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合肥一中2023~2024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联考

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

4.本卷命题范围: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至10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安徽凌家滩遗址第三区域是大型墓葬区,中央有一处约一米高的祭坛,陪葬品有玉器、石器和陶器等。这表明当时()

A.贵族垄断了祭祀权力B.社会贫富分化已出现

C.中国已迈入阶级社会D.文明具有地域性特征

2.商朝统治者认为:“我生不(死)有命在天”,因此“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西周建立后,统治者认为:“天矜(怜悯)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并确立了“敬天、明德、保民”相统一的治国思想。这一变化反映出()

A.世俗王权的日益扩大B.天命观念遭到质疑

C.人文意识的逐渐增强D.民主观念出现端倪

3.据考古发掘,在原燕国境内出土了大量战国时期六国铸造的钱币,还出土了部分燕国自铸的布币和圜钱。由此可推知,战国时期()

A.燕国货币管理体制较为混乱B.区域间存在一定商贸联系

C.全国性的统一市场逐渐形成D.燕国的商品经济最为发达

4.有学者在评价某先秦思想家时指出:他继承发展了传统民本思想,并从人民立场出发,建构了一套以人民利益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他提出的“天民”观认为天与先王都兼爱万民,为政者应以爱民之心,行利民之政,把人民之利提升到了一个至高的位置。下列主张属于该思想家的是()

A.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B.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C.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D.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

5.下面是岳麓秦简中部分法律条文。这表明秦朝()

A.努力创新基层的教化B.践行外儒内法的治国策略

C.对社会控制逐步增强D.注重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6.汉景帝时期,朝廷派国相去胶西国,“奉汉法以治”时,胶西王刘端“辄求其罪告之,无罪者诈药杀之。”赵王刘彭祖亦如此,“多设疑事以作动之,得二千石失言,中忌讳,辄书之。二千石欲治者,则以此迫劫。”材料中的现象()

A.折射出汉初地方制度存在弊端B.体现了宗室封侯者素质低下

C.印证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D.反映了诸侯国相地位的下降

7.下表是汉代日常生活内容。由此可推知,汉代()

A.中原与西域物种交流频繁B.政府重视对外贸易的发展

C.经济交流促进了文化互动D.丝绸之路丰富了社会生活

8.北魏太武帝时期,墓葬壁画醒目地绘着毡帐星布、宰羊饮酒的宴饮场面;文成帝时开始出现养殖耕牛的画面;到孝文帝时期,墓葬中反映农业生产的器物数量增多,集体狩猎等场面逐渐减少。这一变化()A.表明先进生产方式已传至长城之外B.反映出北魏社会封建化转型进程

C.折射出各民族相互交融程度的加深D.体现了封建小农经济的快速发展

9.下面是近代学者费子智对中国古代某一皇帝的评价。由此可知,该皇帝是()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唐玄宗

10.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在藩镇普遍设立监军使,以“监视刑赏、奏察违谬”。监军使多为久侍皇帝的宦官。唐朝皇帝的这一举措()

A.意在加强中央集权统治B.保证了地方吏治的清明高效

C.加剧了外重内轻的格局D.完善了地方分权制衡的机制

11.《通典》载:“开元以后,海内宴轻,士无贤不肖,耻不以文章达”。如玄宗时期的张翅,祖为刺史,父为兵部郎中,“童年以门荫补斋郎,立志不就”,后明经及第,官至刺史。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A.门第观念逐渐淡化B.选官制度影响士人诉求

C.社会阶层流动加快D.官员选拔标准日益公平

12.唐初承袭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为宰相。太宗、高宗时,他官以“参议得失”“参知政事”等非正式名号,充任临时宰相的现象时有出现。这一现象的出现()

A.反映了君主集权统治的加强

B.表明三省六部制已名存实亡

C.意在增强中枢决策的科学性

D.利于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13.有书法家评价某一字体为:“虫蛇虬,或往或还,类婀娜以羸羸(瘦),欻(急躁鲁莽)奋亹(勤勉不倦)而桓桓(威武、坦然等)。及其逸游盼向,乍正乍邪,骐骥暴怒逼其辔,海水窳窿(凹凸)扬其波。”下列书法作品符合该字体特征的应是()

A.王羲之《姨母帖》B.汉《张迁碑》C.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文》D.怀素《自叙帖》

14.五代宋初,武人是多数人向往的职业,他们梦想着“以军旅之功,登藩阃之位”,弃文从武的事例不绝于史。至宋太宗时,则出现“世之詈(骂)人者,曰:‘黥卒’,曰:‘老兵’”。这一变化缘于宋朝()A.选官制度的变革B.大一统政权的巩固

C.治国政策的调整D.冗兵现象日益加剧

15.司马光在评价青苗法时指出:“今之散青苗钱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强抑于之,岁收其什四之息。”苏轼对青苗法亦上书道:“提举官速要见功,务求多散,讽胁州县,废格诏书,名为情愿,其实抑配(摊派)。”这表明青苗法的推行()

