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节长江与黄河教案

第二节长江与黄河教案

第二节长江与黄河教案
第二节长江与黄河教案

第二节长江与黄河教案

第二节长江

识记:长江发源地、注入海洋、长度、流经省区、地形区,主要支

流、湖泊、水电站等基本知识。

理解:长江水力资源的分布规律。

课外活动:收集有关三峡水电枢纽资料,办一期黑板报,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练习题:

1、填空:

长江发源于______高原的_______山脉,注入_______海,全长_______千米,年径流量____亿立方米,流域面积_______万平方千米,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2、选择题:

下列河流中,比长江还长的有:()

A、尼罗河

B、伏尔加河

C、多瑙河

D、亚马孙河

下列河流中,比长江年径流量还要大的河流有:()

A、尼罗河

B、密西西比河

C、刚果河

D、亚马孙河

3、读图、填图题:

A、在图一上填出长江干流依次流过的11个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并指出干流流经的三大地形区的名称及流经的温度带和干湿区名称。

B、在图二上标出A—G 7大支流的名称及H、I两大湖泊的名称。

C、在图一、图二上都标记宜昌、宜宾和湖口的位置。

D、在图一、图二上都标记葛洲坝、三峡水电站的位置。

4、计算分析题:

看教材第72页“读图”部分的内容。

5、绘图题:课外,自己在空白“中国政区图”里,绘制一幅“长

江水系图”。

附注:流经11个省级行政区为:青、藏、川、渝、湘、鄂、赣、皖、苏、沪

流经三大地形区、切穿两大山脉、流经地势的一、二、三级阶梯

第二课时:长江开发与治理

教学目的:

1、了解长江水能和航运价值的开发,葛洲坝和三峡水利枢纽的位置。

2、学会根据落差与流经地形区分析长江水能资源分布,据长江中游干支流分布

特点、结合流域的降水特点分析长江防洪为什么在中游。

教学重点:长江水能分布与开发、巨大的航运价值分析。

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法

教学用具:长江流域示意图

教学过程:

二、巨大的水能:

干支流水能蕴藏量达2.6亿KW(全国6.8亿KW)、占全国的1/3,其中

可开发水能占全国的一半。水能主要分布在:

A、源头—宜宾段—主要峡谷有虎跳峡

处第一级与第二级阶梯的转折,是长江水能最集中的河段,占全河落差的92%

B、三峡段(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我国十大旅游胜地之一

处于第二与第三级阶梯的转折、切穿巫山而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它

正好在长江干流“L”与“W”的结合部。

水流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水能开发:切断巫山云雨,天堑变通途,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

2、开发利用

A、葛洲坝水利枢纽(已建成)

B、长江三峡工程(我国跨世纪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之最)

3、开发利用率低(不足5%)

干流上源头—宜宾段水能未开发。

三、防洪与灌溉

1、中下游洪水的成因及危害。

2、流域广、支流多、流经地区降水丰富、汛期长。分析长江中上游水系情况:上游四川、重庆市境内的干支流北面汉江中游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

2、防洪措施:

A、加固大堤、兴建蓄洪工程

B、上游植树造林

C、三峡工程防洪

3、发展灌溉、旱涝保收

四、黄金水道

1、黄金水道、中国东西大动脉

干支流通航里程达七万多千米,占全国内河航道的2/3 干流为东西大动脉支流多呈南北向内河航运的优点

2、巨大的水运价值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干流与京广、京九、京沪、京杭运河交汇

3、巨大的航运优势没有得到发挥:运量远不及密西西比河与莱茵河

4、开发长江航线

A、加强河港建设:重庆—武汉—南京—上海四大港

B、扩大沿江对外开放、建设沿江经济带。

作业:填充图与基训

第三节黄河

识记:1、黄河的发源地、注入海洋、长度、流经省区、地形区、温度带、干湿区及支流

2、主要水利工程及支流。

理解:1、下游“地上河”的成因

2、水患的成因以及对黄河的治理措施。

能力:1、分析黄河称为第二长河的原因。

2、通过地形、气候、流域特点分析黄河水患的原因

重点:1、下游“地上河”的成因

2、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取得的成就。

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法

教学用具:黄河水系图、主要水利枢纽分布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黄河源流概况、黄河的奉献

一、第二长河—黄河

1、发源地与入海口

青藏高原的______山,注入_______海,源头叫_______,干流呈_______字形。

2、中国第二长河

长度为_______千米,在我国仅次于______江,但流量仅及长江的 ______,珠江的 _____。

3、中游的支流有_____河和______河。

4、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地形区、温度带和干湿区。

九省区:(用简称填)

温度带有:区,带,带。

干湿地区有区,区,区。

流经的四大地形区与水能分布情况:

注意:水能多分布中上游,二个阶梯转折处。

5、分段界点:河口镇(内蒙古),旧孟津(河南)

二、“母亲河”的奉献

1、中华民族的发详地,孕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上游—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有“塞上江南”之称)

2、塑造肥活的冲积平原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多泥沙下游—华北平原

3、丰富的水能与梯级开发:

上游:龙羊峡、李家峡(青);刘家峡(甘);青铜峡(宁)

中游:三门峡(晋、豫)、小浪底(豫)

其中:龙羊峡是黄河梯级开发的龙头,上游最大的水电站

中游小浪底为黄河跨世纪水利枢纽,可使黄河防洪能力提高到千年一遇。

4、引黄淤灌工程。引水→泥沙沉积、可加固河堤→清水灌溉农田。

第二课时:中国的忧患、根治黄河

三、中国的忧患

1、中游多泥沙、下游形成“地上悬河”

