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2018年高考理综全国卷化学试题评析.doc

最新2018年高考理综全国卷化学试题评析.doc

最新2018年高考理综全国卷化学试题评析.doc
最新2018年高考理综全国卷化学试题评析.doc

对2018年高考理综1卷中部分化学考题的看法 2018年高考试卷的化学题比2017年有很大的改进。但还是有一些在命题或解析时

应该注意的问题。现就理综1卷中的一些考题有机化学题除外讨论如下。

一、第7题

这个题暗含着如下几个解题时还需要知道或判断出的知识点

1. 磷酸亚铁锂LiFePO4作为复盐是不溶于水及碱NaOH溶液的。磷酸亚铁锂可溶

于强酸。

2. Fe2+离子在HNO3作用下会被氧化成Fe3+离子。

3. Fe3+与PO4

3-离子在酸性溶液中不能生成沉淀在碱性溶液中FePO4可以被沉淀下来。

4. 在水中LiOH是可溶的Li2SO4也可溶而Li2CO3不溶。对于“Li2CO3不溶于水”的解释要用对角线规则来进行推理。即Li-Mg间有一定的相似

性两者的硫酸盐皆可溶且碳酸盐都不溶。但是两者间也有不同点LiOH可溶而Mg(OH)2不溶。

这个题有超纲的嫌疑。

二、第10题

所谓正确的答案“22.4L标准状态氩气含有的质子数为18NA”

,实际上也是一个不那么

严格的说法。

因为“22.4L”是对理想气体而言的。

对实际气体一般应该用范德华方程式来进行计算。其中n

为气体的物质的量R为摩尔气体常数数值为0.08206a与b为该气体的范德华常数可

查得。

该选项B的文字中如加上一个“约”字变为“22.4L标准状态氩气含有的质子数约

为18NA”会更严格一些。同时也不会影响其“正确性”的判断。

三、第26题

第1题

首先“实验中所用蒸馏水均需经煮沸后迅速冷却”说法中的“迅速”两个字加的不好。要

如何操作才能算是“迅速”了呢只要能隔绝外界空气把水冷得慢了一些了又何妨

其次后一填空的答案“分液或滴液漏斗”中的“或滴液”加得也不对。在化学实验

中“分液漏斗”与“滴液漏斗”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

所谓“滴液漏斗”指的是“即便漏斗口伸入到液面下时也要能观察到液滴滴加的快慢”。从结构看它必须要有一个可以观察到试液滴加过程的“窗口”与医院给病人输液时的要

求相同。在输液装置中不是必须要加接一个被称为“滴壶”或叫“滴漏”、或叫“墨菲氏管”的装置吗

也就是说在“滴液漏斗”中部也必须要有一个球形的空腔。在此处可以观察到试液的滴加

速度如下左图[1]。而一般的分液漏斗是没有这个球形空腔的见下右图。

在本题所给装置图a中没有画出这个球形空腔。所以只能把它称为“分液漏斗”或更严格一些的叫“圆球形分液漏斗”而绝不能称为“滴液漏斗”。

第2题

讨论的是装置C中为什么要充有H2。且给出的答案为“排除c中空气”。其实这个答案并不

恰当。

在这个被密封的C瓶中原本的空气就有限氧气也不多约占1/5。何况在这里要制备

的Cr2+它本身还就是氧气的“吸收剂”。在锌粒过量的情况下这点氧气是不会干扰到Cr2+的生成及存在。也就是说即便不加盐酸不打开K2开关C中没有多少H2生成C中

的Cr3+离子在足量锌粒的作用下最终也都会变成Cr2+离子同时使该瓶C中不会再有O2存

在。

应该能看出在这个实验中用制造出H2气的方法来驱赶O2其作用不但不大还有要多做“无用功”的嫌疑。因为在这种物理驱赶中很难避免O2气的扩散与H2气的被稀释需要用大量的H2气才能把O2气都赶走。而用化学方法除O2用反应中生成的Cr2+离子则是“精准”的去发生反应。这两者相比较哪个除氧的效率要高不是一目了然的吗。

其实在C瓶中要加盐酸而产生氢气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使C中气体有足够的压强在

反应结束而需要将其底部含有Cr2+离子的反应产物转移到d瓶时打开K3后就可以通过密

闭的管道不采用倾倒的方法而将其直接不会接触到空气压入到d瓶的醋酸钠溶液

中去以进行下一步的反应。

实际上这个题所问的与3第一问所需要回答的都是同一个问题。没有必要分为两

个问题让学生来回答。

第3问的四项“操作”中标准答案规定的第一个是“冰浴冷却”。这也不太合适。严格一些还是“冷却或冰浴结晶”更好一些。如果不冷却至有结晶析出哪来的过滤、洗涤与干燥

在实际操作中也应该是在室温冷却得不到足够量晶体的情况下才要采用冰浴的手段。总

之结晶才是这步操作的结果与目的。

第4问标准答案所给的“可能使醋酸亚铬与空气接触”也不够合适。由于d瓶中有空气所以“一定会有部分的Cr2+离子会被其中的氧气氧化成Cr3+离子”。

这不是“可能”与“不可能”的问题。而只是一个量大与小的问题。

四、第27题

对其中的第4小题计算的公式及所得的结果为。

由于所给的原子量及计算出来SO2的分子量都是两位有效数字。按照有效数字的使用规则

最终得到的运算结果不应该是一个有三位有效数字的数值。这会给人一种有效数字使用

混乱教学不够严谨的感觉。

当然这也表明命题者对有效数字的使用是不太在意的。如果他想要不出现这样的计算结

果或不引起大家的质疑与争执其实是十分容易做到的。

只要将原题中消耗的碘标准溶液改为10.06 mL。用计算器运算的结果就是0.130048学

生自然要写成0.13。这样就避免掉有效数字修约是否规范这样的一个科学性问题。

这个题的另一个不够科学的地方是所用掉的碘标准溶液仅为“10.00 mL”。

而在分析化学教材中就明白地写着“在滴定分析中一般滴定管一次读数误差为±0.01 mL

在一次滴定中需要读数两次。因此可能会造成的最大误差是±0.02 mL。所以为了使滴

定时因操作所造成的相对误差小于±0.1%消耗滴定剂的体积必须大于20mL。最好使

体积在25 mL左右以便有较小相对误差” [2]。

也就是说该题所消耗的滴定剂有些过少会有较大的相对误差。不但欠科学且脱离了一

般化验室的工作实际。

五、第28题

第2

该题标准答案中关于压强变大的原因叙述中的逻辑关系比较混乱。

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是NO2的二聚反应。所以要放在最前面来说。

较好的表述为“NO2的二聚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升温会导致这个平衡逆向移动解聚

使体系中的气体分子数增多。在体系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就会导致总压增大”。

第3题

题干给出的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反应历程加之还有一些表述模糊的地方。这会给中学教学造

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如介绍完反应历程后写的第一句话就是“近似地认为第二步反应不影响第一步的平衡”。

这难道是说第一步反应中的N2O5、NO2与NO3的量都不会改变吗其实正是由于有第

二步的反应可逆反应一才能在不断进行当中。

应该看到由于反应三中有NO2生成连反应三对反应一的平衡都一定会有影响。

再如选项B认为反应的中间产物只有NO3。似乎是由于学生没有注意到NO所以这个选项就是错误的。

但是如果考虑到反应三是个“快反应”这就意味着NO刚一出现就会被“马上”反应掉。在由反应历程推导这个总反应的速度方程时都没有必要考虑慢反应二后的反应三。这样

NO也不应该被看做是严格意义上的“中间产物”吧

还有一些教师对选项C的解释为“由于第二步是慢反应、反应速率慢可知NO2与NO3的碰撞仅部分有效”。这也是不严格的说法。

碰撞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按照分子运动论分子都处于不断运动中相互间会必然发生不断

的碰撞。但是即便是进行的再快的反应也不是只要分子间一碰撞就会发生化学反应。

只有那些具有足够能量、且能相互发生化学反应的分子才能通过碰撞而发生化学反应。只

有这样的碰撞才是“有效碰撞”这样的分子也才是“活化分子”。在任何化学反应中都只有部分的分子间碰撞是“有效碰撞”无论是对反应二还是反应一与反应三。也无论是快

反应还是慢反应。

也就是说在任何反应中分子间的碰撞都是“部分地有效”。快慢反应在“碰撞”这一点https://www.doczj.com/doc/8e18356532.html,上的区别是单位时间内快反应中有效碰撞比例要大一些而慢反应中的有效碰撞比例要少

一些。

D选项的“第三步反应活化能高”的原因也不是由于它是一个快反应。

对某一个固定的化学反应来说使用催化剂改变了反应途经后由于降低了该反应的活化能

与原反应相比较一定会加快反应的速率。

但是对不同的两个化学反应就不见得是反应速率与活化能成正比例关系了。因为影响

化学反应速率常数的因素可定量地用下式来表示。也就是说反应速率k

与指前因子A、活化能Ea、及反应温度T这样的三个因素有关。

即便是在相同温度T的条件下反应速率k也不是只受活化能Ea的制约。还要考虑指前因

子A是否会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是否会对反应速率有更大的影响。

选项D错在不能对不同的反应仅根据它们反应快慢就来确定其反应活化能的大小。

六、第35题

第2题

解释离子r(Li+)小于 r(H-)的原因。

虽然有离子的电子构型相同这样的一个前提。但是“电子构型”是一个内涵相当宽泛的概念。如可以说“元素周期表可以根据原子的电子构型特征分为五个区”也可以说“Li+、Na+、K+离子有相同的电子构型”。也就是说这个概念最为关心的还只是最外层及次外

