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聚效应研究

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聚效应研究

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聚效应研究
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聚效应研究

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聚效应研究

——以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为例

一、选题依据

(一)选题背景

2012年8月17日,经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批准,,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11个部委最近联合推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国家特支计划”,也称“万人计划”),准备用10年时间,面向国内分批次遴选1万名左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给予特殊支持,加快培养造就一批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强支撑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回顾中央人才工作战略,从九年前的12月19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到近期的“国家特支计划”,九年来,人才强国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1988年8月,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开始实施,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明确列入火炬计划的重要内容。在火炬计划的推动下,各地纷纷结合当地特点和条件,积极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2年09月21日据国家科技部网站消息,经国务院批准,17家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国家高新区总数达到105家。

2000年,国家批准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基地,建设“武汉?中国光谷”。十多年来,武汉充分发挥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研发优势,建设了光谷生物城、未来科技城、光谷金融港、光谷软件园等九大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华大基因、药明康德、中国种子基地等重点项目纷纷入驻,吸引和聚集了一大批国内外优秀创新资源。“武汉?中国光谷”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世界500强企业频频落户,世界级专家学者更是频繁造访,如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世界光纤之父”高锟和蓝光LED发明人中村修二等。人才的集聚与武汉重视人才密不可分。近年来,武汉遵循人才集聚规律,利用各种资源,大力实施“黄鹤英才计划”、东湖高新区“3551人才计划”,设立“人才特区”建设专项资金,对引进海内外领军人才,最高给予1亿元的经费资助,对入选人员实施期权、股权等多种激励,以大气魄、大力度、大投入集聚人才,形成了人才引领创新、创新推动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人才与产业良性互动态势。

随着知识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和深化,知识和治理资源的创造、占有和运用成为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的推动力量。高新技术产业人才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让人才强国的重要力量成为空前激烈的全球性人才争夺战的重点。随着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需求趋于精辟,人才流动的自由度不断增加,高新技术产业人才聚集作为人才流动的一个特殊行为,促使人才价值的实现,有利于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对组织或地区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人才聚集效应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在和谐环境下,相关人才按照一定的相互联系相对集中在一起所产生的超过各自独立作用的效应。高新技术人才聚集既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其正效应表现为正反馈效应、引力场效应、群体效应和联动效应,其负效应主要表现为人才集聚过程管理难度较大和人才群内人际关系处理的复杂性。本研究所探讨的是人才集聚效应特指人才聚集正效应。

本研究拟从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人才聚集效应角度切入,以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搜集较详尽的信息建立数据库,对高新技术产业人才聚集现象和效应进行实证调研,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加速人才流动,促进人才集聚现象向人才集聚效应转变,最终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当前关于“人才集聚”这一主题的研究文献非常丰富,但本研究瞄准的是“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聚效应”,经搜索文献,直接研究这一问题的文献尚未发现,本处对和研究主题高度相关和值得借鉴的文献进行综述。

1.关于人才聚集的定义:

(1)国外方面:Giannetti(2001)口认为不同的劳动力个体具有不同的技能水平,他们的合作将会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效益,为了创造这样的效益,地区或者企业就会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劳动力个体的集中和组合。simon(2002)认为人力资本聚集是各种人力资源由于在就业上存在的关联性,而在空间上比较集中的现象。

(2)国内方面:与国外相比,国内学者对人才集聚的内涵作了更多的论述,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从人才流动的角度进行界定。例如牛冲槐(2006) 等人在分析人才流动过程中聚类现象的基础上指出,人才聚集现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随着人才的流动,大量同类型或相关人才按照一定的联系,在某一地区(物理空间)或者某一行业(虚拟空间)所形成的聚类现象。其主要特征表现为空间性、聚类性和规模性。张同全(2009)认为,人才集聚是人才流动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它是指人才由于受到某种因素影响,从各个不同的区域向特定的区域流动的过程。刘思峰(2008)嘲以科技人才为研究对象指出,科技人才集聚是科技人才流动过程中的一种独特现的地区或单位向某一特定地区或单位流动的过程。二是从人才集聚效应的角度阐述人才集聚的概念。例如,熊莎(2008)认为人才聚集是指符合质量指标的人才在区域范围内实现数量上的集中,并且通过彼此之间经验、能力的相互协调,从而实现聚集效应,为该地区的发展做出贡献。喻汇(2009)则以人力资本为研究对象指出,人力资本集聚则是指在经济、制度、文化、技术等要素的共同作用下,具备一定存量的专业人力资本,向某一区域空间和产业范围内集聚并形成一定规模经济的过程。赵娓(2010)也认为人力资本集聚的概念可以界定为:一群独立自主又彼此依赖、相互关联的成员集合在一起,利用各自的人力资本要素,促进信息与知识的流动及新思想、新技术的创造,发挥出整体系统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

2.人才聚集的影响因素方面:

(1)产业聚集对人才聚集的影响:

20世纪40年代,美国经济学John Bates Clarktl 在对产业进行分类时又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结构的中心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转移。因此地区的产业结构是吸引人才集聚的重要原因。P.Krugmant“在解释区域产业集聚以至形成核心外围模型的原因时认为,与物质资本一样,人力资本也受到产业集聚等因素的重要影响,通过流动产生空间上的集聚。Taylor(1977)[I2屹人为人才集聚能够培育产业、企业家能力和有力的商业环境,进而进一步促进人才集聚。

