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通“悦”,高兴

2.日以尽矣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通“返”,返回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震”,震慑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可以;以,介词,用来;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于,介词,在;是,代词,这时,这种情况;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

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6.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7.左右乃曰/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向北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在白天在黑夜

3.函封之用匣子

4.发尽上指冠向上

5.箕踞以骂曰像箕一样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上前

2.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着白衣,戴着白帽

3.乃朝服,设九宾穿上上朝的礼服

形容词作名词其人居远未来远地

动词作名词乃欲以生劫之活的方式

使动用法使使以闻大王使……听到,禀报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认为……迟

2.群臣怪之认为……怪

四、重点实词

1.略:掠夺,攻取;进兵北略地

2.购:重金征求悬赏;秦王购之金千斤

3.深:刻毒;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4.币:礼物;持千金之币物

5.假借:宽容,原谅;愿大王少假借之

6.提:掷击;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7.被:受;被八创

8.劫:强迫,威逼其订立盟约乃欲以生劫之

9.请:1请求;乃请荆卿曰/乃复请之曰

2请允许我;丹请先遣秦武阳/请辞决矣

10.诚:1如果真的;诚能得樊将军首

2的确,确实;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11.顾:1副词,只是,不过;顾计不知所出耳

2动词,回头;终已不顾/荆轲顾笑武阳

12.发:1动词,出发;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2动词,打开;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3名词,头发;发尽上指冠

13.就:1登上;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2成功;轲自知事不就

14.引:1身子向上起;自引而起

2举起;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15、陈:1陈述;恐惧不敢自陈

2排列;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五、重点虚词

1.为

1介词,读wèi,表被动除外

父母宗族,皆为wéi戮没被

为之奈何不足为外人道也对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前为谢曰替

2动词,读wéi

乃为装遣荆轲打点,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愿举国为内臣做,当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又前而为歌曰/复为慷慨羽声发出

2.乃

乃请荆卿曰/乃遂私见樊於期/樊於期乃前曰/乃复请之曰/而乃以手共搏之/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副词,表承接,于是,就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副词,才

乃欲以生劫之副词,加强判断语气,原来是

3.而

今行而无信/而伤长者之意/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表转折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而乃以手共搏之表因果,因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表并列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伏尸而哭/荆轲和而歌/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表修饰

又前而为歌曰/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图穷而匕首见/而秦法表承接

4.以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介词,因为

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介词,用

以次进介词,按照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使使以闻大王/遂拔以击荆轲/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连词,表目的,来

箕踞以骂曰连词,表修饰

5、与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连词

人不敢与忤视/待吾客与俱介词

六、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取之以百金

2.以之试人/人不敢与之忤视/欲与之俱/而为之留待/待吾客与之俱/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前为之谢曰/使之毕使于前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荆轲顾笑于武阳/皆陈于殿下

4.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荆轲待吾客与俱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

状语后置

1.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拜送于庭/使毕使于前

2.给贡职如郡县

定语后置

1.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数量定语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者”作标志

七、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以,介词,用来;有用来……的办法

2.然则将军之仇报既然这样,那么

3.荆轲有所待有所……的人或事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的原因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没有用来……的办法

6.以故荆轲逐秦王以,介词,因为;故,缘故;因此

八、文化常识

1.史书体例: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的历史事件;如春秋孔子左传左丘明资治通鉴司马光;某年发生了某事;

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至今成书时代的历史事件;如史记司马迁;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时代的历史;如史记以外的二十三史——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三国志

陈寿等;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如国语左丘明战国策刘向;某国发生了某事;

纪传体:以人物为纲,时间为纬,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包括史记在内的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某人做了某事;

2.卿,对人的敬称;足下,下对上或平辈之间的相称,您;

臣,谦称,我;仆,谦称,我;竖子,对人的蔑称;

3.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4.七音: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声调悲凉,羽声声调激愤;

