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曹刿论战》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左传》

2、《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

二、语音

刿(guì)孚(fú)辙(zhé)轼(shì)遂(suì)盈(yíng)靡(mǐ)

公与之乘(chéng)玉帛(bó)鄙(bǐ)又何间(jiàn)焉弗(fú)敢专也

三、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2、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可以一战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或允许

4、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如间断、间隔等

5、衣食所安安:古义:养生今义:安全、安定

6、齐师伐我师:古义:军队今义:师长

7、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8、必以情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9、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四、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2、一鼓作气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五、一词多义

1、故:故克之(因此,所以)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2、间:又何间焉(参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3、从:战则请从(跟随)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

4、以:何以战(凭,靠,凭借)必以分人(把)必以情(按照)必以信(用)

5、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故克之(它,代齐军)

公与之乘(代词,他)公将鼓之(助词,无意义)

六、理解性默写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本文中出现的成语有:一鼓作气、再衰三竭、辙乱旗靡。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9、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七、重点语句翻译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这是)忠于职守之类的事,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从。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这只是小信用,还不能得到(鬼神的)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保佑)你的。

3、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要按照实情处理。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之类,不敢虚报数目,必定做到诚实可信。

6、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仔细察看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远望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7、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做大官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

8、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小恩小惠并没有遍及百姓,百姓不会听从您的。

9、彼竭我盈,故克之。

敌方的士气已经耗尽了,我方的士气正旺盛,因此战胜了他们。

10、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将士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他们的士气就衰退,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耗尽了。1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做大官的人目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

12、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已经战胜了,庄公问曹刿那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

八、课文内容理解

1、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

2、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战前:鲁浅陋;曹有远谋

战时: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

战后:鲁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举出1例,即可得2分)

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1分)

3、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答:(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4、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5、第二段描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他的什么特点?

答:深谋远虑,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把握战机。

6、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本文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刻画曹刿这个人物?

答: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曹刿和乡人、鲁庄公进行对比,刻画了曹刿热爱祖国、深谋远虑、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军事家形象。

7、鲁庄公有很多可贵的地方,请结合文章分析。

答:只要围绕一点来谈,言之成理即可。可贵之处如:能听取别人的意见。知人善用,用人不疑。礼贤下士,不耻下问。亲自参加战斗。

8、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意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9、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10、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略作分析。

(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作战。(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11、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见解。

答:不是多余的这一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同时也也表明了曹刿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

九、开放性试题

1、学习这篇文章之后,你能从曹刿或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文章说理由)

*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可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

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反面的、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

2、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上文略作分析。

*(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参战。(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答案不限于以上所列三点;答出一点,信之成理,语言通顺,就可得满分)

3、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4、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

(1)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

(2)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

(3)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5、请再举出一个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着名战例。淝水之战

6、你能从曹刿、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可以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反面的、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

7、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

答:(1)战前:取信于民,是保证取胜的根本条件。(2)战中:准确选择进攻与追击的时机,是保证取胜的重要条件。

【教育学习文章】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知识点整 理 课 件www.5yk https://www.doczj.com/doc/8e8054813.html, 一、文学常识 、《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2、出处: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二、注释 伐:攻打间:参与。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凭,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这里是“养”的意思。弗,不。专,个人专有。 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彳扁:通“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加:虚报。信:实情。 小信未孚: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为人所信服。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狱:案件。察:明察情:实情。 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战则请从:作战,就请允许跟随着去。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驰:追赶。辙:车轮轧出的痕迹。 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此指车前的横木 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盈:满,充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测:估计,预料。靡:倒下。虽:即使。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振作勇气。作:振作。 遂:于是,就。败绩:大败属:类 三、课文理解 、的题目是《曹刿论战》,论战的双方是曹刿和鲁庄公,但开头却写写了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目的何在? 用乡人对肉食者和国事的冷淡与曹刚形成鲜明对比,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同时用民不愿与官谋说明当时的统治者不得民心。曹刿的答话是全文的总纲,下文就是围