(2)社会环境对人才集聚的影响

英国经济学家Hicks,John Richard(1932)认为,区域间的经济利益差异,其中主要是工资差异,是劳动力迁移流动的首要原因。Pivots和Wang(1996) 提出了人才集聚的主要的向心力,包括知识的溢出效应、地方公共货物的供应、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地方政府政策和工资水平。Richard Florida(1996) 认为环境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和生活质量的重要资源,是新经济时代吸引人才的先决条件。Fonda Satin(1999) 1的研究表明,人才聚集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归结起来可以分为环境因素、人才政策、科技投入等;John T.Meltzer(2003)认为人才聚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是受到不同因素影响的,随着现代化进程以及人们自身需求的变化,导致人才受到影响的因素越来越多,大部分人才聚集受到环境、福利待遇等因素的影响。Franken P.D.(2008)则认为除了福利待遇等因素以外,人力聚集还受到人才聚集地对科技成果的认可程度、人力投入等因素相关。P.Shapiro(2005) 对

1940一l990年的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的流入关系进行分析,他认为人力资本水平高的地区引起随后高人力资本的流入,有60%是因为人力资本聚集产生的生产率的提高,其余是因为生活质量的提高。

我国学者朱杏珍(2002)在分析人才聚集过程中的“羊群行为”的基础上指出,宏观层面的人口政策、户籍制度、物价水平、财政预算等,微观层面的区域发展政策、人居环境的建设、企业用人理念、市民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等不对称信息都导致了人才聚集。查奇芬、张珍花和王瑛(2003) 通过对江苏13个城市的人才引力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地区经济实力、生存生态环境、人才发展环境和发展空间等都是吸引人才的基本条件。孙健(2004)I 玎_研究了新兴工业化国家如亚洲四小龙、马来西亚等人才集聚的策略,其结果表明改善环境是集聚人才的重要策略。李刚和牛芳(2005) 则认为人才交易成本降低,信息成本降低,科研教育水平提高,人才集聚效应反馈作用四个方面因素是导致人才向某地区集聚的原因。牛冲槐等(2006)㈣以科技型人才为研究对象,认为科技型人才聚集主要受到科技人才政策,科技投入政策,科技人才开发、科技成果评价和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等五个方面的影响。吴殿廷,陈向玲(2006)以两院院士为例的实证研究表明,地方社会进步对高级科技人才空间集聚有着显著的影响。

综合以上文献,虽然总体来看现有文献对“人才聚集”这一问题的研究较多,但对处于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聚现象向人才集聚效应转变的探索尚非常欠缺,因此本课题拟通过调查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人才聚集效应现状,发现其中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法,供政府和高新技术产业参考,同时有助于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开发。(三)选题意义

1.社会意义

高新技术产业人才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让人才强国的重要力量成为空前激烈的全球性人才争夺战的重点。随着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需求趋于精辟,人才流动的自由度不断增加,高新技术产业人才聚集作为人才流动的一个特殊行为,促使人才价值的实现,有利于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对组织或地区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具体到高新技术产业人才聚集效应层面,解决好这方面问题有利于:

(1)有利于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力助推地区新兴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人才聚集效应在培育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发挥高新技术人才聚集效应,能极大地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2)有利于政府和企业在高新技术人才管理制度的创新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聚效应的产生和提升受各种经济、政治、管理及文化因素的影响,其中人才管理制度是人才聚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才聚集效应具有全面而深远的影响。对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聚效应的实证研究,有利于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人才配置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等人才管理制度。

(3)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人才自身的开发

由于高新技术人才在人才结构中处于高位,高新技术人才集聚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聚使得区域内各种人才优势互补,促进人才自身综合素质和人才之间融合度的不断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撑。

2.对我们自身意义

(1)增加专业知识积累这次我们选的课题与我们的专业有很紧密的联系,涉及了我们很多专业知识,如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学等。在参加这次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不断的查阅相关资料和与专业老师交流,这有利于我们专业知识的积累,为我们以后的毕业论文打基础。

(2)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此次实证研究,可以切实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一方面,我们需要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此次的课题研究中,我们需要做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还将遇到很多新的知识,这需要我们自己通过上网查资料,图书馆阅览相关书籍,询问老师等方法去学习新知识,有利于我们学习能力的提高。

(3)提高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为了获得研究数据,我们将在周末到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部分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要完成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与高新技术产业里的企业管理层或员工的访谈等工作。完成这些工作都需要我们具备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

(4)增强团队意识和提高合作能力在我们此次调研过程中,我们的每一个环节的每一个的活动都需要团队的每一个成员的努力。我们强调在团队配合的前提下的分工协作,我们需要通过默契的配合来完成每一项工作,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从选题到到定题,从设计问卷到实地调研,从画图到制作表格等等,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是我们完成这次课题研究的重要保证。

(四)研究思路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特征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特征 1数量众多的企业在空间上的聚集,这是一个表征距离特征的参量空间上的聚集意味着许多与距离有关的成本的降低以及信息传递和非正式交流的便利。 2本地网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聚群内的企业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专业分工与协作,通过价值链体系的关联,企业之间以投入产出的联系方式进行分工和协作。这种分工和协作中,规模各异的大、中、小企业并存且地位平等。二是企业之间指没有接的价值链关联的情况下的合作。三是聚群内企业之间或企业与其他实体之间的相互学习,这包括企业之间的联合科研和企业、大学或研究机构之间的产学研联合等形式的共同创新。四是聚群内成员之间通过正式工作关系或非正式交流进行的信息交流。 3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这里的基础设施包括普通的基础设施,比如公路、水电设施和通信设施和生活设施与环境。这些方面是影响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高技术产业集聚来说,专业性的技术基础设施显得更为重要。比如高水准的当地大学、研究机构、图书馆以及高级的公共技术设施如光纤和宽带互联网等,这些设施构成企业创新最基本的要素。另一方面,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对产业集聚而言也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因为高技术产业集聚中的创新技术和其它发展的能力直接来自人力资源。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是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4完善的支撑服务体系。这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方面要有完善的要素市场,使集聚区内的企业能比较容易地得到合格的生产资料、资金等。尤其是有一批制度先进的风险投资公司聚集在聚群内或附近,为聚群内的高技术企业提供风险资金。另外,还必须有能够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技术、信息、财务、法律、管理、政策等的咨询机构。 5持续创新。成功的高技术产业集聚必然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聚群,这也成为在产品更新换代快的高技术产业中竞争的一个必要条件。因为聚群的发展特别是聚群规模的扩大和企业竞争的加剧会导致聚群内人工成本、土地价格及其它投入要素价格的上升,故企业只有以创新来降低其成本或制造差异化,从而保持其竞争优势或再重新创造先发竞争优势。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短暂,聚群内以主导产品为核心而网结成的产业集聚也同样会随着产品的成熟和衰落而成熟、衰落,所以企业只有通过创新及时地推出新产品才能保证聚群的竞争优势。 6与其它环境沟通。一个成功的高技术产业集聚除了聚群内的广泛结网和互动协作外,还应该积极与聚群外的环境进行沟通与学习,以弥补自己资源信息和能力方面的不足,尤其是要重视从外部获得技术升级的动力和能力。