5.九宾:古代外交上的隆重礼仪,君主接见外国使者时由九个招待官员依次传呼接引来宾上殿;

6.中庶子:管理国君车马之类的官;

九、重点语句翻译

1、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点评:则,承接,那么;虽,即使;

翻译: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渡过易水,那么即使想长久侍奉您,又哪里能够呢

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点评:微,如果没有;而,承接,不译;则,承接,那么;购,重金征求,悬赏;“购之以金千斤”,省略句,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诚,如果,果真;与,连词,和;说,通“悦”;有以,有用来的……办法;

翻译: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没有信物,那么秦王就不能亲近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悬赏他的头;如果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地接见我,我就能够有报答太子的机会了;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点评:以,介词,因为;穷困,古今异义,走投无路;以,介词,因为;而,却;长者,品德高尚的人;更,改变;

翻译:樊将军因为处境困窘走投无路才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品德高尚的人的心,希望您再考虑别的办法吧

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点评:之,取消句子独立性;遇,对待;深,刻毒;为,表被动;

翻译: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太刻毒了;父母和宗族,全被杀戮和没收为奴婢了;

5、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点评:于,介词,到;顾,表轻微转折,只是;所出,所字结构,出来的地方;

翻译:我每当想起这些,常常痛恨到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

6、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点评:把,抓住;而,表并列;然则,既然这样,那么;而,表递进或并列;见,表被动;

翻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刺他胸部;这样,那么将军的仇报了,而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7、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点评:而,却;反,通“返”;竖子,对人的蔑称;也,表判断;

翻译:今日去了却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

8、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点评:者,定语后置的标志;白衣冠,名词短语作动词,穿着白衣戴着白帽;以,连词,来;

翻译: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给荆轲送行;

9、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点评:两个“之”,助词,的;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燕王拜送于庭,状语后置;闻,使动用法,使……听到,报告;

翻译:燕王害怕不敢自己来陈述,恭敬地砍下樊於期的头,并献上燕国督亢的地图,用匣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拜礼送出头函和地图,派使者来报告大王;

10、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点评:怪,意动用法,以……为怪;“笑”后省略“于”,对,“笑于武阳”,状语后置;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为”后省略“之”;谢,道歉,谢罪;

翻译:他们走到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大变很恐惧,群臣感到很奇怪,荆轲回头对秦武阳笑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

11、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点评:发,打开;而,承接;见,通“现”,出现,显露;

翻译:荆轲已经取过地图献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展开时匕首就露了出来;

12、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点评:以故,因此;而,转折;卒,通“猝”;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而,因而;乃,表承接,就;

翻译:因此荆轲追逐秦王,可是仓猝间惶恐着急大臣没有用来打荆轲的东西,因此就用手一齐同荆轲搏斗;

13、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点评:就,成功;而,修饰;箕,名词作状语;以,连词,修饰;所以,表原因;乃,副词,原来是;以,介词,用;生,动词作名词,活的方式;劫,强迫、威逼;之,代让秦王订立盟约这件事;以,连词,表目的,来; 翻译: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两脚伸开像箕的样子坐在地上骂道:“事情没有成功的原因,就是想用活的方式威逼其订立盟约,一定要得到盟约来报答太子啊;”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由查字典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查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而卒惶急无以击轲卒,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