层电子的排布情况而对电子层数是不关心的。

所以在这里最好还是加上一句“在电子层数相同的情况下”然后再强调“核电荷数的不同”。

其实核电荷数在某些情况下并不是决定离子或原子半径的主要的原因。有时电子层数

会居于主导地位。

如前面提到的Li+、Na+、K+离子半径就是由于“电子层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如果

用核电荷的增大来解释这个序列那就完全错了。

也就是说在电子层数相同的情况下再来比较核电荷数才是一种比较严密的分析问题的

方法。而只说“电子构型”是反映不出“电子层数相同”这层意思的。所以要把“电子层数相同”这句话给补充上去。

对2018年高考理综2卷中第8题的看法

原题为

8研究表明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在形成雾霾时与大气中的氨有关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雾和霾的分散剂相同 B雾霾中含有硝酸铵和硫酸铵

C NH3是形成无机颗粒物的催化剂 D雾霾的形成与过度施用氮肥有关

在4个选项中C无疑是错误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NH3是参加化学反应且被消耗掉的

物质它不是催化剂。

但是选项B与D从逻辑关系看也不应该就被认为是“正确的”。

因为作为选项B的“雾霾中含有硝酸铵和硫酸铵”有铵盐是雾霾必备成分的意思。选项

D的“雾霾的形成与过度施用氮肥有关”则有把NH3当作是雾霾产生的必要条件之嫌。

试问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时铵态氮肥肯定还没有被大范围使用出现的“伦敦大雾霾”

也是“氮肥”在作祟也是“铵盐”为主要成分的吗

要知道“雾霾”的成因不只是与“燃料燃烧”有关。如由于气象因素造成的扬尘、建

筑施工所产生的粉尘、各种各样的工业喷涂、钢铁与焦炭的生产。这些都是造成一定范围内

有雾霾发生的重要原因。

后面这些雾霾的形成就都没有“氮肥”的参与其成分中也就不会有铵盐。

本题给出的只是雾霾的一种成因。是“燃料燃烧”且空气中同时有NH3时才会造成的一

种不良后果。不能用这个“燃料燃烧”的模式来概括所有雾霾的成因与成分。

该题最好改为“有些雾霾中含有硝酸铵和硫酸铵”“有些雾霾的形成与过度施用氮肥有关”。这样才算严格一些。

这里问的是“分析浓度”还是“平衡浓度”

----对2018年高考理综2卷中第11题的看法

原题为

11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124 g P4中所含P—P键数目为4NA

B100 mL 1mol2L?

1FeCl3溶液中所含Fe3+的数目为0.1NA

C标准状况下11.2 L甲烷和乙烯混合物中含氢原子数目为2NAD密闭容器中 2 mol SO2和1 mol O2催化反应后分子总数为2NA

标准答案为C正确的。

其实其中的C选项也是一个不严格的说法。即它“忽略”了真实气体与理想气体的差

别。

作为考题这里还是要再加上一个“约”字表述为“含氢原子数约为2NA”才更严谨一些。

此外该题需要商榷的最大问题是命题者与大部分考生都认为B选项“100ml l mol?

L-1FeCl3溶液中所含Fe3+的数目为0.1 NA”竟然会是错误的。

由于这个题的一般计算式为c为FeCl3溶液浓度V为该溶液的体积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所以判断其对错的核心就在于l mol?L-1 FeCl3溶液中Fe3+离子浓度

到底是多少c是等于、还是小于l mol?L-1。

如果不考虑Fe3+离子的水解那么其浓度就仍旧是l mol?L-1。也就是选项B是正确的。要

是考虑到Fe3+离子有水解那么选项B就会是错误的了。在这个题中到底要不要考虑Fe3+离子的水解即便考虑到Fe3+离子的水解其平衡时的

Fe3+离子又会是多少在这样的溶液中能只考虑Fe3+离子的水解吗

这一系列问题其实都是每一个化学教师应该清楚的。

一、实验室中FeCl3溶液的组成

FeCl3溶液是一个配制方法比较特殊的盐溶液。

1. 实验室中FeCl3溶液的配制方法在许多化学实验教材或化学手册中都有一些常用化学试液规范化配制方法的介绍。对l mol

?L-1FeCl3溶液的配置方法就规定为称取270.30g FeCl3?6H2O溶于适量加了20ml浓盐酸的水中再稀释至1L[1]。

考虑到其中所加原浓盐酸的浓度为l2 mol?L-1最终稀释所得的这个溶液实际上是一个由l mol?L-1FeCl3与0.24 mol?L-1HCl共同组成的混合溶液。该溶液的pH为0.62. 在用这个标准方法配制的FeCl3溶液中是不必考虑Fe3+离子水解的。因为在配制时之所

以要加这么多的盐酸就是为了避免由于水解而使溶液颜色变成棕红色甚至于有Fe(OH)3沉淀析出。

如果选项B指的就是用这个方法配制的FeCl3溶液。那么选项B也应该是“正确”的。 2. 不加HCl所配制的FeCl3溶液如果没有按照上述的要求加盐酸而是直接用少量水来溶解FeCl3?6H2O再稀释至所需体积。这时溶液中Fe3+离子的水解过程就会比较强烈并理论上会导致出现如下的一些

现象。

第一溶液会有很强的酸性。

因为作为一个质子酸Fe3+离子的pK1=2.83也就是K1=1.5310-3 。当FeCl3的浓度为l mol ?

L-1时用弱酸溶液中[H+]计算的近似式来计算可解得[H+]=0.038 mol?L-1

pH为1.42。

这是一个酸性很强的溶液。由于其产生的原因是Fe3++H2O=Fe(OH)2++H+。所以可以认为

溶液中也有[Fe(OH)2+]=0.038 mol?L-1。即此时Fe3+离子的水解度为3.8%。Fe3+离子的平衡浓度为0.962 mol?L-1。

这可能就是命题者认为“选项B错误”的主要原因吧。第二可能会导致Fe(OH)3的生成。在这种FeCl3的浓度为l mol?L-1的情况下Fe3+离子虽有强烈的水解但溶液的酸度还是远低于规范配制方法中所加的盐酸的量。此时是否会有氢氧化铁沉淀生成呢

这是一个很容易完成的计算。溶液中[H+]=0.038 mol?L-1就是[OH-]=2.6310-13 mol?L-1。查得Fe(OH)3的溶度积为4310-38 。由于离子积Qi=[Fe3+][OH-]3=1.03(2.63

10-13)3=1.8310-38-38。

所以在这个液态的平衡体系中不会有Fe(OH)3沉淀生成。但是如果配制的是0.0010 mol ?L-1FeCl3溶液情况就不会是这样了。这时溶液中的[H+]=6.9

310-4 mol?L-1即[OH-]=1.5310-11 mol?L-1。离子积Qi=[Fe3+][OH-]3=0.00103(1.53

10-11)3=3.13

10-36>Ksp=4310-38。这时在该溶液中是会有沉淀物Fe(OH)3出现的。

也就是说如果不加盐酸而直接用水来配制0.0010 mol?L-1FeCl3溶液溶液中一定会有Fe(OH)3沉淀生成。

另一方面如果不加盐酸而配制1.0 mol?L-1FeCl3溶液由于无法避免某局部Fe3+离子的浓度过低在FeCl3溶解时Fe3+离子浓度只能是逐渐增大也会有Fe(OH)3出现。只是在FeCl3溶解过程结束放置一段时间达平衡后由于溶液的酸度较强这种浑浊能慢慢地消失罢了。

总之在配制FeCl3溶液时如果不加盐酸溶液中就可能会出现沉淀溶液较稀时或

者有显著量的[Fe(OH)2+]与[Fe(OH)2

+]存在而使溶液会呈现出棕红色溶液较浓时。

在该高考题中使用的FeCl3溶液总不至于是这样的、呈红棕色不是黄色的溶液吧。

二、关于浓度的几个概念

即便该考题所指的1.0 mol?

