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习语用与诗意语文的典范——王崧舟《去年的树》教优秀教案例评析

学习语用与诗意语文的典范——王崧舟《去年的树》教优秀教案例评析

学习语用与诗意语文的典范——王崧舟《去年的树》教优秀教案例评析
学习语用与诗意语文的典范——王崧舟《去年的树》教优秀教案例评析

学习语用与诗意语文地典范——王崧舟《去年地树》教学

案例评析

学习语用与诗意语文地典范——王崧舟《去年地树》教学案例评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地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地综合素养……”这道出了语文课程教学地根本目地所在.王崧舟老师教学地《去年地树》(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正是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主线,并将它贯穿于教学地始终,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地训练,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地提高.

一、以“学习语用”为主线,贯穿教学始终

1.创设教学情境,进行语用训练

轻松、和谐、民主地教学情境,不仅能激起学生地学习兴趣,还能引发学生地思考、探究,从而调动学生地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性学习,获得最佳地学习效果.王老师教学《去年地树》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极富诗情画意地画面,加上他富有磁性地语言描述,赋予了“一棵树”、“一只鸟”鲜活灵动地艺术形象,让“这棵树”和“这只鸟”这样一对好朋友展现在我们眼前.随着画面地展开,王老师说:“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刮风下雨,一只鸟总是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总是听着鸟儿唱.”随后,放眼于森林——“在这片有千万棵树地森林里,唯有这棵树听着鸟儿唱歌.这棵树长得什么样?在这片森林里有千万只鸟,唯有这只鸟给这棵树唱歌.这只鸟长得什么样?”

这富有诗意地语言和可感地艺术画面,给学生提供了形象逼真地情境和丰富地想象空间,开启了学生言语地阀门.学生们借助形象地画面,凭借自己地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地积淀,对“这棵树”和“这只鸟”进行了描述:这棵树长得高

大挺拔、枝繁叶茂;这只鸟长得小巧玲珑、亭亭玉立.就这样,学生在如诗如画地意境中,形成了树和鸟地总体印象,并用语言进行了具体地描述,他们地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锤炼.

2.拓展训练空间,加强语用训练

《去年地树》这篇童话故事采用浅显地语言,留下了许多空白.王崧舟老师盯着语言,抓住空白,坚持在不破坏文本整体美地原则下,紧紧抓住文本中地空白处——缺少提示语,引导学生从人物对话入手,进行朗读感悟,体会人物地内心世界,填补提示语.这样拓展了语用训练地空间,进行了语用训练.比如:“‘立在这儿地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问树根.”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鸟儿说地话,体会鸟儿此时此刻地心情是怎样地.学生阅读思考后,有地说:“鸟儿看不到树,心急如焚.”有地说:“第二年春天,鸟儿回到了森林找那棵树,可是那棵树不在了,只剩下了树根.鸟儿迫不及待地问树根:树到哪儿去了?”好一个“心急如焚”“迫不及待”!这是学生阅读文本地感悟,更是学生对语言文字地学习运用——从人物地话语中寻找符合人物内心世界地提示语. 3.提升语言品位,强化语用训练

王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地训练中,特别注重情境地创设、语言地渲染,给学生以身临其境地感受,产生表达地欲望.王老师引导说:“鸟儿深情地望着那盏燃烧着地灯火,看着同伴渐渐消殒地生命,看着火光地无情摇曳,内心流淌着淡淡地忧伤.看着,看着,鸟儿情不自禁地说:‘树啊!树……’”学生接下去写道:“树啊!树!你怎么不辞而别,离我而去呢?你在哪里?你在哪里?我亲爱地树!……”

这是学生地肺腑之言,是天籁之音,是鸟儿地心灵呼唤,是学生地心灵感应.这

呼唤,这感应,在浓浓地情境中,在浓郁地情愫中,在语用地训练中应运而生.

二、落实“两个”融合,进行语用训练

1.学习语用与情感陶冶地融合

“鸟儿站在树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王老师先抓住这两个“天天”这个词,让学生明白什么叫“天天”,它所隐含地内容是什么;接着,用“当太阳升起地时候,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当月亮挂上树梢地时候……当冰雪融化地时候……当秋风萧瑟地时候……当迎着风迎着雨地时候……”这样一组超越文本地排比句式,让学生反复诵读,感受到排比句式地整齐有力,而且将学生带进了诗地意境中,感受到了树和鸟之间地深厚情感,把学习语用和情感陶冶融合起来了,真可谓“一箭双雕.”

2.学习语用与内容理解地融合

王老师动情地描述:鸟儿不顾一切地寻找树,她飞呀,飞呀,好不容易飞到了小女孩身边.她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小女孩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地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这时鸟儿……学生自动插嘴说“痛苦不堪”“绝望了”“心如刀绞”.王老师接着说:“是啊!望着那燃烧着地灯火,鸟儿心如刀绞.望着,望着,她仿佛看到了树就在她眼前,看到树在听她唱歌地情景.可是,她知道,这一切不可能再回来了,眼前只有灯火——朋友地灵魂闪烁在她地眼前.想着,想着,鸟儿对这灯火唱起了歌.”播放《永恒地爱》.王老师问:“这是一首什么歌呀?”学生回应道:致爱地歌、告别地歌、永恒地歌……

如诗如画地意境让人心灵震撼.它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了鸟儿寻找树地那种焦急不安、痛苦不堪地心情,而且让学生感受到鸟儿地执著及对

友情地忠贞,让学生在理解内容地同时学习了语用.

