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数学函数的极值课件

高二数学函数的极值课件

近五年高考数学函数及其图像真题及其答案

1. 已知函数()f x =32 31ax x -+,若()f x 存在唯一的零点0x ,且0x >0,则a 的取值范围为 A .(2,+∞) B .(-∞,-2) C .(1,+∞) D .(-∞,-1) 2. 如图,圆O 的半径为1,A 是圆上的定点,P 是圆上的动点,角x 的始边为射线OA ,终边为射线OP ,过点P 作直线OA 的垂线,垂足为M ,将点M 到直线OP 的距离表示为x 的函数()f x ,则y =()f x 在[0,π]上的图像大致为 3. 设函数()f x ,()g x 的定义域都为R ,且()f x 是奇函数,()g x 是偶函数,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f x ()g x 是偶函数 B .|()f x |()g x 是奇函数 C .()f x |()g x |是奇函数 D .|()f x ()g x |是奇函数 4. 函数()y f x =的图象与函数()y g x =的图象关于直线0x y +=对称,则()y f x =的反函数是 A .()y g x = B .()y g x =- C .()y g x =- D .()y g x =-- 5. 已知函数f (x )=????? -x 2+2x x ≤0ln(x +1) x >0 ,若|f (x )|≥ax ,则a 的取值范围是 A .(-∞,0] B .(-∞,1] C .[-2,1] D .[-2,0] 6. 已知函数3 2 ()f x x ax bx c =+++,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A .0x R ?∈,0()0f x = B .函数()y f x =的图象是中心对称图形 C .若0x 是()f x 的极小值点,则()f x 在区间0(,)x -∞单调递减 D .若0x 是()f x 的极值点,则0'()0f x = 7. 设3log 6a =,5log 10b =,7log 14c =,则 A .c b a >> B .b c a >> C .a c b >>D .a b c >> 8. 若函数()2 11=,2f x x ax a x ?? ++ +∞ ??? 在是增函数,则的取值范围是 A .[]-1,0 B .[)+∞-,1 C .[]0,3 D .[)+∞,3 9. 函数()()21=log 10f x x x ??+> ? ?? 的反函数()1 =f x - A .()1021x x >- B .()1021 x x ≠-C .()21x x R -∈D .()210x x -> 10. 已知函数()()()-1,021f x f x -的定义域为,则函数的定义域为 A .()1,1-B .11,2? ?-- ??? C .()-1,0 D .1,12?? ??? 11. 已知函数()()x x x f -+= 1ln 1 ,则y=f (x )的图像大致为 A . B .

高中数学--函数与方程

函数与方程 一、函数的零点概念 教材中具体的定义:对于函数)(x f y =,我们把使 0)(=x f 的实数x 叫做函数0)(=x f 的零点。 可以这样理解:① 函数)(x f y =的零点就是 方程0)(=x f 的实数根 ② 函数)(x f y =的零点就是 函数)(x f y =的图象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 二、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二分法 对于在区间[a ,b ]上连续不断且f (a )·f (b )<0的函数y =f (x ),通过不断地把函数f (x )的零点所在的区间一分为二使区间的两个端点逐步逼近零点,进而得到零点近似值的方法叫做二分法. 举例理解: 二次函数f (x )=x 2-2x -3的图象(如下图),函数f (x )=x 2-2x -3在区间[-2,1]上有零点. 计算f (-2)×f (1) (> 还是 < ) 0 在区间[2,4]的端点上,即f (2)·f (4)<0,函数f (x )=x 2-2x -3在(2,4)内有零点。

例1 下列函数中,不能用二分法求零点的是( ) 例2 下列函数图象与x 轴均有公共点,其中能用二分法求零点的是( ) 三、零点分类:不变号零点和变号零点 不变号零点 )(x f y ==函数2)(x x f =在下列区间是否存在零点?( ) (A )(-3,-1) (B )(-1,2) (C )(2,3) (D )(3,4) 变号零点 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定理(仅适合变号零点):

应用:仅能判断零点的存在性,或者判断零点所在的区间命题方法判断零点的个数及所在的区间 典例(1)已知函数f(x)=6 x-log2 x,在下列区 间中,包含f(x)零点的区间是( ) A.(0,1) B.(1,2) C.(2,4) D.(4,+∞)(2)函数f(x)=2x- 2 x- a的一个零点在区间(1,2)内,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A.(1,3) B.(1,2) C.(0,3) D.(0,2) 【解题法总结】函数零点问题的解题方法 (1)判断函数在某个区间上是否存在零点的方法 ①解方程:当函数对应的方程易求解时,可通过解方程判断方程是否有根落在给定区间上. ②利用零点存在性定理进行判断. ③画出函数图象,通过观察图象与x轴在给定区间上是否有交点来判断. (2)判断函数零点个数的方法