L-1FeCl3溶液是在不加HCl情况下所配制出来的。在一般的

化学问题的讨论中人们也认为其中的Fe3+离子浓度是 1.0 mol?L-1而Cl-离子浓度是3.0mol

?L-1。因为这两个浓度就是人们最为关心的所谓的“分析浓度”。

从分析浓度的角度来看问题选项B是正确的。

而前面计算出来的0.962 mol?L-1是只考虑其水解平衡情况下Fe3+离子的“平衡浓度”。从这一平衡浓度的角度来看选项B是错误的。

问题是在一般的情况下这两个浓度中哪一个更常用也更重要一些呢

用Fe3+离子浓度进行过较多相关计算的人都会知道无论是在有关溶度积或是能斯特方程的计算中都不会用到Fe3+离子的“平衡浓度”。因为在一些Fe3+离子进行的比较完全的

反应中进行有关Fe3+离子浓度的计算时这个浅显的水解平衡导致的“平衡浓度”是没有被考虑必要的。

就像在某浓度Na2CO3溶液中是否会生成CaCO3沉淀的计算中一样完全不必考虑溶液中

HCO3

-离子的浓度到底是多少。在处理这些质子酸或质子碱的计算问题时都应遵循这样的

思路和方法用到的都是它们的分析浓度。

也就是说所谓的“平衡浓度”只不过有些理论意义而已。在无机化学教学中对此都没有

过多地纠缠。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则更是没有多少要涉及的必要。

在高考题中强化“平衡浓度”的概念应被看做是对中学化学教学的干扰甚或是“误导”。

三、FeCl3溶液中Fe3+离子平衡浓度的计算

既然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涉及到了平衡浓度的概念教师就要注意到这类问题通常都有相当

的难度。

首先是分析者要知道该体系中的平衡种类及数目。这关系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大方向要是

错了当然就一切都无从谈起。

在这里还是以FeCl3溶液为例。看看在没有外加盐酸的情况下溶液体系中到底有哪些与Fe3+离子相关的平衡。Fe3+离子是一个质子酸这是大家都知道的。Fe3+离子的pK1=2.83说明它还是一个较强的

弱酸。

其实Fe3+离子还有pK2=4.59或写为K2=2.6310-5 。由于它远小于K1还要受第一级水解产生出[H+]的抑制在一般情况下确实是可以被忽略掉的。

但是除了上述的两个酸碱平衡如果对配合物知识有一定程度了解的话就应该会想到

Fe3+离子是可以与Cl-离子生成FeCl2+、

FeCl2

+、FeCl3、FeCl4-这样一系列配合物的也

就是说溶液中会有四个配合平衡。且其各级的累积生成常数的对数值可查得为lgk1=1.48、lgβ2=2.13、lgβ3=1.99、lgβ4=0.01即k1=30、β2=135、β3=98、β4=1.02[2]。

应该能够估计到虽然这些常数都不太大但是由于溶液中的Cl-离子浓度是很大 3.0mol ?L-1的有相当大的一部分Fe3+离子会与Cl-离子配合在一起。在这个体系中不能只考虑Fe3+离子的水解也不能只用质子平衡来计算各物种的平衡浓度。即便是只考虑涉及第一级配合的FeCl2+配离子的形成。根据如下配合反应式计算

Fe3+ + Cl- = FeCl2+、

起始浓度 1.0 3.0 0

平衡浓度 1.0-x 3.0-x x

平衡时。

可解得 x=0.9837mol?L-1。

此时[Fe3+]=0.0163mol?

L-1。如果考虑到溶液中还有FeCl2

+、FeCl3、FeCl4-这些配

离子的存在这个[Fe3+]的值还会更小如何计算这个值笔者还没想出办法。换句话说

在FeCl3溶液中Fe3+离子平衡浓度的定量判断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如果只是想到Fe3+的水解那就无异于“拣芝麻丢西瓜”是主次不分了。

对2018年高考理综3卷部分化学考题的解析

在2018年理综3卷中有几个知识比较“冷僻”及类似“超纲”而较难于回答的化学考题。为减轻教师在“解析”这些题时的困难笔者仔细梳理了一番。现将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简述如下

一、第26题

这是一道有关Na2S2O3化学性质的试题。

1. 对第1题的解析

这个题的关键点在于学生要知道H2S2O3的不稳定性。

利用这个性质。在含有大量S2O3

2-离子与少量SO42-离子的溶液中加足量的HCl后S2O32-离子就会全部转化成不稳定的H2S2O3。继而发生分解反应H2S2O3= SO2↑+ S ↓+ H2O。从

而S2O3

2-离子可从溶液中被全部去除干净。

当溶液中只留下SO4

2-离子后就可以用通常的方法来检验SO42-离子了。

2. 对第2题的解析

该滴定实验的过程分为了两个实验步骤

第一个步骤准备被滴定的I2溶液。“取0.00950 mol2L?

1的K2Cr2O7标准溶液20.00 mL

硫酸酸化后加入过量KI发生反应 Cr2O7

2

?+6I?+14H+= 3I2+2Cr3++7H2O”。最终所得溶液

中有大量棕色的I3

?离子及少量绿色的CrCl3所以溶液表现出深褐色。

这一步骤是在制备一个将要被滴定的氧化剂对S2O3

2

?来说I2的溶液。且其中I2的物质

的量已被精细的确定已知。

第二个步骤是用待测的Na2S2O3溶液来滴定从上一步骤制得的I2溶液。

要注意的是这个滴定的过程又被人为地分为了三个“小节”。

第一个小节是先用Na2S2O3溶液滴定I2溶液直至其呈“淡黄绿色”其中I2已很少

该反应已接近终点。此时便要停止滴定。

第二个小节往呈“淡黄绿色”被滴定液中加入数滴淀粉溶液。在淀粉指示剂作用下溶

液变为很明显的深蓝色。

第三个小节然后再用Na2S2O3滴定至溶液“由蓝色变绿色”绿色是CrCl3的颜色。而完

成整个的滴定操作。

其实这一步骤中的3个小节涉及的都是同一个反应I2+2S2O3

2

?=S4O6

2

?+2I?。它与普通

滴定操作的显著差别在于不是滴定前在被滴定液中先加好用于判断滴定终点的指示剂而

是在滴定接近完成时才加指示剂。

这是因为如果不加指示剂只用根据溶液是否还显棕黄色来确定I2是否被消耗完全

这是极不灵敏的在水中都很难看清还有没有棕黄色何况是在一个绿色的溶液中。必须

要借助于淀粉做指示剂蓝色是否消失来确定滴定的终点。

而将淀粉指示剂过早加入了则会有大量I2的与淀粉结合成蓝色的包合物。包合物中的

这一部分I2是不容易与S2O3

2

?反应的因而会导致滴定有较大的误差。

所以为了避免滴定中这个因包合物所造成的误差就要将淀粉指示剂在接近滴定终点时再

加到被滴定液中。加完淀粉溶液呈蓝色后马上再接着用S2O3

2

?来滴定直至溶液中的

蓝色刚好褪去就完成滴定操作了。

二、第27题

这是一个主要与KIO3工业制法有关的题。

1. 对第2题的解析

所谓的“KClO3氧化法”涉及的是一个很难看到、也比较奇特的化学方程式。

在无机化学教材中可以看到酸性溶液中的如下的反应

2ClO3

-+2H++I2= 2HIO3+ Cl2 (1)

教材还特意指出这个“I2在置换Cl2”的反应能发生的原因是Φ°(ClO3

-/ Cl2)= 1.47V

而Φ°(IO3

-/ I2)= 1.19V。即Φ°(ClO3-/ Cl2)>Φ°(IO3-/ I2)。由于ClO3-离子的氧化性要强

于IO3

-离子而I2的还原性又强于Cl2所以这个反应能自发地进行。

它与通常的“Cl2在KI溶液中能置换I2”的反应似乎是截然相反的是“不活泼的I2在置换活泼的Cl2”。其实不是这样的。通常的“Cl2能置换I2”指的是“Cl2的氧化性强于I2”。而在这个“KClO3氧化法”中I2是作为更强的还原剂来置换Cl2的表现出的是“I2的还原性强于Cl2”。在这个置换反应1中是不会有KCl生成。所以“酸化”用的应该是盐酸。这样体系

中就还会有如下复分解反应HCl+2KIO3= KH(IO3)2+ KCl (2)

将反应1与2相加的结果为2KClO3+HCl+I2= KH(IO3)2+ KCl+ Cl2 。这个方程式

就是“KClO3氧化法”的基本原理。

2. 对第3题的解析

这是一个与“电解法”制备KIO3相关的考题。教师在解析时的难点在于阳极上的反应是

如何进行的

从如下的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在左端的阳极a上可能进行失电子反应的不是OH-离子就

会是I2分子。因为溶液中只有“KOH+I2”。

但是这两种物质中的哪一个都不会在阳极上放电。因为即便是OH-离子在阳极上放电

了产物也不会是IO3

-离子。而作为“非电解质”的电中性I2分子又怎么能自动地趋向于

阳极以便能在其上不断发生失电子的反应呢

其实这个示意图中阳极室电解液标注的只是生产原料的组成。而实际上这两种物质进入

溶液时就会马上发生歧化反应6KOH+3I2 =KIO3+5KI+3H2O。阳极室中的溶液是一个由

KI、KIO3与过量KOH混合而组成的溶液。

这样在外加电压的作用下该溶液中带有负电荷的I-离子会不断地趋向阳极并在其上失电子变成IO3

-离子。相应的电极反应为I-+6OH--6e-=IO3-+3H2O。

三、第28题

本题以SiHCl3这个很难见到的化合物为载体。

1. 对1题的解析

书写在一定条件下完成的SiHCl3的水解方程式。

由于限定了水解的产物是(HSiO) 2O这个方程式是不难被配平的。但是有学生要是问道这个(HSiO) 2O分子的结构那就比较麻烦了。考虑到Si有4价的成键特征似乎应该有如下的结构这只是笔者的推测。

