单位按人力资源部下达的培训计划组织培训的实施,人力资源部对培训计划的实施进行检查。不能按计划培训的可调整计划,调整计划应在人力资源部备案。

6.4.2 新员工的培训

新员工上岗前应接受安全三级(公司级、单位级、岗位级)教育培训,其培训内容为:

a)进公司的基础教育:由人力资源部在新员工完成进公司的报到手续后组织进行,包括公司简介、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安全和环保意识、服务理念、管理方针、目标、管理体系标准、基础知识等内容的培训;

b)单位基础教育:由所在单位负责人组织学习本单位相关体系文件、环境、安全方面要求等的主要内容;

c) 岗位技能培训:由所在班组的技术负责人组织进行所用设备的性能、作业指导书、操作步骤、安全事项及紧急情况的应急措施等,通过理论和实际操作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6.4.3 在职培训

a)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和职能单位的工作人员应接受管理体系文件知识和体系运行程序的培训,管理和控制能力方面的培训、职责和责任要求的培训;

b)专业人员应接受管理体系及运行程序和专业技术知识方面的培训;

c)各工种或岗位人员应接受和执行其自身工作所需的程序和安全健康意识、技能的培训;

6.4.4 关键岗位及特种作业岗位培训

a) 关键岗位和特种作业岗位员工的工作,是涉及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的重点岗位,因此对这两种岗位的员工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培训;

b) 关键岗位根据承担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职责的人员的影响程度来确定,人力资源部应明确公司的关键岗位,各单位建立本单位《关键岗位人员名单》;

c) 特种作业岗位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定来确定;这些人员为:

--- 汽车(叉车)驾驶员、起重工、电工、压力容器、冲压剪切工、电梯工……等

d)人力资源部负责建立公司持证上岗人员情况登记表;生产安全部负责建立公司特种作业岗位人员情况登记表;各单位建立本单位持证上岗人员情况登记表,具体填写《持证(特殊种作业)人员情况登记表》。

6.4.5 相关方培训

由相关方使用单位负责依据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的影响程度组织培训,建立并保持记录。

6.4.6 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意识培训

通过培训的实施,使所有与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有影响的员工都能意识到:

a) 符合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要求的重要性;

b) 在环境和职业健康管理体系运行中的作用与职责;

c) 在工作活动中实际的或潜在的重要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影响,以及个人工作的改进所带来的职业健康安全效益

d) 偏离规定的运行程序的潜在后果。

6.5 培训的有效性评估

6.5.1培训的有效性评估主要涉及以下两个因素:

a) 学员对培训讲师的评估,包括培训内容的实用性、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性等;

b) 对学员考核成绩评估,包括笔试、现场提问、实际操作考核、小结等方式。

6.5.2 每次培训结束培训的组织单位负责进行培训效果评价,保留评价记录。

6.5.3 人力资源部每年组织各单位对员工进行绩效综合评价,评估是否具备了员工岗位所需的能力。发现不能胜任所在岗位工作的,需及时安排在岗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使其具备的能力与从事的工作相适应或其他。

6.6 培训记录

6.6.1 培训的组织单位负责建立并保存培训教材或教案及培训过程中形成的相关记录。

6.6.2 培训过程中形成的记录包括:《年度培训计划》、《培训申请表》、《签到表》、《培训记录表》、《关键岗位名单》、《持证(特殊种作业)人员情况登记表》及笔试试卷等。

6.5.4 外派培训的相关记录由人力资源部负责存档保存。

6.7 培训档案

a) 由人力资源部建立、保存员工培训档案;培训证件由人力资源部登记后由各单位负责或根据需要由本人保存。

b) 组织部负责建立并保存公司中层及以上领导干部的培训档案;

b) 生产安全部负责建立并保存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档案;跟踪资质的有效性;并保留复印件;

c) 保卫处负责建立并保存消防人员的培训档案;

7.0 支持性文件:

《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

8.0 记录:

8.1 《----年度培训计划表》

8.2 《员工外出学习申请表》

8.3 《培训记录表》

8.4 《签到表》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清单.doc

编号: JL-40 序环境影时态状态环境影响评价 活动 /产品 /服务环境因素过现将正异紧是否重要环境因素控制措施号响 a b c X 去在来常常急 施工阶段 ( 一 ) 土方工程 1 爆破爆破噪音污染√√ 4 2 4 10 是BC 2 大气污染√√ 4 2 4 10 是BCD 3 施工机械投入使用资源消耗√√ 5 2 2 9 否 C 4 施工机械噪声排放噪声污染√√ 5 2 2 9 否 C 5 施工粉尘飞扬污染大气√√ 5 2 2 9 否 C 6 施工机械尾气排放污染大气√√ 4 2 2 8 否 C 7 油库油品的泄漏污染土地√√ 1 2 2 5 否 C 8 油库火灾大气污染√√ 1 2 4 7 否 C 9 废草垫废草垫的废弃污染土地√√ 3 2 1 6 否 C 10 水水的消耗资源消耗√√ 5 1 2 8 否 C 11 电电的消耗能源消耗√√ 5 1 2 8 否 C 12 石灰等回填料的消耗石灰等回填料的消耗资源消耗√√ 4 1 2 7 否 C 13 石灰堆放粉尘的排放石灰堆放粉尘的排放污染大气√√ 4 1 2 7 否 C ( 二 ) 砌筑工程 14 水泥、砂子、砌筑材料使用资源消耗√√ 4 2 2 8 否 C 15 水的消耗资源消耗√√ 4 2 2 8 否 C 16 砌筑工程电的消耗能源消耗√√ 4 2 2 8 否 C 17 原料运输中的遗撒污染土地√√ 3 2 2 7 否 C 18 施工垃圾的排放污染土地√√ 3 2 2 7 否 C ( 三 ) 病险库加固 19 土料填筑坝体植被破坏资源减少√√ 1 2 4 7 否 C 20 震动噪音污染√√ 4 2 2 8 否 C 编制:审核:曹俊林批准:张彦清批准时间:控制措施:A-检查 / 检测; B-运行控制相关程序; C-加强相关方管理;D-应急预案 ;E- 目标指标与方案。