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通“悦”,高兴 2.日以尽矣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通“返”,返回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震”,震慑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可以;以,介词,用来;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于,介词,在;是,代词,这时,这种情况;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 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6.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7.左右乃曰/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向北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在白天在黑夜 3.函封之用匣子 4.发尽上指冠向上 5.箕踞以骂曰像箕一样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上前 2.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着白衣,戴着白帽 3.乃朝服,设九宾穿上上朝的礼服 形容词作名词其人居远未来远地 动词作名词乃欲以生劫之活的方式 使动用法使使以闻大王使……听到,禀报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认为……迟 2.群臣怪之认为……怪 四、重点实词 1.略:掠夺,攻取;进兵北略地 2.购:重金征求悬赏;秦王购之金千斤 3.深:刻毒;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4.币:礼物;持千金之币物 5.假借:宽容,原谅;愿大王少假借之 6.提:掷击;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7.被:受;被八创 8.劫:强迫,威逼其订立盟约乃欲以生劫之 9.请:1请求;乃请荆卿曰/乃复请之曰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 4.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 5.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6.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 7.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 8.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奉”通“捧”双手捧着) 10.愿大王少假借之(“少”通“稍”,稍微) 11.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 (二)古今异义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 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今义:年长之人) 6.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 7.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8.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 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 10.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11.终已不顾(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及) 12.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 13.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 14.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古义:宽容,原谅;今义:不是自己的,偷别人的,如:假借名义) 15.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16.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提:古义:读作dī,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提”着篮子之类) 17.诸郎中执兵。(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18.断其左股。(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 19.左右既前(左右:古义:身边侍臣;今义:方位名词) 20.荆轲废(废:古义:倒下;今义:残废) 21.秦王复击轲(复:古义:又,再;今义:往复,重复,复习) 22.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投击;今义:垂手拿着) (三)词类活用 1.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2.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名词作状语,早晚) 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邑:名词作动词,封邑) 4.丹不忍以己之私(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小结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小结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 以) 金千斤 2.欲与( 之) 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 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 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 介宾短语后置) 4、使毕使于前( 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五、重点实虚词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 发尽上指冠头发 2、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回头 3.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 为之奈何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 4.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六、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2.然则将军之仇报(既然这样,那么) 3. 荆轲有所待(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6.以故荆轲逐秦王(因此)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著名的故事。自古以来,这个故事被无数人传颂,被誉为“刺秦奇谋”的典范。荆轲刺秦王这个事件背后,蕴含着很多有趣的历史知识,今天我们不妨来逐一探讨。 1.荆轲是谁? 荆轲,又名荆襄,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将领和谋士。出生于一个卑微的家庭,却因为聪明才智和勇气过人而名动天下。荆轲最出名的事迹,就是刺杀秦王。 2.秦王赵政是谁? 秦王赵政,即秦始皇,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建立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皇帝。秦王赵政的统治期间,实行了一系列削藩、并吞、焚书坑儒、修筑万里长城的政策,使得秦国成为历史上最强的国家之一。但其统治也因法家的残酷和秦朝无后继因而声名狼藉。

3.荆轲为什么要刺杀秦王? 荆轲认为,秦王赵政执政时期实行的政策残暴无道,不仅焚书 坑儒,且连自己的侄子都杀害了。同时,荆轲关心楚国的未来和 民生,认为除去秦王赵政这个残暴的暴君,是拯救楚国的最好机会。因此,荆轲向楚国的国君建议刺杀秦王赵政,以帮助楚国重 新振兴。 4.荆轲刺秦王的计划 荆轲刺秦王的计划,可以说是极为巧妙的。他先向秦王赵政献 上绝世的美女“虞姬”,瞄准其私欲放心,接着在秦王赵政的前面 表演舞蹈,进一步打击其意志,达到了吓得秦王开门迎接的效果,终于得以实行。这也是荆轲被后人赞誉的原因之一。 5.荆轲刺秦王的结果 荆轲刺秦王后,楚国并没有重新振兴,反而在秦国的残暴统治 下受尽了苦难。而荆轲自己也死于秦王赵政的手下。荆轲刺秦王