人教版数学高二-新课标 《函数的概念》 教学设计

1.2.1 函数的概念(第一课时)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实例,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2)了解构成函数的三要素; (3)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某些集合。 教学重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教学难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教学过程: 一、问题链接: 1. 讨论:放学后骑自行车回家,在此实例中存在哪些变量?变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2.回顾初中函数的定义: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 和y ,对于x 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 都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此时y 是x 的函数,x 是自变量,y 是因变量。 表示方法有: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 二、合作探究展示: 探究一:函数的概念: 思考1:(课本P 15)给出三个实例: A .一枚炮弹发射,经26秒后落地击中目标,射高为845米,且炮弹距地面高度h (米) 与时间t (秒)的变化规律是21305h t t =-。 B .近几十年,大气层中臭氧迅速减少,因而出现臭氧层空洞问题,图中曲线是南极上空 臭氧层空洞面积的变化情况。(见课本P 15图) C .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反映一个国家人民生活质量的 高低。“八五”计划以来我们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如下表。(见课本P 16表) 讨论:以上三个实例存在哪些变量?变量的变化范围分别是什么?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 怎样的对应关系? 三个实例有什么共同点? 归纳:三个实例变量之间的关系都可以描述为:对于数集A 中的每一个x ,按照某种对 应关系f ,在数集B 中都与唯一确定的y 和它对应,记作: :f A B → 函数的定义: 设A 、B 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 ,使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数x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 x 和它对应,那么称:f A B →为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function ),记作: (),y f x x A =∈ 其中,x 叫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A 叫作定义域(domain ),与x 的值对应的y 值叫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 x x A ∈叫值域(range )。显然,值域是集合B 的子集。 注意: ① “y =f (x )”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 =g (x )”; ②函数符号“y =f (x )”中的f (x )表示与x 对应的函数值,一个数,而不是f 乘x . 思考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是什么? 答: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小试牛刀.1下列四个图象中,不是函数图象的是( B ).

数学高二-选修2教案 函数的极值

第二课时 3.1.2函数的极值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极大值、极小值的概念. 2.能够运用判别极大值、极小值的方法来求函数的极值. 3.掌握求可导函数的极值的步骤 教学重点 极大、极小值的概念和判别方法,以及求可导函数的极值的步骤. 教学难点 对极大、极小值概念的理解及求可导函数的极值的步骤 授课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具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对极大、极小值概念的理解,可以结合图象进行说明.并且要说明函数的极值是就函数在某一点附近的小区间而言的. 从图象观察得出,判别极大、极小值的方法.判断极值点的关键是这点两侧的导数异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 0'=C ;1)'(-=n n nx x ;x x cos )'(sin =;;x x sin )'(cos -=; x x 1)'(ln = e x x a a log 1 )'(log = ;x x e e =)'(; a a a x x ln )'(= 2.法则1 )()()]()([' ' ' x v x u x v x u ±=± 法则2 [()()]'()()()'()u x v x u x v x u x v x '=+, [()]'()Cu x Cu x '= 法则3 ' 2 '' (0)u u v uv v v v -??=≠ ??? 3.复合函数的导数: x u x u y y '''?= (理科) 4. 函数的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的关系:设函数y=f(x) 在某个区间内有导数,如果在这个区间内/ y >0,那么函数y=f(x) 在为这个区间内的增函数;如果在这个区间内/ y <0,那

