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海洋捕捞学科发展的研究

中国海洋捕捞学科发展的研究

中国海洋捕捞学科发展的研究
中国海洋捕捞学科发展的研究

福建水产,2005年8月第3期NO.3 JOURNAL OF FUJI AN F IS HER IES Aug.25.2005中国海洋捕捞学科发展的研究

戴天元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12)

摘要: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然而,由于资源的过度利用、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变化,海洋渔业资源不断衰退,海洋捕捞业的发展遇到了困境。传统上海洋渔业主要研究学科之一的海洋捕捞学科,如何适应形势的发展,拓展研究领域,开创海洋捕捞学科研究的新局面,这是海洋捕捞学科面临的一个问题。本文从海洋捕捞学科的发展现状,海洋捕捞学科研究涉及的领域,海洋捕捞学科研究的发展方向,更新充实知识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关于海洋捕捞学科发展的一些有建设性的看法。

关键词:海洋捕捞;学科发展;中国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然而,由于资源的过度利用、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变化,海洋渔业资源不断衰退。为了科学发展海洋渔业,我国政府对海洋渔业经济的发展观产生了根本的转化,从无限制开发海洋渔业资源到保护性的科学利用,从海洋捕捞业追求产量增长到/零增长0和/负增长0,从捕捞产量/量增长0到/质增长0。那么,面临海洋渔业发展模型的战略性转变,海洋捕捞学科如何适应形势的发展,开创学科研究的新局面,值得研究探讨。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海洋捕捞学科研究的发展现状

从传统的观念看,海洋捕捞的研究内容往往被人们认为是采用何种工具如何对渔业生物进行最有效地捕捞研究的学科。通俗的讲就是渔具渔法的研究。显然,这种观念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尤其在海洋渔业资源相当丰富的条件下,曾是指导海洋捕捞学科发展的重要视点。20世纪90年代以前,海洋渔业资源丰富,为了进一步提高捕捞效率,捕捞学科侧重对捕捞对象的行为研究,以提高渔具、渔法对捕捞对象的适应性。那么,研究新技术、开发新渔场,利用新品种,增加海洋捕捞产量,就是海洋捕捞学研究的出发点。如80年代初,福建省成立了福建省水产资源调查队,先后进行闽南渔场、闽中渔场、闽东渔场、闽东北外海渔场和东沙渔场开发利用调查研究,开展了大型虾类开发利用研究,进行了灯光围网的渔具试验研究,光诱鱿鱼敷网渔具和中层拖网等渔具渔法的试验研究,这些研究的成功与推广应用,促进了福建省海洋捕捞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海洋捕捞力量的不断加大,海洋渔业资源的过度利用,渔业资源不断衰退,有的鱼类如大黄鱼等已形不成渔汛的局面。进入21世纪,恢复渔业资源,保障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海洋捕捞学研究的主题。同时,由于人们对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认识的提高,捕捞学科的发展开始从重视捕捞数量,转向重视节能、生态友好、渔具的选择性、负责任捕捞研究、海洋捕捞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如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利用3年的时间(2000~2003)开展了/福建海区渔业资源生态容量和海洋捕捞业管理研究0,为省海洋与渔业局制定海洋捕捞产量/负增长0及/量增长0转变为/质增长0的发展战略提供依据。紧接着,又开展了海洋捕捞许可研究,修改5福建省实施3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4办法6研究,鱼、虾、蟹最小可捕标准研究,网目最小规格研究、灯光强度对经济鱼类幼鱼的损害研究等。显然,随着海洋渔业的发展,人们利用资源观念的变化,海洋捕捞学科研究只有与时俱进,

福建水产总第106期

开拓创新,才能有所作为,不断发展。

2海洋捕捞学科研究涉及的领域

海洋捕捞学科研究的经典内涵是渔具、渔法的研究。这是贯穿海洋捕捞学科的主线。然而,从基本的概念进行拓展,并赋予其新的内涵,海洋捕捞学的研究领域就会豁然开朗。

2.1海洋捕捞技术的研究

2.1.1选择性捕捞

为了保护渔业资源,渔业管理严格化,对渔具的选择性提出更高的要求,研究工作深入到鱼类对网线的颜色、粗细,钓钩的形状和尺寸的反应,网片的结构和网目形状、尺寸的渔获性能,以及在水中作业环境中的可见性等,鱼类对渔具结构的行为反应。

选择性捕捞研究首先是渔具类型选择性,我国的海洋捕捞渔具的类型有几十种,主要有拖网、围网、张网、刺网、钓具、笼壶等。那么,研究渔具的渔获率和选择性,渔具对鱼类的游泳能力、视觉能力等适应性等,如鱼类对定置网具的行为反应,陷阱网的进口的渔获率,三重流刺网的渔获率等则是渔具选择性研究的内容之一。再者,根据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的研究[1],拖网和张网对经济鱼类的幼鱼资源损害最大,拖网还对海底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而灯光围网、钓具、刺网和笼壶等渔具的选择性相对较好。因此,研究如何减轻渔具对经济鱼类的损害程度,如对有些渔具进行时间限制、作业海域限制等,也是海洋捕捞学科的研究课题。

在渔具结构选择性方面,研究改进选择性较差渔具结构,如日本针对拖网的刚性底纲对海底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研究试验,采用柔性底纲替换刚性底纲,已研制成功并进行推广应用[2],这是一个通过改进渔具结构来进行选择性捕捞的典型例子。

在捕捞对象选择性研究方面,为了保护海洋生物的多样性,通过提高渔具有选择性能,对鱼类有选择捕捞。如鱼虾分离装置、海龟逃离装置(TDA)、防止误捕海鸟、鲨鱼和海豚的技术以及降低混捕渔获物装置(BRD)等,把原来捕捞底层鱼的底层拖网通过放大网目、改变网具结构等方法,改为轻网快拖渔具,改变了拖网原来只捕捞底层鱼的性能,使其除了捕捞底层鱼类外,还能捕捞中上层鱼类;把拖网作业、张网作业改为光诱敷网作业,捕捞鱿鱼和中上层鱼;把捕捞带鱼的流刺网改为捕捞蟹类的流刺网等,这是利用改变渔具性能,对选择的对象进行捕捞的课题。

在网目的选择性方面,针对网目形状与鱼类体形的关系,选择拖网网囊的网目形状,使其更能有效释放幼鱼,如拖网网囊选择菱型网目,捕捞体形为梭型的鱼类,拖网囊网选择方形网目,捕捞体形为方形的鱼类,这就需要开展网目选择性研究。

在捕捞地点选择方面,为了减少近海渔业资源压力,则需要研究适应外海渔场、深水渔场的渔具、渔法;为了有效增加鱼类的自然补充量,则应该研究不同渔具合适的捕捞时间,保证亲鱼有足够的繁殖期和有利幼鱼的生长阶段,这就是捕捞时间选择性的研究。总之,为了可持续利用有限的海洋渔业资源,不应该进行盲目、无限制捕捞。那么,有选择性的捕捞技术就会有广阔的研究空间。