也就是说它是由两个含有H原子的Si-O四面体通过3个O原子的共面而构成的。在

分子式(HSiO) 2O中的括号(HSiO)并不是一个有该组成的真实结构单元。

2. 对3题的解析

这个小题中有两个问题。

第一问

问的是“在343 K下对于反应2SiHCl3(g) = SiH2Cl2(g)+SiCl4(g)欲提高SiHCl3的转化率”https://www.doczj.com/doc/8e18356532.html,要采取什么措施

这里“欲提高”的是“平衡转化率”还是生产过程的“实际转化率”呢

1如果指的是“平衡转化率”则要考虑的是

对一个可逆反应所谓提高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就是改变外界条件使平衡能正向移动。

那么无非就是从浓度温度压强这样的三个方面来着手。

温度不让变题目规定了。改变压强也没有用因为反应前后气体分子的数目相等。

这样就只有改变浓度这个方法是可以考虑的。但是改变浓度还有多个不同的方法。第

一个方法是增大另一反应物的浓度。但是这个反应只有这一个反应物。增大了它也没有用

只是相当于增大了压强。

第二个方法是减小产物的浓度。在标准答案中被表述为“及时移去产物”。

但是在反应物及产物都是气体物质的情况下要怎样操作才能只让反应产物被“移去”呢

打开反应容器的阀门肯定是不行的。那样反应物也同时被“移去”了。

在温度还不得改变的情况下要从这个气态体系中精准地“移去” SiH2Cl2或SiCl4或两

者都“移去”实在是一项难以完成的事情能完成这项任务的分子筛恐怕也还没有吧。这样的不切合实验与生产实际的问题及仅仅有理论意义的答案是不宜于出现在高考试卷

中的。

2如果指的是未达平衡时的“生产过程的转化率”则可以考虑的措施是

第一由未平衡是正反应起主要作用的区间。增大反应物的压强浓度使反应物分子

浓度的增大有效碰撞一定会增多转化率会提高。

第二要让反应处于图中a线的尽可能靠上的位置最好是其水平直线的区域。这样就

要“尽可能延长反应物与催化剂接触的时间”。

命题者应该注意到这两个“转化率”的区别及所给出答案的不同。

第二问

问的是“在343K下缩短反应到达平衡的时间可采取的措施”。

提高反应温度无疑是一个最常用的加快反应速度的方法。但是这里规定了“在343K下”

也就是温度不能被改变。

“改进催化剂”是一个有难度的方法不知能否找到这样的催化剂。但是这终归是一个最为有效的改进反应速度时可以考虑的方向。这个回答是可取的。

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标准答案还给出了一个一般人想不到的“提高反应物压强浓度”。用“提高反应物压强浓度”的方法能“缩短反应到达平衡的时间”吗在无机化学教材中没有这样的说法。在物理化学教材中似乎也没有这个方法的推导、甚至于是介绍。这个所谓的“提高反应物压强浓度”的“标准答案”其可信性是值得商榷的。

这是命题者单方面看问题造成的。他们只看到了“提高反应物压强浓度”后正反应的反应速度会加快这样反应产物的压强也会较为迅速地增加这就导致逆反应的反应速度也随之迅速增加。这样体系达到平衡的时间就被“缩短”了。

他们没有看到“提高反应物压强浓度”增大的只是“正反应”的“初始速度”。“提高反应物压强浓度”的另一方面影响将是反应到达平衡状态需要有更长的反应进程。没有看到“提高反应物压强浓度”对正、逆反应的速度可能会有不同倍率的影响。

把一些还没有定论的个人看法通过高考题而强行灌输到中学化学教学中来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也极为有害的做法。

3. 对 3

题的解析

其后一问是对反应2SiHCl3(g) = SiH2Cl2(g)+SiCl4(g)。已知反应速率。k正、k逆分别为正、逆向反应

速率常数x为物质的量分数。

计算a处=__________保留1位小数。

由于在反应过程中的任一时刻都有及。

再利用正、逆反应速率常数与反应平衡常数的特殊“关系”。

就有 (3)

从图中可以读出在“a处” SiHCl3的转化率为“20%”。也就是此时的x(SiHCl3)=0.80

x(SiH2Cl2)=0.10x(SiCl4)=0.10。

将这3个数值及前面计算出来的平衡常数数值K=0.02均带入上式3。

可解得。

当然这里就又出现了一些曾在高考题中出现过的系列问题。这是要根据化学方程式来直接写出反应的速率方程吗将化学热力学与动力学“紧密”联系起来的式“”对

任意反应来说都能成立吗

四、第35题

命题者选择了副族元素Zn为试题的载体。

1. 对2题的解析

副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I1其变化规律本来就是十分复杂的。

如作为第B的Zn的I1=9.394eV。而其下面的Cd的就变小为I1=8.993 eV。而再下面的Hg

又变成了该族三个元素中第一电离能最大的I1=10.437 eV。又如作为第四周期的S区及副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数据如下表所示

K Ca Sc Ti V Cr Mn Fe Co Ni Cu Zn

I1/

eV 4.34 6.11 6.54 6.82 6.74 6.77 7.44 7.87 7.86 7.64 7.72 9.39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它们相互间大小的比较用如下的图来表示时会更直观一些。

从这个图不难看出在第四周期的前12个元素中随原子序数增大有第一电离能总体上

要变大这样的一个趋势。也就是说在电子层数相同的情况下核电荷数是一个明显在起作

用的因素。

虽然在这一周期中K与Ca Cu与Zn间较大的I1差值确实也是S能级上电子全满能

量要降低的表现。但是只强调这一点肯定是不够也是不完整的。

对这个“Zn的第一电离能大于Cu”原因可能会有如下一些解释

只说“在电子层数相同的情况下Zn的核电荷数大对外层电子的作用力强”。这是可以的。起码是抓住了主要矛盾。

同时考虑“ Zn的核电荷多对外层电子的作用力强其3d与4s能级为全满有特殊的稳定性”。这就更好了。这是能全面地看问题的表现。

而只说“ Zn的3d与4s能级为全满结构有特殊的稳定性”。就不大好了有遗漏主要矛

盾之嫌。

至于说“Zn核外电子排布为全满稳定结构”。则更不严格也更差了。因为它在化学术语

的使用方面都存在着问题了。要知道“电子排布为全满稳定结构”通常是用来描述稀有气

体元素的ns2np6这类电子构型的。

化学教师都应该知道需要强调“在等价轨道上电子排布为半满及全满会导致体系具有较

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这是有“场合”与“背景”。那就是在用“核电荷递增的规律”解释不通时才要用到“电子排布的全满与半满”。在一般情况下则没有必要考虑电子排

布的因素。

如对如下第二周期元素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数据总体上当然也是体现了“核电荷”的影响

第一电离能逐渐增大。

元素

Li Be B C N O F Ne

I1/

eV 5.39 9.32 8.30 11.26 14.53 13.62 17.42 21.57

但是其中有两个数值是特殊的用红色的字体表示出。它们均稍大于其后面的一个元素。只有在解释Be的I1大于B、N的I1大于O时人们才需要用“全满”与“半满”为工具。而在与其前面元素比较I1时如Li与Be、C与N是没有必要涉及什么“全满”与“半满”的只要能指出“这是核电荷增大的影响”就可以了。

2. 对3题的解析

由于该题第一问涉及的是“化学键型”。

所以人们在考虑第二问时容易习惯性地仍然从化学键的角度来解释“ZnF2不溶于有机

溶剂而ZnCl2、ZnBr2、ZnI2能够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的原因。并表述为“ZnF2为离子化合物ZnCl2、ZnBr2、ZnI2的化学键以共价键为主、极性较小”。其实这里讨论的是固体物质的溶解性要突出“相似相溶原理”与“晶体类型”才对。

比较完整的答案应该是“据相似相溶原理作为离子晶体的ZnF2在非极性溶剂中是难溶的。而ZnCl2、ZnBr2、ZnI2都有一定的分子晶体成分所以易分散在非极性的有机溶剂中”。