高考数学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方法

高考数学函数与方程的 思想方法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

第4讲 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方法 一、知识整合 函数与方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方程f(x)=0的解就是函数y =f(x)的图像与x 轴的交点的横坐标,函数y =f(x)也可以看作二元方程f(x)-y =0通过方程进行研究。 就中学数学而言,函数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借助有关初等函数的性质,解有关求值、解(证)不等式、解方程以及讨论参数的取值范围等问题:二是在问题的研究中,通过建立函数关系式或构造中间函数,把所研究的问题转化为讨论函数的有关性质,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许多有关方程的问题可以用函数的方法解决,反之,许多函数问题也可以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是中学数学的基本思想,也是历年高考的重点。 1.函数的思想,是用运动和变化的观点,分析和研究数学中的数量关系,建立函数关系或构造函数,运用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去分析问题、转化问题,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函数思想是对函数概念的本质认识,用于指导解题就是善于利用函数知识或函数观点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2.方程的思想,就是分析数学问题中变量间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或方程组,或者构造方程,通过解方程或方程组,或者运用方程的性质去分析、转化问题,使问题获得解决。方程的数学是对方程概念的本质认识,用于指导解题就是善于利用方程或方程组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方程思想是动中求静,研究运动中的等量关系. 3.(1) 函数和方程是密切相关的,对于函数y =f(x),当y =0时,就转化为方程f(x)=0,也可以把函数式y =f(x)看做二元方程y -f(x)=0。函数问题(例如求反函数,求函数的值域等)可以转化为方程问题来求解,方程问题也可以转化为函数问题来求解,如解方程f(x)=0,就是求函数y =f(x)的零点。 (2) 函数与不等式也可以相互转化,对于函数y =f(x),当y>0时,就转化为不等式f(x)>0,借助于函数图像与性质解决有关问题,而研究函数的性质,也离不开解不等式。 (3) 数列的通项或前n 项和是自变量为正整数的函数,用函数的观点处理数列问题十分重要。 (4) 函数f(x)=n b ax )( (n ∈N *)与二项式定理是密切相关的,利用这个函数用赋值法和比较系数法可以解决很多二项式定理的问题。 (5) 解析几何中的许多问题,例如直线和二次曲线的位置关系问题,需要通过解二元

高二数学三角函数知识点总结

高二数学三角函数知识点总结 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锐角角A的正弦(sin),余弦(cos)和正切(tan),余切(cot)以及正割(sec),余割(csc)都叫做角A的锐角三角函数。 正弦(sin)等于对边比斜边;sinA=a/c 余弦(cos)等于邻边比斜边;cosA=b/c 正切(tan)等于对边比邻边;tanA=a/b 余切(cot)等于邻边比对边;cotA=b/a 正割(sec)等于斜边比邻边;secA=c/b 余割(csc)等于斜边比对边。cscA=c/a 互余角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 sin(90°-α)=cosα,cos(90°-α)=sinα, tan(90°-α)=cotα,cot(90°-α)=tanα. 平方关系: sin^2(α)+cos^2(α)=1 tan^2(α)+1=sec^2(α) cot^2(α)+1=csc^2(α) 积的关系: sinα=tanα·cosα cosα=cotα·sinα tanα=sinα·secα

cotα=cosα·cscα secα=tanα·cscα cscα=secα·cotα 倒数关系: tanα·cotα=1 sinα·cscα=1 cosα·secα=1 锐角三角函数公式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cos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ot(A+B)=(cotAcotB-1)/(cotB+cotA) cot(A-B)=(cotAcotB+1)/(cotB-cotA) 三角和的三角函数: sin(α+β+γ)=sinα·cosβ·cosγ+cosα·sinβ·cosγ+co sα·cosβ·sinγ-sinα·sinβ·sinγ cos(α+β+γ)=cosα·cosβ·cosγ-cosα·sinβ·sinγ-sinα·cosβ·sinγ-sinα·sinβ·cosγ

高中数学选修2-2精品教案 3.2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

§1.3.2函数的极值与导数(1课时) 【学情分析】: 在高一就学习了函数的最大(小)值,这与本小节所要研究的对象——函数极值有着本质区别的,学生容易产生混淆,易把极大值当做最大值,极小值当做最小值。在认识理解导数大小与函数单调性的关系后,结合函数图像直观地引入函数极值的概念,强化极值是描述函数局部特征的概念,使得学生对极值与最值的概念区分开来,也为下节“函数的最值与导数”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1)理解极大值、极小值的概念. (2)能够运用判别极大值、极小值的方法来求函数的极值. (3)掌握求可导函数的极值的步骤 【教学重点】: 极大、极小值的概念和判别方法,以及求可导函数的极值的步骤. 【教学难点】: 极大、极小值概念的理解,熟悉求可导函数的极值的步骤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观察图3.3-8,我们发现,t a =时,高台跳水运动员距水面高度最大.那么,函数() h t在此点的导数是多少呢?此点附近的图像有什么特点?相应地,导数的符号有什么变化规律? 放大t a =附近函数() h t的图像,如图3.3-9.可以看出() h a ';在t a =,当t a <时,函数() h t单调递增,()0 h t'>;当t a >时,函数() h t单调递减,()0 h t'<;这就说明,在t a =附近,函数值先增(t a <,()0 h t'>)后减(t a >,()0 h t'<).这样,当t在a的附近从小到大经过a时,() h t'先正后负,且() h t'连续变化,于是有()0 h a '=. 对于一般的函数() y f x =,是否也有这样的性质呢? 附:对极大、极小值概念的理解,可以结合图象进行说明.并且要说明函数的极值是就函数在某一点附近的小区间而言的. 从图象观察得出,判别极大、极小值的方法.判断极值点的关键是这点两侧的导数异号

