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14课 立体的画面-人教版

三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14课 立体的画面-人教版

三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14课 立体的画面-人教版
三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14课 立体的画面-人教版

课题:仿铜浮雕

课型:造型·表现

版本:人教版三年级美术下册

教学思路:

本课的设计是在一年级下册第十三、第十四课的基础上结合三年级下册第十四课立体的画面里的教学内容进行的拓展性教学。通过摸一摸,猜猜看制造悬念让孩子们从触觉到视觉感受浮雕特有的艺术表现魅力。利用新型材料——粘土来揉、搓、捏、压、刻等艺术手法表现出浮雕前后层次、凹凸的画面,感受传统工艺——浮雕与新型材料——粘土的艺术魅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培养其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并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从而促进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的素养。

教学目标:

1、通过触摸了解什么是浮雕并认识新材料;能用揉、搓、捏、压、刻等表现有前后层次、凹凸画面的浮雕作品。

2、体验玩泥巴的乐趣,培养创新精神和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材料碰撞的魅力,萌生传承文化和创新的情感。

教学重点:

能用能用揉、搓、捏、压、刻等表现有前后层次、凹凸画面的浮雕作品。

教学难点:

表达意图的准确性与独创性,泥塑浮雕手法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PPT课件,浮雕实物,多样生活废旧底板材料,黑色黏土,金色丙烯颜料,海绵等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橡皮泥等软性材料学生们从上学期就开始接触体验,在小学低龄孩子们心目中这就是个好玩的材料,对于怎样发挥材料的特点做出更有创意的作品的概念还是比较模糊的。本堂课抛出一个点希望能对孩子们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导入环节让孩子们通过多种感官感知浮雕、调动回忆引出生活经验,增强对浮雕特点的

认识:出示实物让学生触摸、播放PPT让孩子们欣赏。孩子们通过触摸、观察、欣赏、讨论等多种途径丰富了对浮雕作品的审美经验。本次教学考虑到孩子们是第一次制作浮雕,有一定难度,因此操作内容循序渐进,材料丰富,有助于孩子自由选择、自主进行创意制作。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表现出乐意探索、自由想象、大胆创作。

三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第29课清明节的由来课文】

三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第29课清明节的由来课文】 三年级语文老师在教学《清明节的由来》时要让学生重点理解介子推的话“做治国安邦的清明国君”。小编为三年级师生整理了语文课文《清明节的由来》资料,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第29课《清明节的由来》课文原文 每年4月5日前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关于这个节日的由来,还有一个感人肺腑(fǔ)的传说呢。 两千多年前,晋(jìn)国发生内乱,晋国公子重[chónɡ]耳流亡到了国外。 流亡途中,重耳一行在一座大山里迷了路。重耳几天几夜没吃上东西,饿得头昏(hūn)眼花,全身无力。随臣(chén)介子推偷偷地割下了自己腿上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送给重耳。重耳狼吞虎咽地吃完了,问:“这是哪儿来的肉?”介子推把真实情况告诉他。重耳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说:“你这样待我,日后我怎样报答你呢?”介子推语重心长地说:“我不求报答,但愿主公不要忘记我割肉的痛苦,多想些治国安邦(bānɡ)的办法,做一位贤明的国君(jūn)。 重耳流亡了十九年,终于回到晋国做了国君,他就是晋文公。他念着介子推的好处,想封他做个大官。于是,他几次派人去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做官,都一一回绝了。晋文公又亲自上门去请。可是到了介子推家,只见大门紧锁。原来介子推不愿见他,背着老母亲躲到山里去了。 晋文公派人前去寻找。可是荒山野岭,找一个人哪儿那么容易呀!有个大臣献计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面,介子推肯定会走出来的。晋文公同意了。大大烧了三天三夜,却不见介子推出来。大火熄(xī)灭后,人们进山寻找,发现介子推和老母亲坐在一棵烧焦了的老柳树下,已经死了。晋文公见状,放声痛哭。当他派人来安葬(zànɡ)介子推的时候,发现那棵老柳树的树洞里有一封介子推的血书,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2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精品教案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2.连线。 撑船的生意人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片段 ◆抓住中心句,把内容表述清楚。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3~5自然段,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这幅画的? (学生默读课文,做记号) 生1:介绍了画中的人物多。 生2:介绍了画中的街市很热闹。 生3:介绍了画中最有意思的桥北头的情景。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找到了这三个自然段的中心句。请大家再逐段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把一个意思表述清楚的? (学生再读课文)