3. 对4题的解析

讨论的是CO3

2-离子的构型。标准答案是其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其中C原子的杂

化形式是“sp2”。当然学生要是能指出这是“正三角形”是“等性sp2杂化”那就是认识与表述的更精准

一些的了。

总起来看这份试卷中的化学题给人的总体印象是超纲的内容多模糊不清的理论多答案的准确性也较差。

与理综1与2卷中的化学题相比较这张卷的质量要差一些、难度也更高了一些。

2018北京高考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北京卷) 本试卷共16页,共30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第一部分(选择题) 1. 下列我国科技成果所涉及物质的应用中,发生的不是 ..化学变化的是 A.甲醇低温所 制氢气用于新 能源汽车 B.氘、氚用作“人造太 阳”核聚变燃料 C.偏二甲肼用作发射“天 宫二号”的火箭燃料 D.开采可燃冰, 将其作为能源使 用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变化、核反应的区别,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注意化学变化与核反应的区别,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核不变,核反应不属于化学反应。 2. 我国科研人员提出了由CO2和CH4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CH3COOH的催化反应历程。该历程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 生成CH3COOH总反应的原子利用率为100% B. CH4→CH3COOH过程中,有C―H键发生断裂 C. ①→②放出能量并形成了C―C键 D. 该催化剂可有效提高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 【答案】D 【解析】分析:A项,生成CH3COOH的总反应为CH4+CO2CH3COOH,原子利用率为100%;B项,CH4选择性活化变为①过程中,有1个C-H键发生断裂;C项,根据图示,①的总能量高于②的总能量,①→②放出能量并形成C-C键;D项,催化剂只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不影响化学平衡,不能提高平衡转化率。 详解:A项,根据图示CH4与CO2在催化剂存在时生成CH3COOH,总反应为 CH4+CO2CH3COOH,只有CH3COOH一种生成物,原子利用率为100%,A项正确;B项,CH4选择性活化变为①过程中,有1个C-H键发生断裂,B项正确;C项,根据图示,①的总能量高于②的总能量,①→②放出能量,对比①和②,①→②形成C-C键,C项正确;D项,催化剂只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不影响化学平衡,不能提高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D项错误;答案选D。 点睛:本题考查原子利用率、化学反应的实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示意图中的信息。注意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速率,催化剂不能改变ΔH、不能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3. 下列化学用语对事实的表述不正确 ...的是 A. 硬脂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C17H35COOH+C2H518OH C17H35COOC2H5+H218O B. 常温时,0.1 mol·L-1氨水的pH=11.1:NH3·H2O+OH? C. 由Na和C1形成离子键的过程: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Ⅱ理综化学试题及答案(修改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2) 理综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P-31 S-32 Fe-56 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碳酸钠可用于去除餐具的油污B.漂白粉可用于生活用水的消毒 C.氢氧化铝可用于中和过多胃酸D.碳酸钡可用于胃肠X射线造影检查 8.研究表明,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在形成雾霾时与大气中的氨有关(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雾和霾的分散剂相同B.雾霾中含有硝酸铵和硫酸铵 C.NH3是形成无机颗粒物的催化剂D.雾霾的形成与过度施用氮肥有关 9.实验室中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的实验。 光照下反应一段时间后,下列装置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实验现象的是 10.W、X、Y和Z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W与X可生成一种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Y的周期数是族序数的3倍;Z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与W的电子总数相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X与其他三种元素均可形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二元化合物 B.Y与其他三种元素分别形成的化合物中只含有离子键

C .四种元素的简单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D .W 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均为强酸 11.N A 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常温常压下,124 g P 4中所含P —P 键数目为4N A B .100 mL 1mol·L ?1FeCl 3溶液中所含Fe 3+的数目为0.1N A C .标准状况下,11.2 L 甲烷和乙烯混合物中含氢原子数目为2N A D .密闭容器中,2 mol SO 2和1 mol O 2催化反应后分子总数为2N A 12.我国科学家研发了一种室温下“可呼吸”的Na —CO 2二次电池。将 NaClO 4溶于有机溶剂作为电解液,钠和负载碳纳米管的镍网分别作为电极材料,电池的总反应为3CO 2 +4Na 2 Na 2CO 3+C ,下列说法 错误的是 A .放电时,ClO 4-向负极移动 B .充电时释放CO 2,放电时吸收CO 2 C .放电时,正极反应为:3CO 2 + 4e ?2CO 32- + C D .充电时,正极反应为:Na + + e ? Na 13.下列实验过程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26.(14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得和使用金属锌的国家,一种以闪锌矿(ZnS ,含有SiO 2和少量FeS 、CdS 、PbS 杂质)为原料制备金属锌的流程如图所示: 相关金属离子[c 0(M n +)=0.1 mol· L -1]形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 范围如下:

2018年高考全国二卷全国卷理综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Ⅱ理综试题 1.下列关于人体中蛋白质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结合相应的病毒抗原 B.肌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参与肌肉收缩的过程 C.蛋白质结合Mg2+形成的血红蛋白参与O2运输 D.细胞核中某些蛋白质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2.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B C D 3 A B C D 4 A B C D 5 A B.T2 C.HIV D 6.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正常动物细胞可转变为癌细胞,有关癌细胞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中可能发生单一基因突变,细胞间黏着性增加 B.细胞中可能发生多个基因突变,细胞的形态发生变化 C.细胞中的染色体可能受到损伤,细胞的增殖失去控制 D.细胞中遗传物质可能受到损伤,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 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碳酸钠可用于去除餐具的油污 B.漂白粉可用于生活用水的消毒

C.氢氧化铝可用于中和过多胃酸 D.碳酸钡可用于胃肠X射线造影检查 8.研究表明,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在形成雾霾时与大气中的氨有关(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雾和霾的分散剂相同 B.雾霾中含有硝酸铵和硫酸铵 C.NH3是形成无机颗粒物的催化剂 D.雾霾的形成与过度施用氮肥有关 9.实验室中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的实验。 光照下反应一段时间后,下列装置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实验现象的是 10.W、X、Y 序数的3 A.X B.Y C D.W 11.N A A B C D 12 A B C? D? 13

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第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如图,某同学用绳子拉动木箱,使它从静止开始沿粗糙水平路面运动至具有某一速度,木箱获得的动能一定 A .小于拉力所做的功 B .等于拉力所做的功 C .等于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D .大于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15.高空坠物极易对行人造成伤害。若一个50g 的鸡蛋从一居民楼的25层坠下,与地面的撞击时间约为2ms , A .16.2018年,假设 A .5?C .5?17.用波长为10-34 J·s, A .1?18.i 随时间t 19.t 2时 A B .t 1C D .乙车的加速度大小先减小后增大 20.如图,纸面内有两条互相垂直的长直绝缘导线L 1、L 2,L 1中的电流方向向左,L 2中的电流方向向上;L 1的正上方有a 、 b 两点,它们相对于L 2对称。整个系统处于匀强外磁场中,外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 0,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外。 已知a 、b 两点的磁感应强度大小分别为 013B 和01 2B ,方向也垂直于纸面向外。则 A .流经L 1的电流在b 点产生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07 12B B .流经L 1的电流在a 点产生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0112B C .流经L 2的电流在b 点产生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0112B D .流经L 2的电流在a 点产生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0712 B

2018年高考全国理综化学II卷(附答案)

2018年高考全国理综 化学I I卷(附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新课标Ⅱ) 一、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6分)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碳酸钠可用于去除餐具的油污 B.漂白粉可用于生活用水的消毒 C.氢氧化铝可用于中和过多胃酸 D.碳酸钡可用于胃肠X射线造影检查 2.(6分)研究表明,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在形成雾霾时与大气中的氨有关(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雾和霾的分散剂相同 B.雾霾中含有硝酸铵和硫酸铵 C.NH3是形成无机颗粒物的催化剂 D.雾霾的形成与过度施用氮肥有关 3.(6分)实验室中用如右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的实验。 光照下反应一段时间后,下列装置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实验现象的是() A.B.C.D. 4.(6分)W、X、Y和Z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W与X可生成一种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Y的周期数是族序数的3倍;Z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与W的电子总数相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X与其他三种元素均可形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二元化合物 B.Y与其他三种元素分别形成的化合物中只含有离子键 C.四种元素的简单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D.W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均为强酸 5.(6分)N 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124gP4中所含P一P键数目为4N A

B.100 mL 1mol?L﹣1FeCl3溶液中所含Fe3+的数目为0.lN A C.标准状况下,11.2L甲烷和乙烯混合物中含氢原子数目为2N A D.密闭容器中,2 mol SO2和1molO2催化反应后分子总数为2N A 6.(6分)我国科学家研发了一种室温下“可呼吸”的Na﹣CO3二次电池,将NaClO4溶于有机溶剂作为电解液。钠和负载碳纳米管的镍网分别作为电极材料,电池的总反应为:3CO2+4Na?2Na2CO3+C,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放电时,ClO4﹣向负极移动 B.充电时释放CO2,放电时吸收CO2 C.放电时,正极反应为:3CO2+4e﹣═2CO32﹣+C D.充电时,正极反应为:Na++e﹣═Na 7.(6分)下列实验过程可以达到实验目的是() 编号实验目的 实验过程 A配制 0.4000mol?L﹣1的NaOH溶液 称取4.0g固体NaOH于烧杯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溶解,转移至250mL容量瓶中定容 B探究维生素C的还原性向盛有2mL黄色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浓的维生素C 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C制取并纯化氢气向稀盐酸中加入锌粒,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NaOH溶 液、浓硫酸和KMnO4溶液 D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向2支盛有5mL不同浓度 NaHSO3溶液的试管中同时加入2mL5%H2O2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二、非选择题:每个试题考生必须作答。 8.(14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得和使用金属锌的国家。一种以闪锌矿(ZnS,含有SiO2和少量FeS、CdS、PbS杂质)为原料制备金属锌的流程如图所示: 相关金属离子[c0(M n+)=01mol?L﹣1]形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范围如下: 金属离子Fe3+Fe2+Zn2+Cd2+ 开始沉淀的pH 1.5 6.3 6.27.4