2.1.2负责任捕捞

海洋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是有限的,是一种脆弱的资源。它的盛衰是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人为作用是影响渔业资源的主要因素。因此,对渔业资源的捕捞不应该是随意的,而应该是负责任的。这就是说,捕捞业应该对生态环境负责、对生物资源负责、对生物多样性负责、对人类生存负责、对社会经济负责、对可持续发展负责。这些就是负责任捕捞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如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曾于2003年对底拖网对海底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行调查测算,结果表明,每年福建省的底拖网渔船的底纲在福建省渔场拖曳5.13遍[1]之多,可见底拖网对海底生态环境的破坏是相当严重的。2000~2003年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曾对拖网和张网对经济鱼类的幼鱼损害情况进行调查[1],结果表明,在拖网全年渔获物中,未达到可捕规格的数量比例超过50%,张网渔具的渔获个体比拖网更小,经济鱼类幼鱼占渔获物的比例更多。显然,这种捕捞是不负责任的,为了持续利用海洋渔业资源,海洋捕捞学科就着重开

6

第3期戴天元:中国海洋捕捞学科发展的研究

展了负责任捕捞技术的研究。

2.2海洋捕捞业管理研究

2.2.1渔业资源量的评估研究

在海洋渔业资源不断衰退的今天,海洋捕捞业的管理研究显得更为重要。海洋捕捞业的管理,首先应考虑渔业资源与捕捞力量的合理配置。那么,海洋渔业资源量的评估研究,则是进行科学管理海洋捕捞业的前期工作。渔业资源量的概念,从生态系平衡的观点看,有潜在渔业资源量;从捕捞量和补充量平衡的观点看,有最大持续产量、最适产量;在最大持续产量中加入成本核算,则为最大经济产量;从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来说,则为最佳社会产量;从经济效益和社会稳定观点考虑,则是最佳社会经济产量。目前,世界上有多种的渔业资源评估方法,对于如何评估海区渔业资源,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渔业发达国家)纷纷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有的根据生产渔船年渔获量、采集鱼卵、仔鱼的标本进行评估,有的应用剩余产量模式进行评估,有的利用面积法进行测算评估渔业资源量,有些渔业先进国家进行了大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和渔业生态系统研究,定量评估渔业资源生态容量。采用卫星遥感技术、声纳探鱼仪和水下电视等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鱼群探测和资源评估,资源监测和资源预测研究,那么,选择适合特定海区渔业资源的评估模式,并进行评估,则是海洋捕捞业管理首要进行的研究课题。

2.2.2捕捞许可研究

海洋渔业捕捞许可的研究,其目的是为海洋渔业执法提供依据。它是建立在渔业资源与捕捞渔具合理配置的基础上。海洋捕捞许可主要有:拖网网囊、张网网囊的最小网目许可,鱼类、虾类、蟹类最小可捕规格许可,TAC制度的产量许可,渔期的时间许可,渔区的地点许可等。因此,捕捞许可的研究涉及渔具类型问题、作业方式问题、作业场所的核定权限问题、作业时限问题、渔船分类问题、渔具数量和规格的核定问题等等。

2.3远洋渔业研究

远洋渔业的发展规模,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等综合国力的体现。我国从1985年开始组建远洋渔业船队,到2003年底分别派出远洋渔船1000多艘,总吨位有20多万吨,外派人员15000余人,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远洋渔业生产。

福建省远洋渔业自1986年开始起步。近20年来,福建省的远洋渔船先后涉足西非、南美、北太、南太、南亚、波斯湾等海域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业方式以拖网、钓业和定置张网为主。2003年我省外派远洋渔船271艘,外派船员4023名,产量达17.51万吨。远洋渔业已成为我省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我省的远洋渔业发展取得一定的规模,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犹如缺乏基地、后勤供给不足、产品销售价格低、渔业技术不高、资源信息不畅等问题,制约了我国远洋渔业的发展。因此分析远洋渔业内外部环境、研究远洋渔业的渔具渔法、探索世界渔业资源的变动和国际渔业发展趋势、则是远洋渔业的研究课题。

3海洋捕捞学科研究的发展方向

可以预料,捕捞学科将继续沿着提高渔具选择性与生态友好的方向,以节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而发展。同时,一个学科的生存和发展,是与其相关领域的发展分不开的。海洋捕捞学的相关学科除了渔业资源学和渔业工程学外,还有海洋生态学、信息学、模糊数学、技术经济学、流体力学、材料力学、材料工艺学、养殖学、环境学等。只要海洋捕捞学与这些学科相结合,将会产生聚合力效应,扩展出更大的空间,下面就捕捞学与相关学科结合,开展多学科合作研究提一些看法。

3.1海洋捕捞业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期,电子计算机开始被引入渔业科学,80年代中后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遥感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渔业的管理、渔业资源的监测和研究方面提供了实时的连续的、大尺度范围的观察手段。在收集大量海洋捕捞生产和研究的数据、资料基础上,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 I S)技术,研制海洋捕捞业地理信息系统,实现海洋捕捞业管理的数字化管理,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负责任捕捞的目的。如2003

7

福建水产总第106期

年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研制了福建省海洋捕捞管理地理信息系统[1],2004年东海水产研究所研制了北太平洋鱿鱼渔场信息应用服务系统[3],这是一个海洋捕捞学科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开展跨学科合作研究的很好的实例。今后,应进一步把信息技术应用在捕捞学科的研究上,使我国的海洋捕捞业管理实现数字化管理,确保渔业资源的科学利用,海洋渔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3.2抗风浪深水大网箱研制

海洋捕捞学科,从经典的概念讲,主要是研究海洋捕捞的渔具和渔法。但是,由于它的知识面涵盖了渔业工程学的内容,因此,拓展海洋捕捞学的研究领域,就不能仅仅限制在捕捞方面的渔具,而应拓展到鱼类养殖的渔具。广义的讲就是设施渔业的研究。如大型深水抗风浪网箱研制等。

我国海水网箱养殖自20世纪70年代起,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有小型木质结构养殖网箱总数达73万只左右。然而,小型木结构网箱,由于抗风能力低,多数拥挤在沿岸港湾内,造成局部海域养殖密度过高,大大超过海区所能承受的容量,造成养殖环境自身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加上网箱内外水流不畅,多种鱼病频频发生,鱼的品质下降,价格不高,经济效益差,直接危及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再者我国大部分海区常受季风、台风袭击,每次台风都对沿海网箱养殖造成严重的损害。因此,积极发展近海和外海深水抗风浪网箱,促进现代化海水养殖业快速发展,实现海水网箱养殖业向安全型、生态型和健康型方向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的研究内容包括:研制适合我国国情的深水抗风浪网箱系统,网箱升降设备技术、浮沉力的匹配研究,高稳定性的网箱整体移动技术和固泊设备技术研究,离岸网箱养殖配套设施、材料的研究与开发,适合开敞海区各类网箱养殖技术操作规范研究,相应苗种培育技术研究等。这些研究内容除了需要鱼类养殖的知识外,更需要有渔业工程方面的知识。海洋捕捞学科与养殖学科相结合,成了开展大型深水抗风浪网箱研究的主要力量。近年来,一些原从事海洋捕捞学研究的科研和教学人员纷纷投入深水抗风浪网箱研究的国家908项目、国家攻关项目、地方重点项目,成为大型、深水抗风浪网箱研究的主力军。