生1:写画中的人多采用的是排比的句式,课文用了“有……有……有……有……”的句式来列举画中的人物。 师:你能从画中找出这些不同职业的人吗? (课件出示,学生指认) 生2:写街市的热闹也是采用的排比,用上了“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生3:写桥北头的情景是作者根据画面想象的情景,把人物的动作、神态想象得很丰富。 师:不愧是有名的画家,画技真是高超,这大概就是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吧!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略读课文的教学在内容理解上要求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方法上要更加放手。本课的教学设计重在引导学生了解并运用图文对照的方法去理解课文的内容,更加注重学生对阅读方法的运用。这堂课,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几百年前的画面拉至学生的面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读写结合,把一篇课文浓缩成一张资料卡,把书读薄。引领学生去多种形式地读、欣赏,调动各种感官,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搜集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1.了解北宋的时代背景,搜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如画册、邮票等。 2.一张图画纸。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大家喜欢旅游吗?说说都去过什么地方? 生:...... 师:大家去过的地方可真不少。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人文丰富,希望同学们能利用假期时间多出去走走,看看,读万卷书还得行万里路呢。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最新湘教版三年级美术下册第14课彩色的梦优质教案

【彩色地梦】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各种各样地梦,体验梦地多彩之处。 过程与方法:感受梦地色彩情感,运用自由、夸张地表现手法,大胆、快乐地描绘梦境,培养学生地丰富想象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想象地乐趣,培养学生爱想象、敢表现地个性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启发学生回忆和想象,完成一副梦境地画作。难点:梦地色彩情感体验及画面地布局和形象地塑造。

三、课前准备 梦境地图片、课件、学生用绘画材料等。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梦境。 师:想到能给你们上课,我昨晚兴奋地睡不着觉,迷迷糊糊地我好像进入到了一个奇妙地世界:我脚踏星星来到学校,我们地课堂飞到了天空,云朵变成了小朋友地课桌,而老师地讲台竟是一道七色地彩虹。太阳和月亮为我们照明,小动物们争着来听课,小朋友们挥舞着画笔把天空变成了美丽地花园。你们觉得老师地梦怎么样? 生:神奇、甜美。 师:梦可以带给我们许多新奇地体验。引出课题《多

彩地梦》 师:那谁来说说你印象深刻地梦? 2、畅谈梦想,融入梦境 (1)学生畅谈自己地梦。 生讲述梦境。教师鼓励和引导:“后来怎样了?”、“你当时地神态是怎样地?”、“他长得怎样?”等语言引导学生说出梦地多彩。“这个梦真多彩,你地想象力真是丰富啊!”、“你地梦真精彩,我也想进入你地梦中玩玩”、“你地梦真惊险啊,小朋友都听地入迷了”等语言鼓励表扬学生。让学生把梦说完整、说精彩,激活想象,加深体验,给予适当地奖励。 (2)师:看来同学们都做过梦,你知道人为什么会

做梦吗?生回答。 师小结:梦是人地一种正常地心理现象,不光同学们会做梦,有一位非常了不起地艺术大师,他也爱做梦,他就是西班牙著名画家达利,他做了一个什么梦呢? 请看画面:画面中画了哪些事物? 画家梦中地景象和现实生活一样吗? 生答:不一样。 师小结梦地特点:梦中地事儿可以是生活中常见地,也可以是从来没见过地。 3、体验情感,表现色彩: 师:每个人地梦都不一样,有几位同学也想给你们展示一下他们地梦,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你最欣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不会叫的狗》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不会叫的狗》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不会叫的狗》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课文 |读故事,一边读一边预测后面的内容。想一想:故事的结局可能是什么?| 从前,有一条不会叫的狗。它不会像狗一样叫,不会像猫一样叫,也不会像牛那样哞哞叫,更不会像马那样嘶鸣。它是一只孤零零的小狗,不知道怎么到了一个没有狗的国家。它并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毛病,是别人让它知道,不会叫其实是一种很大的缺陷。它们对它说: “你怎么不叫?” “我不会……我是外来的……” “这算什么回答啊。你难道不知道狗是会叫的?” “干吗要叫?” “狗会叫,因为它们是狗。它们对过路的陌生人叫,对惹人讨厌的猫叫,对着满月叫。它们高兴的时候叫,紧张的时候叫,发怒的时候也叫。它们白天叫得多,但晚上也叫。” “也许是这样,可我……” “可你怎么啦?你这只狗可真特别。去,去!总有一天你会上新闻的。” 小狗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些批评。它不会叫,也不知道怎么才能学会。 “你跟我学。”有一次,一只同情它的小公鸡对它说。那只小公鸡喔喔喔地叫了几声。 “我觉得很难。”小狗对小公鸡说道。