读后感《王崧舟诗意语文》

读《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有感 语文是充满诗意的,语文教师也应该洋溢着诗意的。马卡连柯曾说:“教育是诗一样的事业。”的确,教育是个崇高的事业,触摸的是诗一样的文字,谱写的是诗意的乐章。语文教学可以让孩子们的心灵因充满幻想而变得诗意盎然。在与语文教学牵手的日子里,我从未停止过对诗意语文教学的追求,特别是现在。课堂上,我尽量为学生一次次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与孩子们一起品读诗歌,美文,让孩子们在体验的过程中去经历,去想象,去感悟;早读时,我们通过“班班通”,看着视频一起背诵古诗词,背诵毛泽东诗词,教室里,总能涌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 拿到这本书之前,只读了题目本以为,诗意语文应该是一种高深莫测的抽象境界,与之相关的也应该是“意识、精神、灵动”等等一系列日常生活难以感悟的抽象感觉,但是读下来整本书,顿时有了新的感受,就像作者所言那样,如果你现在问他,诗意语文是什么,他会推翻他所有有关诗意语文的抽象的概念,语文就是语文,诗意语文就是诗意语文,语文就是诗意的,没有特别之处,没有高深之处。我的工作就是语文教学,这是多么实际的一件事情啊,为什么一定要问:语文是什么或者诗意语文是什么,语文真的是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实体吗?并不尽然,教学的本身才是实体,这个实体里面有文本,有教师,有学生。 语文是什么?我曾经这样千百次的问过自己。曾经以为,语文就是教学生读好课本中的一篇篇文章;曾经以为,语文就是围绕课文读读、议议、写写、练练;曾经以为,语文就是训练学生会听、会说、会读、会写;曾经以为,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爱语文的感情、用语文的习惯;曾经以为,语文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掌握语用、积淀语感。 是啊!语文是什么?或许,有一千个语文教师就会有一千种关于语文是什么的答案;或许,昨天的语文有着昨天的答案、今天的语文又有今天的答案、明天的语文也将会有明天的答案。这是一个不太可能有最终答案的问题,但却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面对、必须思考、并且必须最终做出自己回答的问题。不管你是否意识到,每个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都在有意无意地对语文是什么做着属于他自己的诠释和演绎。 语文的诗意在哪里?在文本,在文本之美,在文本的秘妙中。文本之美是诗意语文的基点和出发点。诗意不是外加的,诗意是文本本有的、内蕴的。语文教学指向文本秘妙,实在是诗意语文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第一法则。 语言再抽象不过是符号而已,说白了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不过是两件事情而已,第一件事情但是:由言到意。它是理解的过程,倾听的过程,走向视界融合的过程。第二件事情:由意到言。它是倾诉的过程,表现的过程,内在体验种种转化为表现与存在的过程。 所以有一种恍然顿悟的感觉,凡此种种有关语文教育的抽象无比的概念,静下心来思考一番,又都是实际的不能再实际的东西,语文讲究熏陶感染,无论是所谓的语文素养还是语文能力,其实都是渐进感染积累吸收的过程,比如说国家所提倡的普通话,东北方言口音还是比较重的,但是出门在外只要我略微注意一下自己的说话方式,说普通话的话,基本没有人能听出来我是东北人,这也得益于从小受到的语文教育,我的老师从来没有讲过你一定要学好普通话,普通话是走到全国各地能够讲得通的语言,但是老师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很认真的教给我们普通话,朗读课文学习课文有读的不准流露出方言的地方老师也必会纠正,就连她自己说话的时候也是字正腔圆,所以我作为她的学生,也受到了很好的熏陶

语言学与语文教育.

语言学与语文教学 12中本3 李淑荧 2012014317摘要:语文教学需要语言学理论的支撑,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播语文知识。本文探究语言学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以及从汉语语言学中的语音,词汇,语法这三面研究如何应用语言学来指导语文教学。 关键词:语言学语文教学语音词汇语法 有人认为识字和写字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但是这种看法并不完全正确。诚然,识字和写字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语文教学中有比识字和写字更高层次的方面。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读、写、说能力,而培养学生的读、写、说能力需要语言学理论来指导学生的学习。 一、语音 语音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语音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口语的能力,提高言语素养,并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因此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语音教学的作用。语文教学中并不需要给学生太多的的语音理论,却需要用这些语音理论来指导学生的读说实践,因此语文教师要了解并掌握语音理论,并且现在要想当语文教师的老师都必须达到普通话测试水平的二级甲以上。 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语音理论来指导学生的学习?我觉得语文教师应从两方面着手。 首先,要教学生正确读准字词,培养他们普通话的正确读音。我认为,语文教师教他们从语音中的元音与韵母,声调,以及音节等重要方面学习普通话。学好普通话,教师可以从语音学的角度让学生简单了解辅音,声母,元音,音节,韵母、声调等的概念,让他们了理解声母与元音的发音原理和舌位图,以及让他们了解自己方言中声母、韵母和普通话声母、韵母的差异。比如:辅音n/l,n和l舌尖中、浊音,不同的是n是鼻音,l是边音。有些方言中这两个辅音全部相混,有些方言部分相混。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生学习这些辅音