环境因素识别评价管理制度

环境因素识别评价管理制度 1.目的 为确保项目部可控制或可施工影响的环境因素得到充分识别,并对其进行评价,确定重要环境因素,制定本制度。 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项目部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所有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可控制或可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和重要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更新。 3. 编制依据 3.1 《管理制度汇编》 3.2 《管理手册》 3.3 国家、地方相关法律、法规 4. 职责与权限 4.1 项目经理 是本制度的主管领导,负责组织监督检查本制度的实施。 4.2 技术负责人 是本制度的主控部门,负责对本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与指导,并建立项目部《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和《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4.3 项目部各管理人员 负责施工现场中环境因素的辨识、评价、更新、控制。 5. 管理要求 5.1 环境因素识别内容 项目部对环境因素的识别内容应包括下列两个方面: a. 项目部可直接控制的环境因素; b. 项目部可以施工影响的,如:项目部工程分包方可能产生的环境因素、项目部的物资供方或其他相关方的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因素。 5.1.1 项目部机关环境因素由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识别; 5.1.2 项目部环境因素由项目经理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识别。 5.2 环境因素识别 5.2.1 根据项目部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环境因素识别的内容包括: a. 汗水排放; b. 废气排放; c. 噪音排放; d. 固体废弃物排放; e. 资源、能源消耗; f. 有毒有害物品和化学品; g. 土地污染以及相关方。 5.2.2 环境因素的识别范围 a. 项目部生活、办公、施工生产、产品实现过程中排放的污水、废气、噪音、固体废弃物和为产品实现而使用有毒、有害、危险化学物品、消耗资源能源给项目部活动区及周边区域范围造成的环境影响; b. 项目部产品实现所需的原材料、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的采购、运输、储存、发放,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影响; c. 正常运行条件、异常运行条件,以及可以合理预见的情况或紧急状态所伴随的潜在的重要环境影响; d. 以往遗留的环境问题和现场现有的环境问题,以及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5.2.3 识别形态

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标准

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标准 1.0目的 规定本公司活动、过程、产品、服务中的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以便确定公司的环境因素、重大环境因素及其环境影响,从而使其得到有效管理和控制。 2.0范围 本标准适应于公司在活动、过程、产品或服务中能够控制或可望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评价。 3.0识别人员 a 熟悉现场工艺的各部门工艺技术人员 b 具有环境知识和背景的人员 c 了解ISO14000体系 4.0职责 4.1各部门和科室负责人员按要求对本部门活动、过程、产品、服务中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并依据8.2的评价方法和准则,在《环境因素汇总及评价表》上判断或打分,并确定重要环境因素,填写《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4.2 各部门和科室负责人员将本单位的《环境因素汇总及评价表》和《重要环境因素清单》报给安环节能部,由安环节能部进行汇总和审核,并报管理者代表批准。 4.2当某活动、过程、产品、服务等发生较大的变化或改进时,所属单位在一周内将环境因素补充完整报安环节能部。 4.3新、改、扩建项目的环境因素,在试运行三个月内,由所属部门对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将识别结果报安环节能部。 5.0环境因素的识别程序 确定活动、过程、产品、服务——〉与环境(空气、水、人等)是否发生相互作用——〉确定环境因素 例如:流化床锅炉岗位 活动、过程、产品、服务对环境的影响环境因素 烧锅炉 SO 2排放到大气中 SO 2 排放 6.0环境因素的类别

6.1公司在提供产品、服务或全部活动中的三种状态、三种时态下可能存在的六种类型。 三种状态:正常:连续生产状态 异常:开车、停车、设备维修等状态 紧急:火灾、爆炸、泄露等状态 三种时态:过去:非现在发生而是原来遗留的 现在:目前正在发生的 将来:现在未发生,以后有可能发生的 六种类型 向大气的排放:如SO 2、NH 3 、氮氧化物、烟尘、H 2 S、甲胺、DMF、醋酸、尿 素粉尘、飘尘等 向水体的排放:NH 3-N、COD、BOD 5 、SS、氰化物、重金属(含汞、烷基汞、 总铬、总镉、六价铬、总砷、总铅、总镍等)、油、挥发酚等 废物管理:废触媒、炉渣、煤灰、废酸、废碱、有机残渣及重组分、有机树脂、废活性炭、含重金属废料、包装材料等 土地管理:油、丙碳液、醋酸铜氨液、醋酸、甲醇、醋酐、脱硫液、酸、碱、废液、有机溶剂和有机物洒在地面上 原材料及自然资源的使用:煤、电、天然气、水、蒸汽等的消耗 其他当地环境因素和社区行问题:如噪声等 6.2公司可望施加影响的相关方的环境因素,包括: 6.2.1为公司提供建筑安装、运输等服务的分承包方的环境因素; 6.2.2向公司提供原辅材料、设备、外协件的供应商的环境因素; 6.2.3公司的产品用户、废弃物的管理方等。 7.0环境因素的识别方法 为了尽可能的识别出直接环境因素和潜在的环境因素,采用过程分析法及物料衡算、产品生命周期分析法、现场观察及面谈和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查阅文件信息法等单独或者联合使用方法: a 过程分析法及物料衡算:分析重点产品或物料的生产过程,采购过程、运输过程、工艺过程的投入及产出,对工作流程的环节进行分析,从中找出环境因