A.旨在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B.实现了政府对经济的有效控制

C.未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D.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16.西夏立国之初,政府重“蕃学”而轻“汉学”。至崇宗、仁宗时,不仅大量任用汉人,参与“国学”的建立,还将儒学尊为“国本”,“尊孔子为文宣帝”。西夏朝堂上官员相见不仅鞠躬作揖,而且吟诗作赋。这反映出当时()

A.儒家文化已深入社会生活B.西夏注重塑造政权合法性

C.民族文化融合程度的加深D.蕃汉分治的政策已被废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文教事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革而变革。受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学在官府”教育逐渐走向没落。流散在四方的王官为了养家糊口,只有出卖知识。而没落的贵族子弟、新涌出来的新兴地主分子和挣脱枷锁的自由民,又迫切需要学习文化知识。二者的结合加速了“学在四夷”格局的形成。此外,儒、墨、道、法等学派思想家为宣传学说,也纷纷聚徒讲学。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文教发展史上第一次质的飞跃,其重大意义不可低估。

——摘编自张传燧朱璋龙《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四次重大变革及其启示》材料二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武帝置《五经》博士,后又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标志着太学教育的正式开始。此后西汉诸帝继续推行太学教育,至成帝末年,太学生员一度增加到三千人。因博士数量及博士弟子员数额有限,私授儒学的现象在汉代也是蔚然成风绝大多数的授业者都会被朝廷或地方官府延请聘用。此外,很多经学出身的官员退隐后,也会把教授儒学作为自己闲居生活的一部分。正如阎步克说:“汉代民间私学之地位并不低于太学。”

——摘编自孙立涛《汉代儒学教育模式与儒生成长之特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文教发展的特点,并简述其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较于春秋战国时期,汉代文教事业发展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汉唐时期的赋役制度

材料二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馀。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免)今年税。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尺牒(文书)榜(张贴)乡村。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摘自白居易《杜陵叟》材料三初定两税,货重钱轻……虽赋不增旧,而民愈困矣。度支以税物颁诸司,皆增本价为虚估给之,而缪(错)以滥恶督州县剥价,谓之折纳。复有“进奉”“宣索”之名,改科役曰“召雇”,率配“和市”,以巧避微文(法律条文),比大历之数再倍……赋役日重。

——摘自欧阳修宋祁《新唐书·食货志》(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唐时期赋役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三的史料价值并谈谈你对唐朝两税法的认识。(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秦朝发展并确立了春秋时期萌芽的郡县制度,即地方分为郡县两级,由中央直接任命官员管理地方。西汉初,大封同姓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至汉武帝时,诸侯国实际与郡县无异。此外,汉武帝还将天下分为十三州部,派刺史巡查地方。东汉末,州正式成为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唐时期,实行州县二级制。唐中后期,道由监察区逐渐演变为一级行政区,其长官掌握军事、人事和财政权。宋朝,地方为路—州—县三级制。路一级不设最高长官,而是根据事务的需要分工设职,主要的官职有转运使(负责财政,将地方赋税转运中央),提刑使(负责司法),安抚使(负责军事)等。

——摘编自曾凡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沿革》材料二元代实行行省制,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改变了依山川形便划分的历史传统。行省长官虽是蒙古、色目与汉人交参任用,但平章以上得掌军权的官吏只能由蒙古、色目贵族担任。行省内部实行群官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集体参与的会议,要以与议者押署的形式定议。行省辖区内的路府州县官员直接接受朝廷的任用、迁调等管理。此外,中央设有行御史台和廉访司。终元一代,行省与行御史台及廉访司大多处于某种程度的彼此对立、相互攻击的状态。有学者指出:元朝行省虽“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却极少扮演体现地方独立性、代表地方利益的角色,

——摘编自袁廷虎《关于元代行省制度教学的几点思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宋地方行政制度发展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行省“极少扮演体现地方独立性、代表地方利益的角色”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作用的认识。(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交融凝聚,共同发展,联系日益密切,统一性、整体性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凝聚成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民族共同体,而发端于先秦时期的华夏认同也历经演进,上升为超越族际的更高层次的认同。