“不难,容易极了。你好好听着,看我的嘴,注意观察我,学我的样子。” 小公鸡又喔喔喔地叫起来。 小狗试着照小公鸡的样子做,但嘴里只发出一种滑稽的咯咯声,吓得旁边的小母鸡都逃走了。 “不要紧,”小公鸡说道,“第一次能这样就很不错了。你再试试,来!”小狗又试了一次,两次,三次,都没能成功。 从此,它天天都练习,从早到晚偷偷地练。有时候,为了更自由,它索性到树林里去练。 一天早晨,它在树林里练习,发出的喔喔喔的叫声是那么逼真,那么好听,那么洪亮。一只狐狸听到了,心里寻思着:公鸡终于来找我了,我得去感谢它的来访。狐狸真的去了,还没忘记带上刀叉和餐巾,因为对狐狸来说,没有比小公鸡更美味可口的午餐了。可以想象,当它看见啼叫的是一只狗而不是小公鸡时,该是多么失望啊!那只狗蹲坐着,一声又一声地喔喔叫着。 “哎呀,”狐狸说道,“原来是这样!你这是给我设了一个圈套啊!” “一个圈套?” “当然啦。你让我以为,是一只公鸡在树林里迷路了,而你却设下圈套想抓我。幸好我发现得及时。” “我向你担保,我压根就没想抓你,我只是在这里练习。” “练习?练习什么?” “我在练习啼叫,现在差不多已经学会了。你听我叫得多好!”说完,它又洪亮地喔喔叫起来。 狐狸真想哈哈大笑。它在地上打着滚,捧着肚子,竭力忍着不笑出声来。小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 蜜蜂第一课时 优质课 教案1

14.蜜蜂 课题 蜜蜂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对中年级的学生来说,对片段的学习是阅读的重点。所以本课在设计上,重点抓住作 者的实验准备阶段,以及实验结论的表述几个部分,通过“作者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等问题的提出带动全文,深入品味,通过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等方法理解词语,通过抓住重点词语品析句子等方法深入研读体会,进行文本细读,从而达到体会人物品质的目的。 学前准备 1.根据法布尔实验的过程,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了解关于蜜蜂更多的知识;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本能现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第1、2自然段。 学习重点掌握生字、词语,弄清“我”做实验的原因。 学前准备 1.收集有关蜜蜂的图片、资料。(学生) 2.制作教学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学案 达标检测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用时:5分钟) 1.课件出示蜜蜂图片。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蜜蜂的资料。 2.课件出示法布尔的图像及简介,引出新课。 1.小组内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蜜蜂的资料,如蜜蜂的生活习性、赞美蜜蜂的诗句等。 2.了解法布尔。 1.请你摘抄一些描写蜜蜂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 知。(用时:12分钟) 1.引导学生读课文。 2.出示词语:蜜蜂、辨认、阻力、包括、检查、 准确无误、沿途、陌生。 3.组织学生交流理解 词语的方法。 4.检查学生读文情况。 5.引导学生说出课文大意。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及课后作业设计

备课素材 【写作背景】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

百科全书。这篇略读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 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 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作者介绍】 滕明道(1085-1132),北宋官吏。字子济,应天府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崇宁末,举进士,继中词学兼茂科,除秘书省正字。建炎三年(1129),力谏宰相吕颐浩迁都武昌之议。后殿中侍御史张延寿论其卫护太后涉险,为敌追迫,贬为秘书少监。以提举明道宫死,后追复龙图阁学士,有文集二十卷。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张择端:生卒年不详,字正道,一字文友,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他生活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善画风俗画,尤长于楼面、屋宇、林木、人物。《清明上河图》是他的代表作,曾经为宣和内府所收藏。另作有《金明池争标图》,亦为艺术杰作。 《清明上河图》:闻名中外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不朽珍品。此画为绢本水墨淡设色长卷,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 《清明上河图》全图可分三个段落。 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野的春光。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刚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绘,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课文所配插图和文字就是节选的这一段。《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最为热闹的地方,就是横跨汴河的那座木结构的拱形桥。关于这座别致的桥梁,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一书中曾记载:“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宛如飞虹。”有关这种桥的建造方法已经失传,现在我们仅仅依靠画上所描绘的图样,才得以知晓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智慧。画家围绕这座桥,充分施展了自己的绘画本领,将桥上桥下的场景和人物活动作了全景式的描绘。表现最为精彩的部分,是围绕桥下正要逆

三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第14课《蜜蜂》人教(部编版)(含解析)