环境因素识别评价管理制度

精心整理环境因素识别评价管理制度 1.目的 为确保项目部可控制或可施工影响的环境因素得到充分识别,并对其进行评价,确定重要环境因素,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3. 3.1 3.2 3.3 4. 4.1 4.2 4.3 5. 5.1 a.项目部可直接控制的环境因素; b.项目部可以施工影响的,如:项目部工程分包方可能产生的环境因素、项目部的物资供方或其他相关方的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因素。 5.1.1项目部机关环境因素由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识别; 5.1.2项目部环境因素由项目经理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识别。 5.2环境因素识别

5.2.1根据项目部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环境因素识别的内容包括: a.汗水排放; b.废气排放; c.噪音排放; d.固体废弃物排放; e.资源、能源消耗; f.有毒有害物品和化学品; g. a. b. c. d. a. b.工程项目开工前,项目部应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环境因素识别,填写《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并报送项目部技术质量部。 c.技术质量部每年对机关办公区及附近可施加影响的相关区域进行一次环境因素识别,填写《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 d.技术质量部每年在各项目部进行环境因素识别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一次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并填写《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 e.当项目部的活动、产品或服务发生变化时,应重新进行环境因素识别。

5.2.5环境因素识别方法 a.一人交谈(员工、相关方); b.查看现场(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品的运输、储存、保管、使用过程,车辆、机械、设备、库房、加工棚、电气割焊场地、办公、施工、生活区等); c.调阅资料(以往事故、事件处理的报告、记录、相关方投诉记录、项目管理实施规划、技术交底、施工记录、工艺实施、施工日志、噪声、污水排放检查记录、以往能源消耗情况等)。 5.3环境因素评价 a. b. c. d. e. f. a. b. c. a.专家直接判断法: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要直接判断为重要环境因素: 1)法规不允许的排放物的排放,如废电池、旧灯管等; 2)环境影响的规模较大,如建筑垃圾等; 3)环境影响的程度较大,如打桩噪声等; 4)社区强烈关注的排放,如夜间施工噪声等;

环境因素识别及评价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识别及评价控制程序 (HBQY-CX-13) 1 目的 对管理处在活动或服务中能够控制或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确保重要环境因素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管理处在各项活动或服务中能够控制和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评价。 3 职责 3.1办公室负责组织各科室、单位进行环境因素识别,对识别出的环境因素进行评价,确定重要环境因素。 3.2各科室、单位负责识别管辖范围内的环境因素。 4 工作程序 4.1 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的流程 确认工作过程→识别环境因素(排查)→登记、汇总环境因素→评价环境因素→登记重要环境因素 4.2 环境因素的识别 4.2.1 识别范围:识别范围为所有工作活动和服务中可控制和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具体从以下方面进行识别: a) 材料、物品等的采购、运输、储存、使用及回收和报废全过程; b) 设备、设施的采购、维修、保养、运行等一系列活动; c) 日常办公、职工生活; d) 各项服务过程:收费、养护、机电维护、路政执法等。 4.2.2 识别时应考虑三种时态和三种状态 三种状态: a) 正常:指正常运行、生产的状态; b) 异常:指生产设备的启动、停机与检修或可合理预见的状态; c) 紧急:指不可预见的、突发的或设施突然失效的状态。

三种时态 a) 过去:指以往遗留的环境影响; b) 现在:指现场的、现有的污染及环境问题; c) 将来:指计划中的活动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4.2.3 识别内容 a) 大气:废气排放; b) 水体:废水排放; c) 废物:固体废物的处理; d) 土地污染; e) 噪音污染; f) 原材料(化学品)与自然资源的利用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g) 可能对当地环境带来的问题: h) 相关方的问题等。 4.2.4 识别的方法 采用过程分析法、座谈和现场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环境因素识别。 a) 过程分析法:对工作流程的环节进行分析,从中找出环境因素; b) 现场观察法:到现场采取看、查、问等方法发现环境因素。 4.3 环境因素的评价 4.3.1评价的依据 a) 有关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 b) 环境影响的严重程度; c) 环境影响的发生频率; d) 环境影响的恢复能力; e) 环境影响的控制情况; f) 相关方的利益和要求。 4.3.2 评价方法 4.3.2.1 是非判断法 a) 对能源、资源以及原材料消耗的环境因素采用是非判断,消耗严重超标的判是。 b) 危险废物的处置、对化学危险品的管理等违反国家、地方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环境因素识别与控制(标准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环境因素识别与控制(标准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环境因素识别与控制(标准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各种生产、生活活动对环境影响越来越大,同时环境的变化也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环境保护是社会以及每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之一,企业应尽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这也是每个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环境因素的识别范围 在生产、生活活动中能控制或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 (二)环境因素识别方法 环境因素识别常采用以下方法: 1.通过现场调查、观察、咨询等识别环境因素; 2.采用过程分析,把生产作业过程按工序进行分解,按作业活动、资源消耗等识别环境因素 (三)识别施工现场环境因素 识别施工现场环境因素应以对施工现场的环境情况进行全面、