——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合肥一中2023~2024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联考 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 4.本卷命题范围: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至10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安徽凌家滩遗址第三区域是大型墓葬区,中央有一处约一米高的祭坛,陪葬品有玉器、石器和陶器等。这表明当时() A.贵族垄断了祭祀权力B.社会贫富分化已出现 C.中国已迈入阶级社会D.文明具有地域性特征 2.商朝统治者认为:“我生不(死)有命在天”,因此“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西周建立后,统治者认为:“天矜(怜悯)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并确立了“敬天、明德、保民”相统一的治国思想。这一变化反映出() A.世俗王权的日益扩大B.天命观念遭到质疑 C.人文意识的逐渐增强D.民主观念出现端倪 3.据考古发掘,在原燕国境内出土了大量战国时期六国铸造的钱币,还出土了部分燕国自铸的布币和圜钱。由此可推知,战国时期() A.燕国货币管理体制较为混乱B.区域间存在一定商贸联系 C.全国性的统一市场逐渐形成D.燕国的商品经济最为发达 4.有学者在评价某先秦思想家时指出:他继承发展了传统民本思想,并从人民立场出发,建构了一套以人民利益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他提出的“天民”观认为天与先王都兼爱万民,为政者应以爱民之心,行利民之政,把人民之利提升到了一个至高的位置。下列主张属于该思想家的是() A.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B.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C.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D.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 5.下面是岳麓秦简中部分法律条文。这表明秦朝()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 试题 一、单选题(15×3分=45分) 1、西周时期,天子为了制衡异姓诸侯,将很多亲近的同姓诸侯分封在战略要地,如卫国,而将一些异姓诸侯分封在边疆地区,如楚国、齐国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处于边疆的异姓诸侯国渐渐发展成了强国。这一变化反映出西周( ) A.分封制得到了强化 B.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 C.中央集权不断弱化 D.战略结果出现了异化 2、《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子谓之纣”。材料反映出影响王位继承的主要因素是()A.血缘亲疏 B.长幼有序 C.地位尊卑 D.先帝遗愿 3、战国时期,为君主分理政务和军事的相与将大量涌现,且将相分职趋势得到发展。这一现象反映出战国时期( ) A.士农工商结构趋于瓦解 B.社会转型的趋势 C.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 D.中央集权的加强 4、“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 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 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 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 5、汉文帝时,政府为南越王赵佗修治祖坟,给赵佗在故乡的兄弟以尊官厚赐,最终赵佗答应取消帝号,恢复藩属关系。据此可知,该举措( ) A.使南越首次被纳入中央管辖 B.成功地削弱了诸侯的势力 C.体现了“无为而治”政策 D.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6、史载:“魏初功臣,姓皆复重奇僻。孝文太和中,变胡俗,始改之。(北齐人)魏收作《魏书》,已尽用新姓,不用旧姓。”这反映出( ) A.曹魏制度影响深远 B.孝文帝改革被北齐否定 C.北朝风俗变换频繁 D.民族交融成果得到肯定 7、贞观四年,突厥表示归附。唐太宗召集群臣讨论对其如何处置的问题,温彦博主张仿照汉光武帝将归降的匈奴安置在河套地区的做法,将突厥部落整体安排在河南(黄河以南),既保留他们原有的部落编制和民族习俗又远离本土,唐太宗最后采纳了他的建议。这一做法( ) A.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B.埋下了唐末藩镇割据的祸根 C.有助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促进了黄河流域经济的开发 8、唐初,进士、秀才多来自(国家)学校,生徒占优势。但因为国学生徒多是达官贵戚的纨绔子弟,使得(国家)学校呈陵替之势,特别是武则天执政时,学校殆废。安史之乱后,乡贡(私学)成为科举的主要来源。这

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 第I卷(总分60分) 一、选择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1. 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据此可知分封制中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 A. 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 B. 不利于原族群的进一步发展 C. 彻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 D. 完成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 2.《国语•周语上》记载:“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畿内之地)。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是诸侯、卿大夫中普遍存在的爵位等级表现形式之一。“五等爵”() A. 其制度源头是原始社会末期的禅让制 B. 体现出分封制和宗法制下的政治秩序 C. 反映了封建政治等级制度的典型特征 D. 决定了诸侯之间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 3.杨宁一曾说:“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这表明西周作为一代王朝的最本质特征是() A. 统一性与集权性 B. 分散性与松散性 C. 统一性与制衡性 D. 独立性与落后性 4.《礼记•大传》中有言:“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尊祖敬宗”观念与哪一组史料叙述的制度有关() A.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 B.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 C. 神农之世……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商君书•画策》) D.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 5.《秦律•法律答问》记载:“父盗子,不为盗。今假父(即继父)盗假子(即继子),何论?当为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秦朝用法律来规范经济关系 B. 继子未被当作家庭成员看待 C. 体现秦律尊卑不同罚的原则 D. 秦律保护继子的私有财产权 6.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