部编版最新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蜜蜂》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共6题;共32分) 1.看拼音写词语。 míng tang dìng shíbài fǎng wán jù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比一比,组词语 论________ 辨________ 准________ 组________ 轮________ 辩________ 推________ 阻________ 3.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尽管……但……不是……而是……无论……都…… ①蜜蜂________飞到哪里,________可以回到原处。 ②蜜蜂靠的________超常的记忆力,________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 ③________蜜蜂逆风而飞,离家两公里多路,________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4.我能根据课文《蜜蜂》内容,给下面的句子排列顺序。 ________我叫小女儿守在蜂窝旁,自己走出二里多,多放飞蜜蜂。 ________我在蜜蜂的背上做了白色的记号。 ________蜜蜂四面飞散,我一边沿途观察,一边猜测思考。 ________我在自家花园蜂窝捉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袋里。 5.按课文《蜜蜂》内容填空。 《蜜蜂》这一篇课文是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来写的,体现了作者________的科学态度和________的科学作风。 6.修改病句 ①每天早上去公园锻炼身体。 ②树上结满了许许多多数不清的果子。 ③我们要做到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二、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46分) 7.读语段,完成练习。

在回家的路上,我想到它们面临的恶劣环境,心里推测它们一定都找不到回家的方向了。可是没等我跨进家门,爱格兰就冲过来,她的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冲着我喊道_____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_____它们在2点40分的时候到达窝里_____还带来了满身的花粉_____ (1)在这段话中的空白处加上标点符号。 她冲着我喊道________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________它们在2点40分的时候到达窝里 ________还带来了满身的花粉________ (2)“我”为什么推测蜜蜂找不到家?“我”的推测对吗? (3)当得知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爱格兰的心情怎样?“我”的心情又会是怎样的呢? (4)两只蜜蜂飞回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说明了什么?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生活中,只要一提到蜜蜂,有的小朋友马上就想到蜜蜂会蜇人。其实,蜜蜂一般不轻易蜇人,蜇人是它进行的自卫,是它维护生命做出的一种本能反应。当蜜蜂遇到侵害时,它就会把尾部的毒针刺入对方的身上,并放出毒液。蜜蜂尾端的毒针是自卫的武器,它连着身体里的毒腺,蜜蜂在使用它的毒针之后身体会被撕毁而死去。 其实,蜜蜂是一种可爱的小精灵,以它的勤劳赢得人们的喜爱。蜜蜂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分工明确而精细。工蜂负责采蜜,每天忙碌地出去寻找蜜源,采到蜜后送回来,再出去。它的身体带有电荷,能形成一个生物磁场,根据磁场判断出去和回来的方向。工蜂还能根据太阳判断方向,所以不论它们飞多远,都能找到家。 蜜蜂在采蜜时,眼睛起了关键作用。蜜蜂生长着许多复眼,大约有500万只。虽然蜜蜂有许多复眼,但是由于它的身体较小,眼睛就显得更微小了。 看来蜜蜂虽然体型微小,但它们对人类的影响和贡献却一点也不小,所以我们要保护它们。 (1)给短文拟一个题目。 (2)下面的这句话,你觉得放到短文的哪个位置上比较合适? 所谓复眼就是由很多微小的眼睛组成的,每只小眼睛都能看清一个小范围,再把那么多小眼睛看到的物体组合起来,就能形成一个很大的范围。 (3)工蜂是如何判断风向的?用“________”在短文中画出。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2课1 (1)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2课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案例 喜塘完小周晓文 一、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只露出一个脑袋,但画面却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的情境,让人拍案叫绝。课文的题目揭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插图揭示了小徒弟画面的内容,文章采用悬念的手法引人入胜,学生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设计思路 师先利用脑筋急转弯激趣,随后要求学生画“深山藏古寺”的画导入新课,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读课文内容——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同桌一起读课文,再由同桌两人按自学提纲的要求(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共设计了12个小题)进行自学,再然后师根据学生自学的情况,挑学生难懂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并适当对课文内容进行延伸,最后进行总结、学生当堂作业反馈。 三、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3、通过诵读品味,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读课文,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五、教学准备 1、师自制课件一份。 2、优生和学困生两人一组,共分20个小组,每组一张自学提纲。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师出示脑筋急转弯。 2.如果你是考生,你会怎么画“深山藏古寺”?为什么这么画?(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开课以教师出示脑筋急转弯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随后教师出一道类似的题目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情景,以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3、师指导课题中应该读重音的字——第一个“想”和“没”这两个字,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题为文眼,针对课题中的重点字进行感悟,让生初步理解题目的意思。为课文内容的学习埋下了伏笔,也能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努力探寻答案,获得学习的满足感。】 二、读通课文 1、听录音范读课文。 2.按自学提示学生自由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并读一读。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同桌两人一组一起读课文。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容易理解,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环节给学生充分朗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三、两人一组合作学习 同桌两人一起做自学题目: ?1、给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这篇课文共有()个自然段。 ?2、同桌两人把文中带拼音的生词,一起读两遍。 ?3、你能找出文中的多音字吗? ?4、画师给徒弟出了一个什么样的题目,请找出来画上“——” ?5、大徒弟是怎样画的?请找出来画上“——”。 ?6、二徒弟是怎样画的?请找出来画上“——”。 ?7、三徒弟又是怎样画的?请找出来画上“~~”。 ?8、画师觉得谁的画最棒?为什么? ?9、在学过的课文中,你知道哪些主人公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事?在生活中,你想到过别人没想到的事吗? ?10、从三个徒弟的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9课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9课 《掌声》原文及教案 一天,老师让同学们轮流上讲台讲故事。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老师是刚调(diào)来的,还不知道英子的情况(kuànɡ)。 英子夷犹(yù)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zhòu)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闹而永远。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掌声渐渐平息,英子也镇(zhèn)定了情绪(xù),开始讲述(shù)自己的一个小故事。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声音也十分动听。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闹的掌声。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yōu)郁 (yù)。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 几年以后,我们上了例外的中学。英子给我来信说:“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qí)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lì),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姿势、轮流、情况、慢吞吞、注视、热闹、永远、平息、情绪、讲述、普通话、动听、鼓励”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他人,也要爱护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钱玉珍)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 《检阅》教学设计 蕲春县漕河镇第一小学钱玉珍 [教材分析] 《检阅》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童年生活”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节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这篇文章思路清晰,先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背景,然后细致地描述了两个场景:儿童队员准备参加国庆检阅,商量着怎么解决一件“棘手的事”;国庆那天儿童队员参加检阅的情景。课文洋溢着浓浓的现代意识和人文关怀,渗透着要自尊、自强,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平等权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贴近儿童生活,语言浅显易懂,但是学生要真正体会“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的深层含义,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只有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认真研读第一个场景,学生才能体会出队员们对博莱克的关心、尊重;只有引导学生拓展想象博莱克怎样刻苦训练,学生才能体会出博莱克的自尊,自强。 另外,检阅的场景学生很少或根本没见过,但是对“检阅”的理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所以应该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资料。 [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是师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坚持以读为本,在读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读中品味语言的意蕴,感悟语言与情感的魅力,凸现语文的人文性