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地上悬河”—河床高出地面一般3—4米,有的河段可高出10米。

2、世界含沙量最大。最难治理的河流

黄河与世界多沙河平均含沙量比较:

黄河是“一碗水、半碗泥”。

二、根治黄河

上下游治理中游根治黄河大堤——“中国的水上长城”(防水患)

三北防护木——“中国的绿色长城”(防风灾)

总结:治黄的关键在于治沙,黄河泥沙90%来自中游,因此加强中游黄土

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是治黄之本

长江黄河教案

标题:中国河流之长江、黄河 教学目标:中国两大外流河:长江、黄河 教学重点:1、长江VS黄河 2、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教学难点:1、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一:导入: 1、河流的分类:内流河、外流河 2、主要外流河?长江、黄河 二:长江VS黄河

1、发源地、注入海洋 2、长度、年径流量、流域面积 3、流经的省级行政区 4、流经的地形区 5、上、中、下游的划分 6、主要支流与湖泊 长江黄河 发源地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 入海口东海渤海 长度6300多千米5464千米 上游起点至宜昌起点至河口 中游宜昌至湖口河口至桃花峪下游湖口至入海口桃花峪至入海口年径流量9500多亿立方米660多亿立方米 流经的省级行政区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 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 江苏、上海青海、甘肃、四川、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 流域面积180多万平方千米75万多平方千米

流经的地区青藏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 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主要支流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汉江、 乌江、湘江、赣江 汾河、渭河 主要湖泊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扎陵湖、鄂陵湖 三:长江、黄河的有利之处 1、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2、长江沿江地带拥有许多城市。其中,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四个特大城市是区域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3:长江: ①内河航道 ②灌溉水源 ③丰富水能 黄河: ①塑造平原 ②灌溉水源 ③丰富水能 四:长江、黄河的不利之处 1、长江: ①地理图册P23 长江上游地区经济较落后,人们为了眼前利益,毁林开荒、陡坡垦殖,造成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壤退化、土地肥力下降;水库淤积,降低了水库发电,灌溉和防洪效益;河道淤塞,导致通航能力下降;中下游江河、湖泊淤积,加剧了洪水灾害。

长江 黄河(区域地理新型教学案)

二.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1. (1)发源地:A. 注入海B. (2)干流沿岸重要城市:C. D. E. F. G. H. (3)主要支流:①②③④⑤ ⑥⑦ (4)水利枢纽:㈠㈡(5)湖泊㈢ 2.流经的地形区有哪些?高原、山脉、高原、盆地、山、平原 3.流经的省级行政区有哪些?、、、、、、、、、、(11个) 4.为什么说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长度,流域面积,水量。 5..别称有哪些?“”、“” 6.水能主要集中在哪个河段? 7.为什么长江航运量巨大?自然:(1)。(2),。 (3)。人文:(1)。(2)。 8. 为什么要治理川江?9.治理川江采取了什么措施? 10.为什么要治理荆江?11.治理荆江采取了什么措施? 12.沿江地带面临的生态问题有哪些?上游:。中下游: 13.上游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 14.上游水土流失的应对措施是什么? 15. 为什么洪涝灾害多发?(1)(2)(3) 16. 怎样应对中下游的水污染?17.三峡工程首要的作用是什么? 18.为什么三峡河段能建大型水电站? 三.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1.读图:(1)发源地:A. .注入海B. (2)上中下游划分城市:C. D. (3)冲击成的平原E. F. (4)主要支流: ①②③ (5)重要水利枢纽:㈠㈡㈢ 2.上游冲击成的平原有哪些?别称是什么?平原、平原。“” 3. 为什么下游流域面积狭小?,。 4. 流经的地形区有哪些?高原、高原、平原 5. 流经省级行政区有哪些?、、、、、、、、(9个) 6.凌汛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7.黄河凌汛产生时间、河段及对策是什么? 1

时间:。河段:、、境内对策:。 8.黄河上中下游忧患的表现、原因、对策各是什么? (1)上游。表现:。原因:对策: (2)中游。表现:原因:①② ③ (④ ⑤对策:①②③。 (3)下游。表现:“”。原因:对策: 9.小浪底水利枢纽首要的作用是什么? 10.黄河下游“地上河”是怎样形成的?中游 下游 11.新中国成立后,治理黄河采取了哪些措施?(1)。 (2)。(3)。 12.为什么黄河流经宁夏、内蒙古河段水量减少?(1)(2)(3) 13.黄河为所流经的地区作出了哪些贡献? (1)(2)(3) 14.长江、黄河发源于哪个省?共同流经哪些省级行政区? 二.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1. (1)发源地:A.唐古拉山.注入海B.东海 (2)干流沿岸重要城市:C.上海 D.南京 E. 湖口 F.武 汉G.宜昌H.重庆 (3)主要支流:①赣江②汉江③湘江④乌江⑤嘉陵江 ⑥岷江⑦雅砻江 (4)水利枢纽:㈠三峡㈡葛洲坝(5)湖泊㈢鄱阳湖 2.流经的地形区有哪些?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巫山、长江中下游平原 3.流经的省级行政区有哪些?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 4.为什么说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长度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 5.别称有哪些?“水能宝库”、“黄金水道” 6.水能主要集中在哪个河段?上游 7.为什么长江航运量巨大?自然:(1)无结冰期,四季通航。(2)主要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流域内降水多,河流水量大。(3)流经长江中下流平原,水流平稳。人文:(1)流经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展水平高,货运量大。(2)与多条铁路干线联通。 8.为什么要治理川江?滩多流急。9.治理川江采取了什么措施?兴建了三峡水利工程。 10.为什么要治理荆江?河道弯曲,地势低洼。11.治理荆江采取了什么措施?裁弯取直。 12.沿江地带面临的生态问题有哪些?上游:水土流失。中下游:泥沙淤积、洪涝灾害、水污染。 2