(word完整版)高中数学函数图象高考题.doc

B 1 .函数 y = a | x | (a > 1)的图象是 ( y y o x o A B B ( ) y o 1 x -1 o 函数图象 ) y 1 1 x o x C y y x x o 1 y 1 o x D y -1 o x A B C B 3.当 a>1 时,函数 y=log a x 和 y=(1 - a)x 的图象只可能是( ) y A4.已知 y=f(x) 与 y=g(x) 的图象如图所示 yf ( x ) x O 则函数 F(x)=f(x) ·g(x) 的图象可以是 (A) y y y O x O x O x A xa x B C B 5.函数 y (a 1) 的图像大致形状是 ( ) | x | y y y O f ( x) 2x x O 1 O x ( D 6.已知函数 x x x 1 ,则 f x ( 1- x )的图象是 log 1 2 y y y A B C 2 。 。 1 。 - 1 D y y g( x) O x y O x D y O ) x y D 2

O x

A B C D D 7.函数 y x cosx 的部分图象是 ( ) A 8.若函数 f(x) =x 2 +bx+c 的图象的顶点在第四象限,则函数 f /(x)的图象是 ( ) y y y y o x o x o x o x A B C D A 9.一给定函数 y f ( x) 的图象在下列图中,并且对任意 a 1 (0,1) ,由关系式 a n 1 f (a n ) 得到的数列 { a n } 满足 a n 1 a n (n N * ) ,则该函数的图象是 ( ) A B C D C10.函数 y=kx+k 与 y= k 在同一坐标系是的大致图象是( ) x y y y y O x O x O x O x A 11.设函数 f ( x ) =1- 1 x 2 (- 1≤ x ≤0)的图像是( ) A B C D

高二-数学-选修2-2函数的导数与单调性、极值

导数与单调区间、极值 重点:会利用导数解决函数的单调性,利用导数求函数的极值,以及已知单调性、极值求参数 难点:导函数与原函数性质的区分、恒成立问题。 一、f’(x)>0(<0)与f(x) 单调性的关系 判断 判断函数f(x)=sinx-x的单调区间,如何进行?用图像法,定义法去试试 思考函数的单调性与变化率有何关系? 变化率又与导数有什么关系? ① 一般的,函数的单调性与其导数的正负有如下关系:在某个区间(a,b)内 如果f’(x)>0,那么函数y=f(x)在(a,b)上单调递增; 如果f’(x)<0,那么函数y=f(x)在(a,b)上单调递减; : (1 (2 (3 (4 典型题一、 f’(x)的图像与f(x) 图像 例1.: A变式1已知函数y=f(x)的图象如图l所示,则其导函数y=f'(x)的图象可能是()

A.B.C.D. 考点: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 专题:导数的概念及应用. 分析:根据原函数图象的单调性及极值点的情况,得到导函数的零点个数及导函数的正负取值,由此即可得到导函数的图象的大致形状. 解答:解:由函数f(x)的图象看出,在y轴左侧,函数有两个极值点,且先增后减再增,在y轴右侧函数无极值点,且是减函数,根据函数的导函数的符号和原函数单调性间的关系可知,导函数在y轴右侧应有两个零点,且导函数值是先正后负再正,在y轴右侧无零点,且导函数值恒负,由此可以断定导函数的图象是A的形状. 故选A. A变式2.函数y=f(x)的图象如图所示,则y=f(x)的导函数y=f′(x)的图象可以是() A.B.C.D. 分析:排除法,由图象知x<0时,图象从左向右降低,是减函数,得y的导函数y,<0,排除A、B、C,即得. 解答:解:由图象知,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是减函数,y=f(x)的导函数y,=f,(x)<0; 当x>0时,y也随x的增大而减小,是减函数,y=f(x)的导函数y,=f,(x)<0; 所以,y=f(x)的导函数y,=f,(x)的图象可以是满足条件的D答案. 故选:D.