6人才流动与人才聚集效应的作用机理研究

每段结尾处括弧中的红色字体是学生对段落的理解或者对某些名词的解释。 每段中的红色字体是每段的重点句子、短语。 下划线是对红色字体的解释。 以下是正文: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9卷(第1期) 人才流动与人才聚集效应的作用机理研究 牛冲槐,崔静,高风莲 (太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摘要:人才聚集是人才流动的产物,当人才流动达到一定规模时,就会产生人才聚集现象,此时的人才处于一个由诸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的开放系统之中,各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可能出现l+1>2的正效应(积极效应),也可能出现l+1<2的负效应(消极效应)。在分别对人才流动与人才聚集效应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两者的机理作用过程,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以推动人才合理流动,促进人才聚集效应的产生与提升。 关键词:人才流动;聚集效应;作用机理 (关键词与题目中的划出的三个词是想对应的,关键词的选取是需要从题目下手的。) 人才流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调节人才需求与供给、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合理的人才流动是实现人才资源合理配置、产生人才聚集效应的基本途径。 (首段便直接引出了人才流动与人才聚集,直截了当。) 早在19世纪9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就提出人才集聚是一个点的问题而不是面的问题。马歇尔以后,西方理论界对人才集聚的研究根据集聚的机理可以划分为集聚的经济结构和因素结构分析。其中,在人才集聚的经济结构方面主要包括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和艾伦-斯科特(Alien Scott),他们从不同角度解释了人才集聚的初始诱因。在人才集聚的因素结构分析方面,泰勒(Taylor)区别了五种人才集聚的推动力,认为“人才集聚能够培育产业、企业家能力和有利的商业环境,进而进一步促进人才集聚”。帕雷沃斯(Pali-vos)提出了人才集聚的主要的向心力。从国外的研究现状看,在重视理论研究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实践论证。 国内学者对人才流动及人才聚集效应也都作了相当程度的研究。梁伟年对中国人才流动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我国的人才流动存在着流动不够,不合理流动导致的人才紧缺与浪费并存,人才供给与需求失衡等问题;马新建分析了我国人才资源流动存在的普遍问题,并提出了促进我国人才资源合理流动的基本对策;王馥瑶和杜跃平分析了我国科技人才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并提出了改善科研工作环境、增强对科研人员的人文关怀及构建人才“虚拟团队”等建议;齐善鸿和周桂荣对我国科技人才流动的特征进行了数量分析,对流动成因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强化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调配机制、协调内外有别的引进机制等对策建议;孙健、孙启文、孙嘉琦根据政府干预在人才集聚过程中作用的强弱程度,把人才聚集模

多措并举,集聚创新优秀人才

多措并举,集聚创新优秀人才 1 以政策优势集聚人才优势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集聚人才需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要着力提高人才政策“含金量”,以政策优势集聚人才优势,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更加积极。谁能赢得人才,谁就能率先赢得竞争主动、发展支撑。要紧盯创新发展前景、紧扣事业发展需求、紧贴人才资源实际,深入思、主动谋、积极做,着力构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政策体系。要以“求贤若渴”的姿态、“千金买骨”的诚意、“三顾茅庐”的行动,大胆走出去引进急需人才。 更加开放。不拒众流,方为江海。要坚持五湖四海揽人才、四面八方聚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持续将各方面优秀人才吸引集聚到事业发展中来。要突出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强化人才发展与市场对接,坚持以市场导向引才、以市场发展育才、以市场活力留才。要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创造创业氛围,坚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更加有效。好政策才能引来好人才,而好政策关键在于有效。要强化问题导向,对阻碍人才作用发挥的问题要逐一攻克、扫除障碍。坚持什么问题突出就集中攻坚什么问题,哪种趋势明显就紧盯应对哪

种趋势,怎样利于人才发展就怎样管理,切实解决政策缺位、越位、错位等问题。 2 激发广大人才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已经积淀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在品格。新时代呼唤的优秀人才,不仅需要在专业领域卓有建树、业绩突出,更要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的价值观。 “凡做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钱学森、黄大年等一批杰出人才矢志报国,把个人理想融进了国家发展的伟大事业,实现从优秀学者向“人民科学家”“时代楷模”的飞跃,这种飞跃展现的正是报国情怀的力量。西南联大等学校在烽火硝烟、简陋条件下创造人才培养的奇迹,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把爱国精神融入了师生的血液,把家国共荣辱的价值观镌刻心中。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报国情怀从来不是抽象概念。钱伟长抱着为国家研究御敌利器的雄心弃文学理是报国,郭永怀誓死护卫绝密研究资料是报国,屠呦呦研究青蒿素是报国。科研人才的报国情怀渗透进专业选择、研究理念、学术作风、工作岗位多个方面。对人才来说,爱国奉献既不是空话,更不是大话、套话,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向着正确目标前行的每一个脚步,都是报国的行动。 从报国情怀到奉献行动,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氛围熏陶不可或缺。领导干部要提升自身素质,用品行修为感染人才、凝聚人才;要

