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大厦的基石,它直接关系着我们民族的未来。我们的教育应如何发展以适应当前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而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科学育人、全面育人,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好好探究的课题。我们的基础教育是教育这棵常青树的根系所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有些还是根深蒂固的问题,如果不对这些问题进行改革,是无法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教育使命的。为此必须充分认识基础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认清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着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体系,使我国的基础教育得到科学充分的发展。

我国基础教育体系是建立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框架

之上,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与教育理念,致力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体系包括学前教育、义务阶段教育,大而言之,高中和中职教育也包含在基础教育的范畴里,通过多年的观察,我个人认为,我国的基础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育功能的单一性和认识的模糊性。

毋庸讳言,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仍旧是偏重于以书本知识的传授为主的简单文化课教育,这种教育似乎是历史积淀下来的根深蒂固的一种惯性思维教育,一直以来忽视了学生做为一个独立的

人,一个社会人的长远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素质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首先,做为一个独立人,学生应该获得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那点知识,还应学会满足其个体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社交、自控、自我完善、礼仪、健体、防卫、审美鉴赏等多种知识和技能,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建构,对其一生的平衡发展、终极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甚至远比学生背会几个公式定理要有用得多。

再者,做为一个社会人,学生应建立起强烈的国家意识、道德感、组织认同感、责任感等等。在当前国际国内的复杂背景下,从国家战略发展的层面来说,对于学生这些方面的培养,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而我们当前的基础教育在这些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或者说做了也只是停留在相当肤浅的层面上。

这是教育功能单一性的典型表现。在教育功能的认识上也存在模糊性。这表现在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上,不少人在谈论素质教育时,片面地将凡是考试都归结为“应试教育”,完全将素质教育与所谓的“应试教育”割裂开来,殊不知“应试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只不过应试教育是将考试作为一种近似终极目的的东西来操作,我们通常所说的素质教育也包括考试,它是一种全面的教育范畴,内容涉及品行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体育、生活技能教育、卫生习惯养成教育、劳动实践教育、美育等等,我们倡导素质教育其实就是一种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全面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应成为我们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必经之路,抛弃过去那种为考试而考试的做法,努力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素质型人才。

二、教育目的的功利性和舆论宣传的矛盾性。

我不记得谁说过:“教育是一个施教者与受教者双向互动的和谐共振体,它的最终表现形式是形成一种合力,这种合力不是一种力的简单相加,而应是一种共振后的聚变和裂变,最后形成一种教育爆发力。”此话很有道理。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施教者—教师,还是受教者—学生,都是受益者,我们平时说“教学相长”就是这个意思,它是一个双赢的结果,这是教育行为最终应达到的目的。而我们现在的基础教育行为更多的是一种单赢行为;有的甚至是一种双输行为。说单赢是指教师们通过对学生实施一定的未必科学的教育方式,取得了某种成绩,最终获得了证书、荣誉、职称或其它的某种肯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或是主观或是无奈地成为名利的追逐者,过程中使用的手段是次要的,重要的是结果。在这种过程中,我们的学生受压于大量的各种巧立名目的作业和训练之下,忘却了思考与实践;受制于各种繁琐的规章制度和考核之中,学会了呆板与教条;受教于“头悬梁,锥刺骨”、“如囊映雪”、“凿壁偷光”等的激励中,远离了自我的反省和幸福感的体验,沦落为教师们实现功利性目的的工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成为了表面的胜利者,而学生则成为一个被利用者。说“双输”是指在教学行为中,教师要么漠视功利性的荣誉和肯定,对己对生都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要么过于看重功利而采取过激的手段以达到目的。如:一

味的强制高压等,造成最终的师生关系紧张、僵硬、对立甚至冲突,严重的还会引发一些恶性的伤害事故或自残事件,造成两败俱伤的双输结局。有的是发现没有多大希望干脆破罐子破摔,教师没干劲,学生没信心,“双输”的局面就此出现。这是从师生关系的角度去谈教育行为的功利性,那么从领导层面来看,我们有多少领导是把眼睛向下,真正地关心孩子的成长,而不是眼睛向上地去迎合上级的种种名目繁多的检查呢?再从家长层面看,我们又有多少家长是真正关心自己孩子的内心感受和成长规律呢?所以,可以说教育功利性是一个带有社会性的问题,的确值得深思。我们一方面强调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素质型人才,避免陷入应试教育的漩涡,另一方面,又在大肆炒作什么什么状元,考上名校就大张旗鼓的给予重奖,往往是,说一套做一套,甚至宣传方面自相矛盾。

三、教育方针贯彻不力,德育严重缺失,认识上十分片面。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明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说实话,我们的教育方针,国家所制定的各项教育原则、政策措施是相当科学和完善的,我们老早就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些都清清楚楚地标明:德育是放在第一位的;而我们现在做得怎么样呢?很多中小学的品德课被所谓的主科老师借走,借了就不还;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课程,班主任进行主题教育的班会课甚至也被取消;这些形式上存在的东西都没有被重

视,更何况生活里、课间的学生德育工作呢?而我们要知道,当前在教育界,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恰恰是德育方面的缺失。民间不是有个说法:分高德必缺吗?这句话虽然不完全对,但确有道理,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思考的。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一旦有上级部门的检查,有关学校便热闹一阵子,还像模像样的,出方案,大张旗鼓的宣传,对活动认真组织实施;一旦检查结束,又是另一番景象,学生原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德育工作根本没有有效地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这种德育是典型的“形式德育”,而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融入日常生活中的“生活德育"。生活德育至关重要,它比空洞的任何形式的说教意义都要重大。我们不妨问问自己:我们现在教育的孩子对党的了解和理解有多少,对党的感情有多深?对我们这个民族的了解又有多少?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我们的红色接力棒传给谁呢?未来怎么办?现在的孩子对国家的概念有多少了解?对民族的意识又有多重?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我们的统一大业、长治久安、民族振兴将指望谁?现在的孩子大多没有“责任”意识,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我们的诸多社会问题将如何从根本上去解决?再则,现在的孩子是否有健康的金钱观、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现在的孩子是否有足够的判断力和道德自控力?现在的孩子是否有完备的情绪控制和心理

平衡力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我们培养再多的书呆子又有什么用呢?一直以来,社会上有一个倾向性的认识,甚至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少人也是这样,总认为一个学生只要成绩好就是个好学生,其他方面差一点关系不大,自觉不自觉地认同“一俊可以遮百丑”。正

是这种认识上的片面性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尤其是良好的品德教育与发展。

四、生活教育出现真空(健康、生活教育极度匮乏)