曹刿论战问答题

曹刿论战 1.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曹刿认为可以追击齐师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句子回答) 3. 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4.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5.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取信于民,你认为二者有没有矛盾?请简述理由。 6.文详细介绍了曹判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而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7.从写作方法上分析,对鲁庄公的描写(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8.鲁国能够战胜齐国的原因是什么? 9.你认为鲁庄公“鄙”吗?试说说你的认识。 10.结合原文回答“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 11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12.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 13. 选文详略得当,详写_________,略写_________,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14.面对齐军压境,庄公欲仓促迎战,乡人闲议漠视其战,曹刿却以布衣之身“请见”,曹刿入见后与庄公的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 15. 本文选自《左传》,记叙的是长勺之战,在选作课文时编者却将标题定为《曹刿论战》,请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16. 第二段描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他的什么特点? 17. 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的成功给你什 么启发? 18. 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请写出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上,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 19. 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20. 就文章第一段中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达出来的主要思想。 21.同样是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子墨子和曹刿各采取了怎样的做法?你赞成他们的做法吗?为什么? 22. 第一段就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达出来的主要意思。 23.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 24.“十年春,齐师伐我。”交代了哪些内容?“我“指的是什么? 25. 乡人阻止曹刿请见,并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反映了怎样的鲁国社会现实? 26.文中的“将鼓”、“将驰”未可”、“可矣”表现了什么?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作结局说明了什么? 27. 本问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塑造了曹刿的形象,请你谈一谈。 28.鲁庄公是一位昏庸的国君吗?请你谈一谈你的看法。 29. 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30.给第3段分层,写出层意。 31.你知道历史上还有哪些以少胜多的战例?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内容主题 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编辑本段本文重点 重点写曹刿“论战”,而不是战争经过。并通过对比体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与鲁庄王的愚昧形成对比。 编辑本段成语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曹刿论战》) 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曹刿论战》 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曹刿论战》)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丘明,中国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 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2.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 3.弗敢<加>也 (古义:虚报夸大今义:增加) 4。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今义:诚信) 5.<牺牲>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正义献出生命 ) 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7.<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 8.<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9..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10.<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忠心) 11.忠之<属>也 (古义:类今义:同一家族的人) 12.衣食所<安>(古义:养今义:安稳) 13.弗敢<专>也(古义:个人专有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 14.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今义:幸运)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曹刿论战》是九年级下册的第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是《左传》中的经典篇章,全文简明而又完整地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由于曹刿的参与,造就了一场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课文高度赞扬了曹刿热爱国家、关心国事的精神和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见以及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作为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的开篇,本文既是对前几册内容的总结,又是对前面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升华,对今后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习惯的培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本篇课文本身剪裁精当、短小精干,人物形象鲜明,有利于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积淀古代优秀文化。 基于以上几点,我们备课组将本文的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2.把握人物对话,探究人物思想观点。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合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为中心,力图改变不均衡的师生主体性”是我校推行的自然分材教学与常规教学最根本的区别,因此我在教授《曹刿论战》时就以此为核心展开教学的。 一堂课下来有收获也有不足,具体是: 优点: 1.营造轻松教学环境,寓教于乐。 在感情调节环节,我先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这在“课前准备”环节已经布置),因为有所准备又特别有趣,学生参与度很高,在此基础上我让同学们又说了说这些战例能以弱胜强的原因,最后引导到本文,“有一个平民,他心系国家,在国家危难之时他挺身而出,也造就了一场以弱胜强的