虽然效果不如人意,但是毫无疑问,其背后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人性情感。 6.历史背景 荆轲刺秦王所处的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各个诸侯国互相对立,不断争夺领土和资源。这个时期也见证了诸多杰出人物的崛起,如孙子、韩非子、墨子等等。 7.历史意义 荆轲刺秦王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荆轲的勇气和机智,反映了中国人民爱国精神的高峰。而荆轲刺秦王的事件,也反映了政治欲望对人的影响。 8.文学艺术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在中国文学艺术中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从屈原的《离骚》、吴文英的《春秋繁露》、殷振华的电影《荆轲刺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荆轲刺秦王》学问点归纳梳理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快活〕 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可怕〕 4.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 5.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6.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 7.请辞决矣〔“决”通“诀”,告辞〕 8.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奉”通“捧”双手捧着〕 10.愿大王少假借之〔“少”通“稍”,略微〕 11.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 〔二〕古今异义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 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逆境;今义:贫困,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今义:年长之人〕 6.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置〕 7.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8.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情愿;今义:有意〕 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 10.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11.终已不顾〔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看,不考虑,不顾及〕 12.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俗的人;今义:卑劣的人〕 13.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 14.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古义:宽容,原谅;今义:不是自己的,偷别人的,如:假借名义〕 15.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16.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提:古义:读作dī,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提”着篮子之类〕 17.诸郎中执兵。〔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18.断其左股。〔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 19.左右既前〔左右:古义:身边侍臣;今义:方位名词〕 20.荆轲废〔废:古义:倒下;今义:残废〕 21.秦王复击轲〔复:古义:又,再;今义:往复,重复,复习〕 22.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投击;今义:垂手拿着〕 〔三〕词类活用 1.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2.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名词作状语,早晚〕 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邑:名词作动词,封邑〕 4.丹不忍以己之私〔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小结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悦——高兴; 2.日以尽矣以——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返——返回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震——害怕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环——环绕 8.卒起不意卒——猝——仓促,突然 9.请辞决矣决——诀——诀别 10.燕国见陵之耻陵——凌——凌辱 11.燕王拜送于庭庭——廷——朝廷 二、古今异义 1.穷困: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2.涕:眼泪; 3.长者:品德高尚之人; 4.可以之:可以用它来……; 5.币:礼物 6.走:跑 7.郎中:宫廷侍卫 8.左右:周围侍从; 9.偏袒:袒露一只臂膀 10.顾:回头看 11.于是:在这时 12.鄙人:粗鄙的人; 13.意:同意,愿意; 14.假借:宽容原谅 15.股:大腿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向北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在早晚 3.函封之用匣子 向上 樊於期乃前曰走上前 2.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着白衣,戴白帽 穿上上朝的礼服 使使以闻大王使……闻/禀告 2自引而起,绝袖使……断了/扯断 3.断其左股使……断/斩断 意动用法形容词 1.太子迟之以……为迟/认为……迟了