从某种意义上说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学会生活是教育最实在的意义。而我们现在基础教育的现状是体育课被这样那样的理由挤占或是简单地做机械运动;不少学校,尤其是民办学校,出于眼前的安全考虑,减少甚至限制或取消体育课,代之以户内活动课、自习课;健康课不开,或者开了课因为不是抽考科目而没人重视,敷衍了事;真正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最重要的日常自我保健常识没有涉及,如怎样预防常见的疾病,如何合理休息和睡眠,如何科学饮食与营养搭配等等。另一方面又有多少孩子因为乱吃药、乱用抗生素而出现问题;有多少孩子因为不懂科学饮食而诱发胃炎,胆囊炎等等;又有多少孩子因为大量吃垃圾食品,喝劣质色素饮料而导致铅中毒,尿毒症等各种疾病。而且现在的孩子大多数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离开父母寸步难行,在生活方面的经验少得可怜,小到洗衣做饭,大到两性问题、自我保护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大量的知识盲区。媒体上不是曾经报道过有女研究生被人贩子卖给穷乡僻壤的光棍汉做老婆的荒唐事吗?研究生尚且被骗不知自我保护,更何况中小学生呢?至于面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的应对教育更

是一无所知,凡此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我们的教育怎么能体现以人为本,怎么能称得上负责任的教育呢?

五、创新实践教育严重缺失

动手能力差、无创新精神在我国中小学生中是最常见的现象。一度社会上盛传的“钱学森之问”,最近网上广为人知的“张二狗事件”都无不反映了我国创新实践教育的严重缺失吗?教育者一味的灌输,受教育者机械地被动接受造成了创新实践教育领域的大片盲区。要改变这种状况,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确保创新实践类课程的课时。

2、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和科学兴趣小组,鼓励学生突发奇想,大胆探索,不囿常规,勇于突破。

3、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参与环保,了解社会,关注民生,增强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六、缺乏大教育观(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严重脱节)

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应该得到落实。在教育的问题上,我们提倡树立大教育观和全民教育观。大教育观是指我们的教育场所决不应仅限于校园和课堂,我们的教育内容决不应仅限于书本知识和理论传授,而应从国家民族发展的大局出发,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着眼于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可持续的动力和协调发展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科学的发展。

全民教育观是指全社会都应来共同关注教育这个大命题,都来共同关注我们民族的未来和孩子们的发展。教师是专业的教育者,家长和社会上的其他人则应担当起业余教育者、督导者和促进者的职责,共同构建起一个教育的大舞台,使学生不论在哪个地点和空间都能受到影响和熏陶。而现在我们的教育面临着什么问题:学校

只管在校的几个小时;家长工作忙无暇顾及孩子的业余时间管理;社会抓经济,各种经济体(如网吧,娱乐厅)和舆论媒介(如电影、电视、网络)倾向于以赢利为目的,并不在乎其行为是否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所有这些导致了学生教育链条的断裂,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如:教师苦口婆心地思想教育工作可能会因为学生回家后家长一丝不屑的表情或一句轻描淡写的话而前功尽弃;一个优秀的学生可能会因为一次不良场所的偶然体验而不能自拔;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可能因为一部黑帮片而使学生在思想上发生逆转;所以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完整的教育链,是摆在教育工作者和社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据了解,家、校、社会的严重脱节在公办学校表现的尤为突出,这与公办学校的教育工作者的认知态度有关,捧着铁饭碗,无生存压力,缺乏社会责任感;民办学校相对要好一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民办学校的学生大多是流动人口子女,其父母因为工作关系往往很忙,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教育,什么都指望学校,交流不够、配合管理不力,对必要的社会教育把握不到位,于是就造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教育的严重脱节。

七、教育管理上弊端

有效管理是学生各方面发展的有效保障,然而,平庸的弊端百出的管理只能造就平庸的学生甚至问题学生,只有科学的管理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所谓的科学管理,就是以人为本,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宗旨,以学生的个体现状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的,对学生实施科学化、艺术化的有效管

理。科学化的要求是:合理、规范;艺术化的内涵是:情感、创新。科学管理的效果是师生和谐共赢,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被充分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获得适合自己的发展。而我们现在的教育管理方式,更多的是远离科学,问题突显在平庸与滞后上。说其平庸,主要表现在我们的管理理念上,教育管理与普通的企业管理与行政管理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企业管理中强调的是操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化;社会行政管理中强调的是个体的秩序化和集体的认同感,这二者里面都隐含了一种重要的管理思想,通俗地讲,就是下级要认同上级的各种规定和指示并坚决予以执行,下级必须要听话,对于不听话的被管理者,就要受到管理者的惩戒;这种管理规则在社会管理、企业管理中是十分必要的。但这种管理意识和规则渗透到我们的学校,情况就不容乐观。老师们高高在上,不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而是自觉地、不自觉地站到了学生的对立面,叉起腰,绷起脸,瞪起眼,对学生下达各种指令,做出各种指示,向学生灌输种种自认为千真万确的真理或规矩,全然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主观感受,于是一批庸才就此出现了:唯唯喏喏,教条死板,不敢轻易越雷池一步,缺乏创造力创新力,人云亦云,没有主见,依赖性强,只会活在别人的意识和意志里;而稍有点“叛逆”的学生则会被视为异类,要受到老师们的训斥甚至于处分,当矛盾激化的时候,就会出现反叛攻击行为或自残行为,给学生个体、家庭和社会留下诸多遗憾和隐患。社会上这方面的例子已经不少了,教训是深刻的。说其滞后,是因为我们的很多管理方法、手段措施往往都是在问题出现了或者造成了一定的后果和影响之后才出台

的,没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我们现在的孩子大多属于90后的一代,新世纪的一代也逐渐走进我们的视野,他们这代人,以自己独特的精神面貌和状态傲然于世,他们的思维、做事方式与我们这些为人师者是大不一样的,所以由此带来的管理问题也是层出不穷。如:当今青少年的网络疾病、个体人格缺陷与障碍、青少年的非常态群体意识、暴力倾向、两性问题等等,我们更多的时候是疲于应付,出了问题以后,只解决当事案例,而不是从源头上去主动发现和预防问题的出现,显示出管理上的滞后与消极。教育管理观念不更新,延续陈旧的管理模式,一味靠强行输灌、强行压制的办法推行自以为是的价值观,不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教育管理的平庸和滞后问题不解决,我们的学生是很难获得更好地发展的。