2021-2022学年安徽省六安市部分学校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2021-2022学年安徽省六安市部分学校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范围:第1-12课时间:12月11日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8分) 1.2021年“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在成都召开,通报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据研究,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学界长期以来寻踪夏文化的重点考古遗址)出土的资料中,都有玉质礼器牙璋,在陶器方面都有封口盉、敞口瓠、高柄豆等。据此推断,当时两地 A.礼乐制度都非常完善B.经济发展水平齐平 C.手工技艺领先于世界D.文化之间互动交流 2.殷商王朝对于相对偏远的方国和部族,只要他们臣服,就允许其自治管理,而西周实行“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一变化体现了 A.商内外服制度得到沿袭B.周王对地方的政治统治有所加强 C.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建立D.地缘政治向血缘政治发展演变 3.春秋时期秦、楚等国被中原各诸侯国视为夷狄,而战国时期中原诸国承认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华夏族逐渐发展壮大B.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C.国家统一成为了共识D.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4.2022年2月1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赢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加强中央集权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皇位世袭D.皇权至上和皇帝独尊 5.有史学家说:“秦朝推行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体系的基础,使国家观念深入边远地区。”这表明郡县制() A.消除了地方武装割据的条件B.保证了中国封建国家的统一 C.在秦朝主要实行于边远地区D.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 6.司马迁著《史记》、班固撰《汉书》均为私人撰著。魏晋以后,国家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皇帝亲自参与、由宰相主持,这说明官修史书 A.注重史书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史突出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7.曹魏、西晋、前秦、北魏四个政权一个重要的相似点是 A.都曾定都长安B.都处于全国分裂之中 C.都曾统一或据有过黄河流域D.都因少数民族入侵而结束 8.下面为唐宋进士成分情况表。该表可以用来说明宋代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 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 如图为四川成都曾家包汉墓出土的画像石拓片,画面中可见住房、粮仓、舂米池、荷塘、水田、池塘等,以及提水、运粮、厨工炊煮、列坛盛酒等劳作场景。这些画像石可以佐证当时() A.小农经济的盛行B.官营手工业的运作 C.地主庄园的概貌D.精耕细作的发展 2. 《伊利亚特》中描写了在一次盛大的竞技会后,掷铁饼优胜者的奖品是一大块圆形生铁,对此有诗人夸耀地说:“即令他有很多肥沃的土地,这块铁也足够他用五 个整年。他的耕夫牧人都不会因缺铁而进城去,因为家中将有足够的铁用了。”据 此可推知古希腊() A.竞技体育竞争的激烈B.人文主义思想出现 C.农业生产有一定发展D.海洋贸易发展迅速

3. 下图为在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某种农作物传入中国并不断传播的路线示意图。该作物的传入与传播() A.推动丝绸之路的发展B.有利于缓和人地矛盾 C.促进了中外贸易的繁荣D.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4. 1790年代的一篇文章里举例谈到:一位每天挣30便士(伦敦劳动阶层的标准收入)的40岁花匠,每天可以买一个小麦面包、半磅肉、几盎司芝士、1品脱啤酒、一些茶和糖。还可以买一些之前被认为是奢侈品的东西,如海外运来的茶、咖啡、糖、巧克力、烟草和辣椒等。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导致工人工资水平低B.英国工人阶级的非理性消费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D.英国是世界工厂和贸易中心 5. 如图为1868—1900年中国棉纺织品进口量统计数据,该数据反映了当时中国 () A.民族工业初步发展B.自强求富运动的成效 C.关税主权遭受侵犯D.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

