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进化心理学

进化心理学

进化心理学
进化心理学

当代进化心理学

心理学没有像Wilson断言的那样,被社会生物学吞噬掉,相反,它被心理学以进化心理学的形式整合到了Buss更加宏大的科学综合之中。进化心理学的倡导者们坚信,由他们所创立的这种进化心理学,不仅在心理学史中构成一次成功的“革命”,为心理学提供了一个走向统一的理论基础,而且在全部以人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构成一次革命,为“全部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高申春,2007)

一、当代进化心理学的产生

当代进化心理学的产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产生的理论基础得益于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生物学在不同发展阶段取得的理论成果。然而,直接导致进化心理学产生的事件却是20世纪80年代社会生物学与认知心理学的联姻。

1、当代进化心理学产生的生物学理论

(1)自然选择理论与基因遗传理论

当代进化心理学诞生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19世纪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Buss甚至称达尔文为“第一位进化心理学家”(Buss,2004,p. xix)。的确,自1859年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以来,它便以一种无所不包的姿态迅速扩张到整个生命科学领域,从最初生物学对动物生理结构的说明,到习性学对动物行为的说明,再到社会生物学或行为生态学对人类行为的说明,直至进化心理学对人类心理的说明。

达尔文本人甚至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预见到了这一结果,他在《物种起源》中写道,“在遥远的将来,我看到了更为重要的广阔的研究领域。心理学将建立在一个全新的基础之上,每一种心理能力都会以此为基础逐步获得(Darwin,1859)。”正是这个预言成为后来学者前赴后继的潜在动力。Buss甚至将这句话作为题记写在首章首页,并视进化心理学为达尔文这个预言所预示的革命的最终完成。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它在一个恰当的年代,秉承科学的精神,用自然选择理论代替特创论,科学地解释了生命的由来。自然选择理论认为生物的特征和性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异,而且发生变异的特征和性状能够遗传给后代。环境的特征决定了,只有那些拥有有利于生存的遗传特征的生物才能够更好的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据此而言,一方面,自然选择理论阐明了塑造有机体结构的过程和力量;另一方面,它告诉我们,有机体被塑造了的一切结构都拥有明显的功用价值,即它们都是被‘设计’用来解决特定的生存和繁殖问题的。

然而,在对遗传机制的解释上,达尔文用亲代特征的“混合”来说明子代获得的特征,这种观点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但这并不影响自然选择理论的科学性。事实上,自然选择的“科学性”甚至比它的解释性更加重要。Buss曾在书中多次强调,就生物的多样性及其适应机制而言,自然选择是到目前为止最为科学的理论(Buss,2004,p. 38)。那么,将这种科学的理论应用到对作为构成有机体的重要成分的人类行为及其内部心理机制的解释中当然是极具诱惑力的。然而,要实现这一步却需要对达尔文的进化论在内容上做出一些突破,以便在不损害其“科学性”的基础上增加其解释性。事实上,当前被广为接受的自然选择理论是后人在继承了自然选择的科学气质的基础上,对其内容做了修改之后的修正版本。

这里所说的修正,主要受惠于20世纪初遗传学中基因概念的提出。基因的发现导致了“基因型”(genotype)与“表现型”(phenotype)的概念划分,并塑造了“基因型”决定“表现型”的思想态度,即将生物体的表现于外的性状及行为作为“表现型”理解为是由生物体的基因组合作为“基因型”所决定的产物。这一观念为达尔文在进化论中未能解决的关于生物性状的代际传递问题提供了科学解释的可能性,从而在20世纪30~40年代造成所谓综合进化论(the Modern Synthesis)的运动。(高申春,2007)综合进化论抛弃了达尔文的混合遗传理论,而将基因遗传理论确立为自然选择的理论基础,极大地推进了生物进化论在科学界被接受的广泛程度。Buss在谈及综合进化论时就曾说道,综合进化论“有力地证实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从而以对遗传本质的深刻洞察将之奠定在更加稳固的根基之上(Buss,2004,p. 11)”。

基因的观念不仅仅为自然选择奠定了科学的、稳固的遗传理论基础,还进一步为进化论本身提供了一次“突破自身限制”的契机,使人们开始以“基因之眼看世界”(gene’s eye thinking)。

(2)族内适应性及其衍生理论

20世纪60年代,英国生物学家Hamilton(1964)提出了族内适宜性(inclusive fitness)理论。他认为经典适宜性(classical fitness)概念仅仅关注个体自身的成功繁殖率,这种解释太过狭窄。而族内适宜性则强调,自然选择倾向于选择有机体的那些有利于其基因最大化传播的特征,而不局限于仅仅选择那些有利于其基因直接传播的特征。由于个体自身及携带其基因的其他亲族的生存和繁殖都将增加其基因的成功繁殖率,因而,自然选择将不仅仅选择那些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繁殖的特征与行为,还将选择那些有利于个体亲族生存和繁殖的特征与行为。族内适应性极大地扩大了自然选择的解释范围,它为很多社会性行为提供了解释工具,如利他、群体生活、合作等。

Hamilton的工作引起了美国生物学家George Williams的注意,他通俗地推广了Hamilton 的族内适宜性理论,并利用这个概念解释利他行为。按照他的观点,如果亲族在适应上获得的利益大于个体自身付出的代价,那么利他行为就能获得进化。此外,Williams(1966)还提出了三条确定适应功能的标准:可靠性(reliability),有效应(efficiency)和经济性(economy)。这三条标准,外加一个精确性(precision)标准,构成了Buss评估适应机制的功能的四个标准(Buss,2004,p. 39)。

Hamilton族内适宜性的提出及Williams对这个理论的阐释引发了Robert Trivers在70年代的理论创新。他相继提出了互惠利他主义理论(theory of reciprocal altruism)、亲本投资理论(parental investment theory)及亲子冲突理论(parent-offspring conflict theory)。在自然选择理论已经作为事实被接受的前提下,及Trivers收集到的丰富的行为数据的支撑下,这三个理论的科学性几乎也是被普遍认可的。至此,当代进化心理学据以产生的主要生物学理论形式都已完成。

2、当代进化心理学的诞生

(1)进化心理学与社会生物学

然而,上述成就并没有直接催生出进化心理学,反而是Wilson在一种综合的动机下,将分析生物学、神经生理学、习性学、比较心理学、群体生物学等学科的知识统一起来,提出了一门新的学科,即社会生物学。他的研究工作从蚂蚁一直延伸到人类,甚至主张人类的一切现象,包括文化、宗教、伦理和美学等都将能够被社会生物学加以解释。Wilson的这些观点,特别是他有关人类的讨论,遭到了当时社会科学家,甚至是普通民众的强烈反对。究其原因,主要是它将生物学的理论应用到对人类社会行为,特别是对人类文化的说明上,从而在达尔文将人类从上帝的天国拉回到凡间之后,再一次将人类从一种特殊的生灵打落到一种在本质上与其他动物无异的地位。而这当然是每一个人都难以接受的。

恰如上文论述所暗示的,进化心理学与社会生物学共享一个普遍的、作为事实被接受的前提,即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及其一切结构都是生物在漫长的演化历史中通过自然选择的作用进化而来的;不仅如此,它们还拥有大量共同的研究内容、一般理论、研究方法等。因而,进化心理学要想在社会生物学的基础上实现出自身,就不得不面对社会生物学曾经遭受过的那些质疑。

Buss认为,Wilson虽然的确缺乏有关人类的实际证据,但是这并意味着Wilson的思路是错误的,相反,人们对Wilson的横加指责是出于人们“对进化论及其在人类身上的应用存在一些常见的误解”(Buss,2004,p. 18)。这些误解主要包括如下错误的信念:

第一,人类行为由基因决定。针对这一点,Buss反对将进化理论与遗传决定论相等同。在他看来,人类行为的发生取决于下面两个条件:一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机制;二是激活相应适应机制的环境输入。因而,Buss强调行为取决于有机体已经形成了的适应机制与环境输入的交互作用。(Buss,2004,p. 19)

第二,我们无法改变进化形成的行为。根据对第一点的澄清,Buss认为只要知道了我们进化形成的心理适应机制,以及相应的环境输入,就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改变行为。他甚至主张,“有关进化心理机制的知识,我们了解得越多,改变行为的能力就越大。”(Buss,2004,p. 20)

第三,当前的机制是最优的。Buss(Buss,2004,p. 20)提出了两点反对意见:其一,人类是先前环境设计的产物。狩猎—采集时代的环境与人类现在的生活环境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而在狩猎—采集时代因进化而形成的具有适应性的心理机制放在现在的环境中就不是最优的了。用Buss话说,“我们现代人肩上扛着的,乃是一个石器时代的人脑(Buss,2004,p. 20)。”其二,适应存在代价—收益权衡。当一种机制的收益远远大于它所可能付出的代价时,这种机制就会被选择。例如,人类害怕蛇的心理机制并没有严重到让人类不敢出门,虽然很多人类仍然会因为被蛇咬而死亡,但是总体而言,这种并不完美的怕蛇机制反而给人类的生存带来更大的收益。因而,“尽管我们拥有大量能够有效解决适应性问题的因进化而形成的机制,但它们并不是最优的,而是会受到代价的限制(Buss,2004,p. 21)。”

即便对社会生物学做了以上澄清,从社会生物学到进化心理学仍然欠缺重要的一环。社会生物学用基因直接说明人类的行为,忽视了人类的意识或心理的重要作用。进化心理学的一个关键步骤是要重新给予人类以独特的地位,具体而言就是重新确立人类心理作为基因与行为之间的中介环节,只不过即便是这些独特的人类存在也能够被纳入到生物进化的解释框架中加以说明。从而实现用进化论来说明人类本质的目的。