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实施技能兴汉工程的意见

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实施技能兴汉工程的意见 【法规类别】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 【发布部门】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发布日期】2016.11.07 【实施日期】2016.11.0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实施技能兴汉工程的意见 各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直各有关部委办局、各直属事业单位、各在汉企业、各职业院校: 为深入贯彻《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武政〔2012〕101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紧缺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的意见》(武政办〔2013〕151号)和《武汉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等文件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16〕9号)有关要求,积极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现就实施技能兴汉工程提出如下意见。 一、坚持政策创新驱动,构建高技能人才职业生涯持续发展新格局 (一)健全高技能人才引进政策。根据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

需要,构建紧缺高技能人才引进与服务绿色通道。坚持以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面向海内外引进具有重大业绩成果的紧缺高技能人才。对引进的符合条件的紧缺拔尖高技能人才,给予安家补贴等财政资金支持,并放宽落户条件限制。对引进的“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才,给予安家补贴和工作启动经费。鼓励和引导企业、技工院校设立特聘岗位,引进技能大师担任特聘专家。各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要根据有关政策措施,结合本辖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制定相应办法,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二)拓宽高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创新高技能人才管理与服务模式,解放和增强高技能人才的创造活力,畅通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合理流动通道,健全专业技术职称与职业技能等级比照认定、普通高等院校与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衔接协调的政策制度体系。支持企业技能人才通过招聘等方式向机关或事业单位流动,允许企业优秀技能人才可破格或越级参加技师、高级技师考评。各行(企)业应积极推行以创新能力、岗位贡献、工作绩效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和薪酬制度,形成有利于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管理服务体系。 (三)推动现代学徒制培养方式。积极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引导企业新招用人员和新转岗人员参加新型学徒制培训,采取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脱产或半脱产培训等方式共同培养新型学徒。建立完善新型学徒制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对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的企业给予相应的资金补

《关于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定》(浙委〔2008〕88号)和省政府《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9〕67号),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两创总战略,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集聚和示范作用,加快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 (二)主要目标。 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从主要依靠土地、资金等要素驱动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变;从主要依靠优惠政策、注重招商引资向更加注重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的发展模式转变;从注重硬环境建设向注重优化科技资源和提供优质服务的软环境转变。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引擎。 到2015年,力争形成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引领、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支撑的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格局;打造一批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产业支撑和配套体系完善、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集群;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技工贸总收入达到1000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7000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50%以上。 (三)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企业主体、政府主导的原则。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地位,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政府要在园区整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支撑体系、政策扶持措施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营造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的环境。二是坚持高新优先、整体推进的原则。要始终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根本任务,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三是坚持发挥优势、突破重点的原则。加快发展通信设备、软件、生物与新医药、电子元器件、仪器仪表和机械制造等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的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四是坚持协调发展、分工协作的原则。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建立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中小企业为支撑的产业协作体系。五是坚持资源整合、集约发展的原则。整合园区、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优质科技资源,为园区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坚持合理利用土地等有限资源,走集约化发展道路。 二、重点任务

关于建立聚集人才的几点体会

关于建立聚集人才的 体制机制问题的几点体会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这是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推动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的体制保证。所以,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盟委以及市委相关会议精神,更高层次地谋划推进全市深化改革升级发展的各项重大举措,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要进一步探索建立集聚人才的新体制新机制,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让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最大限度地把各级各类人才集聚到我市深化改革升级发展改善民生的伟大实践中来。 完善党政人才队伍建设。按照新时期党和人民需要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努力做到选贤任能,用当其时,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把好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力使用起来。要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党委要求,进一步改革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改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办法,改进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机制,坚决纠正唯票取人、唯分取人等现象,用好各年龄段干部。要选拔重用那些解放思想、勇于开创新局面,成绩显著的干部;善于处理复杂矛盾、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贡献突出的干部;政治坚定,勤奋敬业,廉洁奉公,在践行群众路线中表现优秀的干部。同时,要按照素质优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要求,调整充实好党政后备干部队伍,进而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政人才队伍。 以竞争的方式聚集人才。市场机制是根据供求规律、竞争规律、价格规律来配置人才的,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善于运用市场手段配置人才资源,让各类人才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人才在竞争中才能彰显活力。人才体制改革就是要打通人才的体制壁垒,使人才能进能出,能上能下,优胜劣汰。《决定》也指出,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让人人都有成长成才、脱颖而出的通道,健全人才向基层流动、向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在一线创业的激励机制。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注重实现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打破户籍、地域、身份、人事关系等刚性制约,实现人才自由流动,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益。 以良好的环境聚集人才。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人才成长依赖环境,人才竞争取决环境。营造识才用才工作环境,为人才搭建项目平台和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构建人才交流合作机制,使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营造优才留才生活环境想方设法帮助解决住房、就医、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问题,都有利于聚集人才。应根据本地区各种环境优势,出台制定相关高层次人才计划的实施意见、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奖励办法、领导干部联系人才机制及相关服务等引才政策,为聚集吸引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政策环境。