安徽省合肥市五十中学东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历史学科学情调研 (九年级)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 1.纳尔美尔法老石碑高64厘米,石碑的上面刻有像一条鲇鱼一样的文字表示“纳尔”的读音……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的这种文字多刻于金字塔、方尖碑等一些神圣的地方。该石碑被发现的地区应是下图的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2.不管世界各国的文字多么不同,阿拉伯数字却不需要翻译,人们都能认得,其实阿拉伯数字并不是阿拉伯人首创,它的创造者是 A.古希腊人 B.古埃及人 C.古罗马人 D.古印度人 3.下面的图画反映了雅典的民主政治状况,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抓阄城邦管理者 A.抽签保证雅典居民公平参政的机会 B.体现城邦小国寡民、轮番而治特点 C.有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误用和滥用 D.公民大会是雅典城邦最高权力机构 4.《汉谟拉比法典》规定:“自由民将宫廷或穆什钦努(自由民)之奴或婢,带出城门外者、应处死。”《十二铜表法》规定:“如打断自由人的头骨,则应缴纳300阿司罚金,如奴隶则为150阿司罚金”这表明二者都 A.主张社会公平至上 B.强化君主专制权力 C.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D.体现了契约的精神 5.有学者写道:亚历山大征服埃及,打败波斯,重修巴比伦,试图实现希腊和波斯的完全统一。他比过去许多征服者有远见,知道光凭武力帝国是无法长久维持下去的。于是,他的士兵变成了学校的老师,希腊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像洪水一样涌来。这说明亚历山大治理国家时特别重视 A.文化和精神的力量 B.民主和法制的影响 C.商业和贸易的作用 D.礼仪和服饰的规范 6.年代尺是帮助学生掌握时空观念的有效方法之一。下图“?”处应是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 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 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 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试卷主要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第七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记·王制》中对商朝的某一制度描述道:“天子百里之内以共官,千里之内以为御。”商王 通过这一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成为后世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的一种初期形态。这一制度是指 A.内外服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2.据史料记载,大运河上的“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这表明隋朝大运河 A.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B.加速了江南的开发 C.改变了南北人口布局 D.巩固了隋王朝统治 3.唐代宗曾在致吐蕃赞普的文书中称:“金玉绮绣问遗往来,道路相望,欢好不绝。”在此之前,内地蚕种、造酒、纸笔之工也已传入了吐蕃。互市贸易不仅丰富了吐蕃的商品种类,更满足了其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据此可知,唐朝的互市贸易 A.推动了中原商品市场的扩大 B.利于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 C.有效消除了尖锐的民族矛盾 D.导致了工匠人才的大量外流 4.辽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则负责契丹 等游牧民族的事务。由此可知,“南北面官”的设置 A.体现了宋与辽经济文化互补性增强 B.说明契丹与汉族的矛盾冲突严重 C.源于民族之间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 D.表明契丹贵族对汉人的绥靖妥协 5.有学者认为:五代之“词”,其主旨多“嘲风弄月,怀土伤离”,内容简短却又充满忧思;至宋代,“词”之主旨不再局限于个人情思,语言不再追求绮丽辞藻,它“上之可寻圣贤之名理,大 之可发忠爱之热忱”。“词”的这一演变主要源于两宋 A.理学成为了正统 B.积贫积弱的压力 C.商品经济的繁荣 D.儒家思想的复兴 6.下面是某一时期对外交往的示意图。该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芜湖一中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最符合题目的要求。) 1.据《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下列理解准确的是 A.周公已经破坏宗法制度B.周公分封的主体是王族 C.周公开创了西周分封制D.周公直接有效控制地方 2.《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材料反映了A.财产继承的原则B.宗法制的基本法则 C.任人唯才的要求D.兄终弟及的传统 3.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的主要表现是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行省制代替郡国制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4.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体现这种省级组织的制度是 A.行省制B.分封制C.郡国并行制D.郡县制 5.欧阳修这样描述一位官员的言行:“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 这位北宋官员应该是 A.通判B.枢密使C.三司使D.转运使 6.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老最好的制度。”甚至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从时代发展以及创立角度看,该“发明” 的着眼点在于 A.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B.弘扬儒学正统,约束官吏言行 C.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D.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 7.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史进行了探究,并准备撰写历史小论文。在拟定的论文标题中,出现错误的是 A.《谈周公与宗法制》 B.《评秦朝御史大夫的监察职能》 C.《论元代行省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8.清初,皇权受到很大限制,主要是由于存在着 A.议政王大臣会议B.内阁C.南书房D.军机处 9.古希腊哲学家有一句名言:“人是城邦的动物”。有四位同学对此做了不同的解释,你认为其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A.这里的人主要是指希腊城邦中的成年男子B.城邦是指公民集团 C.公民把城邦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D.公民的公众形象代表他所在的城邦 10.公元2世纪的阿里斯泰德赞扬罗马:“无论海洋还是陆地的如何间隔距离都不能将一个人排除在公民之外。”他赞扬了罗马的 A.《十二铜表法》B.公民法C.万民法D.《民法大全》11.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下图所示,其中关于罗马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2020-2021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试题 高一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 90 满分 10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填入表格中相应的题号下面) 1.下图是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某一文化遗存的描述。该文化遗存是( ) A .河姆渡文化 B .红山文化 C .良渚文化 D .陶寺文化 2.仰韶文化是中原地区分布十分广泛的一种新石器文化。据考古发现,黄河中游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与仰韶文化有一定的源流关系;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仰韶文化的影响。这说明( ) A .中原地区率先迈入文明时代 B .新石器时期各地文化平衡发展 C .各种文化在相互影响中发展 D .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各具特色 3.据文献记载,禹死后,“启即天子位”,“益(人名)干启位,启杀之”,又有“有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这说明( ) A.父子相传已成王位继承的定制 B.当时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变革 C.夏启通过战争手段获得了王位 D.大禹禅让于启引发了社会动荡 4.在当今保存的青铜器皿中,商代青铜器经常刻以夸张变形的兽面或原始图腾作为纹饰;周代青铜器皿则大多遵从固有的规格,在装饰上具有显著的秩序感。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制造技术进步B .法家思想影响C .政治伦理规范D .审美观念变化 5.春秋战国时,秦国地处西陲,长期与西戎为伍,但最终却取得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成就。下列各项能够构成秦国开创历史新局面的原因的是其在战国七雄中( ) A .地理位置比六国优越 B .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 C .置身于诸侯纷争之外 D .制度的变革卓有成效 6.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由弱变强,但他自己却因变法而惨遭杀害。下列变法内容中,为他招来杀身之祸的是( ) A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B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C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D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7.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广泛。这说明了( ) A .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B .分封制的崩溃 C .血缘政治得到加强 D .中央集权加强 8.下图为秦直道鄂尔多斯东胜段遗址,长约20公里,号称中国首条“高速公路”。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蒙恬修筑了从咸阳直通北边九原的直道,“长千 班级 姓名 学号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专题专练-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高三历史高考一轮复习专题专练——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 作(基础精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60.0分) 1. (本题4.0分,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2. (本题4.0分,江苏省徐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诗中所述工具 A.属于古代耕犁技术的进步B.表明宋代灌溉工具有了新突破 C.利用水力进行农业生产D.推动了当时农业经济的发展 3. (本题 4.0分,湖北省黄冈市202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如图为原始农业对象、门类、部门、类型关系图。与原始稻作农业和原始旱作农业类型相比,原始游牧农业类型结构组合比较单一,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西北地区民族交融程度低B.西北地区水土资源匮乏 C.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差异D.畜牧业长期占主导地位 4. (本题4.0分,辽宁省辽阳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曾在西安、三原、凤翔设蚕管、织局,招南方机匠为师。又教民种桑,桑叶、茧丝,官家都许收买,使民节节得利,可以踊跃从事。这表明 A.清政府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合肥一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段一考试历史试卷 时长: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 1.安徽项氏制定的祠规:“家之有规犹国之有典也,国有典,则赏罚以饬臣民;家有规, 寓劝惩以训子弟。其理一也。”该祠规主要说明了 A.祠堂文化深入人心B,家规对宗族发展至关重要 C.宗法制度影响深远 D.家规与国典形似神异 2.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上述“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 A.贵族拥有世袭特权B.分散的自然经济 C. 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D.王室日益腐败 3.西汉刘向认为:“生而富贵又无鉴而自得者鲜矣。春秋,国之鉴也。春秋之中,弑君三 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社稷者甚众,未有不先见而后从之者也。”材料表明A.先秦时期宗法制逐渐遭破坏 B.夏商中央政权已开始实行分封制 C.春秋时期贵族阶层生活富足 D.西周时期诸侯势力左右中央王权 4.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人草不生,义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B.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5.下面为秦汉时期地方政府管理体制情况表,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汉承秦制保持了政治制度的稳定性 B.郡县制是秦朝开创的一项重要制度 C.两汉统治者直接沿袭秦朝的郡县制 D,东汉的地方管理体制发生本质变化 6.“春秋何贵乎元而言之?元者,始也,言本正也。道,王道也。王者,人之始也。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王不正,则上变天,贼气并见。”材料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君权神授 B.格物致知 C.心外无物D.天人感应 7.数学史专家钱宝琮(1892-1974)深入研究《九章算术》后,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 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消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的态度。”对此,下 列理解正确的是 A、钱宝琮认为科研应该适可而止 B.中国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深究 C.《九章算术》的实埔性相对有限D.数学知识很难适用于生活实践 8.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529——595年)在其《颜氏家训.治家》中记述:“邺下风俗,专以妇持门户。争讼曲直,造请逢迎。车乘填街衢,绮罗盈府寺。代子求官,为丈诉讼。”