(2)进化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

恰如前文所已暗示的,社会生物学因受其研究对象的限制,不可能去设想,在人类的进化历史与人类的行为之间还存在着某种作为中介的内在心理结构。所以,以人类内在心理机制为研究对象的进化心理学要想在社会生物学本来的研究框架下直接实现出来是不可能的,它还需要心理学为它提供一个契机。这个心理学的契机是由认知心理学提供的。在具体阐明

(standard social science 这个契机之前,有必要通过Tooby和Cosmides对“标准社会科学模式”

model)的批判大致地把握进化心理学的旨趣,这将有助于说明为什么进化心理学以认知心理学为而不是行为主义为契机实现出来。

进化认识论主张,个体的“先天知识”是种群历史的产物,从而一方面保留了先验论的合理成分,即个体后天知识确实有赖于先天的结构;另一方面又将“先验”的神秘成分消解在种群的历史过程中,即个体发生上先验的东西在种群发生上是后验的(许波,2004,pp. 55-60)。这些观点作为当时的哲学背景,为进化心理学对“标准社会科学模式”进行批判提供了助益。以此为背景,Tooby和Cosmides(1992,pp. 19-136)认为人类心理并不是一块儿万能白板,以一种毫无限制的方式适应任何形式的环境和文化。相反,任何生物,包括人类在内,都必然具有以其特有的方式适应环境的内部机制。人类所经验到的世界并不是外部世界本来的样子,而是我们以人类所特有的内部机制所把握到的外部世界的一种存在形式而已。有机体所具有的不同的内部机制决定了它们将外部世界知觉为什么样的存在形式。的确,假如没有这些先天的内在机制的话,面对这个复杂的未知世界,我们很难想象,人类如何可能如此恰当地,又如此一致地去适应它。

对标准社会科学模式的批判在本质上是对作为人文社会科学指导纲领之理论表达的经验论的“白板说”的批判。众所周知,在认知心理学之前,行为主义一方面否认心理或意识的存在;另一方面将行为主要地解释为后天形成的刺激—反应联结。上述观点所蕴含的关于行为的环境决定论实际上是“白板论”在逻辑上的一种极端表现形态,它不可能为倡导人类行为取决于遗传的内部机制的进化心理学提供契机。所以,在行为主义盛行时,因为它普遍否定内在心理结构的存在,进化心理学没有产生的土壤(高申春,2007)。而认知心理学的出现恰好填充了这一空白,并使得进化心理学分别在生物学和心理学领域内找到了实现自身的机会。一方面,认知心理学借用计算机科学的语言,将人类心理理解为由大量专门化的信息加工模块所组成的认知系统,这就为进化心理学从社会生物学的背景中产生出来提供了前提条件。一旦认知心理学重新承认内在心理结构的合法性地位并对它的机制做出科学的解释后,社会生物学家就能够很好的利用这个契机,在社会生物学领域将人类内在的心理结构及其机制纳入到他们的研究纲领,以内在的心理结构及其机制为中介环节来理解行为进化的历史。另一方面,由于认知心理学自身不能为这些内部心理机制提供一种生态学的解释,反而沦为几乎不受任何约束的抽象的智力游戏。进化心理学家就能针对这一背景,在心理学领域从适应的角度来理解人类内在的心理结构及其机制,具体而言就是引入进化论的视野以规制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建构,从而赋予认知心理学关于人类认知过程的理论建构以方向和生态学效度。正是在上述两个方面的意义上,进化心理学家普遍认为,进化心理学乃是社会生物学与认知心理学联姻的产物。

二、进化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进化心理学家反对特创论和播种论,主张用自然选择解释人类的本质。他们认为人类本质的核心是在进化历史中由自然选择作用形成的心理机制及其属性。正如Buss(2004,p. 38)所指出的,“自然选择理论……是唯一一种能够解释复杂适应性机制的结构及其起源的科学理论(小至产生老茧的机制,大到复杂的大脑),正是那些适应性机制构成了人类本质。”以此为基础,Buss(2004,p. 49)进一步规定了进化心理学的研究范围,“进化生物学要对有机体所有的构成成分进行分析。进化心理学则主要关注其中的心理成分,即对人类心灵进行分析,看它拥有哪些进化形成的机制,激活那些机制的背景因素是什么,以及那些机制会产生哪些行为。”

1、进化的产物

Buss(2004,PP.39)和Tooby & Cosmides(1990a)等人都认为进化过程产生了三种产品:适应机制(adaptations)、副产品(by-products)和随机效果(random effects)。其中最重要的产物是适应机制。

适应机制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适应机制是一种可遗传的、能够稳定发展起来的特征(characteristics)。就前者而言,这些特征有相应的遗传基础,但是这种遗传基础并不是单个的基因,而是不同基因的组合。此外,遗传并不意味着人类行为是遗传决定的,行为还取决于环境输入的激活。就后者而言,适应机制能够在所有正常环境中的成员身上可靠稳定的发展起来,这些特征是大多数或全体成员共同拥有的,但不排除存在一些特定子群体。第二,适应机制通过自然选择形成,它作用于每一代成员,那些不利于生存和繁殖的特征被过滤掉,而有利于生存和繁殖的特征则被保留,并一代一代遗传下去。第三,被自然选择了的特征在解决生存和繁衍问题上比同时期存在于群体中的其他设计特征更有助于解决生存和繁衍问题,这就是适应机制的功能性,它常常被专门设计以解决特殊的适应性问题。

此外,进化过程还产生了副产品和随机效果。所谓适应机制的副产品是伴随那些具有适应功能的特征出现的,它们不具有功能性,因而不能解决适应性问题。例如,肚脐虽然不能帮助有机体解决生存或繁殖问题,但是肚脐据以产生的脐带却能够能够使婴儿从母亲那里获得营养物质,所以肚脐是脐带的副产品。随机效果(random effects)或噪音(noise)则是因为有机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事故造成的,例如:基因突变(mutation)和环境的突然的不可预测的变化等。随机效果对于有机体而言,或有害或中立或有益,它与适应机制的适应特征无关,这一点与副产品不同。

虽然进化心理学强调动物(包括人类)的本质由大量的适应机制构成,但是进化心理学家主要关注构成人类本质的适应机制中一类特殊的适应机制,即心理机制。

2、进化心理机制

(1)进化心理机制的内涵

由进化形成了的心理机制是指有机体内部拥有的一套加工程序,它被设计为只能接收一小部分特定的信息,并根据决策规则将它们转换成有助于解决进化历史上存在的适应问题的输出结果。具体而言:

第一,进化心理机制之所以表现为当前的存在形式,是因为它在进化历史中解决了某种反复出现的与生存和繁殖有关的特定问题。Tooby & Cosmides(1992,pp. 19-136)将它比喻成为一把锁专门配置的一把钥匙。

第二,进化心理机制只能接收所有信息中一小部分特定的信息。例如,人类的眼睛只能接收光线中的可见光,而紫外线和红外线则不能被人类的眼睛捕捉到。

第三,进化心理机制获得的输入信息使有机体获悉它正面临的特定适应问题。而且这个获悉过程是一种无意识心理过程,它允许人类在面对特定的适应问题时能够无意识的激活相应的适应机制。

第四,进化心理机制通过决策规则将输入信息转换为输出信息。决策规则指的是一套由‘如果,那么’构成的加工程序,它可以让有机体在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策略。

第五,进化心理机制的输出可能是生理活动,或其他心理机制所需的信息,或外显的行为。

第六,进化心理机制的输入使有机体获悉它正面临的特定适应问题,而进化心理机制的输出则直接指向该特定适应问题的解决。但是,进化心理机制的输出不一定是特定适应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而是在平均的水平上,它能够比当时存在于其进化环境中的其他竞争策略更好地解决适应问题(Buss,2004,p. 52)。”此外,人类当前的心理机制是根据远古进化环境形成的,它能够较好地解决远古环境中存在的适应问题,但是在当前的环境中不一定具有适应性。

(2)进化心理机制的特点

第一,进化心理机制是对人类心灵在不同的节点上进行的自然划分。

这里主要是针对当前心理学领域内各分支学科林立的现象而言的。Buss认为这些分支学科的界限都是人为的和非自然的,而“通过适应性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来研究人类心理”(Buss,2004,p. 53),即通过对不同进化心理机制的说明就能够以一种更自然的方法“在自然的节点上对心灵的本质进行划分(cleaving nature at its joint)(Buss,2004,p. 53)”。

第二,领域普遍性与领域特殊性。

大多数进化心理学家认为适应机制是针对具体问题的,从而形成特定的解决方案,而不是针对一般的适应性问题形成一般的解决方案,即适应机制具有领域特殊性,反映在人类的进化心理机制中就表现为心理机制的模块儿性。所以,进化心理学认为心理机制是达尔文意义上的模块,而模块性的心理机制是领域特殊的,每一种心理模块只有在人类解决环境中特定的适应问题时才是一种有效的工具。他们罗列了很多功能不同的心理模块。例如,语法归纳、面孔识别、直觉力学、自我概念、做父母、避免食肉动物,等等(许波,进化心理学,pp. 81-83)。

然而,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进化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人类为了应付进化过程中出现的新颖问题或者为以前出现过的问题发展新的解决策略,领域普遍(domain-general)的心理机制就是必不可少的(Chiappe & Macdonald,2005)。所谓进化环境是指适应机制的进化环境(environment of evolutionary adaptedness),简称EEA。它由Buss提出,用表示在适应机制的进化时期,促使适应机制得以产生的选择力量的总和。Buss强调EEA并不表示一个特定的时间或地点,而是表示在长久的进化历史中将该适应机制塑造出来的那些选择力量或适应性问题的总和。每一种适应机制都拥有其独一无二的EEA。(Buss,2004,p. 40)Buss(2004,p. 57)也承认,人类心灵不可能完全由相互分离的领域特殊的机制构成,我们有必要弄清楚心理机制之间如何共享信息的奥秘。