2.群臣怪之以……为怪/认为……奇怪 其人居远未来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丹不忍以己之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 乃欲以生劫之动词作状语,活生生地 秦未可亲也形容词作动词,亲近,靠近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翻译重点:是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的原因,是…… 省略句 1.欲与之俱往 2.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卒:cu突然;zu士兵;最终;死亡 被动句翻译重点:被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于前毕使 2.给贡职如郡县——如郡县给贡职 3.燕王拜送于庭——燕王于庭拜送 4.见燕使者咸阳宫——于咸阳宫见燕使者 5.皆陈殿下——皆于殿下陈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太子及知其事宾客 2.群臣侍殿上者——侍殿上群臣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秦王以千斤金万家邑购之 五、重点实虚词 1、发 发图打开 顷之未发出发 发尽上指冠头发 2、故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以故荆轲逐秦王缘故 故听之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 故人具鸡黍老,旧 3、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真的 诚振怖大王之威果真,的确,确实 4、度 度我至军中估计,揣度 尽失其度常态,气度 5、顾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 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故事。这个故事的 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荆轲,亲赴秦国,试图刺杀秦王。这个故事被后来的文人墨客广泛传颂,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一。以下是荆轲刺秦王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1.荆轲刺秦王的原因 荆轲刺秦王的根本原因是韩国的外交政策。当时,齐国、楚国和赵国联合对抗秦国,在这种情况下,韩国向秦国示好,派遣荆轲前往送书。荆轲利用这次机会,准备刺杀秦王,换取韩国的助战。 2.荆轲的背景和资历 荆轲是韩国的一个小官员,没有什么高深的技能和经验。他并没有接受过特殊的刺杀训练,也没有实施过类似的行动。但是,荆轲有一颗勇敢的心,而且有一种不怕死的精神。他认为,刺杀秦王是为了国家和人民,是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3.荆轲的计划和实施 荆轲在来到秦国后,一直等待着机会。他利用一种传信 的方式,将自己的计划告诉了韩国国王,并得到了韩国国王的授权和支持。在举行一次宴会时,荆轲试图刺杀秦王。但是,他没有成功,反而惨遭毒打。后来,他挣扎着离开了宫殿。 4.荆轲刺秦王的影响 荆轲刺秦王是一个颇有影响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历史 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战国时期的结束和秦始皇帝的统一。荆轲成为了一位英雄,在中国文学和文化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形象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得以传承。荆轲也启示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教会人们勇敢、坚定和努力。 5.荆轲刺秦王的历史价值 荆轲刺秦王虽然是一个故事,但是也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它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以及当时普通人们的心态和生活状态。它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披露了中国历史的真实面貌。荆轲刺秦王还启示了人们永不失去勇气和斗志,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必须坚定不移地前行。 总之,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中一个闪光的故事,它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强大和深度。它也为人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经验和教训,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荆轲刺秦王译文 秦国的将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占领了所有赵国的土地,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 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于是就去向荆轲询问办法,说:“秦兵早晚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我想长久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荆轲说:“即使是你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千斤的黄金,一万户的封邑。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无路可走投奔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期,对他说:“秦对你樊於期,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如今听说悬赏将军的头,用千斤的黄金,一万户的封邑。你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泪说:我常常想起来,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荆轲说:“如今有一句话,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可以替你樊将军报仇雪恨,怎么样?”樊於期走上前说:“到底怎么做?”荆轲说:“希望借你樊将军的头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而又友好地接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将军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走上前说:“这是让我日夜的痛心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于是自杀。 太子听说以后,连忙驱车赶到,伏在尸体上大哭,哭得非常伤心。但已经,是无可奈何的事了,于是收拾好樊於期的头,用盒子装好。