3.3休闲渔业研究

休闲渔业是20世纪60年代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迅速崛起的一种新兴产业。它通过资源优化配置与组合,根据滨海自然环境、渔业生产环境、渔村人文环境以及人们对水产美味佳肴的爱好、对海洋动物表演天赋的兴趣和对各种水产动植物的欣赏等规划设计相关活动和休闲空间,提供给民众体验、观赏,达到运动、休闲、娱乐相结合的目的。它集渔业、旅游、餐饮和观赏、娱乐、休闲、运动为一体,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据报道,休闲渔业最早从美国兴起,现在每年约有3520万钓客,在休闲渔业上的花费达378亿美元之多。估计创造了120万个就业机会,转移了大量的剩余渔业劳动力,其在休闲渔业设施的研究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日本利用渔港周围的沿海作为游乐场所的人数逐年增加,1993年游钓人数已达372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0%,韩国将部分从事海洋捕捞的渔民转化到栽培渔业,已着手/海洋牧场0之研究项目,现在已在全国进行推广。英国则有14%的家庭饲养观赏鱼。我国台湾省政府结合建设富丽渔村的计划,发展娱乐性渔业,从1998年起开放99处海港用于发展休闲渔业,从事的渔船达700多艘,帮助台湾的渔业/起死回生0。

开展休闲渔业,则需要科学制订休闲渔业发展目标与规划,包括评估休闲渔业对生态环境影响、研制休闲渔业的防护设施和活动设施,制定比较完善、科学的休闲渔业管理办法等,保证休闲渔业的有序健康发展,实现安全、环保、效益的和谐统一。那么,这些研究内容,涉及了海洋捕捞学、养殖学、生态学、渔业工程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范畴。近年来,休闲渔业在我国各地悄然兴起,发展势头十分良好。浙江省舟山市已投入资金1.6亿元,推出休闲渔业项目35项,建设6家休闲渔业基地,年接待游客35万人,吸纳渔区劳力800余人。2004年山东省休闲渔业预计可实现利润3个亿。显然,我国大陆的休闲渔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却相当快。海洋捕捞学科发挥自己学科在渔业工程知识领域的优势,参与发展休闲渔业的研究,将大有作

8

第3期戴天元:中国海洋捕捞学科发展的研究

为。

3.4人工鱼礁研究

在海洋自然资源衰退的情况下,建设人工鱼礁,增殖放流,修复海洋生态环境,是抑制海洋渔场荒芜化的一种有效途径。渔业资源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再生能力,它通过繁殖、生长、死亡等一系列生物学过程,不断地进行新老交替,维持着一定的数量水平。种群的补充群体和剩余群体的数量决定了资源水平。在渔业资源生态失去平衡的情况下,要使被破坏了的渔业资源得以迅速恢复和增加,只有采取人工干预的办法。建设人工鱼礁,增殖放流则是一种有效的办法。人工鱼礁的类型有环境保护型鱼礁、资源增殖型鱼礁、休闲游钓型鱼礁等。研制鱼礁的个体形状、鱼礁投放后整体形状、人工鱼礁的建设及投放技术、投放人工鱼礁地点选择等,这些研究均需要多学科的合作,这将给海洋捕捞学科研究提供用武之地。

4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充实知识

为了适应新的发展,拓展研究领域,捕捞学科原有的专业知识就显得相对不够,从事海洋捕捞学研究者必须在原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新自己的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扩大自己的学术领域。同样,大专院校中的海洋捕捞专业开设的课程必须相应增加。如:开展海洋捕捞业数字化管理研究,必须具备计算机、信息理论;利用营养动态模型评估渔业资源量,就需要具备生态学、生物学、资源学、相关理论,数理统计学等知识;评价渔业资源利用水平,则需要具备模糊数学、技术经济学、经济学、相关理论、数理统计学等理论;开展大型深水抗风浪网箱研究、人工鱼礁和休闲渔业研究,则需要具备流体力学、材料力学、养殖学、物理学、声学、捕捞学、环境学、材料工艺学等理论。总之,海洋捕捞科技工作者如果选择了海洋捕捞学科作为人生事业,则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选择研究方向,更新现有知识,拓宽研究领域,确立研究目标,展示研究才华,体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戴天元等.福建海区渔业资源生态容量和海洋捕捞

业管理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戴天元.借鉴国外经验持续稳定地发展我国海洋渔

业[C].中国水产捕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

132-135.

[3]陈雪忠,程家骅等.北太平洋鱿鱼渔场信息应用服

务系统设计与功能实现的研究[J].高技术通讯,

增刊,2003:54-58.

Study on Develop m ent of M ar i n e C apture F ishery Subject i n Chi n a

DA I T ian-yuan

(F ishery R esearch Instit u te of F uji an,X i am en361012,Chi na)

Abstrac t:21cen t ury i s o cean cent ury.H ow ev er,si nce excess utilization of fishery resources,env iron m ent po ll uti on and c li m ate w ar m i ng,t he ma ri ne fishery resource i s dec lined and t he capt ure fishery has me t puzzle.T he capture fi shery sub j ect,one o f the i m po rtant sub j ects i n ma ri ne fisheries resea rched traditi onall y,i s how to adap t the phase deve l op m ent,deve lop the research field and start a new phase,wh i ch is faced w it h a proble m.The paper presen ts so m e constructi ve op i n i ons about the deve l op m ent of m ar i ne capture fishery through probing i nto the develop i ng act ua lity,invo l ved fi e l d,deve l op i ng d irection ofm ar i ne capture fishery in Ch i na and updati ng kno w ledge.

K eywords:m ar i ne capture fi shery;sc i ence deve lop m ent;Chi na

9

中国力学科技发展史及现状观察报告

中国力学科技发展史及现状观察报告 中国力学的滥觞可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的商代。商代音律发展十分良好,由此引申的力学概念五度协和音程也随之出现。后来中国古代提出“兼爱”“非攻”的墨子及其弟子解释力的概念与杠杆平衡。之后,力学发展一直是以民间工匠的智慧作为寄托,未能形成体系,只在《梦溪笔谈》、《天工开物》、《营造法式》等书籍中以经验总结的形式篆述。 1860年以来,随着中国近代的觉醒,力学在西方知识体系与思想的冲击下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京师同文馆首次开设有关力学的教程,而后各小学也纷纷引入,中国力学教育开始有了新的气象。1909年,冯如造出中国人的第一架飞机,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通车。1912年,罗忠忱回国,开创工程力学的教学,明年,理论力学课程开设。193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一系列力学书籍,如《应用力学》(徐骥)、《水力学》(张含英)、《工程力学》(陆志鸿)等。在有力的教育改革下,茅以升、周培源、钱学森、钱伟长、李四光等一系列在国际上有着广泛影响的力学泰斗们涌现出来,为我国近现代力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没有了战火摧残,力学科蓬勃发展。1951年,中国船舶模,型试验研究所在上海成立,5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组建力学研究室,同年,周培源设立我国第一个力学专业,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中国科学院于54年与56年分别成立土木建筑研究所和力学研究所。此后,中国土地上,各式样各级别的有关力学的学院、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如雨后春笋,一个个钻出地面。55年归国的钱学森及四、五十年代回国的物理学专家们为这些新近成立的单位注入的充满活力的血液。 改革开放后,各类力学报刊创立,如《力学与实践》、《空气动力学学报》、《固体力学学报》、《爆炸与冲击》、《工程力学》、《实验力学》等。同时加强了国内国外有关力学的研究成果。1980年,中国空气动力学会成立。81年,国际有限元会议在合肥召开。83年,中、日、美生物力学国际会议在武汉召开,第二届亚洲流体力学回忆在北京召开。85年,首届国际非线性力学会议在上海召开。国际交流的加强,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力学发展。直至今日,力学的研究,制度,条文等都得到了长足发展,渐渐地走向成熟。07年“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地成功发射,及其他力学的成功应用都是无数人辛劳的结晶,值得后辈一直铭记。 当代力学分类更为细化,研究更加深入,应用更加广泛。但其中的诸多遗憾不足还有待后人不断探索。 材料力学是固体力学的最早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作为机械、土木、采矿、航空航天、石油工程、海洋工程等领域的基础学科,是理工科院校有关专业的必学科目。1638年,伽利略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材料力学教材《两种新的科学》才使得材料力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后经过几代人艰苦努力,材料力学渐渐成长成熟。形成了一门系统学科。最初研究对象多为石头,木材等脆性较强的材质,受力变形较小,易分析。随着科技的发展,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生化材料等诸多高科技材料涌现,如何高效利用与处理这些材料,也成了材料力学面临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