第三,进化心理机制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多样性赋予人类行为以灵活性。

人类面临着大量的适应性问题,而特定的适应性问题需要特定的解决方案,因而,进化心理学主张人类的心灵必定由大量的进化心理机制构成,以便能够解决适应过程中出现的大量适应性问题。通常而言,这种一对一的解决方案是毫无灵活性可言的,但是进化心理学家却通过引入心理机制与环境输入的交互作用与本能论划清了界线。按照他们的说法,行为的产生需要环境中的输入信息激活相应的心理机制,而心理机制越复杂,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的决策规则就越复杂,它提供的选择方案也就越多,行为就越灵活。所以,进化心理学主张一种非常奇怪的论调,即先天的心理机制不会让行为变得死板,反而会让行为变得更加灵活,Buss(2004,p. 56)说道,“我们拥有的机制越多,我们能够执行的行为的范围就越大,因而,行为的灵活性就越高。”

按照Buss观点,行为的灵活性并不在于人类有意识的调控,而在于人类先天存在的心理机制的数量。数量越多,行为越灵活。事实上,这种观点早已在人工智能领域遭受了挫折。

第四,过去是理解心理机制的关键。

“过去”不只是指个体的成长发展经历,更主要的是指人类的种系进化史。进化心理学

家从一开始就坚信人类现存的心理机制是过去心理机制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遗传下来的,并推断人类当前的特征包含着大量关于人类心理起源方面的线索。因而,他们采取一种逆向的方式,首先从人类现存的心理机制出发,推断这种心理机制可能的原始形式及可能的形成过程。例如,对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偏好很暗示在古环境下成熟的果实和好吃的肉是稀缺的和有价值的食物;性嫉妒时的强烈情感则提示着古环境下不忠诚是严重的适应问题(许波,2004,pp. 69-70)。然而,心理机制这些可能的原始形式及可能的形成过程是否是像进化心理学家所推断的那样,并没有切实的证据。因为,正如我们以前的工作所揭示出的,对人类的种系发生的研究在方法上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虽然生物学家可以借助于古生物化石在一定程度上克服重构种的进化的历史的困难,但古生物化石的记录总是不完全的,所以,种的历史的系谱重构也就不可能在完全的意义上得到实现。与生物学家相比,当心理学家试图对心理进化的历史进行系谱重构时,他们所面对的实际困难就更显突出,因为与生物学的形态结构或生理结构相比,心理结构本身是不可能以化石的形式留下任何直接的记录痕迹的;虽然心理结构可以通过它的对象化的存在即生命活动的产物如人造物等的遗迹而得到某种间接的暗示,但与古生物学相比,考古学的时间透视力度却是极其有限的,而远远不能满足系谱重构的需要。(高申春,2009,p. 51)

3、功能分析

Buss(2004,p. 53)在描述生理学家为身体划分的不同构成成分时说道,“功能提供了一种理解那些构成成分的合理的非任意方式……同样的原则可以应用到对心理机制的理解上……如果心灵的两个构成成分执行的是不同的功能,它们就能被视为彼此分离的机制(即便它们还以其他的方式彼此相互作用)。”因而,他主张,“进化心理学的一个核心前提在于,确定、描述和理解心理机制的非任意方式就是去阐明这些心理机制的功能,即确定它们被自然选择所设计用来解决的具体适应性问题。”这种功能分析的方法是理解人类心理机制的主要途径。

Tooby和Cosmides(1990b)还提出了功能分析的若干原则,包括使用适应主义者的术语;区别适应机制与该机制的表现型;适应机制必须曾经存在于EEA之中;适应机制的表现型能够解决进化环境中相应的适应性问题;等等。

4、适应性问题的确定

(1)确定适应性问题的方法和原则

如前所述,要考察人类的种系的进化史并确定人类曾经面对的适应性问题并不容易,甚至严格来说是不可能的。目前进化心理学只是根据一些原则和方法去推断过去可能存在的事

实及适应性问题。这些原则和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现代进化理论为指导。根据现代进化论的观点,所有的适应性问题都必然直接或间接地有助于繁殖。据此可以确定与这个普遍的适应问题相关如下四个衍生问题:生存问题、择偶问题、抚养问题和帮助亲族繁殖问题。

第二,以人类社会的结构特征为指导。社会结构为人类提出了两个主要的适应性问题:其一,群体生活,即人类个体需要保证自己不被群体驱逐出去;其二,社会等级,即人类个体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和繁殖资源,群体成员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这两个问题还为人类提出了大量需要解决的较小的适应性问题,例如,超越他人、防止别人篡权等。

第三,以考古学和人类学的分析为指导。考古学和人类学可以对人类祖先的骨骼和石器进行分析,从而帮助现代人类确定远古人类可能面对的适应性问题。例如,对人类祖先牙齿的分析,可以揭示他们的饮食习惯;对他们的骨骼进行分析,可以揭示他们的死亡原因、疾病等。

第四,以人类现在的心理机制为指导。通过对现代人类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机制的分析,可以推测远古人类可能面对的适应性问题。例如,人类普遍存在的怕蛇、怕蜘蛛等心理机制可能反映了远古人类的生存问题;而性嫉妒的心理机制则可能表明远古人类的择偶问题。

第五,以任务分析为指导。当我们观察到出现在现代人类社会中的现象时,我们能够想象这种现象在远古人类社会中可能意味着远古人类需要解决何种适应性的问题。从而帮助我们确定,当某一现象出现时,我们可能面对的适应性问题。这种方法从现代人类中出现的具体现象入手,并将这种现象置于远古人类的进化环境中,从而推测根据这种现象能够确认何种适应性问题。

(2)人类进化过程中主要的问题是生存与繁殖问题

进化心理学家认为,生存和繁殖人类在进化过程面对的主要问题。其中,生存只是一个前提,繁殖后代比生存更为重要,很多心理机制都是在解决繁殖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根据许波(2004,p. 73)对Buss和Kenrick列举的人类需要解决的与繁殖有关的适应问题的总结,要成功繁殖后代,必须解决下面几个问题:第一,同性竞争,战胜其他同性成员;第二,选择配偶,从异性中选择对于繁殖具有最大价值的配偶;第三,性行为,进行性交并怀孕;第四,配偶保持,防止同性成员的侵犯及配偶的背叛;第五,亲本投入或额外亲本投入,确保直系后代或基因相关后代的生存或繁殖。其中,上述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涉及大量相关的细节问题。

此外,对于人类而言,进化心理学认为相对于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在解决生存和繁殖的过程中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例如,友谊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因而,人类心理机制的很多重要特征都打上了社会的性质。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成为进化心理学的一个核心问题。

5、当代进化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1)进化认知心理学

虽然进化心理学继承了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但是,在某些基本主张上却和传统认知心理学存在着差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进化认知心理学对传统认知心理学关于认知系统是一种非领域特殊的通用加工装置提出了挑战,而作出了相反的假设,即整个认知系统可能是许许多多功能不同的特殊机制的集合,其中每一种都被设计用来解决特定的适应问题。进一步,这种领域特殊的心理机制对传统认知心理学关于信息加工机制可以在不了解其功能的情况下被研究的假设构成了挑战。因为,任何特殊的适应问题都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因而在功能分析之前,计算理论不能为实际的适应性问题确定一种唯一的计算机制。

例如,在对人类的空间能力的说明上,传统认知心理学致力于发现人类普遍具有的处理空间信息的心理加工机制,而无需考虑它们实际的功能。但是,Silverman(1992)的研究则表明,男性为了适应狩猎的适应任务而形成的空间能力与女性为了采集的适应任务而形成的空间能力可能存在着模块上的差异。根据进化心理学家的观点,加工空间信息的不同功能取向决定了男性与女性在处理空间信息时形成了不同的心理加工机制。

(2)进化社会心理学

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面临的很多适应性问题在本质上都是社会性问题,因而,人类心理包含着大量专门用来解决社会性问题的心理机制。然而,传统社会心理学虽然积累了大量有关人类社会现象的经验性描述,却不能洞察这些现象的本质。进化心理学则提供了整合那些经验现象的概念工具和理论框架。

进化社会生物学主要将族内适宜性理论、性选择理论、亲本投资理论、互惠是利他主义理论和亲子冲突理论等理论应用到人类社会领域,对利他行为、性别差异、道德感等人类的社会性行为做出了进化的解释。

(3)进化人格心理学

进化心理学关注的是具有种属普遍性的心理机制,却忽视了对个体差异的解释,因为根据进化论的观点,自然选择总是倾向于选择某些基因而剔除另外一些基因,这将降低群体内部的基因差异。实际上,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个体差异是构成了个体生存和繁殖的重要因素。进化人格心理学试图将个体差异与具有种属普遍性的心理机制整合到一个统一的概念框

架中,并提出了适应性策略来包容遗传差异、后天经验差异、个体对不同生态位的选择以及频率选择过程对个体差异的影响。根据这种观点,人类潜在地具有不同的适应性策略,遗传和后天的输入能够激活不同策略,从而导致个体差异。

(4)进化发展心理学

进化发展心理学认为在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个体面临着不同的适应性问题,而且相应的适应机制会随着新的适应性问题的出现被激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心理机制的形成是一蹴而就的,相反,进化发展心理学强调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新的机制和功能“是通过遗传的到文化的以及各种水平的生物因素和经验因素之间的双向交互作用而出现的(许波,2004,p. 122)。”Buss通过对心理理论、抚养的社会化以及依恋风格的考察进行了说明。

(5)进化文化心理学

Buss(Buss,2004,pp. 404-407)认为文化不能凌驾于生物学之上,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现象,文化本身也必须以进化心理机制为基础。他把文化分为发生的文化和传递的文化。