于是太子事先寻求天下最锋利的匕首,得到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把它买到,叫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用人来试(那把用毒药水淬过的匕首),血沾湿衣裳,人没有不立马死亡的。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燕国有个勇士秦武阳,十二岁的时候,就杀人,人们不敢和他正视。于是叫秦武阳做助手。 荆轲在等一个人,想和他一道去,可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因而停下等候他。 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于是又去请他动身,说:“时间跨度不早了,您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请允许我先遣发秦武阳!”荆轲非常生气,怒斥太子道:“如果现在去了却不能够回来向太子复命,那是小人!现在光拿着一把匕首进入不可意料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下来,是因为等待我的客人好同他一起走。现在太子嫌我走晚了,那就让我现在和你们告别!”于是出发了。 太子和那些的知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了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了。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悲凉的声音,众宾客都流着眼泪小声地哭。荆轲又走上前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又发出激愤的声音,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而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到了秦国之后,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事先为他对秦王说:“燕王确实非常害怕大王您的威风,不敢出兵来抗拒,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为: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俾能守住祖先的宗庙。他们诚惶诚恐,不敢自己来陈述,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装好,燕王很慎重的在朝廷将它送出,派使者来禀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吩咐。”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解析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解析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解析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2.欲与 ( 之 ) 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 2.给贡职如郡县 3.燕王拜送于庭 定语后置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的一些总结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的一些总结 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的一些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译文 秦国的将军王翦攻破赵国,俘虏赵王,大部分占领了赵国的国土,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 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求荆轲说:“秦军马上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我想长久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荆轲说:“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取他的头颅。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现在听说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买将军的首级,您将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泪流满面地说:“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樊於期于是上前问道:“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秦王一定高兴而又友好地接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只胳膊,左手握住右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日夜夜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于是。 太子听说了这件事,赶着马车跑去,伏在樊於期的尸体上大哭,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法(完整版)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法(完整版) (帅本明整理)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9、请辞决矣“决”通“诀” 诀别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11、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 12、燕王诚振怖“振”通“震”惧怕 二、古今异义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今义:年长之人 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 终已不顾【顾】古义:回头;今义:照顾,考虑,顾及 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 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 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古义:[dǐ],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拿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投击,今义:垂手拿着 诸郎中执兵。【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断其左股。【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 左右既前【左右】古义:身边侍臣;今义:方位名词 荆轲废【废】古义:倒下;今义:残废 秦王复击轲【复】古义:又,再;今义:往复,重复,复习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三、词类活用 【日夜】此臣切齿拊心也: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 【上】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 【北】进兵北略地:名词作状语,向北 【旦暮】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早晚 【函】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 【厚】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名词用作状语,用厚礼 【箕】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 【邑】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名词作动词,封邑 【私】丹不忍以己之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 【前】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又前而为歌曰:方位名词用作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 5. 燕王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医生。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A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向北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每日每夜 3.函封之:用匣子 4.发尽上指冠:向上 5.箕踞以骂曰:像......簸箕一样 B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上前 2.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白色衣服,戴白色帽子 3.乃朝服,设九宾 :穿朝服 C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使......闻 2.自引而起,绝袖 :使......绝 D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以......为迟 2.群臣怪之 : 以......为怪 四、文言句式: A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B省略句 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2.欲与 ( 之 ) 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经典版本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经典版本) 第一部分: 1.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破:动词使动,译为“使……破灭”或“灭了”②收:占领。③进兵:进军。④北:名作状,向北。⑤略:掠夺、夺取。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尽:副词,表范围,译为“全部”。②其:代词,指代“赵”。 2.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请:请求。②旦暮:名作状,译为“很快”“马上”。③足下:敬称,译为“您”“先生”。 ④可:能够。⑤得:如愿。[另外一种理解:认为“可得”是同义复词,译为“能够”。]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乃:连词,表承接,译为“就”“便”。②则:连词,表承接,不译。③虽:连词,表让步,译为“虽然”。④岂:疑问副词,译为“怎么”。⑤哉,语气助词,译为“呢”。 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微:(如果)没有。②臣:代词,译为“我”。③愿:敬辞,译为“想”“希望”。④得:能够。⑤谒:拜谒(词典义)、前往(文中义)。⑥信:信物。⑦亲:亲近(词典义)、接近(文中义)。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之:代词,代指“秦国”。②而:连词,表转折,译为“却”。③则:连词,表承接,不译。4.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购:悬赏。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夫:发语词,不译。②之:代词,代指“樊将军首”。 ⑶分析下列句子的文言文句式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省略、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5.诚能得Ⅰ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Ⅱ有以报太子。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得Ⅰ:获得。②说:通“悦”,译为“高兴”。③见:接见。④得Ⅱ:能够。⑤有以:固定结构,译为“有机会……”或“有办法……”。⑥报:报答。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诚: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②与:连词,译为“和”。③之: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译为“的”。④乃:连词,表承接,译为“就”。 6.樊将军以Ⅰ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Ⅱ己之Ⅰ私,而伤长者之Ⅱ意,愿足下更虑之Ⅲ。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穷困:偏义复词,译为“走投无路”。②归:投奔。③忍:忍心。④长者:敬称,代指“樊将军”。⑤意:心意(词典义)、诚意(文中义)。⑥愿:敬辞,译为“希望”。⑦足下,敬称,译为“您”。⑧更:重新。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以Ⅰ:介词,因为。②以Ⅱ:介词,因为。③之Ⅰ: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译为“的”。 ④而:连词,表修饰,不译。⑤之Ⅱ: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译为“的”。⑥之Ⅲ:代词,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表 一、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振,通“震”,震慑。 愿大王少假借之:稍微。少,通“稍”,稍微。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 被八创:被,同“披”,遭受。 二、实词活用: 1、名词活用: 名词活用作状语:进兵北略地:北,向北。 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早晚。 函封之:函,用匣子。 箕踞以骂曰:箕,像簸箕一样。 名词活用作动词: 樊於期乃前曰:前,走上前。 2、使动用法: 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听见,禀告。