教学设计长江与黄河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黄河的源头、入海口、全长、年径流量和流域面积等源流情况 2. 理解黄河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意义 3. 了解对黄河不同河段相应的治理措施,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黄河的主要特点,黄河产生的水患及治理措施 【教学方法】 讲述法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黄河组图——壶口瀑布、滚滚黄河水、黄河源头、黄土高原 [提问]你能根据画面来判断这是哪条河流吗? [复习提问]提到黄河同学们并不陌生,请你说一说你所了解的黄河。 [导入新课]看来,同学们对黄河确实知道的不少。那么,黄河到底为中华民族立过哪些功,又带来了哪些灾难?我们该怎样开发治理黄河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黄河[板书]二黄河的治理 1.源流概况 [过渡]要了解黄河,必须先了解黄河概况,首先我们来看看黄河的形状。 [学生活动]照课本画出黄河干流图。并归纳黄河形状为“几”字型。 [提问]我国唐代诗人李白曾写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水真的是从天上来的吗?这里的“天上”指的是哪里?“海”又指的是哪个海呢? [提问]黄河自源头到人海口全长5500千米,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位。能说黄河是

我国第二大河吗?为什么? 不能。河流大小按流量划分。黄河虽然长度第二,但流量还不到我国南方地区的一条大河珠江的1/7。因此,不能说黄河是第二大河,而只能说是第二长河。 [提问]黄河自西向东共流经了我国哪些省区呢? (演示课件或出示黄河水系图,让学生抢答省名或简称,课件显示或在图中明确省、区名称。) 读图找出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河口,旧孟津,并标注在黄河干流图上,强调其位置特征。主要支流汾河、渭河,强调其流经省。(视频连接:黄河) [承转]黄河像一条巨龙,蜿蜒在华夏大地上。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具体讲都有哪些贡献呢? (此处可由学生在黄河供献的角度充分回答) [板书]2.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教师小结]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塑造平原,富蕴水能,提供水源。 [录像]黄河冲积的平原、蕴藏的水能、著名的水电站和具有灌溉之利的“塞上江南”。 黄河是塑造华北平原的主力,并在干旱的宁夏,内蒙古的高原地区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之称的宁夏平原、河套平原。 [提问]黄河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什么地区,为什么? [归纳小结] 1.黄河上中游于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建国前,黄河上没有一座大坝。新中国成立后,已陆续建成了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等八座大型水利枢纽和水电站,(说明位置特点),并对黄河水能实行梯级开发。(板画示意梯级开发,并指出龙羊峡到青铜峡之间是梯级开发集中地段,建有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大峡、黑山峡、青铜峡等水电站,让学生知道梯级开发成串分市的特点。)

《母亲河》教学设计

《母亲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 2—4 运用各种资料,描述我国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 2—5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本课时主要介绍我国“母亲河”——黄河和长江的概括,主要介绍了黄河和长江的发源地、地位、上中下游分段及各段的自然景观、对我经济文化的巨大影响、开发治理现状及面临的生态危机。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黄河和长江都或多或少有一点点认识,但是他们的这种认识只是很浅层次的,没有上升到理性和情感的高度。但是他们对自己知道一点的东西有很感兴趣,希望知道的更多或者想在其他同学面前表现自己知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他们的这种兴趣和表现欲,引导学生从地图上获取自己想知道的信息,让他们讨论母亲河的贡献、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措施,一方面培养他们对母亲河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让他们认清母亲河的现状,提出解决措施,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培养环保意识,同时也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对初中的学习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这个心理适应过程要有所注意,教学不能过于简单,让学生觉得无聊,也不能偏难,让学生丧失信心。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 1、知道黄河的发源地、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景观特征; 2、了解黄河对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影响; 3、了解黄河目前的开发利用现状及面临的生态危机。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地图了解黄河的发源地、上中下游分段及各段的自然景观。 2、运用地图说出黄河流经的地形区和气候区及对河流的水文特征的影响; 3、运用相关资料了解黄河的利用现状及面临的生态危机。 4、培养良好的读图和用图习惯,养成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良好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利用地图建立起黄河流域的整体感; 2、通过诗歌、音乐等方式创设情境,感受“母亲河”的情怀,增进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 3、感受和理解母亲河对中华民族的巨大影响以及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等重要价值; 4. 培养合作学习的态度,在对黄河流域产生的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的探究中,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黄河的发源地、上中下游分段及其自然景观; 2、黄河对我国经济文化的巨大影响; 难点:黄河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利用。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教案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考纲要求] 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京杭运河概况。 [教材分析] 河流的分布受地形的制约,河流水文特征的形成受气候的影响更大,所以通常人们说“河流是气候的产物。”教材也正是紧紧围绕着这一点,突出了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教材在介绍我国河流、湖泊概括的基础上了,以长江和黄河为重点,围绕人地关系的交互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论述。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部分,贯穿这部分内容的主线仍然是人类与河流、湖泊的密切关系。我们知道,河流与湖泊不仅可以给人类提供水能、航运和灌溉之便,以及丰富的水产资源,还给我们带来了用水之利。教材在介绍了我国内、外流区的分布和主要内外流河的前提下,首先重点从流量大小、水位季节变化、含沙量多少、有无结冰期等方面阐明了我国外流河的共性特征与地区差异性特点,并对其成因作了分析,从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来看,主导因素是降水,气温与植被。关于我国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可以从水源补给入手,再进一步分析其流量小。属季节性河流的特征。最后,教材以长江、黄河为线索,侧重阐述人地关系。就长江而言,是把开发利用和整治长江作为主线,重点分析了长江丰富水能资源的形成,及其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前景;而“防洪与灌溉”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两大突出问题,知道了洪水形成的原因与危害,才能认识和理解荆江分洪的意义和防洪所应采取的措施;同时,教材还以“黄金水道”为题,强调了长江航线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巨大的运输价值,进一步加强对长江航道的开发利用,改变其利用程度太低的现状,使长江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意义深远。从黄河来看,教材主要是围绕“利”与“害”这个中心来展开的。“母亲河的奉献”主要是讲黄河对我国平原的塑造、丰富的水能资源的形成和灌溉之“利”。“中国的忧患”揭示了黄河为“害”根源,教材从“地上河”入手,将多泥沙与决口泛滥的联系作了详细的说明。“根治黄河”是从黄河成灾的根源入手,抓住治黄的关键治沙,从治标和治本两个方面阐明了治黄的措施与成就,重点突出了治黄的根本在于搞好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同时,指出修建水利工程是治沙与防洪并举的治黄重要手段。 [教材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我国河湖众多的特点及其河湖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2.明确外流区(河、湖)、内流区(河、湖)的概念,以及外、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3.能够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河流水文特征及成因的能力。 2.通过对河流治理和开发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能够运用地图和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知识讲解]