安徽省宣城市七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卷

2022—2023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高一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 . 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100 分钟。 2.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 的答案标号涂黑;请用直径0. 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4 小题,每小题2 分,共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图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从图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A. 南粟北稻农业格局形成 B. 文化遗存分布星罗棋布 C. 氏族部落之间征战不断 D. 区域文化在交融中发展 答案:B 2. 西周初期,通过分封诸侯,加强对商朝旧贵族的包围和监督。姬姓诸侯大多被分封到黄河流域的主要农业生产区,并利用功臣等异姓诸侯作为姬姓诸侯的屏障,控制着戎狄蛮夷部落。同时,又将旁系姬姓贵族分封到原先少数部族居住的地区。据此可知,西周分封()A. 适应了对地方控制的需要 B. 建立起了中央集权制度 C. 摆脱了血缘对政治的束缚 D. 解决了诸侯之间的矛盾 答案:A

3. 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据此判断,这位思想家应该属于() A. 道家学派 B. 儒家学派 C. 法家学派 D. 墨家学派答案:D 4. 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史记·陈涉世家》认为是严苛的秦法,“失期,法皆斩”,并广为流传;1975 年,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秦简,按照竹简中《秦律·徭律》规定,陈胜、吴广因为大雨而延期,根本不会斩首。这表明() A. 私人修史的主观性太强可信度低 B. 考古资料比文献资料更加真实可靠 C. 多重史料互证可以丰富历史认知 D. 最新的考古发现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答案:C 5. 汉武帝时,盐、铁、酒等实行国营,由中央大农令统一管理;同时取消郡国铸币权,由中央上林三官统一铸造五铢钱。汉武帝推行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在于() A. 统制经济以巩固统治 B. 稳定物价促进工商业发展 C. 减轻百姓的经济负担 D. 推行重农抑商以加强集权 答案:A 6.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数量巨大,使中原地区出现了胡化趋势,少数民族物品、生活习俗、生产技术和文化艺术等对中原经济和社会生活影响很大。同时,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文化和汉人习俗,加速了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民族交流的特点是() A 双向互动、互相吸收 B. 不分彼此、共存发展 C. 汉胡平等、彼此尊重 D. 和平交往、永无战争 答案:A 7. 有学者把中国秦汉至明清的历史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秦汉,为贵族地主阶级统治;第二阶段是魏晋南北朝,为士族地主阶级统治;第三阶段是隋唐宋元明清,为庶族地主阶级统治。从制度创新角度来看,下列选项中有助于实现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是()A. 察举制 B. 九品中正制 C. 科举制 D. 三省六部制 答案:C