高三数学函数图像与性质专题

2020高三数学培优专练1: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例1:对于函数()f x ,若a ?,b ,c ∈R ,都有()f a ,()f b ,()f c 为某一三角形的三条边,则称 ()f x 为“可构造三角形函数”,已知函数()1 x x e t f x e +=+(e 为自然对数的底数)是“可构造三角形函数”, 则实数t 的取值范围是( ) A .[0,)+∞ B .[0,2] C .[1,2] D .1,22 ?????? 【答案】D 【解析】由题意可得:()()()f a f b f c +>,对a ?,b ,c ∈R 恒成立, 1 ()111 x x x e t t f x e e +-==+++,当10t -=时,()1f x =,()()()1f a f b f c ===,满足条件, 当10t ->时,()f x 在R 上单调递减,∴1()11f a t t <<+-=, 同理:1()f b t <<,1()f c t <<, ∵()()()f a f b f c +>,所以2t ≥,∴12t <≤. 当10t -<时,()f x 在R 上单调递增,∴()1t f a <<, 同理:()1t f b <<,()1t f c <<,∴21t ≥,12t ≥ .∴1 12 t ≤<. 综上可得:实数t 的取值范围是1,22?????? . 培优一 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一、函数的单调性 二、函数的奇偶性和对称性

例2:设函数()f x 、()g x 分别是定义在R 上的奇函数和偶函数,且()()2x f x g x +=,若对[1,2]x ∈, 不等式()(2)0af x g x +≥恒成立,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A .[ )1,-+∞ B .) 22,?-+∞? C .17,6?? - +∞???? D .257,60?? - +∞???? 【答案】C 【解析】∵()f x 为定义在R 上的奇函数,()g x 为定义在R 上的偶函数, ∴()()f x f x -=-,()()g x g x -=, 又∵由()()2x f x g x +=,结合()()()()2x f x g x f x g x --+-=-+=, ∴1()(22)2x x f x -= -,1 ()(22)2 x x g x -=+, 又由()(2)0af x g x +≥,可得 221 (22)(22)022 x x x x a ---++≥, ∵12x ≤≤,∴ 315 2224 x x -≤-≤, 令22x x t -=-,则0t >,将不等式整理即得:2a t t ? ?≥-+ ?? ? . ∵31524t ≤≤,∴172257660t t ≤+≤,∴176 a ≥-.故选C . 例3:定义在R 上的奇函数()f x 满足(2)(2)f x f x +=-,当[0,2)x ∈时,2()48f x x x =-+.若在 区间[,]a b 上,存在(3)m m ≥个不同的整数i x (1i =,2,L ,m ),满足1 11 ()()72m i i i f x f x -+=-≥∑ , 则b a -的最小值为( ) A .15 B .16 C .17 D .18 【答案】D 三、函数的周期性

高中数学必修一3.1函数与方程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数学必修一3.1函数与方程练习题及答案 1.若 )1 ( , , )1 ( ,1 , 4 , ) 2 1 ( ,2 5 2 2> = = - = + = = = =a a y x y x y x y x y y x y x x 上述函数是幂函数的个数是( )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2.已知 ) (x f唯一的零点在区间(1,3)、(1,4)、(1,5)内,那么下面命题错误的( ) A.函数 ) (x f在(1,2)或[) 2,3 内有零点 B.函数 ) (x f在(3,5)内无零点 C.函数 ) (x f在(2,5)内有零点 D.函数 ) (x f在(2,4)内不一定有零点 3.若 0,0,1 a b ab >>>,1 2 log ln2 a= ,则 log a b 与 a 2 1 log 的关系是() A. 1 2 log log a b a < B. 1 2 log log a b a = C. 1 2 log log a b a > D. 1 2 log log a b a ≤ 4.求函数 1 3 2 ) (3+ - =x x x f零点的个数为() A.1 B.2 C.3 D.4 5.已知函数 ) (x f y=有反函数,则方程0 ) (= x f() A.有且仅有一个根 B.至多有一个根 C.至少有一个根 D.以上结论都不对 6.如果二次函数 )3 ( 2+ + + =m mx x y有两个不同的零点,则m的取值范围是() A.()6,2- B. []6,2- C. {}6,2- D. ()() ,26, -∞-+∞ 7.某林场计划第一年造林10000亩,以后每年比前一年多造林20%,则第四年造林() A.14400亩 B.172800亩 C.17280亩 D.20736亩 8.若函数()x f 既是幂函数又是反比例函数,则这个函数是 ()x f = 9.幂函数 () f x的图象过点(,则() f x的解析式是_____________