黄河魂教学设计

黄河魂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黄河魂教学设计范文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认识本课7个生字。 2、反复诵读课文,想象瀑布动人心魄的场面,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3、了解黄河的胸怀、精神和气概,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壶口瀑布又是万里黄河最壮观的景象。黄河在这里以雷霆万钧之势,奔腾而来,咆哮而去。你们想不想了解那动人心魄的壮观场面。那我们就随着文中的作者到壶口去看一看吧! 二、初读,读通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读书交流: ⑴ 请学生选读感兴趣的段落。 ⑵ 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讨论、交流。 三、再读,感知 谈读书感受: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的感受是通过课文中的哪些词句得到的.?请再读读课文。 四、研读、感悟

根据学情随机反馈。 1、通过研读,感受壶口瀑布那惊天动地的磅礴气势: ⑴ 结合有关语句谈理解,讲感受。 ⑵ 通过电视屏幕放映壶口瀑布奔腾咆哮的壮观景象,使学生目睹那惊心动魄的壮观场面,耳闻震耳欲聋的轰鸣声。 ⑶ 指导感情朗读,边读边想象那惊心动魄的场面。 2、通过研读,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⑴ 理解六、七自然段中的重点语句。 ⑵ 教师介绍材料,帮助学生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感情。 在1938年9月,正当抗日战争极其艰苦、中华民族面临危亡的时候,着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壶口,他的心骤然被奔泻的瀑布所征服,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就在这里,他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回到延安,冼星海为这首诗谱了曲,杰出的《黄河大合唱》就此诞生了。这首表现了强烈的民族精神的组歌,曾响彻大河上下,它不断地鼓舞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尊严而浴血奋斗。 ⑶ 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⑷ 教师引导: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这雄壮的歌声唱出了黄河的风采,更唱出了中华民族战无不胜,奋发图强的英雄气概。 ⑸ 说说课文为什么不以壶口瀑布为题,而以黄河魂为题? ⑹ 有感情地朗读六、七自然段。 五、延伸拓展 1、教师:黄河水和黄河精神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精神以其巨大的凝聚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参考——黄河、长江、长城、珠峰

---------------------------------------------------------------范文最新推荐------------------------------------------------------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参考——黄河、长江、长 城、珠峰 【黄河】 黄河,仅次于长江,是中国第二大河。它的世界第五长河,干流全长5464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绥远、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成几字形,向东注入渤海,沿途汇集了30多条主要支流和无数溪川,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公里。中游段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许多支流夹带大量泥沙汇入,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河水呈黄色,因而得名。 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这一切黄色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黄河流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世界古文明发祥地之一。蓝田猿人化石的发现证明,远在五六十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已在现今陕西蓝田县一带生活。古代黄河流域的气候比现在暖和湿润得多,加上黄土质地松疏,利于耕种,十分适宜人类居住。5000多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 1 / 10

了仰韶文化。 【长江】 长江,又叫扬子江,是亚洲最长的河流,也是仅次于南美亚马逊河和非洲尼罗河的世界第三大河,长度大约为6300公里,是孕育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摇篮。她发源于青海省西南部的昆仑山,向南经四川流进云南省,在会泽县附近,转弯向东南方向流去,然后向东南和东的方向,流经四川、湖北、江苏等中国中部各省到达中国东海的入海口。长江及其支流孕育了超过1683500平方公里的土地。它的主要的支流是北面的汉江、雅砻江、嘉陵江、岷江、沱河和南面的乌江;在镇江,长江通过大运河和黄河连在一起。在雨季,洞庭湖和鄱阳湖储存了一部分长江的水量。 长江最摄人心魄的就是三峡。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重庆奉节的白帝城是其西端,宜昌的南津关是其东端,其间全长193公里。三峡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瞿塘峡以雄名世,巫峡以秀见长,西陵峡以险著称。西陵峡是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长70公里,自宜昌市南津关至宜昌秭归县香溪河,其特点是滩多水急。其中的泄滩、青滩、崆岭滩,为三峡著名的三大险滩。过去船行其间,险象环生,舟毁人亡,时有所闻。

培智生活适应六下《1、长江、黄河》教案[资料]