具体、明确地识别和准确地描述为原则,具体要求如下: 1.全面识别施工生产和服务过程的环境因素,即环境因素识别时应充分考虑施工准备、施工过程、竣工验收和保修服务中能够控制及可能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 2.识别环境因素时应对“三种状态”、“三种时态”和“七种类型”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 三种状态是指施工生产的正常(如施工连续运行)、异常(如工程停工)和紧急状态(如潜在火灾、洪水、地震等); 三种时态是指过去(工程未开工时现场的环境情况),现在(施工过程中现场的环境情况)和将来(工程完工以后,施工现场的环境情况); 七种类型是指以上三种状态、三种时态下的大气排放、水体排放、废弃物处置、土地污染、噪声排放、放射性污染及原材料等自然资源的使用和消耗、对当地或社区周边环境的影响等情况。 3.具体识别施工现场环境因素,要求识别出的环境因素应与随后的控制和管理需要相一致,以达到为施工现场环境管理提供明确

【人力资源】01环境因素识别 2危害因素资料

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程序 编号:E/PG202 版本/修改:3/1 1 目的 对本公司能够控制和可望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及更新,使其被控制,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 2 范围 适用于公司产品、活动与服务的全过程。 3 定义 3.1 环境:公司运行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 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2 环境因素:公司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要素。 3.3 环境影响:全部或部分地由公司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给环境造成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 3.4 重要环境因素:具有或能够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 4 职责 4.1 环境管理者代表:批准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4.2 贯标办 4.2.1是本程序的归口管理部门; 4.2.2 组织内审员进行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的培训; 4.2.3 组织指导内审员进行本部门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 4.2.4 对各单位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结果进行核实把关; 4.2.5 评价各单位/部门的重要环境因素; 4.2.6 对各部门的重要环境因素确认并汇总,并形成清单; 4.2.7 贯标办主任审核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4.3 各单位 4.3.1对本单位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登录、更新; 4.3.2 评价本单位的重要环境因素; 4.3.3 各单位分管领导审核《环境因素识别排查表》,主要领导批准环境因素、重要环境因素。 4.3.4 负责从公司重要环境因素清单中摘录本单位重要环境因素。 共4页第1页 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程序 E/PG202 版本/修改:3/1 5 工作程序 5.1 环境因素的识别 5.1.1识别的方法:单位/部门内审员和有关技术人员根据生产工艺,采用过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

1目的 最大限度地识别出本公司在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以及可以期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评价重要环境因素并及时更新,确保环境因素得到有效控制。 2 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所从事活动、产品、服务的所有相关因素的识别、评价和更新。 3 规范性引用文件 ISO 9001:2015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ISO 14001:2015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4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本文件除了采用ISO 9000:2015《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和ISO 14001:2015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中的术语、定义和缩略语之外,还采用以下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4.1 环境因素 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4.2重要环境因素 具有或能够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 4.3环境影响 全部或部分地由组织的环境因素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 5 权职 5.1 行政部职责 1)对整个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过程进行策划和管理; 2)对各部门的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3)对整个公司的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工作进行总结。 5.2生产技术部、销售部其他部门职责 根据本程序负责排查、识别所属范围内的环境因素。 6 管理内容和要求 6.1 环境因素的识别 确定环境因素时,要考虑生命周期观点。产品或服务的典型生命周期阶段包括原材料获取、设计、生产、运输和(或)交付、使用、寿命结束后处理和最终处置 6.1.1 识别原则 ⑴环境因素识别过程中要遵循三种状态、三种时态:

①三种状态指的是: a. 正常时------指的是业务、生产正常进行时对环境的影响; b. 异常时------指的是设备、机器的启动、停止、检修、保养等时候; c. 紧急时-----不可预见性事件发生对环境的影响,如泄漏、火灾等发生时。 ②三种时态指的是: a. 过去时------指的是发生在过去,但环境影响持续到现在; b. 现在时------指的是目前正在发生的; c. 将来时------指的是产品出厂后可能会产生的、法律将有新的规定的或公司新、改、扩建时将会产生的。 (2)组织不必单个考虑每个产品、组件或原材料以确定和评价其环境因素。多方位地考虑。当这些活动、产品和服务具有相同特性时,可对其进行分组或分类。 识别环境因素时应从多方面识别,通常包括: ---向大气的排放 ---向水体的排放 ---向土地的排放 ---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使用 ---能源的使用 ---能量释放(如热、辐射、振动等) ---废物和富副产品 ---空间的使用等 (3)识别环境因素时不仅要识别本公司的环境因素,还要识别相关方的环境因素: ①建筑施工时是否有环境因素产生; ②运输过程中是否有环境因素产生; ③相关方对废弃物的再处理过程中是否符合环保要求; ④相关方对设备维护保养安装服务中产生的环境因素。 (4)确定其能够实施控制的程度,其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以及其选择施加这种影响的程度。 应当考虑与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相关的环境因素,例如: ——其设施、过程、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和开发; ——原材料的获取,包括开采;