九、形式主义的教学方法。

本来教无定法,哪种教学方式最简洁、效果最好,那种教学方式就是最好的。当今社会是一个崇尚变革的创新社会,反映到教学中也是各种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一时间刮风似的刮起了许多阵的“学法风”“教法风”。如杜郎口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两主课堂、尝试教学法、合作探究等等,其实这些方法不管哪一个都是没有问题的,都是好的教法和理论,可就是这些原本就很正常的东西,被戴上一顶新的帽子而拥上教坛,舞罢一阵,博得一阵喝彩和追随,但是随后又很快被更新鲜的花样所代替,老师们成为了事实上的追星族,跟风者。给人的感觉是,似乎每堂课每一个教学行为都要与

时下这阵风相贴近,没有体现就是不懂时代教育现念。也因此出现了很多令人费解的现象:在课堂上,老师着装休闲,轻松随意地坐在前面的讲台上,侃侃而谈,下面的学生歪七竖八的听着,甚至离座说笑的都有,据说是旨在“创设轻松而随意的教学氛围”;有的连讲台都不要了,语文课上,玩游戏,分组表演,说学逗唱,旨在创设情境,体会意境,却让人感觉越看越像表演课或音乐活动课;各种优质课的评选似乎成了优质课件的评选,老师们花了太多的精力在课件的制作上,这样的课犹如一个个精美的花瓶,好看之余,师生们实实在在的收获到底又有多少呢?其结果不敢恭维,这实在值得思考。

其实这种种的教法、理念无非只是一种形式,犹如一棵树上片片精美的叶子,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照顾一片片的叶子而不从根本上去照顾这棵树,那么教学这颗树是不会长青的。所以有效回避教法上的形式主义,对我们的教学采取务实的态度是最需要解决的。其实最根本的教法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孔圣人早就对我们提出过了,那就是:因材施教。这四个字朴实无华,没有一些所谓西方现代教育理念那么洋气,但是至理却是至简而又至真的。最朴实的东西往往就是最有效的。因材施教的本质涵义就是在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个体情况的基础上,因人而异,因情而异地采取一切适当的施教方法。因材施教的哲学意义体现在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上;从方法论的角度上讲就是教无定法,不拘于成法。我想充分理解了因材施教的内在涵义是有效防御表面化形式主义的一味良药。

当然教育的形式主义还表现在各种教育考核、评比、活动的表面化上,很多的工作只要是能形成书面的东西,上面来了以后有据可查就行了,造成了很多平日该做的工作在检查前全部“突击”做完了,这就是典型的形式主义,表面文章。形式主义实则是教学的大敌,浪费精力、浪费资源。

十、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教育资源越丰富,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往往严重不足。但政府间对教育统筹协调力度不够。这些年,我一直在南方,发现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教育投入是内地很多贫困地区根本没法比的,各种硬件设施配套齐全,更主要的是这里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质教师,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在此落地生根,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内地,特别是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地区管理制度不完善、经费投入不足,各种教学设施破旧不堪,信息化问题比较突出,网络覆盖率利用率极低,有些甚至根本就没有,显得十分落后,加之待遇差,根本招不到、留不住优秀老师,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这样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教学质量就可想而知,有钱人家大都将孩子送往教育资源好的地方就读,这就催生了择校的问题,没钱人家只能将就着让小孩上完小学或者干脆任其辍学在家,留守儿童的教育也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这种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极大地制约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十一、不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知道评价一个人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而我们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却往往犯了一个毛病,那就是以文化成绩论英雄,只要你的孩子文化课成绩好,即使他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也都可以忽略不计;而如果文化课成绩不好,则往往会被一棍子打死,纵然你有这样或那样的优势特长,也会被贴上“差生”的标签。这种评价体系最大的危害是:一批在文化课的角逐中处于劣势的学生群体,他们最后的结局是不被老师重视,得到的是漠视、歧视或者放弃;他们在教室中的位次靠后,看不到老师的笑脸,得不到老师的表扬,感受不到老师的温暖,成为学生中实实在在的弱势群体。这个群体的心理特征最突出的是自卑,叛逆;他们在学习方面得不到重视,于是就会通过一些其他的言行来彰显自己的力量、引起别人的注意、证明自己的存在,或者在自卑的心态中寻求解脱,于是问题学生就此出现。暴力事件,自杀事件等等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而这部分学生群体将来步入社会后也很有可能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给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威胁。

对于分数、对于学生的考核评价办法,对于好学生的定义等有关评价领域的问题,我们不少地方已经做出了种种探索,取消分数评定,不排队,成绩不公开等,但这些只是形式,更多地我们还是要从高考制度改革,社会用人机制等这些根本的方向性的层面来着手改革才有可能真正促进学生科学评价体系的健立和健全。

中国的事情有时就是荒唐,一方面也意识到过分重视考试成绩忽略其他方面发展对社会、对个人而言都存在严重问题,大谈应

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市场研究报告

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市场研究报告

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市场研究报告() 第一章本报告研究的支撑理论 第一节相关概念界定 一、基础教育 二、教育信息化 三、教育政策法规 第二节基础教育信息化对基础教育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 - 全球私立基础教育行业运行状况分析 第一节 - 全球私立基础教育运行环境分析 一、全球经济现状及对教育产来的影响分析 二、全球私立基础教育政策描扫 三、全球就业形势分析 第二节 - 全球私立基础教育特点分析 一、私立基础教育办学主体与办学形式呈现多样性 二、企业参与教育私营化进程及其作用 三、政府支持是教育私营化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三节 - 全球私立基础教育运行综述 一、全球私立基础教育运行机制分析 二、西方国家私立学校的经费来源 三、私立学校的营利性与非营利性

四、国外民办(私立)大学教育的主要模式 五、国外政府对私立学校的管理 第四节 - 全球主要国家私立基础教育发展情况 一、美国私立基础教育发展情况 二、英国私立基础教育发展情况 三、日本私立基础教育发展情况 四、韩国私立基础教育发展情况 五、印度私立基础教育发展情况 第五节 -2020年全球私立基础教育行业发展趋势分析第三章国外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分析 第一节美国 一、政策法规 二、基础设施建设 三、信息资源建设 四、教师信息化培训 第二节欧洲部分国家 一、政策法规 二、基础设施建设 三、信息资源建设 四、教师信息化培训 第三节英国 一、政策法规