武汉市户口的N种方法

新落户政策出台盘点获取武汉市户口的N种方法 落户新政: 武汉市日前宣布,将从7月1日起,实行“关于进一步放宽在我市就业创业高校毕业生落户条件的通知”,其中规定,毕业超过两年的普通高校毕业生或留学回国人员,在武汉就业创业,具备本科学历(年龄35周岁以内)、研究生学历(年龄40周岁以内),提供学历学位、劳动合同、1年社保缴纳证明以及合法住所证明,或者自主创业且本人为法人代表的,均可在武汉市落户。 此项新政策意味着,超过两年择业期的未落户高校毕业生,不用担心户籍被打回原籍,不用再考“中级职称”、不用在武汉买房,只要就业或创业,都能落户武汉。 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本科和研究生要求是全日制的;在武汉创业的大学生,其登记注册的企业要求正常运作半年以上且有缴税证明。 另外,毕业两年内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仍按照《关于进一步鼓励高校毕业生在汉创新创业的意见》办理。 10个工作日告知是否准予落户 据武汉市人社局副局长李乔介绍,过去,毕业两年以上高校毕业生,在汉就业创业,需办理人才引进手续才能落户,其要具备本科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且涉及调入、调出两地,办理手续时间较长,对就业创业和人才引进造成无形的障碍。 今年放宽条件后,在武汉创业就业毕业两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只要符合条件,可直接到申请人入户地所在区政务中心公安户籍窗口,或者区公安分局户籍窗口申请落户,公安窗口受理后,会在1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准予落户的决定,这大大减少了办理手续的环节。 三类合法固定住所可做落户地 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有三类固定住所可以落户:亲友家或租住房、自有房、单位集体宿舍。 其中,在武汉市本人房屋产权地落户的,需提供合法房屋权属证明;在亲友家或者租住房屋中落户的,需户主在个人申请中签字同意搭户,留存联系方式,并提供合法房屋权属证明和户口簿,租住房屋的,还需提供签订1年以上的有效租房协议;在单位集体宿舍中落户的,需要单位人事部门出具证明。 其他获取武汉市户口的N种方法 一、外地人通过购房落户 这是大部分外地人落户武汉的选择,通过购买符合落户条件的房屋,就可以申请落户。购房范围及对象: 1、凡户籍不在武汉市中心城区,具备合法身份证明的中国公民,在我市中心城区购买住房面积在100平方米(含100平方米)和总价超过50万元(含50万元),可在住房地申办武汉市非农业户口。 中心城区农业户籍人员,具备上述条件的,可办理“农转非”户口。 2、凡户籍不在本市和本市中心城区以及远城区农业户口人员在远城区购买住房面积超过80平方米(含80平方米)和总价超过20万元(含20万元)的,可在住房地申办武汉市非农业户口。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研究

对策与战略 摘要:产业集聚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的重要推动力。本文应用区位基尼系数这一测度指标,对2002~2006年我国五大高新技术行业的集聚效应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水平较高,且整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也存在重电子轻医药等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区位基尼系数;产业集聚 Abstract: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high-tech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The paper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 agglomeration level of China’s high-tech industry within year2002-2006,by the measurement,which is called regional Gini-coefficient.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agglomeration level of high-tech industry in China is high,and it is raising year by year.However,high agglomeration level of electronics industry and low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restrict high-tech industry. In addition,this paper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to explain these phenomena accordingly. Keywords:High-tech Industry;Regional Gini-coeffic ient;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脚步放缓的形势下,经济竞争的焦点逐渐由以土地、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转向人才、技术、信息以及由此派生的高新技术产业,各国都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以激活本国经济的发展。如今,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已得到迅猛发展并逐步形成空间集聚趋势。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促进高新技术竞争优势进一步提升的重要推动力。但以往对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关注宏观分析多,微观剖析少。因此,本文从定量的角度,将区位基尼系数作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的测度指标,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五大行业的当年价总产值为测算基础,采用多项式法,运用R-2.8.0统计软件编程计算2002~2006年高新技术产业区位基尼系数,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的测度 1.产业集聚的测度指标 产业集聚现象的测度工作是推动产业集聚理论进一步深化的关键环节,国内外学者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目前,衡量产业集聚度的指标主要有:标准差系数,集中率,CR指数,赫芬达尔-赫尔西曼(HHI)指数,区位基尼系数,空间分散度等。较之其他测度指标,区位基尼系数的优势明显,第一,可以采用产业产值、产业人口就业、产值增加值等多种指标来计算,适用性强;第二,可以用来衡量产业集聚的不同层次;第三,有多种计算方法,可以在不同情况下方便地计算。因此,本文采用区位基尼系数来测度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 2.区位基尼系数 意大利著名经济学家基尼(Gini)根据洛伦兹曲线计算出一个精确反映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统计指标—— —基尼系数。1986年,基布尔等人(Keeble etc.)将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用于测量产业在地区分布的均衡程度,由此产生了区位基尼系数。区位基尼系数值在0~1之间变化。基尼系数值越接近于0,说明该行业的空间分布与整个产业的空间分布是一致的,行业相当于平均分布在各个地区;反之,基尼系数值越接近于1,说明该行业的空间分布与整个产业的空间分布是不一致的,行业可能集中分布在一个或几个地区,而在大部分地区分布很少,该行业的集中程度高于其他行业。因此,区位基尼系数越大,产业集聚水平越高。 二、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研究 1.研究样本及数据 根据《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7》的划分,本文对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五大类行业进行实证分析,这五大行业分别为:医药制造业、航天航空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本文中的地区按照我国行政区划分,涉及31个省、市及自治区。数据均来源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7》,采用的基础指标为反映行业规模的当年价总产值,其数据口径为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研究时间为2002~2006年。 2.集聚效应分析 本文基于产业集聚效应的测度指标—— —区位基尼系数,利用R-2.8.0统计分析软件,对我国2002~2006年高新技术产业五大行业的集聚效应水平进行编程测算,计算结果见下表。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研究 □刘頔王斌会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224 特区经济Special Zone Economy2009年9月