战例,大家想认识这个人吗?”学生都很想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这个环节的教学效果是明显的,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2.密切联系学生自学情况,培养合作意识。 传统教学几乎唯教师意志行事,把教师备课时的“预设”作为导向机制即“预设导向”。这些预设主要是教师凭借自己的知识与经验确定每个教学环节重难点。将这样的教案变成教学行为的过程,多是照本宣科、满堂灌输。由于忽略了学生的需要,预设导向的教学容易出现该讲的没见,不该讲的大讲,南辕北辙,效率低下。而自然分材教学采取“问题导向”,所以老师很容易在“自学互帮”中了解学生解决了什么问题,什么问题仍然无法弄清。如在自学探究本课的人物形象的环节时,学生对曹刿的爱国精神、政治的远见以及卓越的军事才能认识得很清楚,但是对鲁庄公这个人,大多数学生就将其草率地划归为昏君的行列。所以在“释疑”的环节时我就释疑的问题设定为“鲁庄公是不是一个昏君?”学生听到这个问题时立刻仔细阅读文章分析起来,经过几番分析恍然大悟:鲁庄公实际上是一个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在“自学”、“互帮”、“释疑”环节中学生个个积极参与,在小组内充分展现了自我,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他们自学和合作的意识。 总之,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明显,参与率较高,结构清晰,问题设计更有针对性了。当然在成功的课上也会存在不足。 不足: 1.学生互帮时很热烈,每位学生都在组内积极参与,但大多不愿意主动代表本组发表总结一件,这是在初三课堂上较为常见,需要今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

《曹刿论战》中考复习知识点.pdf

《曹刿论战》中考复习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左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所以 课文中的“我”指鲁国一方。 二、语音 刿(guì)孚(fú)辙(zhé)轼(shì)遂(suì)盈(yíng)靡(mǐ)玉帛(bó)鄙(bǐ)又何间(jiàn)焉小惠未徧(biàn)弗(fú)敢专也 三、通假字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同“遍”,遍及、普遍 四、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狱:案件——监狱2.必以情实情——感情 3.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 4.肉食者鄙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5.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6.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7.弗敢加也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 8.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9.可以一战可以凭借——能愿动词 五、词类活用 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六、一词多义 1、师:遂逐齐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属: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 3、故:故克之(因此,所以)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4、请:曹刿请见(请求)战则请从(请让我) 5、从:战则请从(跟随)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 6、以:何以战(凭,靠,凭借)必以分人(把)必以信(用)必以情(根据)可以一战(凭借) 7、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公与之乘(代词,他)公将鼓之(助词,凑足音节)公将驰之(代词,齐师) 七、重点词语解释 1、既克,公问其故(克:战胜) 2、望其旗靡靡:倒下 3、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 初三语文第 1 页共 2 页

曹刿论战练习题答案版

1.对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小大之狱狱:监狱 B.又何间焉间:参与 C.弗敢加也加:虚报 D.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 2.下面对选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参与 B.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通“遍”,遍及 C.既克,公问其故故:原因,缘故 D.一鼓作气,再而衰再:第三次 3.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衣食所安安:养 B.牺牲玉帛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C.肉食者鄙鄙:人品不好目光短浅 D.望其旗靡靡:倒下 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下视其辙辙:车轮轧出的痕迹 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 C.遂逐齐师逐:追赶、追击 D.夫人国,难测也测:测试 5.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弗敢专也弗:不 B.必以信信:实情 C.既克,公问其故既:已经 D.惧有伏焉伏:屈服埋伏 6.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虽不能察虽:即使,尽管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能够可以凭借 C.彼竭我盈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D.战则请从请:请求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B ) A.齐师伐.我讨伐/伐.竹取道砍到 B.战则请.从/子墨子日:“请.献十金。”请求 C.衣食所安.奉养,安身 ...../安.能辨我是雄雌疑问代词怎能 D.忠之属.也类/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连接 8.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B ) A.彼竭我盈,故克之./望其旗靡,故逐之.代词,代指齐国军队 B.乃.入见/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于是/竟然 C.何以.战/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相与步于.中庭在 9.下列句子中的“之”字没有指代作用的一项是( B ) A.肉食者谋之代词,这件事 B.小大之狱助词,的 C.公与之乘代词,指曹刿 D.望其旗靡,故逐之代词,指齐军 10.下面句中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C ) A.①齐师伐.我攻打②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 B.①又何间.焉参与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私自,偷偷的 C.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②先帝不以臣卑鄙.目光短浅 .... D.①忠之属.也类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连接 11.从文言特殊句式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中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C ) A.何以战? B.吾谁与归? C.吾与徐公孰美? D.宋何罪之有? 12.下面句子中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 ) A.齐师伐我。 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必以分人。 D.彼竭我盈,故克之。 13.下面的句子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C ) A.齐师伐我 B.必以分人 C.战于长勺 D.夫战,勇气也 A项,齐师伐我,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没有倒装; B项,必以分人,应为“必以(之)分人”,省略句;