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和目标指标及控制措施清单

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和目标指标及控制措施清单单位/部门/项目部: 序号活动/产品 环境因素描述环境影响/服务 1办公区域活水的消耗资源耗损2动电的消耗资源耗损 3油的消耗资源耗损 4车辆使用 油料泄漏土地污染 5鸣喇叭噪音污染 6电子产品废弃固体废弃物污染 7废墨盒废弃固体废弃物污染 8废硒鼓废弃固体废弃物污染 9废日光灯管废弃固体废弃物污染 10办公区域活废电池(镍、锂、铅)固体废弃物污染 11动生活垃圾废 弃 固体废弃物 污染 12废药品废 弃 固体废弃物 污染 13生活废水排 放水体污染 14空气氟利昂泄露大气污染 15打印机维修废配件废 弃(含重固体废弃物 污染 金属) 16电脑维修废配件废 弃(含重固体废弃物 污染 金属) 17空调维修废配件废 弃(含重 固体废弃物 污染 金属) 19车辆使用尾气排放大气污染 20车辆维修机油泄漏土地污染 识别方法 作业流环境因素 程分析检查表 环境因素评价 目 标 L S R一般重要 指 标 3 1 3 3 1 3 4 1 4 2 1 2 2 1 2 2 1 2 3 1 3 2 1 2 1 1 1 2 2 4 3 1 3 1 1 1 4 1 4 1 1 1 2 1 2 2 1 2 2 1 2 4 1 4 2 1 2

确定控制措施完 成 增加的控制现有控制措施时间 措施 1.宣传节能意识 2.倡导全民节能行动 3.车辆执行定额油耗 4.检查监督 1.加强日常检查监督 1.在禁鸣喇叭处禁鸣 1.执行法律法规及固废 管理规定 2.设置回收箱 3.危废集中收集并移交 有资质单位 4.生活垃圾与环卫部 签约,由环卫部门清运 1.选用无毒无害无磷洗 涤用品 1.选用环保型空调 1.向维修方通报 1.向维修方通报 1.向维修方通报 1.定期保养和检测 1.向汽车维修方通报

环境因素识别与重要环境因素判定程序

版本:A 程序文件 环境因素识别与重要环境因素判定程序 文件编号: 受控标识: 发放编号: 2009.10.01 发布 2009.10.10 实施 xxxxxxx 有限公司

文件修改履历表文件编号:XG/SP-13-2009

环境因素识别和重要环境因素判定程序 1 目的 为识别公司在产品加工活动中能够控制和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评价出那些对环境具有或可能具有的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特制定本程序。 2 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xxxxxxxx公司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能够控制和可能施加影响的一切环境行为或过去、现在、将来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环境行为的识别与评价。 3 引用文件 GB/T24001-2004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4 术语和定义 本程序采用GB/T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标准中的术语和定义。 5 职责 5.1最高管理者负责批准重要环境因素和管理方案。 5.2管理者代表负责审核公司重要环境因素。 5.3生产安环部负责组织各部门进行环境因素识别和重要环境因素的识别与判定。根据各部门的重要环境因素,组织确定公司重要环境因素,制定管理目标、指标或管理方案。 5.4技术中心负责对重要环境因素的控制情况进行跟踪管理。 5.5各部门/单位负责识别本部门的环境因素和对环境因素进行控制,并根据公

司重要环境因素判定准则,对已识别的环境因素做出评价,判定本部门重要环境因素。 6 工作程序 6.1识别环境因素的范围必须覆盖公司整个活动的全过程。 6.2 环境因素的识别 6.2.1识别方法 环境因素识别采用工艺流程分析及现场观察、交谈、收集的信息识别环境因素。 首先根据工艺流程图或工作流程图,对每一步骤的输入、输出所存在的环境因素--—污染物排放、能源资源消耗情况进行识别、记录。 各分厂以车间生产区为单位,通过工艺过程识别本生产区生产活动中具有的环境因素;各处室以科组为单位,识别管理、服务中具有的环境因素;并填写《环境因素识别及评价表》。 6.2.2环境因素识别应考虑: a) 大气排放; b) 水体排放; c) 废物管理; d) 土地污染; e) 对社区影响; f) 原材料与自然资源的使用; g) 其它环境问题; h) 在正常运行、异常运行(启动、停机或检修)和紧急状态(如:火灾、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管理程序(修改版)

安庆石化内部管理体系文件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管理程序 文件编号AQSH-2-02.005--2007版本/修改A/1共16页第1页 1目的 对公司在生产经营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够控制或可望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为建立环境目标、指标,实施运行控制和改善环境行为提供依据。 2适应范围 本程序适用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够控制和可望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 3职责 3.1 管理者代表负责公司重要环境因素的确认和审批。 3.2安全环保部是环境因素识别评价的归口管理部门,监督本程序执行情况。 3.3生产部负责日常生产协调及生产技术方案制定中的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对评价出的重要环境因素制定方案进行控制。 3.4科技发展部负责新建项目新技术、新工艺等开发、应用的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并进行控制。负责新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可研阶段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制定方案并进行控制。 3.5工程管理部负责新建项目和所管技术改造项目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对评价出的重要环境因素制定方案进行控制。 3.6机动部负责设备、设施更新改造及所管技术改造项目施工和检维修作业过程中的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对评价出的重要环境因素制定方案进行控制。 3.7物资供应中心负责采购和保管有毒有害及危险化学品过程中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并对评价出的重要环境因素制定方案进行控制。 3.8保卫部负责剧毒化学品管理过程中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并对评价出的重要环境因素制定方案进行控制。 3.9各单位负责本单位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负责本单位全体员工的有关知识培训,编制本单位的环境因素清单,确定本单位重要环境因素,制定方案措施进行控制,并配合做好公司重大环境因素的控制和治理工作等。 4 工作程序 4.1环境因素的识别 4.1.1成立环境因素识别小组 4.1.1.1安全环保部牵头成立由职能部门和专家组成的公司级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小组,领导公司环境因素的识别与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工作,制定控制方案。 4.1.1.2各单位成立本单位的环境因素识别小组。其成员由单位主管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和需要的相关人员组成。 4.1.2环境因素识别应包括:公司生产、活动和经营中运行正常、异常以及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三种