发生的文化是指,其差异可以用一种人类普遍的进化心理机制加以解释的文化。Buss 通过考察狩猎—采集群体中食物分享的模式与生理吸引的文化差异来说明这种文化现象。

所谓传递的文化是那些通过观察或交往能够将已经存在的文化往传递给其他人的文化。Buss认为传递的文化与发生的文化是两种不同的现象,因而需要一种专门的心理机制来解释,但是这种机制是什么还没有被发现。

三、当代进化心理学的前景及面临的挑战

因为心理学所直接面对的是已经历史地形成了的心理的事实,当代进化心理学倡导功能分析的方法为理解人类心理结构及其机制提供了一个历史的维度,应当公正地承认,它是对心理学传统思维方式的重要补充,并因而是进化心理学在理论上对心理学做出的重大贡献(高申春,2007)。但是,进化心理学却用生物进化论的自然选择机制来解读这种历史的维度。按照他们的理解,我们能够用生物进化论就像说明有机体的生物事实的历史演变一样,来说明人类的行为和心理事实的历史演变。但是,恰如我们已经在导言中所指出的,这种思想逻辑却是以下面这个观点为前提的,即人类的心理事实能够在性质上等同于其生物事实。然而,无论是进化心理学家,还是社会生物学家,亦或历史上任何曾经尝试将进化论应用到对人类心理事实的说明中的生物学家或心理学家都没能就这个关键的前提给出科学的论证。奇怪的是,他们却又都理所当然地在肯定的意义上接受了它。因而,进化心理学在去实现Buss所构想的,“使心理科学摆脱当前四分五裂的局面,并将心理学与其他生命科学联系起来,从而走向更加宏达的科学综合”的理想之前,有必要先反思地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及相关

质疑:

第一,文化的演变与生物的演变虽然都是历史的,但是它们在性质上是同质的吗?

事实上,即便在对生物事实的解释中,进化论也不是完满的,除了自然选择之外,它还不得不引入突变等随机因素来解释那些不能用自然选择加以解释的现象。而人类文化之复杂多变性岂止是生物的丰富性所能媲美的?在相对有限的时间范围内,已经历史的存在着的生物事实是有限的、停滞的和可预测的,然而文化的事实却始终保持着、甚至以更加迅速的方式产生着无限的、前进的和不可预测的文化形式。卡西尔曾在文化哲学中系统地考察了人类文化的演变,并将“文化”或“符号”这个作为人类生命特殊标志的新的获得物看作是不同于生物现象的一种“新的实在之维”,明确指出文化现象和生物现象之间的区别是两个世界、两种维度的差异(卡西尔,1985,pp. 24-32)。

第二,我们能够用生物的演变来说明文化的演变吗?

自然选择在本质上是用生存和繁殖来说明一切已经存在的生物事实,但是我们能将这一原则应用到人类文化领域吗,人类的一切文化现象也都能解释为解决生存和繁殖问题的产物吗?如前所述,文化现象之不同于生物现象是根本性的,生物力量或许在文化演化中承担着某种角色,但是它绝不可能推动文化演变为当前的形式。进化心理学仅仅依靠塑造了生物现象的自然选择机制来解释文化,无疑会造成对文化,进一步造成对人类的误解,恰如许波(2004)所评论道的,“进化心理学忽视了文化对加速进化的意义,他们没有看到自然进化和文化变异之间的本质区别。进化心理学所理解的‘进化’,往往过分地、单一地强调自然选择的作用,常常造成对人类生活史和历史分析的错误”。亦如我们在导言中进一步指出的,并将在后文中详细论证的,进化心理学实际上是将心理进化的逻辑等同于机体进化的逻辑,从而构成了一种逻辑的僭越。文化作为人类世界的一种独特的现象,它很可能遵循着另外一种完全不同于生物进化的演化逻辑。

第三,心理学能否建立在生物学的理论基础上?

既然人类文化很可能遵循着它自身的逻辑,那么,作为文化能够独立演变之基础的心理或意识当然也不可能还原为生物现象。虽然某些心理机制的确在生物进化的历史过程中能够用生存与繁殖来解释,但是对于那些远离上述问题的心理机制则缺乏解释力,特别是,在对那些涉及人类独特的文化现象的心理机制的解释上明显有穿凿附会之嫌,无怪乎Steven Rose 抨击进化心理学是对过去历史的胡乱猜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如果盲目地迎合生物学,非但不能最终洞察到自身的本质,反而可能会在自我异化的道路上愈行愈远。

据此而言,当代进化心理学家们虽然乐观地认为,进化心理学将结束心理学四分五裂的

局面,最终为实现心理学的统一提供理论基础。但是,在他们的这种自信和进化心理学繁荣昌盛的表面下却涌动着危险的潜流,一旦有一天,当人们认识到心理学按照其自身的逻辑应该是什么或者当人们为四处游荡的心理学找到新的寄主的时候,这种潜在的危险就将迅速喷涌而出,将进化心理学这座大厦破坏殆尽。

参考文献

高申春. (2007). 进化心理学的历史与挑战. 常州工学院学报, (25)2, 30-35.

高申春. (2009). 心灵的适应——机能的适应.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卡西尔. (2004). 人论.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许波. (2004). 进化心理学.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Buss D.M, & Kenrick D. T. (1998). Evolutionary social psychology. In S. T. Gilbert & G.

Lindzey(Eds.), The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pp. 982-1026). New York: Gcgraw-hill. Buss, D. M. (2004).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The new science of the mind. Boston, MA: Pearson Education.

Chiappe, D., & Macdonald, K.(2005). The evolution of domain-general mechanisms in intelligence and learning. Journal of General Physiology, 1, 5-40.

Darwin, C. (1859).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London: Murray.

Hamilton, W. D. (1964). The genetical evolution of social behaviour. II.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7(1), 17-52.

Silverman, I., & Eals, M. (1992). Sex differences in spatial abilities: Evolutionary theory and data.

In J. H..Barkow, L. Cosmides, & J. Tooby(Eds.), The adapted mind(pp. 533-549).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rivers, R. L. (1971). The evolution of reciprocal altruism.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 46, 35-57.

Trivers, R. L. (1972). Parental investment and sexual selection. In B. Campbell(Ed.), Sexual selection and the descent of man: 1871-1971(pp. 136-179). Chicago: Aldine.

Trivers, R. L. (1974). Parent-offsping conflict. American Zoologist, 14, 249-264.

Tooby, J. and Cosmides, L. (1990a). On the universality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uniqueness of the individual: The role of genetics and adapt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58, 17-68.

Tooby, J., & Cosmides, L. (1990). The past explains the present: Emotional adaptations and the structure of ancestral environments. Ethology and Sociobiology, 11(4), 375-424.

Tooby, J. and Cosmides, L. (1992). The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 of culture. In J. Barkow, L.

Cosmides, & J, Tooby(Eds.), The adapted mind(pp. 19-136).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ooby, J. & Comsmides, L. (2005). Conceptual foundations of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In D. M.

Buss (Ed.), The handbook of evolutionary psychology(pp. 5-67). Hoboken, NJ: Wiley. Williams, G. C. (1966). Adaptation and natural selection. Princeton, NJ: Pre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精神分析初级50讲讲义

精神分析初级50讲 第一讲:精神分析是什么 曾氏语录: 1. 学精神分析不要用脑子而是要用身体; 2. 精神分析是人格理论,是探索工具,是治疗方法; 3. 经典精分与新精分是平行的,两者可整合为精分理论的整体,而不是互为表里,一深一浅;或者说―力比多和攻击性的指向是关系‖; 4. 精神分析的价值:育儿学&人格鉴赏学; 5. 老天对人是不公平的,它给我们的时间,不够我们了解我们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不管是从生物学角度还是从心理学角度。但是有一点好的地方,就是我们活在21世纪初叶,在这之前,已经有无数的勇敢的和智慧的人,他们已经为我们了解更多的人性做了一些准备工作,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知道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遗产,然后我们自己也保留一些探索的好奇心和能量;Note: 1:精神分析是一门怎样的学问: 1.1它研究一个人在早年跟父母亲的关系之间是怎样形成自己的人格,以及这个人格对他成年以后有什么影响;——关于移情 1.2 在两个人的关系之间,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态度部分是由那另一个人教会的;——关于反移情 1.3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以后,都需要学会很多自我保护机制;关于阻抗 1.4 与其他心理学派相比,精神分析的特点:

1.4.1决定论的观点;——移情、强迫性重复;早年的经历和关系决定了潜意识的活动方式,潜意识决定了人的绝大部分行为方式; 1.4.2意识―三分法‖——意识、前意识(preconsiousness)、潜意识(unconsciousness);——三者相互渐变,界限模糊,不截然可分——精分是唯一研究潜意识的学问; 前意识——活动时不为人所意识到,在稍加思考后可意识到; 潜意识——活动时和思考时都不为人所意识到,在精神分析方法引导下可被意识到; 1.5与进化论及有关演化的理论相比 进化论、进化心理学:时间跨度——数量级大(万年或百万年);关注群体;精分:时间跨度——人的一生(几十年);关注个体;涉及治疗方法;也涉及进化心理学理论; 2:流派: 2.1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 经典精分创始人和初学者;生物还原论倾向较强; 贡献:内驱力理论(力比多&攻击性); Special Note: 力比多:即性欲或性驱力,这里的―性‖不是指(或不仅指)生殖意义的―性‖,而是泛指创造、愉快、亲密、温暖等等美好―感受‖。 攻击性:即攻击驱力或攻击欲望,指具有对他人有意挑衅、侵犯,对事物的有意损毁、破坏等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泛指竞争、追求卓越、自我攻击、攻击他人、破坏社会等等。