与工具性的统一,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检阅”“棘手”“鸦雀无声”“情不自禁”等词语,体会关键语句“这个孩子真棒”,“这些孩子真棒”的深层含义。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③积累文中优美词句。 2、过程与方法:①在读中体会,感悟人物的内心和情感。②抓住主要问题,理清文章的条理和内容。③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比较,辨析词句,体会其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感受大家对残疾人博莱克的尊重和爱护,以及博莱克自尊、自强的个性品质。②懂得自尊、自强,要尊重每一个人的平等权利,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体会“这个孩子真棒”“这些孩子真棒”的深层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理解“检阅” 1、师激情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预习了《检阅》,你们以前看见过检阅的场面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观赏我国国庆节隆重的检阅场面吧!(课件播放:国庆节阅兵) 2、刚才我们看到的就是检阅的场面,你有什么感受?看明白了一支支队伍在接受谁的检阅吗?国家领导人和外国贵宾在检阅着谁呢?你现在能说说“检阅”是怎么回事吗?我们是用什么方法理解了“检阅”这个词语呢?(联系课件播放的具体情景)那么,你能再联系刚才播放的情景,用上“检阅”说一句话吗?根据学生的发言显示句子,并引导学生读句子。

语文三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三单元第12课《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语文三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三单元第12课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西安市莲湖区远东第二小学杨典 教材分析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一组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这个专题编写,都是在用具体的事情来说一个道理。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 《想别人没想到的》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画面却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的情境,让人拍案叫绝。课文的题目揭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插图揭示了小徒弟画面的内容。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讲述的道理却很有现实意义,学生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学情分析 三年级下学期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在阅读时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出问题,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前面的三篇精读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品味的方法,能边读边想,抓住文中重点句来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在这里我将继续采用上述方法进行本课的学习。除此之外,我特意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以供学生扩展学习,学习