《2010年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发布 过去一年,中国传媒业变化迅猛。广告方面,平面媒体尤其是二三线城市的平面媒体获得丰收,有大笔广告入账。这是否表明平面媒体由此进入一个新的拐点?形态方面,新的移动终端不断涌现,并成为新的媒体形态。这究竟只是尝试,还是一种可以预见的趋势? 1月15日,阳光中国·2010传媒发展年会在京召开。本届年会由《中国新闻出版报》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暨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7 所高校新闻院系联办。年会上,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宋建武代表大会组委会发布《2010年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试图从大量数据和媒体2010年的各种探索入手,探析产业结构如何构架以及传统媒体将会怎样发展。 【发展现状】 报纸 我国目前共出版报纸1937种,平均期印数20837.15万份,总印数439.11亿份,总印张1969.4 亿印张。与前一年相比,种数下降0.31%,平均期印数下降1.5%,总印数下降0.86%,总印张增长 2.01%。 近几年,我国报纸广告整体呈现上扬态势,尽管前两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有所下降,而伴随经济形势的好转,广告市场也逐渐回温。根据中国政法大学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报业广告实收平均增长率仅为2.75%。这一数据在2010年前三个季度分别达到了23.53%、19.46%和13.78%。 在报业广告经营增长的同时,报业广告市场并未与整体广告市场同步增长;广告结构恶化。2010年我国报业广告一个明显的变化是支柱行业的广告集中度下降,房地产、IT 等优质的广告资源比重下降。央视CTR的调研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报业广告刊登额比2009年同期增长21.9%,其中,零售业增长35.7%,汽车大增50.9%,而作为报业第一大广告行业的房地产广告仅增长1.6% ,其在报纸媒体的广告投放份额已经从2008年的30%下降到2010年的24%。这些情况会影响到报业广告的进一步回升和增长。 期刊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课程标准】 1.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2.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的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建设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简要分析其地理背景及其分类。 2.结合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简要分析其地理背景,拓展蓝色海洋空间,维护海洋权益,说明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意义。 3.通过读图、填图和贴图,了解《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海域的划分,能够分辨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以及各海域的法律地位和相关国家在其中的权利和义务,提升区域认知素养。 4.通过案例研究和相关实践活动,具体说明我国海洋权益包括的内容,强化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 5.能够在地理实践中表现出独立思考的意识、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案例,简要分析“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地理背景及其分类。 2.通过案例研究和相关实践活动,了解我国的海洋国情,并能够具体说明我国海洋权益包括的内容,强化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及案例了解我国国家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7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中国政府公布了当年的环境日主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你能从环境日主题中解读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吗?这句话也反映了我国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观。为了达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愿景,我国制定了若干项国家发展战略,你能说出一两项吗?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从网络新闻了解到的国家发展战略展开回答。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范本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整版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整版

编号:FS-DY-20606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 整版 《报告》负责人、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张文忠介绍,他的研究团队选取了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全国40个城市,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宜居城市问卷调查,重点分析了中国宜居城市指数综合评价结果和分维度评价结果。 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40个代表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准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数平均值仅为59.92分,中位数为59.83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认可值,反映出中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道路还很漫长。 根据评价结果,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的五座城市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和威海。其中,青岛市城市的综合宜居性评价,位居全国第一位;昆明具备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和特色的社会文化环境,位居第二位;三亚市以空气环境健康取胜,位居第三位;大连市在城市安全性和自然环境宜人性上表现突出,位居第四;威海市自然环境舒适性和宜人性优势明显,

位居全国第五位。 同时,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最低的五座城市为南昌、太原、哈尔滨、广州和北京。其中,北京位居倒数第一位,离居民认可度尚有较大差距。此外,郑州、南宁、呼和浩特、拉萨和银川宜居指数也相对较低。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本次《报告》评价指标共包括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自然环境宜人性、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交通便捷性和环境健康性等6大维度和29个具体评价指标。 研究表明,居民评价得分的是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其次是自然环境舒适度;然后是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而城市安全性评价得分最低,为55.76分,其中交通安全短板制约最为明显;环境健康性评价得分次低,为58.23分,并以雾霾污染要素评价最低,仅为56.4 分;交通便捷性评价也相对较低,为58.59分,停车便利性和交通运行通畅性是居民不满意的症结所在。 “城市安全性、环境健康性和交通便捷性已成为当前制约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三大’短板。”不过,张文忠同时解释,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倡导者及其拓荒之作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倡导者及其拓荒之作 ——《教育·社会·未来:郝克明教育文集》读后 【摘要】大力开展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之需。郝克明先生是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倡导者与开拓者。分析郝克明先生之《教育·社会·未来》文集可一见了然,能从整体上把握其教育战略研究对我国教育决策、相关学科建设以及实践推进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可以于细微处洞察其开辟与领航的教育战略研究所体现出的战略思维、多重跨越,实事求是、以实证为取向,立足国内、放眼国际以及注重时效、服务决策等方面的鲜明特点与学理路径。 【关键词】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教育战略决策郝克明 The Initiator and PioneerofChina’s EducationDevelopment StrategyResearch-----Review on “education, society and the future: A Collection of Education Essays by Hao Keming” [Abstract]It is a great requestof the times to reinforce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research.Professor Hao Keming is the initiator and pioneerof china’s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research. Through deep analyzing of “education, society and the future: A Collection of Education Essays by Hao Keming”,we can get a holistic sense about the important meaning of 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research for our country’s educationdecision-making , the related principle’s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practice advancing. We can also make out the basic features and academic routes of her research, such as strategic thinking, multiplecrossovers,seekingtruth from facts, empirical orientatio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time critical and decision supportingservices. [Keyword]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research, strategic decision in