心理行为与文化2019

本文内容详情如下: 1.1 心理、行为与文化绪论 1 谁提出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D) A、孟子 B、孔子 C、王守仁 D、老子 2 马克斯·韦伯曾说过“具有惊叹世界多样性的能力,是探索世界意义的前提”,表现了(C)。 A、我们应该了解“异文化” B、我们应该从文化视角研究国际关系 C、用一种新的视角观察世界,看待世界

D、探索人类行为的心理逻辑 3 《心理、行为与文化》的课程特点是(AB)。 A、从文化和心理两个方面研究人的行为 B、比较文化的视野 C、采用的是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D、以几个小规模的文明社会为背景 4 《心理、行为与文化》这门课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 5 学习《心理、行为与文化》的目的之一也是培养我们自己对人类多元本质的容忍度。(√) 2.1 心理文化学的发展脉络 1

心理文化学的发展经历的第一个阶段是(B)。 A、心理人类学 B、文化与人格学派 C、哥伦比亚讲座派 D、国民性研究 2 在二战时期,最具有国民性研究的作品是(C)。 A、《社会化研究领域指南》 B、《种族:科学与政治》 C、《菊花与刀》 D、《美国梦的挑战》 3 从许烺光的作品(D)出版后,心理文化学进入到“心理人类学”阶段。 A、《文化模式》 B、《种族:科学与政治》

C、《文化人类学新论》 D、《心理人类学》 4 哥伦比亚讲座派的代表人物有(ACD)。 A、林顿 B、博厄斯 C、卡迪那 D、克拉克洪 5 心理人类学主要研究那些内容?(ABCD) A、儿童社会化 B、知觉和认知 C、文化与人格 D、心理健康 6

以博厄斯为代表文化学派认为人的文化进化和人的种群有关系。(X) 7 文化与人格学派是人后天接触到的各种训练决定了人的性格和这个族群的文化性格。(√) 8 《菊花与刀》是一位日本作家描写日本人的文化性格的作品。(X) 9 国民性研究过分注重人幼年的肚面起眼,得出的负面结论较多。(√) 2.2 心理文化学视角与文化的定义 1 科学和技术属于文化定义的(D)。 A、物质层面 B、精神层面 C、社会层面

优课联盟-积极心理学测试答案

优课联盟-积极心理学测试答案

1、“美”指能够引起我们____的事物和属性。(填空题) 我的答案: 第一空: 正确答案: 第一空:感官快乐 2、希腊神话中______被认为是女性美的最高象征。(填空题) 我的答案: 第一空: 正确答案: 第一空:美神维纳斯 3、________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填空题) 我的答案: 第一空: 正确答案: 第一空:元青花瓷 4、审美的关键在于“审”,而“审”对人来说,最重要的是透过外在的美达到_______,这才是“审美”的本质。(填空题) 我的答案: 第一空: 正确答案: 第一空:身心的愉悦 5、_________指在仔细思考,反复分析、推究事物时获得的愉悦情感和精神享受。(填空题) 我的答案: 第一空: 正确答案: 第一空:审美心理 6、根据()可以将对言语美的表达分为浅入浅出型、浅入深出型、深入深出型和深入浅出型四类。(单选题) A、 言语和思维的同步性 B、 言语的内涵 C、

思维的质量 D、 话题的深入 我的答案:正确答案:B 7、巴黎卢浮宫镇馆三宝不包括()。(单选题) A、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B、 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 C、 米洛的维纳斯 D、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 我的答案:正确答案:D 8、三希堂,是乾隆皇帝的书房,原名温室,后改为三希堂。原因是阁中藏有三位著名书法家的稀世珍品,以下不属于“三希堂”由来的作品是()。(单选题) A、 王殉的《伯远帖》 B、 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 C、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D、 王献之的《中秋帖》 我的答案:正确答案:C 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体现了下列哪一种行为逻辑?()。(单选题) A、 选择逻辑 B、 人格逻辑 C、 行为方式逻辑 D、 时间逻辑 我的答案:正确答案:D 10、下列哪一种人的幸福感体验与其他三种人不同?()(单选题)A、 善于捕捉生活美的人 B、 追求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的人 C、 具有乐观人格的人 D、 合理运用情绪记忆、善待自己智力的人

社会心理学笔记(侯玉波)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 (一)认识自己 (二)认识他人:“大五”人格理论、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三)认识社会 (四)认识生活的价值 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二)社会心理学与常识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 1、个体过程 2、人际过程 3、群体过程 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脉络 (一)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 1、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 2、行为主义眼中的心理与社会 3、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 (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阶段(1895-1934) 2、起步阶段(1935-1945) 3、发展阶段(1946-1969) 4、危机阶段(70年代) 5、繁荣阶段(80年代之后)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假设与理论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1、社会层面 2、个人层面 3、人际层面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 (一)如何提出问题

(二)如何阅读文献 (三)研究方法选择 1、相关研究 2、实验研究 (四)收集数据的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实验法 4、档案研究法 5、元分析方法 (五)研究的设计 (六)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七)论文的撰写 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生物理论 (二)学习理论 1、学习理论的机制:联结、强化、模仿 2、学习理论的特点 (三)诱因理论 1、理性决策论 2、交换理论 3、需求满足论 (四)认知理论 1、认知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 2、一些重要的认知理论:归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 (五)角色理论 第三章自我概念 一、关于自我研究的历史 二、和自我有关的概念 自我图式、自我觉知、自尊、自我提升和自我确认、自我效能、自我表演、自我障碍、自我检控、自证预言、体像 三、自我偏差 (一)焦点效应

曾奇峰精神分析 第一讲 精神分析是什么

第一讲:精神分析是什么 曾氏语录: 1. 学精神分析不要用脑子而是要用身体; 2. 精神分析是人格理论,是探索工具,是治疗方法; 3. 经典精分与新精分是平行的,两者可整合为精分理论的整体,而不是互为表里,一深一浅;或者说“力比多和攻击性的指向是关系”; 4. 精神分析的价值:育儿学&人格鉴赏学; 5. 老天对人是不公平的,它给我们的时间,不够我们了解我们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不管是从生物学角度还是从心理学角度。但是有一点好的地方,就是我们活在21世纪初叶,在这之前,已经有无数的勇敢的和智慧的人,他们已经为我们了解更多的人性做了一些准备工作,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知道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遗产,然后我们自己也保留一些探索的好奇心和能量; Note: 1:精神分析是一门怎样的学问: 三句话说清精神分析(移情、反移情、阻抗) 1.1它研究一个人在早年跟父母亲的关系之间是怎样形成自己的人格,以及这个人格对他成年以后有什么影响;——关于移情 1.2 在两个人的关系之间,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态度部分是由那另一个人教会的;——关于反移情 1.3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自我保护系统――自我防御机制(阻抗) 1.4 与其他心理学派相比,精神分析的特点: 1.4.1决定论的观点;——移情、强迫性重复;早年的经历和关系决定了潜意识的活动方式,潜意识决定了人的绝大部分行为方式; 1.4.2意识“三分法”——意识、前意识(preconsiousness)、潜意识(unconsciousness);——三者相互渐变,界限模糊,不截然可分——精分是唯一研究潜意识的学问; 前意识——活动时不为人所意识到,在稍加思考后可意识到; 潜意识——活动时和思考时都不为人所意识到,在精神分析方法引导下可被意识到; 1.5与进化论及有关演化的理论相比 进化论、进化心理学:时间跨度——数量级大(万年或百万年);关注群体; 精分:时间跨度——人的一生(几十年);关注个体;涉及治疗方法;也涉及进化心理学理论; 2:流派: 2.1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 经典精分创始人和初学者;生物还原论倾向较强; 贡献:内驱力理论(力比多&攻击性); Special Note: 力比多:即性欲或性驱力,这里的“性”不是指(或不仅指)生殖意义的“性”,而是泛指创造、愉快、亲密、温暖等等美好“感受”。 攻击性:即攻击驱力或攻击欲望,指具有对他人有意挑衅、侵犯,对事物的有意损毁、破坏等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泛指竞争、追求卓越、自我攻击、攻击他人、破坏社会等等。