安徽省省十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安徽省省十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 试题 一、单选题 1. 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进行了多次抵抗日军的战役,下表中对应关系 A.①B.②C.③D.④ 2. 1947年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以“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取代了抗战期间“双减双交”政策。这一调整主要是基于 A.国共力量对比的逆转B.民主革命即将胜利 C.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D.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3. 在某次会议上,毛泽东强调:“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这次会议是() A.中共一大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C.中共八大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4. 如表是1954年3月至8月关于“五四”宪法草案征求意见数统计表,这说明“五四”

A.构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B.彰显了民主协商的政治价值理念C.激发了广大民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D.标志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5. 20世纪50~70年代,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涌现出“铁人”王进喜、好干部焦裕禄、好战士雷锋、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等时代楷模。他们共同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A.开天辟地、敢为人先B.独立自主、实事求是 C.互学互鉴、互利共赢D.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6. 如图是1972年4月我国赠送美国的两只熊猫“玲玲”和“兴兴”,中美“熊猫外交” 从此翻开了全新的一页。“玲玲”和“兴兴”不辱使命,不仅成为美国国家动物园的镇 园之宝,而且还是传媒宠儿。下列促成“玲玲”和“兴兴”赴美的直接因素是() 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D.中美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 7. 1956年,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各类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 的思想,并提出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工作中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57年又提出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等思想。这表明 毛泽东在() A.践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B.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C.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强调工作重心的转移

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综合测试题(含答案)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3课。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中,出土器物包含许多其他文化因子:如折腹鼎、背壶具备山东大汶口文化特征,陶器组合中出现的大量双腹器属于长江流域屈家岭文化因素等。这体现了 () A. 最早的国家正式形成 B.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 中原已进入青铜时代 D. 贫富分化开始出现 2. 商朝时期,王室与附属国是同盟关系,是形式上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但未必有血缘关系。到西周时期,诸侯国的主体都与王室有血缘关系,即使无血缘关系也-般通过联姻与王室形成甥舅关系。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A. 宗法贵族政治影响力式微 B. 社会性质出现急剧转型 C. 沿袭了商朝的内外服制度 D. 有效地加强了王政统治

3. 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对南方的楚国从内心里看不起,认为是蛮夷之邦。到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晚期,楚国就不再被视为蛮夷。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A. 南方经济赶上北方 B. 诸侯纷争逐渐缓和 C. 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D. 夷夏矛盾基本解决 4.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尊礼,主张“为国以礼”;道家“非礼”,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法家否定礼治,提倡法治。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A. 私学兴起,民间思想异常活跃 B. 礼崩乐坏,需要重建社会秩序 C. 思想自由,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D. 诸侯争霸,分封秩序开始瓦解 5.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A. 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B. 地方设郡县最先在秦朝推行 C. 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 D. 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 6.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其观点意在说明()A.秦朝确立了贵族政治B.郡县制不利于实现君主集权 C.中央集权体制具有合理性D.专制暴政与秦朝的灭亡无关 7.汉武帝在位时期,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逐步确立。以下史实中属于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表现有() ①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安徽省安庆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安庆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监测 高一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夏商周三代,中原文明因其居中的地理位置,能够不断地汇聚、融合不同的族群和文化,不断迸发创造力,既能广泛吸收周边长处,又向四周辐射影响,这反映出中原文明() A. 是整合中华文明的主导力量 B. 属于更高的文明形态 C. 具有包容与开放的双重特征 D. 奠定华夏文明的根基 〖答案〗C 〖解析〗 中原文明融合其他文化,具有包容性,又向四周辐射影响,具有开放性,C项正确;中原文明“主导”地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说明各种文明的发展水平,排除B项;材料没有阐释中原文明在整个华夏文明中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2. 使用数字切词技术,得出《论语》中按使用次数多少排列的前9个有效关键词如图。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论语》() A. 以“天理”核心思想 B. 以自然法则为基础构建纲常伦理 C. 强调对心性义理探究 D. 是讲人对道德之理解的一部著作〖答案〗D 〖解析〗 解读材料表格内容可知,“人”次数最多,“知”、“仁”、“君子”、“道”、“礼”等都是儒学中道德认知,说明《论语》是讲人对道德之理解的一部著作,D项正确;宋明理学以“天理”为核心思想,排除A项;B项中自然法则及其与伦理的关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陆王心学强调对心性义理的探究,排除C项。故选D项。 3. 《史记》纳“四夷传”于《七十列传》之中,记载了环绕华夏的各少数民族多以藩臣的