培智生活适应六下《1、长江、黄河》教案[资料] 累计备课题 1、长江、黄河拟 3 课时课课 时 认知:知道长江、黄河分别是我国的第一、二大河,了解长江、黄河 的作用。教学 技能:能在中国地图上指出长江和黄河。朗诵学唱《黄河颂》及《长目的 江之歌》。要求 情感: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A组:了解长江、黄河的特点和作用;能在中国地图上指出长江和黄 河;朗诵学唱《黄河颂》及《长江之歌》。分组 B组:知道长江、黄河分别是我国的第一、二大河;学唱《长江之歌》。目标C组:知道长江、黄河的名称。 了解长江、黄河的特点和在中国地图上指出长江和黄河。重点难点作用。多媒体课件、中国地图。教学 准备 教学过程: 修改意 见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最长的河是哪条吗, 指名回答。 2、师简介长江。

长江,亚洲第一大河,其流域面积、长度、水量都占亚洲第一位。它发源于唐古拉山的主峰。长江流域从西到东约3,219公里, 由北至南966公里余。长江流经:青藏高原-青海(青)-四川(川)-西藏(藏)-云南(滇)-重庆(渝)-湖北(鄂)-湖南(湘)-江西(赣)-安徽(皖)-江苏(苏)-上海(沪)-东海。长江全长6397千米,是世界第三长河,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水量也是世界第三。总面积1808500平方公里(不包括淮河流域),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5,和黄河一起并称为“母亲河”。 3、我国第二大河是什么河, 4、师简介黄河。 5、出示课题:长江、黄河。 6、齐读课题。 二、认识长江。 1、读课文第一节,说说长江有多长。 1) 教师范读。 2) 生齐读、自由读。 3) 指名读答长江的长度。 4) 多媒体映示长江地图。 2、长江不仅长,还很美。 多媒体映示长江三峡美景图。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我国第一大河——长江,它也是亚洲最长、全世界第三大河。下节课我们再学习我国第二大河——黄河。 第二课时 一、复习

黄河教学设计

《黄河》 【教材分析】 本节课标要求“在地图上说出黄河的概况。”本课是继《长江》之后第二篇介绍河流的课文,在教材内容方面从介绍黄河的概况入手,接着分析河流的突出特征,然后从利用与治理两个方面展开。本课的重点不在利用而在治理,特别是黄河的泥沙问题是重点和难点。 【学情分析】 学习了《长江》,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河流的一般方法,对黄河的知识了解一些,语文历史中都有涉及黄河的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理解黄河泥沙含量大的原因,掌握黄河开发与治理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对重难点进行理解和掌握。学习方式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代表展示的方法进行。运用地图,查找地理事物,读图表,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学生产生热爱黄河,热爱祖国的情感和因地制宜的思想。 【重、难点】 重点:黄河的危害和治理。

难点:黄河泥沙含量大的原因。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型教学 【课型】新课 【课时】二课时 【设计思路】重新安排本课内容,将从四个方面即知黄河、颂黄河、忧黄河和治黄河对本课开展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师做好指导。另外注意加强图表的学习与应用。通过绘制板图,歌谣总结,内容更直观概括。 【教学过程】 第一篇:知黄河(黄河的概况) (讲述):有一条河,她哺育了勤劳朴实的炎黄子孙,有一条河,她孕育了悠久灿烂的东方文明,有一条河,她在中国北方画了一个巨大的”几”字,有一条河,她穿越了黄土高原,流经了中原大地,最后奔腾入海。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关于这条河流,你了解多少? (提问)从哪几方面学习河流的基本概况?要用哪些类型的地图? (设计说明)此部分内容学生看图讨论自学 教师提出学习要求,安排学习方式,用多媒体展示学习重点 ↓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教师适时参与其中) ↓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将学生的学习成果绘在板图上)

长江,黄河复习教案

《长江与黄河》复习课教案 西陵中学王娜娜 【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 1、充分利用地图熟练掌握长江、黄河的源流概况,上、中、下游的划分及其主要支流分布。 2、掌握长江、黄河的水能开发及综合治理的措施。 3、理解“地上河”的成因及危害。 4、“黄金水道”和“水能宝库”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的学习和讨论,使学生能够体会黄河河长江自然概况的异同和以及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治理的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长江、黄河的利与害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使其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复习重难点】 重点:长江、黄河存在的生态问题和治理措施。 难点:长江、黄河进行综合治理采取的措施。 【复习方法】 本节关于“长江和黄河”的知识主要采用比较法,图示法,学生自出题法,进行自主、合作复习。 【学情分析】 长江和黄河的基础知识在新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掌握,但由于这两节知识较难,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比较多,很多学生还不能将知识有条理的梳理下来,也不能将两部分内容对比学习,因而复习课重点在于复习的内容要全面,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并且通过复习,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过程】 (导入)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它拥有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美丽的万里长城,古老的故宫和紫禁城,悠久的历史,先进的技术,还有卧在中华大地上的两条龙————长江和黄河。 活动一:黄河、长江(之)画一画 1、画画黄河、长江干流轮廓图 活动二:黄河、长江(之)你问我答

活动三:黄河、长江(之)亲密接触 活动四:共同探究 黄河、长江(之)相同点: 学生展示: 活动五:评价长江、黄河 六、课堂小结:

教学设计长江与黄河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道我国的内外流区的分布 2. 了解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和特点 3. 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 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形成探究学习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 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教学准备】 自制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讲述法、小组活动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大屏幕出示一些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图片) 师:你们知道画面展现的是我国的哪些河流和湖泊吗?除了这些河湖外,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河流和湖泊? 生:交流讨论并举例说出我国的一些河流和湖泊。 教授新课 一、众多的河湖