进化人格理论与择偶观

进化人格理论与择偶观 摘要:进化论是科学界普遍承认的科学理论。从基因的利益来看,个体的生存只不过是达到其目的的一种手段。如果一个个体存活了100年,但是没有任何后代,对于基因来说,这是毫无用处的。一个个体并不能满足基因不断复制自身的目的。为了繁衍后代,就必须先找到一个配偶。找到一个配偶并非一项简单的任务。我们可以推断自然选择已经为我们设计了一套特别的心智机制,以帮助我们祖先解决这类问题。 关键字:进化自然选择亲代投资择偶 为什么那些年纪轻的、容貌较好的女性容易受到男性的青睐呢?为什么那些能挣钱、有抱负、事业心强的男性更具吸引力呢?进化人格理论的拥护者告诉我们,建立爱情就是同种族的雄性和雌性走到一起最终繁衍后代的过程。因此,选择伴侣部分地基于“亲代投资”的考虑。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种族的成员,必须考虑生育并把基因传给下一代的问题。基于这种考虑,人们要选择能成功地繁衍后代并有效地抚育孩子的配偶。这并不是说在我们选择未来婚姻伴侣时一定要积极考虑成功繁衍后代的问题,而是一定的配偶选择偏好通过进化过程已经遗传给我们。[1]找到一个配偶并非一项简单的任务。首先,你得从许多可能的对象中选出一名适合的候选对象。其次,你得至少说服他们其中的一个也选择你。选择合适的配偶非常重要,因为配偶为你的后代的生存提供两项重要保障:基因和养育。后代的生存几率完全看这两个资源的质量如何。[2] 我们的祖先是如何选择携带良好基因的配偶并避免携带坏基因的配偶呢?很明显,我们没有一套直接的基因测试系统,所以就进化来一些间接的筛选方法。根据进化理论(可追溯到达尔文),由于早期选择压力的结果,男性和女性已进化出了不同的择偶偏好。这一理论基本上围绕着男女之间两个方面的基本差异。一是亲代投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相比男性,女性对子孙有更大的亲代投资,因为女性的基因传给更少的子孙。[3]相反,在大多数种族中雄性都能自由地与许多他们能得到的雌性交配。雄性这样频繁地与许多雌性交配增加了他们把自己的基因传递给下一代的机会。在两者生育期都有限的前提下,女性的生育期和男性的生育期相比更受年龄范围的限制。在进化论术语中,选择配偶的投资主要用于女性而非男性。如果作出一个糟糕的选择,她失去的要比他失去的多。因此,才会有女性在择偶上比男性有更强的偏好的看法。也因此认为男性和女性在择偶上有不同的标准,前者更强调未来配偶的生殖潜能(如年轻),后者更强调男性的提供资源和保护的潜能。 二是父母身份可能性的问题。由于女性携带受精卵,她们总是能够确定自己是孩子的母亲。但男性就不能肯定孩子是自己的,所以他们必须采取措施保证他们的投资是直接指向自己的子孙,而不是其他男性的子孙。因此,会有这样的看法,认为男性比女性更多地关注情敌,更看重未来配偶的忠贞。[4] 一、男性的择偶偏好 从进化论的观点来看,男性应该选择可能为他生很多孩子的女性。即对男性而言,女性的“配偶价值”应该由她的生殖能力决定。从外表上如何知道女性是否具有高的生殖潜能呢?一个重要线索便是年龄。因此,进化心理学者认为,男性更喜欢年轻的女性。与年轻、健康有关的一些生理特点如光滑的皮肤、苗条的身材、浓密的头发、丰满的嘴唇等也提供了女性繁殖能力的有关线索,这些生理特点正是社会上公认的漂亮的特点。[5]简而言之,男性偏好于年轻漂亮的女性。为增加父亲身份的可能性,男性也更看重伴侣的贞操。 外貌长相为我们判断一个人基因的好坏提供了重要线索。其中,值得强调的有身体的对称性和所谓的“沙漏身材”的意义。心理学家史蒂夫?冈斯坦特和生物学家兰迪?桑黑尔测量了各种指标,包括脚的宽度、手的宽度、耳朵的长度和宽度,然后把这些数据整合起来组成了身体对称性测试的数据库。经研究表明,越是对称的人像,人们对其的好感度越高。进化心理学者认为,你的身体越对称,一般来说,你的基因也就越好。这是因为那些不太健康的

心理学基础习题与答案6

1、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一种()。 A.交换关系 B.心理联系 C.血缘关系 D.人情关系 正确答案:B 2、“近水楼台先得月”说明交往双方的()在人际关系建立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A.熟悉性 B.邻近性 C.互惠性 D.中心性 正确答案:B 3、()规定了男女两性的适当行为,违反会受到文化的谴责。 A.道德原则 B.社会规范 C.性别差异 D.性别角色 正确答案:D 4、信任的社会意义不包括以下()。 A.促进经济增长社会繁荣 B.节省交易成本 C.避免制定过多法律规定 D.社会粘合剂

5、中国人的信任建立在()基础之上的。 A.交换 B.关系 C.人情 D.利益 正确答案:B 6、受到他人影响而改变自己行为或信念的现象被称为()。 A.服从 B.顺从 C.从众 D.模仿 正确答案:C 7、人们看到一个美女,往往会认为她幸福程度高、职业地位高,这属于()。 A.首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刻板印象 D.近因效应 正确答案:B 二、判断题 1、研究发现,人们认为女性的外貌吸引力程度与她的能力成正比。(×) 2、双方共同心理领域在自己个人信息中占比越大,说明双方在这段关系中的卷入程度越深,人际关系越牢固。(√) 3、女性比男性更加重视亲密关系,对情绪的理解能力更强。(√)

4、道歉对于修复归因于稳定因素的失信行为是有效的。(×) 5、只有信任方认为,第三方监控是被信任方自愿引入的时候,第三方监控作为信任修复的手段才真正有效。(√) 三、多选题 1、进化心理学认为,()和()是造成两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A.繁衍的需要 B.基因 C.激素的差异 D.文化影响 正确答案:A、C 2、研究发现,当领导者表现出()等特质时,下属更愿意信任领导。 A.正直 B.善意 C.能力 D.资本 正确答案:A、B、C

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探析自我接纳

2009年第6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No 6,2009 (总第118期) JOU RN A L OF M U D AN JIA N G CO LL EG E OF EDU CA T IO N Serial N o 118[收稿日期]2009-07-15 [作者简介]陈红艳(1980-),女,甘肃兰州人,陕西理工学院讲师,心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人格与社会认知。 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探析自我接纳 陈 红 艳 (陕西理工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摘 要] 自我接纳是指个体对自我及其一切特征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它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本文从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一种新取向 进化心理学角度,探析了自我接纳的起点、途径、机制、特性等,并进一步提出增进自我接纳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 进化心理学;自我接纳;适应;模块化[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23(2009)06-0099-02 一、引言 自我接纳是指个体对自我及其一切特征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简言之就是能欣然接受现实自我的一种态度。自我接纳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能确认和悦纳自己身体、能力和性格等方面的正面价值,不因自身的优点、特长和成绩而骄傲;二是能欣然正视和接受自己现实的一切,不因存在的某种缺点、失误而自卑。自我接纳是个体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标准。进化论的基本原理是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进化心理学是近年来在西方心理学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它运用进化论对人的心理的起源和本质及其一些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进化心理学认为,人是由生理和心理两个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人的生理和心理机制都应受制于进化的规律。自我接纳是人类在解决生存和繁殖问题的过程中演化形成的,科学的进化论对个体的自我接纳有着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自我接纳1.了解过去是自我接纳的起点 进化心理学家认为, 过去是了解现在的钥匙 ,要充分理解人的心理现象,就必须了解这些心理现象的起源和适应功能。 过去 不只是指个体的成长发展经历,更主要的是指人类的种系进化史。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过去不仅在人类的身体和生存策略方面刻下了很深的烙印,同样也在人的心理和相互作用策略方面留下印记,成为探索心理机制的基础。自然选择确定个体的部分生理特性和心理特性,如血型、外貌及气质类型等。按照卡特尔的观点,在同一个文化中的群体成员有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之分。了解个体所属的种系和家庭的背景信息,熟知地域和社会文化渊源,就会发现每个生命既是唯一的、独特的,又是连续的、共同的。 2.适应是自我接纳的途径 人是适应的产物。适应是通过进化形成的解决生存的方法,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也是适应的产物,某种心理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能解决某种适应问题。心理学的中心任务就是去发现、描述或解释人的心理机制,而确定和理解心理机制的主要途径是功能分析, 功能分析就是要弄清某些机制或特点是用来解决哪些适应 问题的。自我接纳就是要解决个体对自身、人格及与他人人际关系等心理机制问题,伴随个体的成长与发展,通过心理机制的适应功能,不断学会与环境相处,以自然选择增强人的适应能力,进而接纳自我。 3.解决问题是自我接纳的机制 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机制是演化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心理机制以目前的方式存在是因为它在人类进化史上解决了与个体生存及繁殖有关的某个特征问题。从环境中积极提取或消极接受某些信息或输入,输入有些是外在的,有些是内在的。通过一定的程序把输入的信息转化成输出:调节生理活动、给其他心理机制提供信息及产生明显的行动解决某个适应问题。同样,自我接纳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的演化物,自我通过各种输入信息调节自身的心理活动,从而欣然接受或正视现实的一切。 4.模块化是自我接纳的特性 进化心理学认为,心理是由大量的特殊但功能上整合设计的处理有机体面临的某种适应问题的机制构成的,不同的适应问题会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法。Cosmides 和T oo by 认为,人类的心理主要由一簇专门化的机制 即具有领域特殊的程序,对领域特殊的表征进行操作。他们进一步提出,人的认知构架类似于成百上千个功能上专门的模块的联盟,被设计用来解决某种特有的适应问题。每一个这样的装置有其自己的程序,自我接纳的装置负责个体对自身及且特征的积极态度,并对现实中的不同部分施加自身特有的组织和处理。 5.行为是自我接纳的结果 进化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所有社会行为都是心理机制与环境互动作用的产物。社会行为的产生需要心理机制接受环境输入的信息,经过一系列的决策加工产生明显的行为。心理机制是社会行为的前提,但它不是一种盲目的本能,它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是高度敏感的,而社会背景影响着心理机制的表现方式和强度。自我接纳是社会文化及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心理机制。受这种特殊心理机制的影响,人类不断地认识自我、(下转第113页)

简述社会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取向择偶理论

简述社会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取向择偶理 论 1 关于择偶的定义 择偶,简单来讲是指选择配偶,而配偶又称夫妻,指合法婚姻中男女双方的关系,它是建立婚姻的第一个程序。从本质上说,择偶是基于两性亲密关系而建立的正式的承诺性法律关系。最先对择偶进行解释的,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强调择偶行为是个人生理心理需要的满足性选择,而非社会决定。社会学家爱德华进一步明确了择偶需要的内容,择偶双方资源交换,实现利益最大化。温奇的需要互补理论也明确表示,择偶与两性心理需要相辅相成。进化心理学在择偶行为中首次引入情感的概念,认为择偶时双方生理、心理、认知层面共同建立的情感回应。我们可以将择偶定义: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寻找满意的、相爱的婚姻伴侣的过程。 2 研究方法 2.1 问卷调查法 为方便取样,近年来的择偶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群体,研究取向集中于择偶标准方面。研究发现,大学生择偶呈现轻物质、重精神的倾向,重视相爱双方,看重人格品质、兴趣匹配等,贞操观念有所淡化,不太在乎家庭经济等社会背景因素。但大学生群体比较特殊,他们文化层次相对较高,不是实际意义上的社会人身份,年龄偏小,还未进入择偶阶段,更多地选择恋爱对象而非婚配对象,思想偏理想