2018高考理综化学题和答案

2018高考理综化学题和答案

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理综化学试题 7.磷酸亚铁锂(LiFePO4)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之一。采用湿法冶金工艺回收废旧磷酸亚铁锂电池正极片中的金属,其流程如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合理处理废旧电池有利于保护环境和资源再利用 B.从“正极片”中可回收的金属元素有Al、Fe、Li C.“沉淀”反应的金属离子为Fe3+ D.上述流程中可用硫酸钠代替碳酸钠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蔗糖、果糖和麦芽糖均为双糖 B.酶是一类具有高选择催化性能的蛋白质

C.植物油含不饱和脂肪酸酯,能使Br?/CCl4褪色 D.淀粉和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均为葡萄糖 9.在生成和纯化乙酸乙酯的实验过程中,下列操作未涉及的是 10.N 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6.25 g FeCl3水解形成的Fe(OH)3胶体粒子数为0.1 N A B.22.4 L(标准状况)氨气含有的质子数为18N A C.92.0 g甘油(丙三醇)中含有羟基数为 1.0N A

D.1.0 mol CH4与Cl2在光照下反应生成的 CH3Cl分子数为1.0N A 11.环之间共用一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称为螺环化合物,螺[2,2]戊烷()是最简单的一种。 下列关于该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与环戊烯互为同分异构体 B.二氯代物超过两种 C.所有碳原子均处同一平面 D生成1 mol C5H12至少需要2 mol H2 12.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均不大于20。W、X、Z最外层电子 数之和为10;W与Y同族;W与Z形成的 化合物可与浓硫酸反应,其生成物可腐蚀玻 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X的单质为气态 B.Z的氢化物为离子化合物 C.Y和Z形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呈碱性 D.W与Y具有相同的最高化合价

2018年贵州高考理综化学试题(word档含答案详细解析)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贵州卷)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卷(化学)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P 31 S 32 Fe 56 一、选择题 1.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泡沫灭火器可用于一般的起火,也适用于电器起火 B. 疫苗一般应冷藏存放,以避免蛋白质变性 C. 家庭装修时用水性漆替代传统的油性漆,有利于健康及环境 D. 电热水器用镁棒防止内胆腐蚀,原理是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24 g 镁与27 g铝中,含有相同的质子数 B. 同等质量的氧气和臭氧中,电子数相同 C. 1 mol重水与1 mol水中,中子数比为2∶1 D. 1 mol乙烷和1 mol乙烯中,化学键数相同 3. 苯乙烯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下列有关苯乙烯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与液溴混合后加入铁粉可发生取代反应 B. 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 与氯化氢反应可以生成氯代苯乙烯 D. 在催化剂存在下可以制得聚苯乙烯 4. 下列实验操作不当的是 A. 用稀硫酸和锌粒制取H2时,加几滴CuSO4溶液以加快反应速率 B. 用标准HCl溶液滴定NaHCO3溶液来测定其浓度,选择酚酞为指示剂 C. 用铂丝蘸取某碱金属的盐溶液灼烧,火焰呈黄色,证明其中含有Na+

D. 常压蒸馏时,加入液体的体积不超过圆底烧瓶容积的三分之二 5. 一种可充电锂-空气电池如图所示。当电池放电时,O2与Li+在多孔碳材料电极处生成Li2O2-x(x=0或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放电时,多孔碳材料电极为负极 B. 放电时,外电路电子由多孔碳材料电极流向锂电极 C. 充电时,电解质溶液中Li+向多孔碳材料区迁移 D. 充电时,电池总反应为Li2O2-x=2Li+(1-)O2 6. 用0.100 mol·L-1 AgN O3滴定50.0 mL 0.0500 mol·L-1 Cl-溶液的滴定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A. 根据曲线数据计算可知K sp(AgCl)的数量级为10-10 B. 曲线上各点的溶液满足关系式c(Ag+)·c(Cl-)=K sp(AgCl) C. 相同实验条件下,若改为0.0400 mol·L-1 Cl-,反应终点c移到a D. 相同实验条件下,若改为0.0500 mol·L-1 Br-,反应终点c向b方向移动 7. W、X、Y、Z均为短周期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元素X和Z同族。盐YZW与浓盐酸反应,有黄绿色气体产生,此气体同冷烧碱溶液作用,可得到YZW的溶液。下列说法正

2018年高考理综试题(全国卷II)

绝密★启用前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学·科网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Li 7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l35.5 Ar 40Fe 56 I 127 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D.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 2.生物体内的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C.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 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该复合物中含有RNA聚合酶 3.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的N2和NO-3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C.土壤微生物降解植物秸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D.给玉米施肥过多时,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 4.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值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

2018年高考理综全国卷化学试题评析.doc

对2018年高考理综1卷中部分化学考题的看法 2018年高考试卷的化学题比2017年有很大的改进。但还是有一些在命题或解析时 应该注意的问题。现就理综1卷中的一些考题有机化学题除外讨论如下。 一、第7题 这个题暗含着如下几个解题时还需要知道或判断出的知识点 1. 磷酸亚铁锂LiFePO4作为复盐是不溶于水及碱NaOH溶液的。磷酸亚铁锂可溶 于强酸。 2. Fe2+离子在HNO3作用下会被氧化成Fe3+离子。 3. Fe3+与PO4 3-离子在酸性溶液中不能生成沉淀在碱性溶液中FePO4可以被沉淀下来。 4. 在水中LiOH是可溶的Li2SO4也可溶而Li2CO3不溶。对于“Li2CO3不溶于水”的解释要用对角线规则来进行推理。即Li-Mg间有一定的相似 性两者的硫酸盐皆可溶且碳酸盐都不溶。但是两者间也有不同点LiOH可溶而Mg(OH)2不溶。 这个题有超纲的嫌疑。 二、第10题 所谓正确的答案“22.4L标准状态氩气含有的质子数为18NA” ,实际上也是一个不那么 严格的说法。 因为“22.4L”是对理想气体而言的。 对实际气体一般应该用范德华方程式来进行计算。其中n 为气体的物质的量R为摩尔气体常数数值为0.08206a与b为该气体的范德华常数可 查得。 该选项B的文字中如加上一个“约”字变为“22.4L标准状态氩气含有的质子数约 为18NA”会更严格一些。同时也不会影响其“正确性”的判断。 三、第26题 第1题 首先“实验中所用蒸馏水均需经煮沸后迅速冷却”说法中的“迅速”两个字加的不好。要 如何操作才能算是“迅速”了呢只要能隔绝外界空气把水冷得慢了一些了又何妨 其次后一填空的答案“分液或滴液漏斗”中的“或滴液”加得也不对。在化学实验 中“分液漏斗”与“滴液漏斗”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 所谓“滴液漏斗”指的是“即便漏斗口伸入到液面下时也要能观察到液滴滴加的快慢”。从结构看它必须要有一个可以观察到试液滴加过程的“窗口”与医院给病人输液时的要 求相同。在输液装置中不是必须要加接一个被称为“滴壶”或叫“滴漏”、或叫“墨菲氏管”的装置吗 也就是说在“滴液漏斗”中部也必须要有一个球形的空腔。在此处可以观察到试液的滴加 速度如下左图[1]。而一般的分液漏斗是没有这个球形空腔的见下右图。 在本题所给装置图a中没有画出这个球形空腔。所以只能把它称为“分液漏斗”或更严格一些的叫“圆球形分液漏斗”而绝不能称为“滴液漏斗”。 第2题 讨论的是装置C中为什么要充有H2。且给出的答案为“排除c中空气”。其实这个答案并不 恰当。 在这个被密封的C瓶中原本的空气就有限氧气也不多约占1/5。何况在这里要制备 的Cr2+它本身还就是氧气的“吸收剂”。在锌粒过量的情况下这点氧气是不会干扰到Cr2+的生成及存在。也就是说即便不加盐酸不打开K2开关C中没有多少H2生成C中 的Cr3+离子在足量锌粒的作用下最终也都会变成Cr2+离子同时使该瓶C中不会再有O2存

2018年全国高考理综1卷答案与分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磷酸亚铁锂(LiFePO 4)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之一。采用湿法冶金工艺回收废旧磷酸亚铁锂电池正极片中的金属,其流程如下: 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A .合理处理废旧电池有利于保护环境和资源再利用 B .从“正极片”中可回收的金属元素有Al 、Fe 、Li C .“沉淀”反应的金属离子为Fe 3+ D .上述流程中可用硫酸钠代替碳酸钠 【答案分析】D 。硫酸锂可溶于水,不能形成沉淀,所以上述最后从滤液中将锂形成沉淀而从滤液中分离的目的,不宜用硫酸钠。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蔗糖、果糖和麦芽糖均为双糖 B .酶是一类具有高选择催化性能的蛋白质 C .植物油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能使Br 2/CCl 4褪色 D .淀粉和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生均为葡萄糖 【答案与分析】A 。果糖属于单糖。 9.在生成和纯化乙酸乙酯的实验过程中,下列操作未涉及的是 A B C D 【答案与分析】D 。实验室用乙醇与乙酸酯化反应制备并分离乙酸乙酯的方法是用分液法,而不能采用加热蒸发结晶法, 10.是阿伏加得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水解形成的Fe(OH)3胶体粒子数为 B .(标准状况下)氩气含有的质子数为18 C .甘油(丙三醇)中含有羟基数为 D .与Cl 2 在光照下反应生成CH 3Cl 分子数为 【答案与分析】B 。盐类水解的程度是很小的,A 不对;隋性气体属于单原子分子,1mol 的氩气在标准状况下所占的体积为,所含的电子数和质子数相等,均为18mol ,B 正确;1mol 甘油(丙三 正极片 碱溶 NaAlO 2溶液 含LiFePO 4滤渣 H 2SO 4/ HNO 3 含Li 、Fe 、P 等滤炭黑等滤渣 碱溶 沉淀 滤液 Na 2CO 3 含锂沉淀 乙醇、冰醋酸 浓硫酸 饱和碳酸钠 溶液