师:同学们讲的很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我国的河流和湖泊。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的分布》图,除以上大家说的河湖外,我国还有哪些河湖? 生:淮河、海河、珠江、京杭运河、塔里木河……鄱阳湖、太湖…… 师:从你们的回答可以看出,我国的河湖众多,河流就像大地的动脉源远流长,湖泊就像一颗颗明珠镶嵌在祖国的大地上。还有许多人工开凿的河流,例如京航运河、灵渠等。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材料《京航运河》) 同学们继续看大屏幕,这几幅图片说明河流和湖泊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生:灌溉、航运、旅游……,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一些灾害。 师:对。这些大江、大河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收益,同时也给我们带来灾害。那么,这些河流大部分注入哪个大洋呢它们的流向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生:大部分河流注入太平洋,只有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澜沧江、怒江等注入印度洋,塔里木河没有注入大洋;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流,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 师生小结:(电脑演示河流和湖泊的分布图)我们把注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外流河,所在的区域称为外流区,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内流河,所在的区域称为内流区。位于内流区的湖泊称为内流湖,例如:青海湖,内流湖基本上是咸水湖,位于外流区的湖泊称为外流湖,外流湖是淡水湖,例如:鄱阳湖。 师:如果把整个流域面积分三份的话,内外流区的面积大约各占几份?为什么我国的河流大多分布在东南部的外流区内?它们的分界线大致与那一条等降雨量线一致? 生:外流区约占2/3,内流区约占1/3,因外流区降水充沛,内流区降水稀少。它们的分界线大致与400mm等降雨量线一致,也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师生小结:并出示我国的内外流区面积比较以及内外流河水量的比较,在非季风区内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河水的补给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水量小、流程短,为内流河。季风区内,降水多,河水补给靠大气降水,水量大,地势向海洋倾斜,多外流河。(同时,出示塔里木河上干枯河道上生长的胡杨林的图片,以及松花江流域上大面积的茂密的森林,二者形

我们的母亲河教学设计

《我们的母亲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们的母亲河》是《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爱祖国山和水”中的内容。这个环节由三部分组成:1、知道有关母亲河的状况以及称长江、黄河为母亲河的原因。2、课文中选取的《黄河母亲》的石雕,歌颂黄河、长江的歌曲,赞颂长江、黄河的诗句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3、“保护母亲河”这一环节的设计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将环保的理念有意识地加以渗透,并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为,这对学生来说是受益终身的。 【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通过收集、交流有关长江、黄河的诗文、歌曲,培养学生热爱母亲河的情感。 行为与习惯:通过对母亲河的了解,能在生活中用实际行动保护母亲河。 知识和技能:通过了解长江、黄河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作用,知道这两条河流是我们的母亲河;并通过调查了解母亲河的现状以及人们保护母亲河的措施,且能在生活中用实际行动保护母亲河。 【策略分析】 教学活动的形式服从内容。本教学设计通过歌曲导入、图片感受、讨论交流、动手操作、展示、欣赏活动形式开展主题活动。考虑到长江是现成的教学资源,通过感受长江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长江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的情感,以此激发学生热爱母亲河的情感。 【设计意图】 “母亲”是个饱含深情的词语,“母亲河”亦是如此。如何上出“情味”,使学生既能在“知”上有所扩展,又能在“情”上得到提升,这是建构课堂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在设计教学时,就在这方面做了一点思考。 【教学流程】

一、歌曲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优美的歌曲,请欣赏!播放《龙的传人》 2、从歌中你听出了什么?这优美的歌声和着雄壮的旋律,表达了远在他乡的中华儿女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古老的中国有两条重要的河流,一条是“长江”,另一条是“黄河”。今天就让我们开始我们的寻根之旅,走近长江,走近黄河。(板书:长江黄河) 二、了解“母亲河”。 (一)、流经省份。 1、长江、黄河它们的主流流经了哪些省、直辖市、自治区?(出示地图)让我们来看看地图。红色的表示黄河,兰色的表示长江。(手指)让我们小组合作,从左边的源头开始,找一找, 2、交流。 3、过渡:大家看,源远流长的长江、黄河犹如两条巨龙,穿行在祖国的大地上。 (二)、走近长江 1、我们都是长江边长大的孩子,首先让我们来了解长江。(学生介绍教师点拨) 师:长江不仅风景优美,沿岸还有许多著名的经济发达的城市。 师: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广,滋润我国20%的土地。 师:你的资料告诉我们长江上中下游三段的位置,谢谢你! 师:长江三角洲在全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号称中国的“金三角”。 师:我们书中是怎样描述长江的呢?(出示课件) 师:刚才同学们汇报时,说到了一个长江的著名工程,这个工程叫什么? 师:关于三峡工程,大家还有资料补充吗? 师:还有它的大坝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大坝呢!你们想不想看看?(出示课件)师:我们看看这就是三峡,它可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最长的混凝土大坝,