二、基础设施建设 三、信息资源建设 四、教师信息化培训 第四节日本 一、政策法规 二、基础设施建设 三、信息资源建设 四、教师信息化培训 第五节韩国 一、政策法规 二、基础设施建设 三、信息资源建设 四、教师信息化培训 第四章 - 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产业运行环境解析 第一节 - 中国经济环境分析 第二节 - 中国私立基础教育环境解析 第三节 - 中国私立基础教育行业环境分析 一、民办教育是民办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国家高度重视民办教育的发展 三、发展民办教育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第四节 - 中国社会环境分析 第五章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概述及政策法规分析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现状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现状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界经历过近乎狂热的欢欣鼓舞,也经历过改革带来的困惑、矛盾和不安,为了总结课改经验,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支撑和保证,为推动和深化教育改革提供决策依据,我们很有必要反思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境遇与挑战,提出应对的策略和手段,从而促进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顺利实施和深化展开。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有一些流行的观点,譬如主张教学回归生活世界,过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等;同时,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还存在一种绝对化倾向。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明显存在一种“非此即彼”的倾向,这一倾向的典型特征就是绝对化,即提倡新的,彻底否定旧的,认为我国的教育是传统教育的典型,必须彻底否定,在此基础上重建中国的基础教育。在实践中这种绝对化的倾向尤为突出,并造成了课堂的混乱,降低了培养人才的质量。我认为基础教育改革中,必须警惕这种“非此即彼”的绝对化倾向,以一种互补的思维方式正确处理实践中的问题。只有在思维中把这些对立互斥的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完整的认识事物。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认为过去倡导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创造性的提出了“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把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三个基本的维度,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价值,这无疑有重要的意义。然而,这一主张在实践中却面临尴尬的境遇。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教师脱离具体的内容和特定的情境,孤立的、人为的、生硬的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非但没有获得应有的教学效果,反而影响了基本知识的掌握,降低了教学质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关键在于如何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孤立、生硬的讲授显然不行,它只有融入知识学习和技能掌握过程中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融合要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非此即彼”思维的另一典型就是要“生成”不要“预设”,似乎一谈预设就会压抑学生积极性,只有学生自己建构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生成”是建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中的代表词汇,揭示了教学的一个重要特性。但极端的强调“生成”,否认教学中“预设”的价值,势必会降低教学的质量。其实“预设”和“生成”是对立统一的,在教学的视域中两者应和谐互补。没有预设的教学必定是盲目的、缺乏针对性的教学。同样,仅有预设没有生成也是不行的,教学活动是复杂的,教师无法完全预设,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做出灵活的调整,也就是说教师要具有“教育机智”,能够捕捉教学中偶然的教育因素,在教学的动态中生成新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因势利导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要用系统的、互补的思维方式处理各方面的关系,警惕动辄绝对化的“非此即彼”思维倾向。同时,外求于改革的理论依据时,要全面理解其要义,避免片面的误读误判,以免给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带来不良影响。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流派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八大流派 ——以1990年代为时间划界 一、生命·实践教育学派 二、生本教育学派 三、生命化教育学派 四、主体性教育学派 五、新教育学派 六、情境教育学派 七、情感教育学派 八、理解教育学派 一、生命·实践教育学派 代表人物:叶澜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理论及推广性、发展性研究”,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该课题是在1994-1999年“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阶段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所开展的延续性课题;1999年5月启动,2004年5月通过鉴定结题;2004年5月—2009年5月为成型阶段。 目的:形成新的基础教育观和创新型学校。在《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上,叶澜教授又明确提出了“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这一创建学派的明确目标。 三个“层面”:1.新基础教育理论研究;2.学校教育活动整体改革的设计; 3.学校教育改革实践研究。

三个“更新”:1.基础教育观念系统的更新;2.学校教育日常活动方式的更新;3.师生学校生存方式的观念更新。 四个还给:“新基础教育”所追求的改革效应是: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2.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3.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4.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四项研究任务:“新基础教育”研究定位于学校转型性研究。显性的目标是为了建设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符合时代发展的学校。 1.学校转型变革的背景与总体性研究(包括当代特征、教育变革趋势、学校转型内涵、总体构成等); 2.学校转型性变革中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更新研究(涉及培养目标、课堂教学、班级建设、教师发展、学校管理评价等方面,以及一些相关的教育基本理论等。); 3.中小学基础学科教育改革的系统深入研究; 4.学校转型性变革研究的路径与策略以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多重关系的方法论研究。 二、生本教育学派 代表人物:郭思乐教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实验过程:2002年,“生本教育”实验进入香港,2005年,进入澳门。2007年,在广东省教育厅的直接推动下,“生本教育”实验开始在全省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开展,首批学校有15所。2008年,“生本教育”北上江苏、江西、北京等地,一批实验学校相继涌。生本教育目前在100多所小学和20多所中学进行实验。生本教育的实验已经收到良好的效果,成为当今中国八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教育现状是怎么样的?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教育改革取得了些什么成绩?中国教育的未来是什么?中国思想文化的方向在哪里?从胎教、幼教到早教,似乎孩子们已经就被有条件或无条件地捆绑在教育的马车上,从此以后,孩子们分秒必争地努力学习,从小学升中学,从中考到高考,不仅仅是孩子,连同大人父辈和教师们一起陷入一种最清楚而又难以逃避的困惑——努力读书,出人头地,升官发财,似乎就是隐藏在这种现象后面的源动力——而其它的一切都似乎是冠冕堂皇的说辞。 中国的教育简史说起教育,不能不说说中国的教育史。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伏羲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足见则教育是根据现实需要而变化的。而且教育应当是普及的,大众化的,教民育人是维持整个部族群体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关乎族群生死存亡的大事情。 到了奴隶社会时期,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奴隶贵族政治,垄断了文化教育,学在府尹,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也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教育的社会目的是维持社会统治职能。礼不下庶人,教育出现阶级性和等级分化,而对于奴隶,则是几乎不需要专门的教育的。而奴隶的生活技能几乎是在生活中相互交流学习、口授传播或家传的。这时谈教育,我们是站在那种角度谈呢?对于历史过去,我们无可厚非薄是。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也是教育剧变的时代。传统贵族秩序完全被打乱,官学教育体制被打破,学术逐渐扩散到民间,出现了一个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士人群体的扩散,学术思想和教育活动又是统治者需要和重用的基础,为求生存和扩张,各国统治者极力网罗和重用这些贤士。于是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立场上,各抒己见,相互辩驳,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吸收、补充,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终究在中国思想文化历史上出现了各种文化思想交相辉映,百家争鸣的奇特文化盛况,也由此开创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为丰富多彩,最为璀璨的一页。而这个时期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是孔子,他实行有教无类(最早的教育公平提法),主张有所为有所不为,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教育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论语》、《礼记》,尤其是其中《大学》、《中庸》更是儒家教育理论的力作,这以至于影响到了后来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的发展。这里还有一个重要学派——法家,这是以法治为思想核心的治国之术,其思想先驱可追溯到春秋时的子产,实际创始者是战国前期的李悝(约前455~前395)、商鞅、慎到、申不害等。战国末期韩非子成为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和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治理论系统化。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剪除私门势力,以法为教,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在历史观方面,他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观点,而商鞅则将其应用自如,在秦国实施变法图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一览表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一览表