武汉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 时间

武汉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时间:2012-11-13 来源:中证网 今年4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08〕172号)的正式出台;2008年7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国科发火〔2008〕362号)正式公布。文件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和审批程序做了相当严肃的规定。在此背景下,原先过程简便、标准相对低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变得相当繁杂,整个操作困难程度和时间跨越度都大幅的提高。特别是包含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开发费用比例等的多项硬性指标,更使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困难重重。 为了贯彻落实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的通知》(国科发火字〔2000〕324号)和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关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有关执行规定的通知》(国科火字〔2000〕120号)精神,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步伐,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武汉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从事本办法第五条规定范围内的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以及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机构及其它相关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目录另行颁布)。单纯的商业贸易除外。 具有企业法人资格 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30%以上,其中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应占企业职工总数的10%以上。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生产或服务为主的劳动密集性高新技术企业,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应占企业职工总数的20%以上 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或达到国际上近十年内先进技术水平 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或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出口创汇的先进技术产品 企业每年用于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应占本企业当年总销售额的5%以上 企业的技术性收入与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的总和应占本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新办企业在高新技术领域的投入占总投入60%以上 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应是熟悉本企业产品研究、开发、生产和经营,并重视技术创新的本企业专职人员 具有企业章程和生产、技术、财务等管理制度 具有相应的研制、生产条件及产品质量保证措施 此外,我们建议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过程中,应要求企业提供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及其授权部门备案的专利实施许可合同(或协议)。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专利权人与他人订立的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应当自合同生效之日起3个月内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备案”,但这只是一项引导性规定,不具有强制性。考虑到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备案工作对切实保护专利权、规范交易行为、进而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均能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有必要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中推行。

浅谈企业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集聚效应(张平跃)

浅谈企业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集聚效应 张平跃 (安徽省淮海实业集团兴海公司,安徽淮北 235147) 摘要:本文浅谈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集聚效应、集聚效应影响因素,以及集聚效应提升机制的建立等。 关键词:创新型科技人才;集聚效应;影响评价;提升措施 1 综述 当今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环境下,自主创新显然就突破了企业发展的瓶颈和障碍,而人才则是实现自主创新的关键。作为创新型科技人才来讲,他们要具有创新意识和意愿,以及创新能力。从事科技工作时,直接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具有创新性物化成果或潜在成果,并为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重要贡献的人才。要求其具有扎实广博的科学知识,又要具有务实的态度、勇于献身的精神和追求卓越的科技创新能力。人才集聚作为高存量人力资源的载体,已凸显出巨大的效应优势。创新型科技人才集聚将促使经济的高效可持续发展,推动着社会全面进步。从组织角度说,创新型科技人才集聚可促使形成合理的人才资源组织结构,减少人才浪费和无序的流动,促进集聚效应的发挥,保证组织形成持续的创新能力。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来说,人才集聚可以提高创新型科技人才个体的知识水平、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人才个体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空间,以实现个人与组织的协调和同步发展。因此,正确认识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集聚效应,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集聚效应 1)集聚效应特征。经济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是呈现出局部集中的特征。而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要素,它在物理空间或逻辑空间上的集中,也会导致人才在此两类空间中的局部集中,从而呈现出人才聚集现象。一些研究学者认为,人才集聚是人才流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行为,就是指人才由于受某种因素影响,从各个不同的区域(或企业)流向某一特定区域(或企业)的过程。人才集聚是由利益、精神和环境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才集聚首先是人才这一特殊资源的集聚,其过程是通过人才流动实现的。人才流入某区域或某行业

论人才集聚

论人才集聚 2012年11月21日14:25 来源:《中外企业家》2012年第7期作者:毛凯梅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摘要:人才集聚是解释集聚、开发和集聚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概念之一。19世 纪90年代以来,人才集聚的研究单元从点转向了面,在不同人才集聚地的空间范围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基于此,以人才集聚为主题,从机制、载体和集聚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人才集聚效应等方面进行总结和概括,以期深入实施人才开发战略,促进人才集聚能力的开发和人才集聚地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人才集聚,机制,集聚载体,人才集聚地经济发展 一、导论 人才集聚是关于人才开发战略的重要概念之一。在学术界,国外学者围绕这一命题已经进行了颇具意义的研究。在经济学文献中,早在19世纪9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就阐明了人才集聚问题的核心是一个点,而不是面。在此基础上,西方理论界对人才集聚的研究根据其机理可以划分为集聚的经济结构和因素结构分析,根据集聚的类型划分为横向人才的集聚(同一类型人才的集聚)和纵向的人才集聚(不同类型人才的集聚)。 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学者转向结构分析研究人才集聚的类型,强调人才集聚类型的动态特征,特别是在经济结构和因素内探讨人才集聚的类型,以及人才集聚所有影响的不同方面。已有人先沿着两条主线对人才集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第一条主线主要是根据集聚的经济结构和因素结构进行分析,特别是阐释人才集聚地的经济机构与人才集聚能力之间的关系。受Paul Krugman(1995)的启发,Krugmanand Venables(1990)建立了新国际贸易理论模型,并将人才集聚模式归于知识共享和外部经济的横向集聚。Scott(1983,1986)从生产、交易成本、知识外部经济性、知识共享性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提供了人才和知识外部化及共享性的逻辑框架。第二条主线是通过人才集聚的结构因素分析方面,研究人才集聚的推动力因素。在企业用人单位方面,相关研究者从企业家能力产生的可能性上,研究导致人才集聚开发的因素,探讨了雇主的可模仿性对推动人才集聚能力开发的影响(Taylor1988)。在消费者方面,同样基于促使人才集聚开发的因素,讨论了不同人才集聚地对人才集聚能力的促进作用的不同,包括地方观念和雇主识才、用才的能力不同所导致的不同结果。 从人才集聚研究单元转换可以看出,人才集聚成为关于人才开发战略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成为探索性变量研究的一个实践,在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中将人才集聚能力开发与集聚地的经济结构因素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解释人才集聚能力不同和集聚地经济发展。因此,本文将围绕人才集聚、集聚地经济结构差异化这一主题,只要针对近年来有关人才集聚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概括。 二、人才集聚机制 (一)人才集聚模式的结构分析机制 1.基于人才集聚地经济结构的人才集聚机制。根据人才集聚地经济结构的不同,主要包括三种情况:一是中心—外围的横向人才集聚模式研究。新国际贸易理论模型(Krugmanand Venables,1990)假定