本课之前还让学生在晨读课上多练习读了几遍,基础差的学生读到能熟练为止。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召集、骆驼、得意、禁不住、恰好”等词语;正确理解“密密麻麻、连绵不断、若隐若现、恍然大悟”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方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三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故事导入、口头复述、图文对照、朗读训练等方法。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个国王让他的三个儿子用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的教材分析反思 原教案: 教学分析 学习目标 1、会认“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 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 富的想象。 3、了解诗中蕴涵着的民间传说,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 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把这首诗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霄”,认读、组词,与“宵”区别。 4、尝试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再读感悟,品味诗意 1、学生自读自悟。 2、小组合作,根据课后资料袋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来理解 诗意。 3、全班交流,吟诵诗意。 练说促背,趣味识记 1、教师激趣。 2、小组练习。 3、进行比赛。 识字写字 1、自主识字,仔细观察怎样写好字。 2、教师范写“乞、霄”,学生练写。 拓展阅读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比赛背诵《乞巧》。 2、听写“乞、巧、霄、渡”4个生字。 3、出示课题《嫦娥》,学生讲关于嫦娥的故事。 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背诗比赛 1、练习背诵。 2、组内比赛。

3、各组随机抽查比赛。 识写生字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教师范写“屏”。 拓展练习 反思: 1、由于对备课的含义、备课的重要性以及和备课与写教案的 区别缺乏理解和认识,导致课前对教材,教案以及教师用 书的阅读和理解不充分,备课流于形式,经常上课铃一响,拿着书就急匆匆上了讲台。 2、正因为课前未备课或未认真备课,在头脑中对课文的内容 和结构很模糊,对讲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缺乏研究。 3、每一节课的时间和内容安排不明确,讲到哪里算哪里,未 讲完的就留到下一节课。 4、由于地域和经费的局限,外出学习和取经的机会很少,对 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知之甚少,所以依然使用着传 统的教学方法。 改进措施: 1、通过学习,充分认识到了备课的重要性,搞清楚了备课和 写教案的本质区别,从新学期开始一定认认真真备好每一 堂课,而不仅仅是抄教案。 2、备好课后,可以对课文进行欲讲,备课过程中对讲课过程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

“探究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有效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2课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案例 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土城小学黄玉萍 一、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 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画面却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 的情境,让人拍案叫绝。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讲述的道理却很有现实 意义,学生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设计思路 师先讲一个类似的故事——《三个王子》导入,以此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然后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同桌一起读课文,再由同桌两人按自学提纲的要求(按照循序渐 进的原则,由易到难共设计了12个小题)进行自学,再然后师根据 学生自学的情况,挑学生难懂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并适当 对课文内容进行延伸,最后进行总结、学生当堂作业反馈。 三、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3、通过诵读品味,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读课文,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五、教学准备 1、师自制课件一份。 2、优生和学困生两人一组,共分20个小组,每组一张自学提

纲。 3、学生人手一本优质课堂作业。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师讲述三个王子的故事。 2.如果你是国王,你会选择谁做你的接班人呢?为什么这么选择?(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开课以教师讲一个类似的故事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故事,以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3、师指导课题中应该读重音的字——第一个“想”和“没”这两个字,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题为文眼,针对课题中的重点字进行感悟,让生初步理解题目的意思。为课文内容的学习埋下了伏笔,也能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努力探寻答案,获得学习的满足感。】 二、读通课文 1、听录音范读课文。 2.按自学提示学生自由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并读一读。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同桌两人一组一起读课文。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容易理解,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环节给学生充分朗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三、两人一小组合作学习

最新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

精品文档 “探究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有效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2课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案例 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土城小学黄玉萍 一、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 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画面却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 的情境,让人拍案叫绝。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讲述的道理却很有现实 意义,学生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设计思路 师先讲一个类似的故事——《三个王子》导入,以此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然后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同桌一起读课文,再由同桌两人按自学提纲的要求(按照循序渐 进的原则,由易到难共设计了12个小题)进行自学,再然后师根据 学生自学的情况,挑学生难懂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并适当 对课文内容进行延伸,最后进行总结、学生当堂作业反馈。 三、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3、通过诵读品味,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读课文,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五、教学准备 1、师自制课件一份。 2、优生和学困生两人一组,共分20个小组,每组一张自学提