7 政治发展与政府 管理研究所 政治学谢庆奎https://www.doczj.com/doc/8e16900358.html,/zzxjd/ 8 中国社会与发展 研究中心 社会学邱泽奇https://www.doczj.com/doc/8e16900358.html,/ 9 中国古代史研究 中心 历史学阎步克https://www.doczj.com/doc/8e16900358.html,/academic/zggds/ 10 教育经济研究所教育学闵维方https://www.doczj.com/doc/8e16900358.html,/ 11 美学与美育研究 中心 哲学叶朗https://www.doczj.com/doc/8e16900358.html,/index.asp 12 宪法与行政法研 究中心 法学姜明安https://www.doczj.com/doc/8e16900358.html,/index.asp 13 中国经济研究中 心 经济学林毅夫https://www.doczj.com/doc/8e16900358.html,/ 14 中国人民大学 应用统计科学研 究中心 统计学赵彦云https://www.doczj.com/doc/8e16900358.html,

15 刑事法律科学研 究中心 法学戴玉忠https://www.doczj.com/doc/8e16900358.html, 16 佛教与宗教学理 论研究所 宗教学方立天https://www.doczj.com/doc/8e16900358.html,/isbrt 17 中国经济改革与 发展研究院 经济学林岗https://www.doczj.com/doc/8e16900358.html, 18 伦理学与道德建 高研究中心 哲学吴潜涛https://www.doczj.com/doc/8e16900358.html, 19 清史研究所历史学成崇德https://www.doczj.com/doc/8e16900358.html, 20 财政金融政策研 究中心 经济学张杰https://www.doczj.com/doc/8e16900358.html, 21 民商事法律科学 研究中心 法学杨立新https://www.doczj.com/doc/8e16900358.html, 22 欧洲问题研究中 心 国际问题研究张小劲https://www.doczj.com/doc/8e16900358.html,

我国基础教育现状及改革调研报告

我国基础教育现状及改革调研报告

中国基础教育现状及改革调研报告 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起点和基石。教育要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既要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为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中,基础教育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基础教育改革是基础教育的全面回归,是走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正道,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减轻负担,弱化分数,提高综合素质,推行综合评估。 调研时间: .4.16—— .5.4 调研对象:语文老师(石老师)、数学老师(倪老师)、英语老师(雷老师)物理老师(李老师)调研目的:了解中国当前基础教育的现状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 调研方式:电话访问、网络、QQ访问 四位老师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都曾经当过班主任老师。 对四位老师的采访过程如下: 我说:老师,你好,请问你现在方便吗?能够问你几个问题吗? 答:好,我现在没事,你问吧。 问:老师,请问您认为中国的教育出问题了吗?有怎样的问题呢? 石老师答:中国当前的教育确实是出了问题。我认为有以下

几个问题:(1)教育的目标不正确了,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位置,使学生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活得更有质量。可是教育却成了功利主义的工具。孩子每天被压得透不过气来,从小就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为分数而起早贪黑,奋斗不止,甚至孩子会厌学逃学,用各种形式来进行反抗。(2)中国实行的是应试教育。长期下来,几乎把有灵性的人培养成了能“适应环境的笨蛋和庸才”,都已经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限制了学生的自由个性发展。在这样的教育下,当然也就没有学习的快乐可言,失去学习的兴趣是必然的。(3)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的学习是速成的。即为了高考,制定出一整套周密的学习计划。再让学生被动的接受而去努力的学习。 问:老师,请问您觉得基础教育重要吗? 倪老师答:肯定是重要的。就比如说小学教育,对学生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特殊的。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对每个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和日常生存必须首先接受的最基本的教育,它也是以后教育的基础。从每个孩子来讲,完好的小学教育能让她的身心健康快乐的发展,学会为人处事的道理。小学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正处于这样一个起点的位置,是人生接受学校教育的开端阶段。小学孩子是懵懂无知的,小学是对学生的启蒙教育,能使她们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品质等得到发展,更能让她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探索和质疑的精神、培养合理规范的自我意识、环境意识等。小学时期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黄金

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查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1887-76 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查报告(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查报告(完 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一、教育行政化 1.机构行政化 中国农村现阶段教育主管机构行政管理人员与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之和与教师之比是1:1,就是说一个教师在上课,后面就有一个领导在监视着。人多,机构就多,部门就多。不管理是不作为,换句话说,管理管理,不管就没人“理”。管理了,事务就多,文件就多,会议就多。很多学校安排了专门参加会议、领取各种文件通知的专职驻城办事人员。有人统计了一下,教师一半时间在课堂,一半时间要应付各种会议、检查、达标、验收。两个一半,这样算起来,农村基础教育的人力资源的投入用到孩子身上的只能说是一

半的一半。 教育是什么?教书、育人,教师的事。领导是什么?不教书,不育人,育教师。所以教师要想生存只有两种方式:一是要教好书,指哪干哪;二是要有个领导做保护人,潜规则吧,不然,就得被“育”。教好书不难,多学习,多交流。不被“育”就难了,那么多的领导在监视你。所以巨大的压力之下教师大多也分为两类:一是“老黄牛”,别“思想”;二是“奴隶化”,想方设法变成“主子”。这样算来,教师队伍中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的也不是很多。 2.管理行政化 如此庞大的,“钢架”的,而且“后劲十足”的教育管理机构,还能融下多少“自主”、“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呢?教育管理部门就自己去考察,研究,再发文,培训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向教师发号施令。按章办事,按文办事,办不好就得被“育”。 3.教学行政化 教学行政化表现为:一是为“分”教;二是为了