3、意动用法: 太子迟之:迟,以。为迟,认为。晚。 群臣怪之:怪,以。为怪,认为。奇怪。 二、古今异义: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可以;以,用来。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走投无路,困,走投无路,陷入困境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偏袒露一只臂膀。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2、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变式句(倒装句): (1)状语后置 常痛于骨髓 燕王拜送于庭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秦王购之(以)金千斤取之 取之(以)百金 (2)定语后置: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五、成语: 切齿拊心: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 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 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能为力。 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变徵之声: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整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整理 【字音】 淬(cuì)火忤(wǔ)徵(zhǐ)嗔目(chēn) 拊(fǔ)心厚遗(wuì)秦王宠臣陛(bì) 卒(cù)起不意引其匕首提(dǐ)秦王揕(zhèn) 箕踞(jījù)樊於(wū)期被八创(chuāng)拜谒(y è) 【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 4.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 5.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6.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 7.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 8.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奉”通“捧”双手捧着) 10.愿大王少假借之(“少”通“稍”,稍微) 11.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 【古今异义】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

书信) 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3.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今义:年长之人) 6.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7.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8.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 10.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11.终已不顾(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及) 12.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 13.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14.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古义:宽容,原谅;今义:不是自己的,偷别人的,如:假借名义)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1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小结 说一一悦一一高兴。 以一一已一一已经 反一一返一一返回 振一一震一一害怕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 捧 —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 见- —现—— -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 还环 -环绕 8.卒起不意 卒 ----- 猝- -—仓促,突然 9.请辞决矣 决- —诀—— -诀别 10.燕国见陵之耻 陵 凌 凌辱 11.燕王拜送于庭 庭 —廷—-朝廷 二、 古今异义 1. 穷困: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2. 涕:眼泪。 3. 长者:品德高尚之人。 4. 可以(之):可以用它来••… 5. 币:礼物 6. 走:跑 7. 郎中:宫廷侍卫 8. 左右:周围侍从。 9. 偏袒:袒露一只臂膀 10.顾:回头看 11. 于是:在这时 12. 鄙人:粗鄙的人; 13. 意:同意,愿意。 14. 假借:宽容原谅 15. 股:大腿 三、 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向北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在早晚 3.函封之 用匣子 4.发尽上指冠 向上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 走上前 2.皆白衣冠以送之 穿着白衣,戴白帽 3.乃朝服 穿上上朝的礼服 使动用法(动词、形容词) 一、通假字 1. 秦王必说见臣 2. 日以尽矣 3. 今日往而不反者