王崧舟解读诗意语文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王崧舟 我曾在《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的自序中提及: “诗意语文不是一个名词,不是说有一个静态的、现成的诗意语文可以供我们去模仿甚至膜拜,没有,根本没有那么一个东西存在。诗意语文只能成为一个动词,一个过程,你不可能得到她、拥有她,你只能在行进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她、观照她,而在这样一个即时即是的过程中,你发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一些感动、一些悲悯、一些纯真、一些美好。于是,你在成就诗意语文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诗意人生。” “诗意语文与文本秘妙——王崧舟师徒阅读教学观摩研讨会”的策划与举办,是诗意语文的又一个行进姿态。这其中,七节课的展示与观摩无疑是这一行进姿态中最美、最富诗意的剪影。 在林珊执教的《唯一的听众》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二泉映月》的倒影;在才华执教的《刷子李》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两小

儿辩日》的碎片;在绍国执教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慈母情深》的镜头;在丽玲执教的《夜莺的歌声》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普罗米修斯》的线索;在钱锋执教的《诗经·采薇》中,我看到了自己的《长相思》的意境;在林莘执教的《游山西村》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枫桥夜泊》的另一番天地。 是的,这些课,无疑是对诗意语文最生动、最具质感的诠释。但是,影响的焦虑并没有让他们失去自我。他们依然是他们,而我,也依然是我。诗意语文绝非某个人、某个团体的专利,我们行进在各自的朝圣路上,迎来各自的生命的精彩和诗意。 一、栖身秘妙:在不朽的文字中发现诗意 语文的诗意在哪里?在文本,在文本之美,在文本的秘妙中。文本之美是诗意语文的基点和出发点。诗意不是外加的,诗意是文本本有的、内蕴的。语文教学指向文本秘妙,实在是诗意语文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第一法则。

语用学课程教学大纲

“语用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唐建萍执笔人:唐建萍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外国语学院 课程名称:语用学 课程编号:043103 英文名称:Pragmatics 课程类型:专业方向限选课 总学时:18 理论学时:18实验学时: 学分:1 开设专业:英语 先修课程:语言学导论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语用学是英语专业语言学方向的一门专业限选课。本课程主要通过语用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即“言语行为”和“语境”使学生掌握其相互作用和构成在话语交际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对语用学中指示、预设、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合作原则、话语逻辑等若干论题的研究,使学生可以从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度,知晓语言行为是受各种社会规约制约的行为,并可以运用社会规约结合语用知识去解释某些语言现象。让语言研究变成“语言—使用者—语境”这样一个三位一体的立体研究,对语言的认识从必然性跨越到自由性,从静态到动态,从单向分析向整体扩展,凝结出跨文化交际行为适合性的精髓。 (二)课程目标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 1. 区分语用学与语义学和其它相关学科在研究意义上的差别; 2. 在了解英语语言的基本特征以后,从语言使用的各种情况解释语言使用的意义、规 则和条件,从而以更高、更广的视角了解语言的特征; 3. 了解近二、三十年来语用学的发展、目前最新的研究动态及趋势,增强外语教学与

学习中的语用观念。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引论 使学生了解语用学的起源和发展,并初步了解语用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及语用学同其它交叉学科的关系与学习意义 第一节语用学的起源及发展 第二节语用学的定义 第二章指示现象 使学生从语用角度了解指示词语的功能,脱离结构主义对指示词语的狭义理解,把话语和周围的世界联系起来。 第一节指示语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第二节人称指示 第三节时间指示和空间指示 第四节语篇指示和社交指示 第三章语用预设 使学生了解预设、前提的定义及前提的反射问题。培养学生对话语命题进行逻辑切分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第一节前提的定义 第二节前提的种类 第三节前提的映射问题 第四节前提与蕴涵的关系 第四章会话含义(I):合作原则 要求学生掌握会话合作原则,并能应用到话语交际中,在话语轮回中动态的判断信息量,信息的真实性、相关性及谈话方式,发现话语的隐含意义 第一节合作原则的四项准则 第二节违反合作原则产生的语用效果 第三节隐含意义的定义及分类

去年的树教学案例

《去年的树》教学案例 文章摘要: 教师把学生带入情景后,根据课文情节的发展、内容的需要,使情境成为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客体。教师有意识地把儿童一步步带入课文描写的相关情景,让儿童感到“情景即在眼前”、“我即在情景中”,使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再现在儿童的眼前。 关键词: 情景、小鸟、依依惜别 正文 《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一篇拟人体童话。这篇童话讲述了鸟儿对树的真挚友情,字里行间情深意浓,带着些许伤感色彩,赞美了高尚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这是一篇每个人看了都会为之动容的一个童话。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词藻,也不需要太多的解释。小鸟和树之间的友情是那么地真,在那种淡淡的忧伤当中又带着甜甜的希望。 片段一: 师:我们从树和鸟的分别中感受到他们依依惜别之情,这如此深厚的感情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生: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他一下找到了两个天天。天天给树唱歌,树是天天听着鸟儿唱。什么叫做天天呢? 生:就是每天都在一起。 师:无论是细雨霏霏的日子,还是烈日炎炎的日子。鸟儿都——,树呢?——师:从春到夏,鸟儿站在树枝上——,树呢?—— 师:从夏到秋,鸟儿站在树枝上——,树呢?—— 师:这悠扬的歌声啊,传递的是鸟和树之间的——(友谊) 师:鸟儿和树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通过天天这么一个词,我们感受到了他们