《曹刿论战》中考知识点归纳

《曹刿论战》中考知识点归纳 胡善山 一、词语理解 ①遂逐齐师(驱车追赶)②公问其故(缘故)③望其旗靡(倒下)④肉食者鄙(目光短浅)⑤牺牲玉帛(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⑥小大之狱(案件)⑦齐师败绩()⑧又何间焉(参与)⑨忠之属(类)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神情于苏黄不属(zhu 相类似)⑩神弗福也(保佑)(11)既克(战胜)(12)公将鼓(击鼓)(13)彼竭我盈(满这里指士气旺盛)(14)(1)弗敢专也( 独自享有) (15)小惠未徧(同“遍”遍及)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夫大国,难测也。大国,是难以测度的。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不会保佑你的。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 (4)小惠未徧,民弗从也。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按照实情判断。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辙(轮迹),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7)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衰退,第三次击鼓勇气已经消失了。 (8)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9)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是做好本职一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打一仗。 (10)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居高位、享厚禄的官僚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内容理解 【1】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 【3】阅读全文,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 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①战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政治上懂得取信于民②在实战过程中能够针对敌我双方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反击时机和追击的时机,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阅读全文,说说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能够针对敌我双方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反击时机和追击的时机,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②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③政治上懂得取信于民; 【4】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深谋远虑。 【5】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

《曹刿论战》原文及译文

《曹刿论战》原文及译文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左传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既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就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灭了。

(完整版)《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曹刿论战》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左传》 2、《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 二、语音 刿(guì)孚(fú)辙(zhé)轼(shì)遂(suì)盈(yíng)靡(mǐ) 公与之乘(chéng)玉帛(bó)鄙(bǐ)又何间(jiàn)焉弗(fú)敢专也 三、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2、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可以一战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或允许 4、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如间断、间隔等 5、衣食所安安:古义:养生今义:安全、安定 6、齐师伐我师:古义:军队今义:师长 7、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8、必以情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9、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四、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2、一鼓作气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五、一词多义 1、故:故克之(因此,所以)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2、间:又何间焉(参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3、从:战则请从(跟随)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 4、以:何以战(凭,靠,凭借)必以分人(把)必以情(按照)必以信(用) 5、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故克之(它,代齐军) 公与之乘(代词,他)公将鼓之(助词,无意义) 六、理解性默写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本文中出现的成语有:一鼓作气、再衰三竭、辙乱旗靡。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9、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七、重点语句翻译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曹刿论战》同步训练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的加横线的字注音。 刿()间()弗()徧() 帛()孚()辙()轼() 竭()靡() 2、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句子。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 。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 (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义相同的一项( )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 神情与苏、黄不属 C.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D. 属予作文以记之 4、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曹刿论战》一文选自《史记·庄公十年》。 B. 曹刿是我国古代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C.《曹刿论战》一文的作者是曹刿。 D.《曹刿论战》一文中所记叙的战争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5、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曹刿论战》中的“论”字,指的是曹刿与鲁庄公讨论问题。 B. 《曹刿论战》有的选本题作《齐鲁长勺之战》。 C. 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做“记言”。 D. “长勺之战”的特点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常被历代军事家所引用。 6、翻译。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二、文言文阅读。 (一)《曹刿论战》节选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 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3、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写的重点是什么