身份参与各个时期的政治事务,并起到拱卫中央大一统政权的作用。从编撰体例上看,这些“四夷传”与其它列传不存在主次之分。这说明,司马迁() A. 重视宣扬民族国家大一统的思想 B. 具备强烈的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 C. 重视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 D. 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编纂方法〖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华夏的各少数民族起到拱卫中央大一统政权的作用”,“这些‘四夷传’与其它列传不存在主次之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承认少数民族“拱卫中央大一统政权的作用”,把“四夷传”和其它列传置于同等地位,说明司马迁重视宣扬民族国家大一统的思想,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民族大一统,而不是重视“华夷之辩”,排除B 项;材料与“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无关,排除C项;《史记的》记述方法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4. 先秦时期端午主要是通过沐浴等辟除毒气、邪气。而到了魏晋南北朝以后,端午节在人们心中的神秘恐怖的气氛有所减弱。“踏百草”、“竞渡”、“教鸲鹆作人语”等习俗已带有一定的娱乐性质。这一变化反映了魏晋南北朝() A. 社会稳定和经济富足 B. 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 C. 门阀士族制度盛行阻碍社会发展和国家的统一 D. 苦难深重的人们通过节日的欢娱求得心理慰藉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端午节“到了魏晋南北朝以后,端午节在人们心中的神秘恐怖的气氛有所减弱,习俗已带有一定的娱乐性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端午习俗带有娱乐性的原因与佛教、道教在此时广泛传播的原因相似,魏晋社会动荡,百姓困苦,通过“踏百草”、“竞渡”、“教鸲鹆作人语”等娱乐活动寻求慰藉,D项正确;“社会稳定”的说法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大环境不相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族交融”相关问题,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法判断门阀士族制度对社会发展和国家统一的影响,排除C 项。故选D项。 5. 开元十七年(729年),弃隶缩赞赞普向唐玄宗表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这说明唐朝()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淮北一中2022-2023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1题2分,共70分,每1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商西周时期,我国的青铜铸造业高度发达,被称为青铜时代。青铜时代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有关商西周时代表述正确的有 ①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 ②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 ③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④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2.下图是河北平山三汲村中山王墓出土的战国银首人俑铜灯。铜人一派宽袖深衣的中原打扮,但高颧扁脸,浓眉短须,是典型的古代北方狄人的“男子汉”。 这件文物可以用来说明战国时期() A.中山国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各国间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C.中原与周边地区的民族交融 D.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遍推广3.周朝时确立了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而废除谥法。秦始皇的这一做法体现了() A.文化统一 B.以法治国 C.皇位世袭 D.皇帝独尊4.《隋书》记载:“(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的措施是()A.“与民休息”政策 B.“推恩令” C.郡国并行制 D.刺史制度 5.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陶瓷、造船等行业也有明显的进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自然资源丰富 B.大批水利工程的兴建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政府重视经济的发展 6.唐玄宗后期,均田制逐渐废弛,原有的赋税制度难以为继,国家财政收入大为减少。780年,唐德宗采纳宰相杨炎建议,实行新的赋税制度,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这一改革措施() A.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 B.增加税收名目 C.减轻农民的人身控制 D.缩小征税对象

肥城市泰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肥城市泰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考古发现,地处黄河流域中游的陶寺古城,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560米,面积约56万平方米。城南为公共墓地。在已发掘的1000多座墓葬中,有9座大型墓葬,出土了象征权力的钺和斧之类的玉石兵器。这表明( ) A.中华文明曙光初现 B.玉石兵器普遍使用 C.早期国家已经出现 D.社会分工日趋精细 2、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反映了分封制( ) A.使亲贵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B.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C.构架了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3、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如下图),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的发展 4、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地展示出来。下图所示的措施在当时( ) A.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B.巩固了政治统一 C.激化了阶级矛盾 D.强化了君主专制 5、下表为西汉政府与南越的相关史实。由此可见西汉政府对南越的措施目的在于( )

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强化中央集权政策 6、某出版商策划出版一套中国史系列著作。下图时段的标题最可能是( ) A.从城市国家到中华 B.中华的分裂和扩大 C.中华的繁盛与开放 D.草原征服者的悲歌 7、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全国军政大权集中于三省,皇帝颁布政令,需要通过中书省和门下省副署才算合法”。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 B.相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 C.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D.有利于保证决策的民主性 8、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在唐中后期发生了重要变化,下列选项描述了这一变化的是( ) A.“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 B.“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C.“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D.“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9、北宋人尹源在《唐说》中说“夫弱唐者,诸侯也”,宋初为防止“弱唐”局面再次出现而采取的措施是( ) A.设参知政事 B.设枢密院 C.设三司使 D.由文臣出任知州 10、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政府规定:婢仆与商人、佃农均为编户齐民,严格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