《长江的开发和治理》教学设计

长江的开发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主要从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三个方面介绍我国的自然环境。在水文方面重点介绍了黄河和长江。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发挥着重要的航运作用,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学习长江对认识我国自然环境及开发河流潜能具有重要意义。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课既是学习气候的延伸,又是下面学习水资源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说出长江的发源地,流经省区,地形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及上中下游的分界点;知道长江的主要支流名称及其干流河段的特征。 (2)了解长江是一座水能宝库,也是一条黄金水道,并分析原因。 (3)能初步提出长江开发利用的措施,树立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防治长江涝灾,更好地开发利用长江,发挥其“水能宝库”、“黄金水道”的作用。 四、设计思路及理念 读图能力的培养是本节的重点,要让学生自己从图中发现提取信息。琐碎的记忆性知识如何让学生系统性的掌握,是教学设计最需要斟酌的地方。为此,我将教材长江的开发这一标题分为四章: 第一章初识长江,第二章水能宝库,第三章黄金水道,第四章治理保护,将整堂课贯穿起来,更加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习背景。 五、课前准备 导学案一份,引导学生准备新课。 六、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视频《长江之歌》,让学生获得长江的感性资料,并谈谈对母亲河长江的认识? 生:(略) 过度:同学们对长江还是有很深的认识的,今天我将带大家一起走进这条母亲河,(出示学习目标),我们先从自然地理的角度了解一下长江的概况。 出示问题:发源地、注入海洋、第一大河的证据、流经省级行政区及主要地形区、上中下游的 划分,沿途主要支流和湖泊。 生:自主学习 提问并设置新问题:我们说黄河是“几”字形,那长江可以简化成什么呢?你认识它吗?你能找出图中主要城市的名称吗?

黄河与长江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黄河与长江复习课 教学目标叙述长江、黄河的概况。 教学重点叙述长江、黄河的概况。 教学难点长江黄河的概况对比。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图示法、对比法,引导学生小组内自主复习。手机端复习题练习。授课人黄科 教学过程 一次备课二次备课 一、归纳河流学习的逻辑知识体系: 源头、注入海洋、长度、 流域面积、年径流量、主要支流、 流经地形单元、流经省份 上游 中游 下游 治理保护 开发利用 二、给10分钟时间,各小组自主复习这几个方面知识点。 长江黄河 长度6300多km 5464km 发源地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巴颜喀拉山北麓 特点我国第一长、流量最大河世界含沙量最大河 注入海洋东海渤海 分界点宜昌,湖口河口,桃花峪 流经省区青、藏、川、滇、渝、鄂、 湘、赣、皖、苏、沪(11 个) 青、川、甘、宁、内蒙古、 陕、晋、豫、鲁(9个) 流经地形 区 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 中下游平原 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 蒙古高原、华北平原 主要支流汉江、嘉陵江等7条湟水、汾河、渭河 问题上游:植被破坏,含沙量 增大;中游:荆江河道水 流不畅,洪涝灾害频繁; 下游:洪水危害最为严重 上游:草地退化、荒漠化, 凌汛;中游:多泥沙,水 土流失严重;下游:“地 上河”,易决口泛滥 解决关键是防洪,以防为主, 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植 树造林,加固大堤,建分 洪蓄洪工程,退田还湖。 治黄关键在于“治沙”, 大力开展黄土高原水土 保持工作是治黄的根本。 植树种草,加固大堤等。 三、学生用手机扫描问卷星二维码完成相关复习题。老师从后 台统计学生答题情况并进行讲解。 特征 河流概况 河流与人类关系

课后反思 教学流程整体比较流畅,复习课主次分明,小组合作探究模式的引入,给了学生们充分自主的合作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复习课,答题讲解环节也很重要,尤其题目经过地理教研组共同商讨,价值较高,因此根据学生答题统计情况,重难点分析也较到位。不足之处在于超出了课堂时间,对于时间把握欠妥。

初中地理_复习长江黄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八年级地理上册长江、黄河复习课 教学设计 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号称两大血脉的长江和黄河,近几年来一直是考 查的热点,通过对考题的分析,考查的内容有基础知识,也有一些是考查学生应用基础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试题。可见,“长江和黄河”一节在中国地理知识中的重要性。因此,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和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使学生把握好本节课基础的知识点和能力点,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率,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处理和安排教学的各环节,可达到预期的目标。 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具特色,耳目一新。优美丰富多彩的画面、影像资料,动态的直观演示,大量色彩清晰的地图、数据、表格和图表及巩固练习题可整合到一起,不仅使教学进程简捷便利,而且有利于突破重点和难点,优化课堂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1.创设图境,直接导入,激发学生求知欲 首张图片展示了长江、黄河变形的两条龙,一名话直接导入中国是龙的传人,你对两条巨龙了解多少?这张长江、黄河图片只用1分钟,激发了学生对长江、黄河知识探究的兴趣。 2.动态直观演示,增强直观性和真实性 在长江、黄河的正源、上中下游的划分、注入海洋、所流经的省区市及地形区的知识教学中,可采用学生读图,教师利用制作的地理课件,将长江、黄河流域图、流经地形区、省市区图动态直观演示,清晰、准确地再现了相关知识,由抽象变具体,使学生一目了然,突出了重点。 在“长江治理的重点”环节教学中,强调了荆江大堤的弯曲,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洪灾对长江两岸人民生命和财产带来的威胁,更加明确长江治理的首要任务是防洪,防洪的重中之重是中游的荆江段,学生讨论解决的方法。 在“治理黄河泥沙重点”环节教学中,由黄土高原土质特征入手,用图和文字清楚地展现了地上河的形成过程,及解决的办法。 3扩大信息量和课堂容量 在介绍长江、黄河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的作用时,使学生感受到从古至今这两条大动脉对中国命运的影响,并将对今后中国的发展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产生深远的影响。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资料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资料 学习目标 ①认识8个生字。 ②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③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课前准备 ①教师准备关于黄河及黄上高原的课件。设计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形象介绍流域、河道、悬河、河段、河床的课件。 ②教师准备小黑板,上面写有资料袋内容。 ③学生自读课文,查字词典理解生息繁衍、叫苦不迭、随心所欲、数管齐下等词语。 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扣题质疑 ①播放课件:江水涛涛、奔腾不息的黄河;森林茂密、土地肥沃的黄河流域;暴雨频频、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 (音乐──由舒缓到严肃、高亢) ●观看了这段关于黄河的片子,你最想说什么? 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大家读了这个题目,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呢?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学生提出的重点问题;黄河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治理黄河呢?课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④指导方法: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重点问题来阅读课文,解决疑问。 ●读思结合,圈点勾画 ①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并认读生字词。教师适当检查。 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默读、轻声读、跳读),边读边思考问题,在书中圈点勾画,还可以在语句、段落旁批注自己的感受。教师巡回指导,表扬善于学习的同学,耐心辅导学习吃力的学生。 ③选择自己乐意交流的伙伴,相互交流。