曹刿论战 考点

曹刿论战考点 一、作家作品: 《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这是一部非常珍贵的史书,当中保存了我国春秋时期许多重要的史料。这部书特别长于记述战争,本篇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 二、注意下列的注音: 刿(guì)间(jiàn)弗(fú)徧(biàn)帛(bó)孚(fú)辙(zh é)轼(shì)竭(jié)靡(mǐ) 三、重点词语解释: 1、既克,公问其故 (克:战胜)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参与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可以:可凭借 4、肉食者鄙。 鄙:浅陋,这里指目光浅短 5、望其旗靡。 靡:倒下 6、公将驰之。 驰:(驱车)追赶

7、弗敢专也。 专:独自享有,独自专有 8、小信未孚。 孚:为人所信服,信服 四、重点语句翻译: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大国是很难估测(它的行动)的,担心他们会设下埋伏。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为神所信服(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保佑)你的。 3、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慎重处理。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6、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掌权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去参与呢? 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小恩小惠惠遍及百姓,百姓不会听从您的。 8、彼竭我盈,故克之。

*敌方的士气已经消失了,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够战胜他们。 9、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土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 10、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 11、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已经战胜了,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 1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一类的东西,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必定做到诚实可信。 1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这是)尽了本职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五、理解性默写: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中考问答题

1.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3分) 答案: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既克,公问其故。 2.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5分) 曹刿: 鲁庄公: 答: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如用课文从具体做法阐述亦可) 3.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2分)战争取胜 4.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2分)

答: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 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 5. 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 6.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7、在战前的谈话中,曹刿认可的是庄公的哪一句话?(1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2分) 语言描写对比 9.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2分) (1)战前: (2)战中: 10.战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书名原为《左氏春秋》,后人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二.重点字词解释 师:军队。伐(fá):讨伐,攻打。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 间(jiàn):参与。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乃:于是,就。见:觐见。 何以战:即“以何战”,宾语前置。凭什么作战。以:介词,用,凭,靠。 安:养。弗,不。专,独自专有。对:应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徧:通“遍”遍及、普及。牺牲:用来祭祀的猪、牛、羊等。玉帛,玉器和丝 织品。 加:虚夸,这里指以少报多。信,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孚,为人所信服。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狱:案件。虽:即使。察:明察。 情:(以)实情判断。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一类事。 可以一战: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战则请从:(如果)打仗,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之,凑足音节,无实在意义。 败绩:大败。驰:驱车(追赶)。辙(zhé):车轮轧出的痕迹。 轼:此指车前的横木。逐:追赶、追击。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克,战胜,攻下。 故:原因,缘故。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无实义。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作,振作。鼓,击鼓。 再:第二次。竭:(士气)枯竭。测:估计,推测。伏:埋伏。靡(mǐ):倒下。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三.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2.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 3.弗敢<加>也 (古义:虚报夸大今义:增加) 4.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今义:诚信) 5.<牺牲>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正义献出生命 ) 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7.<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

最新教师听课评语汇总(精选)

教师听课评语汇总 教师听课评语怎么样写你知道吗?各位老师,我们看看下面的评语,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1、 (1)能借助多媒体播放电视片段,使学生“身临其境”为学习理解课文打开“方便之门”; (2)能利用例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但应留较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并引发讨论、鼓励学生主动发言,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教学设计思路尚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通过过渡语言的把握,教学节奏的控制以及师生互动的促进来展现教学设计,以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4)注意板书,并教会学生如何做笔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 (1)教学设计思路清晰,且课堂教学实施较好,基本达到教学目的; (2)本节课最大特点就是以例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思维,注意过程体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养成良好的讨论氛围,体现合作、探究、互动、评价的课堂模式,达到“三维目标”的要求; (3)倘若更好把握语言的节奏、情感,鼓励更多同学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互动性,则是一节很成功的课; (4)板书。 3、 (1)能创设例情景,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能通过物理学史的教学,引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能自然介绍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并直接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4)能利用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的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分析数据的能力;