之间的友情是如此的深厚,请大家一起读第一自然段,把鸟儿和树的友情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 (学生感情朗读) 师:同学们,看看我们找到的这些关键的词语吧!“必须”、“还”、“一定”,多么普通的词语阿,但是,我们却从中感受到了鸟儿和树之间的友谊,我们却从中听到了鸟儿那重若千金般的承诺。词语,是有温度的,词语是有情感的。尽管是这些最最普通的词语,也能让我们感受到温暖。现在,可以来当一当这棵树,谁来做一做这只鸟儿呢?来读一读这一部分。 (树和鸟这具体生动的形象,为儿童理解语言做了认识上的准备,而且是笼罩着情感色彩的认识的准备。在进入情景后,儿童作为审美主体,通过感官与心智去感受、去体验。教师引导儿童用他们的眼睛去凝望,用他们的耳朵去倾听,用他们的心灵去体验……在形象的感染中使他们渐渐地感受到作品赋予的美,学生在情景中感受着形象的同时,教师的语言描绘不仅支配着儿童的注意,而且促使儿童因美感而产生愉悦,愿意对情境这一客体持续地注意,主动地接受,从而产生或满意的,或愉悦的,或悲伤的,或热爱的,或憎恨的,或愤怒的态度的体验。) 片段二: 春天又来了,鸟儿从南方飞回来,找他的好朋友树来了。可是—— 师:这时候的鸟儿会想些什么? 这时候,他见到了树根,他问树根,立在这儿的哪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你觉得,此时的鸟儿会怎样的问树根呢? 生:他会很着急的问。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之间友谊是非常深厚的,找不到树她一定很着急。 师:你能不能着急的读一读鸟儿说的这句话呢? 生读。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到了着急。 师:它还可能怎样的问?

高三语文复习课教案:修辞(修辞方法)

高三语文复习课教案:修辞(修辞方法) 课题:修辞(修辞方法)复习第一课时 课型:复习策略指导课 教学目标: 学会理清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目标; 学会把握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重点; 学会设计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方法; 学会调控修辞方法部分的训练内容。 教学重点: 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复习重点。 教学难点: 如何指导学生设计合理的复习方法。 课前预习: 学生解答近几年高中会考、高考中有关修辞方法部分的试题(印成讲义),教师借此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统计分数);学生分析试题中的考查内容、考查形式,形成对修辞方法部分考核的初步感知,以便在课堂上深入讨论。 教学过程: 理清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目标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目标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 可能一:不知道,或不太知道。

可能二:根据高考说明回答“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教师提示:要理清一个知识点的复习目标,其根据有哪些?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应该根据以下两方面—— 考试说明(包括会考高考) B、考试试题 结合以上两方面,我们可以分解出如下4个能力考核点:(幻灯投影) 能够辨识常见的修辞方法(高考列出8种,会考列出12种); 能够理解修辞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作用; 能够评价修辞运用的优劣; 能够根据要求运用修辞方法。 本环节小结:有效的复习,其前提就是要有明确的复习目标,所以每一个同学在进行每一个知识点的复习时,都应该首先要理清复习目标。从以上的分析操作,我们也基本了解了理清复习目标的方法。 二、把握修辞部分的复习重点 教师提引:目标的确立,为我们把握复习重点提供了范围。目标是针对所有学生的,而复习重点则应该是针对个人的。所以我们还有必要围绕目标,确立自己的复习重点。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确立自己的复习重点?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说说各自的想法及做法。 根据学生的讨论,小结如下: 根据考试命题的倾向:

浅议语用学与外语教学

浅议语用学与外语教学 1.语用学相关定义 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语用学因其本身的目的性和价值性而不同于语法研究,它是关于人类语言本身的研究。在语言的使用中,说话人往往并不是单纯地要表达语言成分和符号单位的静态意义,听话人通常要通过一系列心理推断,去理解说话人的实际意图。要做到真正理解和恰当使用一门语言,仅仅懂得构成这门语言的发音、词汇和语法是远远不够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已认识到语言与语用学的密切关系,英语教学如果只停留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层面上,学生即使掌握了标准的语言、丰富的词汇、正确的语法,也不能很好地理解语言,更不能进行成功而有效的交际。因此,为了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语言,学习者应在交际中运用语用策略消除歧义,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虽然迄今为止,语言学界对语用学的定义和范畴尚没有统一的见解,但却有一种共识,即“语境是语用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一门专门研究语境在交际过程中的作用的新学科。人们的正常语言交流总离不开特定的语境,“这里的语境包括交际的场合(时间、地点等),交际的性质(话题),交际的参与者(相互间的关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信念、过去的经验、当时的情绪等)以及上下文。语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话语的理解和使用”(金定元,1992:171)。换言之,要判断某些具体的言语行为是否得体须依据其使用的语境,离开了语境就使判断本身失真或失去意义。 语用学的另一核心概念就是意义。何兆熊先生(1987)在他的语用学概要一书中指出:“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从发展的观点看,语用学的崛起是语义研究的发展和延伸的结果,因此可以说语用学是一种对意义的研究。但语用学所研究的意义不同于形式语义学所研究的意义,它所研究的是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时体现出来的具体意义。由此可知,语境对意义的作用在语用学研究中十分重要。