2016年中国基础教育发展调研报告

2016年中国基础教育发展调研报告 前言 生源下降的整体趋势并没有得到缓解,但是小学一年级招生总量已经超过1700万,比上年明显增长60余万。从小学一年级入学新生与小学在校生总量上看,一个阶段的生源下降探底,开始小幅回升,但仍需观察。 但是从绝对的人口出生率看,仍然处于一个相对的低端平台期,10余年来一直处于1700余万左右,并没有显著变化,这也决定了未来学生的基本基数,不大可能短期产生根本性改观。 初中阶段招生量与在校生量继续下降,同时,普通高中招生量继续保持微跌的趋势,未来一个阶段高考报名人数增长无望,今年高考报名人数小幅下降2万人,停止了连续三年的反弹趋势,也基本反映了高考报名人数开始触底,未来波动不会太大。 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人数下降至601万,连续5年下降,与5年前相比,下降了31%,占高中阶段招生总量的占比也继续下探,从51%,下探至43%,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堪忧!但是另一方面,大量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只是强调家长的观念,并不能改变职业教育下滑的现状,如何从根本上下手,改变教育培养的人才结构是根本。 出国留学分流作用仍然显著,尤其是小留学生已经成为出国留学增长的引擎,中学生出国比例仍然处于高速增长时期,国际学校与国际部高烧不退。 2015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2.9万亿人民币,再次创造历史,国家在教育,尤其基础教育的投资保持了较好的增长态势,但是,无论从生均拨款还是从生师比看,基础教育的投资效率都值得关注。 北京,上海等地非本地户籍学生招生比例与总量显著下降,湖北江苏减招事件再次提示我们,教育治理只是社会治理的一部分,只讲自己局部利益与私立的环境下,“教育公平”实现起来还很遥远。 包括中考高考在内的选拔性考试水平化,简单化,模式化现象应该引起重视,在客观上失去选拔功能的同时,实际上起到了推动应试教育的作用。 新东方、学而思等校外辅导机构收入大幅度增长,新东方与留学相关的收入已经退居第二位,中小学校外辅导培训占据第一。学而思的核心收入来自没有升学考试的小学阶段,开班总和超过了初中与高中。从小学高年级开始,伴随年级的增长递减,开班最少的是高三。从新东方、好未来等上市公司的收入结构与开班情况看,相关部门的减负措施可能适得其反,值得我们反思。 第一章基础教育各阶段发展情况 1.1 基础教育各阶段学生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 1.1.1 新生婴儿数量稳中有降

中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机会不平等及其变化.pdf

中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 X 机会不平等及其变化 刘精明 摘要:把握教育不平等的变化方式与变化条件是推进教育公平不可或缺的研究工作。因能力分化和结构授予所导致的机会不平等具有不同的变化机制,而家庭资源因其禀赋差异对两类不 平等的影响各有侧重,为此,家庭资源可区分为内生性与外依性两种类型。基于第三、四、五次 中国人口普查数据,就1976年至2000年间中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机会不平等及其变化进行的实证检验表明,内生性家庭资源因其较少受外部社会条件和社会过程的干预,它们导致的教育不平等 将是持久而稳定地增长的;而外依性家庭资源对机会不平等的影响则可能因教育扩展或其他大规 模的平等化社会过程而下降,也可能在相反的社会条件下被强化。 关键词:基础教育机会不平等先赋性资源 作者刘精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100084)。 一、问题的提出 从1976年“拨乱反正”至1982年这段历史转折期,中学阶段教育机会持续下滑,直到1980 年代中期才开始回升。如 1978 年小学毕业升学率已达到 871 6 % , 初中毕业升学率达到401 9 % (在恢复高考的刺激下 , 初中毕业升学率在 1980 年一度高升到 451 9 %) 。但由于教育结构和管理模式的调整,到了1982年,两个升学率分别降至661 2 %、321 3 %。新一轮机会增长是从1990年开始的,到1994年前后,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开始恢复到1978年的水平。从总体趋势看, 1990年代以来,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机会供给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到 2000 年, 全国基本上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工作, 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初中毕业升学率超过 50 % ,高中毕业升学率达到7312 % ;高校大幅扩招也在1990年代末出现。① 1976年以来的这 些变化不禁使我们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早年机会供给下降的时候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 似乎置若罔闻,在教育机会不断扩大的今天却反而对教育公平的呼声越来越高、不满情绪越来 越多呢?机会扩展时的教育不平等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同样的问题在国外学术同行中展开了一场仍在继续的持久争论。最初关于这一问题的“现 X 感谢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李煜博士对本研究所提出的批评和建议;感谢匿名评审专家的宝贵意见。本研究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重点课题“教育公平问题的社会学理论与实证研究”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的资助,特此致谢。

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三十年素质教育的探索与追求,十余年新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使我国基础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面临复杂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是现实的,而且是长远的。 这些问题不仅应当成为研究生学习阶段思考和研究的主题,而且应当成为教师教育实践中探索与实践的创新点。

一、政府作用充分发挥。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通过一系列文件和举措,主体上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2012)等。 1. 确定了基础教育的追求目标和发展方向: 价值追求、优先发展、素质教育、三个面向、 2. 规划和推动了教育中若干具体问题的解决。 普九、课改、道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布局调整,学校安全等。 3、积极承担教育投入和管理的主体责任 教育经费不断增长。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2.2万亿,基本实现了占国民总收入4%的目标。 需要研究的问题: 1.在集权体制下,如何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如何使政府的管理、学校的实施和独立评价能够更为有效。 2. 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质量提升的机制如何建立,目标如何实现。