(5)建议:注意语速、节奏以及过渡性语言(数学的逻辑);让学生充足的时间发表意见; (6)课堂容量较大; (7)注意板书; (8)小游戏→亲身体验(与实际相结合)→调查研究→研究性学习课题 4、 (1)应教会学生如何容易处理数据,如何从数据中发现结论(规律); (2)本节课实际上不需要利用网络教学,只需要引用多媒体课件就足矣; (3)应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新教师的缺点),注意控制课堂节奏、语言节奏) (4)课堂教学方式较传统,希望年轻教师要大胆探索、大胆改革。 5、 (1)能通过创设例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能利用课件直观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3)能通过听、说、读、写训练学生学习外语的基本技能; (4)教学思路较清晰,教学效果尚可,但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特别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5)能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录音→录像片段)→资料库 6、 (1)能利用课前演讲及课文资源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 (2)能利用例、练习引发学生思考、发言,促进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应大胆引导学生讨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曹刿论战练习题+答案完全版

《曹刿论战》复习 (一) 1、文学常识填空 (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所写的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 (2)《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着作,相传为春秋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齐师伐.我。伐:攻打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参与 (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通“遍”,遍及,普遍 (4)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牺牲:指猪、牛、羊等,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案件 (6)既克,公问其故。既:已经 (7)彼竭我盈。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8)夫大国,难测也。测:推测、估计 3、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译: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译:(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你的。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第一次击鼓进军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进军时勇气衰弱,第三次击鼓进军时勇气已经衰竭了。 4、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 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什么 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6、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庄公做出的急躁行为做了铺垫。(2)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古义:猪、牛羊等祭祀用的祭品。今义:为正义的事业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如:他牺牲了自己的青春)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8、比较并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这里是养的意思)②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哪能) (2)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②十年春,齐师伐我。(攻打,讨伐) 9、文中写道鲁国获胜,给人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启示: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掌握心理,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10、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 11、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答: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12、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不“鄙”在哪里请简要说说你的感悟。答:示例:从四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答对其中一个方面可得满分) (二) 1、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文:居高位,享厚禄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译文: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你的。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但一定要以实情判断。 (4)夫大国,难测也,具有伏焉。 译文:齐国是大国,是难以推测(它的情况),怕有埋伏于此。 2、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2)忠之属也。可以 ..一战。战则请从。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 5、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019-2020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曹刿论战》知识梳理

《曹刿论战》知识梳理 一、作者作品。 课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是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儒家经典之一,叙述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的。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两国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又称“长勺之战”。 二、字音字形 曹刿(ɡuì)又何间(jiàn)焉弗(fú)小信未孚(fú)玉帛(bó)下视其辙(zhé) 登轼(shì)败绩(jì)遂(suì)逐(zhú)齐师旗靡(mǐ) 三、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释义 1.齐师.伐我师:军队 2.肉食者 ...谋之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 3.肉食者鄙.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安身专:独自享有 5.对.曰对: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6.小惠未徧.遍:遍及、普遍 7.虽不能察.察:明察 8.必以情.情:实情 9.忠.之属.也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类 10.战则请从.从:跟随 11.齐师败绩 ..败绩:大败 12.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 13.既.克既:已经 14.一鼓作.气作:振作 15.彼竭.我盈.竭:衰竭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16.难测.也测:推测,估计 17.惧有伏.焉伏:埋伏