语用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教师需补一课:语用学 ——尝试用语用学解读新课标 特级教师熊生贵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实验版比较,有一个重大变化,那就是对语文课程目标和语文课程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这个定位中非常鲜明地突出了“语言文字运用”,强调语文课程的首要而核心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从未有过地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整个修订版课标,提到“语言文字运用”或“运用语言文字”或“运用语文”或“语文运用”一共13处,如此突出与强调“语用”,在我国有史以来的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是第一次。这十分明确地提示我们,语文课程的理解与实施,有一个重要的理论背景:语用学。而对于语用学,广大语文教师是比较陌生的。我们当初从事语文教学,拥有的语文学科知识背景,主要就是“语文基础知识”(还有文学知识等),包括语言学基础,最多深入到有点语义学基础,而今需要语用学理论来解析课标和指导课程实施,不言而喻,我们需要补一课,学习一点语用学知识。有了语用学理论背景支持,可以更深刻的理解与学会语言文字表达。对于语文教师而言,会对语言文字运用现象,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并在指导学生理解别人的表达和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上,将会较大地提高指导水平。 什么是语用学呢?这首先是一个难以准确定义的概念。从“百度搜索”上得到的解释,倒不失为一种简单化的概念了解:“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提到语用学,必然会涉及到语义学,因为语义学与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两大分支。两者都要研究语言文字的意义,但侧重点与方向相异:语义学主要研究语言片段(话语、语词)的编码意义即字面意义、抽象意义,而语用学的重点是研究语境化意义,即“用意”,是语言片段在特定语境条件下的交际意义。这一简单梳理,就让我们不难领会,其实,我们过去在语文及语文教学方面是有较厚实的“语义学基础知识”的。而我们主要缺乏的,是语言文字在实际运用中,在语境化呈现中,它有怎样的规律,我们该用哪些理论去指导我们,从而也让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补习语用学理论知识基础,其价值意义正是基于此。 学习掌握了语用学知识,首先可以让我们运用语用学知识,深刻理解新课标的一些论断(结语或语词),这种理解是领会它的语用学背景,让我们自觉运用语用学的理论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施。这样可以使我们的学科视界更开阔,教学行动更理性而科学,真正兑现新课标的愿景:让学生学习好语言文字运用,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下面笔者尝试用语用学的一些知识,理解语文新课标中的一些诊断,以期同大家一些深入解读新课标,从而实施语文教学。 ●课标说“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文字运用很自然就会对应到语文的“实践性”,但为什么要强调它的“综合性”呢? 2011年版语文课标,最大贡献之一是明确指明了语文课程的两性:综合性与实践性,而且两性的定语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对应“实践性”,几乎是同义对

王崧舟解读诗意语文

市拱宸桥小学王崧舟 我曾在《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的自序中提及: “诗意语文不是一个名词,不是说有一个静态的、现成的诗意语文可以供我们去模仿甚至膜拜,没有,根本没有那么一个东西存在。诗意语文只能成为一个动词,一个过程,你不可能得到她、拥有她,你只能在行进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她、观照她,而在这样一个即时即是的过程中,你发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一些感动、一些悲悯、一些纯真、一些美好。于是,你在成就诗意语文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诗意人生。” “诗意语文与文本秘妙——王崧舟师徒阅读教学观摩研讨会”的策划与举办,是诗意语文的又一个行进姿态。这其中,七节课的展示与观摩无疑是这一行进姿态中最美、最富诗意的剪影。 在林珊执教的《唯一的听众》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二泉映月》的倒影;在才华执教的《刷子》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两小儿

辩日》的碎片;在绍国执教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慈母情深》的镜头;在丽玲执教的《夜莺的歌声》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普罗米修斯》的线索;在钱锋执教的《诗经·采薇》中,我看到了自己的《长相思》的意境;在林莘执教的《游村》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枫桥夜泊》的另一番天地。 是的,这些课,无疑是对诗意语文最生动、最具质感的诠释。但是,影响的焦虑并没有让他们失去自我。他们依然是他们,而我,也依然是我。诗意语文绝非某个人、某个团体的专利,我们行进在各自的朝圣路上,迎来各自的生命的精彩和诗意。 一、栖身秘妙:在不朽的文字中发现诗意 语文的诗意在哪里?在文本,在文本之美,在文本的秘妙中。文本之美是诗意语文的基点和出发点。诗意不是外加的,诗意是文本本有的、蕴的。语文教学指向文本秘妙,实在是诗意语文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第一法则。