2018年高考全国二卷理综化学试题及答案(word)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Ⅱ化学试题 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碳酸钠可用于去除餐具的油污 B.漂白粉可用于生活用水的消毒 C.氢氧化铝可用于中和过多胃酸 D.碳酸钡可用于胃肠X射线造影检查 8.研究表明,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在形成雾霾时与大气中的氨有关(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雾和霾的分散剂相同 B.雾霾中含有硝酸铵和硫酸铵 C.NH3是形成无机颗粒物的催化剂 D.雾霾的形成与过度施用氮肥有关 9.实验室中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的实验。 光照下反应一段时间后,下列装置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实验现象的是

10.W 、X 、Y 和Z 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W 与X 可生成一种红棕色有刺激 性气味的气体;Y 的周期数是族序数的3倍;Z 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与W 的电子总数相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X 与其他三种元素均可形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二元化合物 B .Y 与其他三种元素分别形成的化合物中只含有离子键 C .四种元素的简单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D .W 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均为强酸 11.N A 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常温常压下,124 g P 4中所含P —P 键数目为4N A B .100 mL 1mol·L ?1FeCl 3溶液中所含Fe 3+的数目为0.1N A C .标准状况下,11.2 L 甲烷和乙烯混合物中含氢原子数目为2N A D .密闭容器中,2 mol SO 2和1 mol O 2催化反应后分子总数为2N A 12.我国科学家研发了一种室温下“可呼吸”的Na —CO 2二次电池。将 NaClO 4溶于有机溶剂 作为电解液,钠和负载碳纳米管的镍网分别作为电极材料,电池的总反应为 3CO 2+4Na 2 Na 2CO 3+C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放电时,4ClO -向负极移动 B .充电时释放CO 2,放电时吸收CO 2 C .放电时,正极反应为:3CO 2+4e ? 223CO -+C D .充电时,正极反应为:Na + + e ? Na

2018高考理综化学工艺大题训练资料

工艺流程 1.【2017新课标1卷】(14分) Li 4Ti 5O 12和LiFePO 4都是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可利用钛铁矿(主要成分为FeTiO 3,还含有少量MgO 、SiO 2等杂质)来制备,工艺流程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酸浸”实验中,铁的浸出率结果如下图所示。由图可知,当铁的浸出率为70%时,所采用的实验条件为___________________。 (2)“酸浸”后,钛主要以24TiOCl - 形式存在, 写出相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3)TiO 2·x H 2O 沉淀与双氧水、氨水反应40 min 所得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温度/℃ 30 35 40 45 50 TiO 2·x H 2O 转化率% 92 95 97 93 88 分析40 ℃时TiO 2· x H 2O 转化率最高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4)Li 2Ti 5O 15中Ti 的化合价为+4,其中过氧键的数目为__________________。 (5)若“滤液②”中21 (Mg )0.02mol L c + -=?,加入双氧水和磷酸(设溶液体积增加1倍),使3Fe +恰好沉淀完 全即溶液中351 (Fe ) 1.010mol L c +--=??,此时是否有Mg 3(PO 4)2沉淀生成? (列式计算)。FePO 4、 Mg 3(PO 4)2的K sp 分别为22241.310 1.010--??、。 (6)写出“高温煅烧②”中由FePO 4制备LiFePO 4的化学方程式 。 2【2017?新课标Ⅱ】水泥是重要的建筑材料.水泥熟料的主要成分为CaO 、SiO 2,并含有一定量的铁、铝和镁等金属的氧化物。实验室测定水泥样品中钙含量的过程如图所示:

2018年全国高考理综1卷(化学试题部分)答案与分析

2018年全国高考理综(Ⅰ)卷 化学试题部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磷酸亚铁锂(LiFePO 4)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之一。采用湿法冶金工艺回收废旧磷酸亚铁锂电池正极片中的金属,其流程如下: 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A .合理处理废旧电池有利于保护环境和资源再利用 B .从“正极片”中可回收的金属元素有Al 、Fe 、Li C .“沉淀”反应的金属离子为Fe 3+ D .上述流程中可用硫酸钠代替碳酸钠 【答案分析】D 。硫酸锂可溶于水,不能形成沉淀,所以上述最后从滤液中将锂形成沉淀而从滤液中分离的目的,不宜用硫酸钠。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蔗糖、果糖和麦芽糖均为双糖 B .酶是一类具有高选择催化性能的蛋白质 C .植物油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能使Br 2/CCl 4褪色 D .淀粉和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生均为葡萄糖 【答案与分析】A 。果糖属于单糖。 9.在生成和纯化乙酸乙酯的实验过程中,下列操作未涉及的是 A B C D 【答案与分析】D 。实验室用乙醇与乙酸酯化反应制备并分离乙酸乙酯的方法是用分液法,而不能采用加热蒸发结晶法, 10.N A 是阿伏加得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6.25gFeCl 3水解形成的Fe(OH)3胶体粒子数为0.1N A B .22.4L (标准状况下)氩气含有的质子数为18N A C .92.0g 甘油(丙三醇)中含有羟基数为1.0N A D .1.0molCH 4与Cl 2 在光照下反应生成CH 3Cl 分子数为1.0N A 【答案与分析】B 。盐类水解的程度是很小的,A 不对;隋性气体属于单原子分子,1mol 的氩气在标准状况下所占的体积为22.4L ,所含的电子数和质子数相等,均为18mol ,B 正确;1mol 甘油(丙三醇)中含有3N A 的羟基,C 错误;CH 4与CL2在光照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的产物中含有CH 3Cl 、CH 2Cl 2、CHCl 3及CCl 4,则生成物中含有的CH 3Cl 少于1mol ,D 不对。 饱和碳酸钠 溶液 2溶液 LiFePO 4Li 、Fe 、P Na 2CO 3 含锂沉淀

2018高考全国卷理综-二-及答案

201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综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P 31 S 32Fe 56 一、选择题:本题共13 个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78 分。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关于人体中蛋白质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结合相应的病毒抗原 B.肌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参与肌肉收缩的过程 C.蛋白质结合Mg 2+形成的血红蛋白参与O2运输 D.细胞核中某些蛋白质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2.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巨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协助扩散 B.固醇类激素进入靶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C.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属于被动运输 D.护肤品中的甘油进入皮肤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3.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是高能化合物 B.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糖原分解,说明激素具有酶的催化活性 C.进食后,胰岛素水平升高,其既可加速糖原合成,也可作为细胞的结构组分 D.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升高,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可促进机体发育

4.有些作物的种子入库前需要经过风干处理,与风干前相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风干种子中有机物的消耗减慢B.风干种子上微生物不易生长繁殖 C.风干种子中细胞呼吸作用的强度高 D .风干种子中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大5.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从烟草花叶病毒中可以提取到RNA B .T 2噬菌体可感染肺炎双球菌导致其裂解 C.HIV 可引起人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D.阻断病毒的传播可降低其所致疾病的发病率 6.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正常动物细胞可转变为癌细胞,有关癌细胞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中可能发生单一基因突变,细胞间黏着性增加 B.细胞中可能发生多个基因突变,细胞的形态发生变化 C.细胞中的染色体可能受到损伤,细胞的增殖失去控制 D.细胞中遗传物质可能受到损伤,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 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碳酸钠可用于去除餐具的油污B.漂白粉可用于生活用水的消毒 C.氢氧化铝可用于中和过多胃酸D.碳酸钡可用于胃肠X 射线造影检查 8.研究表明,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在形成雾霾时与大气中的氨有关(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雾和霾的分散剂相同B.雾霾中含有硝酸铵和硫酸铵 C.NH 3是形成无机颗粒物的催化剂D.雾霾的形成与过度施用氮肥有关