媒体市场竞争态势研究报告

2005年度安徽省广播媒体市场竞争态势研究报告 安徽位于中国华东地区,全省总面积近14万平方公里,人口6228万,其中农村人口占了2/3。安徽是中国重要的农林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农业经济在全国居于第9位。在2004年度,安徽全省GDP 达到4813亿,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为4178.05元。2005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41元。 一、安徽广播市场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在安徽地区,广播有着极大的市场和发展空间。从本次调研来看,安徽广播听众现实听众有上升的趋势。2005年安徽省的广播接触率是62.7%,比去年增长了10%,现实听众增多了几百万。 广播接触率逐年增长 安徽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有着广大的农村地区和数量巨大的农民,这对广播发展有着极大的优势。从目前安徽全省的媒体竞争情况来看,电视、广播、报纸仍然是安徽地区接触率最高的三大媒体。其中除了广播以外,其他几类媒体的接触率与去年相比都没有很大的变化。 安徽各类媒体接触情况 互联网杂志报纸广播电视

城市广播发展迅速,农村听众资源丰富 调查显示,安徽城市广播接触率为63.0%,农村为62.1%,广播在城市的接触率比农村稍高。据推算,目前安徽省拥有1300万城市听众和2500万农村听众。再考虑到安徽6000万的潜在广播听众数量,可见安徽拥有丰富的听众资源,且发展潜力很大,农村广播市场尤其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青年听众成为听众主流 在安徽广播听众中,主要是以20-39岁的青年为主,该部分人群占了全部听众的50%以上。而50岁以上的老年听众比例仅在20%左右,相对来说也是比较高的。同时,由于山东是一个农业大省,所以农民听众的比例是最高的,其次是学生和个体户等职业者。 全省总人口广播覆盖人口广播潜在听众现实广播听众 定义:在过去一个月内有收听过广播的人为广播听众 城市的广播覆盖人口不包括来自农村、约1亿的转移人口,城市广播潜在人口包括了农村流入城市的这部分人口。 安徽听众的职业 司机 公司职员 专业人员服务业人员工人 失业/下岗/无工作 退休人员 学生个体户 农民安徽广播听12-19岁 11.4% 60-69岁9.8% 50-59岁10.4% 20-29岁27.5% 30-39岁23.3% 40-49岁 众年龄分布

论中国国家安全形势及发展战略

论中国国家安全形势及发展战略 二十一世纪刚进入第二个十年,世界经济,政治,军事风云变幻,老牌资本主义大国的缓慢衰落和新兴国家的强势崛起又一次强力的冲击了已经激荡的世界格局,实力依旧雄厚的大国正在极力维持着现有的世界格局,新兴国家在极力摆脱这种旧有的格局体系,这样的大变革给中国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会,但其中又深蕴着巨大的危机和阻力。 中国的高速发展和强势崛起,虽然这样的崛起一直很低调并且掩人耳目,但是随着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进一步实施,原本老牌帝国的地位和实际利益遭到挑战因此带来的焦虑和不安,和部分诸如印度、越南等快速发展的东南亚国家渴望在大国角逐中谋求更多的国家利益和提高地区影响力,中国一直奉行的希望偏安一方的韬光养晦政策是时候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邓小平在特定的国内外环境下提出这个战略时,中国领导人就时时注意避免被置于镁光灯下,在国力还未达到世界一流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与他国的利益摩擦,一心一意集中力量谋发展。但是在东面与日本因钓鱼岛问题存在擦枪走火的情况,在南面诸多南亚小国拉帮结舍,依附大国在搅浑南海问题,蚕食中国南海的利益,西南部野心勃勃的印度大象蠢蠢欲动,一直将中国视为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北部俄罗斯虽说是中国的传统盟友但是无时无刻不在提防中国,何况300年来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就是这只北极熊。朝鲜那只喂不饱的白眼狼不仅经常不听老大哥的话还引狼入室,朝核问题成为了美日在亚太部署军事力量限制中国的一个借口,中国西部随着一批政治强人的倒台,阿拉伯之春的多米诺骨牌逐渐向东蔓延。中国的周围国家安全形势已经达到了空前严峻的状态。 管中国领导人一直强调中国坚定不移的奉行和平崛起的政策,但是笔者认为在1500年地理大发现后没有一个世界性的大国可以在和平的环境中崛起,无一不是在夹缝中发展,后通过战争战胜原先的霸主终成世界一极。想要崛起的新兴国家与既得利益的国家必然存在利益、意识形态等冲突,一旦这样的矛盾上升到不可调和的程度,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诉诸武力,纵观世界历史,美欧强国无一例外,因此当历史又一次轮回到中国头上时,这些国家必然会极力阻扰和遏制中国的发展。中国的情况也类似,在全球经济日益紧密结合的情况下,中国日益增长的国家利益需求和日益渴求的地区影响力必然会挤压到他国的国家利益,由此带来的国家利益摩擦不可能能够有意的去避免,只会愈演愈烈。随着美国的核心战略东移,一位美军高级将领说:“你们(中国)的好日子结束了,我们回来了。”因此以美国为首的大国在经济、军事上步步为营,企图在中国周围形成包围圈,其毫不掩饰的险恶用心就是想极力阻遏中国的发展。因此中国想用嘴皮子劝服他国相信中国的和平政策,无异于痴人说梦。笔者认为在大政策及战略方针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应该加大国防建设,强化军事力量甚至准备好战争的准备,比如虽然中国与美日等国的经济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紧密,短期内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不存在,但在将来尤其是美国的地位和利益进一步受到威胁时爆发局部冲突的可能性是十分大的。因此笔者认为在美国还未完全从中东乱局中回过神来,日本还在极力摆脱限制其军力发展的体系,印度、南亚各国的实力与中国还有较大差距的时候,中国应该牢牢把握住这可能是最后的黄金十几年,狠抓发展,尤其是军事实力的发展。中国不能像北宋那样明明是一个超级经济大国,却不注重军事的发展以致成为一个经常被异族侵扰的国家。一旦美国从中东乱局的阴影走出来,将其主要的军事力量部署在亚太地区,日本在其日益强大的右翼势力挟持下重新武装成军国主义,印度等南亚各国在飞速发展过程中缩短了与中国的差距,积累了进一步与中国叫板的资本,那么恐怕地区冲突是在所难免的了。中国应该效仿西汉,大汉王朝在建国初期积贫积弱的时候注重国内发展,实行修生养息的政策,大力发展生产力,等到开国将近100年的时候武帝依仗几十年积累的雄厚资本开始对匈奴进行军事回击。虽然中国目前看上去是四周受敌而且没有可靠的盟友,在夹缝中艰难发展,但是这是一个新兴大国所必经的孤独历程。若中国领导人在外界压力和外国胁迫下减缓了军事力量的发展,被其他大国限制甚至被牵着鼻子走,幻想着仅以外交和经济手段去调和一系列