二、教育理念逐步清晰(十大理念)观念、理念、信念 1.目标应是多元的 2.课程应是整合的 3.知识应是建构的 4.学生应是发展的 5.教师应是反思的 6.教学应是互动的 7.学习应是主动的 8.手段应是多媒的 9.评价应是连续的 10.教育应是终身的 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1.如何理解 2.如何实践 3.如何坚守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 谈中国教育,我们首先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中国教育现状是怎么样的? 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教育改革取得了些什么成绩? 中国教育的未来是什么? 中国思想文化的方向在哪里? 家庭和学校的正确教育是怎么样的? 说到教育,教育,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其实可以分为教和育。首先大家反思,很多父母亲,你育了,可以再孩子成长过程中你正确的教了吗?学校,在教的过程中,做到育了吗?只能说我们现存的教育,功利性太强,父母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出人头地,上好的大学,却忽略了作为社会的个体的个性化和素质教育。在学校在升学率和优秀率的前提下,部分教师师德沦丧,接受家长送礼,金钱化严重,不惜为了收费辅导牺牲大多数孩子的学习权利。 从胎教、幼教到早教,似乎孩子们已经就被有条件或无条件地捆绑在教育的马车上,从此以后,孩子们分秒必争地努力学习,从小学升中学,从中考到高考,不仅仅是孩子,连同大人父辈和教师们一起陷入一种最清楚而又难以逃避的困惑——努力读书,出人头地,升官发财,似乎就是隐藏在这种现象后面的源动力——而其它的一切都似乎是冠冕堂皇的说辞。 现代科举制度犹如一根令人着迷的指挥棒,使得教育完全成为了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工具或方式。升官发财的仕途经济思想,成为中国现代教育挥之不去的梦靥,也由此成为权力腐败的深刻社会思想道德之源。教师们教,学生们学,目的就是为了考试升学。教师为了升学率,考生为了应付升学考试,逐渐形成了所谓的题库题海,而考试也就在题海题库中抽选,这样的结果就是:学子不学经史子传,唯有题海苦练的学风。当这些人考上大学后,往往也是所选其人,而亦非其才。以至于这些人在上了大学后不知所从,而中国的研究生活博士生是如此稀少而且少有作为也不足为怪了。 从另外一种角度看中国的思想文化教育发展过程我们会发现,但凡中国思想教育僵化,社会矛盾也随之增加,当矛盾难以调和时,就会发生深刻的社会剧变;但凡中国思想教育发生变化,则会迎来新的社会变革。法家思想促使了大秦帝国的诞生,而儒家的确立,却使得中国经历了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而这科考、吏政却是这教育的精华。当强行嫁接西方的戊戌变法失败后,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仅是摧毁了传统封建文化的统治,同时也成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战的实验战场,中国本土文化最终但不是彻底地击败了西方文化势力,同时也在迷茫中摸索,终于实事求是地找到了中国自己应该要走的道路。然而,直到今天,我们仍旧是摸着石头过河,以至于前方的道路和我们的方向依旧迷茫,我们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对于生命的信仰迷失在神圣与物化的尖锐矛盾之中。 中国教育现状要分析中国教育现状是十分敏感而且触及政治神经的问题,这里避开教育体制问题而仅从表面现象进行介绍。 现状之一:人虽多,而才少。 知识的教育是人才的根本,是科技发展的基础。然而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要成为有能力的才人,还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我们的人才结构出现严重失衡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现代教育体制思想问题。因为我们的社会价值取向决定的教育价值取向,而我们的教育取向,就决定了我们的人才结构。如今我们关注的是把教育和将来的工作、生活、居住、收入以及名声等紧密联系在一起,都认为读了大学,而且是要上名牌大学才是好事,只在乎形式和结果,并不在乎现在的大学教育的实际效果是否理想——这就是嫡传于2000多年前的升官发财的思想。这种思想的结果不仅导致了中国人才结构的不平横,同时也误导学子们的道

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基础教育概况及发展现状 一、我国基础教育的概况 1、我国基础教育的构成 在我国,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三个部分。 (1)幼儿教育:我国幼儿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在城市以幼儿园为主,有三年制的,也有一年或两年制的;有全日制的,也有半日制、寄宿制、计时制的。在农村则以学前幼儿班为主要形式,另外还有季节性幼儿园。在老、少、边、穷地区,除正规教育外,还有幼儿活动站、游戏小组、巡回辅导站、“大篷车”服务等灵活多样的非正规教育形式。中国幼儿教育按照国家、集体、公民、个人一起办,多渠道、多形式发展的方针,极大地促进了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2)中小学教育。中国的中小学分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三个阶段,共12年。小学有5年制和6年制两种,前者约占小学总数的35%,后者约占65%。初中多数为3年制,极少数为4年制(约有98%的初中生在3年制学校)。小学和初中一共9年,属义务教育阶段。普通高中学制3年。 中小学每个学年分为两个学期。小学全年教学时间为38周,机动时间1周,节假日13周;初中全年教学时间为39周,机动时间1周,节假日12周;高中全年教学时间40周,机动时间1-2周,节假日10-11周。中小学实行一周5天授课制。 1993年秋季开始,初中和小学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这个方案包括课程计划和各科教学大纲。这一方案将课程分为国家安排课程和地方安排课程,地方安排课程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确定课程内容。 现行普通高中课程由学科课程和活动两部分组成。学科课程采取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形式。活动包括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1999年,教育部开始组织、设计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 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均可就近入小学学习,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推迟到7周岁入学;已基本普及初中义务教育的地方,小学毕业生可免试就近升入初中学习。初中毕业生升高中阶段学习,要经过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统一考试,成绩合格,方可升入高中阶段学习。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期、学年和毕业生的终结性考试、考查是对学生的合格水平的考核。小学毕业考核,语文、数学为考试科目,其它为考查科目。初中毕业考核,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毕业年级文化学科范围内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考试学科,其它科目则实行结业考试或考查。 2、基础教育的管理体制 基础教育实行在国家宏观指导下主要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 国家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中小学(幼儿园)的办学及管理,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倡导中小学校(幼儿园)同附近的企事业单位、街道或村民委员会建立社区教育组织,吸引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学校建设。 3、基础教育的教材建设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平稳,各学校办学条件差异很大,需要有不同层次,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教材。为此,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86

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大厦的基石,它直接关系着我们民族的未来。我们的教育应如何发展以适应当前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而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科学育人、全面育人,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好好探究的课题。我们的基础教育是教育这棵常青树的根系所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有些还是根深蒂固的问题,如果不对这些问题进行改革,是无法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教育使命的。为此必须充分认识基础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认清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着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体系,使我国的基础教育得到科学充分的发展。 我国基础教育体系是建立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框架 之上,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与教育理念,致力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体系包括学前教育、义务阶段教育,大而言之,高中和中职教育也包含在基础教育的范畴里,通过多年的观察,我个人认为,我国的基础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育功能的单一性和认识的模糊性。 毋庸讳言,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仍旧是偏重于以书本知识的传授为主的简单文化课教育,这种教育似乎是历史积淀下来的根深蒂固的一种惯性思维教育,一直以来忽视了学生做为一个独立的

人,一个社会人的长远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素质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首先,做为一个独立人,学生应该获得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那点知识,还应学会满足其个体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社交、自控、自我完善、礼仪、健体、防卫、审美鉴赏等多种知识和技能,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建构,对其一生的平衡发展、终极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甚至远比学生背会几个公式定理要有用得多。 再者,做为一个社会人,学生应建立起强烈的国家意识、道德感、组织认同感、责任感等等。在当前国际国内的复杂背景下,从国家战略发展的层面来说,对于学生这些方面的培养,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而我们当前的基础教育在这些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或者说做了也只是停留在相当肤浅的层面上。 这是教育功能单一性的典型表现。在教育功能的认识上也存在模糊性。这表现在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上,不少人在谈论素质教育时,片面地将凡是考试都归结为“应试教育”,完全将素质教育与所谓的“应试教育”割裂开来,殊不知“应试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只不过应试教育是将考试作为一种近似终极目的的东西来操作,我们通常所说的素质教育也包括考试,它是一种全面的教育范畴,内容涉及品行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体育、生活技能教育、卫生习惯养成教育、劳动实践教育、美育等等,我们倡导素质教育其实就是一种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全面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当前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当前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一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二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三关于课 程改革的争鸣四新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五关于对策与 建议的思考第一节新课程改革的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目录一、课程改革的目标二、课程结构三、课程标准四、教学过程五、教材开发与管理六、课程评价七、课程管理八、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九、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一、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改革的动因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突出表现在:严密的分科体系、高度统一封闭的教科书、考试为导向的教学等。新课程的总体目标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目标之一:课程目标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