1.使使以闻大王使......... 闻/禀告 2自引而起,绝袖使……断了/扯断 3.断其左股使.......... 断/斩断意动用法(形容词) 2

3 以……为迟/认为……迟了 以……为怪/认为……奇怪 其人居远未来 丹不忍以己之私 乃欲以生劫之 秦未可亲也 四、 文言句式: 判断句(翻译重点:是) 1.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4.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的原因,是……) 省略句 1. 欲与(之)俱(往) 2.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卒:cu 突然;zu 士兵;最终;死亡 被动句(翻译重点:被) 1.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1. 使毕使[于前]――使(之)[于前]毕使 2. 给贡职[如郡县]――[如郡县]给贡职 3. 燕王拜送[于庭] 燕王[于庭]拜送 4. 见燕使者[咸阳宫]――[(于)咸阳宫]见燕使者 5. 皆陈[殿下]――皆[(于)殿下]陈 定语后置 1.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一一太子及(知其事)宾客 2. 群臣侍殿上者一一(侍殿上)群臣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秦王[以(千斤)金(万家)邑] 购之 发图(打开) 顷之未发(出发) 发尽上指冠(头发) 2、 故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以故荆轲逐秦王(缘故) 故听之(所 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 故人具鸡黍(老,旧)1. 太子迟之 2. 群臣怪之 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形容 词用作名词,私心 动词作状语,活生生地 形容词作动词,亲近,靠近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 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是以荆轲行刺秦王为 题材的故事。这个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 文学价值。它不仅以深刻的心理分析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更是 反映了当时中国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动荡。本文将从背景、情节、人物等多个维度进行梳理,希望为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经典故事 提供帮助。 一、背景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34年春秋时期(1046年至 256年)末期的中国,秦国成为中国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吞并了六国。秦王政权强大的同时,秦国内部的阶层矛盾日益加剧。而荆 轲的行刺行动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生的。 二、情节 荆轲是一个儒家学派的代表,在秦国奔走四方,呼吁人们反抗“暴秦”政权。荆轲曾与秦王相识,但由于秦王的现实政治手段和 自己的儒家思想存在分歧,荆轲决定行刺秦王。荆轲在酒楼中花 言巧语,骗到了秦王的信任,向其示好并送了一把名剑。荆轲随

即利用秦王信任的机会,企图用这把名剑刺杀秦王。最终,荆轲 被侍卫发现并杀死。 三、人物 1. 荆轲:故事的主人公,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决定行 刺秦王,因而成为了历史名人。 2. 秦王:秦国君主,种族主义者,利用暴力手段来维持自己的 政治地位。 3. 侍卫:负责秦王安全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发现并阻止了荆轲 行刺事件。 四、价值 1. 历史价值:荆轲刺秦王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政治、 文化和社会动荡。同时,这个故事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 2. 心理学意义:荆轲的彷徨、思考、决定,以及最终崛起的行 刺行动,是人性复杂性的深刻内涵,反映了人们现实情感的复杂性。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文化常识积累 (一)《战国策》又称《国策》,体例是国别体。编者是西汉末年的刘向。全书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尤其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本书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二)文化常识 一)对人的称呼 1.敬称: (1)陛下:古代对君主的尊称。 (2)殿下:古代对仅次于天子的侯王,或皇太子的尊称。 (3)阁下:对人的一种尊敬称呼。 (4)麾下:对人的一种尊敬称呼。 (5)足下:对人的敬称。 (6)膝下:古代儿女对父母的敬称。 (7)卿:古代君对臣的一种尊称。 (8)公:古代对长辈或同辈的敬称。 (9)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敬或美称。 (10)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敬称,语气重于“子”。 (11)吾子:对对方一种亲昵的称呼。 (12)父(fǔ):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对老年人的敬称。 (13)令堂:对对方母亲的敬称。 (14)令尊:对对方父亲的敬称。 2.谦称: (1)孤:古代侯王的自称,亦为谦称。 (2)寡人:君主侯王的谦称。 (3)鄙人:古代表谦卑的自称。 (4)仆: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5)不才、不佞: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6)贱息:谦称自己的子女。 (7)犬子:古代对小儿的爱称,或对自己儿子的谦称。 二)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三)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四)既祖: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五)太子:封建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郎中:宫廷的侍卫。 二、重点文言实词释义(根据个人情况归纳) (1)亲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 (2)深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 (3)解可以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 (4)教乃今得闻教名词,指教,jiào。 (5)敢人不敢及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 (6)还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 (7)资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词,资财、钱物。 (8)图图穷匕首见名词,地图。 (9)室拔剑,剑长,操其室名词,剑梢。 (10)诏非有诏得不上名词,皇帝下的命令,诏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