环境因素识别与控制

编号:SY-AQ-01192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环境因素识别与控制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环境因素识别与控制 导语: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在安全管 理的四项主要内容中,虽然都是为了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但是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与安全管理目的关 系更直接,显得更为突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各种生产、生活活动对环境影响越来越大,同时环境的变化也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环境保护是社会以及每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之一,企业应尽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这也是每个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环境因素的识别范围 在生产、生活活动中能控制或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 (二)环境因素识别方法 环境因素识别常采用以下方法: 1.通过现场调查、观察、咨询等识别环境因素; 2.采用过程分析,把生产作业过程按工序进行分解,按作业活动、资源消耗等识别环境因素 (三)识别施工现场环境因素 识别施工现场环境因素应以对施工现场的环境情况进行全面、

具体、明确地识别和准确地描述为原则,具体要求如下: 1.全面识别施工生产和服务过程的环境因素,即环境因素识别时应充分考虑施工准备、施工过程、竣工验收和保修服务中能够控制及可能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 2.识别环境因素时应对“三种状态”、“三种时态”和“七种类型”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 三种状态是指施工生产的正常(如施工连续运行)、异常(如工程停工)和紧急状态(如潜在火灾、洪水、地震等); 三种时态是指过去(工程未开工时现场的环境情况),现在(施工过程中现场的环境情况)和将来(工程完工以后,施工现场的环境情况); 七种类型是指以上三种状态、三种时态下的大气排放、水体排放、废弃物处置、土地污染、噪声排放、放射性污染及原材料等自然资源的使用和消耗、对当地或社区周边环境的影响等情况。 3.具体识别施工现场环境因素,要求识别出的环境因素应与随后的控制和管理需要相一致,以达到为施工现场环境管理提供明确控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估程序

1.目的 为满足环境管理要求,确保重要环境因素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对公司能够控制和可能施加的影响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特编制本程序。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在环境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和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评价。 3.职责 各部门:负责全面识别和评价本单位体系范围内的环境因素。 行政部:组织实施环境因素识别,并编写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SHE管理者代表:负责督导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工作。 4.环境因素的识别范围 4.1针对公司在过去、现在、将来时态下的产品、活动及服务进行环境因素识别,具体包括如下方面: a.公司的在用系统、报废系统(包括设备和材料)及员工在工作场所的活动; b.供应商、服务厂商在作业场所的在用系统、报废系统(包括设备和材料)及其员工在公司作业场所的活动; c.公司以往的活动、产品和服务; d.其他相关的活动。 4.2针对公司活动、产品及服务中有变更部份的方面进行环境因素的识别: a.新、扩、改建项目; b.新工艺改进、原工艺改进; c.新设备引进、原设备功能改进; d.新生产线施工、原生产线改进; e.设备长时间停用后复用; f.作业环境改良。 5.环境因素的识别方法 5.1运用过程分析法,对每一职责部门或其运行活动按流程作进一步的细分,分析每一步骤产生的因素,其中对环境有影响的因素即环境因素; 5.2请相关负责人员就其负责范围提供经验、知识及资料; 5.3参考现有相关文件与记录:包括相关法规、执行记录、排放量测记录、罚款记录、历史事件等记录; 5.4现场视查与量测:可参考《环境因素识别表》所列项目,加以视查与量测,以获得结果。 6.环境因素的识别过程 6.1填表前,由责任部门负责人员(如:单位主管、实际操作人员等)决定哪些会或可能会对环境造成影响的环境因素的范围、区域及项目,在决定环境因素范围时,应包括所有可能产生重要环境因素; 6.2各责任部门全面识别环境因素,填写《环境平衡表》、《环境因素识别表》并经部门主管审核后,由责任部门保存,并Copy to ISO文控处。 7.环境因素的更新 7.1每年11月份前后进行一次环境因素的重新识别与评价; 7.2当下列情况发生时,要及时进行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和更新; a.管理评审要求;

如何进行环境因素识别完整版

如何进行环境因素识别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如何进行环境因素识别 1 标准要求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用来确定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它能够控制,以及可以期望它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以便判定那些对环境具有重大影响,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组织应确保在建立环境目标时,考虑与这些重大影响有关的因素。 组织应及时更新这方面的信息。 2 定义 环境因素:“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要素。”在其基本意义上等同于环境问题,只是描述的角度不同。 内部环境因素 各部门在自身管理或职能活动中,直接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各种行为,如日常办公活动中各种办公用品的消耗、热电公司燃煤导致的烟气排放、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排放等。 外部环境因素 (1)各企事业单位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直接造成的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各种行为,如各种污染排放过程、资源能源消耗过程、潜在或紧急情况时发生的各种灾害性事故等。 (2)供方或承包方在为单位提供各种服务过程中,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各种行为。 (3)公司以外有关方面,如临近区域的污染物通过排放转移对本区域环境造成影响的过程。