王崧舟《诗意的语文》

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摘自《古兰经》 价值守望,是对诗意语文所作的本体论的思考,属于形而上的道;实践智慧,是对诗意语文所作的方法论的探索,属于形而下的术。两者互参,则道术不二。唯道术不二,才有望进入诗意语文的澄明之境。 一、审美与存在:诗意语文的价值守望 价值转乾坤。对诗意语文的探索,素来都不缺犁行于实践大地的方略和技术,缺的是行动之前的价值关怀、行动之后的价值皈依。丢了价值的憬悟,就是丢了诗意语文的魂。诗意语文的价值观,不妨从以下几个维度加以考量: 1.从本体的角度看,诗意语文更强调汉语的诗性品质 汉语的诗性品质,集中表现在它“以象见意的诗性特征”(辛国刚),它是中国诗性文化的终极表达,也是汉语有别于印欧语系的根性特征。 汉字是汉语诗性品质的基因。象形是汉字诗性品质的基础表征,“每个汉字都像一张充满感情向人们诉说着生活的脸”(诗人郑敏),用语言学家范诺洛萨的话说,汉字充满动感,不像拼音文字被语法、词类规则套死;汉字的结构保持了与生活之间的隐喻关系;汉字排除了拼音文字无生命的逻辑性,充满感性色彩。 汉语同样感性郁郁,在表达人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上比拼音文字要直接、自然。汉语没有冠词,无位格、时态、语态等变化,不用或者少用连接词,在语法上比逻辑严密的拼音文字要灵活自由得多,王力先生认为:“西洋人做文章是把语言化零为整,中国人做文章几乎可以说是化整为零。”汉语能“随物赋形”,重“意合”而轻“形合”,更接近人的瞬间体验而非理性思维。 诗意语文强调汉语的诗性品质,旨在更好的实现语文教育的民族化。 2.从方法的角度看,诗意语文更重视文本的审美解读 文本解读从总体上看,大致存有三种方式,即:功利解读、科学解读和审美解读。功利解读以了解和掌握文本提供的有用信息和知识为己任,科学解读,则以探寻和发现文本的客观规律为鹄的。审美解读,与上述两种解读方式大异其趣,它以观照和体认文本的情感境界为旨趣,最终走向自我理解。 这是由语文课程的载体特征所决定的。不可否认,“文学作品”是语文课程的主要载体。曹明海先生指出,文学是感情的产物。在文学解读中,必须切实把握文学感情化的特性和规律,着力于作品中“情化的自然”的审美透视。 姚斯指出,文学作品并不是一种“自在之物”,而是“为它之物”。因此,审美解读是将文本从静态的物质符号中解放出来,还原为鲜活生命的唯一可能的魔术。但是,审美解读并不需要对作品原意的复原,也无法复原,而“需要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态度”(王岳川)。 审美解读,不仅关注文本的审美内容,同样关注它的审美形式,诸如文本语言的形象美、情韵美、意境美、建筑美、音乐美等。审美解读,为语文教育的审美化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 3.从过程的角度看,诗意语文更讲究对话的陶冶功效 学者谭维智认为:“教学不是工艺,而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作为一门具有多重复合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语文教育的形象性、情感性、人文性、思想性、实践性等,都是其进行生命陶冶和建构的得天独厚、无与伦比的条件和优势。 语文教育是师生生命的一段重要历程,并且作为过程将对师生生命的成长产

语用学研究方向必读之物

语用学方向必读之物 1. Austin, J. L. 196 2.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2. Brown, G. & G. Yule. 198 3. Discourse Analysis[M]. Cambridge: CUP. 3. Grice, H. P. 1975[1991]. Logic and conversation[A]. In P. Cole & J. Morgan (eds).Syntax and Semantics,V ol. 3: Speech Acts[C]. NY: Academic Press:43-58. reprinted in S. Davis (ed). Pragmatics: a Reader[C]. NY & Oxford: OUP:305-315. 4. Halliday, M. A. K. 1994/2000.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 Leech, G. 1974/1981. Semantics: the Study of Meaning[M]. Harmondsworth, Middlesex, UK: Penguin. 6. Leech, G. 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 7. Leech, G. 2005. Politeness: is there an east-west divide?[J]. 外国语(6):3-31. 8. Levinson, S. C. 1983. Pragmatics[M]. Cambridge: CUP. 9. Lyons, J. 1977[2000]. Semantics[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CUP. 10. Mey, J. 1993. Pragmatics: an Introduction[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11. Peccei, J. S. 2000. Pragmatics[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Routledge. 12. Saeed, J. L. 1997. Semantics[M]. Oxford: Blackwell. 13. Searle, J. 1969[2001]. 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 Cambridge: CUP;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CUP. 14. Searle, J. 1979[1981]. Expression and Meaning: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M]. Cambridge: CUP. 15. Sperber, D. & D. Wilson. J. 1986/1995/2001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6. Thomas, J. 1995. 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 London and NY: Longman. 17. Ungerer, F. & J. Schmid. 2001.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8. Verschueren. J. 2000.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td. 19. Wilson, D. 2000. Relevance and understanding[A]. In G. Brown et al. (eds). Language andUnderstanding[C].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35-58. 20. Yule, G. 2000. Pragmatics[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1. 何兆熊. 2003. 语用学文献选读[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2. 何兆熊等. 2000. 新编语用学概要[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3. 何自然. 1988. 语用学概论[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24. 何自然. 1997.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5. 何自然. 2003. 语用学讲稿[M].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方案步骤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方案步骤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 教材解读 本文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一篇拟人体童话。这篇童话讲述了鸟儿对树的真挚友情,字里行间情深意浓,带着些许伤感色彩,赞美了高尚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整篇童话的语言朴实无华,却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在平淡的语言中有一种深挚透明的美。教学此文,要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同时进一步感受童话的特点。 学习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正确读写“融化、剩下、伐木、煤油灯”等词语;能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思想美。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话揭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读悟文中角色的对话,体会童话角色的心理。