纲。 3、学生人手一本优质课堂作业。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师讲述三个王子的故事。 2.如果你是国王,你会选择谁做你的接班人呢?为什么这么选择?(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开课以教师讲一个类似的故事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故事,以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3、师指导课题中应该读重音的字——第一个“想”和“没”这两个字,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题为文眼,针对课题中的重点字进行感悟,让生初步理解题目的意思。为课文内容的学习埋下了伏笔,也能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努力探寻答案,获得学习的满足感。】 二、读通课文 1、听录音范读课文。 2.按自学提示学生自由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并读一读。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同桌两人一组一起读课文。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容易理解,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环节给学生充分朗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三、两人一小组合作学习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蜜蜂》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好,同学们,你们了解蜜蜂吗? 生1:我知道蜜蜂能采蜜, 生2:我还知道蜜蜂能传播花粉, 生3:我从课外书上知道了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 师:是啊,蜜蜂有很强的辨别方向的能力,离开蜂房很远,他照样能飞回来,法国科学家听说蜜蜂有这样的能力,于是,他就想做一项实验来证明,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十四课《蜜蜂》,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法布尔是怎样观察研究蜜蜂的,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自学课文,自学的时候,要读准备生字词语的音,还要把课文读正确。 生自学课文。 师:大家自学得很认真,先请大家看大屏幕,这些词语是由要认的生字组成的,请大家来读一读?谁愿意做小老师带着大家来读一读。 生齐读词语:试验,证实,阻力,推测,包括,准确无误,沿途,陌生,超常。闷了很久,几乎,尽管。 生:在这些词语当中,还有一个词语非常难读,老师想请大家再来读一读。 证实。证既是翘舌音,又是后鼻音,请大家再读一读。 请大家在课文当中找到带有证实和阻力这两个词语的句子,再去读一读。 生自读句子。 师:谁找到了,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1:读带有证实的句子。 师:读得非常好,让我们也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带有证实的句子。 师:谁找到带有阻力这个词语的句子。给大家读一读。 生1:读带有阻力这个词语的句子。 师:读得非常好,让我们也一起来读一读。 生3:我发现这个课文当中有好几个多音字呢 师:你可真仔细呀, 师:请大家赶紧去找一找,这一课中有哪些多音字。 生:闷,几, 生:尽 师:这几个多音字组成的词语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词语:闷了很久,几乎,尽管 师:读得很好,同学们,你们能找到带有这三个多音字的句子,把它认真地读一读吗? 我们把刚才自己找到的三句话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带有多音字的三个句子。 师:很好,刚才有一些难读的词语和多音字,我们找到了相关的句子,把它们读正确了。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我们把这些词语连起来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词语。 师:非常好,这些词语的意思你们都弄明白了吗? 生1:我想问问陌生是什么意思? 生2:陌生的意思就是不熟悉。准备无误是什么意思呢? 师:准确无误是什么意思呢?你能从课文当中找到准备无误这个词语的句子,再去读一读吗?生自读这个句子。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默读课文第 3、4自然段,能简要口述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 基本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能有条理地讲述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渗透正确的审美观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感悟三、四自然段,懂得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中的作用。 难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通过课后的学习,你知道课题中的“我”是谁? 3、引读1、2节。小骆驼在小溪边照“镜子”,小红马看见了(点击课件,书上插图)就喷着响鼻对小骆驼说:“你的脚掌有又大又厚······”小骆驼觉得挺委屈…… 4、问“小红马觉得小骆驼哪些地方长得挺难看的? 板书: 难看脚掌(大厚)。 眼皮(两层)。 背上(肉疙瘩)。 5、追问:正因为小红马说它难看,所以小骆驼觉得挺委屈的。 板书:委屈。 于是,妈妈决定和小骆驼到沙漠中去旅行一次。 二、感受沙漠 1、说到沙漠,你对沙漠了解多少,不妨说给大家听听…… 2、点击课件——沙漠,让我们来看看,沙漠到底是什么样的?自由说。