科学研究报告格式

科学研究报告格式 教育科学研究所个人述职报告范本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大家好! 我是1982年参加工作的,曾毕业于织金师范、毕节学院、贵州师范学院、Flinders University,先后在织金龙场中学、织金三中、黔西水西中学、纳雍一中教英语,担任过班主任、教研组长和政教处主任,被评被评学校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优秀教研组长,被评为县优秀教师和市优秀教师。XX年考到教科所工作以来,在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和帮助下,我努力工作,刻苦学习,较好地完成了各项教研工作任务,被评为省优秀教研员和全国优秀外语教师。在此我要感谢大家的关心和帮助,并把我到教科所以来所做的工作向大家简单汇报一下,敬请不吝指教。 作为一名英语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我非常热爱教学和教研工作,而且工作勇于担当。我主要负责英语教研工作,还兼做过图书室的工作及体育、小学科学、特殊教育和信息技术教研工作等。工作中除了常规的听课、学科竞赛、优质课、论文和优质教育资源评选工作等,还积极开展联片教研活动,送教下乡上示范课,组织首届毕节试验区中小学生暨英语教师英语电视大赛,组织市外语学会的学术年会和全省外语学会在毕节的召开,与中国外语学会合作在我市开展大型义务送教活动,撰写新课程大练兵学科大纲并担任主讲教

师、上示范课,“国培计划”辅导教师,承担特岗英语教师培训讲座2次。受聘省“国培计划”培训专家, 作省级培训讲座2次。主持中央电教馆课题“《英语网络课程》的多元化应用与研究”和省级重点课题《促进贵州教育均衡发展的英语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在毕节的实施,合作主持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的重点课题《英语语篇教学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影响》和贵州省重点课题《高中英语语篇阅读教学实验》的研究工作及我们教科所的省级重点课题《有效课堂教学研究》英语学科的研究工作。到教科所工作以来,获省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省优秀论文一等奖3篇,二等奖2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 在勤奋工作的同时,我还坚持刻苦学习,包括学习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研究方法等,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如参加国培计划华南师范大学高中英语骨干教师国培班的学习并被评为优秀学员,通过全国中小学优秀外语教师出国留学奖学金项目统一选拔考试到英国诺丁汉大学学习,攻读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硕士学位并获得弗林德斯大学硕士学位证书和教育部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 在3所公办学校和1所民办学校工作的经历让我感受到不同学校特别是公、民办学校之间的管理模式和风格,从中

2020年(发展战略)新中国年的发展成就

(发展战略)新中国年的发展成就

新中国60年的发展成就 壹、回首见历史 解放前夕,旧中国的经济已处于崩溃边缘,连年战争留下满目疮痍,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市场萧条,物价飞涨,失业现象严重,广大劳动人民于生存线上苦苦挣扎。 1949年,中国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当时大部分人的生活仍维持于最低的生存水平上。面对这样的局面,党和国家采取了壹系列措施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生产,稳定物价,安排就业,以安定人民生活。广大人民以主人翁的精神和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去,为新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物质基础。这于发展生产稳定民心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人们对救民于水火的共产党充满了热爱和感激,对自己当家做主充满了自豪和热情。“壹五”时期被称为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建设的第壹个“黄金时代”。可是,由于已知的诸多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们没有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扎扎实实的经济建设中去,人民生活几起几落,于温饱线上徘徊20年之久。生活于那个时代的人们不会忘记,人民生活虽有改善,由于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市场供应匮乏,消费品供应不足,绝大多数商品均需要凭票证购买。正是于这个时期,整个世界经济突飞猛进,相比之下,中国经济以及人民生活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35倍 如今,以党的十壹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已30年,我省也同全国壹样,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跨越和大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主体分配向个人倾斜,使城镇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到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829.45元,

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高水平,和1981年相比,增长了35倍,26年间平均增速14.1%。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不断增加的,经历了“快速增长、高速增长、平稳增长”的过程,收入渠道实现多元化。 壹是工资性收入仍是可支配收入主要来源,非工资性收入明显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虽然不断下降,但仍占60%之上,是家庭总收入的主要来源。2008年达到8677.27元,比1981年增加了8313.56元,增长了23倍。非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2008年达到36.2%。工资性收入和非工资性收入增长及比例变化可划分以下几个阶段:非工资性收入发展时期。1981年至1985年,由于经济体制尚处于起步阶段,城镇居民非工资性收入减少,收入仍以工资为主,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壹直保持于90%—94%之间,变化甚微。随着其他收入渠道的拓展,家庭收入的多元化渐渐表现出来,非工资性收入比重逐年上升。 非工资性收入全面增长时期。1986年至1998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城镇居民非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呈上升趋势。城镇职工从事个体运营、第二职业、停薪留职的人数逐渐增多,是非工资性收入增加和收入来源多样化的重要因素,这壹时期非工资性收入仍存于壹定的不稳定性。非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由15.27%,上升到1998年的26.46%,增加了10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增长较快,到1998年为4223.88元,比1986年的764.76元增加了3459.12元,增长了4.5倍。家庭总收入增加带动工资性收入和非工资性收入同步上升,由1986年的648.01元,116.75元,上升到1998年的3106.32元和1117.56元,分别增长了3.8倍和8.6倍。 非工资性收入高速增长时期。1999年至2008年,非工资性收入显著增加,占家

科学技术发展报告

科学技术发展报告 一、2006年科技发展情况 2006年,贵阳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全市科学技术大会精神,结合建设大贵阳、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不断深化科技工作改革,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达到了建设创新型城市开好头、起好步的要求。并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开展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一)科教兴市工作 2006年6月份召开的全市科学技术大会,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宏伟目标。在会上,出台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建设创新型城市、促进率先在全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决定》,发布了《贵阳市“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10年)》,下发了《实施贵阳市“十一五”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1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大会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确立了“合作创新、重点转化、率先突破、引领跨越”的工作总方针,形成了贵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1810科技行动”,即建设具有贵阳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八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实施资源与环境保护、高新技术产业化、循环经济、先进制造业、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金筑英才、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科学技术普及等十大科技工程,并从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制定了促进科技创新的具体政策措施。大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自主创新已从科技发展的一般战略上升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成为贵阳市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科普工作向纵深推进。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科普法和科普条例,启动了“贵阳林城”专题科普馆、“三小工程”科普教育基地、国防教育科普基地等一批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积极推动贵阳科普信息网、推进电子科普画廊建设,完善市科普信息网站硬件和软件。成功举办中国西部制造业发展战略高层论坛暨第5届e工程及数字企业国际学术会议、南方城市科技计划暨创新型城市建设研讨会、“第六届全国(贵阳)科技教育创新作品展评会”、“航天航空技术”的报告会等。组织开展了“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系列活动,开展“第二十五届青少年科技活动月”、贵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丰富多彩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参加第二十一届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获优秀科技竞赛项目二等奖三名、三等奖三名,科学幻想绘画二等奖二名。组织参加2006年度全国青少年航海模型锦标赛,获得ECO-ST级冠军。三是加强了学会组织建设,促进学会管理规范化,提升学术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四是依托“农业技术专家咨询团”开展“急约即到”服务,积极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实施“金桥工程”项目,通过“以点带面、榜样示范”的方式,培育新型农民,为基层服务。组织农业技术专家编印了《贵州地区茄子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和《贵州地区辣椒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两种实用技术小册子,五种关于消防、花卉盆栽、禽流感防治、老年病预防、糖尿病预防的科普小册子。完成了《黄金梨栽培管理技术》、《杨梅栽培管理技术》、《樱桃栽培管理技术》、《肉牛饲养管理技术》、《肉兔的规模化饲养管理技术》5个农村远程教育课件的开发。 加快培养科技教育专业人才。贵阳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开设了学制三年的科学技术教育专业,开展外语、计算机等实用技术培训,认真做好对外交流,对外派遣研修生工作,推荐赴美国、香港等国家(地区)学习交流、考察培训,培养复合型人才。 (二)科技项目组织与实施 2006年共安排科技三项费7500万元,比上年增长21 %。实施市级科技项目243个(软课题除外),年新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与教育体制改革研究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与教育体制改革研究 一、导言 (一)研究的目的、思路、特色 制定教育发展战略,将有利于在未来发展中进一步明确方向,系统规划,使得教育事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发展服务。 研究思路是通过分析环境的变化和新时期教育面临的历史使命,按照发展战略的科学逻辑,以及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观,制定教育的发展战略目标,提出相应的战略措施,并对若干关键性体制保障措施进行专门研究。 研究特色是对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观进行了两个层次的归纳,分为价值观、系统观层次,按照“资源”-“活动”-“产出”-“效果”-“未来影响”等逻辑关系区分计划工作与未来预期,从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人力资本提高以实现科教兴国的高度,构建基于未来效果的教育战略目标。 (二)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基本逻辑 1.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逻辑 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变化对教育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不仅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方向,也影响着教育功能的变迁。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作为推动教育发展重要动力的教育需求是不同的,呈现出教育组织发展性需求一技术诱致性需求一人的全面发展性需求。教育系统在不同教育发展阶段