教学准备 制作PPT课件。 教学过程 激发欲望,导入课文。 1.幻灯出示课文1-5自然段,师有感情地朗读,生用心静听。 2.谈话:这些文字让你产生了哪些联想?你的心中会有怎样的期待? 3.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谈话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导入课文。 师:的确,鸟儿和树是一对好朋友。我们可以想象,在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他们相互关爱,生活得其乐融融;我们也期待着,他们的友情能天长地久。春天来临时,他们又会像以前一样快乐地生活在一起。那么,事情会和我们期待中的一样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童话故事──《去年的树》。也许,其中还有更多美好的东西,会打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将课文读准、读通、读懂。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语用学案《言语的基本原则—— 得体》

言语的基本原则——得体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语言的运用》第一单元教学案 编制:夏智明审核:高二语文组 主备人:夏智明使用班级:高二十一班教学时间:2013-5-22 学习目标: 1、理解言语行为的“得体”原则,增强语言运用的规范意识; 2、分析语言实例,培养观察语言现象的习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言语行为的“得体”原则,增强语言运用的规范意识; 教学难点:分析语言实例,培养观察语言现象的习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自主学习: 1、小故事:话说朱元璋做了皇帝。有一天,他以前的一位苦难朋友从乡下赶到京城去找他,其中一个人对他说:“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他这话说得很委婉,朱元璋听了心里很高兴。回想起来,也隐约记起了他的说话里像是包含了一些从前的事情,所以,立刻就封他为大官。 另外一个苦朋友得知了这个消息,他心想:“同是那时候一块儿玩的人,他去了既然有官做,我去当然也不会倒霉的吧?”他也就去了。 一见朱元璋的面,他就直通通的说:“我主万岁!还记得吗?从前,我们两个都替人家看牛,有一天,我们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罐子都被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汤都泼在泥地里。你只顾从地下满把地抓豆子吃,不小心把红草叶子也一嘴吃进嘴里了,叶子梗在喉咙口,苦得你哭笑不得。还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青菜叶子放在手上一并吞下去,这样红草的叶子才一起下肚了……”他说这些话,朱元璋嫌他太不会顾全体面,等不得说完就连声大叫:“推出去斩了!推出去斩了!” 2、什么是表达得体 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 3、“说话应该得体”,请同学们想一想自己听到过的特别得体或者不得体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探究: 一、案例分析课本第6页“学习还是审议?” 二、视野延伸:周总理的语言艺术 1、一个西方记者说:“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周恩来委婉地说:“中国国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当他看到众人不解的样子,又说明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l元、5角、2角、l角、5分、2分、1分的10种主辅国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 2、在一次除外访问中,周恩来总理向外宾介绍邓颖超同志“这是我的爱人”,大家还知道哪些跟“爱人”同意的词,你认为周总理使用的这个词语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高考链接 1、以下是小张在收到郑先生著作后回信的正文,其中有使用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四处并修改。(2012山东) 您寄奉的大作已收到。过目后深感对我的论文写作有些许帮助,定当惠存。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他日光临贵府当面致谢。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下面是一位年轻导游为台湾省某中学生旅行团所作的解说词,表述有不妥之处。请推敲一下,提出3点修改意见。(2006江苏) ①先生们,女士们:欢迎大家第一次来中山陵游览!②今天我为大家导游,感到很荣幸。③中山陵是孙中山先生长眠之处,④也是海峡两岸同胞心中的圣地。⑤苍松翠柏环抱着它,⑥霞光丽日辉映着它,⑦青山绿水依傍着它。⑧去年连战先生曾来这里拜谒,⑨表达了对中山先生的缅怀敬仰之情。⑩现在,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登上台阶,故地重游,⑾瞻仰中山先生的陵寝,⑿重温先生的教诲吧! 修改:(1) (2) (3) 三、探究身边的语言 唐国强主演的电视剧《东方》以追求真实完美而引人入胜,但有几句台词值得商榷:a蒋介石说:“想不到苏联这么快就承认新中国”,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比较符合蒋介石的身份和此时的心情。b又如阎锡山对蒋说:“早在1931年中共就在江西建立苏维埃国家了”(大意),若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与其身份相符了。C剧中毛泽东主席常称“我们的蒋委员长……”你怎么看。 小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标拓展: 1、下面语言不得体的地一项是()