高二数学三角函数公式总结

高二数学三角函数公式总结 三角函数内容在高二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二数学三角函数公式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数学三角函数公式锐角三角函数定义:锐角角A的正弦(sin),余弦(cos)和正切(tan),余切(cot)以及正割(sec),余割(csc)都叫做角A 的锐角三角函数。 正弦(sin)等于对边比斜边;sinA=a/c 余弦(cos)等于邻边比斜边;cosA=b/c 正切(tan)等于对边比邻边;tanA=a/b 余切(cot)等于邻边比对边;cotA=b/a 正割(sec)等于斜边比邻边;secA=c/b 余割(csc)等于斜边比对边。cscA=c/a 互余角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 sin(90°-α)=cosα, cos(90°-α)=sinα, tan(90°-α)=cotα, cot(90°-α)=tanα. 平方关系: sin(α)+cos(α)=1 tan(α)+1=sec(α)

cot(α)+1=csc(α) 积的关系: sinα=tanα;cosα cosα=cotα;sinα tanα=sinα;secα cotα=cosα;cscα secα=tanα;cscα cscα=secα;cotα 倒数关系: tanα;cotα=1 sinα;cscα=1 cosα;secα=1 锐角三角函数公式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sin(A+B) = sinAcosB+cosAsinB sin(A-B) = sinAcosB-cosAsinB ? cos(A+B) = cosAcosB-sinAsinB cos(A-B) = cosAcosB+sinAsinB tan(A+B) = (tanA+tanB)/(1-tanAtanB) tan(A-B) = (tanA-tanB)/(1+tanAtanB) cot(A+B) = (cotAcotB-1)/(cotB+cotA) cot(A-B) = (cotAcotB+1)/(cotB-cotA)

高中数学 函数的最大最小值素材

x 函数的最大与最小值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可导函数)(x f 在闭区间[]b a ,上所有点(包括端点b a ,) 处的函数中的最大(或最小)值; 2、使学生掌握用导数求函数的极值及最值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用导数求函数的极值及最值的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用导数求函数的极值及最值”的应用能力 一、复习: 1、() ___________/ =n x ;2、[]_____________) ()(/ =±?x g x f C 3、求y=x 3 —27x 的 极值。 二、新课 在某些问题中,往往关心的是函数在一个定义区间上,哪个值最大,哪个值最小 观察下面一个定义在区间[]b a ,上的函数)(x f y = 发现图中____________是极小值,_________间[]b a ,上的函数)(x f y = 的最大值是______,最小值是_______ 在区间 []b a ,上求函数 )(x f y =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的步骤: 1、函数 )(x f y =在),(b a 内有导数... ;. 2、求函数 )(x f y =在),(b a 内的极值 3、将.函数)(x f y =在),(b a 内的极值与)(),(b f a f 比较,其中最大的一个为最大值 ,最小的一个为最小值 三、例1、求函数522 4 +-=x x y 在区间[]2,2-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解:先求导数,得x x y 443 /-= 令/y =0即0443 =-x x 解得1,0,1321==-=x x x 导数/ y 的正负以及)2(-f ,)2(f 如下表 从上表知,当2±=x 时,函数有最大值13,当1±=x 时,函数有最小值4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什么条件下可以使材料最省,时间最少,效率最

全国高考数学复习微专题:函数的图像

函数的图像 一、基础知识 1、做草图需要注意的信息点: 做草图的原则是:速度快且能提供所需要的信息,通过草图能够显示出函数的性质。在作图中草图框架的核心要素是函数的单调性,对于一个陌生的可导函数,可通过对导函数的符号分析得到单调区间,图像形状依赖于函数的凹凸性,可由二阶导数的符号决定(详见“知识点讲解与分析”的第3点),这两部分确定下来,则函数大致轮廓可定,但为了方便数形结合,让图像更好体现函数的性质,有一些信息点也要在图像中通过计算体现出来,下面以常见函数为例,来说明作图时常体现的几个信息点 (1)一次函数:y kx b =+,若直线不与坐标轴平行,通常可利用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来确定直线 特点: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信息点:与坐标轴的交点 (2)二次函数:()2 y a x h k =-+,其特点在于存在对称轴,故作图时只需做出对称轴一侧的图像,另一侧由对称性可得。函数先减再增,存在极值点——顶点,若与坐标轴相交,则标出交点坐标可使图像更为精确 特点:对称性 信息点:对称轴,极值点,坐标轴交点 (3)反比例函数:1 y x = ,其定义域为()(),00,-∞+∞U ,是奇函数,只需做出正版轴图像即可(负半轴依靠对称做出),坐标轴为函数的渐近线 特点:奇函数(图像关于原点中心对称),渐近线 信息点:渐近线 注: (1)所谓渐近线:是指若曲线无限接近一条直线但不相交,则称这条直线为渐近线。渐近线在作图中的作用体现为对曲线变化给予了一些限制,例如在反比例函数中,x 轴是渐近线,那么当x →+∞,曲线无限向x 轴接近,但不相交,则函数在x 正半轴就不会有x 轴下方的部分。 (2)水平渐近线的判定:需要对函数值进行估计:若x →+∞(或-∞)时,()f x →常