呈现不同的特点,面临着不同的任务和矛盾。根据“十一五”及未来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教育事业的功能不仅是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的劳动者,而且更重要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公民的基本素质,并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2.教育发展战略制定的逻辑过程 教育发展战略是教育在未来一个时期面对环境的变化,以发展的效果和未来影响为导引,根据一定理念而进行的发展规划设计,其流程是:分析社会和公众的需要与评价一分析系统存在问题一明确未来的目标和结果一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一确定战略措施一制定实施方案。 战略逻辑按照“资源”-“活动”-“产出”-“效果”-“对未来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即根据未来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从效果出发考虑教育的资源配置、良好的教育服务活动、最佳的产出,设计教育发展战略目标体系,最后构成“目标-指标-措施”系统。 二、教育发展的环境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政治民主化加速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科教兴国战略使得教育的地位更加突出和重 要 教育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教育的发展指标成为小康社 会发展的重要标志,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网络新闻及新媒体研究报告讲义

网络新闻和新媒体研究 一、网络新闻和新媒体研究 二、新媒体传播 三、个案探讨 四、研究选题和论文框架 一、网络新闻和新媒体研究 (一)总体说明 (二)研究的学术基础和内容框架 (一)总体说明 课程目的: 1)和大家一起探讨和讨论网络新闻传播问题;2)帮助大家找研究题目;3)介绍比较规范的研究规则和论文样式。 人民网现在传媒大学设立面向学生<本科和研究生)的网络新闻和传播优秀论文评选,每年一次,大约是6月截止,去年举行了第一届,今年是第二届。希望大家也能参加。 课程范围: 课程名称是“网络新闻和新媒体研究”。国外的新媒体研究范围极广,我们的大致覆盖新闻学、传播学和网络新媒体研究三大部分和领域,其中核心领域和关注焦点是新闻传播。在网络和新媒体研究中,不可避免会涉及跨领域和许多更广泛的问题,但是希望大家还是要注意与新闻传播的关联和侧重。 我们课程的重点阅读也在新闻学、传播学和网络传播等方面,希望大家重视。一些同学是跨专业的学习背景,原本接触这些内容不多,觉得进入和熟悉有难度,不知如何下手。我的建议就是:大家要读新闻学、传播学的基本书目,要具备这些领域的基本知识和背景情况,然后在进入网络传播和新媒体研究时,就会有依凭和联想。知识和阅读相对有欠缺的同学,希望抓紧补课。 课程书单: ——指定教科书: 邓炘炘著《网络新闻编辑》,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

金梦玉编著《网络新闻实务》,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课程推荐的其他阅读书籍: -- 鲁曙明洪浚浩主编《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 [美]新闻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

中国文化发展战略

中国文化的发展策略 摘要: 文化反映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演进。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创造的积累,认识的模式,交流的媒介和行为的规范。它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政法制度、宗教信仰、文物典章、风俗习惯、哲学美学等许多方面。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品格。它对人类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对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的发展不但标志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水平,也标志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强大程度。 关键词:文化,民族精神,战略,中国特色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曾指出,“谁占据了文化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我们可以看到文化的重要性,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拥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我们的祖祖辈辈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文明的足迹,我们接受的是儒家文化的熏陶。自古中国重视文化的发展,每个时代的统治者都对文化很是重视,在21世纪的今天文化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被各个大国重视,并制定相关策略发张自己国家的软实力。 据我们所知,文化是人类后天的创造。文化反映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演进。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创造的积累,认识的模式,交流的媒介和行为的规范。它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政法制度、宗教信仰、文物典章、风俗习惯、哲学美学等许多方面。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品格。它对人类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对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的发展不但标志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水平,也标志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强大程度。 今天,文化的相当部分还直接表现为生产力,出现了具有极大经济价值的文化产业。文化作为软实力的重要,往往体现在它的影响上。即文化的发达程度和先进程度所产生的魅力,包括对本国和本民族所产生的凝聚力与对它国它民族所产生的吸引力。文化越发达越先进,它作为软实力的影响就越大越广泛!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强大,不独表现在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强大上,还需要文化作为软实力的强大。因而对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发展文化关系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发展文化不仅需要战略的眼光,还需要审时度势地制定正确的文化发展战略,以求扬长避短,升优汰劣,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当今世界的总格局中实