●全班交流,读中点拨 由学生或小组代表自主向全班汇报读懂的问题,教师引导全班同学针对重点问题充分发表意见,抓住重点语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当交流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时,可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方式感悟黄河由摇篮变成祸河,适时出示课件,形象介绍什么是流域、河道、悬河、河段、河床,抓住数字体会黄河之祸,感受黄河之祸的严重性,谈出忧患之情。

《黄河颂》教学设计完美版教学提纲

《黄河颂》教学设计 完美版

《黄河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㈠、知识和能力目标 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 ㈡、过程和方法目标 利用CAI辅助教学,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 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并背诵诗歌。 以诗歌第二节的关键词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重难点及策略: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资源与教具:CAI辅助教学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情导入 欢迎大家和我一起带着炎黄子孙的激情与豪迈走进我们的课堂,首先请大家倾听一首歌曲《保卫黄河》。黄河,我们的母亲河,自古以来就它就以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它,因为它古老,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它厚重,它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的是古老中国的兴衰荣辱;还因为它苍桑,它与它的人民一起经历过抗争与苦难。 二背景简介 在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黄河母亲遍体鳞伤,它终于怒吼了!它就以它磅礴的力量,号召她的儿女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面对滔滔的黄河水以及黄河船夫与狂风恶浪英勇搏斗的情景,心中

掀起了万丈狂澜,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点击课件,出示光未然、冼星海及《黄河大合唱》乐章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了《黄河颂》这首组诗也是异常激动,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性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其中的《黄河颂》、《黄水谣》和《保卫黄河》流传最广。很快传遍大河上下,天南海北,它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尊严而战。今天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第二乐章《黄河颂》! 二齐读教学目标品读感悟 三,听录音谈感受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那么你认为她有什么样的性格和情怀?请听完后以下面这个 句式谈谈你的感受。 你认为这是一条 ___________ 的黄河? 1纠错听了录音,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地方读错了? 2.以好同学们听得很专心,我们在朗读时一定要准确,下面请同学们谈感受。 师点评 师:《黄河颂》就是对黄河的颂歌,可见题目中“颂”就是关键词。那么它是如何歌颂又歌颂了黄河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浏览课文,会发现文章有哪两部分构成?。 (二)赏析朗诵词——序曲部分。 1.朗诵词,同学们在什么地方见过?它往往起到什么作用? 让学生体会朗诵词的作用 师:朗诵词在歌词之前,可以起到一种铺垫、提示、总起这样的作用。它提示我们我们后面的歌词主要就是赞颂黄河的英雄气魄和——民族精神的。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参考——黄河、长江、长城、珠峰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参考——黄河、长江、长城、珠 峰 黄河,仅次于长江,是中国第二大河。它的世界第五长河,干流全长5464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绥远、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成几字形,向东注入渤海,沿途汇集了30多条主要支流和无数溪川,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公里。中游段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许多支流夹带大量泥沙汇入,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河水呈黄色,因而得名。 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这一切黄色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黄河流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世界古文明发祥地之一。蓝田猿人化石的发现证明,远在五六十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已在现今陕西××县一带生活。古代黄河流域的气候比现在暖和湿润得多,加上黄土质地松疏,利于耕种,十分适宜人类居住。5000多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仰韶文化。 【长江】 长江,又叫扬子江,是亚洲最长的河流,也是仅次于南美亚马逊河和非洲尼罗河的世界第三大河,长度大约为6300公里,是孕育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摇篮。她发源于青海省西南部的昆仑山,向南经四川流进云南省,在××县附近,转弯向东南方向流去,然后向东南和东的方向,流经四川、湖北、江苏等中国中部各省到达中国东海的入海口。长江及其支流孕育了超过1683500平方公里的土地。它的主要的支流是北面的汉江、雅砻江、嘉陵江、岷江、沱河和南面的乌江;在

镇江,长江通过大运河和黄河连在一起。在雨季,洞庭湖和鄱阳湖储存了一部分长江的水量。 长江最摄人心魄的就是三峡。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重庆奉节的白帝城是其西端,宜昌的南津关是其东端,其间全长193公里。三峡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瞿塘峡以雄名世,巫峡以秀见长,西陵峡以险著称。西陵峡是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长70公里,自××市南津关至宜昌××县香溪河,其特点是滩多水急。其中的泄滩、青滩、崆岭滩,为三峡著名的三大险滩。过去船行其间,险象环生,舟毁人亡,时有所闻。 【长城】 巍峨雄伟的万里长城,堪称世界古代第八大奇观。1987年,中国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xx年,国际公认的最具权威的美国《国家地理旅游者》杂志将其评为一生必须一游,否则抱憾终生的全球最具特色的五十佳旅游胜地之一。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xx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联成万里长城。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当您登上昔日长城的遗址,不仅能目睹逶迤于群山峻岭之中的长城雄姿,还能领略到中华民族创造历史的大智大勇。长城的主要景点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