高中数学必修-函数与方程

高中数学必修 函数与方程 1.函数零点的概念 对于函数y=f(x),x∈D,我们把使f(x)=0的实数x叫作函数y=f(x),x∈D的零点. 注意:函数的零点是实数,而不是点;并不是所有的函数都有零点,若函数有零点,则零点一定在函数的定义域内. 2.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 由函数零点的概念可知,函数y=f(x)的零点就是方程f(x)=0的实数根,也就是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所以方程f(x)=0有实数根?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函数y=f(x)有零点. 3.二次函数的零点 对于二次函数y=ax2+bx+c(a≠0),其零点个数可根据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根的判别式来确定,具体情形如下表: Δ>0Δ=0Δ<0 方程ax2+bx+c=0(a≠0)的根的个数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 根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无实数根 函数y=ax2+bx+c(a≠0)的零点个数有两个零点有一个零点无零点 函数y=ax2+bx+c(a≠0)的图象 a>0 a<0 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轴的 交点个数 有两个交点有一个交点无交点 4.零点存在性定理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f(a)·f(b)<0,那么,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即存在c∈(a,b),使得f(c)=0,这个c也就是方程f(x)=0的根. 注意:在上述定理的条件下,只能判断出零点存在,不能确定零点的个数.

【辨析比较】f (a )·f (b )<0与函数f (x )存在零点的关系 ①.若函数y =f (x )在闭区间[a ,b ]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f (a )·f (b )<0,则函数y =f (x )一定有零点. 图1 ②.由函数y =f (x )在闭区间[a ,b ]上有零点不一定能推出f (a )·f (b )<0,如图1.所以f (a )·f (b )<0是y =f (x )在闭区间[a ,b ]上有零点的充分不必要条件.事实上,只有当函数图象通过零点(不是偶次零点)时,函数值才变号,即相邻两个零点之间的函数值同号. 注意:若函数f (x )在[a ,b ]上单调,且f (x )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则f (a )·f (b )<0?函数f (x )在[a ,b ]上只有一个零点. 5.二分法的概念 对于在区间[a ,b ]上连续不断且f (a )·f (b )<0的函数y =f (x ),通过不断地把函数f (x )的零点所在的区间一分为二,使区间的两个端点逐步逼近零点,进而得到零点近似值的方法叫作二分法. 6.用二分法求函数零点近似值的步骤 给定精确度ε,用二分法求函数f (x )零点近似值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确定区间[a ,b ],验证f (a )·f (b )<0,给定精确度ε. 第二步:求区间(a ,b )的中点x 1. 第三步:计算f (x 1). (1)若f (x 1)=0,则x 1就是函数的零点; (2)若f (a )·f (x 1)<0,则令b =x 1(此时零点x 0∈(a ,x 1)); (3)若f (x 1)·f (b )<0,则令a =x 1(此时零点x 0∈(x 1,b )). 第四步:判断是否达到精确度ε,即若|a -b |<ε,则得到零点近似值a (或b ),否则重复第二、三、四步. 7.常见的几种函数模型 (1)一次函数模型:y =kx +b (k ≠0). (2)反比例函数模型:y =k x +b (k ,b 为常数且k ≠0). (3)二次函数模型:y =ax 2+bx +c (a ,b ,c 为常数,a ≠0).

高考数学专题:函数的单调性

高考数学函数的单调性复习教案 考纲要求: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的方法 。 函数单调性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 (1)图形刻画:对于给定区间上的函数()f x ,函数图象如从左向右连续上升,则称函数在该区间上单调递增,函数图象如从左向右连续下降,则称函数在该区间上单调递减。 (2)定性刻画:对于给定区间上的函数()f x ,如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大而增大,则称函数在该区间上单调递增,如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大而减小,则称函数在该区间上单调递减。 (3)定量刻画,即定义。 上述三方面是我们研究函数单调性的基本途径 判断增函数、减函数的方法: ①定义法:一般地,对于给定区间上的函数()f x ,如果对于属于这个区间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1x 、2x ,当21x x <时,都有()()21x f x f <〔或都有()()21x f x f >〕,那么就说()f x 在这个区间上是增函数(或减函数)。 与之相等价的定义:⑴()()02121>--x x x f x f ,〔或都有()()02 121<--x x x f x f 〕则说()f x 在这个区间上是增函数(或减函数)。其几何意义为:增(减)函数图象上的任意两点()()()()2211,,,x f x x f x 连线的斜率都大于(或小于)0。 ⑵()()()[]02121>--x f x f x x ,〔或都有()()()[]02121<--x f x f x x 〕则说()f x 在这个区间上是增函数(或减函数)。 ②导数法:一般地,对于给定区间上的函数()f x ,如果()0`>x f 那么就说()f x 在这个区间上是增函数;如果()0`a 且0≤b 。 (年广东卷)下列函数中,在其定义域内既是奇函数又是减函数的是