【发展战略】中国教育发展趋势

为什么有的文化被同化而消失?为什么有的文化能够融合不同文化的精髓而很好地适应新的发展?这些看似宏大的问题,都是跨文化教育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并正在被学校教育不同程度地吸收。跨文化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 Education)是20世纪后期世界教育民主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趋势,也是21世纪为了实现全民教育目标 而产生的国际教育热点问题之一。 跨文化教育对中国教育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对于如何对待国内不同民族的文化,如何看待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跨文化教育思想具有启发意义。 第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对外交流日益增多,对于如何理解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 文化积累与文化创新,跨文化教育思想极具重要意义。 第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大量农民工涌向城市,生活在与他们过去不同的区域文化之中。如何引导他 们正确对待区域文化的差异,跨文化教育思想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第四,文化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播,各种文化的和谐共处需要通过学校教育来加强,因此,跨文化教育可以进一步促进我们思考学校教育如何关注不同文化、如何平等对待不同文化的问题,在课程和教学中消除我们习惯使用的、带有文化歧视和文化偏见的内容,以更 有利于各种文化的相互了解、尊重和共处。 因此,跨文化教育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领域。 跨文化教育作为教育发展趋势 跨文化教育的实践历史悠久。从古至今,世界各国一直在进行着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文化交流和学习,例如国际旅游、访问、留 学、研究、移居等,都具有跨文化教育实践的性质。 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对跨文化教育的理论探讨始于20世纪60年代。战后,世界许多国家兴起了移民潮,具有不同文化的移民移居他国,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人们开始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变迁,研究各种文化变化的原因、过程与结果,探究为什么有的文化被同化而消失,为什么有的文化能够融合不同文化的精髓而很好地适应新的发展,等等。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一些有关跨文化教育 的理论。 作为一种教育思潮,跨文化教育的兴起是在20世纪90年代,这是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提倡和努力推行分不开的。从20世纪80年代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关注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作用。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日内瓦召开了第43届国际教育大会,主题是“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并发布了《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的建议性文件。在此基础上,于1996年发布了《国际理解教育:一个富有根基的理念》专题报告。该报告强调,通过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国际理解,并可以从学校教育、课程与教学过程中进行跨文 化教育。 国际社会倡导的跨文化教育,其目的不仅在于促使各国儿童尊重自身文化背景,而且也倡导理解其他文化,增强彼此间的公正、团结与容忍,引导他们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的文化差异。跨文化教育鼓励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国际理解与沟通,减少冲突,促进世界和平,已被认为是创建多元化社会、尊重平等人权的有效工具之一。 目前,跨文化教育思想已超越了以往的移民教育、少数民族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双语教育等概念,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并成为一种教育发展趋势,成为一种国际教育思潮和运动 未来的冲击与中国教育发展趋势

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现状分析

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现状分析 1.重点学科发展战略不清晰 任何组织及学科的发展均须建立在初始阶段战略规划及发展目标之上,即做好顶层设计。顶层设计的作用犹如人类基因的作用,DNA排序决定了人的最终性状顶层设计的设计者与决策者就是人类社会事物的各种基因的缔造者,关系重大且不可怠慢。顶层设计中的“顶层”是事物的领导者、决策者对事物的系统化和系统工程化。简单来讲,顶层设计中的“顶层”是决策化、系统化、系统工程化的统称,这三者并列存在,相互依存,共为一体,缺一不可。顶层设计中的“设计”也可概括为对某既定事物的战略、战术设计,简言之是战略规划,更多体现为定性设计,而非定量设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大数据办处长沈剑峰在会议中曾提出:未来健康中国建设的第一要义,就是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所有人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管理。此背景下,国家卫生健康行业信息化应当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以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信息化;二是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医院信息化。新问题带来了新需求,医院信息化先行地区进一步突破,需要理清“旧城改造”还是“推到重来”的发展思路;要回应医院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面的诸多需求,清晰的顶层设计至关重要。因此加强顶层设计的建设和培养对于重点学科的建设尤为重要。 随着发展进程的有序推进,再根据实际情况,“以不变应万变”做出合理调整。这里的以不变应万变不是说不变,而是说要合理的改变,既不能大刀阔斧的拍脑袋决定,也不能固步自封的闭门造车。总之,通过构建战略体系框架,规范组织或学科有序发展,最终实现战略发展目标。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是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即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所谓发展的不平衡,着重是从发展的空间结构而言,存在着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差距等;所谓发展的不充分,主要是从发展的总体水平特别是发展的质量而言,在目前阶段上,这种不充分更多

传媒行业详细分析报告

传媒行业详细分析报告 【201X年09月】 一、行业发展环境:驱动传媒行业基本面发展动力依然不变跨年来看,板块成长主动力主要因素依然延续:经济转型、消费升级带来的长期机会;行业处于较快成长期、相对成长优势;并购重组加速公司规模成长。 1、经济转型、消费升级带来的长期机会 经济转型和深化改革大趋势下,文化产业大繁荣是重点所向 20XX 年以来,不断出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201X 年11 月12 日三中全会落下帷幕,公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使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之后,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人均收入提升、人口结构变迁推动的消费升级是未来10 年的命题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继201X 年我国人均GDP 突破6000 美元之后,201X 年我国人均GDP 有望进一步提升至6629 美元,未来十年都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高收入

国家的关键时期,推动人均GDP 及人均收入持续增长是期间最大命题。 同时,从人口结构上来看,中国社会一方面80 后已成消费主力、90 后正在快速崛起,另一方面也开始步入老龄化阶段。年轻人消费观更加激进以及人口步入老龄化都将推动消费率提升和储蓄率持续下降。 2、行业处于快速成长期、相对成长优势 我们梳理了20XX 年以来传媒行业各细分领域的成长性,201X 年前三季度,虽然整体营业收入增速虽然有所下降,但净利润增速则有较大幅度增长,在细分行业中尤以电影动画板块最为突出,互联网和整合营销行业净利率也保持较高水平;同时除广播电视外,其他各领域净利润增速均保持在20%以上。各细分领域毛利率基本保持稳定。 传媒行业与其他行业对比而言,成长性和毛利率水平均有较大优势。从营收增速水平来看,近几年电影动画、互联网、整合营销等几个细分领域成长性均在20%以上,互联网和电影动画更是在35%以上。净利润增速来看,除互联网领域有一定波动外,新媒体均能保持。 中国传媒产业规模将超万亿元—— 201X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 4月19日,《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传媒发展论坛”上发布。《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蓝

(发展战略)中国企业发展八大战略最全版

(发展战略)中国企业发展 八大战略

为中国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日前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和英国剑桥大学中国发展信托基金于近期共同主办了第壹期中国企业管理高级研修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资委及中远集团等15户大型企业主要负责人参加了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剑桥大学为主的著名教授和近40位世界商界领袖围绕全球商业革命对企业领导者素质的挑战、全球化和X公司治理、且购重组和产业发展新趋势、科技进步和企业研发、企业管理新趋势、可持续发展和能源、环境和平以及全球化和风险管理、全球化对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等。学员们在进行了50多次认真研讨后,初步形成了中国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几点战略思考。 树立强烈的全球化意识 当前全球化已渗透到各个方面,不仅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更加全球化,而且制度、规则、环境和观念等也越来越全球化。和戴克、西门子、BP、英美资源、米其林、西班牙电信等国际知名的大X公司相比,我们的企业在战略规划、运营规模、X公司治理、开发创新、企业管理、社会责任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相当的差距。如何适应全球化的新形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际国内俩个市场上主动参和国际竞争和合作,实现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都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当下世界非常关注“中国因素”在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各个方面的作用,再加上印度、巴西、俄罗斯几个国家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世界格局和发展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平和发展虽然是当今社会的主题,但矛盾冲突会不断,欧美模式不断遇到挑战,国际社会将处在壹个十字路口,中国改革发展也处在壹个新的十字路口。 对于中国仍有壹个更为严峻的现实,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以廉价劳动力保持长久竞争优势,中国更不例外。以西班牙的发展为例,25年前它有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发达国家实行了产业转移,但随着加入欧盟和全球化日益深入,这种优势逐渐失去,迫使他们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转换。中国发展进程中如果不解决这壹问题,今天繁荣明天就可能是衰落。 面对这种新形势,要缩小和发达国家及其跨国X公司的差距,应对全球化的挑战,要学会且善于用世界眼光观察现实,用全球意识思考问题,用战略思维谋划未来。 加快国内产业升级 当今全球化源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和转型国家的改革特别是前苏联解体。从上世纪8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