3 目的 环境因素的识别是整个体系建立的基础,只有全面正确地查找出公司存在的环境问题,从中识别出对环境有重大影响(其中还应包括潜在的重大环境影响)的因素,即“重要环境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环境方针及相应的目标和指标,才能充分、合理、有效地解决开发区在建设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职责:体系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各部门配合,进行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 4 管理规定 初始环境评审 公司在尚未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时,应通过初始环境评审来确定自身的环境状况,考查全部环境因素,按规定方法合理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以此为基础建立环境管理体系。 初始环境评审的工作是在环境管理者代表的直接授权下,由主管部门组织各相关部门,按照规定的方式完成。 初始环境评审最关键的内容为: ⑴收集应遵守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要求; ⑵识别环境因素、评价重要环境因素; ⑶对所有现行环境管理活动和制度进行审查; ⑷对以往事件进行调查分析。 通过初始环境评审,确定了公司适用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要求,识别出环境因素并评价出了重要环境因素。 识别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识别方法

如何进行环境因素识别 1 标准要求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用来确定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它能够控制,以及可以期望它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以便判定那些对环境具有重大影响,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组织应确保在建立环境目标时,考虑与这些重大影响有关的因素。 组织应及时更新这方面的信息。 2 定义 环境因素:“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要素。”在其基本意义上等同于环境问题,只是描述的角度不同。 2.1内部环境因素 各部门在自身管理或职能活动中,直接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各种行为,如日常办公活动中各种办公用品的消耗、热电公司燃煤导致的烟气排放、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排放等。 2.2外部环境因素 (1)各企事业单位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直接造成的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各种行为,如各种污染排放过程、资源能源消耗过程、潜在或紧急情况时发生的各种灾害性事故等。 (2)供方或承包方在为单位提供各种服务过程中,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各种行为。 (3)公司以外有关方面,如临近区域的污染物通过排放转移对本区域环境造成影响的过程。 3 目的 环境因素的识别是整个体系建立的基础,只有全面正确地查找出公司存在的环境问题,从中识别出对环境有重大影响(其中还应包括潜在的重大环境影响)的因素,即“重要环境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环境方针及相应的目标和指标,才能充分、合理、有效地解决开发区在建设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职责:体系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各部门配合,进行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 4 管理规定 4.1 初始环境评审 4.1.1 公司在尚未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时,应通过初始环境评审来确定自身的环境状况,考查全部环境因素,按规定方法合理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以此为基础建立环境管理体系。 4.1.2 初始环境评审的工作是在环境管理者代表的直接授权下,由主管部门组织各相关部门,按照规定的方式完成。 初始环境评审最关键的内容为: ⑴收集应遵守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要求; ⑵识别环境因素、评价重要环境因素; ⑶对所有现行环境管理活动和制度进行审查; ⑷对以往事件进行调查分析。 通过初始环境评审,确定了公司适用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要求,识别出环境因素并评价出了重要环境因素。 4.2 识别环境因素 在环境管理体系建立以后的正式运行阶段,识别环境因素的过程可不必通过初始评审,而应执行《环境因素识别、更新及评价程序》,保证环境因素的有效识别和更新,并充分合理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 4.2.1 定期识别环境因素 每年**月,在环境管理体系内审之前,执行组组织各相关部门进行环境因素的查找,对新出现的环境因素予以登记,并修订有关记录。

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方法

《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方法》 为了更全面的识别和评价总公司范围内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产生的环境因素,以对其加强控制和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一、环境因素的识别 1.识别范围:各有关单位根据本单位的性质按下列范围进行因素识别。a)建筑施工: (1)拆迁 (2)平整场地 (3)临时设施 (4)施工放线 (5)降水、护坡、土方工程 (6)基础工程 (7)主体工程 (8)屋面工程 (9)装修工程 (10)防水工程 (11)水暖通风 (12)设备安装 (13)竣工清理 (14)原材料 (15)用户使用中 b)试验; c)办公区; d)施工现场生活区。 2.识别依据 识别环境因素应考虑三种状态,三种时态和六个方面。 (1)三种状态:正常状态、异常状态、紧急状态 a)正常状态:指固定、每日、每周例行性作业;

b)异常状态:指在计划中,然而不是例行性作业; c)紧急状态:指可能或已发生的紧急情况或事故,如环保设施的突然失效,发生火灾、爆炸等意外事故。 (2)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 a) 过去:在时间考虑上属于过去曾发生过,但现在不再发生的范畴; b) 现在:在时间考虑上属于现在发生的,从过去至今都持续发生的; c) 将来:在时间考虑上属于尚未发生,现在可能仍在产生环境影响。 (3)六个方面: a)向大气、水体、土地的排放。如噪声、粉尘的排放;生产、生活污水的 排放以及化学危险品、油品的泄漏等。 b)生产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使用。 c)能源使用。如水、电的使用。 d)能量释放,如热、辐射、振动等。如光污染等 e)废物和副产品。如有毒有害废弃物的排放等。 f)物理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外观等。 二、环境因素的评价 1.评价原则 (1)总公司的环境因素若出现影响全球范围、社区强烈关注、客户的合理抱怨、对总公司形象有影响或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和行业规定等任一方面时,都要把它确定为重大环境因素。 (2)各单位在其他情况下确定重大环境因素时应考虑: a)环境法律、法规遵循情况; b)发生的频率; c)环境影响的范围; d)环境影响的程度; e)社区关注度; f)生产经营要求。 2.环境因素的评价方法 对环境因素的评价采用打分法。