湖北省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特聘

2013年湖北省“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特聘 岗位”项目实施办法 一、目标任务 2013年,重点在县(市、区)企事业单位遴选设立100个特聘岗位,引进100名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重点向企业倾斜。“特聘岗位”设置要求是: 1、“特聘岗位”设岗周期为2年,重点支持各地支柱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重点纳税企业和事业单位引进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 2、“特聘岗位”原则上设岗与引进人才同步,引进的人才作为特聘岗位人选享受相关支持政策。 3、“特聘岗位”人选,一般以设岗引进到岗工作的急需紧缺人才为主,同时也包括设岗单位以“柔性服务”方式引进的急需紧缺人才。 二、“特聘岗位”人选条件及职责 1、“湖北省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特聘岗位”人选应具备以下条件: (1)岗位人选一般须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且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2)岗位人选应具有较强的岗位履职能力和良好的身体素质,能够胜任特聘岗位的工作; (3)柔性引进的岗位人选一般要求是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4)柔性引进的岗位人选应保证在聘期内每年为设岗单位服务6个月以上。 2、“湖北省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特聘岗位”人选须与设岗单位签订2年以上用人合同或柔性服务协议。 3、“湖北省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特聘岗位”人选应承担以下主要职责: (1)积极参与设岗单位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等工作; (2)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努力完成岗位目标任务; (3)积极参与设岗单位人才团队建设。 三、申报材料要求 “湖北省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特聘岗位”的申报采取岗位、人选同时申报的方式。申报需提供以下材料:(1)填报《湖北省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特聘岗位项目申报书》。 (2)申报单位附件材料。主要包括:①单位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获得重大人才支持项目证明材料;②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③经第三方审计的上年度企业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④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 (3)申报人选有关附件证明材料。主要包括:①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②身份证或护照复印件;③与设岗单位签订的工作合同或柔性服务合同复印件;④专业技术职务复印件; ⑤主要成果复印件或证明材料;⑥奖励证书复印件;⑦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 申报书(一式七份)和附件证明材料(一式一份)分别

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分析

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分析 教育培训;注重加强引进外部高素质人才;充分利用所在地区的大学、科研院所、科技人员等科技资源,促进区内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的合作,积极推进高科技人才的实际研发能力,来进一步推动科研成果向企业的生产力转变。(2)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能为生产与生活提供各种服务,能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经济起飞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的助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和某些区域开发的成功,一条共同的经验就是通过率先启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高速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且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能有效减少区内企业交易成本,吸引更多的企业集聚在一起,产生经济规模效应,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增长。(3)区位分工。根据对中部六省的各个高技术产业的分析,各产业的集中度始终不高,主要还是由于各地区对高技术产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而不是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来建设。因此各省份要制定具有特色的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既要考虑本地资源禀赋特点和产业发展的前景,又要考虑区域聚集资源的能力和技术创新潜力,要加强集群中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培育完善的产业网络体系,建立企业间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协调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水峰,黄峰岩,金兆怀.我国产业聚集与经济增长因果关系研究——基于1998-2010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江西:江西社会科学.2012(5):58~62 [2]薛燕.产业集聚水平测度方法的实证研究[J].北京:统计教育.2009(2):47~51 [3]周雯雯,陈宇昕.影响CBD产业集聚的因素分析及其启示[J].企业导报.2010(1):140 [4]王秋红,陈曦.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实证研究[J].甘肃:开发研究.2011(6):101~

加快人才集聚措施

加快人才集聚措施 高端人才是实现基本现代化最紧缺的资源、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最迫切的需要、是抢占区域竞争制高点最根本的保障,切实增强推进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主动结合魏都发展特色,围绕重点产业招引人才,发挥规模企业、上市企业的引才主力军作用,重点引进一批高级技术人才,要大力创新高端人才引进的“新思路”,精心打造高端人才创业创新的“好载体”,要积极优化人才落地生根的“软环境”。其具体措施如下: 一、畅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企业在自身发展中,对急需引进的高层次、短缺专业人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可以采取直接考核的方式招聘。对引进的人才及其随迁父母、配偶、子女,均可在魏都区落户。对引进人才配偶的就业问题,原则上由引进单位负责解决,确有困难的,由产业集聚区人才服务中心参照其配偶工作个人工作意愿和用工形式协助妥善安置。其子女在辖区入学就读的,由教育部门负责安排,不得收取国家规定以外的费用。 二、鼓励企业自身引进高成就人才。对引进到集聚区企业工作的高端人才,5年内给予一定的安家补贴和生活补贴,进行科研院项目、教育、卫生、等工作的,全额享受安家补贴和生活补贴。凡引进的人才应与用人单位签订5年以上服