化,信效度有待考证。 2.2 社会媒体信息采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择偶方式也呈现多元化,90 年代研究主要从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的征婚广告或婚姻介绍所登记信息中收集数据。近年来电视相亲节目如《我们约会吧》、《非常勿扰》中也提取了大量有效素材,而随着网络媒体的高速发展,网络信息收集更加具有时效性和普遍性。大量数据统计发现,随着信息媒介的更新换代,择偶从追求物质满足转变为个人情感需要的满足。但是,跟踪调查发现媒体征婚的成功率普甚至不足0.1%,说明问卷调查研究结果与实际择偶决策有很大的偏差。 2.3 实地考察研究 实地考察主要针对特定地区或特殊民族择偶行为,研究者深入实地与当地人同吃同住,使用田野法研究当地人择偶形态。此类研究可信度较高,但必须破费大批的人力、物力,且考查时间漫长,不是目前择偶研究的主流。还有少数研究者采取实验室实验研究,严格设定变量,从更加微观的角度考察择偶线索。 3 择偶理论 择偶包含了个体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社会心理学择偶代表理论经过了社会交换理论、需要互补理论、婚姻市场理论的发展。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进化心理学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理论依据,也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择偶理论。 3.1 社会心理学取向择偶理论

武大发展心理学考研(复试有用)

讨论与思考题 第一讲发展与毕生发展 [思考题] 1、什么是发展?心理发展有什么样的特点?毕生发展有哪些基本观点? 2、毕生发展的基本主题是什么? 3、毕生发展与年龄和教育的关系? 4、毕生发展研究具有什么样的特殊性?如何设计和研究毕生发展 第二讲毕生发展的基本理论 [思考题] 1、如何判断一个发展理论的好坏? 2、以理论好坏的判断标准对各种发展理论进行评价。 3、各种发展理论对个体发展的基本主题持什么样的观点? 第三讲生命的起始 [思考题] 1、遗传是如何决定个体生物特征的? 2、胎儿是如何生长发育的? 3、如何做到优生优育? 第四讲生理发展与健康 [思考题] 1、个体生理发展具有哪些特点?试对每个特点稍加举例予以具体说明。 2、大脑结构和机能的发育体现在哪些方面?什么是老化及老化理论? 3、健康的定义是什么?毕生发展过程中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4、物质滥用和上瘾之间有什么联系?主要的物质滥用表现为哪几种? 第五讲动作与感知觉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2、运动发展理论的历史的演进以及原因? 第六讲语言发展 [思考题]

1、试评述几种主要的言语获得理论,谈谈你对婴儿言语发生发展内在机制的理解。 2、从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的发展过程上来看,儿童的言语能力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3、婴儿期的言语发展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为什么说言语理解早于言语产出? 4、幼儿期言语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言语发展对幼儿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5、什么是元语言意识?它主要是什么时候出现,对于儿童的言语和心理发展具有什么意义? 6、在不同的年龄段,言语教育的重点分别是什么?如何给孩子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第七讲认知发展 [思考题] 1、如何认识和评价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进行比较。 3、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对当地心理学的重要影响是什么? 4、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对教育的启示是什么? 5、了解元认知领域研究的新进展。 第八讲情感发展 [思考题] 1. 情绪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2. 依恋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早期依恋如何影响后来亲子交往中的情感发展? 3. 亲子交往和同伴交往对儿童情绪发展的交互作用。 4.文化因素如何形成、塑造和影响人们的情绪经验? 第九讲自我发展 [思考题] 1、婴儿的自我是如何产生的? 2、幼儿自我发展的特点 3、儿童自尊是如何产生的 4、儿童自我发展的特点 5、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特点 6、青少年自我认识的特点 7、如何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自我意识的辅导 8、如何进行自我规划 第十讲性与性别发展

心理行为与文化2019尔雅答案100分

。。。。。。。。。。。。。。。。。。。。。。。。。。。。。。。。。。。。。。。。。。。。。。。。。。。。。。。。。。。。。。。。。。。。。。。。。。。。。。。。。。。。。。。。。。。。。。。。。。。。。。。。。。。。。。。。。。。。。。。。。。。。。。。。。。。。。。。。。。。。。。。。。。。。。。。。。。 心理、行为与文化绪论 1 谁提出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D) A、孟子 B、孔子 C、王守仁 D、老子 2 马克斯·韦伯曾说过“具有惊叹世界多样性的能力,是探索世界意义的前提”,表现了(C)。 A、我们应该了解“异文化” B、我们应该从文化视角研究国际关系 C、用一种新的视角观察世界,看待世界 D、探索人类行为的心理逻辑

3 《心理、行为与文化》的课程特点是(AB)。 A、从文化和心理两个方面研究人的行为 B、比较文化的视野 C、采用的是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D、以几个小规模的文明社会为背景 4 《心理、行为与文化》这门课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 5 学习《心理、行为与文化》的目的之一也是培养我们自己对人类多元本质的容忍度。(√) 心理文化学的发展脉络 1 心理文化学的发展经历的第一个阶段是(B)。

A、心理人类学 B、文化与人格学派 C、哥伦比亚讲座派 D、国民性研究 2 在二战时期,最具有国民性研究的作品是(C)。 A、《社会化研究领域指南》 B、《种族:科学与政治》 C、《菊花与刀》 D、《美国梦的挑战》 3 从许烺光的作品(D)出版后,心理文化学进入到“心理人类学”阶段。 A、《文化模式》 B、《种族:科学与政治》 C、《文化人类学新论》

进化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心理科学进展 2005,13(5):694~703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进化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钟建安 张光曦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杭州 310028) 摘 要进化心理学这个术语是90年代出现的,它从社会生物学演化而来,声势逐渐壮大。但它的思想起源却可以向前追溯一个多世纪。进化心理学否定了标准社会科学模式,注重对平常问题的研究。解释取向的进化心理学是比较成功的,它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已经渗透进心理学之外的许多领域,成就突出的是经济学领域。对进化心理学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它非经验主义的方法上,但它仍然有巨大潜力。 关键词进化心理学,社会生物学,广义适合度,研究方法。 分类号 B84-09 1 从古典生态学到社会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的演进 20世纪对心理进化的研究有三个代表性的运动:古典生态学、社会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古典生态学主要是由康拉德·洛伦兹(Konrad Lorenz)和耐克·廷伯根(Niko Tinbergen)在二战前夕建立的,研究二战中断后,20世纪50年代初期繁荣起来。生态学一开始就试图把对动物行为的比较研究方法运用到对人类行为的研究中,这特别是体现畅销读物中,洛伦兹的On Aggression (1966)就是这样的一本最有名的著作。与此同时其他一些生态学的领袖倡导运用新的心理进化科学研究国际争端和社会动荡。 古典生态学在20世纪70年代大致被社会生物学取代,社会生物学将对动物行为研究的一系列新技术运用于人类。社会生物学家声称他们的方法本质上比古典生态学更科学,因为它对行为作出预测和检验而不仅仅是描述、解释行为。尽管有意见相左,生 收稿日期:2004-12-17 通讯作者:钟建安,E-mail: jiananzhong@https://www.doczj.com/doc/8e15757766.html, 态学和社会生物学在实践和人员方面都有相当大的连续性。比如,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和德斯蒙德·莫里斯(Desmond Morris)是普及社会生物学的重要人物,也是耐克·廷伯根的学生,他们认为社会生物学是廷伯根所建立的传统的延续。 80年代末,社会生物学也遭到了一场新的运动的取代,这场运动就是进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EP)。其实社会生物学的倡导者中包括了今天进化心理学的领军人物,比如耶柔米·巴路(Jerome Barkow)。社会生物学家期待进化的模型可以指导心理学的研究并让心理学注意一些曾经被误解或忽视的重要现象,这种观点被今天的进化心理学所继承。巴斯(Buss,1995)认为“虽然社会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有一些共同的基本进化理论比如广义适合度理论,但他们在一些对心理学来说是关键的方面是有分歧的。社会生物学家相信人类的主要目标是增加繁衍的成功,成为“适合最大化者”(fitness aximizers),但是进化心理学家相信人类是“适应执行者”(adaptation

心理、行为与文化(版本一)超星尔雅满分答案

心理、行为与文化(版本一) 1 下面关于《心理、行为与文化》这门课程的特点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A、比较文化的视野 B、比较行为的角度 C、单一文化的视角 D、兼容并包的原则 正确答案:A 2 下面关于学习《心理、行为与文化》这门课程的原因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了解“异文化” B、了解一种把握人的方法 C、满足个人兴趣爱好 D、为研究国际关系提供深层背景 正确答案:C 3 《心理、行为与文化》的课程特点之一是从哪两个方面研究人的行为: A、文化和质疑 B、文化和心理 C、素质与心理 D、素质与发展 正确答案:B 4 “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这句话出自: A、卢梭 B、马克斯韦伯 C、泰勒 D、麦克利兰 正确答案:A 5 《心理、行为与文化》的课程内容不包括: A、社会要求 B、亲属集团 C、交换模式 D、价值观 正确答案:D 6 我们与异文化背景下的人打交道应遵循的原则不包括下面哪一项:() A、各美其美 B、张扬个性 C、美人之美 D、自知之明 正确答案:B