语用学推荐书目

1.语用学研究 H030/32/1 馆藏复本:6 可借复本:4 中国语用学研究会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中文图书2.语用学视角下的广告语言研究 F713.80/193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2 杨永和, 周冬华, 鲁娅辉著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0 西文图书3.Pragmatics = 语用学 / H030/H874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1 Huang, Ya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2009. 中文图书4.顾曰国语言学海外自选集:语用学与话语分析研究 H319.3/145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2 顾曰国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中文图书5.新编语用学概论 H030/33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1 何自然, 冉永平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中文图书6.语用学大是非和语用翻译学之路 H059/165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2 侯国金著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8 中文图书7.语用学的多维研究 H03/43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2 曾文雄编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西文图书8.Pragmatics : a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 H030/C971(C)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2 Cummings, Louise.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中文图书9.英语习语研究:语用学视角 H313.3/138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2 彭庆华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中文图书10.语用学翻译研究 H059/124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2 曾文雄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中文图书11.语用学纵横 H030/20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2 冉永平, 张新红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中文图书12.语用学:现象与分析 H030/18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2 冉永平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中文图书13.语用学 H03/38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1 严辰松, 高航编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西文图书14.Pragmatics :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 语用学 : 理论及应用 / H030/J61 馆藏复本:1 可借复本:0 Jiang, Wangqi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西文图书15.Pragmatics = 语用学 / H030/Y95 馆藏复本:11 可借复本:10 Yule, George,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去年的树教案(详案)

去年的树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主人公情感。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话揭示的道理。 语言训练点: 1、注重朗读的指导。 2、学会积累描写树和表示伤心的四字词语。 3、体会主人公情感,能够进行想象,并进行口语表达。 教学过程: 课前:对对子游戏。 学生拍手:问:天,天,什么天? 对:天,天,()的天。 问:地,地,什么地? 对:地,地,()的地。 问:树,树,什么树? 对:树,树,()的树。 教师板书描写树的词语。(这也是我们要求学生积累的词语) 如:高大挺拔、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苍翠欲滴、硕果累累 一、提出问题,交代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和树有关的童话故事。 1、师板书:去年的树 质疑:(1)、没有读过课文的同学,看到这个课题,你可以提出哪些有意义

的问题? (2)、读过课文的同学,文中哪些问题值得我们探究? 2、根据学生问题教师进行整理,并交代本单元训练重点。 学生问题预设: (1)、为什么不叫今年的树?树怎么样了? (2)、鸟和树什么关系? (3)、鸟怎样找树? (4)、鸟找到树了吗?为什么要看树? …… 提示本单元训练重点: (1)、了解童话内容;(2)、品味童话语言;(3)、体会童话特点。 交代目标: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阅读思考。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带着问题和要求默读课文,自己进行思考、批注。 3、小组内交流没解决的问题。 4、全班交流,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认识生字“伐”“剩”) 指导重点: 1、了解课文内容。 提示词:相依相伴—许下诺言—四处寻找—实现诺言 2、好朋友:从哪看出他们是好朋友。(结合课文内容谈感受。此处为下面进行朗读训练做好情感铺设。) 3、提示语:文章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学生读到人物对话时,教师在此处指导

修辞学试题及答案(教学考一体化)

单项选择:每个小题1分,共60分(总分60.00) 1. 下面句中的“东西、人家、报告、地道”需要读轻声的是(B ) (1.00分) A. 这村儿住有几乎人家 B. 你的发音很地道 C. 下午听报告 D. 这间屋子东西宽三米、南北长五米 2. “很、挺、十分”是(D ) (1.00分) A. 语气副词 B. 情态副词 C. 范围副词 D. 程度副词 3. “我去还是不去?”是( B ) (1.00分) A. 是非问 B. 选择问 C. 正反问 D. 特指问 4.用叠音的虚词语素构成的形容词,如“热腾腾”,重叠的音节非阴平的,要变为(B )(1.00分) A. 上声 B. 阴平 C. 阳平 D. 去声 5. 下列句子中,礼貌用语“惠顾、光临、家父、赏光”使用正确的一句是(D ) (1.00分) A. 8月12日是贵校七十年校庆,作为市长我一定光临指导。 B. 听说你新买了房子,改天我一定赏光拜访.

C. 我前几天登门拜访,你的家父已经把你调离的事告诉我了。 D. 新开的超市大门上写着“物美价廉,欢迎惠顾”。 6. 下列词语读音完全正确的是( D ) (1.00分) A. 恫(tòng)吓 B. 菲(fēi)薄 C. 胴(tóng)体 D. 氛(fēn)围 7. 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 (1.00分) A. 纲举目张正本清源开源节流众目睽睽 B. 违莫如深开诚布公风餐露宿未雨绸缪 C. 弄巧成拙集腑成裘死心蹋地赴汤蹈火 D. 事过境迁肢离破碎风毛麟角漠不关心 8. 一位大学毕业生报考了公务员。在面试中,面试官问他:“请你回答1+1=?”这位毕业生稍加思索便十分自信地说:“你需要等于几,就能等于几。”结果他被淘汰了。 请问,上例中这个大学毕业生应聘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B ) (1.00分) A. 违反了谦逊的准则 B. 回答内容与所报考职位的要求不一致 C. 忽视了交际的场合 D. 没有遵守数量准则 9. 下列词语中“不”的发音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D ) (1.00分) A. 不怕 B. 不要 C. 不去 D. 不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