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估表

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估表 部门:综合办公室区域:办公室 序号产品、活动、服务环境因素环境影响时态/状态影响 范围影响 程度 发生 频次 法规 要求 社区 关注 改变 难度 合 计 是否重要 1 空调的使用电的消耗资源消耗现在/正常 1 2 3 3 1 3 13 2 空调的使用(氟里昂)氟里昂泄露资源消耗将来/异常 5 2 3 1 1 1 13 3 水的使用水的消耗资源消耗现在/正常 1 2 3 1 1 1 9 4 纸张的使用纸张消耗资源消耗现在/正常 1 2 3 1 1 3 11 5 照明用电电的消耗资源消耗现在/正常 3 5 5 3 1 3 20 重要环境因素 6 电脑、打印机的使用电的消耗资源消耗现在/正常 3 5 5 3 1 3 20 重要环境因素 7 复印机的使用电的消耗资源消耗现在/正常 3 5 3 3 1 3 18 重要环境因素 8 废旧灯管固体废弃物土地污染现在/正常 3 5 3 3 1 3 18 重要环境因素 9 废旧硒鼓、墨盒固体废弃物土地污染现在/正常 3 5 3 3 1 3 18 重要环境因素 10 废旧电池固体废弃物土地污染现在/正常 3 5 3 3 1 3 18 重要环境因素 11 车辆尾气尾气排放大气污染现在/正常 3 4 3 1 1 1 13 第1页,共11页

序号产品、活动、服务环境因素环境影响时态/状态影响 范围影响 程度 发生 频次 法规 要求 社区 关注 改变 难度 合 计 是否重要 12 车辆噪声噪声排放噪声污染现在/正常 3 3 3 1 1 1 12 13 车辆耗油汽油消耗资源消耗现在/正常 3 3 3 1 1 1 12 14 饮水机的使用电的消耗资源消耗现在/正常 1 2 3 2 1 1 10 15 碎纸机的使用电的消耗资源消耗现在/正常 1 2 3 1 1 1 9 16 传真机的使用电的消耗资源消耗现在/正常 2 2 3 1 1 1 10 17 废旧复写纸固体废弃物土地污染现在/正常 1 2 3 1 1 1 9 18 废旧报纸、杂志固体废弃物土地污染现在/正常 1 1 3 1 1 1 8 19 不间断电源的使用电的消耗资源消耗现在/正常 1 2 3 1 1 1 9 20 扫描仪的使用电的消耗资源消耗现在/正常 1 1 3 1 1 1 8 21 装订机、支票打印机、 验钞机的使用 电的消耗资源消耗现在/正常 1 1 3 1 1 1 8 22 音箱的使用电的消耗资源消耗现在/正常 1 1 3 1 1 1 8 23 纸杯的使用固体废弃物土地污染现在/正常 1 2 3 2 1 1 10 24 办公记录各种用笔笔的消耗资源消耗现在/正常 1 1 3 1 1 1 8 第2页,共11页

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程序

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程 序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1 目的 识别本公司在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和可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并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以确保重要环境因素得到有效地控制。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覆盖范围内所有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更新与管理。 3职责 各部门负责对本部门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和排查,填写《环境因素调查表》。 综合办公室负责环境因素的汇总审核,并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填写《环境因素评价表》和《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a)环境管理者代表负责重要环境因素的审核批准。 4程序 4.1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调查 4.1.1综合办公室负责将《环境因素调查表》发放到公司体系覆盖范围内的各 部门。 4.1.2各部门依据部门活动、产品、服务中的环境情况,尽可能全面地识别能 够控制和 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填写好《环境因素调查表》,并将结果报送到XX部。各部门根据如下文件和资料识别环境因素: a)厂区平面布置图、工艺流程图; b)物料使用及废弃情况; c)能源、资源使用统计;化学品使用情况及化学品材料安全参数(MSDS)表; d)生产过程的废弃物、排放物及排放频率;

e)设备运行中的环境影响; f)产品和服务中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的环节; g)公司机构和职责划分,现行环境管理措施、设备及控制文件; h)环评报告及批文、“三同时”验收报告、“一控双达标”验收报告、近一年来环境监测报告等;排污管网图、排放口和排气筒位置;排污许可证等; I)相关方(供方、工程承包方、运输方、固废处置方等)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中可能 产生的重大环境影响的环节; J)相关方投诉及处理结果;近五年来的重大环境、安全事故,全厂主要事故隐患; 生产部门采用过程分析法逐一对每一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输入、输出进行分析,从中识别出环境因素; 非生产性部门根据职能所及的活动和现场,用现场调查法等识别出环境因素;相关方的识别由职能归口部门进行; 为全面识别环境因素各部门应充分考虑到环境因素的三种状态、三种时态和七种类型。三种时态为现在、过去和将来;三种状态为正常、异常和紧急;七种类型为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物、资源能源(或原材料)消耗、土地污染、其他环境问题(如振动、电磁辐射、光热辐射、放射性、有毒有害化学品使用、相关方影响等)。 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 重要环境因素评价时依据以下几方面: a、相关法律法规; b、环境影响的规摸及程度; c、发生的频率及持续时间; d、监控措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