7 能够解释群体极化现象的理论除信息影响外,还有? A、法律影响 B、道德影响 C、规范影响 D、策略影响 正确答案:C 8 “自知之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和而不同”是了解异文化所追寻的原则。正确答案√ 9 教育的目的是不让人发问。 正确答案× 10 《心理、行为与文化》在学理上的定位属于心理文化学。 正确答案√ 11 苏格拉底认为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正确答案× 12 学习《心理、行为与文化》课程的意义是: 正确答案: 学生答案: 学习与人相处之道,掌握人的心理。 心理文化学:源流、原则与方法(一) 1 关于心理文化学,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研究心理、行为与文化关系的学问 B、是从心理人类学分离出来的 C、用的是许烺光倡导的心理与文化相分离的视角和方法 D、主要从事大规模文明社会比较的学问 正确答案:C 2 心理文化学发展大体经历的第三个阶段是: A、博厄斯的文化与人格学派 B、二战前后的国民性研究 C、哥伦比亚讲座派 D、1961年的心理人类学 正确答案:B 3 鲁思·本尼迪克特的作品不包括:

最新 进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精品

进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进化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1997年,Pinker在《大脑如何工作》(HowtheMindWorks)一书中提出了“逆向工程”(reverseengineering)方法。在技术上,我们通常是先设计和制造某种装置,然后再用它来实现相应的功能,完成相应的任务。而反过来,如果我们不知道某种装置的设计制作机制和过程,那么就可以通过分析它的功能和所要完成的任务,来对它的内部设计机理做出一个假设式的预测说明。同理,假如我们把人类的适应策略以及相应的行为看作人类心智的功能,那么就可以根据这种功能的实现来假定内在的心智结构,猜测这种心智结构是如何被设计和创造出来的。为了获得心智结构方面的知识,就对心智的功能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关于内在设计机制结构的假说。这就是逆向工程的研究方法,其实也就是从功能到结构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类似于Cosmides和Tooby提出的“预测的进化心理学”。Cosmides和Tooby将进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区分成解释的和预测的。解释的进化心理学主要是针对当代的人类行为,给出一个关于其起源的假说,其实也就是用祖先面临的适应性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假说来解释当代的行为。预测的进化心理学则主要是认为祖先所面临的生存环境中的适应性问题,是借助于内在心智结构的适应性功能来加以解决的,于是外在功能来源于其内在结构而我们就可以通过对外在功能的分析,来对其内在心智结构的设计机制提出一些可能性假说。在上述两种研究进路的基础上,Buss提出了进化心理学分析的层级理论。 Buss认为进化心理学的分析层次,包括一般进化理论(如广义适应性理论)、中级水平的进化理论(如性选择理论),和具体的进化假设(比如,若雄性会给后代提供资源,那么雌性在择偶时会考虑对方获取资源的能力和向自己投资的意愿)。在这些进化心理学分析层级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到两种形成进化假设的科学策略。一种是自上而下的理论驱动型,从较高层级的理论推导出较低层级的理论,比如从广义适应性理论,我们可以推导出人类会更多的帮助较近的血亲,而不是较远的亲属或者陌生人。另外一种是自下而上的观察驱动型,从较低层级的经验现象得出较高层级的假设性理论解释。比如,从男性在择偶时更看重女性的外貌这一事实,可以得出女性外貌在远古时是男性推断她们的生育能力的重要线索之一这样的一个假设性解释。Cosmides和Tooby给出的研究方法,相比较Buss给出的研究方法,更多体现了进化心理学自身研究方法的特色,是进化心理学家在进行具体研究时更容易操作的方法,也是为大多数人所支持的一种研究方法。首先Buss的研究方法是任何学科都具有的一种形式,进化心理学的理论建构符合它是毫不奇怪的。其次Buss给出的研究方法的论述更多是一种理论重构,是对于已经建立的进化心理学的理论做出一个层次划分,并没有真正反映出进化心理学家在做实验研究时真正采用的研究进路。所以,Cosmides和Tooby夫妇给出的两种进化心理学研究进路代表了进化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而Buss的理论则是对上述两种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进行了理论重构。所以如果抓住了解释的进化心理学和预测的进化心理学这两条基本研究进路,我们也就把握住了进化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课本框架

第一章对象性质与任务 一、研究对象 1.心理学的定义胡济南: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念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1)强调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2)重视关于社会情境的探讨(3)也重视个体的内在心理因素 2.三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1)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2)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3)比较文化的社会心理学 二、学科性质 1、社会心理学是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介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之间 2、与心理学的关系 (1)传统的观点---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2)洛莫夫的观点---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主干之一 (3)吴江霖的观点---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大支柱 (4)班特纳的观点---社会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的总称 3、与社会学的关系 (1)社会学家对社会心理学的贡献(2)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在理论与方法上彼此相通(3)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在研究课题上同中有异 4、与文化人类学的关系 三、基本理论与基本内容 1、基本理论 (1)社会学习理论

是在行为主义—反应学习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着重阐明环境与教育因素在人们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a、强调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b、强调认知因素 c、强调观察学校 d、强调自我调节过程 (2)社会认知理论 来源于格式塔心理学(或完形心理学),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主要观点是:强调认知结构的意义,认为认知是个体以已有的知识结构来接纳新知识,同时,旧认知结构也从中得到改造与发展。 (3)精神分析理论 人格动力学说,人格结构学说 新精神分析,主要反对泛性论 (4)符号交互作用理论 三个假设:a、人对外界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b、这些事物的意义来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存在于这些事物本身之中;c、当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他是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与修正这些意义的。 (5)社会交换理论 a、 b、 c、基本观点:五个命题 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与满足命题、侵犯与赞同命题 2、基本内容 (1)不同层次的社会心理现象 a、个体社会心理:个体的社会动机、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社会学习等 b、群体社会心理:人际互动、群体内聚力、群体的社会心理气氛 c、大众社会心理:如流行、模仿、暗示、流言、舆论、经济恐慌、大众骚扰等 (2)应用社会心理学

进化心理学与动物的行为

演化心理学与动物行为学 什么是演化? 演化是指物种会随着时间改变的一种现象,而解释演化事实的理论都称为演化论,探讨各物种如何被创造演变。 1. 创造论: 最初解释物种的起源为「创造论」,达尔文之前欧洲人认为创世纪时,生物创造时便如圣经所 言的是由上帝所造成了现在的样子。为生物特创说 (Creationism)。依附圣经的神学观念认为 上帝创造万物,直至「演化论」出现。 2. 演化论: 以解剖对应各种动物之间的差异,物种是渐变演化而成的理论。目前在学术界主流的演化理论 是达尔文的天择说﹙natural selection﹚,直至20世纪初期才被科学界接受。因为演化论的 出现,生物学得以摆放在同一平台上,了解其震络。动物分类学也才得以发展。 *达尔文的演化论学说: (1)变异:物种中个体间必存在差异,生物代代之间子代与子代、子代与亲代皆有「变异」。 (2)物竞天择。在有限的资源下个体必须彼此竞争 (3)适者生存:适者依天择条件而定。经过变异才有天择与适者生存。 一、 演化心理学与社会生物学 若无演化论,生物学则是零星的纪录总合,找不到有系统、有骨架、完整的观察检视系统。传统的动物分是解剖身体特征的分类学,演化论出现后,动物分类学主导研究半世纪之久。 1.演化心理学 人类作为动物发展阶段中最高等的发展阶段,在调查人类心理活动时,也将动物的心理生活的 表现加以考虑。因为动物的心理活动能使人类意识的演进更清楚的表达出来。包括探讨人类性 格分化、性吸引力(审美问题、感情架构)、性别角色、攻击性、利他行为的心理学。 利他行为:此种基因以天择角度来看,无法解释如何在演化中保存下来,不过以基因的角度解 释,即能获得合理的解释。以基因的变异来谈,「隐性基因」是必须要被保存于世的,因此宽 大包容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自私的基因」-道金斯著) 2.社会生物学 即是利用动物社会体系作为研究的生物学。如Wilson所著的「大自然猎人」、「蚂蚁」等书。 从蜜蜂和蚂蚁的活动中研究出社会结构,其中也牵涉到社会中「利他」的行为。 二、 动物行为学 认为动物的分类不只在於动物的生理构造而也许有其〝心理构造〞。另外可以藉动物的行为观察演化。 动物许多行为是由於刺激而释放的本能如: 1.「释放刺激」:母鸟喂食幼鸟的行为以人类的观点去解读则视这种行为为亲情的表现,不过 事实上这种喂食幼鸟的行为为一种释放刺激。 研究实验如下:(1)当以一片有红点的纸片替代母鸟,子鸟也会群而啄之。(2)当以铁锤用适当 力量轻击母鸟红点时,母鸟也会释放食物。可知→一个红点的刺激能产生固定的反应,此刺激 称为「释放刺激」。而母鸟喂食子鸟的行为其实是「释放刺激」与「原始本能」的组合。母鸟 喙上的红点会刺激幼鸟去啄它,母鸟受到这个刺激之后反射性的将嘴巴打开。这种动物行为是 一种本能,并非同等于人类出于亲情表现的心理活动。 ◎释放剌激: 某种鸟类的幼鸟在成体回巢时用自已的喙去啄成鸟喙上的红点,以刺激成鸟吐出食物。就算不 是真正的成鸟或幼鸟,在条件吻合的情况之下,这样的行为还是存在。 2.「仪式行为」:以黑脚苍蝇为例。公蝇会以丝包装成球状赠与母蝇,当母蝇拆解丝状物时进 行交配。探究此「仪式行为」是如何演化的?最初是公蝇送母蝇食物以制造交配时间→中期演 化成吐丝包物以延长交配时间→今日则只以吐丝的毛球物作为此仪式行为的代表。可以用「仪 式行为」来推断昆虫的演化历史。 ◎仪式行为: 观察动物某些本能反应,有些已失去意义,而如今却仍是存在,为一种演化遗迹。演化遗迹: 生理上……人类的尾椎。 心理上……蝇的交配行为。 动物行为学著名心理学家以Konrad Lorenz(1903~1989)、Nikolaas Tinbergen、Karlron Frisch为代表。Konrad Lorenz为奥地利动物学家,也是现代行为学的创始者。他提出比较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