2014届高三数学一轮复习 函数的图像提分训练题

函数的图像 一、选择题 1.已知函数y =f (x )的周期为2,当x ∈[-1,1]时f (x )=x 2 ,那么函数y =f (x )的图象与函数y =|lg x |的图象的交点共有( ). A .10个 B .9个 C .8个 D .1个 解析 (数形结合法)画出两个函数图象可看出交点有10个. 答案 A 【点评】 本题采用了数形结合法.数形结合,其实质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通过对图形的处理,发挥直观对抽象的支持作用,实现抽象概念与具体形象的联系和转化,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 2.函数y =|x |与y =x 2 +1在同一坐标系上的图像为( ) 解析:因为|x |≤x 2 +1,所以函数y =|x |的图像在函数y =x 2 +1图像的下方,排除C 、D ,当x →+∞时,x 2+1→|x |,排除B ,故选A. 答案:A 3.函数y =11-x 的图象与函数y =2sin πx (-2≤x ≤4)的图象所有交点的横坐标之和等于 ( ). A .2 B .4 C .6 D .8 解析 此题考查函数的图象、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及函数的对称性问题.两个函数都是中心对称图形.

如上图,两个函数图象都关于点(1,0)成中心对称,两个图象在[-2,4]上共8个公共点,每两个对应交点横坐标之和为2,故所有交点的横坐标之和为8. 答案 D 4.y =x +cos x 的大致图象是( ) 解析:当x =0时,y =1;当x =π2时,y =π2;当x =-π2时,y =-π 2,观察各选项可知B 正确. 答案:B 5.由方程x |x |+y |y |=1确定的函数y =f (x )在(-∞,+∞)上是( ). A .增函数 B .减函数 C .先增后减 D .先减后增 解析 ①当x ≥0且y ≥0时,x 2 +y 2 =1,②当x >0且y <0时,x 2-y 2 =1, ③当x <0且y >0时,y 2 -x 2 =1, ④当x <0且y <0时,无意义. 由以上讨论作图如上图,易知是减函数. 答案 B 6.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 =l og a x ,y =a x ,y =x +a 的图象,可能正确的是( ). 解析 当a >1或0<a <1时,排除C ;当0<a <1时,再排除B ;当a >1时,排除A. 答案 D

高三数学集体备课记录(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

高三数学集体备课记录(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

高三数学集体备课记录 课题: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 时间、地点2016年9月26日 主持人赵纯金 参与者张泽成黄翼 备课设想教材分析 本节的教学内容属导数的应 用,是在学生学习了导数的 概念、计算、几何意义的基 础上学习的内容,学好它既 可加深对导数的理解,又可 为后面研究函数的极值和最 值打好基础。由于学生在高 一已经掌握了单调性的定 义,并能用定义判定在给定 区间上函数的单调性。通过 本节课的学习,应使学生体 验到,用导数判断单调性要 比用定义判断简捷得多,充 分展示了导数解决问题的优 越性。

学情分析对于这这个知识板块学习已有一些基础,学生存在一些兴趣,但却容易无从下手,所以本节课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数形结合再去发现规律,总结结论,熟练掌握。 教学目标 1.能探索并应用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求单调区 间,能由导数信息绘制函数 大致图象。2.培养学生的观 察能力、归纳能力,增强数 形结合的思维意识。3.通过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动 手、多观察、勤思考、善总 结,引导学生养 重点难点重点:探索并应用函数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求单调区 间。 难点:利用导数信息绘制函

数的大致图象。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分组讨论,讲练结合等 教学策略 1.先以具体问题引入,让学生意识到用定义法、图象法 在处理一些单调性问题时难 度较大,这样易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2.本节课宜适当 采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 以加大课堂容量,通过数形 结合,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 形象化,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知识梳理 1. 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 ;;;. 2.法则1 . 法则2 , . 法则3 . 3.复合函数的导数:设函数u =(x )在点x 处有导数u ′x =′(x ),函数0'=C 1)'(-=n n nx x x x cos )'(sin =x x sin )'(cos -=)()()]()(['''x v x u x v x u ±=±[()()]'()()()'()u x v x u x v x u x v x '=+[()]'()Cu x Cu x '=' 2''(0)u u v uv v v v -??=≠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