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课程功能的转变情感态度传价值观授知新课程识知识与过程与技能方法案例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能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交谈(语文标准)通过统计家庭每天丢弃垃圾袋的数量,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处理、呈现的过程,体会塑料垃圾对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危害(数学标准)知道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会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科学标准)了解人体各系统生理保健知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模式,提高戒除不良嗜好(吸烟、酗酒)和远离毒品的自觉性(科学标准)目标之二:改变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1、课程类型的多样化和可选择性课程类型的多样化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学科课程、综合课程2、课程综合化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综合化的目的是: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联系、

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 一得

“一得”系列活动激活高三语文教学 邮政编码719400 陕西省府谷中学康建军 一、遇到的问题 上高三了,课本内容基本上完,语文数学的主要内容便是依据考试说明对考点依次复习。教学的基本形式为:研读考点——高考回眸——演练提升。总之,语文学习的主题词一个字——题。 很快,我便发现一个尴尬的事实——我的课没多少人在意!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学习中,气氛沉闷,学生个个板着面孔,甚至干脆一言不发,显得非常的冷漠,似乎仅仅是身在课内,而我的讲解与提问几乎无人理睬! 我简直忍受不了这种冷漠! 后来我了解到,学生不仅课堂上如此,课后的语文复习也是很少问津,几乎是个个避而远之。 究竟怎么了?曾经不是这样的呀,高二时学生们为某一篇课文争得面红耳赤的激烈场面还历历在目,那种师生共悟共鸣的情景还未远去!再三回想,从前学生对语文并不厌恶,对语文课也一直是兴趣浓厚,而我的教学态度、教学风格、教学方式仍旧如故,上高三时并未做什么调整。我简直是百思不得其解,尝尽受人冷漠之味的我感到无比的苦恼、着急与迷茫。 渐渐地,我开始释然起来,为什么呢?——其他老师都不约而同的遇到了同我一样的问题,——这不是一个个别现象!在释然的同时也引起了我对这一问题的注意与思考。我立刻决定对此问题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去积极地想办法干预,直至解决。 二、设想的方案 思想认识明确后,我很快走入学生中,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渠道进行了比较充分的调查与了解,渐渐地我摸清了问题的实质。这一问题的出现原因较多,但最主要的原因可归纳为两方面: 一是上了高三,科科做题,天天做题,学生完全陷入了题海中,而这些题与题之间互相没有多少联系,就是不同考点、不同类型的混合,再也不像高三以前的语文学习那样,每课面对的是一篇完整的且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那些伟大的心灵及精美的语言曾让同学们感动不已、把玩不已,而现在学生有的只是单调、枯燥、乏味,几乎激不起一点兴趣。 二是尽管《考试说明》所列的语文科考点仅几十个,然而学科特点决定了其实质远非如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复习资料

世界近代化历史上成功的追赶:第一次,美国追赶英国(1871—1913)精英教育驱动;第二次,日本追赶美国(1953—1992)初等教育驱动;第三次,韩国追赶西欧(1965—)中等偏高趋动;第四次,中国追赶发达国家?高等教育驱动? 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机遇:1经济增长对教育和人力资源的巨大需要;2利用人口红利,再创人力资本红利;3家庭结构转型变动,家庭教育需求转变;4城镇化:实现人口转移与人力资本提升;5知识经济:以教育和培训为原动力;6全球化和市场化:全面开发人力资源的国际背景和制度环境。 教育面临的四个主要问题:1教育总体供给能力不足;2教育投入水平低,办学条件差;3教育体系不全;4教育运行机制不活。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特点:1体系完整,结构合理;2教育机会相对公平,区域均衡;3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4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相互沟通;5学历本位与能力本位并重;6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 终身教育体系特点:1全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2全民拥有受教育的机会;3全民终身教育;4处处可成为学习之所;5人人皆有自主选择教育的机会。 我国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实现“两基”只是初步阶段性成果,相当一部分地区基础薄弱,总体水平还不高,重点是义务教育,难点在农村。1学校道德教育急待加强,(1)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2)教师的师德问题(3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教育发展的均衡化日益迫切(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师资队伍;经费投入)3教育公平问题面临严峻挑战(机会均等;优质教育与一般教育;政府与民间办学;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地区之间)4农村教育薄弱()5教育投入不足;6课程内容陈旧,教育改革急待深化;7师资队伍急待加强;8教育运行机制不足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与措施:一个宗旨,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两个基础,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三大任务,构建体系、培养人才、知识贡献。措施1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创建学习型社会,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为公民提供学习机会,保证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3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体制;4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快速、健康发展,推动教育均衡化,保证教育公平;5大力发展高中教育;6更新课程内容,加速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7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8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乡镇负责农村承担的农村教育的弊端:1农村负担过重;2教师工资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推广课题 立项申请书 项目组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负责人所在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国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研究所

填表说明 一、请按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全国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课题推广管理规程》中的有关规定,用圆珠笔或签字笔准确如实填写各项内容,书写要清晰、工整,也可以下载后电脑输入填写各项内容。 二、项目组别包括中考专项、高考专项、平时复习教学、日常教学、其它等五个组别。 三、本申请书中的数据必须真实、准确。 四、凡申报此推广项目课题,立项课题组需将本申请书打印填写完毕后快递至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若课题组所在单位或当地教研部门需要备案,可将本申请书一式三份填写,其中1份原件,2份复印件。

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推广 课题介绍 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The English “Four-in-One” Teaching Approach )是由国际英语外语教师协会中国分会会长、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长、英语辅导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包天仁教授经过30多年的潜心研究、实践而创立的。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以“循序渐进、阶段侧重、精讲精练、五技并举”为教学原则,这四项原则不仅是对我国英语教学思想和方法优良传统的科学总结,而且结合了中外新的英语教学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实验研究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金项目重点课题(批准文号:JJWYZD2019001),是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直接管理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这一教学法自1997年开始在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了实验、再实验和扩大实验共18轮实验研究工作。全国共有40,000余名外语教师、400余万学生正式参加了此项实验,实验学校英语教学成绩得到了大幅度提高。18轮实验均通过外语教育专家的鉴定,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以及全国师生的热烈欢迎。实验结果证明:她是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实用、科学、高效的英语外语教学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