2018年全国1卷理综化学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I 卷) 理综化学 7.磷酸亚铁锂(LiFePO 4)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之一。采用湿法冶金工艺回收废旧磷酸亚铁锂电池正极片中的金属,其流程如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合理处理废旧电池有利于保护环境和资源再利用 B .从“正极片”中可回收的金属元素有Al 、Fe 、Li C .“沉淀”反应的金属离子为3Fe D .上述流程中可用硫酸钠代替碳酸钠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蔗糖、果糖和麦芽糖均为双糖 B .酶是一类具有高选择催化性能的蛋白质 C .植物油含不饱和脂肪酸酯,能使24Br /CCl 褪色 D .淀粉和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均为葡萄糖 9.在生成和纯化乙酸乙酯的实验过程中,下列操作未涉及的是 10.A N 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6.25 g 3FeCl 水解形成的3Fe(OH)胶体粒子数为0.1A N B .22.4 L (标准状况)氩气含有的质子数为18A N C .92.0 g 甘油(丙三醇)中含有羟基数为1.0A N D .1.0mol 4CH 与2Cl 在光照下反应生成的3CH Cl 分子数为A 1.0N 11.环之间共用一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称为螺环化合物,螺[2.2]戊烷( )是最简单的一 种。下列关于该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与环戊烯互为同分异构体 B .二氯代物超过两种 C .所有碳原子均处同一平面 D .生成1 mol 512C H 至少需要2 mol 2H 12.主族元素W 、X 、Y 、Z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均不大于20。W 、X 、Z 最外层电子 数之和为10;W 与Y 同族;W 与Z 形成的化合物可与浓硫酸反应,其生成物可腐蚀玻

2018高考理综化学题和标准答案

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理综化学试题 7.磷酸亚铁锂(LiFePO4)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之一。采用湿法冶金工艺回收废旧磷酸 亚铁锂电池正极片中的金属,其流程如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合理处理废旧电池有利于保护环境和资源再利用 B.从“正极片”中可回收的金属元素有Al、Fe、Li C.“沉淀”反应的金属离子为Fe3+ D.上述流程中可用硫酸钠代替碳酸钠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蔗糖、果糖和麦芽糖均为双糖 B.酶是一类具有高选择催化性能的蛋白质 C.植物油含不饱和脂肪酸酯,能使Br?/CCl4褪色 D.淀粉和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均为葡萄糖 9.在生成和纯化乙酸乙酯的实验过程中,下列操作未涉及的是

10.N 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6.25gFeCl3水解形成的Fe(OH)3胶体粒子数为0.1N A B.22.4 L(标准状况)氨气含有的质子数为18NA C.92.0 g甘油(丙三醇)中含有羟基数为1.0N A D.1.0 mol CH4与Cl2在光照下反应生成的CH3Cl分子数为1.0NA 11.环之间共用一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称为螺环化合物,螺[2,2]戊烷()是最简单的一种。下列关于该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与环戊烯互为同分异构体 B.二氯代物超过两种 C.所有碳原子均处同一平面 D生成1mol C5H12至少需要2mol H2 12.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均不大于20。W、X、Z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W与Y同族;W与Z形成的化合物可与浓硫酸反应,其生成物可腐蚀玻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X的单质为气态 B.Z的氢化物为离子化合物 C.Y和Z形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呈碱性

2018高考理综化学题和答案

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理综化学试题 7.磷酸亚铁锂(LiFePO4)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之一。采用湿法冶金工艺回收废旧磷酸亚铁锂电池正极片中的金属,其流程如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合理处理废旧电池有利于保护环境和资源再利用 B.从“正极片”中可回收的金属元素有Al、Fe、Li C.“沉淀”反应的金属离子为Fe3+ D.上述流程中可用硫酸钠代替碳酸钠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蔗糖、果糖和麦芽糖均为双糖 B.酶是一类具有高选择催化性能的蛋白质 C.植物油含不饱和脂肪酸酯,能使Br?/CCl4褪色 D.淀粉和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均为葡萄糖 9.在生成和纯化乙酸乙酯的实验过程中,下列操作未涉及的是 10.N 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6.25 g FeCl3水解形成的Fe(OH)3胶体粒子数为0.1 N A B.22.4 L(标准状况)氨气含有的质子数为18N A C.92.0 g甘油(丙三醇)中含有羟基数为1.0N A

D.1.0 mol CH4与Cl2在光照下反应生成的CH3Cl分子数为1.0N A 11.环之间共用一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称为螺环化合物,螺[2,2]戊烷()是最简单的一种。下列关于该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与环戊烯互为同分异构体 B.二氯代物超过两种 C.所有碳原子均处同一平面 D生成1 mol C5H12至少需要2 mol H2 12.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均不大于20。W、X、Z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W与Y同族;W与Z形成的化合物可与浓硫酸反应,其生成物可腐蚀玻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X的单质为气态 B.Z的氢化物为离子化合物 C.Y和Z形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呈碱性 D.W与Y具有相同的最高化合价 13.最近我国科学家设计了一种CO2+H2S协同转化装置,实现对天然气中CO2和H2S的高效去除。示意图如图所示,其中电极分别为ZnO@石墨烯(石墨烯包裹的ZnO)和石墨烯,石墨烯电极区发生反应为: ①EDTA-Fe2+-e-=EDTA-Fe3+ ②2EDTA-Fe3++H2S=2H++S+2EDTA-Fe2+ 该装置工作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阴极的电极反应:CO2+2H++2e-=CO+H2O

2018年高考全国卷II理综化学试题与详细解析

绝密★启用前 201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卷(化学)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P 31 S 32 Fe 56 一、选择题:本题共7个小题,每小题 6 分,共4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碳酸钠可用于去除餐具的油污 B. 漂白粉可用于生活用水的消毒 C. 氢氧化铝可用于中和过多胃酸 D. 碳酸钡可用于胃肠X 射线造影检查 【答案】 D 【解析】分析: A.碳酸钠溶液显碱性; B.漂白粉具有强氧化性; C.氢氧化铝能与酸反应; D.碳酸钡可溶于酸。 详解:A. 碳酸钠水解溶液显碱性,因此可用于去除餐具的油污, A 正确; B. 漂白粉具有强氧化性,可用于生活用水的消毒, B 正确; C. 氢氧化铝是两性氢氧化物,能与酸反应,可用于中和过多胃酸, C 正确; D. 碳酸钡难溶于水,但可溶于酸,生成可溶性钡盐而使蛋白质变性,所以不能用于胃肠X 射线造影检查,应该用硫酸钡, D 错误。答案选D。 点睛:本题主要是考查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判断,题目难度不大。平时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并 能灵活应用即可,注意碳酸钡与硫酸钡的性质差异。 2. 研究表明,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在形成雾霾时与大气中的氨有关(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雾和霾的分散剂相同 B. 雾霾中含有硝酸铵和硫酸铵 C. NH 3是形成无机颗粒物的催化剂 D. 雾霾的形成与过度施用氮肥有关 【答案】 C 【解析】分析: A.雾和霾的分散剂均是空气; B.根据示意图分析; C.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反应物化学反应速率(提高或降低)而不改变化学平衡,且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的物质叫催化剂;学科%网 D.氮肥会释放出氨气。 点睛:结合示意图的转化关系明确雾霾的形成原理是解答的关键,氨气作用判断是解答的易错点。本题情 境真实,应用导向,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既可以引导考生认识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 展的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又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应用性和综合性考查要求。 3. 实验室中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的实验。

2018年高考全国卷1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精编版)(原卷版)

绝密★启用前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Li 7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l 35.5 Ar 40 Fe 56 I 127 一、选择题 1. 磷酸亚铁锂(LiFePO4)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之一。采用湿法冶金工艺回收废旧硫酸亚铁锂电池正极片中的金属,其流程如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合理处理废旧电池有利于保护环境和资源再利用 B. 从“正极片”中可回收的金属元素有Al、Fe、Li C. “沉淀”反应的金属离子为Fe3+ D. 上述流程中可用硫酸钠代替碳酸钠 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蔗糖、果糖和麦芽糖均为双糖 B. 酶是一类具有高选择催化性能的蛋白质 C. 植物油含不饱和脂肪酸酯,能使Br?/CCl4褪色 D. 淀粉和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均为葡萄糖 3. 在生成和纯化乙酸乙酯的实验过程中,下列操作未涉及的是

A. A B. B C. C D. D 4. N 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确的是 A. 16.25 g FeCl3水解形成的Fe(OH)3胶体粒子数为0.1 N A B. 22.4 L(标准状况)氩气含有的质子数为18N A C. 92.0 g甘油(丙三醇)中含有羟基数为1.0N A D. 1.0 mol CH4与Cl2在光照下反应生成的CH3Cl分子数为1.0N A 5. 环之间共用一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称为螺环化合物,螺[2,2]戊烷()是最简单的一种。下列关于该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与环戊烯互为同分异构体 B. 二氯代物超过两种 C. 所有碳原子均处同一平面 D. 生成1 molC5H12至少需要2 molH2 6. 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均不大于20。W、X、Z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W与Y 同族;W与Z形成的化合物可与浓硫酸反应,其生成物可腐蚀玻璃。下列说确的是 A. 常温常压下X的单质为气态 B. Z的氢化物为离子化合物 C. Y和Z形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呈碱性 D. W与Y具有相同的最高化合价 7. 最近我国科学家设计了一种CO2+H2S协同转化装置,实现对天然气中CO2和H2S的高效去除。示意图如图所示,其中电极分别为ZnO石墨烯(石墨烯包裹的ZnO)和石墨烯,石墨烯电极区发生反应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