3、在课文的3、4自然段中,有好多描写沙漠的句子和词语,你能快速读一读后,把它找出来呢? 4、交流,点击课件——沙漠词语。 茫茫的大沙漠 无边无际的沙漠 沙子松散的沙漠 风沙铺天盖地的沙漠 5、读好这些词语。(大、无边无际、风沙铺天盖地) 6、我们说了沙漠,看了沙漠,读了描写沙漠的词语,此时,大沙漠给你一个什么印象?(沙漠广大无边,气候干燥,很少有绿色植物,没有水流,风沙很大,还有沙丘、沙谷,如果人在沙漠里行走,随时有生命危险。) 7、师小结:虽然沙漠里的气候如此干燥,环境这么恶劣,可小骆驼和它的妈妈还是愉快地结束了这次沙漠旅行,而且小骆驼还有了新的想法。 三、精读最后一节,引导质疑 1、点击课件——最后一节。 2、读读这一节,思考一下,你特别想知道什么? 3、交流筛选后点击课件——2个问题。 1)、小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各有什么作用? 2)、小骆驼因为什么事而深感自豪? 四、精读3、4小节,读中感悟 过渡:问题的答案就在3、4下节中,下面我们按小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先读读课文3、4节,然后讨论,找出答案。看那个小组又快又对。 1、分组进行。 2、交流前提示,第一个问题里有三个小问题,你可对其中最感兴趣或最有把握的进行交流。 3、学生交流,随机出示: 驼峰: (1)点击课件:驼峰和文字。 (2)望着无边无际的沙漠,小骆驼担心地问妈妈:“再走下去,我们饿了怎么办呢?”妈妈说:“我们背上的那两个肉疙瘩叫驼峰,里面贮存着养料,足够我们路上用的了。” (3)板书: 将背上改成驼峰。 贮存养料。 (4)闪动:贮存养料足够。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29课古诗两首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29课古诗两首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29课《古诗两首》课文中要求会认4个生字,老师可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为三年级语文老师整理了《古诗两首》教案,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更多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古诗两首课文请点击三年级下册语文第29课《古诗两首》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重点】 目标1、2、3。 【教学难点】 目标2、3。 【教学准备】 1、学生: 收集牛郎织女(包括乞巧节)和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及其它神话故事。 2、教师: 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神话故事的课件(展示故事主要情节,并教师配说对白。见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本单元导语 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 (板书:神话故事、民间传说) 二、了解乞巧节,学乞 1、引入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29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齐读乞巧( 乞三声,区别乞──气) 2、通过课前搜集的信息,你了解乞巧吗? (四人小组交流、抽说、补充。见124页) 三、读诗,(学霄),讲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1、自读,齐读诗。 2、学霄( 霄夜。上雨字头,下肖) 3、诗中讲了一个什么神话故事?(板书:牛郎织女) 4、生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讲故事。 ⑴四人小组交流、补充(可用图书),教师参与交流补充。 ⑵抽讲,其他学生可补充。 ⑶出示课件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画面,师说白。见后 ⑷每位学生自己讲讲故事: (再出示故事课件)

出示简笔画,天上的星星是不是真有这样的故事? (板书:古人的丰富想象) 四、读诗,理解大意 1、根据故事和信息自读理解诗意,小声说话。 2、四人小组交流,师参加。 3、抽说,其余补充(一年一度的七夕(即乞巧节)又到了,这天夜晚,家家户户的人们抬头望无际的夜空,只见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见了。家家好在乞巧节时望着秋月,穿针,向织女乞取智巧。) 4、读诗、背诗: ⑴齐读; ⑵比赛朗读;(男女生) ⑶同桌互读; ⑷齐读; ⑸背: (提示:根据第1、2句意) ①自背; ②互相抽背; ③齐背。 五、拓展 你还知道什么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听。 资料: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她心灵手巧,能织出五彩的云锦。织女和牛郎结为夫妻后,织女再也不给天帝织云锦了,天帝用天河将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四课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四课《检阅》教学设计 后山乡中心完小宋仕红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认识“俱、拄”等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沉默、俱乐部、截肢”等词语。 2、在朗读练习中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想象、朗读和移情体验中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体会队员们关注弱势的美好心灵以及残疾儿童的自尊自强积极的人生态度。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相关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的深层含义。初步感受“自尊、自强,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平等权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感知课文 1.欣赏国庆六十周年阅兵式(出示课件:国庆六十周年阅兵式)。 介绍背景知识:2009年10月1日,首都举行盛大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几十万军民参加庆典,中央领导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游行队伍。 提问:——看到这些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呢?(场面庄严、盛大、隆重,队伍整齐,精神面貌好……) 2.出示课文插图,引导观察。 (1)引:同学们,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幅图,是波兰首都华沙欢庆国庆节的隆重场面。许多的游行队伍在这一天接受国家领导人、外国贵宾和亿万群众的检阅。对每一位波兰人来说,这是激动、幸福的时刻。让我们把视线移到这一队正走过主席台的儿童队员身上,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特别之处呢?(队伍中有一位拄拐的队员,随机理解“截肢”)。 (2)就在这一队孩子身上,发生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让我们走进课文《检阅》,去用心体会那份感动吧!(出示课题:14、检阅)(理解意思)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学课文:(自学要求) A读准生字字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B思考:这是一次怎样检阅?有哪些队伍参加了这次检阅? 2.读准生字字音,认读词语: (1)(课件出示)我会认:俱拄伍洪纠 (2)(课件出示)我会读:博莱克截肢队伍沉默局面真棒羡慕观众纠正俱乐部主席台鸦雀无声情不自禁(注意颜色不同的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