务期合同,明确双方职责、权益和违约责任。 对符合两种以上标准的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不重复享受;对于难以界定标准的人才,不唯学历、不唯职称,采取“一人一策”的方法,经确认后比照上述标准执行。 鼓励企业以项目服务、业余兼职、人才租赁等方式,打破身份、户籍、人事劳动关系接转等制约因素,引进人才来济创业或提供智力服务。对于同一年度在集聚区工作时间达3个月以上的,经核实批准后,可按实际工作时间享受同等条件人员的生活补贴。 三、高端人才激励政策。产业集聚区要将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市技能拔尖人才在产业集聚区工作期内可给与津贴,其津贴额分别为6000元、4500元、3000元;连续三届被评为我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另外一次性奖励10000元。 四、高端人才的政治待遇。产业集聚区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适当增加优秀高层次人才在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名额,优先推荐优秀高层次人才参加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的评选,并积极做好优秀高层次人才的党员发展工作。 五、建立完善人才服务体系。魏都产业集聚区要设立人才服务中心,经常到各企业走访、调研,切实帮助企业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切实在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构建人才

武汉市中青年医学骨干人才培养工程实施办法

武汉中青年医学骨干人才培养工程实施办法 武卫计[2013]35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人才强卫战略,落实《武汉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发展规划(2013-2020年)》,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中青年医学骨干人才,提升武汉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青年医学骨干人才培养工程”是《武汉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卫生计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13-2020)》中“高层次人才队伍引进培养工程(221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武汉地区医学后备人才队伍培养计划。到2020年,“中青年医学骨干人才培养工程”计划支持1000名左右中青年医学骨干人才,每年选拔125人左右。 第三条“中青年医学骨干人才培养工程”在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由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 第四条“中青年医学骨干人才培养工程”的评选遵循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紧紧围绕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中心重点专学科能力建设的目标任务实施。 第二章对象和条件 第五条“中青年医学骨干人才培养工程”面向武汉地区医疗卫生行业(含医疗、预防、保健、科研及中医药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选拔,重点选拔市级以上(含市级)重点专学科及十大国家级疑难重症疾病诊疗中心中青年人才梯队人选。 第六条“中青年医学骨干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医德修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具有求实、创新、协作和奉献精神; (二)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对本专业基础知识及实践技能有较深厚的基础,具有发展潜能,承担本学科的医疗、科研、教学工作; (三)身体健康,年龄原则上在40周岁(含40岁)以下,特别优秀者年龄可放宽至45周岁,具有中级职称(主治医师或同等职称); (四)近三年内无重大医疗事故、工作差错,有良好的医德医风; 第七条“中青年医学骨干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还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近五年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核心期刊杂志发表专业论文3篇以上;高校附属医院申请者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期刊杂志发表专业论文1篇以上; (二)近五年作为主要负责人承担委(局)级以上课题至少1项;高校附属医院申请者需作为主要负责人承担至少2项省级科研课题或至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课题,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效益; (三)近五年实际工作能力突出,在本专业疾病的预防控制、诊断和治疗中做出了较大贡献,业务技术和专业能力得到社会和同行公认。 第三章推荐人选 第八条市卫生计生委根据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中心重点专学科及十大诊疗中心人才梯队建设需要,确定当年资助名额和主要选拔范围,并根据1:2的比例确定并分配申报名额。 第九条、武汉地区省部属医疗卫生机构、市属医疗卫生机构,根据本评选办法推荐本单位优秀中青年人才参加评选,在审核推荐材料真实

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聚效应研究

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聚效应研究 ——以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为例 一、选题依据 (一)选题背景 2012年8月17日,经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批准,,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11个部委最近联合推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国家特支计划”,也称“万人计划”),准备用10年时间,面向国内分批次遴选1万名左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给予特殊支持,加快培养造就一批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强支撑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回顾中央人才工作战略,从九年前的12月19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到近期的“国家特支计划”,九年来,人才强国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1988年8月,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开始实施,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明确列入火炬计划的重要内容。在火炬计划的推动下,各地纷纷结合当地特点和条件,积极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2年09月21日据国家科技部网站消息,经国务院批准,17 家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国家高新区总数达到105家。 2000年,国家批准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基地,建设“武汉?中国光谷”。十多年来,武汉充分发挥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研发优势,建设了光谷生物城、未来科技城、光谷金融港、光谷软件园等九大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华大基因、药明康德、中国种子基地等重点项目纷纷入驻,吸引和

聚集了一大批国内外优秀创新资源。“武汉?中国光谷”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世界500强企业频频落户,世界级专家学者更是频繁造访,如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世界光纤之父”高锟和蓝光LED发明人中村修二等。人才的集聚与武汉重视人才密不可分。近年来,武汉遵循人才集聚规律,利用各种资源,大力实施“黄鹤英才计划”、东湖高新区“3551人才计划”,设立“人才特区”建设专项资金,对引进海内外领军人才,最高给予1亿元的经费资助,对入选人员实施期权、股权等多种激励,以大气魄、大力度、大投入集聚人才,形成了人才引领创新、创新推动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人才与产业良性互动态势。 随着知识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和深化,知识和治理资源的创造、占有和运用成为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的推动力量。高新技术产业人才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让人才强国的重要力量成为空前激烈的全球性人才争夺战的重点。随着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需求趋于精辟,人才流动的自由度不断增加,高新技术产业人才聚集作为人才流动的一个特殊行为,促使人才价值的实现,有利于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对组织或地区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人才聚集效应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在和谐环境下,相关人才按照一定的相互联系相对集中在一起所产生的超过各自独立作用的效应。高新技术人才聚集既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其正效应表现为正反馈效应、引力场效应、群体效应和联动效应,其负效应主要表现为人才集聚过程管理难度较大和人才群内人际关系处理的复杂性。本研究所探讨的是人才集聚效应特指人才聚集正效应。 本研究拟从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人才聚集效应角度切入,以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搜集较详尽的信息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