18.望其旗靡.靡:倒下 (二)通假字 1.小惠未徧.徧同遍,遍及、普遍。 (三)古今异义 1.小大之狱.古义:诉讼事件今义:监狱 2.牺牲 ..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3.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中间 4.弗敢加.也古义:虚夸,夸大今义:增加 5.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6.必以信.古义:实情今义:书信 7.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 (四)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3.小信未孚.孚:使动用法,使……信服 4.忠.之属也忠:形容词作动词,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5.下.视其辙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五)一词多义 1.师:①遂逐齐师(军队)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 2.故:①故克之(因此,所以)②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3.从:①战则请从(跟随)②民弗从也(服从、听从) 4.请:①曹刿请见(请求)②战则请从(请让我) 5.信:必以信(实情)②小信未孚(信用) (六)虚词归纳 1.其:其乡人曰代词,他,这里指曹刿 吾视其辙乱代词,他们,指齐军 2.以:可以一战凭借 必以信按照 必以分人把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下面是由出guo的《曹刿论战》教学反思,欢迎阅读,更多关于教学反思的内容,尽在合同范本栏目。 一、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存在两种偏向:一是逐字逐句地串讲,课堂气氛沉闷、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二是全篇感悟,从整体意会,轻基础知识的落实,学生没有积累文言文知识。文言文教学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文言文教学同样应倡导自读——质疑——讨论---创新,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最后解决问题。教师不必顾虑这样组织教学会影响教学进度,也不要担心自己准备的知识没有全部传授给学生,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在课堂中得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能力是否在课堂中得到培养和提高。自读、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讨论的过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结论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课堂框架描述:带着这样的思考,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的设计:1、第一环节:从“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导入,揭示课题。2、第二环节: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纠正字音、注意停顿、不读破句;学生自译课文。3、第三环节:思想内容分析,不懂之处提出疑问,

特别是人物的分析,需要自己理解之处。4、第四环节:拓展长勺之战的战争场面,听“十面埋伏”的名曲,学写古战场的描写。 三、案例分析:第一环节:从“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导入,揭示课题。选文是名篇佳作,让人文情感走进文言课堂。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学生会对“长勺之战”是怎么取胜的?较感兴趣,会深入地钻研教材,挖掘本文的人文内涵,特别是对题目为什么不改成“长勺之战”等,发生疑问,探究教材的可研究价值。第二环节:朗读课文、纠正字音、注意停顿、不读破句,学生自译课文。意在扎扎实实地进行文言文教学。这里说的字词句,主要是指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不同的实词,文言虚词,以及文言句子的特殊形式。教学的.重心放在翻译课文上,字词句的学习就会湮没在整个翻译过程及译文中,学生对它们的印象就必然不深。因为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建筑材料”(词语)和“建筑方式”(句式),当然谈不上知识的迁移。再说,也没必要去整篇翻译,逐字逐句去讲解、翻译,只会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讲到九霄云外去。 当然,配合教学需要的必不可少的翻译还是要做的。第三环节:思想内容分析,不懂之处提出疑问,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语言素材,在前一阶段的熟读背诵中,也大致对文言内容有了一点了解。或许此时,他们更想了解文言阅读的规律,此时,正是对学生进行文言语法等教学的好时机。适当的讲解、典型文言语言现

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一.读音 刿(guì)孚(fú)辙(zhé)轼(shì)遂(suì)盈(yíng)靡(mǐ)玉帛(bó)鄙(bǐ)又何间(jiàn)焉小惠未徧(biàn)弗(fú)敢专也 二.通假字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同“遍”,遍及、普遍 三.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狱:古义:官司、案件今义:监狱 2、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齐师伐我伐:古义:讨伐,攻打今义:砍伐 4、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 5、肉食者鄙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6、弗敢加也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 7、虽不能察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8、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9、必以信信:古义:信实、诚实今义:书信 10、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四、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2、一鼓作气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五、一词多义 1、间: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②挑拨离间()亲密无间() 2、师:①遂逐齐师()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属:①忠之属也()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4、牺牲:牺牲玉帛()为国牺牲() 5、故:故克之(因此,所以)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6、请:曹刿请见(请求)战则请从(请让我) 7、从:战则请从(跟随)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 8、以:何以战(凭,靠,凭借)必以分人(把) 9、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公与之乘(代词,他) 六、重点词语解释 1、既克,公问其故(克:战胜)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参与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可凭借 4、肉食者鄙鄙:浅陋,这里指目光浅短 5、望其旗靡靡:倒下 6、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 7、弗敢专也专:独自享有,独自专有 8、小信未孚孚:为人所信服,信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